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 中外;家庭教育; 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

尽管如此,家庭教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它依然是个薄弱环节。有关教育专家长期跟踪研究认为: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他们所有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些结论:第一,许多恶性事件,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不仅表明家教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表明开展科学家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三个过多”和“一个过高”:即有相当一些父母对孩子关爱照顾过多,干涉管束过多,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独生子女群体增长以及离异家庭的增多等等,都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四,农村人口占80%,农村居住分散,条件较差,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家教已成为开展家庭教育的重点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针对目前我国家教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中西传统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作以比较。

一、由于中外方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外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育,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二)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实际上西方家庭不刻意比较,中国家庭的比较则上演成一种十分严重的问题:攀比。

(三)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四)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五)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朱熹也说“读书记遍数,足而未诵再读,虚而已诵至满”。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二、主要建议

(一)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二)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三)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篇2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1.家庭与个人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家庭受时代的影响,每个家庭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的家庭,是由家长管制一切,而作为家长的,只能是男人。巴金先生的名著《家》就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的家庭。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是由其家长――高老太爷决定,在那个时代,女人连继承权都没有。在宗族至面,女子出嫁等于永远被开除出宗族。西方文化持有的是性别平等的观点,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先天注定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会要求的差异,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在家庭里,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各自的价值观,男女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家族观念,喜欢宗族群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保留着这一习惯,特别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宗族范围内聚餐。在特定的节日里,加强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家庭永远是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族利益)。相比于中国人,西方人对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往往比家庭利益重要。对于西方人,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者,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意愿是主要因素,家庭的利益和意愿是次要因素。

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男人在家庭占主导地位,而女人和孩子属于被支配地位。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家长,要接受父母的教育与教训,要服从父母的安排。成人后,要孝顺父母,承担家庭的责任。在美国的家庭文化中强调男女、个体的平等,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友爱等等。在单个家庭中表现为父母、子女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而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享有主人的权利和地位。

3.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我国老百姓中有一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它说明邻里之间互帮互济,礼尚往来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现在,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了,邻里之间的交往接触比过去少了,但是邻里之间仍然保持互相体谅、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主动承担公共责任,营造宽松友善的邻里关系。大多数西方家庭是通过一些聚会认识自己的邻居,但是如果主人不邀请你的话,你是不能随便进入聚会的。这与中国人的处理邻里关系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宗族之间的探亲访友,是非常正常的一种人际关系交往,甚至不用预约。而在西方,探访是需要预约的,在一些国家,甚至你必须严格按照预约的时间进行探访,不能早到,也不能迟到。

4.家庭教育。(1)教育方向不同。美国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人的独立性、自信心。在美国父母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人的品格。现代中国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除了有父母照顾外,还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帮忙照看。孩子从小就在大人的全方位照顾中、保护中长大,养成了凡事都要依靠长辈的习惯。新闻中经常报道,某某学校出现学生带着家长、保姆上学;某某高校高材生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沟通,生活无法自理。在美国家庭,父母尽量让孩子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跟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完全不同,认为从事体力劳动的都是“吃苦受累”的人所做的事情。而多数美国家庭在孩子们劳动后犒劳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从小知道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自己动手去劳动、去挣钱。孩子们通过实践,知道了家里的钱都是爸妈劳动挣来的,懂得了付出才有回报。美国家庭要孩子们参加劳动,那不是“吃苦”教育,而是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2)教育重心不同。在美国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比较宽松。孩子大多比较活泼,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白己的见解。所讲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予孩子赞赏。大多数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随意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而在中国的家庭,父母从小教导孩子要听父母、老师的话,长辈说话孩子们不能随意插话,而且父母在谈论某件事情时.已预先告诉孩子是对或是错的。因此孩子只能被动听从父母、长辈的安排,等级观念从小就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3)教育方式不同。美国孩子遇事积极、乐观、好奇心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筋.而中国的孩子则存在遇事等待观望,下定不了决心,对事物缺乏兴趣,不肯动脑筋。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美国人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不怕失败,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但这种冒险不是盲目的。而作为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则是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高度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评价。遇到问题要等父母来解决。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就让不让孩子玩。其次,美国人对孩子的引导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的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妈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行” “不可以”等等。这是中国家长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引导会启发孩子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自己的判断,结果可能对也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要被动接受,单纯的告诉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只会束缚孩子的探索求知的能力。

二、差异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家庭,西方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个人。这就决定了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是以家庭为取向的,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西方文化“个人”,主张个人的存在,而强调个人的权利与独立的精神。中国人注重家庭生活,通过组建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一个和谐的家庭,当家庭成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回家后通过家人的沟通和安慰,化解心中的烦恼,对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团结产生积极的作用。西方社会重团体生活轻家庭生活。部分西方人通过宗教生活,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2)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有国才有家”,形成集体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是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换取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他们提倡个人的价值,提倡个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和个性化的发展。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渗透到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各个方面之中。

三、正确处理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频繁的交流,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不同社会的不同文化所形成的差异必然会给各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一些误解。家庭文化是文化交流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应该怀着积极的态度,本着的原则,正确的处理好不同家庭文化碰撞中的误解。(1)增强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肯定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场、用我们传统的眼光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无异于“掉进了井底”,成为了“井底之蛙”。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认识西方家庭文化,消除误解。(2)。是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关键。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摆正心态,本着的原则,在交往中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我们国家的文化。

参考文献

篇3

1.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小同大异

差距逐渐加大是在20世纪初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这段时期,日本美式的教育模式,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在结合本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下推行了富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反观中国,中国坚持的道德教育理论,却逐渐地抛弃了很多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东西,加上改革开放后,迅速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西方主流意识的冲击,在没有中国自身传统道德的约束下,中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社会问题重重。

2.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类似,但是内容安排不同

由于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且隔海相望,又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两国的德育课程安排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都开设有专门的关于培养学生道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直接或间接的提高和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有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点就是模仿美国的道德教育学习,因此在国外,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从表面上看,两国进行的课程大同小异,但是事实上,两国对这些形式上一样课程的内容安排却是迥然不同的。日本教育是十分注重细节问题的。中国思想品德课则是集体主义,为了集体利益要放弃个人利益。到了现在,在了解了更多关于国家沧桑改变的历史知识之后,才更加的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的有了爱国主义的荣辱感。小学谈爱国,高中大学了,反过来强调要文明,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一直强调的爱国主义,让多少知识分子在有了足够的能力之后依然决绝的离开了养育自己多年的祖国,去了国外发展。发人深省的是,日本和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安排恰恰相反,他们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我们则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

3.道德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与单一性

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可以说,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下进行的。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价值观多样化趋势的加快,使得家庭、社区范围内的道德教育机能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有必要谋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三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1)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日本家庭的道德教育就是注重了这一点,把学校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的生活中。受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影响,日本的家庭道德教育也很注重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的尊重和公平,和中国的慈母严父不同,日本的家庭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们相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以道德的熏陶。

(2)社区范围内的道德教育。社区的德育,则是指社区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机会,由于支持社区活动者多为年长者,他们用丰富的人生经历教育社区的孩子,对孩子们的道德健全发展,起到很好的配合的作用。中国的社区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中国应试教育体制自身的制约,家长为了孩子成才,把多数的空余时间给孩子安排上了收费高昂的各类辅导班,很少去顾及孩子本身的天性。

二、日本的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中国和日本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也各有差异,在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上自然是不同的。日本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其独到之处,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大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人不能忘根,国家不可忘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吸取他国优秀的教育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日本受到了多方道德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他们都吸收了其中的精髓,吸取了其中的长处。另一方面,他们始终没有抛弃自己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中国有着更悠久更厚重的历史,不能被我们这一代人遗忘,需要重拾祖先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理论教导我们要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敢于打破陈规,那么辅导员就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理论形式,要学习和借鉴日本乃至西方的道德教育的模式,我们就要敢于接受西方的自由思想,民主思想,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口头。

2.各种教育力量要形成合力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需要家庭和社会配合辅导员来进行孩子们的道德教育,辅导员和家长之间要加强交流,及时解决孩子们的不道德行为。另外,社会也要提供给青少年一个和谐的平台,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和社会团体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加大道德舆论的引导,对不道德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

3.道德教育内容要深入,要具体

高校教育内容尽管也很丰富,但是其深刻性和实效性都尚有不足,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内容可以更深刻,更具体。

(1)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适应大学生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充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4.道德理论灌输和道德实践体验相结合

篇4

一、基础家政教育解读

1. 家政学。家政学(home economics)是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以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学科为基础的,从人与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和实践研究,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人类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科学。[1]

2. 基础家政教育。基础家政教育(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basic stage),即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本文中是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施的家政教育,主要教授学生初级食品加工、烹饪、家庭理财、服饰选购与保管、家庭保健、家庭礼仪等现实生活所必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外基础家政教育的比较分析

1. 基础家政教育目标任务的比较。以日本为例,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家政课的实施都有统一、规范的目标设定。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中学阶段家政课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术,认识家庭生活与科学技能的密切关系,培养创造能力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反观我国,由于当下家政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并没有以独立形态存在,相应的教育目标也是不明确的。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新时代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6]这也可看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的总目标。

2. 基础家政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比较。日本中学从八年级开始专门的家政教育,教育内容由缝纫和食物营养两部分构成。[5]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家政知识的难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逐渐由简单向复杂螺旋式上升发展,同样的缝纫和食品营养,到了高年级,主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设计课程内容,老师不会详细的讲解,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觉分工,独立完成。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家政教育内容主要分散的存在于中小学的自然、社会、劳动技术等综合课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可以说,家政教育对于大多数中国大陆家长和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面对现在学校中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升学指标的挤压,与家政教育相关的综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极有可能落空。相比较而言,我国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内容简单,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课程不成系统。

3. 基础家政教育教学形式和指导思想的比较。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家政课的总教学时间安排实验和实习课5:10。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情感为基调的教学形式深受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从“做中学”、自主探究实践,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完善。

我国中小学家政相关课程长期不受重视,加之必要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缺乏,绝大多数的课堂授课采取传递――接受式的模式,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吸收,以间接知识的传递为主,严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这种机械性的灌输脱离了生活实际,阻碍了青少年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极易造成“高分低能”,违背了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的初衷。

三、国外基础家政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在全面推进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显然,在基础教育学段开设家政教育课程是促成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家政教育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而日本的家政教育起步早,发展比较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家政教育的同时,积极汲取日本成功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

1. 按照“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推进基础家政教育。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也考虑到资金人员投入的有效利用,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应该先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小范围试点,建立家政课程实验区,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课程实验区的滚动发展。毕竟,家政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系统,需要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来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积累良好的经验,等条件成熟时向其他地区推广,不至于因为经验的缺乏造成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的浪费。1988年,浙江省在中小学实行的家政教育试点推广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 加快基础家政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更新教育观念。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只是停留在对一些浅层次的家庭生活问题的解决上,仅有的理论研究局限于对西方家政学理论的借鉴,基础理论本土化薄弱,也就不能具体的指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活动。家政理论的研究应该作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种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3.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并扶持基础家政教育的发展。纵观国外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经费、立法、管理等手段为其稳步发展提供的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发表的《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世界性调查报告》显示,有81%的联合国成员国家认为家政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大力扶持家政教育的发展。[7]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国家教育投入大力开发家政校本课程、研究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评估。添置家政教育硬件设备、组织专家论证并编制教材、不断探索和完善基础家政课程;国家制定法规,建立系统的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为基础教育阶段家政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4. 为我国基础家政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师资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大规模实施家政教育的瓶颈之一,根据米尔斯的一项个案研究,一堂成功的家政教育课主要涉及十个因素,其中教师是排在首位的因素。[8]家政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使课程内容涉及生活的诸多领域,课程本事的操作性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综合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断更新。短期来看,可以培训现在中小学的活动课和社会课教师,充实他们家政课理论和实践技能;着眼于长远,国家应该加强高校家政系的设置,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教师,同时要注意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保持师资素质的先进性。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家政师资队伍,势必难以加快基础家政教育的普及。[9]

总之,教育活动是一项等待、培育、保护(即保护学生的素质不受损害)的系统性工程,着眼于中国家政学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学段的家政教育,认识家政教育于个体、于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已经中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从学科教育的根基上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旦我们能在中小学开设家政教育课程,从学前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家政课程格局自然会逐渐形成,这必将有利于立足于本国实践的家政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政教育也能使学生实践、本土化研究、家政科学市场化从低级层次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未来家政相关事业的强大支柱。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和家庭问题相对复杂,从基础教育层面实施家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且中国也应该为世界家政教育的发展作出努力。基础教育学段家政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国一家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

注释

[1] 李玉.家政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7,24~32

[2] 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黄艳梅.家政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领域[J].教学与管理.2003(22)

[4] 孟玲.丹麦小学家政课开了100年[J].教师博览.2011,(06)

[5] 吴文前.观国外家政教育,思国内家政教育序列的完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6] 郑文.美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 张勇.中日家政教育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8,(37)

[8] 徐雪芳,施燕红.小学家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4,(02)

[9] 阿力贡.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及其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作者简介:李磊(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基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家政学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