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分析
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是职业病产生的根源,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推进,作业场所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职业病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作业场所中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行探究,对它的存在区域和状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预防职业病工作的开展,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安全。不同的作业场所,所遇到的危害因素是不一样的,常见的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在物理因素方面,噪音、电场、磁场等都是主要的因素。在化学因素方面,毒气、化学物质、苯系物和粉尘等是主要的因素。在以往,对于职业危害的因素一般是停留在风险的分析层面,如今,需要对具体的检测和评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有毒物质的检测
在作业场所中,对有害的因素进行检测,一般都是对毒物进行检测。因为作业场所容易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工业生产和制造从而产生毒物。在对空气进行检测是,第一步是要完成对空气样品的采集,如果采集不全面,就会使得检测的结果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得不到良好的保障。从空气的检测角度来说,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密度是要通过空气的采样和具体的测定来决定的。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人们对于空气的检测已经渐渐地给予了重视,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来确保检测的合理性。然而对于空气的采集过程,这个内容还是容易被忽视,并且采集的过程也容易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环境和人为方面的因素更为突出。在作业场所中,一般整体的环境状况都比较复杂,因此使得空气的采集难度大大地增加。虽然说空气的采样过程是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的,但是从工作的具体实施效果来看,质量的保证和具体的措施还不够完善。同时,关于空气样品采集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采样人员的足够重视,这个采集的过程随意性较大,影响了样品的性能。
1、检测对象
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所涉及到品种是比较多的,不管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或者是原料、材料、成品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有物质扩散到空气当中。它们有的是以分子的状态存在的,有的则是雾、烟、尘等状态。这些物质有的是已知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应对,而有的是未知的,不利于相应措施的实施。有的是有毒的,而有的则是没有毒的。有的物质自身的发挥性比较大并且浓度很高,反过来,有的物质挥发性比较小,并且浓度也低。这些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对人体健康有损伤的物质,因此是需要被检测的对象。
2、空气的采集方法
对于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第一步是要完成空气样品的采集工作,这个步骤是十分重要的,要正确地对待。如果在这个环节当中能够得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也是真实,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样品,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得所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有利于对作业场所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3、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点的选择是空气采集中的重要环,对于正确的检测结果的呈现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如果所选择的采样点不具有代表性,不能更好地反映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毒物的真实浓度,就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也不能使得采集的样品可以用在正确的职业卫生评价当中。即使是在同一个场所进行采样,不同的采样点所得到的样本,它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会得到不同的卫生评价,因此需要重视这些采样点的合理选择。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首先要确保这个采样点满足基本的卫生标准和要求,一般来说会选择待测物的浓度比较高,并且和劳动者接触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一些工作点。其次,要尽量选择可以更好地对工作场空气中待测物的真实浓度的采样点,这样所得到的结果才会真实有效。在工作场所真难过,每个采样点中空气的待测物的真实浓度都有可能不一样,并且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有的地方变化比较少,有的地方则变化比较大。如果采样的地方是在变化的工作场所中,那么就要在最高的采样点进行采样,并且应该在浓度最高的时间段进行操作,这样才是符合具体的卫生标准要求的。
样品浓度的真实性指的是在一个正常的工作、生产和气象条件下,在工作场所空气待测物中存在的真实的浓度,这个浓度也是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最广泛的浓度。这个浓度区别于特殊情况下的浓度,例如,发生意外事故时的浓度,人为因素造成的浓度等。在进行采样点的选择时要根据所检测的目的,并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情况等来讲进行选择,同时还要考虑当时的气象情况。
4、评价分析
在气体的检测评价分析中,最高容许浓度、时间加权浓度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前者一般用在对作业的环境和劳动卫生情况及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速度快,可以观察到毒物浓度的变化,但是不能反映工人的实际接触情况。后者可以反映工人的实际接触情况,但是有可能会掩盖时间高峰期,毒物浓度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情况。
二、粉尘的监测
粉尘的检测和毒物的检测目的和意义都是一样的,但是不会设置一个最高容许的接触限值,一般使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两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评价方式中,主要通过时间来作为权数进行计算。在时间的选取上,一每天工作8小时作为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主要对短时间之内的情况进行计算,一般是计算一个工作日内,对粉尘的接触低于15分钟的时间来作为计算的样本来进行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计算。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具体的监测方法,但是这个办法还有需要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洗手液是否可能满足长时间的采样工作等等。
三、噪声的监测
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声音都可以归结为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械、流体动力和电磁这三个方面。在噪声的监测和治理方面,会对噪音的强度、特征进行监测,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仪器来进行测量。测量的工具和仪器随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有声级计、频率分析仪、声强分析仪、噪声剂量计等。在这些仪器中,声级计是最常用的,因为它不会随着频率产生测量上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对声压级进行测量,从而对噪声的性质进行反映。在这个仪器当中,它的“快”“慢”挡装置可对涨落较快噪声作适当反应,从而让测量人员做出判断。根据现代工程技术治理的手段还不能达到具体要求的卫生限值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个人防护促使来进行防护。
篇2
【关键词】高炉炼铁;职业病危害;辨识
1、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1.1生产工艺流程
高炉炼铁是将含铁原料(烧结矿、球团矿或铁矿)、燃料(焦炭、煤粉等)以及附加矿(石灰石、蛇纹石等)按一定比例自高炉炉顶装入高炉,并由热风炉在高炉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向高炉内鼓入热风助焦炭燃烧。原料经过加热、还原、熔化、造渣、渗碳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最后生成液态炉渣和生铁的过程。同时产生的副产品高炉煤气从炉顶导出,经除尘后作为燃料利用。生产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1.2主要产品、原辅材料、能源介质
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有:铁水、高炉渣、瓦斯灰、高炉反矿、焦丁、高炉煤气、电力。
需要的原料有:烧结矿、球团矿、石灰石、蛇纹石等。
需要的燃料有:焦炭、煤粉等。需要的其他辅助材料有耐火材料、泥料和河沙(主要用于出铁场)。
消耗的能源介质有:煤气、蒸汽、压缩空气、氧气、氮气、电力、水等。
1.3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1.3.1粉尘类
炼铁项目产生粉尘的位置较多,在原辅材料的转运、筛分、制备、上料以及后续的出铁场出铁、出渣、铸铁、渣铁钩维护、修罐、渣处理、除尘设施清灰等工艺过程中都伴有粉尘的产生。
煤尘主要来源于原煤贮运系统、煤粉制备和喷吹系统中原煤的转运、称重、除杂物、制粉、干燥和喷吹过程。
矽尘是指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辅助生产系统修罐工作人员可能接触耐火材料尘,耐火材料尘往往含有较高的游离二氧化硅,属于矽尘。另外,由于高炉渣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35.82%,因此高炉出渣、渣处理以及水渣贮运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也属于矽尘。附加矿蛇纹石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38.16%,因此槽上、槽下供料系统、上料系统、炉顶系统筛分、称量、转运、布料、装料等过程中也存在矽尘的危害。
石灰石粉尘主要来源于附加矿石灰石,存在的环节主要是槽上、槽下供料系统、上料系统、炉顶系统筛分、称量、转运、布料、装料等过程。
石墨尘来源于铁水浇铸,电焊烟尘来源于修罐库的交流电焊机。
槽上、槽下供料、上料过程中烧结矿、球团矿、焦炭产生的粉尘以及出铁、渣铁钩维护的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为其他粉尘。
通风除尘系统清灰时根据捕集粉尘的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种类的粉尘危害。
1.3.2物理因素类
1)噪声
炼铁工序存在大量噪声源,主要有:供料过程中给料机、振动筛、皮带机、称量斗等设施产生噪声;煤粉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出铁场开铁口、出铁渣、封堵铁口、铸铁及渣处理阶段产生噪声;TRT余压发电装置运行中产生的噪声;净煤气减压阀组减压时产生的噪声;各类气体放散产生的噪声;配套的水泵、风机、起重机、压缩机等运转产生噪声等。
2)高温、热辐射
炼铁工序涉及的高温设备较多:炉顶系统工作温度在150℃~250℃之间;高炉冶炼时炉腰部位的温度高达1400℃~1600℃,风口区是高炉内温度最高的区域,一般在1700℃~2000℃;顶燃式热风炉设计风温1250℃;煤粉制备系统烟气发生炉混合的干燥剂温度约260℃;铁水罐烘烤装置的烘烤温度可在1100℃以上;TRT系统入口煤气温度在160℃~230℃;此外,铁水浇铸、蒸汽管道、液压油站也存在高温危害。
炉顶粗煤气温度约为250℃,净煤气总管温度约为70℃~120℃;铁水出炉温度一般为1400℃~1550℃,渣温比铁温一般高30℃~70℃。这些高温物质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如出渣、出铁时作业环境温度可超过40℃[2]。高温物质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
3)红外线
灼热的铁水、渣等辐射出的大量红外线,人眼如果长期暴露于红外线可能引起白内障。
4)工频电场
工频电场主要来自变配电站(所)的变配电设备。
5)电离辐射
上料系统一般采用中子测水的设备,人员接近时有受到电离辐射危害的可能。
6)紫外辐射
修罐库使用的交流电焊机,工人在机旁操作时有被电焊弧光的辐射的可能。电焊弧光是紫外线混合光源包括各段波长紫外线。
1.3.3化学物质类
1)一氧化碳
高炉冶炼时产生的高炉煤气和高炉出铁场铁口、铁沟烘烤、喷煤烟气炉点火采用的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炉顶、煤气净化除尘、TRT、热风炉、煤粉制备等系统内皆存在大量的煤气。煤气的产生、净化、运输、使用的单元都有一氧化碳泄漏散发到作业场所中对工作人员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
2)二氧化硫、硫化氢
不同的矿石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在冶炼和出炉渣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原煤中的杂质硫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硫。
3)锰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氟化物
矿石中的各种成份,如铅、锰、砷、氟等,在高温时氧化成氧化物,生成铅烟、锰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氟化物等,在出铁、出渣的过程中向空气中散溢。
4)氮氧化物
空气中氮元素在热风炉内、高炉内等高温环境下,和氧反应形成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不稳定,往往被空气氧化成二氧化氮。
5)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高炉炉前堵铁口用的炮泥的主要成分为焦炭沫,耐火粘土粉、沥青、高铝矾土或棕刚玉、碳化硅、绢云母、脱水蒽油。煤焦油沥青挥发物是泥炮在高温下焦炭沫、沥青挥发产生的。
2、讨论
通过上述辨识与分析认为,高炉炼铁过程中存在各种粉尘、有毒物质和其它危害人员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炼铁工序的各个部位或环节由于加工的物料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也各有特点。一些炼铁工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以及论文[1]~[4]中认为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大部分可以通过先进的工艺、设备进行控制防护,使危害水平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但在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浓度较高,范围较大或是人员工作时间长的岗位,危害因素仍有超标的可能。因此,企业在生产运营时应根据各部位或环节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特点为工作人员配备适合的个人防护用品,还应加强个人职业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监护系统,加强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敬文,杨学山.冶金炼铁生产职业病危害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2):226-227
[2]于冬雪,林菡,王忠旭等.冶金炼铁生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关键控制部位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31(6):417-419
[3]谢红卫.某钢铁厂高炉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1):34-39
[4]陈艳平,谭勇.某高炉改建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监测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779-781
篇3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调查该气体有限公司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和污染情况、防护措施及效果等情况。
1.2 检测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方法》GBZ/T160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1.3 评价依据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2007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2 结果
2.1 项目位置 该气体有限公司位于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规划的开发区,本扩建项目位于原生产装置南侧,厂区内自然地面标高在2.30m~6.60m,厂区周围地势平坦,附近没有居民集中居住区,和园区内周围其它化工企业无交叉污染,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对化工企业选址的要求。
2.2 建设规模 项目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布置扩建12000 m3/h制氧机组,其中包括主厂房(压缩机组在主厂房内布置),主控楼、预冷系统、分子筛纯化系统、空分系统,维修车间在南侧和液体储槽系统、新建氮气球罐和氩气球罐布置在主厂房西侧
2.3 危害因素 根据生产工艺分析,分析该企业提供的产品及原辅料成分,可知该项目在试运行期间,本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生产性物理因素:噪声、照度以及维修车间少量的电焊粉尘等。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生产性粉尘(电焊粉尘)、次氯酸钠产生的数量极少,职业工人偶尔接触,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小。本次评价所检测项目为:噪声和照度。
2.4 工艺流程 单元划分为:单元一-制氧机组,包括:氧气压缩机、精馏塔、空气压缩机、氧气输送、氧气贮存;单元二-储罐区;单元三-水处理作业;单元四-维修车间。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5.1 噪声 经对制氧生产作业场所29个作业点的检测,其中有14个检测点噪声强度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的限值,主要都分布在空气过滤、空气压缩作业点。
2.5.2 照度 本次评价共检测10工作地点照度值,所有检测点照度值均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3 讨论
篇4
在对防治职业病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先来对某一家具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一番监测,并对其监测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可以从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监测方法。
首先,随机选取23家中等规模以上的家具企业作为监测的对象;其次,以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为标准,对家具企业中所含有的苯、甲苯等共8项物质进行监测;最后,对家具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接触危害因素的浓度进行判断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开始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监测结果。
具体的监测结果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不同项目监测点的合格率、接触有机溶剂类不同岗位监测点的合格率。首先,不同项目监测点的合格率。取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环己酮、乙酸乙酯、丙酮等各135份样品,监测结果显示,其合格数分别为95、132、132、135、135、135、135,其合格率为70.4、97.8、97.8、100.0、100.0、100.0、100.0,由此可看,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环己酮、乙酸乙酯、丙酮在该家具企业内部是基本上达标的,不过对木粉尘的监测结果却不是那么明显,其达标率仅为2.4%;其次,接触有机溶剂类不同岗位监测点的合格率。取底漆喷漆、中度喷漆、面漆喷漆、冲边、格丽斯、粘花等共135个监测点,从总体来看,其合格数为96个,合格率为71.1%,如果分开来看,其监测点数分别为35、42、39、15、3、1,其合格率分别为62.9%、45.2%、92.3%、100.0%、100.0%、100.0%,底漆喷漆和中度喷漆岗位的合格率偏低。
综上所述,虽然木粉尘、苯等在家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含量不多,合格率较高,但其它的因素,如底漆喷漆和中度喷漆等的合格率却很低,所以对于我国来说,至少是在家具企业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范围很广泛,其危害程度也比较广泛,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各领域对职业病的防治,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二、职业病防治对策研究
加强对职业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总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国家、企业组织以及工作人员三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国家。
对于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将职业病的防治这项工作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还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将职业病的防治纳入法律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企业组织。
这是在职业病的防治过程中比较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必须对内部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负责,必须对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负责。具体来讲,企业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有关职业病防护的管理规定,并在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加以有效落实,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职业病的专门讲座和法律知识教育,以便于其维权。
第三,工作人员。
对于工作人员自身,则必须加强对职业病的学习与了解,提高预防职业病的能力,而如果一旦发现自己已经患上职业病之后,也能较为及时有目的性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在职业病的防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职业病 职业卫生 劳保用具
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劳动者、企业、甚至政府对职业卫生都疏于防范意识。使得劳动者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伤害。本文就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做出简单地概括和分析。希望可以引起相关部门职业卫生的重视。
一、浅析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现状
(一)职业病的概念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因在工作中接触到粉尘,放射性物质,毒害物质等因素从而引发的疾病,将其成为职业病。职业病不仅对劳动者健康危害巨大,由于职业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为了劳动者的健康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从职业病的防治着手,进而对劳动者的健康施以保护。这将会一项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
据媒体统计,3个试点地区共有301家重工业企业上报了职业卫生基础数据,涉及17个行业,统计数据包含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职业病发病情况等19个类别。256家企业中有77269人接触粉尘、噪声、化学毒物等危害因素,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6.1%。
新型职业病呈增加趋势。工业进程地加快,随着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地应用。由于有机溶剂,稀有元素等有害物质导致的新型职业病正在增加,在职业病中所占的比率正在逐年增加。
曾有媒体用“职业病四成尘肺三成中毒”的标题来报道广东省的职业病。可见,尘肺和中毒依然在职业病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据统计,我国涉及有毒有害的行业多达30多个,而企业则达到1600万家之多。由于有毒有害企业的遍布,尘肺、中毒这样的职业病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
可见,目前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是尘肺、中毒为高发病症,新型职业病呈上升趋势发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且危害人群量大;危害人群数量大,危害种类多,涉及行业广是职业病危害的重要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凡事有利弊,经济全球化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型危害―“危害转嫁”。我们将其称为“危害转嫁”。这种“危害转嫁”将危害因素转移的同时,也危害因素更为广泛地分布,让受害人群增加。新工艺新原料的应用,也会带来更多的有害物质产生,从而使危害种类增多。新的工艺的运用,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危害。
职业病发病严重:职业病发病具有迟缓性和隐匿性两大特点。我国健康监测体系覆盖率低,主动体检的劳动者少,缺乏安全检查意识,而且职业病监测信息体系不健全。一旦职业病发病,都相对严重。再者,由于劳动者在使用机器时不按照操作规范操作,疏于安全防范意识。一旦机器对人体造成伤害,都是十分严重的。另外职业病还有缩短劳动者寿命,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等危害。
二、我国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新兴产业不断暴露出新的职业危害,尤其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危害转嫁”,将发达国家明令禁止的有害作业转移到我国,引发了严重的职业危害,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职业病,给职业卫生问题带来了新的考验。我国职业卫生处于发展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职业卫生检测体系覆盖率低,监管难度相对较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地逐渐迈进,我国大大小小的工业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多数小型企业想要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有时不惜使用价格成本低,但毒害作用大的原料,这些中小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卫生相关工作采取拒绝、回避的态度,这造成职业卫生监管难度增大。有些地区的职业卫生监测体系覆盖率低,甚至没有职业卫生检测体系。检测体系中人员不足,技术不到位,这些都造成了监管难度的增大。
(二)对职业病认识不到位,主动体检者少
我国大部分劳动者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文化素质较低,疏于对职业病的防治知识,不知道职业病的危害,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在体检方面不主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疏忽,有些企业在一味要求利益的情况下,甚至采用牺牲劳动者的健康来换取利益。对国家规定的体检视而不见,以此来提高效益。劳动者缺乏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为了追求业绩,甚至在工作中劳动中忽略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
(三)补偿机制不完善,患者无治疗经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不强,为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服务是有一定的偏袒性。倾向于那些国有、或者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这使得国家建立的补偿机制无法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也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患病的劳动者缺少了一部分的治疗经费。
三、针对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
(1)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重视对劳动保护用具的佩戴。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教育宣传,让劳动者有良好的防范意识。在劳动保护用具佩戴和体检的方面,企业应采取强制的态度。政府则要对企业加强将监督。
(2)政府的服务功能应该加强。政府具有公共服务的功能,应该加强对职业卫生的好监督监测,加大监测系统的覆盖率。对职业卫生工作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惩处,用法律手段强制职业卫生工作的执行,加大职业卫生监督体系的建立。在职业卫生服务方面增加财政拨款,可以降低劳动者的收费标准。
(3)各个企业单位应该严格执行体检要求,强制劳动者做好体检。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是十分重要的法律文件,劳动者和企业必须采取重视。
社会工业化的进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劳动者应该提高职业卫生的防范意识,企业和政府应该重视职业病的危害。这样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从侧面也保护了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企业;职业卫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a)-118-02
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的职业卫生工作,弄清目前我市的职业卫生状况,对相关企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5~2009年间,随机抽查我市100家企业及相应的28 656名接触有害因素的人员。
1.2 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有害作业种类及人员分布、新发职业病的行业分布和近年来进行有害因素浓强度监测超标率按现行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为标准[1]。
2 结果
2.1 有害作业种类及人员状况分布
28 656名接触有害作业人员中粉尘类人员最多,达64.61%,物理因素和化学毒物分别为18.58%、14.00%,具体见表1。
表1 有害作业种类人员状况
2.2 新发职业病的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中本年度新发职业病142例,发病率为0.0 495%。对142例新发职业病患者进行行业分布调查,见表2。
2.3 有害因素超标率
对近5年来有害因素浓度监测超标率进行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3。
3 讨论
职业卫生是预防医学的分支,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身体健康[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飞速发展,职业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通过本次对我市职业卫生调查,有害作业人员粉尘类人员最多达64.61%,物理因素和化学毒物分别为18.58%、14.00%,说明目前我市职业卫生主要存在有害因素为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新发职业病142人,发病率为0.0 495%,尘肺发生率为52.11%,尘肺仍是职业病发病率最高的病种,煤炭企业、矿石企业、水泥企业发生职业病率为49.29%,说明对这些高粉尘企业仍应加大粉尘控制。急性中毒发生率为40.84%,主要集中在蓄电池企业、塑料企业、化工企业应加强对这些企业的化学用品的管理和减少环境中毒物。慢性中毒发生率为7.04%,主要集中在蓄电池企业、化工企业,应对这些企业工人加强职业防护,减少接触毒物定期体检。近5年来对有害因素浓度监测超标率进行统计并比较,随着监管的力度加大和企业对职业卫生认识程度的提高,有害因素浓度超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4]。
为了更好地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控制职业病发生危害的源头,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5]。对有害作业人员上岗前应加强职业卫生教育,让有害作业人员认识到危害性和加强自我防护意识[4]。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健康体检,以能够及早发现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5.
[2]谢峰,纪红,杨凤珠,等.宁夏1990―2005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3):293-295.
[3]张胜年.试论职业病防治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接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2,20(3):165.
[4]邓学良,贺性鹏.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特点与健康教育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86-87.
篇7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5-02
1前言
不同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一样,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多样性,会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工程、工艺生产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前,应采用文献进行检索,并充分掌握工作单位相关资料,对该工作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采用类比调查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性识别,然后再进行危害筛选,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和程序主要取决于识别目的,以建设项目为例子,这类工作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重点在于类比调查、工程分析以及资料调研,而职业健康检查、控评监测以及日常监测的识别重点在于现场调查。另外,传统卫生职业可采用检查表法和经验法进行识别,但应考虑其工艺条件变化情况,以免工艺条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影响。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依据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时,应根据以下规定进行筛选。
2.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职业采样检测标准及接触限制标准等。
2.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性、强度以及浓度等。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2.4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人群特性。
2.5多因素评估、相关要求、水平对比以及专家评估等结果。
3如何识别特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些特殊环境,如职业病诊断、项目建设、设备检查和维护、紧急状态、异常状态以及密闭空间等。其中,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较难察觉,如锅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不接触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但在锅炉检修过程中,接触保温材料及有害物质粉尘。密闭空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和缺氧性窒息,其识别重点包括有毒气体产生原因、通风换气问题、以及低洼处是否存在高密度有毒气体。异常及紧急状态识别重点包括设备故障、异常开车或停车以及生产等,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较低,或不接触危害因素,但在异常紧急情况下,不仅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且接触水平较高。异常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具有潜在性,容易造成遗漏和忽略,因此,应高度重视异常紧急状态,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存在的问题
4.1没有全面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杂质中含有的成分没有全面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是将反应资料全面提供,对于副作用没有给予关注,导致出现常常忽略杂质成分的情况。②对于存放废渣、辅料等问题没有重视,例如砷、磷等杂质含在硅铁中,一旦硅铁遇到水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则会出现砷化氢或者磷化氢等物质。③对于地方特色没有重视的态度,因为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导致地壳中不同方面的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在进行炼铁高炉工作中有着相对严重的铅危害。④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化学物质经常以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口号生产,因为基于配方保护的前提下,生产产期对于化学品安全生产所使用的物料清单并不提供,造成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无法做到全面[1]。⑤对于密闭空间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重视。⑥对于紧急情况或者异常情况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造成无法全面识别的因素具体是:一方面是企业在构建技术能力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配备专业机构人员,导致在学科参与方面相对缺乏,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在自身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责任以及法律方面有着较弱的意识。同时,卫生监督方面也是造成无法全面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原因。
4.2过度的识别职业危害因素过度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具体在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工作中体现,主要是因为负责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的惧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构建“剂量的接触是决定毒物毒性大小的相关原因”等主要意识。②对于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相关参数与概念没有明确标明。③对于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监测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重点没有明确区别,例如,只是在检修或者维修过程中偶尔接触部分毒物,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做特定的识别,一旦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评价监测等工作中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5职业病危害因素筛选的相关对策
5.1深入健全相关法规政策现今,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义为: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危险原因[2]。根据这样的说法,危险因素应该包含环境、劳动以及工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现今列入职业病的名单中没有与生产环境、劳动过程相关的原因,因此,没有统一的职业病危险因素筛选方法。例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的文件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以3大类型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分别以10大类型进行划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伤害与伤亡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分别以6大类型进行划分。
5.2将体格检查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通常情况下,对职业健康进行检查时发现职业病因素,但是监测的资料均出现不超标的提示;而监测资料中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显示超标的情况时,检查职业健康并没有出现职业病的情况。一旦检查资料出现上述情况时,则可能是无法全面识别职业病中的危害因素,或者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相同的侧重点,应该将检查健康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对全面识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李盛 王金玉 刘智博 邸兆信 韩晓琴
职业卫生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在应答的1308人中,职业病概念、作业岗位存在有害因素、有毒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职业病可预防、《职业病防治法》、签订劳动合同、个人防护品、作业时按要求佩戴防护品、参加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在岗职业健康体检及离岗职业健康体检的知晓率分别为87.61%、87.61%、88.99%、78.21%、45.26%、57.11%、91.90%、71.48%、31.80%、71.33%、66.13%及63.53%,以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的知晓率最低。不同工种职工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知晓率由(表略)可见,除作业岗位存在有害因素、个人防护品、作业时按要求佩戴防护品的知晓率外,其它调查指标的知晓率接害工人明显高于行政人员(P<0.05)。不同工龄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随着接害工龄的延长,各调查指标的知晓率也逐渐升高(P<0.05)。
不同学历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表略)可见,除职业病的知晓率外,随着学历的升高,其它调查指标知晓率也逐渐升高(P<0.05)。兰州市汽车4S店职工主要通过同事交流(41.25%)获得职业卫生知识,广播电视(27.11%)及书刊杂志(21.48%)次之,以专业培训(8.30%)和向相关部门咨询(1.86%)最少。
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则是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其对职业病的认识程度对整个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行政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接害工人低(P<0.05),这极不利于对职业病的预防及控制,从而不利于保障接害工人健康权益。建议应首先加强行政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强化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考试等形式促使行政人员对职业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一类疾病。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技术原因还不能将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在安全水平时,个人防护将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劳动者作为职业病的受害者,其对职业病防护知识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健康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接害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在32.70%~92.30%,以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知晓率最低;知晓率与工龄及学历有关,工龄短者、学历低者的知晓率低。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要把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要加强对劳动者,尤其是工龄短者、学历低者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存在大量流动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刚刚起步,建议把向劳动者传播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作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其次,企业要强化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缺乏,主要通过同事交流(41.25%)获得职业卫生知识,以专业培训(8.30%)和向相关部门咨询(1.86%)最少。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有义务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影响健康的机制和临床表现,生产作业场所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状况、通风设备条件和采光、照明等环境因素以及对职业人群的影响,长期处于不良或劳动强度过大等职业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从而使劳动者增进对职业卫生知识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最后,劳动者作为职业病危害的受害者,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如同事交流、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认识。总之,提高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水平,使其能从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和自觉参与保护,这是预防职业性危害的重要防线。
篇9
1 基本情况
1.1 接尘行业及人员情况 根据职业病年度报表统计,某市接尘工业企业总数为366家(不含乡企及民营企业),其中矿业集团16家、地方煤矿183家、非煤企业167家。涉及到的行业除煤碳外,还有建材、交通、机械、电子、化工、金矿、铁矿、玛瑙等;粉尘危害因素接触人群约5万人,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其中35岁以下的占70%以上;长期接触粉尘危害工人总数为39362人;截止2008年末累计确诊尘肺病例2575例,其中煤工尘肺2252例、矽肺86例、焊工尘肺76例、其他尘肺155例;死亡593例,现患1982例,2008年度新发病例6例。由于该市属老工业基地,大部分粉尘接触人群和尘肺病患者集中在煤炭行业,以煤工尘肺为主,占全市尘肺病发病总量的87.5%。尘肺患者大多数合并结核、肺气肿等并发症,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负担和痛苦。
1.2 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情况 该市职业病防治机构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市、县(区)职业病防治机构,二是矿业集团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共有职业病防治专业人员100余人,其中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中级职称人员35人,设有床位100张。
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于2005年完成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三项资质认证,2007年198项检验项目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进一步提高了职业病防治能级。
矿业集团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是矿业集团专门设立的职业病防治机构,2002年完成了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认证工作;2003年通过了省卫生厅的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认证成为省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具有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
2 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对尘肺病防治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重视生产建设,忽视尘肺病防治工作,认识不到“职业病防治是企业责任”,工作不主动,甚至对“三同时”、工作场所检测、劳动者健康检查等工作有一定反感情绪,认为是给企业增加麻烦和负担,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粉尘防护设施的投入,从2004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工业建设项目约200多个,经卫生部门审查验收的工业企业仅为20家左右,不足10%。
职业卫生检测逐年下降,尤其是与安监部门进行职能调整后,检测覆盖率下降较明显,用人单位粉尘危害因素检测覆盖率已由原有的90%降至85%。另外,由于大批劳动者待岗,流动性增强,部分企业忽视或不进行职工健康的管理,使体检人数一直在3300人/年这一水平徘徊。
个别企业不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各项义务,使尘肺病患者无法获得及时诊治,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不能落实,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也使卫生部门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的职业卫生现状和职业病防治水平。
2.2 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维护自身健康权益意识淡漠 部分劳动者不清楚自己应享有的相应权利,有的不参加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有的怀疑自己得了职业病也不主动去职业病防治机构诊治;有的工作在无防护设施或粉尘严重超标的工作场所也不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检举反映。是导致职业健康检查率较低及尘肺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2.3 投入不足,职业病防治机构力量相对薄弱 多年来,各级政府在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上十分重视,但由于地方经济条件所限,职业病防治机构的条件按照职能的要求和各级政府对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设备条件较为落后,力量不足,特别是县(区)级机构问题更为突出。
2.4 乡镇企业和地方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难以展开 据统计目前乡镇企业有2000多家(含民营企业)、地方煤矿有183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主要存在粉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由于上述企业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生产不稳定,加上用工制度不健全,劳动人群流动性、临时性较大,且基本无职业病防护设施,使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难度加大,尤其是接尘人员的健康体检难以保障,所以职业病防治措施无法落实,工作难以展开。
3 管理对策
3.1 政府重视加强领导 多年来,市政府及卫生等各相关部门对尘肺病防治工作极其重视,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新、改、扩建工业企业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即“三同时”卫生审查、评价和验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了粉尘危害,有效的防止了尘肺病的发生。2003年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职业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的职业病防治规划,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几类职业病尤其是尘肺病的发生,加强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并拔专项经费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
3.2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是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防治尘肺病的前题。几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后,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坚持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三个面向”的原则,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为防治职业病尤其是尘肺病的发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3.3 加强职业卫生监督 ①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在2004年初市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市卫生监督所对用人单位下发了《关于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验收的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尤其是接尘企业及时、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履行申报义务,切实做好职业卫生监督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根据《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1号)文件精神将申报工作移交安监部门;②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即“三同时”工作: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发生,加强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即“三同时”工作是关键,每年在与相关立项审批部门积极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市项目信息管理网,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初筛,进一步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情况,确定了年度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尤其是粉尘严重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服务,监督率为100%;③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在建立建全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的同时,加大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力度,制定了全市职业卫生监督分级管理规定,确定了市、县区各级监管用人单位,全部完成了建档工作,建档率为100%。
3.4 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 在系统的做好接尘作业劳动卫生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粉尘工作场所的检测工作,每年定期对接尘岗位进行检测。
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是为了是排除职业禁忌证和筛查疑似职业病患者,了解职工健康状况,同时也为职业病诊断积累本底资料。从1993年至今的统计资料显示,接尘工人每年平均检查3140人,体检率约30%,尘肺病检出率为0.70%~12.87%。
3.5 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粉尘治理 对重点行业如煤炭、建材、金矿等技改项目,把尘肺病防治作为一项重要验收指标,对达不到卫生标准的项目不予验收;在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期间,充分发挥卫生部门专业优势,帮助并指导存在粉尘作业的企业开展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工作,对防尘设施严格把关,保证质量,经过卫生等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技术改造使上述企业的粉尘危害各项指标大幅度下降,工人作业环境得到了改善,工作场所检测合格率逐年提高,接尘作业点定期检测率85%以上,到目前为止经过改造的非煤企业均没有尘肺病新发病例报告。
3.6 加强专业治疗机构管理保证尘肺病现患治疗 不断加强职业病专业治疗机构管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尘肺病现患治疗工作。矿业集团职防所具有职业病患者治疗优势,每年平均收治住院患者300人次,其中尘肺病合并症患者占60%,40%为各类职业性急、慢性中毒患者。为了尽早解除尘肺病患者的痛苦,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开展气功疗法、中西医结合方案、药物饮食疗法、尘肺灌洗项目等,为尘肺病患者寻求有效的治疗途径,并确定为长期工作目标,为保证尘肺病现患治疗提供服务。
篇10
关键词:职业健康;原因;知识;开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6-02
在职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职校学生自身的权利和福利,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让每一个学生在上岗之前就能接受系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培训,告知他们各种职业病发生的原因,让他们掌握职业保护的知识和手段,他们就会逐渐学会在劳动中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与安全,职业危害就能很大程度地减少。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原因
(一)中职学生特点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中农民的后代占了70%以上,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进入生产第一线。由于他们在农村生活中自由、松散、无序的习性与现代城市工作所呈现的规范化、技术化、复杂化特点格格不入,导致他们被社会赋予“城市建设的生力军”的同时,也很容易成为职场受害的“主力军”。
(二)企业特点
我国部分企业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职业卫生安全(OHS)管理相当滞后,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监管和专业服务相当缺乏。另外,个别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职业危害事故不断发生。因此,改善职业健康和安全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职业病是一类人为的疾病
影响职业病发病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人、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用条件。只有三者同时存在才能引起职业性损伤。作用条件主要有:
1.接触机会。有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如果作业环境恶劣,职业危害严重,可工人不到此环境中去工作,即无接触机会,也就不会产生职业病。
2.接触强度(浓度)。主要取决于接触量,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强度)越高(强),接触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
3.工作环境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善、缺乏卫生技术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都可增加劳动者接触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接触水平。
由此可知,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职业病的防治工作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所以关键在于预防。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二、如何开展中职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加强中职生的职业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中职生的职业健康教育。
1.系统地开设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课程或相关课程,定期举办讲座。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以课堂为主,系统传授职业健康知识。
2.利用广播、橱窗、刊物、班会课、团课、网络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影响,提高学生职业健康的意识,增长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
三、中职生需要了解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
(一)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
自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已形成以《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卫生部制定的17项配套规章并制修订各类职业卫生标准636项,职业病诊断标准93项,放射卫生防护标准82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35项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2006年卫生部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重新修订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等规章和配套文件。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二)企业员工相关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法律法规明确了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如劳动者既享有作业场所获得保护身体不受危害、有获得工作场所有害因素信息、有获得健康监护不需付医学检查费用等权利,同时又须遵守国家及企业的法规、规章、制度,配戴特殊需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用人单位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外,还要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培训、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服务(包括工作中可能对劳动者产生职业危害的信息,健康监护,因工伤、职业病而致残的健康管理、治疗和康复等)、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依法承担因职业危害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赔偿责任。
(三)职业健康检查常识
根据职业病的特点,可以说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的疾病,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中职生在就业之前要有健康检查的意识,要在工作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健康检查,要注意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前者的目的在于掌握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现职业禁忌症;后者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另外,职业健康检查同时也可检查出非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从中发现隐匿和潜伏性疾病,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伤残的目的。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