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预防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的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的预防

篇1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对措施;预防与逃生

中图分类号:P463文献标识码:A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下面就三大气象灾害(气象地质灾害、暴雨山洪泥石流、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进行分析。

1山体滑坡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1.1自然气象灾害衍生的安全事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大,建立气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的安全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为避免人员的伤亡,防患未然,山西省各市、县、气象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已组织突发灾害应急演练。并致力于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完善,将各项应急措施细化,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将救险抢险的装备和物质准备好,保证反应迅速、处置得力、救援有效。为做好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防灾预警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相邻地区防灾协调联动机制、基层农村群测群防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1.2除了期待灾害隐患普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掌握一些预防与逃生知识在大滑坡发生前,有些异常现场要及时关注,比如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断流多年的泉水突然又复活了,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有时能听到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滑坡体前沿坡脚处,土体可能出现上隆(凸起)现象;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还有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等,另外,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防范突发灾害发生。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发生山体滑坡时,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2由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2.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山西省政府通知要求:

2.1.1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及时预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2.1.2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煤炭、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加强协调合作,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2.1.3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2.2一般同时具备了以下3个条件,泥石流灾害是比较容易发生的(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3由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篇2

[关键词]气象灾害 防御知识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07-1

高青县受气象灾害损失比较严重。近年来,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也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气象灾害防御已列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充分了解广大民众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要求,将对气象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作好气象灾害预防,2012年4月10日-4月18日,我们对高青县所属7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的1044人做了问卷调查。问询对象包括有,机关干部112人,工人204人、农民650人,自由职业者78人。

1 对当前可能面临气象灾害的认知

公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可能面临的气象灾害存在一定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中,当问及“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时,60.4%的人认为是“暴雨洪涝”,排在首位;排在其次是“干旱”(17.54%);再次分别是“雷电”(10.20%)、“雪灾”(7.13%)、“浓雾”(3.53%)、“冰冻”(1.20%)。

2 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现状的反映

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时获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是应对各类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气象灾害的防御知识评价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评价自己为“一般”。调查中,当问及“您对自己气象灾害的防御知识如何评价?”时,13.45%的人选择了“很丰富”;选择“一般”的占61.29%;选择“缺乏。但知道一点”的占23.40%:选择“完全不知道”的占1.86%。

在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来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的防灾应急知识源于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调查中,当问及“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防御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时,六成以上的人(64.04%)表示来源于“报纸图书、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其它的途径还有:“生活经验”(22.15%)、“单位或社区的宣传和培训”(10.09%)、“听别人说的”(3.72%)等。

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获取途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与“互联网”是被调查对象获取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主要途径。调查中,当问及“当前,您获取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途径?”时,选择“电视”的人占75.02%;选择“互联网”的人占15.10%。其它途径还有:“手机(小灵通)短信”(6.06%)、“报纸”(1.23%)、“广播”(1.01%)、拨打12121气象预警电话”(0.98%)、“公告栏、显示屏”(0.69%)等。

在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义的了解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各种预警信号颜色所代表的灾害严重程度及应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调查中,当问到“您对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具体含义的了解程度?”时,选择“非常了解”的人占12.8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28.55%;选择“一般知道”的占35.23%;选择“不了解”的占23.36%。

从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调查情况看,有一部分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比较了解,但不深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很不了解,甚至很陌生。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趋利避害意识还不够到位,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渠道还不够畅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总之。各个方面还亟待加强。

3 建议与对策

3.1 对当前气象灾害防御的建议

气象灾害防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康,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调查中,受访者就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积极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五方面。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应急意识。共有345位调查对象(占33.32%)支持该观点,认为当前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比较薄弱,应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民防灾应急意识。二要兼顾不同的人群普及防灾应急知识。三要创新宣传手段,加强互动,让防灾应急意识深入到公众日常生活中。利用“黑板报”、“讲座”、“知识竞赛”、“显示屏”等形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四要从学生抓起,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学习气象防御自救知识。五是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共有227位调查对象(占21.74%)支持该观点,认为当前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不完善,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2 依靠科技,强化监测预警及快速响应

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要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调查中,共有545位调查对象(占52.17%)支持该观点,认为当前应多渠道及时准确地预报、预警和灾情等信息。

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运用。调查中。共有236位网民(占22.61%)支持该观点,认为当前高科技在防灾减灾领域的运用比较滞后,应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科技实力和管理水平。

3.3 健全联防联控机制,确保落实,提高防控效能

共有377位调查对象(占36.09%)支持该观点,认为当前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 完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配套措施

共有295位调查对象(占28.26%)支持该观点,认为防灾减灾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氛围,完善当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配套措施。应对防灾减灾,只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才能真正提高应对能力!

4 小结

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等“三个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综合防御等“三个能力”,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等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从而为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柑桔生产;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影响;防御对策;广东德庆

德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西江中游北岸,处于东经111°31′~112°15′,北纬23°04′~23°30′,北回归线在县境东北部通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低山丘陵居多,土壤中富含有机质,且昼夜温差比周边地区大。复杂的地势条件形成了德庆县多种多样的农业气候资源[1]。柑桔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怕低温、干旱,地上部分要求阴凉、湿润的环境;地下部则要求肥沃、湿润、疏松的环境。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情况与柑桔的生产种植有很大的关系[2]。德庆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形、气候和土壤环境,孕育出德庆贡柑、砂糖桔(以下简称柑桔)无与伦比的品质,造就了人见人爱的柑桔极品[1-3]。

目前,全县柑桔种植面积已由2002年的3 333.3 hm2迅速扩展至1.77万hm2,全县超过9成的农户种植了柑桔。2009年投产面积约1.3 hm2,柑桔总产量达50万t,总收入超过2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 000元,柑桔成为德庆县农民的“摇钱树”。但每年都有不同面积的柑桔受到不同程度的冻灾、日灼病、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给该县柑桔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德庆县柑桔种植的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以期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科学防御柑桔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1德庆县种植柑桔的气候条件

1.1气温

不同地区出产的柑桔由于气候生态环境和生产管理水平不同,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差异。温度是影响柑桔生存分布和关系柑桔发育与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柑桔对温度有一定的最高、最低和最适宜的界限,超过这个温度界限就会给柑桔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3]。在年平均气温15 ℃以上、极端最低气温-5 ℃以上的地区栽种柑桔比较安全,柑桔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31 ℃,生长停止的最高温度为37 ℃,低于-2.2 ℃柑桔则会受到冻害。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发现,影响柑桔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气候条件是≥10 ℃的年积温(ΣT≥10 ℃)的数量。年活动积温作为柑桔生长或能否种植的气温指标,是以柑桔能萌发、生长的最低温度12.8 ℃为依据,但为了计算方便,一般不用12.8 ℃而是用每日平均温度≥10 ℃的有效温度逐日相加,得到≥10 ℃的年有效积温。桔柑多数在≥10 ℃年积温为5 500~8 000 ℃的地区栽培,以在≥10 ℃年积温为6 500~7 700 ℃的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效果最好。德庆县年平均气温21.5 ℃,≥10 ℃年积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海拔200 m以下为6 500~7 500 ℃,海拔300 m以上在6 500 ℃以下,历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2 ℃。因此,德庆县丘陵地区总体气温条件适宜柑桔的生产种植。

1.2降水

柑桔是需水量较大的树种,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制成1份干物质需耗水300~500份,所以柑桔喜湿润的气候生态环境。柑桔生长一般要求年降雨量1 000~1 500 mm,土壤的相对湿度60%~80%,土壤干燥或空气湿度小均显著影响光合效能。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德庆县降水量除受季节、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热力和动力作用,各地降水在不同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冬春季当锋面南下受到山脉地形的抬升作用,使该县北部的锋面降雨大于南部的丘陵区;而夏季、秋季受台风低压的影响降雨则南部沿江地区大于北部山区,年雨量也是西北部山区多于东南部沿江一带,海拔150 m以下,年降水量1 520~1 600 mm;海拔150~500 m,年降水量1 600~1 900 mm。

1.3日照

柑桔是短日照果树,喜漫射光,较耐阴,一般要求年日照时数为1 200~1 500 h。丰富的日照有利于枝、叶、花芽生长发育良好,可以提高果实的坐果、结实和着色品质;光照不足,会引起落果,使叶片增大变薄,叶色变淡,内膛枝条枯死,果实品质下降。德庆县全年日照时数在1 600 h以上,各地日照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海拔100 m以下,全年日照时数为1 550~1 800 h;海拔200~500 m,为1 000~1 500 h。

2 气象灾害对柑桔生产的影响

2.1冻害

柑桔忌霜冻,冬春的极端低温往往成为该地区柑桔栽培的限制因子。因此,易受冻害威胁的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也是重要的气温指标。一般认为柑桔能耐-5 ℃低温。由于冻害轻重程度与果园的小气候、气象、自然地理条件、立地条件以及不同柑桔品种、砧木、树势、挂果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故有冻害程度不一的情况。受冻柑桔叶子发黄、树枝干枯,甚至有的柑桔树根腐烂。德庆县从11月至翌年3月都可能出现霜,其中以1月出现的机会最多,平均每年有6.8 d霜日,1月平均就占了3.6 d。初霜的平均日期为12月26日,最早霜日出现在11月16日;终霜的平均日期为1月29日,最晚的结束期为3月3日;平均初终霜间隔日数35.7 d,平均无霜期328 d。德庆县1999 年12月、2008年1—2月出现的持续低温霜冻天气使全县柑桔大面积受冻,造成严重减产。

2.2低温阴雨

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为柑桔病虫害的繁殖、入侵和传播提供了条件,适宜病菌生长繁殖的温度为21~ 28 ℃。如2007年2月下半月开始至3月一直维持多雨寡照天气,3月降水量90.3 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成;日照时数只有历年同期平均值的5成,德庆贡柑在官圩镇和马圩镇主产区,大面积暴发炭疽病,园内嫩叶、枝梢、花穗病发生严重,落叶、落花、烂果遍地。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面积近500 hm2,其中中等病区200 hm2之多,重病区约150 hm2,损失严重,个别果园失收甚至绝收,果园损失2 000多万元[4]。春季持续低温阴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炭疽病等病菌的大量繁殖、入侵和传播,进入夏季的高温多雨季节,病菌反复侵染和传播,加速病害流行发展。

2.3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在汛期(4—9月)表现最活跃,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因其持续时间短、作用面积小、强度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并可能伴随暴雨、热带气旋等灾害出现,常导致出现灾情和损失[5]。强对流天气是阵发性的,且风力大,所以破坏性很强,往往对柑桔造成严重的危害。轻则折断枝条,吹折幼龄或初生树,刮落果实;重者折裂主枝、主干,甚至连根拔起。同时,常伴随着暴雨,使桔园遭受水害,引起涝害,导致柑桔植株出现黄叶、卷叶、焦叶甚至全树死亡,有的枝叶断裂撕破,易诱发溃疡病、树脂病、炭疽病等;还会造成桔园水土流失,带走一层表土,导致土壤板结,使桔果干瘪、腐烂、脱落;吸收根系淹水数小时后,根开始出现坏死,随淹水时间的延长,根系坏死率不断增加。

2.4高温

柑桔日灼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树皮。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高温烈日曝晒引起的。在高温天气的中午和下午,受到阳光直射的桔树局部温度急剧上升,当上升到40 ℃以上时,叶片的叶绿素便逐渐分解,导致叶色变浅或发黄,雨后大量落叶,果实表皮出现不正常的颜色。如高温连续多日,柑桔果面呈现焦黄色或变为褐色,变色处果皮下陷变硬,枝干表皮变黄、变红,产生龟裂,以后深入皮层,直至皮层组织坏死。日灼病通常7月开始发生,8—9月发生最多,一般发生在树体西南部的向阳面果实。日照时间长、土壤水分不足可加剧日灼病的发生。

2.5干旱

干旱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较长时段内因降水量比常年平均值特别偏少,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损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尤其在生长发育需水期,干旱往往给农作物带来严重危害。夏季,特别是7—9月,都会出现一段高温干旱天气,这种气候不仅抑制柑桔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的积累,而且还会导致落叶、落果和缩果,从而严重影响柑桔的产量和品质。

3防御对策

3.1开展种植布局区划

德庆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按气候分布情况将德庆县分为西北部丘陵温凉适雨区、东北部低山丘陵温凉多雨区和东南部沿江丘陵温暖适雨区。有关部门应充分论证,综合当地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分布情况,区划适宜种植区域和不适宜种植区域,如德庆县西北部在冬季受冷空气直接侵入,在三面环山的丘陵停留较久,气温一般比南部沿江低0.5~2.0 ℃,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低,霜日比南部多,为柑桔的不适宜种植区;而中部和南部区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适合推广种植柑桔。

3.2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德庆柑桔种植面分布广,全县超过9成的农户种植了柑桔,柑桔的生长依赖一定的气候条件,而在出现霜冻、高温干旱、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时,果农若不加以防御,柑桔就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而防御得当,就能将气象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从而夺取丰产。因此,气象部门、农业管理部门、果农应加强合作,气象部门要进一步积累研究该地气候情况,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提高气象预警水平,拓宽气象信息发播的途径;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农户则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科学的防御措施,减少损失。

3.3掌握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3.3.1霜冻。一是涂干、包扎主干。树干用石灰水涂白,或用鲜牛粪加黄泥涂干。也可用稻草包扎树干再外扎塑料薄膜,幼龄树可用稻草将树全部包裹起来,这些措施有保温防冻作用,但是在大冻后要及时解除包扎材料。二是覆盖。用稻草、秸秆、杂草、遮阳网等覆盖柑桔树,或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用塑料大棚覆盖柑园,都有防冻作用。三是熏烟。熏烟防冻的原理是发烟物燃烧增温,烟雾覆盖保温。熏烟一般可使温度增加2 ℃左右。用树枝落叶、杂草、木屑、锯末、垃圾等,还可用沥青、油毡等做成烟堆。在有冻害的夜间、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进行,烟堆配置在桔园上风处或四周,配置60~90个/hm2,每个烟堆用柴草30~50 kg。四是灌溉。对干燥的桔园进行灌水,可提高地温,减轻冻害的发生。五是培土。有条件的可在树干处培土50 cm左右,这样就使主干处于0 ℃以上的土壤环境中,而不致受冻。但当早春气温回升,气温稳定在12 ℃左右时,应及时扒开所培之土,露出柑桔树的根颈部,以免根颈部腐烂。

3.3.2高温干旱。一是灌水降温。当连续出现气温在35 ℃以上的天气时,桔园必须定期灌水,以水调温,补充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改善园内的小气候。但忌猛灌和串灌,以免冲刷园土,宜细流入园慢慢渗入土壤内。每次灌水或降雨之后,对园地进行全面松土,以便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大大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有利于减少裂果、落果。二是喷水降温。当气温上升到33 ℃以上时,于早晨连续对树体喷水3~ 4次,可降温增湿防日灼。喷水时以全树叶片滴水为止。三是中耕松土,园内覆草。在干旱季节锄园松土,保墒抗旱,消除板结,切断毛细管,减少地面蒸发失水,提高抗旱能力。结合中耕松土后,用稻草、油菜杆、绿肥或杂草覆盖在根际周围的土壤上,厚度为10~12 cm,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面蒸发,从而使根系吸水功能不被破坏。四是抹芽、扭梢、修剪。高温干旱时及时抹除树冠外部过多的嫩梢,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营养物质的浪费,缓解梢果矛盾,使养分能尽量向果实集中,满足果实生长需要,从而防止或减少落果。对过密枝、细弱枝、丛生枝、徒长枝、病虫害枝进行修剪。此外,还要摘除部分病虫害果、小型果、畸形果,可减少水、肥的消耗量和裂果、落果的数量,从而促进果实膨大。五是合理施肥。8月既是柑桔果实迅速膨大期,又是秋梢开始抽生期,此时易出现缺肥落果现象。对于当年结果数量大,且往年也有严重裂果、落果现象的柑桔园,在施壮果肥时应减少磷肥的施用量,增施氮肥和钾肥。高温下施壮果肥应与水有机地结合,可用腐熟粪水或速效化肥对成稀肥分次施用。此外,每2~3 d喷1次草木灰浸出液,连喷2~3次。因为草木灰含有氯化钾,喷后可提高柑桔叶片、果实中的钾离子。而钾离子具有较高的水合能力,故可减少高温干旱对柑桔的危害,达到增厚果皮、增加韧性的效果,从而减少落果、缩果,促进果实膨大。选择阴天喷施,晴天应在10:00之前或16:00之后喷施,以确保喷施的效果。

3.3.3低温阴雨。一是科学修剪,防止树冠郁蔽。改变不修剪的习惯,果园栽植过密,成园后树冠密蔽交叉,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繁殖,且防治难度大,收果后要及时修剪枝条,通过合理、科学修剪,防止树冠郁蔽,使树形呈开窗型,以利通风采光,恶化病害的滋生繁殖条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果实内含物中有机养分的积累。二是加强排灌渠道建设。低温阴雨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而地势低洼的水田、平地桔园要特别加强排灌渠道建设,以降低湿度,控制病害发生,水田建园最好起垄栽植,平地果园应根据地势挖深40 cm纵横交错的排水沟,以有效地防止积水危害。三是加强喷药保护和防治。改变盲目用药、滥用农药、超常用药的不良习惯,科学使用农药,预防为主、对症下药,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

3.3.4洪涝。对受涝的柑桔,要尽量予以恢复补救。一是开沟排水、清理污泥杂物。对水淹园地,要开沟疏渠,迅速排除园内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加速表土干燥。对水淹过的果树及时将叶片洗净,可于晴天喷水,以防果树脱水死亡。淹水时间较长的植株,要及时剪除水灾引起的病枝、病叶和病果,进行深埋或焚烧。另外,在修剪时把伤口剪平,减小伤口面积,以利于伤口愈合。二是对被洪水冲倒的果树要尽快扶正树体,并设支架支撑固定,对外露的根系要重新埋入土中,搞好培土覆盖。对伤根严重的果树,要疏枝剪叶,减少叶片蒸发。树枝已经断裂的,要及时剪除。三是适时松土。由于暴雨洪涝灾害过后地面常常被压实,土壤板结,地温急剧下降,土壤的通透性差,果树根系的呼吸作用减弱,容易引起根系缺氧,特别是柑桔等果树极易烂根死亡,待园地表土基本干燥时,要及时进行松土。四是根外追肥。树体受涝后根系受损,吸收肥水的能力较弱,不宜立即根施肥料,宜待树势恢复后,再土施充分腐熟的人畜粪尿、饼肥或尿素,促发新根。五是暴雨洪涝灾害过后易诱发柑桔各种病虫害的暴发,应及时选用对口农药喷药防治。

4参考文献

[1] 张接云,郑荣辉.德庆县农业区划报告集[R].广东:德庆县农业区划办公室,1984:67.

[2] 广州市气象局,广州市农业局.水果与气象[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4:324-331.

[3] 黄忠智.建瓯芦柑生产气象灾害及其预防[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02-304.

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特征库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07-01

1 系统主要功能结构

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利用Visual Basic6.0编写前台应用程序,负责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和应用;二是在开发完成前台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建立三个Access数据库:楚雄气象灾害库、灾害天气背景库和楚雄灾害特征库。系统构架见图1。

2 前台应用程序的应用

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完成了对前台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研究和开发,该应用程序可分别进行灾害、天气背景和灾害特征等3种查询。

1灾害查询可查询冰雹、冰雪、大风、低温、地质、干旱、洪涝和雷电等,既可按县(市)查询全州10县(市)8种气象灾害,也可按时间查询1980~2009年等30年的各类气象灾害,同时调用Excel,将灾情结果显示在Excel里,可打印和编辑。

天气背景查询可查询8种灾害性天气的天气背景,包括日期、天气现象、高层500hPa和低层700hPa天气图。

特征查询可查询8种灾害性天气的变化特征,包括:灾害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等3种特征。

3 后台数据库的主要功能

3.1 气象灾害库的主要功能

气象灾害库包含冰雹、冰雪、大风、低温、地质、干旱、洪涝和雷电等8种灾害数据表,每个数据表有日期、县和灾情等3个字段。该库收集了1980~2009年30年的灾情数据,共收集灾情记录606条,其中冰雹灾害185条、冰雪45条、大风30条、低温44条、地质9条、干旱77条、洪涝190条、雷电26条(图6)。

3.2 灾害天气背景库的主要功能

楚雄州灾害天气背景库包含8种灾害天气背景数据表,每个数据表有日期、天气现象和天气图等3个字段。该库选取各类灾害的典型天气个例,共收集天气背景记录55条,其中冰雹天气9条、冰雪15条、大风8条、低温7条、地质2条、干旱6条、洪涝5条、雷电3条。对该数据库直接查询可获取各类灾害天气的典型天气个例,了解各类灾害发生的天气背景和天气现象,为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提供及时参考。

3.3 楚雄灾害特征库

3.3.1楚雄灾害特征库的结构

灾害天气特征库包含8种灾害特征数据表,每个数据表有灾害名称、灾害特征和灾害特征图等3个字段(表1)。

3.3.1楚雄灾害特征库的主要功能

该库收集了各类灾害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等3个特征,共收集24条记录。对该数据库直接查询可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各类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月际变化特征,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信息。

4 创新点

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系统,建立了楚雄州气象灾害数据库、灾害天气背景库和灾害天气特征库等3个Access数据库,3数据库是本地数据库,数据库开放,可随时增加、删除和修改记录,3库的建立实行标准化采集数据,如:灾情单位和天气图标准等,三库的应用实行程序化管理。

楚雄州气象灾害库的建立,完成了30多年来楚雄州气象灾害的纸质化到电子信息化的管理,填补了气象灾害电子信息化的空白,提高了我州气象信息化应用水平,可准确、全面、及时了解30年来楚雄州各类灾害的信息,是气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一次质的突破。

5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增强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气象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楚雄州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立了楚雄州1980年以来的气象灾害数据库,并完成了楚雄州气象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该系统可查询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月际变化特征,可方便了解气象灾害的历史情况,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参考,为党委、政府全面、及时和准确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历史情况、天气背景和灾害特征等提供了帮手,有利于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促进楚雄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国材.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200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J].气象,2006,32(3):3-5.

[2] 韩淑云.气象预警塔预警防范气象灾害[J].城市与减灾,2008(2):48.

[3] 董旭光,王栋成.济南城市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4] 胡晓梅,钟琦.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7-18.

[5] 鲁渊平,杜继稳.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以西安市为例[J].灾害学,2008,23(B09):7-10.

[6] 李青春.城市气象灾害及其防御[J].气象知识,2006(2):20-23.

基金项目

云南省楚雄州科学技术局社会发展科技项目资助。楚雄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篇5

关键词:气候灾害;农业;防御措施;气象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6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养与研究。在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砖红土壤中生长,适应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和雨热同期。因此水稻种植业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北方,主要种植小麦,它对土壤的条件比较高,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是熟土层厚,结构良好,有机物丰富,养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强,通透性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至于气候对小麦的影响,最明显的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冬季气候温暖,就会形成麦苗旺长,为春季小麦冻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这2种农作物的最佳气候条件来看,农业气象保险将会是一个关键点,在农业安全保障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1农业气象灾害影响

农业灾害往往是预想不到的,它会毫无预兆的发起攻击。例如1997―199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次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南方和北方无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续高温,以致于发生旱灾,旱情十分严重,南方则是低温洪涝,1998年在我国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更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北方严重干旱,玉米没有水分生长不均匀,导致低产量,农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涝多发,长江中下游降水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现了暖冬迹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将到来,这又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呢?预计会使我国冬天温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现冷冻现象,并且南方的概率会高于北方。

2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及治理

农业气象灾害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在灾害到来之前,必须做好预警工作,对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做大量的数据预测分析总结,然后开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如何做好灾前预警呢。需要完整的机器设备,能够及时的对气象进行检测和对数据的传递,这样预警机构才能做好数据的预测与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任何一组数据做详细的分析,及时汇报工作总结,并且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防御过程中,根据预测数据给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时,可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门的职能与优势,创建紧密的合作体系,及时的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评估与应急技术的研究,达到人才、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编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对致灾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系数。只有这样,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实现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灾后治理。灾后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农民陷入贫困的局面。所以灾后治理在灾情发生后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又该如何做好灾后治理呢。对于洪涝灾害的灾后治理,要及时清沟排水,排出大量的积水,让农作物的根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谢呼吸,并且要及时清除田间枯萎的叶子,改变通风透光条件,然后培土,加固,让农作物能尽快恢复生机。还要及时破坏板结土壤,给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补加化肥,使农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数升高,这样可以让农作物得到充分的营养成分,在佳宜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对于干旱的灾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让农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复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实施政策补贴,这时候政府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让农民尽可能的少些损失。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灾后数据统计,算出气候灾害的出现概率与极端值,再与灾前的数据对比,总结出灾情是否超过了预测的状况,然后得出灾前与防御措施的不足,进一步增强防御措施,加强防御范围,最好做到理想状态。

篇6

关键词 居延蜜瓜;气候条件;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内蒙古额济纳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91-01

额济纳旗地处中亚荒漠东南部,西、西南和北三面环山,属于内陆干燥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密瓜理想的生长地,所产密瓜个大、形美、色鲜、含糖量高、口味纯,而且蜜瓜整个生长过程污染少、病虫害少,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居延密瓜已经成为额济纳旗特色水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额济纳旗居延密瓜种植的气候条件,以期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升居延密瓜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1 居延密瓜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

1.1 湿度和水分

居延密瓜根系发达,植株生长旺盛,蒸腾速率较大,具有喜燥怕湿特性。居延密瓜苗期内对土壤水分要求较低,以土壤内最大持水量的60%~70%最适宜;果实发育期对水分需求最高,随着果实距离成熟期越来越近,水分需求逐渐降低。空气湿度和降水量过大易引发病虫害,严重时会使成熟的居延密瓜出现裂果。

1.2 温度

居延密瓜属喜温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温度达到28~30 ℃适宜种子萌芽,在最低温度为15 ℃、最高温度为30 ℃的环境下持续1 d,种子就会萌芽;外界环境温度越低,种子萌芽速度越慢,温度25 ℃,则会延迟花芽分化时间,节位增高且数量减少[1]。居延密瓜开花坐果期最适宜温度为25~30 ℃,果实膨大期以18~30 ℃最适宜,夜间温度过高不利于果实膨大,影响居延密瓜产量和品质。

1.3 光照

居延密瓜各生育期对光照条件要求都比较严格。长日照时数和强光照有利于植株生长,同时促进果实膨大期糖分积累。在年日照时数>3 000 h的地区可确保居延蜜瓜高产丰收。

2 额济纳旗农业气候条件

2.1 降水

额济纳旗夏季酷热、干燥少雨,光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7 mm左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03.0 mm,最小降水量仅7.0 mm。年平均蒸发量高达3 396.6 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100倍,湿润度为0.01 mm。降水量较少,可以较好地满足居延蜜瓜果实发育的要求,避免因降水过多造成烂瓜、发病等降低果实品质,但遇干旱要及时浇灌[2-3]。

2.2 温度

额济纳旗蜜瓜全生育期140~150 d,每年5月底N植,9月收获。蜜瓜苗期为6月,此时额济纳旗日平均气温在24.7 ℃左右,7月进入花芽分化期和结果期,平均气温为26.7 ℃,白天平均气温为34.1 ℃,夜间平均气温为19.1 ℃,昼夜温差较大可减少夜间呼吸作用对糖分的消耗,有利于蜜瓜糖分积累。8月初到9月上旬平均气温为23.5 ℃,适宜果实膨大。

2.3 光照

额济纳旗年平均日照时数3 406.1 h,5―10月月平均日照时数318.8 h,日照百分率高达77%。白天太阳辐射较强,对积温积累有利,有利于成熟物质转化,改善果实品质。额济纳旗居延密瓜各生育期月平均总辐射量均高于7 000 MJ/m2,光照和辐射量条件对确保居延蜜瓜特色品质十分有利[4]。

3 气象灾害

3.1 干旱

额济纳旗地区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降水多以阵性为主,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会不同时期出现阶段性干旱,以夏旱概率较高,但对居延密瓜生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3.2 冰雹

冰雹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严重时可造成绝收。冰雹在损伤蜜瓜幼苗同时,又严重损坏地膜,破坏保墒、提温、抑草措施,对居延密瓜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3.3 大风

5―9月大风天气出现频率较高。播种到苗期出现大风天气会损坏瓜田地膜和瓜苗,严重时造成蜜瓜绝产[5]。

4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4.1 干旱防御

在播种过程中选择增温保湿的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能提升居延密瓜产量和品质。积极研发抗旱品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干旱发生、发展趋势,并做好防御措施。

4.2 冰雹灾害防御

在冰雹灾害出现前,可选择加盖覆盖物或搭建防雹棚等保护措施,若是已经成熟的蜜瓜应及时抢收,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消雹作业。灾害发生后,联合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受灾瓜田指导农牧民及时补种、松土、喷施壮苗灵和生长素等进行生产自救,力争将瓜农损失降到最低。

4.3 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额济纳旗气象部门应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宣传,提升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确保农民掌握基本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另外,气象部门应在关键农事季节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借助于电子显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等及时向人民群众发送气象灾害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5 参考文献

[1] 陈秀琴,张斯莲,孙志强,等.内蒙古额济纳旗哈密瓜种植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2012(8):70-71.

[2] 司地壳・买买提,依不拉音.伊吾县淖毛湖种植晚熟哈密瓜气象条件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5,5(2):40-41.

[3] 孔德胤,刘俊林,侯中权,等.基于气象条件的巴彦淖尔市河套蜜瓜的品质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7(1):64-66.

篇7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二)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第三条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4、《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6、《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

第二章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四条 应急指挥机构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组员由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部经理组成。指挥机构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

第五条 职责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参加抢险救灾,并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组织对被破坏的给排水、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工程生产;负责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第三章 预警和预防机制

第六条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一)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

天气气候预测机构预测12、24、48小时内有暴雨、大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办公室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将预报信息传递到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负责及时通知到各项目部、各班组。

(二)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并报送主管领导。

(三)预警预防行动

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警报信息后,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和气象灾害情况。

第四章 应急预案响应

第七条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办公室主持召开灾害性天气会商,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

第八条 信息处理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第九条 紧急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岗位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三)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四)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 应急保障

第十条 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第十一条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员工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

第十二条 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分公司,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分公司或项目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对本预案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

第十七条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应及时修订完善本分公司或项目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备案。

篇8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篇9

一、总则

(一)工作原则

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⒉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⒊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

⒋坚持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相配合,社会参与,形成应急合力的原则。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烟台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福山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区范围内发生的,由于台风、风暴潮、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霜冻、热浪、浓雾、洪涝、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道路结冰、电线积冰、沙尘暴等天气气候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特别重大和重大气象灾害,以及参与其它突发公共事件(核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扩散、水污染、森林火险、地质灾害、海上救援等)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适用于本预案。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

区政府成立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气象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发展和改革、经贸、民政、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建设、城管、环保、交通、安监、公路、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药监、粮食、宣传、通信、供电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主要职责:

1.制订和完善全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的领导指挥与组织协调;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4.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办事机构

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气象局局长兼任。

主要职责:

1.负责区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督查落实区应急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

3.为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4.组织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5.负责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监测、预测预报、警报,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6.实施增雨(雪)、消雾、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7.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8.协调处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9.承担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

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专家组。应急专家组由气象、水利、水文、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环保等专业的专家组成。

主要职责:

1.对气象灾害成因及变化趋势分析、预测预报和评估;

2.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

3.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4.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

(四)各成员单位职责

1.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协调安排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2.区经贸局、粮食局:负责抢险救灾中调集、供应和管理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保证灾区有效供应;

3.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同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

4.区民政局:负责查灾、核灾、灾情评估和灾情上报工作;组织指导灾后灾民的生活救济;负责组织协调因灾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指导救灾捐赠;

5.区财政局:负责做好应急资金及应急拨款的有关工作;

6.区建设局:负责组织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7.区交通局、公路局:负责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铁路和有关设施,组织公共客运交通,优先保证运输抢险救援人员、物资和灾民;

8.区通信部门(包括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负责及时排除通信设施故障,确保各种通信畅通,气象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9.区水利局、林技中心、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负责及时向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水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环境监测等相关信息;对易于发生气象衍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

10.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食品;保障救灾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

11.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有关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做好有关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工作;

12.区电业公司:负责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工作。

三、预警与预防机制

(一)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⒈区气象主管机构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报预警、灾情调查和评估工作,其所属气象台(站)具体承担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警等任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最新信息要及时向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⒉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要及时通过气象灾害热线电话(6363250)等途径向区气象主管机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

报告内容包括: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气象灾害种类、特征、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⒊区气象主管机构收到气象灾害信息后,要及时报告市气象主管机构,并在2小时内报告区政府。

(二)预警预防行动

⒈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达到预警启动级别的,及时向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可能达到较大、重大、特别重大预警级别的,向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由市应急领导小组进行相关工作部署。

⒉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并及时将准备情况报告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预警支持系统

⒈区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信息传输、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综合处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收集、评估系统,为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⒉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应急支持系统;有关部门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或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信息互联共享系统。

(四)预警级别及

气象灾害预警级别,按照可能或已经发生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预警(I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II级)、较大气象灾害预警(III级)、一般气象灾害预警(IV级)四级。

⒈I级预警

(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全区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3)在其他市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区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4)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等级的天气,可能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Ⅰ级预警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并按程序报省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⒉II级预警

(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

(4)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橙色预警信号等级天气,可能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II级预警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并按程序报省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⒊III级预警

(1)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黄色预警信号等级天气,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III级预警由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

4.IV级预警

(1)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蓝色预警信号等级天气,可能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Ⅳ级预警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

四、应急响应

预警信息后,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高新区立即做出响应,进入相应的应急状态,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履行各自所承担的职责。

(一)分级响应

一般气象灾害(Ⅳ级)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命令,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气象灾害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区政府先期启动区级应急预案,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请求上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借助全市乃至全省的一切资源开展应急处置。预案启动后,区气象主管机构及所属气象业务单位、气象台站的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带班和业务人员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加强天气会商,做好跟踪服务。

(二)应急处置

1.重大或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要24小时值班,有关人员及时到达预定岗位。

2.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利用信息平台,跟踪全市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情况,收集气象信息,并根据已经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气象灾害情况,提出处置建议。

3.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要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4.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和村(居)民委员会要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和预案规定以及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搜寻和抢救失踪、伤病人员,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5.卫生部门要紧急派遣专业队伍抢救伤员,同时组织开展灾后疫情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6.公安等有关部门根据需要依法采取交通管制措施。

7.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迅速组织人员,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进行保护。

8.必要时,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向社会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三)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对事发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应急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群众的安全防护

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对灾害发生地公众讲解安全防护和救援知识,必要时组织疏散人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要指导人员疏散,尽量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

(五)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各镇街、高新区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组织公众和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六)信息

⒈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突发事件统一审核与,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情况,以及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

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及时播发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及时报道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对应急工作的知识、决策和部署以及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七)应急结束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要向区政府和上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决定是否终止重大或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终止,应向社会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要组织民政等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损失。区民政等有关部门及灾害发生地镇政府(街道办)要组织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卫生部门负责做好气象灾害现场防疫消毒与疫情监测的组织、指导工作。环保、建设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污染物收集、清理等处理工作。

(二)调查和总结

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气象灾害事件进行调查,总结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上报区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保障

1.依托现有的气象通信网,实现气象灾害应急信息的迅速传输,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

2.应急救援现场要与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之间确保通信畅通。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所需的无线电频率;通信部门负责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现场提供保障;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负责协调应急处置现场的通信保障。

(二)信息保障

1.区气象局要在现有的业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区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2.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管理办法。

3.区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和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本级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要信息和已报信息的变更要立即报送。

(三)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1.各镇街、高新区和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建立相应的物资数据库,并对应急救援物资的调配、购置、库存、使用和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2.区气象部门要加强装备、弹药的日常管理,确保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四)应急队伍保障

1.公安、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应急救援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

2.各镇街、高新区要组织引导民兵、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建群众性应急救援队伍,对气象灾害进行先期处置。

(五)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现场的道路交通管制,保障道路交通秩序;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道路清障和受损道路设施的抢修;公路、交通部门负责开设应急支援“绿色通道”,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必要时应急领导小组依法紧急动员和征用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及装备。

(六)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做好灾区疾病防治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医疗卫生队赴灾区巡医问诊,负责灾区防疫消毒、抢救伤病员等工作。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疗救护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七)物资保障

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调拨和紧急供应等工作,并制订应急物资保障计划;发展改革、经贸部门参与协调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应急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存、供应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物资保障等相关工作。

(八)经费保障

各镇街、高新区要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经费保障。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九)技术储备与保障

1.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要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专家组,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区气象主管机构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十)宣传、培训和演习

⒈各镇街、高新区要支持和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的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增强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⒉气象、广播电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防御常识,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和应急救援能力。

⒊各级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组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七、附则

(一)名词术语

⒈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下击暴流、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重大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⒉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⒋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预案管理与更新

区气象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报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本预案由区气象局负责每两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区政府批准。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山东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引言

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 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三、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二)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四)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1)农业干旱、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 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2)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 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3)不利气候环境的长期宏观调控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 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四、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首先,将会越来越重视对作物模型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农作物具体的生理步骤,能够更好地探析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农作物整个生长的过程都全面的展现出来,作物模型的应用意义重大,在以后对此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而模型的设计也会面向客户,紧紧围绕简单、精准的准则。其次,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据对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灾害形成存在的危险性、预防、承受灾害能力等。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最后,综合评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以往对灾害损失的计量只是关注直接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却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对于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也会走向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