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暴力研究

篇1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杀菌机制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92-03

Research on the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LIANG Ya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zhou 510091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are one of the first defenses against invading microbes. There are two ways for PMNs to kill bacteria, phagocytosis an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which is much more effective. NETs are composed of DNA and protein. After the stimulation of inducing factor, NETs appear and capture the pathogens. The mechanism of NETs becomes a current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PMNs.

Keywords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bactericidal mechanism

中性粒细胞,即分叶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胞内含呈弥散性分布的颗粒,它处于机体抵御化脓性细菌等微生物病原体入侵的第一线,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1,2]。PMNs具有趋化、吞噬及杀菌等功能。当病原体入侵时,PMNs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伸出伪足将病原体包裹形成吞噬泡。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细胞膜紊乱引起呼吸爆发,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结合胞内大量溶酶体酶,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PMNs在吞噬细菌等病原体后,本身随即死亡解体,释出各种溶酶体酶,损伤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2004年,Max-Planck研究所Volker Brinkmann研究小组发现PMNs具有第二种杀菌机制[3]。即PMNs可以在胞外形成由核酸物质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捕杀病原体。Brinkmann将这种结构命名为胞外杀菌网络(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并且发现NETs的杀菌效应远高于吞噬杀菌机制[4],成为近年研究PMNs杀菌功能的热点。

1 NETs的组成

NETs由核酸物质组成,不含任何其他细胞骨架蛋白 [3,5,6,7]。核酸物质包括DNA和颗粒蛋白。DNA是NETs的主体部分,构成一个骨架结构从而固定各种蛋白颗粒。颗粒蛋白则包含由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 MPO)等蛋白组成的来自PMNs的嗜天青颗粒(原发颗粒)、由乳铁蛋白、明胶酶等蛋白组成的继发颗粒和三级颗粒。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NETs由平滑延伸的丝状结构组成,其直径在15nm~17nm之间;在这些平滑丝上,有一些直径大约25nm的球状结构域,它们可以成束聚集为直径达50nm的结构。透射电镜显示,NETs周围无任何膜状结构包围,而且未在NETs中发现颗粒膜蛋白CD63、胞质的膜联蛋白(Annexin I)、肌动蛋白、微管蛋白以及其他各种胞质的标志性蛋白存在[3,8]。

2 NETs的形成

PMNs被刺激后,活化而具有高吞噬性,随后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形成NETs。最初,PMNs外型从球状变为扁平,胞内形成数目众多的液泡。一小时后,PMNs特有的分叶核小叶开始消失,在核膜保持完整的情况下,染色体开始解旋。与此同时,内外核膜间的空腔逐渐扩大(0min, 18.8±3.9nm; 60min, 27.9±5.8nm)。大约两小时后,细胞内部分颗粒消失,核膜形成一些特殊的液泡,颗粒蛋白和核酸物质混合于液泡中。大约三小时后,绝大部分颗粒消失。在此过程中,胞内膜纷纷破裂,核酸物质和颗粒蛋白融合,但细胞质膜始终保持完整。大约220min后,大部分细胞死亡,细胞质膜破裂,高度活跃的核酸和蛋白混合物释放到胞外,展开形成可以捕杀细菌的NETs [7]。

通过形态学上的比较,PMNs最终释放NETs的这种死亡方式不同于细胞调亡和细胞坏死[7]。形成NETs的过程中,核膜解体并形成一些新的液泡,核酸物质和颗粒蛋白融合。在细胞膜破裂释放NETs前,电镜下显示细胞调亡的特征性标记磷脂酰丝氨酸(PS)并未暴露出细胞外被荧光染料染色,揭示了NETs并不是由凋亡细胞产生,不同于细胞调亡。Brinkmann Buchanan等人进一步发现,人PMNs在激活后10min内已经产生NETs,该过程在时间上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4,9]。

另一方面,将NETs的产生与细胞坏死比较,研究人员在NETs中没有发现任何胞质蛋白,如: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表明NETs不是细胞坏死后崩解泄漏的产物[4]。Fuchs等利用活细胞成像监测单个PMNs的活动,揭示NETs的形成是一个活跃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最后一步,细胞在死亡时才释放出NETs[7]。活的斑马鱼体内NETs在PMNs被激活后释放,该过程依赖于NADPH氧化酶的激活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生成,是一个始终保持细胞完整性最后快速释放核物质的活跃过程,它使得PMNs在生命结束后仍然能实现其杀菌作用[10]。

3 NETs的功能

NETs在炎症部位大量产生,并在局部提供高浓度的抗菌分子,捕获并杀死各种病原体,快速控制病菌在体内感染,起到免疫抗菌作用[3,5,6,7]。

NETs通过局部提供高浓度的抗菌蛋白来消灭多种病原体,既能捕杀革兰氏阳性菌(如A组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如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也能捕杀真菌(如白色念珠菌)[4,6,9,11]。Urban等证明无论是真核病原体白色念珠菌的菌丝还是酵母形式都能被NETs所捕杀[6]。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活体内受细菌感染部位产生大量NETs [10];在鼠肺炎球菌性肺炎模型中,鼠的肺泡上有NETs出现[12];以及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鼠坏死性筋膜炎模型[13]及志贺氏菌引起的家兔痢疾模型[4]中,炎症部位均能检测到NETs的存在。Lippolis等发现,在牛乳腺炎中PMNs的吞噬作用和呼吸爆发能被乳脂和乳蛋白所阻碍,但NETs的形成却不受影响。即使在牛乳存在的情况下,PMA和伊渥霉素也能刺激牛PMNs形成NETs[14]。在人体炎症检测中也分别在阑尾炎中和先兆子痫患者体内检测到了NETs [4,15]。Gupta等的研究表明,在离体实验中胎盘合胞体滋养层微粒(synctial tropho blast of maza, STBM)和细胞因子能够分别活化PMNs形成NETs [15]。NETs能够包裹这些促炎症介质,因此有可能通过限制炎症介质弥散到邻近健康组织来调控免疫应答。

4 NETs形成的诱导因子

NETs的产生受到多种诱导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NETs生成量不同。ROS、IL-8、LPS、补体因子5a (complementary 5a, C5a)、碳酸酐酶抑制剂(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 CaI)、葡聚糖(β-glucan, BG)、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GO)等多种物质都能显著激活PMNs,引发NETs的形成[3,7,10,15]。甚至使用葡聚糖(dextran)或者聚蔗糖(ficoll)从全血中分离PMNs的分离方法也可以引起细胞活化形成NETs[3]。

ROS的产生是PMNs的呼吸爆发和NETs产生的关键。最初观察到NETs现象,是在使用dextran/ficoll从全血中分离PMNs的分离过程中,PMNs被激活并产生ROS,使得未处理组的实验数据有较高的NETs阳性背景[16]。众多研究表明,细胞内ROS的增加能够激活信号通路中MAPK激酶[17-19];阿米巴作用于人PMNs,刺激NADPH氧化酶产生的ROS能激活MAPK激酶信号通路下游的ERK1/2[20];而超氧化物H2O2作用于小鼠PMNs,实验结果显示MAPK信号通路中ERK1/2、P38、 JNK、PKB被强劲持续激活[21]。

Fuchs等体外实验显示,用GO生成外源的H2O2刺激人PMNs,能诱导形成NETs[7]。因为H2O2可绕过NADPH氧化酶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甚至用阻断剂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后,GO仍能诱导NETs的产生。而H2O2的专一抑制剂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则可以完全抑制该效应,用CAT的专一性抑制剂3-氨基三唑(3-aminoamitrole, AT)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各种刺激物诱导PMNs形成NETs,证明GO诱导NETs的产生是通过H2O2作用的。由于血清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NETs的形成[21]。因此,NETs的形成需要血清浓度至少低于2%的环境[7]。另一方面,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或者PMA诱导来自慢性肉芽囊肿病患者的PMNs,都不能形成NETs。但是用GO可以激活细胞形成正常水平的NETs。因此作出推测,活化NADPH氧化酶产生ROS这一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诱导NETs生成的过程,并且H2O2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5 抗NETs的机制

实验证实,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外表都带有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 DNase) [11-13],如肺炎链球菌和A组链球菌的外部DNase,它可以降解NETs的DNA骨架,有助病原体逃脱NETs的捕捉,提高了病原体致病性。Beiter等发现具有DNase的肺炎链球菌更容易从上呼吸道扩散到肺和血液,导致肺炎发生[12]。DNase缺陷菌株也对PMNs的杀伤更敏感,在体内外用DNase抑制剂抑制DNase活性可以显著降低病原体的致病性[13]。

另外有研究发现阻塞囊性纤维病患者肺部的粘稠痰液中有丰富DNA和弹性蛋白酶,推测可能有NETs的存在。而吸入DNase的疗法可以减少过多形成的NETs,清除呼吸道中的阻碍,减轻了囊性纤维病的症状并改善肺功能[22]。

PMNs由于其高效率的的胞外杀菌效应而受到广泛重视,其内在杀菌机制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有望利用PMNs中NETs的产生和拮抗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为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Kanthack A, WB Hardy.1895.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andering cells of mammalia [J]. J Physiol, 17(1-2): 80.1-119.

[2]Nathan C.2006.Neutrophils and immun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Nat Rev Immunol, 6(3): 173-182.

[3]Brinkmann V, Reichard U, Goosmann C, et al. 2004.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kill bacteria [J]. Science, 303(5663): 1532-1535.

[4]Brinkmann V, Zychlinsky A.2007.Beneficial suicide: why neutrophils die to make NETs [J].Nat Rev Microbiol, 5(8): 577-582.

[5]Lee WL, Grinstein S.2004.The tangled webs that neutrophils weave [J].Science, 303(5663): 1477-1478.

[6]Urban CF, Reichard U, Brinkmann V, et al.2006.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capture and kill Candida albicans yeast and hyphal forms [J].Cell Microbiol, 8(4): 668-676.

[7]Fuchs TA, Abed U, Goosmann C, et al.2007.Novel cell death program leads to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J].J Cell Biol, 176(2): 231-241.

[8]Choi KS, Park JT, Dumler JS. 2005.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delay of neutrophil apoptosis through the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 pathway [J].Infect Immun, 73(12): 8209-8218.

[9]Buchanan JT, Simpson AJ, Aziz RK, et al.2006. DNase expression allows the pathogen group A Streptococcus to escape killing in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J]. Curr Biol, 16(4): 396-400.

[10]Pali・ D, Andreasen CB, Ostojic J, et al.2007. Zebrafish (Danio rerio) whole kidney assays to measure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release and degranulation of primary granules [J].J Immunol Methods, 319(1-2): 87-97.

[11]Sumby P, Barbian KD, Gardner DJ, et al.2005. Extracellular deoxyribonuclease made by group A Streptococcus assists pathogenesis by enhancing evas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J].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5): 1679-1684.

[12]Beiter K, Wartha F, Albiger B, et al.2006.An endonuclease allow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to escape from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J].Curr Biol, 16(4): 401-407.

[13]Buchanan JT, Simpson AJ, Aziz RK, et al.2006. DNase expression allows the pathogen group A Streptococcus to escape killing in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J].Curr Biol, 16(4): 396-400.

[14]Lippolis JD, Reinhardt TA, Goff JP, et al. 2006.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formation by bovine neutrophils is not inhibited by milk [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 113(1-2): 248-255.

[15]Gupta AK, Hasler P, Holzgreve W, et al. 2005. Induction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DNA lattices by placental microparticles and IL-8 and their presence in preeclampsia [J].Hum Immunol, 66(11): 1146-1154.

[16]Rebecchi IN, Ferreira NY, Juliano, et al.2000. Oxidative metabolism and release of myeloperoxidase from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obtained from blood sedimentation in a fi coll-hypaque gradient [J].Cell Biochem Funct, 18(2): 127-132.

[17]Zhang YO, Song SP, Fong CC, et al.2003.cDN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human fibroblast cells irradiated with red light [J].J Invest Dermatol, 120 (5): 849-857 .

[18]Seo SR, SA Chong, SI Lee, et al.2001.Zn2+-induced ERK activation mediat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causes cell death in differentiated PC12 cells [J].J Neurochem, 78(3): 600-610.

[19]Lee MW, SC Park, YG Yang, et al.2002. The involvement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 kinases in TRAIL/Apo2L-induced apoptosis [J].FEBS Lett, 512(1-3): 313-318.

[20]Sim S, Yong TS, Park SJ, et al.2005.NADPH oxidase-deriv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ediated activation of ERK1/2 is required for apoptosis of human neutrophils induced by Entamoeba histolytica[J].J Immunol.5 Apr 1;174(7):4279-88.

[20]Strassheim D, Asehnouse K, Park JS, et al.2004.Modul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neutrophil signaling by H2O2: disparate effects on kinases, NF-kappaB, and cytokine expression [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86(3): 683-692.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语言暴力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WU Juan

(Xi '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the Relevant, Xi 'an, Shaanxi 710038)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force of Internet population, due to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high, coupled with the freedom of network openness and anonymity, and network control function weakened, the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has become a universal phenomenon,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inking in addition to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stablish the Internet real-name system measures, such as colleg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legal system would be more suitable to the daily work schedule,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and measures for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now.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measure

1 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界定暴力,即“使用语言或身体的力量故意对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攻击行为”。

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存在暴力行为。一般来说,网络暴力可以分为两类,网络技术暴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技术暴力指通过网络技术差异所实施的暴力,如人肉搜索、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等等。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即时聊天工具、社交网络等平台上使用侮辱、歧视、诽谤等语言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以致当事人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属于精神伤害。

2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

2.1 出口成脏,肆意谩骂

随着web2.0时代带来的网络交流平台的多元化,大学生可以在博客、论坛、社区、微博等平台上进行自由的交流讨论,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隐匿性,在这些自由的角落里也弥漫着脏言脏语,如“他妈的”、“傻逼”、“”等等。随着许多网站设置了“敏感词过滤功能”,传统的网络脏话在规避审查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流变,形成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字母化、谐音化、代音化等,比如之前提到的“他妈的”会变成“TMD”、“傻逼”会变成“SB”、“神经病”会变成“SJB”等。

2.2 以道德为情感基础,进行道德审判

道德审判通常是指社会舆论往往以道德标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判。如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对后妈陈彩诗用“毫无人性”、“禽兽不如”等词进行恶性攻击。在几乎所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对当事人进行口诛笔伐的大学生们都扮演着网络“包青天”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审判官的地位,以侮辱性、攻击性的暴力言辞批评责骂当事人。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弱者打抱不平,进而维护社会道德,但是殊不知,任何审判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行为,都要符合一个前提,那就是合法。而这些大学生审判官们并没有遵守这个规律,对未经证实的扑朔迷离的事件过早地作出判断,并进行暴力语言攻击。

2.3 滥用人肉搜索,擅自公开他人隐私

人肉搜索,即在互联网技术下通过人际传播来调动广大网民的力量进而完成的信息搜索的方式。它本身只是一种信息搜索工具,没有对错之分。人肉搜索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服务类,如百度知道、腾讯搜搜等网页搜索平台;另一类是对新闻事件当事人所进行的人肉搜索,其本身就是一种裸的暴力行为。

3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原因

3.1 网络环境的三无特性是滋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温床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有人将互联网的“www”概括为“三无”特性,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这就道出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匿名性。因此,当大学生从现实社会进入网络虚拟社会中时,他们的日常礼仪规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完全消失,成了道德缺失、嫉恶如仇的疯狂者。那么,大学生在网络各大平台肆意滥骂、侮辱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等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时常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3.2 网络媒介把关意识弱化使网络语言暴力更加横行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传播学者、美国心理学家卢因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小部分把关人,而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下转第229页)(上接第213页)传播的渠道。”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把“把关”作为核心工作,而网络新闻传播者却对“把关”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这是和网络媒介传播特点分不开的,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海量性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编辑无暇“把关”。此外,网络运作的简单化化导致“把关”的非组织化。

3.3 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是网络语言暴力泛滥的根本原因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接触各种媒介的过程中,对媒介所提供信息内容的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鉴别能力较弱的普通人群,他们既不是精通媒介运作的专业人员,也并非精通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因而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他们常常处在被领导的地位,很少质疑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而他们对信息往往喜欢主观臆断,带有很浓重的感彩,这样很容易导致言论失实。

4 高校降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措施

4.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

虽然大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还未涉及到行为暴力层面,但是高校应该加强网络法律教育,以防患于未然。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法律课程建设和教学,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另一方面,在课程之外高校还应该以各种形式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如增设与网络语言暴力和网络犯罪相关的讲座,在校园网站上开展“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宣传教育活动等等,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2 开展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提高上网自律意识

对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的重点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主见、有原则的人,使其在参与网络活动中能够坚定立场,为其话语负责;第二,培养大学生掌握媒体的传播规律,懂得媒体角色定位,使其在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时能够把握分寸;第三,培养大学生监督和批判媒体的能力,提高分析与鉴赏能力,面对各种轰炸式信息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觉分析的好习惯。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之所以喜欢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和各项文体活动不感兴趣,因此,高校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一些社会化、趣味性浓的校园文体活动,如各项体育比赛、唱歌比赛、烹饪比赛等等。一方面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是情绪疏泄、愉悦身心的主要渠道。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远离虚拟网络,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面对这样一个难题,高校的教育引导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各大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从开展学生传媒素养教育、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强网络监管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上网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远离“网络语言暴力”。

参考文献

[1]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http://.cn.

[2] 邬彬彬,王翰.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及社会定位.军事记者,2006(1).

[3] 从网络暴力盛行看公众媒介素养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2008.5.

篇3

关键词:新闻典型;感动人物;网络舆论;校园网络;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闻典型是以真实为基础,具有引领作用的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新闻典型的发现与传播,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凝聚群众力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的新闻典型宣传,对于发挥模范作用、营造和谐氛围、创建文明环境、增强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新闻典型的塑造也有不少误区,如典型塑造的痕迹太重,让人不可信;典型塑造太完美,让人不可学;典型塑造得太高尚,让人不可亲;典型塑造得太随意,让人觉得不精。典型塑造的方法,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整齐划一的“高大全”塑造法和千人一面的“英雄人物”式塑造法,使新闻典型没有时代特征和生活基础,既不真实又不感人,反而起到典型宣传的负面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地方民族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研究,探讨校园典型塑造的方式与方法,旨在通过校园典型的有效报道,增强校园网络的舆论影响力和宣传效果,从而使校园网络发挥正能量作用。

一、避免典型塑造误区,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基本前提

其实,新闻典型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他的事迹、他的精神被大众认可后传诵出来的。即使要说“塑造”,则是新闻记者发现其价值并用传播手段来充分表现,使其事迹和精神得到彰显并传播广泛与深远的一个过程。因此,过去的一些塑造新闻典型的方法如果在今天仍在运用的话,就会使新闻典型塑造产生误区,造成新闻典型远离读者和观众,最终导致传媒影响力的削弱。而实际上,这种误区在地方民族大学校园媒体中非常突出地存在,具体讲典型塑造的误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误区

这一误区主要是典型选择的标准太随意。在地方民族高校,往往好人好事就被认为是典型,比如学生一般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就是典型,教师通常的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就是典型,干部基本的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就是典型。因此许多评选出来的年度先进工作者就成为校园媒体宣传报道的对象。其实,这样的典型太泛滥,数量太多、质量不高,根本谈不上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谈不上起着时代引领作用,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影响力,甚至还产生典型之间相互削弱、抵消影响的负作用。因此,“典型”选择要“体现着鲜明时代精神与优秀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不能是“单一的传统道德楷模”;要体现“改革精神、开放精神、创造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制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竞争与合作精神”等现代精神和现实指导价值。

(二)舆论导向的误区

典型报道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传统,但是在典型报道实践中,将正面典型“神像化”、负面典型“妖魔化”则成为一种贯常的手段。尤其在地方民族高校,典型报道必定要突出舆论导向问题,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绝不能有导向上的偏差。于是,作者在写作甚至采访之前就进行了“主题先行”,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提前代入了某种既定的宣传框架或“议程设置”。甚至,为了起到舆论导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宣传部门与媒体共同策划典型人物报道,将典型人物理想化,塑造成“高大全”式的完美典型供全校师生学习。由于这种强烈的舆论导向目的和宣传教化意图,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一种泛政治化倾向,并且随着一轮又一轮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一个典型报道在不同时期被转换成不同角色,变成随意可塑的“泥团”式典型。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区。先进典型报道要产生可信、可亲、可学的效果,则必须突破这种误区,让典型走下“神坛”,放下重负,变成有血有肉、有真实人性的“活人”。

(三)强化宣传的误区

甘惜分教授指出,典型报道“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所谓“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由此可见,“强化”是典型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这种“强化”是带着浓重的主观因素和泛政治色彩的。于是,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媒体习惯于为典型人物穿靴戴帽,突出典型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任劳任怨以及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宏大的政治话语、闪光的思想境界,有时甚至根据宣传的需要进行人为的拔高,把典型打扮成高高在上、通体发光的神祗。”这种情况,在地方民族高校新闻宣传中尤其明显,校园媒体在做典型的“强化”报道时,为了达到强烈的宣传目的和教化意图,往往采取多篇幅、多形式、多媒介、多频次反复报道,当然这种强化报道的方式没有错,但是由于主观超过客观,愿望大于事实,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感人细节,主题严重趋同,则这种所谓“强化”的渲染报道只能让广大师生反感,所起到的自然是负面作用。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地方民族高校的校园媒体提升影响力,尤其是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构建要达到一定目标,在典型报道方面则首先要避免典型塑造的误区,这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基本前提。

二、还原真实感动人物,是增强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根本方法

尹薇曾经发出疑问:“典型”为何难成典型?原因在于:第一,缺乏认同感,即“典型宣传工作既没有达到听众观众和读者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新闻工作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认同,换言之,就是传播者和受众都不满意”;第二,宣传效果不佳,即典型塑造往往“硬贴”、“硬靠”、“硬上”,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社会影响不大,群众不予认可。

典型报道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还原人物的真实性,必须让人感动。所谓真实,是要符合时代的真实,符合生活的真实。具有真实性的典型,是与人没有距离的,是身边鲜活的一员,是人们当下生活中的一部分。所谓感动,就是我们所报道的典型回答了人们的困惑和疑问,解除了人们的压力和担忧,激发了人们的回忆和人性,说出了人们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语,做出了人们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典型既是“发言人”又是“代言人”,典型的具体言行,反映的是大众心声,表达的是大众愿望,体现的是大众冷暖,而不是强加给大众的精神空壳。

还原真实感动人物,首先要还原典型的普通人本色。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为什么11年来深受全国人民关注,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它的一个标准就是“不以成就论英雄,更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的是评选出来的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能够给人以心灵和情感的触动。”这种人格力量是可以产生于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而且越是普通人的事迹越具传奇性、越能感动人。比如贵州民族大学学生杨艾菁,2012年2月1日发出微博信息,梦想用一对价值200元的银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栋教学楼。2月6日,新疆网友刘堂堂与杨艾菁完成第一次交换,以一枚价值3000元的和田玉交换银戒指。2月16日,杨艾菁又与在上海读书的辽宁女孩赵艺宁完成第二次交换,和田玉换成了价值超过15000元的钻戒;第二天,贵州籍影星周显欣也如约捐出价值同样超过15000元的钻戒。2月20日,杨艾菁收到一位上海匿名网友的微博私信,提出愿意直接出资20万,交换价值3万元的两枚钻戒。在梦想快要成真的时候,在贵州省纳雍县教育局的帮助下,杨艾菁到该县最贫困的昆寨乡夹岩村考察,决定将教学楼建在最落后的夹岩村,这时匿名网友愿意将善款金额提高到30万元。3月8日,杨艾菁与纳雍县昆寨乡党委书记李践签定了“戒指换教学楼”的捐赠协议,“银戒指换教学楼”的公益梦想也就很快实现。杨艾菁也于当年7月20日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二季度网络人物。杨艾菁是贵州民族大学的大三女生,但是这个真实而动人的事迹,就发生在这位普通学生身上。她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搞一点公益活动,想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点事,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对这个典型做出多高的思想提炼和定性的评价,更不需要对此灌输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以事实描写事实的方式进行报道,让人们反而觉得真实可信,仍然会为她的人格力量而感动、而传诵。

其次要注意报道角度和距离感。“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多对典型采取仰视的角度,新形势下的典型人物报道则改仰视为平视,还原典型的普通人本色。”同时,“也要改变对受众的传统视角,变俯视为平视,淡化说教气息。”“凡是用平等、规劝、服务等方式写出的新闻,或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受众都是比较喜欢的。”因此,运用平视的角度,既克服了神化,又克服了灌输,读者和观众就会感到亲切可靠,传播效果就能人脑进心,舆论影响范围就很大。关于距离感,胡舒立曾说:“一是承认记者对人物的采访要深人全面,记者对新闻人物的了解不应当是表浅的,远景式的,而应当是近距离的和立体的;二是强调在一般情况下,记者与被报道的人物又要在实际关系上和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人物报道中要表现出这种距离。”因此,地方民族高校校园媒体只有做到这样该近则近、该远则远的距离感,典型塑造才会冷静中立,才能客观公正,才能还原真实感动人物,才能产生公共兴趣,才能增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三、多种形式强化表现,是提高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强化”表现,是典型报道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不要为了只顾达到强烈的宣传目的和教化意图而采取主观超过客观、愿望大于事实的做法。“强化”表现,既要基于事实存在,又要基于受众需求。超过事实的“强化”报道,是造谣说谎;离开受众需求的“强化”报道,是新闻专制。新闻典型的强化报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要节点,把握报道节奏,环环推进报道

真正的典型具有时代特征也具有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典型既是时代蕴育又是时代呼唤出来的,是来自于群众又体现群众精神需求的。因此,典型的强化报道要抓住重要宣传节点和报道时机,抓住受众的普遍心理,并且典型报道影响目标的设置,要与受众原有的心理距离相适应,既不能让受众感到突然,又不能让受众没有感觉;要把握报道节奏和报道强度,既不能密集“轰炸”,也不能长时间“无事”,要使传播曲线与受众心理曲线高度吻合,一波一波推进报道。正如业界人士张亮说,“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它的黄金传播周期,也必然会被不断涌现的其他事件所覆盖。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以受众为核心、以传播效果为目标的新闻理念,精心研究、准确把握报道的周期、节奏与规模。”

(二)多种体裁组合,报道形式多样,立体展现典型

典型的强化报道在于增强渗透力,而增强渗透力的首要方式,是注重多种体裁组合。一般来说,强化报道典型,先以消息配发图片,接着通讯配发言论,然后组织读者来信,与读者互动开展大讨论,随后系列述评跟进,这样使典型报道一步步拓展延伸,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当然,在选择和搭配体裁时可以多样化处理,比如在篇幅上,需要抢时效,或释放更多信息量,或反映面要求广时,则选用短篇幅体裁较为恰当;如果需要发掘新闻典型背后的动机和本质,或者需要阐释新闻典型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或者通过新闻典型揭示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或矛盾,则要选用长篇幅的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文体形式。只有通过长短结合、深浅结合、动静结合、快慢结合,才能立体地丰富地表现典型和强化典型。

(三)创新报道方式,注重媒体联动,重视受众参与

篇4

[关键词]社保基金 信息资源 价值 网络平台 业务流程再造 管理机制

[分类号]C931.6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电子政务亦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推行电子政务决不只是在现行政府管理中简单引进电子手段,而是通过先进生产力的运用,提高行政效率,克服现行管理的不足和弊端;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是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

近年来,借助于金保工程的大力发展,我国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的信息管理模式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目前业务发展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地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应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开发社保基金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面向公众及基金管理者、监督者等广大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并建立一种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以促进社保基金信息管理的价值最大化。

2 社保基金信息资源管理价值获取的基本模型

信息资源管理遍及各业务活动的每一环节,改变和影响价值活动的方式与它们之间联系的性质,且由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并且能在流动过程中起到增值作用。

目前信息资源的价值研究在我国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很多部门对信息的价值开发侧重于信息平台的建立。实际上,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机制对其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平台设计是一种促进其价值实现的信息手段。价值分析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社保基金的信息资源管理,本文建立了社保基金信息资源价值获取与转换过程模型,通过建立起一系列可使组织有规律地从其信息资源中获取价值的活动程序,经过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处理流程处理,同时考虑到组织的远景目标和战略,以使组织可据此作出相应决策,成功实现价值转换。如图1所示:

该过程模型描绘了信息资源价值获取与转换的基本过程:信息到信息资源的过程和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信息采集、信息决策制定等活动寻找信息源,评价其可能实现的价值,以制定获取决策。第二阶段为价值转换过程,首先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该信息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并分类,如为用户的反馈及投诉信息等,应着手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处理,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若为基金的缴纳或支出等信息,则对相关用户给予授权,通过系统平台报送数据,并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结果上报给相关人员;若为基金投资类信息,将其与基金目前方案进行比较,制定其处置决策:若该信息资源与方案不相关,将其存储至信息资源库,以便在未来实现其潜在价值;若与方案相关,则需进行市场分析与风险预测,以制定出商业化决策,调整基金运用的战略定位。商业化决策通过各种价值管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其价值,其形式可反映在现金流中,而战略定位是应用该信息资源改进基金运用战略,包括改进投资模式、加强竞争优势等。将各类决策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形成解决方案,实现价值的获取:投资收益增加、成本降低、服务满意度提高等。

该模型能帮助基金管理者正确认识信息资源价值获取与转换的各个步骤,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制定积极政策,以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价值。

3 社保基金信息资源价值形式

信息为一个组织带来的价值是对组织效用的衡量,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可以体现为现金流的形式。信息资源能够创造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可以通过商业化活动直接转化为经营收入(和其他类型价值),直接价值容易测度。间接价值是由组织的信息资源与互补性商业资产结合创造的,其形式是隐性的,其价值蕴涵在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不容易测度。价值形式主要表现为由于信息资源管理而带来的成本减少、利润增加和效率改进等。社保基金对信息资源管理获取的价值主要为间接价值。

对社保基金的信息资源管理可实现价值获取与转换。那么,具体的转化价值可有哪些形式呢?本文将价值进行分类,得出的价值形式如表1所示:

社保基金信息资源管理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包括普通用户、管理者及社保基金监管者等,业务类型主要有基本信息服务、用户监管、个、智能化业务处理、投诉处理等,可实现的价值包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损失风险、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和员工培训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等。

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使之真正实现价值的转换?显然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3 社保基金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业务环节和相关业务单位,其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将所涉及的各子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社保基金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大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对其基本业务分析的基础上,从基金的相关用户、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及所生成信息流的角度构建了社保基金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如图2所示:

3.1 输入、输出、控制与反馈机制

社保基金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由输入、输出、控制机制、反馈机制等多方面构成,以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获取与转换。其输入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及各种信息输入。经过社保基金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处理,达到用户满意和管理创新。系统运行受到政府政策、信息化战略、内外部环境、相关业务单位信息化发展等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控制机制。社保基金的信息化建设投资较大,涉及面广,对各项功能的要求较高,而其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应有建立在用户评价和政府管理创新基础上的评价,因此必须借助于网络平台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实现向下一次输入的反馈。

社保基金信息管理的核心系统即为社保基金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处理的过程必将引起政府管理流程的变革、组织模式的变革等,需要知识集成系统及

技术系统的支撑,因此社保基金的信息资源处理与流程管理、组织集成、知识集成和技术集成子系统相互作用。本文对各个环节的机理进行分析。

3.2 流程管理的创新

推动政府管理流程的创新是各国在政府公共管理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跨部门业务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与政府服务质量,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改革一体化的集中表现。随着社保基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社保基金管理的许多业务流程已经逐渐不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必须通过流程再造改进整个社保基金管理系统的效率。

社保基金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进行流程再造必须有明确的实施步骤:①确立流程再造的目标并予以分解,进行再造的可行性分析;②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与判断,根据核心业务划分不同子业务;③在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描述和对相关人员及领导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流程优化的原则,设计出流程优化的详细方案,并确定再造工作的程序与框架;④建立基于流程的动态工作团队,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⑤根据流程需要重新构建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工作流系统,使流程处理更为智能化、更透明、更迅速;⑥能对再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新流程进行必要修补。通过不断的流程优化,促进政府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3.3 培育知识共享和团队学习的组织文化

建立信息资源的价值获取与转换机制能帮助组织最大程度地将信息资源转换为价值,而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应用这些价值则要依赖于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这也是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提出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尽可能地实现工作人员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知识集成是对分散在组织中、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和分散在组织间的知识进行集成。通过组织文化建立开放和信任的内部环境,领导方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指挥者变成合作伙伴。在群体沟通和交流时,确立一个无批评的环境,消除成员在提出自己见解时情面上的顾虑。

创建团队学习的组织文化需要依托于电子工作环境的构建,利用其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工作人员还能在线求助社保基金管理全系统内的相关专家协助其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3.4 信息组织模式的建立

社保基金早期计算机化的焦点在于组织流程的自动化,而目前焦点越来越集中于如何在组织内及跨越组织界限提高和扩展信息流。这些信息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导致组织结构和运营的变化。事实上,计算机提供的组织运营数据支持和扩展了管理者的目标,形成了“新的公共管理”,这种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强调了管理的业绩、目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使得数据的产生更及时、详细,为提高服务和确保服务传递机构更好的执行提供了多种方法。

因此,在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应实现组织集成,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专门的、统一的国家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是社保基金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组织保障。各省级社保基金管理机构也应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组织,负责拟定全省社保基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承担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拟定全省社保基金信息系统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对各级社保基金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业务指导及技术培训。另外,信息监管组织必须吸收一些社会成员以实行有效的信息监管,如一些热衷社保监督的公众用户以及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威信的专家等。

3.5 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

有效的社保基金信息管理需要强大的集成技术系统支持。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出越来越智能化的信息平台成为可能。智能化的信息集成管理工具,能减少成本、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分析与统计工具、风险预警,在充分获取社保基金信息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提高资金储备效益和社保基金的管理效率;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准确获取公民的具体需求信息;建立在线信用评价系统,完善我国社保基金反欺诈机制和披露制度,建立社保基金监督和管理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等;社保基金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制定更复杂的政策,并实现连续的政策与管理变化。

因此,集成化智能信息系统的开发为管理者提供了方便的工作平台,对于广大的社保基金用户进行信息查询和信息监控等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5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暴力游戏 青少年暴力行为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以网络游戏为代表之一的网络文化的繁荣,使人们的目光注目于网络这一新的生存空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曾提出“不同的传媒以不同方式被指控负有五种责任”,其中就有一项为“提高青少年的犯罪率”。那么,作为人际互动性、情节开放性、以及刺激性强的网络暴力游戏是否也像德弗勒所说的那样,提高了青少年的犯罪率呢?

近年来,各地警方在一些涉及青少年的案件中发现,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暴力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增加和网络游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由此,研究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安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从人口统计学、医药学、心理学等角度来分析网络暴力游戏与玩家攻击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网络暴力游戏提供基础。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对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研究发现,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并且发现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多尼克与格林伯美研究儿童对暴力的态度,发现小学生在接触电视暴力节目后,其对暴力行为的赞同程度显著提高,遇到困扰的情况时也较容易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国内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但不多,陈美芬等通过实验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郑宏明等分析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和特点。国内外研究发现暴力内容对青少年暴力认知有影响,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暴力行为是否有影响尚有深入研究的空间,而网络暴力游戏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又迫切需要这种研究。

二、相关理论与定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一种被动地受影响的过程,相反,人的学习具有主动观察与模仿性。人们的攻击是从个人引以为楷模的人物中学习而来的,如果该人物及其行动被视为“真实”,或与个人及心理情境有相似之处,则较容易产生注意、记忆及表现。许多犯罪的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环境中观察后模仿的。传媒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作用,效果可能更大。

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在对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研究后建立了“涵化理论”,他认为,为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但无必然联系。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和基础理论,可以探寻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机制。

本文将“网络暴力游戏”作为操作性概念定义为:网络暴力游戏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电脑游戏;是多个游戏者参与其中的互动游戏;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并带有描绘游戏人物试图对其他游戏人物造成伤害的电子游戏。网络暴力游戏可以分为:1,不运用武器的单人攻击(攻击性为“低”)。2,不运用武器团体性攻击(攻击性为“中”),3,运用武器进行单人攻击(攻击性为“高”),4,运用武器的团体性攻击(攻击性为“最高”)。本文主要研究后三种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目前的网络暴力游戏可分为角色扮演类如《反恐精英cs》、《征途》、《奇迹》、《千年》等,策略类或战略类如《魔兽世界》系列、《帝国时代Online》系列等。其中《反恐精英》,《魔兽争霸》和《奇迹》是青少年最喜爱的网络暴力游戏。这些网络暴力游戏都表现了射击或者武打,充满了暴力、血腥、破坏性和攻击性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假设

本论文以中学生为调查对象,由于经费及人力的限制,依随机抽样的原则仅从重庆市秀山、山西寿阳县、山东潍坊三地中学的各年级中抽取37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的最终样本368份,平均问卷有效率99%。

本研究自变量为玩网络暴力游戏的行为;因变量为青少年暴力行为。控制变量为年龄、性别、家庭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本文采用调查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检测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根据相关理论本文拟定如下假设:

假设1:网络暴力游戏会影响青少年对暴力的态度。(即玩网络暴力游戏时间越长,对暴力赞成程度越高。)

假设2:网络暴力游戏会影响青少年对犯罪的态度。

假设2.1:玩网络暴力游戏时间越长,越认同游戏中对犯罪的鉴定。

假设2.2:玩网络暴力游戏的暴力程度越高,越认同游戏中对犯罪的鉴定。

假设3: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暴力行为有示范作用。

假设3.1:玩网络暴力游戏时间越长,越易产生愤怒、报复、进攻等情绪;

假设3.2:玩网络暴力游戏时间越长,越会采取网络暴力游戏的游戏规则处理现实问题。

四、研究发现

1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认知的影响

(1)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玩网络暴力游戏行为中的网龄、玩游戏频率、次玩游戏时长对青少年的暴力赞成程度有影响。其中网龄对其影响极为显著。(见表1)但考虑到暴力赞成程度受到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因此在讨论两者关联性时,对人口变量进行了控制。经过净相关分析统计后发现,网龄、玩游戏频率、次玩游戏时长三个变量与暴力赞成程度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假设1得到了证实。即玩网络暴力游戏时间越长。对暴力赞成程度越高。(见表2)

(2)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对犯罪的认知度与玩网络暴力游戏行为中的玩游戏频率呈正相关,而与游戏的暴力程度呈负相关,但网龄与次玩游戏的时长对青少年的犯罪认知度并无显著相关,因此不作为变量分析。(见表3)即玩网络暴力游戏的频率越高,越认同现实中对犯罪的鉴定;而青少年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越高,越认同游戏中对犯罪的鉴定。但考虑到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在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与犯罪认知度的关联性时,仍进一步进行净相关分析统计。

在加入人口统计变量后,经净相关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游戏暴力程度与犯罪认知度的关系仍存在,即青少年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越高,越认同游戏中对犯罪的鉴定。假设2.2得到证实。但玩网络暴力游戏的频率与犯罪认知度之间的关系,在加人人口统计变量后消失了(见表4)。由此得出玩游戏的频率与犯罪认知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

控制以前后呈现的正相关,可能是受到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假设2.1未得到证实。

2 网络暴力游戏会对青少年暴力行为有示范作用。

(1)如表5所示,玩网络暴力游戏行为中的网龄、玩游戏频率、次玩游戏时长对青少年的暴力情绪有显著影响,其中网龄对其影响极为显著(见表5)。

在加入人口统计变量后,经净相关分析统计结果发现,网龄、次玩游戏的时长与暴力情绪的关系仍存在,即青少年玩游戏时间越长,越易产生愤怒、报复、进攻等情绪。假设

3.1得到证实(见表6)。

(2)通过有关玩网游的行为与矛盾解决方式之间的相关,强度分析,证明网龄与矛盾解决方式之间相关系数最高,网龄与网络矛盾解决方式相关系数为140,与现实矛盾解决方,式为201。而且在对人口变量进行控制后,这种关系仍存在。故对网龄与矛盾解决方式进行交互分析。

表7结果显示,从宏观上说,青少年在处理网络中的矛盾时,学生选择网上PK的方式的人数最多(占1/2);在处理现实中的矛盾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的方式解决。同时发现,在解决网络世界的矛盾时,选择网下模仿游戏武力解决方式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9.7%,而在处理现实世界的矛盾时,采取这种方式的学生最少。

从微观上来说,在解决网络世界的矛盾时,网龄越长的学生,选择网下模仿游戏武力解决的比例越低。而选择其他解决方式的比例递增。在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时,选择网下模仿游戏武力解决、网上PK的比例随网龄增长,所占比例而递减,其他解决方式呈递增。由此可得出,玩网络暴力游戏时间越长,越会采取网络暴力游戏的游戏规则处理现实问题的假设不成立。假设3.2未得到证实。

3 暴力赞成程度、犯罪认知度、暴力情绪之回归分析

根据前面分析结果可知,青少年玩网络游戏行为中的网龄、玩游戏频率、每次玩游戏的时长、人口统计等变量会影响其暴力赞成度。将这些变量输入回归方程式后,结果显示网龄是解释暴力赞成程度最强的变量(Beta=205,P

在用回归分析法分析预测变量对犯罪认知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游戏的暴力程度这一变量进去回归方程式,解释度为2.9%。(P

对暴力情绪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只有网龄和每次玩网络游戏时长两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式。且网龄对暴力情绪的解释力高于每次玩网络游戏时长的解释力。两变量共同解释暴力情绪的总变异量为4.5%(见表10)。

从以上回归分析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行为中的网龄是青少年认知、行为的最佳解释变量。

五、结论与讨论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玩网络暴力游戏的行为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我们首先分析了玩网络暴力游戏行为与暴力赞成程度、犯罪认知度、暴力情绪之间的相关性,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曲线式的而非直线式的关系,因此最后建立回归方程式,找出对这一相关性最有解释力的变量,并进一步检验玩网络暴力游戏的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随着接触网络暴力游戏时间的增长,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赞成度会有所提高,也更易产生暴力情绪。但对暴力、犯罪的鉴定则与网络游戏的接触量无关,而与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有关,即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越高,越认同游戏中对犯罪的鉴定。

同时还发现网络暴力游戏中的规则与青少年解决问题方式的关联性甚微,且在处理网络世界的问题与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的方式有显著的差别,但共同点在于网龄越长,青少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小。这一结论印证了脱敏理论即暴力传媒对受众的影响随着时间而减弱。

由此我们得出。青少年在玩暴力游戏后,会产生愤怒、报复、进攻等情绪,会产生暴力倾向,但在解决矛盾时,受游戏影响的人甚微,即D.兹尔曼提出的“兴奋转移”并未发生。兹尔曼认为兴奋转移是否能解释跟传媒有关的暴力行为取决于传媒引起兴奋所持续的时间。而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很难测量出调查对象在兴奋持续期的行为变化,因此难免出现偏差。同时也说明青少年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是主动者,他们在玩游戏时,选择性的接受网络游戏所传达的信息。玩网络暴力游戏也可能成为是一种宣泄形式。

总之,玩网络暴力游戏的行为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戏本身使玩游戏者产生一种暴力倾向,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与认同游戏中对犯罪的鉴定之间的关联性也证明了这点。同时,无论在网络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模仿并不是普遍现象。

六、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选择了三个地方的样本并对人口统计变量进行了控制,同时在对受访者网游时间的测量上,既考虑了接触网游的时长、频率也考虑了网龄这一纵向的指标。以期全面、客观的呈现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但由于主客观的局限,本研究仍存在许多的缺陷:

第一,本研究仅是一项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仅以地方的样本数据论证了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第二,玩网游的行为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直线性的,数据模式是曲线的,虽然采用回归方程式进行了检验,但对数据的分析仍可能出现虚假的参数。第三,在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由于财力人力的局限,本研究仅是该过程中的一个短期检验。

篇6

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3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在对受暴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过程中,法律工作者发现办理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到五大困难阻碍: 

——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认识不足,导致取证难。对于家庭暴力,社会公众的观念仍停留在“家务纠纷”层面上,认为两口子打打闹闹是正常的,劝劝就可以了。对向法院控告丈夫的妻子尤其难以理解,并因此责备受害妇女,将其说成“无情无义”、“想让孩子父亲蹲监狱“、“简直坏透了”等。这种种观念导致律师向受害妇女亲朋邻居乃至居委会工作人员取证时,他们含糊其词,甚至拒绝作证,造成取证困难,受害妇女权利难以保障。 

——公安人员缺乏社会性别观念,立案不及时,导致鉴定难。由于公安人员普遍认为“老公打老婆天经地义,只要不打死,很难管”,因此派出所对家庭暴力案件不能及时立案侦查,不给受害人出具委托鉴定函。律师说,因没有法医鉴定书,就无法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 

——家庭暴力立法不完善,对家庭暴力行为认定难、刑事处罚难。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证据法规则,通常是适用普通案件的证据规则。而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很少有目击证人,单凭受害人陈述又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给法院认定家庭暴力行为带来困难,使很多家庭暴力案件因缺乏证据无法立案。 

——家庭暴力受害者精神损害赔偿难。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可以提出民事赔偿,因此婚内赔偿不再受到质疑,但受害妇女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仍然困难。 

篇7

【关键词】微博 语言暴力 人肉搜索

微博语言暴力,是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们在微博这一平台上通过不合逻辑、不守法度的不公正的语言,对他人的人格、情感、自尊、心灵造成伤害的行为。它不仅不符合语言交际的原则和规范,也对微博的语言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微博语言暴力现象已经从谩骂、“人肉搜索”发展到了“约架”;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从道德、伦理层面扩展到了法律层面。不管是孔庆东骂香港人还是纳税人,这些暴力的形式都只是谩骂,言语侮辱阶段。微博中的“人肉搜索”现象,以道德的名义对他人进行的恶意行为能否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尚在讨论。而由微博语言暴力延伸到现实中的“约架”或是“现实追杀”则对人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已经确实需要用法律手段来对这类现象进行约束。

总之,各种微博语言暴力现象形态各异,以影响效果来分类可以清晰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这种网络现象。

一、虚拟网络中的极端言论

网络极端言论会编造或者曲解数据和事实,将现实问题夸大,以求达到危言耸听的效果,这对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给这一类的语言暴力现象提供了生存的空间。①制造极端言论的群体以网民为主,但是某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炒作学者”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这是此类语言暴力现象较为独特的地方。

微博作为观点的集散地,网民显然可以公开地对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几乎所有的公共事件中都存在带有侮辱、谩骂性质的评论,这些情绪性的语言不仅存在于网络中也存在于现实中,极端言论是一种无所不在、最为常见的语言暴力形式。

微博给所有人制造了平等交流的机会,由于现实生活中某些知名学者、名人的影响力,其微博、言论也就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部分“风头学者”便利用了这样的影响力,制造极端性的言论刺激公众。②这类作者有相当的理论功底,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思想也比较成熟。较为典型的人物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2012年初的“香港地铁陆客吃东西被骂”事件中,孔庆东在微博中以评论、视频的形式语带侮辱地骂“香港人是狗”、“香港人就是洋奴,给英国爹做走狗做惯了”。而在2012年8月,孔庆东又调转矛头,指向了纳税人,炮轰国人“不交税就滚蛋”。这两个事件中,孔庆东不仅语出惊人更是脏话连篇。类似孔庆东这样的频频发出极端言论的学者往往容易受到媒体的青睐,而在制造这类“风头学者”上,媒体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极端言论作为微博语言暴力的形式之一,是最为常见也是危害性较小的一种语言暴力形式。网民对某一事件表达出的极端言论只能认为是网民观点的非理性表达。以粗鲁的口头语言形式表达不满的情绪在实际效果上并不能直接促进事件的发展。而“风头学者”们的极端言论则更多的是一种炒作和出位,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二、存在于道德与法律边缘的“人肉搜索”

网络中充斥着鱼龙混杂、形形的观点,但最终形成主流的往往是符合中国社会一般道德的观点。③这就是为什么“人肉搜索”会在网络中如此频繁地出现的原因。众多的网民们并不认为公开他人的隐私是有违法律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是其罪有应得。“人肉搜索”究竟是一种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言暴力形式。

网民通过网络搜索当事人的信息和隐私并将它们公布和传播,带动更多的人群对当事人进行围攻是“人肉搜索”的主要特征。“人肉搜索”早在2007年便存在于中国的网络,但在当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微博时代,个体接受的信息量增长,更多的私人信息也通过微博有意无意地暴露出来,这就给“人肉搜索”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微博上,最为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就是人肉选美小姐事件。2012年7月,重庆某微博了一张“国际小姐重庆赛区季军”照片,在网络上被疯狂的转发和评论,其后更是引发了对三位获奖人的人肉搜索。而当事人三位获奖者的微博无疑给人肉者提供了便利。而在电影《搜索》中也存在类似的情节,虽然作为影视作品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是从主人公叶蓝秋最终的结局让我们也能察觉到人肉搜索的巨大破坏性。

当微博遭遇人肉搜索之后,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微博泄露了大量的当事人的信息,这极大地便利了人肉搜索的进行。另一方面,由于人肉搜索引发的群众不满情绪可以借由当事人的微博进行发泄。面对群起而攻之的舆论攻势,个人很难招架得住,尤其是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这与极端性的言论不同,网民发泄的对象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并且人肉搜索也关系到对当事人隐私的侵害,甚至是对其精神方面的伤害。人肉搜索已经超越了道德的范畴,是一种确实的暴力形式,是一个需要在法律层面讨论的问题。

三、现实暴力倾向

将现实中的暴力倾向归结为微博语言暴力的形式之一看上去也许不妥,但是这样的暴力形式的的确确是微博语言暴力从虚拟到现实的衍生物。无论是极端言论还是人肉搜索,它们始终没有摆脱虚拟的网络世界,微博语言暴力走向现实,典型的案例是“吴法天约架”事件。

2012年7月份,大学教授吴法天与记者周燕因在微博上意见不合,相约在朝阳公园打架,事后吴法天自称被围殴。当微博已经无法容忍网民的分歧时,语言暴力转变成了现实中的暴力,在现实中对当事人造成实际的威胁,这是微博语言暴力最为危险的一种形式。吴法天“约架案”并不是单个案例,类似的约架事件还有人大教授张鸣“约架”司马平邦,奇虎周鸿祎“约架”雷军。

人们对于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见越来越缺乏忍耐,微博语言暴力逐步转化成实体暴力,而实体暴力又衍生出更多的语言暴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很难想象,网络时代的人们会用一种最为原始、最为野蛮的形式来消除分歧,这与网络时代的意义背道而驰。微博语言暴力走向现实暴力实际上是一种“逆微博”现象,不同于微博极端言论和人肉搜索,它不仅是对不同观点表达的阻碍,更是对网络自由精神的背叛。个体在现实中受到的伤害已经不再反映此类语言暴力形式的影响程度,它更深刻地反映出网民对网络精神的误解。现实化的暴力倾向会对微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极端言论,人肉搜搜和现实暴力倾向是微博语言暴力几种较为典型的类型。用影响程度来划分微博语言暴力的类型并不一定全面,但是可以从中发现各类暴力形式的区别。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微博语言暴力,分析语言暴力,对于净化微博语言环境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①②③宫承波 主编:《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74、167

篇8

在企业内网中,有许多重要的信息系统,基本都采用了用户名和口令的安全认证机制。用户的口令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变得尤为关键。

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首先要保证口令的安全,对于口令的安全性首先要保证口令的长度和复杂性。对于长度和复杂性都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口令,很容易被破解。企业内网中虽然部署了防火墙等访问控制设备,但只能防范外来的攻击和入侵。很多对信息系统的攻击都来自于网络内部,而对信息系统内部的攻击常常以破解口令为主要攻击方式,最直接的攻击方法就是暴力破解。暴力破解法或称为“穷举法”,是一种针对密码的破译方法,即将密码进行逐个推算直到找出真正的密码为止。

如何识别暴力破解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成为IT管理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当前网络安全技术中,安全管理人员通常采用在网络中部署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产品的方式来发现暴力破解事件,IDS通过对用户和网络流量的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入侵攻击行为。但是,IDS系统在进行入侵检测时,由于基于特征检测,会产生误报和漏报的情况。安全研究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也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实时发现暴力破解事件的发生。本文不借助于IDS产品,而从日志的关联分析角度来进行暴力破解事件的实时识别。

借助工具分析日志

在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里面,日志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它可以记录下系统所产生的所有行为,并按照某种规范表达出来。通过日志,IT管理者可以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而通过对安全相关的日志的分析,IT管理者可以检验信息系统安全机制的有效性,这就是安全日志审计。安全日志可以帮助IT管理者进行事故处理、入侵检测、事件关联分析,以及综合性的故障诊断工作。

由于信息系统中存在多种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系统等,这些设备和系统的日志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因此,IT管理者分析来自这些设备和系统的海量日志时,存在日志分散、格式不统一、日志量巨大的困难。

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借助一个日志分析工具来为其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这个日志分析工具应该能够对分散的海量日志进行收集,并对这些日志格式进行规范化统一描述,实现对日志的集中化存储、泛化、过滤、归并、关联分析、审计、实时告警和综合展示。

关联分析是关键

关联分析在信息安全过程中是指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日志数据进行自动化、持续性分析,通过与用户定义的、可配置的规则匹配来识别网络中存在的潜在威胁和复杂的攻击场景,从而发现真正的安全问题,达到对当前安全态势准确、实时的评估,并根据预先制定策略做出快速的响应,以方便管理人员全面监控网络安全状况的技术。关联分析可以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效率和防御能力,并为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关联分析主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减少误报,将单个告警事件与可能的安全场景联系起来;

二、消除重复报警,对相同、相近的报警事件进行处理,例如过滤和压制等;

三、为达到识别有计划攻击的目的,增加攻击检测率,对深层次、复杂的攻击行为进行挖掘,并以一定的规则表达式表示出来;

四、提高安全事件分析的实时性,提醒安全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内进行响应。

日志格式的泛式化是日志分析的基础,而日志关联分析引擎是日志分析的关键,强大的日志关联分析引擎,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实现更多的安全事件分析能力,满足多种安全场景的检测需求。

借助先进的智能事件关联分析引擎,日志分析系统能够实时持续地对所有范式化后的日志流进行安全事件关联分析。系统具备多种关联分析方法和能力:

首先是基于规则的事件关联。

系统提供了可视化的规则编辑器,用户可以定义基于逻辑表达式和统计条件的关联规则,所有日志字段都可参与关联;

规则的逻辑表达式支持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位于……之间、属于、包含等运算符和关键字;

规则支持统计计数功能,并可以指定在统计时的固定和变动的事件属性,可以关联出达到一定统计规则的事件。

其次是基于基线的事件关联。

针对网络流量数据,系统能够建立周期性基线和非周期性基线,通过同比分析和环比分析的方式来判断实际流量特征信息(称做特征指标)与基线/预测值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而判定导致流量异常的攻击或者违规行为。系统采用了具有自学习和自反馈机制的基线生成/修正算法;

通过单事件关联,系统可以对符合单一规则的事件流进行规则匹配;

通过多事件关联,系统可以对符合多个规则(称做组合规则)的事件流进行复杂事件规则匹配。

暴力破解事件规则构建

借助于强大的关联分析引擎,安全管理人员可以构造关联分析规则,实现对范式化后的日志的关联分析,自动化实时发现网络中的暴力破解事件,向安全管理人员提出告警。

暴力破解事件的安全场景为短时间内不断地尝试登录主机、设备或应用系统,可能使用同一账户,也可能尝试不同账户,但登录失败。鉴于这种登录行为,设备、主机或系统会产生登录失败的日志,每次登录失败都会产生相应的一条日志。故暴力破解的行为从日志的表现上为短时间内产生并发送了多条相同的登录失败的日志。

系统在匹配到满足该规则的日志信息后,会产生实时告警,从而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发现暴力破解的安全事件。

依据暴力破解的关联分析规则,更进一步可以设计出暴力破解成功的关联分析规则。暴力破解成功的安全场景为,日志分析系统先产生大量短时间内登录失败的日志,在之后产生一条登录成功的日志,且两种日志记录的源目的IP地址均相同,并且二者之间有时序上的逻辑关系,即登录成功日志产生于大量登录失败的日志之后。

通过实际系统,结合以上关联分析规则,确实可以实时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暴力破解事件,有效降低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篇9

>> 对网络欺凌防范与干预的思考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 校园欺凌与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范 网络欺凌与网络活动的实证研究 自恋与网络欺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透析与对策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总结与思考 少年网络欺凌诉案 网络攻击与防范 欺凌与玩笑边界在哪? 校园欺凌与“善良教育” 当代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探析 孩子遭遇网络欺凌家长怎样做? 上海:首推《网络欺凌预防指南》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述评 美国网络欺凌立法及其启示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 南非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全校参与”模式 校园欺凌及其预防与干预策略 隐藏的欺凌与放纵的暴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⑩Wanda Cassidy, Chantal Faucher and Margaret Jackson. Cyberbullying among you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to policy and practice[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3 (5):1-38

张乐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J].2010(12)

Ken Strutin,Social Media and the Vanishing Points of Ethical and Constitutional Boundaries, 31 PaceL.Rev. 228 (2011)

Perren, S., Corcoran, L., Cowie, H., Dehue, F., Garcia, D., Mc Guckin, C., et al. (2012).Coping with cyberbully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inal Report of the COST IS 0801 Working Group 5 (published online)

Wanda Cassidy, Chantal Faucher and Margaret Jackson. Cyberbullying among you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to policy and practice[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3 (5):1-38

Livingstone, Sonia, Leslie Haddon, Anke G?rzig, and Kjartan Olafsson 2011. Risks and Safety on the Internet: The Perspective of European Children: Full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the EU Kids Online Survey of 9—16 Year Olds and Their Parents in 25 Countries. London: LSE.

Perren, S., Corcoran, L., Cowie, H., Dehue, F., Garcia, D., Mc Guckin, C., et al. (2012).Coping with cyberbully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inal Report of the COST IS 0801 Working Group 5 (published online)

篇10

关键词: 网络 班级文化 管理

一、当前网络环境的综述

1.网络的优势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信息含量大,包容承载力强,更新更及时等优势,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生活中。且不说大人喜欢使用网络,就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喜欢网络,网络用语冷不丁地就会从嘴里冒出来。网络毋庸置疑成为教育学生的阵地之一。网络报道的先进典型事迹可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网络交流平台的包容性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学习生活的点滴;网络空间个性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网络新闻的快速广泛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增强学生时代感;网络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念可以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快速成长;网络教育平台的方便快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课业,弥补学校课堂的缺失;网络上的奇闻轶事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网络上生动的科教视频让科学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内向、其貌不扬的学生到了网络世界里,就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拘谨,不再胆怯,不再沉默,变得活泼,变得空灵,变得创意十足。不得不感叹网络的力量不可小觑。

2.网络的缺陷

网络在显示其强大优势的同时,逐渐暴露出非常明显的缺陷。大量网络暴力充斥着网络,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暴力可以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语言暴力,使用粗俗、恶俗、卑劣的语言进行谩骂,爆粗口,很容易让耳濡目染这些低俗语言的学生沾染说话恶习,忘却中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行为暴力,使用拳打脚踢的方式解决问题,让接触这些行为暴力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网络上某群中学生放学后在某个角落对某个学生拳打脚踢地报复,某某学生暴力反抗教师的教育,对教师造成了人身伤害。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青少年心智发展还不够完善,很难抵御外界诱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许多网络消极负面的泄愤,会把学生带入愤世嫉俗的心理状态,失去青少年的朝气蓬勃。此外,不怀好意的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毒害青少年。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我们要引导学生洁身自好、明辨是非,拒绝任何不良网络诱惑。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道德情操。

二、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1.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室文化

每学期学校都要求每个所有班级做好班级文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美化教室,让教室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殿堂。教室是学生除了家之外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好的教室文化可以让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乐于待在教室。传统上,我们通常在搞好卫生的基础上,出好墙报,贴画报,想要更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建立新型教室文化,现在的教室基本都配备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室文化。

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室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做法是:每周一播,每周一放,每周一学,每周一诵,每周一唱。每周一播,就是每周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播放一周新闻纪要,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家大事,组织讨论;每周一放,就是每周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放送一段如《最强大脑》那样有意义的视频,让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科学;每周一学,就是每周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类的视频,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乐于奉献;每周一诵,就是每周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让学生陶冶情操,也让有诗歌朗诵兴趣的同学获得提升;每周一唱,就是每周利用多媒体网络配乐组织学生歌唱,师生共唱,其乐融融;每天课间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的歌曲,让学生疲劳的身心获得放松,让紧张的大脑可以休息。实践发现,这些教室新文化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追捧,把所有学生都团结起来,形成非常好的班风班貌。

2.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精神文化

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精神文化,主要还是以主题班会形式传承精神文化。过去教室没有多媒体网络的时候,开展主题班会形式比较单调,材料很贫乏,总是重复一些老掉牙的事情,对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自从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网络后,一切都改观了。主题班会不再枯燥,因为我们可以配合班会课课件,配乐、配图、配文,无所不用其极。主题班会不再缺乏材料,因为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很多好的主题班会材料,让班会课变得丰富多彩。主题班会不再守旧,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先进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及时了解精神文明新风尚,让班会课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

为了配合安全教育,弘扬爱校、爱家、爱自己的精神,我组织了一次《安全你我他幸福千万家》的主题班会,在会上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升华班会课主题。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段配声配图配文的温情小短片感动了在场所有学生,沸腾了全场,感动的泪花悄然落下,爱校爱家爱自己的信念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三、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

1.在网络环境下完善日常管理

班级日常管理是琐碎的工作,包括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家校共建情况等。有了发达的网络后,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资源。很多班主任会利用网络建立学生联系群、家长联系群等,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不用家访也能很好地跟家长联系,只要发个微信、发个图片便能及时清楚地跟家长沟通。即使没有特殊的事情,也可以每天关注彼此的状态,加深彼此了解,方便日后共同携手教育学生,达到切实可行的效果。

2.在网络环境下增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生的安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安全管理必须常抓不懈。在发达的网络下,让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安全有效。现在的学校安全管理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在学校大门口,在教学楼的楼道走廊,在宿舍楼的入口,在实验室门前,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等,都安装了很多摄像头,让我们能时刻了解学校情况,一旦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就可以及时阻止,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曾经减少学校出现过外来人员混入我校寻衅滋事的事件,还逃之夭夭,我们通过监控视频回放,很快找到可疑人员,最终圆满地解决事情。在网络环境下,安全事件减少很多,安全管理强化很多。

3.在网络环境下优化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