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业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篇2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转型;再就业;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1-2
1 背景及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容提到,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其中,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目前,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力,河北省社会工作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河北省是工业大省,在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产生大规模失业人员,其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失业者能否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更关系着全省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要始终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使用社会工作专有的知识技能,与失业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推动在经济转型中的失业者进行再就业。
2 社会工作的作用
2.1 互助功能: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第一,社会工作是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基本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开展正常的社会活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失业问题。此时需要社会工作发挥基本作用,通过社区工作、个案解决等方法,使其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第二,社会工作发源于人道主义与民主的理念,它的价值观基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与尊严的尊重。社会工作所坚定的信念,能够首先安抚失业者的情绪,满足失业者的心理需求。经过不断的发展进步,现今的社会工作追求的层次不断提升,致力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不断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工作在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方面不仅能够解决失业者的心理问题,更能够提升其再就业能力,解决再就业问题。
2.2 维稳功能:解决社会问题
在国际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地完善,社会工作逐渐的演变成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为民造福的不可或缺的职业;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创立强制劳工保险制度,并从1883年的疾病保险发展到1884年的职业灾害保险以及1889年的残疾与老年保险;1942年贝佛里奇报告书对英国乃至西方社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极大的贡献。1935年,美国制定了著名的《社会保障法案》。这些制度法案的出台,缓解了社会矛盾,极大地维护了在工业革命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了劳工社会问题,为实现当时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多的社会问题也呼之欲出。社会工作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极其广泛,包括协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的范围。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的资源帮助失业者使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发挥个人潜能,为再就业创造机会,从而在维护失业人员自身利益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2.3 管理功能:完善社会发展
第一,社会工作保障遭受困难的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增强他们抵御困难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恢复社会生活功能,行使基本权利。第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而社会工作就能够解决一些不平衡现象,缓解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第三,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中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针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出现的一些矛盾,社会工作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参与和协调解决矛盾的解决。
3 策略建议
目前由于我省社会工作发展还不够健全,社会工作机构屈指可数,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发展严重滞后(见图1)。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河北省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问题,寻求河北省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机遇。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97-197\98-1.jpg>
图一
因经济转型失业的员工,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学习能力下降,导致其再就业能力下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在其再就业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发生不公平的现象。社区工作及时做好失业登记工作,及时把相关就业政策等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个案指导等工作了解具体情况,指导其参加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转岗能力。通过社会工作的指导和辅助,缓解经济转型和失业者之间的矛盾,保证失业者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河北省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失业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协调。因此,在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该问题的解决。
第一,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失业者提供一对一针对性的服务,通过海报宣传、调查问卷、个人申请以及个人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年龄、身体、家庭成员以及收入状况、个人技能和就业需求等,同时,为他们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辅助与支持,帮助失业者减轻压力,进行心理调节,改变就业观念,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激发潜能,实现自我发展,重新就业。社会工作通过组织安排服务对象参加社区再就业培训活动,不仅让他们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彼此减轻心理压力,更能够直接向失业者提供社会资源,改善失业者的生活以及再就业条件。第二,社会工作者可将特征相近的失业者聚集起来形成小组,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不仅促进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与经验的沟通,改善失业者的就业态度,提高其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技能,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恢复和提高信心,帮助失业者增强社会活动能力。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抓住小组成员共性需求,进行求职技能相关培训,做好就业前期的准备工作,如运用网络进行求职、相关面试技巧以及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等。第三,利用个案等工作方法得出的数据资料,掌握社区失业者的类型和特征,制定出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者的工作方案。通过针对性的组织社区活动,明确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宽就业门路,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引导、帮助社区失业者进行再就业。通过进行社区教育,维护社区失业人群的利益,针对性的解决社区问题,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的资源帮助失业者,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业以及再就业问题,并发挥个人潜能,积极进行再就业的相关工作。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失业者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帮助其发掘自身潜能,指导失业者再就业。同时,社会工作根据在经济转型中失业者的情况以及国内外发展经验,对相对政策的制定提出合理建议。同时,我们应看到,失业者再就业的困难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该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
篇3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改革 专业+工具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介于学术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1]。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对工程应用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进行简单探讨。
一、“专业+工具”培养模式的提出
现在机械类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绝大多数工程人员都是利用软件在虚拟条件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仿真分析等工作,所以在工程应用的背景下,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工具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未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至少应具备如下两种基本能力:一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开发和虚拟设计的能力。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提出的,意在培养“专业+工具”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据调查,目前国内机械企业对机械类本科生就业后的普遍反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较差;二是缺乏对现代工程工作流程的了解[2]。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上,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计算机辅助与虚拟设计的能力。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下:
1.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基本上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相关计算机辅助课程,但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相对“孤立”,在专业技术课程中没有很好的应用,也没有真正的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2.缺乏专业工程应用的“标准训练”,即学生对技术标准的规范性应用不够严谨,而且对工程设计过程缺乏实践认知过程。
3.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底子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机械类专业技术知识比较深奥,存在学生较低学习能力与深奥专业知识的矛盾,同时存在高校教育滞后于工程实际应用的矛盾。
三、改革的意义
1.在工程应用的背景下构建适合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将工程软件融合到专业技术课程中,将专业技术课程中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降低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难度,并能真实感受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能让学生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实际工程开发的能力,即“专业+工具=工程开发”的能力。能让学生建立虚拟设计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规范其对专业技术标准的应用。
3.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学生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学、教师喜欢教的和谐师生关系。
四、改革方案
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分别实施和贯通,最终做到“专业+工具=工程开发”的融合。
1.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上,要使学生建立专业理念,形成专业思维,要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兼顾“工具”的使用。
2.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上,要掌握软件基本应用技能,并学会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专业技术标准的应用能力。
3.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上,要做到“专业+工具=工程开发”,模拟工程环境,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和专业技术标准。
五、改革效果
目前“专业+工具”的培养方案,在我院正在逐步实施,特别是在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明显提高。相信随着该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更多学生将会从中得到锻炼和启发,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非首都功能;协同发展
自2000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型社会,且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这样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加突出,但北京的土地、环境、基础设施等制约着养老业发展,而河北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的自然社会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等条件为承接首都养老服务产业功能提供便利。
一、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北京养老问题严重,养老产业亟待发展
北京早在1990年就进入了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三化并存的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8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突破30万,占16.2%,失能老人占5.5%,空巢老人占到一半,另外还有失独老人0.7万人,而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北京市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长。与此同时,2012年北京养老机构床位仅为7万多张,到2015年,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在2万张以上,且处于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价格太高的窘境。北京养老服务业发展任务艰巨。
(二)河北紧邻北京,地理位置优越
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基本都处在北京的“一小时经济固”内,交通便利,与北京联系紧密,既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也便于子女探望。同时,河北的涞水、涞源、易县等地有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可称之为北京的郊区,非常适合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河北具有充足的土地、人力等资源
北京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众所周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面积只有河北总面积的8.7%,可谓寸土寸金;且劳动力成本高,增加了养老产业发展成本,阻碍高投入、慢回报的养老产业发展。而河北则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且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力成本明显低于北京,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引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调要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等新格局。同时倡议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这一政策导向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转移提供依据。同时,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订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等措施,也表明政府的政策趋向于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
二、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拥有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自身仍存很多不足。在硬实力方面,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北京,大多数民办养老机硬件设施不足,距养老机构的建筑标准相差太多,且河北省的老龄化程度虽不如北京大,但也相对较严重,养老缺口压力较大,降低其疏解功能。在软实力方面,河北的文娱等活动落后于较发达的北京,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且当前河北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偏向中年女性,受过的相关专业培训较少,综合素质较低,阻碍养老服务的进步。同时,两地的老年人在享受医疗保险方面存在难题,老年人需要经常看病就医,但目前河北和北京没有实现无障碍的异地报销制度,如果不返回参保地,就存在异地就医报销时的不必要麻烦,阻碍河北对北京养老产业的承接。
三、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北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提高居住标准,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达到让其满意的最大效果。同时,增加养老机构点的设立,政策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开展,增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发展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为老年人提供最舒适合理的医护服务;同时应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多样化。老年人一般都长时间远离子女独自居住在养老院,其内心孤独脆弱,希望有子孙陪伴,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可满足老年人思念亲人的内心诉求,多样化可满足老年人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帮助老年人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最后,政府应改善异地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管理,在河北和北京之间建立一条统筹医疗保险制度的通道,使得在河北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以实现异地就医、异地报销直接在当地有关部门办理,减轻老年人医疗报销的负担,解决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提高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机械技术 市场竞争 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35-02
机械工业始终处在中国工业化的核心在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国民经济建设中,机械工业始终起着核心的作用。特别是机械制造技术,更是起着工业化心脏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技术和成套水平越来越高的各种装备。中国人民从切身的实践中体会到,没有机械技术就没有今天的温饱,没有机械技术更不可能有明天的繁荣。所以说,现阶段国家要大力发展机械技术,扩大对机械技术的投入资金,同时要更好地推广机械技术,这样才能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工业化的水平,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 当前机械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
1.1 机械技术推广与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来临,机械技术正在焕发青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先进机械技术正在使机械工业愈益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载体和巨大推动力。很明显: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机械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机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机械技术的推广不仅能提高我国机械工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够提高我国机械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机械技术推广与市场竞争力提高成正比的关系,现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为了长期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除了在当前对机械工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外,还不断创新机械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技术,让人民群众掌握更多的机械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没有机械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没有机械技术的推广就没有市场的竞争力。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的全球经济,中国的机械工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利用机遇,吸引资金,获取技术,与国际经济融合,跟上信息化全球化趋势,扬长避短,在国际市场上互通有无,有重点地突破,使中国的机械工业升级创新、再度辉煌。而中国机械工业的一个薄弱环节之一就是机械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普及面狭窄,地区分配不均匀,长期形成的结构不合理,造成能源和资源利用不充分,市场运作复杂,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水平下降。要想在在各行各业形成一批强大的具有综合实力的机械工业集团,以及相应的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配套协作企业,就必须加大对机械技术的重视程度,要不断地推广普及机械技术的发展,中国机械制造工业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才能提高,在企业中才能激发研制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能力,提高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才能使中国的机械工业的相关产品推向世界,推向国际,在全球的国际市场上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提高我们国家机械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综上所述,机械技术的推广与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1.2 机械技术推广与国家的发展方针的关系
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工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广泛关联度,国家将机械工业、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共同列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机械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机械技术的推广就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4%,高于同期国内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机械工业是工业生产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的机械工业保证了国内建设所需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我国机械工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导致机械工业类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要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推广机械技术就要结合国情,突出重点,在吸收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自身特点的道路。我们国家实行实事求是。解放发展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国家的发展方针对机械技术进行推广,要循序渐进,不要为了求速度而盲目的推广,要结合现阶段机械工业发展的国情,稳定有序的推广,要保证质量,让机械技术推广的实效落到实处,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机械技术推广才能在我国顺利的展开,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2 现阶段如何进行机械技术推广
2.1 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进行资金和人力的支持
政府要利用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对机械技术的推广进行扶持与发展,机械技术要推广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政府要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等增强机械技术推广的力度,比如,政府可以给地方部门进行资金支持,投入相关的费用,这样有利于地方部门有能力聘请机械技术人才,开设培训课堂,加强宣传力度,这样就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了解先进的机械技术,从而有利于机械技术的大力推广。政府要发挥其组织领导的职能,现阶段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的机械工业发展速度慢,机械技术水平落后,而且机械技术型的专门人才非常匮乏,针对这一现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机械技术推广的扶持,政府给农村各个地区派发相应的技术指导人员,对人们进行机械技术方面的培训,这样机械技术推广的难度就会相应的降低,毕竟在我国的人口当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在农村地区进行机械技术推广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农村地区的技术推广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相应地我国机械技术推广的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2 国家要加强机械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
机械技术推广宣传的对象不仅是农民,农机手和农机经营组织,要对县,乡,村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宣传,鼓动他们对该技术项目出台政策引导扶持,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另外,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场合大力宣传机械技术推广的优越性和特点,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机械技术得到不断的推广与发展,通过机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带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技术同样也没有发展,机械工业不能停滞不。前,要创新,要发展,只有机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更多的人了解先进的机械技术,能运用机械技术去创造生产,我们国家的机械工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国际上才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提高。
对于中国机械工业的跨世纪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前景将会越来越美好。机械工业并不象有些人所描绘的那样是“夕阳产业”,世界将永远离不开机械工业,它将永远为人类带来新的享受和满足,这样的事业是永远不会衰落的,它只会在不断创造和吸取最新技术、充分运用先进制造技术的过程中更加完善、更加具有为人类完美服务的高超能力。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机械手段,推广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大对机械技术的投资力度,全面普及机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工业会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何光远,练元坚,发展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思考[J],机械工业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2005(01)
[2]肖飞,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几点认识[J],广东农机,2006(06)
[3]刘胜敏,罗东威加强机械制造技术的几点构想和看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1)
[4]毛彦军,贾慧鸣,代静玉,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学研究[J]_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02)
篇6
关键词:FDI;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外溢;机械工业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03-02
1 研究回顾
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影响FDI技术外溢的效果,这已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Borensztein et al的研究表明:单纯的F D I流入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外溢效应,F D I是否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的技术进步,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还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何。Borensztein et al首次运用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指标将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具体量化,其研究结果表明FDI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F D I的技术外溢作用存在“临界水平”,即只有当东道国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裕时,东道国才能吸收F D I的技术外溢。Olfsdotter(1998)认为除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之外,经济开放度、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率、基础设施状况乃至行政效率、知识产权保护度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Alfaro et al(2000)则认为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是影响其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Markusen & Vanables(1998)用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内部门的链接效应(Linkage Effect)来考察东道国的吸收能力。Kinoshita(2000)将研发的作用分为两部分:一是研发的创新作用;二是研发的学习效应,即东道国国内研发的增加将提高国内企业对F D I 技术的吸收效果。
我国学者赖明勇、包群、阳小晓(200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丰裕度决定了对FDI的技术扩散效应的吸收程度。张斌盛、唐海燕(2006)选取留学回国率和外资就业率作为人力资本流量的指标,与传统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一起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DI和人力资本相结合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留学回国率以及外资就业率与FDI的结合,其正效应更为显著。
2 我国机械工业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制约分析
(1)我国机械工业研发经费不足,技术基础薄弱,制约了对FDI技术外溢的吸收。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2%时,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时才有竞争力。比较而言,我国机械工业行业许多内资企业还未达到2%的水平,与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优势的来源,也会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供应商之间建立关联而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我国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技术吸收能力,还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这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能做到。而我国机械工业中尽管有些国有企业规模很大,但是,真正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还屈指可数。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大批专业化协作配套厂。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如我国国产金属切削机床中,数控机床仅占2.8%,而日本1987年已达30%,德国1990年达54%。我国一些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供应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中低档机械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积压严重。由于我国机械工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在所生产的中间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跨国公司难以与之建立起后向联系。而且我国企业在技术及管理水平上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大,双方难以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而跨国公司如果与我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微弱,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那么就很难对我国经济产生技术溢出。
(2)我国机械工业人力资本水平低对FDI技术外溢吸收的制约。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小且年龄结构老化。据对87家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统计,生产工人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09%。 87家企业中,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所占比例达84.2%。这与工业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 从调查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奇缺,后继无人严重。以调查的企业数据为例,高级技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26%,技师占2%。而且近70%的中级工、初级工(不含无等级工)只有中等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高级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跨国公司子公司需要在东道国雇佣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如果当地劳动力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会加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本。因此,由于人力资本的限制,我国难以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进入,同时也不能有效吸收跨国公司扩散的技术。
(3)政策、体制不完善也影响到FDI对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外溢的大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机械工业比较分散,开发能力建设上过多注重行业研究所研究能力的提高,每个产品都有归口研究所,产品开发主要依靠研究所,而没有重点把产品开发能力放在企业进行。同时,对于大量尚不具备建立开发中心能力的中、小企业,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力量,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起技术开发支撑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的企业既得不到科技资源,也难觅技术支持和帮助,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遭遇不到有力的竞争。这样,技术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也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技术外溢的步伐就会相应放慢。第二,通过FDI引进技术的管理体制上还不完善。未能很好地组织各设计、制造、施工、使用等单位和产、学、研各方面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加之缺乏支持机械装备国产化的激励政策,致使许多引进项目消化吸收缓慢,国产化程度低,发挥作用有限。就已引进的技术看,从图纸资料的翻译、转移到投入批量生产,一般要用三年以上时间,大型复杂装备的消化周期还要拉长。 第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人员流动是产生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在跨国公司的高薪诱导下,大批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向外资企业,却很少看到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流到国有企业。在人才流动方面,主要是在外资企业之间流动。人员流动带来技术溢出也包括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离开跨国公司后自己创业。这需要国内存在较为健全、完善的金融与资本市场,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个人创业的困难较大,特别在融资渠道方面还不够通畅,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尚显不足。第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得外资企业更加注重对技术的严格保密,也不能更有效地发挥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技术上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52%,我国仅为5.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中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
3 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促进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积极支持和指导企业对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各工种岗位技能工人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技术比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技能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确实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技术参与分配的政策,鼓励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传统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其次,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技术创新机制。我国机械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并整合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业集群的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工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对机械行业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项目的研究和重点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产品前沿性的研究和攻关,形成三者互相合作、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研发成果共享的创新局面。这样不但会使创新能力增强,而且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机械工业生产力总体水平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
再次,增加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要解决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只有实力提高了,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同时,政府也应有辅助投资并且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有关机械工业的科技计划中,增加创新技术研发的比重以及重大技术机械装备国产化专项基金的预算。在原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可重组成立国家产业技术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竞争技术的研发。另外,要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信贷业务,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赖明勇,包群,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2,(3):45-50.
篇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2011年这一态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增长速度出现较大回落,其中效益增幅回落更大。但尽管如此,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仍然比2010年增长了25.06%,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了21.14%;上述增速分别比2010年回落了8个多百分点和30多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给全行业发出了一个信号。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中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时期已逐渐过去,今后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由重“量”向更为重“质”的转变趋势,抓紧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在品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应更主动、更自觉地加快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需求增势明显趋缓,新增订单剧烈下滑,经济效益状况逐渐趋于严峻,利润率持续下降。尽管有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垫了底,2011年全年中国机床工业总产值增速仍由年初的近39%回落到年末的32.5%;实现利润增速由年初的57.5%剧降至年末的29.8%。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下半年以后国内不少机床企业开始为订单而焦虑,更有少数机床企业已出现亏损。但另一组数据告诉我们:需求形势的趋冷并不是唯一问题,出问题的还有中国机床行业自身的不足,即中国机床行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用户的需求。2011年,中国机床行业的进口为207亿美元,而出口为73亿美元,进出口逆差高达134亿美元,可见,中国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国内机床企业无法充分满足而已;如果能做到进出口基本平衡,中国机床工业2011年就完全可以再增加134亿美元的销售额。凡此种种,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几点结论: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机床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机床工业的规模和世界地位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
第二,中国机床行业正面临着市场需求形势的剧烈变化,中国机械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正在改变过去相当长时期内重“量”不重“质”的现状,今后对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工业将提出越来越高的水平和质量要求,“攻高端、夯基础”已经成为中国机床行业今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机床行业如不积极应变就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持续下滑的困境;
篇8
关键词: 机械设计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其提供装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3月29日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位于由机械制造大国转变为机械制造强国。为了适应提升层次、提高素质、面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是理工科大学为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验、课后作业和考试为课堂讲授内容服务,并设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械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影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教材、教案、作业、考核标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从我校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主,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条件下,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设计能力强的面向工程的机械工程应用人才。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应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由于“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由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零件构成,口头讲述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零件的工作实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加大教学信息量并有效改善教学效果[3]。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经验,我们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演示,并比较不同参数条件对机械零件或机构的影响效果,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选择加工或运动视频以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机械零件加工或传动过程的了解;其次采用动画演示机械零件传动的情况,采用ADAMS机构运动软件和PROE造型软件制作动画并应用于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看得见、容易理解的知识。
二、结合工程应用进行讲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缺失。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讲授。特别是在齿轮机构及传动部分,对课程设计内容、步骤,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阐述,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而能顺利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结合课程内容讲授一些工程实例是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教师都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自身或他人的工作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机械零件,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链条、链轮、螺栓、滚动轴承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剖析这些零件的结构及用途,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这些零件的理性认识,扩展了认识的范围。
尽管是本科教学,学生仍然对科学研究抱有很高的热情,渴望了解当今机械工程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教师都有较高的学位,在机械工程的某些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扩展到科学研究领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培养科研能力。
三、采用合理考核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考试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手段。传统考试的主要形式是期末考试,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有较多弊端。首先是造成学生通过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考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将考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以其他考评标准。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学生的成绩包括四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平时课后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其余三项分别占总分的一定比例,逐年有所调整。
期中考试采用随堂测验交卷的方式,考试题目的类型和期末考试相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避免了期末临时突击现象。
平时作业成绩的评定,每个学生一学期三次,作业题目为设计型题目,允许一题多解,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注重工程应用背景,澄清学生学习中的疑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机械设计”实验环节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设计和测试能力。
四、结语
将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这种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符合面向工程的现代人才培养要求。同时,新教学模式也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明刚.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阎绍泽,申永胜,季林红等.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4,(6):28-29.
篇9
关键词:高效节能、效率
一、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也呈现同步的增长趋势,国家对高效节能型电机十分重视,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财建[2011]62号文件规定,对高压高效电机的财政补贴为26元/千瓦,以本项目为例,国家的财政补贴为4.16万元/台,这将对高效电机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高效电机的推广势在必行,尤其电机的用电量约占工业用电量的66%,初步预计在未来的30年内,高效电机将逐步取代传统低效率电机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该电机主要驱动的设备为引风机,适用于电站、石化、煤炭、造纸、冶金等行业,应用领域较广。高效电机的发展动向:高效率、高功率因数、节约能源、温升低、噪声低、振动小、运行稳定可靠、外形小型化、维修使用方便快捷。
二、主要难点
此电机要求大转动惯量,如何克服负载转动惯量较大,保证电机正常起动;此电机的转子结构故采用铸铝结构,其转子铝耗、杂散损耗较大,如达到高效标准,则必须精确的计算各种损耗,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分析
在大转动惯量方面,解决方案是转子采用铸铝结构,本项目在设计时计算电机起动过程温升及相关实验数据,能够保证电机设计的准确性、安全性;
在损耗方面,为了有效的降低铁耗,定转子冲片均采用武钢生产的50W350牌号硅钢片;在削弱机械耗方面,设计优化了电机内部风路及风扇;并且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在满足成本、性能等约束条件下,合理确定各项参数,从而获得效率的最大可能提高。
七、试验方法
电机效率的测试采用E1--损耗分析及推荐负载杂散损耗。
八、试验数据对比
因为采用了高牌号的硅钢片,降低了铁耗,并且优化的风扇和风路有效的降低了机械耗;通过试验测试数据的计算、校核、对比,该电机效率为96.02%,达到了国家高效节能电机的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机械电子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全国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电机标准宣贯资料》。
[2]湘潭电机厂:《交流电机设计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77。
篇10
关键词: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
1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现状和研究背景
1.1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发展程度差很多,特别是在可靠性方面相差更多。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机械工程的可靠性方面才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个别行业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制定了该行业的可靠性标准。但是这些研究很大一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实际中的应用比较少,这就导致我国机械制造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发展十分缓慢,影响到工业的发展。
1.2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研究背景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人们不仅对产品的功能有所要求,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更高,为了能够使机械制造企业得到长远发展,我们更应该把可靠性设计放到机械产品生产中去,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结构功能趋于复杂化,正因为高新技术在产品制造中的应用使产品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得到了提升,这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并把设计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需要在大批量产品投入市场之前进行初步试验,也就是说必须保证从初始产品能够经过测试满足市场需求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大批量的投入使用,这主要是因为产品生产中经常存在设计、工艺不可靠的问题。所以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生产初期对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进行可靠性设计,尽可能地把故障在萌芽阶段消除,进而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并且逐渐实现产品的生产目标,这同时也说明了一种产品可靠性设计已经慢慢形成并逐步被应用。
机械制造产业在进行可靠性设计时,应该在满足产品生产成本、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证产品的设计能够达到可靠性的程度。当前所说的可靠性设计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一些传统的设计技术之外,还与很多学科有联系,例如计算机工程、环境工程等,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集中多方面的学术学科来发展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不仅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被应用,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涉及。所以,可靠性设计不仅在工业中被应用,在航空、军事等领域也被广泛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可靠性设计在机械中的应用
3.1 设计环节的可靠性设计
机械产品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整体装配设计,一个是组装零件设计。对于整个产品来说可以被当做一个整体设计,具体有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先对产品的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产品每个零件的可靠性进行细致地分析,进而推测出整个产品的可靠性,而且必须保证整体设计的可靠性能够满足相关设计的标准;一种是把对整体可靠性的分析分别落实到各个零件的设计中去,当零件的可靠性设计满足相关指标,就能够保证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当我们进行单个零件设计时,我们应该选择使用那些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或者在市面上大量使用的零件,同时还要对不同重要性的零件使用不同的设计方法,特别是关键部位的零件一定要进行可靠性测试。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我们应该多次的进行测试直到达到标准。
3.2 制造过程的可靠性设计
制造环节是保证整个产品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制造环节的可靠性设计。在进行制造环节可靠性设计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加工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还要重视加工工艺和流程的科学选择。如果我们把整个产品加工过程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加工中的任何一个工艺和流程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针对每个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都应该全方位的去考虑,这样才能够保证子系统的可靠性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这些子系统通过科学的组装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然后由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出整体可靠性指标。
3.3 使用及维修的可靠性设计
维修在一个产品的寿命周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在售后上有着良好口碑的公司必然有着光明的前景,所以公司在产品整个周期内必须认真的对待售后维修问题,采用逻辑分析决断法,科学地制定维修内容和优选维修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使用寿命周期。
机械产品的可维修性与可靠性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维修性也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之一。产品的维修性能必须在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以使得设计出的产品达到故障容易发现、故障零件易于更换的目的。产品在进行维修性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维修费用问题,设计者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以最低费用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水平,尽可能减少故障发现时间。因此,基于可靠性理论的维修性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合理、经济的维修规则的制定在产品设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意义。
4 我国机械工程可靠性研究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4.1 国内教育部门大多未设置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
经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只有为数很少的高等院校有设置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课程,这就造成了我国可靠性研究人才的大量缺乏。可靠性研究在现代制造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应当是一门系统科学,而且应当作为一门独立式学科。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寻求可靠性研究方面人才,但却很难招募到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应当引起当今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及时设立一些可靠性研究方面的课程,聘请一些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为我国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国内企业对可靠性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国内很多企业对可靠性研究并未足够重视,觉得可靠性研究可有可无,对整个生产制造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是,一些国际上的发达国家都把可靠性研究作为生产上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国内企业还对可靠性研究不够重视,势必会导致在未来的竞争上输给对手,从而彻底丧失与之竞争的能力。可靠性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广泛且较为复杂,没有一个机构来统筹考虑和贯彻实施,是无法使产品可靠性得到保障。因此,我国企业不仅要开始重视可靠性研究,而且应当成立相关独立研究部门,进行专门的产品可靠性设计研究及可靠性试验,从而确保产品在各环节上的可靠性,使得产品质量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从而可以在国际上占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5 结束语
目前来看,可靠性指标在一般的机械工程设计中基本不被考虑,所以一般的机械工程是不能反映出产品的真实可靠性,在具体的设计中基本忽略了成本、体积等方面。在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可靠性设计,往往不能使机械制造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全面考虑可靠性的设计,尽可能地把机械工程的可靠性和性能优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给机械制造业带来更多挑战,我们必须考虑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设计,这样才能够使工业得到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实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国外机械工业基本情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创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