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篇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本质基本可以概括为是对普通人的心理活力与思想美德进行研究的心理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一)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继承

1.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正面的人性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变了传统消极心理学中贬低人性或非人性化的思想研究倾向,打破了原有精神分析理论范式的局限,正式提出了一种积极地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研究模式;认为社会上的人本性具有善良、自主、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选择的特征,并且认同人类自身所具备的自我实现成长发展倾向。2.对心理学中心理治疗观念的继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方式是当代心理学治疗理论中三个主要流派之一,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要着眼于人的进一步成长和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坚持认为人必然具备一定的内在建设思想倾向和在遇到问题时的自我指导能力,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个体性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构建的人际关系,强调通过心理学指导人员对接受指导人员身临其境的理解和人性关怀,用绝对的耐心消除接受指导者的心理障碍,进而逐步恢复心理健康,使人的精神和人格都得到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心理学治疗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对已经产生的精神伤害加以治疗和研究,也应该关注人优秀精神品质的培养,挖掘人的自身潜能,应该将研究重点放置在为普通人创建健康美好的精神生存空间,推进整个人类社会健康幸福的发展上。二者均重视在心理学治疗中强调当事人自身的自助治疗,以及当事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治疗观念大致思想相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二)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新和超越

1.对社会主流心理学研究态度的创新。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实证主义心理学一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人本主义思想也在逐渐的发展变革过程中成为本一种反对实证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分支,走在主流心理学的对立研究面。但是这种非主流的研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当地社会进行相应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它以人本主义思想为主要特征,却不对主流心理学进行攻击,而是另辟蹊径,通过与主流心理学创建良性的共处融合关系,在公开学术研究场合明确指出自身是对社会主流心理学的补充,是一种新的发展,从而真正获得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同,融入主流心理学中,并在其中加以创新和变革,逐渐对心理学研究起到主导作用,较之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对心理学治疗观念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治疗观念和方式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治疗方式存在相当大的一致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如果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仍然当做是一种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文化层面上的谈话,那么就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用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文化对接受心理治疗者相关心理问题的细化分析,体现了心理治疗的跨文化性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来访者为核心的治疗观念简单的说就是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移情,并且通过这种移情来完成心理治疗双方的良性沟通。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创新则体现在反移情上,通过让被治疗者对治疗者积极乐观心态的体会而调动起自身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心理治疗的共识,这样被治疗者的心理问题就会被治疗者的积极心态所取代,从而完成对被治疗者的治疗并进一步激发被治疗者的身心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

篇2

关键词 心身健康一体化 构建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4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gration Building

QI Yuan, CHEN R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perfect state constant desire and collaborative expect long since mankind, but most people always focus on physical health and neglect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construction scenario,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health of combining profit or non-profit sites, positive psychology "from a positive to a more positive" theoretical model as a guid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side of human nature, increase happiness of life, thus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gration; building; positive psychology

1 心身健康一体化的概念和构建意义

1.1 心身健康一体化的概念

心身健康一体化是由社会组织者将心理保健和身体保健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既可防止心理疾病产生又可减少因心理疾病导致的生理疾病产生的良性循环。心身健康一体化只是一个构建理念的范式称谓,它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社会盈利性商业场所,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名称,比如“心身保健室”、 “心理俱乐部”、“健心房”等等。但无论什么称谓,它都是由“心理―身体―社会”三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三角”架构。

1.2 心身健康一体化的构建必要性

美国Franz Alexander 发表的《心身医学》在描述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中认为:慢性情感性变化迟早会导致身体功能的改变,最终引起躯体病理损害。所以心身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精神卫生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心理学研究人员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国家也没有相应鼓励发展政策,市场经济更无类似经营,从而缺少社会支持,所以“心身保健室”、“心理俱乐部”、“健心房”等等以心身健康一体化为目标的心理保健设施场所亟需社会性普及。

1.3 心身健康一体化的构建现状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完整的健康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然而现实的健康研究与应用存在着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研究与应用相互独立、各自为战的分裂局面。医院针对身体疾患进行诊治,心理咨询室针对心理疾病进行诊治,只有精神病院的工作带有一定的身心结合性质,但它多侧重对身体因素的考量而轻视心理因素的考虑,对象仅局限于精神病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很有限。

1.4 心身健康一体化构建困境的客观原因

造成这种分割局面的原因是因为身体疾病的症状表现是直观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为了满足人们预防身体疾病的需求,衍生出很多盈利性身体保健设施,例如按摩、针灸、拔火罐、吃补药、养生理疗、去健身房做运动等等,但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和康复的效果在非专业的普通人眼里并不是直观可见的,并且因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一般人并不愿意承认和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社会中没有也很难建立大众性质的保健设施和场所。

1.5 心身健康一体化构建困境的主观原因

普通社会大众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觉得轻度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癔症等各种未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轻微症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自行内化消解,只有极为严重的才需要看心理医生,他们并不理解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也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像无论身体有无病症都能进行身体保健一样,可以在常态下做些有益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

2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在20世纪末,当西方心理学领域还在以“消极对消极”的模式治疗心理疾病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以“积极到更积极”模式为主导的积极心理学打破了这个常规。他的研究更倾向于关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了心理学,目的是促进人的完善、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

2.2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有:积极情绪的研究、积极人格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积极组织、社会环境的研究。①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无论在预防上还是治疗上,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将会有很好的效果,这都要源于前者和后者呈负相关的关系。②利用积极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内心觉得会有更好的结果,这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2.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让人感到快乐、拥有利他精神和能够创建健康家庭和机构的方法,从而关注到人类全部的经验,使心理学跳出病理框架,面向当代社会生活,动态剖析心理过程,解读人类幸福,实现心理学的全部使命。

2.4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998年,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从消极转向积极”的研究焦点的出现,使沉寂已久的传统心理学为之一振。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无不受到广大心理学家或管理学家的关注及重视,一种以积极取向为主的组织行为被投入实践应用中,称作积极组织行为学,从2001年至今,Luthans与其同事对这种新型的心理学模式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查及研究,并做出了详细的论述。③

3 积极心理学在心身健康一体化构建中的应用设想

3.1 目标理念

塞里格曼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习得性无助”对日后的“习得性乐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中,他不断地电击狗,发现狗在持续被电击后,已经放弃躲避,即使可以避开也不躲。由此推理出人类对某类环境事件可能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在不断的研究中,他发现乐观和无助一样,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于是提出了“习得性乐观”思想,认为避免心理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可以从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来获得。④虽有大量的证据表明, 治疗师可以缓解来访者的障碍和消极情绪,但却没有证据证明治疗师可以使来访者幸福,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个体,具有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应该是帮助人们追求幸福,而不是局限于人类及社会各种问题的预防与治疗。⑤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参与者“习得”如何发掘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品质,如何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如何热爱生命、昂扬向上、热情洋溢,如何开发潜能并能乐观地面对生活等。

3.2 目标群体

塞里格曼和本・迪恩曾经为一千多个临床心理学家和咨询心理学家、教练、教师、精神病学家、医生、人事部经理开设了一个48小时的电话式课程,主要是为他们讲授 “真实的快乐”的内容,并对他们进行测试以及干预措施训练。⑥塞里格曼和本・迪恩的训练目标群体主要是针对专业性社会角色,而我们可以构建出“心理保健室”、“心理俱乐部”、“健心房”,目标群体趋于大众化,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3.3 参与流程

心身健康一体化的保健机构可以自由报名方式参与。报名后首先对参与者个人资料进行登记,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职业、婚姻状况、子女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填写这些基本资料,是为了对他们有一定基本了解。其次为每位参与者设计保健目标,商议最优保健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保健项目安排等。最后为每位参与者建立追踪档案,可以记录他们的保健目标实现过程、保管他们的反馈意见或者其他按照保健项目安排所做的作业等。

3.4 场所资质、费用收取、时间及地点安排

“心理保健室”、“心理俱乐部”、“健心房”等场所可以建设为一种盈利性社会商业组织,也可以是公益的免费机构,需要有正式的资质和完善的装修设施。可以收费也可由国家资助。设计与布局应根据组织大小及实际需要而定,可建成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甚至更大。装修风格体现温馨、阳光、欢乐的主题。内部设施以舒适为主,比如瑜伽垫、立墙镜、各种舒适沙发、木质地板、正规健身器材等。时间可安排为周一至周日全天营业,地点需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3.5 工作人员资质

心理学专业人士,具有扎实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咨询经验,长期从事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乐观的精神特质。

3.6 项目安排、参与者分配

心身保健项目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基本可以分为对参与者积极人性观的建构、积极品质的建构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三个大模块。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辅导可由工作人员利用瑜伽、精神分析法、梦的解析等对参与者进行关于人性观的建构;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激励可由工作人员利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放松疗法等对参与者进行关于积极品质的建构;自助式心理团辅、自助式团体沙盘可由工作人员利用热身游戏、沙盘游戏、健身器材等对参与者进行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三大类项目相辅相成,系统化安排,具体可根据参与者报名时登记的个人基本资料进行归类,推荐自助项目。在这里参与者的心、身、环境一体化,化被动为主动,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综上可见,心身保健机构就如同把积极心理学这支疫苗注射到个体的体内,可以将参与者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具有积极意义的潜力,在个体的生活中通过自身的修复维持个体心理健康。这不但对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充满活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 钱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9.

② Salovey P,Rolhman A J,Detweiler J B,etal. Emotional States and Physic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110-121.

③ Duckworth AL,Steen TA,Seligman ME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629-651.

④ Schneider.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unian Meaning, Knowledge, and Walm Fuzzin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篇3

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对于传统的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和模式化的知识理论的讲解的授课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单纯的靠分数来衡量人的综合素质,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加强学生们的心理认知能力,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形成这样的认知方式变得非常重要。

现代的展示教育利用现展迅速的多媒体功能,来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式的、多形式的、知识讲解丰富的形式来传授知识。这种丰富的形式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程度的提高。因此,利用此种资源对于学生们学习展示设计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展示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使得人们的头脑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能力的提升与形成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为将来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2展示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固化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各个大学,就算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然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本没有一个提升空间。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传统讲师的观念没有真正得到改变,也表现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方面亟待改善。模式固化,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知识是被动接受,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发扬,而在现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2实践性较差

展示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是把原本由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知识转而表现在展示工具上,没有对认知心理学深化理解,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知识的实用性,使得知识真正能够对生活实际产生有力的影响。但是目前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仍然是是以理论为主,没法真正运用于实践,这就使得我们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多大的用处,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的情绪有一个消极的后果,这就使得有时候听到关于现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这种说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接受的知识的实践性较差。

3认知心理学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视觉冲击以加深印象

教学的过程涵盖了以下方面:对于教材内容方面的知识理论进行的组织、整合等等,在认知心理学的教育观点中,认为对于一些高提炼的概念定律的教学和传授比那些复杂繁杂的小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有效,更具有经济性。展示教学一般是教师利用PPT、Word等形式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的可视化,讲授的过程中更加的灵活、生动,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实践操作以强化专业技能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认知心理理论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要善于利用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将学生知识的学习深化到其有意义的学习层面去,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层次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在自身的体内,在教学效果中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便会有着不同的加工方式。良好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巩固。另一方面,当遇到与之前相关知识有联系的知识时,能够有效地发现与之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现象。在现代化的展示教学情境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立即就解决这个情景中的问题而提出各种解决办法,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鼓励,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好地内化。

3.3知觉与视知觉应用

展示教学设计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富感染力,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另外,认知心理学把学生当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具有鲜活的反馈主体,是能动性的群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教学的课堂中,以更加积极的、活跃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们在这样氛围中学习,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反馈、创新能力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篇4

【关键词】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学生工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71-02

华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这是一场破主观心理学、立客观心理学思想的革命,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有其极大的局限性。本文客观评价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史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1908年,华生开始形成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1913~1919年,华生先后出版了三部著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这三部著作,系统阐述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开始了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革命”,确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方向和学术地位;1920年,华生退出来了他长达12年的校园学术生涯。1921年~1947年,华生不断普及、应用、传授他的行为主义于商业领域中。1957年,华生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荣誉,他的工作被褒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1]此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断得到后来者的续存和发展,且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的直接推动因素是: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发展、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研究、达尔文进化论:人和动物的同源关系,动物被试代替人。从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等著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个体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决定的,不是先天遗传所决定。华生将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S-R”)单元,刺激来自于客观,是可调控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论证行为也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相反,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决定条件,只要控制好环境,就能有效控制到行为。

(2)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传统的心理学对象是心理或意识,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行为取而代之。华生把有机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都称之为行为。他把心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而轻微的行为,把思维和情绪看成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也归为行为的一种形式。华生作为彻底的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3)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说到:“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他把个体最基本的刺激―反应联结定义为反射,认为无论什么行为归根结底是一套反射而已,这便形成了刺激―反应(S-R)的简化行为公式。因此,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可以有效预测和控制行为,成了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所在。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客观法而不是内省法。华生摈弃传统的内省法,主张采用条件反射法、客观观察法(无帮助的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两种方法)、测验法和言语报告法四种方法。其中,条件反射法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使华生掌握了一种完全客观的分析行为的方法。华生因怀疑传统内省法的精确性,从而强调客观法来研究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矛头指向传统心理学的两个中心思想,即意识心理学和内省主义,它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史上的第―次革命,有其进步的意义。但华生行为主义的革命也有极大的片面性,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

首先,华生行为主义奠定了“行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华生反对传统的内省法,主张客观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行为矫正技术和定量刺激技术都是卓有成效的研究人类行为的实验手段。

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华生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认为行为的改变和塑造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S-R)联结。华生的这一观点对后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斯金纳和班杜拉等给到了很好的启示,他们对反射式学习过程的研究相当深入。

(2)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

首先,华生的行为研究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而忽略了对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的考虑。

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2]也因为这一点,使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霸主”地位。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生工作的启示

1.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体的行为表现

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结合到学生思政工作中:个体所处的环境(如班风)是否紧气,是否积极向上,是否有良好的行为模式为榜样等,均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譬如,学院内一对双胞胎学生,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大不一样。老大选择的是汽修专业,由于汽修专业重实操,且班中多为男生,大家比较的是学习能力的高低。老大整天跟汽车打交道,在班中逐渐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一门心思的专攻于看似“枯燥”的汽车维修中,不喜与人交流。而老二则不同,父母为培养俩人能成为今后工作上的“搭档”,就指定他读营销专业。因营销班女孩子多,老二进了学校不久就被 “熏陶”了,整天爱“包装”,同学间相互攀比名牌,并很快谈起恋爱,不求学业。相比较,汽修专业的班级管理比较严格,强调操作一丝不苟;营销班则比较开放,班风活跃,学生想法新潮,培养出的营销生也追求时尚,赶潮流。由此可见,个体虽为同卵双生子,但在不同的班风影响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工作表现和学习态度。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对个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遗传因素,相反,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

塑造良好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积极表现和努力程度;而一个管理松散、班风消极的学习团队,自然很难成就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因此,华生的“个体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决定的”这一理论给予了广大教育者很深的启示:想要培养一批进取奋发的学生,我们可以从改善环境做起,从建设班风做起,进而促进个体的积极表现。

2.以改善授课方式来促进学习状态

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华生的恐惧学习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启发:在有他人存在的情境中,人们由于害怕被人评价而引起了激起,并进而对个体的心理或者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结合实际工作,学生的行为态度很多时候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比如说,一些学生可能就喜欢实训课,不喜欢理论课,因为他们将理论课的学习方式跟枯燥乏味这样的形容词和不愉快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形成了对理论课焦虑厌烦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对学校环境等的厌烦恐惧。华生的这一理论研究,启发了改善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即教师可从改善课程的上课形式及课程内容拓展等方面,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状态。

三、结语

从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来评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一场破主观心理学、立客观心理学思想的革命。虽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其极大的局限性,但它对于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都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它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的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迈进了―大步。[3]在学生工作中,结合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从中受到教育教学的启示,并合理运用,将能更为高效的开展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沈德灿,孙玉兰,滕桂荣.西方心理学史简编[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260.

[2]于述民.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初步批判[J].心理学报,1957(1);200.

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艺术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张继玉(1975- ),女,江苏响水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项目“艺术生自我价值感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mky201000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很多学者开展了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就如何推进艺术类大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生)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作为培养未来精神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的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一直注重培养艺术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艺术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期望状态。

一、艺术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趋向

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例如追求独特与个性,不崇尚时髦与流行;单纯而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等。由于这些特点,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上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一)适应困难化

艺术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他们出现很多适应困难,例如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差的困惑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等。

(二)学习浮躁化

部分艺术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仅凭兴趣学习、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弱等原因,出现浮躁化倾向,例如盲目、急功近利、见异思迁、不求甚解。

(三)交往矛盾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艺术生又崇尚独立、自主,使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很多艺术生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

(四)认知片面化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般从小都有艺术特长,优越于他人的感觉伴随了他们多年,但到了大学之后,这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少,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

(五)情感随意化

2005年9月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大学生对待婚恋情感问题较以前明显开放、随意,而初尝爱情滋味的大学生比较容易迷失,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六)个性自我化

艺术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强调行为自由甚至落拓不羁,不易为周围环境接受。

(七)价值多元化

艺术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

(八)就业功利化

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在自主择业时往往导致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需要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加以引导。

二、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所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评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艺术生是未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培育他们和谐、健康、阳光的积极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智力水平、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艺术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艺术生敏感直率,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

(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他们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三、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过去把重点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挖掘人类的潜力和优势。所以心理学不仅仅应该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同志曾经指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心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播撒“心理阳光”。尤其是针对艺术生这一既敏感又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接受暗示能力强的群体,更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提高服务艺术生心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启他们“心理阳光”之门。

(一)确立一个目标——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阳光校园的基石是人人具有开放、健康、成熟的心态,实现我与自身、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展示的是“人的价值实现”。艺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在播撒“心理阳光”的过程中,贯彻“引导与咨询并重、实践与研究并举、成长与服务并进”原则,突出教育性,坚持积极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全体性,坚持普及阳光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突出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二)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以两个心理健康节为契机推进艺术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都推进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的还拓展到学生宿舍,形成了“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舍楼心理辅导站—楼层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体系。苏州工艺美院于2010年将班级心理委员、楼栋朋辈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三支心理骨干共同组建成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志愿者队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伍立体体系,该体系以“自助、助人、互助”为宗旨服务广大同学。

苏州工艺美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都要依托心理志愿者开展“5.25”和“1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5.25”(“我爱我”的谐音)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2.5”(“要爱我”的谐音)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苏州工艺美院在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曾经开展了心灵导航——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我知我心——心理测量、心灵之约——咨询与约谈、心灵友聚——心理志愿者建设、心随师动——名师引航、心随影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灵之港——团体辅导、我演我心——校园心理剧、心随身动——户外拓展训练、心灵成长——知识竞赛、心的奉献——服务社会等十一项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艺术生心理健康、锤炼艺术生心理品质、塑造艺术生健全人格、开发艺术生心理潜能、优化艺术生心理素质、实现艺术生自我价值。

(三)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

1.全面、深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包括静态和动态宣传,静态宣传有电子媒体宣传、各类文字宣传、教学和讲座,动态宣传主要指开展各类新生主题团辅活动,例如新生主题班会、主题活动、户外拓展等。通过宣传增进新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潜能开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一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苏州工艺美院心理中心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具有美院特色、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内容包括:关注心灵,阳光心理——心理健康概述;适应生活,乐活大学——心理适应;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塑造人格——大学生人格;志存高远,快乐学习——学习心理;管理情绪,快乐生活——情绪管理;直面挫折,笑对人生——挫折承受;悦纳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大学生爱情和性心理;厚积薄发,设计未来——择业就业心理。该体系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种课程表现形式,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学与生活”“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选修课或专题讲座,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并举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心灵关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平面文字、电子影像、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将积极心理知识和理念向更多同学播撒。尤其是心理网站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宣传,“美院大学生阳光心理”网站成为主渠道,包括心闻快递、心灵成长、心灵驿站、心语心愿、心灵友聚等栏目以及心闻预报、访谈预约、新生专栏、毕业班专栏等几个移动专栏组成。版面清新自然、色彩明快,除了活动的预报和总结之外更多地吸纳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积极心理力量。

2.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访谈。一是坚持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积极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推进以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为目标的一系列集新颖性、操作性、灵活性、提高性于一体的户内户外心理拓展训练。三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苏州工艺美院关工委“关爱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例如苏州工艺美院为了发挥退休老教师的热量,从2010年开始,关工委每学期举办一系列的心理沙龙,曾经开展的“2012,你准备好了么”“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如何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收效良好,成为苏州工艺美院心理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3.积极推进新生心理成长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发放心理宣传单、新生心理讲座、新生心理测评、班级心理团体活动等。在军训期间,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给新生开设“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大学品质”专题讲座,从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两个目标、三个重要意义、谨防四类心理疾患、五个重要时期、六条重要指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尤其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和创造的个性”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将新生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参考价值。军训结束后组织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评、筛选、跟踪、反馈新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指导科学得力、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努力实现四个促进——科研促特色、交流促提高、活动带辐射、爱心托阳光

在科研方面,促进积极心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致力于深入研究艺术生职业价值观、自我价值感、幸福感等课题的研究;在交流方面,积极加强调研、沟通与合作,走出校门,考察学习优秀高校的工作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提高,例如苏州工艺美院推进了苏州国际教育院心理工作者联席会和案例督导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国际教育园举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奠定了深厚基础;在活动方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以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学生负面情绪和不恰当的自我认知、价值观等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宣泄、弱化,自身优势、特长、潜能在体验中不断被开发、显现、成长;鼓励心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心理知识和艺术技能优势,成为心理阳光使者,用充沛的热心、爱心、耐心,走进社区、走入灾区、走进特定人群,奉献爱心,传播阳光心理,用爱心托起一片心灵的阳光。

[参考文献]

[1]张继玉.艺术生心理特点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6(5).

[2]何国清,易明,张继玉.大学生素质育化:第六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课程教学改革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设计能力欠缺,问题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比如,将随机抽样等同于随便找被试,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等同于问卷法,不知道如何阅读心理学文献等现象并不少见,能自主发现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过程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为主线,理论阐述过多过细,内容晦涩难懂,实践环节不够深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反而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知识理解和应用等已势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西方大学教育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思路,最早源于西方医学教育实践中,并以解决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实践之间的分离现象为原动力。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PBL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专业实践,构建整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核心”[1]。从教学角度看,PBL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历程,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学习品质。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2]。有证据表明,PBL教学在促进综合性专业知识、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PBL的认识逐渐增多,绝大多数文章以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侧重介绍PBL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经验;少数理论性文章则围绕PBL的流程、步骤或个别要素进行论述,好像PBL是一种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实施的教学工具,这其实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实施PBL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与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课程内容相结合,PBL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目前学生反馈情况看,比较有效和值得倡导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在全面分析国内权威教材的基础上,除“PBL课程导论”与“课程总结与测评”外,我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体系重新调整为理论和实务两大大模块,前者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体系”、“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心理学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与评析”、“从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设”等四个主题,后者包括“访谈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观察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问卷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和“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五个主题。其中,除了“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部分外,各个主题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撰写文献评析报告、拟定研究主题、编写观察记录表、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等。

(二)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发生什么?这是PBL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问题。在PBL教学中,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意味着大学课堂既不是大学教师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场所,又不是教师寻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3]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逐渐展开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是师生角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一旦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和权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场域就会形成,学生和学习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三)引导积极思考,鼓励合作分享。

心理学科学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学或理论问题,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主题时,我引导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史中各个流派的历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经典实验进行回顾,通过“小组讨论―质疑―辩论―总结”等环节,梳理出心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定的研究方法总是以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内容的改变,并始终为心理学理论服务。

(四)从“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转变为“案例”或“问题”的探究。

PBL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4]。真正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知识或信息的传递中,而是存在于真实问题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设计问题或案例,一般要考虑以下方面:(1)问题是真实的;(2)问题是有意义的;(3)问题是结构不良的;(4)问题范围是适宜的;(5)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够从团体中获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讨论关于“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主题时,我首先介绍“权力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吗?”的实验报告,通过小组内部的协商讨论达成共识,而小组之间则相互辩论而推动讨论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案例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研究设计中诸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化原则”等核心问题,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

(五)从“教考分离”到“学考统一”。

从目前看,在课程考试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呈现出一种彼此对立而非合作的关系。在PBL教学的课程总结环节,我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考核的重点内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权重,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实现考核目标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题内容的设计。实践表明,这不仅减轻了大学生的考前焦虑,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当然,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以避免懒汉行为和两极分化,建立与PBL适应的考核方式,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等都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出版中).

[3]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1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影响读者对古籍的认知

认知也称认识,指人对感觉信号进行接收整理再加工的一系列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由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阅读行为与书籍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联系。图书从内容到外形都通过阅读这种认知行为向读者施加影响。

1.1古籍的外观刺激读者的感官

感官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它所带来的认识虽然比较肤浅,人们仍然深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这种现象有其生物根源——人是感官动物,重视感官印象是一种动物本能。惟其如此,为公众提供文化休闲场所的公共图书馆更需在重视藏书内容的同时,尽量保证藏书外观的优良,并尽力为公众提供赏心悦目的阅读环境。就古籍图书来说,虽然利用古籍资料的读者群不大,但由于古籍明显区别于现代图书的制作方式,以及其与现代图书差异颇大的内容安排,大多数读者都对其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理在得到适当引导的情况下,可以为图书馆业务扩展提供广阔的潜在空间。

1.2古籍的宣传吸引读者的注意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同时进行多种操作。认知活动的效率高低取决于认知策略的选取,而吸引注意则是左右认知策略的重要环节。当代图书馆大多将古籍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加以展现。由于高度的专业性和手工化,古籍修复工作具备较强的展示性,这不仅为古籍知识的宣传创造了条件,也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提供了一个很有开拓潜力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古籍修复工作在更大更深的领域展开,很多图书馆古籍修复部门与社会需求群体合作,既提升了图书馆社会服务水平,又使古籍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宣传。就读者而言,古籍修复的意义不只是修补破损古书、实现对公共财物的保护,更是图书馆较高层次服务的体现,并且是区域文化综合水平提高的表征。这些较深层次的意义对读者认知的影响是质的飞跃,诱发其主人翁意识,激发出文化自豪感和责任心,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古籍事业的发展,并协助了阅读推广的实现。

2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升员工对古籍的情感

情感就是一种态度。一般来说,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欣赏等大众日常接触到的诸多内容。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大多数图书馆员工而言,古籍仅仅只是书库中众多文献的一部分。不难想见,提升全民对古籍的关注,首先需要提升图书馆员工对其的情感。

2.1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拓展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

职业就是工作,是对劳动的分类。人们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规划。而提供何种发展空间则是组织的职责。组织越是给予员工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就越容易激发员工的自我发展,进而推动组织自身发展。而组织的发展则会不断产生新需求和新岗位,从而动态地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机制促进组织与员工的和谐发展。图书馆员工是负责图书馆业务运营的专业人员的通称,包括采购、加工、描述、流通、咨询、读者服务、书籍保护等诸多分工。古籍修复工作属于其中之一,其从业人员的正式职业名称为“文献修复师”,日常基本工作是对馆藏古籍的修复和保护。此工种看重员工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辨别能力、对书籍修补和装裱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倡耐心细致沉静的工作风格。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一切职业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图书馆也无法置身事外。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恰使图书馆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对图书馆员工而言,古籍修复是别样的天地,在向员工提出很多专业要求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片广阔而新颖的职业空间。在一些业务开展较好的馆,除了修补馆藏破损古籍之外,工作人员还可能负责本馆所藏书画的装裱,甚至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提供修复装裱服务。这对于馆内的职业环境,甚至整个行业内部的氛围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2.2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增强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度

人们可能经常在不断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被“职业倦怠”困扰。这种又被称为“职业枯竭症”的现象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有关研究指出,为人提供帮助的职业、缺乏挑战性的职业,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作为服务性质的图书馆工作正是典型之一。图书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琐碎细致清贫。工作的成果大都是积累型,短时间里很难成绩昭彰。这种情形无疑不利于倦怠的员工自身,其负面情绪的宣泄还会妨碍图书馆业务的良性运转。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是图书馆管理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虽然不能排除一些天性较易倦怠、就业目标不明晰的个案,但大多数员工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具体说来,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满意、职场的人际关系复杂、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等,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从原理的角度来看,职业倦怠与工作自主性、责任心和工作心理成熟度都有关系。工作自主性越大、责任心越强都会使职业倦怠下降;工作心理成熟度越高,自我疏导职场问题的能力越强,越容易使职业倦怠下降。古籍修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在行业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振奋。随着各大图书馆对古籍修复投入力度的加强,古籍修复工作不但日渐受到瞩目,成绩显著,而且不断提出增加投入的需求。这不仅为图书馆员工开辟了崭新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工作自主提供了选择机会,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自豪感,促进工作心理的良性培养。

3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改善公众对古籍的态度

自2007年起,古籍修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不仅大量古籍得到适时的修复和保存,从业人员受到系统的技术培训,公众对古籍的认识也随着此类知识和信息的宣传与普及而加深,其态度得到积极转变。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是近年来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6年起,全民阅读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其影响在公众中不断扩大。图书馆作为主要的社会文化宣传机构必须为之提供持续的导读、宣传等一系列辅助服务。古籍修复工作的推进是此类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籍修复的扩展不但将书籍的修补与保护专业化,而且也使此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展示性,从而使阅读本身更为立体,使图书与读者更加亲密。随着古籍修复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向公众展示、与公众交流的内容不断增加,古籍修复已经是很多图书馆推广阅读中必备的内容。目前,在一些古籍修复成绩显著的图书馆,修复已作为一项图书馆服务向公众提供——如果提出需求和信任,图书馆可为之修复破损的古籍藏品。这无疑是扩大图书馆职能的极佳尝试,也是图书馆适应商品社会、古籍修复工作向公众生活进一步施加影响的良好开端。古籍修复工作推进的效果如何,必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4结语

除去书籍和文物的意义之外,古籍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坐视它的消亡将是中华文化无法估量的损失。大力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无疑是拯救中华古籍的必经之路。在经济、技术、文化价值等角度之外,推进此项工作对于古籍相关的各个群体都有着重大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的深远意义甚至可能超过其他。

作者:丛中笑 单位:辽宁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101.

[2]王艳君.略谈读者心理学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2):36-37.

[3]骆廷.克服做古籍修复的心理障碍[J].图书馆论坛,2005(5):212-213.

[4]王一心.图书馆修补装订破旧图书的心理学意义及试验[J].图书馆论坛,2011(1):168-169.

篇8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国际贸易 教学模式 转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今后五年、十年的教育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制定了到2020年从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的战略目标,指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指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在尊重、互动、合作的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关注学生自由、自主、个性、全面的综合发展。国际贸易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有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支持,学生有很多机会、方式和时间接触到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局势的发展变化,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面对快速发展的国内外贸易形式,缺乏分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因此,我们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及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学习及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原本是研究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人本主义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社会关系,后来拓展到了教育中。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R.Rogers)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得人们的潜能得以发挥,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作为“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资源,学生不能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而应当在好奇心的促动下去认识和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和有意义的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罗杰斯在上世纪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client centered)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和完善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教学理念。

(二)建构主义学习及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来源广泛,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加工学说,等等,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激进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信息加工构建主义等。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育观等基本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共识。构建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来自构建而不是接受传输,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主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观主张教学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构建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适当的情景,运用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性、实践性,使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生长”。

(三)多元智力教学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由多种结构组成并能动态发展,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七种智力不是以整合方式而存在,而是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学校并不存在学困生,这仅仅是学生个体在优势智力领域表现不同而已。多元智力理论主张学生的智能是有差异的,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开发学生的优势智力,并重视学生的整体智力发展,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学习为主,教学为辅与引导”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思考三个问题:希望学生学什么(目的),怎样让他们学会(方法、活动与资源),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评价),国际贸易理论课程要求通过理论学习然后能分析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口授、板书,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导和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耳听、笔记,是知识的接受者,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对现实贸易问题分析的能力培养更是被忽略,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将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评价方法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应当从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思想转变,应充分认识和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作用。

(二)制作充足的“幕后台前”教学准备。

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场持久战。教学准备不仅包括面向教学时的幕前资源准备,也包括能真正教授这门课程的幕后准备。“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体现了其真正的内涵,特别是对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贸易问题来说,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库如果不广泛、不更新,很难适应现代教学资源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如国际贸易的经典案例、理论与现实相悖的实例、小组讨论的问题与思路等,这些资料必须来源于现实中的典型问题,能引发学生之间的共鸣或者争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才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分析和整理甚至写作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自身学习必须持之以恒,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贸易形势,它飞速发展、变化频繁,与政治、社会关系紧密挂钩,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很充分,会提出很多的棘手问题,教师在教学甚至课后都应该能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应,要能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位相结合的框架下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全面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济贸易这类社会学科的意义。而这一切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任务是任重道远的。

(三)设计本位性与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教学内容。

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高中的内容相差甚远,学生经过十多年的灌输式教育,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在这一阶段中应该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准备,这种认识和准备主要体现在教学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对于社会科学类的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其内容的广泛性、现实性就更重要了。从广泛性看,教师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应从以前只强调本位学科甚至只强调本门课程而忽略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情况,向多学科、多课程整合的情况转变,使课程内容和结构具有本位性又兼具综合性;从现实性看,教学内容应从以前只重视理论知识向理论与实际结合转变,以理论引导出国际贸易历史发展长河中发生的国际贸易问题,再用实际的国际经济贸易分析理论上的优势与不足甚至相悖,使学生能真正地、充分地感觉学习理论的意义所在,并且能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提升学生思考理论和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式的能力。

(四)组织“在快乐和自然中学习”的多元化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应该体现出“在快乐和自然中学习”这一主旨,教学过程应从以教师教学为主向学生学习为主、教师为辅助与引导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转变。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听讲、发言的过程中能感觉到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重,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倾听、尊重、思想开放,必须让学生明白,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来说,很多问题通常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想法的时候犯错误是正常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恰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单独或整合采取讲授式、团队合作式、实践活动式、视频式等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法、情景模式法、课堂辩论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设置情景模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政治、经济等层面出发分别站在国家(管理者)、企业(生产、销售者)、民众(消费者)的角度分析现实,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比如授课内容为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时,常有同学提出疑问:根据比较优势,美国应该生产飞机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粮食、石油、服装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则刚好相反,为什么现实中两国都同时在生产和进出口这些产品?如果各国政府都愿意采用比较优势来分配生产要素并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这个分配和生产过程的决定权是在于国家还是在于市场作用下的生产与消费者手中?“快乐而自然”的多元化教学过程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自信与能力面对将来的就业与生活。

(五)采用科学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常会造成平时上课不积极、不认真,期末时通宵背书应付考试的不良学风,加上学生之间在理解力、记忆力、投机力等能力上的差异,考试的结果往往缺失公平性,这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造成不良的诱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方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将小组发言、课堂讨论、期中成绩、表现与考勤、期末成绩等分值加权求和形成最终成绩。因为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讨论、思考、分析的问题答案通常不是唯一的,不能将答案作为给分的标准,应该根据学生资料的准备、发言流畅、热烈讨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感情投入、不吝啬想法等进行打分,此外还需要参考学生的自评情况和其他小组的打分情况,形成性评价、同学评估和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理论、思考与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形式是非常有促动力的。只有正确的、科学的学习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常遇到的障碍

从教学实践看,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常遇到来自管理、教师自己、学生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障碍。

(一)来自管理的障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还处于尝试阶段,试点课程同时处于传统的教学管理要求和以学生学习为主的现代教学管理中,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管理上的冲突,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异常表现等灵活的、动态的重新制订教学计划,但学校通常要求在开学之初就拟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虽然可以根据情况做出改变,但变化幅度不能太大。又如许多高校实行多个教师同上一门课程统考一套试题的模式,但如果有些是试点班级有些不是,试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会受到非试点教师的很大影响。

(二)来自教师的障碍

来自教师的障碍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中因为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认识不足,任课老师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前积累的经验来实施自己认为的新模式教学,造成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最终目的;第二,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准备还不足以应付和控制这种新的教学活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需要教师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有更高要求,教学资料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这对专业任课老师提出巨大挑战;第三,对新模式不能持之以恒,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新模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甚至财力准备资料和设置、控制教学环境,当遇到困难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放弃新模式的教学而以自己较熟悉和能控制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第四,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对教师的“充电”要求非常高,必须时刻关注事实的变化,必须不断地提出新的见解,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而这却是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所没有的。

(三)来自学生的障碍。

从教学实践看,大部分的学生认可和喜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创造了学生展示自我、培养自信的平台。但仍然有少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新模式,十多年的灌输式学习生涯造就了这部分学生对教师主讲的依赖性,当自己独立学习或思考问题时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还有部分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没有电脑等现代学习工具,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需要学生课下查询资料,经常上网查看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时事新闻,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地分析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因为没有资料或者资料不全常导致这部分学生怯于发言,久而久之会形成参与讨论或回答问题的心理恐惧,必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自信心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些障碍是可以排除的,可以通过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同学的帮助与合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条件来逐步清除来自学生的障碍。

(四)来自教学资源的障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想要取得理想效果,充足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以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为例,如果采取案例分析法,完整的国际贸易案例通常都在三千字左右,只有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不可能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须借助分发复印资料或者多媒体视频方式才能让学生对案例有个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与分析。另外,因为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必须紧跟现实,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入海关、商务部、检验检疫局、税务局等多个部门网站查看资料,以便于学生对贸易的过程和变化有直接的感官和全面的了解,这就必须借助于能即用即上网的多媒体教室和设备。因此,相比较其他课程来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教学资源有更高、更多的需要,但实际中这类专业课程很难使用到所需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重视“学生的学为主”,又体现“教师的教为辅、引”,是国家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选择,实践中遇到的主观或客观的障碍,需要国家、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来排除。

参考文献:

[1]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1):23-26.

[2]钟志贤.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05):10-16.

[3]向媛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和探索[J].高教论坛,2011,(09):135-137.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方法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教育的一股全新的、重要的力量,首先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主要利用比较先进、有效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的发展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就研究的范畴看,主要是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社会氛围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消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警醒。这样,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遵循“心理现象解读一心理问题分析一探究应对策略”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狭隘单调。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病理模式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巨大心理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强调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尊重的、平等的咨访关系,但因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还需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继续努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学生,积极看待学生,平等地尊重学生,同时,要理性地审视自我,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理性构建积极的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开设专题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感,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形成聚合优势,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辐射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已经从一定程度改善了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各类因心理状况引发的恶劣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后知后觉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起到的实际作用却不敢让人苟同,他们往往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未来的恐惧和无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心理健康工作并没有着力于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因此如何深刻的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有效的应用于心理教育工作,让积极心理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主要探索的问题。

首先,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来讲,心理健康的目标导向不明确,现在的心理健康目标是虽然已经开始做预防相关的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积极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一向是符合这一实际情况的,那就是对教育导向的纠正,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幸福观,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激发和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积极心理学,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是有效的理论依据。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课堂 学科整合

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化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化学学科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学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笔者就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一、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在班级授课中,大量地、系统地、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讲授法无疑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接受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其实,讲授法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讲授不得法容易变成注入式,但是,讲授得法,则很富有启发性[3]。在这样的状况下,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让教师讲授得法,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途径。运用计算机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种有益的、值得探索的方法。教师的有意义教学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的设计和掌控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从方法和策略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得到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提供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局限于师生之间的形体语言、表情、简单的问答和少量的练习。运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可使教学变为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增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接受知识,探讨知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内驱力[4]。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起点,也是发展智力的起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久地发展呢?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投影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爱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和化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觉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起初是问题的探索者,后来成了掌握答案的主人翁,从中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智慧,进而形成了自尊和自信的心理素质。在新环境中他们不再畏惧或胆怯,自然,探索会更卓有成效。这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把新课程理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学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86-87.

[2]姜伟.化学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116.

[3]张楚廷.教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