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发展现状

篇1

1发展现状

立足市情,把稳定猪鸡、努力发展草食动物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线,把引导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工作的总抓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了以四个传统养殖镇街为主的生猪养殖,以三个辖区靠近龙头加工企业的镇街为主的肉鸡、肉鸭养殖,以三个边沿镇街为主的蛋鸡养殖,以三个山区镇街为主的特种养殖和肉羊养殖。全市各类饲养专业村293个,各类饲养专业户677户,规模饲养场581家,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82%以上,成功创建邹城县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9家(国家级2家、省级2家、济宁市级16家、邹城县级19家)。(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成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8家,年生产混(配)合饲料8.3万t;畜产品加工企业5家,济宁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17家(省级2家、济宁市级15家)。(3)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各类畜牧合作组织95个,带动养殖户数达763户。(4)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以及济宁市部署的一系列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紧扣重要环节,狠抓“三个规范”,即规范饲料兽药监管、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规范检疫监管,强化执法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做好小反刍兽疫、布病等的防控工作,保证了全市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情。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畜牧生产与解决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虽然全市畜牧业发展迅速,但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较低,大多以中小养殖场户为主(以生猪养殖为例,存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为56户,存栏量占比为11.5%,存栏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全市仅为391户,存栏量占比47.2%),且养殖从业人员总体水平普遍偏低,饲养管理粗放,治污意识淡薄,无心利用先进的养殖模式,养殖污染严重,加之全市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核心水源敏感区,伴随养殖数量的增加,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肉鸭养殖,由于发展迅猛,设施简陋,管理水平较低,减少污染、达标排放的压力增大。由于存在传统养殖与规划管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同时受环评、土地指标的制约,畜禽养殖场(区)的创建、规模扩大、加工项目的落地存在一定的困难。2.2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健全,产业链短,两头弱的现象较为突出,尤其种畜禽、畜产品深加工明显滞后全市现有4家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仅有一家现在正常销售种禽,其余3家由于品牌战略意思淡薄,品种单一、品质差,养殖场户认知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全市仅有的5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精细化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优质产品形不成品牌效应,优势产业很难做大做强。如全市生猪屠宰企业仅一家,肉牛加工企业一家,还不能正常生产,禽蛋、肉羊、牛奶加工企业仍为空白,品牌产品匮乏。2.3饲料生产情况饲料生产企业虽多,但起步晚、产量不大,本地养殖场户长期使用外来品牌饲料,有强烈的依赖性,不会轻易改变饲料品牌,且规模养殖户大多采取自配料模式,导致本地品牌饲料市场占有率低。(全市饲料生产企业5家,年生产饲料8.3万t,本地销量仅为6.2万t,其中鸭料6万t、猪料2000t,本地猪饲料市场占有率为0.78%,鸭饲料市场占有率为47.4%)。2.4畜牧养殖行业门槛低、投资高、收益低、风险大,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收购等关系,或者是单打独斗,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养殖场户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2.5畜牧队伍薄弱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年龄结构偏大,特别是基层兽医站,10多年没有招录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大多数站仅有1人开展工作,且不是专职人员,不能满足当前畜牧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需要;畜牧兽医执法队伍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没有完全达到执法应有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报酬低,工作积极性差。

3几点建议

篇2

关键词:甘肃平凉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带动了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畜牧业的科技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化经营和结构不断优化,而且当地的家禽产业、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生产规模都位列该市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1 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

1.1 畜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全国范围而言,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其发展历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种植行业相比,畜牧业具有投资小、回报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相关技术易于掌握等特点,因此,其在振兴农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2 畜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农产品从以前的短缺,到现在的供求平衡,这些都要得益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畜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尽快的速度实现三元结构。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振兴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2 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2.1 农牧结合的生态发展现状

农牧结合已经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确保农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开展畜牧业,利用畜禽的粪便来肥沃农作物,建立一个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发展之路。最近几年,加快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通过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自然资源过度浪费。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与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的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畜牧业推动了区域化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同的地区其经济条件和畜牧业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饲料水平、饲养成本、饲料生产状况、畜禽生产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平凉市畜牧业进行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以尽可能发挥区域化生产的优势,促进当地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了平凉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的缓解了畜牧业生产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平凉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平凉市崆峒区是甘肃省最大、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其畜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动该地区畜牧业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明确的发展战略思想。下面将会对平凉市畜牧业发展中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更好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平凉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平凉市崆峒区政府部门对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该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平凉市各个部门坚持“正确领导、依靠科学、果断处置、依法防治”的方针,有效的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畜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平凉市政府部门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3.2 加快畜牧产业化的进程

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产业化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从各个环节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平凉市的产业化体系。主要从扩大规模化养殖、健全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新的畜牧企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提高畜牧业的经营范围、扩大饲养规模,可以有效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对其他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还可以根据该地区项目建设需求,尽快培养一批有潜力的畜牧业养殖大户,引进或培养一批企业化管理人才,尽可能打造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

3.3 加强畜牧业的动植物防疫和食品安全

要想更好的推动平凉市畜牧业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套健全的疫情监控和警报系统,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理的目的,而且还要具备应对突发性动物疫情的处理能力。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定期进行相关技术交流,努力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疫情防范体系,从而降低动植物疫情的发病率。加大对兽药和饲料的管理力度,坚决打击在兽药或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的行为,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平凉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平凉市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桂兰.中国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1,4(05):34-35.

[2] 尤全胜,刘风民.滨州市特色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4(07):49-51.

篇3

关键词:草食畜;现状;对策;会泽县

1产业发展现状

会泽县2015年牛存栏59.3万头(其中肉牛存栏30万头)、山、绵羊存栏71.08万只(山羊64.63万只、绵羊6.45万只),出栏肉牛28.08万头,菜羊66.21万只。畜牧业收入33.19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1.29亿元的44.74%,畜牧业产值40.35亿元,同比增,占农业总产值的56.41%。实现畜牧业收入33.19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3.71%。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生产能力逐渐提高。(2)县域内优势区域逐渐形成。(3)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显著提高。(4)种草和养畜得到良性结合。(5)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应该加强引导,满足生产发展需要。(6)畜牧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2主要做法及措施

(1)出台政策保障。会泽县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会泽县畜牧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县委政府加快山地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发展会泽县草食畜牧业提供保障。(2)提稿畜禽质量,加强品种的改良。坚持培育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畜禽品种的原则,提高育种力度,积极引进精品种杂交改良,提高种子生产和动物产品质量。(3)开发饲草饲料资源。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4)加强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建设。坚持“不死就是发展,少死就是增收”的动物防疫指导思想,使牛、羊的疫病死亡率控制在指标范围以下。(5)突出特色,争创品牌。(6)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利用各种形式对生产者进行适用技术宣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7)严格执法,加强管理。(9)明确责任,严格奖惩。

3存在问题

(1)规模化水平还不高。(2)资金不足制约发展。(3)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4)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5)扶持政策还较滞后。

4对策建议

4.1确立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县计划实现大牲畜存栏69.22万头(匹),出栏29万头(匹);生猪存栏156.52万头,出栏257.5万头;羊存栏71.1万只,出栏66.5万只;禽类存栏290.68万羽,出栏560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42亿元、畜牧业收入31.4亿元、肉类总产量32.5万t。

4.2确立发展重点

一是做强山羊产业。二是做亮肉牛产业。以肉牛养殖企业为龙头,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育肥中心,逐渐建成区域内优质肉牛肥育中心。

4.3出台扶持政策

一是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台“草场建设使用和管理保护办法”。二是在全县牛羊大乡镇和规模牛羊农场建设杂交改善冰点,推广使用“杂交牛+优质草+补品浓缩”牛新技术。三是以养殖区,示范区,示范户为载体,大力开展养牛羊科技培训。

4.4促进加快发展

篇4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

篇5

湖北省老河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东岸,版图总面积1032km2。其中草山草坡、林间草场、零星草场3.67万hm2,占全市版图总面积的35.5%。加上全市还有32万t的农作物秸秆。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创造了理想的条件。随着耗粮型畜禽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草食畜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保节能、稳定市场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为摸清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资源潜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资源、区位、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近期我们对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 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

(1)养牛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异提高。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养牛业向以生活资料为主的养牛业方向发展的速度日异加快。2007年,牛存栏9.23万头,出栏4.15万头,牛肉产量5270t。牛奶产量374t。黄牛在牛群结构中比重最大,占75%。主要品种是南阳黄牛、枣北黄牛及其杂交牛。奶牛存栏量也有278头。水牛主要是本地水牛,约占牛群的25%。

(2)养羊业。养羊业是我市农村尤其是丘陵岗地的传统产业。2007年羊存栏8.21万只,出栏6.08万只。山羊占我市羊群中的比例达99%。主要品种是本地山羊、陕南白山羊、马头山羊及其与波尔山羊的杂交羊,南江黄羊也有饲养,但数量较少。绵羊饲养量在我市近几年存栏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现存栏量仅有200余只。

(3)养鹅业。鹅在我市农村有大量散养,年存栏量35万只左右。主要品种是本地鹅。

(4)养兔业。近年来我市养兔业呈快速发展之势,2007年存笼兔4.23万只,出笼3.30万只。兔的主要品种是獭兔、新西兰兔、青紫蓝兔,长毛兔也有养殖,但数量较少。

2 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一是草场面积大。全市有草山草坡、林间草场和零星草场3.67万hm2,年产干革41万t,理论载畜量11.23万个牛单位(1个牛单位=1.3头水牛=1头黄牛=10只羊=100只鹅=100只兔);32万t的农作物秸秆可载畜8.77万个牛单位。全市饲草资源理论载畜量可达20万个牛单位。现仅利用10.44万个牛单位。利用率仅52.2%。加上近年来我市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的扩大,种革养畜意识的不断加强,饲草资源为我市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气候资源优。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平均840mm,无霜期236d。年日照时数1914h,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6%,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同季。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适合多种牧草种植,也适应各种草食动物养殖。

三是科技水平高。为了提高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效益,我市通过实施国家级、省级秸秆养牛(羊)项目、开展种草养畜示范、推广高效模式化养殖。我市草食动物养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生产方式上,逐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饲养转变;在饲养方法上,由粗放饲养逐步向精细饲养转变。目前我市引进了爱德现代牛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计划在我市年移植加拿大高产荷斯坦奶牛胚胎3000枚。全市共有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70户,其中“100头高效养牛模式”3户;有3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49户,其中“1235”高效养羊模式6户。

四是区位优势强。老河口市是鄂豫川陕的交通要通。襄渝铁路、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207国道、316国道在境内通过。距武汉、郑州、西安等省级城市400km左右,离襄樊、十堰、南阳等中等城市也仅100km左右。有利于草食畜禽产品的外销。且老河口市是湖北省汉江流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的组成县(市)之一,牛、羊肉及皮张质量好。历来受到外地加工企业的青睐。

五是政府重视程度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年初出台了创建畜牧水产大市的优惠政策。先后就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了草食畜牧业高新技术和龙头企业的引入力度。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南水北调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举措,更有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3 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草食动物肉产量6063t。占肉类总产量的10.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远。二是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重猪禽、轻牛羊。尤其是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一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认识不够。三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亟待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实行“以钱养事”后。牛羊品种改良等公益性项目无资金投入,造成了品改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尤其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后继人员严重不足。四是无产品深加工企业,草食畜禽不能就地加工增值,也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

4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应采取的对策

“十一五”期末我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目标是:以袁冲、仙人渡、张集、竹林桥、孟楼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牛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牛10万头以上;以城郊的赞阳、光化等乡镇为主。建立奶业产业带,全市年存栏奶牛1000头。年奶类产量5000t;以袁冲、赵岗等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羊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羊10万只;以投资1200万元、年加工能力达10万只兔的煜婷兔业有限公司和年生产能力2万只的创宇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竹林桥、李楼、赞阳、仙人渡为主的兔业产业带,年出栏肉兔15万只以上;以饲草、水资源丰富的薛集、张集等乡镇为主。年出笼草鹅50万只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措施上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秸秆的处理利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我市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多,质量好,但利用率也仅40%左右。1994年我市开展秸秆养牛(羊)示范县(市)项目建设以来,秸秆养畜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此我市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工作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秸秆养畜示范场(户)建设工作的力度。每个乡镇至少办一个秸秆养畜示范场,通过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秸秆的饲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已建秸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不断提高秸秆的处理利用率。同时要 进一步加大秸秆“三贮一化”(即青贮、干贮、微贮、氨化)的普及面。逐步使秸秆处理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2)实施系统工程,培植草地畜牧业发展后劲。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应与种草结合起来。培植草食畜牧业发展后劲。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现有草场的改良。整合农村土地整治和石漠化治理项目。在治理的荒山荒坡荒滩及整修路边、渠边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树立“草当粮种”的新观念。增强农民种草养畜的意识。利用农闲田种草养畜。科学引导对现有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利用。防止草场退化。

(3)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秸秆处理、草坡改良、人工草场建设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牧草产量和载畜量。二是抓好“100、500高效养牛模式”、“1235”高效养羊模式及“庭院养兔模式”、“庭院养鹅模式”等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建立到乡到村到户的品种改良体系。在水牛品改上。大力推广水奶牛改良技术,加快水牛生产性能的转变步伐。在黄牛品改上,加大冻精配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黄牛产肉性能,加大胚胎移植技术的覆盖面积。提高养殖效益。在羊品改上,大力推广波尔山羊的杂交改良技术。提高山羊的单位个体产肉量。三是创新草食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快速发展。对已建的爱德牛业、煜婷兔业、创宇兔业等龙头企业。要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之路。加快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四是抓好枣北黄牛、襄北细毛羊等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抓好沼气工程建设和畜粪种菇、龙虾养殖、畜-沼-鱼、畜-沼-菜、畜-沼-果的推广,不断扩大推广面,搞好生态养殖建设。

(4)抓好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要将草食畜牧业的品种改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每个乡镇办至少定一名技术推广人员,明确责任目标和劳务报酬,实行绩效挂钩。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农村“一建三改”、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加大对草场建设、种草养畜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作到依法兴牧。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用地、草场改良、以奖代补等方面加大扶持。在精神、物质上予以鼓励。金融扶农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切实解决农户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篇6

【关键词】畜牧业与种植业收益对比;自然条件

一、经营模式、畜牧发展前景

团场畜牧业发展简述:

畜牧业是新疆的一大产业,也是我们兵团团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曾几何时,我们团畜牧业在团场经济中曾有相当份量的位置,产业值占约团场经济比重的近1/4,而近年来,团场的畜牧业发展步子缓慢了,比重降低了,有的团场甚至处于萎缩,不景气的状态,究竞是什么原因造成团场畜牧业经济发展滞后的呢?我现结合我所在单位的实际,对此作些简单的探讨。

八十八团畜牧公司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是一个拥有50余名职工和36余万亩天然草场的单位,经济上以畜牧养羊为主,同时也经营奶牛养殖,还种有一些饲料地。

历史上,该单位(公家)曾经拥有羊近3.8万只,牛几百头,另外还有若干马、驴等牲畜,但近几年来,该单位的牲畜存栏数锐降,到2011年来,公司(公家)牲畜存栏数羊8000余只,牛80余头。

为什么曾经很红火的单位变化的那么历害呢?为什么职工的养殖积极性大大下降呢?有很多人宁肯闲着,也不从事养殖业,也不喂牛、放羊,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现在就此状况作些简单的探讨。

二、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职均收益比

畜牧业:我们单位牧业户基本上是1户牧工承包250只羊(以前细毛羊、粗毛羊都有,现在绝大多数为粗毛羊),公家的羊不给死亡,每年8月每群羊按35%给公家交羔,剩下的是自己的,我们现在算一下他们的收入(羊产羔的平均成活率为85%)。

产羔:250只×85%=213只

上交总羊:213只×35%=75只

自己剩:213只-75只=138只

每群羊正常情况下,每年约有7-8只自然死亡,这个死亡,公家是不给死亡数的,必须自己承担,则138-8只(自然死亡)=130只。

1年内牧业户自己食用大约15只,真正可以卖出现钱的约115只(其实其中有些羔以后是要留作生产母羊的,但因老羊要淘汰,所以也视同销售)。

2011年秋我们那羔羊平均市场收购价为650元/只,则牧民的现金收入为115只×650元=74720元,每年牧业户自己买草料、饲料约为10000元,羊群转场用车3000元,除去这些成本牧业户实际可以支配的现金收入:74750-10000-3000=61750元,放羊至少需要2个人,劳均则为61750元/2人=30875元,现在牧民家一般为四口人,人均则7718元。

请注意,这是一户牧业家庭户365天的收入,而同期我们团从事种植业的职工劳均收入为30000元,如是双职工,则60000元,而且种植业劳动者劳动量为半年。

三、畜牧业与种植业的生产条件

草场是从事牧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是发展牛、羊业的载体,草场的大小,草场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八十八团拥有天然草场约36万亩,分为冬草场和夏草场,曾为八十八团的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由于草场牲畜过载,长年过度放牧,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草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现象,同时,由于与地方划界,部分以前我们曾经的草场划归地方,再加上生态环保的需要,根据国家退牧还草政策,草场也需要封闭,实行轮牧、禁牧,以前那种靠天吃饭的放牧局面逐渐就行不通了,牲畜养殖必须要由天然草场放牧走向到棚舍圈养。

圈养一般是在农区搞牲畜养殖,以前我们这的在农区搞养殖户一般是半圈养、半放牧,养殖户每天赶着牲畜在农田、地边走一走,转一转,然后再赶回圈里添加些饲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不占用草场;二能节省草料,这种模式很适合农区小规模养殖户的发展,但近年来这种发展模式却受到了限制,原因是:1、由于农田耕种面积的扩大,以前很多放牧牛羊的地方现在都已开成了耕地,牛羊几乎没有地方可去了;2、种植业与畜牧业脱节,以前农田收获后都要留出一定时间,让牛羊进地趟一阵,然后再秋耕,现在则根本就没这回事,前面收,后面耕,以前那种秋后牛羊满地的场景,是很难看到了;3、现在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很多人都富足了,都往城镇集中,住的是楼房,穿的是西装,进取的意志也逐渐消沉,很少有人再喂养牲畜,更别说象以前那样,赶着一群牛羊,搭个帐蓬住在山沟里,白日里跟着牛羊屁股后转,夜里点个马灯在帐蓬里睡觉。

由于以上条件和原因,现在的牲畜养殖,1、从业人员大大减少,很多人改务农或打工。2、剩下仍从事牲畜养殖的,多为少数民族同志和个别老养殖户,基本上也都是小规模圈养(也就是棚舍养殖)。当然;圈养也有它的优劣:好处:人员定居,不占用草场,短处:所有草料都要买和拉运,既增加了牲畜喂养的成本,又增加人的劳动量。

种植业:我所在团场由于自然条件原因,种植业只能种植小麦、油葵、马铃薯等耐低温的低效益农作物,经济效益不太高,农田经过几十年的耕作,基本上都已成为熟地了,只要种植合理投入与产出比基本上都是恒定的,收益波动不会太大,而且从事这种劳动,劳动量只有半年,从我们这年终职工兑现的结果看,虽然职工总体上收入都不算高,但相对来说,种植业的收益还是大大高于牲畜养殖者的,这也是为什么牲畜养殖者日益减少的原因。

四、畜牧业发展前景展望

篇7

一、调研基本情况

通过座谈、质询和现场观摩等方法对海南州8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制度建设、合作社运行情况、牧民参与情况、生产资料整合情况、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和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等10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合作社制度建设

每个合作社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也做到了制度上墙。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的行动指南,但是现有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章程并不熟悉。有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详细可行,公开透明,如同德县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明确的牧民分红收益台账, 做到了民主管理。有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不公开,内部收益分配制度与实际操作情况不一致。

(二)合作社运行情况

1、合作社运行相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每个合作社均有合作社生产资料整合实施方案、草原利用与保护实施方案、牲畜组群放牧方案、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实施方案和生态畜牧业建设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但是,除共和元者、拉乙亥麻和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定的相关方案实施较好之外,其他专业合作社所指定的实施方案存在与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问题。关键原因还在于合作社内部机构运行不力所导致。

2、劳动力转移情况

各个合作社均有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实施方案。但是,方案实施效果截然不同,合作社组织转移富余劳动力比例最高的是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00%;比例最低的是兴海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1%(表1)。这说明,合作社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实施机制设计,直接影响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同时,合作社在组织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效不均衡。

3、合作社收入

(1)经营性人均纯收入

为了更好地说明合作社运行绩效,我们用合作社经营性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进行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的8个专业合作社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最高的是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5400元;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最低的是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358元。最高的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是最低的15.08倍。值得指出的是,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共和元者、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贵南贡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运行规范,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合作社功能的增强,还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合作社户均收入

从合作社户均收入来看,最高的为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24282元;最低的为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993元。最高的合作社户均收入是最低的户均收入的12.18倍,户均收入差异悬殊,也说明了合作社运营绩效的差异。

(3)二、三产业收入

从二、三产业收入占合作社总收入的比重来看, 最高的是共和元者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比重为46.18%;最低的是贵南吾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比重为8.31%。最高的超出最低的37.87个百分点。从二、三产业的经营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民族服饰加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民族餐饮、生产资料生产和运输等。值得指出的是,共和元者、拉乙亥麻、贵南贡哇和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的结果证明,依靠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拓展农牧民收入来源渠道,促进二、 三产业的发展, 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同时,由于能够及时转移富余劳动力,壮大了集体经济, 加快了合作社建设的进程。

(三)牧民参与合作社的情况

调查表明,牧民参与合作社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合作社参与程度高,达100%;有的合作社参与率较低,最低为50%。主要原因在于:1、牧民对合作社认识有偏差,认为合作社就是“”时期的归大堆,害怕失去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2、因合作社建设初期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牧民害怕因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补偿,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四)生产资料整合情况

调查表明,生产资料(草场、牲畜和畜棚)整合情况与牧民参与合作社情况呈正相关关系。牧民参与合作社程度高,生产资料整合力度大;反之亦然。牲畜整合之后的能繁母牛和能繁母羊比例因合作社运作差异而不同。

(五)建设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所调查的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不论省级资金,州、县配套,还是自筹资金,均已当年到位,使用完毕。所投资金均根据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际情况和项目需要安排使用,建成用途不同的固定资产,所有固定资产均接受州、县和乡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结论

通过前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合作社制度建设能否适应合作社发展要求,合作社治理结构是否有效,是决定合作社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所调查的8个合作社中,启动村(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范,就是例证。有的合作社,虽为示范村,但没有发挥出合作社的真正功能。二是合作社负责人的素质对于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三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进行合作社类型选择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四是合作社能否依据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对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牧民观念转变不到位,影响了合作社的参与率

因宣传不到位,牧民的自身专业素质低和合作社建设初期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有限等原因,使部分牧民对合作社的内涵和特征理解不到位,对合作社功能产生怀疑,影响了牧民的参与率。牧民的低参与率,造成生态畜牧业建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影响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二)合作社制度设计不切合实际,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正常发挥

部分合作社虽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有形同虚设之嫌,具体内容不切合实际。由于制度不符合具体实际情况,导致牧民产生不好的行为,进而产生不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表现在:有些合作社虽有财务管理制度,但缺乏财务公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收益分配制度的制定过于简单、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三)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调研结果表明,海南州8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中,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专业合作社,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调统一的典范。有些合作社虽然牧民参与率较高,但是合作社发展基础薄弱,制度绩效不显著,致使合作社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总体成效,也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进程。

(四)合作社发展模式如何优化,仍是今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难题

调研表明,合作社采取何种类型,取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不可照抄照搬。同时,现有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优化现有模式,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运营绩效,是每个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难题,需要合作社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

(五)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调研结果表明,牧民文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牧民文化程度决定了对合作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影响了牧民参加合作社的比例, 也影响了参与合作社治理的能力; 2、现有牧民文化程度,也决定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纳能力,进而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成效。因此,今后应把新型牧民的培育放在合作社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整合项目多而产生的牧民自筹增加,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村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发展刚刚起步,牧民增收幅度有限。在此约束条件下,由于合作社整合项目多,牧民自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民的负担,进而影响了牧民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根据合作社建设现状,相关部门和合作社自身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一步加大新型牧民的培育力度。可以考虑,成立牧民技术培训专项基金,加大牧民培训次数,使合作社建设中分流的富余劳动力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使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能够及时接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牧民参与合作社治理的能力,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正确处理合作社规范与发展的关系,为合作社发展指明方向

现有合作社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应该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不能因为合作社发展中的不规范而延缓合作社发展的进程。鼓励合作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路径,不断总结经验,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三)强化制度设计,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现有制度真正能够发挥“激励与约束”的功能,降低合作社运行的交易费用。可以考虑:1、建立完善的合作社运营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与政府扶持力度挂钩;2、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资金使用效率,监督合作社内部收益分配,做到财务公开、公正、公平,提高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财政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真正发挥合作社的功能

各地相关部门,尤其是农牧局要加强对各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模式的跟踪研究,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不断提高现有模式的运营绩效。可以考虑,在省、州两级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研究中心”,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定期对合作社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探索青海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优化现有模式给予指导,使合作社能够真正成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景晖,穆兴天. 青南牧区走联合经营之路的思考[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邓本太.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 攀登,2010(1)

篇8

关键词畜牧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措施;云南永善;高寒山区

2003年7月18日,永善县县委、县政府在伍寨乡召开了全县高寒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议,明确提出: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高寒山区扶贫开发的首选项目。这是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求真务实,作出的科学决策,从此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现就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其持续发展。

1产业发展现状

5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规划,出台政策,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县乡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狠抓畜牧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措施和科技措施的落实,广大干部群众密切配合,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一个突破、两个转变、五个提高”。

1.1“一个突破”,即畜牧产业发展实现量的新突破

据统计,2008年,高寒山区的马楠、水竹、莲峰、茂林、伍寨、码口6个乡镇存栏大牲畜37 808头、生猪104 627头、羊77 236只、家禽126 213只,分别占全县存栏数的60%、36%、74%、31%,比2003年分别提高5%、7%、5%、3%;出栏大牲畜7339头、生猪92938头、羊38 998只、家禽96 316只,分别占全县出栏数的61%、33%、75%、25%,分别比2003年提高6%、4%、4%、2%。

1.2“两个转变”,即畜牧产业基本实现养殖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1)加强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使养殖户饲养管理不断地科学化,逐步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观念,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由原来千家万户小而全的传统养殖模式转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专业户。

(2)几年来,在高寒山区更新改造草场666.67 hm2,年均种植青绿饲料超过4 000 hm2,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不断提高畜禽个体质量,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数量质量效益型转变[1]。

1.3“五个提高”,即畜牧产业实现良种覆盖率、科技覆盖率、出栏率、商品率、经济收入逐步提高

(1)畜牧部门加大引种力度,大力推广冻精改良、人工授精技术,淘汰处理劣质公牛、公羊,畜种改良面逐步扩大。2008年,高寒山区牲畜良种覆盖率达到82%,比2003年提高7%。

(2)强化科技宣传和培训,大力推广种草养畜、人工授精、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料贮备等实用牧业科技,使畜牧业科技含量得到较大提升[2]。2008年,高寒山区畜牧科技覆盖率达到76%,比2003年提高5%。

(3)高寒山区畜禽出栏率逐步提高。2008年,生猪、牛、羊、禽出栏率分别达95.0%、17.5%、42.0%、72.0%,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1.0%、4.5%、10.0%、1.5%。

(4)商品率提高。2008年,猪、牛、羊、禽商品率达58%、86%、88%、78%,分别比2003年同期提高5%、4%、8%、7%。

(5)经济收入提高。2008年,高寒山区6乡镇肉蛋奶总产量9 268 t,占全县总产量的36%,比2003年提高4个百分点。畜牧业收入达9 500万元,占全县畜牧业收入的29%,比2003年提高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规模小,致使云南半细毛羊发展缓慢,生产规模不大,价格波动影响畜牧业发展;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脆弱,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营销渠道不畅,难以带动养羊业的发展;四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村干部思发展、谋发展意识不强,工作不积极;五是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服务不到位[3-4]。

3推动产业发展的措施

3.1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畜牧产业是高寒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县乡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意识,思发展、谋发展,加强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的领导,科学规划,创新思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3.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县乡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投资,依托项目打基础;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畜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且随财政增收比例增加投入;加大整合资金力度,最大限度地调整各方面资金用于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后劲。

3.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高度重视畜牧科技人员的补员招考,重点充实高寒山区畜牧科技队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用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科技服务职能。同时,每年安排一定的科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科技推广力度,促进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

3.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扶持发展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投资该县畜牧产业发展。建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发展各种畜牧业行业协会,把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大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5统筹发展重实际,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高寒山区林畜草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坚持注重实际,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做到林草兼顾,粮草结合,大力发展粮草轮作和冬季农田种草,使高寒山区畜牧产业逐步走上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6发展优势品种,构建畜牧基地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发展。根据高寒山区实际,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打牢高寒山区畜牧产业发展基础;依托“云南半细毛羊”这一优势品种资源,建立以马楠育种群为核心,以合作户、合作村组为依托,以大面积养殖户为基础的宝塔式扩繁结构,强化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服务,把高寒山区乡镇适宜发展云南半细毛羊村组建成全市及至全省的云南半细毛羊扩繁基地,带动节粮型草食畜的发展,推动高寒山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4参考文献

[1] 康金国,潘水春,严敏鸣,等.上海效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2):79-81.

[2] 房玉双.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102-103.

篇9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问题;发展建议;大悟县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81-02

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发展山区畜牧业要针对山区的地理特征,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措施制定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殖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根据一年的下乡调研结果,结合大悟县山场多、果园多、林地多的特点,建议大悟县将草食动物和散养土鸡作为优势产业进行推广发展。

1 养牛业

1.1 资源优势

全县国土面积1 985 km2,山场面积1.16×106 km2,其中宜牧草场面积 8.27×105 km2,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56万t,人工种植牧草面积约1 334 km2,养牛资源理论载畜量达20万个黄牛单位。目前全县牛存栏96 546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0 689头,养牛业潜力巨大。

1.2 饲养品种

大悟县饲养耕牛分为黄牛和水牛两个品种,均为役用牛。黄牛品种为“黄陂黄牛”,水牛品种为“江汉水牛”。

1.3 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养牛效益,2007年大悟县恢复牛品种改良工作。利用国外优良的种公牛与当地母牛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和出栏体重[1]。经改良后的杂交牛,初生重比本地同龄牛头均增重8.5 kg,成年体重头均增加155 kg,每头改良牛增收2 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耕牛改良率达70%,年产杂交牛5 600头以上,增收1 000万元以上。

1.4 制约养牛业发展的因素

1.4.1 能繁母牛受精率不高 目前黄牛受精率67%,水牛42%。受精率每增加1%,可为农民增收40万以上。

1.4.2 能繁母牛存栏数量下降幅度快 根据对新城镇杨龙村的调查,全村2010年存栏母牛97头,2011年74头,2012年63头,每年下降幅度达20%;边远山区能繁母牛下降幅度也在15%以上。能繁母牛存栏数的下降趋势与国内母牛数下降幅度基本一致[2]。

1.4.3 冬季缺乏青饲料 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地区,而牲畜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导致草场利用率不高。在湖北其他山区也存在类似问题[3]。由于农民不懂种草及其青贮技术,在十月份后,牧草老化被割回家当柴火烧掉,冬季普遍缺乏青饲料。

1.4.4 疫病防控技术落后 母牛难产事件时有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5 建议

(1)加强与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联系,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耕牛受精率。

(2)与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联系,派品改员到示范牛场实习,以提高受精率。

(3)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养殖能繁母牛。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奶公牛的育肥技术体系[4]。

(4)以黄站镇红联村周志刚养牛场、东新乡李红江养牛场为示范点,摸索种草及青贮技术,带动全县种草养牛业的发展。

(5)培训大悟县畜牧兽医局疾控中心技术人员。

2 散养地方鸡

2.1 资源优势

大悟县山场面积1.16×106 km2,耕地面积2.47×105 km2,水面1.47×105 km2,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属低山丘陵地区。大悟县山多、林多的特殊地理特征决定了养殖业必须与低山紧密结合[5]。优质地方鸡在山上进行放养,经过一段时间的产蛋至年底出售,将是今后地方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

2.2 饲养品种

饲养品种为江汉鸡。

2.3 技术支撑

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多年来在散养土鸡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建立了多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具有丰富的散养地方鸡经验。同时,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受到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为地方鸡养殖提供了一整套的养殖规范[6]。

2.4 散养土鸡存在问题

(1)产蛋率过低。当地散养地方鸡产蛋率在产蛋高峰期仅为60%左右,而且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不长,严重影响了总产蛋数,降低了经济效益。

(2)开产时间不集中,蛋重过小。鸡只从135 d左右开始见蛋,到160 d时产蛋率还不到20%,开产时间不一,表明鸡苗生长发育严重不均匀,影响规模化发展。蛋重偏小表明开产时鸡只体重不达标或营养不能满足需要。

(3)专业养殖户的养殖观念有误。很多养殖户认为只有纯粹放养,补充少量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鸡才算土鸡,产的蛋才算土鸡蛋,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不管是土鸡还是笼养蛋鸡,在开产后对营养需求比较高,需要有能量饲料、蛋白饲料、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的全面摄入,才能够维持稳定的产蛋率,否则,规模化养鸡很难发展起来。

(4)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淘汰鸡和大量鸡蛋的销售将会是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5 建议

(1)与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及省地方鸡产业体系专家联系,争取获得财政支持及技术指导。

(2)与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联系,加强专家与大悟县养殖专业户的联系,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现场指导。

(3)以宣化店镇玄坛村席明丽养殖场、大新镇粟谷村生态土鸡养殖场为示范点,进行地方鸡养殖的示范,并推广湖北省高效生态养殖“153”模式。

(4)协助养殖户联系购买单位,建立广阔的销售渠道,形成规模效应。

3 畜牧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1 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大悟县畜牧兽医局没有通过正规招聘渠道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三支一扶”引进四名大学生在服务期满后均离开了,没有留住人才。人员的流失方式有四种:退休、调离、跳槽、改行。现有的技术骨干以中老年人员为主,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新鲜血液注入,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各养殖公司及专业户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究其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因素:

(1)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畜牧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较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去鼓励大家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2)从事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下,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3)职业发展提升空间不大。

3.2 建议

篇10

关键词 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9-02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多年生豆科作物,具有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几乎所有畜禽都需要其作为粗饲料。宁夏贺兰山农牧场发挥国有农场集中管理、农田集中连片,土地平坦,机械化作业程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本文就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促进紫花苜蓿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已建苜蓿人工草地2 133.33 hm2,是宁夏农垦10万头奶牛饲草原料和全区及周边省份饲草原料基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资金全部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取得。通过配套完善苜蓿草场安全生产设施,健全规章制度,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生产的苜蓿初级干草捆、二次加密干草捆、苜蓿草粉等产品,销往区内外奶牛场。

此外,截至2014年底,贺兰山苜蓿产业建设累计投入近2 500万元,其中草场建设轻型彩钢储草棚6座4.5 hm2、水泥地坪3.2 hm2、办公用房、地磅等固定资产共投入1 454.7万元,购置进口苜蓿收割、散草、拢草、打捆等机械109台/套,投入1 035万元,实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

贺兰山农牧场草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坚持高起点,运用新技术,推进苜蓿种植、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投资者在扬黄灌区和苜蓿草集中种植地区建立加工企业,并扶持扩大生产能力[1-2]。

1.2 产业效益不断增长

近年来,贺兰山农牧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共获得368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支持,2013年、2014年分别建成2个200 hm2的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区,使得贺兰山农牧场成为当地最大的优质苜蓿种植企业。

2014年,贺兰山农牧场累计销售苜蓿干草2.8万t,销售收入5 211.9万元,实现利润896.6万元,占利润总额941.4万元的95.2%。职均收入由1.48万元提高到3.72万元,增长151.3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3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贺兰山农牧场是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紫花苜蓿草产业化经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项目。原农牧场下属的草业公司现在属农垦奶牛集团公司下属,成立于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确立为“优质紫花苜蓿出口加工基地”,被自治区农牧厅列为“三个十”工程之一和自治区“优质紫花苜蓿示范基地”。草业公司设有生产部、机械部、质检部、财务部、销售部5个职能部门,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草业公司有管理人员20名,熟练技术工人2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名,与社会各类专业技术单位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已成为全国三大草业公司之一。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条简单

贺兰山紫花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科技程度低等问题。

苜蓿产业链条一般有苜蓿种子培育、初加工、深加工三大部分。苜蓿产品主要有草捆、草粉、草颗粒、草块、叶蛋白等类型。青干草草捆属于低加工水平产品。目前农牧场苜蓿草产业主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尤其处于价值高端的苜蓿叶蛋白的生产还处于空白。种子培育基地小,不成规模,整个产业链条比较单一。

2.2 产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的牛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为3 000万t左右,猪鸡每年需250万t草粉作饲料添加剂,鸵鸟、鹿等特种动物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10万t左右。可见市场需求巨大,且对草产品种类的需求也是多样化,而农牧场主要产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很难满足市场对草产品数量、种类的需求[3-4]。

苜蓿种植的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苜蓿草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简单,加上苜蓿收割时节多在夏季雨季,收割晾晒过程容易遭受雨淋,致使落叶、霉变,影响草产品质量。质量是产业的生命,必须建立具有权威性、检测手段先进的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监控体系。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目标

贺兰山农牧场要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布局,巩固农场川区种植基地、借助山区草源优势,实现山川共举,努力将贺兰山农牧场苜蓿产业建成品质一流、品种多样、品牌名优、全国有影响的草业龙头企业。

3.2 产业发展具体措施

3.2.1 加强紫花苜蓿研发,提高科技化水平。苜蓿深加工是苜蓿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除增加草产品各种类型外,应着手大力开发苜蓿的各种用途。不应将苜蓿仅仅当作牧草,而应将其进一步深加工成为健康食品原料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做一些探讨。

3.2.2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提高机械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应该在现有的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的农机资金,适时地学习最先进的机械操作技术,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适于苜蓿生产加工的新型机械,不断更新苜蓿收割、散草、打捆、深加工等机械设备,努力实现机械化发展的高效率。

3.2.3 加强管理,提高种植和育种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在多年的紫花苜蓿种植中也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这些管理经验和技术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围绕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以管理引导产业的发展。

3.2.4 进一步提高紫花苜蓿产业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需要在政府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草田轮作、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农艺措施、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进一步提升优质苜蓿生产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强苜蓿商品的生产、销售力度,提高服务意识;还要不断引进人才,更新观念,用新的知识、新理念服务苜蓿产业。

4 参考文献

[1] 刘晓宏,杜桂娟.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2(3):28-29.

[2] 希斯.牧草:草地农业科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