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篇1

1.从教育技术的内涵进行比较。由于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教育技术也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且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等的运用。直到19世纪末现代教育技术才姗姗到来,初期仅仅注重硬件的使用,以对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所组成的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包括硬件(如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人工智能和智能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还包括与硬件配套的教学软件,也包括潜件(教学规则、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信息传播、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

2.从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比较。综观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我们既看到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高度重视,使一个个广域网、校园网相继建成使用,互联网和校园接通,说明我国教育技术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不是后一阶段简单地替代前一阶段,而是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性;也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继承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全部,而是一种“扬弃”,即发扬其中有生命力的技术,如黑板和粉笔;骈弃其中不占优势的技术,如1924年诞生的教学机器。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各有优劣利弊传统教育技术优势:不需要限定条件、只要有粉笔和黑板,教学即可正常进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师生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授课教师的形体语言带给学生的感受和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即兴发挥。传统教育技术不足:技术形态原始、承载信息量低、功能简单。

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并以高速、快捷、知识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充实到教学领域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效果显著。现代教育技术不足:要求的条件较高;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难以真正全面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内容程式化,缺少教学的灵活性;容易使教师备课时和学生听课时偏离工作重心;不利于青年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融合创新

很多专家都形成共识:新形势下的教育,应该把培养目标从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创新型人才,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把学习形态从纯粹解惑型转变为探索研究型。要有效地实现这些转变,在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并加大其成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建构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容讳言,出现了各种偏差: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就可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质量立马可以提高。他们只考虑建网,不考虑网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只追求设备高档,而不考虑设备如何与当前的教育技术相结合,不考虑如何解决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问题,对教学改进不大,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传统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存在具有某种合理性,无论现代教育技术怎样的先进,功能如何完善,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技术,尤其是口头讲课。任何一种教育技术的运用都是由其教学内容决定的,也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影响。只有把教育技术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够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传统文化 形态

一、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文化

远程教育是指借助于相应的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传送到本空间以外的一处或多处学员,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远程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人们也往往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技术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在教育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依靠技术的支持,但终其目的仍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环境及质量,笔者认为它脱离不了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故而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表现,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相对教育的新生的文化现象。

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到现代远程教育各个层面来说,其物质化文化主要表现为现代的信息工具、信息产品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等;其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必须遵循的信息道德等;其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师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问题等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方式;其制度文化主要是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建立的一系列评价制度和导向机制等。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教育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质的不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传递与嬗变,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在教育观点、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上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多种文化形态中也同样有所体现。正视这种客观存在,非常有利于在现实环境中理解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是人文主义文化,而不是西方的“神文”主义文化,这为我国传统教育树立了理性态度的风范。其次,中国教育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有别于西方的“智性文化”,自古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强调道德教化,强调人格价值。第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以“和为贵”为传统,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同于西方文化以重斗争和对抗为传统,我国传统教育推崇“和为贵”,把“和”与“安”作为处理事务的原则,对己对人都须以和谐中庸的原则来指导。

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更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它的实施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念的整合。

二、传统文化在远程教育中体现的形态

现代远程教育从形式上看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其内在本质则是信息技术文化与教育主体文化相互融合并全面展现的动态发展过程,尤其在文化形态的四个层面上,传统文化特征展现的特别明显。把握住这些基本特征,对于促进现时期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层面的体现形态

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操作是建立在一种技术平台应用的基础上,这种硬件平台是完全基于现实存在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发展的极度不均衡性等我国教育实际现状的,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同时,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对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进行不同调配和共享,不同于西方国家以方便和降低成本为推动力的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庸调和思想。

这种为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教育建设和发展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所拥有的自然物质资源力求合理的转换关系,其利用思路、形式和手段均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一致,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是人们阶段性认识成果的实践性应用,也需要在我国“中庸、和谐”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检验、改进、完善和更新。

2.精神层面的体现形态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其信息文化的开放和多元性,展现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民主、个性和人本的精神价值,这对当前脱离了传统教育本质的应试性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冲击和革新。

这种冲击和革新将在信息时代特征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建我国传统教育的人文主义特征,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前进。我国儒家教育把“圣贤”和“君子”作为追求的理想人格,立足现实,不重鬼神,以天下为己任。现代远程教育正以这种精神构建起以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师生平等、合作、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

回归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反思和认识以应试这种机械目的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备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

3.行为层面的体现形态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实际接触较少,这就要求师生各方都要用较为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讲求“慎独”,讲求“谨而信”,才能达到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为先的准则完全相符。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准则均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的统一,道德原则不能脱离日常的学习、生活,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必须体现道德。

教师通过自律地、积极地、经常性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主动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全方位的控制者向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学习伙伴的行为转变;学生也不再是在教师面对面强压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提供的环境平台,更多地体现出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广泛参与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

4.制度层面的体现形态

中国传统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道德修养重在践行,这种以儒表里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教育制度,完全不同于西方在长期政教合一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政治型文化教育制度,就属于中国的传统。

篇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笔者以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技能人才也可以成为专家的人才观。

现代教育理论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按照加德纳教授的理论,个体的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从总体上来说,可将个体所具有的智能倾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专家,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由此可见,对“专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有一个新的诠释。科学家、艺术家是专家,工程师、技工、技师同样也是专家。应该说他们是在社会不同工作岗位的专家,其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贡献都是不可替代的。

2、以培养复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

在现代社会,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一是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跨越、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跨越、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的跨越。

二是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跨职业的本领;

三是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要求劳动者要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一次学习、受用终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显然,以单一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复合能力培养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4、突出“三性三观”的过程观。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应突出“三性”与“三观”,即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所谓定向性和能力观,是指教学过程,既要服从所服务行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的实现,又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应用性与基础观,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有一定的专长,又有较强的适应性;所谓整体性与过程观,指的是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要做到技能与知识、模拟与现场、结果与过程、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价等多方面的结合。

二、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照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现代社会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狭窄陈旧

传统职教的培养目标是单一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略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化的社会,企业工作岗位富含高技术,需求的是知识型工人,他们不仅要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院校抑制沿用学年制系统,规定学生修业年限和应修课程,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将是否通过课程考试作为能否毕业的教学制度。这种教学制度,教学目标比较明朗,教学管理比较简单,集体活动容易开展。但是,学年制存在明显不足:划一要求缺乏弹性,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才能,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理论与实践失衡。

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对理论基础的要求与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无需过多的理论基础的学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求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在这两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就目前职业院校的情况看,专业课实训量严重不足,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训教学。

三、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思路

1、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为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搭建阶梯。

现代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技工、技师同样是专家。为此,我们就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职业教育新的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开设专业的实际和企业对技能然才的需求,依照学生自愿和智能程度,形成各个层面的阶梯式培养新体系,满足现代企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2、着力由单一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转变,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什么是职业能力呢?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构成,其中专业能力就是适应岗位的能力,包括专业岗位知识、服务技巧、技术的娴熟程度、设备的应用能力、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通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语言能力、方法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等;信息能力包括处理信息能力、判断信息能力、识别信息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社会能力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与人相处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心等。

3、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技能人才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笔者以为,真正解决人才需求矛盾,校企合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院校要建立劳动力市场分析机制,吸引企业行业人员参与到学校专业开发中来,为学校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得专业设置贴近企业发展,确保学校专业新、精、专。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驱动,通过高效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并将其经营活动过程融合进去,使得学生在真实的经营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四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师资。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学校培训专业教师,为其提供相关岗位,让教师直接利用在企业一线的岗位工作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手动能力。学校可以对企业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强的人员经过有关教育培训后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的技术骨干兼任学校的专业教师,及时在教学中补充在工作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探索和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新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乐趣。

“行动导向教学”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德国,是欧美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按照这种理念,可以创造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理论,再举例说明,而是给学生创造一种仿真的学习环境,交给学生与所学专业内容相称的一个项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具体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其行为的指导者,辅助讲解相关知识。其外,案例教学法、四阶段和六阶段学习法、谈话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都是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法,为大家所研究和运用。

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在教案上由过去的“老师做些什么”变为“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案和学案同步设计。其次在时间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习、讨论、交流上,放在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真正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由“学会”转到“会学”上,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式学习向深刻理解意义学习的转变。再次,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直至走出课堂,真正实现学生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5、构建全新的学生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优劣。

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考试还是闭卷为主,学生过多的把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能力大小的标准,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弱化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需要重新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整体性评价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教观;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可以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再次是建立评价改革的配套措施。职教评价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彻底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得有赖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的同步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1999,4.

篇5

关键词:35中学;校园景观设计;新中式;北京韵味。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的环境设计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特色和校园风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教育是希望通过开放的、全面的、互动教学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仅是用分数来唯一评价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创造出真正符合时代的校园景观,需要立足场地的现有条件、校园文化渊源,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并且有活力的现代校园。本文通过对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新校址的景观方案设计对当下的校园景观设计加以探讨。

1.项目概况:

北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其前身为志成中学,革命先驱曾任学校董事会董事。在志成精神的激励下,35中培养出了王光英、邓稼先、等优秀人才;现在的三十五中学是西城区的重点中学,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作为全区优质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组成,北京35中学高中部从现在的金融街整体搬迁到赵登禹路。新址占地4.6万平方米,南到前公用胡同、北到西直门内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东与西城少年宫相邻。新址原貌是平房和一些胡同,在拆迁后保留了鲁迅故居和八道湾胡同的原址,还有一些现状树,其中不乏挂牌古树。

2.方案特色:

总理于2009年9月到35中进行调研,提出35中要坚持“三个面向”,更要与时俱进,力争把35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这是35中的校园特色也是校园规划设计的总原则。

2.1.挖掘校史文化,传承“志诚精神”

通过整理现状和挖掘历史文化,梳理出三条轴线:文化轴线、历史轴线和蓝色轴线。(见图2-1)

图2-1功能分区图

2.1.1.文化轴线

从西侧主入口砌有“志成”字样的砖雕镂花门洞(见图2-2)开始到铭刻校训的三江石到教师办公楼的北端浮雕长廊(见图2-3)到纪念亭(见图2-4),这条文化轴线是整个校园最开阔的地方(除了操场外),是整个校园的形象空间还是入口的集散广场,也是整个校园里最重要的纪念空间。这一区域既是一个能与阳光绿地接触的公共交往空间又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还是举办各种活动以及校园宣传展示的场地。

图2-2主入口门区方案模型

图2-3浮雕长廊方案模型

图2-4纪念亭方案模型

2.1.2.历史轴线

沿保留下来的八道湾胡同贯穿校园南北的是历史轴线,它迂回约300余米。首先通过不同的铺装提示八道湾胡同的肌理,铺装尽量保留原来胡同里的老砖。在轴线的五个节点上塑有青铜塑像的人物小品体现胡同文化,小品主题有春日风筝、灯杆下的读书人等。通过串联这些生动活泼的雕塑唤起人们对北京胡同的记忆。

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校园和历史积淀之间的联系,把收集的一些石墩石鼓,置石,石凳,水缸等“老物件”在园中陈列展示,增加京城韵味。

2.1.3.蓝色轴线

还有一条轴线就是蓝色轴线。它沿教学楼东侧长廊脚下的水溪,时而与历史轴线交叠,时而与历史轴线并肩而行。溪流的源头源于纪念亭,水从南侧“鼓”形石雕里涌出来,充满活力,蜿蜒绕到建筑外廊外侧,随空间变化时宽时窄,或遇汀步或石桥,或是化身以水渠。溪中或岸边有一些湿生植物千屈菜等。溪水的终点在北端以跌水影壁作为收尾,流入下沉庭院中间。影壁采用自然石块错落堆叠,创造“缩千里江山于方寸”的山水意境。

2.2.建筑融于自然,创造宜人空间

建筑和环境是有机关联的,建筑外部空间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者类似质地的砖、瓦、石等中国传统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建筑融于自然”;在建筑内部(如连廊、内庭、步行桥、室外楼梯等)采用一些传统园林的布置手法(障景、框景等)把“园林融入建筑”。

2.2.1.庭院空间

庭院空间散布在校园各处,北侧教学楼的三个内庭,采用中式风格布局和细部装饰,提供矮墙坐凳、自然条石和石墩坐凳。内庭的主题分别为桃花、梨花和石榴,塑造荫下读书,花中漫步的意境。

另两处下沉庭院,由于小气候较好,可栽植老校区的早园竹,配以木质铺地,塑造“绿竹入幽径”的雅致庭院。

2.2.2.屋顶花园

校园内主要有三个屋顶平台可作为屋顶花园提供师生们安静休息、交流阅读的场所。选用一些低矮灌木和开花地被(矮紫衫、黄栌、紫叶李、大叶黄杨等)或者纹样栽植,或者自然栽植,创造一个沐浴阳光、感受自然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校园的建筑决定了校园的整个风格走向,建筑是青砖、灰瓦、红柱子的新中式风格,布局有开敞活跃的开放空间,也有相对私密的庭院空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的弊端,通过置石、景墙、植物的设计创造步移景异、互相掩映的古典园林的精髓——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2.3.植物造景

在需要规划中,北侧是新中式风格的教学楼,南边是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落作为生活区,东侧是运动场和音乐厅。由于建筑限高,建筑的布局较为松散,建筑分隔出来的空间也较为零碎。而且建筑青砖、灰瓦、红柱子的中国特色与环境对比强烈。所以植物是调和环境和建筑,使风格一致的关键。

2.3.1.因地制宜,北京韵味

场地内保留若干植物,毛白杨、国槐、刺槐、白皮松、海棠、玉兰、石榴等长势较好的可移植再利用。

在植物品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大量选用乡土树种和传统四合院植物:国槐,毛白杨,栾树,白蜡,元宝枫,枣树,油松,白皮松,玉兰,桃树、梨树、石榴,丁香、早园竹等。乡土树种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缓苗快,长势好,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的优势,能在短期时间内形成绿化效果,还能体现北京韵味。

2.3.2.复式种植,增加绿量

根据空间场地的不同采取丛植、孤植、列植的种植方式。尽可能的大量运用复层种植,通过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郁郁葱葱的自然植物群落,不仅增加植物观赏性,同时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具有更高生态效率。这一点对对于35中校园中狭小零碎的绿地空间更为重要。

3.结论

作为一个用地面积4.6公顷的校园项目,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却是让我们花了大量精力进行现场调查、整理资料和方案比选,综合出最终方案。方案通过文化历史轴线的塑造,保留历史记忆、传承文化;同时提供一个现代简洁又人性化的校园,通过对庭院空间、建筑过渡空间、屋顶花园的细致设计,真正做到“建筑融于自然”;在保证活动空间和消防通道的基础上,尽量挖掘绿地面积,结合建筑的结构功能设计屋顶花园,增加竖向绿化,最大限度的弱化建筑青灰色硕大的身影;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创造自然生态空间。虽然现在还没进入园林施工阶段,但希望将来建成的35中学新校园是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具有中国特色,潜移默化育人无数的新时代校园。

参考文献:

刘钱健,《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2002年03期。、

“北京第35中学学校介绍”,35中宣传册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新校区景观概念设计方案”,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方案设计说明。

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整合

1.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近年来各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的诠释

何为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结合。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再也不用那么多的吃粉笔灰,只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上课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很好的保障,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作为教育者,也不能盲目的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3.现代化教育的优点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原因很简单,老师们之前都做了很好的备课,教师教得也很辛苦,可是短短40多分钟,不仅仅讲不了多少内容,而且一味的在黑板上进行教学,很是枯燥,但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就使课堂的教育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最简单的例子,学科教学与幻灯片的结合,不仅仅是教育方式变得新颖,而且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总之,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是很有前景的。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传造出了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曾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只是在想象中想象一下,并不指望能够实现这样的现实,不过时代的发展

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现在,也可以用远程教育了!远程教育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以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信托,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新教育体系,人类的学习也从阶段学习逐渐转变为终身学习。利用远程教育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教学效果直观。从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经验等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包括各种类型资源的网上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4.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篇7

关键词:安乐秧歌 课堂教学 调查分析

安乐秧歌是流传于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一带的具有民间自娱性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用于人们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抒发欢乐情怀的喜庆场合。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辐射方圆百里。安乐秧歌在传承过程中,结合各种生活元素,融东北秧歌的粗犷豪放和传统秧歌的风趣诙谐幽默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安乐秧歌这一衡水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作为记录着历史变迁的珍贵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近些年来,安乐秧歌的发展处于瓶颈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发展令人堪忧。2009年,安乐秧歌成功入选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将迎来它传承保护发展的崭新时期。

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地区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是其重要职责,因而对安乐秧歌这一地方性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是在所不辞的。继2014年3月25日,音乐学院邀请安乐秧歌队“扭”进校园演出,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舞蹈课之后,音乐学院2014年又将安乐秧歌作为针对舞蹈学、舞蹈表演学生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一门民间舞蹈必修课程,这为安乐秧歌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针对目前的课程教学情况,笔者对开设该课程的2011级舞蹈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

教师是由秧歌队扮演“老”角色的当地艺人担任,学生习惯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高度规范化、程式化的学院式教学,不适应秧歌队教师的“口传”教学方式。由于将安乐秧歌引入课堂,使其脱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文化环境,同学们也难以领会其中的内涵韵味,只是反复枯燥乏味地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因而,大部分同学会产生疑问,学习的意义也不明确。

由于角色身份的转变,当地艺人对这样从未尝试过的课堂教学显得力不从心。习惯了原来的口传心授的方式,面对学院式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讲起,不知道用怎样的语汇能够使大家了解并掌握;在学校教学环境的强大压力下,要逐渐适应借助文字、乐谱,甚至钢琴等民间传承原本没有的形式和手段;在学期末,还要把培养考核捆绑在标尺化、量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上等等,这些都是教师面临的一个个难题。

综上调查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根源为学校教育机制与民间传承之间是有很大矛盾的。引进到课堂里的安乐秧歌与其最初的来源和语境相分离,而与包容它的学校教学体制相融合。安乐秧歌进入课堂,便脱离其原生语境和当地持有主体,学院中的传承行为已不再是民间口耳相传、生活“濡染”式的自然传承,而变成了有明确“授”与“受”角色方,有规范、有计划地传承。进入课堂的安乐秧歌,已不再是原生意义上的传统音乐,学校里的传承行为,也不再是民间生活“濡染”的传承与习得,它变成了有规范、有计划、有指向的教学行为。

由此可见,民间传承在与学校教学体制的磨合中,已经脱离了其原初形式,安乐秧歌走进课堂,成了一种技巧、技能层面上的选择性传承。民间传承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这一系列差异告诉我们,学校传承不能替代民间传承,民间传承也无法移置到学校教育体制当中。培养安乐秧歌的民间传承人,学校既无法做到,又无必要。

同时,安乐秧歌的课堂教学同时受到两种力量的牵制,一种是民间固有的传承机制,即安乐秧歌传统舞蹈保护传承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是学校本有的教育机制。如果完全按照学校教育体制和方式方法,就无法保证民间传承的有效性;如果是一味地坚持、遵循民间传承的方式方法,那就会使其与学校教育体制脱节。因此,安乐秧歌在学校的传承十分复杂。

虽然,将安乐秧歌引进高校课堂面临着诸上问题,然而这将成为安乐秧歌这一民间舞蹈文化知识的“科学”性得到确认,得以合法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将安乐秧歌引入课堂,除了发挥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优秀遗产,培养安乐秧歌传承人才的显外,还有两个潜在功能。其一是安乐秧歌的价值确认功能;其二是安乐秧歌传承生态的再建构功能。教育在社会中的主流地位以及知识传承中的主导地位,使得被教育确认的安乐秧歌及其持有者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从而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同,这无疑对当下处于瓶颈发展期的安乐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十分有利。同时,安乐秧歌进入高校课堂,可以使其当地传承主体看到安乐秧歌的当下价值和未来传承希望,激发起传承主体的积极性,对安乐秧歌的当代生存传承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安乐秧歌进入高校课堂也是一种文化策略。

从培养目标上来说,高校课堂培养的学生,既可以是安乐秧歌技艺与知识的传承者,同时也具备了学校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技艺技巧传承是音乐院校传承的核心内容,但其目标绝不是以培养技艺传承人为目标,而是培养具备“传”、“承”、“演”、“用”、“研”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学院式传承人。

总之,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如何调和安乐秧歌民间传承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性难题,这是一个涉及到课程、师资、方法以致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衡水学院音乐系将安乐秧歌引入课堂是为弘扬当地民间文化的一个大胆尝试,目前的教学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尚且有许多不足,突破了这些难题,相信必将迎来安乐秧歌传统舞蹈在高校传承的新天地。

篇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和其它领域的现代化程度愈来愈高,普通高等教育只能满足企业所需用的专业型和设计型人才,而具有特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结构的操作型、应用型、服务型、技能型的人才他们没法提供,这个任务只能由职业教育扛起。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点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在教学结构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那种学科型教学体系,使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比较轻职业知识、轻专业技能、重理论,培养的职业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国务院强调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造就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通过开展创新性课程,以应职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学校师资力量强,办学基础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近年来,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但是,随着学校搬进教学设施一流的新学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推广信息技术,怎样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且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的的整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活泼有趣的环境和给力的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社会职业需要,面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要求,面对学校现状,必然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机电教学经验相整合。

2整合的研究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能深刻地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教学的目的性增强,教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图形计算器、专业模拟操作实验室、实训工场等计算机软件和校园实训环境为机电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可行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在机电教学中的整合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在特有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会产生良好的情趣,良好的情趣可以使人有兴致地、有信心地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科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地、有信心地学习机电。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可以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们学校在PLC课程方面,引进亚龙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编写应用程序,连接电子线路,控制传感器,完成每个机械手臂的动作要求。完整的一个动作,学生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这个动作要求必须要经历的步骤。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专业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2.2提供学习的探究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学以学生学为主体,但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仍然以“教”、“讲”的需要来选择和使用媒体,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媒体,变印证结论为提供学习资源,变教具为学具,变灌输知识为启迪思维,从而使学习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学习。比如,在电工电子课程方面,学校提供实验室这个平台,理解清楚每个元器件的用途,同时为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利用课堂讲解的线路图,组合模型电板,印证结论,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组成一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整体。

2.3改变教学的传统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机电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中的认知工具(纸、笔)相比,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上有着实质性的进步。比如在CAD教学中,为了初中入学的学生跨越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难度,特意通过CAD三维设计软件向学生呈现直观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利用鼠标来拖动旋转立体,从而理解整个投影的方向和空间概念,同时向他们展现老师的整个思维过程,学生感知到立体模型的绘制过程,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学生由具体的感知飞跃到抽象思维。可以根据设计软件的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2.4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实现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只要是能通过计算机来学习机电软件,我们学校机房提供教学软件实现教学互动,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端匿名大胆发言,师生可以无屏障交流,各抒己见。老师可以通过教师端控制学生机进行演示讲授,同时,学生存在问题,可以把他的问题通过教学软件播放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同时课后师生之间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无限制的实施交流,没有距离感。老师随时随地能了解学生,给其的帮助与引导通过网络可以完美实施并增进彼此情感。

3结束语

篇9

    自16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起,西方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传统,其技法上的透视学、解剖学以及各种绘画技巧在今天仍然适用于国内外美术教育。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包豪斯运动所带来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人们把美术教育的功能引向了新的领域,比如设计类、工业类等用于经济竞争、产业创新的实用艺术。这深刻启发了当时的中国美术家,使他们开始探索新的美术教育方式,于是中国美术教育随之转型。

    二、总结美术教育史,看现代高中美术教育

    谁也无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中寻求到现代美术教育的现成模本,但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是因为它深受当时的社会性质、传统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技与艺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美术教育因缺乏理论总结而导致很多技法失传,影响了技艺的提升,因而现在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与总结。此外,外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对中国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量,革新了传统模式。由美术教育的本质可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就是要注重美术技艺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将来表现自我个性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出发,高中美术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出发点,介绍美术的分类,不只局限于教会学生绘画,还要让他们全面了解美术的作用,引导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三、技与艺的统一,审美与应用的结合

    任何事情都存在法则,那就是理性的显现,而审美趣味也同样是人们要遵循的法则。目前高中的美术教育已经开设了鉴赏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分类的认识,获得更大限度的认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选择,树立正确的文化追求意识。

    许多哲学家认为哲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并认为艺术和美的事物可以健全人格。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技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入事物内部,培养专注的性格。这丝毫没有夸大美术事业对世人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在涉及美术的应用上,美术专业对现代工业、科技、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美术教育事业在当今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这关乎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美术教育事业将为世界文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多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整合

1.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近年来各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的诠释

何为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结合。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再也不用那么多的吃粉笔灰,只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上课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很好的保障,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作为教育者,也不能盲目的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3.现代化教育的优点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原因很简单,老师们之前都做了很好的备课,教师教得也很辛苦,可是短短40多分钟,不仅仅讲不了多少内容,而且一味的在黑板上进行教学,很是枯燥,但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就使课堂的教育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最简单的例子,学科教学与幻灯片的结合,不仅仅是教育方式变得新颖,而且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

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总之,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是很有前景的。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传造出了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曾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只是在想象中想象一下,并不指望能够实现这样的现实,不过时代的发展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现在,也可以用远程教育了!远程教育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以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信托,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新教育体系,人类的学习也从阶段学习逐渐转变为终身学习。利用远程教育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教学效果直观。从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经验等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包括各种类型资源的网上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4.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其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我们必须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