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校园传统纸媒;新媒体;转型与发展;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79-01

一、新媒体冲击下,校园传统纸媒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基础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近几年,用移动电子产品、手机等进行阅读的人数以阶梯式上升,而图书、报刊、杂志的市场份额占有率持续下降。校园里有许多纸质媒介,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有《理工之光》《大学生学刊》《心桥》《成都理工大学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北辰》等。据调查,大学生们收到这些校内报纸后,75%的学生不会翻看;15%的大学生会在无聊时翻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纸质刊物在学生中的阅读率不足10%。这是当下校园内传统纸媒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校园纸媒发展的瓶颈。

除此之外,纸媒的发行速度也制约着其发展。据实地走访调查,校内纸媒一般为月刊或半月刊,重大事件不能及时报道,这也是它们不再受大学生青睐的原因。因此,校园传统媒介的转型和发展成为众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冲击下,校园内传统纸媒的转型与发展

(一)媒介融合是趋势。在当今大环境的影响下,媒介融合是趋势,“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让传统纸媒有了新的“助力”,传统纸媒对数字化拓展需要一个实践与探索的阶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新媒体融合是校园纸媒的一个有效应对策略。传统纸媒只有在整合各种资源,占领多种媒体传播平台,才能更好地在大趋势中有大作为。

媒介融合在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校园传统纸媒和新媒体不断走向合作,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媒介融合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内传播方式上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二是传统纸媒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接收、储存、检索,极其便捷;三是纸媒发展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模式。

(二)发挥内容优势。纸媒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在此基础上实行纸质内容数字化,才能提高校园内纸质媒介的竞争力。校园纸质媒介有原创的内容资源,有成熟的新闻采集运作模式,有传达引导思维的媒体人与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这之中,有多年积累的采访和编辑经验,有长期形成的舆论导向能力,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与其他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校园传统媒介中的纸媒要发挥它的“内容优势”,再加上对新近发展的渠道的应用,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可以改变校园传统纸媒的宣传形式和内容特点,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目前,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的巨大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众,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冲击校园传统纸媒的强势地位时,结合新技术的数字化多元素发展,是传统纸媒发展的有效策略。另外,数字化是在一个更高形态上对校园纸质媒介核心能力的开发。校园传统纸质媒介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在数字平台上对媒体产品的重新组合,也不是对本身传统业务流程的简单整合,而是打破了校园传统的媒体边界和行业疆域,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对校园媒体产业链进行价值重构。

三、结语

校园纸媒与新媒体不是“冤家对头”,而是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生共荣。校园纸媒转型、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与新媒体竞争,而是为了未来的发展。以开放性的姿态拥抱数字化、主动推进媒介融合的变革进程,抢占校园纸媒融合的新高点,是当前校园媒体人与校园纸媒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校园内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形势所趋,每位媒体人任重而道远,校园内传统纸媒一定不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消亡。

参考文献:

[1]翟秀凤,李慧宁.从美国《新闻周刊》去纸化看新闻类周刊的数字化生存[J].中国记者,2013,(8):120-121.

[2]CNNIC.第33次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2015.

[4]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J].编辑之友,2015,(4):5-10.

[5]孙铭欣.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商业模式转型初探[J].新闻与写作,2014,(2):46-4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泽宇(1994-),男,山西太原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方向:媒介融合。

篇2

关键词 全媒体;公众;气象服务;融合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87-02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媒介渠道映霾磺睢4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具优势,并行发展,日益融合互通,媒介发展已进入“全媒体时代”。

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通过多种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产品的过程[ 2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全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气象部门在不断优化、提升传统媒体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其中包括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等,进一步丰富了公众气象服务渠道和手段。

1 公众气象服务现状

目前,面向公众提供气象服务的媒介有以电视、短信、声讯、报刊、户外显示屏等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有以互联网、4G、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快速兴起发展的网站、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方式为代表的新媒体。

1.1 传统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情况

近几年,公众气象服务短信用户数连年下滑,一方面受新媒体发展影响,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自身因素也限制其发展,比如因短信字数有限,无法实现天气深度解读与细微服务[ 3 ];声讯12121拨打服务因内容缺乏新意,拨打量仍主要依赖季节和天气过程;其他传统媒体手段也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面临形势也日益严峻。

传统媒体的市场垄断地位正在面临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在青年群体的市场占有率,但二者并非对立关系。传统媒体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建立起的受众用户、品牌效应以及舆论导向上有着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4 ]。以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数据为例,图1中可看出,短信用户总数和声讯拨打量虽逐年下降,然而从2013年开始,其下降趋势较前年明显减缓。随着对传统媒体实施机制改革、技术升级、内容改版等一系列措施,其发展将进入平稳态势。

1.2 新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情况

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5],微信和微博在众多社交APP排名中均列前3。“河南气象”作为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官方微博,自创建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粉丝数30万,名列全国气象微博第17名。主要以权威河南本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主,24h跟踪天气,第一时间各类突发天气事件,微博已经成为了公众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微信端,“河南气象”订阅号发展势头向好,因其内容丰富、转发便捷,粉丝数、阅读量均逐日递增。在Web端,以中国天气网河南站为例,2014―2016三年期间,点击量分别达1.4亿、5.4亿、6.7亿次,此外还有“气象博士”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公众气象服务发展借助其信息传播互动性、信息内容丰富性、覆盖面广等优势,迅速获得广大公众用户的青睐。

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下的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在天气预报、跟踪灾害性突发天气、预警和气象科普等方面,更具及时性,内容更灵活,形式更多样,可预见新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2 全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传统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趋于平稳,新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影响力与日俱增,“全媒体”并行发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稳步提升。但是在并行发展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气象服务系统多、手段多、设备种类多。河南省公众气象服务手段包括短信、声讯、微信、微博等近11种服务手段,虽然服务内容有差异,但有很多相近内容需要不同人员进行重复操作,无疑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工作量,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表1中所列7种服务手段简况,其中影视、短信一列不包括后期制作人员数及后期制作用时。

2)多种服务手段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导致各类服务手段无法集约化。表1显示7种服务手段涉及4套相对独立的后台系统,这样给业务人员带来信息时切换过多的系统、信息不及时、信息后回馈无法统计等问题,尤其预警类等服务信息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在后续服务信息流程上势必会扩大其延时,其后果难以估量。

3)公众气象服务的广度、深度、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盲目性,针对性不足。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公众进行分类精细化服务,比如儿童、青年与老人等关注的信息内容、方式存在差异,公务出差人群与旅游出行人群关注信息的内容、方式也不同。

4)从气象服务产品内容上看,受目前技术水平制约,预报产品种类、精细化程度、预报准确率等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满足各类公众用户的需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5)气象服务业务人员年轻化同时,气象服务理念全部融入到思想、工作中,仍需要一定时间;市县级业务工作量重,业务人员偏少。

3 全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策略

1)公众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集成现有气象信息渠道,通过接口封装、远程调用等建立信息服务管理调度系统和统一、快捷的发送机制,实现信息自动化、快速化和一体化的全媒体融合平台,有效集约各类服务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合理组织安排人员结构,保障气象服务信息在源头上零延迟。

2)深度细分公众气象服务对象。从不同层面细分服务对象,制作分类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微博粉丝、微信关注、App下载、用户调查等各类大数据分析,根据公众用户类别主动推送服务手段方式,方便用户获得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

3)丰富气象服务内容,发展分众服务产品。开发、完善与公众工作、旅游、健身、医疗等息息相关的分众气象服务产品,做到个性化服务,满足各类公众用户[6]。

4)建立完善的气象服务评价体系。包括终端反馈、定期用户调查等,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5)强化气象服务理念,提高气象服务团队综合素质。

4 结论

全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基础服务建设为根本,服务内容为重点,在公众气象服务工作中推动全媒体时代下各类服务手段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各方面深度融合[7],建立集约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公众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褚希,周笑天,韩L,石振彬.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3.

[2]任振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3]滕景文,樊慧娟.浅析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S1):109.

[4]艾菲.全媒体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路径探析[J].科技传播,2014(20):158.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特性;融媒;手机媒体;媒介生态位

融媒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俗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2],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3]。近年来,随着3G平台的升级、4G理念的提出、三网融合的运行和手机终端的进化,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4]。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通过手机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促使传播状态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因而,凭借手机独有的新闻传播特性,手机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融媒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又会怎样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我们又可以提出怎样的发展对策促使手机媒体更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传播特性呢?本文尝试以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为考察视角,探究其“媒介生态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些发展建议。

一、融媒环境下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对比了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移动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多媒体融合六大方面的表现[5],手机媒体的表现为:

上图显示,手机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明显更胜一筹,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多媒体融合方面优势不明显,在传播范围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如今手机媒体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6],2010年底中国移动在中国六大城市启动TD-LTE 4G网络的首次规模技术试验[7],今后3年内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8]……同时,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传播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9]。从传播效果来看——手机网络新闻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使用率中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二,达到59.9%[10]。从传播速度来看——还没有展现出3G高流量、高带宽服务的快速发展,低流量的业务仍然是我国手机上网应用的主流[11]。但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3G的应用和服务大概在起步2年后才会逐步显示出力量[12]。据此在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所表现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优势——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程度高,准优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强、传播速度较快。

二、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生物学家Joseph Grinnell 于1917年首次提出生态位概念,即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区别。[13]生态位观点被借鉴到媒介研究中就形成了媒介生态位的观点。根据学者邵培仁论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4]通过上文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融媒环境下手机所展现的新闻传播特性,特别是占明显优势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新闻传播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究及把握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

(一)时间生态位

由于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具备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15]。

根据2010年5月美国一项调研报告[16],如图表2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时间段主要是上午6点至傍晚6点,这个时间段恰恰包含了主要的路程时间、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明显远超于其他任何媒体,这一时段往往是人们工作半天需要轻松和调节的时段,也是时间安排最为弹性化的时段。所以,正是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让人们能够碎片化时间获得新闻。

以此参照,结合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含上下班路途时间)零散化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时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二)空间生态位

手机媒体移动性强这一新闻传播特性同样作用于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如图表3[17]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空间主要是在迁移途中,且使用比例明显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

以此参照,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各类迁移过程中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消遣性地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三)功能生态位

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是指媒介的功能属性,通常决定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属性[18]。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者和传者身份出现重合[19]。融媒环境下手机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对于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媒体用户有机会成为“背包记者”,互动性强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新浪于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显示,36.6%的用户通过手机WAP登录微博。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手机版微博也极大地推动了用户传者-受者身份的迅速转换。如,2010年“910”江西抚州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1]和主角之一钟如九[22]都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了全过程,通过每日更新多条文字信息,时而伴以图片,使此事迅速升温,而从他们微博显示的发送终端可以发现,多数微博是“来自短信”。又如,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掀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23]网络打拐行动,呼吁博友在看到街头乞讨儿童时随手拍照或录像后上传微博并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微博开通才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整个“随手拍照”活动所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大背景,能够将海量的用户资源动员起来去生产内容,从而改变信息、传播、成为热点的过程,实现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轨迹[24]。可以预计,随着“随手拍照”类活动的兴起,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高像素拍摄能力的智能手机、提供3G服务的移动运营商等都会寻找到新的机遇。

其次,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希望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用户提供并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资讯,互动性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资讯进行补充和完善,而移动性强的特点更是给手机用户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体验。2010年是中国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25]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以位置交友为代表的中国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初步发展,LBS在传统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引入了地点这一维度,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例如,手机用户可以每到一处就使用街旁网[26]来“签到”,并选择是否在微博消息、社交网站、博客评论、照片和视频里添加地理位置信息,并参与获取“徽章”[27]、抢注“地主”[28]这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有趣活动。来自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2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语音微博[30]功能的出现。2011年1月12日新浪推出语音微博,要求必须通过个人手机与微博进行绑定,用手机拨打指定号码[31]后开始录音(时间最长为1分钟)再将声音到个人微博上,总耗时约3分钟,而且用户只需缴纳通话费用即可。这项功能的开发也是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积极互动的典型案例,可以很好地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特点,虽然操作简单门槛低,但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都非常好。有人甚至总结了“语音微博十大功效”[32],包括举办个人微博电台、方便挑选播音员主持人、容易诞生草根歌手等,有些也确实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被复制到手机上并可能成为手机媒体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33]因此,在功能生态位上,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更应该利用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第一时间每个人身边的新闻,让人人皆“记者”、人人皆“明星”的时代来得更快。

三、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发展对策

手机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传播速度方面体现出的准优势,其实也正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准优势的良性发展也会对手机媒体现有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优势新闻传播特点起到1+1>2的良好效果,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定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改进终端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手机终端这一平台。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手机功能还十分落后,手机虽然几乎己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手机终端大多都很低[34]。终端功能较差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以手机电视为例,由于多数手机成像较差,导致高精度、高像素的照片和视频无法在手机上展现其原貌,同时由于人眼观看视频的体验,太过复杂的画面置于较小的屏幕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致使手机电视使用率较低。但如若将手机屏幕做大,将影响手机的整体大小,可能会不方便携带,将手机本身的优势变为劣势。

手机终端是制约我国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35]。如果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用手机作为新闻获取工具的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多,那么手机媒体的其他优势也将更有用武之地。

(二)推进技术革新,加快传播速度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6],2009年在运营商对于3G元年的大力推广下,“手机上网”概念深入人心,令手机互联网用户人数激增,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37]。可见,手机的上网速度深深影响了手机媒体的传播范围。

而正在试点中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如果能自如运用3G、4G技术,那么那些随手拍、随手写才会更快、获得更多关注,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升内容品质,改进传播效果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强和内容的个性化,决定手机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38]。在手机媒体各项业务中,手机报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相对最成熟的业务[39]。以中国移动平台推出的手机报为例,其类别已达12大类[40],但从受众细分的角度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对MoJo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的培养,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制作并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41]。近两年,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社等媒体集团都为记者配备了iPhone手机,帮助他们在现场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注释: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399159.htm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魏江、付玉辉,200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今传媒,2010(05),42-45

匡文波、李一,日美手机媒体发展的差异分析及其借鉴[J],新闻与写作,2010(01),22-25

其中,移动性是指媒体是否便于携带至其他地方,考量标准如体积、重量等;互动性是指媒体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与用户产生信息互动;传播效果是指媒体的信息可靠程度和受欢迎程度;传播范围是指媒体的受众用户群体数量范围;传播速度是指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即信息传递到用户所需要的时间;多媒体融合是指与动画、声音等的融合能力。

世界标准化组织对3G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制定的标准是: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it/s、384kbit/s、144kbit/s的传输速度。

朱伟,4G信号年底覆盖上海市中心重点核心区域[N],文汇报,2011,2(13)

方丽: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将接近50%,网易科技频道,tech.163.com/10/0702/10/6AJ5MVG700094IHU.html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常燕,互联网下一“战”将是视频争霸[N],长江商报,2009,12(01)

Wikipedia.ecological niche,en.wikipedia.org/wiki/Ecological_niche[OL]

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John Dimmick, John Christian Feaster and Gregory J. Hoplamazian,News in the Interstices: 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nm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0/05/11/1461444810363452

同上。

李洁玉、蔡丽梦,CNTV 发展策略:媒介生态位的视角[J],今传媒,2010(10)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7)

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slideshare.net/lxm19871231/ss-5245420

邓飞新浪微博地址:t.sina.com.cn/1642326133

钟如九新浪微博地址:t.sina.com.cn/1819775930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新浪微博地址:t.sina.com.cn/1932619445

南方报业网:让“随手拍照”在更多监督领域显威[N],2011,2(11)

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街旁网jiepang.com/,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

当用户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点之后,街旁会送给用户一枚虚拟徽章作为纪念。

签到某地点次数最多的人成为该地点地主。

艾媒网,2011年3G门户手机体验及移动互联网十大趋势分析,share.iimedia.cn/927

新浪语音微博,t.sina.com.cn/mobile/phone.php

移动运营商号码1259085500,联通运营商号码9501399,不久以后电信也将与新浪合作

刘炳海2011年2月15日上午10:47微博,t.sina.com.cn/1403262007

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2010(01),68-69

聂飞艳,论3G手机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微博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01),91-93

同上。

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篇4

关键词:大数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思路

在大数据时代的出现及广电业务融合性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播出技术能够提升广电节目播出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伴随广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融合发展,安全播出技术需要向多平台的方向发展,促使在大数据形势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能够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也能够更好地迎合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1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大数据发展状况

广电行业是技术数据、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对数据具备一定的兴趣。大数据具体是通过与计算平台,借助诸多数据的集成应用构建的对知识数据信息的应用服务水平。就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广电行业具备诸多的数据资源,与此同时,具备大数据时代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伴随交互电视、网络视频等技能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电视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全新媒体形态逐步产生,以此完成了数据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大数据时展的背景下,广电行业发展也迎来了一定的挑战与压力,譬如:电视节目收视率、市场份额承受到微软、电信等网络的挑战等。怎样科学应对市场份额不间断萎缩的发展状况,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是当前广电行业急需改善的状况。因此,广电行业需要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水平,创新与优化其技术,其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收视率,扩大其影响范围,促使在大数据形势下,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2大数据形势下我国广电行业安全播出技术的具体探究

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电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给广电行业一定挑战与压力。由此,存在的安全播出技术需要不断提升与创新,扩大其节目收视率,其主要的目的是,迎合当前大数据形势下的发展状况,并且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就大数据形势下而言,对我国广电行业安全播出技术展开的具体深入的探究,促使在大数据形势下,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能够发挥出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并且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扩大其影响范围。

2.1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控制技术

其技术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对部分突发事故提升广电播出的安全性而出现的。在安全调度指挥控制技能的背景下,可以把广电安全播出的信息收集、研析、整理和集合于指挥控制的重要场所,为及时科学的应付突发事故奉献最新鲜的资料,便于控制。与此同时,也能够把指挥调度控制点的调度命令,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送到各个相关的单位中,完成信息传送的相互连接与相互疏通,也完成对广播播出的科学指挥,除此之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安全指挥调度控制技术具体是通过信息通信技能,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散布和执行的能力下,完成每个相关部门间在音频、视频、数据间的共同联动。当前的安全指挥调度控制技能具体包含调度通信控制技能、互联网网络技能等。

2.2安全播出防护技能

系统安全防护技能具体包含两种技术。一是系统技能加固技术。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集成加固技术的影响,最开始的集成加固技能是对原本的系统配置实施切换备份。伴随节目播出量的不断增多、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往的切换加固不能实现节目播出质量安全性的标准,需要应用系统配置更新与负荷分布等技能,上述技术具体包含服务器集群切换技能、配置备份、视音频传送切换技能等;二是信息安全技能。伴随不断提升的信息化技能与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提高,原本片面、密封的播出传送体系逐步被冲破,提升了数据交换共享与信息相互连接传输的程度,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对信息安全的标准。由此,便要求与之对应的制作部门应用更为严格的防控技能举措,在信息传送体系、广播电视播出的过程中实施更为严谨、科学的技能操作,譬如:认证码技能、密码技能、恢复技能等,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安全性。

2.3安全播出管理控制技能

其具体包含两种技术,其一是应急处置恢复技能。伴随技能的不断优化,应急处置恢复由原本凭借工作者手动调换备份配置,转变为当前依照智能自动切换,工作者手动切换为辅助方法。应急处置恢复技能和监测控制技能紧密相连,监控检测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其存在的重要价值,才可以科学合理的保证应急处理恢复技能的有序实施。当前的应急处置恢复技术包含数字化演练技能、传输信号检测和系统备份控制技能;其二是播出流程一体化自动监督控制技能。安全性强的监控体系是把值班工作者、节目播出及信号传送三种因素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关键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部分台站受到诸多故障的影响,严重影响节目的正常播放,并且对节目的收视率造成严重的限制。与此同时,也会受到监测体系配置不科学的影响,值班工作者未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应用科学合理的举措,把出现的问题解决掉。伴随信息技能的不断发展,广电控制程序与监测体系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上述技能具体包含,故障智能定位技能、视音频流码检测技能、故障跟踪自动报警技能等。上述技能的应用,完成了对传送信道、定位排查、信号源头、工作者维护等一整套掌控管理,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了广电节目播出的安全性,减少了值班工作者的预警监督检测处置工作压力,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3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生产与百姓生活质量的逐渐改善,大数据时代由此出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广电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针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在大数据形势下的发展状况,展开深入全面的探究,并且阐述了我国广电行业大数据的发展状况及大数据形势下,我国广电行业安全播出技术,与此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主要的意义是,促使在大数据形势的基础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能够得以有效的提升与优化,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完成可持续发展,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作者:许秋菊 单位:长春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盈盈,谢佳.大数据形势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214.

[2]刘峰.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王飞,高见.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发展报告[C]

篇5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2页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2006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9]《双赢》.

篇6

>> 浅析纸质媒体移动客户端的编辑设计 新闻客户端的“澎湃之路” 音频客户端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浅谈传统传统新闻与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融合 从微信浅谈移动客户端收益模式 移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策略研究 从移动新闻客户端窥探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移动新闻客户端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分析 客户端:报业移动终端生存的新形态 基于体验营销的移动客户端营销 多客户端的多媒体展示系统设计 传统地方媒体集团打造新闻客户端的必要性及盈利模式探析 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面临的竞争 手机客户端:广播发展的新机遇 从“动向新闻”看媒体型客户端新趋势 基于linux+Qtopia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移动计算环境的智能客户端的研究 视频客户端的黄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iHeartMedia维基百科,.

⑥JamesBradshaw iHeartRadio joins Canada’s streaming market through partnership with Bell,The Globe and Mail,Jan 6,2016,.访问日期,2017年1月20日。

⑧王海滨:《做一个让资本青睐的广播》,《中国广播》,2016年第11期。

⑨孙向彤:《上海台:改变,从拥抱移动互联开始》,《融合,广播的使命》,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19、20页。

⑩王海滨:《“阿基米德”:探索广电音频传播新模式》,阿基米德AJMIDE微信公众号,2017年1月22日。

iHeart’sSmartAudio Solution Offers Fuller Digital Reach,Mar 16,2017,InsideRadio,.

第39次《中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互联网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年1月22日。

李亚虹 吴志超 张文星:《把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中国广播》,2017年第1期。

《关于阿基米德FM》,“阿基米德”官方网站,.访问日期,2017年2月7日。

Radio2016: Top Digital Trends,insideradio,Dec 19,2016,.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 技术解决方案; 发展; 展望

1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概念

数字媒体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数字媒体已成为社会各部分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行业。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就是为了满足各行业的用户对数字媒体交流互动的需求,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有关的信息技术,以及针对行业的特点来构建数字媒体互动、和存储管理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将数字媒体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它的适用范围非常的广泛,比如说可应用于高等院校、广电系统、广告展示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行业。

2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信息传播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开始数字媒体是由文字、图片来向视音频传输的,随着流量的增加,信息网络的带宽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而解决数字媒体技术的方案也因为数字媒体网路的融合程度、普及程度以及带宽大小表现出了三个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视音频等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应用用与广电领域。在我国的宽带网络中,广电网络的宽带一直都很好。自从我国2003年启动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试点以后,视音频等数字媒体就主要是用广电网络来进行传输,这时的数字媒体大部分都是数字电视节目,这个阶段主要是播出数字媒体,再由地方电视台和广电总局向用户播放制作的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单向的形式传播,数字电视只能被动的接受电视信息,不能搜索和点播电视节目,这个阶段的数字媒体主要是受到家庭的欢迎。第一阶段的数字媒体解决方案主要是满足数字媒体播控与管理的需求。

第二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多行业运用。随着通信IP网络带宽的增加和普及,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在不断的增加需求,政府企事业单位、科技博物馆、高等院校以及广告行业这些广电以外的行业也要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构建交流平台,传播文化、知识和新闻,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这个阶段内的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要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开发,以解决管理和的问题。

第三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跨行业跨网络阶段。这个阶段实现了三网的融合,打破了网络的传统界限,三网融合使行业应用的空间更加的广阔。应用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用户,可以随意的选择承载网络来运行系统,也可以随意的选择终端来进行沟通交流。交互式数字媒体系统和双向电视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交互时传播。数字媒体的服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服务,集结了广电网、互联网以及电信网这三个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定制节目,实现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了多渠道、多终端的服务模式。目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

3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前景广阔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带宽在不断的增加,融合了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媒体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数字媒体产业都在迅速的成长。在美国,数字媒体产业也发展成支柱产业,美国内容产业所创造的收入占全年GDP的4%。英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也发展迅速,每年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占到了GDP的8%。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的数字摄影、影视广告、数字音乐、动漫等一些相关的产业等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数字内容产业结合了人类的创意和高科技,已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03到2008这几年中,仅仅是上海的数字媒体产业就是大丰收,产值从原来的200亿元增加到了600亿元,平均年增长达到了27.1%。

    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可以有效的调节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国家科技部在北京、上海、长沙和成都都成立了“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制定了863计划。数字媒体主要是以文化为主,以科技为辅,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数字媒体指的是数字化的视音频和文字,是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而文化产业又是又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仅2009年一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就达到8000亿元人名币,而文化消费市场的规模也占到额GDP的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本来就发展很好的娱乐、广告、影视等文化产业为数字媒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艺术和数字文化推动着媒体传播方式的改革,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数字媒体应用、管理以及传播系统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解决方案行业的成长。据调查,2010年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了90.6亿元,它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6%。数字媒体产业和数字媒体承载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估计2010~2014年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将会超过27%,在2014年将会有258.3亿元。

广电系统对数字电视的发展一直都很重视,从2003年开始,我国运用平移的模式对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推进。我国的电视数字行业在经过了试点平移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平移”的阶段,截至到2009年底,全国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市有163个,县(市)有451个,启动整体转换工作的地方有102个,县(市)有612个,从整体上看,全国79.6%的地市、37.4%的县(市)启动和完成了整体转换工作。截至到2009年我国有1.75的人在使用有限广播电视网络。使用有线数字电视的人数达到了6321.72。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在召开的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的三网融合。2010~2012年要对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试点进行重点开展。2013~2015年实 现三网的全面融合。将各种融合业进行普及应用,已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网络产业格局。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会因为NGB战略的推进以及广电数字化改革的深化而具有更稳定的发展空间,2010年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了52.7亿元,估计2011年至2014年这几年,每年的增长速度会超过20%,预计2014年的规模会达到126亿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就得到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彦.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及展望. 中国新通信,2011(3):23-27.

[2] 严洪.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市场概况. 中国新通信,2011(3):76-79.

篇8

“201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有来自中国(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瑞典、阿联酋和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逾500家单位参展。展览会以“创新引领发展、融合成就未来”为主题,涵盖信息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诸多领域,三网融合、3G应用演示及体验、4G前瞻性技术开拓、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绿色通信、新媒体等将成为本届展览会的展示亮点。

展览会同期将举办“ICT中国・2010高层论坛”、“3G应用与开发商大会”、“新媒体论坛”、专题研讨会、技术交流会以及“主题语有奖征集”、“P&T手机摄影大赛”、“手机博物馆主题展暨手机评选”等活动。

中国邮电器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潘臻透露:本届展会将服务以下一些特点和亮点:

(一)“三网融合”将成为展览会的突出亮点

国家已将推进“三网融合”定位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信业务、广播电视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正在推进融合。在本届展览会上,观众可以详细了解到“三网融合”从产品创新到业务应用的最新成果。

(二)“绿色通信”将在展览会上集中体现

“绿色通信”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的新焦点。“绿色通信”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本届展览会也将集中展现中国信息通信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成果。

(三)“物联网”的最新研究、实践成果将亮相展览会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以及与传感网结合的不断深入,大规模发展物联网的时机日趋成熟。在本届展览会上,观众将会体会到物联网应用将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精彩变化。

(四)TD产业联盟连续六次参展

TD产业联盟展台参展单位达29家。联盟企业在本届展览会上将全方位展示TD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服务、运营,充分展现产业发展状况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中小企业生机勃勃

中小企业已成为展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览内容日益丰富,涉及电子元器件、光纤制造、机房设备、测试仪器、电源等产业链诸多领域。中小企业的踊跃参展反映出行业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

(六)台湾企业积极参展

海峡两岸经贸与技术领域的交流日益紧密,本届展览会共有13家台湾展商大力度参展。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TEEMA)组织了8家成员单位组成台湾展团参展,集中展示移动式平台解决方案,包括智能手机解决方案、移动商务平台、移动数字电视等。

(七)邀请众多海外观众到会参观

组办单位联系了国际电信联盟、GSM协会、CDMA发展组织、广泛邀请海外观众参观。部分参展单位也将邀请海外客户洽谈交流与合作。

(八)同期活动丰富、引人瞩目

篇9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用户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信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频、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打开手机,登录新浪、风云直播等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发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博客、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持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用户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信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件: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篇10

【关键词】三网融合 数据库营销 用户行为

一、三网融合背景下数据库建立的意义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子媒体的迅速普及加速了广告的泛滥。相当一部分广告传达着无效信息,广告主所投放的广告有很多并未精准地定位到目标客户。这种恶性循环的不断加剧最终将会演变成为“消费者找不到合适的商品,但商家又无奈于没有识货的消费者”。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戴蒙德、莫滕森、克里斯托弗所提出的“搜寻理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便是对市场进行引导,使不同信息分别流向各自需要的人。因此,笔者认为,在广告市场中,广告的投放平台需要一定的“智能”来判断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相关度,让广告以合适的方式出现在适合的消费者面前。

类似的智能广告平台如“百度推广”等已经出现,然而却仅限于互联网广告,且只向使用电脑上网的用户呈现。根据CIC中国搜索引擎最新的(09年11月)市场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不同媒体的使用比例分别为:互联网(84.9%)、电视(69.8%)、报纸(43.5%)、杂志(23.3%)、广播(17.6%)。同时,结合2010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手机上网比例攀升至65.9%,仅次于电脑上网比例的73.6%。由此可知,互联网(含手机用户)、电视拥有最为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三网融合之后,电视、手机均可直接获得互联网提供的数据服务,这为智能广告平台在电视、手机上的扩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现有智能广告平台对用户偏好的判断是即时性的――只根据网站的关键词对用户进行一次判断。事实上,科学的判断方法应该是基于统计学的。智能广告平台应该能够识别用户的身份,合法地跟踪用户所访问的网站,并对所访问的网站进行关键词统计,按比例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三网融合后,用户方面的统计完全可以延伸至电视节目(含手机电视),通过对不同的节目标记相应的关键词,记录用户的观看情况,统计出关键词的分布和比例。同样,用户通过手机、电视以及其他终端设备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也可以得到统计。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媒体或设备,只要智能平台能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就能对一系列信息进行合法的统计分析。

可以预见,三网融合将为不同媒体间的数据交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为智能广告平台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然而成败的关键还将取决于平台背后的数据库。未来的数据库营销即将告别每个企业单兵作战的局面,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用户都将通过数据库紧紧相连。只有数据库越完善,广告才能更智能,用户才能获其所需,商品才能尽其所用。

二、三网融合背景下数据库建立的可行性

现有的数据库营销,主要体现在“智能广告”的使用上。三网融合之后,“智能广告”仍将是数据库营销的主要方式,但其运作方式上必须进行诸多改良:

1、广告的投放需扩大到互联网以外的范围(如电视、手机);

2、数据库需增加用户信息统计;

3、数据库应能识别用户的身份,避免重复统计;

4、数据库的所有权应归属于中立的机构或组织,而不是某一公司;

5、网站(含手机网站)、电视节目的关键词将不再作为广告投放的主要依据,而是用户偏好统计的主要依据;

6、广告的投放将以用户偏好为主要依据,只有当用户身份无法识别或偏好数据不足时才以媒体的广告关键词为依据;

7、关键词需标准化。

为了论证数据库的建立在理论上的可行性,笔者将其抽象为四个部分(见图1):

(一)数据库基本模型

数据库模型中包含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编号、广告的关键词以及媒体关键词。三网融合让数据可以通过同一网络在电视、互联网、电话之间流通,因此每一个用户在数据库中仅有一份独立的“档案”,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识别,数据库记录用户的媒体(互联网、电视、手机等)使用情况并最终统计出用户的偏好。同时,三网融合使得媒体广告关键词的统计不再局限于网站,而是囊括了用户所能接触到的电子媒体的大部分内容,这对电视和手机而言具跨越性的意义。

(二)用户信息量表

图2中的量表反映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用户偏好中的部分内容,其中大多数类目都与用户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信息就像一份份文件一样,存放于数据库中对应用户的“档案”里。如果一个用户数据库里的有效数据足够多,那么对其进行解读便能够知晓用户收入、用户的消费意识、用户在某一方面的偏好,用户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用户喜欢上哪类网站等等。这将为广告的精准投放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库信息采集的流程

数据库信息的采集与数据库的结构相对应,其过程分为广告关键词采集、媒体关键词采集和用户信息采集三个部分。

用户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用户在网络中的注册信息获得,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内的统计分析获得。对于后者,如何识别用户的身份将成为用户信息采集的关键。

当今社会,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是错综复杂的,几乎无法将用户使用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的身份一一对应。然而三网融合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不同媒体提供了数据流通的平台,更为用户进入媒体提供了统一的入口。现有的基于IP和Cookie的互联网用户方法可以通过三网融合轻松地扩展到电视和手机媒体上。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有88.4%的网民在家上网,33.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与往年相比比例继续提升”。这表明大量的用户选择在家或者单位上网,而这两处往往具有固定的网络地址(IP)。因此可以预见,三网融合之后,大部分用户仍将拥有稳定的媒体入口,这将为用户信息的统计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

用户主动提交的注册信息并不全面。要想深入了解用户的偏好,其信息的采集还得依赖于数据库长时间的统计分析。

图3是笔者对数据库采集用户信息过程的抽象表述。当用户通过三网融合提供的统一入口使用媒体时,数据库会根据已存的信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若判定用户不存在则新建一个用户档案,记录下用户此时的网络地址并立即传送到数据库中,这个时候重新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若新的用户档案已创建完毕,则数据库便开始记录用户使用媒体时的关键词信息。通过对采集而来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排序进而分析出用户的偏好。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告的投放将主要基于用户的偏好,而非媒体的广告关键词。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对于数据库中新创建的用户而言,如果其偏好信息仍处于搜集阶段,那么广告的投放还是应该以媒体的关键词为依据。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数据库营销面临的挑战

(一)用户的隐私

三网融合之后,数据库营销最大的意义在于对用户偏好的把握,然而在采集用户信息时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用户的种种隐私,随着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在征求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合法地进行偏好分析,将是三网融合时代数据库营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数据的规范化

数据库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用户与媒体,由于用户的偏好是由关键词构成,因此在用户方面,需要规范化的量表以描述不同的偏好,在媒体方面,也应该具备标准化的关键词库。然而,建立这种规范化的关键词库是不易的,需要前期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语意分析,并且要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①徐卫、陈丽亚 等,《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网站广告投放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8)

②Aranyak Mehta,《AdWords and g-

eneralized online matching》[J].《J-

ournal of the ACM(JACM)》,2007(10)

③Christian Borgs.《Dynamics of bid optimization in online advertisement auctions》[A].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2007

④朱仁伟、刘景,《数据库在广告媒体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2010(16)

⑤茹威,《数据库营销方兴未艾》[J].《成功营销》,2007(1)

⑥李红秀,《我国传媒的数据库营销状况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⑦易龙,《论智能广告研究的价值及其框架的构建》[J].《新闻界》,2009(5)

⑧李维贤,《三网融合与IPTV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06(4)

⑨陈徐彬,《三网融合后的确定与不确定》[J].《广告大观》,2010(6)

⑩徐海鹏,《三网融合下对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思考》[J].《现代视听》,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