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心理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心理现象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76-02

一、研究目的

中长跑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周期运动项目,是一个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它是中距离跑和长距离跑的合称。其特点是长时间的连续的肌肉活动,它要求在维持一定速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而且具有根据情况具备加速跑的能力。影响中长跑运动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对中长跑运动项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于中长跑运动并不是那么喜欢,甚至他们参与中长跑运动的心理几乎都是消极的态度,有些学生为了课堂达标不得不去提高中长跑的成绩。为此,本文分析中长跑运动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希望对于以后的中长跑的教学或参与者提供一点借鉴。

二、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法了解教学或运动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得出中长跑运动心理培训的必要性和教学训练中比较实用的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教学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中长跑运动属于枯燥、累的项目,除了专项的运动员和中长跑爱好者外,其他同学对待中长跑的态度都是消极的,参加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在学校教学中,中长跑运动无法形成像篮球等项目的爱好共同体,没有良好的锻炼氛围;过于注重学生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过多的强调体质教育,不断增加负荷量,忽视了呼吸方法与体力分配的作用。这就导致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恐惧、厌倦等心理的产生。

(一)忽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对中长跑不感兴趣,产生厌倦心理,不仅仅是因为中长跑教学太过于单调、枯燥,练习时体力消耗大,而且与以往练习中长跑时留下的痛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活动为主线,设计出丰富、趣味而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趣味性丰富的各种游戏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中长跑运动的学习兴趣。

(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

中长跑运动能够锻炼学生顽强拼搏、不屈不饶、用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这是我们很多学生所缺乏的,有些学生一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连试都不敢试着去做下。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调节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忽视呼吸方法与体力分配的作用

呼吸是为了提供氧气,只有足够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个参与运动的器官和组织,人体才能长时间的运动下去,所以说中长跑运动不只是肢体运动,内脏器官也参与了,特别是呼吸系统的关键作用。而没有计划的乱跑、不合理的分配体力,导致了很多学生中后程速度大幅度减慢,甚至是停下来用走的,结果就是成绩提高得慢。

中长跑的距离长,对于能量的消耗大,因此对于氧气的需求量也大。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保证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要有一定的频率和深度,好必须和跑的节奏相配合,一般两部两吸,两步两呼。且呼吸时采用口进行呼吸的方法,随着疲劳的出现,呼吸的频率可以有所增快。

在中长跑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前后程跑的速度相差悬殊,没有合理地分配体力,造成跑动中心理紧张,动作僵硬。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采用200米或400米重复跑练习;第二,让学生根据摸底成绩对照《达标》看自己属于哪一档次,然后根据摸底中白己发挥的情况,在原基础上提高一至二、甚至是二档次的要求。练习中采用200米或400米四至五次重复跑的方法,每练习完一次均各白记录自己的成绩。控制跑速,培养学生跑时合理分配体力的感觉,在练习中逐渐减少休息时间,增加练习难度,以达到或接近全程中长跑的要求。

(四)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现象

中长跑运动相对其他运动项目来说是一项内容单一、枯燥、体力消耗大而且需要顽强意志品质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中除了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战术的训练外,心理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运动员比赛的成功率70%归功于身体和技战术训练,30%归功于心理训练;而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更是70%靠心理,由此可见,运动训练的水平越高,那么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学生最容易产生对中长跑运动厌倦的“极点”心理、“情绪低落”心理和“畏惧”心理。

1.“极点”心理。当今大多数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中意志薄弱和怕苦怕累者不会太少,这就使得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兴趣不高,在练习中更是害怕“极点”的出现。

在中长跑项目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极点”出现的原因,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学机制。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心理训练中的自我暗示法――即当出现“极点”时,使用一些激励白己的语言(如“我可以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现在跑得很轻松,节奏不错,速度亦合适”“我能跑得动”等),以避免在第二次呼吸出现时“打退堂鼓”,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或者教师鼓励学生间进行动作或者语言上的暗示,如在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时,学生之间要相互竖起大拇指、挥手加油,甚至喊“加油”“坚持”等来鼓励同学。

2.“情绪低落”心理。中长跑项目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经过辛苦的努力之后,运动成绩提高得不是很明显,离达标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时,难免会有消极情绪的产生。要使这部分学生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他们在练习时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时,教师可故意地制造一些假信息反馈给学生,使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有利于继续学习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具体作法是:当学生完成一次练习以后,教师把真实的成绩告诉学生,然后针对他们存在的一些如技术错误、体力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意见。然后在学生完成第二次练习时,教师少计若干秒,让学生觉得这次的进步是由于技术的改进和体力的合理分配取得的。在最后一次练习时,教师同样少计若干秒,虽然此时学生的机体已经非常疲劳,但是当他们在看到自己的成绩仍可以保持较高的水平,这在无形之中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白信的心理。在中长跑项目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假信息反馈法”能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运动,并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畏惧”心理。一提起中长跑,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一种畏惧心理,而畏惧心理恰好是影响学生中长跑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在锻炼时,对于田径这能提高身体素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中长跑运动,更是缺乏热情,进而动摇学生的白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强迫学生参与,容易引起学生对中长跑运动的畏惧心理;而且在完成中长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如胸闷、下肢无力甚至是头晕等不适的生理现象,当他们不得不承受这种难于承受的感觉时,就容易产生厌倦、甚至是畏惧的不良心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方法,通过使用一些具有鼓励性、表扬性和风趣诙谐等语言或者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及时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长跑训练是一项艰苦的训练。传统的训练主要是以跑为主,内容单调,训练也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现象,把心理训练运用到训练中,加强训练的趣味性,调节运动员的训练情感,这样对促进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队员成功地完成了一堂中长跑训练课,心理会感到无此的陶醉,内心也由衷的高兴,因为他战胜了自我;相反,如果没能坚持下这堂训练课,那么队员就懊悔很长时间,内心将不断责怪自己,时间一长会减弱运动员的训练勇气,导致队员心理衰竭。

总之,心理训练是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保证,是优秀动动员获得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优秀运动员对专项运动的兴趣,提高优秀运动员对专项运动成绩的情感,锻炼运动员勇猛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夺取胜利的信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教育的过程是统一认识和实施行动的过程。在中长跑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中长跑运动发展背景的理论认识,让学生明确练习中长跑的目的以及意义,使他们不在是消极的参与,而是积极、主动地参加练习,培养学生中长跑练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思想教育必须始终贯穿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不怕辛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心理调节控制能力。

(二)建议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中长跑运动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增强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达到教学目的。

2.合理地、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介绍中长跑运动的特点、价值,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意识,积极参与,使体育教学朝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靠身体素质就能取胜的,更多的是靠意志品质去战胜对手,取得最终的胜利。

篇2

关键词:新时期;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个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对于土建工程的现场管理优化水平还能够综合反映建筑企业的经营状况。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兴建各种建筑物,使得建筑行业有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前景下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不同规模的建筑企业,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确保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从自身的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着手,通过不断地提升建筑管理水平,来确保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良好竞争优势。

1 目前土建施工中常见的现场管理问题

1.1 现场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工程施工质量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它与施工安全及管理都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不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所用的建筑材料不符合实际施工需求,进入到施工现场的物料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地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

1.2 土建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土建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和单位往往将精力都倾注在成本管理和工期追赶上,而忽视安全问题。这就使得很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安全责任不明确,这就为安全隐患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所以,没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充分的对施工安全引起高度的重视。

1.3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土建工程施工中,会产生非常多的建筑垃圾和一些废水废气,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噪音污染,这些问题都会危及周围环境,在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必须针对各项污染问题,进行合理的措施应对,尽量的降低各项工程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1.4 施工现场监管不严格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因劳动密集大,施工专业广。在工程现场的监管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施工环节的零散性,各工种之间的施工配合也欠缺,各工种存在随意搭配,没有明确的组织纪律来进行制约。在施工现场很难做好工程的全面监管。

2 关于进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安全教育

在施工开始之前,针对全体员工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进场人员的施工水平和能力。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进行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企业法制法规的教育宣传和普及,施工具体成本单位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员安全施工教育,提升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的熟悉程度及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隐患的安全因素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对于不同的施工团队,班组内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劳动纪律教育,特别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重点施工环节要重点加强安全教育,对施工中的各项安全用品使用方式做出明确的培训。

2.2 积极做好施工人员的各项培训工作

一个工程都是有数以千计的工人一个一个工序去完成施工的,可以说施工的工人就是工程中的灵魂。所以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思想素质水平都应该非常高。所以对于工程中的施工人员我们必须要做好有效的培训工作,例如安全教育工作等等,还有建筑行业中的基本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让施工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让施工人员明白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等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2.3 完善施工现场管理的组织系统

土建工程的现场管理必须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做支撑。确保施工现场管理是严格按照各项施工标准和规范制度进行的科学有效的综合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分工,分项管理,使彼此时间能够紧密协作,从满足土建工程施工设计要求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困难的管理工作。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涉及的问题范围比较广,关系非常复杂。但是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又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问题和效率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去进行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同时制定有效的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划分好责任,有效分清责任,做到管理层层有效的传递,有效促进土建施工的效率提高。

2.4 施工方案的科学规划和编制

对于土建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来说,施工组织方案是对其进行指导的技术性文件。在施工方案组织中需要考虑到工程的基本属性、规模及复杂程度、施工所处的自然环境因素等。一份完善的施工组织方案应该是实现了各项人力及财力资源的合理规划,施工技术及工艺的严格要求。为此,在进行土建工程开建之前,必须同施工现场情况着手,通过多方参与、反复分析对比,严格验证之后,形成最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并且要确保整个工程建设期间的施工方案可行性管控。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土建工程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程,其中的工作量和专业角度都非常广,同时又因为施工现场中还会受到一些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中工程质量管理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总体安全性,还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在进行工程的现场管理中,必须针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通过强化施工流程和加强各项作业的规范性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够切实有效。

2.6 充分进行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各项施工协调管理

土建施工中各环节的施工是相互依存的,在进行工程的现场管理中,必须首先对各项施工工艺和具体程序形成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各专业的施工特点来进行全面的协作分析,对于能同时进行的工种要确保施工现场的施工秩序。对于需要前后衔接的工作需要做好衔接的密切配合,通过创建班组管理制度和班组之间的协调制度,并严格落实责任考核制,以完善的现场监管制度对各项施工配合进行定期的检查,杜绝因施工协调失衡而导致的各项工程施工问题的出现。

2.7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

对于土建工程中的现场材料管理,必须紧紧地围绕施工进度来展开。在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于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一律不得进入现场。τ诮入到现场的施工材料,要充分的以施工图纸为依据进行材料的存放,对于水泥、钢筋等的存放,要注意防潮,避免材料的失效和生锈等现象发生。对施工材料的进场要做好详细的进场记录,避免材料发生丢失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范畴内,加强土建施工管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优化的措施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施工专业技术,并根据工程的现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的施工保障,从而也就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章素梅.影响工程质量的几个因素[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篇3

关键词:日语;区别;格助词;原因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206-01

日语中有很多助词,助词中「に和「で都是格助词,都接在名词下面,用来表示原因,但使用的场合不同。

一、用「に的场合

「に是书面语,表示直接的原因,多用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

下面接续的动词多是一些表示心理现象的,如「きる、「あきれる、「く、「びっくりする、「はっとする、「失望する、「がっかりする、「青くなる、「腹が立つ、「喜ぶ、「困る等。不过译成汉语时,不一定译成“因为”、“由于”,要根据句子的前后关系翻译。例如:

•もうこの小にきた。/这本小说,我已经看够了。

•ゆうべの地震にびっくりした。/昨天晚上的地震,我吓了一跳。

•野村さんはい失に苦しんでいた。/野村因长期失业而过着痛苦的生活。

2、表示出现某种生理现象的原因

下面接续的动词多是表示生理现象的,如常见动词有:「泣く、「笑う、「弱る、「疲れる、「くたぶれる、「う、「青ざめる、「中毒する、「しびれる、「へたばる等,可译作汉语的“由于……”、“因为……”等。例如:

•あまりの悔しさに泣き出した。/由于过于懊恼而哭了起来。

•暑さに体が弱っています。/因为天太热,所以体力也减弱了。

•彼は酒にっぱらった。/他喝酒喝得大醉。

3、表示出现某种自然现象的原因

下面接续的动词多是表示自然现象等方面的,如:「濡れる、「そよぐ、「ける、「むせる、「まみれる、「散る、「とける、「れる、「ひるがえる等,在汉语里一般不译出。例如:

•服が雨に濡れた。/衣服被雨淋湿了。

•が日にけた。/脸被太阳晒黑了。

•赤旗がにひるがえっている。/红旗随风飘扬。

从以上说明来看,「に后面接的动词一般是无意志动词,因此表示原因的「に不能用在意志句、命令句、劝诱句等句子里,也不能在后面接形容词、形容动词,因此像下面这样用命令式结句的句子是不通的。例如:

•悔しさに泣き出せ。(×)

二、用「で的场合

「で是口语性质的助词,也表示直接的原因。它使用的场合有时与「に相同,有时则不同。它后面虽然多出现无意志动词,但有时也出现意志动词,不过这时的意志动词含有不得已而这么做的意思。另外还可以在后面接形容词、形容动词,这是「に所没有的用法。

1、表示产生某种生理现象的原因

这时与「に的第二意思、用法相同,因此后面的动词也是表示生理现象的。这种「で与「に可互换使用,都相当于汉语的“由于……”、“因为……”。例如:

•私は勉で(に)疲れた。/我学习累了。

•彼はその恐ろしさで(に)青ざめた。/因为太可怕,他脸都吓白了。

•それをて、あまりのおかしさで(に)思わず笑ってしまった。/看到它,由于太滑稽,不由得笑了出来。

但有些表示生理现象的动词,由于使用的场合不同,还可以作为表示心理现象来用。这时则只能用「に,而不能用「で。例如:

•山田さんは人生に(で×)疲れて自した。/山田因厌倦了人生而自杀了。

2、表示出现某种自然现象的原因

这时与「に所表示的出现某种自然现象的原因不同。「に一般构成「BがAに~这一句式,而「で构成「AでBが~这样句式,表示因为A而B如何如何了,这时不能用「に。例如:

•雨で道がぬかるみになった。/由于下雨,道路变得泥泞了。

•大水で家が倒れた。/因为涨了大水,房子被冲到了。

•停で町が真っ暗になった。/因为停电,街上一片漆黑。

3、表示出现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一般也用「AでBが~的句。这时也不能用「に。例如:

•去年は日照りではよくなかった。/去年因为天旱,收成不好。

•国ストで交通が麻した。/因为国有铁路工人罢工,交通瘫痪了。

4、表示出现某种物理现象或产生精神现象的原因

这时一般也用「AでBが~这一句式,不能换用「に。例如:

•雪の重さでがいている。/雪把房檐都压歪了。

•秋の取り入れで大忙しい。/因为秋收,很忙。

•病でい学校を休んだ。/因为有病,长期没有上学。

最后一句的谓语「休む是意志动词,但它还有“不得已”的意思。虽然可以用意志动词作谓语,但不能构成意志句、命令句、劝诱句等。「で一般不能用来表示出现心理状态的原因,因此用「~できる、「~であきれる、「~でがっかりする都是不通的。不过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如「びっくりする、、「中毒する、、「困る等,它们有时还表示生理现象,可以用「で。例如:

•金には困らないが、体が弱って困る。(表示心理现象用「で)/我不缺钱用,但体弱没有办法。

•山村さんはしい病で困っている。(表示生理现象用「で)/山村君得了难治的病,毫无办法。

•地震にびっくりした。(表示心理现象用「で)/发生了地震,我吓坏了。

•雷の音でびっくりした。(表示生理现象用「で)/听到雷声吓了一跳。

以上对格助词“に”与“で”使用上的相似之处进行了区别比较。虽然比较繁琐,但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留意,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掌握技巧,学好日语的。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

作者简介:刘明,女,文学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讲师。

参考文献:

[1]罗敬仁.日语助词概论.北京出版社,1982版.

篇4

关键词:心理学 心理因素 感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58-01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是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名论著《乐记》中,关于“音乐表现感情特征”,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精辟论述,他道出了“音”、“人”、“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蕴含着音乐是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歌唱也不例外,它是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而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心理因素”主导着歌唱水平的发挥。用好它,则歌唱生涯会多一点儿坦途,反之,可能出现许多坎坷,甚至失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歌唱心理观。

一、歌唱的起源

歌唱从产生之初就是人们情感交流、宣泄或其它心理活动的产物。关于歌唱的起源,“情感说”、“异性求爱说”和“口头传承说”是比较常见的三种歌唱起源说。这三种说法都蕴含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动机。心理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心理因素的合理调配,是我们歌唱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歌唱与心理学

在谈到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对“心理学”这个概念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刘2006,1)心理现象包括: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识与注意、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内容。人是感性化的高级动物,在做任何事时,复杂的心理活动会贯穿始终,歌唱也不例外。“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学习歌唱的重要前提。”(吴1999,30)“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徐1996,104)影响歌唱的心理因素很多,我在此以“感觉”为例,来分析它们在歌唱中的作用。

感觉

这是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关于心理方面的词汇。心理学对“感觉”的解释是:“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刘,44)“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离开了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难以实现,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而获得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大门。”(刘,44)感觉是歌唱者一切知识的源泉。我们从开始学习声乐,老师会让我们找:打开喉咙的感觉、气沉丹田的感觉、打开胸腔的感觉、高位置的感觉、歌唱管道畅通的感觉等等。这些感觉是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需要接受的各种刺激,有了这些刺激,我们就会形成对新的声乐概念的认识,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声乐感觉观。感觉观正确与否将影响歌唱的状态。

除感觉外,想象、情绪与情感、思维、知觉、记忆、意识与注意等心理因素对歌唱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心理”调整得如何直接影响歌唱效果

人的一切行为都处于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控之下,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会极大改善我们的行为效能,也会提高我们的歌唱水平。

心理因素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一种心理因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心理因素的波动。当我们在歌唱时,情绪一旦紧张,便会引起思维的混乱,甚至停滞,感觉上就会麻木,记忆力减弱,甚至出现记忆空白,一切心理状态就都瘫痪了。因此,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稳定的正常状态之中,稍有紊乱,就会影响歌唱效果。这种心理就是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邹2000,15)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前进中的“拦路虎”,我们在歌唱中应予以避免。

总之,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使健康的心理伴随我们声乐学习的始终,它必将成为我们歌唱水平提高、进步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刘益民、张旭东、程甫.(2006) 心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修订版.

[3]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篇5

在学校中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愉快学习生活,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深入了解,掌握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他们在家庭、学校、班级、社会等场所的交际活动以及自身的成长发育和学习生活活动。家庭中经济状况变化、父母离异、意外事故、不当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变化等;学校和班级中成绩落后、竞赛失败、教师误解、违反纪律、同学歧视、厌学逃学、攀比追星、突发事件等;社会上得罪他人、上网成瘾、误入小团伙、受到要挟等;自身成长中对正常生理现象的焦虑、恐惧,异性羡慕与骚扰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掌握心理变化规律,开展心理辅导

1.年龄规律引发心理波动

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总有一个成长规律,即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这个过程既是知识能力增长的过程,也是成长成熟的过程,此过程必然会出现一些规律性心理变化,掌握这个变化与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定的变化期开始观察和预防,并根据出现的心理现象的人群特点随机辅导,及时处理好正常年龄段下的正常心理现象,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每一个成长阶段。

2.活动规律引发心理波动

学校学习生活是规律性的活动,其学段特征、学期特征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一个学期的初、中、末是心理活动变化的三个节点,一个学段的开始和结束更是心理变化的重要时期,在一些竞赛、运动、统考、升学考试等活动前后又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抓住学段、学期常规心理动态和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瞬间心理反应,适时做好心理辅导,避免心理怪相出现,能很好教会学生学会安排、学会承受、学会担当。

3.生理变化引发心理波动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育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随着不同生理特征的出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日渐凸显,开始关注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此时教师要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讲解处理青春期两性关系的一些方法,并通过家长正面引导,矫正对青春期心理反应的错误认识,用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驱赶学生的青春期困扰。

4.特殊事件引发心理波动

学生平静的生活突然遇到变故、打击,某一时期受到了不良事务的干扰等都会引起波动,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家庭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学生受到的影响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走出痛苦和阴影,变得坚强。

三、做好校园宣传,强化心理辅导

1.建设好学校心理课程和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前应该有专门的心理课程开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有配套的心理辅导室、班级心理辅导联络员,以此强化理论教育和专业辅导。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宣传,需要校园师生的认同,应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让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形成全校性的良好的氛围。

3.在学校中多开展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讲座

心理健康辅导贵在预防,心理问题的解除难度较大,学校应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做好心理分析讲座,防患于未然。

4.组织积极有趣的心理知识竞赛与心理问题剖析活动

篇6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

作为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⑴各种招聘现场

⑵通过书面材料

⑶通过网络求职

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篇7

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心理委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初步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熟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发展自助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技巧。

班级心理委员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与学生沟通。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使他们自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班级、系、学院和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二、培训对象

学院各班心理委员

三、组织机构

由心理咨询室制订,联合各系在全院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工作。

篇8

关键词 心理现象 客观规律 知觉理论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具有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为人的心理活动。人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任何外部的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将会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指向于做人的工作的人类实践活动,就必须敏锐地抓住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善于利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其实主要就是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包括有诸多心理现象,比如说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等。人的心理特征则可表现为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动机、注意等。由此可见,其实人的心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那么我们可想而知,做人的工作,将会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今天,我们就着重从知觉出发,探究知觉规律,浅析知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知觉,是人类心理现象之一。它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知觉伴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认识外界事物及其认识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获得对外界刺激的理解与接受的过程中,总会利用或视觉的,或听觉的,或嗅觉的,触觉的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而在单一地感知外界刺激之后,人会自觉地将感知结果通过人脑形成一个对刺激物完整的认识,从而记忆于人脑皮质层中,以便于日后对同一刺激的再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由知觉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知觉之所以产生,是在于对外界刺激的多种感觉的接受与解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知觉质量的环节就主要集中在在外界刺激、知觉器官、知觉接受者的解释这三个主要的地方。通过学习,我们还发现,其实知觉存在着基本的特征,一是它具有整体性,即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二是它具有选择性,它会因为知觉对象的相关特征及知觉主体的个人态度而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三是知觉具有理解性,即人在知觉客观事物的时候,不仅直接反映它的形象,还能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说明客观事物;四是知觉具有恒常性,即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对知觉的解读,除了从知觉自身的特征出发进行分析,我们还应该从知觉的过程来解读知觉的相关规律。由于知觉具有以上的基本特征,所以知觉的过程将会因为不同的因素而导致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说在知觉产生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外部特征将会对知觉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形色鲜明的物体容易第一时间被人感知到,而相对外表不明显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忽略。此外,知觉主体也会因为自身的内在状态和客观活动范围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说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以及活动目的、范围不同容易导致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

以上对知觉的相关解释,其实就是对知觉规律的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理论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知觉理论。既然我们在以上对知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解读,那么我们现在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看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知觉理论来实现人的良好教育。由以上对于知觉理论的总结性分析,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到将知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如果将其总结出来的话,那就是知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我们应该遵照以下几条基本原则来实现结合。

一、尊重知觉的客观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及其认知程度的规律,要科学地分析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状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二、抓住知觉的基本特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特征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得到实效;

三、要善于从感知对象下功夫,对知觉对象进行深入解读与再塑造来开展新一轮的知觉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就应该要善于精心设计、塑造教育内容,以受教育者能够迅速理解并接受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坚持以人为本,从知觉主体角度出发,科学分析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精细化教育,改变传统的一锅端,一刀切的做法;

五、敏锐把握并科学解读知觉偏差,及时汲取经验教育,利用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施行方法。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将知觉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作用巨大的。当然至于如何将其结合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不过其实也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尊重知觉规律,是否善于结合具体情况,将知觉理论正确灵活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当中去。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

[2]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M].高等教育研究,1996.

篇9

中国老年人过早停止性生活

一项题为《全国性文明》的调查显示,中国女性51岁以后停止性生活的,城市占35.3%,农村占58.3%;中国男性51岁以后停止性生活的,城市占56.8%,农村占80.6%。专家认为,中国老年人停止性生活的时间过早了。

老年人真的没有吗?其实不然。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表明,60岁至70岁的老人,约有60%仍对性生活感兴趣。而且大部分老年人性生活可以持续到70岁以上。

至于我国老年人过早停止性生活的现象,其原因是复杂的,包括了身体和心理的因素。首先是身体上的原因,因为人步入老年之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高发,而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障碍。比如糖尿病患者,其阳萎发生率占40%-60%。其次,就是观念问题,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理所当然没有性需求。69岁的陈工程师说,自己和妻子十多年前就停止了性生活,自从妻子停经之后就说不要了,现在夫妻分房睡,夫妻关系也变得很淡漠,经常为一点小事吵架。

张滨指出,老年人应当认识到,有性的要求和都是正常生理、心理现象,而且大部分老年人性生活可以持续到70岁以上。

老年女性更希望有精神慰藉

老年人需要怎样的性生活?研究发现,老年人对于性的理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日本筑波大学井上教授研究发现,对的理解上,男女存在很大差异。在对老年人调查中,48%的男性希望有肌肤之亲,而女性有这一愿望的只有23%。在类似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男性希望60岁以后仍有,而女性则从50岁开始以追求精神慰藉为主,因为闭经后阴道变得干涩,时会伴有疼痛。

吕教授夫妻两人都是从同一所大学里退休的,照说退休之后的生活应该是逍遥自在的,但这段时间夫妻之间却因为性事而矛盾重重。吕教授对张滨说,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跟以前比没什么变化,我每周都想有一次性生活,但老伴越来越厌恶做这种事。

张滨说,像吕教授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其实,夫妻相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感受。也许老伴是因为身体不适而拒绝性生活,因为女性更年期后阴道干涩,从而造成不和谐,甚至疼痛。对于老年人来讲,性生活并非单纯指,还包括拥抱、接吻、抚摸、相互倾诉等亲密的举动,这些既不受老年人生理特点限制,又能满足相互感情的需要。在养老院,七八十岁的老人结婚的大有人在,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表现得更为明显。

老年人性事要顺其自然

步入老年之后,的确会出现减退现象,所以,老年人对性事要顺其自然、量力而行,既不要逞强好胜不服老,也不需要压抑。

篇10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危象;心理分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6-01

重症肌无力(yasthenia Gravis,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传导障碍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病情突然加重或治疗不当,引起呼吸肌无力或麻痹而至严重呼吸困难时,称

重症肌无力危象[1]。因病程长、病情重、常反复,因此,有针对性地对重症肌无力危象进行心理护理,是治疗的保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患者68例,年龄16-61岁,均为脱机(呼吸机后继续治疗的肌无力危象患者。

1.2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再联合心理治疗与护理。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询问交谈。根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在收回的问卷调查表中统计两组患者出院时的心理情况。实验组29.4%的患者出现恐惧心理现象;有20.6%的患者有焦虑现象;2.9%的患者出现抑郁心理,没有患者出现悲观的心理;对照组94.1%的患者出现恐惧心理现象;有88.2%的患者有焦虑现象;55.9%的患者出现抑郁心理,29.4%患者出现悲观的心理,见表1。利用统计学的X检验分析原理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有无进行心理护理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预后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统计学结果:心理护理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恐惧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床特点为呼吸肌无力、呼吸麻痹、濒死感,病人对突然发生变故缺乏心理准备,继而产生恐惧心理。

3.2焦虑一旦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病人需气管插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球蛋白调节免疫,患者会担心抢救的成功与否、能否脱机、气切口能否愈合、患病带来医疗费用巨大的支出而拖累家庭及常受他人支配的感觉,感到绝望、焦虑、无助。

3.3抑郁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入住监护病房与外界隔离,家属探索时间短,咽喉、舌肌受累或气管切开造成言语沟通障碍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情,使患者自觉无能、情绪低落、沮丧。

3.4悲观由于病程长、病情重,对治疗产生怀疑,加上失去工作能力,生活无力自理,因而产生悲观失望。

3.5护理

3.5.1针对负性情绪可增加病人病情复发、恶性的可能,稳定病人的情绪是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热情接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及病情加重的诱因,告知过分抑郁及情绪波动,可造成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加重,使他们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治疗信心。

3.5.2沉着、冷静、有条不乱地进行抢救和护理工作,以恰当言行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告诉家属在病人面前保持镇定的重要性,要求尽量不在病人面前流露悲伤情情绪,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3.5.3对因人工气道或呼吸机治疗而出现言语沟通障碍者,应指导言语沟通方法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如卡片上写明了各种常见的不适及需要,胸闷、有痰、口渴、疼痛等,病人可以指点卡片上的内容,以便护患之间进行交流。

3.5.4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表现出对患者的照顾、关心、同情、尊重和接受。态度和蔼、宽容、诚恳、富有同情心。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防止并发症,减少费用并动员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病人提供大量的情感及物质支持。

3.5.5找出悲观原因,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因人施教,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安慰工作,讲明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恢复的,尽量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当病人的病情稍有好转时,应告知病人,帮助病人建立信心,把忧心忡忡的心态抛弃掉,憧憬一种非常美丽、湛蓝、绿意葱葱的生活场景,愉快地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真实地感受生活中的亲情惬意,忘记疾病带来的烦恼,开阔胸心。

4健康教育

出院告知其注意休息预防感冒,避免过度劳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干硬和精糙食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忌用影响身影神经―肌肉街头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丙嗪、卡那霉素等肌肉松弛剂,指导患者定期门诊随访,随身携带病历及出院小结,以便了解目前用药及剂量情况[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