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发展方向

篇1

一、河南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养殖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依然存在,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随意性比较大,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选址建场,畜舍简陋,人畜混居,饲养环境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综合效益不高。同时畜禽粪便不能得到集中有效处理,肆意排放,污染环境。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较薄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困难。由于投入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培育畜禽优良品种的能力不足,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足,畜牧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同时,科技服务队伍不健全,影响到畜牧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疫病预防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防止交叉传染,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隐藏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宏观调控乏力,产品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畜牧局,仍缺少或根本不掌握任何经济的和行政的调控手段。一旦出现畜牧业生产或产品市场的波动,政府只能通过多部门之间的来回协调,采取一些短期的或非规范的调控动作,加上某种优先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倾向,难以同时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往往给中间经营者可乘之机。

经过多年的改革,畜产品的集市贸易和批发市场迅速发展,但高效的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未形成,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市场都还不具备及时提供真实市场信息的能力。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种类不全,设施简陋,交易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流通环节的竞争机制也不可能充分展开,导致流通环节的费用过高。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

二、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一)加快推进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建设

在京广铁路沿线等生猪传统产区,通过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地位;在防疫条件好、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的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加快发展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着力实施优质肉牛产业化工程。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奶业发展基础好的沿黄滩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全面推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提升乳品加工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奶业产业化工程。在豫北豫东肉鸡、豫南水禽等传统主产区,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扩大加工企业规模,着力实施优质肉禽产业化工程,促进肉禽产业快速扩张。在豫东槐山羊、豫西南伏牛白山羊、豫北小尾寒羊和太行黑山羊集中产区,积极推广杂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打造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

(二)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

在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方面,重点推动饲料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和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确保畜牧业投入品的高效安全。围绕五大优势集聚区,加快构建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非常规饲料资源等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提倡秸秆过腹还田;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重点在黄河滩区、浅山丘陵区种草。同时,要注重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料用粮生产基地,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加速饲料工业的发展。

(三)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畜禽防疫体系建设

围绕提高畜禽良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建设一批高等次畜禽繁育场,加强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淮南猪等地方优良家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皓月、科尔沁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

(五)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建设省、市、县监管机构和企业(包括养殖、加工、畜产品批发市场)四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积极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测检验,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六)建设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七)促进生态畜牧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2

据报道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 34%,有的地区甚至达到 40%。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竞争性的行业。生产结构和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养殖迅猛发展,散养比例逐年降低。然而,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资金、市场、信息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要改变现状,使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则必须营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2 营造畜牧业发展氛围的几点认识

2.1 需要明确畜牧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要面向市场,推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要在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科技信息为依托,加快规模化、产业化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强畜禽疫病防、检、治,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为市场提供量多质佳的畜产品。大力发展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

2.2 要打破传统观念,改变旧的生产模式

畜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次思想变化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都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大部分散养户将养殖当成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近年,虽然畜牧业加快了规模化发展步伐,但许多成规模的养殖场都是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在养殖数量上已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没有统一的规划,在养殖方式上仍属于大规模散养。这与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相距很大。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从打破传统观念开始。

2.3 需要政府加强领导,给以政策性支持

2.3.1 政府要研究落实好畜牧业发展的规划

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详细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发展纲要,制订落实好多个年度的发展规划,除突出品种改良、结构调整外,要把建立各类养殖小区作为工作的重点,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

2.3.2 对畜牧业发展给以政策上倾斜

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争取公安、工商、交通、土地、水利、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支持,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特别是当前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社会治安、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落实好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补贴、税收减免、土地征用等优惠政策,为养殖小区建设营造宽松的环境,促其健康快速发展。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畜种资源保护、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及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一些需重点扶持项目。特别是提高向养殖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深度和广度,使资金不再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2.4 需要充分利用好科技、信息

2.4.1“科技兴牧”已成为一种共识

要充分利用科技使畜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一定要抓好畜禽品种改良、饲养管理技术、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细管冻精、胚胎移植和一些畜产品加工新技术。同时,重点提高养殖户科学生产水平,鼓励养殖户利用现代化设备,像经营工厂一样经营畜牧场,搞大规模养殖。

2.4.2 做好信息收集、引导工作

要积极做好畜牧业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的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要做好预测预警、信息工作,及时准确传递给养殖农户。要帮助养殖农户增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了解,第一时间掌握畜牧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其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畜产品的均衡上市,减少盲目跟风的情况,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2.5 需要强化体系建设

2.5.1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动物防疫、疫病诊疗、药物残留监控和良种繁育等技术体系,加快动物防控中心、动物检疫隔离场、化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信息化监控平台,加大动物防疫监督设备的投入,加快硬件设备的更新,装备一批具有比较先进水平的设备,改变基层兽医站无化验检测能力的技术真空局面;在检测手段上,实行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不断完善动物疫病应急和监测预警体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鉴定、早处置。要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2.5.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采取优惠政策择优录取业务过硬的人员和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动物防疫、检疫第一线,全面提升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素质,保证每年吸纳一定比例的应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彻底改变目前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局面。对偏远地区和山区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吸引优秀动物防疫检疫人才服务基层。

搞好基层培训。既要搞好畜牧兽医的在岗培训,又要搞好普及动物防疫知识的培训。一是通过学历培训、后续教育培训、专项业务培训等方式,使基层兽医站人员了解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动物疫病的检测方法。二是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如举办动物防疫讲座,开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普及牲畜疫病防治知识等。

篇3

[关键词] 畜牧业 问题 发展 目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33-02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 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的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1]。

篇4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安徽萧县

近年来,萧县紧紧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重点来抓,实现了畜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和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现阶段萧县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面对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重压力,如何找准畜牧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并找出正确的对策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深刻认识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与特征

1.1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将得到充分体现。

1.2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部早在2004年就把现代畜牧业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二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可控制性强;三是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四是饲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商品化程度高,产品竞争力强。对我县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3建设现代畜牧业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从我县情况看,在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中需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统一,饲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畜产品质量提高;二是注重畜牧业的特殊性,遵循畜牧业特有的规律,科学指导实际工作;三是拓展畜牧业功能,进一步挖掘经济、文化、生态功能,要以畜牧业为中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造福人类。

2萧县畜牧业的现状与特点

2.1现状

萧县地处淮北平原北部,总面积1 885km2,总人口131万,其中农业人口121万,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06年底,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5.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2%。

全县现有省级畜牧龙头企业1家,市级畜牧龙头企业2家,规模养殖场(户)1 850个,各类养殖协会100多个。

2.2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较为明显。东南山区养羊量占全县饲养总量40%;中西部乡镇猪和禽类养殖较为集中,占总量的55%;西部乡镇由于受青龙集皮毛市场的影响,毛用、皮用或皮肉兼用的兔子等毛皮动物养殖较为集中,占全县饲养总量的50%。二是畜禽良种优势明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进入,良种普及率85%以上,畜牧科技贡献率45%以上。三是规模化经营已起步。千家万户的零散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以各类养殖协会为龙头集团化发展,养殖航母正在壮大,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日益加强。四是饲料兽药等畜牧业相关产业发达。全县现有饲料生产厂家5个,年生产销售饲料7万吨,产值近亿元;全县有兽药经营户2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五是环保意识正在加强。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公害备受关注,通过沼气项目的实施,全县2 000余个养殖场建起沼气池,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更加科学。

3存在问题

一是养殖的规模和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畜禽散养仍占相当比例,技术条件差、防疫意识薄弱。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养殖协会多为松散型,凝聚力不强、运作不规范、服务水平欠佳。三是企业龙头不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四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差。五是土地和资金瓶颈制约明显。六是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七是动物防疫基础薄弱,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较多,畅销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4发展目标

4.1指导思想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深化结构调整,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努力实现萧县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4.2目标

到2010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5%以上;人均畜牧业收入1 500元以上;畜牧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动物及产品优质率80%以上;培育3~5个产业关联大、技术装备水品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立名牌5~8个;建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5对策和措施

5.1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县乡政府要站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5.2落实扶持畜牧业的政策

严格按照“十一五”规划,尽快制定和落实关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畜牧业。积极调整用地规划,预留养殖用地,全面贯彻落实《畜牧法》的相关规定。强化环保型畜牧业发展,通过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配套环保设施,积极推广“猪(禽)―沼―粮”的生产模式,使畜牧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牧业主体培育,通过对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的规范化管理,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积极引导绿色无公害认证,争创名牌。

5.3加大畜牧业投入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金投入萧县畜牧业及加工业。加大县乡财政投入,重点做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疫病、药残检测设施建设,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

5.4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目前,萧县畜牧业散养比重大,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空间大,要加快养殖小区和无公害化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理想选择。在养殖小区和基地建设的同时,配套动物防疫力量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

5.5组织标准化生产

加快对畜牧业标准的宣传,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经常化的检查督促,促使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自觉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确保畜产品安全。

5.6实施畜产品安全监管

各类畜牧业生产者都要建立和完善养殖档案记录,严格标示使用和管理,积极推行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杜绝危禁品的投入和使用,强化质量检测。积极引导生产者崇尚无害化和绿色生产。

5.7加强动物防疫

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综合防治和完善应急机制两手抓,健全各县防疫制度,强化检疫监督,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保障畜牧业安全。

5.8加快科技推广,强化产业全程服务

篇5

[关键词] 畜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43-01

畜牧业是壶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9—2011年壶关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8%。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下,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建设小康社会和壶关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壶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壶关县畜牧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是,壶关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与全县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畜牧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草畜矛盾日益突出。②畜产品品质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粗放,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增值潜力。

二、发展方向与对策

加快现代畜牧业,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疫病防治程序化,已成为加快壶关县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畜牧县”的必然选择。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

优良品种是规模化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没有良种就没有优势产业的形成。新时期的畜牧业不再是过去低水平、低质量的数量扩张,而是新技术、新机制支撑的现代畜牧业,对良种的要求就更多、更高。

2.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双赢”。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草产业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改善壶关县生态环境,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实行草原禁牧舍饲养殖,这项重大举措对人们传统的养殖观念及产业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大力推行“人工种草、羊只下山、舍饲圈养、规模经营”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坚持走立草为业、兴草富民的路子。

3.大力开拓市场、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带动农民发展种草养畜、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加工企业、销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合同牧业”和“订单牧业”,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经济人+农户”的路子,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紧紧把握区内外市场的需求,打,走特色之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实现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升级。建立牧业信息服务中心,用信息引导生产、流通、消费,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避免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

4.建立、健全壶关县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服务体系上,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一大批科技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到农村从事技术承包等工作,形成农民与科技人员长效合作的机制,来推动畜牧业发展。②从“良种、良法、良料”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学饲养管理和经营水平。③以饲草料开发为基础,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行粮草轮作,大力发展草产业。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三贮一化”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将种草养畜和秸秆养畜相结合,为畜牧业奠定良好的饲草料基础。④加强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依法对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安全监管,使壶关县畜产品安全与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⑤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实施的方针,大力推进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加大“无公害食品行为计划”和原产地域保护的实施,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食品标识制度。⑥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大力推广人工受精、同期、优质饲草料配制、人工种草、暖棚养殖、程序化免疫等先进实用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

5.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切实形成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强大合力

党委、政府要从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上全力推动。制定支持畜牧业稳定、快速、持续增长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建立畜牧业发展优惠贷款政策,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园区的发展。壶关县畜牧业从分散饲养到规模饲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短缺,单靠农民兴办规模养殖场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大大影响集约化畜牧业发展。建议政府及金融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实行低息、政府贴息,进行宏观调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壶关县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部署,将一些涉农项目的资金向畜牧业倾斜。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畜牧业发展,带动农民奔小康。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青海共和

1共和县农牧业基本情况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辖4镇7乡100村347个农牧生产合作社,17 871户85 167人。有天然草场128.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120.9万hm2。2008年存栏各类牲畜174.63万头(只),其中:绵山羊124.99万(只)(藏系绵羊116.99万只、改良羊8万只),占71.57%;山羊31.85万只、占18.24%;牛16.43万头(牦牛14.65万头、黄牛1.43万头,奶牛0.37万头),占9.41%;马属动物1.36万匹(头),占0.78%。适龄母畜比例达53%,总增率40.1%,出栏率43.78%,商品率37.69%。

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牛羊育肥户4 325户,占全县农牧户的41.3%。羔羊育肥户4 595户,占全县农牧户的38.8%。2009年全县牛羊育肥共出栏166 399头(只),羔羊出栏112 111只,完成出栏任务101.9%。

2畜牧业现状和制约因素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区饲养牲畜数量也随之增加,草地资源供养不平衡,草畜矛盾突出[1]。全县各类牲畜共174.63万头(只),折合211.08万只羊单位,全年需草102.71万t,实际缺草27.50万t,超载56.70万只羊单位,超载率36.57%。由于草地长期放牧加之气候干旱,鼠虫危害,毒杂草蔓延和其他人为因素,草地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县退化草地面积已达105.97万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7.6%。因此,县委、县政府做出加大全县牲畜出栏率,加快牲畜周转,减少草场压力的决策和措施。

3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条件

3.1建立牲畜出栏的奖励机制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先决条件是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的目标,解决好这2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大牲畜出栏率,实现人、畜、草三者平衡与经济化协调发展,争取到2012年全县各类牲畜稳定控制在185万只羊单位以内[2]。为了鼓励农牧民加大牲畜出栏的积极性,首先要采取政府引导,特别是在政策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尽快出台牛羊育肥的补偿机制和羔羊育肥的奖励办法。其次是业务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广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让广大农牧民真正了解和明白这项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转变农牧民群众的饲养意识,只有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加快牲畜周转,增加经济收入,才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必由之路。

3.2加大牛羊和羔羊育肥的政策支持

国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视并加大支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力度[3]。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支持青海省藏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正确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保持草原生态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草原平衡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关键,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指导思想,为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对那些牛羊育肥大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在畜用暖棚、饲草饲料加工机械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同时协调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方面给予贷款,并对一些表现突出的牛羊育肥大户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体会到政府是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坚强后盾。

3.3加大牛羊和羔羊育肥的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不但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要有扎实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不但要转变农牧民群众的饲养意识,更要转变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采取包乡、包村,服务到户,把农牧民需要的科学养畜的技术,第一时间送到农牧生产第一线。对全县的牛羊育肥户要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育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使以往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单纯的放牧饲养引导到科学养畜的轨道上来。

4发展建议

4.1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时刻提醒他们如不减少牲畜总量,使草场进一步恶化,将给他们和子孙后代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加大出栏,加快牲畜周转,减轻草场压力,给草场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才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稳步增长的先决条件。

4.2转变广大农牧户的饲养观念

引导农牧户树立科学养畜的观念,彻底改变以往的只求牲畜的总量、不注重牲畜的品质的饲养方式[4]。大力引进优良种公畜,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性能,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由春羔变冬羔。加快牲畜周转,减少牲畜存栏总量,减轻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为共和县发展生态畜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大力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共和县实际,推广走舍饲和半舍饲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户户有暖棚和户户有育肥的饲养格局,并结合共和县农牧结合的实际,实施“牧繁农育”的饲养方式,既解决了牧业区的草畜矛盾,又解决了农业区饲草饲料的有价利用,使农牧区走向双赢的效果。

4.4加快农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步伐

每村都应该选出一些有经济头脑、秉公办事的人,成立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市场行情,制定合理和统一的销售价格和出栏数量,减少中间商因投机造成的利润空间,使农牧民有一个合理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4.5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羔羊经济

羔羊经济是充分利用羔羊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的特点,经短期强度育肥当年出栏,从而获得优质羔羊肉,增加养羊业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和县草地畜牧业以饲养绵羊为主,饲养量占全县各类牲畜总数的71.57%,其养羊业产值占全县畜牧业总产量的60%。现在畜牧业已进入由传统粗放低效益性向现代集约高效型转变阶段,转变养羊业生产经营方式,全面推进羔羊经济,这对于发展共和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参考文献

[1] 殷增植.发展我省畜牧业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1980(3):4-7.

[2] 钟有林.浅析修水县畜牧业发展的定位及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4(4):57-61.

篇7

[关键词] 畜牧业 养殖 环境污染 特征 治理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247-01

1 畜牧生产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1.1 畜禽排泄物的污染

蛋白质饲料含有大量的氦和磷元素,畜禽一般只能消化30%~50%,剩余的都通过粪便以及尿液排出体外。因此畜禽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氦跟磷,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氦发挥到大气中,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形成酸雨,危害农作物的生长,渗入土壤造成地形下水污染。

1.2 有害气体的污染

畜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在空气中发生分解,碳水化合物有氧主要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分解成有害气体甲烷、有机酸等。含氮化合物主要产生氨气和硫化氢,对人畜都会带来危害。

1.3 死亡畜禽污染

畜牧业的生产中,避免不了死畜的发生,尸体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蚊虫滋生,传染疫病,对环境造成污染。

2 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因素

2.1 缺乏环保意识,大部分养殖户还未意识到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没有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也没有配置相应的畜禽粪便池,粪便直接输送到种植业中,通过土壤和挥发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了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

2.2 资金投入力度比较低,在我县大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都是贫穷农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科学的管理规范,随意性比较强,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2.3 养殖模式转变,现阶段我县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管理模式上的不足,导致死畜处理不及时,大量粪便等排泄物造成积压,很容易污染到环境。除此之外,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许多经营者为了提高畜禽的产量和存活率,大量添加生产饲料和添加剂,这样就会造成药物残留,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到人畜的健康。

3 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治理

3.1 提高环保意识,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就必须使养殖户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在畜牧业的生产中,做好养殖场的选址工作,尽量选择远离城市并且人口不多的地方,而且交通要方便、水源条件要良好。提倡种养结合,及时将畜禽粪便投放到作物生长中,避免粪便大量积累,在挥发作用和渗透作用下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低碳畜牧业 安徽省 规模养殖

近几年来,毫州市在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方面,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走新型产业化之路,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的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畜牧业,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循环链。这一循环链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不断转化增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使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新的能源和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减少化肥施用量,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循环链这一循环链。通过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保农,农牧并举,推动了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畜牧业的措施和建议

1.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

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是整个畜牧产业循环链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拉长产业链条,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各项扶持力度,精心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力度,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加强良种繁育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二是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规模饲养、疫病综合防控、配合饲料生产、秸秆青贮氨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3.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

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绿色、安全、营养食品日益成为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全市以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4.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在防控工作中,毫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坚决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会战,不断完善组织指挥系统、预警预报系统、防疫监督系统、疫情控制系统,狠抓以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监督和疫情处置等为重点的五项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三、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1.畜禽粪污排放的危害性

畜禽废弃物、粪尿和污水数量大,所含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非常多,它们对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孳生蚊蝇、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畜禽粪污排放对碳排放的影响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直接表现为来自于畜禽呼吸、排气、粪便发酵、土地使用等方面。其中畜禽粪尿带来的碳排放列在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之首,其次,冲洗地面、墙壁、栏杆、尿沟、运动场的污水,打扫垫草、地面的污物,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篇9

关键词 畜牧业;清洁生产;问题;应对措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65-01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对清洁生产作出如下定义: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状态下,充分利用合理的自然资源与自然能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降低资源成本的投入,保证生产无毒化、资源化及节约化。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导致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成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清洁生产即是通过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争取采用可循环使用生产原材料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全面引进环保生产设施,全面控制成本资源投入总量,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降低产品生产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压力。

1 畜牧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变革,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与林业共同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型产业,我国整体畜禽养殖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即是动物粪便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通过研究大量国外发展案例,分析清洁生产在工业、农业等生产行业中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畜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加强清洁生产建设,将清洁生产方式全面结合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清洁等做出卓越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1-2]。

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环境污染问题

据专业人士计算,一个1 000头的养猪场平均每天排出畜牧粪便可达6 t以上,如果只是选择水冲形式清洁,日耗费水资源是总粪便量的5倍左右。另外,通过对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分析,还发现被猪场污染的水资源中需氧量、虚浮颗粒等都严重超出国家的规定水平,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提到的重污染产品,污水中COD、氮、磷等含量都严重超标,污染后的水资源无法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进行浇灌,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的营养所需,更无从谈及因“绿肥”作用产生的农作物“高收入”。除此之外,规模性养殖与普通家庭饲养相比,其牲畜的排泄物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普通粪便污染物的2倍以上。在造成大气升温的众多因素中,牛羊等畜牧养殖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可能引起大气温度升高的释放源之一。因此,畜牧业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2 主要应对措施

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在整个生产过程充分融入环保与预防意识,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标。通过选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传统技术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有害物排放,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清洁生产的直接方式,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从初级生产开始即融入清洁生产思想,并在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目标要求,进而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的有效作用[3]。

3 畜牧业清洁生产的作用

3.1 资源节约的需要

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等粗犷式发展特征。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损害大量生产资源,水资源浪费量尤其大。据统计,每1 kg猪肉或者牛肉的生产会利用3.9~4.3 t的水资源,浙江省人均消耗猪肉18.66 kg左右,平均计算单食用猪肉一项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为206 L,是水资源日平均用量的1.5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部分食物在没有经过完全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就已经排出,也为此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利用清洁生产方式全面改善生产环境与生产方式。

3.2 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污染问题纳入城市环境治理范围,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就已明确指出改善畜禽养殖业环境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顺应时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降低畜禽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环也势在必行。

3.3 国内市场的需要

社会经济水平在稳步升高,人们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为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始对生活产品有了更高层次需求。畜禽养殖企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也需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健康、绿色产品的生产[4]。

3.4 突破贸易壁垒的需要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畜禽养殖业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导致产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均差距较大。部分国家开始大批量地向我国输送成本低、质量

优的畜禽产品,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为了保护我国畜牧业自身利益,我国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清洁产品生产,才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抢占一定市场份额。

3.5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不浪费、不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通过清洁生产可最终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推动社会向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不断进步。

4 结语

当前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意识日趋“升温”,并且环保清洁工作越来越到位,成绩斐然。然而,从目前发展情形来看还不容乐观。环境清洁只是在工业生产领域进行实施,对于环境破坏严重的畜牧业领域,还没有广泛延伸到。因此,将清洁生产纳入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温和畜牧产品的生产降低畜牧业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5 参考文献

[1] 孙东升.论清洁生产与我国畜牧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1(2):43-46.

[2] 廖新d.动物废弃物管理与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111-112.

篇10

关键词: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建议

培育和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是促进畜牧业变革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有序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不断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笔者对全县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枞阳县,古称宗子国、蒲州、蒲城,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东经117°。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与安庆市的宜秀区和迎江区相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相邻,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1]。枞阳县总面积为1473平方千米,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81万。枞阳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充足、降雨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加之拥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生物资源、先进的农业,这些都为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枞阳县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把培育和壮大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据本次调查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养殖大户发展到94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62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7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20个,全县累计创建县级示范场42个、市级示范场22个、省级示范场5个、部级示范场1个;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个;畜牧业家庭农场发展到104个;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16个、县级龙头企业17个,共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作用。

2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

2.1土地约束,制约扩大规模

全县规模较大且示范能力强的养殖大户,为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从而需要更多的土地,但是目前土地供给紧张,用于畜牧业养殖用地出现有限的情况,这就导致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壮大缺乏基础;加之土地流转期限短,枞阳县大多数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定,很多养殖大户不愿也不敢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严重影响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2融资困难,限制发展步伐

在全县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养殖大户都有扩大养殖规模和升级养殖模式的意愿,但他们缺乏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存在着贷款融资困难、申请手续繁杂、社会资金投入偏少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明显限制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步伐。

2.3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养殖大户对新型畜牧业经营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认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是畜牧业的高度生产力,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的代表。此外,畜牧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且75%以上的养殖大户大多为45岁以上的农民,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存在严重的专业人才匮乏隐患。

2.4政策滞后,落实效率不高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有效激发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扶持政策存在灵活性不够,衔接不畅现象;政策落实效率不高,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等。

3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3.1加快土地流转,满足发展需求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让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疑虑,转变思想,自觉自愿参与土地流转。二是完善平台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需交易平台,畅通土地流转信息渠道,解决流转信息不对称、交易无场所问题,使那些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户和耕种有困难的家庭能够及时找到土地流转出路,让想扩大养殖规模的畜牧业经营主体及时找到有土地流转意向的对象。三是保障养殖用地。在非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相关部门要灵活运用政策,鼓励优先发展畜牧业,简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效率。

3.2加强信贷扶持,缓解融资困难

通过小额信贷可以缓解贫困农户的资金问题,降低农民对农业信贷的担忧,支持个体发展,促进新型畜牧产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养殖收入[2]。根据当地情况的经济政策,积极开发新的畜牧业,加强开发阶段进行科学计划,并合理布局开发模块,发展新型畜牧产业,促进畜牧养殖收入的增加。积极探索信贷基金,并支援贫困养殖户缓解产业的开发模式,依据地区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的发展,缓解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为畜牧养殖经济的有效增长而提供支撑[3]。

3.3积极培育引导,壮大发展力量

一是加快培育畜牧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积极开发特色畜牧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品牌,如枞阳县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白荡湖”牌咸鸭蛋、安徽翠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公山”牌枞阳黑猪等;积极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与支援周边小型畜牧养殖行业,缩小养殖差距,明确龙头企业的开发目标。二是积极培养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新型畜牧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畜牧业新型职业农民。三是拓宽畜牧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发大规模高质量的客户,提高畜牧产品的市场价值,为畜牧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而努力。此外,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以及电子商务交易的广泛性,拓宽交易范围,积极宣传当地的特色新型畜牧产业[4]。

3.4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发展效率

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由于枞阳县当地农民传统的分散畜牧业生产模式,很难确保畜牧产品的产量和数量,也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畜牧农产品品牌。因此,积极促进农民成立新型专业养殖合作社,独立组织中等规模的养殖团体,积极申报农业项目实施是实现当地新型畜牧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从而帮助困难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5,6]。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好对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畜牧业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扶持,提高政策效率。三是加强服务力度。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抓手,落实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对畜牧业经营主体开展贴身服务,增强服务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