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的内涵

篇1

论文摘要:作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面大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最适宜的模式。本文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提法进行了辨析。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什么是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培养人才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包括培养规格和培养层次等)以及“怎样培养人才”(即培养措施,包括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等)。就构成要素上来说,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主体(即人才培养者,如教师)、人才培养客体(即培养对象,如学生)以及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径等)三个方面。培养主体在实施培养活动前必须预先设立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客体,使培养客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生变化。培养主体在实施培养活动时,必须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作指导,并在培养活动过程中体现和反映这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孙芳仲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办学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特征和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它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它涉及教育实施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结构状态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张振平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王前新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彭元认为:“所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总之,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丰富了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阐述,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概括如下:

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体现和反映这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模式”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反映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实然”,回答的是“事实是怎样”、“实际是怎样”的命题,可以通过模型对事实或实际进行拟合。而社会科学是对社会规律的认识,研究对象是社会活动,其回答的不仅仅是“事实是怎样”、“实际是怎样”的命题,更是“应该是怎样”的命题,是“应然”。人的活动都有主观能动性,是有选择、有目的的活动,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同的“目的理性”,其核心是不同主观价值的反映。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教育活动,所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式”还应加上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和现象是“实然”与“应然”、“科学主题”和“价值主题”的统一,对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则更凸显价值主题。既然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之上的,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认为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而且,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是相对于同一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其他人才培养形式而言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一样。

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型是人才培养活动,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是“目的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的统一。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不是一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而变化。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可以被人们效仿和复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目标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分就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也决定着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措施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包括教育组织体系和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等。

必须强调的是,培养目标主要用来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措施,可以区分同一层次的不同培养模式。而研究高职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人才培养措施上的区别,包括教育组织体系和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等,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06年11月,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者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1)以办学思想、办学道路或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如“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2)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3)以总体性人才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这里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持这一提法的人比较多;二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三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4)以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涉及具体的专业设置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和途径模式等多个方面,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等。(5)采用以上四种提法混合起来的提法,如“‘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

上述种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都可以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找到依据和来源,也确实能阐释和指导现实高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实践,有其合理之处。然而,笔者认为:(1)根据前面论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以“产学合作”、“需求导向”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显得笼统和模糊,不能明确表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产学合作”、“需求导向”是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的提法。以具体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又显得过于狭窄和偏颇,同样也不能表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提法只能表明具体的教学模式等,以教学模式来替代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失偏颇,不能涵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同样,以混合提法来表达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妥当。(2)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表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说明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然而,这种提法主要是用来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再者,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理论界和实践者已形成了共识: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怎样培养人”。因此,以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也存在不妥之处。(3)既然上面种种提法都不是很科学,那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只能表明在“怎样培养人”上面,即在人才培养措施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在“怎样培养人”这一个问题上的“二个方面”,二者统一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把二者单独分割开来的提法都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是指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制意识、良好的诚实守信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等;高技能是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在职业(岗位群)水平迁移和向上迁移的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

第三,工学结合。“工”即工作,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企业员工的一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学”即学习,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是高职教育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工学结合将失去前提和基础,“工”与“学”将无法“结合”,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本质,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工”与“学”的结合,并以此为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工学结合的要求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工学结合的实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广大职教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甄别、借鉴、引进和消化国外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职教实践的探索总结得出来的,是新时期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最适宜、最科学的模式,甚至被誉为职教的“一面大旗”。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别于国外的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等,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有:

在职业教育思想上,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新的人才培养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突出社会适应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需要),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自主地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使专业能主动满足和适应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课程模式上,是以突出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既是提高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国际经验表明,高职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和教材,但不能没有课程。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开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在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建立一系列“学习领域”,以“学习情境”(可以是系统化的项目,也可以是系统化的模块,或系统化的产品,或系统化的案例等)作为载体,对课程进行开发,并强调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国的高职课程经历了由“模块课程”到“项目课程”、再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为应对由于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养老资源,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文中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特质、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链接,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以更好地发挥其角色功能。

[关键词]

社会工作;角色功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2015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指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而山东省自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目前,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7%,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逐年增加。据山东省老龄办抽样调查,全省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710多万人,有近200万失能老年人,这一群体对医养存在很大的需求。在医疗机构方面,不论公立医院还是民办医院,大部分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护理的科室,对老年患者也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成为当前老年医疗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医养护理的需求。2014年,山东省政府在的1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同时,文件还强调,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辐射周边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家庭病床等服务,从而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远程医疗服务。迫于当前山东省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老年人养老、医疗衔接不充分而导致资源无法优化整合的社会问题,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

何谓“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是指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科室,或者与养老机构合作助其成立较高水平的医疗门诊设施,为社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指导,进行健康管理;同时,根据老年人病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提供急救服务和技术帮扶。它是医疗、康复和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等三大养老模式,除单纯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之外,还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三种类型。例如,青岛福山老年公寓的医疗中心,就是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的典型案例。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是2012年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内设二级康复专科医院———青岛福山康复医院,并于2013年10月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医院配有专业康复治疗专家、康复医生、主治医师、护士和护理员团队。福山老年公寓专门收住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是山东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集医、护、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机构。但由于其建筑高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并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医护服务,收费标准也较高,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才能承担得起。因此机构建成两年来,入住率仍然在低水平徘徊[1]。总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将医疗资源较好地融入养老服务中,从而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同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还可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和谐,为家庭和社区做出贡献,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可行途径。那么,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以担当怎样的角色职能呢?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服务领域广泛。王思斌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包括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区、、计生、人民调解、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禁毒等多个方面。其中,卫生、老人都是社会工作传统的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协作者、教育者等角色,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为健康自理、半自理、失能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括个案支持、危机干预、康乐服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是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医务工作人员,整合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促进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老年人养老、医护的需求,实现互惠互利和多边共赢。

二“、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困境

1.服务收费高,服务内容单一一方面,在普通养老院或者单纯的医疗机构因为只收取单方面的服务费用,费用较低;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于其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这是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所不能承受的。对合肥市300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2.91%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包括伙食、床位、护理等)不超过500元,20.94%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在500—800元之间,只有16.15%的老年人可以承受800元以上的服务价格[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收费水平与老年人消费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导致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不高,进而导致“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发展还不完善,其所提供的医护服务主要以简单治疗为主,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护服务内容还无法与老年人的医护需求相吻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2.医疗保险政策不完善,养老床位不予报销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其保障范围并不涵盖“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养老床位,使老年人在医养过程中无法享受医保。例如,济南市第一养老公寓(济南职业病防治院)是1998年由公立医院建成的养老公寓,较早地开启了“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医院的部分病区转化为老年公寓,但是该院2013年却被撤除医疗保险资格,老人无法在养老床位上享受医保,导致大部分老年人离开老年公寓[4]。“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受到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这是对其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是有效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的依托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可以让老年人在养老床位进行医疗报销,使老年人的医疗和休养更有效率,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短缺,流失率高“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面临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在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认可度低,尤其是护理员,他们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较大,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致使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而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去较为热门的科室,如外科门诊、妇产科等,工作虽忙但工资更为可观,较少的医护人员会选择老年退休科室,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加班少工资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同时,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存在不足,很少有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为老年人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师、营养师等,因而也就无法为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参与、饮食营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三“、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研究

(1)有效控制服务费用,丰富服务内容首先,“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在收取服务费用时,在考虑基本成本之外,更应该考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服务费用收取标准,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其次,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对于健康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但生活仍能自理的普通老年人,可以住在社区或普通养老院,以生活照料为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务室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患有恶性疾病、易复发疾病、大病初愈或晚期绝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高端复杂的治疗服务及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除了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基础养老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疾病诊治、康复理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5]。老年人在医疗系统中属于服务边缘群体,较少医院有独立的老年医疗科室,社会工作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而且它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因而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信息资讯、康乐服务以及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争取更多的医疗资源、医疗救助、减少医疗纠纷,减轻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照顾老年人。(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支持体系首先,推进医疗保险覆盖养老机构,对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依申请纳入定点范围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放宽政策,及时准予开通医保定点资格和批准实行医保定点刷卡结算,并将现行的养老机构的门诊医保改为住院医保。其次,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将长期医护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最后,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政策,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内设置的老年科室进行规范管理,并开展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院的远程医疗试点。社会工作者需联系社会福利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为养老机构争取落实相应的医疗援助政策,便于机构内的老年人就医。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协作者、策划者,可以为养老机构或者老年人提供个案支持、权益维护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享受应有的医疗经济救助提供支持。此外,还能将基层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建议。(3)加大养老护理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首先,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老年服务管理、康复治疗学、老年方向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同时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其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加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研究者、辅导者,可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辅助人才培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对养老机构内的护理员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老年护理证书,或者对医疗机构内的护士进行相关老年知识的科学普及,可以提高两者对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

四、结论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管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养老与医疗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医疗结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为时已久,推行“医养结合”,使两者有效协调运作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社会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是两种机制协作运行的有机结合点和剂。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与协作者能够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使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作为两个系统的衔接者在两个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能更清楚地看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的视角分析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5】梁春武.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政策需给力[J].人民政协报,2014,(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8】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9】.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4,(9).

【10】刘琼.谈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J].企业家天地,2013,(8).

【11】吴宏洛.探索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J].福建日报,2013,(12).

【12】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

【13】李增良.医养结合大有可为[J].中国卫生,2014,(10).

【14】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15】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8).

【16】米虹,袁晓航,李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面临的内忧外患[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12).

【17】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6).

【18】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19】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东北大学,2012,(6).

【20】伍国铭.福建省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永安、厦门两地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篇3

1885年,由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大慈善家左宝贵创建的同善堂,经过百年历练与洗礼,已发展成为一家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和康复指导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在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这家百年老院时刻不忘履行公立医院的使命和职责。院长韩毅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既然医院定位于公益性,就必须坚守该理念,以‘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原则。”2012年以来,医院组织专家进社区、养老院及偏远卫生服务站开展义诊及送医、送药活动达50余次,每年为警员家属、优秀出租车司机、省级劳模、退伍军人、雷锋班战友等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年均免费救治“三无人员”约25人次并减免费用约5万余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医院于2012年被定为沈阳市唯一的老年医院,由此医院担负起“敬老”的社会职责。近两年,医院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了“回馈社会、感恩老人”等系列医疗优惠活动,为65岁以上自费老人减免相关医疗费用,为养老院孤寡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活动,累计优惠服务1000余人次、减免费用20余万元。为增强老年医院的品牌辐射力,医院与沈阳市的十二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六减一免”政策签订了双向转诊服务协议,开辟了老年患者绿色通道和远程会诊等服务。随着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的逐渐增多,护工人员的社会需求大幅提升,为解决患病老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医院开始尝试“护工管理模式”,并相继在泌尿外科及老年全科医学科开展护工护理试点,得到了受益老人的普遍赞誉。

护工培训是老年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韩毅果断成立了由10余名临床护理专家组成的“护工培训中心”。截至目前,护工培训中心已对50余名护工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测试考核及发放培训合格证书等工作。

作为一家老年医院的院长,韩毅深感重任在肩。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在辽宁省率先推出公立医院“搬进”养老院的新模式――在沈阳大东松浦博爱养护中心成立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暨沈阳市老年医院护理院。该护理院自今年5月开诊以来,已为200余位老年患者提供了诊治服务,这种模式创新为解决养老机构老年人群的医疗问题提供了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韩毅表示,“虽然目前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还处于无医保的状态,所有成本由医院自己负担,但是医养结合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做,并且要坚持做下去”。

篇4

一、“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面对国内外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应以国家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分类推进为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拓展健康产业服务领域,拉伸健康产业链条,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提升健康产业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内蒙古区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体制机制。

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健康产业

虽然健康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目前关于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应用。国内虽有许多地区已经摸索出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些经验,但内蒙古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区域特征,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推进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对这一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同时加大对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的比较借鉴研究,再结合内蒙古地区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内蒙古健康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指引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明晰产业构成,坚持分类推进原则

健康产业具有公共品和商品功能混合在一起的特有属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辨析清楚健康产业与卫生计生事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而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清楚其服务内容,如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基本健康服务、非基本健康服务中,哪些属于事业范畴,哪些属于产业范畴,哪些主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哪些主要由市场主导提供。在此基础上,树立不同部分采取不同发展政策的发展理念,建立不同部分实施不同推进政策的发展原则,即以分类推进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坚持市场驱动,统筹推进健康产业

1.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业平衡特色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医改以来,内蒙古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民营医院看似遍地开花,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其实力难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面对内蒙古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必须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方向性上做更多的引导和探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空缺。允许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我区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我区设置医疗机构,特别是较为短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内蒙古办医,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蒙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专科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蒙医医院和优秀蒙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服务条件。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支持蒙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建设。

2.培育和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链

积极探索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贫困化“五化”叠加的特点,这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未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蒙医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将是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共享、医养结合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机构、疗养医院等养老服务综合机构,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等,努力构建以提供中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蒙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扩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此外,还应结合我区区情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和牧区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牧区老年人养老难题。

3.提升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蒙医药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支持其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蒙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蒙药传统剂型改造升级。加大对蒙药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蒙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大对蒙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自己的蒙名牌,重点打造蒙药的新形象。

全面发展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蒙医医疗在预防保健特色中的优势,推动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蒙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普及蒙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蒙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推广科学有效的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蒙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4.积极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的发展

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全过程健康服务。丰富完善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独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中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健康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服务,实现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认证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搭建现代健康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就医诊疗、健康服务的信息共享,大力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填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因此,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势在必行。需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同时使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得到更V泛的普及。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新形式,建立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

5.壮大关联产业,拉伸健康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点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推进面向蒙古国等相关国家的健康保健及医疗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技术资源,吸引蒙古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内蒙古进行蒙医中医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各盟市独特的生态、地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矿泉泥美容、天然氧吧、温泉保健、蒙药中药药浴、沙疗等养生保健和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依托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宁城县、苏尼特右旗、凉城县、鄂托克旗、东胜区、乌拉特前旗等地区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6.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加大对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区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更多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出台有关高端健康服务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结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加快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重点行业、瓶颈行业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岗位培训、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估等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篇5

摘要:从大医孙思邈的著作中赏析归纳其防治消渴病的理论特色,为中医防治消渴病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孙思邈; 消渴病; 理论特色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形成了成熟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对今天的糖尿病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纵观历代医家及诸多医籍对于本病的理论贡献,从学术内涵、理论特色、临床价值的高度审视,有一位医家功不可没,其贡献在众多医家中亦无可比拟。他,就是唐代大医孙思邈。笔者研习了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中相关章节,深深叹服其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特色。现揣其要归纳浅述如下。

1 “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重在预防,防治结合

孙思邈 在《千金方・养性序》中强调了“治未病”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善养性者, 则治未病之病, 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迫即消之后”。他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所有疾病的防治当中。对糖尿病防治,可以说,在世界医学史上孙思邈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思想的先驱。在消渴的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将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最为看重患者自身的预防调摄。

1.1 节制“凡人生放恣者众,盛状之时,不自慎惜,快情,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惟有虚耗,唇口干焦,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说明久服丹石并不节,阳强精走,肾阴虚耗,亦是消渴患病的主要病机,强调节制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1.2 避免精神刺激《千金方》卷第二十七《养性》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言:“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觉,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等精神因素均可以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出现血糖的改变,这一点已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临床实践表明,恐惧、紧张、绝望、悲伤、激怒等情绪均能导致血糖升高,血中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胰高血糖素均升高,胰岛素含量减少,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孙思邈通过“养性”预防消渴等诸多疾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及临床实践完全吻合。孙氏在其长期实践中发现, 消渴患者易罹疮痈。他指出: “消渴之人, 愈与未愈, 常须思虑有大痈, 何者? 消渴之人, 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 当预备痈药以防之。”体现了防治结合的思想。在《千金方》中还有大量的养生预防内容, 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饮食治疗

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 种, 分为谷类、蔬菜、果实、鸟兽四类, 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 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主治和禁忌,书中又列“补益”专项, 对病后虚弱、年老体弱者, 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方剂。《千金方》一书中专列第二十六卷食养、食疗。其中记载果实类30 种,蔬菜类63 种,谷类24 种,鸟兽类45 种,共计162 种。食疗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奠定了我国食疗、食养学的基础。孙思邈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之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见饮食及其调摄对人类生存的重要,食治具有药疗难以替代的作用。合理安排饮食, 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供应, 使脏腑功能旺盛, 气血充实, 从而增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适当的药食又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祛除寒热, 增强体质, 达到驱邪除病的目的。这一食疗原则适合于所有病人,消渴患者更是如此。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糖尿病应注重饮食疗法、饮食控制的医家。 孙氏首先认识到饮酒是诱发消渴的重要因素。“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孙思邈对酒的性质和过量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十分清楚。现代研究已经表明,饮酒能导致肥胖增加,肝糖元合成降低,诱发胰腺炎、神经炎,加速动脉硬化等,从而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长期饮酒能引起微量元素铬和锌的缺乏,这对糖尿病的发生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微量元素铬对维持糖代谢、脂代谢有重要作用,有葡萄糖耐量因子之称。铬缺乏时可导致糖耐量减低,葡萄糖能量不能充分利用。微量元素锌存在于胰岛细胞内,可维持胰岛素的结构和功能。锌缺乏引起胰岛素减少,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对糖尿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坚持不饮酒(尤其是高浓度白酒) ,对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是十分有利的。控制“咸食和面”是防治消渴的重要措施。“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既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孙思邈明确提出忌面、米及一些水果的饮食疗法治疗糖尿病,比西方国家借用饮食管制(始自1796 年) 早千余年。限制咸食和面的饮食治疗原则,能防止营养过剩,体胖超重而发生糖尿病。

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张运动锻炼

运动疗法对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历来倍受重视。18 世纪,西方国家把体力活动视为糖尿病治疗手段,并视体育疗法、饮食疗法、胰岛素疗法为治疗糖尿病的三大法宝。早此之前孙思邈就非常重视体育疗法,他言:“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五六十至一二百步,或根据情况出门行二三百步或二三里,对于消渴尤其作了强调。现论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2]。总之,孙思邈最早提出的糖尿病的体育运动疗法,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4 “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提倡健康教育

“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提倡健康教育。孙思邈说:“凡医治病须使有病者知之为要。” 孙思邈认为糖尿病的轻重预后与患者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要求患者慎重对待疾病。“消渴患者,治之愈否,属在患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日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即一饮酒,二,三咸食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病。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这反映孙氏治消渴,善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传授患者防病治病的知识,做到医患结合,共同防病治病,终身坚持。这样先进的治疗思想至今沿用并且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被大力提倡,这不能不说是孙思邈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学术贡献。让患者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表现、诊治 、预防及并发症方面的知识,以便自己掌握病情变化的规律和防治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孙思邈提出“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原因。现代医学亦强调糖尿病自我保健,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针对糖尿病发病因素及其机制终身坚持治疗,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综合的。孙思邈在书中举例:“消渴病,……服栝楼及豉汁得其力, ……渐渐便止。渐食肥食,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之少气,不得多语。”以此说明,消渴患者,服药好转,又因肥食而加重。孙思邈关于健康教育的这些认识,比现代医学早1000 多年。

5 以脏补脏、同气相求――脏器疗法

《千金方・消渴》篇中,用脏器疗法治疗消渴独具特色。孙氏认为消渴因于虚热阴亏,用药以柔润清养为主,配伍动物脏器最为有益。他一方面辨病情轻重,对于消渴轻症及恢复期,选用除热养阴中药,配伍乳、酪、酥、脂等以柔润调补。对于消渴危重沉疴,遣方用药中选取牛羊髓、阿胶、鸡子黄、卵白汁、鹿角、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厚味填精补髓,固本护元。如消渴阴损及阳,用“鹿茸二寸,踯躅、韭子各一升,桂心一尺,附子大者三枚,泽泻三两,浆服五分匕,日三”。因“鹿茸,味甘酸,温,益气强志,生齿不劳,疗虚劳,腰脊痛,小便利”,可峻补温阳填精。另一方面他分析病位,针对上消(消渴) 用动物肺脏, “补肺止嗽,止渴,补不足。”针对中消(胃渴) “,用猪肚“补中益气,止渴利”。针对下消(肾消) ,用猪羊肾“补肾气,益精髓”,共达“以脏补脏”、“以形补形”同气相求之目的。如:羊肺羹治疗肺胃燥热,耗液伤津,烦渴多饮,尿数而多之消渴,以“羊肺一具作羹,纳少羊肉和盐,任性食,不过三具”。猪肚丸:用猪肚一枚,黄连、粱米、栝楼根、茯神、知母、麦门冬,共研末,纳猪肚中缝塞,安甑中蒸之极烂,放木臼中,捣烂和蜜成丸,“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并且“非但止治胃渴,通治渴患”。因为猪肚具有“主补中益气,止渴利”之功效。又如,房室初伤,肾中虚热,孙氏创“猪肾荠汤”以治疗。用猪肾一具,大豆、荠 、石膏、人参、茯神、磁石、知母、葛根、栝楼根、甘草,水煎煮,渴乃饮之,可制“肾中石热也”,取“猪肾,冷,和理肾气,通利膀胱”之功用。对于病势较重,“肾气不足,消渴,小便多,腰痛”之症,孙氏用“增损肾沥汤”治之。方用羊肾一具,取汁后同煎远志、人参、泽泻、干地黄、当归、茯苓、龙骨、黄芩、甘草、川芎 、生姜、五味子、大枣、麦门冬。因羊肾具有“补肾气,益精髓”之功效。孙氏妙用动物内脏、乳、脂、髓、酪、酥等血肉有情、柔润补养之品,以调和阴阳,固本护元,颇有创新,可谓运用脏器疗法治疗疾病之始祖[3]。现代医学也证明,同种或异种动物的脏器,从形态、组织、结构、生化成分到生理功能都十分相似,当人体内脏发生疾病时,可试用动物相应脏器进行治疗,亦即“同气相求”。所以,“以脏补脏”“以形补形”是中医学几千年经验的总结,是孙思邈医学之精华所在。 总之,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消渴病的治疗方面,形成了自身完整、科学的理论特色,对今天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其预防思想、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宣传教育以及脏器疗法与今天糖尿病的治疗理论完全吻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卢思森.微量元素与消渴病的研究[J].天津中医,1993,6(11): 17.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三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2-03

一、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的概况与“三生教育”对策

2006年12月的一项调研数据,估算北京地区高校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23.66%[1]。近年来众多研究文献的相关数据表明,国内高校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在13.25%~79.9%之间浮动[1]。2006年至2009年,大学生自杀有增加趋势,多个调查显示,抑郁症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因素[2]。采取简便、易行、有效的对策,尽快遏制高校学生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自杀现象增长,是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珍惜生命有恒心、科学生存有决心、热爱生活有信心”为主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三生教育”。

二、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相关因素与“三生教育”的关系

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主要相关因素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外因方面:在中学阶段的高考指挥棒驱动下,普遍重显性学习成绩而轻隐性心理素质养成,造成一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暴露出来;快速三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期的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在推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高等教育一度出现了功利化、粗放化、简单化的倾向,导致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3],高校管理水平提高与校园生态建设需求增长不协调,有效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举措与日趋加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协调,专业心理咨询师配置情况与心理问题增速不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要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协调,等等;快速三化转型期的复杂社会与文化因素也是间接原因。内因方面:独生子女群体在大学前阶段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差,以他们为主体的高校学生中,囿于时代观念不够明确、涉世不深、经历磨炼不够而心理比较脆弱的个体呈增加趋势,表现为在应对一些诸如环境变化、学习压力、就业竞争、情感纠纷等挑战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够。与抑郁症高发相关的大学生自杀有增加趋势的状况,凸显出对大学生进行以“珍惜生命有恒心”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内外因素,在大学生中进行热爱生活、科学生存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辅之以切实措施,可以增强他们坚定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面对挫折仍能坚持科学生存的决心。高校学生抑郁症高发率的因素比较复杂,对此采取措施并取得成效的过程复杂而漫长;采取“三生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一种相对而言针对性强、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举措。

三、“三生教育”路线图

“三生教育”可由基础教育、榜样案例、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和综合配套措施等四部分组成,图1中是这四部分的的基本操作思路。

1.基础“三生教育”。生命教育: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演变、发展规律,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爱护生命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基础,真诚地爱自己、

爱他人是对生命的最好尊重;探求生命的深度,使其更加鲜活、灵动、美丽,不浪费时间,迷途知返,为梦想和追求放飞翅膀,这是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生存教育:强化面对挑战不屈服、不放弃的生存意识;把握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生存规律;掌握建立适合生存追求、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生存方式;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等问题的生存技能;树立学无止境、不断挖掘生存潜能、持续提高生存价值的生存价值观。生活教育:确立追求有质量幸福生活的目标;获得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大基本关系的生活常识;掌握自身生命与周围生命及自然万物相互适应、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活技能;实践与他人合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努力创造幸福的生活过程;获得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奉献且富于爱心、换种角度和思维去面对困难、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砺生命意志的生活体验。

2.案例“三生教育”。①“三生教育”之伟人榜样:伟人列宁,在弥留之际还让夫人读着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从思想与行动上为普罗大众树立了珍惜生命的“珠穆朗玛峰”。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颗小螺丝钉的普通人,至少应像美国小说《最后一片绿叶》中所礼赞的那样,做一颗求生意愿顽强不息的螺丝钉,否则会被机器吞食掉。②“三生教育”之成功人士榜样:成功人士风光的背后是其奋斗过程的生命煎熬。李嘉诚成功企业帝国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坎坷遭遇和艰辛奋斗;汇丰大班郑海泉光辉之下是他年幼时的家境贫寒和露宿街头的经历;卡内基的“成功学”基于他曾把报童工作当作天赐的良机和他13岁时在一家纺织厂“一天12个小时,一周6天,周薪1.2美元”的童工经历,彼时的卡内基若因不堪负重和梦想破灭而自杀,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③“三生教育”之杰出人士榜样:有“生命诺贝尔奖”之称的“全球热爱生命奖”得奖群体,是世界范围内热爱生命的杰出人士的集合,其中每个人的坎坷经历和冷暖人生都可以成为一部热爱生命教育的上佳教材。

3.实践“三生教育”。①珍惜生命有恒心之实践教育。我校从2002年始,在学生中坚持开展宁养义工活动,每年一届人数过百人的大学生宁养义工队至今历经八年。宁养义工服务是在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期间,以减轻病人痛苦、提供心理辅导、支持及指导病人家属照顾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哀伤疏导、咨询服务等宁养活动,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患者尽可能积极地生活直至死亡,帮助家属在患者患病期间和他们心情沮丧期间能应付面对的一切。参加宁养义工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秉持“珍惜生命有恒心”的理念,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教育自己树立加倍珍惜生命的信念,并将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传导给全体同学。大学生宁养义工队还与附属医院联合举行世界宁养日宣传义诊活动,传播宁养医疗服务之珍惜生命的内涵。②科学生存有决心之实践教育。我校对学生的科学生存实践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始,分别由知名医生、教授、导师代表、毕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以自己的科学生存实践,就如何做一名专业造诣与人文修养并举的优秀医生,如何养成发现、分析、综合、整理、求证的研究思维,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与新同学分享生活、学习、科研、工作的心得体验;随后的医学教育改革专题报告会,全面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哲学理念、新教学模式基本框架、课程整合和实施成效,重点强调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听讲与自学相结合、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新教学理念;每年举行的大学生英语科技节,以创业创新、论坛讲座、实战竞争、英语运用等活动丰富校园科技英语文化活动;常态化的大学生科研报告会,报告者以自己的科研体验和科学实验感悟鼓励低年级同学发扬探索科学的精神,积极参加到大学生科研项目中去;开放性专题科研论坛,以参与的学生用英语演讲自己开展专题科研的经验与感受、专家教授给予精彩点评、知名学者作高水平综合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医疗扶贫体验行动等。这些实践教育显著增强了学生科学生存的能力和决心。③热爱生活有信心之实践教育。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综合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热爱生活实践教育。前者有:采用全英语的表演形式,多种文艺节目组成的迎新生英语晚会;大学生“爱党爱国”歌咏比赛;专题演唱会(例如“微笑迎亚运,英语展风采”主题演唱会);校园合唱比赛;大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区域大学生专题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等。后者有:以“防止小学生视力恶化”、“聋哑儿童自卑感、孤独感及其干预”、“呵护颈椎健康”和“天使计划”等之类的旨在促进PSBH(Problem Solving for Better Health——解决问题促进健康)团队之间的交流,深入理解PSBH项目的意义,使未来团队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为目的PSBH项目交流活动;临床技能协会的大学生小老师们对“绿丝带”和蓝天义工的志愿者开展急救培训;以大学生共青团员面向社会举办“健康爱心,医路同行”义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团组织举行“特色团日”活动;以“关爱大学生眼健康,共建和谐美好校园”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等。这些实践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受和信心。

4.“三生教育”之综合配套措施。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实施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处理所发现问题;为学生减压和释放压力创造条件;为应对学生心理问题建立能高效应用的实时发现救助系统;为应对学生中潜在和已发现的心理问题而逐步整合校内外资源,等等。

我校的“三生教育”综合实践有效改善了学生群体的总体心理素质,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抗抑郁能力,通过综合措施对学生中的抑郁症做到早发现、早应对,控制相关症状由轻转重,有效杜绝相关自杀现象。这些都说明“三生教育”表现出的和风细雨、体贴入微、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特点,可以在建立以抑郁症为主的心理疾病防治机制方面构筑一道有效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周鄂生,等.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2):37-41.

[2]孟丹丹.中国高校连发自杀案 忧郁症是主因[N].联合早报,2010-05-10.

[3]黄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粗放[N].人民日报,2010-04-21.

篇7

中医养生学有丰富的实践内容

中医养生学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操作性上独树一帜,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中医养生学提到的众多方法在技术上并不高深,而是简单易学并且廉价,可以自行操作和训练。概括起来,中医养生学的实践内容可以概括为勤运动、畅神志、慎起居、节饮食、适环境以及辅药物等几大方面。传统体育项目与养生中国传统体育渊源流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在民间基础扎实,习练者众多,中国传统体育虽然也包含有一些竞技内容,比如说武术里面就有许多格斗对抗等技法,但是传统体育包括武术其指向还是为了健身的需求,和对抗性很强的西方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思邈就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体育锻炼要有度,即保持身体内在环境的稳定协调,做到“不腐”“不蠹”即可。勤运动也包括适当的劳动,古时这两者常常是相通的,不过度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除了主动运动以外,还有被动运动,对于养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中医的按摩,绝不是在皮肤上按按捏捏而已,而是有相当治疗意义和精神放松作用,这些运动形式中医学都发展出相当完整的技法。和喜怒以养精神中医学非常重视调养精神,七情致病是中医学病机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黄帝内经》强调在进行养身锻炼的时候,不仅要练形,更重要的是练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智者养生之道在于“和喜怒”,调养精神的方法很多,节欲、戒怒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事林广记》中说:“忍怒以全阴气,忆气以全阳气。另外中医养生学对蔬菜、水果、粥、酒、茶以及五味都做过详细的考察,沉淀下来丰富的饮食文化。适环境以求天人相合人要健康,就得和环境相适应,注意季节、气候等影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活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山清水秀,远离污染,空气洁净,《老老恒言》说:“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沟。”还要根据时令的不同,调整作息时间,《内经》指出: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辅药物以助健身延年在中医养生学中,药物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锻炼和摄养,但并不意味着药物可有可无,在自身调节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通过药物进行纠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养生学中的用药十分谨慎,医籍中所载健身延年的方药,数以千记,又以健脾补肾为主要大法,另外还涉及一些预防时行疾病的方法,中医养生学还发展出内容丰富的药膳理论、针灸处方,以“不伤害”为原则,不再赘述。

立道施术———养生活动的医疗化

篇8

分级诊疗格局下健全基层医保支付

分级诊疗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我国医改进入新阶段。在服务模式转型的情况下,我国的社区卫生组织医保支付应该如何运作?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给出解答。

据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后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底,我国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182个,服务站25 380个,乡镇卫生院37 707个。而国际上社区卫生组织支付方式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按绩效支付为主的复合式支付,以德国为代表的总额预算下的按点数付费,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灵活支付,新加坡为代表的按市场价格全额自付等。

面对国际上对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付的经验,王虎峰指出,国外社区卫生组织门诊支付相对独立,医保支付方式更加注重对全科医生的激励,积极探索后付制向预付制发展,更为聚焦总额控制下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支付模式。

对于我国来讲,未来社区卫生组织医保支付改革路在何方?王虎峰给出了四大“处方”。

首先,强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建立复合式支付方式。

目前,社区卫生组织的医保支付方式多种形式并存,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按病种、人头付费等形式纷纷在各地开展,而未来要在强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医疗服务的变化,特别是分级诊疗后就诊需求的变化,对社区卫生组织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式支付方式。

“长期来看,随着健康信息系统的完善及社会办社区卫生组织的健全,支付方式应逐步向基于患病率的按病种加权的人头费方式转变,同时附加部分按项目付费的方式。”王虎峰表示。

其次,鼓励社区卫生组织通过签约服务将慢性病纳入管理。基层签约服务制度的建立是落实社区卫生组织职能的具体措施,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需要规范签约服务收费,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

再者,从医保实际出发开展门诊统筹。即立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推行门诊统筹,合理确定门诊统筹支付比例、起付额和最高支付限额,并随着基金承受能力的增强逐步提高,通过差异化的偿付比例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吸引患者到基层就诊。

最后,需要完善人事薪酬等相关配套措施。“全科医生是海、陆、空部队的军总,应该是和大医生并列的,具有相同报酬体系。”面对当下基层“守门人”全科医生待遇低下的问题,王虎峰表示,在创新医保支付方式的同时,应切实完善基层人员编制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全科医生团队建设,完善绩效激励措施。与此同时,要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生多点执业等方式提高社区卫生组织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状况积极拓展服务项目。

医院需在“总额预付时代”做好内控

2012年《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出台,各地纷纷探索其可实施路径。北京地区于2013年在二、三级医院实施城镇职工医保费用总额预付,核心内容为以收定支、科学分配、公开透明、激励约束,强化管理。

对此,作为北京地区的三甲医院――航天中心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院长杜继臣结合医院实际与参会者分享了在总额预付制度下医院的控费心得。

航天中心医院于1958年建院,现为北京市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拥有介入诊疗、微创外科、再生医学、急危重症救治等四大技术优势。

杜继臣表示,付费方式改革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能够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参与医疗费用管理的积极性,将医疗行为主动权还给医生;能够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然而,随着参保范围的逐步扩大,医保基金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实行总额预付以后医院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医院提出以提升内涵发展为抓手应对医保付费方式的变革。

对此,医院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制定可行的指标管理体系,并将体系于绩效管理挂钩,约束到人。

为了降低各项成本支出、增加医院收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院推出管理“组合拳”:将门诊药占比、住院药品加耗材比、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定期对门诊住院药品进行排名,定期进行处方和医嘱点评;对违规、超量用药的医生加大处罚力度;将高值耗材进行条码管理杜绝以领代耗;针对低值收费耗材,对科室请领进行动态趋势分析,与工作量对标,控制异常请领。

“医疗费用中30%?40%都是药品,因此要把合理用药作为长期的管理制度。”杜继臣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不将医保基金简单地分解到科室,以免造成科室推诿患者、危重患者得不到就医的情况,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近年来医保总额预付的实施,杜继臣感受到医院管理有了很大转变:从“卖药品、耗材”变为“卖服务”,更加注重规范医疗行为;更加注重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扩大医院辐射面,努力拓展非医保市场;从眼中有“病”到“心”中有患者,更加注重患者感受;促进医疗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更加注重医疗内涵的提升;更加注重医疗费用的构成,降低医院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更加注重医院内部人、财、物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DRGs引导医院精细化管理

2011年,北京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四部门联合了《关于开展按病种分组(DRGs)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即根据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病情 (合并症)等因素,将资源消耗近似、病情近似的病例分类组合为若干诊断组。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以此为手段进行医保支付。

北医三院医保办主任胡牧介绍,试点以来,医院住院服务绩效在综合产能、效率、安全三个维度的指标值一直保持较好状态。“外部补偿依靠制度设计,内部挖潜依靠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他指出,成绩的取得与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有着巨大关系,医院不仅开展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内部管控,同时设定科学考核指标、加强临床路径使用。

谈及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时,胡牧指出,应该将“平均住院日”与“病例综合指数”指标进行更好地利用。其中,平均住院日可以作为管理的核心指标,以全市、全国、国际最好水平为目标,将提高绩效作为长期战略;病例综合指数(CMI)反映医院收治患者的病情复杂程度,用它作为控制指标,保证了重病患者及时收住院。

对于北医三院来讲,医院采取标杆法,选取了澳大利亚2003年的平均住院日和北京市2004年的平均住院日为参考值进行对比,设定自身的目标值。与此同时,医院将平均住院日的纵向值与横向值进行比较,反映学科服务效率的改变;对于各科室来讲,医院还将每一个DRGs组的每年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与同行中最好学科的差距。以此类推,医院还运用DRGs对学科收治患者的疑难程度、中低风险死亡率等质量指标进行比较,对学科进行精确指导。

谈及临床路径时,胡牧分享道,根据北京市实施的DRGs付费108组,医院按照医疗服务流程近似的原则,设计研发出能够照顾多个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的病组临床路径共计275个,从而使52%的病例能够入组并完成,提高效率、保证安全的同时使管理部门能够有效监管。

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他也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面对资源结构严重扭曲的挑战,若将医务人员的奖励与直接利益指标挂钩,容易出现改诊断、高编码假象,可以采用加台阶式方法来激励医生创新,采用时间度量方法确保护服务质量,采用时间节点法提高服务满意度。

“再好的绩效激励方法都不如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文化氛围。”胡牧强调,竞争价值构架(CVF)在帮助管理和解释各种组织现象时非常有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组织文化的诊断和变革中。

竞争价值构架把组织文化的指标按照内部外部导向和控制授权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形成四个基本的价值模式―四种文化类型:合作式文化、创新式文化、市场式文化和等级式文化。对此,胡牧表示,中庸之道使我国文化的结晶,如何将其更好运用是管理者的责任。

医保管理需“四分合一”

作为医保试点改革的样板,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医保处处长刘军帅分享了青岛市医保支付改革“从疾病费用财务技术管理到健康服务保障管理”的创新实践。

他表示,在以往的观念中,医保的关键与核心在于支付,基金支付的本质是财务管理,其主要做法是基于医疗机构的支付,注重基金支付的空飞价值,即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在刘军帅看来,医保支付本质上是医保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未来医保支付将会更加关注基于支付的质量价值。

近年来,青岛医保在支付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实现了从简单支付到支付与共付并举,从关注基金支付到强化资源配置,从旧常态转型结合慢性病管理、长期护理、社商合作的新常态,从局部创新到全面改革基础上的创新,从疾病费用财务技术管理到健康服务保障管理的转型。

在医疗机构端,政府对住院费用采取总量控制与复合式付费相结合的方式;在门诊,主要以按人头付费的方式,门诊大病采取按项目限额付费,慢性病管理采取按人头付费与服务包付费相结合的方式;长期护理保按项目限额付费。

“任何一种支付方式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基础条件及配套措施是否具备对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效果影响巨大。”刘军帅强调,支付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其深层内涵是实现资源配置前提下的有价值购买,重要任务在于选择的支付方式是否合适。

面对目前状况下支付方式改革单兵突击的局面,他指出,总量控制本质上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可能间接影响患者福利,也会对医院发展以及医疗、医药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支付方式的改革“出路”在何方?

刘军帅强调医保到了做资源的时代,而不是做基金的时代,需要开源、节流、系统改革。他指出,应当开展“以选择性适应为基本、技术性创新为导向的支付方式系统改革,并且将定价体系、共付模式、风控机制、业务拓展等配套推进。”

“功夫还在诗外。”刘军帅表示,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改革的最终症结在于政府与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谈及如何定义改革成功,刘军帅给出了“四分一合”对策,医疗分流、医生分解、医药分开、管办分离与三医联动。

“仅仅凭借支付方式改革就能做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我认为做不出来。它的价值更多需要通过外在事物体现,所以我说它是‘功夫在诗外’。没有这些改革,支付方式改革不可能成功,你再要求医保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控费,那也只能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刘军帅强调。

医保管理应“整合资源”

“最优秀的医保制,或者最先进的医保支付制度不等于是最好的支付制度,这点各方要有共鸣,很关键的一点是干活的人是不是适合这种方式。”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林枫如是认为。

镇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先行军,始终在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至于收获如何,林枫给出了这样一个概念――管理型医疗。他强调要通过医疗费用支付的方式,激励和引导供方能动整合资源,转变医疗模式,删除不必要的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取得保方、需方、供方共赢的局面。

“管理型医疗并不是医保机构深入到医院心脏内部手把手地教。”林枫指出,在美国,医疗管理机构更多地介入医疗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自身在办医院,但是在中国,此种方法行不通。

“在我国,我们要用支付制度改革推动公立医院能动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对此,林枫强调医疗资源的整合。

“第一,需要整合医院与基层。”林枫指出,在进行医保支付改革前,首先要进行体系的调整,建立医院与基层融为一体的健康服务联合体。与此同时,也要整合全科与专科,整合预防与治疗,整合康复与医养,整合医疗与药品,整合线上与线下,整合医保与公卫,整合医保与医疗。

在谈及医保与公共卫生整合时,他表示,需要进行资金的整合。“长期以来应该叫做全面健康保险,应该是公共卫生经费与医保经费能够整合使用,从而发挥健保作用。”林枫举例表示,一件事情应该交由一个人做,如果一定要两个人做,两个人一定要系统地完成。

在医保与医疗整合过程中,林枫强调打包服务与打包支付,尤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需要整合资源,建立连续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且需要整合资金,开展总额预算人头点数法付费。他对“资金跟着人走肯定是对的,全世界最好的办法是总额预算人头点数法”深信不疑。

篇9

【关键词】专业技术;自然疗法;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plan.Methods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iscipline from all military sanatoriums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Since "Eleventh Five-Year",the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our army had realized combination of natural remedies and modern technologie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and Western medicine technologies,and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Technology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mbined past and present,Chinese and Western,and theory and practice.ConclusionThe three "combinations" showing special features is not only one characteristic that different from other medicine disciplines,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development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Key words】Professional Technology;Natural Remedies;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Evidence-Based Medicine

疗养康复医学是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交叉、渗透、整合而成的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在核心技术上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有所不同,一个偏重于自然疗法和传统疗法,一个偏重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疗养康复医学”将二者,使自然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疗法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新的基础上达到融通重整,形成了鲜明的专业技术特色。

1自然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疗养康复技术融通于古今之间

“自然因子疗法”是疗养康复医学最主要、最古老的技术之一。俄罗斯对自然因子疗法研究的深度和日本对自然因子应用的广度有目共睹。近年来,全军疗养院在四医大陈景藻教授的倡导下,兴起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因子疗法进行研究应用的热潮。

1.1地处温泉的疗养院对矿泉疗法的研究应用 临潼疗养院徐莉等[1]深入分析了临潼硫酸盐、氯化物、重碳酸钠、氟水弱氡复合型矿泉的温热效应、力学原理、理化性质及其对人体多项生化指标、微循环、血流变、脑血流等的影响,研究了临潼矿泉对亚健康军人、高原作业后军人、抗震救灾人员的心理、疲劳状态、睡眠质量、颈腰背痛等方面的作用疗效,近3年在《中国疗养医学》上发表的系列论著13篇;武汉疗养院范平等[2]对咸宁硫磺石膏低氡温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近4 000例皮肤病患者进行了大样本人群专病治疗的疗效观察和作用机理研究;昆明疗养院黎英[3]对重碳酸钙、镁高热型温泉和氯化物及硅酸矿泉进行了骨关节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研究,探讨了自然因子治疗顽疾的新路;兴城疗养院刘欣等[4]用全身温泉水疗法加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独到;230医院五龙背疗养区张衍波等对温泉泥疗的机理深入探讨,利用地表深1.5 m的紫黑色火山泥通过温泉数年浸泡滋养,加热至22℃~24℃,制成温泉泥,对软组织伤、风湿类疾病、创伤、训练伤后进行康复治疗,疗效喜人。

1.2地处海滨的疗养院对海水疗法的研究应用青岛一疗朱红宇等[5]探讨了海滨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以及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北戴河疗养院段利平等[6]观察了海滨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血压降压疗效;鼓浪屿疗养院郑芳等[7]分析了海滨康复疗养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做功指数、左心室功能以及心率变异的影响,李秀增等[8]进行了鼓浪屿疗养区微小气候观测;烟台疗养院高鹰等[9]研究了海水浴疗法在保健养生防治疾病中的机理作用。多元化的研究加深了对海水疗法理性认识。

1.3地处湖滨的疗养院对景观疗法的研究应用西湖之滨的杭州疗养院赵瑞祥[10]研究了景观疗养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神经系统调节、生物反馈效应、心理血压调节等作用及景观文化内涵;东湖之滨的武汉疗养院余红英等[11]用滤膜采样等检验检测方法研究了气候、湖水等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观,并对慢性下腰痛、颈椎病、飞行疲劳等飞行员航空性疾病进行了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观治疗的疗效观察;太湖之滨的总装无锡疗养院也发表了关于湖滨景观治疗各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有关报道。

1.4地处山林的疗养院对森林疗法的研究应用庐山疗养院、峨眉疗养院、武汉疗养院鸡公山疗区分别对所在地的自然疗养因子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量化检测分析研究以及疗养康复临床应用。

古老的自然因子疗法在现代高科技检验检测和离子水平的研究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中医疗法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疗养康复技术融通于中西之间

中医疗法是疗养康复医学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被美国西医界称作“创造奇迹的中医师”的田小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创建了第一个中国针灸诊所,成功医治了很多疑难病症患者,2007年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授予“国际杰出医师贡献奖”,成为首位由美国总统亲自任命担任白宫医政委员的中医专家。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以及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等研究,构成其学术成就的主要内容,他带领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以世界先进设备、当代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的中医针灸学,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推拿、药物、洗浴、气功等疗法的独特优势,促进了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12]。他们的成功经验,为疗养康复医学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的道路。

与国内外医学发展趋势一样,近年来我军在疗养康复技术的中西结合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大连疗养院“全军软组织病诊疗康复中心”杜杰等将针、刀、药结合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磁振热、低周波、高射频等西医物理治疗技术相结合,创造了“非手术软系疗法”用于软组织伤治疗康复,中心研制的“功能数显脊柱治疗机”创造性地将中医、物理治疗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相结合,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青岛二疗“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陈庆华等创造的“六位一体序贯疗法”、“三针两药一整脊”(神经阻滞注射针、一穴多针平衡针、小针刀,内服外用中西两类药,手法整复关节解剖位置)与康复治疗的PNF技术、大脑功能重塑技术等相结合,促进脑卒中康复,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兴城疗养院“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第五临床诊疗中心和“全军软伤疼痛治疗与康复研究中心”潘德金等,将中医整脊调衡、穴位压痛验证小关节错位等中医技术与激光射频等微创介入技术相结合治疗软伤疼痛达到新水平。

3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疗养康复技术融通于理论与实践之间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医学发展中的流行词汇,其含义为:充分、正确、明智地利用最新、最可靠的各种医疗手段为病人制定最有效的医疗方案。20世纪末,康复医学界又提出了“循证康复”(evidence based rehabilitation,EBR)的观点,认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如何采集到客观科学的临床资料、如何利用相关的数据库、如何收集和正确分析文献资料以及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循症”过程,是获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13]。

近年来随着疗养康复医学科技工作者学历的不断提高和对“循证医学”的共识,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从事疗养康复医学实践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北戴河疗养院邢建华等[14]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为肾病的中西结合康复治疗打下可靠基础;青岛第二疗养院侯建明等[15]用“循证医学”研究银耳多糖对免疫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以及酶法逆向提取工艺,为心血管代谢异常、各种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中药康复做好充分准备;临潼疗养院王忠波[16]用“循证医学”探讨TCD对模拟失重下脑动脉血流的检测,为航天员疗养康复寻找正确依据;广州疗养院郑军等[17]用“循证医学”分析腰身指数、腰臀指数、体重指数、踝肱指数、脉压指数等“五指数”对心血管代谢危险的早期评估价值,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康复提供明智方法。

综上所述,疗养康复医学的自然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疗法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新的基础上达到融通重整的专业技术特色,是疗养康复医学专业技术有别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特点之一,也是“十一五”以来我军疗养康复医学学科新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莉,王绍林,仝武军.临潼自然疗养因子矿泉的临床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6):530-531.

[2]范平,刘晓君,刘明桥,等.咸宁疗养区自然疗养因子调查与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3.

[3]黎英.温泉浴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645-646.

[4]刘欣,王梁一代,张宁.全身温泉水疗法加腰背肌锻炼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28-30.

[5]朱红宇,王珩.青岛海滨疗养因子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33-134.

[6]段利平,李娟,宋丽,等.海滨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血压病降压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7):

387-388.

[7]郑芳,戴蓉,林玲.海水浴体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5):452-455.

[8]李秀增,余涛,戴明,等.鼓浪屿疗养区微小气候观测[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578-579.

[9]高鹰,王庆涛.海水浴疗法在保健养生防治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1-12.

[10]赵瑞祥.景观疗养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研究[J].中国疗 养医学,2009,18(3):195-196.

[11]余红英,张奕.武汉自然疗养因子治疗飞行员航空性 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4): 193-194.

[12]石学敏.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 [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29.

[13]范建中.物理医学与康复的百年进展[J].人民军医, 2002,45(1):49-50.

[14]邢建华,翟红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J].中 国疗养医学,2007,16(2):68-69.

[15]侯建明,蓝进,郭树兴,等.酶法逆向提取银耳多糖的 工艺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4):292-293.

[16]王忠波.TCD对模拟失重下脑动脉血流的检测[J].中 国疗养医学,2009,18(5):391-393.

篇10

《公务员法》是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起点

根据薪酬理论结构,薪酬调整机制呈现二元及交叉的特征。首先,基本工资和基础养老金均需按照CPI增长率建立正常调整机制,也称宏观调整机制,以满足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变;其次,基本工资微观上可以按照个人职位、责任和风险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中观上伴随行业变化和行业比较进行调整;基本养老金在退休时点确定计发额之后,几乎没有微观和中观调整机制。

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公务员报酬与企业职工同行发展,薪酬结构和调整机制很相似。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美国在1978年《文官改革法》中引入了首席执行官岗位和绩效工资制,代表公务员薪酬结构和调整机制的完善趋势。

2005年我国《公务员法》第十二章涉及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可谓“要素具备、结构合理,且引入绩效工资”,已经具备薪酬制度的雏形特征,《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的起点。

执行中的误区导致公务员“薪酬尴尬”

《公务员法》在2006年进入实施,至今已近8年。此前的“低工资”现象有所改善,但“滥补贴”和“单轨福利”的现象却更加严重,引起社会不满;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养老补贴参差不齐,有失公平性,引起地方和基层公务员的不满;《公务员法》的贯彻执行陷入了误区。

至今在中国从企业到公共部门,相关研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工资范畴内,重岗位设计和工资测评、轻延期支付和终生收入,重收入和水平、轻结构和效用,不能用薪酬理论指导工资政策,更缺乏用薪酬结构理论指导工资和养老金两个方面的政策制定。因此,公务员收入缺乏终生期望值的教育和政策,助长了短期行为和物质激励。

通过改革开放前10年走出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以后,中国应当坚持公平原则实现法治,为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但是在过去粗放和无治的发展阶段里,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低于50%)且缺乏社会共识和法律依据,政府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高且也缺乏社会共识和法律依据,加之中国没有居民档案和征信管理、工资报告制度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等一系列法制建设,初次分配陷入“基础缺理论、比较缺标杆、调整缺机制”的混乱局面。特别是对金融高管而言,几乎没有标准去衡量其管理风险的劳务,甚至按照圈钱的数码为他们的业绩定价。随着他们的年薪的飙升,国有企业老总也不敢落后,形成你追我赶之势,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自然失去了可以比较的重心。滥补贴、公吃共喝,甚至收受贿赂成为实现他们心理平衡的“福利”。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体制体系,实现生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伤有所疗、失业有所帮、老残有所养、灾难有所救。目前中国针对上述七大风险均有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框架基本形成,进而需要按照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和终生平滑消费的基本理论进行终生设计,才能完成体系建设。中国处于“工资和福利不关联”、“七大风险在政府部门之间不关联”、“居民信息与保障体系不关联”, 严重了助长了收入分配领域的短期行为。企业费率已达到超级老龄社会的水平,用尽未来30年的费率空间,职工个人费率也超过了10%。政策欠公平、基金不可持续、管理服务体系漏洞多等问题导致其摇摇欲坠,体系建设却举步艰难。

这种局面导致公务员福利陷入尴尬,以养老金为例,仍停留在1958年的退休金“老屋”之内,吃着老福利、用着滥补贴,弃之不舍,留之不敢,面对社会舆论不断观望着,进出两难。难点一,届时公务员工资属于温饱收入,本不含缴费和纳税,养老金替代率必须达到工资的80%-90%;至今接近退休的公务员的月职级工资约为2000-2500元,照此计发养老金约为1600-2050元,仍然是温饱收入,不会引起社会不满;问题在于哪些补贴本是工作条件补贴,在退休之后不应当作为计发养老金的基数?还有特权单位和特权岗位利用职权“捞来”的滥福利,带入退休收入是否合法?难点二,面对迅速老龄化的社会,老年赡养比从10:1降至3:1,“自己存点、向孩子们要点”是养老金的二元文化,公务员自己不交费、不储蓄,光伸手向纳税人(青年人)要养老金,越来越不理直气壮了。难点三,当公务员福利制度走出“老屋”,向左走即维持现行“混账”加“空账”的职工养老保险;向右走即引领国家养老金结构调整,建立国民基础养老金(中央统筹)和全民储蓄养老金(个人账户),打造两个养老金运行机制,整合养老金公共服务系统。当何去何从?

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需要法治

西方国家经验之一即在分配领域实行国法大治,绝不姑息,这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实现公务员薪酬的补偿、保障、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功能,需要法治。

第一,依法治理、形成共识与秩序。公务员薪酬法律是政府及其公务员与社会各界就公务员劳务价值和补偿方式和水平达成的社会共识。例如,只有建立工资报告法律制度,才能为工资调整和比较奠定操作基础和数据平台;再如,依法制定薪酬结构,避免混淆工资、津贴和福利的界限。现行《公务员法》过于粗放,命令、禁止和授权的范围并不明确,且缺乏制裁措施和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公务员薪酬的法律规范。

第二,调结构、建机制。首先,按照基本生活成本夯实基础工资,按照职务要求、责任和风险程度设定级别工资,夯实由职级定量的基本工资。公务员平均工资等同社会平均工资的10%-20%(现行水平),基本工资是最可靠的收入,滥补贴是靠不住的,这就是整治和健全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社会基础,应根据CPI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其次,严格规范津贴补贴和福利,全国统一规范计量标准,在为公务员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之时,严格禁止各类各地公共机构滥发滥用,坚决堵塞漏洞;再次,将公务员保险和保障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教育公务员形成终生收入期望值,避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

第三,引领国家整合养老金制度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结束单轨式公务员保险,在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几个领域,将公务员视同国民,同国民享有同等待遇(纳税者适度增加),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依法建立公务员职业养老金,政府补贴和个人储蓄结合,委托受托人管理,市场化运营,阳光化操作。

最终,让一个为政府廉洁工作35-40年的公务员,可以不冒任何风险地成为中产阶级,拥有10-15万元的年收入、自己的住房、相当工资80%的养老金、分担75%以上费用的医疗保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