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

篇1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相对于理论课来说,实验课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其重要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1-2]。为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教学改革方式来改善现状,使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本人在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体会,谈谈我对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环境卫生学实验是环境卫生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卫生学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环境卫生学中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把二者摆在同等位置上去对待,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2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及内容

为了使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实验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研素养。为此,我们改变以往单一地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口试成绩、实际操作考核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考核综合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评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20%,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平时上实验课时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来评定。口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实际操作考核中,我们要考核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技能和技巧,根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今后工作的需要,我们会重点考查一些环境卫生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自行抽取其中一个实验来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即兴提问,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从而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实验技能水平。

通过实验考核改革,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在此考核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比如考虑到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今后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考核中还将增加设计型实验的考核,初步设想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已学的环境卫生学知识和环境卫生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设计一个与环境卫生学有关的实验方案,比如"新疆医科大学校园环境噪声评价"、"新疆医科大学教室或家属区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校园饮用水卫生学监测"等。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期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是促进高校实验教学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目前,我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建立的网络信息平台主要栏目包括:中心简介,各学科课程简介、实验大纲,实验室仪器简介,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作业,教学资料及互动等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还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网上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线答疑,从而构建起师生交流和互动平台。随着中心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的完善,将为今后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该平台实现对实验教学的资源管理工作,网站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流的场所,同时,通过各种外网的链接,及时扩充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师生的网络视野。

以上是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体会,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1.建设背景简述

目前,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化学、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的实验均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即“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已成为普遍教学思路,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验教学为验证工具”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学生缺乏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且实验目的多为验、证理论课中的某个结论,实验内容以及操作过程缺乏开放性与创新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提高,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发。

因此,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示实验教学优势与价值,构建和完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1其基本思路为:在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的基础上,可将其进行以下分类,基本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卫生统计方法,其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仍属于该范畴。基本手段包括环境卫生实验、职业卫生实验、食品卫生实验、毒理学实验以及卫生化学实验等。上述基本手段,是在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整合过去的基本技术,形成新的理化检验实验、生物分析实验以及生物效应分析实验等,将地方病防治内容加至人体体质测量学实验中。在此背景下,借助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实现实验内容的划分,使得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与内涵,为构建健全的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2.建设模块分析

在理化检测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且涉及范围广,例如,空气、水、土壤的理化检测;食品理化检验及化妆品理化检验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理化检测水平。

在生物分析实验模块中,包括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卫生学、医学消毒学等。本模块的教学以生物学实验为主线,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队整体上认识并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各种方法,掌握空气、水及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测定技术。

在生物效应分析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卫生毒理学、毒理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本模块教学中需要适当结合动物学实验方法,学习动态染毒技术及组织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因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掌握环境毒物的毒性评价方法和程序,探索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疾病控制实验模块中,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社会医学、儿少与妇幼保健等均属于该模块i亥模块需面对所有预防专业学生,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进而为实现实验的模拟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基础。

3.建设特点简述

3.1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实验技能操作,具有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性质。换言之,在建设预防医学实验体系过程中,应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思想,要在市场需求指导下准确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避免出现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不可因过分强调实验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

3.2遵循教学规律进行课程整合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整合有着一定的规律,绝不能机械性的将某几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例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化学、以及环境卫生学,这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以理化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为基本方法,理论基础一致,且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律上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能够相互进行整合

3.3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发展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各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反映国内外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与热点知识,例如,《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大纲均应纳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范畴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战略意识的培养,更好的反映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水平。

4.建设优势分析

4.1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验课按照实验模块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有相应的学分与考核标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得到提高,表现在预习质量的提高上。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每次实验课课前教师会对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测验,不合格学生不允许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基本要求、主要方法、实验目的、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准备,提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积极参与到教师备课的预实验中,队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的重视度和完成度。

4.2提高学生对创新实验活动的参与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更加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预防医学专业实验中,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实验探究。例如,研究废弃电池的回收与利用问题、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水质变化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问题等等。通过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后续发展以及今后从事工作的了解。

4.3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就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知识,理化检测、生物分析等操作技能,及毒理学评价方法,故在进人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具有双向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为用人单位所满意。

5.结语

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就业导向;教学改革

农村医学是河源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开设的一个特色专业,由政府资助开办,旨在缓解农村医疗人才紧缺以及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问题。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医疗机构保健科、基层企事业卫生机构等,从事乡村常见病防治、卫生保健、防疫和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担任乡镇医疗保健人员。乡镇卫生院没有健全的科室。乡镇医生既要治病救人,又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肩负着全科医生的职责。预防医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课程之一,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对乡镇医生实用性很强。预防医学能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加强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医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结合病人、家庭、社区的需求,开展适宜的预防保健[1]。

1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预防医学目前在学校只在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定位为考查课,目前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该教材包括七大方面内容: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营养与食品卫生,传染病,社区卫生。课程安排为每周4节课,总课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56学时,实践课16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主要采取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

2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课程不受重视

我国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预防保健还没有深入国人的内心。预防医学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学校并不被重视。该课程目前是考查课。学生对考查课一直停留在有兴趣就了解,没兴趣就忽略的认识上,思想上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被当作业余拓展课。而农村医学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乡镇,学好预防医学,在日后在乡镇卫生服务过程中非常实用。

2.2教学内容繁杂与实际需求脱节

本教材将预防医学七大学科浓缩成一本书,内容之间缺少联系,跨度大,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基础薄弱,自学理解能力较差,教师教得辛苦,学时学得辛苦。教材内容跟日后乡镇医生工作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2.3授课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和实验课

课程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学生不了解乡镇的公共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未能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及系统掌握本门学科。

3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为了全面乡镇医生的医疗知识,提高学校农村医学学生的就业率,笔者结合多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农村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地位

乡镇的预防保健是乡镇卫生事业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预防医学环境卫生部分系统讲解了农村生活饮水污染、住宅卫生、粪便管理、生活垃圾管理,流行病学部分讲到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营养与食品安全部分讲到食物中毒、肥胖、高血压等,社区卫生部分讲了乡镇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都是目前乡镇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农村医学学生日后从事预防保健及医疗工作非常适用。因此,这门课程首先应被提升为考试科目。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并给授课教师提供一个重视的平台。中职生对待考试课的态度和考查课的态度就像大学生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态度。不仅是学生态度不一样,授课教师也是如此。授课教师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授课目标明显不一样。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了,才能从行动到认真对待。

3.2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所选的预防医学教材内容太多,内容之间缺乏互相的联系,与乡镇实际相互脱节,缺乏针对性,而学生基本来源于本市乡镇并最终回到乡镇服务。据刘祯[2]等对某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现有教材中自然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预防保健的战略等内容,学生在工作中接触应用较少,而生活方式与健康、慢性病的预防、饮食与健康、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等内容在工作中应用较多,一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预防医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逐步编写并完善预防医学校本教材。在环境卫生部分减少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的相关内容,保留生活饮水污染、居住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管理等与乡镇卫生保健联系密切的章节。在职业卫生部分重点讲解粉尘与尘肺、农村主要劳动卫生问题和防制对策。在流行病学部分重点介绍病例对照调查、队列调查及现况调查方法。由于泶校学生基本是初中毕业,统计学对于这样一个起点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卫生统计学尽可能安排在日后的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在本课程中不作保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乡镇居民患慢性病的比率不断增大,慢性病的防治应保留并更新。营养与食品卫生重点介绍乡镇常见食物中毒,如每年都有发生的毒蘑菇中毒。社区卫生保健方面保留健康教育、自我保健与群体保健部分,其余删减。传染病防治因农村医学专业有单独的传染病学这门课程,故在此删除。

3.3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及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目前纯学院式的教学,尽可能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理论课适当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应重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如以乡镇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为先导,将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情景问题。学生通过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课可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项目的题目。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始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条件开始实地工作和实地考察。项目不在于大,而在于贴近生活,如生活饮用水调查、农村粪便管理、地方病的防治等。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这些项目均方便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尽量利用现有的天然的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转变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能。

3.4改革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最好的巩固知识的契机。一门课程,学生最认真的阶段便是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利用好这一个非常学习阶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目前,学校预防医学考核内容多侧重大体概念、、笼统的预防方法。农村医学学生在日后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更多是乡镇的个体事件应急处理、慢性病的个体预防保健方案、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等。结合就业实际,改革考核内容,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实用的领域,掌握更多实用性强、应用频率高的知识。此外,目前预防医学考试试题单一,或单纯以病例讨论形式性的考核,或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题,不利于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应适当丰富考试题型,集选择、判断、简答、分析为一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在传统期末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平时实践课方案设计、课堂抽查等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中职卫校要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开展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篇4

[关键词] 公共卫生;案例教学源库;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6-02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公共卫生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与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然而以往的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方法,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教学实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难以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为探索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的作用,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3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源库在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3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人,实验组将案例教学资源库中的精选案例引入公共卫生专业课《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中,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

1.2 方法

1.2.1 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资源库中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工作实践、教科书、期刊杂志、报纸以及网络、电视媒体中报道的与公共卫生教学密切相关的典型事故或事件,将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整理加工,再选择性的配以声音、图片或影像等资料,由此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库。

1.2.2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须具备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能够始终把握住案例讨论主题。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必须正确选题,所选案例要适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同时又要时刻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2.3 学生条件案例教学适合的对象一般是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人数要求方面,哈佛法学院一般在20人左右,哈佛工商管理学院认为15人最为恰当[6]。本次研究笔者选取在校的大学4年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36人,随机抽取其中的18人作为本次案例教学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余的18人作为对照组。符合国际上对于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1.2.4 教学实施过程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章节对实验组实行案例教学,所用案例均来源于案例教学资源库,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类型,如在大气卫生、水体卫生、职业中毒等各论章节的教学中,采用实录式、信息式、陈述式案例,在食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时,采用问题式和决策式案例。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1.2.5 教学效果评价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和论述五种题型,其中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成绩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考核

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试卷满分80分,考核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和论述五种题型,其中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70分,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成绩见表1。从表中可见,实验组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期末测试综合分析能力考核

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试卷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满分10分,两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成绩见表2。从表中可见,实验组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综合分析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比较(x±s,分)

表2 两组期末测试综合分析能力考核比较(x±s,分)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目前已被普遍应用于医学教育中[1-2]。在本次研究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说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是“案例”,即采用案例教学法,这就需要大量的案例,若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3]。而对于公共卫生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学习和讲授,则更需要大量案例的支撑,否则学生很难将公共卫生各门专业课中的大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工作了。因此,建立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激烈的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5]。

综上所述,建立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将其中的典型案例引入到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中,其教学效果是肯定的,如实验组综合分析能力的成绩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综合分析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将其应用到公共卫生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中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编写案例库时如何调动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如何满足案例库使用时必须具备的教师条件、学生条件和教室条件,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笔者认为只有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案例库,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笔者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实践和研究,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必定会日臻完善,成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3(6):91.

[2]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4-475.

[3]李变兰,田琳,肖荣,等.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10):108-109.

[4]沈丹.试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 21(Z1):234-236.

[5]范引光,潘发明,王静,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2):1239-1241.

[6]杜鹃,陈玲,徐爱荣.在素例教学法中要重视素例库建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61-63.

篇5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公共卫生教育中关于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专业课主要包括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等。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中具体针对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预防的课程较少,缺少系统性的课程,只在某些课程的某些章节中有简要介绍,如在《社会医学》课程中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中,对老年社会医学做了简单介绍,简要介绍了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评价、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社会措施,但是内容不够具体[2]。对于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问题介绍较为系统的院校与专业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7年制)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方向,其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包括常见传染性病、中毒、伤害等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外,也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的预防与控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慢性病的流行规律、预防控制方法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方法;具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主干学科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学等。总的来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公共卫生专业课程设置中关于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教学还有待加强。

2基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的需要

要重视老年人健康和疾病问题预防与控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一些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是新发传染病和各种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公共卫生工作及公共卫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公共卫生教育唯有改革创新,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才能承载维护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明确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基本要求,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2006年7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暨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正式通过了所制定的《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RequirementsinPublicHealthEducation,ERPHE),并作为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倡导性学术文件。现代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教育日益凸显其博大的人文精神、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多元的文化特征、严格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人与环境的和谐、国际视野和全球合作,以及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因此,ERPHE的制定从公共卫生实践对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的需求出发,参考国际经验,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前瞻性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涵盖6个领域,共37个条目。其中领域3是关于群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第17个条目是“理解妇幼、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以及职业人群的卫生问题及卫生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老年人健康和疾病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设置。

3老年人健康和疾病课程开展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3.1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很多社会、人口、经济学因素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会受到居住状态的影响[3-4]。因此,应该通过公共卫生教育,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便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

3.2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也会受到很多社会、人口、经济学等因素的影响。如,居住状态、经济收入、社会支持水平、治疗的费用、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就诊程序的复杂程度、就诊的距离长短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产生影响[5]。因此,应该通过公共卫生教育,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产生影响,以及什么样的影响,以便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保障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3.3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39-02

根据我系公共卫生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我省实际,培养高质量的预防医学实用人才已提到议事日程,特别是随着“非典”、“禽流感”的流行,暴露出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为今后更好地培养适应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实用人才及为适应新形势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求,我系对公共卫生各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各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实验教学在课程设计中的比例,并将学科实验室进行了优化组合成立了中心实验室,使我系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近年来我系不断发展壮大,实验教学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增多,购置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仪器。作为教学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们对这些实验仪器设备加强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我系实验教学现况及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内容介绍如下。

一、实验教学现况

我系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四个实验室,即卫生综合实验一室、卫生综合实验二室、流行病与地方病学实验室、统计分析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的四个实验室承担我系地方病防治学、预防医学、妇幼卫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四个专业近三十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还承担我院临床医学系、藏医系、中医系本科生的《卫生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卫生综合实验一室主要承担《环境卫生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卫生化学》的实验教学工作;卫生综合实验二室主要承担《劳动卫生与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护理营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实验教学工作;流行病与地方病学实验室主要承担《流行病学》、《地方病防治学》、《鼠疫防治学》、《卫生毒理学》的实验教学工作;统计分析实验室主要承担《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的实验教学工作。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为我院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平台,为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性强的大学生,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系建系时间短,虽然学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投入,但受到青海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长期投入不足,实验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央对西部教育的重视,我系也通过日元贷款、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等项目的实施,申请购置了一百五十余万元的实验设备,现正在采购中,即将到位投入使用,届时我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条件将大大改善,这将极大促进我系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调整后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增加,青海大学也通过多种渠道加大了对我系中心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我系确立了新的公共卫生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各学科开设的实验课程重新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性教学环节的整体水平。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属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学校颁发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法办事。我系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对仪器设备进行使用、维修及管理,以确保教学的正常使用和运行。

1.合理购置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合理的仪器、设备采购程序,使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费用合理利用到实验室上来,因此,我们在订购实验设备时根据实验室现状,做好计划、论证工作,逐步对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淘汰;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完整的售后服务措施,使仪器的使用和维修有了可靠的保障。

2.做好仪器设备的陈列摆放工作。仪器设备的陈列摆放是一项科学性与艺术性均备的工作,操作时一方面根据仪器的性能、设备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摆放,以利仪器保养和实验室安全,另一方面又要求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仪器摆放整齐美观。因此仪器设备陈列摆放的原则是:科学分类,整齐美观,陈列有序,取用方便。具体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存放仪器的橱柜要色调一致、摆放整齐;一般情况下仪器柜呈“一”字型排列,柜门与窗户垂直以利于通风;②仪器要分学科存放,仪器和药品分开存放,仪器存放要定室定橱,每件仪器在橱内有固定的位置,并随仪器的增减而作适当调整。③剧毒和危险药品要设专柜、专人保管。

3.注意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学仪器在存放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引起质的变化,性能变差,甚至报废,教学仪器的这种老化现象比较普遍,也容易被人忽视,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引起足够重视,作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使其经常处于良好可用状态,以延长使用寿命。仪器设备保养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做好清洁除尘工作,灰尘是由许多不同性质微粒组成的,附着在仪器表面,不但会影响整洁美观,而且会破坏仪器的使用性能,因此仪器设备要定期除尘保养;②适当调节仪器室内温、湿度,使其保持正常,超常的温度和湿度是导致仪器锈蚀、霉变、老化的主要原因;③做好定期保养和用后保养工作,根据仪器特点进行定期通电、驱潮、检查浸液、擦洗保养工作,而且每次上完课对仪器要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做好保养、清洁工作,然后放回原处。

4.大型仪器和设备管理。对大型仪器和设备,要逐台建立档案,实行专人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并作好使用、维修记录。我系对大型仪器管理具体要求如下。①大型仪器要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大型仪器使用登记和日常维护制度。所有大型仪器设备及其档案资料均采用专人负责制,负责人应熟悉该仪器的基本情况,掌握仪器正确操作方法和一般故障处理,并有责任指导和监督他人正确使用该仪器。②严格执行上机操作培训,本院师生必须先培训,基本掌握仪器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经考核合格取得许可证,方可上机操作。对超大型仪器要求专人操作。③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人在使用前应先会同负责人检视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并听取指导,至确认为熟悉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操作,使用后应填好记录并会同仪器负责人再次检视仪器是否完好,然后由负责人签字认可。

5.做好仪器设备的报废、报损工作。该工作统一由中心实验室向院教材设备科申请,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自行报废、处理固定资产。每年定期对仪器进行一次核查,做到帐、物、卡符合率为100%。对有物无卡而还能使用的仪器,由中心统一到学校管理部门补办设备卡;对有卡无物的仪器,要追究领用人的责任。

6.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料库并使其管理制度化。仪器设备中的有关文件、资料、信息等内容要收集起来,建立一个资料库,进行计算机管理,形成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罗艺志.浅谈药学类实验室的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0):104-105.

[2]朱克刚,赵万红.机能实验改革现状与问题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6,(10):921-922.

篇7

SARS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对全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预防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应培养什么样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公共卫生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有全球―社区的国际型思维、方法和技术,有广泛的流行病学、环境卫生科学、最新现场实验室技术才能满足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应走公共卫生教育创新之路,我们现在面临着世界新的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诸多公共卫生挑战,如SARS这样传染病流行的挑战,还有许多公共卫生问题要解决,要求我们必须有创新意识。

1 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世纪,医学已进入预防保健为重点的时代,全球性卫生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新的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如艾滋病的侵扰,结核病的抬头,环境污染带来的肿瘤发病率的升高,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等等;加之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发展都对预防医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工作胜任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但目前预防医学的教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预防医学不少教学内容,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过,有些内容还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了介绍。预防医学应在努力探索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连接点的同时应重新筛选,以避免不必要的修复。或探索重复主题的侧重点,应着重介绍相同主题下有关群体健康及其预防的方法与手段,教师在授课前应从教材出发,了解学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复内容,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并围绕预防进行方法学的传授。适应增补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的污染与卫生,扩大信息量,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运用各种新技术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缺乏先进性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内容也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年轻助教上岗承担大课,知识和经验尚显不足,再加上课时多,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组织集体备课,听课。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预防医学教育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包括:(1)分析评价能力:即如何发现、检测、诊断和评价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与卫生问题,要求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工作、现场调查与科学研究的知识与能力;(2)实施管理能力:即如何解决问题、开展健康促进和人群疾病预防工作,营造各种健康环境,实施卫生知识干预和行为干预,提高人群的生存质量、避免早死、延长健康寿命等,均要求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现场实践能力、组织管理、人际沟通与交流、现代信息管理与通讯技术等能力。

2.1 课程设置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 课程设置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由培养目标来决定。公共卫生事业目前课程设置比以前有了很大改革,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反映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特点,反映时代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知识是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因此要求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要赶上时代要求,赶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赶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的需要。当前医学科学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诸多人类社会问题。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与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新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流费,我们全部投入实验室设备的购置;今年我们将利用70万元国债项目进行实验室结构改造;另外,我中心申请的80万美元额度的日元贷款项目已获批准,今年起将分步实施,贷款的大部分额度将用于添置实验室设备。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应寻求各种新技术的帮助,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报道模拟实验室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模拟实验室是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的器材,模拟出相应的实验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并亲自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出进行预防干预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如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模拟实验室装备有膳食调查软件的计算机,营养状况的测定设备(血红蛋白计、皮脂厚度计、身高体重计等)及预防、治疗的视听设备。学生在此模拟实验室中,对模拟人体或正常人体可进行膳食调查、营养状况评价与营养素的测定,并进一步找出进行干预的有效措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安排,使学生能从病因、临床状况、实验室测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上进行系列操作。学生的预防观念、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势必会得到极大的调动。

2.3 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当前卫生学的考试还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应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在考试卷中适当增加解决问题型的考题所占的比例,并且在评判考试题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纳入评分范围。这样做可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4 打破封闭式教学 公共卫生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所培养出来的公共卫生医师所从事的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工作。因此在公共卫生教学不应处在封 闭状态,而要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相结合。现在公共卫生教育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一入学,学习医学基础课2年,学习临床医学一年,然后进入公共卫生专业学习。就是公共卫生专业学习也基本上不接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践,而是闭门在学院授课。毕业生可能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间也很少交流;教学就是传授书本知识。应打破封闭式教学,提倡公共卫生教学与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广泛合作,请他们上讲台讲课,最好教师也要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也要接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际工作。进入专业学习前最好有一些时间在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体验一下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督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毕业实习要安排较长时间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实习,不能蜻蜓点水,要脚踏实地工作。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实践环节,使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能对公共卫生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公共卫生医师。

篇8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是将公共卫生学和专业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社区人群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一门综合学科。通过社区护士面向社会、家庭和人群开展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社区护理工作应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在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因此,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深刻内涵和外部环境,促进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l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医药卫生制度的改革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人们对于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会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在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总人口的25%,也就是说到那时我国每4人中就有l位老人,而老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身体机能的减退,疾病不断增加,患病后对护理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

1.2慢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肿瘤等慢病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增加,这些护理工作都需要社区护理来满足。

1.3 医疗费用过高

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因此,方便、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可能满足其健康需求,是对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必要补充

1.4 医疗保险服务全面启动

全国各地的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面起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已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因此,社区护理工作是适应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同时,社区护理工作也是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必不可少的。

2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人员观念不适应,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对病人进行功能性护理的基础上,只是打针、服药,工作缺乏主动性,被动从事护理工作。

2.2 综合协调能力不强,担任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缺乏独立性,对社区服务工作理解不深,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综合协调能力,导致工作出现衔接不利。

2.3 专业知识陈旧,全科知识缺乏,社区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专科护理,需要护理人员除掌握一般护理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相关知识,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

2.4 工作环境差,由于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动先后不一,工作条件、环境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护理服务所需的房屋、器械陈旧,相应的辅助设施难以达到标准,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2.5 护理人员福利待遇低,由于一些医疗单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思想影响,使社区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不高,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几点构想

3.1 适应形势,转变观念。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强,社区的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护理服务,而是需要更新观念。由于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不是以个体患者的疾病为中心,而是以社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即以整个社区人群为护理服务对象,以促进和维护全社区人群的健康为目标。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切实改变观念,从“等上门服务”到“走出门服务”。服务对象是从个体到群体,专业知识从专科到全科,服务功能从单一功能到六位一体,服务范围从“以条为主”到“以块为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因此,作为社区护士首先应转变观念,从照顾病人、着重治疗,转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树立以社区人群为整体,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保健为中心的思想。

3.2 提高综合协调能力。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等特点,社区护理工作面对的不是个体病人,而是所辖社区人群,护理服务所解决的不仅是个体病人的治疗护理问题,还包括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社区护理的对象是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涵盖整个人群。整个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不局限于特殊年龄群体或特殊诊断群体。护理的工作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 所以,社区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协调能力,才能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因此,社区护士有责任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用。

篇9

[中图分类号] R714.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306-01

产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同时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也是产房质量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的控制产房感染, 我院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措施, 规范护理管理, 收到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1 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与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医院成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 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主要负责产房的各项指标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产房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参观制度、产房护士工作质量标准、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等, 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2 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科室每月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新员工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感染专职人员定期到现场督促检查和指导。在不断强化教育下, 护理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 工作中能主动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积极配合各项院感监测。

3 产房环境管理

产房的布局应以方便工作、安全且符合消毒隔离要求为原则。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之间应用门隔开并有明显标志。

3.1 限制人员进入 严格执行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专用鞋。

3.2 布局设施合理化 做好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保持温度在24-26 ℃,湿度以50%-60%为宜。每天空气消毒2 次,注意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使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产床、仪器,用消毒液拖擦地面2 次,若有血迹或污染立即清洁消毒,实行当班人员卫生负责制。产房内应宽敞、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陈设简单实用,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 表面光滑, 便于清洗、消毒[1]。

3.3 消毒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 产房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 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每月由院感专职人员对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无菌物品等采样送检进行质控。进行消毒效果重点检测,如发现细菌指数超标,及时和产房监控人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 产房物品管理

4.1 器械及物品管理 器械的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通过医疗器械作为传播媒介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因此,器械、敷料应彻底清洁、不残留血迹、污垢、异物等,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使用;每个包内必须放置化学消毒指示卡,包外贴有3M 胶带,以保证灭菌效果; 灭菌后的无菌物品标识明显, 专柜专放;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和灭菌指示带,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d。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氧气湿化瓶等, 每次使用后均应浸泡消毒或灭菌处理; 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所有物品, 并用500 mg/m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严格执行终末消毒制度。

4.2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可有效的控制医源性感染,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医疗安全[2],因此, 我院产房使用大量一次性医疗用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交叉感染, 同时必须严格把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进关、使用关、回收关。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要求单独存放,标识醒目,分类放置,经常检查产品日期,防止过期,如有破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存放间保持通风干燥,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4.3 产房医疗垃圾的管理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产房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垃圾袋,锐器装入专用锐器盒内,由专职人员统一处理,并建立登记交接制度。

5 无菌技术管理

5.1 规范助产人员洗手操作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制定了手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护士长和院感专职人员不定时进行监督, 未达标者扣科室质控分, 并全院通报。

5.2 分娩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接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该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产包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核对包装原样、有效期,一次性物品,一旦开启,若未用完,也视为已污染,禁止重复使用。持物钳灭菌后干燥保存,每次接生使用1套。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每次使用后均应浸泡消毒或灭菌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物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氧气湿化瓶须加入灭菌蒸馏水,使用后进行消毒并干燥保存。因此,产房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标准。

5.3 隔离孕产妇管理 凡可疑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均应收入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以双袋法包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对需要重复使用的器械应予含氯消毒液(2 000 mg/L)浸泡消毒处置后再进一步清洗,送供应室清洁高压灭菌。

总之,实施了全面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仅使科室的工作环境舒适洁净,更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产房医院工作的安全和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动物科学 重点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2-02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2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成功获批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并且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农业总产值13.0%的年均增速;在2015年,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其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的农科,为国内最早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经过一系列历史沿革,学校于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国畜牧事业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畜牧界的骨干,如任继周、刘守仁等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畜牧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科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专业建设目标

动物科学专业以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畜牧学)为依托,按照“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和扩大学科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强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特色建设,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有献身国家畜牧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实践

(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着基垫作用。学院拥有畜牧学、水产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4个学科为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生态营养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南京市奶牛育种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科研平台等。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及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科研经费达7949.2万元。学院教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36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科学制订“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制定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修读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推荐选修课,跨专业课程或国际交流学习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等4大模块。学院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贯彻“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修读学校级公共基础课、动物科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选修、选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课程,此外还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减少为160。重新优化组合后的7门专业核心课与19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自主知识组装与能力锻炼提供了保证,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应用的特点。

(三)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学院按照“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培养、引进、稳定”,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近三年学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师资,培养业务骨干。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2名,本专业9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0.7%;另一方面,学院设立新教师教学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人),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2)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聘请12名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部分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初步建成了一支“双师型”队伍。邀请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猪生产学、牛羊生产学与禽生产学现场教学与指导,邀请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与流程中的技术关键与案例分析。多次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介绍创业体会与经验。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做报告。

(四)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一直注重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先后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畜牧学通论》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两本教材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饲料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4年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又专门制定了学院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对新编教材予以每本5-10万元的资助,目前学院资助在编新教材5部。此外,目前学院启动“家畜环境卫生学”和“饲料学”等慕课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将以知识传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辅助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创新“1单元理论 + 1单元实践”现场教学,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猪、禽、牛、羊生产学等专业课课堂移到企业/基地,使教学与产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建成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以“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仪器设备目前总价值7000余万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每年有近200名本科生借助“中心”设备进行科研实验,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平台。中心拥有:(1)开放共享的实验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管理,全校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查询、预约“中心”仪器设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智能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开发和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网上实验预约和开放式交流等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3)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建设动物生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饲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构建了产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外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体制创新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珠江校区的畜牧试验站、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现代化实验与实习种猪场、种禽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基地,并引进企业联合运作,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作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以企业需求、教师科研、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截止目前,已签约成为学院校外基地20余家。并与其中2个基地先后共建了“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80%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在基地/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效果良好,有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平均70多万元/年)。

(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了“任课教师手册”等多种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按照“教学管理”、“教风建设”、“实验室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此外,学院围绕课堂教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听课评课制度、校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结语

通过江苏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以来,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13篇,获得获国家级和省级奖24项,24篇。研究生录取率由2006年14.5%提高到44.9%(2011-2013届平均值),许多优秀生被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免试录取、或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40%多的毕业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就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7-71.

[2]王宏娟,周虚.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3):188-190.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4-1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