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

篇1

[摘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习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不容忽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缓解学习倦怠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理论背景,通过对被试的学习倦怠测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和原因,并利用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自我认识、情绪体验、应对挫折和反思性观察4条途径来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学习倦怠

[作者简介]谢利苹(1977-),女,河南淮阳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北京102628)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作为近十年来西方心理学出现的新的研究取向之一,积极心理学主张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机、发展人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帮助人们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了新技术革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并且从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高度,指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13年3月15日,党的十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党在新形势下,面对新任务的挑战,高瞻远瞩地对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全面深入地反思学习、自主学习。学习倦怠是指学生长期处于压力情境中而产生的心理资源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最终导致学业的终止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恶化。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开展研究,国外以Pines等人对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的研究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方面;国内的研究呈现起步晚、多样化的特点。国内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些学者研究中学生、高职学生、卫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研究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习倦怠现象。总体看来,国内外对学习倦怠的现象学描述和对策的教育学探讨较多,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

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提出缓解学习倦怠的对策;并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共抽取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生共78人。其中2014级安保专业学生36人,2012级安防专业学生42人;男生56人,女生22人。

2.调查工具。采用访谈法。访谈提纲在孙爱玲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访谈问卷》基础上编制而成。访谈提纲由4道题目组成。

指导语:您好,我们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希望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如方便请提供帮助。本结果只作为研究资料,为保护个人隐私,访谈结果是匿名的,请如实回答。谢谢合作!

开放式访谈提纲包括以下4道题目:(1)考入我校后,你对学习是否出现过倦怠情绪?请选择:从无、很少、总是。(2)如果出现过学习倦怠,那么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列举。(3)当时你有什么表现?请列举。(4)你是否采取过有效措施来克服这种倦怠情绪?如有,请列举出采取的方法。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心理特征

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在访谈的78名学生中,回答“从无”的有10名,占12.8 010;回答“很少”的有14名,占17.9%;回答“总是”的有54名,占69.2%。根据访谈中回答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整理出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如下表所示)。

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力匮乏。访谈中,大部分学生反映虽然每天都有自习时间,但对课程很少进行预习或复习。可见,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学习动力不足。十年寒窗后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往往对新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适应,不习惯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导致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兴趣偏离。此次访谈中,78人中有31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冬生老师的调查表明,有18.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当前所修读的专业(院系)”,有34.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在课程学习上缺少选择性”。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而是遵从父母等人的意志,入学后才发觉自己对专业并无兴趣。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能开设充足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学习指定的课程,所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从众心理蔓延。从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在群体行为的感染下,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见解,而保持与大多数人相一致。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对大学生来说,同伴间的影响力显著增大。对大学生个体来说,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班级、宿舍等群体的同学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从众可分为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两个方面:积极从众是在同班级、同宿舍或相对集中群体的同学之间,大家互相鞭策,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如大家共同争先创优、共同参加英语过级考试或研究生考试等,它是一种在同伴间传递的正能量。消极从众是大学生受同伴间消极行为的影响,而盲目地模仿、效从。如一些大学生出现生活态度消极懒散、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并在大学生之间蔓延。有的同学从主观上也认识到旷课不对,但是看到有些同学旷课侥幸没被发现,就会动摇自己的信念,甚至在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也参与旷课,欺骗教师、欺骗家长,对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通俗地讲,自我效能感就是自我能力感,就是平时所说的自信。

按照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一件事情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件事情的信念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除了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是否有信心。如果缺乏信心,即使学习能力再强也难以有效学习。相反,如果对学习充满信心,将大大提升学习的效果。学生以往学习成败的经验教训、身边同伴学习成败的经历等因素都能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引导学生对学习经历进行正确的归因、克服自卑心理、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体验等。

第五,抑郁焦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不了解所学专业,不能建立新的学习习惯和社交网络,往往产生孤独感、挫败感;对于未来,他们感觉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就业前景迷茫,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无心学习,听天由命。

四、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剖析

从个案访谈中可以看出,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消极观念与不良行为方式,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加上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等因素,对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强烈冲击,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2.学校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的整体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高校教育改革仍存在着地域差异、校际差异,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管理松懈、缺乏公平竞争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的早期经历、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气氛等均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普朗明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如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事件被父母区别对待)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与学习进程。如有的父母采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处处命令,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这种家庭氛围下的孩子容易形成逆反、压抑的人格,抵触自主学习。有的父母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听之任之,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这种家庭氛围下的孩子容易形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作风,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4.个体因素的影响。学习自主性、对专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压抑和焦虑心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因素均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如大学新生对崭新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考试或就业等问题的焦虑等都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心不在焉,甚至导致学习倦怠。有的学生出现自我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问题,担心失败、消极退缩,常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必然影响到学习进程和效果。

五、利用积极心理学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为本、激发人性。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调适的主人,都具有积极的自我发展的潜质和能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乐观的学习心理,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

1.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倦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对自我以及外界关系的客观评价和正确归因,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估,从而促进自主学习。

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和家长齐心协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从而帮助他们建构关于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作为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及时沟通,对大学生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将有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3.培养大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对大学生来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或困扰是在所难免的,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较大、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如果对这些意外事件或困扰处理不当,就可能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挫折情境,如启发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挫折,培养他们的挫折认知,密切关注和及时调解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4.培养大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性观察。反思性观察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发展,一种鼓励认知、尝试、分享和推广合理性实践的个人内心的加工过程。研究表明,反思性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大学生元认知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性观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其内省的自觉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学习活动,反思自己以及别人的学习过程,并把这些所思所想及时记录成文本,以便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

参考文献]

[1]段庆祥.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J].教学研究,2006(6).

[2]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吴美娟.积极心理视角下高职生的人格修复[J].教育与职业.2014(27).

篇2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问题的形成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它以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原有数学素养为基础,通过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呈现出来,这种差异既对学生自身数学发展水平产生作用,又形成学生间的心理差异,学生心理问题则由心理差异的非正常发展而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还必然受到教学中其它要素的支配和刺激。其主要原因为:

1)现行数学学科难度的骤增。以现行的数学课程来说,从小学到初中,抽象的程度跳了一层,到了高中又再跳一层。许多学生在以文字为代号的《代数》上转不过弯来,曾经有学生对我说:“我就是理解不到是个数字,而且还能算出来。”还有学生在过去的抽象推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面对错综复杂、更为抽象的几何时,一步步丧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必然产生对数学的焦虑。

2)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原因。教师责任心不强导致教学态度不认真及教学中的随意性,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能否形成学生心理问题外部因素的关键。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并非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在备课时,由于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设计上的不合理都会在教学时引起学生心理混乱,造成人为的心理差异。而在教学中又不注意及时获取(或根本忽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已经表露出的不恰当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合理调整,这样就会加大学生间心理差异。

3)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感染因素。学生群体间过多和不良的教学环境也会促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班集体凝聚力、进取心强,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抵抗作用就大,反之就能促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由于学生间情感接触时间长,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在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班集体影响能量不可低估,这也是为什么要重视班集体学风建设的依据。

二、心理障碍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某种让人害怕的东西,是极其难学的。只有聪明的人才可以真正学懂数学。有人曾调侃地指出:数学使学生觉得自己很愚蠢。这就反映了一些不喜爱数学的教师和家长的体会。在无形中使那些敏感的学生们头脑中关于“数学”的一些消极的观念固化下来。虽然数学难学,但数学技能对于将来从事各种职业并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数学无处不在。然而,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以及在学校中不甚恰当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在做数学题时变得异常紧张,总要想方设法逃避数学问题。于是产生了一批害怕数学却又不得不学数学的人,他们常常处于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也正是“数学焦虑”的存在,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其影响表现为:直接阻碍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知识的记忆效率;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 转贴于

三、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大致为: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消极厌倦心理、自卑心理等。

1)依赖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应注重课前布置合理的预习内容,上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有意识地设置课堂情境和解题情境,课后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以诱发学生最佳的解题动机,提高解题的自信心。长此以往,既可以激励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潜能,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解题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和高涨的激励情绪,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克服依赖心理。

2)急躁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针对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境,消除学生心情急躁,情绪紧张等。帮助学生冷静分析题目的信息材料,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挖掘题目的真实内涵,并适时引导,指点迷津,勾起学生的联想。这样,往往能峰回路转,令学生欣喜万分,解题欲望倍增,进而消除急躁或心灰意冷情绪,提高解题效率。

篇3

一、 思维模仿,产生惰性心理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模仿教材上例题的解题思路,希望用一种模式来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师往往会用如下的四道题进行比较:(1)鸡有60只,鸭比鸡多,鸭有多少只?(2)鸡有60只,鸭比鸡少,鸭有多少只?(3)鸡有60只,比鸭多,鸭有多少只?(4)鸡有60只,比鸭少,鸭有多少只?学生比较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多或少几分之几,就用1加或减几分之几。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类似的问题来讲,是可行的,但遇到“鸭比鸡少,鸡比鸭多60只,鸡有多少只?”这种简单问题,学生反而不能很好地解决。

应对策略:其实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单纯的模仿,会限制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例题的讲解,不是教学生模仿套路,而是教会思路,要顺着学生不完全清晰的思路,启发学生推测、猜想,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跳跃性、试探性的直觉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例题的讲解,不能就事论事,要进行有机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 浅表思维,产生从众心理

受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限制,小学生思考能力以直观形象为主,易受问题中的表面数据和题型结构特征所干扰,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不能有效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审题过程中,时常孤立地看一句答一步,忽视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整体联系,久而久之,会缺失自我,产生从众心理。例如计算:7×÷7×,受数据特征的影响,学生以为结果等于1。再如,计算:÷(+),受乘法分配律的影响,学生会得出:÷(+)=÷+÷这种错误的结论。

应对策略: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数学上获得成功的能力,是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熟练地使用它们的能力,如果数学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浅表认识上,那么将失去数学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将学生的数学概念纳入到一定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从孤立、表面向系统、深度发展,同时运用对比训练,让学生比较借鉴别人思维上的成功与缺陷,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克服无主见的从众心理。

三、 思维梗阻,产生怕错心理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一遇到稍复杂的题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害怕出错,进而干脆不去思考,采用放弃的策略,这种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的怕错心理,会进一步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例如,图1中梯形上下两底的比是2:3,三角形甲与乙的面积分别是1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有学生认为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梯形的高以及底,无法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但题目中已知上下底的比为2:3,我们不妨设这个梯形的上底是2,下底是3,进而分别求出三角形甲和乙的高,两高之和就是梯形的高,然后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

应对策略:对于学生思维受阻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思维受阻的原因,帮助他们把握题目中的本质问题,转化解题思路,灵活调整思考角度,看看问题与哪些知识有关,想象有哪些隐含条件,能否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同时,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思考问题的策略及方式方法,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四、 思维定势,产生被动心理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沿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不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愿意推敲现有结论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联系。在解决问题时,满足于常规的结果。这种处处被动的思考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画地为牢,对具体问题不能灵活、合理地抽象加工,从而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例如,图2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此题虽不复杂,但由于学生受到“要求圆的面积,必先求圆的半径”的影响,认为必须要求出半径,而这里半径的平方是12,就目前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的。

应对策略:要想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检查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教学中教师应设置一些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挑战性问题,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使学生学而思、思而惑、惑而解。

五、思维迟钝,产生自卑心理

篇4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解决问题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他们认为:“解决问题是把问题和记忆中的图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包含了问题表征和表征分析两个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是指信息的表达。”从问题的呈现到信息的正确表达,需要经历信息的加工过程。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影响解决问题的基本因素是信息加工的能力。”本人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信息加工能力应包括阅图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完整表述题目的能力。

阅图能力,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图片的能力。“解决问题”通常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其基本结构是两个有用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必须读懂题意,从呈现的资料中收集相关信息并提出问题,最后完整地表述题目。

【案例1】如图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第57页)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8和9的认识”后的一道例题,如何解决这道题呢?这就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根据小动物面向的方向来理解题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问题解决”中明确地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因此,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

1.鼓励学生从画面上收集信息并填上数据。以往常常有学生只说出看到的事物,而忽略了事物的数量,但新教材增加的“关于小鹿,从图中知道了什么?”避免了学生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让学生直截了当地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根据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述题目。根据刚才收集的信息,学生可以完整地表述如“一共有小鹿9只,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案例2】如图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1页)

图2

题目既有图片,也有文字和问题,但只看图片或只看文字明显是不完整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它的不完整,用“题目说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还需要什么信息,哪里可以看到?”等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隐含在图中的信息,将图文结合,组织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左图)一共有10瓶,喝了3瓶,还剩多少瓶?(右图)有6只猴子,又来了2只,一共有多少只?

在收集信息和完整表述题目的过程中其实还涉及信息的筛选。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往往呈现联系生活情境的大量信息,它要求学生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从数学的角度作深入观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如图1,学生要从提供的小鹿、鹅和蘑菇的信息中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高年级的“解决问题”常常会提供大量的相关与不相关的信息,相关有用的与相关无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而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让学生从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有这样的意识,进而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渗透学生的模型思想

解决问题就是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实际情境转换为可以进行运算的数字和符号表示的数学模型。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核心概念,它提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所谓的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中,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新教材中增加了解题的一般步骤“知道了(图中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而对于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数量关系的应用,在“建模思想”的建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起着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将数理进行数学概括;二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维方法,为列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高低。“解决问题”中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就是加减乘除。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之外,应该同时引导学生对解题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并将它们转变为一般的解题策略,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那么如何经历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呢?以图1中小鹿的问题为例,可用简单明了的例题构建减法数量关系模型:

1.谁来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说事理)

“一共有9只小鹿,走了3只,还剩几只?”引导学生理解一共有9只是小鹿的总只数,走的和剩下的都是部分数,求还剩几只就是将小鹿的总只数去掉走的只数。

2.用数量关系表示以上解题思路。(事理的数学概括)

小鹿的总只数-跑走的只数=剩下的只数

3.列式计算。(事理向算理的过渡)

9-3=6

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完成“模型思想”的“求解验证”的过 程中,也就回答了一般解题步骤中“解答正确吗?”这一问题。

学生感悟模型思想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问题的陈述与解决需要文字表达,受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图例呈现、列表叙述等直观方式来理解和表达,让学生学会思考。

篇5

【关键词】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预后

Effect of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XUE Zeng-ming, AN Ju-hui, ZHAO Zhi-gang,WANG Xiao,NIE Shao-ping,MA Chang-s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Langfang People’s Hospital, Langfang 065000, China

Correspondence author: MA Chang-sheng,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by analyzing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these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of 349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ECG documented acute 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rimary PCI. After PCI, clinical, angiographic and EC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those with preserved (≥50%) or reduced (

【Key words】Revascualrizatio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 failure; Prognosis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 。和LVEF降低组患者相比,LVEF正常组男性患者较多(P=0.01),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较LVEF降低组患者明显降低(P

2.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见表2 。两组患者在冠脉左主干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口病变、弥漫病变比例,病变血管数量、植入支架数量,应用抽吸导管比例以及是否达到完全血运重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降低组患者中有较多患者为前降支近端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病变(P

2.3 超声心动图结果

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见表3 。可见LVEF正常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LVEF降低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LVEF降低组;室间隔厚度明显高于LVEF降低组患者。LVEF降低组患者有较高比例的室壁瘤和室壁运动异常(均P<0.01)。超声心动图其他指标如主动脉窦内径、升主动脉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以及评价舒张功能的指标E峰最大流速和A峰最大流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患者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情况

患者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情况见表4。和LVEF降低组患者相比,LVEF正常组患者住院期间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螺内酯的应用比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在ACEI/ARB、低分子肝素、洋地黄和替罗非班的应用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住院及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终点事件结果见表5。可见LVEF正常组患者有19例(8.44%)患者失访;LVEF降低组患者有7例(5.65%)患者失访,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死亡和MACCE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基线校正年龄、性别、陈旧心梗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空腹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Killip分级、前降支近段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室壁瘤和室壁运动异常以及药物治疗等变量后,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新发心衰和MACCE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6 影响患者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只有Killip心功能分级(HR=1.092, 95% CI:1.040~1.049, P

2.7 生存分析结果

应用Kaplan-Meier方法(Log rank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发现两组患者在长期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见图1。同时发现两组患者在无MACCE生存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见图2。

3 讨论

本研究将行血运重建的合并STEMI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LVEF是否正常分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长期预后。结果发现和LVEF正常组患者相比,虽然LVEF降低组男性患者比例较少,有较多的患者既往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和心房颤动病史,在总病死率方面,两组患者长期预后相似。

在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中,LVEF正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8-11]。但在合并STEMI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正常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本研究发现,LVEF正常者占所有来诊患者的64.5%(225/349)。分析可能与患者为急性发病,来诊时距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其心功能尚处于代偿阶段有关。冠状动脉疾病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的冠状动脉缺血还会进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12]。在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舒张功能不全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左室松弛性受损和左室舒张期僵硬度增加。其他机制还包括左室收缩功能不全,血管功能下降,心室-血管偶联性降低,心室储备功能下降,左房功能不全,神经-体液因子激活,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等。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血运重建对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可显著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LVEF和NYHA心功能级别,改善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近期和晚期预后[13-15]。 Carluccio等[16]对2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研究发现,血运重建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而且对于大多数患者的舒张功能也有明显改善。26例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术后仍有左室舒张期充盈受限(P=0.016)。目前指南强烈推荐对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的STEMI患者,如患者发病在治疗时间窗内,应积极行直接PCI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发现,和LVEF降低组患者相比,LVEF正常组男性患者较多,而在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12]。这可能与在STEMI或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发病率较高有关。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较LVEF降低组患者明显降低;而LVEF降低组患者既往有较高比例的陈旧心肌梗死和心房颤动病史。在Killip分级方面,LVEF正常组患者较多为Ⅱ级,而LVEF降低组患者有较高比例的Ⅲ级和Ⅳ级。陈旧心梗提示患者冠脉病情复杂严重,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也提示LVEF降低组患者前降支近端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比例较高,超声心动图发现较多患者合并室壁运动异常和室壁瘤,同时较多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应用IABP治疗;而房颤患者左房内径明显扩大,左房功能明显受损,使心功能恶化,故LVEF降低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方面严重心衰的比例较高。对于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虽然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较低,但仍可预测患者的预后[17]。

在治疗策略上,除行常规的直接PCI外,患者均接受其他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处理。住院期间行改善心功能治疗以缓解心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减轻肺淤血,去除心衰的诱发因素。但在纠正心衰的治疗中,LVEF正常组患者的利尿剂和螺内酯的应用比例明显减少。目前LVEF正常的心衰治疗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肾血管疾病等。虽然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但是冠心病和心肌缺血对于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和相关心衰症状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而且也缺乏血运重建治疗对此类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的相关数据,然而目前指南仍推荐,如考虑HFPEF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可对其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可行血运重建治疗[6]。ACEI/ARB类药物在HFPEF患者的作用也差强人意[18-20]。ALLHAT试验中和氨氯地平和多唑沙嗪相比,利尿剂氯噻酮明显降低了LVEF正常的心衰和LVEF降低的心衰住院患者新发心衰的发生率。和赖诺普利相比,氯噻酮也降低了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新发心衰的发生率[21]。

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和LVEF降低的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相似,两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相当。Tribouilloy等[22]发现,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普通人群相比,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43% vs.72%),但和LVEF降低的心衰相比,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相似(43% vs. 46%, P=0.95)。Bhatia等[23]也发现,两组患者调整后的1年病死率、因心衰再次住院率和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笔者的研究结果发现,LVEF正常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主要与其新发心衰事件发生率低有关,但两组患者在长期病死率方面预后相似。考虑该类患者在常规PCI以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仍应探索专门针对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的其他治疗措施。

本研究发现,既往研究发现的LVEF和前降支近端病变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经回归分析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4]。考虑可能是因为患者在发病初期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此时患者心功能可能仍处于代偿阶段,而Killip心功能分级系统则能如实反应患者发病当时的心功能状态。

在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衰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相似;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是影响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本研究未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些预设定的终点事件如住院期间的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等未发生以及患者随访时间较短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Wijns W, Kolh P, Danchin N, et al.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J]. Eur Heart J, 2010, 31(20):2501-2555.

[2]Richards AM, Nicholls MG, Espiner EA, 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and ejection fraction for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Circulation, 2003, 107(22):2786-2792.

[3]Moller JE, Brendorp B, Ottesen M, et 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J]. Eur J Heart Fail, 2003, 5(6):811-819.

[4]Thygesen K, Alpert JS, White HD.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 2007, 50(22):2173-2195.

[16]Carluccio E, Biagioli P, Alunni G, et al. Effect of revascularizing viable myocardium on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cardiomyopathy [J]. Eur Heart J, 2009, 30(12):1501-1509.

[17]Puri A, Narain VS, Mehrotra S, et al.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s adverse outcomes in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even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J]. Indian Heart J, 2006, 58(2):138-143.

[18]Yusuf S, Pfeffer MA, Swedberg K, et al. Effects of cand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he CHARM-Preserved Trial [J]. Lancet, 2003, 362(9386):777-781.

[19]Massie BM, Carson PE, McMurray JJ, et al. Irb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J]. N Engl J Med, 2008, 359(23):2456-2467.

[20]Cleland JG, Tendera M, Adamus J, et al. The perindopril in elderly people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PEP-CHF) study [J]. Eur Heart J, 2006, 27(19):2338-2345.

[21]Davis BR, Kostis JB, Simpson LM, et al.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J]. Circulation, 2008, 11 8(22):2259-2267.

[22]Tribouilloy C, Rusinaru D, Mahjoub H, et al. Prognosis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 5 year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ur Heart J, 2008, 29(3):339-347.

[23]Bhatia RS, Tu JV, Lee DS, et al. Outcome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 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N Engl J Med, 2006,355(3):260-269.

[24]Holper EM, Blair J, Selzer F, et al. The impact of ejection fraction on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registry and dynamic registry [J]. Am Heart J, 2006, 151(1):69-75.

(收稿日期:2012-08-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12

作者单位:065000 河北省廊坊,廊坊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薛增明、安巨会、 赵志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王晓、聂绍平、马长生)

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高门槛 实验教学 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门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①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②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④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2 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惰性心理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从笔者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3 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门槛”的跨越更显艰难。

针对以上学生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第一,认清教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根据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更注重整个物理过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笔者认为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第三,加强解法指导,提高学生解题技巧。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还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一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门槛,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街接工作、实现顺利过渡是一个需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教学想办法,也要从初中教学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考虑,又要从教法、教师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体验式教育

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重要。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前提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的。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不少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注意日常积累、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也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笔者在教《小民笑了》这一课时,事先找一名男生扮演小民,一名女生扮演小民的妈妈,三名男生、三名女生分别扮演同学。通过台上同学的表演,让学生获得了足够的体验,同时使悲哀、惊恐这些负面情绪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同情、关爱的情绪得到发展。在这一活动的铺垫下,笔者又与正在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联系了起来,围绕“同学遇到不幸,我们应该怎么办”进行延伸讨论,学生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对“爱”的含义也理解得越来越深刻。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所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就要求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父母要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地开展,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

[2]夏芙蓉,王小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黑河教育,2007,(06).

篇8

因此,《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必修3系列中设置了“算法初步”,算法成为“双基”中新增加的内容。算法进入基础数学教育,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标准》中指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认识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成功完成算法初步这一章节,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全员数学教师“扫盲”

我认为,针对全部的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一次关于“算法初步”的“扫盲”,使所有教师明确算法的地位、作用、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利用假期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辅导。

二、要正确地定位算法教学

算法初步的教学内容有: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它们的教学目标具体定位在哪里?通过我们的研究认识到,我们对算法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在认识一般意义的算法基础上,着重学习在计算机上可以实现的算法。算法初步中所研究的算法除了具有算法的基本特点外,也具有确定、有效、有限的特征。教学中主要围绕着计算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选择数学中具有重要价值的算法范例为内容,如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法、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迭代求和、比较许多数的大小等等问题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在算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思维的素养,让其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算法思维。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从一般意义上的算法问题转移到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法的学习。

三、不要过高地要求学生

在算法的学习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追求算法的通用性。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设计一个能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这比较困难。实际教学显示,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算法时,往往先是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特殊算法,当特定的问题被解决后,他们才去考虑一般的算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多角度考虑设计算法,逐步地引导到一般算法上去。

四、及时纠正学生的经验错误

在学习条件分支结构时,学生往往因为对计算机的工作逻辑原理认识是2进位制,对是与非两种判断的原理理解不够,在写条件分支的程序设计中常出现多于两个的选择分支的错误。如设计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程序中,学生按判别式b2-4ac大于、等于、小于零三种情况来分支写出算法,这在计算机上是不能实现的,是错误的,这些在教学时要给予引导或纠正。

五、重视细节教学

由于计算机对语句的辨识能力较强,在讲解基本算法语句时,一定要重视语句的细节,学生不仅要理解各种语句所要实现的功能,同时要能准确地写出语句。教师在讲授编写程序时,最好是要求学生在写一个程序前,先用自然语言描述,再画出框图,最后再转化为程序语言。在这个过程的实际教学当中,我的体会是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语法规则,包括各种语句符号的书写;程序语句,特别是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嵌套使用时的书写格式;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等。在这里我的一点建议是需要让学生懂得各种数学符号在计算机语言中的表示都是什么,例如比较基本的等于、不等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乘方、开方、圆周率等。再就是要给学生讲清计算机语言中的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特别是逗号和分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一个句子的末尾用逗号则会显示该语句的运行结构,而分号则不会。

六、攻破难点

本章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就是循环语句里面的循环变量。在循环语句的学习时,如何能够有效地保证循环,一个关键的地方是设计累加器,在表示时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替换方式,如i=i+1或s=s+x,这对于学生理解很困难。建议在教学中可从数列的迭代、递推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明白因为计算机的替代功能,理解i=i+1或s=s+x实际表示的意义,通过简单的例子来弄清楚,最后再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循环过程中对于循环的开始与结束的控制,要给以条件限制,学生开始设计时会遗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它,任何循环都必须给以控制。这是循环语句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七、查阅资料,了解古代算法

最后一个单元中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是对前面所有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如“更相减损之术”以及“欧几里得算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资料,编写相关程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割圆术和秦九韶算法也可以应用类似的方法。

篇9

【关键词】曲美他嗪;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血浆脑钠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0-01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曲美他嗪,在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的缺血性心脏疾病的药物治疗中,通过部分抑制耗氧量和更多的自由脂肪酸氧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的ATP,从而提高收缩功能,防止酸中毒和钙超载,保护细胞膜[1]。心力衰竭时的症状和体征特异性不高,因此及时、准确诊断心力衰竭比较困难。基于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脏衰竭和其对血浆脑利钠肽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患者系我院2012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7.5岁。按照入院治疗先后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分组在患者年龄、病情、病程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照标准。

1.2方法对照组治疗的患者服用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2毫克,每日一次,硝酸(巴伦博伊姆30毫克,每日一次,B-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25毫克,每日2次和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一次巴米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曲美他(由法国施维亚公司20毫克,每日3次,饭前服用。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血浆BNP监测。

1.3疗效评估通过TOSH IBA Nem ioSSA-550A型超声显像系统,测量左心室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浆BNP通过美国AR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心脏功能,有效改善心功能2级,有效改善心脏功能1,无效:无改善或加重心功能[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2血浆BNP浓度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BNP浓度无显着差异,但曲美他嗪组治疗后比治疗前血浆BNP浓度显着降低,而常规治疗组血浆BNP浓度下降并不明显;治疗后,血浆BNP浓度较,有显着性差异(P

2.3心胸比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其他在超声测量的变化。虽然常规治疗组可以改善心胸比,LVEF,但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并没有显著改变。曲美他嗪组可显著改善的心胸比例及LVEF,并能显著增加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均P

3讨论

BNP可作为诊断和治疗心脏衰竭后续的工具。通过改变BNP,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理解或掌握治疗。曲美他嗪在短期内改善心脏衰竭患者缺血性心肌病,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从而降低血浆BNP水平[3]。因此,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辅助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在短期内(4周和血浆BNP反映这种差别。本组7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BNP水平无显著差异,但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P

在心力衰竭诊断及检测方法上,BNP检测的实现是一个质的突破.BNP水平下降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改善相关的提示,可以指导治疗或心脏门诊初级保健门诊量身定制的治疗更有效。BNP水平确定使用组治疗的患者猝死的危险性高,可以帮助发展他们的计划并增加存活率。BNP检测在未来可能会成为心脏衰竭等心脏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张金枝.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新药:曲美他嗪[J].医药导报,2001,3:012.

[2]李新春.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51.

篇10

方法选择43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在Ⅲ~Ⅳ级,随机分为两组,万爽力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方法。万爽力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万爽力(曲美他嗪)治疗,各组病人观察治疗8周,每组病人分别进行血浆脑钠素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的测定。结果万爽力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血浆脑钠素水平(P

ぁ竟丶词】万爽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钠素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3-0241-02中图分

类号:R 541.61文献标识码:Aお

万爽力是一种能改善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的新型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疗效,脑钠素(BNP)则是一种判断充血性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新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评价万爽力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地位及其对脑钠素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择本院2005年8月~2006年2月在我科及相关协作医院住院的43例冠心病患者,年龄在35~76岁,平均年龄61.3±10.6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为心功能Ⅲ~Ⅳ级,随机分为两组,万爽力组23例中心功能Ⅲ级11例,Ⅳ级12例;对照组20例中心功能Ⅲ级10例,Ⅳ级1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吸烟、血压、血脂、糖尿病等无明显差异性(P>0.05)。

2.方法将病人随机分组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洋地黄、利尿剂、ACEI、硝酸酯类药等治疗),万爽力组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万爽力(化学名为曲美他嗪,法国雅施达制药厂生产) 每次20 mg,每天3次口服进行治疗,总观察疗程为8周。

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观察: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者为显效; 心功能改善Ⅰ级者为有效; 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者为无效。②脑钠素测定:每组病人晨起空腹抽血3 ml,置于已加入EDTANa抗凝剂的试管中,经离心(3000 r/min)5 min后,分离血浆,于-20℃保存,每组患者入院时检查血浆脑钠素1次,治疗后第8周时复测血浆脑钠素。③心脏彩超心功能测定: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分别测定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经治疗后第8周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彩超采用美国惠普5500电脑超声仪,探头频率25 MHz。

4.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В组间比较采用tЪ煅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经8周治疗后,万爽力组23例中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6.9%,对照组20例中显效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60.0%,经检验,χ2=4.08,P

2.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浆脑钠素、心脏彩超测定的LVEF、SV、CO、CI等心功能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P

3.并发症在治疗观察期间,两组病人中各有1例心功能Ⅳ级患者因心衰进一步恶化而转上级医院行介入手术。

各组病人治疗期间未出现急性心梗或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细胞供氧明显下降,经有氧机制合成ATP水平下降,功能受损,使细胞内能量代谢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万爽力(化学名为曲美他嗪)是一种新型的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的药物,它能增加冠脉及循环,促进心肌代谢及心肌能量的产生,同时能降低心肌耗氧,从而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ツ阅扑厥且恢掷钠肽,是在血容量和心室压力增加下由心肌分泌的循环激素,具有利钠、利尿、促进血管扩张和抑制肾素分泌和醛固酮的生成,国外多个研究机构报道,血浆脑钠素水平与心功能呈正相关,而且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血浆中脑钠素水平呈逐渐下降,脑钠素水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判断疗效、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本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都能不同程度降低血浆的脑钠素水平,其临床表现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LVEF、SV、CO、CI) 也反映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万爽力组更能有效降低脑钠素浓度,明显改善心功能,两组具有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戴军,陈凌.曲美他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心血管进展,2001,22(5):278-280.

[2]马琦林,谢勇.心力衰竭患者氧自由基的变化及万爽力对其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7(6):527-529.

[3]Allibardi S,Chierehia SL,Margonato V,et al.Effects of trimetazidine on metabolie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ostische mic rat hearts [J].Cardiovase Drugs Ther,1998,12:543-549.

[4]Clerco A,Del Ry S Giannessi D,et al.Measurement of cardiac natriuretic hormones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and related peptides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need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immunoassay methods [J].Clin Chem,2000,46(10):152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