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卫生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卫生学重点

篇1

一、要着眼于培养师生正确处置废弃物品的习惯

毫无疑问,卫生之所以在一天之内要清扫几次,完全是因为打扫之后的良好状态会遭到破坏,难以长久保持。破坏从何而来?一个是大自然的运行变化,主要是秋冬时节大量的枯枝败叶,其次是飘落的灰尘;另一个是人为破坏,随手乱扔废纸、废弃文具、食品包装袋,等等。谁都明白,大自然的破坏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只能通过打扫予以改善,但人为破坏是应该能够避免的,避免的前提就是要培养起师生正确处置废弃物品的习惯,把垃圾管好。

为了培养师生正确处置废弃物品的习惯,可以在以下几项工作上做持久的努力:

1.转变观念,把打扫第一、保持第二的思想转变为保持第一、打扫第二。为什么这是首要问题呢?因为传统的观念是把打扫看得很重要,既关心打扫得及时不及时,又关心打扫得彻底不彻底,总而言之,就是围绕打扫这个环节做工作。尽管在打扫上花费的气力很大,但打扫结束之后大家都不太关注良好状态的保持,破坏接踵而至,随手乱扔垃圾的人几乎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对,就连刚刚放下工具的值日生也不例外。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怪圈:认真打扫――随意破坏――再认真打扫――再随意破坏。细想起来,这实在是荒唐可笑的,但它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情况。

2.两手抓,在不降低打扫质量的前提下狠抓保持质量。进入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后半段以后,树叶基本落尽,清扫的任务大幅度降低了,学校立即取消了早操以前和晚自习以前的打扫要求,只保留每天下午上课前的一次打扫,把“一日三扫”的频次一下子缩减到“一日一扫”。政教处除了检查这一次打扫的质量以外,针对人为的破坏,每周还抽查3次保持情况,以此推动保持工作的落实,收效非常显著。

3.持续教育引导,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意识。一方面政教处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吸引班级之间展开卫生保持竞赛,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让随意破坏卫生的学生受到道德谴责。另一方面,开展给垃圾桶征集宣传标语活动。我校购买的垃圾桶上没有任何教育性的文字和图案,政教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一次“给垃圾桶贴标语”征文活动,把遴选出的标语佳作粘贴在垃圾桶上。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教育,活动的优秀成果又被展示在显眼的地方,持续发挥着教育引导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师生能做到正确处置废弃物品,打扫的次数完全可以一降再降,人力投入可以一减再减,成本大大降低。

二、要着眼于提高卫生打扫活动的效率

几十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一日三扫”,全校各班都要在早操前、下午第一节课前、第一节晚自习前清扫一次教室内外和校园责任区。然而,每一次都存在着延时问题,导致早操时间、下午第一节课上课以后、第一节晚自习开始以后都存在打扫卫生的现象,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干扰。经观察分析,延时情况的存在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落叶太多,清扫起来费时费力;二是班级所负责的区域是众人必经之地,师生们人来人往,对清扫活动的妨碍很大;三是学生把打扫卫生当做消遣,把很多时间花费在谈天说地打打闹闹上;四是积极性差,行动迟,进度慢,敷衍了事。

为了提高卫生打扫的效率,优化教育教学秩,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开学,我们就提出了“课外活动高效率”的思路,要求全体学生提高课外活动的效率,一切行动都要迅速果断。具体到打扫卫生这一活动上,要求班级必须在早操前10分钟、下午课前和晚自习前20分钟完成,否则就视为违规,记入政教处对班级的检查考核。新规定推行以后,各班都狠抓了落实,延时打扫卫生的现象受到迅速遏制,进入后半学期以后消失殆尽了。

三、要着眼于抓准难点,实施“文火慢炖”

我校地处农村,占地31亩,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师生1800多人,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我们注意到,和来自县城的学生相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卫生习惯上明显比较差,主要表现是随手乱扔废弃物品和随地吐痰,他们是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工作的难点人群。由于他们都在学校寄宿,我们就狠抓学生公寓的卫生管理,以此为着力点来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具体措施主要有三:一是建立宿舍内物品摆放的统一模式,只要是同一类物品,那么它在任何一个宿舍的摆放位置就是同样的,连续进几个宿舍以后就会产生“所有宿舍几乎一样”的感觉;二是狠抓打扫质量,不论是室内的地面还是室外的楼道和楼梯间,打扫结束以后生活指导教师立即实施检查,要求达到一尘不染的程度;三是学生在宿舍活动期间,由生活指导教师开展巡查,要求严格做好保持工作。

篇2

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和实施各具特色的教学计划首先了解了不同专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和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满足不同学科的发展需要。动科及动物生产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在于深入学习各种环境因子对家畜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科学的理念设计家畜小环境(包括畜牧场和畜舍)的技术、畜舍环境的控制原理及技术、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及养殖环境质量评价,为创造良好适宜的家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动医专业的要求是在理解各种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及健康机制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家畜的危害性,掌握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致病机理、环境预防和防疫消毒的基本技术;而动物营养专业的要求则在于更好的理解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营养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动物环境营养的理论,掌握家畜环境管理的一般技术,通过营养调控实现畜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优质、高产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的目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顺应时代需求,扩展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畜禽养殖业模式的转变,对《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主要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产生于反刍动物肠道及粪便贮存系统。畜牧业规模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就是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畜产公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治理废弃物方面也提出了重要指示,即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因此,畜牧场及畜禽舍生产工艺设计,畜舍保温、防暑、通风、光照等内环境的控制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养殖场环境管理和废弃物处理利用及畜牧场质量评价等基本内容的教学才是该门课程的归宿。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了课程体系。我们在保留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基础上,又为动物科学、动物生产、动物营养、动物医学专业开设了《畜牧场规划设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等专业基础拓展课程。尤其是今年为我院举办的中职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授的《畜禽舍CAD制图技术》得到学员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不仅制作了大量有关教学挂图,还积极购置了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片和幻灯片其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将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畜舍结构、畜舍环境控制技术、环境管理措施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畜牧场废弃物处理技术体系等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但丰富了教学仪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增强了学生对教材中难点和抽象理论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严重脱轨,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畜禽亚健康状况以及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威胁到城市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畜牧生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和保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畜牧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对于控制日趋严重的畜禽污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行这些法规和标准,在畜牧养殖专业上设定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能够将畜禽场的大小控制在适度规模的范围内,而且也能够避免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进行畜禽生产场的开工建设,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畜禽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在实践中的体现形式,是本课程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控制污染、防患于未然、符合现代畜牧生产的重要手段。

实验课由原来理论课的附属部分(18学时)形成了独立的课时为32学时为期1周的《畜牧场及畜舍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内容上,原来只讲述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畜舍采光系数、噪声、照度等气象因素的测定原理及其方法,结果只是学会了仪器的使用,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评价方法掌握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适应不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现在我们不仅增加了水质分析内容,而且通过对现场的测定和畜牧场环境的综合评定,突出了《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做出科学的环境评价,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畜牧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考核方面,增加了30%的实验课成绩,改变过去单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方式,建立了出勤和环境评定报告的撰写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科研、实践能力关系极为密切。好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正确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组的老师们在教学、科研、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不仅获得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同年获得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主编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和蒙语版《家畜环境卫生学》,编写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畜牧场环境监测及评定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学》、《畜牧场规划设计》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的教学大纲,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参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牧场规划设计》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主编了21世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与牧场设计》。积极参加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提高了老师们的学术水平。在今年的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上本课题组的2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提名奖,为本课程的完善和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将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内容通过校园网络向学生公布,便于指导学生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接受学校监督。经常更新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作者:娜仁花 红蕾 史彬林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篇3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56-03

环境卫生学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保护环境、促进健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卫生学涉及学科面广,涵盖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学生难于记忆、理解和掌握[1]。因此,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授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2]。试卷分析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160份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该课以杨克敌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学》(第7版)为教材,共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结课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80分,实验考核20分)。

2.试卷构成。试卷满分8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采用闭卷考试,在期末考试周进行,时间为2小时。

3.阅卷方法。由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专人复核并录入成绩。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考试成绩及其正态性检验,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二、结果

1.试卷构成和成绩分布。参加考试的学生共160人,81人及格,及格率为50.63%;平均分48.17分,标准差8.96,最高分69分,最低分14分,全距55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Z=0.544,P=0.928)(見表1)。

2.试卷信度。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

3.试卷效度。试题类型和分值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各章节授课学时确定,试题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知识点认知分级确定,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高年资教师一致认为该试卷效度很高。

4.试卷难度。试卷平均难度为0.575。单选题的难题、较难题和较易题、易题占比相同;多选题的难题占60%;75%的简答题为难题;论述题为中等难度题(见表2)。

5.试卷区分度。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75。简答题区分度最好,除3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的区分度小于0.2外,其余试题区分度均在一般及以上(见表3)。

三、讨论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1]。对《环境卫生学》试卷进行分析,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分别为48.16分和50.63%,造成本次成绩较历年成绩下降较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客观题比例增多及个别试题偏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程度较差;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多选题得分率最低,仅为53.31%,提示学生对“三基”掌握不扎实,容易混淆。学生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率相差较大,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授课依赖性大,课堂强调更多的知识,学生成绩较好,反之则较差;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归纳、应用与总结能力欠佳。

篇4

>> 案例教学法在《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兽医公共卫生学》相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公共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 基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环境卫生学》技能考核改革 浅谈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刍议 《卫生学》的实践教学设计 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 浅谈公共卫生监测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如何提高兽医公共卫生水平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学校《学前卫生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综合医院中药工作的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新媒体的运用 浅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 浅谈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韩杰 尹荣焕 韩小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组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兽医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保障人类健康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且知识更新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本文对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 教学改革 兽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58-02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学科,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及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预警预防和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和比较医学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门以兽医领域技术和资源直接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造成的人畜共同患病和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并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兽医专业学生将来能够担负起利用兽医领域技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任,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在动物医学专业、动物检疫学专业以及动物药学专业开设了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且知识更新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本文对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 更新教学内容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该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主要涉及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的安全、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四大部分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疫病不断增加,目前已达100余种,如1985年英国发现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发现的H5N1型人禽流感,2009年墨西哥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等。同时,旧的人畜共患病如炭疽、布鲁菌病、鼠疫、流感、狂犬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新发和旧发的共患病从发生的病因、症状、病理等方面在课堂上有侧重地向同学介绍,同时还针对SARS的防治引入人医和兽医的协同配合共同防治的事例,增强同学们对兽医公共卫生的深一层认识。针对当前动物性食源性疾病和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在课堂中增加了对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人为加入药物,如“瘦肉精”、兽医药品和不适当的添加药物等,屠宰过程和加工环节人为制假、以次充好等问题的阐述。另外,很多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该课程很多内容着眼于大环境的统筹、标准和法制等内容,缺乏专业技术性,对生产缺乏指导意义而放松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就学生在此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中增加了课程讲解环节,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内容虽然宽泛,但知识的系统性、融合性很强,并且代表着时展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二 改进教学手段

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生产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如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内容,需要将目前的很多重大环境问题展现出来;在讲授养殖污染与人类健康时,需要将畜禽养殖的现状展示出来,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和养殖污染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并了解导致污染的原因。这些内容的展示都需要将现实情况搬到课堂当中,借助图片、多媒体视频、音像等进行教学。同时由于兽医公共卫生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知识系统庞大,学科跨度广,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

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网络和多媒体已经被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好、信息反馈及时的特点,通过影像直接展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授动物屠宰检疫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图片、网络视频技术展现了屠宰检疫宰前检疫的内容、宰后检疫的具体部位,使同学们对屠宰检疫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如,在讲授食品生产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系统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值、建立CCP的监控体系、建立纠偏程序、建立验证程序和纪录保持程序等分别做出展示,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网络平台,将教学大纲、教材与参考材料、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课后充分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最新的与兽医公共卫生学有关的事件、法律法规、标准等内容及时上传并更新,让学生随时了解该门学科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范围。另外,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内容上传至该平台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尽管多媒体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只是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借助这种手段能更好地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真正尊重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传统的理论讲授中增加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教学案例,在教师的案例引导下,随即组织学生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教师与每一个讨论小组进行交流互动,然后,每小组排出一名代表针对案例问题进行发言,表达该小组的讨论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意见进行总结,以此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针对课堂上讲授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个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个议题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讨论意见,由一名学生代表上台讲述,讲述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就整个讨论环节进行点评,并最终就某些观点进行纠偏。

此外,在教学中注意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案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兽医公共卫生教学中,我们将以人医和兽医协同配合共同防控SARS为案例引出当前我国共患病防治中存在的人医和兽医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情况,兽医的重要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深化。该模式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问题情境中,便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 结束语

篇5

     1内容与方法

     1.1内容对评价类型、依据、方法、程序、内容进 行探索和研究。

1.2方法对以往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 学评价实践工作归纳分析;参考文献和著作;参考建 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标准;研读 公共场所卫生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 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专业标准。

2 结果

    2.1评价类型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 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共场 所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公 共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应当符合有关卫生 标准和要求,经营者应当按有关规定办理预防性卫 生审查手续”的规定,对应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 预防性卫生审查,提供技术依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的类型按建设阶段分为设计卫生学预评价和工程竣 工卫生学评价,其他阶段(如可行性研究)可参照评 价。

2. 2 评价依据

     2.2.1法规和规章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 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共场所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规、规章规定公共场所卫 生管理要求,可作为评价的法规和规章依据。

2.2.2标准和规范依据《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 标准》(GB 9672 - 199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 (GB 9673 -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 (GB/T 18024 -2000)、《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 范》(GB/T 17220 - 199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 - 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 5750 -2006)等,卫生部的公共场所集中 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和卫生规范等规定了 公共交通场所的设计要求、卫生设施和措施要求、卫 生指标标准值、采样与检测检验技术要求;其他与轨 道交通相关的专业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 -200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 -2009)、《轨道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GB/T 7928 -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 50019 -2003)中有公共场所卫生学意义的 条款;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和规范规定的企业卫生防 护距离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规范依据。

2.2.3基础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本资料、项目 概况资料、技术资料、卫生管理资料以及各建设阶段 的审查材料,可作为评价的基础依据。

2.2.4其他依据与评价工作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资料,可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

2.3评价方法

    国内对轨道交通工程公共场所预 评价采用检查表分析法、类比法^3〕,对地铁站厅站 台竣工和车辆卫生学评价采用检测检验法M_5〕,对 地铁站站台公共区域空调系统工程竣工卫生学评价 采用卫生学调查、检查表分析法、工程卫生分析、检 测检验法〔6〕;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工程分析m ;建设 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放射防护评价采用的风险评 估法、类比法、检查表法、卫生调查、卫生学检 测〔8_w〕。上述的评价方法技术较成熟,故预防性卫 生学评价可根据评价类型和项目特点灵活采用卫生 学调查、工程卫生分析、检查表分析、类比、检测检验 和风险评估等6种方法。人机工效学、遥感调查、数 学模式、物理模型等评价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技术 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讨。

2.4评价程序

   有学者_认为项目的一个完整评 价程序应由危害分析、风险表征或评价、风险管理三 部分组成;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由准备阶段、实施阶 段、报告编制和评审阶段3个阶段组成;环境影响评 价程序由第一个阶段(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完成报告)3个阶段组 成;疾控工作规范的评价程序包括受理和资料收集, 调查、检测、分析、评价,提出评价意见三个部分。参 考上述的评价程序,结合工作实践,预防性卫生学评 价程序应分准备、实施、完成三个阶段。

2.4.1准备阶段主要任务确定评价方案。内容 包括接受委托、明确职责、研读资料、必要的现场勘 察、初步工程分析、危害因素分析、项目公共卫生特 征分析、明确评价依据、范围、方法和质量控制、筛选 评价因子和明确评价单元(内容),确定评价方案。 2.4.2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对各评价单元分析评 价。内容包括必要的工程卫生分析、卫生学调查、类 比调查、检测检验;汇总分析资料,危害因素定性、定 量评价及各单元分析评价。

2.4.3完成阶段主要任务完成评价报告。内容 包括总结各单元分析评价的结果,得出评价结论,针 对问题提出建议,完成评价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 2.5评价内容2.5.1评价因子把能定性、定量描述评价项目卫 生质量特征的危害因素或特征值作为评价因子〔12〕, 筛选重点评价因子,依据国家标准的卫生限值,作为 必需评价的危害因素及其控制目标。

2.5.2评价单元及其内容轨道交通公共场所包 括车站公共区域(站厅、站台)和车辆,根据建设项 目的组成特征(与卫生学相关的设计单元,如客流 预测、平立面、暖通、通信、供电与照明、给排水、环控 等等)或规划设计篇章、公共卫生学特征和评价需 求,把项目划分若干相应的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有卫 生学意义的要素,作为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2.5.2.1车站选址主要内容调查车站位置,地面 出入口和风亭(或新风口)设置与周围环境、交通状 况、可能存在污染源之间的关系,是否国家确定的自 然疫源地。

2. 5. 2.2车站建筑卫生学主要内容包括车站建 筑规模、总体布局,车站建筑装饰材料和轨道材料。 2. 5. 2. 3车站公共区域平面布置主要内容包括 车站形式、客流量预测、建筑规模、乘客出入车站流 程、车站各层平面布置和公共区域布置、车站内交通 及出入口。

2. 5. 2.4车站公共区域微小气候主要内容包括 设计参数,微小气候指标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 测结果)。

2. 5. 2. 5车站公共区域室内环境卫生质量主要 内容包括室内空气物理、化学、微生物卫生指标检测 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 5. 2. 6车站公共区域空调通风排气设施及卫生 质量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参数,预测高峰小时(含 高峰系数)客流量,空调类型、数量、机组配置、风量 设计及负责区域,运行工况,风系统配置和分布,风 亭(或新风口)位置、设置及周围环境关系,气流组 成和气流形式,风管材料,卫生设施设置,分区域运 行调节装置,水系统配置、冷却塔位置和设置;非空 调系统的通风系数和换气量、风量等设计参数,自然 通风和机械通风设施设置;空调系统卫生指标检测 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 5. 2. 7车站消声防震设施及卫生质量主要内 容包括噪声控制设计参数,轨道结构减振降噪设施, 各类机组、风管风口等可能产生振动和噪声的隔振 减振消声设施,机房、功能区域之间的消声防振设 施,室内噪声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 5. 2. 8车站环境电磁场防护设施及卫生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场频率及控制设计参数,产生电 磁场设备、区域以及防护设施,电磁场暴露值检测结 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0. 5. 2. 9车站给排水设施及卫生质量主要内容 包括供水水源,给排水系统设计参数,给排水系统设 置,涉水材料、二次供水设施,直饮水管网、水处理器 及涉水材料、水处理机房、辅助卫生设施;水质卫生 指标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5.2.10车站采光照明设施及卫生质量主要内 容包括采光、照明设计参数,照明系统设置和分布, 照度检测结果(或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2.5.2.11车站辅助卫生设施主要内容包括辅助 卫生设施布局和设置,卫生间的位置、设置以及卫生 设施,预防控制病媒生物设施。

2.5.2.12车辆卫生主要内容包括与卫生学相关 的设计参数,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列车载客量和运输 能力、车型和列车编组,客流组织、运营组织和管理, 车体结构、内装材料和车内设备,车辆空调系统设置 及其卫生设施;车辆卫生指标检测结果(或类比项 目检测结果)。

2.5.2.13卫生管理组织与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卫 生管理组织、职责、制度,操作规程、定期检测和告 知,卫生档案(含证件)管理、事故管理,从业人员卫 生管理。

2.5.2.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措施主要 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预防空气传 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篇6

一、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困难

在卫生部统一规划教材中,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涉及到:《卫生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仅占全部教材数的7.5%,且《卫生学》与《预防医学》只选其一。

我国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传统的方式采用《卫生学》教材,内容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嬉称为“卫生专业的大拼盘”。另一种采用《预防医学》,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增加了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预防医学》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但苦于尚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只得放弃,《预防医学》编者的初衷未能全部体现。

被绝大多数院校沿用的传统卫生学教学方式,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逐步体现。由于沿用了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对临床各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学习课程。综合起来,具体表现为:

1.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20世纪的原子弹、晶体管、抗菌素和计算机彻底改变了世界,医学的思维逻辑和工作方式正被改变,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有机结合将极大改变整个医学领域,预防医学也不能幸免,而卫生学却仍然是计算器、原始的仪器测量等手工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和难以适应对医学教育的要求。

2.脱离专业特点

医学教育正在逐步改革,许多新学科已列入必修课程,且大多安排在卫生学讲授之前,这就给预防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新难题: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应重新筛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下表列举了我校96级高护、口腔、药检专业在学完卫生学后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内容重复情况的调查结果。

该表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在其它课程中学习过卫生学的有关内容,有10~95%的内容已在其它学科进行讲授,还有些内容已在各种传播媒体上进行了介绍(内容甚至还较教科书上详尽)。现代学科发展总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卫生学应在努力探索与其它课程连接点的同时,除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还应努力探索重复主题的侧重点,着重介绍相同主题下有关群体健康及其预防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授课应从教材出发,了解学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复内容,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并围绕预防进行方法学的传授。

二、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策与思路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认识及行为。直接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医学教育本来应走在医学模式变化的前列,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时期,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推动模式的转变,因而预防医学课程的及时调整,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模式的应用。

1.预防战略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课程渗透

目前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基本上是从纯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形成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从纯躯体医学的观点来组建与实施。在教学中全面体现模式的转变,除了课程体系全面调整,增加相应课程外,教学观点上应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全面重新审势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

2.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

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目前《卫生学》采用的大课讲授、小课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应努力做到需求—教学—学习—考核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调整与充实,删去科普性、重复性内容,充实与预防有关的教学内容。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重点讲授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达到健康保护目的。适当增补人们非常关注的污染与卫生,扩大信息量,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运用各种新技术增强动手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实践性极强,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施的情况下,应寻求各种新技术的帮助。模拟实验室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如临床铁营养测定与评价模拟实验室装备有膳食调查软件的计算机,营养状况的测定设备(白红蛋白计、皮脂厚度计、身高体重计、锌原卟啉测定仪)及预防、治疗的视听设备。学生对模拟人体或正常人体可进行膳食调查、营养状况评价与营养素的测定,找出干预的有效措施。通过以上学习安排,学生能从病因、临床状况、实验室测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上系列操作,预防观念、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学习积极性也势必极大调动。

4.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卫生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从考核理论知识转向考核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建议以测试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Zweifler J; Rodnick J. Medical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ghts from California. Family Medicine,1998 Feb.30:2.127~33.

〔2〕谭晓东等:加强学科建设强调预防观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4.8.13~15.

〔3〕王镭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5.75(7):431~434.

〔4〕Koop CE. Protecting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Science,1998 Sep 25. 281: 5385,1952~3.

〔5〕罗长坤等: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2):22~25.

篇7

方法:运用根源分析法(RCA),结合鱼骨图,找出输液反应事件发生的远端和近端原因,同时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找出该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结果:在确定了远端和近端原因后,针对近端原因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

结论:输液反应的发生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应用根源分析法可有效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对于该次输液反应事件,在全院实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制度后,再无类似事件发生。

关键词:儿科输液 发热反应 原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8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78-01

2013年8月8日9∶00-15∶00某医院儿科一病区连续发生22例患儿输液后发热寒颤、面部潮红等症状,均在停用液体、拔除留置针、并立即给予盐酸异丙嗪、安痛定、地塞米松以及相应的药物降温处理后症状得以缓解。事件发生后,该科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该事件成立了工作小组,并立即组织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组织讨论,追踪原因。在还原事实经过的基础上,采用根源分析法(RCA)找出本次输液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规范输液操作技术、完善输液操作制度,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2013年8月8日9:00-15:00某医院儿科一病区所有住院患儿,包括发生输液反应者和未发生输液反应者。

2 分析方法

2.1 根源分析法(RCA):以瑞士乳酪理论为基本原理的一种回溯性医疗事件分析工具,该方法将分析重点放在整个系统及过程的改善方面,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检讨。经过根本原因分析,可以了解造成医疗不良事件的过程及原因,进而改善流程以减少失误再次发生[1]。

2.2 微生物学监测。分别采集治疗室空气、配药台面、治疗车台面、护理人员手、启封后静置不同时间的输液瓶塞表面、剩余药液等共计70份标本,送医院微生物室培养。培养方法按卫生部2012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操作培养计数。另外,把输液反应相同批次未开封的药液、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10份同时送市药品检验所进行微生物及内毒素检测。

3 结果

3.1 时间分布。输液反应发生的时间比较集中,均发生在8月8日9∶00-15∶00。

3.2 人群分布。本次输液反应事件中,共确认个案22例,针对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儿年龄8个月-6岁,男10例,女12例;19例患儿入院时为社区感染,有15例在入院时被诊断为病毒性肠炎,4例为支气管肺炎;均在输液开始后20分钟内出现呼吸急促、寒颤等症状,患儿体温37.5-40.1℃。

3.3 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治疗室空气静态下检测结果为阴性,动态下检测结果不达标,动静态下空气≤4cfu/(5min・皿)为合格;护士手细菌数超标,且检出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等;开启的输液瓶盖表面50份,阳性结果24份;与输液反应同一批号未开封的药液、注射器、输液器送检共计10份,进行热源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详见表1。

4 讨论

输液反应的发生往往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有效寻找可疑原因。该儿科病区发生的22例输液反应,经过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调查发现:

4.1 该科治疗室存在卫生死角,墙面有掉皮现象,空调叶面及过滤网、无菌柜顶部存在有灰尘。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显示,其治疗室动态情况下,空气中细菌含量超标。因微生物常以尘埃作为载体,作为中间媒介,而且尘埃粒子会阻挡紫外线的穿透力,影响消毒效果[2]。

4.2 远端原因与近端原因的确认。根据调查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列出可能导致此次输液反应的所有原因,并用鱼骨图列出(详见图1)。可以排除的原因有皮肤消毒剂、稀释液选择、联合用药等。将无法用证据排除的原因分为远端原因和近端原因,导致此次输液反应的远端原因可能为:药物因素(药液污染、药物刺激)、患儿自身因素(免疫力低下、年龄、性别)等,近端原因为治疗室清洁消毒不彻底、天气炎热、医护人员无菌意识不强、手卫生依从性差等。

4.3 分析反馈。此次事件发生在儿科病区,该科室近期入住患儿较多,医务人员工作忙,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手卫生依从性差,该科室快速手消毒剂的配置数量不足。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该科室推入病区的治疗车未经任何处理又推入治疗室。所输注的药液也一次性配置,并无冷藏设施,静脉留置针的封管也存在一个针头封全科的现象,加之天气炎热,最终导致了此次输液反应的暴发。事件发生后,该科室一边积极对患儿进行救治,一方面向院申请,有主管院领导出面对患儿家属进行安抚,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

针对此次暴发事件,调查小组写出了整个事件的分析报告,并将最终结果反馈给院领导及该科室,要求其进行整改,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以体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篇8

做为学校的后勤部门,对于学校的卫生今年要进一步的清楚,把一些杂草进行清理,垃圾桶的摆放进行规划,以下是我们的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卫生学期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卫生学期工作计划一

以xx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教育局卫生工作要点为依据,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健康教育、卫生工作的管理,创新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方法,以"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一、工作目标

为全面贯彻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积极做好常见疾病的群体预防,重视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卫生监督检测工作,加强学校的饮食、饮水、食品卫生检查力度,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工作,切实抓好学校卫生工作。

二、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日常卫生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班级。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2、作好日常检查巡视工作。坚持一天一早扫,一周一次大扫除,大扫除有重点、有要求,值周、值日教师及时检查、记录、反溃

3、各班做好教室、包干区清扫,做到教室、包干区无纸屑、无垃圾,发现有以上现象,值日老师、学生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并及时清理。

4,专用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和班级,要求做到整洁美观。由专用教室负责老师管理日常保洁工作。

5、搞好学生个人卫生。学校每月进行不定期的学生个人卫生检查,检查内容:头发、指甲、坐姿、衣着等,检查情况由校值日生记录和反溃

(二)学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

1、开展各种活动,大力宣传卫生知识。利用夕会、板报、宣传橱窗、录象等大力宣传有关卫生知识。对高段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方面的教育,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身心变化。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竞赛,向学生宣传勤锻炼有益身体健康。根据不同季节,开展季节性卫生知识教育,按规定开设卫生健康教育课。

2、加强保护视力的教育,督促近视学生进行治疗。落实检查,组织学生正确地做好眼保健操,监督学生做到读写姿势的"三个一",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间休息时间。

3、培养学生个人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卫生的好习惯。不定时抽查个人卫生,做好"龋齿、沙眼、肠道蠕虫、营养不良、贫血"等预防工作。

(三)常见病防控工作:

1、开展卫生保健活动,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及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2、加强学生疾并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教育学生经常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防冻工作,保持教室通风,防止流行病的传染。密切关注流感、水痘、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加强日常的卫生监督与管理,便于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治,以防传染病的传播。

3、学校制定《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遇到学生中出现有传染病的紧急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给予隔离治疗,并上报疾病防疫中心,对各室及时消毒。

4、配合土城乡卫生院做好学生的卫生防疫接种和体检工作。对于卫生院的反馈情况,及时联系学生及其家长,给予及时治疗。特别对一些先天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如先天心脏病),还联系其任课教师,注意不要他们参加各种剧烈刺激的活动,避免偶发事件的发生。

5、配合医疗机构做好新生的预防接种登记工作,进一步做好学生的预防接种工作,继续开展学生预防接种的查漏补种工作。

(四)、学生饮食、饮水卫生

1、协助后勤做好食堂、小卖部各项卫生工作,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做好学生的饮食健康营养工作。不定期的对食堂的卫生情况、菜谱进行检查、监督与指导,保证食堂的环境整洁,用具卫生,学生营养多样化。

3、学校供应学生饮水必须充足、安全、卫生,以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有专人负责,定期做好清洁消毒、严格把好饮食、饮水卫生关。

学期中,及时做好各种卫生资料的上报工作,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争取在新的学年里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有实效。

学校卫生学期工作计划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卫生安全,医务室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学校的工作布置,现将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加强校园传染病防控的监测工作,定期向学校汇报校园的卫生工作

牢固树立“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学校预防传染病的监测制度,对全校学生认真做好健康状况的晨检工作和因病缺课统计。做好常见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和预报工作,如:春秋两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预防虫媒传染病等。协助学生科对班主任进行动员和培训,坚持学生晨检工作制度化,强化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追究制。

二、进一步开展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传染病流行特点,学校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保持校园和班级环境卫生整洁。医务室将认真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通过健康教育专栏、广播、专题讲座、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师生自我保健的能力。四月份拟定协同学生科和教务处,由医务室牵头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知识讲座,主要面对中专一年级学生,地点拟定在学校阶梯教室。

x月份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辅导,主要针对我校高考学生,拟定由张丽老师主讲。下学期还将安排开展“预防肺结核”专题健康讲座,并对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争取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增强学生预防疾病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三、认真进行学生门诊登记工作

做好医务室卫生消毒工作,确保师生用药安全和医疗用品安全,努力提高工作服务质量,日常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时积极配合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妥善处理好各种情况。

四、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工作

通过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知识、卫生知识的培训,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能够深入大家的心田,让食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能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医务室和总务处将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去年已经开展了两次有关培训,效果很明显,拟定下学期开始还将开展一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施行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从源头抓起,建立经营者采购食品时索取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把进货渠道关。协同总务处把好食品采购、储存、餐饮具消毒、食品留样等主要工作环节,强调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才可以上岗,不得供应凉拌菜,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继续加强和完善食堂的软件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配合总务处做好进货台帐的查验工作,将材料及时整理归档。

学校卫生学期工作计划三

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指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防治,不断加强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全面提高卫生工作水平,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工作目标

1、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落实卫生包干责任制,形成校内网络化管理机制,加强检查督促。

4、完善卫生检查制度,由强化的管理逐渐转为内化的习惯。

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

1、建立健全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谁管理,谁负责”,并将卫生工作列入校内各项先进评比的重要条件。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切实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

3、开设健康教育课。教师要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备课、有考核、有分析、有记载。定期组织卫生知识讲座,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4、根据学生的年龄,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并对参加劳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安全和卫生防护措施。

5、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对相关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学校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出发,切实解决学生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心理问题,真正使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6、利用橱窗、宣传栏、学生自编小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卫生知识专项宣传活动。

7、实行环境卫生包干责任制,确保校园环境净化、美化。

(1)、全面落实环境卫生包干责任制。制订出环境卫生具体要求,重视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发挥少先队、团委、学生会协助管理的功能,设立“卫生监督岗”,切实做好环境卫生的检查督促和评比工作,确保校园全天候卫生、整洁。

(3)、学校卫生检查小组有专人负责,进行抽查,并及时公布检查情况。

各年级安排好值日老师,做好办公室内外的卫生保洁工作,并把值日表写在黑板上,便于检查当天的值日情况。办公室将在每天上午及下午第一节课后进行定期检查(随时抽查)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后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下发到各部校长室,并扣除该部教师考核奖金每次10元,由各部再按情况扣除相应教师考核奖。

8、建好校医室,切实提高学校综合卫生水平。

(1)校医室配备专职校医。校医要加强自身业务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责任性、确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2)加强校医室器械、常用药品的添置和配备,能满足学生常见病治疗的需要。

(3)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卡,切实做好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杜绝传染病在校园内流行;加强教学卫生工作的检查督促,严格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率;定期对饮食饮水卫生、体育教学等进行监督监测与管理。

9、加强后勤管理,确保饮食、饮水卫生。

(1)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2)食堂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3)严把食堂食品采购关,不让过期、变质食物进入校园,进入食堂。

(4)合理安排伙食,确保学生吃得卫生、吃得放心、吃得称心。

(5)食堂加强经常性的灭鼠、灭蚊蝇、灭蟑螂等防疫工作;公用餐具确保一洗二过三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三、具体要求

(一)教室内外卫生

1、教室及相应走廊地面保持整洁,无纸屑、无杂物。

2、教室及走廊墙壁上、窗台上无球印、鞋印、无积尘。

3、门窗保持无积尘,玻璃明亮干净。

4、课桌椅排放整齐,学生外出上课或活动,椅子要塞至课桌下方,课桌上无东西,课桌内学习用品摆放有序。

5、讲台上保持干净,物品摆放整齐,无积尘。

6、黑板及时擦干净,粉笔槽内无积尘,卡片、小黑板等摆放整齐统一放在黑板下的北侧。

7、清洁工具排放在教室指定角落,排放整齐,保持干净

8、各班教室内及走廊墙上宣传字画表面无明显积尘,阳台栏杆及内侧表面无鞋印、球印、无积尘。

(二)包管区卫生(注:包管区内有垃圾箱的由该班负责,及时清除及保洁)

1、包管区域为水泥路面的班级应保证全天整洁干净,无纸屑果壳及其他废弃物(雨天不例外)。

2、包管区域为花坛、草坪的班级,应保证花坛内无杂物,基本无杂草。花坛四周表面基本保证无明显污迹。

3、包管区域为走廊、楼梯等的班级,标准同教室要求。走廊包括墙面及宣传字画、阳台栏杆。楼梯包括台阶、扶手及楼梯墙面。

4、包管区内有宣传栏、橱窗必须每天擦拭一遍,应保证其干净无灰尘。

(三)办公室内外卫生

1、地面干净,无纸屑、无杂物。

2、墙壁、阳台、天花板、日光灯管、电脑台、饮水机、标语牌等无积尘、无脚印、无蜘蛛网。

3、门窗无积尘,玻璃明亮干净。

4、办公室内桌椅整齐,离开办公室时,办公桌上教师用品和学生的作业本摆放整齐。

5、物品柜上无积尘,无杂物。

6、卫生工具摆放有序,垃圾袋装化,并天天清理。

(四)学生个人卫生。

1、坐立读写姿势要正确。

2、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动作准确到位。

3、勤洗澡、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

4、带好清洁的水杯和手帕(或面巾纸),注意饮水卫生。

学校卫生学期工作计划四

为营造学校良好教学环境,稳定学校教学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拟定2021年xx市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xx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预防为主、常抓不懈、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紧紧抓住关系教职员工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学校传染预防工作,为促进学校教学稳定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各教育部门和学校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细化,层层抓落实,有关部门参与,聚为合力,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危害,组织、协调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把危害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并降到最低程度。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街头食品管理办法》和《全市学校内外饮食商品摊点专项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队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使学生学会识别并自觉抵制不和格食品,增强学生的预防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突出重点、很抓落实

今年,我局将坚持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紧紧围绕确定的工作目标,很抓落实,力争取得明显效果。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监管,提高餐饮质量

学校食堂监管从源头抓起,建立经营者采购食品时索取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把进货渠道关,加强食品卫生日常管,;并有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卫生监督部门落实卫生防病和食品卫生管理措施,规范食品烹饪方法选择的科学性,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事前预防工作,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为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针,我局逐步完善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急性传染病在学校爆发流行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治预案,同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制定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三)加强校内外门前摊点治理,营造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

学校门前、周边普遍存在大量食品经营、摆摊设点叫卖的现象,多数卫生状况较差,制售伪劣食品,只图营利,不顾学生健康,是隐患的源头,必须堵住。学校门前和周边环境卫生治理涉及到很多单位和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动与有关执法部门联系,密切配合开展专项治理,坚决取缔学校门前、周边无证非法经营的食品销售摊贩,杜绝以各种方式侵犯学生健康权益行为,在突击检查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弹。其次学校可以同周边摊点签定“搞好卫生责任书”,并把学校保安人员维护校门前安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委以重任,要求保安人员要担负每日校门前流动摊点、小贩的驱赶清理工作,对不听劝阻者,及时通知市食品安全协调办协助执法,使教学环境得到净化。

五、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校医

专职管理干部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时对经营食品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其弄懂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食品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烹饪方法,以免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坚持培训上岗、执证上岗制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六、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推动工作开展

篇9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国家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篇10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 ; 监测; 分析

安县2012年土源性线虫监测结果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county soil nematode diseas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was evaluated. Methods: using the modified Kato Katz thick smear method (Kato Katz method), 1 fecal three check, check geohelminthes ova, 3-12 years old children with transparent adhesive tap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pinworm eggs, calculate the total infection rate, species rate and intensity of infection; 20 collected soil samples, using modified saturated sodium nitrate floating method was Ascaris eggs pollution monitoring. Results were examined 1050, 4 kinds of soil transmitted nematode population total infection rate was 8.38%, which 6.29%, hookworm, Ascaris lumbricoides 1.52%, whipworm 0.48%, pinworm 0.10%, the species; age group infection rat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x2 2=77.10, P < 0.05; chi square 2=29.23, 0.05; chi square 2=7.55, P > 0.05; chi square 2=0.65, P > 0.05). 20 copies of testing soil samples, the distribution of egg 3-18 months / g, a median of 6 g, median 7 / g survival eggs 1-13 / g, and the median 6 /. Conclusion: county is a soil transmitted nematodes were moderately affected areas, county vegetable soil roundworm eggs pollution is still serious should be based on focus groups anthelmintic,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increase the water improvement lavatories,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fecal harmless treatment and protect people against infection.

Keywords::Soil source nematode disease ;Monitoring; Analysis

虫卵为阳性,以查出虫卵的涂片平均计数每克粪便虫卵数(EGP);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纸法检测蛲虫卵。5个乡镇随机抽取4户居民的菜地土壤,采集5-20cm深表层土壤,用于土壤蛔虫卵检测的样品总量不少于50g。饱和硝酸盐漂浮法。测定蛔虫卵。[2]

1.2 统计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安县2014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 调查1050人,查出线虫感染者88人,总感染率为8.38%。各虫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0,P

土源性线虫病是我国农村居民患病率较高的寄生虫病,其流行、分布与我国各地区的地形特征和经济发展、卫生状况和居民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1]为了解安县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根据《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安县2014年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病的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4年安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资料,安县农村环境卫生监测资料。

2.2性别分布 调查1050人,男性 497 人,总感染率为7.24%( 36/497) ,女性553 人,总感染率为 9.40(52/553 ),2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28,P>0.05)

2.3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土源性线虫感染,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χ2=29.23,

2.4 文化程度 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及蛲虫以文盲最高 ,而钩虫感染以小学文化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5, P>0.05)

2.5 职业分布 各职业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农民最高,其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65, P>0.05)。

2.6 感染度 安县居民钩虫与鞭虫感染均属轻度感染,对16例蛔虫感染者的感染度分析,轻、中、重度感染的构成比分别为87.5%,12.5%,0。

2.7 土壤蛔虫卵 虫卵分布3-18个/g,中位数7个/g,成活虫卵1-13个/g,中位数6个/g.。(表2)

3.讨论

安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特点为:以农民为职业,年龄在60岁以上,小学文化的人群感染率较高。钩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虫种分布。影响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1)安县乡镇中农民轻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从事农业劳动多为老年人,文化程度越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尤其是60岁组老年人的钩虫感染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可能与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习惯将人畜粪便直接做基肥,而且由于经济等原因,该人群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劳动有时赤脚下地,致使钩虫感染较高有关。(2)蛔虫感染3-10岁以学生最高,这部分人群可能与儿童在集中环境中寄生虫感染风险大有关。(3)儿童蛲虫感染率为0.10%,儿童缺乏防病知识与防病能力,且儿童密切接触者多,容易造成蛲虫感染与传播。[3] (4)土壤蛔虫卵存活率较高,与安县的养殖垃圾、污水未处理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及粪便未作无害化处理或堆肥无害化处理未达到标准,直接施肥有关。[4]

安县属于中度感染地区,以重点人群驱虫为主,降低感染率。[5]结合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控制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方式,引导和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减少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梅丹,陈凤义,姚伟,等.大连农村地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抽样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2):附页6.

[2]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邓之海,张静.南潼县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