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主义的现状

篇1

关键词 户外广告 法律规制 消费者主权

作者简介:王贝贝,铁道警察学院。

户外广告已经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城市形象、和谐社会构建息息相关。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把建筑本来外观形态称之为“第一轮廓线”,把户外广告及其他附加物称之为“第二轮廓线”。大凡去过日本的人皆震撼于日本户外广告,称其是宣传与美学的结合体,在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彰显出整个城市的人文气息。然而我国的户外广告则不尽如人意:街道上人流、代孕、减肥、美容广告随处可见,其广告质量粗糙,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低俗画面与语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每位公民密不可分,与处于市场主体地位的消费者更是息息相关。以“低碳经济、绿色出行”为契机,公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弥足重要。但是,以公交为载体的户外广告问题严重,作为消费者的乘客诸项权利不断受到侵犯,在一定程度加剧了社会矛盾,妨碍社会秩序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以公交为载体,户外广告在车身、扶手、站牌、电子滚屏,甚至语音报站、站名等多样而广泛的呈现,许多广告不但违反了广告法相关法条法规,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诸多权利。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公交户外广告的法律规制,完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急迫性已日益凸显。

一、户外广告制度的发展

二、户外广告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户外广告的含义,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在露天或者公共区域等室外所的,通过路过的民众反复观望,使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对广告所展现的内容留下印象,以达到宣传产品效果的广告形式。通说认为,凡是在露天场地或公共场所,通过广告活动形式进行诉求,以达到宣传目的的媒体物质,都可被认定为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分布广泛,到达率和重复率高。户外广告充斥城市,市民不论其意愿与否皆成为受体,且高频率地被动接受户外广告宣传;二是形式多样,吸引力较大,效果较好。户外广告可以建筑物、公交车、霓虹灯等作为载体,内容多样化,能够最大程度引起公众注意,宣传效果较好;三是户外广告费用与电视、报纸等大众传统媒体相比,价格较为低廉。户外广告收费较电视、报纸等较低,且其宣传力度、到达频率、重复次数较高,性价比高;四是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影响城市环境。市民不得不接受户外广告的存在,户外广告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生活品质,此外,户外广告也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环境。

三、我国公交之户外广告的现状

美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户外广告是一个城市的面孔,其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养。公交是绝大多数市民的出行方式,以公交为载体的户外广告状况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权利维护状况,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通过一系列社会调查,笔者发现公交之户外广告现存一下问题:一、以公交为载体的户外广告数量过多,频率过高。广告在公交车身、扶手站牌、电子滚屏、座位广告册,甚至在语音报站、站名等都存在,并且出现频率偏高,很大程度影响公交的正常运行,侵犯广大乘客的权利;二、在以公交为载体的户外广告上,出现了诸如无痛人流、整形专家、钢管舞、肚皮舞等内容,对广告乘客尤其是未成年造成不良影响,有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混乱的公交户外广告,监管不严,缺乏监督、举报和惩罚机制,诸多乘客权利受侵犯不知如何维护,缺乏相关的监管及维权法律机制。

四、我国户外广告现状的成因及危害

(一)现状成因

3.公交户外广告成本较低,宣传强度较大,且违法惩罚力度不够。广告法准则性规定、审查、登记、检测等制度性规定较为粗线条,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欠佳,且惩罚力度较小。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经营者在利润的吸引下,敢于、乐于以较低的可能违法成本追逐较大的经济收益。

(二)混乱户外广告现状的危害

1.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激化了公交公司与乘客的矛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在公交户外广告中,出现乘客不得不接受的服务,如:语音报站,扶手广告、站名广告等,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因为较多乘客的出行线路具有一定程度固定性,并且出行频率较高,公交户外广告长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此外,对于那些短期乘客,因为许多公交语音报站过长、以公司名称等做为站名等情形,许多乘客出现坐过站情形,耽误其规划内事务展开,造成不必要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以上问题的出现,加剧了公交公司和乘客间的矛盾,不利于文明和谐公交的构建。

2.影响市场正常竞争秩序,不利于充分、正当竞争的展开,侵犯其他经营者的权益。《广告法》第十二条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关于这一方面,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一些经营者以公交为载体的广告内容包括:“家电之王椎缙魈嵝涯悖渍镜搅耍挥械滓皆壮痰某丝颓胱龊米急浮薄U庑┕愀嫘矶嗪行榧佟⒖浯蟪煞郑行┩ü猿丝颓恐菩酝乒悴罚蠢笞约旱挠跋炝Γ浣哟锏脚偶肪赫允值哪康摹9恢夤愀胬挠霉沧试春陀攀频匚唬谝欢ǔ潭壬嫌邪诠焦氖谐【赫鸷α似渌叩暮戏ㄈㄒ妗?

篇2

关键词:高中生 消费现状 消费观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当今高中生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这些高中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高中生,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家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可能在消费观念方面存在问题,极易出现盲目攀比情况。高中生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责任。因此了解高中生的消费现状,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高中生消费现状

据我观察,高中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零食消费

目前,零食消费是高中生所有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面上出现的零食越来越多,无形中就在诱惑着高中生,他们除了一日三餐,在零食消费上面也居高不下。据调查显示,一些高中生可能每天要去好几次学校周边的各个超市进行零食消费,每次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

2、服装消费

虽然高中学校都要求学生穿校服,但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还是比较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的,特别是女生,希望自己的青春更加耀眼,更加夺目。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喜欢名牌,追求个性和时尚,所以服b消费在高中生所有消费中也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

3、学习消费

高中生的学习消费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学习消费主要体现在购买课外辅助资料、学习用品和课外辅导班费用等方面。补课费用通常是高中生的父母直接缴纳。高中生自己的学习消费主要体现在购买各种学习资料方面。但由于缺少应有的引导,一些高中生在购买学习资料方面存在盲目性,很多时候购买的很多资料从没有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4、交际费用

在高中生所有消费中,交际费用是十分普遍的,具体体现在同学之间互赠礼物、互请吃饭等。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当前高中生请客吃饭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些高中生还去高档饭店举办生日聚会等。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攀比现象,影响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三、高中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具有盲目性

高中生年纪尚小,一直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和父母的关爱中。他们社会阅历不足,缺少应有的理财观念,做事情比较容易冲动,在消费中必然存在盲目行为。有些高中生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想尽办法也要购买下来,他们只是感情用事,却不顾及家庭实际情况,这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极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2、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

我们这些高中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不考虑后果,在消费中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有些高中生片面认为自己使用低档次的东西会被别人看不起,觉得自己使用的东西不能比别人差,于是将大笔金钱花在没必要的地方,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导致消费观变得畸形。

3、过于重视物质消费

目前,高中生的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过于重视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消费。他们很少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去购买对自己成长有益的经典书籍,而是喜欢追求名牌,追求最新款的电子产品。这样的消费观不利于同学们的长远发展,亟待进一步改进。

4、浪费现象严重

从目前来看,高中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消费浪费现象,比如就餐时浪费,只要饭菜不合胃口就全部倒掉;还有买衣服时浪费,觉得衣服不够新潮就把衣服扔掉。这种消费观导致资源被大量浪费,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四、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建议

1、加强家庭消费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们要为孩子以身作则,用自身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父母自己要节约粮食、合理消费,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榜样。同时,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育我们的理财观念,和我们一起规划消费开支,使我们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学会合理控制消费,家长可以让我们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比如每个月家中的水电费、煤气费等各种费用,使我们树立节约意识,感觉到自己也有责任为家里做一份贡献,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另外,家长还要为我们提供合理适度的生活费。确实,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给我们的零用钱越来越多,对孩子基本是有求必应。不少家长很少关心孩子是怎么使用零花钱的,认为只要孩子开心就行,这种心理无形中就助长了我们部分高中生挥霍金钱的不良行为。有鉴于此,家长应该为我们提供适度的零用钱,既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正常开支需要,又没有多余的钱供我们乱花。

2、加强学校消费教育

老师们要利用课堂时间为同学们适当传授理财知识,比如在政治课中为学生介绍经济知识,使大家理性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再比如在数学课中为学生系统讲解存款利率的知识,使学生树立存款意识,不要盲目消费。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举办一些诸如爱心工程、希望工程等活动,鼓励大家为社会公益活动捐钱捐物,让我们高中生将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灾区和贫困地区,使我们高中生树立起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我们高中生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只有成为有爱心、有道德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3、优化社会消费环境

21世纪是新媒体时代,社会相关部门要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利用网络、微信、手机等方式加大对理性消费的宣传,比如中央电视台做的"节约粮食"的公益广告就是很不错的教育素材。政府还要加大对不良文化信息的管控,防止高中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总之,在引导我们高中生形成理性消费观方面,社会要发挥应有作用,要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受到正面影响和熏陶,学会理性消费,正确消费。

五、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当然,培育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发挥一些作用,创设良好的氛围使高中生成人、成才,促使高中生获得全面发展,日后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妤晋.呼和浩特市高中生消费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11.

[2]陆玉红.当前城市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李斌.浅淡如何引导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消费[J].农业教育研究,2008:6.

[4]陆茜.深圳高中生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调查报告[J].市场周刊,2014:4.

[5]黄荣.当前大学生畸形消费的成因及危害[J].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篇3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2、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下的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3、我国公共支出的管理研究;4、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投资等问题研究;5、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6、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7、我国消费问题研究;8、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政策困境分析;9、中国失业问题研究;10、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与建设社会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2、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下的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

3、我国公共支出的管理研究

4、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投资等问题研究

5、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6、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7、我国消费问题研究

8、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政策困境分析

9、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10、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11、结构性失业与再就业工程

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13、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

14、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15、试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6、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7、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员腐败的经济分析

18、论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19、转轨国家的经济波动与社会发展

20、转型经济的绩效、成因及展望

21、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2、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23、政府行为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

24、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成因的辩证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26、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27、××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分析

28、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9、××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

30、××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3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2、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33、某某(省、市)××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

34、关于某某(省、市)××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35、某某(省、市)××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途径探讨

36、新经济形式下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7、××省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

38、××省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

39、××省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40、××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41、××省市教育不平衡与经济发展分析

43、××省市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47、××省经济活力研究

48、××省的经济文化研究

50、××省市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51、××省市欠发达区域的梯度定位和发展途径

52、××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定位研究

53、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

54、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

55、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

56、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问题

57、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58、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场化改革

59、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

60、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61、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62、医疗服务市场化与医疗体制改革

63、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研究

64、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65、××某某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66、××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67、某某(省、市)××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68、××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

××市旅游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作用机理研究××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综合分析模型研究

××市旅游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市旅游业竞争力发展对策研究

69、非传统旅游资源与××市旅游产业增长

××市非传统旅游资源发育现状研究

××市旅游业与非传统旅游资源产业的关联度研究

非传统旅游资源发育的城际比较研究

70、论城市垃圾产业市场化与管制体制改革

71、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研究

72、农业生产结构调查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

73、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74、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研究

75、竞争与管制:我国医疗行业改革中政府的作用

76、××市零售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77、××市房地产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78、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79、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80、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81、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的界定及调节

82、对可持续性消费的研究

83、休闲消费问题研究

84、扩大农民消费的对策

85、和谐社会条件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观点的演进过程理论研究

和谐社会下企业承担多元社会责任必然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以及存在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困境解析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限度的建模实证分析

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分析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监督以及强化机制研究

86、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改革国有企业的思路比较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对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原因与对策的探讨

国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及体制研究

87、公司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

88、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89、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90、企业成长与企业战略选择

91、企业家成长机制研究

92、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9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消费价值观 特征 现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端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市场上形形的商品以及代表着不同身份的时尚品甚至是奢侈品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也逐渐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开始追求时尚、享受和美观,消费价值观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主动追求、甚至和厂商合作定做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上出现的商品。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了解这些信息,一成不变的保持战略而不进行改变,将很难在市场中继续站立下去,甚至还可能面临被其他企业吞并、收购的危险。因此及时地了解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特点有助于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使本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消费价值相关概念

价值是一种行为准则,可以有力的解释人们的行为(Williams,1968年)。在营销领域中较早提到价值一词的人是 Levitt,他在1969年提出顾客导向的观点时认为产品取悦了顾客,产品方存在其“价值”。Brown(l976年)认为价值是个体认为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代表个人对某些事物和情况的偏好和喜爱之情。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态度反应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消费价值的研究是以与消费者有关的概念进行的,Tse、Wong 和Tan(1988年)认为消费价值是消费者所感知对服务和产品的属性重要性。胡世青(2007年)从体育消费的方面价值观进行研究,认为消费价值是有多个维度的:身心健康、娱乐审美、社会交往、体育成就和攀比表现(按其强度划分)。不同的消费者根基其性别、收入、性格等特征不同其消费价值观所呈现出的维度构成也不同。

本文认为消费价值是消费者的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商品的主观感知。

三、消费价值观的特征及其现状

(一)消费价值观的特征

曹映芬(2005年)认为价值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相对稳定性;二是低维度性。价值比较稳定(Rokeach和Ball,1989年),但也受到环境变化中的长期变量所支配(Granert和 Scherhorn,1990年)。价值往往只有数量不多的维度(Rokeach,1979年)。本文认为消费价值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矛盾体。

消费价值观是在一定的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这个形成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受各种外在的因素(如经济、文化、政治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对某些事物持有一定的观点或者说是固定的看法,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此外,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整个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又是变化着的。

(二)我国消费价值观的现状

刘明艳(2005年)认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多层次性、立体性和复杂性特点。当代中国的社会消费变化所展现的基本特征是消费支出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消费质量逐渐有较大的提高。

1.勤俭节约的消费价值观——我国的传统美德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勤劳、节俭为荣,具有两千多年封建传统“节俭”消费伦理的观念。讲究以“孝悌忠义”、“和为贵”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崇尚“君子”、“圣人”境界的“礼仪”文化传统。在这种传统美德的熏染和影响下,国内消费者在过去是一种以注重实用价值的观念为选择的标准的,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引入,国内人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的消费主义价值观。

2.新时代的消费价值观

中国当代的消费价值观呈现出民主化、多层次化、多元化和立体化特征,这与国家的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关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是一个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引入,国内的消费者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

国内外也有众多学者对中国的消费价值观进行了研究,Holbrook(1999 年)认为消费者价值是互动的(interactive)、相对的(relativistic)、以偏好判断的(preferential)、是一种经验(experience)。曹映芬认为消费价值由五个消费价值因子构成,并把这五个因子命名为“品质价格感知与体验”、“个性体现与国际品味”、“创新追求与现代生活”、“审美与流行”以及“他人支持”。本文认为新时代国内消费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注重美感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当代人一致的追求,也无可厚非。例如市场上多种多样的化妆品是众多女性消费者的最爱,甚至还有人为了美丽而去整容医院整容。人们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展,审美动机不断得以强化。

(2)追求时尚

在新时代中,时尚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吹拂着,随处可见,如各种时尚的衣服、鞋子、包包,时尚是一种潮流,它不断地引领着社会前进,具有不断变化和相对性的特点。所谓的相对性是指在今年可以称之为时尚的事物到明年可能就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时尚的潮流了,它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人们购物时越来越关注消费品是否是时尚的、样式有没有过时、是否流行,时尚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人们也会跟着时尚的脚步,追随最新潮的事物,而以前流行的现在已经不流行的事物可能就会被大家抛之脑后了。

(3)提倡“提前消费”

新时代的人们更容易追求舒适、享乐式的消费,对于一些年轻人或者是还没有工作的学生来说,可能更提倡一种“提前消费”,如各大银行信用卡的出现无疑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方便,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可能工资还没发下来,工资都已经预支完了,甚至还会有超值的现象出现,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喜欢享受,逐渐受到西方的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并逐渐接受了这种消费主义的消费价值观,追求舒适、舒服、享乐。

此外,新时代的消费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不利方面:

(1)过于追求面子,攀比心理严重,容易造成消费价值观的扭曲。人们之间的互相攀比,可能会导致盲目地进行比较,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认为只要贵的就是好的。

(2)追求消费主义的消费价值观,容易造成铺张浪费

盲目地追求享乐、消费主义的消费价值观会导致人们无限制的追求奢侈、享受与舒适,可能会造成铺张浪费,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消费奢侈品,这其中不无铺张现象的出现。

四、启示

(一)对于政府部门的启示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对政府来说应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说明政府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管理得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铺张浪费甚至是价值观扭曲现象的发生,政府要做到有效的引导、宣传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二)对于企业的启示

由于消费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企业应当及时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信息分析,及时的发现市场上需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研发新的产品来迎合消费着的需求,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于消费者的启示

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当注意不要盲目地跟风,与他人攀比,应当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应当树立良好的消费价值观,为子孙后代的生活考虑,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斌.职业女性健身消费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05).

篇5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文明社会;启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6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打造生态文明社会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西方衍生而来的生态学将生态学理论、生态环保理以及理论融于一体,对当时生态环境失衡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生态学有关生态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

一、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稀少,未来我国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加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给予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足够的重视,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措施,但是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实际,其中仍存有很多问题:一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所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是指单纯地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产值,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非常大,但是取得的经济效益却相对较低。这种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最优化,资源配置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主张的稳态经济模式,采用小规模技术实现生产的分散化、民主化,继而取代工业社会的过度生产模式。在我国这种经济模式更适用于那些传统产品、手工制品等较小规模的产业;二是,非理性消费。过度生产导致很多商品的数量远超于人们的需求数量,企业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人们的非理性消费,无形之中加大了资源环境所承载的压力。非理性消费不仅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生态学涵括的主要内容

自生态学形成以来,它一直将视线聚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上。生态学以生态危机为主线,重点就生态危机的起源以及应对方式进行了探究,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根据对生态学的学习和认识,我们大致将生态学归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所谓的生态危机是指人类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由于不当行为而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学认为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视域下人们错误的价值观和技术观,而造成生态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错误的控制自然观念;二是,论述了异化消费。从的视角来看,异化是随阶级共同伴生的,它是人类的生产与人类生产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归结为社会私有制。异化消费是让人通过消费的方式来补足生产劳动中所受到的创伤,且常常是获得报酬补足的劳动生活,使人们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利用消费来寻求刺激和满足。生态学对这种异化消费进行了批判;三是,论述了稳态经济。稳态经济是生态学阐述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生态危机提出的,是生态学提出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策略。稳态经济模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强调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平衡。生态学倡导下的稳态经济要求我们将自然资源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启示

作者结合上述对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现状和生态学涵括内容的认识,归述了以下几点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启示,以供参考。

(一)推行科学发展

通过对生态学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属性,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才是引发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必须要理性地运用科学技术,尽量消除科技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应该利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技术应作为一种有效治理生态污染的手段被使用。我们一定要认清现实情况,即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治理,还是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而言,现阶段我们需要做的绝不是限制科技的发展,而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节能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传统产业的技术环境,逐渐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环保型产业以及地能源、资源消耗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在技术层面上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相关建设。

(二)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学认为,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势必会影响生态平衡,继而引发生态危机。生态学指导下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要控制经济增长,发展生态经济。众所周知,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但是按照以往的现代化建设模式来看,扩大生产就意味着财富增长,而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期望通过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这种以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最终导致过量生产、过度发展引发了更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时至今日,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发展经济并不可盲目而为,需要我们以保证人类的正常生存为前提。因此,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着力于传统生产模式的优化和调整,科学合理地处置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全方位考虑经济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传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转变传统产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积极探索新型产业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为人们创造优质的现代化生活。

(三)倡导理性消费

篇6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世界各国凭借已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进行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改善,这些成就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但是与这些成就相伴的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空前紧张。这是由于人们在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忽视了自然规律,不顾一切地向自然界索取,远远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净化能力,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上目前世界人口的极度膨胀,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最终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出现最终又制约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指出“我们决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都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句话很恰当地为我们人类提示了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持续发展。

    2人与自然关系危机产生的原因剖析

    2.1人类不合理的产生方式和消费观念

    首先,从生产的角度说,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高额的利润和剩余价值,这必然导致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引起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采伐。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扩张,由于国内资源的短缺,他们便把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并把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次,从消费的角度说,人口的过度膨胀,使得人类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必然使得追逐利益的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更多地索取自然资源。再者,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的不良现象。现代社会的人们,基本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于是人们便把目光投向更高级的消费,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这种消费的出现必然反作用于生产。

    2.2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盛行

    顾名思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在于以人类自身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的价值尺度为标准,一切为了人类,为了人类的一切利益的终极需求的一种价值维度。这种观念片面强调主客二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在价值观方面,它认为只有人类才有价值,否认了自然界的价值。我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余谋昌教授指出“它在实践上表现为占有性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并发展为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被当代环境主义者批评为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罗尔斯顿称其为‘主体癖’”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已经如此紧张的形势下,必须摒弃这种观念,尊重自然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走向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了新的调整和计划n本文对目前美国丈化产业的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特别是对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美国又化产业未来发展政策进行分析?这对于我们了解与学习国外经验?从而借鉴并确定自己又化产业的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

    前不久,美国的一些 金融 巨头,媒体大腕,以及文化产业的大鳌鱼.包括好莱坞几家大公司的头脑们,以及媒体,信息和传播界的知名人物,在美国联邦人文基金会和联邦 艺术 基金会的支持下,召开一次大型秘密会议就当前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民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精心策划根据一些参加会议的学者们的汇报,本人仅将有关重点 总结 整理.以供国内有关人士和部门 参考 借鉴

    z}世纪:断技术时代的美国文化产业

    正如美国一些学者指出那样,当今21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被马克思理论化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而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型的阶段即技术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金融,资本. 科学 技术,同信息一娱乐业结合在一起,彻底地改变 现代 人生活的环境,方式与习俗等从马克思的 政治 经济 学的理论来讲,目前的后 工业 技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导致了两个相互对立的结果政府传统的控制和影响力的衰减和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影响力的扩大.跨国公司和统治集团结盟之后的势力/实力的加强,与民族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势力/实力的削减麦克斯霍克海姆的话:“任何人要讨论资本主义.就必须讨论全球化r如果不讨论资本主义的重构,就不得不要对资本全球化进行设计’技术和文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作用已经发展到全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技术与文化形成了当今最大的和最活跃的文化工业与产业,

    按照美国某些学者的定义,新技术指的是充斥于工作、 教育 、有效、社会交际、政治与文化中的信息与娱乐相结合体的各种表现形式不能仅仅认为它单单局限在信息技术.实际上它包括传播、新媒体和多媒体、娱乐、知识、信息等多种文化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于人类劳动与休闲方式的重新建构等。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新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在文化产业上。而文化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 %-20 l的速度递增发展,按照这次会议的统计、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的收入已经占据美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 } -28.高达每年4000-4800亿美元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报告,美国每个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包括看电影和其它表演,购买书籍和音像产品,以及儿童玩具和游戏制品等年消费额在}ss}年为1813美元,到2005年.上升为2200-2500美元,由于地区和州的差价等因素.这个数额基本上等同于美国家庭在医疗保险上的消费。这种文化消费尚不包括外出 旅游 、观看 体育 比赛等户外娱乐消费按照美国财政部和华尔街的统计,美国家庭的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值率是通货膨胀率的三倍

    才艳.洪按由斤我们身在美已目俄生采考摄

    媒体和文化娱乐业的 发展 ,也影响到美国 教育 的发展和重新设计按照美国2005年高等教育的统计,美国大学专业的设置,从2000年已经发生变化。2006年,美国的毕业生,有相当多的比例从事与上述行业有关的工作美国过去十年来在文化公业与产业等领域工作的人数以每年8%的比率增长此外.过去+年来前总统克林顿主张的鼓励中小型即个体户行业的发展的政策.也鼓励美国文化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的独立制片公司增长为1995年的+倍,而根据美国独立电影 艺术 家协会的最新统计,该会会员已经发展到将近4000多名.而美国的私家动u公司目前已经有500多家—这是指有动画产品上币的公司、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_美国义化业和娱乐业,在国际开发和合作卜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口前,美国国内的商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中的三分之一已经靠美国国人制作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已经在世界各地的160多个国家,以s。多种语言放映,好莱坞的国外收入己f_z达到其在国内收入的3一4倍

    (绝洪按_据我们雇因内的朋友告知,中已的电哪作品雇国际上t}无以同好莱鸡相比据视出产优诱大片‘《英雄》《满城基带黄金甲》等已奴戒50多个已家上映并放枷译成75 20余个语种。这将技ka我国优秀电哪艺术家叔极开发国际电彩市场.也套鼓ka我目的炙化辛止特别是书视止的硕导和负责人.打开思谁解放思息.叔极开展旧p#合作和发展固际市场)

    把握时机;加强全球化策略:积极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二

    实际上从21世纪来临时起,美国媒休业,娱乐业,乃至 金融 业的精英们就开始设计zj世纪文化业的发展他们派出了成百上千的专家和精英,到世界各地考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这次会议上.很多人都提出不少优秀的建议和计划报告其中既有从战略高度的发展计划也有具体的小型的个休发展建议.总体来讲,有不少高深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按照美国某些专家的估计.到zalo年.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有的学者估计.到201。年,全世界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将是2005年的三到四倍.美国国内的总值会达到7000-7500多亿美元,而全世界的总产值会达到120001-500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预计占有60%左右

    亚洲是重点发展的地区,估计印度的文化产业会发展到全球总值的1211-5},日本会高达到8i-10%南韩有期望达到3%—55%而两欧地区会发展达到120ro   15%左右、    (廷、洪按一我们尚东得到美旧人对于中已炙化产止和2070年总产值的统计但有一点走肯定就是

篇8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消费行为;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88-03[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52XJ1104)。

[作者简介]孙洋(1977―),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保卫处,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注、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女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多样、健康、积极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消费倾向。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消费;消费特点“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女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外国消费主义观念的传播,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影响到了当代的女大学生,并且动摇了一些学生对于勤俭节约美德的认同。这些错误的消费观主要有三种:第一,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表现为高消费、借贷消费。第二,攀比消费观。女大学生们在推崇物质化享受的同时,会产生攀比消费的观念。第三,享乐主义消费观。享乐主义消费观把消费当成是人生存的唯一目的,把对感官欲望、物质欲望的享受和追求看做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标。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认同心理

在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认同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身边朋友、同学等对商品或服务的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购买决策。另外,当使用某种商品成为一种时尚时,即使有些女性消费者不需要或不喜欢这类商品,但受到虚荣心、从众心理的影响,她们也有可能购买该类商品。

2.自尊心理

这种心理反映在消费行为方面,使她们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效仿自己,经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标准、习惯和爱好来分析和评价别人及商品。此外,她们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可,销售员的服务态度、广告的宣传等都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尊心。

3.从众心理

女性从众心理强,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感染,从而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行为,或者因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尤其是25岁左右的女性,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感性、冲动、讲究个性、追求时尚等。

4.群体偏见

群体偏见与群体内聚力有关。群体偏见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聚力强的小群体中,比如关系亲密、团结的宿舍或班级。受到群体偏见的影响,女大学生趋向于形成相同的消费观念,比如消费态度等。

二、家庭因素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几乎成为传统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费更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家里有女孩的家长奉“穷养儿,富养女”为育儿箴言,片面理解的家长们更是一味追求高消费。就这样,在父母的溺爱中,理财概念在这些女孩子眼中渐渐淡化。没有体会过挣钱辛苦的她们自然不懂珍惜,会挥霍也不足为奇。

另外,现在的在校的女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女,一些家长因为曾经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吃过苦,所以现在格外关心和宠爱自己的女儿,即使条件差,有些家长也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女儿的要求。从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家庭影响在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二)父母身体力行的榜样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和原则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如果父母本身的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富裕的家庭,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教育,而且自身又在消费方面起到负面示范作用,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可能有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做不到科学、文明、合理消费。

三、社会文化因素

(一)大众媒体的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向大众传播信息,借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它与消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直接地表现在它刊登的广告上,广告是大众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直接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望,诱发消费动机。其次,大众传媒传播内容既是消费主义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消费文化,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

1.大众媒体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是女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以其公开性、快捷性的特点吸引了女大学生。同时,大众传媒在指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女大学生处于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的阶段,广告促进消费行为,引导着女大学生的消费时尚。部分大众传媒过分强调竞争和物质利益,创造“消费时尚”,使女大学生青睐于高消费和盲目消费。而高消费和盲目消费无疑会加重女大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会扭曲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加大高校的管理难度。对她们个人来讲,后果就是扭曲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同时容易把大学生引导到奢侈性消费的歧路上去。

(二)社会期望的影响

社会在评价一个好的女性时一般都会说:善良、美丽、散发女性魅力等等,这些评价就构成了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望。这些社会角色期望无疑会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女性,她们更加注重打扮,在化妆品、服饰上的消费比例较高。

(三)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再加上中国社会的各种繁杂关系造就的复杂多变的心态,女大学生很难把握正确的消费心理。她们有可能迫于压力或者与周围的他人追求一致而攀比消费甚至挥霍无度。

1.传统消费心理讲究的中庸之道

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特点反映在消费行为中就是大众化的商品有一定的市场。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明显的社会趋向和他人取向,以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般消费观念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喜欢随大流,赶潮流。

2.传统消费心理注重的人情关系

礼尚往来的人情消费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传统的人情消费自然也影响到了女大学生,使她们认为人情消费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是拓展人脉的关键。

3.传统消费心理特有的面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演变出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面子”文化反映在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就是过于为了显示体面,追求高消费和盲目消费。

(四)外来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消费主义,是指消费激情以及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消费主义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就会放松思想政治上的要求,疏于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某些女大学生由于过度追求盲目攀比和贪图物质享受而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四、思想道德教育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针对消费知识的教育明显不足。由于对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认识不够全面和客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并没有出现消费专题教育内容,因此,遇到问题就会缺少及时而有效的应对。另外,国内学校的传统教育多是观念上的教育,鲜有能力和方法方面的教育。很多学生主观想要健康消费,但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引导。因此应该加强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教育,让女大学生们掌握消费知识、拥有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2(4).

[2]陈华明.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3]谢素军,曾盛聪.女大学生消费认同与交际观的互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

[4]汪先平.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1(3).

[5]陈功焕,刘小珍,王雪莲.上海地区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7(30).

篇9

一、西方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消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盛行。随着消费主义的不断蔓延,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也成为二战后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等为代表的西方者透过消费主义文化现象,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背后的实质、根源、逻辑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西方者对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剖析和批判,为我们深入理解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现实根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西方者对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控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实质。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所消费的对象不只是被视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劳务,而且是被看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代表的是一种地位和身份认同。这样,人们的消费实际上就已经偏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本来真正需求的轨道。人们不再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消费,而是不断地追求被制造出来和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因而,这种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被制造和刺激起来的“虚假需求”,这种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

其次,价值理性的失落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消费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大规模的机械化大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为社会生产出大量的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

然而,我们因此把责任简单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为,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是近代以来人类科技理性的无度张扬和人的占有欲望无限膨胀的结果,科学技术被沦为一种工具,从而导致物对人的统治。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到波德里亚的商品的“符号价值”,再从经典所提出的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异化、物化到西方提出个人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物化,所反映的正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的日益失落,而价值理性失落的结果就是物对人的全面统治。在科学技术凯歌行进的过程中,人们盲目地相信,只要凭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必然能够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幸福;只要凭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就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无限索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莱斯在其著作《自然的控制》中提出,工具理性源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即基督教上帝创世说,创世说“宣布了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力以及人对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创造物的派生统治权”。工具理性的核心就是控制自然的观念,控制自然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更多的商品。马尔库塞则通过改造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概念,把理性分为批判理性(辩证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形式理性)。马尔库塞把批判理性作为真正的理性,它代表真理,以人本身为目的;工具理性被贬斥为意识形态,它不是真理,是“统治的逻辑”、压迫的工具,它具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顺从主义的特征。

最后,人的奴役与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的后果。消费主义盛行导致的不只是单一的人与消费品的二律背反,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人们在追求消费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更多的自由和快乐,而是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之中,是所受奴役的加深。整个社会对于消费无限的狂热追逐,也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环,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马尔库塞就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人们陶醉于经济繁荣的景象之下,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追求时尚,许多人沉浸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之中,没有了对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终极关怀。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这种“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为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看起来是在进步,但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以至于造成这个一个二律背反的世界,“人类已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尽管这个世界是被人们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所创造的,但已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与其内在需要相对立的异己的世界”。

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全球以来,人们都在试图寻找这次危机爆发的根源,追究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很多学者都认为,这场危机的爆发是由于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监管机构的失职与政策的失误、投资者的贪婪无度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然而,在这些具体的、直接性原因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根源。这个更深层次的根源,如果从经济制度角度来看,那就是美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发生了严重问题。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则是美国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恶果。

按照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新教伦理在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韦伯认为,新教徒往往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已为上帝“预选”获救的确证,认为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因而,新教徒们能够做到勤勉工作、勤俭节约、杜绝享乐,这种精神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依靠着这种勤俭节约的资本主义精神,西方的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那么,西方资本主义这种“节俭主义”又是如何步入到“消费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应该说,消费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科技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资本追求不断增值的本性、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文化的日益世俗化,这些都为消费主义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沃土。

在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迎来又一次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更为引人瞩目。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业总产值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开始取代农业成为美国国民财富最主要的来源。在不断涌现的科技发明的推动下,美国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顺利地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成为雄居世界的现代工业强国。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美国当时上中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耽于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1、消费主义在美国政府机构的折射

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提出了供给过剩是由于人们消费不足引起的理论。受其影响,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始终认定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积累储蓄增多,用于消费的资金减少,产品滞销,就会影响再生产,从而导致大量失业,出现经济衰退;如果能够有一个持续的消费市场,生产就可以持续进行,有效解决就业,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世纪之初,当美国经济先后受到高科技股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的打击后,为了保持经济发展,防止经济衰退,很自然又重拾这一“法宝”。2001年以来,美联储连续进行了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低到数十年来最低的1%,房屋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到5%以下。其结果是,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国外资金来认购美国国债和各种债券,另一方面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普通民众在超低利率下通过银行贷款纷纷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当中,从而进一步吹大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美国房价从1996年到2006年间大约飞涨了85%,这就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2、消费主义在华尔街的投射

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滋长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在消费主义社会,人们对于财富、金钱、利润的追求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华尔街投资者、金融家们在利润至上原则的驱使下,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过度的金融创新,制造出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投机行为十分盛行。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认为,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正常情况下,银行只给信用度较高的人提供贷款赚取相应的利润。但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抵押贷款公司开始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开放贷款,并且纷纷推出各种创意性贷款,如零头款就是其中一种,只还利息不需头款,从而吸引更多的次级贷款者。2001年全美国次级贷款总额为1600亿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2万亿美元,中等质量贷款则有3万亿美元。抵押贷款公司放出贷款后,进一步将房屋的贷款合约卖给投资银行,后者将它们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在华尔街市场公开发售。由于这种金融衍生品蕴含大量的利润,因此美国许多金融机构,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购买了美国的次级贷款债券。这样,这种金融衍生品通过借贷杠杆使金融市场风险成倍放大,一旦美国房地产的泡沫破裂,马上引发影响全球的金融大海啸。

3、消费主义在普通民众的放射

政府机构宽松的信贷环境,华尔街的贪婪,正迎合了普通消费者的消费主义文化心理,大大地刺激了普通民众的消费欲望。于是,长期接受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美国民众很快掀起了贷款购房浪潮,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到2007年,70%的美国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房产。

美国历来鼓励民众多消费,少储蓄。有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进入新世纪后,则开始超过70%。2007年,甚至高达86%,全国净储蓄率则从上世纪80年代的9%左右一直下降到-1.7%。当年,美国居民、政府和非金融企业的未偿还债务合计高达33万亿美元,是GDP的2.3倍,折合人均负债11万美元。而且,近年来全世界约70%~80%的新增债务都来自于美国,从而使其金融债务与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21%一直飚升到了2007年的116%。

美国借贷消费最初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1856年,当时美国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Singer公司首先提出分期付款方案,使该公司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到20世纪20年代末,分期付款或者说按揭贷款也越来越普遍。1910年,全美国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总额只有5亿美元。到1929年,上升到70亿美元。1930年中,70%左右的新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碗机、65%的吸尘器、75%的收音机都是靠分期付款卖出的。借贷消费就这样在美国社会扎下了根。今日的美国,人人手中都拥有数张信用卡,人们似乎已完全习惯于这种债台高筑的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

三、现实启示:遏制中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滋长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消费主义文化恰好相反,我们历来主张勤俭持家,讲究量入为出。在全球性危机使中国出口受挫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当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主张遏制中国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滋长,这其实是在做无用功,甚至不合时宜。我们应正确区分合理消费与消费主义,清醒地认清当前中国消费现状,建立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消费生活方式。

1、合理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解决人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需要。人类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往往取决于人类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状况。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只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人们的消费也只可能是最基本的生存消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消费对象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消费至上为原则,以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为目的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满足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消费主义常常与享乐主义结合在一起,消费主义与享受乐主义犹如一对亲兄弟。因此,消费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活动,而消费主义则是带上了某种价值偏向,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活动和行为,两者并不能相等同,特别是不要把本属于正常的消费行为归属于消费主义。

2、中国消费的尴尬境况

当前中国消费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境况: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不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消费主义在中国滋生和蔓延的危险。

与美国老太太习惯于拿未来的钱过现在的生活相反,中国老太太则是花过去的钱过未来的生活。据统计,中国2006年的储蓄水平为54%,比世界平均储蓄水平22%高出近1.5倍。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在中国过去持续30年的发展中,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很低,不到40%,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断攀升的高储蓄率带动了高投资率,所以呈现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但这种模式显然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决定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收入结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不敢轻易消费。

3、刺激合理消费与遏制消费主义并举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主义;供给侧改革

一、引言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限制因素仍较多,数据显示,全国70%的地方市场外地新能源汽车无法进入,形成了“地方割据”的不良局面。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从早期城市试点向全国全面开展的进行,地方保护主义的破除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较早,早在“八五”期间,便开始攻关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除了晚于1965年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本外,与美国(1991年)、法国(1995年)等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时间大致相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于传统燃油汽车发展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局面的出现。

2007年,新能源汽车研发被列为“863计划”之一,同年11月1日,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该规则被业界看作是国家真正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市场化的开始,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

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建设,并且开始早期城市试点工作。由于基础建设及生产技术等的限制,2009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的新能源销售并不乐观。

直到2014,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7.5万辆,同比增长3.2倍,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元年。2015年更是被称为“爆发年”,当年销量33.1万辆,同比增长3.4倍,首次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第一。2016年销售50.7万辆,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发展表现出强劲态势。

三、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主义现状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各行业普遍存在。对于汽车行业,我国上世纪90年代在汽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就出现过对传统燃油汽车的地方保护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燃油汽车的供给及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传统汽车的地方保护主义才逐渐消除,全国性的竞争市场得以建立。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也处于这样的需求缺乏情况下,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回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2009-2013年期间的新能源采购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完成的,居民需求不足,当地政府为防止资金外流,大量采购本地区车企生产的汽车。2014年居民消费市场觉醒后,该行业被普遍认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优质的投资机会,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收入,对消费市场又采取了购买限制,以保证本地车企的发展或引入投资。

我国政策扶持工作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开展。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参与管理后,出于维护当地的经济或政治利益的考虑,常为当地的企业建立保护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如下。

一是设置产品、技术目录。根据当地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能力和技术选择,政府部门编制入选推广目录的技术标准,或直接要求零部件组成中必须包含本地企业产品,从而将外地车企排除在外。

二是强制“以投资换市场”,要求外地企业必须在当地设立独资的汽车销售机构,或是在当地建厂,以达到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收入的目的。

三是要求补贴对等交换。生产企业所在地A政府须对B地车企出台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才可享受B地政策扶持。

四是补贴申领过程繁琐,国家补贴实行自企业注册地政府部门逐级上报的流程,时间周期较长,且手续繁杂。地方补贴则更加复杂,且各地的要求都可能不一样。此外,地方补贴常出现拖欠货款和朝令夕改的情况。

其实,早在2013年9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就已经对地方保护主义做出明确限制,规定新能源车示范城市“推广应用的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障碍限制采购外地品牌车辆。”但是,目前除了京沪基本消除地方保护外,其他地区仍广泛存在。城市之间相互设置障碍、贸易壁垒高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环境的人为封闭。

四、技术为先,顺应供给侧改革大势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研究传统汽车的发展过程,发现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根本在于转变政府角色,激发创造能力,释放市场的活力。

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该产业对政策依赖性大。由于技术发展未达到要求,无法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化配给,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高昂,售价普遍高于传统汽车,只有加入政府补贴后才会普遍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又有续航里程短,充电不方便等问题的存在。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技术能力,消除消费者购车的顾虑,解决需求过度依赖于补贴的现状。

对政府而言,建立统一的新能源汽车竞争市场是必然目标,同时也应兼顾各地的发展情况,激发各地内在生产力。首先,建立健全前瞻性的法律和配套制度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范统一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其次,转变财税扶持实施方式,逐渐取消地方补贴,改为中央统一发放,简化流程,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第三,转变扶持重心,将重心由消费端转移到供给端,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支持,激发企业创造力;第四,实现税收从生产侧向使用侧转移,保障当地的经济收入,让地区享受发展红利,并可适当对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区给予财政支持。

五、结语

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大势下,新能源汽车是对传统汽车行业的变革,而逐渐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激发供给能力又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变革,相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很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