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篇1

乡村旅游近年来不断发展,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同质化问题,使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味道越来越浓,游客在旅游期间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的淳朴和地方的特色文化。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和发展对策展开研究。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村庄野外为空间,对乡村特色的历史遗留景观、民俗风情景观、乡村风光、建筑景观河宗教景观灯进行开发组合,形成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既能观光和游览风景,又能进行休闲和娱乐。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业、乡村发展等有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是,使农村产业结构变得更合理。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四是,保护乡村环境。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经营理念相对比较落后,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

经营乡村旅游的人在产品理念及服务理念方面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低俗经营理念占据着主导,导致不能充分挖掘和重视具有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的法器,使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乡村资源不能展现给游客。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部分儿童和青少年追求乐趣、真实和探索知识的需求。

(二)乡村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自身资源挖掘利用

很多乡村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未能考虑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使乡村独有的特色风景资源受到不合理开发。有的旅游开发者盲目规划,不考虑如幽静乡间小路、宜人的田园风光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应做到推陈出新、人有我优,而现在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没有这种观念,只是一味效仿。乡村旅游开发者要清醒认识到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保护自身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资源。

(三)乡村旅游品牌趋同化问题明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越来越多的出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品牌加快了出现速度,这就导致了近年来乡村旅游品牌趋同化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乡村旅游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要体现出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游客,也才能提升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只有具有新意和特色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使人眼前一亮。如果乡村旅游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建立起有风格的旅游品牌,那么必定不能取得良好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首先,学习外国良好经验,我国政府应做好引导和带头作用,组建乡村旅游工作协会等,指导和帮助村民更合理和科学的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明确政府、社区、协会和村民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每个组织的作用。

其次,应加强对乡村旅游人员的素质培训,让他们更深的了解乡村旅游,提高服务意识,增加他们的收益,拓宽就业渠道,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发展规划决策中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发展团队。

(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在政府、农民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壮大乡村旅游规模,使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明显。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是旅游地点较分散,规模小,受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多方因素制约,而且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在低层次阶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良好经验,充分发挥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完善乡村产业结构,为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提供科学的、完善的服务和指导。

(三)注重乡村旅游投资渠道多元化,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联合起来发展本土旅游业。村政府设立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专款,并挑选了合适地段和派遣了相关人员,用于建设乡村的旅游经济,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其次,可以吸引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公司或集团加入到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中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本。

第三,可以开发一些具有特色、规模较大和一定品牌的旅游产品,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体现出本土独特味道。

例如,比如可以建设民族民俗风情园,这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因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建筑结构、务农特点等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别,结合当地特色、生活习惯、建筑景观和务农景观等。通过向游客展现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内容,来突显民俗风情园的特点,体现与其他乡村旅游景观不同的地方,从而增加游客数量。

(四)注重把握乡村旅游的时机,通过特色化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乡村旅游的特点,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在打造特色的同时不能一味效仿,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好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展现给游客。同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加新的休闲娱乐内容,引进专业的旅游人才,使乡村旅游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篇2

一、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游客总量达到1850万人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表明重庆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等乡村旅游模式开发不足。(2)目前重庆乡村旅游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数量,但乡村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二、重庆城乡统筹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契机

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开始于2007年6月,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实验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是中央赋予重庆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城乡统筹即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改革符合重庆大农村与大城市并存的特殊市情的需要。乡村旅游市场面向城市,具有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符合城乡统筹的需要。重庆城乡统筹的大背景,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一)推动乡村角色的改变

城乡统筹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土地的集中经营,通过招商引资和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项目开发,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将不再是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角色,而成为为城市提供给养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服务的角色,乡村逐渐成为城市社会和功能的延伸。

(二)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剩余劳动力

直辖10年,重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卓有成效,700多万农民离开故土,到城市寻求生存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40%以上的劳动力并没有在重庆本地就业,而是去了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劳动力在外地创造剩余价值,但却由重庆为他们提供主要的社会保障,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一种剥夺。城乡统筹以民生优先,切身关注农民工的问题,诸如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统一城乡教育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支持(比如农村子女学费免收等)、设低保、扶困户等,让农民工切身感受与其在外面苦苦地打工,还不如回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中。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息,能更好地把他们的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之中。

(三)有利的政策倾斜

城乡统筹背景下,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等。这些措施中,尤其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备资金条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环境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可进入性条件。

(四)科技人才的加入

在统筹城乡实验中,重庆已经从2007开始,每年向乡镇定向输送大学生,每个乡镇5名,连续5年。外来的有经验、有素质、有文化的工作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将城市的科技和人才有节奏、有效地向农村地区输入,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人才条件。

三、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乡村旅游规划———塑造鲜明的乡村意象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最重要的需求是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乡村意象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社会状态和文化风俗。游客在乡村所体验到的乡野的宁静、乡民的质朴、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甚至那袅袅炊烟,它们都可能使游客产生在城市完全体会不到的那种似曾相识的“回归感”。从游客心理学的角度看,乡村意象是激发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乡村意象的塑造必须强调保持原真性的乡村风光,主要体现在对居民住宅、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硬件实体和乡村民风民俗传统等软件资源的优化。对于已经形成较高市场认同的乡村意象,要大力维护和强化;对于特色不明显的乡村,要通过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区别于周边乡村的不同景观意象。以重庆为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了以川东民居风格为主调的“巴渝民居”工程。2010年6月25日,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从现在起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5万户,农民新村1500个。一场“农房革命”正式展开。重庆市城乡建委组织专家编制了26套《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免费发放到每个乡镇,制作了5万余份巴渝新居张贴画送到每个行政村,编写了《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村镇风貌设计导则》以及《农房建设科教片》等,使巴渝新居建设家喻户晓。现在重庆的农村,公路500米范围内的民居都进行了巴渝民居改造。道路两旁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坡屋顶,白墙灰瓦,下半部分涂上青砖颜色的漆,并用白灰勾缝。这些巴渝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很像一幅中国山水画。乡村意象的塑造还必须使乡村本土文化不失本色,包括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遗迹以及乡村各行业的文化。重庆是古代时期的巴国,有传统的农耕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民间艺术、乡村文化遗迹等,如铜梁的龙、走马的故事、接龙的吹打、荣昌的牌坊、渝东南土家族摆手舞、秀山的花灯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他们在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中都可以大力挖掘、整理,形成重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意象。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打好乡村旅游特色牌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对游客产生定向吸引力的动力源泉。城市周边乡村遍布,人们为什么选择到某处乡村去休闲度假,是因为那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着他。如城口的老腊肉、璧山的丁家兔、来风鱼、合川的桃片、江津的米花糖、长寿湖的全席鱼、鱼洞的刨猪汤;金佛山的杜鹃花、潼南的油菜花、走马的桃花、白市驿金凤梨花、四面山的森林、仙女山的冬雪;綦江铜鼓滩的漂流、渝北统景的温泉等。这些重庆郊野乡村的吃的、看的、玩的都各具特色,正是这些特色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城市居民奔向这些乡村去旅游。

(三)乡村旅游经营———“五加二”模式与规模经营

乡村旅游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一直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周一至周五设备空置,人力、财力浪费严重,固定成本高,周末却因人手不足,接待能力又不足,属典型度假型经济。对此,乡村旅游可以将周一至周五的经营对象着力瞄准不受时间限制的老年人市场,通过一定的优惠措施吸引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结伴到乡村休闲度假,将平时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周末主要接待上班族娱乐休闲旅游。二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宣传能力、接待能力均有限,不容易形成号召力。对此地方政府可以设法组织农户走联合经营之路,形成合作经营组织,联合经营,综合利用乡村景观和农业景观资源,建设乡村特色旅游基地,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乡村旅游人才———请进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旅游管理者和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民,他们对旅游的认识、从事旅游的经验、接待水平与游客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人才的途径很多,如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鼓励支持具有先进理念的优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回乡办乡村旅游;地方政府积极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乡村旅游专项培训学习或外出专项考察学习,提高经营者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水平。

篇3

   【关键词】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2009年发放2000万乡村旅游券,2010年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 4 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2010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

    4.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南京市旅游局虽然出台了有关乡村度假酒店标准,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尚未正式启动。可以通过各区县的相关部门组织定期的集中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行业标准,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为主。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资格证。此外,乡村旅游饭店业主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培训课程以产品知识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乡村旅游饭店不能仅仅依靠南京市旅游局网站的简单介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官方网站建立链接,实现b2c的销售模式。现在更多的散客愿意通过网络预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通过自有网站,可以满足客人产品查询,预订等一系列需求。乡村旅游饭店则可以通过网上的意见反馈,更直接地了解客人的真实想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稳定散客客源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旅行社等行业组织的协作,争取人数较多且稳定的短线nip,游客,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团队中游客的口口相传,达到扩大饭店在外地的知名度的目的。

    五、结语

在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无论是大规模的农庄或是农户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如果可以在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推广新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今后的发展的空间也许会更大一些。

篇4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SWOT分析;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以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1]

乡村旅游一般以小距离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但一些很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会吸引距离较远的游客。乡村旅游是乡村和旅游的结合,是旅游者在拥有可持续的闲暇时间与可支配的个人收入的前提下,离开定居地(城市)到城市边缘地逗留一定时间进行修养、健身、消遣和娱乐等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消除身心疲劳,以休闲为目的,注重游客的精神享受,即通过旅游的方式达到休闲的目的。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扬州的乡村旅游。SWOT分析是指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2]

(一)扬州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S)

1.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风情,乡村风情从旅游角度上讲指的是乡村风土(包括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乡村风物、乡村风俗和乡村风景等,这些资源的特性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态特征和乡土气息。从扬州市域范围来看,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高邮和宝应的里下河风光都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依托这些资源,扬州有些地方已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点(见表1)。从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看,现期还需依靠现有的招牌性资源作为乡村旅游的依托。

以仪征市为例。仪征以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对地处平原的本地城市居民就极具吸引力,位于扬州西郊的白羊山,距扬州市区仅12公里,植被茂盛,风光旖旎;向西的登月湖,是苏中最大的人工湖泊,水质达二级标准,生态优良,水产丰富;位于宁扬两市交界的龙山,有千亩“竹海”和梨园、桃园、山楂园、葡萄园;还有北部的石柱山,不仅有壮观的石柱林,还蕴藏木、骨化石。另外仪征有丰富的物产、特色的餐饮,如仪征的茶叶、风鹅、茶干、雨花石,在游客心目中都具一定知名度。

另外,城市居民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卉园,还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大棚生态餐厅、农家大院,还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等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太多的投入。这些资源,都为扬州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游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客源优势。

随着现代人旅游方式的转变、旅游心态的转变,为自己而旅游、为放松心情而旅游、为休闲度假而旅游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目前的生活水准下,城市极大部分居民的休闲目的地主要还是郊外、乡村。

因此,扬州乡村旅游在客源市场定位上,第一客源地主要还是扬州市区,其次才是长三角地区,对于华东、北京甚至海外客源市场,还要靠扬州主旅游线的延伸,靠主旅游线的组织、策划。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塑造,要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实实在在地做好面对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才是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乡村旅游面向的市场,就是本地城市居民。可以预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是乡村旅游永续发展的巨大动力。相对于外地游客的一次游、一线游,本地城市居民的郊外游将会渐渐发展为反复游、周期游、一地游、过夜游。特别是随着城市自驾车的普及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给予公职人员越来越多的带薪假期,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驾车1小时以内享受农家菜肴和郊外度假,将会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大多数人的选择。

3.交通优势。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目前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式。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在扬州境内交汇,扬溧高速公路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通苏南,扬州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以及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盐金公路、仪扬公路等国省干线。此外,“十一五”期间,扬州农村公路5年共完成投资14.6亿元,新建1000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达,客运通车率达99%。而这些都为扬州乡村旅游奠定了非常有利的交通条件。

(二)扬州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W)

1.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仍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观光游览产品在扬州仍占主导地位,以风景名胜观赏为重点,而乡村旅游却仍处于初始阶段,参与性乡村旅游项目较少。旅游线路设计缺乏新意,特色不够鲜明。旅行社线路模式固定,较少增添乡村类旅游产品,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的需求。

2.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乡村旅游要素不健全

扬州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水平低;城市乡村导览图标识不齐全;乡村景区的经营服务方式没有突出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扬州度假型酒店、主题型酒店、特色酒店数量相对较少,服务缺乏创新意识。

3.乡村旅游产业链薄弱

扬州乡村产业链薄弱,各旅游要素企业未能很好的衔接与合作,企业旅游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不理想。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相应的拉动效应有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仍未形成。

4.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扬州现有乡村旅游市场上,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疗养等新型复合型产品偏少、规模偏小;旅游体验性不足,以静态展览为主,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旅游夜间消费不火;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品牌旅游演艺项目,游客逗留时间不长。

5.乡村旅游季节性明显

任何旅游都具有季节性和时间性,而乡村旅游表现得尤为突出。[3]扬州的乡村旅游市场季节性问题非常明显,乡村旅游旺季一般为5—10月,“烟花三月下扬州”使得扬州的春秋格外动人,相对而言,冬季和夏季的乡村旅游市场就几乎为零市场。

(三)、扬州乡村旅游的机遇分析(O)

1.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农村问题,不仅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机遇,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挥、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提供了依据和极好年,2006年国家旅游主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年”,掀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2007年,“城乡和谐游”旅游主题的提出,更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

《扬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建设沿长江、运河的纵横生态林骨架,打造丘陵地区生态经济林片和沿江花木生产片,构建标准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形成“两带、两片、三网、多点”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

2.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的下降。

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乡村旅游却能够在不超出市民的经济能力,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由于乡村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有较强的参与性,使得传统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四)扬州乡村旅游面临的威胁分析(T)

1.竞争威胁。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扬州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主体产品各异,扬州的乡村旅游和周边地区目的竞争将很激烈,主要体现在旅游市场、旅游主题、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经营理念的竞争上。

2.人才威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应该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园林、营销、文化、建筑等学科的配置,也需要旅游、农林、建设、文化等部门的配合。目前扬州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而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员更少。

3.体制威胁。扬州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做法,乡村旅游标准制定不完善,经营主体的外来户多,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经济损失,不利于社区参与和乡村旅游的本土化进程。

三.发展扬州乡村旅游的战略对策

(一)突出特色

乡村旅游有多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①休闲度假型;②参与劳作型;③其他型,包括科考、修学等。在国内也已形成几类代表性的产品:①以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产品;②以北京为代表的民俗产品;③以皖南为代表的古村落产品;④以台湾为代表的乡村观光产品。当然,以上产品往往都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既包括农业观光,又包括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

愈是乡土的愈是个性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压迫感更甚,渴望返璞归真来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5]因此,扬州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因地制宜,以本地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吸引游客为目标。市区东翼的江都,乡村旅游产品可打造以品尝江鲜、湖鲜为特色的美食之旅,以花木观光为主的赏花之旅,另外,依托江都水利枢纽、邵伯湖等水资源,开发休闲度假类产品。目前邵伯湖度假村基础设施较好,但由于进入通道不畅(进入景区需过几道船闸),阻碍了游客进入。该产品是否可以考虑与凤凰岛度假区整合,将扬州市民通过水上引进。从凤凰岛乘快艇,只需五分钟就到达邵伯湖度假村码头,如果开通渡船,乃至实现一体化经营,通过经营模式调整,利益分享,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富有卖点的郊外旅游线。

市区西翼的仪征可依托青山、白羊山、石柱山、登月湖资源,开发观光、健身、探秘、休闲类产品。同时,两地都要利用已有的影响大力开发特色农家菜,以油港龙虾、岔镇老鹅、大桥江鲜等为品牌,吸引城市市民。

(二)打响品牌

旅游品牌,往往是具有唯一性、差异性、特色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而言,也就是它所依托的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奇妙性。在这方面,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特别是扬州郊县农村特有的乡村风情,都是吸引城市居民的招牌,在这些招牌之下,特别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包括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产品价格体系的设计、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包装、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的配套等。

(三)在强调服务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扬州乡村旅游产业存在基础薄弱,各部门联系脱节,各自为利的现象。要完成使旅游业成为扬州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使酒店业、娱乐业、饮食业、运输业、商贸业、健身业等与旅游业一道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变。

(四)在多元开发的基础上融入扬州文化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6]文化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让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扬州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扬州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扬州特色的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唐峰陵,林龙飞.“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张红艳. 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师,2008(6)

[3]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7)

[4]

[5]马艳平.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篇5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篇6

【关键词】SWOT分析 乡村旅游 葫芦山庄

葫芦山庄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郊东北部渤海岸边的天角山下,与锦州笔架山景区陆地相连,海水相映,并且两景区是辽西地区首家联合景区。现已对外开放的景区分为“正门景观区”“生态种植采摘区”“休闲度假区”“旅游娱乐区”和“笊篱渔港垂钓休闲区”五大景区。景区以葫芦文化为主线,以民俗文化为特点,依托渤海湾畔自然风光,致力于营造中国葫芦文化之乡和关东民俗第一村。山庄内拥有五十余处景点和四十余项娱乐体验项目,建有“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辽西民俗馆”“葫芦岛历史陈列馆”三个展馆及庆魁影视基地等。

一 葫芦山庄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葫芦山庄自身的优势分析

第一,区位条件便利。葫芦山庄位于辽宁滨海公路葫芦岛段边上,发展乡村旅游以“关外第一市”的葫芦岛市为依托,葫芦岛市占地面积1041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沿海城市,地处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年轻的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葫芦岛市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辽东湾,交通便捷,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发达,境内有102国道、306国道、京沈高速公路、辽宁滨海公路、京哈铁路、秦沈客运专线,距锦州湾国际机场18公里,距山海关机场50公里,并且拥有中外著名的不淤不冻良港——葫芦岛港。山庄内有公交车直达葫芦岛市内,景区距沈阳3个小时车程,距北京5个小时车程。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葫芦山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第二,旅游资源优势显著。一是物产丰富。葫芦岛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如板石沟大枣、绥中白梨和猕猴桃、建昌杏仁小米粥、虹螺岘干豆腐等闻名省内外,深受广大城市消费者的喜爱。葫芦山庄位于渤海岸边,渤海渔业种类丰富,盛产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等,游客在山庄不出门就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海产品。这些土特产品与优质特产为葫芦山庄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二是文化底蕴悠久。葫芦岛市拥有满、蒙、锡伯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衣着装饰、民族文化、婚俗习惯等特色文化使葫芦山庄的发展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内还引入了东北特有的大秧歌和二人转等表演,可以让游客体会地道的关东风情。

景区以葫芦文化为主线,葫芦园内收集了十余个葫芦品种,有虫具、青光、亚腰大葫芦、小葫芦等,形状各异,并且景区内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葫芦文化博物馆,由各种技艺制作的葫芦形态各异、琳琅满目。

2.葫芦山庄自身的劣势分析

第一,对科学规划重视不够。葫芦山庄由辽宁宏业实业集团投资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3500亩。由于是私人投资,对景区的规划重视不够,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导致葫芦山庄内功能布局不够合理、主题不够突出、配套功能不全、产品质量不高。

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后续建设不足。葫芦山庄建于2001年,很多景点前期开发较早,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如今已经出现破损现象,但是景区并没有及时的进行修缮,后期建设没能及时跟上,给游客在浏览过程中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资源并未有效利用,出现闲置浪费现象,如庆魁影视基地有对游客进行开放,景区的潜力没有被有效开发与利用。

第三,景区的宣传力度不足。葫芦山庄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而忽视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葫芦岛市及辽宁省的主要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市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意识淡薄。虽然葫芦山庄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站上介绍景区的信息不够完备,不够详细,而且信息更新频率慢且比较滞后。

第四,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葫芦山庄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葫芦山庄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缺乏体验、休闲项目,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的需要,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消费支出受抑制,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影响了葫芦山庄综合效益的提高。

3.葫芦山庄面临的外部机会分析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在现代产业格局中作用越发突出,文化旅游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机遇。当下国人消费类型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从享受型资料消费转变,体验式消费兴起,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朋友圈经济出现,逆城市化凸显,这都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结合当下趋势,以石棉县孟获城景区区位分析为例,趋利避害,初探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下文旅发展背景

(一)消费类型的转变。

我国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在当下城市化过程中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人们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人们消费特点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向享受资料型消费转变,人们越来越敢消费、想消费、能消费。外出旅游消费成为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周末休闲度假的选择,这就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

(二)体验式消费兴起。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发展的成长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居民,而且在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经济兴起,这产生了大量上班族。这些上班族平时坐在办公室,坐在电脑面前上班,周末或者假期习惯带上老人和孩子外出游玩,通过外出观光、体验、参与的方式转换思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对于孩子而言体验式消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沟通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因此体验式消费绝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朋友圈经济出现。

马茨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对各种各样压力需要发泄,需要表达。随着自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开始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朋友圈成为了当下很多人宣泄和表达的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手段。有人通过朋友圈打起了广告,有人通过朋友圈做起了微商。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显示,八成以上的年轻人会习惯在朋友圈自己的动态,九成以上的人会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动态,甚至很多时髦的年轻人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而去很多景区拍照,朋友圈成为了个人、组织公关策划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朋友圈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了独特的朋友圈经济现象。

(四)文化和经济交融。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在现代产业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作用越发突出,文化已经和经济相互交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五)文化和政治交融。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可以反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内可以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当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各种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逆城市化凸显。

逆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化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现象。近年来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很多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逆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回乡下养老或者短暂居住,这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机遇。

二、孟获城区位优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优势

劣势

 

 

 

 

 

 

 

 

自然因素

 

 

 

资源

一是具有独特成片的高山草甸园;二是具有红色石滩和独特的山石景观;三是具有中高山灌木林;四是具有一条小溪,且常年不断流;五是景区附近有个月亮湖,景色秀美。

一是景区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为主,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二是景区红石滩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开发潜力小;三是溪水流量小,且径流量变化大,没有形成大型河道和河床,不好开发。四是月亮湖距离景区相对较远,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开发难度大。

生态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条件好;二是景区内无人居住,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该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气候

一是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候宜人;二是海拔在2000米左右,光照充足,多晴天,夏季十分凉爽;三是冬季雪天多,常有积雪,适合赏雪。

一是海拔较高,冬季公路结冰,影响通行;二是夏季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三是降水分干湿两季,冬季干燥,且枯叶多,容易发生火灾。

 

 

植被

一是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景区覆盖率在90%以上;二是地势起伏大导致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秋冬时节树叶变黄、变红,景观奇特,观赏性强,适合拍照。

一是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冬季草木枯萎;二是缺乏大型古树和奇特花卉。

 

 

 

 

 

 

 

 

 

 

 

社会因素

 

 

 

市场

一是靠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市场潜力大;二是自驾游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是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市场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二是景区距离省城成都将近300公里,距离市区雅安约170公里,距离县城石棉约50公里,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政策

一是市委“1485”发展战略和县委“1237”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二是景区地处藏彝走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景区开发和管理,对景区建设和发展扶持力度大。三是景区所在地是贫困村,帮扶部门多,帮扶力度大,群众基础好。

    一是景区相对偏远,政策吸引力不是很强;二是景区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限制多,支持力度有限。

 

 

 

文化

    一是景区是当年先遣队的路经地,有文化可挖掘;二是景区地处孟获村,这里有大量的三国文化元素;三是这里先后放归了7只大熊猫,熊猫生态文化丰富;四是这里是彝族乡,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很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是缺乏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开发难度大;二是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者和策划人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很多传统彝族文化逐渐被汉化,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压力。

 

 

 

管理

一是景区现由能司和腾龙甲公司开发和管理,管理不断规范。二是村上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理日趋完善。三是地方政府参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提高了管理能力。

一是景区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和运作还不够完善;二是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太低;三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四是缺乏必要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五是缺乏专业公关团队,旅游形象不够好;六是品牌价值低,缺乏核心品牌竞争力。

 

投资

   一是有能司和腾龙甲等大型国企参与投资开发,投资增加;二是有政府的新村建设和投资。

    一是投资方式很单一,力度有限;二是景区发展因为投资大、见效慢、有风险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投资。

 

 

交通

一是雅西高速横穿景区,且有孟获城高速互通口,交通便捷;二是国道108县横贯景区,交通通达度好。三是有专门去景区森林公路,具有很强观赏价值和摄影价值。

一是雅西高速收费高,且景区距城区远,交通成本大;二是国道108县路况差,且多大型货车,驾驶条件不好。三是没有从县城和乡镇到景区的直达客运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通达度。

劳动力

一是乡村地区劳动力丰富;二是劳动力成本低。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够高,需要一定的业务培训;二是劳动力专业技能差,缺乏专业性强的管理人才。

 

 

其它

一是附近有安顺场、冶勒湖、彝海等景区,具有一定产业连带效应;二是面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经济腹地广;三是景区附近主打生态农业,形成农旅融合发展道路,产业互补性强。

一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回头率低。二是经济腹地远,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措施和方向

(一)强化基础载体。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物质载体。孟获城景区建设只是单纯高山草甸风光,缺乏相应人文建筑,尽管这符合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审美情趣,但是不太符合人的传统审美情趣。不可否认中国园林,甚至中国美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并不是强调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发挥主管能动性,在强调改造自然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在孟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既要保留自然风光,也要建设相应的人文建筑,不然人置身其中,在茫茫的草甸中会显得苍凉,缺乏生机。如果多点人文建筑,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精气神都会不一样。可以是几座亭台楼阁,可以是休息的廊道,也可以是书画篆刻作品,也可以是池塘和溪流,还可以是供游客拍照赏玩的花圃,也可以是供游客许愿的便签,也可以适当合理种移栽一些大树,种植一些鲜花,放养一些动物。

(二)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内化于心,外塑造于形,是一个景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整个孟获城的开发和建设中几乎没有文化内涵,像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彝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很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完全是闲置浪费掉了。可以通过系列考察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一些文化载体,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比如彝族刺绣和首饰,熊猫雕刻和文化廊道,打造路,彝族歌舞秀,三国文化方面书法、篆刻、雕塑、故事、工艺品等。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又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从而使得乡村文明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

(三)延长产业链。

“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下文化旅游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就当下孟获城景区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化,旅游收入以每车20元的停车费和每人20元的观光车为主,民宿收入和餐饮收入较少,人均消费主要在30-50左右,产业链十分单一,产业效益和产业附加值极低,没有形成最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一是可以引导村民参与,发展各种健康、绿色、富有特色的餐饮业,特别是传统彝餐和特色小吃;二是可以加强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民宿的开发和管理,主要是开发具有彝族特色文化元素的住宿,加强帐篷营地的开发和管理,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住宿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的管控,科学合理设置停车场,强化观光车的管理和运营;四是就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加体验式项目,比如骑马、真人CS、山地骑行、垂钓、摄影、射击、表白墙、许愿等项目;五是要建立小超市,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卖点特色农产品、生态食品、彝族服饰、传统刺绣等商品。

(四)加强公关活动。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而旅游公关指旅游经营者或者地方政府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旅游主体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一是组建公关队伍。提高公关能力和水平,加强景区公关工作,塑造良好的内外公共关系,为景区的开发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塑造旅游形象。比如设置旅游标识,旅游标语,旅游口号等。三是系统地、有效地、针对性地从事过公关策划活动,比如举办草原音乐节、生态音乐节、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四是加强景区从业人员的礼仪培训,提高她们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加强宣传,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平台上的广宣力度,同时广泛利用新媒体定期旅游资讯,提高旅游知名度。可以在人流密集区张贴旅游海报、播放宣传片,通过制作光盘、画册、摄影专集等形式,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氛围。

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人们所希望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且还希望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便不断得到人们的喜爱。重庆铜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人们在享受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可得到精神的熏陶。

一、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自铜梁区乡村旅游起步以来,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铜梁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铜梁乡村旅游节主要由沙心玫瑰节、土桥荷花园开园仪式、黄桷门奇彩梦园开园仪式、南城桂花节、东城腊梅节等7个子节会组成;同时推出了“一城三区五朵花”的重点布局:“一城”即安居古城,“三区”即小北海旅游度假区、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和新城核心区,“五朵花”即西部爱情庄园(玫瑰园)、爱莲湖湿地公园(荷花园)、金梅印象腊梅园、西部桂花博览园、天香牡丹园。更有精心打造的旅游路线:“人民公园―雪庵公园―铜梁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巴岳山―黄角树门七彩梦园―玄天湖―中华龙温泉度假区”、“侣俸牡丹园―侣俸蔬菜观光体验区”、“南城桂花博览园―安居古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铜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旅游发展迅速

近两年,铜梁区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共有A级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星级旅游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家;星级农家乐40家,旅行社及门市部25家,旅游纪念品30余种。2014年10月31日,在京举办的一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论坛”上,铜梁作为重庆区县唯一代表,收获了“2014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城区”殊荣。此外,铜梁区依托现代农业打造的“一城三区五朵花”乡村旅游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1月至10月,铜梁区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亿元。铜梁区乡村旅游意识逐步形成,发展及其迅速,同时乡村旅游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也乐意接受,发展前景乐观。

(三)政策支持有力

乡村旅游不仅会带动产业发展更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铜梁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旅游业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玄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淮远古镇二期建设项目和三色农科园4个旅游项目的续建工作。安居古城的南部片区开发、乌木溪景观工程、光彩工程和县衙恢复重建工程。还将按“白天赏花、晚上观灯、巴岳山祈福、玄天湖养生”四位一体的思路,启动巴岳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在蒲吕街道打造中恩国际生态养生庄园等。以促进铜梁乡村旅游较好发展,为全区人民谋福利。

(四)旅游、生态融合密切

铜梁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拥有茶叶、花草、果蔬、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生态餐饮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农家乐也逐渐兴起。在安居古镇中已引进了黄家坝景观植物园、观赏鱼养殖基地、龙珠“金弹子”盆景园以及杨乐坝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项目,使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与自然景点相融合。在重庆日报隆重推出“最美春天 生态之旅――2015?寻找重庆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型活动中铜梁区更是获得了“重庆十大最美旅游生态区县”的称号。除此之外,铜梁区对准旅游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正在打造以现代无公害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与生态旅游更加融合,从而为铜梁乡村旅游节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二、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铜梁发展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其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配套设施欠佳

铜梁区旅游功能还处于差强人意的阶段,一方面交通不便,景点偏远。为人们出行带来诸多困扰,削弱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另一方面,景点停车位不足,周边旅游设施较差。这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及事故的发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的污染;人们出游都希望景点硬件设施要较好,若景点的硬件设施不充足必然提高游客的不满情绪,因而会失去许多潜在顾客,而最直接的影响将会是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劣。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

乡村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联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旅游节事活动得以系列化延续的保证和源泉。在铜梁区乡村旅游中,文化与旅游的联系不够显著,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展现不够,没有很好的发掘铜梁浓厚的文化底蕴。游客进行旅游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欣赏美景,而没有很好地得到文化的陶冶以及自身精神体验的提高。

(三)旅游要素匹配欠妥

铜梁区乡村旅游景点屈指可数:黄桷门奇彩梦园、土桥荷花节、龙灯艺术节、安居古镇文化节等。在这些旅游项目中,缺乏特色的文化产品,没有加大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因此很难让人们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

(四)旅游对外宣传较弱

对于旅游景点更多的是靠宣传,而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足,辐射面不强,信息系统较不完善。因为目前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还比较陈旧,形式较单一,缺乏创新型,更多的是靠电视广告、报刊以及铜梁区内的站牌等,对于周边地区辐射较少,投入力度不强。这就加大了吸引人们的难度,无法捕捉人们追奇求新的好奇心理。

(五)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旅游人员来说都是半路出家,对旅游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指导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都较为缺乏。尤其是一些高端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管理人才匮乏,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都经不起考验。这就加大了重庆铜梁乡村旅游发展的难度。

三、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因此根据铜梁区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乡村旅游不单单是一种旅游,更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它不但能够使乡村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能带动农业、旅游业等的发展。随着我国实行双休日、公休假、黄金周和一些节日小假的调整,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出门旅游,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会选择自驾游,然而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缺乏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更会使环境变得恶劣。因此对于加强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努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设施,建立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极为重要。尽量做到让旅客吃的放心,购的舒心,玩的开心。

(二)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现代人对工业社会的逃逸和对人地和谐的进化空间以及醇厚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旅游是以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为主,而对于活动本身的内容比较欠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人们所盼望的往往是活动的多样化,旅游的个性化。根据铜梁区的现状、人们的偏好及需求,应重点开发铜梁“中国龙灯之乡”的文化特色来进行旅游产品挖掘,也可以开展龙温泉、玄天湖等避暑养生等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创立当地的旅游品牌,以自己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旅客,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更紧密,开发一个属于铜梁乡村旅游的项目。从而更好地吸引潜在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相关产业合作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相互合作,只有各个行业相互支持才能创造更好的效果。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可以将旅游业与生态业、绿色农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乡村旅游应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协调,这是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将餐饮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条绿色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观光的具有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业。同时也可与周边县城联手打造旅游市场,形成一条乡村旅游观光链,从而更好促进发展。

(四)加强节事宣传力度

要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的水平,就必须要做到服务质量达标、服务内容合格以及宣传方式正规。因此在铜梁区乡村旅游节的宣传中除了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应切实注重宣传的正规化,因为铜梁区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节事的宣传还没有完全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需加强节事活动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宣传营销,以提高铜梁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五)引入旅游管理人才

每一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素质极高的专业人才。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要更好的加强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对此可以将爱好旅游事业的高级人才聚集一起,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在铜梁区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对外高薪招聘有关旅游的专业人才,加强重庆市铜梁区的旅游人才培训,从而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让铜梁区乡村旅游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以保持旅游节的生命力。

篇9

摘要:通过对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类别、级别分析,归纳出从化区资源分布特征,在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景区为导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鄉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

5.3.2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细致的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实现各示范村“村村上网、户户可查、双语宣传”。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