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篇1

一、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贺州市号称“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近来又定位为“森林之城、田园都市”。顾名思义,山水、田园无疑是贺州的一个亮点。因此,旅游、绿色蔬菜业、水果业、林业、纸业等与农业有关产业的发展必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一个重中之重的议题。

2、人文历史文化的优势。贺州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又以其博大的胸襟融合各种各样的文化在其中。

在贺州,仅语言的多样性就足以令外人惊奇,客家话、钟山土话、桂柳话、广东话、普通话、瑶话等语言夹杂在这里互相交汇。很多外地人一到贺州即可找到熟悉的语言气息,讲任何语言,都不觉得有隔阂。同时,历史文化气息在乡村里广泛存在。不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依然保存着一丝丝的历史痕迹。

贺州市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因与广东接壤,饮食习惯也与之相仿。在饮食方面,仅瑶族的油茶、钟山的大肚粑及几种其他类别的糍粑就会让人念念不忘。饮食市场以粤菜为主,川菜、湘菜、鲁菜等中国国内名菜也都有。贺州云集了各地小吃,各种菜肴和地方风味小吃琳琅满目,样多味美。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和白粥拌小菜等。著名美食有信都三黄鸡、黄田扣肉、姑婆山米酒等。

3、交通枢纽优势。贺州市的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后,发达的交通在带给贺州人便利的同时,也给外地人进入贺州提供了便利。因此,“走出去,引进来”就是一个战略性策略。“走出去”,就是依托地理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大量输出农业产品,首先全面占领珠江三角洲的农贸市场,然后发展到港澳台等地,再到东南亚;“引进来”,就是用贺州的旅游优势吸引港澳台、广东以及全国旅游爱好者进入贺州,让他们充分体味贺州与众不同的文化、风俗、历史、风景。

二、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贺州是农业大市,但还远远不是农业强市。农业种植业产业化不够,缺少完善的科学发展整体规划。主要是农业产品单一、价格不稳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抗风险能力低等。例如,英家大头菜是贺州的一个农业品牌,但是本地没有大头菜加工基地,主要靠卖到广东加工,由于价格、市场等不稳定因素,发展极其缓慢,很难形成产业化模式。

2、旅游规模较小。贺州是优秀旅游城市,要依靠旅游打造新形象,但旅游产业仍存在很大不足。旅游产业化不够完善,规模不够大,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相对较少。贺州本地一些乡村的旅游、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外人的发掘和农村本地人的宣传,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没有被利用。

三、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

基于以上形势分析,贺州的发展需要抓住历史机遇,根据“森林之城、田园都市”这一新形势下的城市定位,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独特规划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单靠简单加工业,我们是不够和广东及周边地区竞争的,而农业、农村才是新形势下贺州必须重新着重审视、找到发展突破口的亮点。因此发展魅力乡村旅游,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一是能宣传贺州的新定位,有利于政府掌握更多关于本市乡村的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对深化贺州市“森林之城、田园都市”形象起到实质性作用。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家乐;经营水平

1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现状

农家乐这一新型旅游模式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乡村旅游演变而来的。自政府出台旅游扶贫政策以来,农家乐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由于都市人群长期处于喧嚣紧张的生活状态中,需要回归自然寻求一种轻松的旅游方式,由此农家乐经济产业链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乡村旅游客流量已达3亿人次,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已达800亿元[1]。现如今大江南北都可看到农家乐的身影,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农家乐的发展对实现城乡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农家乐在我国各地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家乐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整体发展规划不合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进,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第二,部分餐饮门店证照不齐全,无证经营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资金,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一些未经防火审核的建筑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经营者缺乏安全自救常识。此前,我国农家乐项目开发较为盲目,出现资源浪费及管理思想落后的现象,经营者通常对旅游市场预测不敏感,缺乏具体营销策略,对于旺季和淡季经营不平衡。由于经营者文化素养的限制,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服务质量也较低。此外,政府方面对于农家乐的扶持力度不够,参与度较低,没有积极做出引导,使原有的乡村味道遭到破坏,甚至会造成农户间的恶性争斗。

3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农家乐经济发展对策

3.1强化管理部门自身责任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其重视服务质量。为了促进农家乐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的规范与引导不可缺少。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农家乐的开发与经营管理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建设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项目,促进行业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应明确行业准则,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增加经营者的自律性,整体提高农家乐发展水平。应对农家乐经营人员展开培训,如在旅游知识、礼仪服务规范、管理水平、烹饪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使其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家乐品质与等级。对农家乐实施等级划分政策,加强管理部门的整顿,对相关场所进行综合评定,对基础设施、安全条件、卫生标准等几项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评定不合格的商家进行警告、整顿[2]。在执行检查时,要求经营管理人员出示营业执照,必须达到证件齐全的要求,否则将不予开放。农家乐协会应对经营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并体现出经营者的基本义务。对农家乐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当地风土特色来确定,不可盲目发展,具体表现在增添新颖娱乐项目,同时保留生态特色。

3.2提高农家乐经营水平

农家乐经营者应立足当地的生态特色,从基本服务起步。在农家菜上体现出当地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农家屋,为游客提供可采摘、垂钓等休闲娱乐地域,将田园风光展现出来。农家乐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提高经营水平,研发出他人无可复制的项目。农家乐最大的特点在于“农”,所以经营者应充分开发可供游客实践的农事项目,运用农村风光与农事活动吸引都市人群的目光。例如,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由于旺季带来较多的游客,使现有食物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许多经营户带领游客进行农事采摘,游客在农事活动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不同的山水成就了不同趣味的农家乐,游客被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所感染。由此可见,农户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趣味旅游项目。现有资源指的是土地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等,使游客参与到趣味项目的体验中,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农村生活体验,体会农家乐独有的魅力。

3.3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需要对农家乐的长远发展给予支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划布局。制定的规范管理体制要符合实际发展状况,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从物价、卫生、质检等各个方面入手。定期做市场调研工作,收集市场信息与旅游动态,对市场行情做出预测,为农家乐业主提供正确的指导,研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家乐的扶持力度,维护公共关系,将农家乐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优质服务宣传至更多地区,利用政府优势扩大本地农家乐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来休闲度假,从而提高农家乐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此外,政府应辅助农户积极开发新景点,充分展现本地特色。由于大量游客长此以往的蜂拥而入会导致农村基础设施遭到损坏。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对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展开建设,完善相关旅游设施,同时提供便捷的交通旅游路线,如开设旅游大巴通道,使游客体会到舒适与便捷感。

3.4拓宽融资渠道

农户应寻求更多的融资通道,解决农家乐资金短缺的现状,改善设施管理与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也可促进其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下不断增加新的项目,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连锁产业链,使农家乐逐渐形成星级档次。金融企业需适当降低对农民的贷款门槛,使农家乐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对商业银行来讲,可以拓宽贷款营销的渠道,从而达到与农家乐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目的。此外,建立网络营销平台,用现代化经营理念进行管理,打破传统营销模式,依照科学流程展开管理,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优势,为农家乐开拓旅游市场。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客流量与经济效益,使农家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农村经济;影响分析

0引言

当今,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有效地、精准地展开扶贫攻坚。目前我国已经大力展开了扶贫工作,相关的领域得到拓展,扶贫的方式多样化,开展旅游扶贫就是其中方式之一。实践证明通过旅游扶贫,已经对超过两万两千贫困农村,可以说效果卓越。各个地区政府都不断展开旅游扶贫,相关的同志也高度重视其发展所带来的效果。根据很多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主流观点都觉得通过旅游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提供就业岗位有着很大的作用。不少同志运用各种计量经济的方法展开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旅游发展对于经济的提升拥有着非常突出的效果。不过关于旅游发展能不能有效减小城市农村差距这点存在很大差异看法,有部分人觉得旅游发展对于减小城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也有部分人觉得旅游发展会让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变得更大。

1观光农业旅游概述

所谓的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其实是建立在农村所特有的资源基础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游玩,让游客来到农村地区享受到独特的自然生态生活和体验到新的农业技术,让游玩项目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当地政府必须对农村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起来,这样对于农村地区的扶贫攻坚的实现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里将针对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给当地政府制定出具有实效性农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

2观光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通过观光农业旅游收入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收入进行比较,可以借此判断出乡村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通过城市以及农村的人均收入的比值,可以分析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把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定位因变量,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水准定为自变量。因为上一期的收入差距也会对这一期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需要把城市和农村收入的差距一阶滞后项当做是自变量。根据有关的资料分析得知,当地的观光农业旅游的经济资源和经济效益是呈现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对农村的土地、资金等加强投入,那么就可以促进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收入等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当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发展,也可以给当地农村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从而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可见,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可以大幅度的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稳定、良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还有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有不少的农民面临着就业困难等问题。而农村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关于到住宿以及餐饮等大量的行业,还可以有效的带动食品日用品、土产品等行业。想有效推动农业观光旅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很多的管理、服务以及技术人员,这也让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当地的农民得到了就业的机会。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分析就发现其结构比例当中,第一以及第二产业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相应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却不断的得到提升。可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而农村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便是一种典型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可以促使第一以及第二产业的良好发展。另外,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以及居民也需要大力的加入到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建设中来,这样所有人通过合作,各需其职,相互帮助与促进,从而有效的保证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科学的、良好的发展。还有,当地人们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寻找到契合自己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总的来看,需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的两者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农业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当旅游业得到了发展,同样也可以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的培育出具备特色的农业旅游产业,需要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毕竟要想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得到持久性的发展,就要明白其根源是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不仅要对生态加强保护,而且还要激发农业旅游主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3有效促进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于策略方面,这不仅需要重视当地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的进行引导,促使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突出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特点。之外,还需要注重民族型农业观光旅游的全面开发,从而展现出农村文化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1当地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想有效的促进农村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效发展,当地政府就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政策。一定要全面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各级政府的主导地位有效的展现出来。首先政府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把各个地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业加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当中;其次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更有效的扶持,促进当地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还有就是政府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对于当地拥有较大潜力、持续发展能力的旅游项目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来激励那些拥有大规模的农业观光旅游企业,让他们得到稳定良好的发展。同时需要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来激发他们的热情,创新发展的热情,加强提升服务的能力,给投资旅游观光农业者办理相关的合法手续,这样会促使农业观光旅游得到更加方便和高效地进行开发,会促进农村各项各业的健康发展,造富百姓,使农民增收,加速减小城乡差距。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必须要不断的构建出完善的土地,这对于当地农村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2积极的进行引导,促使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当地的观光旅游产业得到健康的、良好的发展,政府部门就一定要不断地、科学地、积极地、主动地展开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要引导涉及到了整体的规划以及观光旅游产业的特点定位和市场的发展导向,必须要指导农业观光旅游进行整体发展的规划,从而防止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盲目开发的情况。要促使农业观光旅游规划以及相关的建设规划能够有机结合,契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促进当地新农村的构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正确的展开引导,观光旅游对自身的特色有了更充足的认知和定位,对于当地的农村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与激励,相关的经营者不断的构建出拥有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市场进行相应的引导,这也是观光旅游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点,所有的旅游资源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发,都要紧紧地结合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需要尽可能的做好招商工作,对经营的机制展开革新,让农村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能够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

3.3突出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特点

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加强其中的科技文化含量,这样可以让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得到更有发展空间。当地的观光农业旅游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将地域文化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好产品的质量。比如说,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等作为基础,对于农村的资源展开全面的开发和运用,将这些资源充分的运用到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中。要想让当地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就要深刻的认识到突出自身的特点,提升产品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

3.4民族型农业观光旅游必须全面的开发出农村文化的内涵

农村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当地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必须要把相关的民俗文化融入到观光农业旅游的内容当中。这样做不但能够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也能够让农业观光旅游具备更有文化底蕴和内涵,还能够让农业观光旅游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以及文化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进行当地民族文化农业观光旅游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比如说,可以对农村所拥有的独特传统工艺、文物古迹、民族艺术等等展开深度的挖掘,然后通过古树、古庙等的参观活动,把农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展示给游客,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得到观光休闲的独特体验,还能够让他们拥有文化知识学习的感受,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单单是在休闲和放松,还可以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以及历史,从而让他们的知识得到提升,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厚兴趣。

篇4

一、村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平衡、模式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

2.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

3.思想落后。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善于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的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忙于“中心工作”,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少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5.管理不规范。个别村组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村、组收取承包费困难。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土地低价出租等资源长期发包、收入提前消费等情况突出,缺乏具有“造血功能”的集体经济项目、收入,造成后来班子无可开发利用资源的被动局面。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1.1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1.2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篇5

2014年全县旅游行业克服市场疲软、经济运行走低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力推动旅游业逆势上扬,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717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27%。据统计,我县旅游业对消费拉动比例为1:8,对就业的拉动比例为1:5,2014年旅游业直接就业1.3万人,间接就业6.5万人,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38%,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__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县,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县委、政府提出的“南工北农”的战略方针,南边我们依托强大的工业园区发展工业旅游,北部则依托原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这是__县目前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一大希望、一大亮点、一大支柱。

1、旅游开发,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品与功能单一,同质化严重,主题不鲜明等问题。

2、在旅游资源分布上,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生态、田园、人文与红色资源相对集中于北部,工业资源相对集中于中南部。

3、__县各乡镇旅游空间内部单元间缺乏有机整合,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上缺乏明晰定位,使得各乡镇内部存在较大程度的同质化现象。

4、__县各乡镇(街道)中,除了开慧等少数乡镇将旅游业(包含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作为镇域主导产业之一进行大力发展之外,多数乡镇对旅游业重视程度不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不足。

5、__县餐饮类型和数量丰富,拥有一些特色餐饮,但品牌影响力尚不足。住宿酒店较多,但高星级酒店集中于县城且数量不多,多层次的住宿体系尚未构建,酒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6、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旅游专线巴士尚待完善。

7、景区开发方面,__县拥有4A景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工业旅游示范点及各类农家接待点较多,但多数景区开发比较初级,景点之间缺乏联动。商业设施多数集中于县城,但商业街区缺乏特色;景区缺少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购物系统尚未形成。休闲娱乐场所种类繁多,但旅游产品的娱乐元素不足,节庆策划没有充分彰显地域特色,未形成品牌节庆。

8、县政府对旅游发展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统计数据不够深入和全面。在旅游设施与服务功能、旅游市场监管与游客满意度、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和教育培训、旅游安全等方面均需要完善和提升。

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期,围绕资本、土地提出的金融、融资渠道、农村产权的改革为旅游资本导入、乡村旅游开发等带来诸多利好。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等三项措施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改革发展。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旅游发展动力、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等5大方面内容。一系列改革红利和国家政策的出台促使旅游业潜能高位释放,使其实质性成为国家促经济、优生态、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休闲旅游正在兴起。随着国家休闲泛化趋势日益明显,休闲旅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城区、近郊、远郊不同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亲水休闲、乡村休闲、运动休闲、生态休闲、养生休闲、郊野实景剧、休闲Mall等休闲旅游产品,构建层次化休闲旅游系统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__“一带一部”新的战略定位下,__县作为__省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县和全国综合实力第八强县、大__次中心,拥有中部第一、全球百强国际机场,是汇聚沪昆、京深高铁的重要铁路枢纽城市;其问鼎一带一部中心城市优势明显。

与长株潭区域各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如浏阳、宁乡、韶山等)相比,__县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游客增长较慢,但其消费引力强、人均旅游消费高,整合县域旅游品牌、提升__县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人气是旅游发展的核心任务。

从长株潭区域旅游产品供求市场来看,目前长株潭旅游市场仍处于观光时代,整个区域休闲度假旅游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自驾游、商务游、度假游等专项旅游市场尚待培育。

从交通区位来看,__县具有绝佳区位优势,沪昆、京深双向高铁、黄花国际机场、以及京港澳高速、长浏高速等形成的井型高速构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__县打开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落实党的十和十以来的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立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顺应中央政府大力推动服务业、文化业发展的契机,培育并践行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旅游业内生发展机制,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得益彰,推动__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规划坚持资源整合、可操作性、市场导向与突出特色四大原则:

(1)资源整合原则

根据__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和《__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对县内主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进一步加强跨区协作,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一体化整

合营销等方面,加强横向联系,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互补,达成区域共赢。(2)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在确保其战略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指导具体化。在具体项目策划上,既要突出__县的特色及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在规划管理方面,要充分与政府政策相结合,同时考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在时间上,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序列安排。

(3)市场导向原则

人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规划必须考虑游客的本质需求。在客源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结构层次游客,开发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以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占据市场。

(4)突出特色原则

在规划中,应充分凸显地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特色,面向旅游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设计出独具__县特色的各类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进而实现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变。

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__县旅游品牌,争创国家旅游强县,树立县域旅游业创新发展典范。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促进__县城乡统筹,带动北部乡镇经济发展。优化__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之与旅游强县目标相适应、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主要任务是扶持优势,集聚人气。整合已有旅游项目,重点扶持优势项目做大做强,改善基础配套,依托优势项目,跻身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热门地。不断完善体系,深化品牌。以两型建设以及城乡统筹要求为标准,整合并深化全域旅游项目与品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中部地区知名的全域休闲旅游城市。

至2016年,年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1%。年旅游人数突破980万人次。2020年,年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年旅游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

1)、构建__县旅游品牌体系

根据__县旅游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商务旅游、红色休闲、乡村休闲、康疗度假、工业旅游等五大特色旅游品牌。特色旅游品牌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品牌价值,具有持久的市场影响力,有利于增强__县旅游产品竞争力,是__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核心。

2)、理顺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关系

以__县主体功能区规划(2015)为主要依据,规划形成一轴四带、一核三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一轴指黄兴大道旅游发展轴,对黄兴大道整条道路及两旁坡地等实施绿道改造计划,分为北部田园风光、南部城市景观两个段落打造为绿色景观游憩轴线,并串联起县域内30余个景区景点,形成南北快速旅游干线。

四带指浏阳河、捞刀河、金井河、麻林河休闲风光带,通过滨河绿道、滨水景观设计、疏浚河道等工程,打造滨水特色旅游休闲廊道。

一核指星沙城市休闲核,范围包括__县行政中心和中央商务区,依托此区块的优势区位以及商务、文化、休闲绿地等资源,构筑融合城市生态休闲、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生态观光、休闲购物等功能为一体,市民宜居、游客宜游的城市休闲空间。

三区指空港-高铁现代服务经济区、生态工业旅游体验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度假区。通过明确旅游功能分区,引导片区内旅游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3)、因地制宜的推动北部乡镇发展

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势,充分挖掘北部乡镇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的推动北部乡镇发展。北部乡镇具有森林资源、田园/茶园资源、红色资源、温泉资源、康体疗养资源等特色旅游资源,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发展旅游产业是对__县“南工北农”产业格局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推动北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城乡统筹。

4)、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__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信息、旅游交通等重要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与__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也难以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本次规划重点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公共交通、旅游惠民便民、旅游行政服务等五大旅游服务体系。

1)、旅游精品工程

以__县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精品。近期重点打造以北部乡镇为重点的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松雅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华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打造果园生态艺术小镇与春华田园风情小镇等项目,中远期重点打造松雅湖、麻林温泉小镇、空港旅游产业带等项目。

2)、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品牌形象、景区创A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个方面构建__县旅游品牌:

(1)打造旅游品牌:打造具有__县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推广宣传、统一服务标准。在省市级主要媒体投放旅游形象广告,构建网络推介平台,运用SNS社区、微信微博、朋友圈、论坛等形式扩大__县旅游品牌影响力。

(2)A级景区升级:近期先行对板仓小镇、松雅湖进行5A创建,黄兴故居、影珠山、北山森林公园创建4A级景区,对天华山进行3A景区创建。

(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曾是__县优势旅游项目,但近年来发展遇到瓶颈,急需进行转型升级。近期应逐步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转型引导,鼓励大型农庄企业进行重组合作,形成乡村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连锁经营模式,在品牌塑造、功能定位、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整体升级换代,实现__县乡村旅游经济再次腾飞。

3)、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包括旅游管理、公共设施、旅游营销、旅游购物等四大体系及类型的示范工程。

4)、旅游宣传营销工程

从营销手段、重点市场、旅游产品三个角度开展旅游宣传工作:

营销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近期开通__县旅游公众微信、微博,定期__县最新旅游信息;在旅游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台、报纸投放旅游广告。线下近期内举办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以此快速扩展__县旅游景区品牌。主要节庆活动有:美食节、葡萄采摘节、花卉节、万人骑行绿道活动、红色旅游节等。

重点市场:近期启动市场以长株潭市场为核心,通过便捷的近距离短程交通将游客迅速带入__县。

篇6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篇7

恩施市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恩施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川秀美、森林繁茂,森林覆盖率达63%,素有“鄂西林海”之称,也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和“华中药库”,是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发展低碳城市有利于生态恩施的建设。恩施市在能源结构方面,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较高,水电、天然气、沼气大面积推广和使用,煤炭在能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比重明显提高。目前,恩施城镇居民80%以上的家庭以电能和天然气为主,农村60%以上的家庭使用沼气。这些都为恩施市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恩施以创建低碳城市为抓手,以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为切入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推进的原则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理念,并通过四个路径大力推进恩施市的低碳发展。

首先,建好低碳城市试点。2012年同志到恩施市实地调研,要求恩施市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做好中西部城市的示范工作。在规划任务上要求建设低碳工业园在内的五个园区,实现经济发展与低碳建设的统筹兼顾。

其次,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六城同创”结合,将建设低碳城市与“六城同创”结合。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民俗风情城、山水园林城、生态旅游城、交通枢纽城和区域生态城市。二是与“生态家园”相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创建“中国低碳城市”与“生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立足于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生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新民居、新村庄、新集镇,探索并形成在全国推广的新农村建设的恩施模式。

第三,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现代农业、新兴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恩施的黑猪、黄牛等特色畜禽品牌深受市场青睐,板党、窑归、紫油厚补等地道药材供不应求,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加大,2009年带来的产值达到29亿多元。目前三大产业的结构比达到15.8:38.5:43。二是突出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的根本在于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需要实施构建低碳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建设新能源三大工程。目前,恩施州建设沼气池的农户已达45.5万户,占全州总农户数的48%左右。据报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持开发的“湖北省恩施州生态家园户用沼气池”项目已于2009年底获联合国批准,并成功注册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三是突出生态建设。主要采取了生态保护,绿地建设,碧水计划三大行动,加强生态保护,深化林权制度的改革,加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好封山育林的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与湖北东风公司合作建设的碳平衡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东风公司在恩施市投资建设生态林,以此来弥补碳费。

最后,强化四个保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明确总体思路。制定《恩施市创建低碳城市实施意见》,编制《恩施市创建低碳城市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低碳城市建设。二是强化机制创新,确保统筹推进。中央政府高度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要求中西部地区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也给予恩施大量的生态补偿政策,因此在进行中西部地区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做好低碳产业的发展尤为紧迫。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发展基础。必须整合院校、企业相关的资源,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推进减排技术、新能源节能开发技术和创新。四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加大低碳理念宣传力度,倡导广大市民低碳生活,提高全民参与创建低碳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恩施市的下一步目标构想

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发展状况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运用了辩证唯物法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理论和性质,解释了我们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而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与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把城市和农村建设统一进行规划,建立城乡互动,政策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使城乡统筹发展走向更好的局面,以便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一致。

一、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涵义

1、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城乡统筹的含义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研究出来的一种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和新道路;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全面的筹划、综合考虑,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从而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二、分析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乡镇经济实力逐渐壮大。从以往我国的城乡状况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广大农村资金较为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城市带动农村犹如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以上矛盾,各地区大部分始终坚持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部分地区完成了工业特色产业构架,快速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聚集快速。农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一条龙服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并辐射至周边乡镇、县、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2、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乡镇配合市、县规划部门的统一部署,完成“城中村”、“镇边村”等新农村发展方案的改造。运用新思路,推进了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力度,乡村居民居住条件不断完善。建立大型蔬菜生产基地、牲畜生态养殖基地,逐步实现生态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打造景观绿地、开办农家乐,促进了农村休闲旅游业的繁荣。经过统一规划之后的新农村,无论是住房、道路还是人民的生活持续都显得焕然一新。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平安和谐进步。长期以来,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建设相对薄弱。其原因在于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些也是导致农村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城乡统筹发展便优化了城乡的资源分配,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1)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2)环境保护一体化。3)统筹城乡互联网、邮、电、金融设施建设。4)城乡教学、医疗服务一体化。5)推进就业、社保一体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三、浅析当下城乡统筹发展意义和前景

1、“以人为本”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指导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重点是在农村,难点也是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到大部分的国家,但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享受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依然存在农民看不起病、农民子女上不起学、没有通畅的公路,应该拥有的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得出发点。建立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社会资源的体系是缩小差距的必然要求。

2、“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

发展是人类进步永恒的主题,在当下中国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保障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不断推进城乡统筹的核心。只有在经济上搞上去了,才能真正的改善城乡面貌,不然统筹发展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改善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既要着眼与城市更要强调农村,一体化推进。

3、“可持续协调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生态环境相对薄弱,在强调经济发展得同时,也要着重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在当下中国用牺牲环境换来经济繁荣的情况仍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某些城市,所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走上真正的可持续性协调之路。

在当下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注重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是必然的,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现这个过程中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大胆改革,大胆探索,最终走上一条实现、维护、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城乡统筹发展之经济学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杨立新,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讨论【J】,税务与经济,2007

【3】刘涛,姜海,新桥镇“三集中”六年功成,中国土地.2007

【4】韦鲁苹,城镇居住建设规划设计问题探讨,广西城镇建设.2007

篇9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说明及来源

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是城市居民体验农事休闲、了解农业文化、感受乡村民俗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休闲、体验、观光等农业旅游活动的核心农业旅游资源,其发展与结构状况是衡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尺度。以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为研究变量,来分析和反映江苏省农业旅游演化过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研究涉及的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旅游局和13个辖市旅游局官方网站截至2013年12月公布的439个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2013》中统计的102件农事节庆活动。借助Googleearth和ArcGIS10.0软件对所有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了地理空间可视化表达,以便进一步分析。

1.2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法(SSM)是在经济、能源、旅游、贸易等领域中被广泛用来动态分析和比较区域发展演化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区域研究变量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该区域所处上一级区域研究变量为参照系,通过将区域研究变量的总量变化在时间维度上分解为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来寻找影响区域研究变量发展的因素并进行解释,科学认识对象在区域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动态偏离份额法是指在研究变量发展的若干个连续研究时段a1、a2、a3…an,通过分别计算研究变量在不同时段的偏离份额分量,并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好地反映研究变量在研究期内变化状况的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需要,本研究选择以2006年为节点,将研究期划分为2000—2006和2006—2012年两个时段,通过对第j类农业旅游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偏离份额分量进行比较,来动态认识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状况。

2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偏离份额分量动态分析

2.1增长份额分量动态分析

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2,比较发现:从区域整体来看,2000—2006和2006—2012年两个时段,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均为正值,表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在各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均为贡献要素,均对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和吸引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两个时段中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增长份额分量变化基本一致,且数值均高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表明农业旅游景点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率普遍高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且在2000—2012年间呈现增长趋势。从区域内部来看,两个时段中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增长率和增长量在13个辖市间存在较大差异。2000—2006年南京、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和增长率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明显,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出宿迁近8倍,无锡、淮安和徐州以较高增长量和增长率位于全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前列,而其他地区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提升相对较滞后;2006—2012年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均有所上升,南京、苏州仍保持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已高出宿迁9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常州、盐城、连云港在这一时期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较为突出,但同南京、苏州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2结构偏离分量动态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是反映江苏省农业旅游资源结构状况对其发展贡献程度,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值越大表示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结构偏离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3,分析发现:江苏省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偏离分量差距较大,区域间农业旅游发展的结构优势差异显著,已从2000—2006年的3.857扩大至2006—2012年的9.007,表明随着城市居民体验需求多样性增强、农业旅游休闲活动丰富性拓展,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突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具有结构优势的地区由7个降至4个,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具有结构优势地区由6个增长至9个,表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优化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此外,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具有结构优势的地区,除盐城外均位于苏南地区①,表明苏南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中通过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来保持区域良好的结构优势,取得较显著效果;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结构优势增长地区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2006—2012年苏北和苏中地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通过积极开发当地特色节庆活动来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结构改善,带动农业旅游卓有成效发展。

2.3竞争力偏离分量动态分析

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反映除结构因素外,所有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旅游产品价格、交通可达性等)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程度,其中竞争力偏离分量值越大表示农业旅游竞争力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结构偏离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4,分析发现:2000—2012年13个辖市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偏离分量与农业旅游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表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在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竞争力差异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呈现普遍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农业旅游活动的深入,居民对展现特色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农事节庆活动需求更加强烈,以节庆为主的农业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同时,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2000—2006年6个增长至9个,除南京外,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在此期间苏北苏中两地通过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改善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发挥结构优势来提升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水平,呈现后来居上的势头;2006—2012年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2000—2006年6个增长至8个,除镇江外,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在此期间苏北苏中两地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宣传渠道,注重农事节庆文化品牌打造,将农事节庆活动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当地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发展的有利手段。

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偏离份额总体动态分析

3.1农业旅游发展总体动态分析

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动态数据梳理得到表1,分析发现:2006—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资源增长量相比2000—2006年平均上升10.367,结构优势平均上升2.733,竞争优势平均上升6.419,全省农业旅游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南京、常州等7地下降至无锡、常州等4地,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苏州、无锡等7地增加至泰州、宿迁等8地,且竞争力提升地区达到9地,表明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呈现整体由结构优势向竞争力优势转变的趋势,同时随着农业旅游市场成熟,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市场化水平提升,苏北和苏中农业旅游资源富矿区通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促进农业旅游资源增长率较快增长,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普遍提高。同时注意到,13个辖市农业旅游资源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各地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的极值差变化仅为6%,由2000—2006年的35.001下降至2006—2012年的32.715。2000—2006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7个,增长率最高的无锡增长量达到26.001,总偏离份额为14.134,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6个,增长率最低的淮安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仅为4.000,总偏离份额为7.866;2006—2012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8个,增长率最高的南通增长量达到33.804,总偏离份额为19.571,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5个,增长率最低的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为27.198,总偏离份额为42.743。

3.2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动态变化

为更清晰梳理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基于以上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资源结构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优劣势分析,将各地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4类。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的地区,该地区通过较合理的资源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形成其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和竞争力分量均为负值的地区,该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受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因素限制既无法形成自身资源的结构优势,也无法形成地区竞争力优势,导致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竞争劣势。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分量为负值的地区,该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势明显,对地区农业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帮助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赢得比较结构优势,弥补竞争劣势不足。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为负值,竞争力分量为正值的地区,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中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明显,成为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与其他地区相竞争的重要砝码,帮助该地区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赢得比较竞争优势,弥补了结构劣势不足。对2000—2012年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类型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图5,分析得到:经过不断发展,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由2000—2006年常州、盐城和南通3地下降至镇江1地,2006—2012年镇江在保持自身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如加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重大农业节庆活动宣传营销,积极运用区位优势吸引南京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来提升镇江农业旅游在全省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总体上提升镇江农业旅游发展水平,实现镇江农业旅游由结构突破型向优势发展型转变。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由2000—2006年徐州、宿迁变为南京、苏州,表明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居民农业旅游需求意愿增强,徐州、宿迁通过加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投入,完善农业旅游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当地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如宿迁西楚文化节、中国彭祖伏羊节、中国丰县梨花节等),使两地农业旅游发展有了较好的改善,农业旅游竞争力水平在全省得到提升,进入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行列。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由2000—2006年南京、淮安、镇江和泰州4地变为无锡、常州和盐城3地,表明2006—2012年无锡不断通过建设农业旅游景点,调整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丰富农业旅游景点类型等方式,满足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常州和盐城在保持当地农业旅游良好发展基础上,加强农业旅游资源结构调整,优化旅游景点结构,提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由2000—2006年苏州、无锡、扬州、连云港4地上升至徐州、宿迁、淮安、泰州、南通、扬州和连云港7地,且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其中,徐州、宿迁变化最为明显,在2000—2006年间两地受资源、经济等因素制约,农业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两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区内农业旅游景点建设和农事节庆活动的开发,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来提升自身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淮安和泰州两地在早期结构优势基础上,2006—2012年更加注重农业旅游竞争优势建设,尤其在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建设上工作突出,使淮安和泰州的竞争力优势弥补了结构劣势造成的损失;2006—2012年南通农业旅游资源相比2000—2006年总量上增长4倍多,竞争优势提升近34倍,从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转变为竞争突破型;扬州和连云港两地继续保持其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的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农业旅游发展新突破。综合看来,2000—2012年全省农业旅游呈现不同程度发展,尽管南京、苏州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两地仍是农业旅游资源增长总量较多的地区,南京为43.634,位列第一,苏州为27.198,位列第四。从全省三大区域来看,苏北和苏中地区后发优势明显,两地充分利用资源、市场、政策优势,发展速度较快,除盐城外农业旅游发展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苏南地区在2006—2012年间与苏北苏中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除镇江外,其余地区发展均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旅游优势地位开始下降。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滞后42.743,无锡、常州、南京则分别滞后10.482、9.442和4.496。同时,尽管苏南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减缓,由于其较好的农业旅游基础,发达的工业经济和广阔的需求市场,苏南仍保持全省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地位,2006—2012年苏南地区农业旅游资源增长总量占全省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的62.7%。

4结论与建议

江苏省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东部农业旅游发展较早和较成熟地区,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动态分析江苏省2000—2006和2006—2012年农业旅游发展,并对各地农业旅游发展进行分类对比,认识到:

①2000—2012年全省农业旅游均有所发展,其中,苏北和苏中地区基于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资源开发力度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后发优势明显,同时通过农业旅游品牌建设,重大农事节庆活动打造,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和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促使两地农业旅游发展竞争力在省内普遍提升;苏南地区受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限制,呈现发展滞后现象,但苏南地区由于农业旅游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仍是江苏省农业旅游景点增长最多地区,是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其在农业旅游市场地位仍然不容小觑。

②农业旅游资源内部差异明显,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相较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率更高,对发挥农业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效益的作用更加突出。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认识到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作为展示乡村资源特色、表现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对吸引大众旅游者,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作为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的补充是进一步优化地方农业旅游资源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农业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重要吸引物。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江苏省各地在今后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

①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整合区内资源,寻求自身突破,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发挥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优势,帮助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其中,苏南地区应更加注重农业旅游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通过重点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建设,对现有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农业旅游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苏北和苏中地区则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苏南资金、市场、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与营销工作,结合外部条件,发挥内部优势,注重对重要农业旅游景点和重大农事节庆活动培育,以节事活动为窗口,加强对外宣传推广。

②统筹发展是解决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和提升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突破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的资源、科技、交通、资金、政策等瓶颈,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农业旅游资金、技术、人才、科技等要素在苏南、苏北和苏中三个地区间的相互流动,集中优势资源帮助落后地区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品牌优势,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形成农业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篇10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丰富数据,并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开发条件等有了深刻了解。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是在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每年前往大圩镇旅游人数约有200万人,而这200万人中每人在大圩镇旅游消费约为80元,如此,大圩镇全年旅游收入约为16000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9%。由此可看出,乡村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大圩镇的支柱产业。大圩镇政府近年来不断招商引资,在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分别招标1000万元和210万元,改善了景点质量和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有:大圩古镇景观、大圩古东瀑布景区、毛洲岛生态园、大圩草莓农庄、大圩瑞金鸵鸟生态园、大圩提子生态园、天目湖景区、桂林东部凤凰城等等。

(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优势

在深入了解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总结出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1.经验优势由于大圩地处旅游产业发达的桂林市近郊,知识溢出效应明显。大圩镇内即有大量曾经在桂林市工作的熟练旅游从业者,这些从业者拥有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大量经验。另外,大圩镇从2000年即已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运营经验。巧借旅游"黄金道"-漓江,巧做假日经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不断用漓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起了文章。他们以漓江为由,借游览漓江为名来招揽游客,这使许多游客都参与到"游漓江,摘草莓"、"畅游毛洲岛"等活动行列中来,增加了大圩镇旅游景点的经营效益。此外,大圩镇有些乡村旅游景点还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机会,向高校的师生们进行宣传、优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游客的青睐和好评。巧打季节牌、巧托桂林名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在不同季节对景点的服务实行不同价格优惠,以此吸引新老顾客光顾。比如,在草莓新上市时,农民们抓住消费者追求新鲜、新奇的消费心理,对草莓实行价高价格,而在草莓接近尾期的时候,对草莓实行较低价格,对多次购买的顾客实行7-8折的优惠。同时,借桂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行宣传,把大圩草莓宣传为"桂林土特产",营造"来桂林旅游,摘草莓、吃草莓是必须的!"效应,直接把大圩镇特色农产品与桂林挂钩,从而增加前往大圩旅游的游客量。

2.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圩镇有其独特资源优势。首先,大圩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大圩古镇上的万寿桥、寺庙、古村落景观等都极具人文观赏价值。其次,大圩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大圩镇境内山林密集,奇峰异石耸立,桂林漓江流经此地,河水清澈见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受人为破坏和工业污染少,适宜居住和旅游。大圩古东瀑布景观就是大圩镇独特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第三,大圩镇农业资源较为集中,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大圩镇境内农业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比如在大圩镇生产街和毛洲岛农民主要种植草莓,秦岸、大埠等村委主要以种植提子和葡萄,这样既形成产业特色,又方便游客旅游观光。第四,大圩镇交通较方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圩镇距离桂林市区约有19公里,路程较短,符合现代城市居民自驾车游旅游消费方式,且近年来,大圩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修了大圩镇境内的乡镇公路,规范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环境。

(三)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加以认识、分析:

1.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虽然大圩镇是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但是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却是新兴事物,自从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晚,大圩镇乡村旅游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较之其他乡镇较少。其次,大圩镇早年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平衡,政府和经营者们旅游业投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旅游业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较小。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大圩镇自然地理因素是造成其乡村旅游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大圩镇现有乡村旅游景点都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而建立的,自然资源的分散程度影响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集中程度。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将会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妨碍对其整体优化管理,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

2.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沿线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等各种设施和服务,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通往大圩古东瀑布、金瑞鸵鸟生态园的道路较狭窄弯曲,交通不便利;草莓农庄和金瑞鸵鸟生态园的停车位、客房数量较少,供游客观光、娱乐的休闲项目较缺乏等等。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大圩镇旅游景点的分散使其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为单个景点修建成本过大;第二,大圩镇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第三,景点经营者们的"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单个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不足。

3.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大圩镇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对景点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明确,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激发旅游者来大圩镇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也未能塑造一个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如大圩草莓农庄、金瑞鸵鸟生态园)大都是在公路旁设置广告牌,写明景点名字和地点,这种宣传方式虽然简单,成本较低,但这样的宣传方式不易引起广大游客注意,达不到宣传效果,不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景点形象和知名度。如果把乡村旅游服务看作一件产品,那它就必须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不做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不抓市场,那么盘活乡村旅游业就会是一句空话。

4.大圩镇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职工大都为当地附近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旅游从业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需要在餐饮、观光、娱乐、住宿、卫生等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优质服务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熟练雇员才能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科学合理的服务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快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一)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古镇,振兴古镇旅游业。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等进行修改建设。招商引资,合理兴建酒店旅馆等供游客旅游住宿的地方。大圩镇政府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开展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结合镇情和进入桂林城市体系的要求,大圩镇把城镇功能定位为旅游商贸型城镇,确定将其建设成为桂林市东郊"卫星城"和"后花园"的发展目标。镇党委邀请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对古镇古街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借鉴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资,进行合理开发,促使古镇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古镇保护和经营效益的"双赢"。

(二)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线,提升大圩知名度。

大圩镇应组织全镇景点景区负责人到桂林芦笛岩、阳朔漓江等旅游区学习考察,提高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邀请桂林市有关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到该镇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征求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新建成的袁家漓水人家壮寨风情游景区、古镇风貌艺术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正在建设的集娱乐、休闲、购物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东金山游乐园等项目,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倾力包装的国家4A级古东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毛洲岛、古镇古街、雄村古圩、秦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草莓岛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景点景区品位和知名度明显提升,独具魅力的"桂林-大圩-漓江-阳朔-桂林"大旅游环线初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的整体功能大幅度提升。

(三)打造精品农家乐,开发旅游新景点。

大圩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农家乐,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十二五"期间,大圩镇进一步整合新农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三条旅游带,构筑大圩旅游业发展新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古东瀑布-天目湖-秦岸提子基地-漓水人家-大圩草莓基地"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带,成为桂林东线旅游核心区;依托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圩古镇-毛洲岛-鲤鱼岛-磨盘山"新型旅游带。充分利用流经李家、朱家、廖家的"牛河"和流经熊村、上桥、高桥的"马河",精心打造李家、朱家、熊村、上桥、高桥徒步漂流、自行车观光等休闲旅游带,并着力打造熊村、上桥、高桥一带油菜花摄影基地。

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性很强,正确认识本地区乡村旅游业及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关键问题。良好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实施,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圩镇境内乡村旅游资源调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引领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海南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具有其独特性,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但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旅游区及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某些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等都损害了海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着重研究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和相应对策。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1]。

2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再加上与大陆隔断,热带资源物种破坏极少,极为丰富,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国热带资源的宝库[1]。1999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并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的理念,找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点,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来管理经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成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词,先后建设了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开辟了一系列生态旅游线路,有以生态旅游、热带雨林探奇和河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神奇之旅”,有以各类温泉为内容的“风情温泉之旅”,有突出高尔夫休闲的“潇洒高尔夫之旅”,有康体保健为内容的“SPA度假”、“中医理疗按摩”,还有体现黎苗族风情的“民族文化之旅”等等,海南旅游业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海南省生态产业最耀眼的一张绿色名片和海南的特色经济。

3海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建省办特区这2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人口的增加,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缺乏环保意识的不合理开发,资源和环境遭遇空前的挑战和压力,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毁坏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破坏植被,珊瑚礁等现象屡禁不止。受市场诱导,大量旅游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盲目抢占海滩开发旅游酒店,楼盘,景点等行为损害了沿海的自然资源,颠覆了当地人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

3.1生态旅游内涵失真生态旅游经营方式、开发模式、开发思路的盲目化、追风化,不少项目的开发事与愿违,投入巨资却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例如,近岸海域珊瑚礁仍然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由于养殖业的发展和不规范管理以及沿岸无序采矿,已导致大面积的海防林和红树林遭受破坏。陆源污染物的不达标排放,使得近海海域水质下降;还有掠夺式的渔业捕捞。所有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将进一步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剧海岸侵蚀、减弱海防生态屏障。

3.2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低生态旅游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而谋富当地社区居民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求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区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有助于确保当地居民的合理权益,有助于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尊重,能使当地保护事业得到有力的支持,并使游客获得最大满足,从而使生态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海南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居民的自治程度高低和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成正比,甚至有的居民以冷谈或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因在于多数居民认为政府受益,居民受苦。

3.3生态旅游从业者专业性不强旅游行业具有“低壁垒”的特点,人力资源具有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造成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海南省生态旅游从业者大部分来自其它行业,直接影响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序性。

4发展对策

4.1准确定位生态旅游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宝藏,但科学地将其开发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更为重要。海南的生态旅游应定位于绿色生态、蓝色海岸、红色遗址、特色民族,悠闲生活于一体的人文型生态旅游产品。

4.2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对外宣传和接待过程中应提高游客对海南生态旅游的认知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每一个在海南生活的人都能参与到爱护海南生态资源,保护海南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3提升社区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有助于激发生态旅游社区居民自发性,应贯穿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参与而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社区居民可以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决策,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具体而言,可以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尽量选用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的土特产品;安排与当地人一起参加民族节事活动、制作手工艺品、捕鱼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建设生态旅游景区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项目和周边村镇当地的发展,用自身发展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善、周边经济的提高。以招工、培训、资助、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周边社区,建立起共同发展的稳定的、和谐的社区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周边社区也为景区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大环境,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4.4优化从业人才结构面对海南生态旅游新的发展态势,海南现有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从专业素质还是资源规模上,都已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海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制定海南生态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提升专业素质,显得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