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篇1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形式和特点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群体、以乡村农业生产、乡村自然风光、乡村民俗娱乐和乡村地标农产品销售为旅游依托来满足城市旅游人群休闲、娱乐、观光、体验、购物等一系列需求的特色化、质朴化和地域化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形式

乡村旅游活动的特点是旅游类型丰富多彩,旅游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乡村旅游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受季节性影响较小,即旅游环境和风格稳定。

乡村旅游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第一,生活体验式乡村旅游;第二,农业园采摘式乡村旅游;第三,生态花卉园观赏式乡村旅游;第四,畜牧观赏与狩猎式乡村旅游。

二、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乡村旅游产业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定位存在偏颇,且缺少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其次,在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上,缺少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不仅加剧了乡村环境的破坏,降低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还拉低了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定位和品质;最后,乡村旅游产业缺乏文化内涵,对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品牌辐射的作用。

(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仍需完善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落后,且对农村区位优势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其次,对乡村旅游目标群体定位不准确,从而难以在有效的目标市场扩大消费人群基数;最后,部分经营者存在重建筑投资,轻特色服务的理念,从而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

(三)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力度和体验产品的拓展上缺乏动力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力度上显得后劲不足,虽然旅游形式以“体验+休闲”为主,但仍然缺少特色化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其次,过于追求初级农产品所构成的农业园项目的开发,而忽视了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的体验与深度开发;最后,乡村旅游产业缺少体验式文化传播,游客的参与行为仍停留在观赏、拍照和采摘层面。

(四)乡村旅游产业的宣传规模较小,且营销力不足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在多媒体宣传上策划力度不够,且缺少强有力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策略;其次,乡村旅游产业数量发展较快,行业竞争激烈;最后,部分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由于宣传不到位,面临着资源闲置、运营不利的窘态。

(五)乡村旅游产业人才和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出于风险收益的考虑,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上;其次,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虽然旅游景区内的环境较好,但周边外部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的特点,所以难以有效的留住“回头客”;最后,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人员都是当地村民,由于未经过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低下,从而致使乡村旅游业的客户流失率大幅增长。

三、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制定一系列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其次,充分汲取、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融合、内化和改进,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战略计划;最后,加强古镇名村游、民俗游等乡土特色项目的开发。

(二)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特色化设计

首先,在ο绱迓糜涡枨蠼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游客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从而为打造适宜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依据游客的差异性消费特点推荐匹配的旅游项目;最后,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突出民族风情,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又要巧妙的进行旅游产地的宣传。

(三)运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

首先,扩大媒体宣传规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渠道扩大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其次,通过积极地参与各地的旅游交流会来增进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先进宣传经验的学习;最后,分层次、分群体的实施针对性强、效果突出的旅游产业营销和宣传。

(四)重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积极培养乡村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利用网络、实地交流等多元化渠道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其次,调整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加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人才对接创造条件;最后,加大对乡村道路、通讯、水电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提供硬件保障。

(五)加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理念的转变,积极学习先进的旅游管理方法

篇2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区域范围内,利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开展起来的旅游活动。而青川大坝乡民风淳朴、民俗较具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同时在灾后重建的之后,由于政府的有力支持,当地老百姓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信心,且在南溪村、大屋村等处已经有本地住户零星的办起了农家乐,但总体来看,整个大坝乡乡村旅游还不成气候,有赖引导。本文在对青川大坝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坝乡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及建议。

二、青川大坝乡现状分析

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的大坝乡,辖4村19个农业合作社,交通、区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境内有有空(桐树)大(坝)公路穿过,90%以上的社通公路,距县城23公里。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8%。

大坝乡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玉米、小麦、茶叶、木耳等,当地也产乌药、天麻等中药材。在整个大坝乡的范围内,当地居民、政府广植银杏林,形成了大片的银杏林,在大屋村、南溪村更有年代较为久远的大银杏树,当地居民有些以卖银杏叶子来增收,但规模不大。大坝乡的民风民俗也有一定的特色,“薅草锣鼓”独特的山歌文化、川北民居建筑为大坝乡增添人文色彩,但开发力度欠缺。

同时位于青川大坝乡周边的有较为知名的景区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阴平村、青溪古城等,对于大坝乡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大坝乡可以与当地有名气的景区共享客流,但其较高的知名度对于大坝乡易形成遮蔽效应。

大坝乡是政府扶贫的重点乡,乡政府同时在不遗余力的引导大坝乡居民通过农旅结合来实现村民致富,但其产业较单一,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度不高,其规模化、立体化农业不成形,同时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地貌地形的制约,小而散的山区丘陵分布使其难形成大规模的景观农业效果,总体来讲,大坝乡发展乡村旅游优势不明显。

三、大坝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

就现状而言,大坝乡的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大坝乡乡村旅游开发发展的策略探讨尤为必要。

(一)大坝乡乡村旅游与周边景区景点抱团发展

大坝乡乡村旅游发展要与青川以及广元等地知名旅游景点联动起来,如青溪古城、阴平古村等,形成旅游组团,通过各方旅游资源的整合,整体营销推广,形成合力,为大坝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分享名气、带来客源。同时当大坝乡乡村旅游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应深入挖掘多种资源,深度发展,打造出青川地区具有有一定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大坝乡乡村旅游与本地产业联动发展

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元素,目前大坝乡产业较为单一,立体的、综合性农业发展不足。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农业资源优势,将银杏、茶叶、中药材种植以及养蜂、养羊业等加以鼓励带动,加大投入,为现有的基础产业润色,提升整个大坝乡的综合吸引力。

(三)大坝乡乡村旅游与扶贫事业共同发展

大坝乡作为贫困乡是政府扶贫的重点乡,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依赖当地的农村劳动力。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积极吸收当地劳动力,并且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提供经营管理、技术上的支持,带领当地居民通过旅游的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四)大坝乡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健康、生态之旅已经成为时下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大坝乡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较好,山青水秀,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了造福当地百姓,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四、现阶段大坝乡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大坝乡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等,才能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发挥其吸引力,打造出一定的知名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因此,从如下角度出发,对大坝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提出一些建议。

(一)进行大坝乡乡村风貌塑造

大坝乡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山清水秀,环境质量较好,但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却并不集集中。而在现阶段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中,观光市场依旧占据较大的比重,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适宜的经济与美观兼有的作物来美化环境,营造乡村氛围的同时,打造景观亮点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当地的经济。

(二)开发特色化大坝乡乡村旅游产品

大坝乡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其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比如大坝的田园风光、银杏林、蒿草锣鼓的山歌文化、传统川北民居、茶叶木耳等农产品,营造出具有大坝鲜明特色的乡村意境。在当地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原汁原味的大坝乡土文化为依托,以生态休闲体验农业为亮点,打造具有大坝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其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如依托银杏产业可以开发出爱情、长寿、家庭等特色文化产品,并可开展一些列的乡村银杏文化节等来吸引游客眼球。

(三)加强大坝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坝乡目前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虽然境内已通公路,但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急转弯多、路况差,空大路仅为宽约4米的水泥路,因此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宽或增设会车点,保障通行顺畅。此外,大坝乡境内环卫设施、标志系统、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缺乏,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五、小结

篇3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为实现乡村脱贫,将乡村旅游做为推动乡村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推动了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原住民搬迁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在景区建成之后,后续景区运营方面遇到不少问题,不少景区运营难以为继,甚至还有部分景区已经停止运营,逐渐荒废。

一、我以最近两次出差考察的云南盐津县和四川岳池县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例,尝试分析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不顾实际情况,在远离客源市场、资源条件一般、区位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盲目开发。

以云南盐津花香酒谷景区和落雁乡农业主题公园为例,主要问题表现在:1、两个乡村旅游景区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区和农业主题公园距离盐津县城交通距离约1小时,距离高速公路超过两小时,通景交通为乡道,交通可进入性低。2、区域内资源条件一般,没有深入挖掘地方乡村资源,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如开发目前城市周边景区较多的花海、摩天轮、科技馆、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项目,缺乏旅游引爆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区位差,项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暂营业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运营,和农业主题公园一样,缺乏管理,景区逐渐荒芜。

(二)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乡村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

以岳池县岳池农家景区为例,岳池农家项目是岳池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标准很高,距离岳池县城与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时车程,区位较好,在春天花季期间,日游客接待量约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区仍然运营艰难,主要原因一是景区缺乏经营项目单调,以观光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主,缺乏体验性项目和留客项目,游客来游览一圈后就会离开。二是景区没有文化内涵的挖掘,景区内感受不到陆游岳池农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只有网红项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装箱酒店、充满现代城市风格装修的咖啡馆和餐厅等。三是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景区的稻田酒店出租给不懂运营的私人老板,造成资源浪费。

(三)景区独立发展,缺乏与周边乡村产业的连接,对周边乡村的发展带动有限。

以盐津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岳池的岳池农家项目为例,这些项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点也在旅游上,没有做到与周边的产业联动发展,周边没有围绕景区形成产业集群,景区也没有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点,也没有为周边对产业发展带来客流。景区是独立发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区盈利,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大,因此也难以吸引人才回乡。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 “先策划,后规划”的科学规划理念。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项后续工作的基础。在开发前,先对项目进行策划,明确自身优势,把握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可行的运营模式。策划定先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精品

如盐津和岳池项目,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产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较少。应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乡村旅游亮点,打造乡村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方式,打造出与城市景区完全不同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乡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乡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只要用心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

篇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所谓的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单位,开发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使城市居民在旅游景点获得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这对于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人民的预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的人才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来看,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旅游业没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参与旅游业的管理,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不知道当地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旅游业,对于乡村旅游持排斥、抗拒的态度,就算是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农民在变成旅游从业人员之后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经营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农民对于乡村中自身的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认识,不了解其内在的价值,缺乏保护意识,毁坏文物、砍伐森林、污染环境,造成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一直以来,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及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业应以什么模式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仍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没有真正进入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和旅游相关的院校也随之兴起,旅游管理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流行。但是虽然全国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已经足以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乡村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宁可改行,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意从事乡村旅游业,致使人才严重流失。

二、对于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政策,积极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业服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农民认识到乡村自然、民俗等资源里面蕴含的旅游价值,增强其保护和开发意识,要加强对其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使其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经营者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

对于乡村旅游业的经营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一个人体或者合体的旅游企业,但是许多经营者目光短浅,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合理,只是泛泛的加工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没有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外在形象,不注重其文化内涵,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魅力。因此经营者们要合理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使审美视觉和文化内涵结合为一体,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自己所用。

(三)加强和各大院校的合作,吸收专业、先进的人才

在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后期的培训很重要,但是如果本身就有专业型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整体从容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因此乡镇政府或旅游业的经营者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专门培养适合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还可以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促使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篇5

一、项目基本情况

·乡村情缘建设项目是2012年水保局、人防办两单位引进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9.63万元,拟建地址位于市叶坪乡黄沙村319国道旁,占用林地面积900亩,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项目以“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为主题,开发具有特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会议、现代农业、花卉、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项目建设五大功能区,即:生态休闲体验区(包含瓜果采摘、农耕体验、特色花木园、动物生态放养、小资垂钓);登山区(规划有登山健身、拓展训练、丛林探险等功能);商务接待避暑休闲区(包括住宿、餐饮、会务、娱乐、休闲等功能);综合服务区(包含行政办公、保卫、消防、后勤服务、员工生活等区域);配套设施(大门牌楼、广场、道路、绿化、停车场、污水处理、防噪防污、废渣废气及油烟治理、给水排水,消防、通讯、供电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

·乡村情缘建设项目于2012年10月水保局、人防办等两单位引进。2012年11月市中韵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可研报告)。2012年12月,水保局、人防办根据项目引进相关要求,征询了财政局、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林业局、国土局、旅游局、水利局、消防大队、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基本同意引进该项目;同月水保局、人防办等单位领导到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考察,认为该公司符合我市招商引资条件,有实力和诚意来我市投资生态旅游开发。

2013年初,该项目所有资料已报商务局,但一直未进入项目预评审。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市还未出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该公司同意待政策出台后再进一步洽谈。2013年2月18日,该公司曾总到跟踪“·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局根据瑞府办发[2013]17号文件《关于印发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向曾总进行了沟通和传达;3月6日我局邀请该公司曾总到位和旅游局赖裕军局长、商务局刘俊良副局长商谈“·乡村情缘建设项目”有关事宜,对《·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旅游局建议该地原为知青点,应增加知青有关的建设内容;商务局建议明确建设用地数量,突出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增收税费多少,同时要附地形图等,当时曾总表示同意修改,到现在没有回应。下午到项目建设地点了解山地纠纷情况,该地(黄沙村烂泥垅)涉及石下垅、排坊下、华屋、陂下等小组,属叶坪乡林场,2003年乡政府委托黄沙村委会管理,同年黄沙村委会承包给罗志林经营,因罗志林经营不善,2013年初罗志林未经过村委会同意转让给他人,村委会和周边群众不同意,要求进行公开招租,现石下垅、排坊下小组部分村民在该地种果。4月10号,我局主要领导电话联系了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曾总,进一步商谈了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该公司曾庆贺总经理借口很忙,一直未到,只是偶尔电话联系,该公司的投资意向不明确。我局主要领导将于明天到会见曾总,进一步确定该公司的投资意向,并对该公司报请商务局的项目预评审做进一步跟踪。

篇6

通过对市多年来开展“双进双建”活动的研究,在深入乡村和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双进双建”活动,必须与富民项目、惠民项目结合起来,即,把文化“种”在村屯富裕农民;把文化“种”在社区惠及市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本溪,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民为本。只有得到群众的喜爱和参与,“双进双建”才能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因此,探索“双进双建”富民惠民项目的载体,对于“双进双建”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的价值。

文化进村屯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早在2007年,针对村屯文化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城乡共建”、“文化下乡”和专项资金投入等措施,引导文化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村屯文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双进双建”活动历经七年之久,村屯文化设施和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

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发生了巨变。已经建成了9个高标准的乡镇文化中心,具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教育培训室以及广播电视站、图书销售等文化服务功能。免费为农村配备了40余套电影放映机,为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广播电视普及方面,4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新建文化广场86处、文化活动室99个,全市已有214个村建有文化图书室,新配置电视、电脑及影碟机等设备644台,捐赠图书14万册,农村文化设施设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乡村文化积累了雄厚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多样。例如,本溪县先后举办了“元宵节秧歌大赛及焰火晚会”、“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欢乐在农家《全县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全县农民篮球赛”、“本溪县图书节”、“本溪县农民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清河城镇和清河城村分别被授予省文化先进乡镇和省文化先进村,特别是清河城村的赵铁范农家大院远近闻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院文化”。再如,铁刹山村的农民画家群;东营坊洋湖沟的“画家村”,加之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色,那里已经成为渤海大学、鲁迅美院等十多所艺术院校的美术写生采风基地。南芬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了“重大节日有喜庆活动、日常生活有娱乐活动”的喜人局面。

发挥了文化服务乡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调研中发现,桓仁龙江工艺品公司、鑫艺宏大工艺品公司、辽宁王朝五女山冰酒酒庄、普乐堡镇的松花石和木雕工艺品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营坊画家村、铁刹山村农民画家基地、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天龙洞满族民俗村、庙后山远古文化遗址、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雍艺堂剪纸工作室等文化产业设施和文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辽砚、木雕、铁艺、草编、剪纸和版画等民间工艺产品,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为县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主角

为什么提出“种”文化在村屯?文化进村屯,一个“送”字,就足以表明乡村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靠上级投入和多方集资化缘,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必然会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

一个“送”字,也反应出农民没有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农民不仅拥有平等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而且拥有参与文化活动与文化创造的权利。只有尊重农民在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参与性,才能够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文化进村屯的着力点逐步转向抓繁荣文化产上,着力于乡村文化与富民项目结合上。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还能够享受到乡村文化繁荣的成果,必然会成为乡村文化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乡村文化活动缺少固定的活动经费,导致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力不足。第二,乡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乡村虽然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但利用率较低。调研中发现,有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没有得到利用,极大制约了乡村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三,农村文化活动单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受经费、人员素质、农村生产季节性强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往往过于简单,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第四,缺乏文化娱乐专业编创人员。“送文化”与“请文化”搞活动的方式,不仅是文化活动的成本加大,而且文化活动也因此没有条件做到经常化。文化活动的开展,题材新颖是吸引群众观赏和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创作编排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编创人员,不得不出资外聘人员进行指导,不仅增加了文化活动的成本,也会失去了持续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保障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因此,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对文化的自我需求,必须紧紧的围绕增收致富项目开展,必须根植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把文化“种”在村屯,文化活动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文化“种”在村屯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势所趋。

把文化“种”在村屯的对策建议

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文化不仅要常下乡,更应该留在乡间。政府继续搭台,并且采取市场化手段运作,力求文化以乡村旅游项目和文化产业为载体,文化与经济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农民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

第一,“文化进村屯”与多渠道筹集资金。文化进村屯不仅需要继续增加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继续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充分发挥其作用。更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借鸡下蛋、多渠道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式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为“文化进村屯”和“种文化在村屯”提供资金的支撑。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建设的参与与捐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自发的民办文化组织,如:电影放映队、农民歌舞剧团、舞蹈健身队等。鼓励民间业余文化队伍与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总之,要建立起文化在乡间的长效机制,实现文化不仅常下乡,还要留在乡间。

第二,“文化在村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围绕我市枫叶之都建设的工作中心,在乡村特色文化基地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旅游项目。结合“文化进村屯”活动,提高农民画家基地、版画创作基地建设水平,做好草编、根艺、版画、剪纸、核桃木制品和枫叶旅游制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制作人员的辅导培训。大力开发民间小工艺品制作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小工艺品制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每个县区都应举办特色文化产品节庆活动,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为特色文化产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推动乡村文化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市场融合,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与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文化在村屯”与科普活动相结合。以科技进农户的活动,助推农民实现靠科技致富的梦想。打破以往“送文化”的单调局面,努力将文化建设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各乡镇设立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打开科技传播通道,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介、产业指导、信息服务、经验交流等方便快捷的服务。县电视台加大对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农村科技知识讲座,全面及时地将科技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切实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金钥匙。组织农村科技带头人和种养专业户奔赴华西村、大午城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眼界、长见识,更新观念、提高本领,富口袋先富脑袋。

第四,“文化在村屯”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请来明星表演好看是好看,但那是要支付大价钱的,或许一年半载能请演那么一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乡们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而且民间散落着许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能人。关键是我们怎么样的去发现能人,为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例如,明山区高台子镇组建的十多个颇具特色的文化小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除了社火、舞狮、舞龙、京剧、二人转这样传统的文化项目外,还有卡拉OK、萨克斯演奏等流行艺术。一些大叔大妈通过出色的表演,逐渐成为乡亲们喜爱的“明星”。针对有的乡镇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建议首先健全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对各乡镇在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及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县乡村积极自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自觉培育乡村文化地域特色品牌,并且以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带动沟峪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五,“文化在村屯”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相结合。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农村文化骨干网络,使农村文化骨干资源共享。不仅要送戏、送科技、送图书、送电影等下乡活动,重要是加大乡村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举办农民文艺调演、汇演,通过基层推荐演员、层层选拔优秀乡土节目参演,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依托各类文化阵地,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相继开展农民秧歌汇演、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文艺大赛、二人转演出专场、朝鲜族舞蹈等多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民增收 SWOT分析

1河南荥阳旅游业概况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主要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渔牧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河南荥阳有自然人文景观230余处,5A生态风景区两个,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3A级风景区2个,省级名胜区1个。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减少贫困,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由单一的农业转换成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乡村产业,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河南荥阳为例,基于SWOT模型,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业然后以此促进农民收入和就业提出建议。

2河南荥阳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资源优势

荥阳西望古都洛阳,南眺中岳嵩山,北濒九曲黄河,东接省会郑州,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集聚。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荥阳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荥阳是象棋的故里、郑氏的祖地、阀门之乡和建筑机械之乡,历史上,荥阳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社会贤达和仁人志士,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虔、晚唐诗人李商隐都出生于荥阳,宋代的王博文父子。荥阳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其发展乡村旅游具备了资源优势。

2.1.2地理优势

荥阳市是河南省距省会郑州最近的县级市,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横贯全境,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这样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荥阳成为郑州及其近邻城区居民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而基于郑州及其近邻城区的经济发展和带动,荥阳近些年正在紧紧跟随省会郑州的发展步伐,积极地和郑州融合发展,使得荥阳乡村旅游业依托于省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2014年荥阳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4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24.1%,荥阳依托近郊优势,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圈。

2.1.3发展需求旺盛

201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2劣势

2.2.1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亟待提高

乡村旅游业依赖于乡村环境而存在,但是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导致乡村旅游为游客所提供的观赏条件落后于现代旅游业,比如垃圾桶,卫生间和售票口的设施不足,譬如孤柏渡飞黄景区,滑沙滑草是其主营项目,但是由于景区地处黄河边,风沙较大,许多游客忌惮于“漫天黄沙”而不敢尝试,如此一来,留给游客的印象较差。

2.2.2缺乏专业管理和经营的人才,景区活动形式单一

乡村旅游业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中,但是现阶段仍然避免不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短板,景点内经营效率低,各个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景区内秩序较为混乱。景区形式雷同,分布分散,景区不能带给游客足够的旅游体验。譬如丰乐樱花园,同样是观光审美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如何在其他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是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单一的观光审美容易使游客产生疲劳。

2.3机遇

2.3.1政策趋向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12年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南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指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大。

2.3.2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把农业和其他行业有机结合,以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一起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提高。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也是目前效果最为明显的途径之一,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不可分离,乡村旅游因为其对于农业的开放和推介正在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旅游业代表着绿色旅游,保护自然和与自然相和谐,随着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以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2.4威胁

2.4.1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乡村旅游是引导更多的人类走出都市,走向乡村去体验乡村的旅游乐趣,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景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很有可能遭到大规模地破坏,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同时维护好自然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2.4.2周边城镇的盲目竞争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本不能创建乡村旅游的城镇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情况下,如果盲目跟随大流,不仅忽视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盲目跟随和竞争必然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建立统一有序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来避免此类问题,是乡村旅游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3总结

乡村旅游可以大力促进当地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但是,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已经显出一些不足,各个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的优缺点,避免盲目跟随大流,恶性竞争,应当努力发展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文化,把农业和旅游业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对促进农民就业,农民增收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5

随着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乡村旅游能使城镇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极大地满足了城市人群回归自然的渴望。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第三产业。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新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6个,新增5A级旅游景区9家,目前全国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184家。

1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城市化水平高、客源市场潜力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辽宁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广大乡野寻求新的休闲空间悄然成为时尚,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近年来,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乡镇、旅游专业村等在辽宁陆续兴起。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开始每年评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到目前为止,辽宁省有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连市金州新区、宽甸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辽中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大连市庄河市7个县(区、市)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沈北新区紫烟薰衣草庄园、丹东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等20个景区(点)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河北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2.29亿人次,总收入813.6亿元;2011年,乡村旅游收入实现436.98亿元,增长绝对值达到171.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1%;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2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虽然辽宁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仍存在诸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人才匮乏、服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2.1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投资拓宽观赏区道路、修建观赏平台、移动卫生间、停车场、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盖州市大力发展山庄旅游,万福镇投资1亿多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贵赤线拓宽工程、高标准木栈道、砌石栈道、凿岩石台阶工程、人工湖、鹅卵石护坡工程等,建设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同时要不断提升产品品位和档次,改善卫生环境,提升环境品质,“食、住、行、游、购、娱”一体,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但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传统的、原貌的乡村场景和氛围,凸显乡村本真特色,防止农村城市化。

2.2 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

在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体现差异性,避免仿效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深入挖掘文化特质,充分利用本地区历史文化、民间非物质文化等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精品。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辽宁省多个县市已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东北地区第一家国家级生态县辽中县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等优势率先在辽宁开展“庄园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普兰店市以北部安波温泉、老帽山、鸡冠山等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温泉养生、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以中部清泉寺、望海寺以及设施农业、农业示范基地为切入点,打造文化访古、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以南部平岛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海滨休闲娱乐乡村旅游。叫响“洗温泉、登帽山、访古迹、享农事”的乡村旅游品牌。鞍山市紧紧抓住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打造出“春节文化庙会”、“梨花文化赏花会”、“南果梨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并举行“祭南果祖树开梨仪式”,以传统形式、新的寓意进一步将百年南果梨文化与旅游元素相融合,打造出鞍山市又一张城市旅游靓丽名片。

2.3 进行资源整合,强化乡村旅游

一是以知名景区景点带动乡村旅游。鞍山市具备世界最大玉佛、亚洲著名温泉、中国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都、祖国钢铁之都、乒乓球冠军摇篮等旅游元素,可将这些元素与健康养生、沟域乡村文化等乡村旅游元素结合,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以知名旅游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是与旅行社合作,增大客源。铁岭去年在吸引域外游客来铁岭旅游方面,重点与沈阳中青旅、海外旅行社等开展合作,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组织沈阳及周边城市万余游客来旅游。

三是整合当地资源,统一管理。改变农民独门独户的经营方式,将他们集中起来,促进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紧邻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台头子村成立了辽宁省首家“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农家院发展旅游接待业,组建农家乐旅游接待一条街,统一制定标识,统一卫生及收费标准。有着17年油菜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2000亩的兴城市刘台子乡成立了油菜花种植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经营和管理,规范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但在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造性,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其根本利益,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源源不断的动力。

2.4 做好旅游宣传,扩大知名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营销手段,提升宣传营销水平;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和短信等新形式进行旅游产品推广。如兴城市刘台子在举办油菜花观赏节前召开推介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台子油菜花,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桓仁县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五女山米兰酒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北甸子乡为特色乡村旅游新干线试点乡,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亮点对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大力宣传。

2.5 培养引进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的景点基本都是由区域内的农户自主经营管理,他们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文化水平不高,必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局限。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水平;向旅游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标准和管理经验,应用到本地区乡村旅游的服务和管理中来;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取经,进一步提升市场意识、旅游致富意识;引进相关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势必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3 结 论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认真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实施,切实帮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致富。河北省应借助国家利好政策的东风,在现有基础上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形成“以旅促农”的发展新格局,为把辽宁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示范省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一、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县,境内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十分优美,灿烂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拥有丰富的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和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提出了“围绕旅游抓休闲农业发展,抓好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黟县独特厚重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大农、旅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观光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龙头;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里、深冲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不断发展;以木坑竹海、打鼓岭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游正在发展壮大;以龙池湾农耕文化园、竹海人家、秀里农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效益日益明显;以“猪栏酒吧”“南山堂”等为代表的度假体验旅游新业态正引领古村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以山地车、公路自行车、徒步、露营等为代表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以摄影、写生、影视拍摄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创作专项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黟县境内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22处(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专业村6个、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示范户17家,遍及全县8个乡镇;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省级1家;以木、竹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旅游商品个体私营作坊150多个,已形成四大类、12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时,发展了5个旅游商品购物市场和700多个购物摊点、门面。2010年黟县被评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全县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二、目前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模效应

目前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我县拥有宏村、西递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但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的阶段,景区经济较为活跃,但对全县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我县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还是以传统农业和劳务收入为主,从旅游中收益比重很小。

2、特色不明显,开发深度不够.

黟县农业旅游资源知名度低,特色不明显,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乡村旅游观光、住农家乐、吃农家饭,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很难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许多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不少农村新建了现代楼房,与徽派建筑、田园风光为主的环境不相协调。

3、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档次较低。

由于财力有限,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投入明显存在不足,农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休闲农业配套设施薄弱;资源开发层次和整体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产品单一,档次低,造成旅游客流和收入的季节性和淡旺季存在明显差异,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4、市场竞争加剧

由于黟县与周边地区有着甚为相近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产业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的雷同性相当强,甚至产业的成长演变过程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客观上造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得黟县旅游业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5、经营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低下

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多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很难适应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加上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少对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导致在接待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因素。

三、促进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加强领导,真正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联动有力、服务到位、工作高效;并加强宏观指导,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进一步扩大示范辐射效应,推动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2、坚持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高起点打造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按一村一品的要求, 依据各村资源优势、民俗文化、乡村特色和产业发展基础,将全县66个村分成不同的类型, 找准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布局,规范开发,制定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在规划设计中要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农家乐”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四大整治、城市发展规划做好衔接。

篇10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19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地方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 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