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垃圾分类回收的常识

篇1

以我家附近的居民为例,一些生活垃圾如果皮纸屑、包装塑料袋、废弃家电等都没有正确、科学的处理方式。居民处理所有垃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一个荒凉之处把所有的垃圾堆积在那,直到堆不下为止。在乡村,垃圾乱倒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村民喜欢把垃圾倒在自家附近的地方,等垃圾堆到一定程度,村民就挖一个坑,把垃圾放在坑里埋了。很多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能够被腐蚀掉,但是有些垃圾无论过了多少年,它们都难以腐蚀,比如说塑料袋。还有些垃圾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比如说电池。村民们不懂得垃圾乱倒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环境的恶化。我经过走访各个乡村,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些家庭住户前堆积着垃圾,在水沟里,菜园里,过道里,江湖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垃圾。

二、治理农村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治理农村垃圾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利用先进的有效的物质技术对农村垃圾进行日常处理

首先,对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卫生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在垃圾处理技术中所占比重最大,被认为是必备的首选技术。垃圾卫生填埋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方法简单、技术比较成熟,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较低。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好利于环保的填埋地址;二是注意填埋防渗。填埋场的防渗处理包括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两种方式。水平防渗是指防渗层水平方向布置,防止垃圾渗滤液横向间接渗透污染地下水;垂直防渗是指防渗层竖向布置,防止垃圾渗滤液向下渗透污染地下水。

2.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垃圾回收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前提。农村垃圾回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不仅要回收价值较高的报纸、纸板、金属等物,也要注意回收价值低或没有利用价值的物品,如包装袋、电池、有机垃圾等。第二,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运输体系,建立垃圾处理系统、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系统。第三,垃圾分类收集需要全民参与,要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

3.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

搞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应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农村垃圾卫生安全管理的宣传,同时政府职员应多下乡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一是让农民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一些环境保护常识,并结合垃圾分类和垃圾收费等改革措施,使公众充分地认识理解正确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方法;二是使农民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

篇2

但人一天的生活不可能不产生垃圾,可是有多少垃圾是没有必要产生的,有多少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如果注意一下社区里的垃圾桶,很多厨余垃圾是剩饭剩菜,我们生活中有个习惯,请人吃饭,如果盘子里没有剩菜说明主人不热情。注意一下办公室里用纸,有很多纸仅用了一面。这些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垃圾,而我们没有注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垃圾回收。我们提倡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才是真正的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我们称之为放错地方的资源。日常生活中很多可回收的垃圾都被我们忽视了,比如饮料软包装盒可以用来做工艺品,还有碎纸,可以做纸浆等等。很多小商贩出于个人利益不愿回收这些东西,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不差那点钱,懒得分类。垃圾回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关键是资源被消耗掉,这个损失无法弥补。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电子垃圾成了固态废物污染里的新问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生活品质的要求,我不反对更换新产品,但我们是否给这些旧的电子产品找一个更好的去处,比如送给偏远山村没用过电脑的孩子,或把它回收分拆再利用?这是一笔不小的资源。

篇3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环保是21世纪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便是建设优美环境重要的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垃圾分类管理的进行。

课内宣传:垃圾分类教育的“前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自发、自觉和自动。

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教育,最好是要从小孩子抓起。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垃圾常识的普及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垃圾如何分类等常识。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或者班会,目的是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对身体的影响,学习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要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养生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被动。表现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的特点,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还没有认识。在学校里,老师通过课堂的宣传,学生在校园里基本会按照垃圾的分类来处理垃圾,但是,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学生和教师的监督提醒,大部分学生又重蹈覆辙,垃圾随意乱扔。

生活中,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里,标有“不可回收”和“可回收”的环保垃圾箱已不鲜见,但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垃圾分类常识,不能对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垃圾箱周围堆满了垃圾,更不要说分类处理,垃圾离“变废为宝”还有很长的路。

现在很多欧美国家的居民已经有很强的垃圾分装意识,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从学生的教育开始,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到位,深入人心。有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增设与“垃圾分级制”常识相关的课程,从教育入手落实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此类知识真正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还可以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最终使分装生活垃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课外实践: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战场”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是关键,让学生认识垃圾,学会分类处理,并且影响家长。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正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学校教育是关键,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行动中去,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和“捡垃圾”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处理活动,了解垃圾分类处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自发。表现出“既需外力也需内力”的特点。通过老师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经常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通过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识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在有“外人”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恰当,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中,没有落到实处,走走形式。这样无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制度规范: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后勤”

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制约与社会舆论压力在道德建设中都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而在道德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外部控制力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成员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在垃圾分类处理教育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加速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监督行为,从而促使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四个阶段为自动。特点是“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内力”。学生既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即形成了一种习惯。通过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中基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就会应接不暇。

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筹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筹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拿好行为“购买”奖励,有利于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而言,物质的刺激和奖励虽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因此,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要给学生必要的奖励和鼓励,让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和希望。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实施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需要各种教育途径必须要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

篇4

大家把电池用完后,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许多人都把废电池扔的垃圾桶里,然后等环卫工人送的连接处,最后送去填。

在这些废旧电池中,许多都含有汞或镉等有毒金属。可是,这个常识有许多人都不知道。如果废电池被大家埋在地下,或扔到土里,就很容易通过雨水的淋溶,进入地下水里。根据资料显示:如果废电池进入地下水,这种污染是很难排除的,生物学半衰期大概是30年,也就是说,要30年才能排出一半。实验证明,在60万升水中丢一粒纽扣大的电池,就会使这些水全部不能被使用。可见废电池的危害是很大的,堪称人类的“微型杀手”。

电池里不但含有有毒的重金属,而且还含有多种有害的东西,因此回收价值很高。正因为这样,很多国家都严禁废电池与其他垃圾混合,例如:日本的社区专门有种黄色的垃圾桶,供废电池等分类投放;还有我们国家,从1997年以来,北京的一部分市民和学生就行动起来了,自觉地分类投放和收集废电池。北京环保局作为对大家的回应,成立了专门的废电池回收点,对废电池回收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5

关键词:幼儿园 垃圾分类

一、环境说话,氛围浓郁

环境会说话,幼儿园教师需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各种材料装扮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在潜移转化中感受“垃圾”的魅力,从而愿意收集、使用垃圾。

1.会说话的可爱垃圾箱

环境即教育,园所的大环境到小环境都能很好显现出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校园内的垃圾箱都进行可爱的装饰,如每个垃圾桶上根据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餐厨垃圾贴上相对应的各种图片。幼儿不管是在课间活动还是在散步、游玩中都能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各种标志和图片,在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幼儿掌握了垃圾的常规知识。

2.环保节俭的校园环境

节俭是我国传统美德,利用垃圾进行环境装饰,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传承节俭的优秀传统。环境布置的材料可以来源于平时垃圾分类的收集和整理出来的废旧物品,还需要教师灵巧的双手和富有创意的头脑。如幼儿园在大厅中利用废旧报纸和牛奶盒制作成展示台,上面放“变废为宝”的亲子作品展。各类角色游戏、区域游戏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利用家长资源,如家里不用的筛子,儿时的摇篮,还有开纺织工厂家长带来的废旧面料等,都成了幼儿的游戏材料。一旦家长习惯,就会成为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中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改变。

3.创设灵动的生命教室

世界万物皆有灵性和生命,如何把废旧垃圾赋予它新的使命,发挥余热,让它的生命能延续下去。生命教室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专用活动室。平时教师和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就有意识地收集能变废为宝的垃圾材料,经过清洗投放到生命教室中去。可以分区建设:垃圾分类游戏区:教师和幼儿一起绘画各种垃圾图片,经过分类塑封黏贴在地面上,让幼儿进行骰子投掷垃圾分类游戏。垃圾分类小知识:各种垃圾分类的动漫和微视频。垃圾分类小游戏:垃圾宝宝找朋友,合并同类项等桌面游戏。垃圾分类体验场:收集各种垃圾物品,并把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金属类、塑料类、纸质类等),投放在体验区,也可制作分类小火车,让幼儿区分和操作。不再是单一地说教,而是让幼儿通过游戏、观赏和操作来掌握和了解垃圾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渗透,宣传到位

教育无处不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可以抓住特色活动、主题讨论、专题研讨等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1.特色主题活动中融合

幼儿园可以结合园本课程内容,在各个年龄段的主题活动中融合垃圾分类教育。如全园性特色主题活动中把开展环保小课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游戏、环境保护靠大家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也在年级组中分组开展垃圾分类绘画比赛、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环保小卫士等系列活动。还可在每班每学期利用集体晨会、课堂教学、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丰富活动来提升幼儿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幼儿养成良好垃圾分类的习惯。

2.专业知识宣讲中传递

知识需要传递。平时幼儿园可以通过橱窗、展板、墙贴画等向幼儿、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及重要意义。班级还可配上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手册,有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垃圾分类教案,加强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教会幼儿垃圾分类方法,呼吁幼儿、家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三、赏识激励,辐射周边

1.社区互动交流成长

社区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请社区城管进行“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开展一些互动游戏。还可以自制宣传资料,发放给周边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村委和城管联系,建构垃圾存放地,购置垃圾箱,让大家都来爱护环境。

2.志愿互助相互激励

垃圾分类志愿者也将是很好的宣传队伍。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走上大街清理小广告、到公园捡垃圾,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低碳生活小妙招、环保安全常识等编印成宣传资料发放给过路的群众,用行动向大家普及环保知识,逐渐让所有人都能形成自觉的垃圾分类行为。还可以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安排自愿者在校园内外执勤,给正确投放垃圾的家长奖励一朵红花,家长成为幼儿的榜样,幼儿也是监督者和正确投放的实施者。

篇6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可是最近,常常闻到空气有种“芳香”气味,香得让人恶心。我在想,晨练的人们锻炼身体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加剧毒气的吸入?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如何切实的去保护环境?

当我们出去旅游,走进公园,走进大自然看到青山,绿水,红花,碧草的时候,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可是,我们很少去想去行动,如何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更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保护环境!

另一方面,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遇到环境保护问题时,很漠然的现象。面对一处显而易见的垃圾,老师不督促,很少有人拾起它!孩子们的心理没有这个意识!没人知道一株小草的价值,没有人在意一节小小电池的危害,没人注意污染空气的非法小工厂……人类应该了解行为的后果,大自然能造就人类也能毁灭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定要受到惩罚!

让我们携手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吧!栽一株树,种一枝花,让家园更美,更纯净,更自然......

我想是我们的教育不足,是我们的宣传不够!那么,就从孩子们入手,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不防讲解一些生活中废旧物,污染物等的危害和处理。由小及大,从少到多,逐渐地增加环保知识。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环保。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状态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

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塑料制品的使用,特别是塑料袋问题尤其突出。现代生活中,塑料袋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塑料袋的依赖也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因此越发严峻。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这么多的塑料制品丢弃在环境中,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产生"视觉污染",而且因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潜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等等。我们知道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很长,一般可达100—200年。那么,对于塑料制品,我们不由产生两种心态:一是“爱”(方便使用):一是“恨”(太顽固)。

究竟如何做呢?

因此,我们要提倡用篮子、布袋等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的替代品,减少使用。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环保小常识,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洗涤剂,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地理课堂让学生强化环保意识,懂得怎样做,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引导他们去践行。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印象深刻,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多阅读杂志,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不定期举行手抄报、墙报比赛。

2、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

3、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

篇7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的、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水”一章内容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候变暖,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末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0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以环保意识备好实验课

在准备有关实验课时,要设计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以及有关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有毒气体的实验中,毒气泄漏的预防、处理、吸收及停止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设计等

2.改进实验,体验环保、减少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尽量减少实验中的有毒或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既是实验安全的要求,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三、环保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做到以下五点:①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他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电源。②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③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减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④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私家车。工厂里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产生的大量浓烟弥漫在城市里,我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处理,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⑤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如废纸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总之,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当然,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篇8

一、展示复习目标和重难点

 

1. 教学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分析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并付诸实施。

 

2.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及方法论。难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 高考考试说明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今天继续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上一节课已经复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今天的复习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二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设问1: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描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状态。

 

2. 情境设置

 

今天第一个方面的复习从“垃圾”这个话题说起。同学们知道我们每人每天都会制造出许多垃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制造垃圾的水平也与日俱增了。小小的姜堰市,同学们能够设想日产生活垃圾有多少吗?(500吨以上)。

 

设问2:你们知道这么多垃圾到哪儿去了吗?(埋到地下或者焚烧)

 

(补充)姜堰市在2008年之前的生活垃圾垃圾都运到了姜堰镇前堡村,从2009年起全部运往盐城垃圾焚烧厂。

 

设问3:一股脑儿的混合填埋、焚烧是我们对待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我们真的能“一埋了之,一烧了之”吗?这样的处理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

 

(补充)填埋费用高昂,处理一吨需要200-300元,就姜堰市来说,每天需要10到15万,占地面积大,如姜堰镇前堡村填埋场,占地55 亩,投资140多万,容量为15万吨,使用年限为3年。早已不堪重负。高温焚烧后的垃圾虽然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但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和致癌物……

 

(过渡)——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总会推动人们的认识向前发展,人们找到了解决垃圾的新方法,并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垃圾分类。

 

设问4:你知道垃圾分类回收有什么好处?

 

知识对应——在垃圾处理方式上,垃圾分类属于新事物,而传统的焚烧和填埋则是旧事物。

 

3. 情境体验:垃圾分类你会吗?(请同学上台在电脑上操作垃圾分类小游戏)

 

讨论题:

 

(1)你认为在垃圾分类回收中会遇到哪些阻力?(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2)在垃圾的处理方式上,你认为谁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我们在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后,还需要进行填埋和焚烧吗?(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否定)

 

4. “事物发展的趋势”知识梳理。

 

5. 生活感悟:“谈一谈”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学了这部分知识,你打算怎样看待它?

 

过渡——我们应该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挫折,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成功需要积累,需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我们也能从哲学找到依据,那就是事物发展中总要经历两种状态: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 观点争鸣。设问——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质变?

 

A. 水温由10℃上升为60℃再到100℃;

 

B. 少了一根头发;

 

C. 食物发霉;

 

D.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E. 鸡蛋变小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探讨。

 

材料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材料三:当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后,还在继续奋进,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材料四:有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赛跑还是赛车,在直道上是很难甩开对手的,只有在跑道的弯道区,才容易超越对手。

 

设问: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

 

7. “事物发展的状态”知识梳理。

 

8. 综合练习提升训练。

 

9.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感悟到人生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着重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三、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是围绕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两大问题展开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处理的时候难度不大,困难在于说明为什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以及量变质变的区分、量变是不是必然引起质变等。而这次复习,我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仔细分析下来:

 

1. 体现生活的原味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经说过,在特定的情感目标下努力选择贴近生活、关注热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有目的地选取关注度较高的教学素材,形成教学的最佳方案,所谓最佳就是教育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情境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的,真正地考虑教育对象——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那就是说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其获得相应认识的基础,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根据客观规律进行的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也是落实课标中所提出的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学生所处的鲜活的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资源,因为学生熟悉它们,所以在知识的迁移等方面容易产生共鸣,更易落实三维目标。

 

另外,建构主义学者非常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的社会性和情境的再现,因为这就是每一个个体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自己从前的生活经验铺设的图式,这些图式是一种认知,包含着原有的经验、原有的信念、原有的感受和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过程中,头脑并不是一片空白,并且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可以重新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并不能看作是旧有的图式的延续,它实现了对自我的否定,是一种发展和创新。

 

所以,在本复习课例中,笔者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选择了垃圾处理这样一个话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每天都在产生垃圾,那么这些垃圾又到哪儿去了呢?在垃圾的处理问题上我们也有一些基本的认知,随意丢弃?深层?高温焚烧?这就是学生所处的鲜活的生活,在生态文明大力倡导的今天,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基本国策,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和人民的利益,当前各方都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他们又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新兴的符合科技进步潮流的做法,我们应该对此持有怎样正确的态度,在当下我们所倡导的垃圾分类回收实践得怎么样,我们又应秉持怎样正确的心态;作为学生,在学习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挫折,也会不断地设定目标,怎样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失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达成目标,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以这些来设置情境自然体现着生活的原味,符合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

 

2. 提升知识的品位

 

在课例的复习讲解中,不仅要讲究生活的原味,还得重视知识的品位,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知识的品位表现为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就要认识到情境的设置是服务于知识的教学的,当我们选取了恰当的话题,设置了相应的情境,接着就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思考题与知识之间呼应,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复习课中形成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并有助于学生在其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不是一味成为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开发出学生独立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在本课复习中,通过对现有垃圾总量的思考上反省我们目前的处理方式,掩埋还是焚烧,再反观其他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积累的一些经验,认识到垃圾分类回收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用自己一步一步的实际行动支持垃圾分类,这是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但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想让更多的人自愿践行垃圾分类回收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路,从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另外如何对待和分析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能在情境的设置中得到启示。

 

其次,知识的品位表现为能够让学生获得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政治课从它的课程性质和理念来讲,重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素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政治课中应当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立成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这样的认识要求教者必须在知识的讲授中能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就这个课例而言,那就是通过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对民族未来、对人生发展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结合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等这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付诸实施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和小事做起的实干精神和优秀品质。

篇9

[摘要]日本;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6-0170-03

当今的日本,虽然与中国近在咫尺,但却不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国家。如何理性看待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邻邦――日本,其公共基础设施及其管理对我国有何启示?

一、精良的公共交通设施和有序的公共管理氛围

日本面积377880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总面积的1/25,但其人口却超过了1.2776亿。从日本上下班高峰时人群拥挤得几乎令人窒息的程度看,日本无论如何也算得上是一个人口大国了。日本的公共交通设施,如阪急、阪神等几家大公司的轨道交通、“轻轨”等,其设施的精良,体现了“以人为本”和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理念。如:

乘客购票的无人售票机,大大降低了人工售票之管理成本,一举解决了乘客因排队购票可能导致的拥挤以及找零换币的时间耗费;在日本地铁进站与出站口的电梯上,乘客一律有序地靠一侧通道站立,一是可避免通道的拥挤和混乱,二是可让赶时间的人能快速从另一侧通道通行。

日本地铁车厢内的设有乘客座椅的自动升降装置,该座椅装置在人群高低峰时能自动升降,可让更多的人能赶上乘车和准时上班;在车门扶手处,设置有方便盲人识别的特殊装置;乘客的座椅上还做了颜色区分,如有可以使用手机的绿色区,有残疾人专用席位的红色区,有女性、儿童的专门车厢等。

在日本地铁的车厢里,上下班高峰时也常常是“人满为患”,而车厢外未能挤上车的人群,总是整齐而安静的排着有序的队列候车,并与列车保持着安全线以外的距离。

日本的十字路口红绿灯下,等待过往的人群犹如潮水般汹涌。但是,日本这些人群的拥挤现象通常只会短暂停留在斑马线和人行横道线上,其快车道上也只可能是看见汽车在飞驶,而绝不会有人随意跨越或翻过栏杆。

日本公共交通设施设置的精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公交设施快捷、便利的要求,这多少体现了其社会的文明、浓郁的“以人为本”管理氛围与有效率的安全管理。

二、增殖盈利的环保设施和约定俗成的管理文化

日本号称是“不产生废料垃圾的国家”,一是日本对垃圾的归类,从生活垃圾,到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等,有数十种之分;二是日本对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其程度有很大创新,日本对垃圾的回收与处置,科技含量较高,对废品的再生利用亦很先进。如在日本大阪,有一家舞洲垃圾处理厂(白岩松,2007),是一家著名的垃圾处理厂,还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日本的中小学生来参观该旅游景点时,从中能学到的知识是:该垃圾处理厂每天可以燃烧处理普通垃圾900吨,大型垃圾100吨;各种城市垃圾经过焚烧、分解和除臭等高科技工序处理后,体积能变小、重量能变轻;垃圾焚烧后所排放出的气体和废水,经过无公害处理和特殊工艺处理后,能成各种安全的再生品,既变废为宝,又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日本,节约成本、循环使用的环保做法随处可见。如饭盒的生产、再生产和再利用。日本对饭盒的再利用,不是简单的将其洗干净、经高温消毒后供消费者使用,而是将其回收后经过特殊工艺和新材料合成为新饭盒再循环利用。在日本超市,常能看见一些家庭主妇,将其从家里洗干净的饭盒、牛奶瓶带来,放到指定回收地点后,又能得到超市的兑换券再用以兑换商品的做法。

在日本地铁站,乘客进出地铁站台时,自动验票机的检票与收票装置,既简便、快速,又有利于卫生、环保和废票纸张的回收,加之有地铁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对乘客手中的月票或通票等废票的负责回收和处理制度,使得整个地铁周边的卫生和环境井然有序。偶尔,也能在地铁站内看见零星几张乘客不小心丢失的车票,但从未见过有人贪图便宜而去捡来使用,也很少有人因为车票丢失必须补票才能出站的情况。通常,日本人对此的基本逻辑推理是:不买票的人是进不了站的,凡是进站的人则一定是购过票的,而车票不小心丢失也是正常的和可以相信的,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因为进站后车票丢失而出不了站的尴尬场面。

去过日本的人都不难发现,日本街头通常很干净,地面很少有落叶和垃圾。一到秋天,日本街道两端树上的枝叶都会被环卫工人仔细修理过,一来可以减少落叶和降低环卫工人扫地的成本;二来始终保持地面的清洁和街道的整齐、美观,有利于来年春天老树再发新枝。至于那些摆放在大街小巷的自动售货机,其中不乏充满各种具有诱惑力的商品,有饮料、香烟、食品或其他物品等,也从未见过有人为了得到里面的东西而将其损坏,各处所安装的与警局相连的远红外线电子安全监控设施,提醒人们不会做出如此笨拙和无谓的行为。

勤俭节约、不浪费已经成为日本绝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日渐形成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各种环保设施的循环利用,公民环保意识的具备和安全意识的养成,促进了日本的崛起、进步与发展。

三、高科技的安全设施和超前的安全管理活动

十几年前(2001年6月8日),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小学池田小学校遭遇了有史以来震惊全日本最惨痛的危机事件。一个日本中年男人为报复社会侵入到该校,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凶残砍向处于弱势中的学生。导致8名学生被害身亡,13名学生和2名教师受伤。如何给予被害者家人和所有学生的精神支援,更是基于日本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安全管理的实践,探索安全设施在中小学危机管理的共同利用,成为了日本学校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

就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小学池田小学校对该危机事后的安全管理改进看,措施补救和设施更新甚为明显。如:全校范围内安装了监视器,保证学校每个区域内的每个人员的活动都在学校安全总控室和警察署的视线内;在学校所有涉及人员活动的区域内,均安装有可视的电子监控设备和对讲机,能使学校每个人清楚地看到事发地点,以便快速报警和快速逃离,并能得到有效救助与救援。学校在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可以内外紧急锁定的双层特制门,以有效防止不法分子的突然闯入,最大限度保护师生安全和减少人员伤亡;在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同时安放有特制的带叉、长耙的自卫工具,以便事发时作为武器使用;为每个学生配置了随身携带的电子跟踪器,以便学校、警察署和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方位,以共同保护学生安全等。为提高全校人员的危机意识,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小学池田小学在大门处挂牌谢绝闲人进入学校;凡进入学校办事或参观者,一律要求登记或出示证件,以便学校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该学校设立了安全保护员岗位,以随时监控学校安全,并增加学生安全感,提高家长信任度;在学校设立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向学生配发相应教材和手册;学校除定期举行跑地震、跑火灾演习外,还补充了校园危机防范与救援演习,用以保护学生人身安全。通过以上改进,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小学池田小学于2010年3月,获得了国际安全学校认证,并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是一所安全的学校。

另外,日本作为一个地震的多发国家,长期的抗震经历,使日本研发了大量的地震预防与救治技术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1961年起,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每年的9月1日被定为全国的“防灾日”,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5日被定为全国的“防灾周”。平时,民众能充分接受灾害教育,活动形式通常为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的举办,如展览活动、讲演会、灾害模拟演习、媒体宣传等。1987年6月,日本成立了专业救援队,该专业救援队装备一流、人员技术能力过硬,并有极强的心理疏导能力和救灾能力,能在灾害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日本各地均设有地震监测中心,该监测中心能确保一旦地震发生,可第一时间将震级、震源、震中等情况有效传递给有关部门。日本有多年抗震的经验,电视台能在几分钟内将地震信息迅速告知全国民众,使市民能快速从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中及时获取地震信息。

日本民众到位的安全防范意识,日本的高科技公共安全设施、紧急救援与防灾体系的有效性,能极大减少人员的伤亡,并有效避免民众紧张和恐慌心理,从而使日本能将灾害和人祸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日本公共基础设施及其安全管理的启示

1.交通设施管理需要有序、高效。在日本,非突况,道路交通很难出现严重堵塞现象,亦很少有人因开车、停车违章而被警察罚单,也没有路人为闯红灯而随意跨越或翻越栏杆的行为。由此,如何降低管理成本,避免低效管理,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讲究,实现我们公共基础设施的有序、有效管理,创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的高度文明,势必成为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话题。

2.环保意识需要从孩子抓起。为使孩子从小体会和珍惜环境,日本人把垃圾处理厂建得犹如科技馆和公园一样,每年都会有许多学生甚至是市民来参观。在其垃圾处理厂内,其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透明可视,垃圾回收处理过程干净、无杂乱、无恶臭。置身于这样的地方,孩子的心灵无疑会得到净化。可见,爱护环境从娃娃抓起绝非空谈。

篇10

从书上了解到,只要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根据生活常识指南:适量在冰箱内存放食物,放得过多或过少都会费电;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努力做到不频繁开关空调;告诉妈妈洗衣机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因而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更省电,而且还可以延长洗铱机的寿命;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待机”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定时看电视或玩电脑。淋浴器不开用电装置,全部启用太阳能。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如:每天8到10点看书、完成作业,10到11点30看电视,午饭后休息一会再午睡,14点半左右作适当地运动,15点到16点半上网浏览网页,晚饭后和妈妈去广场散步、看广场舞,约20点30分到家,然后洗澡后看一会儿电视,总的看电视时间比7月份至少少两个小时。

在细节上的环保问题也不能小看

在节水上也注重了循环使用的方式,如洗菜、淘米的水以及喝茶剩余的茶叶,洗茶杯的水用来浇花,妈妈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拖地板。用完水关紧水龙头,洗澡擦肥皂时关掉水,擦完了再冲洗,尽可能做到不让水白白地流掉。

低碳消费是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类生活“小事”可以拯救地球,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旺加里马塔伊说:“体现差别的并非大事,而是我们每天取得的小小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的任何小决定都能让地球得到修复。拯救地球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也不会改变舒适的生活,需要的是认真从生活细节做起。在此,我们向所有的家庭建议:

灯换成节能灯。虽然节能灯价格可能较贵,但使用寿命是前者的10 倍,耗能是前者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建议每个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让太阳这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小心处理电子垃圾。如一块手机镉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一节小小的电池可以污染 土地,因此,不应该把废弃电子产品随意弃至垃圾堆。

添衣遮阳节省能源。冬天添加衣物,夏天开窗通风。尽可能少启用空调。

关好龙头,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