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篇2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着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着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篇3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 ;乡村旅游 ; 问题对策

1、引言

海南顺应《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展,提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要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海南特色旅游城镇。本文从乡村旅游发展形态的识别与内涵辨析,海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海南乡村旅游研究的综述。

2 、海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丰富海南旅游资源,促进农村城乡经济和谐以及城镇化的发展。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再加上五指山、万泉河、尖峰岭等美不胜收的风景点,是值得人们细细观赏的绝佳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城镇化整体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村民的认识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为城镇化的发展在思想上打下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分流热点景区(点)的接待压力

海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更是国内外旅游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旺季,许多传统旅游景区(点)往往人满为患,造成不同程度的接待压力。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起到分流热点景区(点)游客的作用。

(三) 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因而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强。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西部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资源比较贫乏。剩余劳动力多,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 、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3.1 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独特的海南民族文化遗产没有得到相应开发和重视,一些落后的中部如果能整合起来把中部的生态保育区的旅游资源整体推出,海南有特别丰富的热带农业、渔业、药业、种植业、养植业、晒盐业等动植物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海南现在缺的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并让其形成规模[2]

3.2服务人员水平不高,没有服务意识。

由于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是个生活节奏很慢的省份,所以这里的人们都比较懒散,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在学习方面不是很重视。特别是一些落后的村落,往往出现,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即使有客人迎门,态度也是散漫,漫不经心,没有服务意识。常常安于现状,但是一些思想较为开化的农民群众想学技术,也无从下手,没钱也没地方学,使其发展陷入很尴尬的局面。

3.3发展规模小,宣传力度低,造成客源范围小,吸引力不高。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然后由于村民创新意识淡薄,文化程度不高,有良好的资源,也不知该如何整合与开发,很容易出现,一家发财后,其他相同企业 争相模仿,并且发展规模小,同质化高,造成吸引力不高,影响力不够。吸引的客人范围也比较少。

4 、海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对策:

4 .1 加强保护以及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品牌化。

寻找值得开发利用的农村以及规划制定旅游建设帮助其制定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全省乡村旅游进行经营等级评定等。通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为做好全省和乡村旅游发展管理提供帮助;四是为全省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咨询与培训等服务。形成有规模性,品牌效益性的乡村旅游路线。[3]

4.2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

我们要多加了解当地资源,做好卫生及其安全条件;增加娱乐设施,让当地居民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一定规模的,提升当地乡村旅游文化和生态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向市场推出体现当地乡村旅游意象的独特产品,避免低俗化普遍化现象产生。

4.3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

我们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向市场推出体现当地乡村旅游意象的独特产品。民风淳朴的古村落,还有别具特色的村寨,整洁多样的文明村,都将会是吸引游客的有利因素。[4]

4.4 坚持可持续性开发

旅游这个行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产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严禁在发展旅游资源同时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我们要提高海南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使旅游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体现当地地方特色,注重复合型产业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研究。(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

参考文献

[1] 操文斌 张跃西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 173页

[2] 周杰love1005 海南乡村旅游 [J/OL] 2011 -12- 23

篇4

[关键词] 温州 乡村旅游 农家乐 现状 问题 浅析

一、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况

温州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较高,这给市民外出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旅游在温州已大众化,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一般名胜古迹的游览,对旅游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选择“乡村旅游”。“农家乐”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形式,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温州背山靠海,旅游资源丰富,加上悠久的瓯越民俗文化和人文底蕴,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年温州市先后投入3800万元全面启动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计划,截止2007年9月,农家乐已进驻11个县,开展的村(点)达607个,从业人员扩大到12986人。“农家乐”在温州旅游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2006年温州全市共接待游人1868.38万人次,旅游产出168.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17%。其中农家乐总计接待游客714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32693万元。同比其它类型的旅游项目,其发展快、增幅大,全市居民外出旅游三份有其一。随着“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的启动,农家乐被再次注入新的动力,作用将越发突出。

二、温州“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农家乐”已快速在温州市的11个县遍地开花,但根据“2007年温州市‘农家乐’发展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从总投资、经营户数、从业人数、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等指标上看,目前各县发展很不均匀。农家乐由出身草根到荣登大雅之堂,在引来一片叫好声之后,质疑也随之而来。为此,笔者通过多方了解和调查,认为目前“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目前,对于开发“农家乐”,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少乡、村等基层政府对发展“农家乐”以及申报星级、示范点、特色村等优惠政策和申报程序不知情。一些地方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开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由于不知情或无人指导,致使乡村旅游开展滞后。

2.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部分旅游点由于接待能力差,游客不愿前往;一些景区由于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使旅游者很难找到目的地;一些通往景点的道路凹凸不平,致使行车艰难;“农家乐”就餐处,经常是满地纸屑、污水横流,卫生条件与客人预期相差甚远;客房、厨房、厕所大都是砖木结构,却看不到灭火器的踪影,消防安全隐患让游客捏着一把汗。

3.管理条例不健全,服务意识淡漠。由于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还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户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游客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一个游览项目,村东和村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使游客感到愕然;大部分旅游点经营者在旅游接待方面的知识匮乏,操作极其不规范,出现“占山为王”的现象,使游客产生畏惧、不信任的心理。

4.项目单一,民俗活动开展不理想。温州目前“农家乐”经营项目单一,缺乏特色。很多游客第一次参加“农家乐”感觉很新鲜,陆续又参加了一些目的地的“农家乐”活动,结果发现雷同的地方太多。所有的“农家乐”几乎全离不开一个“吃”字。一些传统的体验性民俗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成了摆设,游客无法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和品位较深的文化内涵。

5.缺乏对旅游商品的深开发意识。很多乡村对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深开发的意识缺乏,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包装简陋。笔者曾亲耳听到几位来温州永嘉楠溪江古村落游览的游客无奈地说:“楠溪江古村落风景确实独特,本想游览结束后,带一些这里的土特产品送给亲朋好友,可是这些商品的包装过于粗陋,带回去也拿不出手,只好作罢。”

三、解决“农家乐”现存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如何让乡村旅游“农家乐”这朵乡野之花开得更美?既需要从业者的自我提升,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引导。

1.加强指导,积极发展。要发展乡村旅游,各地政府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宣传政策,介绍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例如: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当年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02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创办农家乐,目前该村大部分村民都参与到“农家乐”旅游服务业中。现有11家专门经营住宿、餐饮业,十余家专业生产经营土特产品。不仅开发了包粽子、捣年糕、摊麦饼等旅游项目,还打出“山里人之居”这张特色招牌。由于景区设施完善,“农家乐”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2006年该村“农家乐”收入达400多万元,其中“山里人之居”一项收入达150万元。如今,自然村人均收入超万元。成为“农家乐”县、市、省级的品牌,市级特色村,并正在申报省级特色村。

2.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乡村旅游,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加大对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建力度;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对景区内的客房、厨房、厕所进行改造。努力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乡村旅游环境。

(1)交通方面。良好的路面、顺畅的通行、清晰的指引牌,是游客快捷到达乡村旅游点的基本条件。据统计,目前温州私家车拥有量居全省第一,自驾车外出旅游数量近几年也强劲增长。根据实际情况,景区、景点要建设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

(2)住宿方面。景区农家屋的修缮和建设,不但要体现农家特色,而且要保持客房及周边环境清洁卫生。床上用品、卫生间用品要做到一客一换。

(3)餐饮方面。坚持利用当地自产的、新鲜的原料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菜肴要创新,起名要有文化内涵,讲究“色”、“香”、“味”、“型”和环境、氛围的统一。

3.借鉴成功经验,加强经营管理。温州可以借鉴安吉县的成功经验:从县到乡到村,形成链式管理。成立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指导。在各乡成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为每个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在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成立乡村旅游工作站。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应从开办条件、接待服务、行为道德、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规范。

4.依托当地资源,创办特色项目。乡村旅游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形成特色,以“特色”来吸引游人。目前温州的乡村旅游在突出内涵方面不够,因此要认真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永嘉县依托古村落、楠溪江,大力宣传永嘉学派,将乡村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依托当地资源状况开发特色项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变”。

5.注重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具体的思路有:(1)迎合城市人返朴归真的心理,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优质产品。如建立生态型生产区,开发全绿色、无污染等农副产品。(2)山区农民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加工旅游商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比如:利用竹、木、藤、根、草等进行编、雕,加工成工艺品。这些商品不仅环保,而且美观实用。(3)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和销售策略。例如:瓯海区娄桥镇白云山农业观光园饲养乌鸡,产下的绿蛋,用盒装在精美的小箱里,现场卖蛋卖票,城区设专卖店,凭票提货,颇受游客欢喜。

四、结语

虽然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温州乡村旅游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白锐:离开都市,我们去“农家乐”[N].温州晚报.2007,(11)

[2]赵航王庆: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6,(23)

[3]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5)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2-01-29

作者简介:黄梅梅(1980―),女,广西靖西人,农经师,主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和农业经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205-03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广西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80%以上在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艺术开展农业观光游及农民生活体验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卫生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能够加强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文明素质。乡村旅游业正在成为广西实现富民强桂的新跨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广西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全国较早兴起乡村旅游的省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在桂林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带动下,由外国散客及背包客的推动,在浏览漓江返程中转地的阳朔,广西乡村旅游悄然兴起。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政策的出台,桂林市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逐步在漓江沿岸以及龙脊梯田等著名景点景区着手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阳朔高田乡枥村和龙胜龙脊和平乡就是这一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区各地纷纷开展了以“农家乐”、民族村寨观光游为主要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逐步在全区铺开。2004年以后,广西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发展规模和涵盖范围明显扩大,并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高度关注,有效地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相结合,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6年,广西区旅游局和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广西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将拿出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进行专项扶持,把旅游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广西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得益于领导重视,部门携手,措施到位,广西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累计建立各类休闲农业园288个,农家乐旅游点1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在全国排第9位,在西部省区排第2位,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近10万人,分布在全区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年接待旅游人数约3 500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农民从中增收近3亿元,旅游点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自治区旅游局还与农业厅、建设厅和林业厅等部门合作打造了15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的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沿线和右江河谷沿线城乡风貌改造的乡村旅游村屯示范工作也初显成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格局正在八桂大地形成。

目前,广西各地的乡村旅游形成由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逐步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涵盖农业的各种业态,并形成广西自己的特色品牌。主要类型有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采摘型乡村旅游,如恭城县红岩瑶族村、北流市罗政村;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农业示范型乡村旅游,如广西八桂田园、广西现代科技示范中心、南宁金满园、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等;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如南宁市杨美古镇、宾阳县蔡氏书香古宅;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长寿养生型乡村旅游,如巴马县坡纳屯、乐业县火卖屯。

3 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3.1 推动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发展旅游可以使农业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的圈子,开发出生产过程中以及农产品收获前的观赏价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经营途径,更好的挖掘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对旅游而言,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产生的新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融入自然、注重休闲的优势成为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大旅游产业的一种有益补充。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到953亿元,相当于全区当年生产总值(GDP)9 502亿元的10%,旅游业已经成广西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大旅游产业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功不可没。

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有利于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靖西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良性发展。如今当地种植的茶叶、辣椒等农作物,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绣球、民族服饰、木雕等手工艺品,拓宽了增收渠道。

3.3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强,每增加1个旅游业就业人员,可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6人就业。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途径,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客栈、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促进了农村餐饮、交通、文化等行业的发展。阳朔县现有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拉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增收达4 000多元。据对广西50个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直接提供给当地农民的就业岗位达7 000多个,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门路。

3.4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乡村旅游把城市的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帮助农民更多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致富信息,直接带动了城乡之间财富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北流市罗政村通过休闲农业旅游和农家乐的开发,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十八均举办旅游文化节、裴九娘(裴圣)文化节、龙眼节等活动,吸引了10多万名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各种农村政策、种养信息、科技资讯、务工招聘则“搭车”宣传,城市游客在罗政村可领略到农村的生态之美,而村民则借机获得了农耕科技知识,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和谐景象。

4 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态势总体良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相关配套政策滞后,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论证和规划,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二是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三是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精品景点少,缺乏自身特色,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因素使乡村旅游越来越难从旅游业中获利。四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

4.1 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广西乡村旅游发展难题。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和打造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制定乡村旅游线路,制作与景区、景物相协调的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和宣传广告牌。农业部门要结合“一村一品”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田园生态型休闲农业名村名镇;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基地;结合实话“百村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民俗风情型休闲旅游示范新农村;结合农户庭院经济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家乐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建设、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应优先考虑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予以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直接用于采摘、观光、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土地所得税。

4.2 科学布局,错位发展,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广西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六大类型”,即“农(渔)家乐乡村旅游、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古村镇聚落乡村旅游、回归自然乡村旅游”,按照“交通便捷、设施配套、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思路,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要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引导个性化发展,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关联带动,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此外,要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营销,精心制作发行反映乡村旅游形象的宣传画册、光盘、书籍等,依托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宣传、推广和营销广西乡村旅游产品。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把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推进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和农村“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工作,为游客提高空气清新和舒适宜人的休闲旅游环境,以放松心情,洗净城市所带来的铅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 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以旅游部门为主,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要配合抓好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结合项目开发制定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重点抓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乡村旅游规划创意策划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县乡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提供门类全、数量足、质量高、用得上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5 规范发展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对全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广西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完善旅游服务标准、旅游投诉以及旅游处罚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建立、实施乡村旅游行业准入制度,提高乡村旅游行业的进入门槛,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档次不高、卫生条件差的一家一户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形式,净化乡村旅游市场环境,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 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6).

[2] 苗 丽,周少强.广西乡村游已成为广西旅游业品牌[N].当代生活报,2009-12-14(5).

[3] 何 明,邝伟楠.乡村旅游成为广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N].广西日报,2009-08-15(6).

篇6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对策;达州

资助项目: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基于低碳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产业耦合互动研究——以达州市为例”(LYM12-31)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乡村景观与文化是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低碳化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探寻达州乡村旅游实现低碳的对策,对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达州市生态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由于地处南北气候分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绿色资源丰富,所在的秦巴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中国的“中央公园”,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此外,达州农耕历史悠久,耕地面积达90.8万公顷,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盛产富硒茶叶、魔芋、香菇、竹笋、核桃、蕨菜等土特产,其中萼贝、皮桔、天麻、银杏等名贵药材广为人们喜爱,宋氏葛业系列保健产品享誉省内外,富硒名茶“巴山雀舌”曾获国际文化名茶金奖,旧院黑鸡中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世界珍禽。

(二)发展速度快,增加数量多,经济效益好

近年来,达州市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涌现出了通川区王家山、莲花湖、新村,达县桂花村、宣汉县黄金槽、大竹县清河镇等众多乡村旅游基地;目前已有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仅通川区便有农家乐一百多家,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一年达5亿多元。这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年均收入一般在10—50万元左右,有的更在百万元以上。2011年,政府共投资2.7亿元用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是30家三星级“农家乐”,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四星级7家。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安全隐患大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投资少,多为农民自发发展;二、开发过程缺乏整体的规划,论证不充分,旅游地容量不足,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乡村环境的承载力严重超标;三、旅游地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至于旅游区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现象频频出现。

(四)乡村景观破坏,乡村文化流失

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但部分景观开发者为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迎合消费者需求,致使农田斑块出现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失去了原有良好的乡村景观特色;地域景观的特征逐渐被城市的景观特征所吞没,特别是住宅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不协调,地域性建筑被现代式建筑、各种西式别墅吞没:各类设施建设脱离自然景观的盲目建设,侵占和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景观。

达州乡村厚重悠久的巴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是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城市旅游者的到来,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城市文化对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直至被同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达州乡村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崇拜,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其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以致“淳朴”的乡村吸引力消失,乡村旅游丧失了乡村特色、区域特色,必然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达州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一)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树立品牌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做“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自此,“低碳旅游”概念被广大景区和游客了解、接受,低碳旅游的风潮也随之悄然升起,且逐渐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达州市乡村旅游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提倡低碳经济下的低碳乡村旅游理念具有一定前瞻性,虽然“小众”却很时尚,在同质化严重的乡村旅游竞争中,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低碳化的乡村旅游,更有利于独辟蹊径,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达州独特的乡村旅游个性和品牌,获得旅游者的认同并引领旅游者的消费导向[3]。

篇8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 旅游农业 对策

旅游农业是指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农业设备、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旅游农业要面向农业旅游的市场需要,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农业的旅游包涵休闲功能,但不仅仅局限休闲功能。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旅游农业

1.农业多功能性

多功能农业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还要为其他目标如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做出贡献。我们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贵州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农业在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公正稳定,改善区域直至全国大流域生态环境,维系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保留民族特色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的内涵,是指旅游农业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并反映旅游农业特有属性的认识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旅游农业作如下表述: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溉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旅游农业具有如下几个特有属性。

(1)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旅游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具有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

旅游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具有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

旅游农业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措情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

(4)具有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

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旅游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活动过程协调一致。

(5)具有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旅游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旅游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二、贵州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贵州发展旅游农业的背景

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合。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丘陵和占73%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给游客创造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的资源条件。

从现实来看,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是中国最欠发达的省份之一。通过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根据2007年8月贵州省旅游局组织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研各地州提供的《贵州省各市、州(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表》(以下简称《地州表6》)、《典型村寨的入户调查表》的数据,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下:

据统计到2006年底

――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村寨数共计575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数达6184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直接从业人数60998人次;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脱贫人口数175097人;

――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已达70878人次;占旅游从业人员比例平均达56.7%;

――政府用于村寨交通基建投资的金额达25.9亿元;

――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达1617万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9万多人次;

――乡村旅游总收入达近63.38亿元(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47.3亿元);

――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2070元。

其中,黔东南、遵义地区以及黔南地区分列乡村旅游总收入的前三名,各区收入分别为:47.89亿、10亿、2.5亿。

表1 2006年各地州市开展乡村旅游具体情况表

三、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旅游经营者已经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

1.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品牌效应差

我省在旅游农业的开发过程中,很多都是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主要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没有把旅游接待地能够吸引游客的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等放在重要位置。

2.项目缺乏规划和策划,盲目性过高

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旅游农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农业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省旅游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建设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5.产业化层次低

第一,对农业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够。旅游产品大都以农家乐之类为主,产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是区域性周边市场,市场定位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以自驾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响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三,作为旅游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形成。

6.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原生态破坏严重

我省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甚至还有贫困地区人民渴望通过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就变成了一种破坏力。

四、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旅游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旅游农业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我省旅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过程中要突破区域局限,突出特色,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产品,深刻挖掘旅游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现有资源分布情况和农业的季节性特征,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农业品牌。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我省的旅游农业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

目前,旅游农业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投入,经济实力不强。在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拓宽资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引进先进的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其竞争力。要加强旅游农业地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交通、食宿、卫生等问题,以便开展“一条龙”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获得经济效益。

4.挖掘亮点,坚持“特色”开发之路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坚持特色原则,将“特色”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卖点”,避免随波逐流,千景一面。目前,贵州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贵阳市小河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花溪区的镇山村、乌当区香纸沟等,正是由于突出了“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发掘农业资源的多功能,加大产业化层次

农业产业功能。这是从农业的一般功能来说的。农业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平台,同时,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

休闲游憩。乡村多宁静,空气好,民风纯朴,对休闲养生是极好的去处。同时,游客在休闲过程中,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和服务于一体。起到修身、养生、静心、养神的最佳效果。

观光学习。游客通过对旅游农业产品的了解,充分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体验。与此同时,游客的参与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

体验养生。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6.努力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农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旅游业和农业的双重效益。旅游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在旅游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坚持走生态效益型道路,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我省丰富的旅游农业资源又为发展旅游农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我省旅游农业开发潜力很大,必将蓬勃发展,成为一项生命力强大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文林,翟虎渠.旅游农业[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魏小安,刘赵平,张数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5]李长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篇9

一、引言

近几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其发极大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原理和方法,这些往往会使得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衍生出旅游产品单一、档次过低以及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在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对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给出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已经创建了多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依靠其天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别有韵味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是农业观光游,还充满了农民生活体验的乐趣,大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为农民也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国吹起的乡村旅游热潮中,广西以积极者的姿态走在了队伍的前面,带动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广西乡村旅游业的特点也呈现出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如漓江东岸旅游线、兴安灵渠灵湖景区等数十个乡村旅游项目,以及南疆边关揽胜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千年灵渠寻古游、壮乡大观之旅、等乡村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目前广西还建成了桂林恭城红岩生态旅游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29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形成了从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生态农业型、科技示范型和农村民俗型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广西省的乡村旅游业也会有其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缺陷。首先,速度过快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例如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来对整个地区进行引导,大多数地区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对原有民居稍加整改就开始接待游客。但是这样的没有统一规划的改动,既不利于大规模的观光参与性的可能,也丧失了其原有的乡土气息。而且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认识缺乏,并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盲目性,例如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

四、发展对策

(一)科学合理规划

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凸显出各地区的差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对整个广西做个整体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地乡村所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做规划。在遵循规划原则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对规划区域内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分析其存在优势资源,并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且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然后是对该规划区域进行开发定位与空间规划,制定其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在加强对一些重点旅游城市(桂林、南宁、北海等)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统一规划。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广西努力建设好从旅游城市延长到乡村的旅游线路。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具备生态思想,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积极培养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造景观与自然的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重视对广西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广西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多彩的农耕和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三)强化科学规范化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发展和壮大;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外商参与兴办乡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广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桂林市、南宁市以及北海市等旅游热点城市的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各地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必须达到卫生标准。同时对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予以高度重视,由于广西省雨季较长,且易发生洪涝灾害,要兴建排水系统,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五、结论与展望

篇10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省略.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lntour.省略20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