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8-003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08

1 引言

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004:7)。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与自主学习理论具有相通之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学习主体的主观性、自我构建性。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的研究和调查,验证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有效性,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2 理论依据

2.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是在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基础上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研究的一次巨大飞跃(何克抗,1999:31)。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形成许多分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的创始人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人类对外界的认识其实就是不断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求一种平衡(balance);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来实现的,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转引自范琳、张其云,2003:18)。后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ogtsky)、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等又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Duffy&Jonassen,1991:31)。

与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传统教学相比,显然在这种场合里,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2自主学习理论

Holec认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学习者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学习者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能够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并对学习进行评估。Sinclair根据自主性的程度,将自主性分为完全自主性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他认为自主性可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不同的教学环境需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学习者发展其自主性。如果学习的目标、任务、过程、评估等完全由学生决定,就是完全自主性;如果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主。本研究的自主学习应属于后者,这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或是简单的个人独立学习,必须在师一生、生一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学生与媒体虚拟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实现(张殿玉,2005)。

3 实证研究

3.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级80名专科生。受试班级每周的英语课时为4学时,一个学期(18周)的总学时数为72学时。使用的教材为高教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把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级80名本科生平均分为两个班即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18周的实证研究。实验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试图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建构主义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有效性。定性研究采用探究性访谈,从受试学生中随机选择15名进行访谈。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关注的是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态度和效果。

3.3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问卷调查

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的对比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接近;两个班的平均分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学习;P=0.526>0.05,说明两个班的学生实验前关于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经过半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试验教学工作,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差异。实验班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如相对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也较善于使用学习策略。

为了解建构主义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果,笔者在期末对实验班进行一项问卷调查。问卷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完成,没人缺席。调查内容包括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等的看法。问卷及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表明,经过18周的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78%的同学满意网络辅助教学环境(题1);80%的同学赞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题2);78%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题3);88%学生认为新模式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题4);8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使自己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说明学生在采用该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力,可以有选择性地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吸收信息、重构信息含义并将之融入已知知识中(题5);68%的同学愿意在和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题6);70%的学生认为该模式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说明该模式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使他们更多地依靠自己来学习英语(题7);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己英语成绩的提高分别占60%和58%(题8和9),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是理想的,但专科生英语基础较差,提高英语成绩和综合能力还需要很长时间量的积累,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78%的学生认为对该模式应继续并加以推广(题10),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持肯定的态度。

3.3.2访谈分析

教学第18周从受试学生中随机选择15名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学生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策略以及对此教学模式的感受等几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表明:较传统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构建其知识体系和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不断探究中,主动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其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高价手机;技术接受模型;心理满足感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手机产业迅速兴起,尤其是近年手机行业跨入智能时代。伴随手机行业愈演愈烈的竞争,其消费群体呈现多元化,其中大学生消费群体已不容小觑。在楼锡锦等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且前人的调查显示同时拥有多部手机的大学生并不鲜见。时下的“苹果热”“小米热”“三星热”等以年轻人尤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手机时尚潮流甚嚣尘上,有不少大学生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忠实粉丝。在“手机热”中,一部分大学生着眼于能满足基本需求并符合其经济能力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另一部分大学生热衷高价位的高端智能机。然而,后者购买高价手机是理性因素使然还是非理性的结果?本研究据此展开。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李晶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得出结论,手机依赖大致分为人际依赖、娱乐依赖和信息依赖三个类型,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同时,中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每年新增大学生400多万名,大学生群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这些年龄2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手机消费的主要群体,[3]这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都是不可低估的。

张瑛认为,影响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品牌、质量、价格、功能和外观,[4]其并未考虑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对手机购买行为的影响;钱正通过调查武汉三所高校大学生手机各功能的使用情况,分析得到了人口统计因素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并基于用户行为将大学生细分为积极尝试者、适当追随者、墨守成规者;[5]赵富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从众性、时尚性、易受暗示性、攀比性、个性化和差异化特征;[6]顾镁概述了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心理动机(沟通交流、个性时尚、从众心理、攀比炫耀、娱乐享受)、群体需求和消费模式情况,并总结了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产品内部线索、产品外部线索、情境线索及经济文化线索,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7]

还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手机消费提出了建议:张永强通过分析了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动力和群体特点,针对大学生手机市场提出了建议。[8]程明明研究了大学生属性(性别、年级、城市或农村、月生活费、有无男女朋友、有无兼职工作、有无兄弟姐妹)及手机外观中相关因素分别对手机月消费额、月短信占手机月消费比例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了手机消费的建议。[9]因此,前人的研究较少涉及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心理因素影响程度作深入、定量的探索,也未据此对相关方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所以本研究基于此展开。

(二)技术接受模型

为了清晰、定量地对大学生购买高价位手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引入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分析工具,这一模型由Davis[10]于1989年提出,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因果链关系解释和预测个人接受新信息技术的理论,后又将只起到很弱的协调作用的“态度”这个方面去掉。

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决定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指在工作环境下,用于衡量系统有助于提高使用者工作表现的程度,即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则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共同决定了使用者的态度,又影响了使用者使用系统的意图,最后产生一定的行为。技术接受模型的拓扑结构和变量随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变化。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模型建立

随着手机的逐步智能化,其功能即应用也逐步升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故手机带给人们的娱乐体验、学习便利和外观设计体现了其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则通过手机运行速度的快慢、画质音质的提升、触屏灵敏度和系统的易用性四个维度衡量,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和年龄段,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消费观念超前但又因经济未独立而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大众消费的排头兵,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11]所以在模型中新增心理满足感维度,通过对从众心理、品牌热衷、追赶潮流、攀比心理和偶像崇拜五方面的测量来探究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购买高价手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借鉴技术接受模型,将大学生的手机购买行为看成一个信息系统,接受或使用该信息系统是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心理满足感共同决定的,并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一定的影响,故提出大学生购买高价手机的技术接受模型。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为便于界定研究范围以得到准确结论,在设计问卷时特别规定购买时的价格高于2000元即为高价手机。问卷的问题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从“1”至“5”依次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问卷设计完成后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测试,根据被调查者反馈的意见进行了多次完善,最终问卷分为两个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影响大学生购买高价位手机因素的调查。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随机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调查问卷,扣除填写不完整、回答前后矛盾等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415份,问卷有效率为83.00%。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消费 消费现状 营销建议

近几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规模越办越大,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特点,准确把握其市场现状,提出有建设性的营销建议供企业参考,南京邮电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组织2005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成立调研小组开展了一次南京市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问卷调查。由于本次问卷调查是在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的,回答问卷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随机性,因此保证了本次调研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0分,回收问卷208份(回收率为87%),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4%)。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潜力巨大

被访大学生90%拥有手机,但他们对手机满意度有明显差异:39%认为“较满意,适用”,37%认为“一般,凑合着用”,仅9%认为“很满意,我的最爱”,还有15%认为“不满意,很想更换”。可以看出,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大学生是手机消费的旺盛群体,其市场潜力巨大。

2.主要方便联系

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和老师等联系(62%)。其次是随流行趋势(21%),手机是大学生追求流行时尚的代表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电脑、MP3等。大学生喜欢用手机拍照、听音乐、打游戏、上网等娱乐(14%)。另外还有一些方便学习、身份表示等其他目的(3%)。

3.注重内在品质

大学生购买手机会考虑质量、功能、价格、品牌、款式、售后服务、辐射等因素。其中,最注重手机的质量和功能(均64%),即内在品质,是一种理性消费。这大于对品牌(53.5%)、价格(52%)等外在因素的要求,这与68%的大学生会在一年以上才更换一部手机的调查结果相符。

4.进口品牌是主力

大学生首选品牌是诺基亚,有36%的大学生正使用或欲购买此品牌手机。另外,大学生还会选择三星(18%)、索爱(15%)、MOTO(13%)、联想(5%)、康佳(4%)、厦新(2.5%)和TCL(0.5%)等其他品牌。可以看出,进口品牌选择率(82%)远远超过国产品牌选择率(12%),说明在大学生校园中进口品牌手机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倾向购买进口品牌手机。

5.中低价位受青睐

大多数大学生(57%)喜欢购买1000至2000元左右中低价位的手机。他们除了受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工作需要与联系需要等影响外,很大程度源于他们是依赖性消费,资金来源主要是靠父母支持,因此独立购买能力较弱,并且由于1000至2000元左右的手机价位适中,性价比高而深受大学生青睐。

6.追求新颖时尚

大学生对新颖时尚的手机有强烈追求欲望,喜欢直板(55%)、翻盖(28.5%)、小巧玲珑(22.5%)、旋转和前卫(均21.5%),高贵典雅(11.5%),个性张扬(8.5%)、折叠(7.5%)等款式的手机。这结果与目前市场的流行趋势相符,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时尚性。

7.现场收集信息为主

大学生通过销售现场(39.5%)、网络(30%)、朋友介绍(29.5%)、电视(22%)、报刊杂志(16.5%)、广播(13%)、路牌广告(11%)等途径收集手机信息。结果显示,手机广告信誉度不高,大学生以销售现场收集信息为主;被誉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被大学生接受,它的运用明显超过了纸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传统的三大媒体。

8.正规销售渠道购买

大学生主要选择正规大型购物中心(55.5%)和专卖店(39.5%)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有一定保障。另外,仅有4.5%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购买,这主要是受网上购物风险大、不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二、开拓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营销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消费已经从过去的炫耀性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大学生的手机购买需求日益增长,这为手机生产商、经销商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为培育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商家应结合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特点展开营销活动。

1.产品策略

由于大学生比较注重手机的内在品质,比较务实,但又追求时尚,趋于理性的消费决定了他们首选性价比较高的进口品牌手机,并在发信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得以满足之外,对手机上网、学习、娱乐等其他功能的要求愈加提高,因此,国产手机商家可针对大学生手机需求特点,从产品质量、功能、外观和品牌形象等方面考虑设计出大学生自己的手机。这真正满足61.5%的大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这一需求。

2.价格策略

由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费基础上都是靠父母供给,因此制约了大学生的购买力。他们的购买决策往往以较低的支付能力为前提,对价格比较敏感,不盲目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手机,中低价位手机受青睐。 因此,可针对大学生开展以价格为核心的现场打折、购机赠话费等促销活动。同时在付款方式上,可以尝试分期付款或信贷付款。

3.渠道策略

由于手机相对大学生来说属于贵重物品,为了降低购买风险,大学生往往在购买前广泛收集产品信息,并最终选择正规商场或专卖店购买。考虑到大学生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可考虑就近销售就近维修。可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手机大卖场和品牌专卖店销售和提供维修服务。另外,随着网上销售的进一步完善,网上销售将是大学生手机销售市场的有效渠道。

4.促销策略

对手机销售商来说,可以聘请年轻又充满活力的明星作形象代言人,赋予手机新颖时尚、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等品牌特征,并力争在广告宣传上做到范围广、传播全。另外,结合广告可针对大学生开展送赠品、特价机、抽奖、展示、以旧换新、限量版或珍藏版、团购等促销活动。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它已跃升为第一大媒体,因此,网络广告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赵伯庄 张梦霞:市场调研[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2]陈 钢:市场调研中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 6163.

[3]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 商场现代化,2006,(480):138139

[4]蒋筱翡:南宁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调研与营销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6,(483): 142144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消费 现状 建议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定义

文化消费就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目前,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储备能量的特殊阶段,是准生产者,所以在校大学生主要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高校培养人才这一特殊职能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结构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精神的、文化的消费,从而使精神文化消费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中的主要部分。

大学生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满足个体的文化生活需要对文化产品及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娱乐用品及通信产品等,后者如文娱表演、音乐演奏、文艺晚会等。由此可知,精神文化消费的涵盖范围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处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储备能量的特殊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文化消费更是其生活消费的重要而核心的内容。

二、文化消费现状分析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学生访谈的资料,以及校园周边文化产业经营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文化消费趋于多样化,但是分布不平衡,文化消费的意识不够浓厚,存在一定的消费矛盾。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注重时事,并且对自身文化消费的不足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

通过具体分析,实地调查,概括总结,我们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分析如下。

1.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但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

调查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于网络的消费,对书籍的消费远远落后于网络,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源丰富,但是消费人群少,网络消费却居高不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文化消费的结构不是很合理,个人文化消费观不是很成熟。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的书籍消费主要集中于考研、考级、公考等类图书,消费结构不是很合理。

由图1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组成比例不合理,文化消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及周边产品上,对书籍、报纸等的消费量远落后于网络消费,致使文化消费结构比例失调,文化消费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大学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对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2.注重时事方面的文化消费,但文化消费意识不够浓厚。

如图2,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消费文化用品费用占总费用的5以下的同学占65左右,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文化支出所占比例少,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平均要每月或者几个月买一份报纸(如图3),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报纸这方面的文化消费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分析数据还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对书籍的需求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当然,这个情况和现在网络资源的充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以上情况说明大学生文化消费者的支出比重小,对于文化消费的关注度不够,对于文化消费没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文化消费呈现出一定的滞后趋势,消费意识不强。

3.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但文化消费观存在一定局限。

多数的学生在选择旅游地的时候会选择风景优美的,而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上网主要是看电影或是听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消费,但是这种文化消费观念缺乏一定的正确性。

如图4所示,浙江师范大学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文化消费的意义是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说明他们对文化消费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能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对自身的文化消费选择起着积极的指引作用。

大学生对于文化消费的意义及文化消费对自身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但是自觉执行性不够,无法做到正确地进行文化消费,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4.文化设施相对较好,但文化氛围有待于进一步的创设。

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是,现有的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消费氛围不太能够符合同学的要求,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周边的文化经营者的访谈了解到,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氛围总体较为浓厚,对同学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学校提供的文化设施资源比较充足,但无法满足同学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学对学校的文化氛围不是很满意(如图5),当前的文化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同学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建议

通过对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的分析,对那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调整文化消费的结构,达到文化消费平衡。

对于文化消费结构的不平衡,要引导学生养成多方向的文化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其他方面的文化消费,如书籍、报刊、广播的等方面的文化消费,使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不仅仅停留在网络上。

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网络文化消费,大力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意识到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的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文化消费达到一个平衡。

2.增强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为解决文化消费意识淡薄,要加大文化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同学们对于文化消费有清楚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正确的文化消费,有意识地远离错误的文化消费。与此同时,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进行有益的文化消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增强文化消费意识。

在加强学生意识的基础上,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了解文化消费的意义,开设一些与文化消费相关的课程,建立学生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消费的实践,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3.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建议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名师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文化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文化理财观,增强学生把钱用在刀刃上的意识,从而强化文化消费的意义。

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向高雅发展,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积极宣传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引导,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设施水平,为同学们的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给大家一个好的文化环境。

同时,学校有关部门要与同学一起共同努力,重视文化消费,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使文化环境更有助于同学的发展进步。此外,学校还应积极扶持学校周边的文化产业,使之能长久、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为同学们的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场所。

5.解决文化消费的矛盾,增强现有文化资源的吸引力。

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网络消费上,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免费的文化消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像图书馆这类免费的文化资源却少有人消费。这就形成了文化消费的矛盾:不喜欢有偿消费,但是消费的人多;喜欢无偿消费,但是消费的人少。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关部门应该在丰富无偿文化消费资源的同时,增强这些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并结合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特点及爱好,发展网络文化资源,将网络文化消费与其他文化消费如书籍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文化消费出现的矛盾,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石城.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02):43-44.

[2]丁景良,何世潮.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03):120-122.

[3]叶育新.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5):70-72.

[4]权立枝.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状况及其教育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4):101-10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问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

调查说明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

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

看大学生消费观念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

看大学生理财意识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

看大学生消费特征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3]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聚餐消费;调查;实证分析

聚餐,例如家庭聚餐、公司聚餐、生日聚餐等等,作为中国人联络感情的交流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大学校园里,聚餐也越来越受欢迎,聚餐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聚餐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聚餐价值观,聚餐心理观和聚餐消费观。通过大学生聚餐消费的分析,帮助学校制定适合的消费教育策略,有效地指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一、对大学生聚餐消费的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德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从聚餐消费金额、消费方式、聚餐理由等多个方面设计问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为了能保证调查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此次调查采用两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来保证调查结果的质量,调查方法有:随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有效率为95%。

调查程序:一是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方法;二是发放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德州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校本科生男、女各150人左右为调查单位;三是根据回收的合格问卷进行分析总结。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聚餐现状

(1)聚餐在大学生中基本普及,只是频率有差异。聚餐次数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被调查的285名在校大学生中有283名同学有聚餐经历,占99.30% 。其中一年聚餐6次以下及6-15次的同学分别占36.84%和42.11% ,由此可见大学生聚餐在大学里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聚餐频率存在差异而已。

(2)大学生聚餐消费金额大,人员多,以A-A制为主,结果如表2所示。

大学生聚餐中6人以上(含6人)每次平均消费金额多数在350-400元和400-550元的范围内,共占81.05%。并且大学生能接受的消费金额所能完成的A-A制聚餐也集中落在此区间内,共占84.21%。他们的聚餐一般是在中、小型饭店、火锅城、烧烤店等地点,A-A制付费从而降低了人均消费额度。

(3)大学生聚餐理由多样化。调查如表3所示。

因朋友、同学过生日聚餐的占88.07%,同学拿奖学金的占49.82%,室友谈恋爱的占35.44%,朋友聊天占58.60%,其他9.4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聚餐理由可以很多,并且大学生聚餐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

(4)在聚餐过程中,酒水在聚餐中受到欢迎,劝酒情况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中,聚餐喝酒的占84.00%,认为酒水是必不可少的占80.67%,劝酒率达到了95.33%。女生中,聚餐喝酒的占42.25%,认为酒水是必不可少的占14.63%,劝酒率为34.62%。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男生聚餐中酒水受到热烈欢迎,女生与男生相比较低,但比例也较高,劝酒情况普遍存在。

2、影响大学生聚餐频率的因素

(1)支付能力。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为家长给的生活费,从而我们把生活费作为大学生的支付能力标准,分析其对聚餐的影响与联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聚餐的程度受支付能力影响,与生活费用基本成正比例,这也是最基本的限制因素。

(2)性别。调查大学生聚餐与性别的关系时,我们从有聚餐经历的283名同学中得出男女同学参加聚餐的比例相似。而调查大学生聚餐频率与性别的关系时,结果显示男生聚餐频率是女生的2倍还多。在随机采访的同学中也显示男生聚餐的频率远超过女生,这也可能与性格有关,多数男生比较豪放,多数女生比较斯文,很多一部分聚餐是男女都有,男女朋友聚餐还是居多的,但酒水方面还是男生居多一点。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合理适当饮酒和劝酒。

3、大学生对于聚餐的态度

大学生对当前的聚餐拥有基本满意的态度,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聚餐交往的对象形形,提高了自身交往面,并获得了各种帮助和感情交流,但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化,交友圈的复杂化,难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使得大学生聚餐交往过程中呈现欢喜型和忧愁型并存的特点。在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会反映到与聚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例如:饭桌上的饭菜安全问题,饭菜质量是否有保障;喝酒量的问题,饮酒过量问题;聚餐后返回路上的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三、对策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学校角度和政府角度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聚餐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大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要量入而出,根据自身的生活状况量入而出,不要攀比。聚餐的时候,饮酒要适量,谨防饮酒过度,劝酒适当。在大学生活中纯洁的交往是首要的,交往是为了密切感情,增进友谊,而聚餐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新的交往方式,应借此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而不是娱乐消遣浪费,适当的聚餐是必要的,频繁的请客吃饭不宜提倡。

2、学校层面

学校要为同学多活动,创造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聚餐消费,并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开展教育指导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合理设计晚归时间,加强检查力度,确保因晚间聚餐同学的安全。

3、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校周围饭店的检查力度,监督其饭菜的安全性,价格的合理性,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聚餐环境。加强对学校周围的治安力度,确保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之,从大学生聚餐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当今大学生的聚餐消费观还不成熟,需要学校等各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有效地引导,制定适合的消费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聚餐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袁婷婷.从“聚餐热”看当代大学生交际交往新特点.群文天地,2011(7)232.

[2] 戚海峰.中国人消费行为中的面子问题探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120-125.

[3] 李秀玲.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171-172.

[4] 李珊,李晓蕙.社交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 商场现代化,2009(3)194.

[5] 李南群. 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问题和对策[J]. 新西部(理论版),2011(10)132-133.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校园网络借贷 大学生 消费行为 劳务经济 制度创新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网络消费金融也开始在校园里广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诸如“诺诺镑客”“人人贷”“零零花”等网络贷款机构贷款,贷款金额从1000到50000不等。2016年,河南郑州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以28名同学的名义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58万元,最后不堪重负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校园网络借贷的广泛关注。网络消费金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是否应该对校园网络金融进行封堵呢?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当前,国内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大学生消费习惯、大学消费约束等方面,而对于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十分鲜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校园网络借贷是一个新事物,还未充分纳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因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随机收集了198名大学生“名校贷”的消费数据,并对大学生的贷款目的、贷款金额进行归类分析,重点探讨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并结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特点,提出完善校园网络借贷模式的对策建议。

二、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随机发放了211份调查问卷(包括“问卷星”网络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占比达94%,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梳理分类,得到大学生网络借贷意愿、金额、用途三类数据,并就此分析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大学生运用校园网络借贷的意愿、金额及用途

1.大学生运用校园网络借贷的意愿普遍较强。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校园网络借贷的认可度比较高,在受访的学生中有51%的人愿意通过校园网络贷款获取资金,37%处于既不喜欢也不排斥的中性意愿,仅12%的受访学生不愿意通过校园网络借贷,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商品、服务类别得到极大的拓展,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项目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消费需求日趋旺盛;第二,校园网络借贷放款快、额度低,极度的便捷性是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首要原因;第三,由于人情关系或者面子问题,缺钱的时候,不少大学生既不好意思向父母伸手要钱去消费,又碍于情面向同学开口借钱,于是校园网络借贷便成为他们的首选借贷平台。

2.大学生运用校园网络借贷的借款额度普遍较小。从表2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运用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借款金额都比较低,其中:借贷金额在3000元以内的学生人数为145人,占比为73%;借贷金额在3000-6000元以内的学生人数为34,占比17%;借贷金额在6000-10000元的借贷人数仅为11人,占比6%左右;借贷金额超过10000元的学生仅为8个,占比4%。大学生运用校园网络借贷的借款额度普遍较小的原因在于:第一,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是类别多,但消费金额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借贷的数额相对较小;第二名大学生的偿还能力有限,因此其在借款时也会充分考虑其偿还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受访学生中98%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在向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上会充分考虑还款的可能性,这说明大学的信用观念较强,理性消费的理念还是客观存在的。

3.大学生运用校园网络借贷的借款用途主要是应急周转。从图1中可以看到,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借款的主要用途并非是去消费购物,占比最大的是应急周转,比例为42%,而通过借款消费购物的比例占比仅为19%,借款旅游的比例为最小,仅为6%,这些数据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消费观念还是健康的,并没有出现非常过度的超前消费。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培训学习与就业支出在大学生借贷用途中占有较大比例,这一方面说明现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正在积极的去适应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借款进行微创业的比例也达到10%的比例,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且敢于尝试借助金融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校园网络贷款平台在短期增加了大学生的支付能力,丰富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与规划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应该值得肯定。如前所述,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受到大学生的肯定,这说明他们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借来款项的用途比较多元,有创业、有培训、有就业、有旅游等等,这其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如过于创业方面的借款支出有利于培养其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培训与就业费用提升了大学生在残酷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都是有利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的。

2.校园网络贷款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并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这是其负面影响。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19%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来消费购物,还有6%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出去旅游,两者的比例达到25%,总体比例并不小,这说明在支付能力变强的时候,部分大学生还是去用于消费,这不是一种理性的消费理念与习惯。并且,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大,大学生网络借贷后期偿还款项来源主要还是父母或者自身未来的生活费与其他收入(如奖学金),因此这是对未来消费的透支,一旦过度,容易造成不好的后果。

三、完善校园网络借贷模式的对策建议

基于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双重影响,并结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特点,文章提出三条完善校园网络借贷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校园网贷平台的监管,避免校园网贷野蛮扩张

政府加强对校园网贷平台的监管,避免校园网贷野蛮扩张是完善校园网络借贷的基础前提。首先,政府要对校园网贷平台设定有效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要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并要对齐金融产品进行审核分类,尽量引导校园网络平台多帮助大学生去做学习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工作;其次,政府要加快推进网贷行业协会的成立,完善网贷行业自律规章,防止校园网贷平台毫无节制的发展,杜绝不当竞争带来的虚假繁荣,尽快让校园网贷有法可依。

(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念教育,预防学生过度超前消费

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念教育,预防学生过度超前消费是完善校园网络借贷的重中之重。第一,作为校方,要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在消费上要鼓励大学生做到“量入为出,理性消费”,不过度奢侈消费,不在同学之间搞攀摆阔;第二,多给学生开诚信教育课程,强调信用的重要性,引导大学正常使用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这一金融工具;第三,对于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借贷支出,在风险可控与个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鼓励其尝试与创新。

(三)家庭加强对子女的消费习惯培养,减少子女过度奢侈消费

家庭加强对子女的消费习惯培养,减少子女过度奢侈消费是完善校园网络借贷的重要补充。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子女规避风险、勇于担责、恪守诚信、自食其力等思想观念,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最大限度的避免子女的过度奢侈消费,最终帮助子女理性的对待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确保大学生消费的可持续。与此同时,家庭应该多关注子女的消费需求,要对其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科学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李东进著.消费者行为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05).

[3]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2004(01).

[4]潘从武,武运波.校园网贷流行易纵容不理性消费[N].法制日报,2015-02-27.

[5]北青.校园贷如何套牢大学生[J].小康,2016(08).

[6]刘飞燕.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8).

[7]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05).

[8]王久才,田金花.大学生借贷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商论,2015(16).

[9]林晓健.西方消费理论及其制度约束对我国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10]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信贷;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高校大学生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状况

消费信贷是指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它是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用居民未来收人作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贷款。[1]自2005年以来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截止2015年已达到约21万亿人民币。同时,个人信贷业务在校园里也进行着铺天盖地的宣传,为广大大学生所熟知,也成为大学生的选择之一。

当前大学生信贷市场的企业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综合电商平台和传统商业银行。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是面向大学生用户群,拥有专业的审核风控及征信体系但是无法保证物流及售后。综合电商平台资金成本高,校园非其主要市场,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银行的资金成本虽小,资金来源稳定,但受监管力度较大。

二、大学生使用个人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发放

本研究通过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完成,问题涉及受访大学生使用个人信贷业务的基本情况,基本涵盖了研究所需的数据内容。

(二)问卷{查结果

调查中,有53.97%的使用过信贷业务,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信贷业务在大学生的传播和接受程度较高。

调查中,有60.32%的大学生使用过蚂蚁花呗,13.49%的使用京东白条,16.3%的人使用分期付、借贷宝这样的网络分期信贷业务提供商,不难看出大学生个人信贷业务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

调查中,只有12.7%的人在使用借贷类产品之前有了解过它的相关信息,如公司背景,偿还周期,违约后果,利息是否合法。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信贷业务时的安全意识并不高。

调查中,大多数人的都选择了一次性付清本息,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分期还款这就为自己留下来很大的隐患。

三、大学生使用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个人信贷风险高

大学生网贷条件较低,网贷只需要身份证以及身份证复印件、提交大学生贷款者真实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室友信息、家庭信息等等。并且央行一再明确:年复合利率超过银行利率4倍不受法律保护、也增加了网贷的高风险性, P2P平台提供的借款期限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借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借款人除了要偿还本息以外,还需要根据不同P2P平台的规定,缴纳服务费、充值费、提现费和其他费用等等。

大学生不需许多步骤就能经由互联网金融公司贷到现金。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信贷业务,但是往往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隐患,使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二)网络信贷监管不善

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善,首先在于当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完善。我国当前的消费信贷规范性文件定位较低。并没有从法律的角度上实现对于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构建,这使得消费信贷行为无法合规发展。显然以银行业的管理办法去进行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是难以保证其针对性的,其获取到的规范效果也是相对有限的。此外,中国目前个人征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网络借贷公司贷款资质审查又不够严格,导致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网络消费信贷,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仅仅通过网站广告和校园传单了解到网络消费信贷,对其理解尚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对于网络信贷方面的安全意识淡薄,未能掌握一些关于网络信贷的基本经验和技巧,导致在遇到网络信贷时易冲动消费。

通过对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来看:日用品消费上,46.8%的学生会选择国际品牌,23%的学生会选择国内知名品牌;服装服饰消费上,37.2%的学生更加在乎的衣服的款式,只要能够张扬个性,符合自身的审美需求,就会选择去购买。很显然当代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再是生存消费的低层次,其往往表现为享受生活型,这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理念。[2]这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冲动消费,购买超过自己能力之外的产品,从而使自己陷入麻烦。

四、大学生使用个人信贷业务的建议

(一)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做到不盲从、不攀比,适当消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时,可以通过兼职、勤工俭学、等形式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提升自身的消费能力,以此来满足对消费的需求,尽量不要使自己陷入消费的陷阱中

(二)加强消费心理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高校应该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加强网络信贷安全教育,在校开展各式各样的网络信贷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对于学生中有过度依赖信贷业务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在校内打击不法信贷公司的宣传,成立相关部门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综上几点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消费。

(三)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信贷产品自我提升

大学生信贷业务市场发展迅速,然而这个市场政府缺乏相关的制度法规去监督管理,从而导致了这个行业的良莠不齐,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独特性,传统银行业的监管条例并不适用,在大学生信贷业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尽早出台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市场良性发展。

同时,目前市面上的这些大学生信贷产品还存在许多的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应该更好的为自己客户群体服务。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软件设施,加强宣传力度,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征适当调整利率以及滞纳金,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不论是对产品还是对用户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篇9

1.学习和生活上自我管理状况良好。

从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期望合理,包括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66.6%)、让父母幸福生活(21.9%)、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6%)。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59.3%的同学表示自己认真刻苦有钻研精神,29.9%的同学表示要把专业知识学好。至于参加课余活动的目的,46.2%的学生希望锻炼自身能力,32.9%的学生是发展个人兴趣,14.1%的是把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较高,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但仍有35.5%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13.1%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除了受主流消费意识的影响,还与家庭、地域和自身消费能力有关。据调查,月消费在800元以下的占79.9%;在消费的对象上看,购买日常用品超过了50%,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了上网、交话费、聚会。可见学生在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途径方面出现了新变化,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消费,这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已成为普遍现象,平均每周上网次数超过3次以上的学生占72.8%,电脑的用途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课余玩游戏看电影(41.4%)、用于学习查阅资料(24.4%)、用于编程网页制作等个人爱好(13.5%)。所以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提高信息辨别力和认知力,将网络与学习和生活正确结合起来。在恋爱态度方面,大学生中63.3%的学生赞成恋爱,33.4%的无所谓,只有3.3%的学生不赞成谈恋爱。对于恋爱的动机,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名,前五位分别是追求美好爱情(30.9%)、满足心理生理需要(19.6%)、选择人生伴侣(12.5%)、打发时光(11.2%)和缓解学习压力(10.4%)。可见,感情追求是大学生恋爱的主导动机,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是重要动机,大学生恋爱的趋向非常明显,这不仅是他们生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结果,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正确教育,正确引导。

2.人生价值观念总体上积极进取,但同时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调查显示,72.7%的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55.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41.7%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9.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生存与发展;63.1%的学生认为通过生活的积累形成人生价值观;53.2%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还有60%以上的学生愿意向贫困的孩子捐款。可见,多数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觉地根据社会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对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普遍认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生价值观的偏斜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关于诚信,高达90.4%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中,对于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有17.2%的学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还有18.2%的学生难以判断;对于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11%的学生表示了同意,27.9%的同学难以判断;对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29.4%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还有13.6%的学生认为竞争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明当前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需要引起注意。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明确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应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演讲、辩论、观看教育视频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老一辈英雄人物事迹和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拥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灌输式、管理式的教育转变成引导式、交流式、启发式、帮助式的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避免采取简单的方式方法或以大道理压人。例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使他们敢讲心中所思,乐言心中所想;又如可以创造条件,通过与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社区问卷调查、承办各类会议、支教活动等与专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

3.健全完善工作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格局。我院已建立一支包括党政领导、学生处、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方法,导致工作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院需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增进内部交流、组织各类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渠道,形成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政工队伍。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促进就业并提升就业质量。

针对部分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虚度大学时光的状况,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任意选修课列入全院必修课,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早地接触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求职过程中,提高自我的综合就业能力,避免消极被动的等待。

5.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8501

1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数据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对广州在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1奢侈品在每月消费中所占平均比重

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对奢侈品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市在校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越高,则奢侈品消费在其所占的比重越高。

表1奢侈品在每月消费中所占平均比重

(元)月消费

商品1000以下1000-19992000-29993000以上奢侈品1.8%18.4%25.7%39.4%其他商品99.2%81.6%74.3%60.6%1.2奢侈品消费的资金来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家人提供的资金占到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55.6%,自己的资金占到26.7%,另外就是其他来源了。因此,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购买奢侈品的资金大多数都是由家人提供的。

1.3奢侈品消费类型

由下表看出,大学生购买多为电子产品、化妆品、服装、鞋包类的奢侈品。

表2奢侈品消费类型

奢侈品种类电子产品化妆品服装鞋包首饰其他比重24.6%23.8%19.7%17.1%9.6%5.2%2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

2.1炫耀性消费动机

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可以通过媒体与网络来了解最新的流行时尚,关注最新的品牌资讯和流行趋势。很多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通过奢侈品消费,引起别人的关注,在同学和朋友之间去进行炫耀,在消费的时候往往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2.2从众性消费动机

尤其是大学生消费时喜欢与同学、朋友一起结伴消费购物,同伴的购物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每个个体都会不断的在他们自己所属的那类人中去进行比较。从众动机使大学生产生跟进的压力,别的同学在用奢侈品,自己也必须要用,否则太没有面子。

2.3自我享乐动机

大学生购买奢侈品,能让自己感受到比一般的商品更多的乐趣。奢侈品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买家全新的体验,例如高端的电子产品之类的,确实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也能给消费者带来超过商品本身实用功能的情感价值。

2.4追求品质精致动机

一些大学生进行奢侈品消费,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有着卓越品质和超凡性能。在购买奢侈品时,商品的样式、质量与工艺是吸引大学生购买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有着成熟消费体验的大学生,会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他们会更偏向与自己形象、性格与品位相一致的奢侈品。

2.5表现内在自我动机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他们心中希望宣泄内在自我,成为个性化色彩、具有自我特色的大学生群体成员。通过购买特色品牌的奢侈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内在自我,成为大学生在奢侈品消费的动机之一。

3对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建议

3.1改正不良风气

很久以来,中华民族都十分讲究面子和排场,社会奢靡风气大行其道,这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学校应该用适当的宣传去遏制奢侈之风的蔓延,加大勤俭节约的宣传力度,抑制奢侈品的消费。

3.2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

一些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钱和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尽到责任了,至于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责任。中国的父母对子女大都非常的宽容和无底线的满足。其实父母给孩子的不应该只是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的抚养。

3.3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只要向父母开口,生活费就有了,没有储蓄的必要,消费时存在着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等问题。甚至有学生不顾家庭的困难,以各种理由找父母要钱,满足自己过度的消费需求。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大学生消费奢侈品的动机是较为复杂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奢侈品消费保持理性的态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些都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