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对于传统的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和模式化的知识理论的讲解的授课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单纯的靠分数来衡量人的综合素质,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加强学生们的心理认知能力,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形成这样的认知方式变得非常重要。

现代的展示教育利用现展迅速的多媒体功能,来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式的、多形式的、知识讲解丰富的形式来传授知识。这种丰富的形式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程度的提高。因此,利用此种资源对于学生们学习展示设计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展示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使得人们的头脑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能力的提升与形成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为将来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2展示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固化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各个大学,就算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然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本没有一个提升空间。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传统讲师的观念没有真正得到改变,也表现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方面亟待改善。模式固化,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知识是被动接受,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发扬,而在现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2实践性较差

展示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是把原本由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知识转而表现在展示工具上,没有对认知心理学深化理解,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知识的实用性,使得知识真正能够对生活实际产生有力的影响。但是目前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仍然是是以理论为主,没法真正运用于实践,这就使得我们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多大的用处,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的情绪有一个消极的后果,这就使得有时候听到关于现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这种说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接受的知识的实践性较差。

3认知心理学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视觉冲击以加深印象

教学的过程涵盖了以下方面:对于教材内容方面的知识理论进行的组织、整合等等,在认知心理学的教育观点中,认为对于一些高提炼的概念定律的教学和传授比那些复杂繁杂的小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有效,更具有经济性。展示教学一般是教师利用PPT、Word等形式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的可视化,讲授的过程中更加的灵活、生动,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实践操作以强化专业技能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认知心理理论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要善于利用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将学生知识的学习深化到其有意义的学习层面去,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层次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在自身的体内,在教学效果中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便会有着不同的加工方式。良好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巩固。另一方面,当遇到与之前相关知识有联系的知识时,能够有效地发现与之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现象。在现代化的展示教学情境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立即就解决这个情景中的问题而提出各种解决办法,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鼓励,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好地内化。

3.3知觉与视知觉应用

展示教学设计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富感染力,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另外,认知心理学把学生当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具有鲜活的反馈主体,是能动性的群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教学的课堂中,以更加积极的、活跃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们在这样氛围中学习,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反馈、创新能力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篇2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篇3

[关健词] 机器人创新能力单片机

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学制为三年,电子专业是最早创办的专业,在80年代到90年代,电子专业曾经是最热门的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普通中学的扩招,职业中学特别是电子专业正面临生源差的很大问题。职业中学的生源已经不能和十年相比,学生是第四批最后一批招生,而电子班又是我们学校最差的班级,学生入学的平均分是比普通中学学生的入学平均分低近200分,而且认识水平低,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是最弱的,而电子专业的课程却又是各个专业中最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差。

我们电子科组早就意识到这种情况,但是原来实施的各种措施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科组近几年又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结合这个目标近两年我们科组提出了组建机器人兴趣小组,利用电子专业的优势,把这个活动做大做好。因近年我们科组根据社会发展和电子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市的经济特点和其它学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对电子专业的课程进行创新调整和改革,删除了如收音机,录像机等过时课程,增加了PROTEL DXP和单片机应用课程。为什么会选单片机应用课程,我们认为单片机其实就是一个微电脑,通过对其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单片机应用课程编程,可以使单片机按设计者的要求完成任何一个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想让学生通过他们各种奇异想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机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决定开单片机应用这门课。但该课程对于现在我校入学成绩低,认识水平较低的电子班学生来说难度也是相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高,但不能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不开这门对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的课程。在2005年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我们科组尝试组织了学生参加中山市第五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中,我们科组发挥了专业优势,指导学生第一次参加就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机器人的制作兴趣特别高,训练的时候特别认真,于是我们科组马上利用这次机会向学校提出组建机器人制作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制作的兴趣,并对竞赛小组的活动内容进行调整,把机器人制作小组的活动内容作为职业中学电子班的学生课本课程的部份的延伸,在教学中既可以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又可作为课程的课外实验课题,同时又能为学校参加各种机器人竞技比赛输送参赛选手。通过开展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以来,吸引了大批电子班学生积极参加,在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进步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明显提高,特别是单片机这门课。学生在平时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的过程中,实验课相当不好上,因为这门课的常用实验开发板的功能很少、很简单、变化很少而且价格高,不利于职业中学的学生使用,而学生又不可能自己开发应用电路板。机器人制作所使用的机器人的控制器RCU就是一个单片机,把RCU作为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实验板,既可以完善课本内容,又可以把机器人竞赛活动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单片机成绩的手段,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机器人制作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浓了,学习成绩自然进步了,能掌握单片机原理和应用并能利用单片机自己制作应用电路的学生人数有了增加,而且制作出来的电路功能也丰富了很多,这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好的挖掘,这与我们原来开设单片机这门课的目的是一致的。

篇4

[关键词]认知特点数学学习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08

高中男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在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特别注重高中男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作用,引导高中男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数学学习。由于高中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数学学习心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

一、高中男生在认知方面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特点来看,高中男生时空感知已接近成人,优于女生。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发展较快,能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虽然高中阶段男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必须经过一定数学练习,才能逐渐转发化为精细的、准确的判断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才能敦促男生的数学学习目的更明确,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持久性得到明显发展。在意志能力、观察能力、记忆、思维、语言表达这些方面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注意:有人以有意注意稳定时间作指标,高中男生在数学课中注意力集中时间随问题的难度而变化,能够分辨并判断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发表自己的数学观点。他们对专题的注意力不太持久,会发生思想抛锚,造成课堂知识系统断链。虽然能够专注研究,但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板块、自己的解题思路。

观察:高中男生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的观察,但不持久。对观察数学课堂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但在观察方式上还不优化。能了解数学知识发生的细节,但观察数学知识的正确率还需提高。对观察数学定理、公理的本质的内涵能够逐步深化,但观察不够全面,深度不够。

记忆:高中男生的抽象记忆能力加强,对比初中男生的机械记忆,高中男生的数学学习以意义识记为主。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记忆的自觉性看,高中男生以随意识记为主。从记忆目的看,主要以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并且对数学知识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

思维:高中男生的数学思维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数学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数学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高中男生数学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语言表达能力:高中男生的言语表达力发展,语言概括能力、语言的深刻性明显提高,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与老师进行课堂交流,发表自己的数学观点。但在语言表达方式、逻辑关系、数学语言的精炼性等方面还需指导练习。

由上面的调查分析,在高中男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区别于女生的训练方法。由此可知,不但要关注男生的性别特点,而且要关注男生的学习数学优势。激发男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提高数学成绩。

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高中男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观察对策

1.培养高中男生的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通过他们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新技能的掌握。同时加强了男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从而发展他们的精准数学思维。

2.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深化了观察的高度,达到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

3.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这样也突破了男生的记忆瓶颈,诱发永久记忆。

4.将优秀的数学男生的心理特点及形成条件进行交流、总结和梳理,使之发挥范例的作用,从而激发广大男生的优势与潜力,挖掘他们巨大的智力资源;根据探究总结培养高中男生数学思维素质和数学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差错;元认知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它的核心内容是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的心理过程,它与传统哲学不同,但也有一定联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它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学习、教学以及预见教学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因素和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课堂差错是教学中师生、生生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或是错误表述,这些差错有些是教师预设的,有些是课堂随机生成的。认知心理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重视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学生由于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心智与成人有所不同,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在所难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认知心理,善待课堂差错,想法找到差错出现的原因,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找到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下面我就根据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中课堂上常出现的差错来谈谈认知心理学在课堂差错中的应用。

一、数学概念理解不准而出错

高中数学概念较多,而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出现差错。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学生容易对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掌握不全而出错。等差数列的概念是:在数列{an}中,从第二项起,任何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则称数列{an}为等差数列。在学习完概念后给出这样一个判断题:在数列{an}中,从第二项起,任何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常数,则称数列{an}为等差数列。很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其实这个命题比定义少了三个字“同一个”,这样的数列其实就不是等差数列了。

出现这样的差错,是学生注意的程度不够,当然,学生注意程度不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作为教师要做好概念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慢慢引出概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强调易错点、易忘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记准概念,理解到位,不出差错。

在认知心理学上,注意指心理努力的集中程度。在教学上,我们要运用注意策略,使学生学好概念,当然也能学好其他知识。所谓注意策略,就是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选择,从而保证大脑能够有效地分析加工信息。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附加一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因为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要求,强化注意焦点,从而促使头脑保持高度警觉和知觉集中,从而能快速准确地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教师在概念教学前设计一些启发性和指导性的问题,努力去影响学生的知觉选择,强化注意焦点,这样有利于选择、接收有用信息,在长期教学中要逐步教会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提高效率,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目标。

二、公式定理记忆不准而出现差错

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记忆不准而在解题时出现差错,有时刚学习结束时还能记住,但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因而在考试中失分。

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是大脑记忆不够准确,因此,我们要运用增强记忆的策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度,从而丰富学生大脑中知识的储备量。

那么,怎么才能增强记忆呢?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策略是指记住所学习的材料或保持新信息的有效方法,这包括识记、保持和提取。研究表明,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较短时间,但是如果要在长时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就要进行多次复述以及信息加工。复述的形式可以是听、说、看、读、写、同学提问等,复述的策略也不少,例如,强制回忆、过度学习、反复复习等。要想增强记忆,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那么用什么方式编码呢?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最基本的方式,而效果较好的要算是语义编码,所以,强化学生的语义编码训练是促进他们对知识掌握的一条重要途径。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就能够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和理解,也能促进他们的记忆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维不开阔导致出现差错

数学中很多问题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思维不开阔,不能找到准确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得到错误的方法和结论。这种差错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思维能力不够,做题的应变能力不强,从而不能顺利解题,这也是制约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这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采用分析法、综合法、抽象与概括、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进而使静态的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去分析和思考。另外,还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经常反复体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评价不同的解题思路,经常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过程,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不忘提高学生思维的策略,一个善于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教师,所教的学生会在不长的时间里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思维不开阔导致的课堂差错也会逐渐变少。

四、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足而出现不该出现的差错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本来对所知识也已基本掌握,但学习积极性不高,无精打采,表现出无兴趣,本来能做对的题目也无法做对,导致差错。这种差错在认知心理学上认为是学生认知动机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出现不该出现的差错。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这样的差错,我们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使学生都能处于良好的认知状态中,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所谓认知动机,就是指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引起的学习动机。认知心理学中的不协调论认为,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些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也就是不舒适状态,当有关的认知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及协调,学生会改变自己原来的行为和态度,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学习的内容时,会产生紧张情绪,从而产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并能积极地探索,如果解决了问题,原有的紧张感就会消失,从而会产生轻松感,进而增强了自信心。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学生在遇到紧张感的时候,怎么也学不懂新的知识,就会非常紧张,不平衡感就会得不到消除,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认知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良好的认知状态,并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状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避免上课无精打采,无故失误的现象。

篇6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高职计算机专业可借鉴企业创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而彻底改变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人的能力可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而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的集中表现,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在创新能力的构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取有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的原始数据,笔者对所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系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智力和创造力的问卷调查,将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分为冒险性、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挑战性四项。抽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智力水平较高且没有明显差异;但创造力方面的平均得分不高,只有中等偏上水平,而且水平参差不齐。

对调查结果分析,这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片面追求专业学科教育,无法跳出知识型教育模式,学生的创新性被抑制了。一位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而十个外国学生也许会说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但他们敢于创新。”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思路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以创新为己任的思想观念,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专家权威的条条框框;(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打好创新能力的基础;(3)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具备广阔的视野,掌握再学习的必要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个知识领域。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结合市场需要,确定创新方向,修订课程计划

企业是使用人才与革新技术的前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根据相关软件硬件企业的急需确定创新方向,定向地设立专业和开设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更应考虑市场的需求与职业的需要。课程计划应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位,调整好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的比例,处理好理论、实践、创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与训练形成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创新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式教学模式改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1) 在理论学习阶段,整合课程内容,做到“必需、够用”;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封闭模式为“学生中心、市场中心”的开放模式;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参与式;变单一式、被动式的学习方法为多元式、探究式。其目的点是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2) 在技能培训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的技能要求,用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该专业的每个技能岗位。通过各个环节的培训,使每个学生熟练掌握该专业的职业技能,把知识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在项目实践阶段,结合学生在技能培训阶段的实践锻炼岗位,让每个学生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小组项目题目,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技能水平量身定制考核标准,使按流程系统地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从观察者转变为实践者,真真实实地锻炼、检验一下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在实习单位中的具体项目制定毕业设计课题,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搜集信息、技术资料及相关数据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真正的“做”中学创新。

课程计划的设计应该围绕培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在培养这三个方面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2.活跃课堂教学,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对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即知识的获得是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讲述的结果,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包括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活跃的灵感)。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有:获取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首先,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例如,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权威、书本和传统挑战,只要思路清晰、算法正确,就给予积极的肯定,以启发学生研究、思考与创造的精神,激发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

其次,教学内容要以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市场紧密联系,一方面不断地把市场中新的观念和实践引入课堂,一方面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市场,激发学生关心、思考、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最后,教师要创造提问机会,并及时从学生中收集问题,以营造一个有探索氛围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通过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和人性化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问,在提问中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进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3.改革命题方式,创新考评体制,激发主观能动性

考核同样要围绕创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型考试就是要营造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其个性发展的环境,因此命题方式既要考查知识状况与能力水平,又要提供广阔的解题空间,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创新的考评体制也应具备多种形式,使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等在不同的考核中得以充分体现,将考试产生的“两极分化”变为“多极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来创新命题方式和考评体制:

1) 以成功为目标的分层考试方案,即一份试卷包含高、中、低若干层次的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做不同层次的试题。这样不但可以检验本阶段的学习结果,还可以测试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的程度,使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2) 将实践考核列入考试范围,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增加实践模块的考试,其中包括操作测试、故障排除或相关技术问题的口试等。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即将应具备的技能分成主要技能和辅助技能。对于主要技能,参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标准,使证书考核与期末考试接轨,直接取得社会认可的资格或技能证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完成辅助技能的学习,并取得相关证书,达到一专多能。

4) 综合评价学习行为,将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参与活动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习提高的幅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评价范畴,使考试由原来的只考核学习效果扩展到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

4. 抓住实习实训环节,力求创新

高职要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其动手能力不能只是“手艺”或“绝活”,而应该是通过创新性技能培训所获取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就一定不能放过“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

1) 制定灵活的内容,即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置必做和选做的项目,给学生创造和发挥个性特长的空间。

2) 改革训练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要变传统手段为现代手段,还要拓宽实习实训空间。

3) 改进考评办法,增加教学双方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评价要素:不能只看学生是否按教师或指导书的要求完成规定任务,对有独到见解、独特方法或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学生,予以加分、奖励。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虽然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其发展的潜力巨大,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的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话题。并且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场思想运动。在传统的心理学之中,人们更加关注的想使心理问题、行为以及心理障碍。而积极心理学则更加关心的是每个人心理的幸福和积极的心理带给别人的感受。正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使我们每个个体的心理感觉更加的幸福,所以其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更多的人也开始站在传统心理学的对面来观察积极心理学,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人们心理积极阳光的部分。

1.积极心理学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启示

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其中在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方面的发展比较明显,相关的研究人员做出了广泛的研究。在以往的运动员心理咨询中,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运动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在运动员遇到挫折之后更好的使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并没有意识到运动员积极心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而同时期的运动员心理学家更像是普通的专职心理医生而已。就算着眼于当下的体育类心理学教材,其更多的篇幅也是教运动员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挫折情绪,没有很好地关心到如何使心理健康的运动员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实力。而与此相适应的,运动心理学研究也只会研究如何解决运动员的心理困扰,没有就如何激发运动员的潜质和人格塑造方面涉足。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学研究将会在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后使运动员的发展受到限制,就算在消极心理学上取得的成就再大,也无法弥补在积极心理学上的欠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出现,在极大的程度上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打破了心理学被消极心理学长期统治的局面。运动员在实际的赛场中,除了要面对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外,还需要面对胜利带来的喜悦,而心理学研究只关心其中任何的一个方面都是十分片面的。除了要关心负面情绪外,还要很好的关注运动员的积极情绪,使其持续的时间更长,为运动员的状态保持提供帮助。而在此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能更好的激发运动的潜质,使运动员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2.积极心理学对运动心理咨询目标的改变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出现之后,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目的也应当与时俱进的发生改变。除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中为运动员解决心理问题外,还要为运动员运动状态的维持、提高和发展提供帮助,使他们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具体的来讲,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模式为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预防问题比事后解决问题更加能够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现实的赛场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运动员,而不是那些平时运动问题较多的运动员。而针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运动员,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预防,传授给他们处理心理危机的方法,让他们在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借助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在问题出现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后才提供心理帮助。消极运动心理学是被动的,是问题逼迫的一种解决方式。而积极运动心理学是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式,其存在的目的不仅仅包含解决运动员的心理问题,还包括激发运动的运动潜力,使运动员的表现能够更加的完美,然运动员获得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

3.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发展积极健康心理服务模式

如何借助积极心理学这一有效的手段为运动员服务,使广大运动员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使他们能够获得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打破运动员对心理学的误解,使他们建立起一种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思维模式。最终使广大的额运动员认为,心理学是针对全体的人,而不是心理疾病患者。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为了弥补创伤,而积极心理学则是使心理更加的强壮,能够面对挫折和打击。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心理学研究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

4.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的水平是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要想使运动员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相关的部门就应该尽量的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训练环境。而上文中提到的种种内容,也是运动心理学研究涉及到的重要方面。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中加入更多的心理引导,使他们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为其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消极心理学一家独大心理学发展局面,同时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正是我们每个人岁追求的,积极心理学就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关于这方面的追求,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积极的心理对我们个人的影响。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必将会给心理学的研究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晓茹,段再复.情绪影响认知研究新视点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5):36-38.

[2]邵国华.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与实践教学能力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157-159.

篇8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潜能积极情绪积极品质

一、引言

我们怎样才能幸福、快乐?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快乐?怎样才能使我们保持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个挑战?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相信在我的一段介绍后,你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就是指对人类行为中积极地、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所进行的研究。斯里格曼等人编辑并攥写导言的一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所属的《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思潮,运用了心理学中较为经典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在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的这些年里,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出席者非常踊跃。例如,在美国,2004年华盛顿所举办的第三次积极心理学国际高峰年会,就有390多名来自23个国家的心理学家的参加。在中国,2006年5月香港举办了亚洲积极心理学学术讨论会。在欧洲,意大利举办了欧洲积极心理学第二次会议。

其次,积极心理学也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美国和欧洲有十多所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包括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人事经理、咨询心理学家等参加的由斯里格曼和本・迪安开设的“真正的快乐训练”的48小时电话课程。2005年9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授予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学位,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硕士学位。

另外,新闻媒体也相当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在2005年1月17日,著名 的美国《时代》周刊就用大量篇幅来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科研进展和它对人们时常生活所起到的实践作用。

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相信积极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心理学肩负着两个任务。第一,治疗人们的精神方面的疾病。第二,使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更加具有创造力。

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到现在,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面对残酷的战争人类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人类需要一种方法来治愈这种伤痛,因此在那时心理学就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个重任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从病理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以传统的外科医生医治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学也就是现在的主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称消极心理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需要消极心理学来为我们治愈心灵上的创伤。但如今世界和平社会稳定快速发展,致力于使人类幸福快乐的生活、使人类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第二个任务便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也就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三)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Terman在20 世纪30代关于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的研究和荣格有关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观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深远的关系。另一方面,虽然在积极心理学刚诞生之时斯里格曼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在2002年以后,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地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学者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它们两者之间具有相互的联系。

在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看来,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自身能力的开发方面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一样的。受到维果斯基、皮亚杰等学者的影响,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建构”是指主体从自身出发主动积极地使客观事物与自己头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联系的过程。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 相比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学者,心理学家更应该被看作是积极建构人类潜能的促进者。并且,积极心理学还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吸取了很多新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快乐的内涵。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具有快乐的能力;快乐不仅是结果,而且是原因;快乐的人在各个领域都将得到相当的好处。因此,积极心理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真正的快乐。

斯理格曼指出,快乐包括积极情绪、专注和意义。或者说,快乐的生活包括愉悦的生活、专注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它们是组成快乐的三个要素,也是通向快乐的三条道路;对这三种生活的研究,构成积极心理学的主旨。

这三条路分别是:

1.增加关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并且,斯里格曼还指出过去、现在、将来的积极情绪是不用的三种。

2.专注的生活。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称的幸福或好的生活。其关键的特征正是使人们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并感到安适、自在。

3.把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才能与知识、美德、家庭、团体、政治、正义或更高的精神力量等联系起来,并运用其为之服务。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这三条道路追求快乐,那么,他将得到的便是“快乐、完美的生活”。

(二)积极的体验和品质与消极的体验和品质之间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积极的体验和品质并非必然地,随着某种消极体验和品质的消失而产生。曾经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旦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消失了,则取而代之的则是积极地体验和品质。但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消除消极的体验和品质时,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不必然随之产生。实际上,在消极情绪消失后,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处于中性的情绪状态。这是因为,仅仅消除―个人的消极情绪并不能自动地创造人格力量、美德和成功等积极情绪。

(三)快乐能够持久的增强。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们长久的获得快乐。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快乐是能够持久地增加的。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快乐的构成要素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生活在自身一定的的快乐范围的内。

(四)人性的优劣。

积极心理学家如斯理格曼、谢尔登和劳拉・金对人性持较为乐观的看法。当然,与斯理格曼一样,谢尔登和劳拉・金也认为人性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非仅有积极的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心理学家能够既看到人的最好的方面又看到最坏的方面,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对人的性质和命运的重要的新的理解。

四、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积极的人格特质。

1999年Hillson和Marie对人格特质做出了划分,提出了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消极的人格特质。并且,他们认为积极地人格特质有两个维度,即正性的利己特征(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当自己需要时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随着对人格特质的划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积极的人格特质产生了兴趣。最新的研究显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时,积极的人格能使我们采取更加有效地策略来处理,从而减轻这些情景对我们的影响。

(二)积极的社会环境。

五、对积极特质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测量和评估方面。

相比于早期的心理测量与评估所围绕着的种种我们存在的心理疾病而展开的量表,积极心理学则考虑从相反的方向即人们的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潜力为核心而展开。例如作为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来测量个体、集体甚至一个国家全体民众心理健康程度(不作为程度)的量表,它总共有107个条目组成。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这个量表相比较与其他量表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量表告诉我们我们所具有哪些消极品质不同,心理健康的源泉量表,它能告诉我们已在幸福的道路上走了有多远,我们已经具有了多少积极品质。

2.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积极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用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潜能和优秀品质来解读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问题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自己重新成为健康快乐的人。也正因为这点所以积极心理学更能体现出它的人性的意义来。

3.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

迭纳作为主观幸福感研究代表人物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通过他的研究他了解到,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即评价所参照的标准是自己;二是稳定性,评价的稳定性很高,很少会受情景情绪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三是不可分割性,即主观幸福感不是关于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把各个方面的情况都综合起来考虑的评价,它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情感反映评估和认知判断。随着研究的深入,迭纳修正了他的一些观点,似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更加完善。他认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人们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观点诸如原始预防、主观幸福感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融入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显得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2.缺少良好的理论框架。

由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时间不长因此出现了研究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理论不成体系等缺点。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量的实践研究,说服力与其他主流心理学相比差了点。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方法上来看取样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只用横向研究,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的材料,以致科文(Cowen)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

斯里格曼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味地宣扬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而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指责,忽视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5.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困难。

因为东西方在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例如,中国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都应该和整个集体、社会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西方,因为人们长久以来的个人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他们眼中的快乐、幸福势必和中国的不同。因此这些方面的不同将会是积极心里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积极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潜能、智慧、控制和乐观等,这可以给其他诸如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以启发,可以通过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的潜能而使教育、培训等效果更加有效。

六、总结

由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它出现的不足与缺点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心理学家们的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这些不足将会得到改正。作为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补充,它将传统心理学长期忽视的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使得心理学由原来具有片面性而变得全面、完整。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心理学的许多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精神疾病的片面的认识。我相信积极心理学的未来是美好的,希望通过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我和他人,并以此来使人类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Ruark J . Redefining the Good Life : A New Focu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PA online See : Http :/ / apa. orgied/ good life. htm/

[2]Fredrick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18-226.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 Psycho,2000,55,(1):5-14.

[4]Sklar A,Gilmore D.Are You positive[J].Interactions,2004,6(3):28-33.

[5]Snyder CR, Lopez SJ1 Handbook ofPositive Psychology1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1:745-750.

[6]Resnick S, Warmoth A , Selin IA1T2he humanistic p sychology and positivep sychology connection: Imp licationsfor psychotherapy1 J Humanist Psy2chol, 2001, 41, (1):73-1011.

[7]Huppert FA , Baylis N 1Well2being: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p sychology, neuro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1 Phi2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4, 359 (1449) :1447 -14511.

[8]Diener E,Suh EM , Lucas RE, etal1 Subjective well2being: Three dec2ades of p rogress1 PsycholBull, 1999, 125 (2) :276-3021.

[9]宛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学院),1002-6983(2008),05-0006-05.

[10]李金珍,王文忠,施建龙,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同8).

[11]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就业 医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10-02

随着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将治疗心理疾病、使普通人生活幸福以及发现有天赋的人作为自己的三大使命,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长期集中于对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治疗上,这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第一个使命的发展,但却使另两个使命停滞不前。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并逐渐受到重视,心理学开始将视角从消极转为积极,注重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积极方面的探索,并用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观点重新认识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并以此为基础,致力于探索人类通往幸福、快乐、自由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共同繁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主要集中于对主观幸福感、快乐等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则集中于对乐观、创造力等促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心理品质的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则关注良好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人的潜能与美德形成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不仅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为心理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应用之门。

2 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由于某些部门片面强调就业率对于学校办学的评价作用,将就业率的高低与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发展和经费分配等因素联系起来[2],导致部分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业余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对就业方面的指导基本依靠就业指导的课程或一年一次的就业模拟大赛等方式进行,在宣传就业重要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导致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困惑。

2.1 对自身和职业认知不足

对于自身的正确认知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部分医学生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没有准确的认知,要么过分自信,要么过分自卑,因此,在就业的过程要么片面追求好城市好医院好职位,要么不敢尝试追求理想的单位和职位,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此外,部分医学院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因为家长的意见或是考虑未来的经济收入,他们对职业本身的特点及相应的职业需求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就业时出现盲目、攀比等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因对职业性质、职业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就业单位的工资待遇、所在城市、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着功利心理。

2.2 存在不良的就业情绪

由于每个医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自身条件和机遇等各不相同,因此,最后的就业状况也存在着或优或良的不同差异。部分学生没有从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就业差异这一结果,片面认为社会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进而出现抱怨父母、抱怨社会、抱怨他人等消极就业情绪。还有部分学生过分看低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在求职中屡屡受挫之后,便认为自己不会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出现自暴自弃的想法。

2.3 职业人格不完善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单纯的治疗救人。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准确的同理心等多方面人格特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而由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大部分医学生在校期间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其他活动,更别提对职业人格进行培养了,这就使得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人格还不够完善,不太容易快速适应日后的医疗工作。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要从培养医学生对就业的积极认知,激发医学生对就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其积极的职业人格,并建构良好的校园就业文化氛围入手,在充分发挥医学生内在潜能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医学生就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

3.1 培养积极认知,树立积极就业观念

对就业的积极认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医学生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么过分自信,要么过份自卑,这些都是不良的就业心理。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对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全面、客观、清晰的认识,并在较好地接纳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找机会弥补不足,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医学生应该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并能发挥自己潜能的单位及岗位,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对职业有积极的认知。医生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伟大使命,承担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责任,因此,这一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感、高尚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奉献精神。医学院校大学生只有对这一职业的特点和需求有了积极认知,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承担起医生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好的从事这一职业。

为了培养医学生的积极认知,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在传授医学临床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应该注重对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感性、更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在不断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以更有利于他们就业。

3.2 培养积极情绪,树立对职业的热爱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3]。积极的情绪可以扩展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并提高人的积极的意志品质,这不仅有利于对积极认知的培养,也有利于对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培养积极情绪,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体验。医学知识内容多且复杂,不容易记忆,但却非常重要,而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情绪不高,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热爱学习,进而形成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其次就要培养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个人只有过得幸福和快乐,才会更有能量去帮助其他人。医生只有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才能保证工作时的快乐情绪,这不仅有利于维持自身工作时的积极状态,还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能更好地帮助患者,使患者体验到被关注和幸福。

培养医学生的积极情绪,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自己要保持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并综合采用多种授课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为适应未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授课或者日常与学生接触时还应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幸福、感知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并使之充分发挥出来,以更好地提高自己、帮助他人。再次,学校也应该开展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积极心理教育等,培养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

3.3 培养积极人格,提升就业能力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随着我国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除了能治病救人之外,还需要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很好的沟通、准确地理解患者的情绪体验、对患者进行心理的关注等多方面的人格特质,为患者提供身心的全面服务。这就需要医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提高自己的就业和适应职业的能力。

对医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首先,就要增加人文、就业、心理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从理论上使学生了解人格品质对就业的重要影响;其次,要多增加学生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和实习中了解职业对人格品质的需要,并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身积极的人格;最后,教师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人格培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

3.4 建立系统的校园文化,为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合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潜能发挥离不开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而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因此,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对学生整个人格进行塑造和职业指导的地方。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给学生创造大量面向社会、面向岗位的机会,使学生尽早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了解职业对自己的要求,并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重视学风校风建设,夯实医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从业技能;其次,尽可能地创设模拟医院的教学实践条件,并多为学生提供与患者、与医院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学生尽快了解职业环境,尽早进入职业状态;再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组织活动,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等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重视就业指导教育,除了相应的就业课程讲授之外,还应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转换传统的就业思想,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将就业与创业相结合。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从培养医学生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入手,对医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以使医学生能够在感受自身幸福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 麻晓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60-72.

篇10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当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就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努力从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与学的条件等基本方面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编写出版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邵瑞珍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体系。此外,我国教育心理学还在不同领域中展开了一系列纵深研究。如邵瑞珍、皮连生教授等人所组成的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与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试图建立一整套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理论体系。李伯黍教授等人则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品德问题展开了深人的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个别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当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如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的构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尤其是在个别领域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1993年,卢家楣教授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首创“情感教学心理学”学科,提出了以“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和师生情感交融”三大原则为支柱的情感教学的原则体系及其实施策略;2000年,吴庆麟出版的《认知教学心理学》着眼于当代认知心理学与学科教育实际之结合,以大量研究资料为依据,展现了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传授与获得知识技能的规律性问题;此外,冯忠良教授提出的“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莫雷教授提出的学习双机制理论等也都具有极强的原创性。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与国外的差距逐渐缩小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和理论思潮,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消化吸收,不断推陈出新,为我国教育心理学赶上和超过国外的有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一度存在的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使得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内容、理论和体系上和国外保持一致,有利于与国外交流与合作。

四、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

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向来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也有人认为,不应把教育心理学简单地当作缺乏独立性的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这种不确定性显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其不利的,这不仅仅是世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非常复杂,给教育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立足本土化研究时间不长和研究者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核心,或者说缺少一个“范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5]: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很少;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领域和研究方法变化无常,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五、研究方法手段创新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虽有较大进步,但仍存在大量问题。如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往往需要辅以定性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但当前研究方法更偏重于定量研究,缺少定性研究。此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一些高新技术和手段虽已应用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但仅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同时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专门、深入的探讨。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可见对实践的指导不够;同时,教育心理学目前更多地只是局限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而没有推广到社会和家庭教育当中去,限制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广泛性。因此,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仍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完善的一个问题。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42);阜阳师范学院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11CXSYQ01);阜阳师范学院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2KFKC08)。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