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线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底线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无线电导航 防雷系统 设备接地 接地系统

引言:随着民用无线电导航台站建设的规范化,仅仅做好天线的直击雷防护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联合接地、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馈线的接地分流、雷电的过压防护以及站内电源系统雷电过电压保护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护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

一、无线电导航台站防雷接地的重要性及意义

1、无线电导航台站的特殊地理位置。为了满足无线电导航台站的电磁环境要求,台站通常建设在平坦、宽阔地带,无障碍物遮挡,这样能满足无线电信号的正常传播。但这同时也造成雷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2、雷击造成的危害。2006年6月,长春机场24号下滑近场监控天线遭雷击,造成下滑近场监控故障,直接经济损失近万元;2010年6月份长白山机场全向信标台遭雷击,造成信标台故障,直接经济损失数万元;2013年7月,长春机场06号下滑台遭雷击故障,造成06号下滑设备故障,直接经济损失数万元。这些雷击事件,轻则造成设备板件故障,重则造成设备故障瘫痪,导致机场的安全运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做好无线电导航台站防雷接地的重要性。无线电导航设备为飞机进近着陆提供引导信号,导航设备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飞机运行是否正常。在雷雨季节,尤其是能见度不好的时候,飞行员依靠盲降设备的程度比平时更高,如果导航设备遭受雷击,造成设涔收希直接影响飞行安全,所以做好导航设备的防雷系统至关重要。

二、目前存在的几种实际情况

2.1等电位未连接

存在个别导航设备机房的机房地网与天线及铁塔地网未连成一体,也就是说设备机房与天线地网存在电势差,二者不在等电位体上,这样一来,当有雷电时,势必造成雷电释放电流时形成电势差,造成电流逆向,对设备的损坏程度不容估量。2006年长春机场近场监控天线遭雷击就是由于非等电位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近万元。

2.2天线馈线未接地分流

下滑天线馈线未使用屏蔽套管包装,或将馈线安放置天线架外侧。由于导航设备安装的不规范,以及对防雷接地知识的认识不足,造成有部分导航设备在安装时,只安装了避雷针,未对馈线电缆加装套管,造成了极大的隐患。长春机场06号下滑台便存在这种情况,2013年7月遭雷击,造成下滑台监控混合网络单元故障,停机数天,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元。

2.3导航台地网电阻偏大,未增加辐射型水平地网

个别导航台地网接地地阻大于1欧姆,又未增加辐射性水平地网,造成雷电泄放浪涌电流不利,形成逆势电流,对设备造成破坏。2010年长白山机场全向信标台遭受雷击,就是因为地阻值较大没有辐射型水平地网泄流,造成逆势电流击穿电缆,设备故障停机,直接经济损失近万元。

三、无线电导航台站的防雷与接地

3.1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进入导航台的电缆距离导航台200米以外埋地,埋地深度不得小于0.7米。电缆的金属保护层在机房墙边与导航台地网连接。(2)电力电缆在进入机房前,套入至少15米长的镀锌钢管,钢管应首尾电气贯通。钢管一端在机房墙边与导航台地网连接,另一端应连接埋设的接地体。(3)对于航路导航台来说,当电力变压器设在站外时,对于低处年雷暴日大于20天、大地电阻率大于100Ω/m的暴露地区的架空高压电力线路,宜在其上方架设避雷线,其长度不宜小于500m。(4)导航设备电源应安装多级防护的浪涌保护装置(SPD)。SPD的接地线应垂直与预留的接地端连接,长度应不大于0.5米。导航设备电源的第一级SPD安装在双路电源转换开关箱的电源输出端,通流量应大于120KA,应选用包含开关及限压功能的3+1型SPD。(5)电源避雷器的耐雷电冲击指标等参数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3.2导航台站的地网与接地系统

(1) 联合接地。将导航设备机房基础接地体和机房四周的环形地网接地体和天线及铁塔地网用水平接地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共用地网。导航台站内开关电源的工作地也要与该接地系统连通,以获得相同的电位参考点。(2)导航台地网的组成。导航台地网由机房基础地网(接地体)、机房四周的环形地网、天线及铁塔地网(接地体)等组成。机房地网由机房建筑物(含地桩)和环形接地体组成。(3)设备接地及接地线。1、台站内接地母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和机械强度选择,但一般不应小于35mm2。一般设备的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2、环境监控系统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适当截面积的多股铜线分别连接到本机架的汇流排,然后用16mm2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机房汇流排。3、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在分线盒或ODF架内可靠连通,并于机架绝缘后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机房内第一级接地汇流排上。4、室内走线架及各类金属构件必须接地,各段走线架之间必须电气连通;活动地板(防静电)下设的金属支架,至少应有两根是从接地汇流排引入的接地线。

3.3天线铁塔的防雷与接地

(1)天线塔上应安装接闪器,沿铁塔外侧安装引下线。引下线与天线塔地网连接。(2)天线塔上障碍灯的电源线应采用具有金属外护层的电缆,电缆的金属护外套应在塔顶及进机房入口处的外侧就近接地。(3)天线塔内安装金属套管,馈线电缆套入金属管内安装。金属套管在铁塔侧宜采用活连接方式。

3.4天馈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在天线系统与功率分配单元连接处同轴电缆应安装馈线避雷器,以防止自天馈线引入的感应雷。(2)选择馈线避雷器时,应考虑阻抗、衰耗、工作频段等指标与导航设备相适应。 (3)馈线在天线连接位置、离塔位置及进入机房位置,通过专设的接地线直接与导航台地网连接。

3.5其他附属设备的防雷与接地

(1)机房内走线架、吊挂铁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等均应做保护接地。(2)光缆加强芯接地,雷电通过外界进入光缆,加强芯不接地容易导致光缆纤芯被雷击坏,光缆加强芯应该就近固定在固定盘上并通过接地线接入本机架的接地铜排。

四、结束语

导航设备在雷雨季节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保障飞行安全,做好台站的防雷接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导航设备天馈系统的防雷保护、接地网与接地系统、设备接地及接地线、进站动力电缆的防护等几个方面的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将雷电对导航设备的损害降到最低。

参 考 文 献

防雷接地所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一、IEC相关标准

IEC 61024 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建筑物的防雷)

IEC61024-1:1990建筑物防雷 第一部分 通则

IEC61024-1-1:1993建筑物防雷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防雷装置保护级别的确定

IEC61024-1-2:1998建筑物防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维护和检测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篇2

《规定》具体列举出六种明令禁止的事项,媒体称为“六条红线”,此举也引发了人们对师德的讨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惯上人们这样定位教师,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是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二是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比较完美。

但是,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社会道德沦丧、道德底线下降的大环境下,师德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出现了师德底线下降的现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为师德沦落找借口,也不是说教师可以不守师德底线。相反,教育领域出现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通过商业服务获取回扣”、“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更值得警惕,也需要及时根除腐败土壤,根治腐败行为,使学校保持应有的高尚、理想、自尊和干净。

理性地看,触及师德“红线”的教师是少数或者说是极少数。但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包括师德在内的所有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等的下降都是日损月亏,“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如虫蚀大树,一日之损,可忽略不计,但经年累月,必然蚀空,大风一来必然轰然倒地。

教育部此次出台《规定》,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大背景下制定的惩治“”问题之举,较之以往空泛地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来说,更具务实性,也更具可操作性。一方面,承认并准确地把握了师德存在的严峻问题,另一方面划出了具体、严格的师德“底线”。教育部的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说,要从具体问题抓起,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抓。亮出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示牌。

但大家都清楚,一条禁令永远无法达到惩治腐败行为的目的,它不但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和有效的监督,更需要厘清腐败产生的原因,标本兼治。那家长为什么会请客送礼,主要给哪些教师送礼呢?不可否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原因,家长请客送礼,无非是想让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而已。因此,促进教育公平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划定师德的“红线”,并不是说教师不“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就可以,就是一个好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讲,“红线”是对丢失师德的拷问,也是给师德建设敲响的警钟――不能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目标渐行渐远,师德的底线不能一降再降。

篇3

摘要:近年来,设计师的道德被大众所关注,设计师逐渐从一个职业,发展为一个评论某样作品的形式。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不单只是一味地追求创新带给人们新鲜刺激,在设计概念出来的时候也应当考虑这样的设计会带来哪些潜在的社会影响。本文重点论述设计师的道德底线与过度消费包装以及设计师的责任与限制因素。

关键词:设计师;道德底线;奢侈包装

一、设计师的道德底线

(一)对商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1.对消费者

儿童产品把糖果做成香烟,像爸爸一样的动作;给小孩子食品作成手枪,每吃一粒向自己喉咙开一枪;把薄荷味道的粉面作成像包装的粉面;这样的设计我们可以说设计师是有道德的吗?难道这样的包装对于思想为成型的小孩子对于以后的发展不会有难以想象的影响?

2.可持续环保时尚

有人统计,美国人在2006年花费了2820亿美元购买新衣,平均每人丢弃了68磅重的衣物。2008年,英国大约有24亿件衣物放在衣架上落灰。弃旧从新、喜新厌旧正是时尚的基本表征,它了这个产业的每一个齿轮,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每一个新的时尚就是一份对继承的拒绝书。”“中国内地作为时尚产业的加工地,尤其需要理解可持续时尚的可贵性。”Christina Dean希望,“从设计环节开始,慢慢影响大众对于时尚的想法。”对于环保的时尚,设计师义不容辞。

(二)在道德的灰色地带坚持自我

1.人脉的灰色地带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一个很火的帖子《20大最坑甲方》,其中就提到了某大型公司,专门以比稿之名,涉嫌骗稿,对于这个大公司的行为,但凡是设计师都不能忍,而且比稿很多时候都会内定,而内定的必定是“关系户”,目前存在一些道德的灰色地带,越是在这些灰色地带越能看出设计者的品德,我们不应该在这些灰色地带打球,去思考两者之间的界限,坚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2.设计师中的抄袭

本人始终认为,人人都应该遵守这个道德底线,不可在实质上或者精神上有任何逾越。有一种观点是,中国环境差,本来本土品牌就弱,需要给他们一些空间。抄着抄着就能出自己的东西…抄袭别人的设计并标榜自主品牌,这无关乎设计水平问题,这是严重的道德问题,做设计不抄袭,这是原则。原则就不可逾越。

二、探讨消费文化

(一)名牌效应引起的高昂消费

以奢华品牌的风格来包装生活杂物,比如Bulgari的黄油,Versace的鸡蛋,Hermes的盐和胡椒,Cartier的咖啡,Dolce&Gabbana的黄油饼干,以及Tiffany的低脂酸奶等等,其实意在拷问目前的消费文化,在任何一家杂货店就可以买到的食盐、面粉、意大利面,为何加上高大上的包装之后就变得奇货可居?试问我们买大牌时都在买些什么?

1.消费心理学对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使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时间相当短暂,大多数消费者只是从货架上“浏览并选取”商品,而不是仔细的阅读所有东西。杜邦定律指出,大约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装潢进行购买决策的,可见包装设计的影响力。

看似如此短暂的决策,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过程经历了五个心理阶段:引起注意,产生兴趣,勾起欲望,选择商品,购买产品。

2.过度的奢侈包装名品效应 随着消费成为社会分层的代码标识,人们开始注重产品品牌和品牌的附加值,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同时利用人们对品牌产品的热爱,从而对产品进行名牌包装,过度包装以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面子观。消费者喜爱著名品牌,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没有任何错误,但是若把对品牌的喜爱转化成对产品外包装的过度装饰来满足自身和消费者虚荣心那就是自欺欺人。

(二)过度包装的解决方式

1.设计师的个人追求与限制设计 设计师追求的新、特、异、奇,是设计师的梦想,设计师追求个人价值,展现才华是设计进行的原动力,追求设计在形式上创新、材料上创新、结构上创新,应该鼓励提倡的。但对在过度包装设计上的“创意”和超越商品本身价值的过度包装制造名牌效应,刻意显示卓尔不群的新颖和独特,可谓“过度”、“矫情”的设计倾向,应该反对。对设计师利用消费特点恶意引导使用过度包装消费的设计行为,反映了消费市场因素对设计文化的侵蚀。

2.培养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设计师要对不符合道义设计委托说“不”,必须共同维护设计真与善的价值。

三、总结

从包装设计中取得利润无可厚非,但它不是首要的动机。对于所有人来说,在严酷的商业压力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道德本身的压力永远存在,诚如约翰・拉斯金所说:“作为制造商,工作便是形成市场,并且满足市场。”

参考文献:

[1]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J].文艺研究,1987(6):72-84.

篇4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教师道德面临极大的困境,教师道德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教师道德平庸和教师道德建设究竟走向何方?对于教师道德的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会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清现存的教师道德困境,为困境的解除提供借鉴。

一、教师道德

教师道德是教师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教师伦理学主要是一门关于教师道德的学间。教师道德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个体道德要求的总和。

教师道德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教师作为人的道德和教师作为教师的道德,也就是教师个体道德(德性)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这两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构成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二、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道德包含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德性究竟是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又是什么?两者是什么关系?

(一)教师德性

“德”同“得”,有获得和把握之意。“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质,如《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到,修道之谓教。”在“性”、“道”、“教”中,“性”处于最高位置。在西方哲学中,德性也备受推崇,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把德性作为与天赋相应的位置。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用来使个性达到善福的性质”。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则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在外界环境与内心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性。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个体的人格品质,具有稳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那么,教师德性就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德性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实现。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教师德性是内在的,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育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为完成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的付出,同时又是个人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生命历程之组成,是获得与满足的统一。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属于一种职业规范,是对教师职业的约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得以成立的‘个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少包含三个基本层面:教师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违反教师道德规范的“制裁”,也就是人们对教师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这些道德标准对教师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对违反这些要求又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三)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1.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两个层面,两者有着先天的联系。前者构成了后者的根基,而后者是前者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尽管在教师职业共同体的意义上说,教师规范具有优先性,但是从教师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层面来说,教师的人格道德却具有优先性,“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德性高尚的教师当然会成为一个惜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反过来说,一个不能够惜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至少是一个人格德性有欠缺的教师。

2.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教师德性是教师个体自身的道德自觉,是个体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是普遍性的要求,是教师团体道德。个体道德和团体道德是传统伦理学和现代伦理学关注视域的分野,传统伦理学关注个人道德的完善,更多地思考关于个人的道德规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体伦理学,它虽然也强调社会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他们关注的还是关系中的个体;而现代伦理学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组织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更多地将一个团体、一个共同体作为道德考量的对象,探讨一个团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团体中的人的相互依存性,这与现实社会中要求行业规范和集团规范的趋向相吻合。教师德性作为个人道德是自我追求的结果,是一种私人道德,是间接性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直接的教育性道德,直接涉及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它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其次,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不同。教师德性的约束机制是道德自律,因为,教师的德性在相当意义上可以还原为人的德性,人的德性必定是出于必然的、普遍的、自愿的,即教师自愿选择去做符合德性的事情,才具有德性的品质。而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则来自于外部,不遵守规范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不论个体是否愿意,个体都毫无余地地必须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再次,教师德性的目标是追求卓越,教师职业道德则追求基本的秩序。个人的德性预示着个人人格的卓越和高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则是建立最基本的秩序。

三、教师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上和教育界对教师道德问题十分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人民教师道德出现了问题,人们指责教师的道德水平大不如前,责任感不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对学生缺乏爱心等等。确实,我国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困境,教师的道德水平受到普遍质疑,教师的道德失范现象时见报端。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教师个人,或归咎于教师法律法规,而应该合理反思,探寻教师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教师道德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这个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道德平庸,二是教师道德失范。这两个间题说到底,就是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问题,用教师德性代替教师职业道德去要求教师群体,会导致教师职业上的焦虑,心理上的道德负担。同样,用教师职业道德代替教师德性来约束教师,则使教师安于履行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而放弃对教师高尚美德的追求,不利于教师德性的提升和完满。

(一)教师道德平庸问题

社会上和教育界人士都在抱怨说,现在的教师不如以前的教师素质高,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为师的样子,古时先贤圣师的高尚品格在他们身上完全丧失。说他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进取心,“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事业心,疲于教学等等,这其实就是教师道德平庸问题。

进人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之后,人们需要对教育这一事业进行制度性的设计,教育由非正式形态进人正式形态,即制度化形态。所谓制度化就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意味着规范化、有序化,其中的一种表现就是制度体系的完备。教育制度化过程中,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严密的制度规定,对于教师这一重要部分更是不例外。现代社会对所有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普遍一致的要求,并进而确立其基本的惩罚措施,就这样,教师职业道德诞生了。最初,社会试图用原来的个别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标准来要求全体教师,但是,这些高尚的道德很难让所有的教师达到,这样看来大部分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这样底线道德就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所说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一种教师底线道德,只要不突破这条道德底线,大部分教师的行为就可以说是道德的行为。教师底线道德是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的,传统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英道德、圣人道德,这种道德具有很高的标准。作为底线道德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大部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能达到的一种群体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失去了古代先贤圣师给教师道德留下的光环,教师在这些道德规范面前成了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教师不再追求个体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满。这样就出现了社会上普遍的对教师的成见,就像人们所看到的一样,教师这一职业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是谋生的手段,社会对教师职业丧失了神秘感,从事教职的教师也不再有幸福感和实现感。这种生存状态导致教师“八小时”心态、“完成任务”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就好”心态,这些心态就像底线道德一样,是消极的、颓废的,长此下去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不仅危及教育,危及教师的道德,而且会危及整个社会的道德。

这样,教师底线道德就成了约束教师行为的惟一因素,现代社会为了维持预定的秩序,达到预想的和谐,将教师个体的道德放逐到私人领域,即不论你个人德性是怎样的,只要你能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道德平庸就是对教师作为人的个体道德的忽略导致的后果。

(二)教师道德失范

除了教师道德平庸之外,教师道德失范现象也是现在教师道德问题之一,而且社会上大量存在。市场利益的经济驱动特点诱发了一些教师的“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朝着利益关系趋势发展,教师特别关心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学生,如学习成绩好的,遵守纪律的学生,而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教师前途的学生,则受到教师的蔑视和贬低,甚至暴力相加。还有教师利用家长资源谋取个人利益的情形也屡见不鲜,他们利用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做出各种对学生不公平的待遇,利用家长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们上面讨论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违反职业道德要受到制度和法律的相应制裁。但是,面对制度和法律的严厉惩罚,为什么教师道德失范事件还频繁发生呢?笔者认为,教师道德失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包括教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教育制度问题,还有社会风气问题等等。但是,应该说,教师道德失范与教师德性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群体公共生活中道德底线的悟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仰赖于属于私人领域的教师的个人德性,而教师德性问题又因为是属于私人领域,而被认为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很少被人们关注,长期受到忽略,这是教师道德失范现象时常发生,道德底线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上面对教师道德问题的探讨和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个体道德,即教师德性问题十分重要,教师职业道德是约束教师行为的外在因素,而教师德性却是保障教师道德的内部因素。虽然教育研究者都能意识到教师道德的这两个层面,但在实际的研究论述中,往往因追求教师道德的特殊性的习惯思维而淡化对教师个体道德的关注,这恰恰是舍本逐末。另外,一谈到教师道德问题,人们往往关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对教师德性的关注不够,现代社会用规则伦理取代美德伦理就是对道德和人的忽略和误解。因此,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提高对教师德性关注程度,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自我道德,提升个人德性品位的积极性。教师德性建设和教师德性的提升对我国教育事业意义重大。

四、教师德性建设的价值

师德建设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同时也包括教师个体的德性完善,教师个体道德的建构和完善具有利己利他的双重价值。

首先,教师德性的完满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德性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德性的获得“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能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教育的内在利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内在利益是任何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不具有的,获得这种内在利益是教师独特的精神享受,教师从中还可以获得职业的幸福感,这种从学生那里传达出来的幸福感是“幸福+幸福”,是双倍的幸福。困拥有教师德性就必然可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利益—一种完完全全精神的东西。拥有教师德性就会产生一种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内省意识和责任感。也可以获得对教师本身而言的一种高尚感。比如,学生学习的进步、教育实验的成功、新的教学方法的发现和运用,这些都能给教师带来无比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教师的自我实现。

可见,教师德性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教师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是教师生命的表达和潜能的释放,它有助于教师明晰教育工作的意义。

其次,教师德性的获得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利他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有德性的教师潜意识里会有一种善心、爱心和责任心,把学生教好是教师发自内部德性的迫切需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而这种内在的巨大需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伟大师德和师魂,会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带来莫大的鼓舞和感化,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专门的课堂教学所没有的。这会让学生在教师德性的熏陶下获得巨大的收益。

篇5

(一)帮助企业认识需要恪守的道德底线

“德”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对“道德”最精辟的阐释。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同在“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背后,还有着一些“压抑人性、压制创新、中庸之道”的思想。同时我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平等、创新、感恩”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模式基本都是在西方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模式与方法基本都是学习西方企业的模式,因此,在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西方文化进行借鉴和吸收。同时,不能够将企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划等号。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必然就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道德主要体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但作为社会道德,是从人性的角度,弘扬的是人性。

《弟子规》等许多儒家经典读物,有不少企业在学习。这说明中国的企业家越来越重视“道德”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然而,企业老板自己是否也在学,自己是否在亲自讲,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真的按照《弟子规》等这些经典的要求在做?只有健全了企业道德治理机制,才能够让企业从上到下都认清一个企业所需要恪守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

完善企业的道德治理机制,有助于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种道德教育与道德管理,在不断的增强企业员工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更能够对企业整体的发展和企业整体形象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完善企业道德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愿意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员工的素质的提升是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的最大的动力。人是有感情的,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重视并健全企业的道德治理机制,不仅仅可以对员工的道德素质通过教育进行提高,还可以将道德运用到对员工的管理上来,以此来对现有的管理理念进行改进,让员工真正的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使命感,从而可以更加努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最终有利于让企业的员工在思想上凝聚到一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的为企业的的发展献计献策,并更加重视自身各种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

通过完善企业的道德治理机制,可以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劳动关系。在道德治理机制完善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让他们能够尊重员工的人格。进而更加的重视员工对企业的管理权力,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能够对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身体条件更加的重视,能够为员工提供各种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机会,提供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员工切实的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注和关怀时,会很自然的将自身的各种能力都奉献给公司的发展,从而形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良好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重视并健全企业道德治理机制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根本,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能够帮助企业积累企业形象和社会美誉度等各种无形资产。道德治理机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体现可以为企业赢得顾客和社会公众的赞赏,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高的美誉度,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其次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忠诚的顾客群。“让顾客满意”并不仅仅是在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的表面上的钱物交换,而是体现出了一种深层次的信任与被信任、关怀与被关怀的人性光彩。这样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容易活动顾客的认同,从而获得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自然也就会获得较好收益。

再次是健全企业道德治理机制有利于企业减少内耗,降低管理成本。重视道德治理机制的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会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尊重人、关心人、公平地对待人。管理者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增强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建设各种工作中的摩擦和冲突,降低管理成本。

最后,能够帮助企业减少交易成本。重视企业道德治理机制的企业会有良好的声誉,能更加容易的得到合作者的信赖。从企业道德的角度来处理和合作的关系,对方在深受感动的情况下,往往作出积极的回应。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会更长久,更有利于共同发展。

篇6

关键词:德育;双轨式教学;寻根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德育对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双轨式教学中高考学生的德育,我有如下思考:

一、德育要结合国情

《中等职业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教育的目的从“人才”到“人生”》一文中说: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此时教育目的从“人才”上升到了“人生”。

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让我们重新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加强习惯培养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从实际出发,落实政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强化法制教育,保障中职生健康成长;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中职生成才。

二、德育要结合校情

我校在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成人再成才,既成才又成人”的育人目标,将德育放在育人目标的首位。“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们非常明确自己在德育中应找准方向,一条“寻根”之路在脚下延伸。

三、提出“寻根”教育

“寻根”一词源自文学界,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理论界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学校的德育也有“根”,德育的“根”应该根植于国情、校情、学情。

1.“寻根”:寻做人之根本

对中职高考学子进行德育,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中职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先贤孔子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德育也应以此为根。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易中天在《守住底线,拒绝高调》一文中犀利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所以,一定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德育让高考学子在浮躁中沉静下来,将天性中的友爱、善良、正直、自信等传统美德激发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流淌为涓涓细流,将心田永久滋润。

2.“寻根”:寻职业人之根本

走入职校的学生,已经是一名准职业人,在此基础上,注重高考学子如下德育方面的养成教育――举止得体、仪表大方、谈吐温文尔雅的商务礼仪,时间观念,角色认知,懂得复命,有效沟通,情绪控制,成本意识,同事交往,注重职业形象、行业声誉、“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职业道德。

3.“寻根”:寻年轻人之根本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说:“年轻,并非人生旅程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而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清新。”

对于高考学子来说,我想,他们正处于大好年华。中职三年,学生度过美好的花季、雨季、草季,他们会时而忧虑时而洒脱,时而敏感时而狂放,时而消沉时而达观……这是青年应有的风貌,营造井然有序、宽松人性的环境正益于年轻学子淋漓尽致地挥洒青春。

年轻应是激情与活力。职校有多个舞台让学生迸发激情与活力――篮球赛场上,喝彩与呐喊不绝于耳,球员的自信昂扬达到沸点;青歌赛的舞台上,歌手与观众共唱一曲,热情的掌声让歌手难以谢幕;演讲赛场上,讲者以亲身经历打动人,展现真心与诚意……学业的减负让学子真正感受到年轻的美好与真谛,激情活力不可阻挡。

年轻最重要的是有追求与梦想。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老虎代表着野心、欲望与恐惧。我想,德育工作就是要把高考学子的野心、欲望激发出来,加以正确引导,转为正能量的追求与梦想――在高考班,学子重拾大学梦,让追梦的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古希腊哲学家、“力学之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面对踌躇满志的高考学子,我要让他们明白,从内因入手,改造思想,塑造向上的德育人生,才是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通过有效途径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国家的未来起着重要作用。而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耻感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耻”的本意是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耻感教育则是培养人们的耻感意识,以某些令人感到羞愧的事为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全社会确立起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耻感及耻感教育的基本认识

1.耻感的内涵分析

“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羞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羞愧心理,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省。耻辱,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生存状态,正处于屈辱的环境中。无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不管在哪种语境中,“耻”都是一种道德范畴。

不同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对耻感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心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耻是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觉察到自己无能时引发的情感,此时个体为避免遭受拒绝会产生躲藏起来的愿望。”现象学认为耻感是一种生理状态,行为主体在感到羞耻时,会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耸肩、面部僵硬、脸红等。伦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这是从耻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出发的。

2.耻感教育的理论支撑

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儒家思想的很多关于耻感教育的论述值得后人借鉴。《中庸》提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倡导人们拥有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品质。孟子指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知耻。道家同样重视耻感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人要知足常乐,要以贪婪为耻。

⑵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尽管西方文化更侧重于罪文化,即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做善行,但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耻感文化。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术》中全面系统的探讨过“羞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羞耻是一种道德判断,通过羞耻感来判断是非、善恶。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认为“: 只有面向‘耻感’这一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事件本身,并对耻感给予确实的阐明,伦理学才能在客观与历史语境中获得对道德起源及其本质的真正认识,并对人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把握。”

二、耻感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耻感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底线价值观教育

底线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价值观,就道德层次而言,属于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只有拥有底线价值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使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到多元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容易引起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思想、心理还未充分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会给他们带来选择困扰,容易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失去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耻感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使得青少年自己的心中有杆秤,能够衡量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

底线价值观正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能够理解与认同,因为青少年能够自主的意识到,这些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应该以做不到这些为耻。

2.青少年耻感意识淡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

当代青少年的耻感意识主流是正确的,他们能做到知耻明理,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在耻感问题上不容乐观,最典型的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爱国方面。漠视爱国这一理想信念,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懂得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认为爱国只是一句空话,太虚无缥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以爱国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漠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为是可耻的。

(2)在敬业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道德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对自己有害。“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情况来看,作为职业人不只是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在诚信方面。诚信危机在青少年当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考试作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本身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觉得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除了考试作弊还有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这些行为为耻,诚信作为自古就被重视的一种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

(4)在友善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人为善,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待人接物上态度不那么友善,在不同意见面前不能够和心平气和,青少年应该为这些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与人为善。

三、加强耻感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社会应承担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公共传媒

公共传媒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很多新鲜事物都是通过公共传媒传播的。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对新鲜事物有很大好奇心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但是在他们的耻感意识不强的前提下,并不能对新事物的好坏或是荣辱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公众传媒必须发挥其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青少年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得到耻感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过程中,就更能够感知做不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可耻的事,所以公共传媒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榜样作用,多传递能够加强青少年耻感教育的信息,以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耻感教育融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

在耻感教育过程中,责任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承担责任是每一个现实的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承担着或多或少的必要的责任,如学习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等,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正常运行。“在知耻教育中注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自觉认同并履行责任的公民,对他人负责,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青少年能够很好地接受责任教育,并能够在现实中做到这点,从责任意识出发,那么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就很容易做到。

3.家庭教育应在青少年耻感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最主要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都不利于青少年耻感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耻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家长应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增强耻感意识,“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自主性,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中。”青少年耻感意识增强,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总之,应充分发挥耻感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的耻感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认同,然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晶.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4.

[2]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46.

[3]王彦民.如何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J].邢台学院学报,2010(2):81.

[4]庞文娟.新形势下大学生知耻教育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34.

[5]纪莹莹.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2:21.

篇8

一、当代学校中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的障碍

德育环境是指关于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道德建设环境就是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等许多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1]青少年的主要学习内容仍然是在学校进行。因此为了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目标,首先必须抓好学校方面的德育工作。学校中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学校的主要任务仍旧没有达到育德和育才的平衡。在当代的各个学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考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忽略了除学习外的其他因素。其中,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首先,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本末倒置。其次,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还不够重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社会和学校方面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心里一直没有好好地重视道德建设工作,认为这是可有可无,“面子工程”。这是从心底不重视道德建设工作的表现,必须从内心开始克服。最后,道德建设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脑海深处。对于道德建设工作,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消极态度。这个系统结构上行下效,上部的不重视导致了集体的不重视。最终形成了青少年道德建设成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花瓶式教育。[2](二)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情感互相分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情感互相分离,道德建设难以真正走进青少年的思想内部。简而言之,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道德教育同智育教育看作是相同的工作,把道德建设工作也作为一种知识进行灌输,可以说这是不妥当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道德,所从事的道德建设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美好的品德,但是在生活中并没有实际地去操作。当他们离开课堂,就褪下了道德这个华丽的外衣。那些空洞的语言建设传授不了学生们真正的道德。正如弗洛姆所说的,课堂上的道德思想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丰盈他们的思想也无从谈起,甚至在学生心中激不起一丝水花。(三)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与道德应用互相分离。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认识同道德应用互相分离,40青少年所获得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知识,主要是从课堂上获得。但是很遗憾他们之中很少会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无法产生道德涤荡人心的效果。[3]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关于自我品质的塑造的方面,最为主要的,就在于付诸于实践。当前的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理论培育和道德能力的实践,如果没有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相联系,更不要说培养他们能够自律的道德品质。[4]认识与行为的脱节,还容易造成青少年“双重人格”。比如孩子明知拾金不昧、舍己为人是一项优良美德,却因为涉及到了自身的利益而很少有人去做。归根究底就是在进行道德建设时,老师和学校会规范好每一个道德,这其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5]青少年学生只要牢记这些标准答案,选出即可获得满分。可这违背了道德建设的初衷,道德建设德育工作并非如此浅薄,它是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学会自律。

二、学校摆脱道德建设困境的对策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观念。传统道德建设观念强调社会总体的道德建设观念、不重视个体的道德建设观念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个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6]所有的道德建设都要从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最终使整体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伦理观对于道德建设也有着很科学的要求,他就提倡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道德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沐浴在道德的阳光之下。(二)明确学校道德建设的内容问题。由于以往的一切传统道德建设都是比较空洞且缺乏说服力,因此首先要做好底线伦理的教育。什么是底线伦理呢?底线伦理就是每一个人应遵守的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底线伦理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他是最基本的道德。就像一切高级最初都是由低级演化而来,我们也会走这样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从最低端开始,因为他的实行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最后整个道德建设系统的成败。因此,学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应包含有下列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活道德教育。所谓生活道德教育,就是在道德教育这个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品质的形成。生活是教育的最初原点,回归实践去又是教育的最终理想目标。我们的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应当具有人本性和生活性,因此,必须注重生活和道德的联系[7]。二者并不是互相分离的,生活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道德建设并不仅仅是是客观精神的要求,道德建设无论从其起源还是发展的源头来看,都是源自于生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从生活中找寻道德的意义。第二,面对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现在还没有广泛开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不太乐意接受死亡教育。当然也有现实很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作为新的事务它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和完善。由此看来,我国在进行死亡教育时,完全可以借鉴外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的形式,万事万物有荣有枯,顺其自然规律死亡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死亡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很正常,只是一种必经的过程。青少年可以领会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珍惜,从而更加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第三,责任心教育。如何使青少年学生形成责任心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8]这对于当前我国来讲意义尤为重要。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深受父母长辈关注,也备受社会和学校的瞩目。所以要让这些孩子学会责任,将来才能够成为国家的人才。

(三)确立多方面的道德评价机制。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指通过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善恶的判定,从而使人民对善行进行表扬和对恶行进行批判,让人能够自觉地扬善去恶。道德评价是调节道德规则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对于发挥道德活动的功效、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品质的形成、社会风俗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道德评价方式是以社会作为出发点,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很难培养出整体的主流道德标准模式,只是创造出了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道德实施的有效性,就应该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模式,创造一种新的道德评价模式。这种新的评价模式必须是全方位的动静态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道德评价机制,从而加快学校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工作,贯彻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理想。[9](四)建立良好的双向的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过程中也是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是平等且能够平等互动的双向关系。在师生进行互动的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体验。学生始终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教育专家认为,人自身的体验对于人的生命的认识、人的生命的深度的提升,以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通过传授和亲身经历内化为人内心深处自己的宝贵财富。这些我们称之为的就是所谓的“间接”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让学生去进行直接的体验。模拟工作及相关经历,会让他们的感情认知更加深刻。“直接体验”就是让青少年面对自己实现想不到的困难并且勇于挑战,从直接面对它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一个提升。这是内部的心智操作活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克服困难,对一些实际生活的体验与反思,对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等。[11]所以体验式德育重在坚持把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且加以利用。(五)师德建设:德育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学校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主要引导者。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行业,这个行业所拥有的是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创造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时期。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1.教师品德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精神的教育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一直以来我国社会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有着良好的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对教师的要求有增无减,更加要求教师能够品质优秀。2.加强师德建设重在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事实表明,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教师的职业与教师人格的关系。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几点希望:要求广大教师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对新形势下师德精神的全新阐述,同时也是新阶段培养教师队伍的前进方向。[12]教师一定要时刻认真牢记自己身上的神圣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师德建设应当重在提升教师个体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自律意识。总之,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久且艰巨的任务,道德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的高低。学校等教育部门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想方设法来充分调动一切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所有有利条件把德育工作做好,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王忠德: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王勤武:浅谈中学生德育工作常规管理[J].中学教学参考,2015(15).

[3]罗上焕:细水润心田微小显真情[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5).

[4]陈瑞雪:抓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做法[J].甘肃教育,2015(11).

[5]肖凤翔,薛栋: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6]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2).

[7]李令清:有关“灌输”的一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8]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7.

[9]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0]程亮: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11]檀传宝: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2).

篇9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作为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遵守国家和单位有关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时刻提高警惕性,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筑好防腐第一道防线。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从而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二、要端正职业道德思想,增强道德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会放在工作上,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领导向下对得起职工群众,尽心尽力为公司服务、干好本职工作。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三、要知足常乐,保持平衡心态。作为一名党员,个人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为乐,不要一味去攀比虚荣、奢华,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人活着不能一直欲望金钱、一味追求虚荣和奢华,这样会为了一时贪欲而断送前程。淡薄名利,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集体,为组织个奉献。

篇10

[关键词]生存原则;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伦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35-01

1 生存原则及道德含义

(1)个人本身的生存。人的生存是属于自然本能的,无论是平日里的“谋生”,还是危及时刻的“逃生”,只要不危及他人生命,通常既不用谴责也不值得表扬。除非在某种“边缘处境”中,在某种极限危险或匮乏的情况下的“逃生”还可表扬。如:在坍塌井下坚持数天、在海上船只遇险后漂流、从沙漠或极地逃离等。他们发挥了人的潜力、精神、勇敢、决心和韧性,表现出珍惜生命的一种精神态度,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从义务来讲,假如说认为自杀有违背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而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视自杀为人的一种必要乃至完全的义务。不过,在这一问题上还存有争论。

(2)个人关系的生存。谋求自我生存就是自爱表现,是一种常会影响他人利益的自爱,发生利益冲突就会无法避免。实际我们可以识别出类似于国家“安全困境”的一种个人“生存困境”,一个人越是对自己珍惜就越有可能损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最后也很可能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乃至牺牲,所谓道德含义也出自于此。纯粹个人行为是不具有道德含义的,影响他人生活行为才具道德含义并对其做道德上的褒贬。在一种文明和政治秩序已存在的状况下,个人行为与个人关系反映着群体间的联系,特别反映着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

2 道德“范围”的重要性

(1)国际性道德的重要性。在人类历史上,道德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为核心的单位扩展。目前,道德实践虽没超出以国家为根本政治社会单位的伦理,但包含全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伦理观念在强有力地产生影响。人类迄今并没有组织成真正的“大家庭”、政治共同体,而是一直生活在内外有别的政治群体中,道德要求就有内外差别了。所以,群体的领导者自然对这个群体安全及其他利益有优先和权重考虑且富有正当性,毕竟对其他群体同样利益也必须有所顾及。只有致力于保障自身生存也顾及其他政治体中人们生存甚至整个人类生存的行为原则,才可获得一种客观普遍性,构成一种道德原则。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可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道义,这时的政治家或决策者“审慎”不能仅为自己考虑利害后果,也要为所属群体甚至全人类、地球上所有生命考虑这一后果。这种“审慎”也成为一种国家“道德”,甚至是世界性伦理。

(2)利益性道德的重要性。“利益”要考虑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也是道德意义。通过种族、信仰或意识形态来比对利益权衡和竞争并导致更残酷的行为。“生存”固然包含在“利益”范围中,但“利益”概念容易理解为物质或经济利益,不如直接说“生存”或“安全”。国际政治中道德相关性主要是关系生存和安全。一个国家为保卫自己生存和安全是有理由奋起抗争的,但用对外战争来扩展自己经济利益或实现某种自持理想信念显然得不到正当性证明。人类生存原则是处理人际及国际关系的更高原则,是可超越、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对立,可沟通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对峙甚至各种理论争论,成为某种可共享、底线共识的东西。

3 生命原则的体验阐述

有些基本道德原则不一定被人们所清楚的认知,而且“道德”之名还被人们进行评判和否认,但它还是被人们不假思索地作为自我隐蔽行为的前提和指导,并透过各种“利益”或观念“冲突”顽强地表现自己。所以依据近代社会的思想发展,阐述出具有明确道德意义的“生命原则”。

(1)生命原则的优先性。“生命―自由―平等”,从霍布斯、洛克到卢梭的主要三个社会契约论者那里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作为社会伦理原则的一个系列,而保存生命无疑是最优先和最基本的原则。人们只有先生存后才谈其他别的事物。生存是可以制伏和压倒一切的,这个原则在霍布斯那里不仅是主要而优先的,且几乎是仅有的。在其他很多道德和政治哲学家那里还是有机会向其他原则开放的,不过,生命原则总是在最优先的。

(2)生命原则的宝贵性。作为价值原则的一个阐述,假如只从人的视角来看,生命原则的含义包括:一是生命是人类最优先和最根本的价值,是一切其他人类价值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在前面谈到生存是否可作为一个原则来对待已略有说明,所以说这是生命原则最根本也最普遍的内容。二是生命本身作为目标是宝贵的,而不是作为手段而宝贵。康德在他有关“普遍立法”、“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的三个绝对命令中阐述得最为有力。这种区分可以说是非常主要的,因为,也有观点认为人是世间最珍贵的,但只作为一种生产力或战斗力的珍贵。作为有明确道德含义、具有自我意识的原则,将其称为“生命原则”,以此来区别于不自觉地、作为事实上的一种动机起作用的“生存原则”。在现代生态伦理学中,有很多学者强调人的行为决策必须把包括动物、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都考虑进来。

(3)生命原则的义务性。尽管生命是作为目标,自由自在的,宝贵的,那么,所有人的生命就都同样值得珍惜,任何生命都同样宝贵,都应当作为生命来看待,任何人也都应当有尊严的看待自己,都应当给予某种关怀和珍惜,即应该以合乎人道或人性的方式对待所有人。但作为一种义务原则,我们更要强调生命原则义务命令的否定性:即它们主要是作为禁令出现的道德义务。这主要包括两层面内容。一是不要戕害生命,即要尽量避免杀戮和伤害生命,特别是不杀害无辜者。二是给生命提供最根本的供养,即让生命得到基本营养和生活条件。这种物质生存有时被视为“经济利益”,但是否尽可能提供这种基本生存资料并不是简单分配公正问题,而是关系到生存根本道德问题。

4 结 论

总之,上面的陈述已富有现代色彩,特别表现在对价值原则和道德范畴两点内容的陈述。而且这个原则要落实到目前以国家为根本政治单位生活的人们之中,出于政治制度不同,实现程度自然也有所不同,而且不可能完全消弭一种内外差别。在国际政治中这种道德义务主要体现在应当尽力避免暴力和战争、在战争中尽力避免残酷和毁灭,特别是避免伤害平民和无辜者,而核武器当前仍然是威胁各国安全和全人类生存的最大危险。我们最深切的希望是世界和平,人人都能以和谐的思想来面对一切,这样,才能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人们才可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