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此大命题论述之先,我想先浅谈一下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范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两个大方面。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其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其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单一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对社会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因为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向度”大多也是从事社会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因此,其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要考虑到“多维化”,更多的要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语文基础常识的掌握,更好的武装自己。其次,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整个社会中学生所需要加强的非常重大方面,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不仅仅是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们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以下,我将对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结合,进行浅议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素养 教学方法
一、地理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当前困境
地理素养即平日所言的地理文化修养,也就是从地理科学视角,审视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科学、赏析等方面的水平,或者说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一个人的地理素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培养发展起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和养成良好地理素养的基础。当前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问题:
1.1对地理素养不知道的比例较大。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和不知道地理素养,这也就造成了对地理素养的概念模糊、感觉模糊,或者干脆就什么都不知道。
1.2被动思考,地理素养多由老师提出。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上地理素养问题应由老师提出。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对知识的处理多为机械被动的接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相信学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的难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入手,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争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开放和宽松的教学氛围,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究者的地位,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展开相互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领会地理学科的科学学习方法,并且逐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人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1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探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活动一般有:野外考察、地理游戏活动、观测活动、地理知识竞赛和主题报告、环保宣传、制作地理模型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地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2通过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布置他们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也顺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比如:学习区域地理时,可布置学生绘画各区域轮廓图,或根据各区域空白地图来填写地理事物。若能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必将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强化读图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合理的分析、推理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装入头脑当中,面对没有见过的考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发挥想象、合理推理,是应对陌生考试内容的有效办法。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都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并以人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同时以此为主线编写教材,课后活动也有很多关于人们对现有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一些看法和论点。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弘扬科学及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地理素养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问题,全面看待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培养学生自然和人文地理素养。
五、潜在创新素养
篇3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礼仪之邦,旅游业是好客的行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应该懂礼仪、擅沟通。旅游服务业是高尚的行业,只有具备一定品味修养、审美情趣的从业人员才能满足追求愉悦、刺激、享受、猎奇的旅游者们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景区众多,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只有知晓景区文化的深邃内涵,才能将这一文化传播弘扬。随着旅游现象大众化普及,出游人数的激增,旅游资源频遭破坏,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环保旅游成为热议话题,而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保护旅游资源。
1 人文素养在中职旅游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人文素养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的内涵大致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次。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成分是历史感和责任感。
旅游业是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服务工作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旅游服务业的核心价值。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审美修养等。中职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旅游应用型人才中,人文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优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2 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与举措
2.1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除了网络,还要多利用图书、报纸、杂志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办人文社科讲座等。扶植和鼓励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生社团,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整个校园应该设置一些反映历史、人物等的人文景观,展现人文精神,与优美的校园风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融为一体,这样更能体现学校层次与格调。
2.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重点。因此,中职旅游专业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结合旅游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必须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前提下设置自然、人文、社科诸如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养选修课,扩大学生选课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重人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3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有品位、懂专业,敢创新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业的发展。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品位和人文素养,开设诸如《国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及《旅游史学》等研究旅游文化内涵的课程,并举办有关建筑、茶艺、园林、戏剧及诗词等文化专题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非开设几门文化课程那么简单。专业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专业教师作为引路人也应不断深造,拓宽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教法,经常参与一线工作,避免纸上谈兵,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2.4 多举办灵活多样课外活动。
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文化讲堂、礼仪表演等形式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位,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也应不断地走进一线企业,接受挑战,提升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对策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校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还应该注重如何才能够将个体的专业化技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如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需要人文素养的作用,可以使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自主的改造。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其中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备条件之一,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文素养包括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内容、掌握人文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就要被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人文素养也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形下,社会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倍加关注,因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新课改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有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基于此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更深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在大多数高校中,通常更加重视专业知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二者的结合,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的发展。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第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三,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换言之,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财经院校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身心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具备了一些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对其成功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其中,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
传统文化知识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也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知识之一。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得到全面的传播,学生也难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所在。
第二,人文知识薄弱
现如今高校中很多教师对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够透彻,他们只掌握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修养的内容方面比较缺失。
第三,艺术修养方面的欠缺
艺术修养是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来源。打个比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就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他的《对称的物理学》等论文就流露出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2]。
三、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当今高校人文素养现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想用的对策来解决。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不理想的状态,要解决当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的问题,要改变现如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表,促进了高校教师对认为素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师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说没第一步改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人文素养方面的观念,对该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教师素质和技能方面提高的必备条件。其次,开展教师专业的培训,促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可行性。现如今社会中,高校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改善,极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结合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人文素养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进行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是在高校中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从而改善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可以扩宽、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整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针对于教师发展的人文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例如,组织一些文化社团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改善教师人文素养知识的缺乏情况。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中教师人文素养现状难以跟上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的新形势。因此,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大高校需要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对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明,郑镇江.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上海:开发教育研究.2004:65-69
篇5
1.缺乏人文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不断的下降,人文知识匮乏,无法意识到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人文知识的渗透性不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与责任,是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最有效的方式。人文素养是中华文化的关键内容,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意识薄弱,不利于中国文化与人文知识的传播,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养和文化的发展。很多大学生表现为责任感差、个人品德欠缺、消极的人生态度等,这都是人文知识缺乏的表现,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2.人文关怀缺失
目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核心内容。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关怀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不懂得关心人、照顾人,团结意识下降,会造成心理上的封锁。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的思想,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存在一种心态,就是别人的情绪与我无关,对我来说无所谓,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会逐渐淡漠,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永久主题。
3.读写能力下降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大学生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也为教学带来了问题,大学生由于过分依赖信息科技,导致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读写能力下降。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应当重视读写,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必然要求。自古以来,读写就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主要内容,书法与吟歌诵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人文知识有效手段。信息科技的出现,让大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心理,读写的内容越来越少,制约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体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生活态度、责任感与个人品德等的关键,是影响大学生毕生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个人价值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个人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的渗透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就拿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长期学习英语会受到英美国家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得个人的生活态度、个人信仰、民族情结等有所改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很多英语教师的性格相对会开放、活泼一些,是受到英美文学的熏陶,个人的信仰与态度都发生转变。根据这个原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借用英美文学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谓是水到渠成。语言的学习其中渗透着国家的文化特点,都代表着丰富的国家文化,对英语学习就要对英美文学进行涉及,利用专业这个优势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效果会更好。如果说在大学课程里专门设置人文课程,相信大部学生不会感兴趣,教学质量不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放置到专业教学领域,能够慢慢渗透,慢慢影响,最终达到人素养提高的效果,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
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内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丰富知识的层面,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了解两国的文化特点,从中汲取营养,深度剖析英美两国的文化底蕴。从中体会到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形成、个人的品德修养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的文学巨匠,像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一提到威廉•莎士比亚就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他的作品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融合,都是文学巨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从中获取人文理念与人生哲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大家熟悉的《百万英镑》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所谓的幽默,其中不乏会掺杂一些滑稽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背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提升其文化素养,在欣赏英美文学的同时,通过人文观念的不断渗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增强大学生对英美文学的阅读
增强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在英美文学中提炼出人文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国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文学巨匠数不胜数,诸多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来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正确的选择。《老人与海》、《飘》、《仲夏夜之梦》、《鲁宾逊漂流记》等都是英美文学的典型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首歌,引出英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人与海》,英文是“TheOldManandTheSea”,是由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讲述的是渔夫与马林鱼搏斗的故事,让学生开展阅读。提到《仲夏夜之梦》,相信现代大学生脑海中会想起“仲夏夜之星”,这是偶像剧《放羊的星星》中的台词,教师可以采用这个引线引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全新投入阅读之中。《仲夏夜之梦》,英文名“AMidsummerNight’sDream”,这是一部喜剧,笑料很多,乱点鸳鸯谱是这部作品的特色和核心。但是这样喜剧的背后具有讽刺意味,能够折射出当初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的放矢的吸取其中的积极元素,实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今,在我国,大学生崇洋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强,过于追逐名牌效应,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产品,学生对于国产的电子产品不是很感兴趣,过分的追逐高科技、高标准的产品。另外,很多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都到国外定居,这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吸收两国文化的优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在高等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会容易受到英美两国文化的驱使,时间久了思想会渐渐的西化,应当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文化,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保持正视文化的态度,避免崇洋现象的发生,重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创新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
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进行创新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如今,英美文学教学大部分是采用教师讲课的方式,几乎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氛围比较低沉。创新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福尔摩斯?看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下?”福尔摩斯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由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著,至今福尔摩斯的形象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福尔摩斯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完电影后用英语表述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在观后感的表述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后感的表述,从中评比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同时在英美文学中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仲夏夜之梦》,从中任选择一个戏剧情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创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学,从中解读出人生真谛,其中蕴含的哲理会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实现英美文学的创新性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利用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5.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机构
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结构,是提高英美文学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目前,在我国本科教育英语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学是在大三时才开始学习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英美文学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接触时间太晚,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应当从大一开始就学习英美文学,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与英美文学紧密结合,实现对英美文学的有效解读。在大一的英语基础学习过程中,其中精读与泛读很多都会涉及英美文学。因此,应当从大一基础阶段就设置英美文学课程。另外,可以在本科英语专业课程中丰富英美文学课程,可以设置“英美文学史”等与英美文学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学习英美文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人生态度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结构,加大英美文学教学力度,丰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
篇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制约,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等问题。要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效性,须从观念上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的认识,从政策上制定促使人文素质课良性发展的措施,从执行上保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3-02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人文素质课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情感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形成[1]。各高校教育工作者也一直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和实践。但实际上人文素质课教学实践如何?最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状况在中部城市某高校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8份)。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较大,学习目的相对比较明确,但是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很多方面期待改进。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现状
(一)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对于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来说,59.1%的学生认为可适当地开设,36.7%的学生认为要加强人文素质课程,4.2%的学生认为不必开设。
(二)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期望
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感兴趣的原因来说,65.7%的学生认为能提高个人素养;并且67.2%的学生认为应该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是否建立一个人文素质类课程交流的网络平台并参与来说,66.6%的学生都表示希望并会参与,6.9%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并且不会参加。
(三)提高人文素质的建议
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加强的工作来说,52.6%的学生认为应该多邀请有影响的人士,开展一些有影响的人文活动,48.4%的学生认为应该投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优化人文教育硬化环境,46.6%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四)学习的重要性
68.5%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学习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高度,26.8%的学生认为一般,比起学习别的方面可能占的比例更大,只有3.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现在社会学习到的东西起不了多大作用;对于学习的目的,51.7%的学生认为自我增值,42.2%的学生为了就业,6.0%的学生认为是报答父母。
(五)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生上课状态来说,56.6%的学生认为基本能集中精力,23.8%的学生认为经常心不在焉,15.6%的学生认为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3.9%的学生在上课做其他事情。
(六)大学最重要的事情
72.5%的学生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64.0%的学生认为是发展人际关系,50.1%的学生认为是社团活动,能锻炼能力,4.6%的学生认为是做兼职赚钱。
(七)高校人文活动存在的问题
56.9%的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吸引;对于课后是否阅读相关的人文素质书籍,高达65.0%的学生认为阅读但很少;对于一周花费在人文素质类书籍上的时间来说,41.7%的学生认为1小时以下,只有5.6%的学生在8小时以上;对于学生逃课的原因,17.3%的学生选择人文素质选修课逃课,而高达67.3%的认为视情况而定。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很有必要,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比较高,学生整体对大学学习目的和学习状态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类活动不太满意。
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大班额不甚合理
就某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来说,课程是根据现有教师情况开课,而不是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有些随意性。近一年该高校尝试鼓励专业课教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也是一个积极探索;另外人文素质课程上课班级一般都是百余人,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师生互动,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不利于教师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二)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
一方面由于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宽松,学生不太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一般以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和结课论文得出总评成绩。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起专业课来说较简单、易过,结课时找资料写上剽窃、抄袭。另一方面考核方式不严格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表现为学生选择素质类课程比较随意,比如有些学生听别人说某课程有意思或者容易通过就选了该课程。还表现为上课出勤率不高,学生上课不专心,有玩手机、写作业现象。学生的消极态度和情感,也易使教师自身对人文素质课的存在价值和教学意义产生怀疑,教学积极性受挫[2]。时间一长,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深度不够,理论性偏多,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上课大多采用课件、图片、视频材料等,这些不足以吸引学生,当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大班授课制所局限。而同时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期望很高,但与实际有落差,养成应付、混学分等学习习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即便是授课好的教师的课,学生也一概不认真学习。
三、提高人文素质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一)从观念上提高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
一是学校行政部门对人文素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同一性形成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具有隐形特征。只有学校行政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了认识高度才会大力支持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是教师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也要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有明确认识,明确自己肩负着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重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是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一般而言,每门课程第一讲学生都能到齐,学习态度相对比较端正,人文素质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次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课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要加以正确指导,避免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无目的性和杂乱无章、浅尝辄止。同时,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利用合适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人文素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从政策上,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稳定人文素质课程教师队伍。从各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任课教师来源看,其中少部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专职教师,而大多数是来自各学院或行政部门的兼职教师。对于兼职教师来说,大多数时间用来做行政,用于教学时间比较少,这使得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研究不深,同时教师总数比较少的情况下采取大班授课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建立一支数量合理、人员稳定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并且对人文素质课程相关问题通过教研室活动、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重视人文素质教师培训。人文素质课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上好人文素质课的前提,应该利用可能的机会参加人文素质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讲座的形式,比如参加校外的培训,或者邀请专家来校内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训,并且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后可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切实加强人文素养教师培训的实效;二是加强人文素质教师的教学教研培训。每学期固定时间的人文素质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让教研活动切实发挥实效,增强人文素养课程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从执行上,保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是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目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是根据人文素质教师开设课程情况供学生选择,学生选修具有盲目性、被动性。根据对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喜爱,56.0%的学生喜欢实用技巧类,36.2%的学生喜欢艺术类的,35.5%的学生喜欢文学类的,26.5%的学生喜欢史学类,25.5%的学生喜欢社会学类,16.6%的学生喜欢哲学类,6.7%的学生喜欢政治类。开设人文素养课要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加大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同一性形成也是高校的目标。所以,除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人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还应该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虽然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开设公选课、多组建社团活动或是开设几次大师讲座可以提高的。当然这些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全校全院学生中形成一种人文素养氛围,在学生中更大面积地举办一些人文素质活动,使学生以积极心态去参加,这将对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是实施严格而符合人文精神的考核方式。人文素质课的考勤、考试方式大多非常宽松,以至于很少上课、论文东拼西凑的学生都能合格。这样的评分体系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有失公允,对学习态度差的学生亦是不负责任的纵容[3]。所以要建立严格合理而又符合人文精神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真正重视起来,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奚彦辉.以高校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篇7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语文;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是包括人的情感、思维及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以价值观和思维等方式来体现。从某一角度来看,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是优秀文化传承的延伸、陶冶情操的源泉。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以人文思想为支撑,运用人文方法为定性,以人文精神为真谛的集合。高职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形成鲜明的思想特征和敏锐的观察思维,而且要在社会实践和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人的价值,特别是在精神与物质关系比较时,精神的力量大于物质的诱惑,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尊严和平等,使学生拥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强劲力量,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首先,“重技术轻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师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漠不关心,语文逐渐变成高职院校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的重要性已大打折扣,学生认为“掌握一门技术才是王道”,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脱节,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都极为缺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树立,教师主控课堂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三、创新高职语文教学,彰显人文教育的魅力
1.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语文的特性,将丰富的人文资源向学生的头脑中渗透,不断更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将文学、史学和美学等知识渗透到高职语文的教学中,成为语文学科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识别能力。
2.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明确责任,完成语文教学使命。高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所体现的优良人文素质,是学生人文素质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启蒙者。教师对教材的道德因素加以提炼和归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在课堂上将蕴含着人文素养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促进学生深化语文知识和文字技能,同时对人文素养的思想进行充分地启迪和培育。因此,教师要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淡泊名利,充分施展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不断以教师为榜样,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社会要求的人文素养相匹配。
3.与时代同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代,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只靠专业技能的强弱,而是以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来评判他的潜力。试想,一个人的专业技能超群,但却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书呆子”,对知识的发展普及形成障碍,这样的人才,怎么会在当今社会中受到欢迎?所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人文性素质,与时俱进,重新构筑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不断优化,灵活运用现代工具性的教学手段,有机融合课堂人文内容与校园文化,在第二课堂上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需要实实在在地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开展,从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渗透,用人文教育的回归,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化。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篇9
一般来讲,人文素养可粗略地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龙应台,2001)。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角度看来,主要涉及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目前,由于太多学生过度重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苏跃,2004),也忽视了对中国文学、文化等精神素养的继承和发扬,这使得他们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金利民,2010),直接导致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近年来,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如王守仁(2001)、胡文仲、孙有中(2006)、蓝仁哲(2009)等。他们指出,高校教育在人文教育上的引导缺乏力度,造成了现行高校中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重技能学习,轻人文修养。
因此,全面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策略,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 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3.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见表1),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
表1表明,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见表2),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
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3.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 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4 启示与建议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文素养;现状及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16-03
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教育在现代语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不可小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像不能低估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一样。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忽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逐渐剔除、或降低标准、或听之任之,势必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困境,影响教学质量。
(一)民族精神逐渐淡化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积淀中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淡化或弱化,是一个不用申辩的事实,即便是民族感很强的大学生在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上也普遍存在着偏差和肤浅。”的确,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商业化、思想自由化、行为世俗化、生活优裕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很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对传统文化(诸如国画、书法、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等)没有兴趣等。其实这不仅仅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缺失,究其原因,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未处理好传统文化本身的缺失、代际文化的断层,中西文化的冲撞等问题才是主要原因。
(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时期的青少年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群体。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塑造自我的良好形象,渴望获得更多人的肯定,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但是,虽然生理上、智力上趋于成熟,但在心理上、思想上善属于发展期。
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单纯,学习动力不足,社会阅历浅,是非判断力尚有待于加强。在面对现实的境遇、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如意的环境、甚至是遭遇挫折,与理想大相庭径时,往往无法正确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无法理性看待各种现实存在的问题,亦不善于调节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受挫感加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各种判断力和行动力。
(三)缺少人文知识的积淀
人文知识是每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之一。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可见,人文知识是一个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其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须要素之一,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竞争力。
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不少大学生的从小到大积累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史、哲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浅薄。尤其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作为身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多数学生现在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胜于学习自己母语的时间,对西方文化的关注程度也高于本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动漫、言情、上网、游戏等享乐生活上。
(四)人生目标不明确
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多数没有长远的目标,对自我发展的前景不清楚,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大学毕业走向何方。于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过得浑浑噩噩;上课不积极或对知识没有渴求;对集体或社会活动没有热情;对各种事情产生不满,等等。“那种(理想化)意象越是不真实,愈是敏感脆弱,就愈贪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对我们确信自己具有的品质,我们是不需要他人来证实的;但如果别人对我们所声称而实际并不具备的品质表示怀疑,我们就会极端敏感小气”。他们很多容易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性释放、权力至上甚至是拜金主义的侵蚀和影响,产生价值观困扰。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及途径
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我国早在1998年就专门颁布了教高司第2号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时代在发展,新的社会形势与人才需求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开展此项工作的新的措施与途径,这才具有现实意义。新形势下,除了遵循文件中提及的五点意见(第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第四,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第五,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已有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们还要结合自身环境和现有资源,做出以下新的、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思考,开展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
(一)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前提是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如果放弃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我们不仅会失去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时间和阵地,最终导致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式专业教学。”因此,教师不应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自身也需要不断进步。首先,要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及时跟进时代步伐,转变教育思想。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否则课堂只会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给学生做出表率。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学生好好读书的老师,注定是不会有学生附和的。而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身上会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往往拥有更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被学生所接收,更加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感化学生,这种影响力是潜在的,更为细腻、更加长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次,教师自己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要注意挖掘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知识,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教学之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人格魅力以及所教知识的人文影响力,激发学生产生求知、向上的热情,才能真正激励学生形成稳固、持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
从课程设置上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一个重要途径。“从民族发展的高度看,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首先从制度上给予支持。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与导向,才可能真正将人文素养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文学或艺术专业中加入“书法”作为基础必修课是很多高校惯例。虽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课程不重视,甚至不感兴趣。但是,现在不努力,何时才努力。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沉淀下来的,避免文化断层是高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其次,现在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更多集中在校级公共选修课中,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选择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公选课程,聘请权威的教师开设课程,而不是只要提出申请,不加审查或者简单审查就可以开课。同时,对于纯娱乐性的公选课,要少开,这类课程上起来容易,但是如果上下来的效果是学生一笑而过,那就失去了高校课程开设的根本意义。开设此类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加深理论与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娱乐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实际上是最有效果的,例如好的电影、好的音乐、好的绘画都是能对学生形成重要影响的,但要切记不要只停留于看、听、笑的层面,使本身很有价值的人文素养教育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借鉴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与理念
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先进的、创新的,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养课程常常为所谓的主干课程(即语文、英语、数学)让路,有的学校缩减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美术、音乐等与考试无关的课程。
进入到大学,专业性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时间和平台。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在其本科教育中制定了六项核心课程,包括科学、历史、文学与艺术、外国文化、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每项中再分小项,每个哈佛本科生都必须从六项中选修8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下的教学,告诉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种类、探究知识的不同方式、不同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去“趋近于”知识的方式,而非被动接受呆板的说教,它不仅显示了哈佛对于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传递知识的明确的思考与实践,也反映了学生对6项课程各自的领域中不同的兴趣取向和学习欲望,其教育效果的积极性与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实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一优秀的课程设置理念,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积极,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人文课程,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成长。
(四)丰富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形式
人文素养的教育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高校教育中可以开设诸如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校内的人文课程。其次,课外实践形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求学生既能静心于课堂,也要能走出课堂,进入现实与社会。高校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行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爱心传递等,不仅能看到课堂上看不到的人间百态,也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并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人文关怀
大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思维的个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身上的差异性,不能统一要求、育。实际上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遵循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看到男性思维与女性思维的差异,正视、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我们应该多看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式教育,毕竟“人无完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每一次错误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好的成长。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允许“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适当的人文关怀也是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一种,也许它不像课程一样那么外化,但它是内化式的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与运用。
高校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甚至可以说,一个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具备的信念是:每一个我们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想让他过得更好。怀抱这样的人文情怀去教育学生,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的氛围,承担起促进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淡化的文化根由研考[J].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02).
[2]王珊珊,林志鹏,张水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选择[J].南京:文教资料,2010(02).
[3][美]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