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融合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介融合的意义

篇1

【摘 要】微博打破了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的壁垒,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本文从传播过程论视角审视微博在传播两极、内容、渠道和效果上的媒介融合意义,借以寻求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博;媒介融合;传播过程论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微博确实在很多方面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比如其时效性、即时双向反馈、传播范围和碎片化写作,即浅阅读习惯等。但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形态,更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1]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微博与媒介融合

微博,全称为“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依靠用户产生内容的Web2.0媒介形式。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种与网络相连接的终端进行访问并组建个人社区。与Web2.0博客相比,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与分享。同时,微博以信息内容的简短精练为重要特征,用户每次的信息不能超过140个字,大大节省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另外,与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相比,微博以陌生人的单向跟随作为典型特征,摒弃了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社区的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能够形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都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导致历来界限分明的传播形态汇聚融合的原因。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学术视角下对“媒介融合”进行观照,笔者在此抛却宏观发展层面的讨论,结合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传播过程论,以及我国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实践,总结出传统媒体运用微博过程中在传播两极、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媒介融合意义。

传播两极——从单向线性到“公民参与”

媒介融合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改变。传统大众传播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是社会化生产式的内容生产,其主要依靠专业媒体机构的传播者生产制作信息产品,传者和受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传播方向基本是从传播机构到普通受众的单向线性传播。微博的出现更新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固有观念,“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使一个机会更为平均、权利更为平等的言论平台和信息传播媒介出现,精英话语权下移,话语权的草根性与平民化特质凸显出来,“全民记者”时代由此到来,一个由消息者个体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的“自媒体”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消息的者、加工者、传播者、接收者融为一体,每条消息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实现以上四个身份的叠加和转换,这正对应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学术观点,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微博力》作者谢尔·以色列预测,新旧媒体在短期内实现融合,将兴起“辫子新闻”,即由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社会性媒体(新闻从业者与公民记者共同参与)这三条绳组成,每条绳又包含大量纤,这种信息汇集和交织将改变新闻生产的形态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2]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进行的媒介融合,就是要利用微博的优势,弥补自身单向线性的缺陷,增强互动性,扩大新闻源,优化传播效果,提升大众媒介的公共服务性,使大众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拥有各种反馈和体验的畅通表达渠道,并参与传播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以解构大众媒介生产者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力,实现传媒生态的根本改变。

传播内容——从单纯固态到流动裂变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形态的僵化,真正实现了信息的流动裂变。首先,微博对信息长度的140个字的限制使微博信息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种简短随意的“语录体”更能激发用户阅读和参与的欲望,也更适应网络融合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人们可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品读或者收看传统媒体精心制作的事件报道,但是却可能随时关注那些在表达上也许欠完整的“微”新闻。同时,操作终端的便携性使即时随意成为常态,媒体工作者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固定刊发和播出时间,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的实时新闻性。再有,微博信息通过组成的节点链条,由节点上的用户主动推动而呈现快速弥漫状。每条微博在转发过程中都集合了大量的转发理由和即时评论,使信息量得到叠加,配合转发的大量评论信息可以与原有文本整合成新的信息进行再传播以达到裂变式效应,这种超阅读文本是对传统大众传播信息文本的固定化颠覆,也真正接近了媒介融合下的信息形态。总之,传统媒体运用微博,在传播内容上打破了形态固化的僵局,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下信息的流动性和受众参与阅读的特点。

传播渠道——泾渭分明到渠道整合

媒介融合的基础是传播渠道的融合。过去各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单一的,报刊信息或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都是在各自界限分明的渠道内进行。实现了微博应用后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多渠道整合传播。首先,从信息传播环节来说,新闻等信息产品不仅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还可以同时在媒体官方微博上对产品进行“微博化传播”以扩大其传播范围。其次,从信息生产环节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微博内容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一类信息源,传统媒体根据自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去碎片化”处理后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或者对微博热议事件进行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对有价值的微博新闻进行后续深度报道等,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最大化。再次,传统媒体还可以把微博作为快速新闻的第一渠道,因为微博的即时报道更真实、更富立体感,还可以用微博进行现场新闻采写,然后再发挥纸媒内容为王的优势,对新闻事件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以弥补传统媒体时效上的不足,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意义上的整合渠道全媒体传播。

传播效果——媒介营销模式上的嬗变

传统媒体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一贯单一的营销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营销,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打造品牌的线上影响力,进而提升线下传播影响力,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比如在微博上人气指数很高的《新周刊》杂志,截至2010年10月,《新周刊》微博的关注者(微博订阅者)已经超过60万人,远远超过其线下订阅数量。其执行总编封新城透露,《新周刊》官方微博的人气的确提升了《新周刊》杂志的实际销量,很多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新周刊》官方微博继而成为《新周刊》的线下读者。同时,传统媒体还可以在攒足微博人气的基础上,开设传统媒体的微博专版或专栏,通过专版或专栏推广自己的微博,将网络互动落实到版面和栏目上,加强网络和传统媒体受众的流动性。

此外,通过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实名制个人微博,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也是扩大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微博上以个人实名信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再通过转发的形式,将记者、编辑的微博出去,变成个性化信息的集合。这个过程中,记者不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出现,而且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出现,成为网友直接提问的对象,记者与受众的两极对立消失,信息传播由转为互动,由统一生产转为个体间的全方位交流。交流方向、内容和身份的流动互换是传媒业向媒介融合进行革命性进化的根本。同时,记者的个人形象和观点得到强化,满足了网民对真实性和贴近性的要求,被重塑的记者形象赢得了大量网民的支持,为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提升其公信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微博为传统媒体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理解微博的媒介融合意义,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微博并非完美,摒弃自身局限实现媒介间的优势互补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篇2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促进了媒介更好更快地发展,使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与服务。但究其根本,媒介融合始终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而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因此,我们在享受媒介融合带来的诸多益处时,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与之相伴的弊端。本文从批判的视角切入,深入解析媒介融合对人的认知、观念、行为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

媒介融合加大了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认知偏差

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通过简便的方式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在媒介融合的第一阶段――媒介互动层而,媒介呈现给受众的信息只是表面上的多样化。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把文字、语音、影像等不同的信息形式转换为相同的数字产品,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传统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资源,将内容廉价提供给新媒介或者通过自办网站吸引受众,都只是简单地将信息由传统媒介复制到新媒介,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另一方面,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普通大众也成为信息生产者。信息门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信息数量的激增。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信息,人们极有可能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在大量的无效、重复信息中浪费时间、精力,无暇分辨现实环境与媒介所呈现的“拟态环境”之间的分别。

媒介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媒介整合,即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这一时期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联合起来形成媒介集团,基于利益而形成的媒介集团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利弊,剔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报道、评论,利用集团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互为议程设置。意见市场完全被少数几家寡头垄断,意见的多样性难以保证,受众对于环境的认知也被少数几家传媒巨头操纵。

媒介融合使人的思想趋向浅薄、观念趋向片面

媒介融合为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信息,但海量信息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信息的肤浅化。信息牛产者以质量上的牺牲来换取数量上的优势,所提供的信息是表面的而非深刻的,是业余的而非专业的;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是快速的、浏览式的。造成的结果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人们更注重感官上的刺激,表面上接触了多样化的信息,实际上却是浅尝辄止、理解不深。长此以往,人们的思想将越来越流于表面,越来越浅薄。

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媒介融合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地获取信息。更多的选择带来的却并非更优的结果。信息的过载与人们有限的时间精力这一矛盾,很容易造成人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接触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相一致的信息,避免接受容易引起内心冲突的与原有观念不符的信息。通过不断地强化、循环,原有观念被不断加强,新的观念更加难以进入,结果就是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里,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长此以往,将无法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媒介融合造成“媒介依存症”加剧、生活方式封闭、媒介消费趋同

1.“媒介依存症”加剧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终端融合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接收终端来接收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这种便捷会加剧人们对于这种终端设备的依赖。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可以多人同时使用,而终端融合带来的这种融合媒介为了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大便利和自由,必然会具备个人媒介的特性――强调个体独占性,独享而非分享。这使身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私人世界中无法自拔。

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捷无形中占据了人们大量的闲暇时间,尤其是等待、移动等零碎时间。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显著。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讲得口若悬河,学生们则低着头看手机。随着触屏手机的快速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触屏手机后遗症”(症状表现:排队候车时,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滑动屏幕;使用电脑时,习惯性用手指去划显示屏;看到图片太小时,习惯性地用手指去放大等)无疑是“媒介依存症”在手机媒体领域的扩展。

2.生活方式封闭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上曾流传这么一段话――“老太太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谈一场恋爱,不去尝试没试过的生活,只是每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情……你要青春有毛线用。”这段话其实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网络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媒介融合时代,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接收方式使人们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成为现实。

如今流行的“宅文化”就是一种生活封闭的表现。它起源于日本,原意是指对人类接触有障碍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传人中国后,演变成为一种新文化的象征。具体来说是指现代都市白领们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人宅起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生活方式建立在对于信息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基础上,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与外界的隔离反过来又助长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加剧了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认知偏差。

3.媒介消费趋同

媒介融合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各具优势与特色。媒介融合的出现以其“融合性”的特点消弭了原来报纸、广播、电视相互之间的界限。它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同时也导致传播方式趋同。无论受众通过何种媒介,处于何种状态,他们接收到的总是相似的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为一体的信息产品。这种传播方式的趋同带来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趋同。

篇3

今年1月的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同比增长97.5%。移动互联网已经与第三方支付、在线视频一起成为互联网细分行业成长性最快的“三甲”。??新媒体领域的新概念SoLoMo(Social,local,mobile的缩写),认为新技术的价值应以社会化、本地化和移动化为三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移动化突显其力量,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手机、汽车、便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诸多移动终端,成为整合和呈现新闻信息的新平台。终端入网、推送和订阅、App应用、个性化订制打造出的“移动阅读”,在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的新媒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BBC、CNN,美联社、汤森路透集团,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移动新媒体。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制订融合媒体战略,是时代的要求。怎样找准内容定位、调整商业运营模式、探索与电讯业融合的可能性,国际国内媒体已经在投石问路。

移动社会的阅读:灵活的内容策略

人类正进入“移动社会”,流动的个体倾向以求新、求变为追求,不再以产品或产量为卓越的标准。有人称之为追求速度、不追求意义。??互联网技术使新闻以对话和互动的方式组织内容,“微博体”使新闻内容“碎片化”,引领人们进入“浅阅读”时代,同时移动的便捷性又为深层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移动媒体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时效追求几无止境。比如,纽约时报专门为黑莓手机打造的“生意本黑莓阅读”(DealBook Blackberry reader)App应用,全天24小时提供财经新闻,每分钟更新一次,对权威媒体的财经新闻、信息和金融界的资讯进行整合,同时提供离线阅读和在线阅读,让用户“与重大新闻全天候直接通电”。

移动技术在时空上解放了阅读者,人们获取信息的时机变得零散且随机。人们既可以自主地向内容提供方订制信息,也可以在内容提供商了解其偏好的基础上,坐享个性化的内容。

纽约时报的应用程序“时报浏览”(Times Skimmer)中,读者根据喜好订制属于个人的信息版面。它可以用一句话为你说出美国最出彩的新闻,也可以组织起你关注的话题的所有新闻导语。??信息组织方式更加灵活了,它也影响着新闻机构的运作模式、改变着移动社会成员接收信息的方式。“路透长廊”应用(Reuters Gallaries application)汇集了路透社所有获奖的新闻照片和新闻视频,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和链接,按照话题、类型、用户兴趣等编织成相互连接的数据库,用户对同一条新闻的阅读可深可浅。路透社还将每天编辑推荐的优质新闻图片整合为幻灯片形式。

移动新闻业的竞争法则是“人无我有”优于“人有我优”,内容的细分成为必然的市场抉择,同时也是发挥母媒专长、延伸既有品牌的策略。比如纽约时报的新媒体思路是发挥其百年老报的“言论”优势,开发系列发挥言论影响力的App以保证品牌的衍生力。纽约时报地产的苹果手机应用(The New York Times Real Estate app for iPhone)是专为iPhone打造的手机应用,将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新闻报道、言论与深度搜索工具进行整合,通过列表整理出最受欢迎的房地产信息,成为纽约客找房的必备和首选。

广播电视业也在大力开拓移动战略。BBC采取碎片化的移动策略,提供音视频娱乐信息。BBC Mobile的头版以新近电视剧为主打,将视频精彩片段、关键情节和一周集锦剪辑成短片,用户可以轻松下载观看。此外,BBC还按照网站新闻板块提供的内容,向发送短信的用户提供简短的内容概要、主题的链接,供用户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包括:新闻(News)、汽车杂志(Top Gear)、视频短片(Video clips)、足球(Football)、广播(BBC Radio)、旅游新闻(Travel News)、《神秘博士》(Doctor Who),以及BBC音乐(BBC Music)。

通讯社方面,路透社的实践值得关注,它专门为iPad用户开发的“汤森路透市场平板”(Thomson Reuters Marketboard)于2011年8月18日面世,专门为财经专业人士、学生和市场爱好者设计,提供迅速把握全球市场变动趋势的平台,目标客户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便捷地抓取市场数据信息,包括新闻资料、政府文件、研究报告等。

《经济学人》2011年7月的文章《新闻的未来:重返咖啡馆》中展望了社交媒体对新闻业的改造,人们从大众传媒的时代“回归”到人际之间“说”新闻的信息传播方式,互动是web2.0时代的重要特性,而移动化使这种互动可以随时随处进行。

国际媒体的收费模式:向移动性延伸

传统报业的转向需要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传统的“捆绑销售”模式,正在让位给“分类计价”的新模式。??英国金融时报及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付费阅读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纽约时报“支付墙”(pay wall)也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营销界限,推行数月后也获得了成功。这种营销模式直接运用到了iPhone、黑莓和iPad,并且实现了温和的过渡和兼容。

不少人认为,移动终端上的信息服务难以脱离其母体――传统媒体、互联网的支撑。但是也应该看到,真正的新平台上传媒业已经在脱胎换骨,从产品意义上来讲,移动新闻业提供的咨询、服务整合后的内容,是在开拓不同于过去的新型产品,无论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还是受众情况,都已与传统媒体或互联网信息服务有了一定的质的区别。

移动信息的生存环境有了质的不同。以iPhone、iPad应用程序为例,它们搭载于苹果的APP Store。而苹果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运作,已使苹果用户习惯于从其官方平台iTunes购买歌曲、电影、电子书等。App Store上线后,同样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购买,截止到2011年7月仅3年时间内,App Store应用程序数量已超过42.5万,下载量已超过150亿次,其中,需付费的应用程序数量超过20万,这已经成为苹果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苹果开创的为在线内容付费的先例,以及相应的平台,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互联网业界,目前,各大移动平台都争相推出交易平台,将应用程序、游戏、书、电影、音乐等卖给用户,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从生存方式来说,报纸的移动终端已与互联网上的数字报纸有了很大差别。移动终端用户最看重的,是内容是否便于获取,而非是否付费,这是纽约时报上主题讨论的结论,该讨论以“我们是否已变得更愿为内容付款”。用户为了便于获取内容而付费,这一点在传统互联网上很难实现――互联网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从搜索引擎或社交网络中找到相关内容,但移动设备在这方面有其局限性,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的场合也不便于查找。这与传统报纸的售卖有些相似,用户因为想阅读其内容,所以付钱购买。

对中国用户来说,尽管人们习惯于长期使用免费或者盗版软件、破解软件,但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的普及,同时加上苹果公司产品在中国大批量的普及,将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引导或不得不使用付费信息服务。在纽约时报主题讨论中,根据Magid Advisors的调查数据,25岁至34岁的人最愿意为移动或在线内容付费,其次是18至24岁的人,再次是35至44岁的人。

对于应用程序收费,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安全、可靠、便捷易操作的支付系统后台的研发和维护。通过这一平台,用户无需帮助即可完成支付,完善的结算体系保障用户个人利益。对于购买APP本身,可以直接使用APP Store或者Android Market进行交易;对于购买内容,目前通过第三方支付软件如支付宝等进行交易的环境比较有利――2011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至关重要的一年,不仅强劲增长,整体交易规模突破2万亿元大关,而且多项监管法规相继颁布。

把握移动产业链上的互利共存关系

把握移动内容产业链上的互利共存多个经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媒体不迷失方向,是目前需要面对的难题。对于中国的媒体而言,与强势的电信系统的合作,还有许多政策性、规范性等方面的难题亟待解决,而利益带来的博弈――媒体、电信运营商和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争夺利益,而作为“内容”供应者的媒体目前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在领跑社会的前进方向;移动媒体也正在表现出对移动终端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强烈依赖。虽然目前内容与渠道的提供方仍处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但如果任凭渠道提供商不断扩张,逐步形成垄断、甚至进行内容生产,很容易就将内容提供方挤出市场。媒体集团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影响力。纽约时报的策略是,通过免费阅读权限等方式鼓励读者订阅电子版,而绕开苹果公司――如果通过苹果应用订阅,苹果公司就从信用卡支付中掌握了一切用户信息。纽约时报努力建立自己的用户信息库。默多克的iPad报纸《日报》的所有内容,都要直接付费后才能阅读,以此掌握更多的用户信息,与苹果公司等终端生产商抢占主体性地位。在“强渠道――弱内容”的关系中,要努力保障媒体的影响力和利益。

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媒体,亦可考虑打开胸怀和思路,积极与新技术融合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内容细分创造移动媒体的增量市场,努力打造“强内容――弱渠道”的互惠关系。国际多家大媒体主要通过内容细分的方式来保证强势影响力,比如,路透社发挥财经新闻和法律咨询的优势,纽约时报发挥其言论优势,BBC发挥影音娱乐信息的特长,美联社发挥快捷咨询的专项。

汤森路透的移动阅读战略以专业财经信息与服务作为主打,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法律资讯也成为路透社主打的移动服务板块。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应用从2010年11月上市,与iPhone、iPod和iPad均可兼容。该应用基于美国广泛征引的法律词典第九版Black's Law Dictionary打造而成,收录了45000个词条。开发者运用超链接方式使得搜索变得更加容易,为所有此条配音,实现文本与音频的融合。新增的书签的功能提供了将近3000个引用,并且支持完全的离线阅读,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得到更多的服务和信息,通过手机Safari可以直接与Westlaw materials进行连接。另一应用“配音美国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udio)由汤森路透下属的West公司开发,在苹果公司网店出售,价格为0.99美元。应用收录了美国宪法全文,新增的新媒体导航技术使得搜索更加便捷,全文都有完整的音频,可以通过播放器收听,目录可以链接跳转到任一章节,内容还包括批准宪法的细节和权利法案的链接。

内容与渠道在很多情况下本来就没有清晰的界限,尤其是在移动阅读风靡全球的时代,内容与渠道的完美融合才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Flipboard被称作ipad上的革命性社会性新闻应用,是“社会性杂志”的成功代表。其特点是将特定新闻源(一般是指各大媒体的内容),或者将个人的Facebook与Twitter上个人账号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其独有的逻辑算法,将重要内容自动搜索后,呈现出更详细的文字、图片与视频,再通过其特有的技术手段重排版、渲染,将相关内容以精美的杂志版面形式呈现。Flipboard所代表的使用者导向思路,对传统媒体应有启发性。在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阅读终端上呈现出精美的页面并不困难,但在讲究随意性与便捷性的时代,为每个用户提供设计完备的“新闻编辑系统”,是一个方向。国内腾讯推出的“QQ阅读”就是这种思路,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媒体源、国内主流微博账号、QQ空间等多种方式订制阅读内容,相关内容以杂志方式呈现,用户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网本和个人电脑上阅读。这种新型的内容组织方式,连同承载它的iPad新移动终端,上市以来受到追捧,代表了移动新闻业的一种可能性。

注释:

??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参见贺骏:《互联网十大成长性排名》,证券日报2012年1月30日。

??Tracing mobilities: Towards a Cosmopolitan Perspective, edited by Weert Canzler, Vincent Kaufmann, Sven Kesselring,Aldershot, England ; Burlington, VT : Ashgate, 2008,第5页。

??New York Times Launches Times Skimmer: A New Way to Read the Paper Online,Read Write Web,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nytimes_launches_times_skimmer.php, Frederic Lardinois。

篇4

[关键词]产融结合;安全;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98-02

义煤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完善以战略管控为主,运营管控为补充的战略管控体系,推动企业坚持产融结合发展模式,走资本化、国际化、产业化、高端化、和合发展道路。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武予鲁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凝聚合力,突出安全,创新发展,为加快企业科学跨越而努力奋斗》的报告,综观集团公司的所有文件,其核心都包含着三个主题,一是安全生产,二是资本运作,三是和合发展。在这三个主题中,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的发展环境,就没有产业的快速扩张,就不会有产融结合的发展动力,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资本化就是企业不再走简单的依靠自身积累实现滚动发展的道路,而是要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张。这是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也是义煤实现科学跨越、乘势腾飞之路,是产融发展的思想基础。

1 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是义煤乘势腾飞的助推器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向资本化、国际化、产业化、高端化迈进。产融结合就是将产业和金融业相结合,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思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是义煤集团乘势腾飞的助推器。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集团在度过了初创期后,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在快速成长时期,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亟须大规模地构建销售网络、稳定原材料供应、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实现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产能。这时企业集团发展中的最主要矛盾是产业迅速膨胀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为了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企业集团通常会选择有较好融资功能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对象,通过参股或控股形式进入金融产业。2007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班子的正确领导下,义煤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和谐友好科学发展,两大跨越又好又快;大型集团行业聚集,外向拓展相关多元;基础结构升级,运转高效现代制度;企业增效职工富裕,本质安全平安义煤”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强势起步、强势跨越、强势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扎实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义煤的发展进入快车道。通过资源整合,成功的实现了在新疆、青海、山西、内蒙古和蒙古国打造五个千万吨煤炭基地的战略构想,形成了煤炭、煤化工、铝工业三大主业,开创了八极推动的新局面。原煤产量由2006年的1600多万吨,一步步跃升到2011年的3200万吨,是2006年的近两倍;企业生产经营总额由2006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00多亿元,增长幅度达到4倍以上;实现利润49亿元,是2006年的6倍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00亿元以上,是2006年年末的4倍。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全国500强大企业中位居400位,比2006年以前的排名提前90位,在河南企业100强中,排名第19位。尤其是企业的成功上市,大有能源的组建,为义煤的强势跨越奠定了广阔的融资基础,为义煤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但是,由于美债、欧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际金融形式异常复杂,全球通货膨胀、世界经济衰退已经成为难以遏制的大趋势,中国经济受国际经济气候、国内通胀、通缩压力影响,GDP增速明显放缓,证券市场波动较大,金融融资难度增加,靠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和保证义煤“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为企业发展打造强势融资平台,才能有效的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产融结合?按照国际惯例,通行的产融结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即以信用为纽带,通过债券债务关系相联系的结构方式;二是以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它以股权为纽带,通过证券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来实现产融结合。三是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之间以提供咨询服务而实现彼此结合的方式。在建立与完善产融结合机制过程中,可以以信用型产融结合方式为基础,以股权型产融结合方式为突破口,注重发挥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方式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产融结合通道。从国际许多大企业成功运行的例子看,银行是较好的融资平台,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实现产融结合;如果大规模公开募集债务,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是融资利用的工具;而通过产业基金来融资,可以选择信托、投资基金等金融组织形式达到融资目的。当然,每一种融资平台都不可能绝对不受限制,各国通常都会通过监管法律或法规对关联交易活动给予一定制约,而且面向公众融资的比例越大,这种管制就越严格。义煤集团实现产融结合就是要按照董事长提出的资本化、国际化、产业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实现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本快速扩张,实现跨省、跨国经营,形成以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为重点,合理规划各种产业要素,形成产业链条,制造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形成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滚动发展的能力。

义煤集团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强化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支撑。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按照工作留人、待遇留人,以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尤其是熟知市场规律,具有一定前瞻能力的资本运作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企业强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按照资本化的要求,按照资本市场的通行法则,制定完善科学的资本运作制度,形成完善的资本运作和管理机制,不断增强资本运作能力,为义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产业运作管理,促进产业做强做大,增进企业抗风险实力,为产融结合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巩固和强化安全基础设施,以安全高效的工作业绩提高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坚持文化引领,推进文化管理,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企业品牌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 耿村煤矿为义煤践行产融结合模式建功立业

安全生产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础,是产融结合的保障。没有产业的强势发展作支撑,就不会有产融结合模式的出现。耿村煤矿是义煤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矿井安全管理持续稳定,原煤生产蓬勃发展,文化管理稳步推进,职工收入不断提升,原煤工效和生产成本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一个安全高效、和谐发展的新耿村,已成为义煤强势发展的新亮点。

耿村煤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生产零事故、工程质量创一流,防冲防火重实效,瓦斯治理上台阶,文化引领促和谐,人本管理增效益。总体要求是:突出一条主线、强化两项管理、注重三个提升、抓好七项工作、实现一个目标,概括地讲,就是“12371”系统工程。

“1”就是明确一个理念――抓安全就是抓发展,坚定不移的把安全质量第一、生产效益第二落到实处。“2”是强化两项管理――即安全质量管理、成本预算管理;“3”是注重三个提升――即提升防冲、防火和瓦斯综合治理水平,增强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综合自动化矿井建设水平,增强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和谐矿区建设。“7”就是抓好七项工作――即进一步深化安全质量管理,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进一步抓好采掘接替,实现矿井科学发展;进一步抓好精品五优矿井建设,不断提高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强化以成本为龙头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抓好以低碳经济为方向的非煤经济发展,支持选煤厂建设和安全高效运行,壮大我矿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矿井文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人本管理方针,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最后一个“1”,就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安全生产零事故。

篇5

关键词:美沙拉嗪;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病变的一种,患者多同时存在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因而临床医生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1,2]。我院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诊治的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诊治的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26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20~66岁,平均(43.1±3.6)岁;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美沙拉嗪实施治疗,3次/d,1g/次;观察组的21例患者在应用美沙拉嗪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进行治疗,2粒/d,3次/d;均连续治疗16w。

1.3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2.0系统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x2检验进行组内比较,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现今溃疡性结肠炎还没有确定具体的发病机制,相关学者研究指出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黏膜免疫损伤有一定关系[3]。因而,临床上主要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以及抗炎治疗。

美沙拉嗪为一种高效的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其能够很好的对细胞内过氧化物酶活性产生抑制,调节肠壁炎症[4]。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主要构成则为草杆菌及肠球菌,其能够有效的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现象,进而将肠道保护屏障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有有效的抑制病菌的生长,诱导出现肠道局部免疫耐受,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吞噬功能。临床研究指出,益生菌能够抑制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性介质的释放[5]。因而,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相互促进,增进疗效,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

综上所述,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运用美沙拉嗪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燕,罗忠金,何洁等.大肠水疗联合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0,24(06):412-413.

[2]王宇,许贤姬,王福成.美沙拉嗪灌肠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36(03):74-75.

[3]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12(03):548-549.

篇6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竞争的加剧,“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传媒领域的重要趋势。面对这一热点现象和问题,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该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客观地呈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领域分与合博弈的发展现状,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对web3.0技术环境下传媒生态的未来图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媒介融合 web3.0 云计算自媒体

数字技术的发展,受众需求的细分以及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催生了媒介融合趋势的出现。媒体问的兼并与重组,媒介内容、网络、终端的融合与发展,全媒体理念的形成与推广等都成为媒介生态中的重大变革。尽管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学者们依然对该问题持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对各方观点的梳理与分析对于我们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融合及其主要论断

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来表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的发展态势。这三个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尼葛洛庞帝还指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概念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为该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发展壮大,该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兴盛。通过对媒介融合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归纳,笔者认为,当前学者们对该问题主要持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即绝对融合论、绝对分化论和先合后分论。

1.绝对融合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与媒介融合问题有关的学术论文共有722篇,其中有将近2/3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将媒介融合作为行业背景来探讨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传媒生态发生的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是我国较早对媒介融合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她在其2010年发表的论文《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中指出:“本世纪初,新一代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在传媒业的广泛运用,促使新闻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日益密切,新闻报道由单一媒体独立运行转向多种媒体融合传播。”

此外,蔡雯教授还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认为“无论是目前广为关注的‘报网互动’‘台网互动’,还是正在一些传媒集团悄悄进行的组织结构改造,都只是‘融合新闻’在起步阶段的某种尝试。”蔡雯教授的研究是众多学者从微观角度探讨媒介融合时代传媒界应对之道的缩影。

绝对融合论把媒介融合作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前提展开各方面的研究,虽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但一味地强调合的必然性,却忽视了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融合不是目的,而是媒介生态变化中的一种表征,如何在媒介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加长远地把握未来,还需要有多维的辩证思考。

2.绝对分化论。就在媒介融合的研究日渐壮大和成熟的时候,有一些学者结合近年来媒介融合的具体实践,对“绝对融合论”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媒介分化才是传媒发展的趋势。

学者陈国权在其论文《分化是传媒发展的趋势――“融合论”质疑》中开篇就提出“今后传媒发展的趋势不是融合,而应该是分化”。作者认为:“在传媒分化的观点下,未来传媒形态将进一步分化成更细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媒,变得更加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该学者选择了一系列媒介融合的失败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完全否定了当前传媒界出现的融合趋势,从相反的角度引起学术界对“绝对融合论”的反思,未来的传媒形态究竟是分是合,各方争论不休。

3.先合后分论。就在“分”与“合”争执不休的时候,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辩证地思考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之间的关系。

在论文《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学者彭兰指出:“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意味‘合’,更意味‘分’。”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并适应人们不同的信息接收习惯。

先合后分论打开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形态研究的新视角,学者们不再一味地探究是“分”还是“合”,而是结合具体的实践,提出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点,修正了以上两种观点的极端性和片面性。然而该论断认为,未来媒介将严格按照先“合”后“分”的顺序演进,未免陷入另一种绝对化。媒介生态丰富多样,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单一的发展路径根本无法全面地呈现未来媒介生态的发展图景。因此,过分强调分与合的先后顺序也难以避免将研究导入误区。

总之,以上三种论断各具特色,虽有不科学之处,但却较完整地呈现了媒介融合问题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素材。那么,在技术的推动下,在受众的需求中,媒介融合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媒介分化与媒介融合长期博弈、此消彼长、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过程。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业界现状――分与合的博弈

媒介融合是数字时代媒体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应对之策。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媒介融合旨在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的融合为各种媒介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及发展方式。因此媒介融合是分化中的融合,即保持各种媒介形态原有特点的深度融合,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失败。昔日被称为传媒界“世纪联姻”的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案终究还是在10年后失败而终,双方既未实现资源与业务的有机整合,还因为资金等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融合是小,发展是大,我们无需执著于为是分还是合找一个定论,传媒业将会在分与合的博弈中不断向前发展。

分与合的博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由于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形态各具特色,媒介环境千变万化,受众需求丰富多样,这个博弈是一个包括媒介内容与媒介形态、媒介政策与媒介利益、媒介发展构想与受众多样需求等的盘根错节、此消彼长的漫长而崎岖的过程。

1.媒介内容与媒介形态的博弈。近年,国内一些传媒集团提出的全媒体发展战略在内容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日常业务的开展以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都注重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合作与共融,推动了全媒体社会图景的形成。

然而,全媒体的构想虽然美好,但如何实现真正的内容融合却是各家媒体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拿报网融合来说,纸媒办网站的初衷在于拓展业务范围,聚合受众分散的注意力,在网络传播时代找新出路。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仅仅是新瓶装旧酒,将报纸的内容照搬到网站上,不但没有利用到网络媒体即时、海量、高互动性的传播优势,反而通过重复的信息传播引起了受众的厌烦心理。在内容与形态的博弈中,内容要以形态为导向,改变旧有的单一模式,提高融合性,从而不断适应媒介形态的多样与融合。只有实现内容与形态的水融,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2.融合政策与各方利益的博弈。媒介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支持,而融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也成为阻碍媒介发展的绊脚石。

2010年1月21日的国务院国发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中规定:“‘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是当前我国针对媒介融合提出的最重要的政策范例,代表了国家对于媒介发展的规划和方向。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数字技术的进步、内容融合的发展对传输信息的网络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网融合”的提出能够实现不同网络业务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自由获取信息的需求。然而,在中国特殊的传媒政策及格局下,“三网融合”的进程严重受到行政区划及行业垄断引发的利益困扰,至今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笔者认为,在政策与利益的博弈中,利益的分化将会导致政策的分崩离析。“三网融合”过程中需要聚合的是三大网络通过业务融合而实现的共同利益,而分化则是在融合实现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展,未合先分将使这场博弈陷入困境。三大网络应当以大局为重,在利益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在政策的指引下推动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3.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与众口难调的现实之间的博弈。“受众中心”时代的媒介变革以受众的实际需要为参考,旨在满足其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当今社会,受众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信息需求的复杂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与众口难调的现实之间的博弈表现得十分突出。

受众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终端平台来接受信息的。终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智能数字化终端成为当前媒介融合趋势下终端融合的主要样态。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融合了作为电脑终端的imac、音乐播放器的iPod、网上音乐商店的iTunes。iPhone实现了设备与服务的有机融合,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人性化服务,成为终端融合的典范。在iPhone的引领下,我国传媒业推出了一系列适用于iPhone终端的内容产品,如手机报、微博平台、网络电视等,而众多终端生产商也紧随其后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智能数字化终端,如汉王电子书、华为智能手机等。

终端虽然需要融合,但并不是融合得越多越好。媒介技术虽然丰富了受众的信息体验,但仍有很多受众喜欢旧有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受众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细分格局。因此,盲目地追求功能的多样,只能使受众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消费者追求的是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如果终端产品一味地拓展功能,只能增加产品成本,磨灭产品特色。

在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与众口难调的现实之间的博弈中,满足受众需求固然重要,但是盲目地依从受众,完全按照受众的需求来制定媒介的发展规划则会陷入盲目扩张的怪圈,逐渐偏离发展的轨道。如何清晰地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参考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媒介发展构想,是这场博弈中媒体需要深思的问题。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分与合的博弈中,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媒体、高互动性等全新体验改变了受众的阅听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使受众对媒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未来的传媒格局将呈现何种图景呢?

三、Web3.0技术主导下媒介融合的愿景――云信息超市中的自媒体移动传授

技术因素是推动媒介融合趋势出现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以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传播高科技。从Web1.0的大门户时代,到Web2.0的互动时代,再到如今日益兴起的Web3.0概念,媒介融合的趋势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加深,并不仅将对未来的传播格局乃至对未来的社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Web3.0的核心是语义网的思想,强调网络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尊重用户体验,具有极强的数据整合能力,能够适用于多种终端平台,尽可能地满足受众自由便捷地获取信息的需要。

与web3.0技术环境相呼应的是云计算的提出与发展。当前云计算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以互联网应用领域为代表的大数据处理。传媒采用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呈现,从而为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体验,受众的多元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

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与普及,也为传媒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

在Web3.0的技术环境下,在云计算的推动中,传媒格局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受众的自空前加强,他们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所需的信息,还进一步开始自主使用媒介,成为信息的者与传播者。就在大型媒体组织与微小受众之间的博弈不断深化的时候,媒介融合的新形态自媒体应运而生。

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是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的,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博客、微博、SNS等都是自媒体的表现形式。

当前微博的兴起使普通网民成为新闻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从日本地震中的核辐射危机到温州动车事故,无不展现着自媒体的强大力量。在此,笔者大胆地对媒介融合的未来图景进行展望。云计算提供的海量信息犹如信息超市一般琳琅满目,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终端、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自媒体。在Web3.0技术环境下,用户在云信息超市中自主地信息、接收信息,整个信息超市就由一个个自媒体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传播机制。此外,受益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发展,受众将不必端坐在电脑前。未来的终端设备将具有更高的移动性,使每一个自媒体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便捷地信息。而专业性的媒体组织在媒介融合趋势日渐加深的同时,也将逐渐改变自身的定位,向内容生产和终端平台研发这两方面转移。,昔日具有绝对控制权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将变成为受众提供便捷信息服务的协调者与维护者。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 所有权 政府规制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成为全球传媒业发展的重大现实和重要趋势,并被视为国际性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业界和学术界也对其给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和探讨。作为思维和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媒介融合”这一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及其内涵的充分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这是一切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媒介融合”概念及内涵的探究早已不鲜见,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共识。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演化与界定

“融合”,即Convergence一词,最初源于科学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词才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纵观“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是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的人。1978年,他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来演示和描述其技术边界趋于重叠的聚合过程,并认为三者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在此基础上,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这给新闻传播学界众多的后继研究者带来了启发。

20世纪80年代,Convergence一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的安瑟尼•G•欧廷格(Anthony G•Oettinger)及法国的西蒙•诺拉(Simó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还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计算机通信)和“Telelmatiqu”(电信技术)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融合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它在为媒介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因此,大批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1997年,葛林斯丁(Greenstein)和迦拿(Khanna)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赋予“融合”以新的理解,“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尤弗亚(Yoffie)则以计算机和电话为例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同年,欧洲委员会还根据马丁•班格曼(Martin Bangemann)和马塞利诺•奥雷(Marcelino Oreja)的提议,将其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的概念采纳到绿皮书中,并将“融合”定义为“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界定“媒介融合”。

技术进步促进了两种转换的产生,这两种转换即代表了融合的实质和方向:

第一种转换是发生在低带宽一侧的、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变。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是IP电视。传统电视是基于专用的电视网传送的,而IP电视则可以绕开传统电视网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传送。图书、报刊和音像资料的发行过去都要依靠专门的发行渠道,而电子出版物同样也可以绕开原来固有的专门渠道在非专用的互联网平台上发行。

第二种转换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的从低带宽需求向高带宽需求的转换。如果说非实时的文本信息对带宽的需求还不是很高的话,图像型信息对带宽的需求就已经提高了,而从专用平台上转换过来的实时型业务,如IP电视业务对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种向高带宽的转换也发生在专用平台一侧,但更多是发生在非专用平台一侧。

2003年,美国学者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进一步总结了媒介融合在不同传播语境下的6类含义,即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这使人们对媒介融合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研究初期,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且视野狭窄,直至2006年,相关研究才拓展开来。而此前的2005年,被视为媒介融合概念的引入之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对此功不可没。这一年,她发表了多篇有关“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文章,并引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2009年,蔡雯教授又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王学文共同展开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大传媒业四个角度将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这对弄清媒介融合概念的发展演进及界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两人还进一步提出了对媒介融合的概括性认识,他们认为“媒介融合”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并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

此外,我国其他研究者也曾提出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如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熊澄宇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种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在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赵元珂则提出,“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关于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把握,西安外国语大学黄建友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媒介融合的数字技术推动前提和动态过程属性;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则从电视从业者角度对媒介融合概念加以界定,并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综上,通览国内外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界定,不难发现,由于语境、研究视角、视野和研究层次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媒介融合的现有定义至今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媒介融合是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

二、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我们对媒介融合的上述理解和界定,我们可进一步厘清媒介融合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概括为四个层面,即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

1. 媒介技术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支撑的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所有内涵中最为本质的一点,是媒介融合的依据,它可细分为三方面:

其一,信息源融合。这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任何媒介类型的任何内容及表现形态均可转换为符号化的“0”、“1”来进行存储和传输,这意味着作为信息源的符码是相对一致的。这为媒介边界的模糊甚至消解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媒体的信息内容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传输与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二,传输渠道融合。它指的是基于网络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往不同媒介类型、不同形态信息内容的传输信道由单一性、差异化走向互动联合,从而形成具有共通性、兼容性的多媒体网络传输平台,对媒介内容进行集成和分销。从目前来看,信息传输渠道主要有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三种,而且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推进,进而形成多媒体、多渠道融合传输的模式。

其三,接收终端融合。这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消费者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终端设备,即信宿,呈现出多种功能融于一体的特征,并“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具体的终端类型,如数字电视一体机、互联网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持多媒体终端等。

2. 媒介业务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Business)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融合,各类传播媒介在行为、目标等业务实践层面的交叉愈加频繁,这使得媒介业务也逐步走向融合。具体而言,媒介业务融合可细分为以下四方面:

其一,业务形态融合。承载着媒介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从而使信息内容的叙事形式实现融合。

其二,业务技能融合。业务形态的融合要求传媒从业者所掌握的技能也趋于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发展。学者奎恩(Stephen Quinn)就曾针对媒介融合对记者业务实践的影响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剖析,并指出“媒介融合对于媒介组织的内部运作尤其是对记者间的合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见,职业技能的融合是传媒从业者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其三,业务战术融合。除业务形态与从业者业务技能的融合外,战术上的融合同样是媒介业务融合的重要内容。根据李奇•高登的阐释,所谓战术融合,通常指不同所有制下的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在具体内容和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如在业务经营方面的联合营销战术等。

其四,业务战略融合。与业务战术融合不同,战略融合通常是不同的媒介机构在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层面的互动与联合。它并不要求参与战略融合的各机构都处于相同体制下,也不要求以媒介所有权的合并为前提。

3. 媒介所有权融合(Convergence of Ownership)

业务的融合,尤其是媒介机构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通力合作,往往会对其在所有权层面的融合起到进一步的催化作用。

顾名思义,媒介所有权融合,即指不同媒介在融合、兼并过程中实现的所有权的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对较大型的传媒集团,从而充分整合媒介资源,降低媒介运营成本,增强信息传播效益,打造媒介整体与核心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国内外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所有权的融合,是媒介行为主体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内涵中层次最高的一点。

从广义上讲,媒介所有权的融合,既包括传媒领域内部各媒介机构之间的所有权融合,也包括传媒机构通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与其他领域内的相关机构所形成的所有权融合,如传媒业与电子产业、电信业等领域的所有权融合。这一理解,恰与美国学者雪莉•贝尔吉(Shirley Biagi)对“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契合,她认为“融合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版、传播、消费者电子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的现象。”

4.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 Regulation)

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积极的、面向媒介融合的政府规制会有助于媒介融合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政府规制融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规制法律融合。这是媒介融合时代政府规制的根本依据。融合媒介的大量涌现,必然需要有新的融合性法律法规与之相匹配,以使其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是规制机构融合。面向媒介融合的规制需要融合的规制机构。英国将原来的电信规制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 ITC)、广播管制局(RA)、广播标准委员会(BSC)和无线通信管制局(RCA)等5家规制机构合并成一家新的规制机构――通信办公室(OFCOM),即是为了满足面向融合的规制需要。

第三是规制行为融合。有了面向融合的规制法律和规制机构,面向融合的规制行为就顺理成章了,这将改变过去多头规制的混乱和冲突,大大加快媒介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2006(1).

[2]托马斯•鲍德温等著,龙耘等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0.

[3]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2):8-9.

[5]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9-90 .

[6]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7):1 .

[7]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兴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24.

[8]喻国明,戴元初.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对美国电视的新竞争策略的观察分析[J].新闻与写作,2008(2):18.

篇8

2009年4月21日,张方述兄弟为“筹钱救母”,在广州三元里古庙附近劫持女子邝某作人质,展示“我只求有关部门能够贷款给我18000元”等字样的海报,向有关部门提出索财为母治病的要求。事件发生后,媒体对此事广泛报道,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其母病情得到了及时治疗。2009年9月27日,法院以绑架罪判处哥哥张方述有期徒刑5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判处弟弟张方均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1000元,当庭获释。两兄弟都当庭表示不上诉。

事件剖析

在金羊网《两兄弟刀劫人质为筹钱救母,男记者听审洒泪》一文中,可以探寻张方述劫持人质的动机:哥哥学电影。找警察要钱。“我本来想找派出所借钱,但觉得派出所一定不会借。后来想起电视上劫持人质找警察要钱的情节,就想学着做。”

用哲学解释学的观点看,理解文本已不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是参加到文本所做的交往的问题。借用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观点,读者在进行意义构建中,个体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视域而进入他人的视域。表现为自己的视域与文本所提供的视域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视域。“筹钱救母”事件中,张氏兄弟在犹豫时,也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可惜他们不加批判地对电影情节自我意义构建,放弃“善”的视域。融合到文本的视域中,形成了一种劫持人质向警察要钱的新视域。

理性思考

笔者认为,张方述悲剧发生的本源是他们经济与文化的劣势。以及体制性诉求机制缺位。

边缘群体经济与文化的弱势。1、社会失衡导致经济贫苦。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园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张氏兄弟前来广州打工;因财富分配失衡,张氏兄弟在经济关系中处于分配最末端,他们是处在资源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处。经济地位的劣势,导致了经济的贫困,才出现了劫持人质筹钱救母的一幕。2、经济贫困导致文化贫困。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断裂,导致了边缘群体失语和集体无意识现状,最终结果是“贫困文化”的形成。文化资本的弱势必然使其在社会场域的诸多博弈中,处于被动状态,话语权进一步丧失,产生马太效应并出现“代际效应”,使我们在寻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掉进社会进步的“陷阱”,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张氏兄弟早早辍学,其没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从而出现了劫持人质的悲剧。

边缘群体话语表达不畅。1、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我国利益诉求渠道不完善,边缘群体很难寻求正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在信息社会,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那些具有较强的编织和使用能力的个人和组织手中。那些没有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人,人轻言微,不具有更强的社会话语的生产和利益表达能力。张氏兄弟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很难找到合理的渠道寻求话语表达,只好“学电影,想引起社会的关注”。2、媒介素养缺位导致公共领域“再度封建化”。随着电子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非政治性领域逐渐消解了公民的政治生活领域。哈贝马斯认为,随着20世纪媒介商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理性化的公共领域已经被“再度封建化”。“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加之媒介提供的不仅仅是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反映着生产者的选择和判断,我们更要加以理性的甄别和选择。张方述之所以会“学电影”,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分清电视上劫持人质找警察要钱是一个将意义“符号化”的过程。

启示

在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的今天。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又不断增加。社会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充分利用Web2.0这一开放式信息化的利益表达平台,寻求话语表达就显得很重要。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现今,媒体是人社会化进程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已经生活在媒介给我们营造的社会中。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和人实践能力的局限,我们日益依赖媒介给我们构建的客观世界。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倾向于将媒介打造的环境当成现实环境。然而事实却不尽然,“媒介环境是对客观环境的符号化再现”,换句话说,媒介事实并不是客观的事实,前者是建构型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这和卡希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人不仅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也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随着人类的符号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缩小。康德的先验哲学也认为对于超越我们的感知经验之外的世界,我们只能思维它,而不能认识它。因此,人对世界的意义只能是构成性的,这种意义构成是有限的。

篇9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各项国家建设逐步趋于体系化,趋于完善。于此同时,在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领域的发展都向前迈动了一大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在网络技术的推进作用下,媒体传播技术趋于多元化的发展,逐渐形成媒介融合的现象。电视新闻联播作为国家媒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也急需进行改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文章首先对当下的媒介融合现象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电视新闻在此环境下的发展走向分析。

二、媒介融合现象简述

媒介是指在信息源头和信息接收者中间的介质,这个介质的范围比较广发,比如,可以是一张纸条,也可以是一个人,通过这些介质的传播,实现接收者和信息员之间的传播。而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以上的媒介进行综合使用所体现的成效。媒介融合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的著名教授浦尔所提出的。通俗来讲,媒介融合就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该融合中包含了媒介的优点和特色,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成效以及媒介的功能等的整合。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更,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社会的不断需求下,媒介融合也随之诞生。媒介融合将其中各种的要素的优点都发挥处理,取精去糟,由此,新闻传播的传播功能也逐步提升。在媒介融合中最突出的是技术方面下融合,技术方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技术上。众所周知,数字信号的传输比模拟信号的传输速度要快的多,因此,融合时,将媒介中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会提高媒介的高速传送,同时对不同媒体介质进行融合的速度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另外,在媒介融合中,媒体内容方面的融合也是较为突出的一块,内容融合主要是对针对不同媒介之间内容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包括了对媒体传播的不同方式的融合,以及对不同行业中媒体的应用的融合等,使得媒体传播广泛应用于其他个领域中,实现共同发展。总而言之,媒介融合就是电视新闻的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行业领域融合化、网络技术等整体融合的结果。

三、电视新闻发展趋势简述

在媒介融合的情况下,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开始住进融入这个环境中,共同发展。在竞争力出现白热化的状态下,为了提升电视新闻联播的整体质量水平,需要对电视新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结合人们和社会对媒体的需求,实现电视新闻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电视新闻在媒体传播中占主要地位,是一个国家经济及科技能力的侧面展现,在国家媒体行业的建设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的发展走向是趋于对国家的媒体行业的核心,是国家媒体发展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引导着国家媒体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国家电视新闻的竞争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就电视新闻的竞争力提升方式进行说明简述:

(一)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整合

在信息量爆棚的时代,对巨大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当下各个领域中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电视新闻领域中,媒体信息资源量是海量的,也急需对资源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同时,由于电视新闻急需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因此,对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即,需要强化电视新闻资源信息的整合能力,通俗来讲,就是需要加强对多媒体资源信息的筛选和处理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当下媒介融合的时代下,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受宠的,需要从广泛的信息源中提取出价值大、有意义的资源信息,同时需要提取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积极学习新型的网络等相关技术,将优良数据挖掘出来,这对电视新闻的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加强对电视新闻资源信息的整合和处理能力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表达方式

电视新闻的传播需要考虑接受者的接受情况和接收方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层次的不断追求,需要电视新闻也要符合人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在进行信息整合后进行表达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采取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和人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比如,在新闻的转播表达过程中,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表达的方式,同时也可以采取网络手段,加入一些人们熟悉的流行词语。但同时,也要保持电视新闻的严肃性,不要将其发展为娱乐项目,毕竟电视新闻是一个国家媒体的代表,引导着国家媒体的发展。

(三)提升记者的综合素养,提升电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记者这个职业是是对电视新闻资源信息进行收集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和个人服务意识等对电视信息资源信息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高质量的电视新闻,需要具备有价值的、专业性强的资源,这需要记者的职业能力很强,综合素养很高,同时对网络技术和资源等应用比较娴熟的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色,并将其与新闻的优势相结合,制作出有意义的新闻。因此,记者应当时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新闻资源信息要保持其真实性和严谨性,同时,集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觉悟性和思考能力以及政治素养等,这对新闻素材的高质量来说是不容小觑的。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记者也需要将网络技术与新闻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对新闻不断进行创新。

(四)巧妙利用媒介平台,创新网络传输方式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以及媒介环境的不断融入发展下,应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媒体的更好辅助作用,加强信息的创新性传播,实现新闻的多元化和多媒体化的发展。随着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推出,巧妙利用这些媒体设备实现对电视新闻的传输,提高新闻的传输效率,做到与时俱进的特色。另外,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也可以实现对新闻素材的实时记录和收集,增强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供不时之需,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另外,巧妙利用媒介平台也可以实现对新闻素材的网络传输,实现资源的信息共享,同时也会扩大信息的传播面,推动电视新闻的影响力。随着人们使用微信、QQ以及微博等,网络信息的共享也会提高新闻的覆盖面。

篇10

关键词:附属版权;媒介融合;产业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涌现,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出版业进入微利时代,单纯依靠纸质图书出版赢利已经越来越艰难,毕竟畅销书是少数。然而,除图书出版权以外的图书附属版权则蕴含宝藏,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契合了创意时代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特质,并以其较大的版权产业经济贡献值成为出版产业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媒介融合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附属版权的多元化开发提供了机遇,为附属版权深度挖掘和立体经营提供了“一种资源,多重使用”的多媒体平台和空间。因此,就有必要研究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图书附属版权经营的产业价值,以期引起国内出版人的重视,加强对附属版权的开发与经营。

一、附属版权的基本理论

附属版权(subsidiary rights),也有“附属权”、“从属权”、“从属版权”等之称,作为非法律概念,业界对其定义和范畴界定并不统一。李魁彩主编的《情报与文献工作辞典》将附属版权定义为“文学作品版权派生的其他版权,如把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要付上演费、拍成电影要付电影版税,报刊连载或翻译成外文也都属于附属版权的范围。”王绍平等编的《图书情报词典》将其定义为“以某一形式发表的作品在以其他形式再次发表时所享有的版权,例如,一部小说除在最初发表时拥有版权外,在改编为剧本、公开上演、摄成电影、收入丛书或以其他形式出版时一般也享有版权。”黄方正等主编的《图书馆管理词典》则将其表述为“文学作品版权派生的其他版权,即以某一形式发表的文学作品在以其他形式再次发表时所享有的版权,如一部小说除在最初发表时拥有版权外,改编为剧本公开上演、摄成电影、收入丛书或以其他形式出版时,也享有版权。”由此可知,各词典对其定义大同小异,仅有表述的不同,中心意思是一样的,即附属版权是由出版物的“出版”这一利而派生的各种附属性的权利。附属版权,顾名思义,具有附属性和潜在性,因而它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版权资源的使用方式也会因载体和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因而也就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目前还不存在的附属版权形式。

基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目前附属版权的主要种类包括翻译权、连载权、俱乐部版图书权、平装书重印权、汇编及缩编权、电子音像制品复制权、多媒体权和网络传播权、影视或戏剧改编权、作品形象使用权、合作出版权等,这也是出版业发达国家的出版商比较关注并加以开发的附属版权。国内学者对附属版权虽有分类标准的不同,但其所包含的权利基本是一致的。本文借鉴国内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附属版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图书相关附属版权,即以图书形式表现出来的图书形式的从权利,包括个别不具有演绎特征的非图书形式的作品,如翻印复制权、合作出版的版权、连载权、节选权、改编权、翻译权等;另一类是非图书相关附属版权,即不具有图书形式且具有演绎特征的作品属于非图书形式的从权利,例如书中形象使用权等。显而易见的是,后者具有更高的产业增值价值。

二、附属版权的产业价值分析

1、附属版权使版权资源开发更充分,提升了出版产业附加值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到来。”创意产业以其低消耗、高附加值等特点,革新了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型,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意同样改变着传统出版业。对于出版业而言,其价值链上滚动的最值钱的就是知识产权,而创意将版权资源使用方式多元化,并将出版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大延伸了出版价值链。附属版权就是版权创意的产物,更具有创意产业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本文就出版创意价值链的特点所绘制的微笑曲线在直观展示出版创意价值链巨大的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附属版权开发和经营的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详见图1。

由微笑曲线可看出出版价值链的各部分价值的分布特征。出版创意价值链因选题的深度挖掘而可获取更多的价值链上游优势,下游由于后期版权多元开发、品牌延伸经营同样可获得较高的附加值,而中游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获利较小,附加值低。相比较而言,传统出版产业链上下游虽也因赢利的不均衡而出现曲线态势,但是因为版权开发不足,品牌延伸不够,白白浪费优质版权资源,应该盈赢利的环节与中游并未出现大幅度的差距。由图1可知,传统出版价值链在版权的深度、广度开发和品牌延伸上做得远远不够,严重浪费了版权资源、品牌资源。而出版创意价值链则依靠版权资源的开发和品牌延伸获得了较高的附加值。显然,在出版创意价值链上,最有价值的是两头的版权开发和经营,尤其是附属版权的品牌增值。不得不说,这是出版业的理想模式,它可以通过版权资源深度的、创意的开发大大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是出版“微利时代”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加出版产值的利器所在。

2、附属版权的开发拓展了出版价值链,具有产业链上的比较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附属版权开发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它以版权资源为核心,以创意和技术为要素,扩大了出版业务,并通过品牌授权等方式渗透到其他产业,产生多轮次收益(轮次效应),这是“一项创意、多重使用”(One Source,Multiuse)的创意产业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附属版权通过翻译权,连载权,俱乐部版图书权,平装书重印权,汇编、缩编权,电子音像制品复制权,多媒体权和网络传播权,合作出版权等可以进行多轮次的出版活动。而影视或戏剧改编权,作品形象使用权等附属版权则可以跳出出版,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从而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在更广泛的产业中创造价值。哈利·波特系列产品的开发就是附属版权创意的典型。哈利·波特小说带动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改编权开发的电影、游戏、动漫、DVD等,形象使用权带动的服装、玩具等。它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注入创新思想和科技含量,系列产品引导了消费,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

由哈利·波特系列产品的案例分析可知,对图书附属版权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开发和经营,会形成相应的由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等一系列具有创意特质的产业群集组成的产业链。对于附属版权的开发过程实际上也是出版产业链的拓展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与传统出版产业相

比更具创意,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意行为,具体如图2所示。

3、附属版权具有品牌乘数效应,有助于打造出版品牌

在经济学中,乘数模型(profit multiplier model)是指从同一产品、特色、商标、能力或服务,重复地获取利润。“利润乘数模型对那些大量消费的产品是强有力的利润机器。”郭民生由乘数模型延伸出来的品牌乘数型价值链是指“公司主要依靠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品牌许可和运营服务等层面上获得知识产权优势进行市场运营,并获取经营收益,其重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可复制性,并形成乘数效应。”出版业中的图书品牌效应是指单个图书中的版权以及由版权打造出的品牌产值的乘数扩张,即每个图书版权的高附加值增长,其版权衍生出多个附属版权,加上各种营运手段和多种媒体传播、多个行业渗入的品牌延伸,最后形成庞大的利润乘数效应。在此过程中,品牌经过立体、多元的运作,本身又使该品牌获得螺旋式提升,而利润则呈几何级增长。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附属版权经营机遇分析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产业化程度的加深,媒介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1、媒介融合有利于发挥附属版权经营的协同优势,整合出版产业链

提及媒介融合,就不能不提协同效应。媒介融合正是利用这种媒体的协同效应,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达成深度合作和融合。就出版行业而言,媒介融合就是出版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和市场资源,开发平面媒介(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介(电视、广播、电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立体媒介(网络)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从上世纪开始,出版产业之间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兼并和联合,大型出版集团在经营方向上早已经不局限于出版物这种单一类型,而是以出版为主导产业实行多样化经营。这种经营赋予传统出版概念新的内涵,事实上已经是一种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过程中,多种媒体对版权进行轮番开发,从而产生了多种媒体产品,赢利渠道得到拓展,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如图2所示,对附属版权的横向开发,可形成传统的系列化产业链,即图书——报纸——期刊——数字多媒体,其目的是以不同的媒体形式来充分利用版权资源,进而形成相得益彰的文化产品格局;对附属版权的纵深化开发则会形成多元化产业链,即由出版行业延伸至其他非出版相关行业。如此,媒介融合有利于附属版权多维度的开发,可以发挥一种版权资源、多重使用的协同效应,从而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出版产业链。

2、媒介融合有利于充分开发附属版权资源,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正如前所讲,“一种资源,多重使用”会产生轮次效应,在此过程中多元的版权资源利用方式扩大了版权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了不同媒体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集团内部异质媒体间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新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媒介的介质壁垒,使得同一资源可以重复、无限制、几乎零成本地进行多层次开发和复制,通过不同产品表现形式、不同销售形式获得收益最大化,并通过资源共享和多媒体协同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般情况下,对于媒介行业来说,规模经济适合于研究生产、传播单一信息产品的成本变化。对于跨媒体集团来说,如果一个集团生产、传播两种或更多种类信息产品的成本低于由不同媒体分别生产、传播这些信息产品的成本之和,则表示存在范围经济。在我国,很多出版集团正在进行跨媒体经营的尝试,有些甚至开始制作电影,进军影视行业。这样的话,当一种图书出版出来,只要符合范围经济的计量,那么这种跨媒体经营的出版集团就可以立体、系统地对该种版权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从图书延伸至期刊、报纸乃至电视电影,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3、媒介融合助推附属版权多元开发,满足读者多元需求,提升出版服务质量,强化出版品牌

现代市场逐渐由产品经济进入服务经济,读者不仅仅需要产品上的满足,更需要在服务上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一个狂热的受众,对同一内容往往不满足于一种介质的表现形式,而是努力寻求多介质、多层次的不同表现形式。媒介融合为这样的受众提供了可能,多媒介融合的平台上,各种媒介手段充分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媒介中得到多元、立体的传播,各媒介交叉互补,这样就可以满足受众的多方位需求,提升传媒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另外,把同样的内容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的“一物多用,一鱼多吃”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品牌的多轮次宣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扩大了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覆盖面,也可以在具体地域内强化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形成强势媒体的基础,强化出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