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的理解

篇1

竭力和取之不竭的竭意思是一样的,意为很多,取不尽则表示用不尽。“取之不尽”中,“之”为代词,说明“取不尽”已成事实,自然“用不尽”,故为很多之意。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有贬义之意。“竭泽而渔”中“竭”除了完的意思,更体现出了一种“强行、恶为”之感。故原句可理解为:用不完,就不停歇的去索取。出自《朱子语类·孟子》:“源头便是那天之明命,滔滔汩汩地,似那一池有源的水。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立足产业优势,让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的龙头

XX有丰富的草原资源,群众素有养殖的传统习惯,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养殖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是由于养殖本地黄牛生长缓慢、农民短期内无法收益、市场影响很大,短时期很难形成产业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联合闯市场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要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发展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这个载体把群众组织起来,整合力量,壮大经济。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成立养殖合作社有两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分别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组织,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二是产业优势,思茅区XX挖令小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独特的气候条件常年生长有多种饲用作物,饲料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本地黄牛养殖得天独厚条件。

二、建立健全合作社工作机制,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

养殖合作社成立后,一方面,以促进养殖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等为重要服务内容,建立各项议事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各类养殖生产服务机构。在服务宗旨上,以互惠互利、联合协作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现养殖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逐步走向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确立了六个工作任务,一是宣传贯彻各级政府对有关养殖生产的方针政策,指导规划合作社社员科学技术化养殖,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社员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为社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等服务;三是为社员提供良种物资、技术信息和资金信贷等服务,改善社员生产、生活环境、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合作社、市场、社员之间协调发展,解决社员养殖产销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在社员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五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农产品品牌标志,使社员充分享受区域性知识产权带来的利益;六是发起并加快社员的生产、生活互助活动。

篇3

【关键词】世界洋流 推理能力 案例教学

引言

世界洋流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重点内容,洋流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洋流四大规律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拟图、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以及对不同纬度和不同海区洋流系统的分析来进行规律归纳。其次,根据世界洋流的特点来说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把握知识重点的基础上,运用实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们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在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熟练旧知识并且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一、洋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世界洋流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首先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然后再通过气压带与风带来总结陆地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进而向学生介绍洋流分布模式图。这种方法不符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规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学生无法对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世界地图,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个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世界地图,运用“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许多的实例对本质进行总结,使学生通过从现象到实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并且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习的更加深入。

二、通过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个例子或者一个故事来引导出所要讲的知识并提出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经过分析讨论之后会出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讲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在实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实例案例,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对概念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对所学概念进行不断的分析、推理、总结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归纳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1.洋流的案例分析

在讲解洋流形成原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戒备森严的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而德军的潜艇总是能轻而易举的来回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对盟军的海上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这个案例,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询问,德军能够自由的来回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原因,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想到是洋流。那么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洋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对洋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对洋流产生的原因进行很好的推理与分析,并且把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通过以上的案例并结合教材,很多学生可以推理出洋流产生的原因是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各地海水的温度与盐度不同,引起了海水密度的差异,水面的高度也有所不同,导致海水的流动。学生在总结出密度流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分析总结洋流形成的其它原因,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郑和下西洋的案例分析

(1)郑和带领着庞大的船队航行,船只仅靠风动力前行,那么在航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效的利用风力和洋流,合理的安排航海路线和时间。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郑和对季风和洋流的运用进行分析。

(2)郑和船队的出发均选在冬季风力最强的时候,返航的时间都是夏季。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郑和这样选择的原因,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不断的讲解原理,并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得出最后的答案。选择冬季出航是因为亚欧大陆面积广阔,亚洲的高压势力强,在冬季就出现强劲的偏北风,有利于航行。返航选择夏季的原因是当时西南季风漂流的势力很强,船队向东行驶和向北行驶,这样一来就能很快的回到中国。而且在航线的设定上,充分的利用了洋流的知识,冬季航行的时候偏北风不断的吹送南下的洋流,使船队顺风顺水,很快就到达中南半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清楚讲解原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生产生活的案例分析

(1)洋流的规模很大,决定着不同海区的水量、热量和盐量交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可以询问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首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在日本和秘鲁的海域内渔业资源特别的丰富呢,这时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根据之前知识回答说日本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北海道渔场,秘鲁则分布由上升流形成的秘鲁渔场。老师对问题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总结。首先,海流对渔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与总结,即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有大规模上升流的地方会形成大的渔场,也就是日本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其次,鱼类所需的饵料则是根据海水表层营养盐类的多少而决定。表层盐类多,浮游植物就多,以此为生的浮游动物就多,这样鱼类所需的饵料就会特别的丰富。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都会把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从而形成大型的渔场。对渔场的形成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世界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渔场,并让学生分析。学生很容易的就能理解并掌握世界著名渔场形成的原因是寒、暖流的交汇或者是受上升流的影响。

(3)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比如洋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对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的影响等等。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自己思考,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答案进行总结和整合。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现象来得出本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小结

案例教学法是各个学科都在使用的一种方法,地理的教学也不例外。地理不是只有空泛的理论,而是所有的理论都有实际的基础,基础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所以实例教学对于地理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把知识与生活过程中实例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在地理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原理和概念的掌握更加深刻。另外,在具备了一定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之后,学生可以把地理中的概念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概括与归纳。学生在推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惠清. 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创感地理课堂以――“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为例[J]. 考试周刊,2012(90): 131-132.

篇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1设计兴趣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笔者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速度诵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对于英语语言素材,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以特定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3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

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语言文字的感谢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表情达意的规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表明:对学生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这种教学设想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越深刻,教学难度越低,阅读理解能力越强。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初中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无法独立读懂阅读课教材的内容,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以求按规定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尽快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并为其主动参与遇到教学活动。阅读时,有的学生习惯于读出每个词的发音,这是声读现象之一。出声阅读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感。但是,如果阅读活动仅停留在声读阶段,又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渡到看读,培养起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英语阅读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课堂上,教师要与现实以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与学生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其次,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笔者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引起师生共鸣、学法和教法的共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5教学中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现实英语阅读知识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其次,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播,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学习阅读知识。

6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条件、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

1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1.1 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准备(如,阮老师通过《题西林壁》的诗句引入观察物体的教学)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准备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1.2 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教师只要出示解决问题题干,而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发现、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如教学“人民币的计算”。结合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例如: “小军有5元钱,买一个铅笔盒还差多少钱?”“小亮有1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

1.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的结果。有的是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的,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力和创新的意识。

1.4 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2 解决数学问题有哪些策略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为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而苦恼,普遍比较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若能在平时的教学或辅导中交给他们若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将会起到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解决数学问题技巧的作用。

2.1 对比分析策略

大多学生在做一些计算题时,不善于观察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就急于动笔计算;而对于一些能采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学生又不知怎样简算。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策略。写出对比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异同,让学生自己发现简便算法,并要求他们以后按照一看(看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二想(想采用什么方法计算)、三算(动笔计算)、四验(每算完一步及时检验)的步骤进行运算。

例如:简算“125×32×25”,学生初看这道题时,难以找到简捷的途径。为此,可以出示“125×(8×4)×25”一题,与上题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两题的对比,就知道例题该如何简便计算。

2.2 实际操作——知识迁移

实际操作就是通过学生的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对事物进行调整理顺,直到发现正确的答案。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没有现成计算方法的,通过化简,拼凑,变形的方法将新的知识转移到学过的知识上去,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来。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如拼成一个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将要学的知识化成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推理获得新知识,感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3 设数计算策略

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若按常规方法去分析、解答,则很难求解。如能突破常规,先将题中的某些条件设为具体数据(所设数据要便于计算)或简单实例,便可从中发现解题规律,使问题化难为易。

例如:甲、乙、丙三人称体重,甲最轻,丙最重,乙和丙差不多。那么,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应该在( )。

a、甲和乙之间

b、乙和丙之间

假设:甲=1、乙=8、丙=9,(1+8+9)÷3=6。6在甲和乙之间,所以填a。

又如:在一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三个数的和是20.6,求被减数是多少?

这道题要按常规的方法分析,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先任意举出一个减法算式,如:10-7=3,再将三个数相加10+7+3=20。不难发现:20刚好是10的2倍。从而类推出例题中被减数是20.6÷2=10.3。

2.4 数形结合策略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互相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代数化,从而使复杂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如画线段解决植数问题,在按首尾是否植树分四种情况:只首种,只尾种,首尾都种,首尾都不种。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画图等。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解决问题”目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导刊,2010(1)

2 江乙临.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 林洪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5)

篇6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消化性溃疡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硫糖铝口服,肌注安定,补充血容量包括输液和输血。治疗组在应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归脾汤或黄芪建中汤。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达94.1%;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达77.1%。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指主要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发生于消化道其它部位的极少,故临床分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2种,是人类常见的慢性病,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临床上DU较GU多见,其中DU好发于青壮年,GU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稍多于女性。其特点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发作呈周期性,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尤以出血多见。单纯消化性溃疡其死亡率在2%以下,若合并出血其死亡率可上升至7%~10%,反复出血者病死率更高[1]。我院于2004~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本组68例均为经过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均排除为球后溃疡和幽门管溃疡,依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0~40岁6例,40~50岁11例,50岁以上17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胃溃疡6例;并发少量出血(100 ml以内)7例,中量出血(1 000 ml以内)1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0~40岁5例,40~50岁13例,50岁以上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胃溃疡8例;并发少量出血9例,中量出血7例。

1.2中医辨证分型

1.2.1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胸闷嗳气,喜叹息,口苦,烦躁,纳呆,大便不畅或色黑,苔薄白,脉弦。

1.2.2 肝胃郁热型胃脘胀闷或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口臭,烦躁易怒,尿赤,便秘或柏油样便,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数。

1.2.3 脾虚不摄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面色无华,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或便血,舌淡苔白,脉细弱。

1.2.4 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怯寒,面色白,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细或迟缓。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①制酸:法莫替丁口服,2次/d,20 mg/次,临睡前加服20 mg;硫糖铝口服, 4次/d,1g/次,饭前及临睡前服用。4周为1个疗程;②解痉:654~24次/d,15 mg/次,饭前及临睡前口服;③止血:对中度出血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控制出血。可输入失血量1/2的新鲜全血,其余由林格氏液、葡萄糖补足,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10%葡萄糖250 ml加法莫替丁20 mg静滴, 1次/6 h,出血停止后改为口服法莫替丁;④镇静:有明显烦躁、失眠患者,以安定10 mg肌注;⑤抗菌:甲硝唑0.2 g/次,3次/d口服;羟氨苄青霉素0.5 g/次,3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肝气犯胃型4例以柴胡疏肝散治之。方药:柴胡10 g,枳壳15 g,白芍15 g,陈皮10 g,川芎10 g,香附15 g,甘草6 g。肝胃郁热型2例以丹栀逍遥散治之。方药:柴胡10 g,当归10 g,白芍15 g,茯苓12 g,白术10 g,丹皮10 g,栀子10 g,甘草3 g,生姜3片。脾虚不摄型7例以归脾汤治之。方药:党参15 g,黄芪10 g,白术10 g,茯神10 g,酸枣仁10 g,龙眼10 g,木香6 g,当归6 g,远志3 g,炙甘草3 g, 生姜3片,红枣3枚。脾胃虚寒型19例以黄芪建中汤治之。方药:黄芪10 g,白芍20 g,桂枝10 g,炙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饴糖30 g。以上四方中均加大黄、三七各6 g,白及10 g,乌贼骨15 g[2]。以上方药剂量均为一般用量,临床可按年龄、体质和病情合理加减。水煎服,1剂/d,分2次服。

1.4 疗效评定标准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无阳性体征,大便转黄色,潜血试验阴性,X线钡餐检查无提示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阳性体征,无出血,X线钡餐检查提示仍有少许龛影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出血未能控制,需手术等其它方法治疗者为无效。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7.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一般均有节律性上腹疼痛和周期性发作的特征,故应用解除胃肠道痉挛的药物654-2,也可以应用颠茄浸膏。这类药物既可以止痛,又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但是对胃排空可起延缓作用,必要时可配合胃动力药使用。

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多呈酸性,酸性环境可降低血小板功能并对抗止血。故用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用硫糖铝中和胃酸,可使胃液pH增大,有效控制出血。

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单用制酸剂可使溃疡愈合,但停药后易复发,故适当加用甲硝唑及羟氨苄青霉素,可使细菌根治率达90%以上,复发率下降至10%以下。

在治疗组34例中,十二指肠溃疡28例,其中脾胃虚寒型21例;胃溃疡6例,其中肝胃郁热型5例,表明十二指肠溃疡以虚寒为多,而胃溃疡以实热为多。

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肝胃木土相克,脾胃表里相系,故消化性溃疡多与肝脾有关。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若郁而伤肝,失于疏泄,则横逆犯胃,故实证多因肝起。脾为生化之源,久病易致脾阳不足,则中焦虚寒,故虚证多由脾致。因此,治疗上,实证多疏肝行气解郁,虚证多健脾益气温中。

因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消化性溃疡多有呕血或黑便等证,临床治疗应于方药中适当配伍止血之品。据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并有收缩血管作用;大黄能使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管收缩,促进骨髓生成血小板;白及可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缩短凝血酶原生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乌贼骨含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钠、镁盐及胶质等;三七、大黄、白及、乌贼骨4种药材均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对中度出血患者,于方药中配伍上述4药,可增强止血之功。

因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等)均经肝代谢,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故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尤其是肾清除率下降的老年患者。而中药党参、甘草、柴胡、白术、黄芪等均有明显的强肝护肝固本培原作用,可有效降低法莫替丁对肝肾的损害。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损伤粘膜的侵袭力(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和粘膜自身的防卫力两种力量的抗衡。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生姜、川芎、当归等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而良好的血液循环是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去除有害代谢物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对增强粘膜的修复力、促进粘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而白及可利用其良好的粘性在胃内形成胶状膜,增强防卫力;甘草能明显抑制胃酸分泌,保护溃疡面,降低侵袭力[3,4]。

同时,中药柴胡、栀子、丹皮、大黄、茯苓、白及、川芎、当归、白芍等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当归、川芎、茯苓、丹皮、栀子等可镇静镇痛,降低H2受体拮抗剂所致的副反应。本组资料亦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可取长补短,标本兼治,提高疗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6.

[2]宋星宏.经胃镜涂药治疗难治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27.

[3]张世林,贺小燕.金银花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284.

篇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消化性溃疡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031;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9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0名患者通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并确定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所有前来诊治的患者自诉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腹胀、恶心、腹痛和反酸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40人。实验组女性16例,男性24例,年龄在25~74岁,平均年龄为48.7岁。该组中有复合性溃疡6例,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对照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为26~71岁,平均年龄为46.7岁,该组中复合性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胃溃疡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性别都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中医采用自制的汤药,其主要成分及用量:赤石脂20g、甘草5g、 柴胡10g、 半夏10g、黄连6g、乌贼骨15g、海螵蛸10g、瓦楞子20g、黄芪20g、茯苓12g、陈皮10g、白术12g、当归10g、乌梅5g、白芍10g、生姜6g加减,腹痛者可加重白芍量和延胡索,无食欲着加鸡内金,呕吐恶心者加砂仁和旋复花,胃阴虚者加生地和玉竹,腹胀者加枳壳和川朴等,根据患者个体的病情添加药物根治。每日1剂,分两次煎汤服用,1个疗程为3周,治疗期间禁用烟酒、油腻、辛辣等食物。西医服用20mg奥美拉唑,每日2次;阿莫西林0.5g,每日2次。对照组仅仅采用阿莫西林和奥美拉唑西药片治疗。经过3疗程的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体征、症状和Hp转阴率等变化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各项结果,中医证候分为重、中、轻和无四级计分,分别记7、5、3、0分,主症表现为便溏不爽,食少纳呆,腹胀,胃脘或胁肋胀痛,次症分别计3、2、1、0,表现为肠鸣矢气,脉弦细,舌苔白腻,泛酸,腹泻和情绪不佳。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采用 检验,资料计数采用 验证,将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有效率7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的实验组积分与对照组的计分差距比较明显,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后的抗Hp感染疗效比较

治疗后,经过血检化验单确认,在实验组中Hp呈阳性的17例,呈阴性的23例,转阴率为57.4%。对照组中呈阳性的为27例,呈阴性的为13例,转阴率为32%,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

3 讨论

根据相关的研究分析显示,消化性溃疡的治病因子主要是幽门螺杆菌(Hp)。目前,西医的治疗方式是抗幽门螺旋杆菌、加强防护因子,削弱损伤因子恢复胃肠黏膜。阿莫西林的主要功能是抗幽门螺旋杆菌,奥美拉唑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胃酸分泌,使消化性溃疡愈合,但是在短期治疗中效果很好,长期容易复发,不能够完全根治溃疡,而且西药具有副作用。本此研究表明,仅仅采用西药治疗,有效治愈率明显低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两者的治疗结果差异明显,试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中医学中,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焦虑过度、素体亏虚、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受损、身体失调和清浊相干,久而久之造成气滞血淤、化热腐蚀。本研究中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中医治疗的方式,重要成分中,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淡渗利湿,白术配茯苓健脾祛湿,以助运化;当归有活血养血、止痛润肠之用;陈皮顺气,半夏除痰,陈皮配半夏甘温益气,燥湿祛痰;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乌梅抗菌消炎,能有效抑制Hp生长;甘草益气和中,补脾调胃;黄连主要成分为小檗碱,化浊益胃,清热调中,对Hp抑菌较强;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湿生肌;瓦楞子制酸敛疮,保护胃黏膜。再加减处方中,旋复花、砂仁止呕和胃;生地、玉竹养阴益胃、生津止渴;云南白药化淤止血,活血定痛;延胡索可解痉止痛,抑制胃液分泌;党参可抗胃黏膜损伤;山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枳壳、川朴理气、消胀;三七杀菌化瘀通过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萎缩、肠化或增生组织的病理逆转。在中医治疗中,将药中的各个相结合,发挥各草药的威力,达到标本兼顾,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制酸愈疡、清热解毒和健脾和中的疗效。从两组治疗结果的转阴率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要比只用西药治疗所产生的效果明显,而且中医是利用植物之特性对人体的疾病进行治疗,其副作用比较小,但是中草药治疗疾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结合西药治疗在短时间内效果明显,相比单纯的西药治疗,其复发率比较低,值得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莹,于海英,王玉玲.老年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世界,2009(7):56-57.

[2]曾斌芳,李靖,郭红梅.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6(6):77-78.

篇8

关键词:说课 空间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05-02

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直观认识“体”的结构,然后建立点、线、面关系的逻辑体系。这与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相反,并且采用重探索推理过程的教学理念。下面我结合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说一下我的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协调统一,教学程序将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鸟巢、长城、金字塔、晶体结构、DNA模型引出立体几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我还要指出人们在建造房屋、修建水坝、研究晶体的结构、研究DNA的结构、在计算机上设计三维动画,研究高清晰度电视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都需要立体几何。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生活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

空间想象能力是困扰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制作模型,感受概念

课先准备好:牙签、橡皮泥、纸、胶水、剪刀等制作模型的物品。把学生分好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一起合作,动手制作空间几何体模型。

由于初中已经了解了柱、锥、台、球,所以应该充分相信我们学生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会制作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几何体。(学生自己制作的,特意拍了几张照片)

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将空间几何体实体化,不仅容易建立对空间几何体的直观感知,而且为后面观察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做好了铺垫,甚至为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台体等制作了教具。

第三个环节观察模型,形成概念

制作完模型后,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模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紧接着我提出问题1:观察你手中的模型思考:空间几何体有哪些元素构成?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认识:空间几何体有点,线,面组成。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已经直观的看到静止的点、线、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特设置以下环节: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几何画板过程)让同学通过自己操作,显示并观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达到了解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和初步体会立体感的目的

演示结束后,教师顺势给出:(1)线分直线和曲线,面分平面和曲面

(2)平面的表示方法。等数学知识

至此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的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核心问题,为了让学生对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个直观的认识,我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观察模型,深化概念

我提出问题2:观察你的模型,思考空间两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给出答案。

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直线是对学生以前平面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知识有很大冲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位置关系,我让学生接着思考(1)找出你的模型中的不相交也不平行直线(2)想想生活中的不相交也不平行直线(3)通过课件旋转长方体的不同位置,观察不相交也不平行直线

通过以上办法让学生加深对不相交也不平行直线的理解。

我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研究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问题3观察你的模型,研究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小组的讨论,交流。组与组结合自己的模型给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点评,和同学们一起完善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平面和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虽然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核心问题,但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分的内容,学生要直观能感受线线平行,线线异面,线面垂直,线面平行。所以在本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模型,直观认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组反馈练习

环节五.课堂练习 巩固新知

例1.(1)下列不属于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的是 ( )

(A)点 (B)线段 (C)曲面 (D)多边形(不含内部的点)

(2)有以下结论:

①平面是处处平直的面;

②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③平面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

④一个平面的厚度可以为0.01mm。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 )

(A)1个(B)2个 (C)3个 (D)4个

(3)在空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例2图

(A)一个点运动形成直线

(B)直线平行移动形成平面或曲面

(C)直线绕定点运动形成锥面

(D)矩形上各点沿同一方向移动形成长方体

例1由题组的形式给出,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2 下列图形中,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是( )

例2 通过制模―拆模的过程,体验由平面图形到空间几何体,由几何体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清晰的结构,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本节课的内容.第六个环节,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教师给出提纲,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盘点”,从而形成规律性的结论.通过提问,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使学生养成自觉总结、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环节七.布置作业,任务后延

在布置作业上,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同学完成作业必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为下节课作好准备;第二个层次的同学完成选做,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

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协作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应该是以行动为导向,强调教师(师傅)的教为主导,学生的学(行动)为主体,以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协作行动为主要的方式,以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社会能力整合后综合性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地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与生产零距离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概念

1.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前不少的中职学校都十分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进行深度融通,建立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都是直接将上课的地点设立在工厂中或企业在学校设立生产车间,把生产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师傅)把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到生产实际中去,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具体的设备的具体使用步骤,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等。教师(师傅)将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得理解课程的内容,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总的来说,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尤其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地帮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对于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帮助。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到企业进行工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不清楚该怎么做,不知道一些具体的设备该如何操作,并且往往课本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操作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

因此在这种就业环境之下,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具体的设备和仪器该如何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那些突况与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同的,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在教学时候,学生们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顺畅,而且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概念以及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发展来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我看来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能够重视团队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对策。

1.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能很好地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教师应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文化、产品工艺流程、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在校企合作中,应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的切实推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还能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现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开阔的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团队教育,保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行分组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在当前大部分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进行分组是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设备或者一些仪器的练习的。因为很大一部分设备数量上有一定的限制,无法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的接触这些设备。因此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使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2】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将班级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每一个设备或者仪器对应一个小组,这样教师在讲述完一个具体的设备该如何操作或者如何使用之后,就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在一些设备的使用时,让某一位同学管理设备一个方面的操作,让另外几位同学管理设备其他几个方面的操作,然后在设备实践的过程中,想要将设备使用好,就需要同学们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就会逐渐建立团队意识,为了能够将设备使用好,就会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总的来说,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分组的重要性,分组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接触到一些具体设备的使用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以分组形式来进行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3】

3.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学习中实践性认知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职业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重,把课程的改革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讲学模式,在课堂讲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同时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交流沟通时间,对于一些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以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讨论的方式所得到的答案对学生来说,印象是非常深的,并且通过与同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同时,在一体化教学中注重以项目为引领,任务驱动,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任务策划、任务分工、任务实施以及任务效果反馈,实现项目的综合效果。下面以“PLC控制三相电机的YD启动”项目教学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准备、分组。分组时模仿企业生产班组情况,每组设一名班组长,老师扮演电气安装(维修)车间主任角色。(2)分发任务。利用PLC对镗床主轴控制电路进行电气改造。(3)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为引导学生学习,要给每名学生发一份工作任务单,工作单主要是模仿企业岗位实际技术文件的内容。学生在组长组织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探讨最佳的方案。(4)方案的实施---线路安装调试。首先各组根据设计的方案完成PLC与电器元件的实物连接。连接完成要由两个以上同学进行对照检查,然后利用编程软件完成PLC程序的调试及上传工作。各组在电路安装调试好以后要通电试验,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要组织讨论,分析查找故障原因所在,并修改设计方案。(5)项目完成效果评价。通过小组互相评议,对各组方案的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本次实训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应用。

这样的一体化项目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独特创新的想法,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能有效地培养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入手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认知能力是非常高的,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模式。【4】

参考文献:

[1] 梁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2-144.

[2] 李京泽.“工学结合一体化”大学生创业中心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7):103-104.

篇10

论文关键词: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职业教育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是现代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实现特定的目标需要特定的手段,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情况和不同的要求,创造并系统开发了一些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德国开发的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型教学使职业教育进入了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运作,效果很好。行动导向型教学特别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行动导向型教学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1]。

这种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由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所以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方案也很多。

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的核心原则

行动导向型教学是指导教师根据相应的职业行动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一系列原则,其中核心的原则包括[2]:

1.情境化原则

情境化原则要求在真实或准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中合乎规范要求地行动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性、生态等方面规定的工作成果,获得养成职业能力的经验基础。为便于实现经验和能力的迁移,要求教学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构成和功能上相对一致。

完整性原则

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咨询、设计、决策、实施、监控、评价六个环节,只有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职业实践所需要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意识和职业创造性,奠定继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反思性原则

反思性原则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实践中的真实经历为出发点。在教学情境下,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回顾并分析他们的生活或职业实践的经验,检查和评判相应的认知判断和行动策略,形成和扩展职业行动能力。

三.职业教育推广行动导向型教学遇到的困难

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引入行动导向型教学,受到社会认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以至唯一承担者。虽然近年来顶岗实习从组织上为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绝大多数实习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师资和相应的技术条件,职业技术学校难以跟进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实习成为简单的就业,没人指导学生反思工作经验,并且逐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3]。

为实现对口而稳定的就业,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和吸引企业(最好是本地的)参加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需要以职业实践中典型行动为导向来组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近年来不少职业技术学校明显改进了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然而职业教育师资能力缺乏,加之教学管理制度僵化,严重阻碍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引入和推广。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30%。行动导向教学是一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样式的颠覆。现有的教师大多是从原有的学术型人才模式是培养出来的,从所受到的教育到传统的思维习惯,已经形成了一个学术型教育的模式。同时,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进行教学,教师自身需要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有较清晰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是职业院校强调“双师型”结构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近年普通高校毕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缺少专业性职业实践的经验,即使工科院校毕业的教师能够操作设备,却无从体验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理想的要求是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都应具备双师素质,但这样做困难较大[4]。

四.如何解决推广行动导向型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开展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管理层面上,需要突破现行立足“课时、课堂和课本”的教学管理体系;就教学实施而言,教师需要具备与其教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实践经验以及开发与设计课程、组织与评价教学等职业教育实践能力。由于近1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大批新教师进入职业学校,就他们的职业能力发展来看,大部分师资仍处于“顶岗实习”阶段,遗憾的是他们也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所以需要目标明确地、系统化地组织“行动导向”的职教师资培训,既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为职业学校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奠定最基本的人力基础。

职业教育师资最核心的职业能力应该是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内涵交叉。但在教师职业实践中,前者侧重明确“教什么”,而后者侧重解决“怎么教”。在职业教育范畴内,设计课程主要是指教师相应的职业实践中确定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内容载体;而组织教学只要是指教师根据对学生和承担职业教育的学校(企业)现实条件的了解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调整活动策略。师资培训情境需要兼顾教师的职业实践和职业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培训师要依据两种实践中的典型行动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设计和主持教师个人或团体再现、反思、总结、交流以往教学的经验,在直接或间接参与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或服务及其管理的过程中发展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按照行动导向型教学的情境性原则,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是可以灵活组合应用的基础性职业能力(作为开发课程的基础)而不是高精尖创新性技术能力,而相反,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入门资格是他们最为核心的教师职业资格能力。所以在职业教师师资培训活动中,要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整合必要的职业技术要求,以此为载体促进教师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践[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J].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