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环境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网络环境

篇1

关键词:网络;德育;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而其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作为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无疑成为了网络影响最为深广的一族。一方面,网络可以丰富青少年的德育内容,拓宽青少年德育的渠道,增强青少年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的不良信息形成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侵蚀,网络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传统的德育方式带来挑战。这种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顺应时展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理论,指导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河南师范大学耿红卫教授著作《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年8月版)一书,立足于网络道德问题,以微言大义的宏观阐述与透彻深刻的专题研究相结合,解读了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的关系,既有对于青少年存在的种种网络道德问题的反映,也有详尽而可行的解决措施,更以独到的眼光和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在青少年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读者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览全书,亮点频出,简而言之,感受如下:

一、结构严谨,内容翔实

该著作分为五章,按照“总―分”的篇章思路,在第一章从宏观全局探讨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从整体上把握网络社会和网络道德的特点,而后又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在二到五章分别探讨了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网络道德缺失与青少年犯罪、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理论概述――现状分析――策略构建”为基本框架,通过精炼而充分的理论阐述和原因分析,梳理了网络与青少年德育之间的关系,并以全面的眼光分析网络的利弊,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深层挖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有效而独到的策略。体系完整,层次清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该著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数据,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现状,并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研究。问卷内容恰当,贴近实际,主体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效度广、信度高,是该著的一大亮点。同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列举丰富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增加了读本的可读性。

二、与时俱进,方法科学

网络的出现,给德育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带来了巨大变化,其开放性、自主性、不可控性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德育的难度。教育和一切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事物一样,都需要敏感地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人民需求,依时而变,因地制宜[1]。面对社会环境、教育现状以及德育主体的德行素养的新变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应对挑战。该著以网络环境为背景,搜集了大量的动态数据资料,深入调查实际,广泛搜集材料,以时代前沿的前瞻性思维,敏锐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一系列问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道德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过程。真正有效的德育,就需要营造生动的、活泼的、实在的、行动的、自由的道德成长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实现自主的道德学习和自主的发展[2]。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个体”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度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的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生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我约束的发展过程,它依赖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协同作战。该著对策略的构建,集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全面而细致,可归纳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强调物质层面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应用,重视制度层面的社会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关注精神层面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另一维度涉及青少年自身素养的提高、家长对网络的辨证认识、教师网络的应用意识、以及社会良好网络环境营造。在整个过程中,作者用游刃有余的解说,为青少年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南,为德育实施者准备了有效的行动手册,向各个层面的读者展示了全方位的德育策略,处处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让人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三、态度辩证,视角独特

青少年群体对网络的依赖,让家长和教师无不担忧,害怕孩子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进而谈“网”色变,一味禁止孩子接触网络。该著以辩证的思维和态度,深入透彻地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并未就此止笔,又立足网络的两面性,将目光转向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有利因素,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正确认识网络,摒弃那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狭隘观念,合理利用网络,利用青少年喜欢关注并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因势利导,将其作为实施德育的手段,而非简单地用“堵”的手段来应对信息时代的德育挑战。这是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有可以得到蓬勃发展的新事物,都一定有一些特点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网络可以以如此宏大之势介入我们的生活,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生活、生产、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媒体是一个蕴涵丰富意义与多元文化的潘多拉之盒,若不经过一番学习与教育,人们就很容易被五光十色、充满扭曲的媒介文化所误导[3]。成人如此,青少年更是如此。作者在书中针对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德育问题,并非以教育者的姿态进行说教,而是分析网络本身的特点,抓住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征,挖掘德育问题的深层原因,如:网络游戏可以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网络社交可以满足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当他们在使用网络时,若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德育的实施上,除了对青少年自身提出了建议外,更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三者的全面结合。一方面,强调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根据其心理发展倾向做出恰当的教育行为,切实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以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引导青少年从科技理性和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培养学生以批判选择的理性观念进行网络活动。正如书中所说:“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是‘人’,着重解决人的行为问题。是从‘人’出发,构建在‘人’的基础上的一项基本人生教育工作。道德教育的两个能动体现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思维能力的‘人’。”这是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高度体现。

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一直是人类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该著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更是以辩证的态度将网络作为德育手段,真正做到帮助青少年道德成长,使得网络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关涉青少年生活和幸福的教育,是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新建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德育工作 青少年

随着互联网的大量普及,网络已作为一种必需品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崭新的网络热潮同时也涌入校园,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 但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的影响力远大于任何一种传统教育手段。

一、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德育形成的正面影响

学校,作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首先,我们必须弄清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究竟有那些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网络的积极面影响要多一些。

(一)新型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助于青少年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敏感性。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同伴之间、群体之间相识和了解的途径,使日常生活中部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网 络上得到了满足。青少年通过博 客和日志空间等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在网络空间产生共鸣,这有利于青少年提升青少年道德践行能力。

(二)宽松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青少年自律精神的塑造

宽松的网络环境不同于学校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具有比较严格的监督性。学生在活动中带有较大的自主性,在具体的网络生活中,需要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自律精神的塑造。

(三)网络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增强自我成就感

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少有机会获得成功,而不论在网络游戏还是在网络学习探索中,学生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取得游戏的胜利,也能获得心理成就感。

二、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德育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诱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不利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正 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

(二)网络规范的不健全,一些错误的网络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形成,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不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长

笔者在任教班级中通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三)误导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

许多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是由对网络行为的错误认识所致。当个体上网时,他(她)面对的是一台无生命的机器(电脑),通过敲击键盘或点击鼠标发出网上行为,缺 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因此,个体可能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纯粹的网络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

三、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尽管网络可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但若我们因噎废食,将学生与网络隔绝开来,则是完全不必要、不应该、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开 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使其负面影响尽可能减低到最低程度。下面介绍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青少年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其自律性

青少年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青少年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律性。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自律性是比较差的,尤其是面对新事物的诱惑,他们往往无法抗拒,如果抵制不住网络中的种种诱惑,必然会被网络所俘虏,而成为网络的 “奴隶”。

(二)家庭必须做好青少年的督促工作

网络是神奇的,他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同时也能迅速地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储备。而且现代家庭的家长们大多是有知识的一代 人,所以许多家庭都乐意为孩子购买电脑,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但许多家长并未真正想到,青少年上网真正为了获取更多知识的还是少数,大多是热衷 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

(三)学校德育方式内容要应时而变,主动抢占教育阵地

要增加网络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尽快填补空白。纵观中学的德育主阵地――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网络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多数都停留在讨论阶段,网络道德法律内容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完成,完全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

结论: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跟上时展的潮流,迅速融入到网络德育教育的新阵地,推动德育工 作的现代化。面对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卜卫.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庞丽娟.韦彦.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综述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干预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干预模式研究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 儒家理想人格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人格教育探析 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双重影响与对青少年的引导 隐喻视域下的青少年与网络:鱼水共生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解读《土生子》中的人格异化与回归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 体育教育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6年10月7日。

[3]《技术・网络・人》,载, 2004年2月4日。

[4] 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7页。

[5]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6]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06页。

[7] 哈贝马斯・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8] 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毛英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9] 陶然等:《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篇5

近日,由共青团内乡县委主办的“网络文明我先行、共建和谐新内乡”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县衙广场隆重举行。县委副书记史文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刘玉仙等县领导及团县委、县文明办、县教体局、县文化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团组织负责人,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志愿者,学生,网吧业主,大学生村官等6个方阵共10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豫辉主持。

启动仪式上。团县委书记徐明宣读了《关于印发开展的通知》。县政协副主席、县总工会主席刘玉仙向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授旗。青年代表龚震宣读了《内乡县“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少年朋友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为加快内乡跨越式发展和构建文明开放新内乡作出积极贡献。学生代表、网口日业主代表也分别作了发言。

县委副书记史文涛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就活动开展向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青少年提出了要求:要充分认识青少年文明上网的重要意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网上的有害信息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确保活动快速展开;要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并要求各乡镇、各单位通过会议、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在全县上下迅速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网络安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让网络真正成为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同时,他还要求广大青少年加强自身网德教育,认真学习网络法规,提高识别和防范网上不良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让网络成为学习、工作、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平台,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仪式结束后,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宣传展板、发放倡议书和海报等形式,在县城各主要街道、路口、社区开展网络文明知识和青少年安全教育宣传,受到了广大青少年朋友、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此次全县“青少年网络文明行”系列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文明上网和安全自护教育宣传、“青少年维权岗”监督管理、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深化“安全施心网吧”创建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正确运用网络,文明健康上网,充分发挥好网络资源对提升自身素质、陶制情趣、增进交流的积极作用。并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内乡的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互联网宣传内乡,为内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言献策,自觉做好内乡发展的宣传员和执行者,为和谐美好新内乡的建设发挥青年人应有的时代主导作用。

篇6

>>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谈谈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引发犯罪的原因 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析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网吧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原因及预防建议当前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急剧上升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深层原因探究 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探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透视95后:新生代社交行为报告[J].互联网前沿,2014,(10).

[5]葛丽明.青少年网络犯罪及防控体系构建研究[J].法学研究,2014.(7).

[6]胡江.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挑战及其对策[J].政法探索,2014,(1).

[7]李淑娟.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治理路径探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1).

[8]柳琦,鲍韵,易军.青少年网络法律素养的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14,(12).

[9]龙奎辰.青少年网络犯罪法律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4,(3).

[10]莫秀庄.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控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11).

篇7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预防;家庭教育;学校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23-01

互联网能让青少年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有利于青少年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创造潜力的激发。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青少年学生成为“低头族”,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和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就青少年的成长来说,网络成瘾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迷于上网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冲击。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化身成绝顶高手,在网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这种性质的网络沉溺有时是家长和教师说破嘴皮也难以挽回的。还有一些本身对学习存在抵触情绪的学生,将上网宣泄作为减压方式。他们通过虚拟的网络“交友”,或者利用网吧玩网络游戏,有的还把周末时间用来与网友见面,或在家里研究游戏技巧。这样,浪费大好的学习时光,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不健康的网站对学生思想成长造成冲击。互联网世界也充满着陷阱,一些犯罪活动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比如跨国诈骗。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网站不计其数,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也藏身其中。一些网站传递的不良信息很容易使青少年受到毒害,有些青少年因为好奇却又自控能力差,沉迷于不健康的内容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虚幻网络有时对学生造成精神伤害。有些青少年在现实中是家长口中的好孩子,他们积极向上、待人友好、踏实本分,但在网络中却可能消极、颓废、和杂乱无章。这种虚拟人格若固定下来,并通过网络不断强化,往往就进入潜意识,导致部分青少年经常出现与现实形象大相径庭的行为,形成巨大的人格反差,逐渐形成“网络双重人格”,造成人格分裂。

二、青少年网瘾的预防对策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更加严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全社会还没有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前,家长和W校应该承担起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主要责任。

(1)在家庭教育方面,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关键。家长应该花时间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给予孩子所需所想的理解与安慰。在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上,家长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1)正视网络,科学引导。要帮助孩子解决网瘾问题,家长就要学会上网,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和监督人。家长要引导孩子浏览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站,把握孩子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孩子自控力较差,父母需要适时提醒,督促孩子做到上网有度,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浏览不良信息。2)转移视线,提升自信。家长应当肯定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音乐会、美术馆,并适当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遇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其合理的建议;寒假暑假可以陪孩子外出旅游,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家长还可以在社区组织有益的网络竞赛,通过家庭比赛和交流,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

(2)在学校教育方面,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根本。1)落实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回归课堂。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大多是因为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挫败、压抑的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失望。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从虚拟网络回归课堂。2)建设校园文化,让青少年爱上学校。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有强烈的教化、辐射、陶冶和激励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比如举办英语节、艺术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与互联网有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经典名著阅读小组。要有意识地让青少年把主要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避免青少年被网络锁定。3)加强辅导干预,让青少年心理正常。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要开设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对有网瘾症状的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要通过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帮助青少年尽快摆脱网瘾,回归正常的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问题。网络成瘾毁掉的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在和未来,更是他们的家庭。但如果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被新技术甩在身后,那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危险。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规范管理,趋利避害,给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海丽.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丽水学院学报,2008(01).

篇8

【关键词】  网络成瘾;青少年;干预

abstract  it reviewed the main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adolescent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from abroad and at home.and it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internet addiction;adolescent;intervention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高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30岁以下网民比例为82.6%,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总网民的1/3,达到了35.1%。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美国[2]。在中国,互联网使用和青少年网络成瘾普遍存在,要高度重视网络成瘾干预。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3,4]。本研究主要对近几年关于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1  国外对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国外关于网络过度使用的很多研究是基于叙事的立场而非矫治的立场,即大多研究仅针对网络成瘾的诱发原因,以提醒成瘾者进行内省和矫治,干预方法也以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为主。

1.1  心理干预方法 

认知疗法(cbt)是美国学者贝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病人暴露于刺激,挑战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病人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young等[5,6]也提出了认知行为的疗法。young[5]考虑到网络的社会性功能很难对因特网络成瘾者采用传统的节制式干预模式: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提出的不同方法,强调治疗应该帮助病人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通过适当的帮助体系改变病人上网络成瘾的行为。davis [6]的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1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病人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病人上网的认知因素,让病人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1.2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iad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shapira等[7]的研究中,14例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络成瘾病人有5例(35.7%),明显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例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例(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对网络成瘾进行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2  国内对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研究涉及面广,但大多仍属经验性的、非针对性的干预建议。

2.1  心理干预方法

 

2.1.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紊乱是由病人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引起的,通过现实的评价并矫正其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想法,可以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行为疗法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张朝等[810]采用系统的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方法,收到显著疗效。

2.1.2  人际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刘庆善等[11]对60例住院网络成瘾病人,以人际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进行干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2.2  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网络成瘾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国内专家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成瘾者只是心理存在一定问题,只需心理治疗,因此对采用药物治疗提出质疑。杨国栋等[12]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依赖,长期上网通过奖赏或适应等机制使机体(包含脑)产生复杂的生理生化的变化,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因此需要药物干预,但不是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

2.3  “五位一体”综合干预

陶然等[13]建立了网络成瘾的医学、心理、教育、军事化管理以及社会体验“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并提出了网络成瘾治疗“八阶段三分之三”策略,倡导个体—家庭—团体循环干预手段,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静动态相结合的特色化治疗体系。运用“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封闭状态下救治的1 000多例病人的追踪报告显示, 80%的病人社会功能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疗效。

2.4  生理、心理、环境综合干预方法 

孙静等[14]在矫治网络成瘾方法中,采用心理干预、药物干预(主要为中医治疗)、社交行为干预和环境干预为内容的综合干预疗法。特点是采用中药制剂对症治疗、集体治疗、学习与治疗同步、花费少,经济易行,适合在相关医疗机构指导下在学校推广应用。

2.5  家庭治疗 

陶然等[15]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医学治疗不是治本之策,家庭教育更重要。家庭治疗的出发点是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成员所表现出的行为既影响其他成员,同时也受其他成员的影响。家庭治疗可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个种类,它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2.6  社会支持疗法 

陶然等[15]认为,治疗网络成瘾症光有家庭教育还不够,它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缺一 1)为共青团安徽省委课题皖青秘[2009]43号。不可。崔丽娟[16]指出,要使其成瘾症状完全到达戒断,还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的监管等。

3  网络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方向

   

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判定网络成瘾的标准、评定网络成瘾干预后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的常模。网络成瘾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和判定指标也存在差别, 由于判定标准不一造成各类干预方法的实际意义难以比较。故建立干预效果评价标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目前还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的系统研究,网络成瘾与毒瘾是否有共同的生理机制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对网络成瘾者进行药物干预大多采用原来用于治疗毒瘾的莨菪类药物,其干预效果仍需在更长的时间内检验。

     

由于网络成瘾的复杂性,生理、社会、网络本身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无法用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尤其是当前实践需要的研究,需要多学科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在干预方法中有多种干预综合治疗,然而在一个相对隔离的陌生环境中的干预是否能够代替网络成瘾背后的社会、学校、家庭及网络因素,值得怀疑。

   

网络成瘾是一种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成瘾的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开展的还不够,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网络相关知识,降低网络成瘾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尽管不少文章中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但大多数缺乏针对性,有的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这些工作仅仅限于二级预防。在研究层面,针对互联网成瘾症者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迫切需要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结合上研究干预的方法。

   

有关网络成瘾干预相关性的报道越来越多,今后的研究目标将锁定针对网络使用不同程度的人群,采用更严谨的干预方案和更大的样本量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2]zhang l,amos c.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cyberpsychol behav,2008,11(6):727729.

[3]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3): 2324.

[4]周春莲,郭继志,刘宪亮,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3): 2123.

[5]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 treatment[j].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1999,17:1931.

[6]davis ra.a congnitive behavior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195.

[7]shapira na,goldsmith td,keck pe,et al.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57:267272.

[8]张朝,于宗富.认知疗法治疗网络成瘾障碍1例报告[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47349.

[9]高磊,李振涛.内观认知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障碍治疗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3):372374.

[10]杨容,邵智.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57459.

[11]刘庆善,李遵清.住院网络成瘾患者心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171118.

[12]杨国栋,刘悦.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治疗网络成瘾综合症6例报告[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1):3739.

[13]陶然,应力,岳晓东,等.网络成瘾探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

[14]孙静,王海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371138.

篇9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满足其求知欲。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几乎是无限庞大的图书馆,它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熏是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网上的丰富信息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即在虚拟的学校中上课,可以在网上学习课程,获取知识。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信息的捷径,强化其时代意识。网络独有的传播优势足以令任何传统媒体相形见绌。网络运行速度的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步和使用操作的简捷等特性,容易潜移默化地强化青少年的效率意识和行为习惯?熏容易帮助青少年形成现代学习观念,容易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网络信息量的超大,容易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的需求。网络使青少年放眼世界,将地球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电脑屏幕里,并将世间万事万物尽收网中,使超越时空的全球沟通成为现实。

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平等和自主意识。上网的青少年可以打破地域、身份、地位、年龄的界限,为他们形成平等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网络中的资源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决定了网民必须面对大量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工作,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无疑就强化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

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网络为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上,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和内容进行学习和深造,这种融个性化的学习于网络创新性环境之中的交互方式,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调节和闲暇的方式。网络文化娱乐提供的是一份娱乐文化大餐,这种文化大餐使青少年对闲暇时间有自主支配权,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同时也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心理健康是有利的,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青少年难以辨认。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影响了青少年对学习的专注程度,有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后产生了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因此,“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在交友上大都沉浸在虚拟的状态中。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少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因此网络虽然扩大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但严重地影响了人际沟通的实际能力,它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的松散性会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流行语”大多在使用上具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不过它与日常用语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心态和交往方式,洋溢着青少年的个性,但是“网络流行语”会造成交往过程中理解上的脱节、误会和笑话,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游戏成瘾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游戏”可以把青少年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但青少年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安排不科学,大多是在晚上熄灯后到网吧。同时,部分青少年认为武侠和暴力游戏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们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长时间上网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长时间上网接触电脑导致孩子视力下降。其次,长时间上网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影响孩子身体骨骼发育,甚至会导致畸形。再次,过早接触电脑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

三、建构网络环境下正确的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机制

建构青少年网络主体,确立思想行为的自律机制。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个人修养,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形成青少年对多元网络信息的鉴赏、选择、批判能力,培育青少年自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趋利避害。

注重疏导,确立思想行为的教育机制。首先,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其次,加强监控和引导,预防“网络依赖症”。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和网络行为,应监控与引导并行,在不同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措施,对初步接触网络的青少年以监控为主,对已基本适应网络并能泰然对待虚拟环境的青少年,采取引导方法为主,同时,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变化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次,注重思想引导,以求“净本涤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根源在其内在的不健康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观”。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思想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首先,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当前应尽快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其次,打破网络的虚拟性,培养“自我同一性”。应鼓励青少年网络交流与直接交流并重、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并行。要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网络学习的收获和经验,促使他们自觉地将网络交际的经验和现实交流的教训相互参照,将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网络交往中,打破网络的虚拟性,消除心理和精神障碍,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和自我同一性。

统筹政府、学校和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政府要从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政府还应当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教育、宣传、文化、通信、公安、工商、政法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其次,加强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要改革德育课程,坚持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要开发德育软件,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要针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建设强势网站;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应用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队伍。再次,强化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与孩子交流,同时应加强对孩子接触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健全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确立思想行为的约束机制。首先,健全网络法制,提供法律保障,结合国内外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的现状,构建我国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制定《青少年网络安全法》等。其次,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实现网络行为的伦理约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序上网。

篇10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依赖;本体因素;自我管理

网络依赖也叫“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有5%~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依赖倾向,其中青少年约占7%。另据民盟北京市对中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目前北京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为13万多人,占14.8%。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之间,并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在接受心理治疗的网络依赖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网络依赖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被看作是毒害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依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本体因素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内容丰富、传播互动、平等自由等特点有关,也与青少年特殊时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更有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困惑、好奇、随潮心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本体易沉溺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一)青春期特有的困惑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躁动不安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身体的骤然增长、第二性征的显现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更加注意自身的形象,关注同伴对自己的接纳和评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引发了许多心理困惑。不仅如此,青春期又是一个“叛逆”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崇尚独立和自由,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顺从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以抵触成人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又因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反抗与依赖并存,勇敢与怯懦同在,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并易产生愤怒、抑郁等否定情绪。种种困惑和矛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空间,为他们的情感转移或心情宣泄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快捷的场所。

(二)青少年的好奇和随潮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强,有着天然的、自发地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网络作为一种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信息呈现,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好奇于网络的丰富、便捷和开放,于是急于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加上网络游戏的惊险、刺激,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的浪漫,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极易涉足其中。

同伴在青少年时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面对周围同伴的冲浪行为,许多青少年也按捺不住,纷纷效仿。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部分青少年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而一些网络提供的性信息恰好迎合了青少年性知识欠缺、对性好奇的心理。网络游戏则给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网上聊天更使他们抒写心扉,逾越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困难。于是,一些青少年一接触到网络就一发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

(三)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

自我控制能力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和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思维的抽象逻辑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社会经验,意志力还很薄弱,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难抵挡同伴的上网行为及网络中存在的新奇刺激的诱惑。

二、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严重危害

网络依赖不仅使一些青少年视力受损,体质下降,学习成绩下滑,不愿意与人交往,严重者心理上会出现诸如抑郁、自闭、偏执等症状,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等恶性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家庭的和谐都产生了巨大危害。

(一)危害身心健康

据媒体报道,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在贵阳、南京等地抽样调查测试后发现,长期上网、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其智力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经常上网并已成依赖的孩子,有些人的智商甚至达不到该年龄组的正常值水平。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除影响大脑发育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导致死亡。

网络依赖一旦形成,人就像上瘾一样,一旦离开网络,会变得焦躁不安、食欲不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产生精神阻碍和异常等。

(二)引起学业不良

网络依赖青少年整日面对电脑,沉溺于虚拟世界,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习惯出现紊乱,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即使人在教室,心思也全在外面的网络世界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必然下降,导致学业不良。学业不良会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自尊,降低学习兴趣,使其到网络中寻求逃避和解脱。上海81名大学生就是因沉迷网络、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集体退学。

(三)产生社交困难

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大都具有内向、敏感、社交困难等人格特点。而这些害羞、内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容易受挫。青少年上网主要有游戏娱乐、聊天、收发E-MAIL三种行为。网络游戏提供了虚假的成就感,使人兴奋,让青少年忘却真实的自我及现实社会的规则。网上聊天和收发E-MAIL都因网络的匿名性及其衍生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宣泄心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网络依赖的青少年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不愿也不会与人交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

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新时代赋予人的必备素质。人际交往技能缺乏使青少年人际交往受挫,人际交往失败的经验又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障碍、社交困难必然阻碍着青少年未来事业的发展。

(四)增加暴力倾向

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并与成年后的犯罪等不良行为成正相关。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长期接触网络游戏,脑海就会形成以攻击来处理问题的模式。生活中遇到冲突,就会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另外,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模糊道德认识,降低法制观念,出现道德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去抑制化”现象,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暴力倾向不仅对社会、对他人有着潜在的威胁,还妨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犯罪等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

(五)降低亲情水平

青少年上网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亲子交流机会就会减少,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困难,孩子对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就会置若罔闻,对父母的情感就会变得比较淡漠。严重者甚至为了上网不择手段,离家出走或自杀,完全置家长的心理感受于不顾。孩子学业不良、生活紊乱,家长必然会为孩子的网络依赖现象忧心忡忡,容易产生焦虑和过度自责等不良情绪。总之,青少年网络依赖不仅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给家长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损害了家庭的和谐。

三、 进行自我管理,使青少年远离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青少年在网络使用问题上,一方面不能对其避而远之,毕竟网上的丰富知识和网络的便捷性使之成为现代学习的重要工具和途径;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要发挥自我能动作用,通过采用一定的策略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而成功实现网络应用的自我管理。

(一)自我管理理论

自我管理是咨询与治疗领域里的一种新技术,它整和了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通过当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解决一些困扰自己的行为及不良情绪。Scheier和Botvin运用自我管理技术对青少年的药物使用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其他研究也证明了自我管理技术在行为矫正中的有效性。自我管理策略包括:自我监控、自我奖赏、自我订约以及刺激控制等,其重点在于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学者柯米尔二氏(1991)指出,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计划有五种特质:1.采取混合策略通常比采取单一策略有效;2.必须持续地应用策略。如果在设定期间内不能有规律地执行,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从而无法产生明显的改变;3.必须订立实际的目标,并评估达到的程度;4.自我强化是自我管理计划中的重要部分;5.需要环境的支持来保持得来的改变。

(二)青少年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策略

行为的主体是人。因此,要想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人必须发挥主体性,通过积极努力及合理策略的运用来预防和改变不良行为的出现。综合自我管理理论及网络依赖的具体情况,青少年可采用的网上行为的自我管理策略有如下几点:

1.明确上网目的,制定上网目标

青少年在上网前应花一两分钟时间想一想上网的目的,然后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放在电脑边醒目的地方,打开电脑就直奔目标,这样就不会在网上无目的地乱逛,也不会被网上眼花缭乱的东西吸引,可以节省许多时间。

2.限定上网时间

根据列在纸上的上网任务,青少年应估计一下此次上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假设估计要用30分钟,就先把闹钟定到15分钟,到时候看看进展,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余下的时间。也可以在电脑中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软件,在上网的同时打开,以便能及时提醒自己,有效控制上网时间。

3.制作上网警示卡

制作上网警示卡的目的是通过对网络负面影响的认知时刻提醒自己远离网络依赖。因此,对于迷恋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的青少年来说,制作上网警示卡十分必要。青少年可在警示卡的一边逐条列出网络成瘾的危害,另一边列出减少网络使用的好处,放在房间醒目的地方,特别是电脑旁边。有上网冲动或必须上网前先看看上网警示卡,不断告戒自己及时从网络中退出。此外,还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坚决避免浏览黄色网站。

4.转移注意力,利用消退法减少上网次数

网络依赖如酒瘾、烟瘾一样,很难短期内解除。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必须设法转移对网络的关注。如想上网时,可有意识地找本书看,或到户外跑步、爬山等,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决心消除网络依赖的时期内,可逐渐拉大上网的次数间隔,通过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来解除网络依赖。

5.自我暗示、自我强化

每次想上网时,反复进行自我暗示:“不行,不是时候……”、“我能行,我能坚持住”。在内心进行一番冲突和斗争,控制住上网冲动后及时进行自我鼓励,如“我很棒,很了不起”。除言语暗示外,还要进行自我奖惩,可通过实施或剥夺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等方式进行。假设五天内不碰电脑,周末就允许自己玩几个小时,如果违反了计划,该周末就不得上网。

6.厌恶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