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发展规划

篇1

(一)严格“防、检、监、管”一体化管理。坚定不移的实施好“防疫天字号”工程,着力开展好春秋两季畜禽集中强制免疫和平时补防工作,确保全市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力度,力争全市畜禽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严格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

(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探讨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场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提高到65%以上。认真实施好“奶业富民工程”,加强在场区建设规划、疫病防治、奶牛引进、良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推进品种质量和饲养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生猪出栏50万头,禽类出栏1460万只。

(三)加快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深入实施好“全国生猪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力争连续第四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工程实施县。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对乡镇技术指导员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养殖科技含量,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依托银宝、八戒、永大龙头加工企业,继续抓好我市生猪、禽类传统优势养殖项目的扶优培强。依据养殖基础和优势,积极发展肉鸡、肉鸭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重点抓好五个乡镇北部城矿区沿泰临路一线的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

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到年,预计全市牛存栏6.4万头,出栏2.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7万头;生猪存栏51万头,出栏100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44万只;家禽存栏610万只,家禽出栏17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4.4万吨和10万吨。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1、建立协调统一的畜牧业布局结构。依据各乡镇的畜牧生产传统和优势基础,形成不同畜禽种类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重点培强壮大等乡镇的生猪产业以及的禽类生产,加快庄的牛羊基地建设,突出北部矿区奶牛产业带发展。

2、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通过扩、改、建、联、引等方式方法,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畜牧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完善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推行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畜产品,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3、建立现代化的畜禽饲养方式。根据国际卫生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大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督力度。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等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建立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品种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规范的现代化生态型饲养方式。全市无病害、无药残、无激素、无污染“四无”畜禽产品达到70%以上。

篇2

关键词:企业 可持续发展 目标 财务战略规划

作为企业战略核心的企业财务战略,其也是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常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影响有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所以,仔细检验对财务战略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需进行充实、改进,以加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

1.财务战略可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执行

为了不受生命周期规律的束缚、探求永久的发展,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角度,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源,谨慎选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途径。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制定适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并且保证战略的有效施行。

2.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财务战略的内涵

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制定的财务战略,其内涵是主要是指,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全局性、长期性、创造性地筹划企业的资金流动。基于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战略目标、选择合理战略方案,并且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方面总体的指导思想及方略的有效施行。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的重点规划

1.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企业的减产,实际收益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还会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失败。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来加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1)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是指通过母子公司之间的产权与资本纽带关系,为了达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等为手段,从而构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2)维持良好的资本结构。这个不仅要尽可能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来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加强自有资金盈利的能力,还需要预防因过度举债而导致的的财务风险加大,从根本上避免财务困境现象的产生。

2.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日益加强。―个企业如想立足于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并且图谋发展,就必须培育与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法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一个十分关键与重要的条件。一般说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有以下两种:

(1)将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如今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企业内外不断进行创新就是提高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创新的内容具体包括:企业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的创新。

(2)走专业化的道路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务必要发展其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走专业化的道路。而“专业化”具体就是要求企业将资源集中起来,培育其核心的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力求将主业做大、做强与做精,走集约化的道路。

三、建造财务战略的框架结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1.企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清楚的认识

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过程―般都会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管理者一定要考虑到企业在每个阶段的发展规模及方向,并且通过与企业不同发阶段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去解决该阶段性所遇到的问题。因为企业在发展阶段带有一定的非绝对性,所以最好应在仔细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的阶段经营战略规划,并且与切实可行的财务战略相配合,从而避免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实施财务战略的壁垒进行分析与消除

在设计好财务战略后,就需要把它运用于实践行动中。因为财务战略实际上是代表企业资金这种关键资源在企业组织内的重新配置,所以必然会对组织内部的资源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财务战略直接影响到某一内部组织自身的地位与利益的时候,就将很可能阻碍企业实财务战略的实施。由此可见,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沟通协调,使得各个层次组织都理解并且支持财务战略的实施。

3.健全完善财务的预警机制

可持续财务预警机制是衡量企业价值实现、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它有着监测、信息反馈以及预警的功能。如果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了潜在危机的时候,预警机制就能及时找出引起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恶化的原因,有助于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席,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将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财务研究的视野,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企业的财务战略规划中,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确保企业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愿我国的企业能以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为契机,不断缩小与全球500强企业的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艳.基于财务视角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J].投资与合作,2010(10)

[2]李晓芳.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地震灾区畜牧业发展困难发展对策

一、前言

发生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几乎给震区的各种农业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以畜牧业为例,地震导致了大量的畜禽死亡,给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相应的畜牧业服务体系及其房屋设施等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形式之一。因此,积极恢复震区畜牧业,使其从地震灾害的阴霾当中尽快恢复起来,不仅能够为农村增加收入,同时更是维持震后灾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方式。为了确保震区的畜牧业能够平稳、健康并且快速地发展,在我国积极努力重建家园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震区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例如,引进优良的畜禽品种以便优化目前的畜禽品种结构、推广先进技术进而提高震区人们的养畜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进而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等等。恢复和发展震区的畜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加需要当地人们群众的不懈努力。

二、地震灾区畜牧业的发展困难

由于该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在对该地区的畜牧业进行重新发展时必须要要解决好以下困难。

第一,科学技术没有充分体现出在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中体现尤为明显:(1)畜牧业所需的科技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畜牧业高技术化的需求,并畜牧业科技基础薄弱,很难做到持续发展;(2)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当中融入程度较低,当地农民常常单纯依靠扩大经营规模来获得更高收益,而非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3)没有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氛围,导致畜牧业的经营模式落后、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不足、抵抗各种疾病疫情的能力较低;(4)震区畜牧业散户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在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把握程度方面略有欠缺。

第二,没有雄厚的畜牧业基础为其提供发展保障。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同时由于发展旅游业等产业规划的影响,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一般不鼓励大兴土木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畜牧业的产业链很难延长。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贫困人口的数量较多,大部分发展畜牧业仅仅是维持了自己生存,一般很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当地畜牧业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并且投入缺乏持续性,再加上生产条件比较恶劣,不仅投入产出比很难令人满意,而且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低。该地区目前没有指定完善和健全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或者蓝图,导致当地畜牧业发展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意识,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很难进行落实和执行,并且相关扶持政策带有时期性,缺乏长久的关注。草地环境恶化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修养生息,导致当地的饲草资源越加匮乏,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自然灾害(鼠灾、虫灾以及其他天灾等)频发,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第三,虽然有产业化萌芽但是发展进程过缓。由于缺乏完善的工业体系来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例如畜牧产品加工以及深加工等),加之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致使震区的畜牧业发展规模一直过小,在在深加工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销售的不平衡,拖缓了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在市场方面,畜产品流入市场的各个环节(例如收购、加工、销售)没有形成紧密的衔接,没有市场需求的支持是导致当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过于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地震灾区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进行体制革新。必须实行畜牧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小生产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局限性;推行牧户公司化,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使牧民不仅在饲养环节,而且在加工和流通领域也能得到适当收益。为畜牧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搞活畜产品流通,努力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引导,从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帮助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利益,推动西部地区畜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草原畜牧业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二,实现畜牧业发展的高科技化。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大力建设生态型、观光型、市场型的牧业生产基地,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社会化的、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可以充分融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开发观光型、旅游型的新型畜牧业项目,开展畜牧观光旅游,家庭旅馆,开发“牧家乐”、“农家乐”等新型“牧业体验之旅”,实施探索型畜牧旅游观光,增加参与农牧民的收人。

第三,给予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国家灾后重建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条件,中长期规划好灾区畜牧业发展思路,把灾难化为有利,重新规划和布局该区畜牧业体系,让广大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四、结束语

5.12汶川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畜牧业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地震造成了该地区严重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大量的畜禽死亡,经济损失惨重。本文所提的几点拙见希望可以为震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锋,马金锋,周文生.北京防震历史经验与汶川地震灾后城镇选址重建[J].地球信息科学,2008,08:504-510

篇4

按照会议的要求,我就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认识作一简要发言。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重要实现途径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工作取向,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就畜牧业而言,主要任务是建设全国畜牧资源开发基地和畜产品深加工基地,主动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是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全省畜牧业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共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272.69万吨,同比增长5.2%,禽蛋产量39.3万吨,同比增长9.03%,奶类产量10.15万吨,同比增长5.37%。畜牧业产值446.2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40.55元,同比增长27.45%。

客观分析我省畜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政策有力、市场有利和主要畜产品供求趋紧的形势下,省内二、三产业大量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规模养殖和加工业转移;省外发达地区畜牧业受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发展受到限制,不断把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重大机遇,要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创造和发挥我省畜牧业比较优势、资源优势,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沟通和畜牧业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畜牧业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引入四川,把我省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全国畜牧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积极引导省内部分实力雄厚的二、三产业企业向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环节转移,构建畜牧业多梯度、多层次承接转移新格局,是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最佳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我省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畜牧产业转移中,我省畜牧业的承接条件在中、西部地区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提出了“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在资阳、遂宁、眉山三市进行现代畜牧业建设试点,营造了加快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制定了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资阳、遂宁和眉山三个丘陵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三是强化政策激励。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育肥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和生猪贷款担保风险补助制度试点工作,为我省加快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去年,省财政投入38850万元支持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同比增长2.5倍以上。市县也加大了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如去年成都市对2007年投资新建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按投资总额10%予以补助,共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00个。同时,金融系统加大了畜牧业信贷投入。去年1至10月,省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投放生猪养殖、收购和加工贷款225.7亿元。五是创新融资投入方式。成都、资阳、遂宁等许多市(州)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担保、投资等方式,粘合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生猪等畜牧产业,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二)产业发展基础好。我省是传统畜牧业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生猪和水禽存出栏、肉兔出栏、蜜蜂存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业是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生猪产业是我省畜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生猪年出栏占全国1/8,世界的1/20,其中省内需求近70%,30%的猪肉产品外销和出口。2007年,外调猪肉117万吨,出口5万吨以上,占全国猪肉外销出口总量的1/3以上。良好的产业基础,悠久的生产发展历史,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以来在京、沪、粤、港、澳等省外市场和俄罗斯、新加坡和中亚、东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形成的影响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优势条件。

(三)后发优势突出。一是自然禀赋优越。我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带,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适宜畜禽生产发展,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养殖自然风险。二是生产增量空间大。散养仍是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生猪的家庭零星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70%,生猪的规模饲养面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比河南、江苏、湖北分别低23、13、11个百分点。通过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的增量空间大。三是加工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只有内蒙的68%;畜产品综合加工率不到30%,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低内蒙、山东省35个百分点;精深加工率不到5%,总量不及河南双汇集团的一半。稳定、优质、丰富的畜产品加工资源和流通加工的发展滞后,为精深加工业强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总结推广了“六方合作+保险”运行机制和“寄养、托养”等生产模式,探索建立了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利益分享机制、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产业发展框架体系,为承接畜牧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应避免两个误区坚持四个结合

承接产业转移中,我们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要避免两个误区,坚持四个结合。

(一)承接产业转移,就是承接别人的落后项目。有的同志担心我们承接的是别人淘汰的、落后的、对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产业转移。实际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在地域间的空间转移,都不会是原物原样原水准原机制的复制,所转移的项目,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竞争新的要求,总会自觉站在新的平台上去建设发展。同时,先进与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凡是市场认同、接受或者欢迎的项目,就不是落后的产业。成都“十五”期间实施的东郊工业企业调迁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准确地说,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产业快速升级,为欠发达地区留出的成熟产业空白和发展机遇。

(二)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承接工业项目转移,与农牧业关系不大。毫无疑问,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应当以工业为主导,但这并等于其他行业没有产业可以“承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工业,也决不仅仅是抓工业项目的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应当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在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业中和第三产业的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广东温氏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南京雨润集团、蒙牛等龙头企业纷纷进入四川,就是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浙商、浦发等地方性银行进入四川,就是金融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三)坚持承接产业显性转移和产业隐性转移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发达国家或地区需要更迭的产业抢抓、吸引过来,这是我们一般认识的显性产业转移。隐形产业转移则是指发达地区已经不断弱化或者退出的、但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产业,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扶持,做大做强,去填补发达地区留下的产业空白。比如生猪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近几年产业规模明显缩小,有的省市甚至明确表示限养生猪。而四川则应抓住这一机遇,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品种——养殖——加工”整个产业链做强做大,填补沿海退出的产业空间,这也是一种产业转移的承接。

(四)坚持承接国外、省外的产业转移与省内市州间的产业转移相结合。决定产业转移的因素包括区域位置、资源要素状况、基础设施、政策软环境、产业聚集配套状况、消费市场等因素,各个市州情况不同,各具优势和制约,因此应当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抓承接。同时省内成都经济相对发达,在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的同时,不在市州间争夺项目,而应该主动担负起“成都责任”,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接件窗口”和“会客厅”,并促进成都经济区向省内市州的产业转移。

篇5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单位特别是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较完整、产业化程度较高、促农增收较明显的产业。今年前5个月,生猪、肉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9万头、840万只、22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6%,在全省县(市、区)中排第17位,进入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市行列。当前全市畜牧业生产形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畜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几年来,我市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猪、牛、羊、禽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畜产品结构更加符合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精深加工畜产品和无公害畜产品比重增加,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竞争力得到增强。

二。畜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并得以迅速发展。龙头企业与广大养殖户之间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涌现了华懋双汇、万东牧业、九牧牧业、源汇牧业、明军肉鸽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促进畜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畜牧区域化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了四大专业养殖区。即:以枣林、八台、尹集、庙街为主的生猪养殖区;以尚店、杨庄为主的牛羊养殖区;以枣林、八台、尹集、铁山为主的肉鸡养殖区;以杨庄、武功为主的奶牛养殖区。专业养殖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市各类畜禽饲养总量的50%以上,有的达到80%以上。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金融部门加大了小额贷款的规模和力度,为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三年共发放养殖贷款3亿多元。在贷款规模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与各乡镇联合实行了“揽储返贷”,全市用于养殖业的揽储返贷资金达5000多万元。

以上四点是当前我市畜牧业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下面,就如何搞好畜牧业统筹规划和项目的筛选推荐,如何搞好技术指导和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谈几点意见,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做好畜牧产业的统筹规划。一是立足长远,研究制定畜牧整体发展规划。建立畜牧大产业、大发展的目标规划体系,用长远规划指导畜牧业发展。各乡镇都要根据市里的总体规划和当地的资源现状及特点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领导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分解指标,实施专职专责,专项推进。三是建立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用长效机制来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二、培植大户,规模发展,做好项目筛选和资金投放。要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让那些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强、辐射作用强的项目早立项、早投产、早出效益。畜牧部门将重点筛选一批现代化大型种畜禽项目、现代化大型养殖项目、大型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参加全国各地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力争在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注重利用协会等民间组织引进外地养殖大户来我市发展。对于资金投放,把握好三点:一是畜牧部门向上级争取的贴息贷款和低息贷款,由于数量较大,将主要投向大型畜牧企业,帮助企业扩量提质增效;二是畜牧部门与我市金融部门推出的小额贷款以及政府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将主要投向养殖户,解决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推进专业户、专业村建设;三是注重资金投放后的效益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的不规范问题。

三、科技引导,效益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变被动服务为上门服务,由普通的科技培训向品种改良、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推广转变。从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入手,推动畜牧业专业化生产、集约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一是要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繁育改良工作要有新突破,全市要以引进和推广良种肉牛、奶牛为核心,建立标准化繁育站点10处,使畜禽的改良率达85%以上。提高品种的纯度,提高生产性能,抢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和市场销售的经济点。二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教宣传,科技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系列化综合服务,提高科技养殖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大力推广桔秆养殖技术。提高桔秆的利用率,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四、培育龙头,产业发展,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由常规的抓养殖数量增长向培育龙头、发展市场转变,推进畜产品向商品转化。以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为重点,加快引资、立项,建立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研究并抓好牛肉、牛奶产品为主的深加工,带动畜产品的综合开发。同时以畜禽交易市场为依托,组建养殖经销协会,培育经纪人队伍,搞活流通,壮大市场。通过培育龙头,发育市场,建立起龙头、基地、市场、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格局。

篇6

关键词:畜牧业面源污染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大量增加,由于粪便利用率的低下和排放的不规范不达标,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畜牧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分散、分布广泛、成因复杂且潜伏周期长等特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许多国家已将畜禽污染的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制定法律、法规,严加控制和管理。2001年3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把畜牧业污染防治正式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我国大中型畜禽场畜禽粪、尿年流失率达50%以上,致使畜禽场周围环境恶化,群众反映强烈,已经成为阻碍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轻畜牧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一、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

据2007年底统计,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达1.4万多个,加上农村小规模饲养户,禽畜粪便及冲洗污水产生量巨大,年排放量达1 800亿t以上,且基本上难以做到达标排放,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并列水环境污染的三大源头之一。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我国畜禽养殖是以分散户养、小规模经营为主,产生的粪尿总量不多,也能被耕地消化。随着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推动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污染问题。二是农业生产上化肥取代农家肥比例增加。畜禽粪尿等农家肥与化肥比较,有体积大、用量多、装运不便等突出问题,加上化肥来源已相当方便,很多耕地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畜禽粪便没有了应用出路,从“利”变为“害”,成为了污染源。三是畜牧业养殖环节属微利行业,无力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污染治理。与工业等其他行业不同,畜禽养殖业从总体上看利润率不高,而污染又相当严重,污染治理成本过高。此外,很多养殖户不了解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清洁生产技术。四是城市周边地区被清理的部分规模养殖场向农村迁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畜牧业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出台相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清理城市周边养殖场,实行严格的禁养政策,畜牧业生产重心将向农村转移,污染也必然会向农村转移。

二、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危害

一是污染水体。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鱼塘中,使氮、磷含量

高,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有毒、有害成分进入地下水,可使地下水溶氧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极难治理和恢复。二是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气体,恶臭难闻,引发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社会矛盾。三是传播病菌。畜禽废弃物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可成为人、畜传染病的传染源。

三、治理对策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环境容量条件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计划。在具体工作中,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依法综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各级财政应安排治理污染专项资金,以促进和推动整治工作开展。通过多种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处理和利用难度,降低处理成本,为提高资源化水平创造条件。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吸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全社会畜产品安全和环保意识。通过科技进步,推广高效、实用、价廉的治理技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抓好污染源头控制

一是划定禁养限养区。禁限养区范围内不再审批新建畜禽养殖项目。二是改建、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规划可养殖区域应有总体建设规划,并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估,提出用地规模、区域布局、治理模式、载畜量、环境目标等控制性要求,防止产生新的集中污染。今后凡新建场选址上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和环保要求,并要配套消纳污染物土地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三是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养殖场从平原片区向山地转移,按照配套的山地面积确定养殖规模,采取干湿分离措施和沼气治理措施等,将废渣、废液用于作物施肥,利用植物(作物)全部吸收有机污染物,达到废水零排放的标准。

3.推广畜牧业污染治理模式,加强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监督管理

引导散户向规模化转化,规范处理措施,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排污量。应用饲用酶制剂等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对畜禽粪便进行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率。因地制宜,采用混凝—脱氨—好氧生化、沼气池—生物塘、生物活性酶配套处理工艺[1-2]等方法处理养殖业废水,使之达标排放。禁养区内养殖场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关停,不再开展养殖活动,原有养殖场及配套设施拆除或改作他用。其他规模养殖场要结合实际,配套建设干湿分离机、沼气池、沉淀池、生化塘(机械曝气或自然氧化)、鱼塘等足够容量的物理和生化治理设施,减少或不排放污染物质[3-4]。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于金莲,阎宁.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探讨[J].给水排水,2000(9):44-47.

[2] 陈银祥.畜禽养殖废水生物活性酶技术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8-229.

篇7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饲养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规模化养殖对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精神,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现就用地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养殖用地

(一)县级畜牧主管部门要依据上级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本地畜牧业生产基础、农业资源条件等,编制好县级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及其用地的数量、布局和规模要求。

(二)在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修编的情况下,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实行一事一议,依照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做好用地论证等工作,提供用地保障。下一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统筹安排,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落实养殖用地,满足用地需求。

(三)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任何地方不得以新农村建设或整治环境为由禁止或限制规模化畜禽养殖。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合理确定用地标准,节约集约用地。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防止借规模化养殖之机圈占土地进行其他非农业建设。

二、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一)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二)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三)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所需的用地计划指标,今年要从已下达的计划指标中调剂解决,以后要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占用耕地的,原则上由养殖企业或个人负责补充,有条件的,也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实施的投资项目予以扶持。

三、简化程序,及时提供用地

(一)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企业或个人,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其他企业或个人,需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向县级畜牧主管部门提出规模化养殖项目申请,进行审核备案。

(二)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经县级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乡(镇)国土所要积极帮助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用地备案手续。涉及占用耕地的,要签订复耕保证书,原则上不收取保证金或押金;原址不能复耕的,要依法另行补充耕地。

(三)其他企业或个人申请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经县级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县(市)、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帮助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用地备案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占用耕地的,应签订复耕保证书,原址不能复耕的,要依法另行补充耕地;附属设施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和要求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要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出租、转包等合法方式取得,切实维护好土地所有权人和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有关手续完备后,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因建设确需占用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应根据规划布局和养殖企业或个人要求,重新相应落实新的养殖用地,依法保护养殖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四、通力合作,共同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落实

(一)各地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本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细化有关规定,积极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做好服务。

(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畜牧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合作,及时研究规模化畜禽养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和措施,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

篇8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是我市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型畜牧业转变,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我市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我市畜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优化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优势产业带;坚持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目标任务。到2011年,畜牧业技术装备明显改善,产品结构明显优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生产与生态更加和谐,初步建立起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实现动物疫病防控规范化、制度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

二、加快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

(四)科学编制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各级畜牧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和环保部门,根据土地的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以一亩耕地吸纳2头生猪粪尿,一亩山地吸纳3头生猪粪尿(山地能吸纳生猪粪尿面积按总山地面积的5%计算,1头奶牛的粪尿相当于10头生猪的粪尿,l头肉牛的粪尿相当于5头生猪的粪尿,3只羊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60只肉鸡、肉鸭的粪尿相当于1头生猪粪尿)的载畜量,确定畜禽饲养量。*年10月底前,各地要以县区为单位,科学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分标准见附件1),完成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制订政策保护好禁养区、限养区农户的利益,引导农户发展其它产业。

(五)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利用山坡地、果园、疏林地、荒地和荒滩兴建生态养殖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作为畜牧业生产用地。实行以产定地的原则,严格审批养殖用地,按照存栏量计算,原则上每亩地饲养猪30-40头(禽800-1000只/亩)的用地标准进行审批,防止圈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可按照农业用地管理的,则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应当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

(六)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巩固和提升生猪、家禽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兔、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大力发展奶业和特种养殖业。积极引进和开发名、优、稀、特畜禽品种,扩大蓝塘猪、三黄胡须鸡等地方特色畜禽养殖规模,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

(七)加快构建优势区域产业带。突出生猪、家禽两大品种,构建两大畜禽经济产业带。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产销直挂等形式,带动散养户建立生态型畜牧业基地。以中部地区为重点,建成年出栏180万头瘦肉型猪产业带;以温氏公司等为重点,发展3000户单元式标准化养鸡模式,年出栏4000万只,建成家禽产业带。

三、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八)大力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至2011年,围绕生猪、家禽两大产业,新引进或培育2个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和3个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辖区政府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合同书,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对在期限内没有按标准带动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给予摘牌处理,并按未带动农户数收取一定的违约金,同时,取消对该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九)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形式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把龙头企业、生产农户、市场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畜牧业经济运行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十)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把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突破口,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新建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加工促发展,以加工带基地,提高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科技兴牧步伐

(十一)加强畜牧业良种良法推广。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对畜牧兽医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速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重点推广普及猪人工授精、牛冻精改良、配合饲料、卫生厩舍、健康养殖等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大力发展优质杂交猪、杂交牛和地方特优品种生产。

(十二)加快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积极鼓励、支持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及经济联合体,从事配合饲料的生产和经营,为发展畜牧饲养业生产服务。加大草山草坡的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开发,鼓励农民兴办家庭牧场,促进草食动物的规模饲养。充分利用秸秆、稻草等氨化饲料养牛、羊,解决草食动物的越冬饲料。发展人工种植牧草饲养畜禽,进一步提高山地经济效益和加快草食动物的发展步伐。

五、切实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十三)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洁净养殖技术。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把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行“农、牧、渔、沼”结合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洁净养殖技术,严格控制养殖及生物环境,合理利用粪污等资源。严格执行畜牧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凡环境影响评价不通过的,一律不得审批设立。对现有养殖场加强监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要坚决限期整改,使污染物排放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的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行业标准,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坚决予以关停。

(十四)大力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规范畜禽舍的建设,规范种畜禽、饲料、兽药、畜牧机械等投入品使用,规范饲养、加工、流通各环节操作规程,实现养殖设施与环境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

六、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五)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防控责任制,强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畜禽疫病的防控工作,县区间联防联控,严防疫情的传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各县区要把应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加快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步伐,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动物防疫工作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十六)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上下联结、设备配套先进、高效运转的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体系,及时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私屠滥宰、销售私宰肉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

(十七)加强畜禽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有一定市场基础和品牌优势的瘦肉型猪、蓝塘猪、温氏鸡、三黄胡须鸡、菜牛、肉羊和其他特色品种,着力打造一批畜禽产品绿色品牌。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畜牧企业申报产品认证,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或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积极推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加强品牌的宣传、保护、管理和建设等工作,切实保护品牌产品的市场和信誉。

七、营造良好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环境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摆上重要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根据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培育典型,示范引导,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我市现代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9

一、“九五”时期广西水产畜牧业取得显著成效

“九五”时期,广西区党委、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水产畜牧业工作,采取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了对水产畜牧业投人的力度:

“九五”时期,自治区本级财政和中央财政累计投人水产畜牧业资金37538万元,比“八五”时期的15806.50万元增加21731.50万元,年均增长28%。此外,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九五”时期,广西还争取欧盟援助广西水牛奶业项目76.20万欧元(折成人民币832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较好地实现了广西水产畜牧业“九五”规划的目标。在实施“九五”发展规划过程中,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广西区党委、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在自治区财政逐年增加预算资金的支持下,广西水产畜牧局得以较好地履行自治区党委、政府賦予的宏观调控等各项职能,全面实现了“九五”规划的任务目标。

2.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九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髙,以畜禽和水产品为主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逐渐增加,水产畜牧经济总量在大农业中的份额逐年增大。据统计,2000年底,全自治区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为2756.91万头、108.92万头、164.98万只和3.8亿羽,比1995年增长45%、49%、221%和64%;2000年全自治区水产品产量239.86万吨、畜禽肉类产量287.26万吨,比1995年增长132%和47%。2000年底,全自治区猪、牛、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2415.56万头、775.27万头、241.80万只和2.14亿羽,比1995年增长17%、5%、84%和38%。2000年全自治区渔牧业总产值达371.40亿元(现行价)。比1995年41%增加3.8个百分点。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渔)民的收人。据自治区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2000年全自治区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人1085元,其中畜牧业人均收人326元,水产业人均收人3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19.40%,为农(渔)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建成亩产万元以上的水产养殖25万亩;银鱼移植120万亩,形成年生产规模400吨。“九五”时期新建8个国家级优质商品猪基地县,到2000年底已建成20个,还扩建了9个畜禽肉食基地;新建11个国家级和27个自治区级秸秆养牛示范县,至2000年底已建成12个国家级示范县。

4.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九五”时期,由于贯彻了集中资金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的指导思想,全自治区水产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继续实施畜牧种子工程。“九五”时期,新建1个自治区级祖代种猪场,扩建9个种猪场,启动自治区本级1个种公猪鉴定站(在建),扩建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新建3个种鸡场。全自治区建立家畜配种点174个,配备人工授精174套、液氮罐100个。在水产种苗生产方面,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建成对虾育苗场(点)42个,育苗水体36170m3,育苗量14.81亿尾;二是继续健全疫病防疫体系建设。“九五”时期,在全自治区布设了47个鱼病测报点,在沿海的13个市(县、区)和内陆地(市)建立水产病害防治实验室,总共配套检疫仪器设备269台(套)。

5.科技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的支持下,广西水产畜牧科技推广经费有较快增长,有效地促进品种改良、疫病控制和科学饲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据统计,“九五”时期,全自治区水产畜牧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奖187项,其中获自治区政府重奖4项,获省部级一、二等奖62项,获三等奖125个。获奖科技成果中,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此外,“九五”时期,通过举办渔政管理、兽医执法、牛人工授精技术和乡镇畜牧兽医经营管理等67个培训班,累计培训4675人(次),还开展兽医检疫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总共培训9800人。

二、转变观念,规范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1.把握部门工作重点,争取增加投人。在编制年度预算过程中,水产畜牧局财务部门认真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熟悉了解本部门各项业务,按照财政部门有关编制部门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试编2001年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财务部门与各业务处室和二层单位的沟通、协调,准确把握业务重点及其资金需求,较好地完成了2001年部门预算编制,为争取财政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一是从经费分配环节着手,按轻重缓急、相对集中的原则,做好经费分配方案,经局领导集体研究后上报自治区财政核定下达;二是按项目管理形式,与项目单位签定项目管理协议书,明确经费用途、完成指标,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检査和验收总结。

3.履行管理职能。“九五”时期,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的要求,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组织直属事业单位开展资产产权和办理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登记工作;二是有成效地开展预算外资金清査工作,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人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纠正部分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三是组织直属单位认真学习领会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开展整顿会计秩序工作,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设置账簿、登账和结账等环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大部分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有所提髙;四是制定《区水产畜牧局会计工作交接办法》,搞好机构改革中会计交接工作,保障各项资金财产的安全,使局机关和有关单位的财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经过“九五”时期的建设,广西水产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从长远看,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与制约因素。一是水产畜牧生产结构还不够合理,优质产品比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全自治区水产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供种规模小,良种率低;三是与快速发展的水产畜牧生产相比,水产畜牧业的防疫检疫、产品标准与卫生安全以及加工流通工作相对滞后;四是部门科研业务管理与科委财务管理体制不顺,核心技术不足,基层实用技术推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科技对水产畜牧生产的贡献率不够高。此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人员培训、会计基础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企业改制等项工作也遇到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因此,在实施“十五”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提髙认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确定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广西必须“着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稳定其在农业中的比重,力争实现“十五”期末水产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要求,推动广西水产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三、研究新问题,确立新思路

(一)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合理规划“十五”时期资金投人。

1.明确预算编制依据,建立规范的备选项目库。在今后几年中,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及水产畜牧局的主要职能,编制部门预算备选项目库。一是注意体现新形势下公共需求。二是兼顾面上生产和部门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既要体现解决制约广西水产畜牧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克服瓶颈问题,及时控制疫病,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帮助、引导农(渔)民发展产业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加速优质商品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要素优化组合,积极推行贸工渔(牧),产加销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渔)民组织化程度,促进水产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编制备选项目及年度预算,有计划地集中资金,分期分批地解决广西水产畜牧系统特别是自治区本级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加强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手段,健全全自治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以此为支撑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2.合理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及预算重点。着眼于“十五”时期内广西水产畜牧业的发展,以适应WTO规则,逐步调整专项经费预算结构。“十五”时期资金使用方向和部门预算重点是:畜禽和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水产畜牧种子工程,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渔业执法(渔政、港监和船检)、饲料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产品技术标准、干部与青年农民技术培训、协调产业化经营以及相关项目配套等,以期通过资金使用方向和部门预算重点的确立,加强水产畜牧科技示范推广、结构调整、防灾减灾和管理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等项工作。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髙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及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学习掌握编制部门预算,准确理解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基本内容、表格体系和编制方法,掌握部门预算软件操作技术,对二级预算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努力做好部门预算的基础情况调查和数据测算、审核汇总工作;二是组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深人学习《事业单位财务规划》、《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举办直属企业单位财会人员培训班,重点学习《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新的财务准则,讲解企业改组、改制、兼并、清算、破产和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养老保险等会计处理方法;四是加快会计基础工作,提髙规范化管理。根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考核验收实施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标准、范围、内容等要求,加快直属单位会计规范工作的考核验收步伐。

(三)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篇10

为实现牧业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破除小生产的自然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讲求经济效益。发展水富县畜牧业的坚实基础,就是发展和提高农民的家庭饲养业。社会上的畜禽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提供。家庭饲养在现代畜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发展如何决定着畜牧业生产形势和市场供应情况。家庭饲养业有着最大的广泛性、适应性、商品性和分散性,能充分发展人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散的人力、资金、设备和饲料资源,大力发展千家万户的就地养畜,可使六畜兴旺发达。

2发展模式

在禽业发展上,以太平坤达牧业养殖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为龙头,推动鹅鸭产业发展;生猪生产把万顺吉利养殖有限公司作为供种和商品仔猪的主要来源;草食牧畜的发展,以牛、羊、兔为主,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搞好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快速发展;而养鸡业则采用林下特色养鸡的发展新模式。2.1鹅鸭产业(1)在2020年坤达牧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出笼100万只。(2)太平鹅产业之乡,发展千只出笼鹅900户,出笼100万只。(3)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年出笼万只养殖场10个,出笼100万只。(4)群众散养出75万只。2.2生猪产业(1)建设万头畜品猪场出栏商品猪1万头。(2)建设年出栏商品猪规模化猪场30个,出栏3万头。(3)发展农村生猪养殖生产合作社30个,年出栏3万头。(4)在2020年散养产出栏生猪12.88万头。2.3鸡产业(1)上村林下养鸡场为主动力,年出笼50万只。(2)发展年出笼万只鸡场20户,年出笼林下养殖生态鸡200万只。2.4兔产业(1)把高滩万和种兔场发展壮大,扩大规模,作为供种的来源,自身出笼商品兔100万只。(2)以楼坝水东上村养兔年出笼商品兔万只养殖户10户为重点,年出笼100万只。(3)促进规模小、年出笼千只以下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展,使之可达到出笼104万只。2.5牛羊产业充分利用太平、两碗镇11个村的山地广阔,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的优势,发展草食牲畜牛羊养殖。(1)太平在复兴、二溪、盐井各村建立5个养牛或养羊场,年出栏5000头牛、10000只羊。(2)在三角、成凤、两碗、石燕、花坛、新滩6个村各建立3个养牛羊场,年出栏牛5000头、羊出栏1100只。(3)散养农户出栏2000头牛、3000只羊。(4)奶牛、城区发展奶牛场2个,3个镇各发展1个奶牛场,饲养奶牛150只,年产奶量187万kg,以弥补鲜奶缺乏,提高水富人民体质。

3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