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

篇1

为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进程,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上级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抓手,按照城乡环境管理责任区域划分,进一步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运输和处理机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优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各级财政大力支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

2、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政府主导、乡镇实施,建立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联动机制,上下结合,整合资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3、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科学系统地规划、建设经济适用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

4、坚持城乡一体、长效管理的原则。把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综合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起来,试点先行,全面铺开,重点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提高我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三)目标任务

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总目标,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先期在街道、镇、镇启动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到年底之前,在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配备配齐清扫保洁队伍,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箱,购置垃圾压缩收集车,健全合理的运输方式;建立长效环卫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和队伍;城乡环卫清扫保洁工作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统一管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垃圾成堆、垃圾遍地的现象基本消除。

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运作模式

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运作程序,建立科学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网络。

(一)户分类:由住户自行清扫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并将属于集中收集清运范围的垃圾倒入自己设置的垃圾收集设施,或袋装后按指定位置分类存放。

(二)村收集:各村(居)按标准要求配备保洁员,配置垃圾箱,合理划分保洁员责任区域,由保洁员每天定时收集垃圾,并将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三)镇清运:各乡镇街道按标准要求配置垃圾压缩运输车,定时到村(居)收集各垃圾箱内的垃圾,并运送至市垃圾综合处理场。

(四)市处理:市垃圾综合处理场对收集的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所有乡镇街道、村(居)不得自行填埋或焚烧,杜绝垃圾“转移”、垃圾“搬家”现象。

三、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运行管理

根据以上运作模式,结合农村垃圾实际产生量,各乡镇街道每15-20个村庄配备1辆垃圾压缩运输车,负责辖区内各村的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工作。各村(居)每100户设置1处600升垃圾箱,设1名保洁员,每名保洁员配备1辆三轮垃圾收集车,负责村(居)内环境卫生的清扫以及垃圾的收集。

垃圾压缩运输车、垃圾箱、三轮收集车由市政府采购中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集中采购,购置费用由乡镇街道财政承担,市财政根据各乡镇街道经济条件分别给予补助。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费用由各乡镇街道筹集支付,市财政按照进场垃圾数量和运距进行奖励补助。村庄保洁员务工补助按照村民自治原则由村(居)自行解决,市、乡财政按户给予补助。

村(居)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治原则负责聘用管理村庄保洁员。保洁员享受务工补助,负责垃圾箱、三轮收集车管理。乡镇街道负责垃圾压缩运输车管理,采取竞标的方式,以合理低价优选承包人,并与承包人签订合同,明确作业标准、质量要求、双方的权利义务。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保障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为成员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具体负责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保障,确保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拟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相关政策,编制城乡环卫一体化设施规划,搞好市级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各乡镇街道负责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镇村保洁队伍,配齐环卫设施和机械设备,组织好辖区内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清运工作,对各村(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考核。各村(居)负责做好辖区内卫生清扫、保洁和收集。财政部门负责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所需资金的筹集和车辆设备分期付款的监管,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物价部门负责制定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办法,加强对收缴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考核督查局、农工办、环保局、卫生局等部门单位要立足职能,积极参与,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

篇2

[关键词]城市 生活垃圾 分类 处理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324-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种类迅速而增加,垃圾处理任务越发繁重,垃圾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上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垃圾处理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垃圾分类市场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一直处于薄弱水平。完善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实现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等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这对于保护城市生态,节约利用资源,营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

1.1城市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途径。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城市垃圾中,金属、塑料以及废纸等可再生利用的生活垃圾占到40%,实现这些资源的回收利用,必须依靠垃圾分类回收,并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来实现。

1.2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城市垃圾的总量。

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再生垃圾、不可再生垃圾和有害垃圾,可再生垃圾可以直接进行回收处理应用,变废为宝,不再属于垃圾范畴,因而通过垃圾资源化程度的提高,减少了需要处理垃圾总量。

1.3垃圾分类回收有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焚烧以及堆肥,其中一些可再生垃圾尤其是金属、塑料等,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分类回收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同时也会造成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问题。

2当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较低,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是资源再利用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垃圾收集管理方式仍然是混合收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部分被污染,失去了再次利用的价值,由于未能实现源头的分类回收,因此增加了生活垃圾后期处理的困难。

2.2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基础条件较差,垃圾回收过程中机械化处理设施相对较为匮乏,尤其是在收运过程中,因此造成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2.3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些城市的居民对于生活垃圾缺少分类收集的意识,甚至是对于可再生垃圾、不可再生垃圾以及有害垃圾的概念模糊,导致了在城市中设置的分类垃圾收集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影响了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

3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实施模式研究

3.1逐步建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在城市垃圾的分类处理上,应该建立具有城市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转运以及分类处理流程的收集系统。首先,在垃圾的标准分类上,应该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以及有害垃圾等类型的不同,合理的分类并设置不同的收集桶进行分类收集。在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布设上,应该根据居民区、办公楼等不同功能区域合理的设置,并重点确保分类收集垃圾容器的容量满足要求。其次,在垃圾的收运转运上,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密闭车、压缩车,解决垃圾收运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最后,在垃圾分类收集的末端分类处理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单独制定相应的垃圾无害化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处理方案,真正实现城市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与减量化处理。

3.2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

第一,在源头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不仅可以减轻后期垃圾分类处理的繁重工作任务,而且还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些可再生垃圾的污染问题。因此,城市环卫管理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管理的宣传,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告等载体,积极地宣传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意义。

第二,在城市垃圾分类管理上,可以探索采取分类收集工作由小区或单元负责管理的模式,通过按照城市小区或者是住宅楼单元设置垃圾分类管理员,动员城市居民自觉的参与到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中。

第三,应该严格执行好国家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的地方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对违法垃圾分类回收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增强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责任意识。通过采取这些措施,确保城市居民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实现源头上的垃圾分类回收。

3.3不断提升城市垃圾回收处理技术。

垃圾回收处理是城市垃圾管理工作的末端,也是整个城市垃圾管理最关键的环节。城市环卫管理部门应该不断的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水平,真正实现无害化与资源化。在具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上,对于可回收垃圾应该由专业的处理部门通过回收利用、焚烧热解、生物处理进行统一的资源化处理,有害垃圾则应该由城市危废中心等环保部门进行专业的处理,餐厨垃圾则应该通过单独分类收集、密闭运输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他垃圾则可以通过填埋、焚烧等措施进行处理。重点是遵循无害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对不同的分类垃圾采取最有效的手段进行完善的处理。

4结语

城市垃圾的收集处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更会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上,应该遵循无害处理、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城市垃圾的源头分类、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处理流程,充分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可利用资源,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一蓉.从国外城市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J].天津科技,2011,01.

篇3

现状一五大马路垃圾中转站驻扎城区

每天早晨9时许,30多辆蓝色垃圾收集车载着满车垃圾从6条市中心最繁华的道路出发,在贸易大楼立交桥下的交通路口集中,等候环卫工人们将一车车垃圾倾倒入一辆垃圾压缩车。

贸易大楼立交桥下车水马龙,桥上桥下行人如织,然而每天上午9时——10时许,这段繁华的道路却成为垃圾中转站。宽敞的道路上挤满了环卫工人和垃圾收集车,大量垃圾在这里倒腾,不仅影响交通,还有损市容市貌。

3月22日上午10时许,还有10多位环卫工人推着垃圾车在此中转垃圾。途经此地的市民爹爹摇头锁眉说道:“在马路中央中转垃圾,的城市形象何在?”环卫工人柯国建无奈地表示,这个马路中转站已存在近20年,因为市区没有适合的场地。

市城管局市容管理科负责人22日称,一直以来,我市垃圾中转站因为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导致出现多个生活垃圾马路临时收集点。目前,仅市中心就有5个生活垃圾马路临时收集点,分别位于交通路立交桥下。

现状二板车“游街”产生二次污染

红旗桥社区的保洁员师傅,每天早晨负责收集社区居民楼的生活垃圾,然后装进一辆陈旧的木制板车,拖至红旗桥垃圾中转站。大多数社区保洁员的板车和师傅使用的板车一样,车身用木板打满了“补丁”。

市民表示,已经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但她经常在道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弯着腰拉着破旧的板车,垃圾残渣和污水不时洒落路面,造成二次污染。“这种落后的垃圾转运方式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协调的音符,板车游街现象亟待消除。”女士说道。

记者从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城区140个社区的生活垃圾,都是通过保洁员拖着板车送至附近的垃圾中转站的。

现状三垃圾中转系统亟待升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持续增加。据统计,城区年垃圾产量已达20万吨,日产垃圾546吨,并以每年5%—10%的幅度增长。

记者从市城管局了解到,垃圾收集系统主要存在收集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垃圾收集点数量少、分布不均等问题。垃圾的主要清运方式是二次转运,即垃圾经人力板车或工程车收集后送到转运台,再经垃圾压缩车送到垃圾处置场。人力板车和工程车都没有覆盖装置,垃圾在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漏撒、飞扬现象,影响市容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现有17座垃圾转运台,经改造后,只有红旗桥、公安路等4处垃圾转运台为垂直压缩式,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其余都是传统落后的提升式转运台。

《规划》破解“垃圾围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垃圾问题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过程中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2日,记者从城管局了解到,我市新近出台了《市城市环境卫生行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市垃圾日产量将高达895吨;到2020年,垃圾日产量将高达1246吨。按照规划,到2015年,工程车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微型车。我市需配置67辆封闭微型车(1.5吨),12辆压缩车(5吨),20辆密封车(5吨)。此外,到2020年,我市规划新建10座垃圾中转站,改建8座垃圾中转站。

市城管局局长荆国称,按照《市城市环境卫生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今年,我市将先行新改建5座垃圾中转站,初步选址在开发区和下陆区。我市计划花两年时间将所有的垃圾转运台改造完毕,逐步解决垃圾在道路上转运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交通等系列问题。

此外,今年我市还将在市中心选择2—3个社区,设置水平式压缩垃圾中转站。并新增大、中、小型垃圾收集车20多台,这些密封式垃圾收集车将直接开进背街小巷和居民区收集垃圾,解放社区保洁员。“我们力争花两年时间彻底消除垃圾游街的现象,逐步解决垃圾在中转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荆国说。

垃圾资源化是理想目标

《规划》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要以无害化为基本原则,采取减量化的优先措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理想目标。

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上,近期规划以焚烧发电为主。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按照“推动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拓展”的要求,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抓好生活垃圾源头控制,规范生活垃圾的运输管理,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利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我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由县(市)政府运用BOT、BOO或申请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自筹资金等形式,各兴建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并投入使用。到20*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要坚持环境优先的发展观,科学规划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发展;各县(市)政府要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印发<*省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建城[20*]16号)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按时完成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各乡(镇)政府要根据村庄区位、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乡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布局和规模。

(二)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城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辐射农村的能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区域性处理设施、信息和管理资源的共享。合理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收集处理方式和技术手段,促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目标。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干分开”的改革思路,各级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支持力度的同时,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快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行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四)综合利用,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城乡垃圾零污染,将垃圾的收集、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县(市)可采取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分拣利用等方式,进行物质交换和能源转换,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各级政府要加大推广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自我投入,实现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

(五)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贯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方针,完善“统一领导、县(市)为主、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环境卫生工作综合管理体制,以落实管理责任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职能。

四、运作模式

按照“居(村)清扫保洁、乡(镇)压缩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运作模式进行分级管理。居(村)民将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减量、袋装;居(村)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及居(村)民垃圾收集,并运送到乡(镇)垃圾中转站;乡(镇)采取密闭方式将垃圾转运至无害化处理场,并负责管辖区域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等工作;县(市)负责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综合处理等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五、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9年1月—20*年*月)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村达到40%以上。

1、健全环卫机构。各县(市、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组建专门环卫保洁队伍,按常住人口2—4‰的比例配备环卫专业人员;各乡(镇)要成立环卫(站)所,参照《*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费用定额》标准配足人员,组建相对稳定的环卫作业队伍;居(村)聘请1—2名保洁人员。

2、完善基础设施。各县(市、区)、镇要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建设与当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规模相适应的压缩式中转站;各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并配备相适应的垃圾转运车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应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垃圾收集池,配备果壳箱及垃圾收集车。各县(市)兴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投入使用。

3、开征垃圾处理费。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计投资[20*]1591号文件“在城市范围内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垃圾处理费”、“尚未建设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城市所征收的垃圾处理费,可用于垃圾处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和相关配套项目的投入,但在三年内必须建成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的精神,2009年,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并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予以开征;各县(市)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方可开征垃圾处理费,并按照先城镇后农村,先单位、城镇居民后村民的原则予以征收。所征收的垃圾处理费全部用于支付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费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二)第二阶段(20*年1月—20*年*月)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达到80%以上。

各乡(镇)应根据辖区情况,进一步完善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运输便利、成本节约,覆盖到每个村(组);80%以上的村(组)环卫基础设施齐全,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处理及时。

(三)第三阶段(20*年1月—20*年*月)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全市城乡环卫管理网络健全,作业队伍到位,基础设施完善,运行处理正常,乡村乡貌整洁,达到“五无”标准,即村内无积存垃圾、无卫生死角、沟渠河道无漂浮物、道路清洁无垃圾、田间地头无暴露垃圾。

六、措施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成立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标准措施,落实责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进程;垃圾处理场等环卫基础设施由所在县(市、区)政府采取行政划拨方式提供项目建设用地。发改委、国土、环保、城管、建设、物价、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确保此项工作取得成效。

(二)理顺体制,实行分级负责管理。进一步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明确环境卫生的分级管理和范围。市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并负责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铺装了人行道板的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等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袁州区政府负责中心城区其他背街小巷和居民区及辖区范围内各乡(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各县(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市)的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农村垃圾的监管。

(三)加大投入,确保环卫事业健康发展。各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根据“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所征收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全部用于支付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费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确保环境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5

一、专题研究,统筹安排

对照省、市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根据我办实际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全办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机制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二、广泛发动,营造氛围

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广泛发动。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过程变为服务群众、依靠群众、获得群众支持、为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以舆论宣传为先导,通过横幅、标语、宣传栏、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村民参与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既深入人心又形成合力,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工作机制。

三、突出重点,强化落实

(一)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

1.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内容扩展至市容市貌整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畜禽养殖场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实现全面铺开,同步推进。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农村垃圾处理,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座,配备垃圾压缩清运车2辆、钩臂式垃圾转运车6辆、垃圾中转箱200个,根据村庄、居民点特点优化布局,合理放置,方便居民投放。并为每个村组配备1-2名专职保洁员,全办3.4万人口共配备保洁员120余名,远远超过上级要求的2‰标准,配齐了保洁车和工具,建立健全了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现全办农村日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已超过90%。

2.在全办范围内开展了以河道、沟渠、公路沿线和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为重点的陈年垃圾集中清理整治活动。按照每户100元的标准筹措专项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前期每户60元启动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共向各村(居)拨款40余万元。每村(社区)选取1-2个自然村作为试点,采取了“划段包干、村(居)带头、群众参与”的办法,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治理,使村庄和农户庭院干净整洁,环境大为改观。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以常住人口2‰的标准配齐配农村强保洁员队伍,对保洁员的服务范围实行网格化管理,目前在岗保洁员有111人,实现所有村组农村保洁全覆盖。同时对保洁员实行动态考评,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出台管理办法,通过资金调控措施,建立街道、村(社区)、群众三级监督评比体系,奖优罚劣。同时保障保洁员工资待遇,严格按季兑现,不得拖欠。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各村(社区)制订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卫生管理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现已基本建成了人员齐备、设施完善、经费有保障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覆盖面达到100%。

四、下部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目前已与市城乡规划局进行了对接,出资30余万元由城乡规划局对西部4个行政村进行总体规划,通过逐村实地查看,重点对道路、排水、小游园等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待规划完成后逐步实施。

二是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要加快户用厕所改造,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目前全办非卫生户厕调查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将根据省、市相关部署,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合理确定每户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设和改造模式。

篇6

Abstract:Waste recycling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s the hot-spot of urban garbage problem,the recycling of low value recyclable waste faces the problem of "companies are reluctant to collect,and the residents ar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garbage classified collection",And the low value recyclable waste is easy to be mixed with other living garbage and cause the waste of resources.Foreign garbage collection management started early,the waste management policy and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have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recycle of low value recyclable waste in China.

Key Words:Garbage collection;Garbage disposal;Solid waste;Low value recyclable waste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农村人口入住城市潮流越来越浓,人口增长带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垃圾的种类繁杂。面对环境和生态容量的压力,人们垃圾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主题为“垃圾处理”的文献,返回结果为46 398篇,2014年、2015年分别为3 805篇和3 140篇,近10年每年几乎都有3 000篇左右的研究文献。同样在中国知网检索“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文献,结果有11 807篇,近5年每年也都超过1 000篇。可见,对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的研究,在学术界保持了长久的热度。随着研究逐渐深入,主题也逐渐细化,该文主要关注国内外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利用政策,总结附加值低的可回收物的处理经验和做法。

什么是低值可回收物,不妨参照2015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中的定义, “低值可回收物,顾名思义,是指在垃圾投放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生活垃圾混淆,且本身仍具有一定回收利用价值的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单靠市场调节是很难得到效回收处理的,需经过规模化回收处理,才能重新获得循环使用价值。”[1]

就目前来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如: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回收企业“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恶性循环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就造成大批量低价值可回收物混入其他非循环利用生活垃圾被统一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国外对固体废物管理的立法起步较早,政策体系也比较完善,针对各种实际问题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1 国外垃圾管理的立法概况

1.1 德国的废物管理方针

德国1972年出台《废弃物处理法》,该法是为了处理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的废物,并未改变对环境问题进行末端处理的方式。后来,被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为废弃物管理的首要目标,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节约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

1991年,德国通过《包装法令》,要求所有商品包装被废弃后,制造企业须收集、回收或者回用这些包装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正式在德国确立,并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了生产者履行义务集体机制[3]。

1996年,德国通过《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和废物管理法》,要求商业界实施三项废物管理战略:随后,针对各个行业的法律法规也陆续登台,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4]。

1.2 法国的废弃物管理政策目标

法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在废弃物管理法律方面有严格的规定,首先必须符合欧盟法的规定。在国内法中关于废弃物管理方面主要有两大法律。第一,1975年规定了关于废弃物的清除和物料回收方面的框架法,在废弃物管理方面提出来若干原则;第二,1922年在废弃物清除以及环境保护分类设施的法律要求,对废弃物管理建立了一个目标等级制度。随后,法国环境法典对前面提到的相关法律进行了法典编纂,在环境法典541-1条中对废弃物管理进行了严格规定,提出了有关废弃物管理的基本原则。

法国废弃物管理政策目标(2009―2012)行动计划的目标是追求和平衡经济增长和废弃物生产之间的关系。据此目标,环境法典541-1条规定,废弃物管理原则主要包括:(1)废弃物生产和危害性的源削减原则;(2)组织和限制运输距离和容量的近距离原则;(3)通过再利用、再循环或其他一切活动旨在获得可重复使用废料或能源的废弃物回收原则;(4)废弃物的生产和清除运作对环境和公众健康影响的信息公开原则。这一目标具有政策上的强制性、相关性和等级性,即源削减优先,其次为再循环再使用的发展和生产者责任的延伸以及焚化和存储的减少。

1.3 美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

1965年美国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这也使美国成为第一个将废弃物利用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国家。当下,美国的陆地废弃物管理法规是1984年国会通过的《综合环境响应、补偿和责任法》和《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它强调国会要大力资助各州政府的环保局开展有关废弃物处理、资源回收、环境保护的规划与回收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资助培训专业人员等事宜。[3]

1989年美国加州通过《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强调要求在2000年前,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废弃物达50%,未达标城市,将处以每天l万美元的行政罚款。美国1990年通过《1990年污染预防法》,又提出污染控制以污染预防政策的补充和取以代末端治理为主的政策[3]。

就城市垃圾管理模式来讲,美国分为了多个层次:首先,控制垃圾源头;其次进行垃圾再循环和堆肥处理;最后才是焚烧或填埋垃圾。 具体表现在,先从产品设计、生产、购买和使用环节着手,降低垃圾产量或毒性。如,美国从1977年开始,将2 L饮料塑料瓶重量从68 g减少到51 g,这样每年就减少了2.5亿磅塑料垃圾。再如,美国社区垃圾按量进行收费,不再收取固定处理费用,减少垃圾产生量也就减少了居民的垃圾处理费,使居民慢慢开始自觉形成减少垃圾丢弃的意识;其次,垃圾再循环比例也从1980年的不到10%上涨到目前的33%;最后,美国还约有1 800家垃圾填埋场地和很多垃圾焚烧场地,就2008年一年美国城市固体垃圾的13%、约3 200万吨采用了先进的焚烧方式进行处理,确保了焚烧过程中不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6]

1.4 日本废旧产品循环利用制度

日本废旧产品循环利用制度由3个方面组成,第一个方面是:以《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2001年1月生效)为基本法,其是一部法律位阶较高的基本法。主要包含了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循环社会”的概念;(2)将那些因没有考虑其价值而被称为“垃圾”的物质为“可循环资源”并加强其回收;(3)“垃圾优先处理”的次序为:减少数量回收利用能量利用安全处理;(4)明确规定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及社会大众的责任及义务,鼓励每个人都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贡献;(5)政府建立并健全“促进建立循环社会的基本规则”;(6)准确提出建立循环社会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日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特点:一是主要侧重于消费者的付费制度,大多数法律都规定将回收的产品消费之后所产生的费用可以转移给消费者。二是鼓励相关的回收系统的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对回收系统进行管理和发展。三是侧重于循环利用的个体机制,鼓励生产者建立回收利用系统,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是利用工厂来承担的。

第二个方面是:三部综合性的法律:(1)《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1970年制定,1991年修订),这部法律在修订中增加了垃圾产生最小化、垃圾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等条款;对有毒性的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更加地严格;建立并健全垃圾处理系统;将选择性处理的材料,在生产、分配及消费的过程这几个阶段对其进行回收利用;(3)《绿色采购法》(2001年实施),这部法律规定政府及其他单位有优先购买并使责任分担给社会公众;地方政府组织并建立促进垃圾减少数量化委员会;(2)《促进可循环资源利用法》(1991年生效,2001年修订更名),更改后为《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这部法律中规定各企业务必要减少垃圾的产生数量,将零部件作为原用环保型产品的义务。

2 国外固体废物管理的经济激励政策

2.1 实行废物回收收费制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垃圾收费标准类别主要有定额和定量。其中,定额收费又可分为按户单一费率征收、按地区垃圾量征收单一费率;定量主要是依标准垃圾桶数征收、按重量征收和按垃圾袋数量等征收方式。

加拿大:谁制造垃圾谁付费。2007年,加拿大首都多伦多市首次规定生活垃圾收集上限为每户居民每周6袋,超出部分须自行运送至中转站。如有居民未按有关规定处理垃圾,他们将面临90美元罚款的处罚。此外,多伦多市2008年施行规定:每个家庭必须选择小、中、大、超大等不同规格一种垃圾箱存放放生活垃圾。规格不同,处理费不相同,初步定为小型10美元、中型39美元、大型133美元、超大型190美元。垃圾处理收费的抬高致使民众尽量少的制造垃圾,为垃圾处理工作提供了最大支持。

芬兰:征收垃圾税。1996年芬兰也实行垃圾税征收政策,它们规定对送往垃圾掩埋场的垃圾以每吨征30欧元缴税,到2007年,单这一项税收就突破了5 700万欧元,政府又将这些费用用于理垃圾清理、维护处理设施以及运送等工作中,这样做不仅可以对民众起到警告作用,还能达到以罚款弥补过错德效果。[6]

韩国:垃圾从量收费制。从1995年开始,韩国政府施行从量收费政策,他们按垃圾袋征收,收费中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成本以及垃圾袋的制作成本等。一是为了防止居民跨区乱扔垃圾以逃避责任,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收费标准,不同区域采用不同颜色垃圾袋。二是定点定时收费。要求民众在周末和白天不许扔垃圾。三是现金化收费,对民众减少污染成本刺激更加直接。刷卡消费在韩国非常普遍,但只有一般垃圾袋必须使用现金,不能刷卡。一般的来说,每个家庭每个月最少要花费2 500韩元用于垃圾袋购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民众亲身体会自己所制造垃圾成本,进而强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7]

从量收费制度的核心在就是增加排污成本给予排放者经济负担,从而达到减少垃圾排放量的效果。韩国京畿道九里市从2012 年便开始试行“餐饮垃圾从量制”,该政策实施后,最明显的效果是食物垃圾处理费降低了近5成。所以饭店也和家庭一样实行“从量制”[8]。

西班牙、台湾:垃圾处理费与水电消费挂钩。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我国台湾,通过水消费量来计算每户家庭生活垃圾费,并随水费缴纳,用水量大就需缴纳更多垃圾费[9]。但是由于人们使用水或电的数量与垃圾产生量没有因果关系,相关性较低,因此,并不符合公平原则[10]。居民为了少交垃圾费节约用水, 但是并不一定减少垃圾的排放, 没有很好的起到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11]。

2.2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固废管理,实行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管理

欧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认为市场化是解决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难题和效率低下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他们倡导并鼓励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垃圾处理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些国家还颁布了专门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

德国:双元制DSD。主要是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非常重视发挥整个社会力量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管理,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处置法》第17条第2款规定:负责废物管理的执法各方及自我管理的工业部门都可支持此类协会的组建及加入。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法律明确了行业协会可以以自己身份直接参与到废物管理中,并鼓励行业协会进行此类行为。这也表明德国己认识到并肯定了行业协会作用,通过立法赋予了行业协会进行这种活动的权利[12]。德国城市垃圾工业自1991年后全部私有化,垃圾已形成产业完全按商业化运作,无论回收、再生,还是运输、买卖或是进出口。在《包装法令》推出的所有新标准和回收法约束下,德国企业们创建了德国双元制DSD((Dual System Germany),作为非盈利组织DSD仅有有限的300多名雇员,在其独特的“绿点”模式下实现对全德国境内一次性销售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高效监管,维持其正常运作。付费的DSD会员,授权印制“绿点”(Derrüne Punkt)商标,此商遵守德国的回收法律。

日本:生产者责任组织。生产者责任组织是对某种特定产品负责回收的制度,对于家电的回收,日本采取生产者责任组织回收模式,即消费者―生产者责任组织―生产者。譬如,日本家电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垃圾由该公司统一回收、统一处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成本低,效率高。[13]

巴西:拾荒者合作社。巴西拾荒者合作社是现存垃圾处理模式中最具特色的。建立拾荒者合作社投资很少,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高。过去在街头和垃圾场谋生的拾荒者如今在拾荒者合作社厂房流水线上把各种垃圾分类,再卖给不同商家,郑重成规模的合作社不仅解决了社保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垃圾回收利用,两全其美。[14]

2.3 建立奖惩机制

居民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垃圾回收利用率德的高低,要想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除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外,还要采取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管理措施予以指导。例如,新加坡在1998年就有有27人因违反有关环境法规而收到法律制裁,甚至有因此劳教长达一年之久。

篇7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收到威胁,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村存在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以上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十一五”目标

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1.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继续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逐步清除简易厕所,对农户厕所进行卫生改造,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畜禽圈养并与住房分离;人畜粪便处理后尽可能资源化利用,对农村区域的改厕、改圈,要尽量纳入到当地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体系中;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生活污水处理

消灭污水随意倾倒现象,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相对较高的农村区域,可利用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可采用设施处理。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与沼气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要集中整治环湖、环库“农家乐”污染。凡是依湖、依库建设的“农家乐”餐饮、娱乐性等设施,废水必须处理后循环利用,禁止就近排入湖库。

3.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提供资源化利用或纳入乡镇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堆肥或近期简易填埋;有条件地区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置系统;组织对历史积存垃圾的专项清理。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4.村容村貌改善

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开展村庄建筑物整理,消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等现象;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整治村庄河道、沟渠;改善村庄道路状况,主要道路硬化平整,有条件村庄主干道安装照明设施。

(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改善水质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各种养殖活动,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有效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凡是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外一公里范围内,禁止从事施用化肥强度大的农业活动。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推行秸秆还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四)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要着力控制养殖污染。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要在作为饮用水源的湖泊水库划定畜禽禁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任何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按照工业污染源管理方式实行监管,确保达标排放。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七)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坚持依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水平。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措施

(一)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二)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要转变农村环境保护理念,依靠科技创新,以推进农村循环经济为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

(三)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开展省级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的村寨要抓紧实施,力争年底前完成。到2010年,完成花溪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各区、县(市)政府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辖区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乡镇政府要有专人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两委要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篇8

以党的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要求,在全县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规划有序、居住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

二、基本原则

(一)危房改造

1、统筹规划。加强相关惠农支农政策衔接,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2、群众自愿。农村危房改造申报、改造方式的选择均由群众自主决定。各乡镇要在充分考虑困难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困难群众建造经济实用、质量全的房屋。

3、体现特色。注重保护传统的建筑风格,突出地方特色,

利用传统工艺、传统风格和地方建材,开展建筑节能试点。

4、公开公正。要阳光操作,实行政策、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民主评议、审批结果全公开并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正透明。

(二)清洁工程

1、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平山镇、江镇镇、清河乡、石镜乡4个乡镇要编制镇域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确定乡镇垃圾处理方式,统筹城乡垃圾设施建设,推动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向村庄延伸。做好“一书两图”(垃圾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说明书、现状图、规划图)的编制,把村庄清洁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垃圾处理规划中,确保“村收集”环节落到实处。

2、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乡镇要发挥主导作用,研究制定促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社会、群众参与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乡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农村实际,突出重点,防止“一刀切”、盲目攀比。采用“村收集、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模式,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

4、经济适用,量力而行。各乡镇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卫生现状,立足现在,兼顾长远,按照减量化、资源化要求,合理选择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技术,不贪大求全。根据地理位置、发展需求,建设既经济、适用、环保,又符合地方特色,与整体建设风貌相协调的垃圾处理设施。

5、建管并重,提高效益。垃圾设施建设要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同步进行,着力提高小城镇综合竞争力和居民居住环境质量。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垃圾设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使用年限和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危房改造。到2012年10月中旬,按照省住建厅、市建委有关文件要求,全县完成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解决部分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全问题,改善部分农村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二)清洁工程。按市统一部署,从年到2014年,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规划配套建设乡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探索建立“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在全县所有乡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四、建设时限

4月底前,确定我县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制上报清洁工程“一书两图”及垃圾运输车辆型号,召开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动员会;

6月中旬,各乡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名单的申报,县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信息录入工作,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8月底前,完成垃圾运输中转设备集中采购并举行发送仪式;

10月中旬前,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任务全面完成;

10月底前,各乡镇自查,县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抽查,并迎接省市检查考核。

五、补助对象和建设标准

(一)危房改造

1、补助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2、建设标准。农村危房改造采取新建或修缮加固住房两种类型,新建或修缮加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二)清洁工程

1、建设重点。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设备,包括垃圾转运车及小型垃圾运输车;垃圾处理配套设施。

2、建设标准。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按照人口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建设垃圾中转站,配套相应的运输设备。

六、资金规模与筹集

(一)危房改造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政府分类补助标准为:1、五保户、农村低保户重建房屋户均补助2万元,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危房修缮加固户均补助0.6万元;2、贫困残疾人家庭(非低保户)、其他困难户重建房屋户均补助1万元,贫困残疾人家庭(非低保户)、其他困难户危房修缮加固户均补助0.4万元。乡镇人民政府在上报汇总表时,统一按照平均补助0.8万元每户的标准进行总量平衡。

(二)清洁工程

1、2012年完成平山镇、江镇镇、清河乡、石镜乡4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省与县按7:3比例承担。省级资金重点支持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运输车辆、配套设施的购置。

2、乡镇要成立环卫管理机构,由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细则报县政府批准,对镇、乡、村驻地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建筑工地等,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收取垃圾处理费,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必须用于乡镇、村垃圾治理工作。乡镇环卫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定清扫范围和垃圾收集范围等。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清洁工程实施后,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政府成立县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建设。县住建局村镇股为县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建设日常办事机构,接受政策咨询和违法违规情况的举报。建立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民生办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会议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建设工作的指导。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乡镇规划服务所要明确职责,全力参与乡镇人民政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及清洁工程建设。

篇9

关键词:三峡地区;乡镇环境规划;三斗坪镇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25303

1引言

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产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涉及范围广、迁徙人口多。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0多个区(县)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涉及一百多万需安置移民,1632家工矿企业[1]。如此巨大的移民工程,也决定了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难性和持久性,移民乡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选择符合三峡地区区情的乡镇环境规划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乡镇环境规划分析

2.1乡镇环境规划作用

乡镇环境规划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对促进乡镇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以污染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乡镇环境规划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效益的统一,使乡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2]。

(2)指导乡镇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环境规划中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目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

(4)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乡镇来讲,合理的乡镇环境规划可以让乡镇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2.2乡镇环境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2.1突出特色与重点

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环境,因此突出乡镇环境规划特色与重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特点,找出制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4]。

2.2.2.与省、市、区规划相协调

乡镇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期,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复杂,城镇快速扩张导致未来发展的可变性很不确定。因此,环境规划必须以区域总体规划为主线,合理的将环境保护目标容入总体规划之中[5]。要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与大区域的规划做好衔接。

2.2.3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环境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当地风俗民情,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支持,尤其是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决策者的认可,这对规划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

2.2.4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乡镇的发展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认识到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2.3乡镇环境规划重点内容

2.3.1控制水污染

近年来,库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控制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十分关键。一是库区工业污染,长江、乌江、嘉陵江175m水位涉及的26个区县中有51家企业的污染较为严重,直排工业企业共有210家;二是库区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经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三是库区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6]。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2防治大气污染

移民乡镇要发展,经济支撑必不可少。由此导致煤炭、石油、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尘等有害物质无限制地排入大气层中,这也是导致三峡地区乡镇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根源。

2.3.3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船舶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仅库区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达3.79×106t。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106t,危险废物3.95×105t,综合利用率约为43%,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4控制噪声污染

噪声问题与经济发展同样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产生的工业噪声,工厂机械生产产生的噪声,城镇交通产生的交通噪声等。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噪音扰民现象越来越严重,乡镇噪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3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

3.1规划区域背景

三斗坪镇位于夷陵区西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有“三峡坝首第一镇”之美称。三斗坪镇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mm之间。长江是流经三斗坪镇的最大河流,流经该镇24km,三斗坪境内有大小溪河3条(杨家溪、龙进溪和高家溪),支流39条,全长149km,年流水量15亿m3。

3.2规划范围、期限和目标

本规划区范围为三斗坪镇所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9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77.9km2。到2015年(近期),实现乡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破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生态镇和优美乡镇考核要求。到2020年(远期),全面实现三斗坪镇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其创建成中国旅游名镇,三峡移民创业和谐镇,峡江生态宜居镇,户外运动特色镇。

3.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斗坪镇水污染源主要以生活废水为主,工业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猪养殖产生的废水。镇内河流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大气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集镇区,以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生产源主要集中在矿石开采区和石灰石烧制区。大气质量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噪声污染源主要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噪声和工业噪声,其中以交通噪声污染影响最大。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采矿企业、石灰烧制、茶叶加工厂和生猪养殖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7]。

3.4环境功能区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杨家溪和龙进溪均为地表水环境Ⅱ类功能区,高家溪为地表水环境Ⅲ类功能区。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镇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保护区,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其他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保护区,执行国家二级标准。

(3)声环境功能区划。三斗坪镇乡村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规定标准值要求。三斗坪集镇、各村委会的所在地,居住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自然村,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S334省道经过的村庄、居民点,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5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3.5.1水源保护规划

农村饮用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是建设新农村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饮用水源保护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采取优化保护工程建设、严把农村点与面源污染的集中措施,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9]。

三斗坪镇在水源、水质有保障,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有供水规模集中在10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地9处,水源主要源自于山间溪水。由于现今三斗坪集镇供水水源黛狮沟(山间溪流、泉水)的水量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量要求,规划将高家溪作为三斗坪集镇供水的备用水源地,确定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松树沟水库库区水面及水库周边200m范围内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不等进行人类一切活动,防治农村化肥、农药和养殖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严禁养殖业、加工业等污染源进入。

3.5.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对三斗坪镇村区域燃煤的生活锅炉、茶炉、大灶逐步进行改造,控制和消减区域内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工程的进程,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技术和使用沼气,减少生活燃煤量。控制机动车辆造成的大气污染,强化汽车尾气管理,建立有效汽车尾气监督检测机制,切实落实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科学化、规划化、法制化。

3.5.3声环境保护规划

合理调整镇区交通设施布局,在S334省道及主干道路两侧控制噪声污染。对经过居民生活、商贸、文教区车辆,采取严格限速、限制鸣笛及车流时间等措施。临近集镇的高层建筑,应采用能降低噪声的建筑材料,住宅建设避免封闭式庭院及周边街坊的平面布置,集镇街道两旁加强绿化。

3.5.4固废污染控制规划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袋,定点收集。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实现产业间的物料循环和链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医疗废弃物和其他特种垃圾单独存放,单独处理,对一般医疗垃圾进行焚烧、降解;对一些具有放射性,有毒性,挥发性医疗废弃物采用专用垃圾容器封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并进行特殊处理,确保医疗垃圾处置的安全性和无害化。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结语

三峡地区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乡镇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他结合了区域的资源特色,在环境最大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乡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重点通过目标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等项规划手段,在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设计,进而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

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结合三斗坪镇自然、社会现状和环境质量现状,制定了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保护方案,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协调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三斗坪镇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海云,王振华.三峡地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733~12735.

[3] 高山.乡镇环境规划研究――从案例分析到理论总结[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 杨旗,王静.论小城镇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13(7):203.

[5] 贾涛,陈一静,宋立生,等.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0):15~18.

[6] 徐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8] 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黄磊,方芳,郭劲松.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初探――以重庆市朱沱镇为例[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9):50.

篇10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in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he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planning;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1]。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2]。

①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②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④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⑤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二、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2.1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3]。

①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②绿化系统的规划。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③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2.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4]。

①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②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③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我国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1]朱锡平,陈英.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 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

[2]叶麟珀. 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 山西建筑, 20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