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畜牧业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畜牧业是事关国家食品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为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我市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的安全供给,现就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0.62万吨、8.64万吨和1.56万吨,畜牧业产值8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推进时期,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标准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产品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仍然较大,产业基础和动物卫生监督力量仍然薄弱,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公共安全任务仍然繁重。为此,必须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强科技、护生态”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新市镇、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生态循环、科技与人才支撑、装备与信息自动化、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努力打造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畜牧大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畜牧业养殖产值80亿元,饲料产业产值85亿元,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继续保持自给自足。
三、建设内容
(一)以“两新”、“两区”建设为引领,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细化完善禁养区、限养区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一亩耕地的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任务。南湖区新丰、凤桥、大桥,秀洲区新塍,嘉善县姚庄、惠民、西塘,平湖市新埭,海盐县元通、沈荡等养殖密集镇(街道)要在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其他镇(街道)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生猪减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畜禽加工企业等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或入股畜禽屠宰、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或注资畜禽养殖环节,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探索观光畜牧业,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建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基本建成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
(三)以深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农林牧渔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生态建设,继续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后续服务队伍,督促服务组织主动上门服务,做好设施维护、粪便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治理设施作用。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实行种养结合。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检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排污行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基本建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就近就地利用为基础、有机肥和沼液深度加工处理为主体、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
(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黑猪、湖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地方品种资源保种区,探索建立地方品种基因库。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生猪、湖羊、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加快人工授精点整合重组,推进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建设,构建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引导饲料、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品牌。大力支持畜禽种业、饲料生产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教学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联合育种和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加快推进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核心种业、饲料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满足新型主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建立企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1~2家全国知名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2家全省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建成以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为基础,畜禽种业、饲料核心企业为平台,教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五)以设施化改造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与信息自动化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饲料散装配送设备、排泄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大力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品牌直销店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加快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改造,饲料配送率达50%,畜牧兽医管理与产业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化对接,基本建成以畜牧业生产、饲料配送设施为主体,病死动物和排泄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相配套,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畜牧业自动化、信息化装备体系。
(六)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精简高效、履职到位”的原则,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各地要加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建设。定点屠宰场、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申报点等场所必须派驻官方兽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派出机构设置于2013年前完成。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并于2015年前完成。各级政府要给予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力量。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依法组建诊疗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网络。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现代畜牧兽医工作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全面完善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公共服务力量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逐步增加推进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规模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将畜牧业建设项目扶持与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优先扶持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工程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小区建设、养殖户关停转迁、农牧结合配套设施、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散装饲料配送和养殖设施技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星级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合创办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统一供精和有机肥加工等服务组织,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原料、产品和服务的,视同自产自用和自我服务,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畜禽加工、畜产品销售店,从事符合条件的畜牧业类初加工所得,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各地要按照和市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曾经从事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待遇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扩大可用担保的财产范围,把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用于抵(质)押或授信的资产,增加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扩大肉猪保险覆盖面,提高肉猪保险参保率。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开发新险种,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或取消死亡免赔标准,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联合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用地等政策支持。各地要按照“农林牧结合、不破坏耕作层和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则,抓紧出台有关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工作办法,规范畜牧业用地审批,妥善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用地。除畜禽禁养区外,凡是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养殖场都应允许发展。对列入禁养区或因环境整治需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帮助落实新场址。探索养殖权流转,建立散养退出后入股进小区的用地拆补异地置换机制。支持规模养殖场按照农牧结合的原则,流转土地消纳畜禽排泄物。各地要按照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关于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关要求,优先安排病死动物、畜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用地,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用电和治污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使用居民饮用水工程供水的执行居民饮用水价格。
篇2
关键词:农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增长;农业贷款;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024-06
一、相关文献回顾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初的现代服务业伴随着对工业即先进制造业的服务而快速成长,随后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也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目前。理论界往往忽视了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服务,尤其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本文将另辟蹊径,从现代服务业改造与服务传统农业,从而影响农业增长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农业增长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综合国内外与本选题的相关文献,目前学界分别从工农关系、制度变迁、三农政策、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和科技)和第三产业等领域和范畴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或促进农业增长。
一是工业促进农业增长的研究。K.P.Kalira-jan&U.Sankar(2001)研究发现,印度的工业增长和农业增长互相促进,而非彼此发展的阻力。SalilBhandafi(2011)认为,工农业的融合会让农业获得可持续和繁荣的发展。在实施以工促农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前,中国的农业一直在补贴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工业,通过实施工农剪刀差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2003年减免农业税后,中国农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也获得与工业化等同的地位和重视。周阳敏、宋利真(2012)提出了农业“包容性增长环”概念。构建了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函数,并从工业和农业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了两者的经济传递渠道,选取了代表性省份并对其工农业产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省份、中等收入省份还是欠发达省份,都是工业增长带动了农业发展,并认为这是农业包容性增长环的最核心内容。
二是制度变迁与三农政策促进农业增长的研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不论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都对农业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Mcmillan(1989)&Lin(1992)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杨正林(2007)基于197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地区差异与农业增长进行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作用显著,土地产权制度、价格制度、财税制度变迁通过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来影响农业增长。高远东、花拥军(2011)分析了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对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省份农业经济增长与本省的农业资本投入、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邻接省份的农业资本投入及非部门事业费支出间存在全域协整以及空间误差修正机制。
三是科技等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增长的研究。叶园胜等(2012)分析了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业科技支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率。全炯振(2009)首先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78—2007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其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匡远凤(2012)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将1988—2009年中国省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来源。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总体上都促进了中国省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技术效率变化却阻碍了大部分省份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共同作用对增长的贡献还是最大的。
四是第三产业促进农业增长的研究。刘立仁、周启红等认为,作为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现代农业,其发展必须要借助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将农业服务业具体分为九大类型。潘锦云等研究了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与实践效果,并实证研究了1978—2008年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径。姜长云认为,迅速发展的农业生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引擎,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诱致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1.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增长中的理论定位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1945)在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他讨论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加强工业化问题,随后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1956)、罗丹(1960)等强调资本积累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舒尔茨(1964)强调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认为资本和对农民的教育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有重要作用。限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晚,发展经济学家多数没有将现代服务业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来。
科斯(1937)、诺斯(1973)等新制度经济学家把交易成本引入社会经济发展模型中,强调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非外在变量。国内外经济学家使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等核心概念对农业增长进行了充分研究,佐证了科斯定理的正确性。二战以后,欧美农业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很低,基本处于13%水平,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对农业研究的样本缺乏,兴趣和相关成果也锐减。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基本是为先进制造业服务,还未将其服务领域拓展到传统农业领域。从经济学演变史来看,制度、工业化、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在农业增长中获得了更多的重视,而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现代服务业对落后产业的服务与改造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必将被学者重视起来。
与此同时,新的产业结构演变将进一步提升或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改造功能与服务领域。产业结构随着分工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会出现阶段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随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人类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基本可以归纳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业社会依次更替现象,如表1所示。对于要想完成工业化或者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工业化后期的显著特征是进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服务业社会,现代服务业即现代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要超过第二产业,而且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已经或即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强化其在第一、二产业中的服务与改造功能,为完成工业化提供技术和产业条件。
2.现代服务业影响农业增长的内在机理
一是农业增长内涵的再定位。传统的农业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总产出的增加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追求农业总产量的增长必然导致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而获得增长,而资源和环境可能被牺牲,这一缺憾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佐证。学界普遍认为,要放弃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实现以数量规模扩大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向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走集约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但依靠什么要素或者变量来实现农业增长模式发生质变,学界说法各异,未形成定论。本文在融合所有有利于农业增长的技术或要素基础上,为农业增长引入一种新型产业即农业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在新技术条件下农业增长模式获得最优的路径选择。这也是笔者对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再定位。即从产业耦合和技术变迁等角度来系统思考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径。
二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源。要改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资本、技术、教育与政策等增长模式,克服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农业增长贡献低的偏见,从产业或市场视角寻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动力源。资本、技术、教育与政策等要素固然能够带来农业的增长。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要素缺乏服务的主动性,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来帮助它们完成。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耦合的产物,是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服务市场的主动性,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性较低。目前,农业现代服务业有良种服务、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型农技服务、农机跨区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介服务、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等九大类型,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需要、新技术和产业耦合的需要,农业现代服务业也必将涌现出更多更新的类型。因此,本文认为,除了传统的为农业增长提供动力要素之外,还应该加一个新的动力源即现代服务业,在引植农业现代服务业后,中国农业增长将实现三产融合式发展,而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自身或以工促农等发展路径。
三是引植农业现代服务业后农业增长的新路径。就产业功能属性来说,农业现代服务业是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一种类型,笔者曾依据现代服务业服务对象的差异,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学界多称之为生产业,主要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引植农业现代服务业为农业增长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不仅要扬弃传统农业增长模式,而且更加鲜明地突出产业耦合对农业增长带来的变革,即更加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贡献力。当然,制度变迁、以工促农、劳动力培训、资本投资和土地规模经营等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所依赖的路径依然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在获得农业现代服务业新的动力源后,其在现代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应更加突出,具体路径见图1所示。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我们采用1978—201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粮食总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贷款等变量从实证角度进行验证。本文选择中国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粮食总产量代表农业增长绩效指标和因变量,以农业贷款为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实践领域的产业代表和自变量。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计量模型。
1.计量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InGAP(NSP,NMI)i=β0+β1lnTAV+β2lnAL+εi (1)
GAP为农业总产值,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产值;NSP为粮食总产量;NMI为农民人均收入;TAV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包含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渔用机动船、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动力:AL为农业贷款,即金融机构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贷款余额。
2.计量分析过程与结果
我们分两步来实证研究农业现代服务业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第一步,我们将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传统农业增长模式的代表,应用1978—2010年全国数据对农业总产出做回归分析:第二步,引入农业现代服务业,即用农业贷款代表新型农业增长要素,在第一步回归的基础上带入新变量即农业贷款,检验模型的变化。本文采用1978-2010年的全国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做回归前需要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我们对因变量GAP进行原始数据水平下单位根检验,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5.114294,均大于1%(-3.653730)、5%(-2.957110)和10%(-2.617434)的数值,对GAP进行一阶差分检验后,发现结论和原始数据水平下单位根检验是一样的,即不能通过GAP的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后,ADF的值为-7.246368,均小于1%(-3.679322)、5%(-2.967767)和10%(-2.622989)的数值,因此可以认为它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是平稳的,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对NSP和NMI因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同GAP结果一样,均在二阶差分后通过检验。
其次,对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TAV、AL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变量都无法通过水平和一阶差分下的单位根检验,在进行二阶差分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发现ADF值均大于1%、5%和10%所有的临界值,即通过平稳性检验。
最后,每个变量虽然在水平和一阶差分条件下无法获得平稳性检验,但在二阶差分后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具有单阶同整特征,即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是符合计量要求的。
从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来看,我们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传统农业所依赖的增长路径,建立如下模型:
InGAP(NSP,NMI)i=β0+β1lnTAV+εi (2)
为了减少因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产生影响,我们采用White(1980)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另外,本文有33个样本观察值,契合了怀特检验对大样本的要求。
综合考虑各变量的经济意义与统计检验等因素,运用OLS法逐一求GAP、NSP和NMI。对控制变量TAV与解释变量AL做一元简单回归方程。并选出拟合效果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本文所有因变量对控制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农业总产值(GAP)、农民人均收入(NMI)与农业机械总动力(TAV)的线性关系最强,拟合效果最好,而我们选取的粮食产量(NsP)与控制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TAV)线性关系不强,R2=0.703458,拟合效果不好,结果见表2。
我们先列出拟合较好的两个一元线性方程,如下所示:InGAP=-6832.963+45.84020lnTAV (3)
(-9.262960) (29.49289)R2=0.965587 R20.964477 F=869.8307LnNMI=-1024.947+6.699801lnTAV (4)
(-10.27824) (31.88667)R20.970413 R2=0.969459 F=1016.760
从新型农业增长方式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来看。我们用农业贷款代表现代农业所依赖的增长路径,建立如下模型:
lnGAP(NSP)i=β0+β1lnTAV+β2lnAL+εi (5)
在模型(3)和模型(4)的基础上,将解释变量农业贷款(AL)逐一代入方程(5),做二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为了进一步考察粮食产量NSP与控制变量TAV和解释变量AL的关系,我们也做了类似的二元回归分析,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NSP与TAV、AL线性关系较弱和拟合效果不好的结论。影响。
3.结论
首先,控制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TAV与因变量农业总产值GAP、粮食总产量NSP、农民人均收入NMI呈正相关,但TAV与农业总产值GAP和农民人均收入NMI正相关性最为显著。可见,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业增长路径中农业机械化作用巨大,这也是本文只选择了TAV作为控制变量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TAV为唯一控制变量的二元回归方程中,我们将AL(农业贷款)带入计量方程后,比较前后模型的R2,发现回归的系数显著,R2显著提高,假设得证,即以农业贷款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即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显著。虽然农业贷款在逐步回归中通过了相关检验,但回归系数较小,可见,农业贷款对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与当前农村存款用于农业贷款占比少、国有大银行对涉农服务不积极的现实相一致。同时我们发现,在多个因变量逐步回归分析中,控制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TAV总是因变量GAP和NMI的影响最显著,可见,农业生产机械化依然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与中国小农经济模式未实现根本变革及其实现路径特性相一致。经比较后剔除拟合效果不佳的模型。最后确定如下模型:
InGAP=-2683.152+26.72364TAV+0.727285AL
(-2.673123)(6.639565)(4.964188)
R2=0.981107 R2=0.979847 F=778.9393
通过比较R2值(见表3),我们发现加入了解释变量农业贷款AL后,模型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另外,F值依然以较大数值通过检验。我们也发现M9(NMI,TAV,AL)模型也有类似结论,说明用农业总产值(GAP)和农民人均收入(NMI)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效果是一样的,都能说明增加解释变量AL后,模型解释力得到了增强,即以农业贷款为代表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有较显著的
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1.加快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随着现代信息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二、三次产业独立发展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产业间的界限日渐模糊,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来说,产业融合已从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融合发展到农业外部的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农业物流和农村金融等产业的融合,目前以良种引进、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资连锁经营、农业保险、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为代表的农业现代服务业,从现代服务业中孕育而生,服务于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又离不开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技术。可见,农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在实践领域践行三产融合发展理论。要实现三产真正的融合,一方面,必须摒弃传统的产业界限理论,打破人为界定的产业分工制约。自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关于收入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学说基础上验证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定律,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即现在普遍认同的三次产业划分以来,产业理论虽在不同领域有了新发展,但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于产业的三次划分一直固守配第,克拉克定理,这对产业融合来说存在着理论上的教条和束缚,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经彻底模糊三产界限。另一方面,要消除行政分割产业发展的部门障碍。目前,中国农业归农业部管理,工业和服务业归工业与信息化部和商务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适应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分立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因此,应将农业部和工业与信息化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即产业部,通过一个部门来协调和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避免因部门利益而阻碍产业间的交流和融合。
2.突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作用
本文认为,在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中应有先后秩序,优先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有战略意义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生产业强大的科技和信息服务优势,发挥其产业融合具有便捷性的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保障。当然,生活业是解决农村经济长期以来缺乏活力的重要抓手,因为围绕新农村建设适应农民居住的小城镇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中国三农发展现状来说,要优先突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作用。当前发展农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首先要扩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业资本积累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长期以来受政府和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匮乏的,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物质装备技术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政府必须在加大农村水利工程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涉农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3.激励信贷支农投放规模,创新农业信贷方式
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农业信贷资金长期被非法占用、挪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农业信贷投入量与农业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农村金融被抽血现象严重,信贷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因此,激励各金融主体对支农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设立农村吸收存款量与支农信贷资金规模的硬性比例。确保农村资金能够投放到三农领域;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给予那些中小银行更加灵活的优惠措施,鼓励它们多对农业生产投放信贷资金,比如在给中小银行监管等级上给予加分或者上浮等级等待遇。农业生产有自身的特点,相关金融主体需要创新农业信贷方式,创造新型农村金融产品,提高支农信贷额度,拓宽贷款范围。随着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政府要鼓励中小银行发挥比较优势,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寻找发展空间;鼓励转变支农信贷结构,以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注释:
①周阳敏、宋利真:《中国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农村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
②Justin Yifu Lin,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1),pp.34-51.
③高远东、花拥军:《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对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④叶园胜等:《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浙江省案例》,《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
⑤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⑥匡远凤:《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要素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基于SFA的经验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⑦周启红等:《基于现代农业视角的我国农业服务业研究》,《调研世界》2010年第2期。
⑧潘锦云、李晏墅:《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
⑨潘锦云、汪时珍、杨国才:《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⑩姜长云:《农业生产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1期。
⑾高静、张应良、贺昌政:《基于分工理论的农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探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篇3
黄小晶指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注意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关于港湾资源利用
“港”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临港产业的条件、港口城市的依托,是多方面资源、多方面功能、多方面利益的聚焦点和结合部。整合好港湾资源,在统筹利用中发挥最大效益,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关键。
一要继续推进重要港湾体制的实质性整合。在省委、省政府直接推动下,厦门湾整合已经完成。今年1月1日新的厦门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原厦门港的东渡港区、海沧港区、嵩屿港区、刘五店港区、和平客运港区,与漳州招银港区、后石港区、石码港区以及海沧西侧岸线港区重新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厦门港,实现了港口、航道、水路运输行政管理统一。对这项改革,厦门、漳州两市风格很高,配合得很好。这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力地提升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功能和地位,促进厦门、漳州两市的经济发展。当前要继续协调落实同港同政策、口岸查验一体化等方面的问题,码头、航道、客运站等要统一规划建设。关于湄洲湾港口资源整合,目前已经列入议事日程,提出了初步方案。要建立港口开发建设协调机制,加强对港口、航道、陆域、集疏运通道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形成港政、运政一体化管理体制,促进港湾岸线合理有效利用,推动临港工业的成片开发。省有关部门和相关市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二要有效组织港口物流。围绕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福州和湄洲湾主枢纽港、宁德和漳州区域性重要港口的目标,在推进铁路、公路等大通道建设的同时,抓好连接路港、港港的专用疏港路建设。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集聚,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日益显现出重要作用,但目前进展还不明显,要在重要港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进一步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使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南北岸)等主要港口加快发展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要着力发挥服务中西部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作用,进一步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和大型工业基地推介海西港口的力度,进一步完善通关、通验、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有效增加港口的经济流量。针对国内一些大港采取零运费吸引物流的情况,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促进有序竞争。
三要扩大区港联动效应。福建省多数港口还处在装卸服务阶段,功能单一,枢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要加快港口配套建设,优化区港之司的功能配置。要按照《海关总署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意见》,进一步完善厦门港与象屿保税区间区港联动,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功能,促进港航、仓储、物流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同时,争取福州保税区与江阴港区实行区港联动,推动江阴港加快形成年吞吐200万标箱的运营能力。
关于岸线资源保护
岸线资源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福建省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二,曲折度全国第一,沿海深水岸线148公里,可建10―50万吨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第一位。这是福建省的一大优势、一大“家底”。要进一步强化岸线资源保护意识,严格岸线管理,确保岸线的合理开发利用。
一要抓好规划。目前省里已经制定了《海洋功能区划》、《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福建省大型深水港保护与开发方案》,对岸线、陆域、海域和重点控制区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了明确安排,各地各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各个港湾、港口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方案,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层次、分区域规划体系,使规划成为统筹推进港口开发、城市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要循序渐进。岸线资源不开发是浪费,过度开发、乱开发更是浪费。岸线的开发利用要比经济发展规模、速度适当超前,与临港产业布局相衔接。既要鼓励各地发展临港产业,又要防止乱占乱建、浪费资源,做到统筹推进,高效利用。要根据岸线资源特点,深水深用,浅水也要争取深用。关键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做到“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货源、没有物流、没有好项目、没有好业主,就绝不轻易动用岸线。
三要严格管理。目前各地不合理使用、破坏和浪费岸线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规划港区后方陆域被占用,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批准或随意承诺岸线使用。保护好岸线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政绩。不适合发展临港工业的地方,不能盲目上工业项目。要防止有些企业像圈地一样圈岸线,防止抢占岸线垄断资源。围垦是充分利用滩涂资源的重要途径,必须科学论证、严格审批,有选择地重点开发,弯曲的岸线不能简单截弯取直,绝不能造成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关于临港工业发展
临港工业具有运载量大、技术密集度高、外向度强等特征,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重化工业。石化,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湄洲湾石化工业基地以成品油、聚烯烃、芳烃、有机化工等石化中上游原料为重点,厦门海沧石化基地以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为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加快厦门腾龙PX、厦门PTA、石狮PTA、中化重油深加工、东南电化异地搬迁、炼化一体化二期扩建等骨干项目建设。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推动石化中下游产品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建设福州江细化工园区,争取国内外大型石化企业在宁德三都澳、漳州古雷等地布点建设临港石化项目。汽车,重点推进整车和重要零配件开发,发展与国内外大型汽车集团的战略联盟,加快建设福州青口汽车城、厦门灌口汽车城以及其他设区市的汽车产业配套项目。冶金,通过联合重组推进大型冶金项目布点,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等优质产品;发展铜、铝、钨等深加工,重点建设一批项目。临港能源,推进一批在建的大型港口火电厂续建项目、LNG气电一体化项目和核电站的布局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加快形成全省500千伏环网,扩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新建与南方电网的联网,建成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开发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源是个方向,要精心筹划,既要有实质性进展,又不要一哄而上。林产工业,重点推进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形成全国木浆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莆田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及深加工项目,形成全国进口原木集散和加工中心。
二是造船工业。要贯彻落实今年初总书记视察马尾造船厂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修造船中心,抓好四大总装造船基地建设,做精做专船舶修理业,延伸船舶产业链,努力实现到2010年全省造船总吨位超过300万吨的目标。
第一,在发展重点上抓好“两个提高”。一是提高科技含量。建设省级船舶工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设计、制造水平,优化集装箱货船、大功率拖船及金枪渔船系列船型,开发建造高技术性能的汽车滚装船,逐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船型和新产品。二是提高配套能力。发挥造船业的龙头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培育一批船体分段制造、专业涂装等配套企业,组织省内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参与开发生产船用电缆、电机电控、通讯导航等配套件,完善修造船生产体系。加快建设泉州船厂修造船、华东船厂修造船、宁德白马门修造船、厦船重工三期等批重点项目。
第二,在发展主体上抓好“三个吸引”。一是吸引民营资本。放手支持民营企业扩大修造船规模,引导提高修造水平。二是吸引外资。利用国家将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名录》的契机,争取在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和船用配套设备项目上取得突破。三是吸引国家大型企业。进一步靠优、靠大、靠强、靠上,争取中央属大型修造船集团和远洋运输企业到福建省投资布点。
第三,在发展条件上做好“三个支持”。 是支持出口。支持船舶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优先申请专项贷款、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二是支持投融资。对重大项目安排必要的前期费用,对产品开发、技术更新、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给予必要的贴息和补助,建立船舶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三是支持改革。省属国有船舶企业要加快改革、改制、改造和重组,整合资源,增强活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关于海洋渔业结构调整
海洋渔业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福建省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居全国首位。近年来,福建省及时调整渔业发展政策,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我们要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进一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提升渔业经济发展水平,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有效的途径。
要重视远洋渔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建立装备先进、续航能力强的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加快海外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建设。
二要加快渔港改造和建设。抓住国家扶持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的契机,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建设规划中的福鼎沙埕等9个国家中心渔港和莆田石城等11个国家一级渔港,配套建设一批二、三级渔港和海岛型渔港,形成现代渔港经济区。
三要推广海水生态养殖。加快转变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型海水养殖模式。实施海水养殖苗种工程,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场和引种中心,大力发展大黄鱼等九大优势品种。建设福州、宁德、泉州等升降式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基地,发展漳州、莆田等鱼虾贝藻立体养殖示范基地。
四要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建设连江等一批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产地市场和水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以生鲜超市为基础、物流配送中心为枢纽、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水产品流通网络。用好国家鼓励渔民减船转产政策,落实配套补助资金,引导渔民多形式转产转业。
关于发展滨海旅游业
福建省沿海一线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滨海旅游品牌多,是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占全省80%以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加快建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基地。
要突出海峡主题,推进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优先发展“四岸”“四岛”,即厦门假日海岸、泉州黄金海岸、福州阳光海岸、宁德绿色海岸和鼓浪屿、东山岛、湄洲岛、平潭岛。加大旅游精品开发力度,重点推出海上花园、妈祖朝觐、惠女风采、滨海火山、海丝文化、马尾船政、三都澳海上旅游等,在海内外打响“海峡旅游”品牌。
二要扩大两岸四地旅游合作。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旅游区的契机和政策,办好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等平台,促进闽台、闽港、闽澳旅游资源共享、线路对接,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三要支持一批旅游产业项目。重点抓好福州船政文化旅游三期工程、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莆田妈祖文化城、海坛国家风景名胜区、东山对台传统文化旅游岛等建设,促进海峡旅游市场空间的拓展。
四要促进沿海与内地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推动沿海旅游产业链向内地延伸,带动山区重要景区景点的建设,形成全省范围的环状旅游线路,促进滨海、生态、红色、文化等旅游精品的系列开发,扩大海峡西岸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关于闽台海洋经济合作
闽台之间有“五缘”,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历来十分密切,两地渔民在同一海域撒网捕鱼,“三通未通渔先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充分挖掘两地合作潜力,优势互补,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实现海洋经济交流合作的新突破。
一要拓展临港产业对接和科技合作。加快实施《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十个重点产业的对接,并在吸引台湾临港产业转移、加强两地产业协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强涉海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水产试验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闽台海洋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协作,共同开展学科建设,培养海洋高科技人才。
二要在闽台渔业合作方面先行先试。落实好中央对台“惠渔”政策,鼓励台资来闽发展养殖业。吸引台湾业主投资东山湾、平潭岛、泉州湾等30米等深线以外的海域,发展深水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筏式养殖,同时在陆上发展无公害、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三要扩大两岸水产品贸易。近年来,福建省每年出口到台湾的水产品交易额都超过1亿美元,其中90%属于海上民间交易。同时,从民间渠道进入福建省的台湾水产种苗、鱼卵、石斑鱼、龙虾以及加工原料及制品等,总额也达600万美元左右。我们要为两岸水产品贸易创造有利条件,加快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在厦门大嶝等对台小额贸易点的基础上,建立台湾水产品集散市场;借鉴台湾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把福州鳌峰洲等一批水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成水产品拍卖市场,提升福建省水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
四要推进闽台人员往来和货物中转。利用“两马”、“两门”和“泉金”航线,把福州、厦门、泉州等港口建成台胞进出大陆或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中转基地。推动沿海与澎湖的直航及两岸贸易货物经金、马、澎中转,将沿海一线建成对台货物集散地。
关于科技兴海
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重要动力和支撑。要实现海洋产业发展质的提升,使海洋开发由单纯的资源消耗
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必须将海洋经济发展置于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一要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依托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三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开展研发,重点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育种、重大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海洋产品深加工、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化工和海洋环保产业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二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争取建立国家南方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研究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教育机构与大中型企业,共建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展重大项目合作。海洋资源的利用是没有止境的,关键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加以开发,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要用好“6・18”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大海洋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
三要为企业和渔民做好科技服务。加快培养各类海洋科技人才,鼓励创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切入点,把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带到生产第一线,服务广大渔民。
关于海洋防灾减灾
福建省台风频发,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十五”以来投入一百多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十大防灾减灾体系,成效明显。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各项措施。
一要提高防抗风暴潮能力。继续推进海堤加固工程,尽快完成2000公里外海海堤强化加固任务,建设和延伸沿海防洪堤,提高海岸防护标准,增强海浪、海潮的防抗能力。抓好东山、长乐、福清、平潭等重点县市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合拢加宽、老林带更新改造、沙荒风口治理、农田林网和红树林建设,增强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啸等灾害的能力。
二要提高海洋救助水平。从事故预防、灾时救援、灾后救济等环节,完善应急救助系统。加强海洋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船舶安全管理,加快海洋渔业安全应急系统建设,构建海上搜救和救助联动机制。
三要健全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海洋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及时预报和警报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快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在“十五”期间建设“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入业务化运行。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基础研究,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四要不断探索发挥保险业的支持作用。省委、省政府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高度重视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目前已开展了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和渔工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财政补贴资金,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把渔工责任保险的范围扩大到渔船及渔业生产设施的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关于依法管海用海
这是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站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一要加强海域管理。认真贯彻《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规范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充分运用主要海湾数模研究项目成果,严格围填海项目的审批把关。禁止违法采砂活动。认真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完善海域使用项目审查审核程序,做到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工作,保证国家海域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抓紧制定《福建省海域使用补偿办法》,积极维护渔民权益。
二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随着海洋开发活动深度和广度的加大,一些新的生态问题不断出现。要加强典型海洋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重要海域进行重点恢复和建设。做好浅海滩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海总量指标控制和许可制度,强化海洋开发项目“三同时”。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实行溯源追究管理。要持续地推进九龙江、闽江等流域治理,加快沿海地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重视畜牧业和农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依法加强对船舶溢油污染的管理,提高船舶防污设备安装率。抓紧制订海岛保护的有关法规,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和管理,对部分无居民海岛实施封岛保护。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利用废弃盐田发展临海产业是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但不能把仍然在生产食用盐的盐田也废转他用,切实保护海盐生产能力。
三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强化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海洋事务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各涉海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合力。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涉海执法管理机构,改善执法手段,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 上一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 下一篇: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