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基础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基础知识总结

篇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向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透过阅读超多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新教师,初次接触初中教材,面对初中学生,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状况,我在自己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用心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潜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这一学期,收获很多,成长很多,但也发现了很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讲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篇2

【关键词】麻醉解剖学;PBL教学

在我国现行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是多数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而麻醉解剖学是解剖学与麻醉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医学院校麻醉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1]。它是在站在麻醉学的角度上,认识人体结构局部分布规律及在临床麻醉实践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掌握扎实的麻醉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麻醉医生的必要条件。PBL(prob1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兴教学模式,重在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积极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麻醉解剖学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特点更适合应用PBL教学法。因此在麻醉解剖学教学中探索和实践PBL教学法,改革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教学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及分组

本校临床麻醉学专业的学生,总计70人(男生32名,女生38名),均为2012年高考统招学生,各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将其随机分为传统组(35名)和PBL组(35名),两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教师和学生准备

传统教学组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前充分备课,制作好PPT课件。PBL组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特点编写病例及相关问题,选取的病例要求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融合在其中,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针对疑难点和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例如臂丛麻醉我们编写了肩部和上臂手术、前臂骨折等病例,提出臂丛神经的组成及分支,周围有哪些重要结构,可靠的标志,可能遇到的意外及并发症等问题,于课前2周将病例交给生.并介绍文献的查阅方法。

PBL教学组的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查问相关文献资料,在充分熟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要求思考的问题,每小组学生(5人)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发言。课堂上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班级讨论,各抒己见,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1.3 课程实施

传统教学组采用教师结合PPT进行课堂讲授,学生根据教师课堂重点内容做好笔记,并及时对疑难知识点提问和解答,课后学生自行复习和总结。PBL教学组授课教师首先在较短时间内介绍本次课程基本知识和背景资料,之后学生们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分组讨论总结,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学生逐一补充,详细阐述其对本次课程中所涉及到病例的看法。授课教师主要起诱导,启发和协调的作用,鼓励不同意见的各组学生通过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及想法。最后由教师对本节疑难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2 PBL教学效果

以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的形式进行PBL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1)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组68.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学习兴趣和效率高,69.7%的学生认为学习过程自主性,创新性更强,72.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培养沟通等综合能力,73.5%的同学认为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增强了独立思考合并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成绩考核:从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PBL组的平均成绩和优秀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不及格率显著低于传统教学组,表明PBL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不断丰富、交叉和深化,社会对于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中以教师为主角,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授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如何解决医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枯燥,缺乏主动思考,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目前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法,其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已在多个医学学科被广泛接受和采纳,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我们在麻醉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疑问最能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顺应而生。可以说,疑问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让兴趣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钥匙。在设立的一个个病例情景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使其深入理解相应麻醉入路的原因和方式。在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析,结合自己所学基础知识和课前扩展的知识和内容,推理、总结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

但由于长期传统教育的模式影响,部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扩展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快速进步,还需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其次,PBL教学内容也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大量积累临床相关知识,把握学科最新动态,并且应用到病例和课堂中。我们将PBL教学法恰当的贯穿于麻醉解剖学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麻醉解剖学的兴趣,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理解麻醉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有效地提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获得了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效果。在麻醉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PBL教学方法与高等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高度一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励才.麻醉解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李红枝.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18.

篇3

2.6考核方式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课前预习(10%)+课堂表现(10%)+课后总结(10%)+PBL(20%)。其中,期末笔试试题由教师随机从试题库中抽选;课前预习得分由观看学习资料、完成课前思考题、知识点难易分级、提出疑问建议4部分组成;课堂表现得分包括小组讨论及汇报情况;课后总结得分由个人完成笔记、课后思考题、小组完成思维导图3部分组成;PBL评分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个人点评及小组点评4部分构成。

3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3.1教学内容:按需教学,个性化指导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课时压缩,理论教学往往走马观花,重点、难点讲不精,讲不透。对分课堂则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难易分级,提出疑问和兴趣点,课堂教师针对学生认为的难点、疑点、兴趣点重点精讲,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或由学生讲解。既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又能根据学生要求进行按需教学,个性化指导,既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2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段考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理解和运用型的题目准确率比较低,表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而对分课堂+PBL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课前预习、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后总结,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学懂、学深、学透。PBL教学将真实临床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把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3.3教学形式:形式多样,取长补短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对分课堂,结合临床案例开展PBL教学。对分课堂能把大量知识传授给学生,而PBL教学则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际。PBL讨论要深入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因此对分课堂+PBL教学模式能通过互补起到优化整合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组织形式有教师讲授、小组讨论、课堂抢答、学生汇报等,形式多样,课堂氛围活跃。

3.4教学实践:以案例为线索,完成知识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共分系统模块,每一个模块理论学习结束后,安排6学时的PBL讨论课。以临床案例为线索,把每个模块器官系统中正常结构、功能、疾病的病理改变及药物治疗等医学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器官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用所学医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激发学习动机,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通过PBL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制作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

3.5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客观公正

对分课堂+PBL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把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中,避免学生临考前突击学习、考后快速遗忘的现象。同时,过程性评价综合考量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更客观、公正、全面的考核方式。

篇4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05-02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学科,发展很快,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国内医学院校影像教学均为独立的医学生必修课程,普遍重视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总课时数都在54~108学时,目前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率、灵活地掌握影像学知识,从而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创造性、持续发展性的医学人才,仍是摆在每一位医学影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的资源建设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要想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讲授这些内容,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育模式,而把课程建设的基点构筑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既有利于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介绍医学影像学体系的框架组成,帮助学生树立大影像的观念,并且分别介绍各种影像设备成像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方向。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强化学生的影像学框架思想;然后,按照各系统介绍诊断该系统疾病所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即帮助学生树立每个系统影像学的小框架,并纵向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如比较DSA血管检查与多排CT血管造影的优缺点和各自的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各影像学科的联系点。重点讲授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影像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治疗与动态发展关系,提高影像归纳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同时,对影像学新进展力求具有典型性,体现新颖性。如介绍多排 CT 及双源 CT 的优势、MRI功能成像、分子影像学研究等。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为部分学有余力、希望进一步钻研的学生指出方向。为此,笔者从资源内容、功能开发及医学影像数字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着力于将有关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学生真实、方便地接触实际影像学图像,并将影像学知识与以往学过的解剖学、病理学知识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素材库并融入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学习[2]。针对影像学的图片信息丰富的特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此外,还包括了丰富的题库资源、网络资源、胶片资源及参考书目等相关的扩充性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3]。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各种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了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实习课常常被安排在大课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影像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及基础知识对全面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诊断。其次加大实践课与见习课的比重。传统影像实习课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少,因而对学生而言,常常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影像实习课的教学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分配出一部分课时用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这样学生能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劣和适应证,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准确、科学地选择和利用这些影像手段[4](表1)。笔者建议应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医学影像科室,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当然,强调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是尤为重要的。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数字化影像资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样化的教学。①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问题,如讲解某一疾病的X线征象时,提出有关形成该征象的机制或病理等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完大叶性肺炎与肺结核的干酪性肺炎X线表现时,故意没有给学生总结好二者的异同,而是拿出两张不同的X线光片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自己总结。②比较法:在教学时,不仅介绍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的影像学表现,还适当横向联系其他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各种影像手段对疾病诊断的优势与不足。比如根据医学成像设备的原理、反映信息及安全性等指标的不同,对常用的医学成像设备进行比较,就使学生一目了然。③自学法:对临床少见病、罕见病或影像学检查价值不大的疾病,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由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总结。

随着数字成像设备、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医学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应运而生。PACS 以全数字化、无胶片化方式采集、判读、存储、管理及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临床、科研中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体系,加快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雪林.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余远波,涂蓉,黄旭.多种医学影像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0):87-88.

[3]郭大静,赵建农,余聪.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6):421-422.

篇5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教学模式

1、引言

诊断学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基本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对疾病实施诊断的医学分支,是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桥梁学科。该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症状与体征判断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等多个方面,其教学成效的优良特性对临床医学生养成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诊断水平具重大现实意义。基于此,广大医学院教师需进一步深化该学科教学之内涵,并以此不断提升医学生之未来临床创新能力。本文即是针对此方面问题,从发掘当前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为医学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2、当前诊断学教学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诊断学是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联系临床诊断实践的过度性学科,因此要确保在该学科的学习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具备更高多学科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学科比如包括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当然更高的要求还应当对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能力,这也是确保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最客观才保障。比如我们在进行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教学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组织解剖学知识,就不可能准确掌握心脏瓣膜的位置;如果不能从生理学方面理解心脏的搏动规律与血液运行顺序,自然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心脏听诊主要内容之含义。总体来看,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情况下,实际中始终有部分学生难以全面综合性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可在一定程度对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诊断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医学生如果未能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相关知识,势必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然而,排除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客观因素。而就当前多数医学院对诊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该门课程太少的课时与较多的课程内容愈发显得矛盾突出,以至于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有部分有选择性地授课,进而导致讲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说大学生应鼓励和肠道自学,但教师的课堂讲授也是不容忽视的。

2.3诊断学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有与临床教学脱节的情况

也正是因为诊断学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做到基础与临床两方面的学习并重,进而在大号基础知识根基的同时帮助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在显示的诊断学教学中普遍还存在重基础而轻实践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的授课中完成,而相对欠缺了实验室与临床见习的实践内容,很难做到课本知识的临床转化,未能完全达到诊断学教学最理想的目的。

2.4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仍比较传统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时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是所谓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容易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倦怠感,其创新能力便更是无从谈起,被动地学习仅仅成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需要。然而就考试的情况来看,起模式也是比较陈旧的,仍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这样的考试往往又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成绩,其辨析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基于此改革教学与考试的模式均应成为诊断学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临床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诊断学知识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复习,以此不断对旧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适时巩固,其中需特别主要加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温,如此才能为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诊断学知识打下见识的基础。如在心脏听诊的体格检查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心脏各个瓣膜的位置、血液循环的路线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3.2科学设置诊断学课程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存有非常密切之联系。而科学安排诊断学课程是学好该门学科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医学学科的内部分支也会更加地细化,但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基础课程的授课课时,在课时严重减少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均是在匆匆忙忙中完成授课程序,进而会对授课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时候,其目的变成了为了完成课程讲授任务,而不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说,适当的增加学时,合理设置诊断学的课程是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

3.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我们重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提出实验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和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分析报告。比如,在实验诊断学中,除了学生必须动手完成血尿便常规检查的训练外,我们给学生一份病人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为诊断提供依据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预测会出现哪几种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诊断结论。这样,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逐步施行基础知识考试与床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诊断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与基础知识的笔试,只有将其与临床操作考核较好地结合,才能更切实地达到考察教学成效的目的。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我们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医疗诊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看待一个疾病,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症状中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准确的诊断。诊断学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可以作为笔试的重点部分。但是,诊断学的一些临床技能操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说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部分、穿刺术等内容都是偏重于临床操作内容。在考试考核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合格是其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而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重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学科,我们必须看到诊断学在医学课程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认真对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不断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学生未来临床诊断工作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 版:1.

[2]王北松,许宇飞.诊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9):152-153.

篇6

将生动形象的典型内科病例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抽象的医学理论具体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改变既往“灌输式”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堆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病例导入式教学中,结合代表性病例适时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做到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有效启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精心选择案例

典型病例准备是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选择病例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病种、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典型性、针对性,精心选择合适的病例。按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如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积累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稍难的病例,给予学生一定的临床思维训练,有助于其理清疾病的诊治思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合理准备问题

问题的准备与设计既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需有一定的发散性与挑战性,注意问题的难度与知识掌握之间的平衡,使其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学生刚接触内科学时,可以设计基础问题帮助其熟悉临床诊疗程序与思路;而后,随着临床工作的逐步开展,可以设置一些复杂或疑难病例,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思考,达到深入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目的。

2.3理论实践相结合

单纯病例介绍与理论讲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在理论课讲授时,要让学生有由理论到实践、再结合理论的过程。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首先给出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再对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治予以深入阐述;随后,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接触代表性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整理疾病诊治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最后,学生分组总结该病种的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治要点,分享学习体会,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发言加以点评和归纳总结,并对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课后案例提高

理论授课的完成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全结束,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有助于其对学习内容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既往多布置选择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注重知识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建议在课后布置思考题时,设置简单案例,并将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内容结合案例设置为问题,促使学生将分散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梳理和应用。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实施经验总结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对所提供的病例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对疾病本身以及疾病背后隐含的知识加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形成解决问题能力,而这对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开展非常重要。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重要理论概念的讲述不能忽视,不能光讲临床诊治而忽视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因此,合理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必须兼顾理论讲授与病例讲授。

再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病例问题的创设和课堂讨论的开展,病例讨论有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论或尚未阐明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讨论的具体环节和进度,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师生的共同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理论学习、接触患者以及探寻病例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等,从而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地调查研究、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篇7

临床经验一直是医生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临床医学生及医师培训也一直是在经验基础上遵循传统进行传帮带式的教育模式。但是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临床学习领域。它不同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EBM更加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它摒弃单纯的经验主意,而以大量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为基础得出问题结论。从而大大缩短了医师学习的跨度和时间,所以循证理念对于临床医生的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来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实践中越来越为广大师生接受。而EBM和PBL两者的基础都是从最初的问题开始进行延伸。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医疗决策中引发的问题是EBM和PBL解决的根本。不难看出尽管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是教学的根本是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的对象。因此,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具体的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和掌握正确的循证理念。

1 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切的创新源于发现,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谈起创新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发现问题需要对问题本身的背影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发现问题是不可或缺的,这要求学生或低年资医生要注意基础知识学习。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常常使医生过分强调新知识、新方法,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和复习。“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新的技术方法,而只能流于表面。比如说出血病人失血量的估计,如果单纯讲授几种失血量的判断方法,就忽视了血液的构成和机能。而深入了解血液的生理,对于发现输血补液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2]。此外,也要避免为了发现问题而无中生有制造问题。实际中常常遇到很多学生会问出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这主要还是在于对对象本身的知识背影掌握不够造成的。

2 辨别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在问题发现后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识别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对象本身存在的主要矛盾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刻意培养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主要矛盾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对于急重症病人和复杂多症的病人,要善于从人体机能最基本的心肺脑功能入手,而复杂多症病人要善于发现其主症所在。

3 培养学生掌握循证的方法

EBM的根本是解决问题,因此掌握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实际上EBM主要是对于涉及问题的对象的查找、筛选以及如何得出问题结论。这主要需要统计学的知识,也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充分让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循证求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循证[3]。

4 在临床教学中大力推广医疗指南及共识

现实中最为典型和生动的事例是各种疾病的指南和共识意见。由于各级医疗单位,甚至同一医疗单位不同个人在诊疗选择上差别很大,这会相当程度上人为造成资源流逝和浪费。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差异,近年来各国医疗机构制定了大量的医疗指南。指南本身是在充分的循征基础上结合了各领域专家的意见产生的,因此它不但代表了大量客观事实同时也有了专家的主观经验[4]。这些指南往往对临床常见和多见病的诊疗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这也成为教学中的新的任务。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负责普及指南和共识。

总之在实践中充分的运用PBL和EBM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茂友. 浅议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的关系[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7):795.

[2] 严志汉,虞志康,许崇永,等. 学习循证医学,转变临床思维[J]. 新医学,2006,37 (8):554.

[3] 葛绳德.循证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新观念[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4):67.

[4] 王星月,莫纯美,石应康,等. 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住院医师对带

篇8

1提高认识是学好物理学的首要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高低,并且影响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认识是觉醒的先导,认识是学习的开端。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在开始讲授物理学课程的时候,针对目前医院已广泛使用的CT成像技术,提问学生,你了解X射线吗?X—CT成像的原理是什么?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进而作出简要的回答。X射线是一种肉眼看不见,但可使荧光物质发荧光,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CT成像设备就是以X射线为能源,以X射线的吸收衰减特性为成像依据,以数据重建为成像方式,以组织的密度差为CT成像的基础,以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为重要环节的X射线成像技术。为建立学生对物理学在医学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提供基础。

许多进入中职学校的医学生,虽然已是高中阶段的年龄,但在为谁而学的问题上概念依然模糊不清,对学习的意义更缺少足够的认识,要想让他们真正学进去,首先要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学习,千万别让他们沉溺在为家长而学习的误区。只有认识到为自己而学习,才能努力做到终生学习。一些物理学成绩较差的医学生,或许不是因为智力欠缺,而是不思进取。突出的表现是不读书,不学习,他们意识不到物理学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宁可把课余时间消耗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静下心来看书学习;他们没有毅力进行自我训练,有的在训练中尚未做出任何努力就承认失败,这样下去,对适应今后的工作后果会很严重。因此,要让每位医学生懂得,具有坚实的物理学基础,既是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既是胜任今后的工作需要,也是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

2建立兴趣是学好物理学的良好开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自主地学习,并产生惊人的学习效率。那么什么是学习兴趣呢?简单地说,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一种主动性,一种驱动力。有了兴趣就可以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能学。比如:在讲授物理课静电的应用和防护一节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创设学习动机。上课一开始,就提问学生。静电复印机是怎样将原稿上的字迹印在白纸上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让学生产生疑问,进入思考。当学生有了兴趣,产生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后,再进入教学。这样,本人在黑板上边作图,边演示,使学生理解静电复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学系统照射将原稿上的像以正电荷的形式成在硒鼓上,再利用正负电荷相吸引的原理,将带负电荷的墨粉被带正电荷的“静电潜像”吸引,并吸附在“静电潜像”上,显出墨粉组成的字迹。进而,由复印机送纸系统送来的带正电荷的白纸与硒鼓表面墨粉组成的字迹接触,将带负电荷的墨粉吸引到白纸上,最后送入定影区,经高温将字迹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了解事物的“神秘感”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好物理学基础的重要性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无疑为学生有兴趣学好物理学也会建立起良好的开端。

3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物理学的内在动力

在多年的教学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中,经常遇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实情况,这就是有些学生课堂上学习比较努力,课下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总是感到学习上有些吃力,成绩平平,没有明显进步。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有关。那么什么是学习目标呢?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学习上期望达到的掌握某方面知识或技能水平的目的。人的一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人生有了目标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只有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医学生,进入学校之后,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要使自己明白,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习力。那么什么是学习力呢?简单地说,学习力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个人知识资本的能力。要使自己懂得,一个人最重要的竞争能力就是学习力,它既是中职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成为优秀学生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具备了学习力也就具备了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因为学习动力体现学习目标,当你有了努力的目标,你就具备了“应学”的动力;而学习毅力反映学习者的意志,当你学习的意志很坚定的时候,你就有了“能学”的可能;学习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只有当三者合而为一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为自己奋斗的取之不竭的人生动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中职医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关键。

4掌握学习方法是学好物理学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上,要使学生知道,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由于学习的内容在大纲中安排的比较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这就有必要抓重点、抓关键,而不能象初中阶段那样学的过细,了解的较窄。那么在学习方法上如何适应课程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迅速有效的方法呢?本人认为,学好物理学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因为物理学中的所谓难题也不过是在简单基础上的综合。因此,学习上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十分重要,只有把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逐步掌握,才能做到触类旁通,为解决综合性难题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在学习物理学中要在方法上做到“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首先,学习时所谓的多理解,就是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基本规律做到正确理解。例如:重心、质点、位移、共振、内能、点电荷、磁场、焦距、光谱等,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他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概念模糊不清,不但影响做题质量,而且对学习新知识,对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会造成障碍。比如,重心的概念不清楚,涉及重力势能变化的一些题目就难以处理。其次,学习中所谓的多练习,就是对物理学中已经理解的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要进行强化训练。目的是对基础知识做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它是中职医学生做到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毕竟,学生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也容易忽视一些真正的难点。因此要有针对性的适量的做一些物理练习题,并通过做题记住重点和难点,掌握解决方法,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最后,所谓的多总结,就是要对已经学过章节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联系,为今后运用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总结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对课堂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总结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2)要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找出共性和联系,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3)对已学过的章节要及时做出总结,搞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纵横联系,以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4)要及时纠正已学过章节中出现的错误,学会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习的效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物理学基础越来越好。

5结语

物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门医学学科的基础,是在校的中职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关系到每位学生以怎样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掌握知识,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中职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要对学习的认识,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付出积极的行动,相信他们的物理学知识将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孔娜.高效学习[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2] 赵新君.医用物理学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王霁.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2-124.

[4] 赵越.学习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05-106.

[5] 余建明,医学影像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9-130.

篇9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 C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2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为护理专业学生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学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观看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这种教学方法,只能直观观察病变,学生一般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与临床相联系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结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把CPBL教学模式(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CPBL教学法概述

CPBL教学法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2]并且学生在病案分析的实践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处理能力。

2.CPBL教学法的实施

2.1病例选择及设计问题

精选病例是C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以疾病为中心,设计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必须紧扣病理学教学大纲,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病例简明扼要,病例中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病理变化要能全面体现主要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施方法

授课前一周,将相关临床病例以及针对病例所提出的讨论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网络资源,做好预习。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实验课,选择病例:患者,男,76岁,因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数次住院治疗。死前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痰。观察要点:大体:双肺肿大,颜色暗红,切面有粉红色液体流出;镜下:①大多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②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比较均匀的水肿液。③一些肺泡腔内有少量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灰褐色颗粒。思考题:肺脏的病变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开展病例讨论时,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12人。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肺淤血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案例的临床表现,结合所讲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并作出病理诊断,找出诊断依据。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得出初步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肺淤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将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总结病变特点,学会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病变出现的原因。

3. 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的意义

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而后将相应疾病的大体观、镜下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在C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加强,另外,分组教学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学相长。

4.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存在问题

4.1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总课时只有54学时,实验课仅8学时,课堂时间有限。CPBL教学法因有讨论环节,需要学生大范围参与,导致教学进度减慢,课时不够用,因此无法全面开展。

4.2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C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自觉性。而我院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且学校网络资源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新的资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体会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提升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仅限于观察病变,甚至有学生以看到病变为目的,不会深入思考,也不易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更不会主动联系临床。C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C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CPBL实验教学模式,以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自《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大,授课时间长,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庞大的内容使学生难以应对。加之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重点、难点、考点等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对内科疾病基本知识框架的建立。所以,为避免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无效学习状况,教师应及时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完成内科护理的教学。

一、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学生因素。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医学课程内容纷繁复杂,而中职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要点、考点等,对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往往过于注意一些局部细节,而忽视对疾病整体的把握。

2.教师的因素。由于内科护理学内容多,涉及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因此学生进行临床课程学习时部分基础学科内容遗忘,导致在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学习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得课程时间紧张,尤其是遇到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会采取化繁为简,强调重点、考点较多,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内在联系涉及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剧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碎片化。

3.考试的导向作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服务于临床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护士资格证的考取对学生来说是毕业后就业的“敲门砖”,对学校来说护考的过关率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所以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为达到更高的过关率,教学中更多强调考点知识,割裂了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科护理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

1.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选择合适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一个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着诸多信息,如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这些信息可透露具体内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病因,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典型症状及体征,再加上对应的实验检查和影像学诊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会更加完整、系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笔者对于疾病案例的选择大多取自临床真实的案例报告,并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应与内科护理学课程紧密结合;第三,案例应反映内科疾病的重点难点内容;第四,案例具备知识综合性。

2.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长期以来,内科护理学教学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独立讲解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忽略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内科疾病的学习变得晦涩、枯燥,对于复杂疾病的知识学习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记硬背。为此,用PBL教学法,找出疾病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的内在联系,找出关键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重点内容相互串联起来,对疾病有了整体、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师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讲是肝脏的变小、变硬。由概念引出两个关键词:变小、变硬。再引伸出讨论性问题:为什么肝脏会变小,变硬?

(2)以“肝脏变小”关键词引导学生主动联想及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并展开讨论;正常肝细胞减少、假小叶形成形态上表现为肝脏变小,其后果是导致肝细胞减少,储备功能下降。由上述关键词引申出肝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