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前景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黑龙江省富裕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161200;2.黑龙江省富裕县畜牧兽医局 161200)
富裕县老科协畜牧兽医活动组,在县老科协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畜牧业生产科技工作的实际,结合县委县政府对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声、有色、有效的开展了活动。为养殖场、户解决了生产中逐多的实际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制定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提出了科学、有效、可行的建议,为推动富裕县畜牧业生产科学、规范、高效、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人户调查了解实际、分析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和可行性建议。于2013年9月中旬历经10多天时间,先后深入到友谊乡东吉村(富裕县70年代黄牛改良先进村)、二道湾镇安居村(富裕县80年代中期农区发展奶牛典型村)、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富裕县90年代奶牛业大发展的农牧结合示范村)。分别召开了由乡镇主管领导、畜牧兽医站人员,村级干部及奶户代表参加的3个座谈会;人户调查了2011年以来的333个奶牛户;走访考察了3个公办奶站、三个个体奶站;并到明翔、光明、明星3个乳品企业奶源部门了解奶源发展问题。调查结束后全体活动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和研究,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围绕全县奶牛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原因与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7条问题和9条建议,撰写了4000多字的调查报告。分别上报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富裕县奶牛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奶牛业生产实行规模饲养、推广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的调研。于2014年5月中旬,对全县有代表性的5个小区式奶牛场,1个股份制牛场.1个合作社式牛场,1个家庭牛场,进行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后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调查报告,为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一是小区建设投资较高,投资回收困难大。二是小区管理混乱,卫生环境差。三是饲养科技含量不高,先进的科学饲养技术应用不到位。四是乳品企业对牛奶质量检测不透明,影响奶牛养殖的积极性。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与乳品企业协商,根据乳品企业加工能力和发展计划来制定富裕县积极稳妥的奶牛发展计划,制定鲜奶收购办法,建立起相互制约机制。二是奶牛业发展突出抓重点乡镇、重点村。三是强化奶牛养殖场、小区的管理办法。实行分群管理、分别组舍、分类饲养,全部实行先进混合料饲喂技术。强化环境管理,保证清洁卫生。搞好防疫消毒,保证奶牛健康发展。四是积极支持鼓励家庭牧场和朋友联合牧场。五是提高交售商品奶增加透明度,建立第三方仲裁机制。
富裕县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调研。于2014年6月,结合富裕县奶牛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对7个养牛小区和奶牛场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讨论、分析研究,提出了富裕县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一是稳定奶牛业生产。根据富裕县乳品企业的发展形势,奶牛业生产的发展应稳定在当前养牛小区、家庭牛场的养牛模式上,尽快把现已建成的牛舍装满奶牛。然后靠自繁自养逐渐增加数量,再扩大规模。二是积极扶持雨润肉食品加工企业尽快开工投产。通过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肉牛业和生猪产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肉牛生产。肉牛发展前景广阔,盈利空间大。把散养奶牛户的高产优质奶牛进入养牛小区,全面实行规范化饲养。其余的奶牛用于转产发展肉牛,利用优质肉牛冻精进行配种,培育肉牛。四是大力发展生猪生产。
2 开展授课议诊活动
活动组成立以来,每年都有计划的深入到乡、镇、村、屯开展授课和议诊活动。几年来,共开展授课义诊活动20多次,授课人数达1500多人。每到一处专家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别讲解了:奶牛业生产发展的形式和发展前景;奶牛疫病的防治;奶牛场防疫和消毒知识;奶牛科学饲养和饲料有效利用知识等。授课结束后,老专家深入到牛舍内,对多个患病奶牛进行了议诊,进行了亲自治疗并留下了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2
第一条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规范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的评价和管理,保证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提高我省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是指产品质量处于省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顾客满意程度高,由本省企业生产,经广东省农业名牌带动战略委员会确认的农业投入品、农林牧渔的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农业类产品。
第三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由企业自愿申报,坚持市场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坚持不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督,保证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科学、公平、公开、公正。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评价工作由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推进委员会(简称委员会,下同)负责,在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委员会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海洋与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等有关部门、社团组织和专家组成,办事机构设在省农业厅。负责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拟订、修改名牌产品(农业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负责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委员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海洋与渔业产品、林业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品、农业投入品等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组织下,依据产品类别分别提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的实施细则和方案,具体开展评价工作,并向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
第七条各地级以上市(简称市,下同)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推动、引导和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组织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申报、审核和推荐工作。
第三章申请条件
第八条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单位(简称企业,下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银行信誉度为A级以上,申报的产品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具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
(二)企业有固定的生产基地,产品正式批量生产三年以上,具有注册商标、明确标识的包装和明确的执行标准(达省级标准以上的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具有对产地环境、产品原料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检验报告;
(三)产品由本省企业生产,质量稳定,产品实物质量处于省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或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四)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年产量、年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利税率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五)企业具有较高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
(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近三年未出现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出口商品索赔事件;
(七)企业产品向社会实行质量承诺,顾客满意程度高。
第九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获优先推荐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一)已获采用国际标准认证证书的产品;
(二)已获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并在证书有效期内的产品;
(三)企业已按GB/19000—ISO9000标准或HACCP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其有效期内认证证书所覆盖的企业的产品;
(四)近三年内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或地级以上市“名优农产品”称号的产品;
(五)已建立较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开发能力居省内同行前列的企业的产品。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一)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的产品;
(二)已实行证书或登记管理,但未获证书或未登记的产品;
(三)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重大质量问题被索赔的产品;
(四)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产品;
(五)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源或其他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的产品。
第四章评价指标
第十一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是以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认可、规模效益和发展前景为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
第十二条质量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产品的卫生安全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等;市场认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品牌知名度、顾客满意度等;规模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规模、产量、年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实现利税等;发展前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产品的科技含量、特色和比较优势等。
第十三条不同产品的评价细则、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确定及其权重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中复杂因素的简化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方法等,委托各方面有关专家制定,由委员会审查确定。
第五章申报和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在评审年度的第一季度内由委员会公布开展评价工作及受理申报的开始和截止日期。
第十五条申报企业应如实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申报表》,并按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的要求,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和有效的检验报告,按规定期限分产品类别报本区域地级市农业、畜牧业、林业、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均属有效检验报告:
(一)国家或省级专项抽查检验报告;
(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部级质量抽查检验报告;
(三)委员会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四)有效期内的省级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绿色食品证书;
第十六条各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牵头组织对申报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统一将符合条件的报送委员会。如果申报企业确实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审核单位应在发出书面通知的同时退回企业申报材料。
第十七条委员会汇总各地的申报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分类,并将初审材料分送各有关专业委员会。
第十八条专业委员会根据各专业的评价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向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建议名单。
第十九条委员会将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汇总整理,审议确定初选名单,并将确定后的初选名单通过指定媒体向社会公示,在60天内征求社会意见。
第二十条经广泛征求意见的初选名单再次提交委员会审议确定。对获选产品,由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颁发证书和奖牌,并向社会公布本期“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名单。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代表本省农业产品最高质量荣誉,除按本办法规定开展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外,其他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活动。
各级政府应对当地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生产企业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在出口信用保险、境外投资、出口检验检疫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二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企业可在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品种、质量、生产面积等范围内的产品、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等使用统一规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但必须注明标志使用的有效期。
第二十三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在有效期内,自动列入省“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的名优产品范围。
第二十四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经营企业应加强质量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农业名牌产品的信誉。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经委员会核实、批准,撤销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并收回证书和奖牌:
(一)产品质量发生较大波动,消费者反映强烈,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被索赔的;
(二)省和国家产品质量抽查一年内有一次不合格的;
(三)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方法获取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的;
(四)转借、转让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扩大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使用范围的。
第二十五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证书有效期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的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申报程序重新办理复审。
第二十六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属质量标志。标志只能在被认定的品种、规格和基地范围内使用。未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产品,不得伪造、冒用其标志;被撤销称号和超过有效期未获复审通过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标志。
第二十七条参与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有关机构(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评价。要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经查证属实,由委员会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因、、循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委员会确定初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的同时,书面通知未被选定的申报企业。申报企业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不满,认为严重违反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应在委员会全体会议确定初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期间(60天内),向委员会提出异议(要求提供书面材料),委员会应在接到异议的15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作出书面答复。
第二十九条各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不定期对本辖区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质量安全和标志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
第三十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组织工作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解决。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推进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3
纳米比亚是一个神秘国家。它不像它的邻居南非那样举世闻名,但其境内的“红泥人”却远近闻名。
所谓“红泥人”,说的是辛巴族。辛巴族人生活在纳米比亚沙漠腹地,以游牧为生,仍然保存着500年前的原始风俗:一夫多妻,上身,全身上下挂满了装饰品。辛巴女人终年不洗澡,代之以用混合着黄油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头发上。她们坦胸露乳,从不穿上衣,被人们称为“红泥人”或者“红人”。
辛巴女人之所以要把自己的皮肤涂红,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防止蚊虫叮咬,三是红泥可以封闭毛孔起到保暖作用,四是通过擦红泥好比洗澡可以除去身体上的污物。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辛巴族人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辛巴族还有20多万人口,到现在,大约只有2万多人了。过去,辛巴族男人外出狩猎,女人留守家园。现在,男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庄里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与辛巴“红泥人”相联系的是纳米比亚的红色沙漠。那些含有铁矿元素的沙子堆积成一个个沙丘,在阳光的照射下焕发出震憾人的红色,让人难以忘却。
而与红色沙漠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的起源。美国一个科学家通过DNA分析研究揭示,人类的祖先来自纳米比亚!这是《科学》杂志2009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说的。这项研究又说,大约5万年前,150个非洲人首次离开非洲大陆,分散到世界各地。
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
纳米比亚旧名“西南非洲”,位于非洲西南部。北与安哥拉、赞比亚接壤,东、南邻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国土面积825,418平方公里(居世界第33名)。现有人口约240万(2013年,居世界第142名);人口密度为2.5/km2(居世界第235名)。全国分为13个行政区和50个地方政府,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人口31.6万。
1.概况
纳米比亚地处南非高原西侧,沿海有狭长平原,南部多沙漠,北部多草原,常年有水的河流极少。内陆全属高原、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为海拔2610米的布兰德山。中部为中央高地;东部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带为沙漠性平原。南部的奥兰治河和北部的库内内河,分别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区属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半沙漠性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咱西南往东北从10毫米增至700毫米。因地势较高,终年温和,温差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18-22℃。
最早居住在纳米比亚的是布须曼人、达马拉族人(Damara)和纳马族人(Namaqua)。公元14世纪,班图人自非洲中南部向南迁徙,其中少量人在纳米比亚一带定居。15世纪,荷兰、西班牙、英国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年,德国占领西南非洲沿海地区,宣布该地区为德国殖民地,名为德属西南非洲。1915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西南非洲被南非占领,并推行种族隔离政策。1966年,纳米比亚黑人开始展开反对南非的游击战。1968年6月,联合国大会决议将西南非洲更名纳米比亚。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南非终于同意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宣布独立。由此,纳米比亚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
2.人口与语言
纳米比亚的大部分居民是非白种人(84%),其中大部分又为奥万博族,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除了占大多数的黑人班图族外,还有大群的科伊桑族。科伊桑族人在外表上与班图族人和白人区别颇大。另外,还有占总人口约8%的“有色人”和“巴斯特人”――他们拥有荷兰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或葡萄牙人的血统――这个比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居第二位,仅次于南非。
纳米比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大多数白人使用南非语或德语。在新一代人中,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基督教是主要宗教,其中信奉路德教的人最多。另有10-20%的人信仰本地的土著信仰。
3.社会发展总体状况
纳米比亚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097美元。人类发展指数为0.625(2011年估计)。在《2010-2011全球竞争力排行》中,纳米比亚在全球139个国家中列第74位。
纳米比亚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失业率高达51.2%,基尼系数高达0.743。占总人口1/5的富人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78.7%,占全国人口1/5的赤贫人口收入仅占全国收入的1.4%。全国约有1/3人口每天生活费仅有1美元。
纳米比亚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太好,全国文盲率高达60%,医疗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据《2010-2011全球竞争力排行》,纳米比亚每10万人中肺结核和艾滋病携带患者这一指标列全球第134位。
艾滋病在非洲十分猖獗,纳米比亚也深受其害。致使其国民的预期寿命由独立之初的60岁下降到目前的47岁。不过,经过多年努力,艾滋病感染率已经趋于稳定。
以矿业为主的国民经济
1.矿产资源丰富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稀有宝石矿物硼铝石,素有“战略金属储备库”之称。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铅、锌、金、银、镉、钒、锗、铀、天然气等,其中,钻石生产驰名世界。采矿业是纳米比亚经济的主要支柱,90%的矿产品出口,矿业所创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主要生产氧化铀、钻石、黄金等。出口收入占国家总出口收入的一半以上。
纳米比亚是重要的钻石供应国,钻石产量居世界第六名。2008年,纳米比亚钻石产量达到222万克拉,产值分别占GDP的7.6%和矿业产值的47.6%,出口额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4.35%。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钻石产出急剧下降58.2%至92.90万克拉,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下降为16.27%。2010年钻石产量有所回升,达147万克拉,比上年增长56.6%,销售额达50亿纳元。近年来,纳米比亚的钻石销售市场持续扩大,除美国外还销往中东和日本等地。
铀矿是纳米比亚居第二位的矿产。全国已发现8处铀矿藏,铀储量约28万吨,占世界储量的5%。
纳米比亚黄金储量约为1万吨,锌储量约为260吨,铜储量约20亿吨,铅储量约100万吨,为非洲第一大铅生产国,非洲第四大非燃料矿物出口国,非洲第一、南半球第二大铅生产国和非洲第三大锌生产国。此外,还探明天然气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
2.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独立后,纳米比亚没有实行大规模国有化,采用赎买方式将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黑人。实行混合经济体制,私人资本、外资和国有资本为国民经济主体,强调与私营经济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纳米比亚经济结构不太合理,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农业10%,工业46%,服务业44%。矿业,渔业和农牧业为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种植业、制造业较落后。全国约有制造企业约300家。90%以上为小规模私人企业,主要从事肉类加工、皮革加工(鞣皮)、鱼类加工、乳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盟和美国。
纳米比亚主要出口矿产品、渔产品、畜牧产品及初级加工产品,其中钻石出口占出口收入总额的33%。经济对进口依赖性强,绝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需要进口。2011年出口总额45.68亿美元,进口总额53.45亿美元,逆差7.77亿美元。
近年来,铀矿增产势头强劲。20Q9年,铀矿业销售额达40亿纳元,首次超过钻石业。2010年。铀产量达到5306吨,成为非洲首位、世界第四大铀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份额的10%)。此外,黄金产量也达到2683公斤。
由于纳米比亚独立之前长期受南非殖民统治,导致对南非的依赖严重,连货币纳元也是与南非货币兰特挂钩。全国80%以上的工业品、消费品依靠从南非进口。2006年,纳米比亚货物的出口目的地南非居第二位,比重占24.7%(英国居首,达25.6%);进口来源地则是南非居首,达82.4%。
3.政府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纳米比亚政府先后制订了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及2030年远景规划。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以大力吸引外资,加强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重视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外资,建立出口加工区,允许外资进入矿、渔、农业等各行业。2010年经济呈现复苏态势。近两年,纳政府将实施“就业和经济增长定点干预计划”作为工作重点,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重点发展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以刺激经济增长。2011年,纳米比亚财政预算收入为280亿纳元,支出377亿纳元,较上财年增长36%。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全非及南共体地区外资流入低迷的背景下,2005年至2010年,纳米比亚吸引的外国投资增长1.5倍,从3.48亿美元增至8.58亿美元。外资80%主要来自非洲国家。当然也是以南非为主。
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农业
所谓大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农业。
1.种植业比较落后
纳米比亚国有土地约占全国土地的15%,各部族占有的村社公地占41%,私有土地占44%。全国有可耕地面积69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和小米等。种植业一直比较落后,农业仅占全国GDP的10%左右。全国大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业吸纳了全国65%的劳动力。
由于雨量稀少,土地贫瘠,农作物产出率低且不稳定,粮食不能自给。在不干旱的年份里,能够满足大约70%的国内需求量。纳米比亚是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国家之一,据《纳人报》2012年10月11日报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纳米比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10个国家中饥饿状况最严重的国家,约34%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远高于全球12.5%和非洲22.9%的平均水平。目前,70%的粮食依靠进口,主要来自南非。
纳米比亚干旱缺雨,又缺乏灌溉系统,致使粮食产量难于提高。鉴此,自2004年开始,政府制定并逐步实施旨在通过灌溉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绿色计划”项目,力求在2006―2030年的15年内,由政府规划实施新增灌溉面积27000公顷。政府负责筹资建设水利和道路等基础设施,负责提高低患和贴息的中长期贷款扶持农业开发项目。目前,全国已有大约7000公顷土地建有灌溉系统。
2011年,纳米比亚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推行“绿色农业计划”,力求增加粮食产量。
2.畜牧业比较发达
纳米比亚畜牧业比较发达。全国约85%的可耕地被用来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收入占农牧业总收入的比重高达88%。以养牛、羊为主,每年养牛180万~300万头,养羊400万只,大部分出口到南非和欧洲。纳米比亚出产的紫羔羊皮驰名世界――据说德属西南非洲时期,德国总督林德奎斯特引进了10头卡拉库尔羊。谁知这种羊所生成的紫羔皮大受市场青睐,后来以Swakara品牌驰名世界,成为纳米比亚农牧业的主要出口产品。纳米比亚饲养的卡拉库尔羊数目,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纳米比亚畜牧业产值达23.55亿纳元,出口额为7.85亿纳元。2010年,纳米比亚牛肉生产实现销售收入6.3亿纳元,畜牧业作为纳农业支柱地位继续得到巩固。
3.渔业发达
篇4
一、基本情况
xx乡奶源基地始建于2004年7月,是xx乡与三色鸽乳业集团合资建设的项目,基地包括养殖小区、奶站、奶牛专业村、饲料厂、交易市场等建设设施。奶源基地中心区位于xx乡上庄街南部、四赵路东侧,占地面积110亩,现有牛舍13座,存栏成年奶牛200多头,日产鲜奶近3吨,年效益80万元以上。目前奶牛养殖小区一期工程已正常运转,二期工程即将峻工。上庄奶源基地已初步成为我县集奶牛养殖、牛奶销售、奶牛交易、养殖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畜牧业发展龙头。
二、主要做法
1、坚定发展信心,紧盯项目线索
该乡立足奶业正处大发展时期且我县乳业尚属空白的实际,紧紧抓住奶业这一朝阳产业不放松,主动出击,运作项目。一是远赴蒙牛奶业考察论证。乡主要领导带领畜牧办人员和部分村支书赶赴内蒙古蒙牛集团本部、蒙牛集团焦作乳业基地等地参观学习,详细了解管理人员及饲养户有关情况,拿出了上庄建设奶源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交班子会讨论,组织乡村干部及群众座谈会商议。二是近到周边县市奶站考察。组织养殖意向户到镇平、宛城区西洼村、社旗县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附近奶站考察学习,激发其养殖奶牛的热情。三是邀请县内奶牛散养谈体会。乡畜牧办人员登门走访本县范围内的奶牛散养户,讲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及优惠措施,并邀请其与xx乡养殖意向户座谈交流,90%以上的养殖户和意向户认为上庄兴办奶业切实可行,乐意加盟。通过综合国际国内奶业形势,结合我乡的养殖优势,经反复调查论证,从而坚定了大力发展乳业的信心和决心。2、注重宣传引导,整合既有资源
一是印发资料宣传。该乡组织党政办、畜牧办人员综合各方面资料,将国际国内奶业形势、我县发展奶业的机遇条件、倾斜政策以及牛奶的功效等有关内容编印下发,广泛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二是深入重点户宣传。乡畜牧办人员几次三番到县内现有奶牛养殖户家中做工作,使全县范围内80%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落户上庄,使上庄奶源基地从无到有到100多头的发展规模,促进了全县范围内现有奶牛资源整合,对解决资金瓶颈、缩短发展周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依托典型宣传。对第一批入驻的奶牛养殖户,乡畜牧办跟踪调查,每周评出一户明星户,在小区黑板报上登记投入与产出,对全年效益前三名的开会通报重奖。同时,组织意向户到小区参观,请养殖明星户现身说法,引导意向户转为养奶牛。田庄村樊群乐原在小区养皮杂牛,通过观察发现养奶牛效益更好,就很快转为养奶牛,现养奶牛13头,月收入超5000元。
3、创新建设机制,实现良性发展
该乡在奶源基地建设上,从解决机制入手,确保了奶牛产业的发展活力。一是投入机制坚持市场运作。坚持“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充分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奶牛养殖基地的牛舍、土地、设备全部由个人投资,政府仅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贷款上给予协调。二是养殖户选择坚持以农户自愿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提过高要求,按照“一会、一有、一自愿”(会养、有钱、自愿发展)的原则筛选农户,自愿发展。三是基地管理坚持标准化运作。实行“六统一、一分散、一封闭”,即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冷配、统一上机挤奶、统一结算奶款、统一处理粪便发展沼气;分散饲养,封闭管理,使奶牛的产奶水平稳步提高,牛奶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奶牛养殖户效益实现了稳定增长。
4、强化生产服务,扩大群体规模
一是信息服务。乡畜牧办订阅《中国奶牛养殖》杂志,并及时上网查询奶牛购销信息、牛奶价格涨幅信息,编印成奶牛养殖简报,定期发给养殖户供参考。2005年乡畜牧办根据网上查到的信息,三下山西实地考察,为养殖户购牛80多头,帮农户节省资金3万余元。二是技术服务。与美国农标普瑞纳公司签订技术指导合同,每季度专家为养殖户开办技术讲座一次,并适时传递疫病防治、季节饲喂要点等技术资料;聘请山西泾县奶牛养殖专家郝世厚到奶源基地养殖户中把脉问诊,纠正奶牛养殖户的不良习惯;定期不定期请兽医站技术人员到基地巡回检查,联合会诊。先后共为养殖户聘请县市以上专家8人次,举办技术辅导讲座20多期,编印(出板报)奶牛养殖信息资料80多期,使全乡奶牛养殖保持了较高水平。三是协调贷款服务。发展前期,积极争取世行、亚行贷款,采取重点发展奶牛、资金封闭运行的办法,支持养殖户购买奶牛发展奶业。发展后期,积极与信用社协商,创新贷款机制,由奶牛养殖户3—5户结成信用联合体,自愿以自己的奶牛、牛奶、固定资产相互担保,信用社则为养殖户每头奶牛提供5000元的贷款。目前该乡已先后为奶牛养殖户协调贷款100多万元,使农户多购进奶牛100余头。
三、主要成效
1、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新路子。xx乡奶源基地的奶牛规模养殖,在全县首开先例,在全市属于起步早、机制好、发展前景好的典型。进驻基地养殖奶牛的13户农户,有下岗职工,也有打工返乡农民,他们通过养奶牛,月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高的超万元。
2、广大干群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在奶牛养殖上,坚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疫病防治、日常管理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基地奶牛养殖水平居全市前列,单头奶牛日产奶量稳步上升。象奶牛听音乐已在全乡传为美谈。通过奶牛养殖户的示范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种田、科技兴牧热情高涨,良种、良法推广已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学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畜牧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上庄奶源基地作为我县知名的优质奶牛养殖基地和全乡畜牧业发展龙头,其辐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奶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整体竞争力日益增强,步入了集养牛、市场交易、产品销售、饲喂服务为一体的畜牧产业化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乡已建3个饲料加工厂,引进一个知名品牌“广牧饲料”。同时,还吸引了湖北、福建等地客商前来看牛、购牛,邓州、唐河的20余户养牛户前来进行入驻园区洽谈,周边乡村100多农户纷纷转行养奶牛。四、几点启示
1、必须因地制宜,咬定发展不放松
区域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持之以恒发展。xx乡奶源基地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考察论证阶段,先后三次组织人员到内蒙古、山西、焦作等奶牛养殖区考察,并深入我县养殖户中实地了解座谈,经过班子会和乡村干群会10余次的反复讨论才最终确定下来。在确定发展之后,该乡克服了资金难筹、技术生疏、养殖户难找、场地难选等难题,认准发展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从而使奶源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效益喜人。2、必须创新机制,加快发展扩规模
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抓好机制创新,用新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推进产业良性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xx乡在奶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机制创新问题,并贯彻始终。尤其是探索推行了投资业主制、承贷还贷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等措施,为畜牧产业化发展创出了新路子。3、必须转变职能,助推发展上水平
篇5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将传统农业发展成现代农业
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但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明显地表现出生产成本难降低、农产品品质难统一、科技应用水平难提高等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急需推进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水平的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走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一是要努力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市每年都建设300个左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示范新技术项目面积约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保证了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以农业科学化的目标衡量,这一速度还必须进一步加快。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健全面向农民的市场服务网络,改变农民组织生产跟着感觉走的盲目、被动状态,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还主要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2003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只有280公斤,比发达国家少132公斤,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必须把加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着力点,放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推广精耕细作上,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只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才能有保证。四是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不动摇。搞好以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应主要选择在原料主产区,农业主产区也应集中力量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近年来,**市通过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企业,水稻年加工能力达到近21.8万吨,建成了完整的水稻产业链,形成了对水稻生产的有力支撑。此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在大力发展农作物产业链的同时,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肇东、双城等畜牧强市(县),通过引进内蒙古伊利集团、雀巢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强大的奶业产业链,2003年两市牧业总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4.1%、64%,完成了向现代农业的初期转变。**市通过借鉴外埠畜牧强市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2004年全面启动了万头奶牛养殖项目,成功引进了多家外埠龙头企业安家落户,逐步形成了畜牧产业链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畜禽饲养量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保障。在我国将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条件下,应努力探索土地合作制、入股制等多种流转机制,寻求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推进规模化经营的有效办法,为建设现代农业作铺垫。两年来,**市通过争取投资与农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累计筹集资金1009.3万元,组建了8个村级大型农机服务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大型农机作业质量高、降低成本等优势,号召农民进行统一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今年,这8个村7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仅此一项可使农民每公顷耕地增收近百元。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将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
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而透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表面现象,其根源还在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僵化、文化素质低、创新创业的能力较差,落后的农村仍然是我国上千年封建思想的残留地,竞争的动力不足,发展的活力不强。由此可见,要改变农村面貌,还必须坚持两手抓,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农民、建设农村,从而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农村面貌还需从解放农民的思想抓起。从当前农村的状况看,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农民摆脱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树立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及农民创业典型,增强广大农民发展的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的创业行动;就是要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铲除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迷信活动,使农民真正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智力是行动的支撑,建设新型农村急需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广开教育门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有着如饥似渴的学习农业科技热情。**市通过创办以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名字命名的农业技术学院,每年培养青年农民140多人,建起了倍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培训基地。在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强化对农民的政策法制教育,增强农民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认真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水平能够持续提高、后继有人。2004年,**市投资3609万元在黑龙江省率先实行了农村寄宿制办学,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了农村教学环境,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全市率先实行集中办学的五个乡镇已有12000名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享受与城镇一样的优质教育。
良好的环境是建设新型农村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加大面向农村的环境建设投入,依靠多方力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全国多数农村已经实现通电、通电视、通汽车的情况下,要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有线电视和电话不通、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加强小城镇建设,增强农村中心镇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将贫困农民培植成富裕农民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农村而言,就是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来农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年均增幅连续低于5%,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03年的3.24:1,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正常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全国近62%的农民只有不到35%的市场购买力,极大地减弱了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理当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各级政府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
要把发展生产摆在致富农民的首要位置。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地方优势,积极鼓励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生产,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向市场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特色要效益。要大搞多种经营,支持农民开展生态立体化生产,保持并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国家在黑龙江等北方省份推广的农村能源(沼气)综合利用技术项目,由于效益可观,已对北方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类似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应当成为各级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课题。
篇6
2010年共有407家拟上市公司上会,其中两家取消,61家未通过,344家通过,通过率为84.52%,否决率为14.98%,基本与往年15%左右的否决率持平。
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了34家(主板20家、创业板14家)IPO不予核准决定书。在官方的IPO被否理由中,独立性(11家)和成长性(20家)是最大硬伤,遗憾的是创业板作为创新板,没有一家是因为创新性不足被否;与此同时,多家公司IPO因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而被判断为持续经营能力不足而被否。那么多前车之鉴下,拟上市公司征战IPO为何还频频受挫?
四大硬伤
独立性。IPO独立性包括内部独立性及外部独立性,内部独立性主要涉及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2010年初阮仕珍珠受到笔者质疑后取消上会,主要问题是隐瞒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目前这一块仍是敏感地带,重大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会影响到发行人的独立性。外部独立性是高度依赖单一供销商,多宗IPO因客户或供应商高度集中而被否。当然,有重大关联交易,高度依赖单一供销商也不一定会被否,这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涉及独立性被否的包括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涉嫌关联交易价格不公允和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宏昌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同业竞争而导致独立性不足)、浙江梦娜袜业股份有限公司(某些交易解释不充分从而导致公司独立性瑕疵)等11家公司。
以宏昌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申请人主要从事环氧树脂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台塑股份及南亚塑胶是申请人的实际控制人王文洋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而王文洋是王永庆家族成员。台塑股份、南亚塑胶是世界上主要的双酚A及环氧氯丙烷(申请人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之一,申请人存在向台塑股份、南亚塑胶采购原材料的情况;南亚塑胶是世界上第三大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在江苏昆山设有南亚昆山,该企业是申请人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发审委认为无法判断申请人与台塑股份、南亚塑胶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申请人的独立性存在缺陷。
需要指出的是,为减少和消除关联交易,一些发行人将关联方雪藏、注销或转让,隐瞒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不但对业务独立性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对交易公允性产生不良影响,发行人可以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IPO招股说明书一般要求披露发行人的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如果发行人基于商业保密等理由出发拒绝披露主要客户和主要供应商,则要非常小心可能存在的隐瞒关联交易陷阱。
规范性。规范性包括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规范,一些IPO因为各种违法行为碰了红灯,如税收、环保、安全生产等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大处罚;也有一些公司因内部控制不规范败走麦城,如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具体涉及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处理犯了低级错误)、江苏玉龙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内部控制和规范运行不到位)、上海天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和持续盈利能力存在障碍且收入确认存在问题)等三家公司。
江苏玉龙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报告期内存在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向股东和管理层及部分员工借款且金额较大,关联交易决策程序未完全履行,董动频繁等情况。由于上述情形,发审委难以判断公司是否能够规范运行。
成长性。一家企业在IPO报告期内高速成长,上市基本就有戏了,成长性犹如女人的容貌、男人的钱包,在相亲时起决定性作用。创业板多家IPO被否主要原因是成长性欠缺,理想情况是IPO报告期内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0%以上。
这方面涉及20家公司,包括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持续盈利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山东立晨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期内收入结构和客户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等。以山东立晨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7年至2009年,申请人采购和委托物流管理业务实现的收入、毛利及占总收入、营业毛利的比重波动较大,且主要客户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对申请人持续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创新性。创业板目前定位为创新板,故对创新性要求特别高,甚至成为上市第一要素;如果企业的创新性不强,最好选择上中小板,当然中小板也讲究创新性,只是没有创业板那么强烈。创业板现在的门槛实际比中小板高,男人不但要有财,还有要才;女人不但要漂亮,还要有品位,不能只当花瓶。不过让人不解的是,创业板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报告期内商业模式发生改变,这是值得肯定的,为何成为否定的理由?难道商业模式不可以与时俱进?
要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除了上述四大硬伤外,IPO时有关方面还关注发行人的昨天、今天及明天。“昨天”重点关注“历史沿革”,“今天”重点关注“规模”及“地位”,明天重点关注“募投”及“行业”。
“历史沿革”最致命的问题有两个:一是PE利益输送,上市前突击入股问题;二是核心资产和股权来源合法性,主要是国退民进的企业在私有化过程中的合规性。除此之外,还有实际控制人变更问题。至于出资及IPO报告期前的股权变动,一般不是关注重点。
“规模”及“地位”主要关注两个两个方面。如果规模太小,会被认为抗风险能力差,2010年IT行业过会率低主要原因在于规模问题;而发行人在行业中的地位,一般要求进入行业前三,当然指的是细分市场。例如,淮安嘉诚高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被否的原因是,规模较小且发展前景有限导致持续盈利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从事化工原料和中间体产品生产,和同行业企业相比规模较小,不具有竞争优势。
不过,这市场细分很有学问,基本上每个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某个细分市场老大,如你一辈子打工,也有可能成为家庭的老大,如果你不是家庭的老大,你有可能成为家庭中男人的老大,因为你的家庭只有你一个男人,你当然是老大了。
“募投”和“行业”方面,IPO时会被重点关注募投效益、审批及规模等,特别关注产能扩张的消化能力。实际上,关注募投也是关注行业,如果行业处于上升周期,则募投项目往往前途光明;反之则募投项目风险很高,IPO被否概率也很大。
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至2010年一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为3903万元、5435万元、3548万元、741万元;2009年与2008年相比,草酸产品的销售量增长27.80%,平均销售价格下降36.76%,销售收入下降19.17%,毛利率由38.80%下降至30.43%,导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降34.72%。以精制草酸、草酸盐为主营产品的子公司山东丰元天弘精细材料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3.24万元,2010年一季度净利润-1.34万元。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为新增年产10万吨产能草酸、年产3.5吨产能电子精细材料(精制草酸、草酸盐)。由此,发审委认为公司本次募投项目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面临重大不确定性,项目的实施可能对公司未来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报表粉饰新动向
中国公司IPO审核分为法律审和财务审,而财务审的核心是发行人是否存在报表粉饰行为,这种行为是否会误导投资者作为决策。2010年以来,国内IPO报表粉饰呈现四大新特征。
操纵毛利率。毛利率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财务反映,发行人的成长性除了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之外,也希望毛利率逐年上增。笔者发现大部分发行人在IPO报告期内毛利率是逐年上升的,其实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报表粉饰的结果。这种报表粉饰指的是IPO报告期内适用两种不同的会计策略:在IPO前期(T-3、T-2)适用稳健的会计策略,导致毛利率偏低,甚至直接隐瞒收益虚增毛利;而在IPO后期(T-1、T)适用激进的会计策略,导致毛利率偏高,甚至直接虚增收益虚增毛利。
所以,审核部门对在IPO报告期内毛利率大幅上升的企业肯定会多加留心,不会听任很多企业将IPO报告期内得毛利率上升归结于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进等理由。如不久前被否掉的荣联股份,该公司主业是射频同轴连接器,这种产品2010年前三季度销售单价与2007年度相比下降46.67%,在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该公司毛利率还会稳定增长,而主要原材料铜价2010年在创新高。笔者怀疑存在两种可能:公司要么在低报2007年度毛利率(虚增成本),要么高报2010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虚减成本)。这两种可能性可能同时存在,亦即在该公司报告期内毛利率基本稳定背后,实际毛利率随着产品价格直线下降而逐年下滑。
收益性支出资本化。作为传统报表粉饰手法,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在2010年IPO中屡见不鲜。这种手法会导致三大报表集体失真,利润表上虚增收益,资产负债表虚增资产,现金流量表虚增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冠昊生物是一家从事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IPO被否有一大原因是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发行人2007、2008、2009年度分别资本化研发支出420万元、1224万元、2262万元,如果将这些资本化的研发支出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则发行人IPO业绩将变得非常难看,甚至陷入亏损困境。
这种收益性资本化是可以直接从报表中观察到的,但2010年的IPO中出现了最可怕的手法――部分公司将营业支出作为工程支出反映,2010年上市的两家畜牧业公司山东益生和雏鹰农牧都有这个嫌疑。两家公司都表现为逆周期增长和扩张,IPO报告期内资本性支出金额占总资产比例非常高。当然,这两家公司上市正是时候,赶上了新一轮的农产品上涨周期,上市之后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可是笔者对这两家公司的固定资产真实投资额深表怀疑。
非常损益化为经常收益。2010年有两家与怡亚通商业模式相近的公司东方嘉盛和普路通IPO先后被创业板和主板发审委否掉,两家公司主要盈利来自于金融理财收益或组合售汇业务,这种业务与主业无关,实质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无风险套利。两家公司主要收入均来自套利并作为经常性损益入账。
篇7
7月19日,刚刚进入初伏,正是玉米拔节的好时节。中原大农农垦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河南省农垦集团总经理王执骅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一张张查看公司员工从新疆传来的玉米照片,照片上的玉米高大翠绿,长势喜人,这让她颇感欣慰。
“你看,玉米田里站着的这个人是我们新疆分公司的员工,一米七五的个头,可还没长出雄蕊的玉米就已经超出他二三十厘米了。”从照片中的玉米谈起,王执骅把记者带入到一个凝聚智慧和汗水,充满惊喜与振奋的神奇玉米世界。
与玉米结缘
王执骅与玉米的缘分,起源于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南阳衡达研究所玉米研究专家苏子教授。
2007年,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王执骅认识了苏子。
“他历经33年,用无法计量的艰辛和汗水,以整个家族的无私奉献为代价,终于让‘衡星’玉米新品种横空出世。”苏子对玉米种子的执着研究,让王执骅深受感动,“我从来没想到,一个科研人员,为了玉米种子的研究,竟能如此历尽艰辛而坚持不懈。”
研发之初科研经费少,为了解决科研必需的资金,苏子把全家的工资凑在一起;由于自己的实验仪器落后,很多核心实验苏子都要从南阳跑到郑州的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做;苏子父亲病逝那年,他正在海南做年终检测实验,当他安排好工作匆忙赶回家时,父亲已病逝七天了;曾与苏子在一起工作的表妹临终前特意叮嘱丈夫,把因车祸而得的抚恤金全部拿出来,支持玉米种子研发……
说起这段艰辛而感人的“衡星”研发之路,王执骅眼睛湿润了。
今年6月,苏子对王执骅说出了一个心愿:希望王执骅带着公司的同事看望自己的岳父母。苏子的岳父是国家离休干部,为支持他做科研,把全部退休金拿了出来。身体好时,还会到海南替苏子看守田地,保证他研发的绝密性。由于患病,83岁的老人体重只有30多公斤,但他还算清醒的大脑始终惦记着女婿的事业。
“没想到老人这么关心玉米种子的研究,见到我们后不停地询问。”王执骅感动地说,“当我告诉他,种子已经问世,很快就会成为爆炸性新闻时,老人紧紧抓住我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看着老人因激动而颤抖的面容,听着他含糊不清的“谢谢”,王执骅和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
值不值得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这个事业上来呢?王执骅也曾犹豫不决,但当她了解到这颗种子所凝聚的艰辛和付出,所承载的期盼和希望后,她“觉得自己找到了所要追求的人生价值”。
对神奇种子着迷
对于一个新事物的认识,起初人们都会持不同的怀疑态度。一颗玉米种子,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刚开始,王执骅心里也没底。然而很快,一个个引人注目的试验成果、一份份令人欣喜的化验报告、一场场振奋人心的专家论证,让她坚定了信念:要在这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玉米之路”上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说起“衡星”玉米,王执骅难掩兴奋之情。
“衡星”系列玉米品种实现了“世界农业史上首个‘糖料玉米’作物品种,玉米育种史上首个籽粒和秸秆双优质全能品种,国内玉米品种中首个籽粒和秸秆产量双高产的高效能品种”三大创新。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专业机构对“衡星”系列玉米籽粒收获后的秸秆成分检测报告显示:衡星101秸秆总糖量达21.9%,这在世界玉米育种史上前所未有,是一次革命性创新;“衡星101”玉米籽粒成熟收获后,玉米秸秆仍是全株活棵,茎叶肥绿,不但产量高于籽粒数倍,其秸秆粗蛋白含量达9.26%,脂肪含量为1.6%,已相当于普通一级玉米籽粒的含量。籽粒和秸秆几乎具有同样丰富的营养价值,这又是玉米育种史上一个破天荒的创新;经在新疆、内蒙古的中高产田初步试种,“衡星101”玉米籽粒单产水平达到800~1000公斤,属国内一流高产水平。除去籽粒,鲜青玉米秸秆产量达5~8吨,同样达到国内一流高产水平。籽粒和秸秆双高产、双收益,实现了“鱼和熊掌”的兼得。
除此之外,“衡星”系列玉米品种来源于玉米与高粱的远缘杂交,集合了两类作物的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抗病害、抗倒伏6大优良特性。
王执骅介绍说:“衡星”系列玉米能够将6项特性集于一身,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与大自然近乎完美的结合。”数十年来,美国科学家和德国合作投入上亿美元研究抗旱玉米,联合国也在非洲投资4700万美元研发抗旱玉米,但都没有结果。在滩涂、盐碱地上栽种玉米,更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科研难题,至今还没有一个西方国家得以突破。
“今年,全国6大产区和10多个省都种了我们的玉米,下一步,我们将打造绿色产业工程,让‘衡星’玉米为人类的食品安全作出贡献。”这颗历经33年磨砺,终于崭露锋芒的神奇种子,彻底把王执骅的人生轨迹引进了广袤无垠的绿色田野。
一心念好玉米经
到海南检测试验玉米数据,到内蒙古、新疆推广玉米品种,深入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和考察……不知不觉间,“衡星”玉米已在王执骅心中扎下了根,而与此同时,一股要为国家农业发展作贡献的豪情也在她心中潜滋暗长。
“中国是农业大国,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了,想飞起来,根本不可能。” 充满激情的王执骅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敏锐而深远的洞察力。
改革开放后,实行分田到户,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曾经很大程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现在,农村的年轻人,有文化、没文化的都一个劲地往城市跑,耕地荒芜,老人、小孩、妇女留守家庭,农村劳动力缺乏,恶性循环接踵而至。
如何解决好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一个大大的问号无数次在王执骅脑海中盘旋。在她看来,要想发展大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经济快速提升,必须有一个载体来带动,而“衡星”玉米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衡星’系列玉米品种的创新研发成功,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饲料和能源严重短缺的社会难题提供了可能,并有望改变我国能源、饲料、粮食的战略格局。”王执骅说,“‘衡星’的问世,是玉米作物战略用途上的重大突破。”
在饲料饲草农业方面,“衡星”系列玉米在确保玉米籽粒高产收益的前提下,其高营养含量的秸秆又解决了畜牧业对于优质青饲、青贮玉米的巨大需求。据测算,1亿亩的衡星玉米秸秆副产品,至少可加工转化1.5亿吨高蛋白全价精饲料,可将一亿多只3个月大小的架子羊喂养至成羊。“衡星”系列玉米在我国三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推广,有望引发一场农业与畜牧业的产业革命。
在能源农业方面,“衡星”系列玉米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其高糖秸秆和源源不断的巨大产量将是制糖业、酒精业、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等产业取之不尽的原料来源。另外,“衡星”系列玉米秸秆,是替代甘蔗和玉米等原料生产食糖、酒精和燃料乙醇最为经济可行和最可持续的选择。
在环境农业方面,利用“衡星”系列玉米的高抗逆特性,可以在我国滩涂、盐碱地、劣质沙地、裸地上进行种植,这样,对保护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以及遏制土地沙化,保护环境,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食物农业方面,“衡星”系列玉米可以提供品质优良的食物新品种。这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衡星’系列玉米能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得利益,让企业家得市场,让国家得民心。”王执骅笑言,“我现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玉米经,我觉得自己在从事一件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大事情。”
谋划大蓝图,发展大农业
4月份在新疆哈萨克族居民聚居的地区考察时,当地的领导对王执骅说:明年我们这里的地可以全部拿出来,只要你们有种子,想种多少都可以。在奇台县,当地领导甚至表示,可免费给王执骅的公司提供一个占地150亩的加工场,并且水管等基础设施都已装好,条件是要在当地种植玉米,并进行深加工。
“不但国内,英国、南非也都在盯着我们的种子呢,都想种植。”王执骅说,“现在我国有荒地、滩地13亿亩,仅内蒙古就有5300万亩的沙地需要开发,我们有非常紧迫的使命感,这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目前,“衡星”系列玉米种子还比较短缺,明年只有30万亩的种子供应,现在已全部预订完。内蒙古10万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农场要10万亩,但只给了5万亩;洛阳要5万亩……安阳临近红旗渠的地方,有300万亩沙化地,安阳市想种植200万亩,但已经没有多余的种子提供。
对于未来的发展,王执骅心里有着宏大的蓝图:团队里不但聚集了来自台湾、香港、中科院等最具权威的专家,还有亚太地区的专家,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发展大农业。
按照王执骅的设想,未来,公司打算把收入的一半拿出来进行循环再生经济发展和支持农业建设。公司不但发展玉米基地,还要发展大豆基地和蔬菜基地。形成规模后,可以把当地农民流转成产业工人,这样就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我们要帮助农民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管,青年人有所为,要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种出和谐的种子”。
篇8
我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向公司第一次工作会议提交工作报告,请大会审议。
一、集团公司状况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省政府政办函[2006]号文件精神,由原公司和原公司调整合并,于2006年月成立的新公司。
公司目前所属企业共户,其中全资企业户,控股企业户,参股企业户。在职职工人,离退休人员人。土地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草场面积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2005年省考评小组下达给原省公司指标为盈利万元,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万元。下达给公司的指标为亏损万元,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万元。原公司下属公司、站两单位划出后,2005年集团公司的考核基数指标应调整为净利润万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万元,养老保险金上缴100%。
2005年在场等农牧场遭受冰雹、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万元,粮油加工企业在粮食、油菜籽涨价、生产成本过高的情况下,经过全公司职工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2005年考核指标。2006年预计实现净利润万元文章版权归文秘写作网作者所有!,超额万元,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个百分点,销售收入万元,超额万元,养老保险金上缴100%,职工年平均收入元。
二、2005年主要工作
1、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加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公司围绕产权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租赁制,种植业的土地在现有土地承包租赁的基础上,2—3年内全部完成土地产权制度,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分结合,家庭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依法落实和保障土地承包租赁者的各项权利,并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造,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投资扶持及指导服务,同时,根据国家对土地制度政策,政府对土地使用权不做调整和变更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租赁制长期稳定。畜牧业实行继续完善草畜分离经营,草场产权参照种植业耕地承包租赁制办法,争取在3年内边普查核实面积,边承包租赁给经营主。现有牲畜评估作价出售给职工,草场围栏畜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承包租赁户按草原建设的整体规划投资,其产权归投资者所有,种畜的繁育、放养,由企业统一负责管理,并结合各种畜生产企业的具体情况,实行种畜管理承包经营机制,加速种畜生产向市场化效益型行业转变;
二是利用现有冷库等生产设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国家任务,盘活了闲置资产万元;三是有限公司负债重,产品原料缺乏、销售市场空间小,产品无竞争力,设备老化,企业已难以维系,经清产核资,该公司已资不抵债,拟依法实施企业破产,目前国家国资委已批复同意破产;四是运输公司、包装公司等与主业相关性小、产业化程度低的各种辅业进行改制剥离;五是改制企业的大部分职工通过房地产开发、新项目上马等开辟了就业渠道,得到了合理分流,妥善安置。
2、依托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集团内部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行业潜在的优势条件,实施了粮油加工、草业、加工、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种植业在巩固油菜籽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扩大了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的生产规模,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项目,种植优良牧草万亩,试种藏茵陈、等5亩,脱毒马铃薯种薯亩。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试生产,其中2万吨加工项目于2006年5月安装调试成功,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年内生产吨,销售吨,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营,开发产品五类32种。和加工这两个项目的建成具有经营规模大,优势突出,带动力大的特点,为提升公司农牧生产化程度奠定了基础。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引导和组织职工舍饲养畜,增加了职工收入。公司油厂等与农牧业相关性强的加工企业,采取改造扶持办法,纳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行列,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
3、强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规定,对公司所属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分别提出整改意见,对部分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适当调整。并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拟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办法》等28项管理制度,为规范企业运行行为,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精简效能,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机关本部成立后,依法制定了公司章程,建立了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对公司重大决策均由公司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针对原公司和公司合并后,人员富余,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不适应企业管理的现实,新公司成立后将原有部室撤并设四部一室,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人,辞聘人员人。对子公司经营管理者和管理层,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充分征求基层单位意见后,做了调整和充实,规范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5、项目执行情况。
一是年实施国债资金项目和专项资金项目6项,总投资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完成计划的%;
二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总投资万元,完成投资万元;
三是退耕还林(草)项目,退耕还林(草)任务为万亩,分别由公司、场等四个单位实施,种苗补助和生活补助费共计1271万元,补助原粮万公斤,该项目实施达到设计标准。
三、2006年工作安排
由于受原材料涨价和农牧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公司计划2006年责任指标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0%,销售收入万元,盈利额指标为持平,养老保险金上缴率100%。职工收入较上年增长8%。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及省政府对集团企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集团所属企业的实际情况,集团企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培育和引进机制并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通过科学地提炼和定位主业,有序地推进辅业分离工作,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构成多元化,加快国有资本由绝对控股、优势控股向相对控股和有效控股转变。公司今后的发展:
一是立足公司现有的耕地和草场资源优势,利用冷凉的自然条件,以加工、加工、加工项目为公司的主业、以种植、药种植加工为今后公司发展的储备项目,构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并通过以引进技术、投资和集聚公司内部财力,集中力量将主业做强做大,带动行业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
二是将市地区的商业服务业和其他小型企业作为辅业,通过出售、改制等方式,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
三是将各场建设成为各主业的原材料基地,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租赁制形式不变,经营方式不变,使其和各主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以上调整,在未来5—10年内,将我公司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加工基地、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加工基地、粮油加工基地、花卉生产繁育基地、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国有控股资产达到万元,年销售收入798000万元,年实现利润875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600万元。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序健康地推动企业发展。
一是针对集团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原料缺乏,生产线闲置,经营亏损面大等问题,先清理资产,继续分离相关性小的经营项目,以粮油加工为主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其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增长。
二是集团已纳入破产的法律程序,2006年争取全面完成破产工作。
三是集团在公司中资产权益逐年缩减,为保证公司的产权完整和资产效益,拟对公司的产权进行转让。
四是公司与公司产权关系不明晰,今年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理顺产权关系。
五是对公司、公司、公司确定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进行改制。
六是各场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所从事的辅业分离,明晰产权,完善制度并诸实施。
2、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提升产业化水平。
①生产加工项目:
公司在现有加工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主产区再建设年加工5万吨的生产线,目前,已组织人员对产区的原料资源、水、电、交通等建厂条件正在调研,设备选型工作正在进行,争取年内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对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作用。生产线的建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从效益预期和发展前景方面分析,产品仍是初级产品,利润空间不大,产品附加值仍局限在低水平增长区域。为此,要组织专家,对进行研究和开发,拓宽产品领域,挖掘终级产品,寻求效益最大化的产品方案。
②加工项目:
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设备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加工生产线,在此基础上,2007年建成加工生产线,形成生产吨,吨的加工规模,争取建成全省最加工企业和交易市场。项目的建成只解决了产品转化的中间环节,目前,仍面临着资源加工供不应求,下游产品市场定位不在准,销售网络缺乏,销路不畅等诸多问题,要加快产品启动工作,尽快形成一部分定型产品进入市场,要组织一批营销人员解决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真正建立基地加工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条。
③种植项目:
我公司成立的技术开发公司,在开发繁育初具规模。现有繁育基地亩,生产基地亩,等17个品种,温棚平方米,花卉3200立方米,2005年秋已种400亩。利用以上条件,加大品种的开发力度,扩大规模,在23年内将产业做强做大。
④药材生产加工项目:
以特有等药材开发为基础,以农牧场所具有的立体气候和土地资源为依托,从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入手,进行药药效研究,开发药新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高原本色的医药产业。我公司计划2006年通过国家SOP标准验收,并取得GAP质量标准认定,将这一特色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规划,力争药材种植成为我省的龙头企业。
⑤粮油加工项目:
有限责任公司是省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该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改进和提高,单位生产成本的控制,营销网络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加,已赢得了市场份额和信誉。下一步通过企业改革,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减少亏损,并对副产品进行研究开发,有效地支持农牧产业化升级。
⑥公司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草)项目,建成年产万吨饲草加工生产线,并逐步引导和组织职工在地区建成基地,在34年内数达到吨,形成该公司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格局。
⑦加强退耕还林(草)、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工作,并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监督项目按设计标准规范实施,与此同时,做好项目的申报、招商引资、科技开发等工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以上项目中,加工和加工作为主业在2年内迅速扩大规模,率先形成具有省经济特色,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龙头企业,花卉和中草药开发作为后续项目,着重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积累栽培技术,建立市场营销网络,粮油加工项目进行企业改制,拓宽原料进货渠道,控制生产成本,开发副产品,增加经济收入。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将形成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种植种球处理销售、药材开发种植加工销售、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加工销售、粮油加工副产品开发销售五条具有省特色的产业化链条对于整体推动企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提高职工和农牧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四、辅业退出的基本措施
根据我公司所属单位原有的行业特点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改制。对于地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行业以及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地区临街的商业铺面、商店经评估后全部出售。适用这种方法的有总公司、公司、公司、大厦。这部分资产评估出售在两年内完成。出售收入用于安置原企业职工,多余部分由我公司用于龙头企业的投入。通过辅业分离的改制,资源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逐步有序地退出。
3、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努力开创企业经济建设新局面
篇9
一.我的家乡——社区基本简介
县是省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省西部,市东北端。东部依绕河与县、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自治县为邻。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一)地形地貌
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二)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经济概况
⒈农业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⒉畜牧业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2000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⒊工业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社区位于县北部,该社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县位于前列。该社区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2000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财产性纯收入下降。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纯收
六、居民收入变化特点
(一)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2007年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2009年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2009年,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2005年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3至2007年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2、增长慢导致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2007年的805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增收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间收入差距仍较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供需影响职工正常增收。
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四)部分城乡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
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宁愿吃低保不就业;被征地农民中有的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愿望,也有的有参赌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补偿”再吃“低保”。部分城乡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不仅自我封闭了就业增收之门,而且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调查
根据走访各类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关键词:养房、养孩、看病、吃药。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贷款买房,每个月的月供大约在800-1000左右。社区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费用在生活总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舒适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区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多有人就业于事业单位中,因这些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大多数人群是就业于地方中小型企业中,只有地方企业效益取得整体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最终才能促进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扩大财源和尽力争取转移支付额度的基础上促工资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时足额兑现津贴标准,促进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总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城乡经济,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要根据农牧区和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和结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过改革完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缚和技能障碍,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
篇10
关键词: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 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9007
基金项目:农业行业公益专项“草原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003079)资助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利用等因素的影响,虫害逐步成为草原上发生频次最高、危害最重的生物灾害之一。其中,最为严重的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1,2\]。草原害虫大量啃食牧草,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给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从1978年开始,农业部有计划地组织重点草原牧区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在草原虫害的治理中,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植保理念得到大力推广,防治技术由单纯的依靠化学防治逐渐转变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国内有关生物防治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作物,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相对滞后,报道内容少且多为综述类和药剂试验报告类\[3-5\],其中描述的一些生物防治技术仅停留在研究试验层面,并未进入示范推广应用阶段。通过介绍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概述
历史上,防治害虫的目的就是杀死防治对象,有时甚至企图把它消灭。随着广谱性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害虫抗性、害虫再猖獗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6,7\],生态理论逐渐融入害虫防治理念,害虫防治理念由“消灭”向“控制种群数量”转变。1975年5月,农林部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明确了今后植保工作的方向\[8\]。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9\]。传统的生物防治概念是20世纪1919年Smith提出的“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8-10\]。Debach从应用生态学观点出发将其引深为“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或病原菌使另外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上的应用”。以上2种概念均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病原菌等控制害虫密度。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将生物防治定义为“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林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8\],生物防治的概念和范畴得到进一步扩充。根据广义生物防治的概念,杀虫转基因植物、信息激素、高效杀虫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纳入生物防治范畴\[8,11-16\]。
我国大规模开展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处于应急式的被动状态,哪里暴发、哪里撒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采用氯化物、有机磷等化学农药\[17,18\];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草原虫害防控工作开始逐步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转变,由被动防控向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转变。防治药剂以有机磷、氟化物为主,但是针对化学防治的局限性,逐步开展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区域性试验示范;第3个阶段是2002年以来,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制定鼠虫害防治预案,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减轻草原鼠虫危害。要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当年,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现全国畜牧总站)在全国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度低残留农药等新技术。随着一批有机磷、氟化物等化学农药被禁止使用,综合采用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成为虫害防控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2推广应用的生物防治技术
在长期防控工作实践中,各级草原植保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治蝗技术试验,逐步探索出适用于草原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2.1微生物农药
2.1.1蝗虫微孢子虫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我国1985年从美国引进\[19\],是一种单体活体寄生虫,能感染100多种蝗虫及其他直翅目昆虫\[20\],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持久、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1986年,农业部成立全国微孢子虫治蝗科研推广协作组,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开展了多年的防治草原蝗虫示范试验\[21\],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在55%以上,感染率为30%~40%\[22-25\]。新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植保工作的规范化,由于未实现商品化,蝗虫微孢子虫推广应用规模逐渐减少,目前仅在青海、内蒙古等地草原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2.1.2绿僵菌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26\],以其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无残留、易生产、持效期长、致病力强、应用效果好、对非标靶生物安全等优点\[27\],到目前为止该属共有12个种和变种\[28,29\]。自1879年,梅契尼可夫首次用绿僵菌防治奥地利丽金龟(Anisopliae austriaca),绿僵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30,31\]。据文献报道,国内最早是南开大学于1975年利用金龟子绿僵菌开展了蛴螬的药效试验\[32\]。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僵菌防治蝗虫试验研究,陆庆光等\[33\]1993年首次开展了4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毒力的室内观察试验,1996年首先开展了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田间试验\[34\],随后,李保平、张泽华等\[35-39\]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草原上开展绿僵菌防治蝗虫的试验,证明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明显。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绿僵菌主要用于草原蝗虫的防治。
2.1.3类产碱假单胞菌
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是一种新发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1991年刘世贵等\[40\]从重庆歌乐山林场自然罹病死亡的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体内分离到一种病原菌,经鉴定属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性是由其代谢产生的一种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蛋白(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insecticidal protein,PPIP)所致\[41,42\]。这种杀虫蛋白作用的主要靶点位于蝗虫的中肠细胞,能抑制蝗虫中肠细胞的能量代谢,可最终导致蝗虫死亡。杨志荣等\[43\]研究表明,类产碱假单胞菌处理后7 d,对皱膝蝗(Angaracris)等的致死率为60.6%~87.3%,对东亚飞蝗的致死率低,仅为48.0%。2007年,青海省草原总站引进类产碱生物制剂,并于当年7~8月在海北州采用类产碱制剂对草原毛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防效达96%以上\[44,45\];周俗等\[46\]利用类产碱假单胞菌与苏云金杆菌的复配悬浮剂防治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第7 d防效可达88.5%。在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类产碱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近年来,由于类产碱商业化运转中出现问题,已退出推广行列。
2.1.4核型多角体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一类能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在我国报道的290余种昆虫病毒中,有212种为NPV\[47\]。在草原上,正式登记的为草原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刘世贵等\[48\]将1982年在四川发现的草原毛虫病毒界定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并命名为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ynaephora ruoergensis Chou et yin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GrNPV)\[48\]。从1987~1991年,在四川、青海和20万hm2草原上推广使用GrNPV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防治效果为84.3%~91.7%\[49\]。杨志荣等\[50\]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芽孢杆菌混合,再添加少量能保护细菌活性、提高防治效果的助剂材料,以750 mL/hm2,20 ℃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草原毛虫的防治。
2.2农用抗生素
2.2.1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AVMs),是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杀虫素,是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物质,最早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成功,可以抑制无脊椎动物神经传导物质而使昆虫麻痹致死\[16,5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分离阿维菌素产素菌种(Streotomyes avermitilis)。1994年,我国第1个阿维菌素产品―北农爱福丁(生物杀虫杀螨剂)诞生\[52\]。候秀敏等\[53\]做了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采用2%和3%阿维菌素乳油分别喷施300和375 mL/hm2,平均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4%以上\[53\]。张生合等\[54\]利用阿维菌素防治草原毛虫,第5 d平均防治效果达97%以上。
2.2天敌控制
2.2.1人工招引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属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国内仅新疆伊犁、塔城谷地和阿勒泰山地、吐鲁番和喀什等地见其分布,且绝大部分为蝗虫发生区,其他省区几乎未见分布。我国有关粉红椋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68年,李世纯等\[55\]对新疆巴里坤地区的粉红椋鸟开展了连续2年的生物学特性及食蝗作用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自治区对粉红椋鸟治蝗开始了系统研究,“七五”期间在3地州6个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推广面积达2 hm2\[56-58\]。近年来,新疆充分利用粉红椋鸟资源优势,大力推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的蝗害天敌控制技术。目前,建立了3个生物治理示范带:第1条在天山北坡中段区域,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乌苏市;第2条在准噶尔西部山地区域,是以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为中心包括塔城市、托里县、裕民县、额敏县;第3条在伊犁河谷区域,包括伊宁县、巩留县、霍城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
2.2.2牧鸡牧鸭
牧鸡牧鸭治蝗是指将经过孵化、育雏、防疫和调训的鸡(鸭),在草原蝗害发生季节有计划地适时运至蝗害区放牧,引导鸡(鸭)群捕食蝗虫,达到降低草原蝗虫密度,防控蝗灾的目的。197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开展牧鸡治蝗的研究\[59\]。“七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鸡治蝗从点推广到面,在13个地州30多个县推广面积达667万hm2\[60,61\]。在新疆自治区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开展牧鸡治蝗试验,治蝗增收效果明显\[62-64\]。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推广牧鸡牧鸭治蝗。由于鸡治蝗的减灾增收双赢效益,牧鸡治蝗逐渐成为各地草原虫害防治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2012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全年共投入牧鸡289万只,牧鸡治蝗面积达到94.4万hm2,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实现牧鸡增收8065万元。在牧鸡治蝗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1999年新疆又开始了牧鸭治蝗的新探索,并取得成功\[65\],由于北方人不喜食鸭子,加之规模小难以实现商业化,牧鸭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2.3植物源农药
2.3.1印楝素
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高度氧化的柠檬素,属四环三萜类物质,最早由Butterworth和Morgan于1968年从乔木印楝(Azadirachta indica)中分离提纯而来\[66-68\],对害虫有拒食、胃毒、触杀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66,69-71\]。1985年美国注册第1个商品化的印楝制剂M argosanO\[16\],1997年华南农业大学开发出了商品化的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51\]。2003~2005年,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开展了0.3%印楝素乳油制剂防治草原蝗虫的药效试验,灭效达84%以上,并筛选出了适宜草原使用的剂量\[72,73\]。2003年农业部开始推广使用印楝素防控草原蝗虫。王俊梅,豆卫等\[74\]利用印楝素开展了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对荒漠草地蝗虫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草原上推广使用的是0.3%的印楝素乳油制剂。
2.3.2苦参碱
苦参碱(Matrine)是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escens)的主要有效成分,属四环喹嗪类化合物\[75\]。由于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苦参碱广泛应用于临床\[76\]。苦参碱具有杀虫抑菌活性,在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77-79\]。2008年起,苦参碱在草原虫害防控中开始推广使用。王俊梅等\[80\]利用1%苦参碱可溶性剂防治蝗虫的效果最低为83.51%,最高为98.35%。豆卫等\[81\]开展了1%苦参碱在荒漠防治草原蝗虫的研究实验,防效明显。草原上常用的是1%和1.3%剂型的苦参碱制剂。
2.3.3烟碱・苦参碱
烟碱・苦参碱是烟碱和苦参碱的混剂。烟碱(Nicotine)是从烟叶、烟茎中提取的一种物质,化学名为1布谆2(2策拎せ)吡咯烷\[82,83\]。该药剂1690年起就在欧洲开始应用,1893年Pinner A确定了其结构\[84\]。烟碱类具有胃毒、触杀作用。烟碱・苦参碱也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害虫一旦触及到该药,其神经中枢即可被麻痹,继而使虫体蛋白质凝固,堵死虫体气孔,最终使害虫窒息而死。拉毛才让等\[85\]利用烟碱・苦参碱开展了草地虫害药效试验研究,草原毛虫、蝗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8%以上。2008年起,烟碱・苦参碱在草原上开始推广使用。目前,草原上常用的是1.2%烟碱・苦参碱乳油。其中,含烟碱为0.7%,含苦参碱为0.5%。
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
3.1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2003~2012年我国草原虫害年均防治466.87万hm2,生物防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首次超过50%,2012年达到53%,创下新高(图1)。
自2002年起有计划地推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国草原虫害防治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3年的16%增加到2012年的52%,提高了36%(图2)。
图12003~2012年草原虫害防治总面积与
生物防治面积
Fig.1The total control area and biocontrol area of
rangeland from 2003 to 2012
图22003~2012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变化
Fig.2Percentage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area to total
control area from 2003 to 2012
3.2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变化
对比2003,2008和2012年全国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成分析,可以看出草原虫害防控工作由最初的主要依靠天敌控制向多种生物防治技术多元化转变,正在形成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和微生物农药4种防控技术组成的新型格局(图3)。
图3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构成
Fig.3Composition variation of biocontrol technologies in pest insect control
4问题与对策
(1)生物药剂成本高,影响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根据多年防治工作测算,生物防治药剂成本要高出化学农药1~2倍,加之生物农药见效慢、防效普遍低于化学农药,老百姓对于生物农药的接受程度明显低于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规模。在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2011年牧区工作会确立了“生态生产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牧区发展方针,草原生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后应当加大草原虫害防控工作中生物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在牧民中宣传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推进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生物防治缺乏统一规划,技术应用布局不明确。目前,各地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主要根据虫口密度,对于超过防治指标但密度不高的区域,主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生态价值联系不紧密,建议根据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划,依据各种生物防治技术的特点,制定生物防治实施办法,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防治技术,对于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严格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更好地保护草原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
(3)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当前,草原虫害研究多集中于灾变规律、灾害影响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对于各种药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残留与降解、叶面药物富集等行业关注的问题研究较少,且研究多为单行,缺少药物间的对比研究,无法为行业推广提高更系统、更实用的对比数据。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做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能够从行业需求出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永林.蝗虫再猖獗的控制与生态学治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5):341-345.
\[2\]陈永林.蝗虫灾害的特点、成因和生态学治理\[J\].生物学通报,2000,35(7):1-5.
\[3\]吕燕青,何余容,陈建军,等.草地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增刊):147-152.
\[4\]孙涛,龙瑞军.我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及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3):88-93.
\[5\]王俊梅.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6\]陈学新.21世纪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昆虫知识,2010,47(4):615-625.
\[7\]Yoshio Tamaki.对今后有害生物防治剂的生物学见解\[J\].农药译丛,1988,10(2):6-7.
\[8\]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等.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昆虫知识,2000,37(2):65-74.
\[9\]邱世邦,杨怀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6.
\[10\]王敏慧.六十年来生物防治概念的发展\[J\].昆虫知识,1980(1):46-47.
\[11\]肖万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1):1-10.
\[12\]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39(5):81-89.
\[13\]张兴.植物性农药在生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农业,1996(10):31-32.
\[14\]杨郎,陈恩海,梁广文.害虫生物防治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111-119.
\[15\]宋秀杰,郝国防.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J\].环境保护,2002(6):28-30.
\[16\]纪明山,谷祖敏,张杨.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4):545-550.
\[17\]康乐,李鸿昌,马耀,等.内蒙古草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草地,1990(5):49-57.
\[18\]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蝗虫\[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7:74-75.
\[19\]李守德.美国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考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1):54-56.
\[20\]Henry J E.Control of insects by Protozoa\[C\].Baker R,Dunm P E.New directions in biological control:Alternatives for suppressing agriculutral pests and disease.New york:A R Liss,161-176.
\[21\]蒋湘.草原蝗虫的现状及展望\[J\].青海草业,2001,10(2):20-21.
\[22\]王丽英,严毓骅,董雁军,等.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及蒙、新草原蝗虫的感染试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3(4):49-462.
\[23\]王丽英,严毓骅.微孢子虫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8,4(1):33-38.
\[24\]严毓骅,张龙.我国蝗虫微孢子虫治蝗的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1):43.
\[25\]张龙,严毓骅,潘建梅,等.蝗虫微孢子虫病在草原蝗虫优势种种群及空间的分布\[J\].昆虫学报,1989,41(1):117-125.
\[26\]福建农学院.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04.
\[27\]张礼生,张泽华,高松,等.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6,增刊:141-146.
\[28\]Driver F,Milner R J,Trueman W H.A taxonomic revision Metarhizium of based on a phologenetic analysis of rDNA sequence data\[J\].Myool Res,2000,104:134-150.
\[29\]雷仲仁,问锦曾.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J\].植保研究,2004,30(4):14-17.
\[30\]高松.绿僵菌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 (4):182-187.
\[31\]李存焕,农向群,岳存涛,等.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发生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4):45-49.
\[32\]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研究室.金龟子绿僵菌对几种蛴螬的药效试验\[J\].昆虫知识,1978(2):40-42.
\[33\]陆庆光,邓春生,张爱文,等.四种不同绿僵菌菌株对东亚飞蝗毒力的初步观察\[J\].生物防治通报,1993(4):187.
\[34\]陆庆光,邓春生,陈长风.应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J\].昆虫天敌,1996,18(4):147-150.
\[35\]李保平,宋国庆,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荒漠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草地,1999(5):53-56,74.
\[36\]李保平,Roy Bateman,李国有.绿僵菌油剂防治新疆山地草原蝗虫的田间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4):145-147.
\[37\]张泽华,高松,张刚应,等.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古草原蝗虫的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49-52.
\[38\]刘晓建,李卫民,李淑君,等.应用绿僵菌及其复合剂防治青海草原蝗虫试验初报\[J\].青海草业,2001,10(1):14-15.
\[39\]刘宗祥.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草业科学,2003,20(5):27-29.
\[40\]刘世贵,朱文,杨志荣,等.一株蝗虫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5,35(2):86-89.
\[41\]张文,杨志荣.类产碱假单胞菌杀虫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98,38(1):57-62.
\[42\]杨海君,谭周进,肖启明,等.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58-161.
\[43\]杨志荣,朱文,葛绍荣,等.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55-57.
\[4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45\]王朝华,唐俊伟.类产碱防治草原毛虫药效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6):77-78.
\[46\]周俗,唐川江,张绪校,等.采用飞机施药对青藏高原飞蝗的防效研究\[J\].草业科学,2008,25(4):79-81.
\[47\]单绪南,杨普云.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39-42.
\[48\]刘世贵,任大胜,刘德明,等.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首次发现\[J\].四川草原,1984(2):50-52.
\[49\]刘世贵,杨志荣,伍铁桥,等.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大面积应用\[J\].草业学报,1993,2(4):47-50.
\[50\]杨志荣,伍铁桥,刘世贵.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J\].草地学报,1995,3(4):317-323.
\[51\]邓洪渊,孙雪文,谭红.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76-80.
\[52\]吴国荃,孙诗敏,王金台,等.生物农药阿维菌素\[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3(14):8-10.
\[53\]候秀敏,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青海草业,2008,17(1):13-15.
\[54\]张生合,王朝华,史小为,等.阿维菌素与类产碱生物防治剂防治青海草原害虫试验报告\[J\].养殖与饲料,2008(5):57-61.
\[55\]李世纯,刘喜悦,谭耀匡,等.枫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J\].动物学报,1975,21(1):71-77.
\[56\]俞家荷.粉红椋鸟灭蝗效果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3(2):25-26.
\[57\]李占武,努尔兰,努尔别克.蝗虫天敌―粉红椋鸟的招引技术及保护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9(1):69.
\[58\]哈文光.“七五、八五”草地治虫灭鼠工作回顾\[J\].新疆牧畜业,1995(增刊):34-35.
\[59\]朱恩林.中国蝗虫发生现状与防治进展\[C\].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90:152-153.
\[60\]俞家荷.鸡群防治草原蝗虫的效益观察\[J\].中国草业科学,1988(4):38-40.
\[61\]陈秀侠,马贵森,于海青.草地牧鸡治蝗\[J\].新农业,1991(4):41.
\[62\]陆元彪,周志刚,杨有忠,等.高寒草原牧鸡治蝗试验总结\[J\].青海草业,1994(4):27-29.
\[63\]胡靖,张廷伟,韩天虎,等.草原牧鸡灭蝗效果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2,32(3):74-77.
\[64\]候丰.牧鸡防治草地蝗虫技术与效果研究\[J\].中国草地,1997(4):40-42.
\[65\]熊玲.新疆利用牧鸡牧鸭治蝗\[N\].农民日报,20031029(8).
\[66\]Butterwroth J,Morgon E.Isolation of a substance that suppresses feeding inloucsts\[J\].J Chen Commune,1968:23-24.
\[67\]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
\[68\]王李斌,何玲,沈莹华.楝科植物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3):6-9.
\[69\]吴文君.天然产物杀虫剂―原理,方法,实践\[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0\]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0,2(6):9-14.
\[71\]韩小冰,马玲,谢龙.植物药对害虫有效控制的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108-110.
\[72\]徐秀霞,张生合.北方草原应用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蝗虫试验\[J\].四川草原,2005(12):45-46.
\[73\]阿不都外力,阿依加马力,古丽曼,等.0.3%印楝素生物制剂防治草原蝗虫药效试验\[J\].新疆畜牧业,2007(增刊):57-58.
\[74\]王俊梅,豆卫,谭成虎,等.印楝素对荒漠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草业与畜牧,2009(11):27-30.
\[75\]张丽华,陈邦恩,潘明佳.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6):1000-1003.
\[76\]何雄,韦星船,田裕昌,等.苦参碱及其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化学,2011,28(9):816-823.
\[77\]袁静,张宗俭,丛斌.苦参碱的生物活性及其研究进展\[J\].农药,2003,42(7):1-4.
\[78\]何讯民,陈银方,邓洪范.苦参碱防治茶黑蛾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茶叶,1998,14(4):35-36.
\[79\]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等.苦参杀虫抑菌活性成分研究\[J\].农药学学报,1999,1(3):91-93.
\[80\]王俊梅,豆卫,杨自芳,等.苦参碱对草地蝗虫种群密度的控制效果\[J\].草原与草坪,2008(6):66-68.
\[81\]豆卫,王俊梅,谭成虎,等.苦参碱防治荒漠草地蝗虫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3):153-156.
\[82\]杨娟,张迪清,何照范,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J\].烟草科技,1999(1):27-28.
\[83\]王守庆.烟碱的应用与提取\[J\].天津化工,1999,4(1):16-18.
\[84\]石和荣,马江耀.烟碱对淡水白鲳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1-72.
\[85\]拉毛才让,王朝华,史小为.1.2%烟碱和苦参碱防治草地虫害药效试验\[J\].养殖与饲料,2008,(9):70-71.
Application progress on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the pest insect in rangeland in China
HONG Jun,YUN Xujiang,DU Guilin,QI Xiao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Service,Beijing 10012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