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融合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融合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博;媒介融合

一、微博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与冲击

(一)自媒体特性打破传统媒体霸权地位。早期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拉斯韦尔的5W模式得以成立。随着技术进步,“传者”与“受者”实现了双向传播。微博则完全打破这种模式,形成了 “自媒体”,它以用户个体为中心,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网络及各种终端即时传播开,将“传者”和“受者”的概念消解于无形,名人和草根都可成为信息生产和传受的主体,从而打破了传媒“传者为王”的地位。

(二)即时性和“裂变式”传播带来更大影响力。微博使人人都能发声,当事件发生时,目击者按动自己的手机,就可即时将事件上传微博,形成信息的初次传播。当目击者的粉丝看到这条微博,就可通过 “转发”等功能即时分享,形成信息的第二次传播。进而关注粉丝的用户也分享信息,逐步使传播呈“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效应,信息完成了由人际传播到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转变,其在传播广度、深度上得到了极大拓展。传媒的新闻时效性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三)良好的互动性突破旧有信息反馈机制。微博则破除了传媒旧有反馈机制时效性不强的弊端。当一条信息出现,用户就可立即进行评论,并且每个人的评论都能在微博上呈现。用户还能通过“@”、“私信”功能和指定人讨论,或 “#”功能专门开辟一个话题讨论等。这样高度的互动性正是传媒所缺乏的。

(四)分散的传播主体弱化“议程设置”。“把关人”的存在使传媒的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管理,传媒进而能够进行议程设置。微博则使人人成为传播主体,大量分散的传播主体使信息的管控在组织上和技术上面临巨大困难,并且信息能在瞬间传播到无数人面前,封锁信息几乎不可能。“把关人”的失效,再加上微博上存在海量碎片化信息,每个既是“传者”又是“受者”的微博用户自主地选择信息,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就被极大削弱。

二、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现状

面对冲击,传媒积极开办微博,并逐渐形成一套基本模式:

1.传播平台的利用。(1)本媒体消息。受140字限制,多数媒体采用“标题+导语+链接”的形式,有些还会配发图片、音视频等。(2)转发其他信息。当有其他媒体的独家报道或名人专家的言论,媒体跟进转发。(3)发现新闻线索。微博用户上传的见闻,对传媒而言,是方便快速的新闻线索来源。(4)搜集素材。传媒利用微博上的言论、调查等作为母媒体的版面素材。

2.自我宣传的实现。(1)本媒体消息。传媒在消息时,配上链接,吸引受众进入母媒体网站查看报道。(2)组织活动。传媒开展活动和粉丝互动,提高粉丝的忠诚度,并吸引新粉丝,扩大微博影响力。(3)当期预告。传媒为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通过微博对当期主题做预告。

(二)存在的问题

1.对融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传媒开办微博只是跟风。经营方针上,仍把精力投到母媒体上,微博仅为母媒体做基本服务;人员安排上,有限的非专职编辑进行操作,没有高效专业的团队;时间和更新频率上,只有上班期间,数量很少。

2.角色转换偏差。传媒虽时效性不足,却具严谨性。而微博虽让人人发声,却也产生虚假信息。两者融合之初,角色转化发生偏差。

(1)过微博化。①放任虚假、猎奇信息。微博没有 “把关人”,信息真假无从保证。一些传媒有时为了抢先,没有即时核实就信息。或为吸引受众,任意传播有违社会价值观的猎奇信息。②微博和母媒体的分裂。作为母媒体的官方微博,两者融合应是“1+1>2”的关系,而不该完全把微博当新产品做。

(2)过传统化。①缺乏互动性。互动性是微博的一大优势,但很多媒体做得不好,既没主动“关注”别人,也没对粉丝的评论和转发进行反馈。②缺乏人性温暖。传媒是机构,而微博更多地表现为 “人的形象”,作为传媒的官方微博,在表现原有机构特色时也要展现人性化一面。

3.技术操作不足。(1)没有形成有效的微博操作规则。让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如微博的编辑方针、审核制度等。(2)信息形式单一。很多媒体只“文字+链接”的形式。(3)缺乏内部联动。传媒加入微博时,内部人员也纷纷开办微博,但传媒却没和他们联动。

三、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思路,革新运作理念

1.打造专业团队,优化操作技术。传媒应成立专门的微博运营团队,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此外,中国网民以10-29岁的青少年为主,这就要求在打造团队时既要选懂新媒介技术的人员,又要考虑团队的“年轻化”。团队形成后,成员要提高操作技术,一方面加快更新频率,另一方面增强微博的可读性。

2.提高互动性。传媒应通过回复粉丝留言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并积极利用“关注”功能,其作为一种隐形的互动模式,在奥巴马总统竞选时被证实能提升微博主亲和力。

3.“微博矩阵”主动出击。传媒应建立微博矩阵主动出击,由管理层微博、编辑微博、记者微博、微博新品牌、官方微博等参与,任何一方可通过“@”功能、“转发”功能等和其他矩阵成员联动,实现“乘数效应”。

(二)建立具体有效的操作规则。传媒可借鉴路透社的《网络报道守则》建立微博的操作规则,界定传媒和微博的关系。该守则鼓励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但要了解其中风险,并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三思而后‘贴’”、避免引发公众对记者公正性的质疑、透明、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如因工作需要使用Twitter,事先须征得主管同意;如因工作需要必须以记者身份使用Twitter,须在名字前加 “路透”标签等。

(三)合理协调角色转换

1.严格信息把关,展现媒体社会责任感。要将 “把关人”模式带入微博,严格落实信息核实,保持媒体公信力。同时杜绝猎奇行为,帮助微博创造一个纯净的交流空间。

2.微博要在与母媒体一脉相承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传媒与微博不能分裂,微博应是传媒在媒介融合领域的延伸,风格的延续有助整合双方资源,再通过微博和母媒体的互动,扩大整体的影响力。基于此,传媒可以根据微博特点,取母媒体之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3.微博抢先机,母媒体挖深度。传媒与微博要发挥各自所长,微博时效性强,可通过它即时信息;传媒专业性突出,可对信息深入调查,挖掘背后故事。

(四)打造全新微博采编平台。传媒开始利用微博获取有价值新闻线索和实时素材。基于此,传媒可将微博发展成新媒介采编平台。记者可通过微博采访名人专家,远比传统采访要快捷高效。传媒还可利用“微群”功能建立微博爆料团,招募微博记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媒体 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21世纪,新媒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传播媒体中。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媒体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而那些吸收了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媒体形式因其具有独特的优点而获得了大众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得到了完善,使得广播电视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1.1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随着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新媒体主要划分为手机族群、电视族群与互联网族群等。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手机电视业务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舞台。2008年,手机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第一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其便携、互动的优势,在广电媒体中获得了重要的席位。随着3G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种流量包月计划,使得普通民众在享受低价优惠的同时,还能够享有高水平的画质保障。随着4G网络时代的来临,手机广播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其中,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是指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强劲的发展势头。手机广播电视存在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等问题,行业技术标准与国家的技术标准相互存在,盈利的模式相对来说过于单一,限制了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

1.2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网络视频指的是将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以在线直播或者点播的形式,播放网络视频服务商所提供的视频资源,为人们提供可观阅的各种声像文件。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中具有多种优势,网络视频取得较为良好的发展形势。然而,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致使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大管理的难度;缺乏明确的版权,内容重复雷同的较多,特别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跟风创作的状况等等。因此,大量的视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经常处于严重亏损的状况。

1.3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量大增,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40%。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我国数字电视在发展中拥有较多优势,例如:国家的支持、用户规模较大及盈利空间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数字电视存在问题。在现实中,数字电视的盈利范围依然有限,运营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受众的反应不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分散。有些电视网属于地方建设,权力分散,不好管理;内容匮乏。目前我国的受众已经形成免费消费的习惯,对于新兴的收费方式比较抗拒。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网络视频具有多种优势。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它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网络视频的画质更好,强烈冲击传统电视行业的运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视频的生存形式受到影响。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对频道进行重新整理,对立台的特色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通过抽选出一部分的用户,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测定,其所统计的收视率则直接会影响盈利模式。新媒体时期,在统计广播电视盈利问题时,不应使用传统的收视率统计方式。因此,广播电视频道在进行数字化之后,主要收入包括应用服务费、内容销售广告费与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而不再仅仅依靠广告获得收入。因为数字信号可以压缩的特点,所以宽带说承载的频道数量也大大地提升,这扩大了观众的选择范围,加剧了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所以节目形态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广播电视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应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内容资源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之后,将不存在各种类型的媒介的垄断优势,新颖的、科学的内容将会成为各种竞争中的关键要素。例如网络媒体,受众之所以对于网络如此青睐,除了它本身的速度快、时间自由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而且更新较快。在理想的环境下,新媒体成为集声音、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工具。广播电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其次,渠道与终端融合。在未来,将实现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所掌握的技术还不够以满足新媒体的发展,应提高对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的认识,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短短的十年之中,媒体的形态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式的变革。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能够实现快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全国地区都能够实现渠道与终端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融媒体;基层媒体;宣传工作;传统媒体;控制形式

融媒体实际上是各种媒介载体的混合,它可以将不同媒体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合力,减少多个媒体之间的竞争,实现更广阔的宣传覆盖面[1-2]。但是在融媒体大幅度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同时也受到了冲击。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不稳定性,相对难以控制,并且工作内容也非常繁琐,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3-4]。因此,研究融媒体时期下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由于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较为分散,需要先将不同媒体对应的宣传工作进行划分,避免恶性竞争。结合信息传输平台以及集成系统,实现互补性融合,增加新旧媒体的现实融合价值,建立可持续的融合发展结构[5]。

1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融合媒体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宣传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稳定性[6]。在此基础上,基层媒体宣传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活动传播媒体的信息,这样虽然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会无法合理、合规地将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7]。面对现状,还需要优化完善相应的宣传工作,以此来提升基层媒体的宣传效果[8]。进而更好地捕捉到新闻的热点,并在展示新闻的同时完善基层的宣传工作,实现新闻宣传与实际宣传的两促进,进一步提升人民大众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从而加强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应变吸引力。

2基层媒体宣传工作存在问题

2.1基层媒体的融合度不高

在融媒体时期,基层的媒体宣传工作建设目前仍停留在组织融合的发展阶段。由于在宣传的过程中存在变化的过程,这部分具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并且宣传内容不固定。因此,可以通过对媒体宣传平台的构架来完善对应宣传工作的执行进度以及效果。虽然依靠平台宣传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是有着一定的弊端的。举例来说:平台的宣传工作稳定性较差,一旦发生运行故障,无法进行有效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在内容编制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人员配置冗余,造成宣传内容的严重重叠现象。

2.2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仅能完成简单联合,无法形成关联性较强的宣传链条

部分基层媒体在进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媒体宣传资源的控制以及处理效果较差,未形成独立的思路,只能依靠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实现物理宣传融合。但是这样的宣传模式无法利用融媒体实现宣传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无法得到宣传内容在全平台的良好展示。

2.3宣传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

宣传人员对于宣传内容不熟练,造成媒体资源配合度不高,影响宣传效果。在通过融媒体宣传的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对于各个宣传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的执行与扩展具有一定的阻碍,导致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呈现的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3融媒体时期基层媒体宣传工作分析

3.1优化基层政府服务扩展宣传路径

融媒体宣传方式对比于传统的宣传方式,具有更强的灵活应变性。在基层媒体宣传的过程中,相关的服务也会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升级变化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宣传的路径和形式,同时对于其他关联的基层工作的宣传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层政府服务与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逐渐有了一定的融合趋势,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对于内容的建设以及宣传也形成了更为高效的途径和方式,逐步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形成更加贴合实际的媒体宣传路径。目前阶段,我国政府的媒体宣传形式逐渐实现了更新改革,基本是依据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处理的,通常会创建对应的新媒体或者融媒体平台,将所需要或者公示的相关信息通过平台发表至对应的区域,以此来实现媒体的日常宣传。不仅如此,这种结合新媒体以及融媒体实现宣传的形式还可以扩大整体的宣传范围、提升工作的综合效率及质量、加强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等优势的均衡融合。

3.2创建信息化的基层媒体宣传服务平台

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是一种较为新颖且效果显著的媒体宣传形式,在最近几年被较多地应用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传统的媒体宣传平台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以及缺陷,相关的应用宣传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的传媒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严重的打击。为了加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提升整体的宣传质量,需要依据实际的需求,创建更加灵活稳定的信息化的基层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我国的融媒体发展一向是立足于信息的传输与共享的,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对媒体的信息做出强化宣传,以此来进一步“统一”信息的具体宣传时间。这样的形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对宣传工作的管理或者是控制上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通过创建基层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来增加宣传工作的路径。举例来说:可以在服务平台中创建对应的控制管理区域,将不同宣传工作进行分类处理,公共留言板可以将宣传的内容进行布置,以此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另外,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聚合新旧媒体,将所得出的资源与社会生活服务融合在一起,完善优化平台的执行效果,从而扩展宣传的路径,为融媒体基层媒体宣传提供数据支持。

3.3加强宣传内容资源分享共赢

通常情况下,对于基层媒体的宣传工作的实施,首先需要加强宣传者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实现宣传资源的分布与共享,实现更加高效的互惠共赢。所以,在进行宣传的前期,可以通过新闻策划去确定对应的内容,同时,再依据时下的热点新闻,对初始的内容做出修饰以及处理,使社会大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明确所宣传内容的核心点,建立对应的层级设计,分别可以划分为初级层级设计、中级层级设计以及顶层设计。不同的层级对于宣传的工作都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初始的层级一般负责多宣传资源以及内容做出采集、汇总、整合,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部分相对较为繁琐,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保持严谨,确保无误差;随后,是中层设计,这部分是对初始层级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作整理的,一般具有决策性,对于较好的宣传资源或者内容,中层级执行人员会对其筛选留用,而相反,一些不实的资源内容,经过核实会被淘汰,所以中层级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顶层设计一般是用于决策的,确定宣传的具体应用内容,负责与各个宣传部门进行关联交流,进而确定最终的宣传形式,以确保媒体宣传顺利实施。

3.4突破人才瓶颈

融媒体的应用与关联自然少不了人才的加持,所以,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将重心转移至高校人才的培养之上,可以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新媒体传播理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形成礼教双向培养,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在合适的时间之内,进行实践经验的积攒,便于其在未来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成为新闻素养+新媒体技能+大数据分析兼具的融媒体人才。其次,部分的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瓶颈期,这一问题对于宣传工作也会造成对应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初始基础上提升人才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引进外校综合力量,依据实际的需求,构建对应的培养机构,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具有专业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瓶颈期。

3.5迎合主流媒体宣传形势

媒体的宣传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实际上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会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基层媒体的宣传人员要时刻把握主流媒体宣传形势,结合自身的宣传模式做出迎合,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可使用性。现如今,我国的互联网技术也逐渐成熟,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也是千变万化,同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也提升了宣传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更加有利于完成媒体工作的改革以及创新。另外,迎合主流媒体宣传形势,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相同的宣传格局,打破传统媒体宣传的限制,互联网思维以及技术也会对其做出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中心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宣传传播模式,进而帮助我国媒体行业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结语

媒体工作的更新以及改革实际上是相对较为复杂的,涉及较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优化完善对应宣传工作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对应的影响因素。另外,宣传工作也需要设立坚持推陈出新、契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并在基础之上,进一步做到贴合现实、贴近生活,具有真实、全面、系统的特征。在基层媒体宣传工作的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贴近一线,对于宣传工作的逻辑思维不断开拓,结合现今自媒体的发展现状,构建更具灵活性的宣传工作模式,使相关行业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宣传工作的社会价值,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奇峰,邓浩江,王玲芳.信息中心网络缓存决策策略综述[J].网络新媒体技术,2021,56(2):1-9,30.

[2]孙浩博.融媒体时代报业集团转型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2):253-254.

[3]陈琦,项春雅.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5):214-216.

[4]陈兴海.新形势下强化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工作探究[J].才智,2019(30):241.

[5]袁璐.高校融媒体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探究——以宜春学院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85-87.

[6]王琪.新媒体视角下加强基层党建宣传工作探究[J].记者摇篮,2019(12):25-26.

[7]王睿佳.融媒体时代企业宣传培训工作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3):29-30.

篇4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内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3大环节构成:(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①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例如把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或学生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③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2)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另外,有学者认为,内涵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实现: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3种变革体现:(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2)教师角色的变革;(3)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中,使三者完美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以及以下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观点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抵挡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前人做了一些总结:

(1)观念与机制的不适应。部分学校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落后,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的理念及方法指导,致使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并无实质性突破与革新 在机制上,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的课程整合指导和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标准等,使课程整合难以全面推广普及。

(2)师生方面的弱势。教师方面,主要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培养,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方面,主导弱化,主体绝对化的问题较严重,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将主体回归的课堂变为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3)网络环境的不健全。开展课程整合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和依托,没有网络或网络环境建设不健全等,都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开展。

(4)教材与资源的匮乏。现行教材中学习知识总量过重,没有为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科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知识的内容既难又深;学科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识布局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己迫在眉睫,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其认为基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更新观念,转变机制;②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③优化网络环境,合理选择教学平台;④革新教材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问题,也不排除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1)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教学过程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2)体制上的误区: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重视;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有的过于表面,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第三,夸大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用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手段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①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学科的特点;②过度关注课件,忽视教学过程;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彭振宇老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第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确学校对软、硬件要同样重视;第三,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软件和硬件方便,为了避免无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强整改意识和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 ,2004,5.

[2]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学出版社社,2011.

[3]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 张翠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 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1.

篇5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近况 

1.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过程中,人们对身体健康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通常由篮球、足球、田径等活动组成。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乒乓球、排球等对场地要求相对严格的运动逐渐融入到学生的体育学习中,由于乒乓球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其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喜爱。与此同时更多具有特色的体育运动教学项目成为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更好的满足了学生的相关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乒乓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了高教体育教学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作用下,使得传统的体育教学特征与创新教学内容充分融合,进一步体现出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2.教学活动的合理化 

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组织更加合理化,并逐渐成为高教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过程中,学生学习地位被逐渐提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更好地确定。同时在许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逐渐被替代,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下不断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乒乓球运动特点 

在乒乓球运动过程中,乒乓球运动具有动作变化较多、自身旋转性较高、速度较快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其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以及控球的良好感觉,各种技术的相关需求相对严格与复杂。乒乓球运动由于自身的特点使其与其他体育运动有着明显的不同,乒乓球运动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灵活性与协调性,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三、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考核体制存在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其各项目的考核标准存在极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选择分数较高的项目进行学习,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进行选择。正是由于考核体制存在问题,过于重视结果,使学生不体会到乒乓球运动到来的真正乐趣,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校领导了解不到位,得不到合理的支持 

各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乒乓球教学过程中,高校的管理人员的教学观念对乒乓球教学有着重要影响。高校管理人员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使其对乒乓球教学的了解存在一定问题,进一步导致学校对乒乓球就学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使得相关运用设施与器材不能满足乒乓球教学的需求,使得高校乒乓球教学效果不明显。 

3.教学理念问题,过于轻视体育教学 

受到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与综合素质教育过于轻视,其教学理念仍然处于传统的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层面,进一步轻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使得各高校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与综合素质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进一步阻礙了乒乓球教学的全面发展。 

4.乒乓球教学设施缺乏 

高校乒乓球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对乒乓球场地设施与相关运动设备的依赖性过于强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各高校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体育教学设施质量逐渐提高。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乒乓球教学设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校学生数量逐渐增加的基础上,乒乓球教学设施相关问题却来越明显,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 

四、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中问题的对策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各高校教学中迅速兴起,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仔细的对各种乒乓球运动进行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对乒乓球运动技巧与观念进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通过多媒体设播放准备好的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乒乓球赛事对各种规则进行了解,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对各种运动技巧进行分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对相关技术进行掌握。 

2.考核体制的优化 

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考核体制进行优化,提高考核体制的多样化,提高考核体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应该将考核结果与过程考核相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自身的进步。 

3.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 

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最好平台。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将各种乒乓球运动的新概念、新技巧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将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方向、比赛趣事、竞赛规则等着重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乒乓球运动的各种信息进行掌握。并将具有实用性、技巧性、娱乐性的乒乓球技术当做重点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搜寻最新的乒乓球运动赛事信息与新规则、新技术等,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具有娱乐性的乒乓球运动信息与新规则,并将实用性、趣味性的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与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完善乒乓球教模式 

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对知识技术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教学任务,使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教学任务更好地进行学习。对于乒乓球技术、身体协调性、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进行教学与辅助,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教师的严格。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与合理的难易程度。 

例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环境与学生对各种技术的掌握程度为核心,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具有较强的挑战性与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乒乓球运动的真正魅力。 

5.乒乓球赛事的利用 

乒乓球运动自身具有较强的对抗性,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特征,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其与学生的好胜心相融合。在乒乓球教学中根据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团队赛以及个人赛。在提高学生知识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学会说呢过可以更好的适应新经济市场环境。同时,通过乒乓球赛事还可以让学生对乒乓球运动规则、裁判相关知识等进行掌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技术掌握水平将学生分为4组,先让每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乒乓球对抗赛,在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规律时在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对抗,并对获胜的队伍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让学生担任裁判这一角色。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在乒乓球自身的魅力下使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体育教师应该通过考核体制的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完善乒乓球教模式等方法对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寅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世界(學术版),2016(01). 

[2]方平.学校乒乓球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5).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课程整合 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挑战。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的新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需要。正确运用二者整合的优势,提升英语教学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促进其终身学习。尽管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该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策略,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以及方式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总体来讲,我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观念以及模式落后。相当多的大学英语老师在英语课程教学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认为英语教学只是局限于课内,忽略对英语课外教学的重视。甚至老师会认为英语教学只是局限于教材,忽略了对高校其他英语学习资源的利用。第二,学生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目前大学英语老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往往是满堂灌或者填鸭式,这种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遭到扼杀。第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如果要想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必须的,这样可以更好地促使老师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与水平。但是,相当多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上不完善,导致老师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2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策略探析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导入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老师英语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枯燥、呆板的形式,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将英语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变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到有关MaRin Luther King的有关话题时,老师可以播放Matin Luther King著名的演讲词“I have a dream”。再如,在Earthquak中加入《唐山大地震》的有关震撼场面。创设情境,优化导入环节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重要表现。

2.2 利用多媒体技术训练学生的口语与

听力

多媒体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使得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全方面英语接触,使得学生最大限度的提高英语学习水平与能力。口语与听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口语与听力训练。为此,大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中有名气的英文MP3、BBC、名人演讲以及欧美经典英文歌曲等进行下载和播放,让学生在对MP3、BBC、名人演讲的学习中提高口语与听力水平。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大学英语内容配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因素,做成大学英语课程课件,让学生在学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课件中提高自身英语学习能力。

2.3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

能力

传统英语教学阅读题材往往比较狭隘,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进行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极为不利。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信息技术英语教学信息量大、题材丰富而且广泛,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英语知识视野。在对多媒体及互联网英语阅读资源进行选择时,老师既要注意时效性,内容应该有时代感,新颖独特,还要注意兴趣性,以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为目的;既要注意拓展性,互联网所选取的资料应该与课文资料相应,是对英语课文的拓展延伸,又要注意科学性,材料选择应该真实准确,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不可能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只要将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就会实现高效率的英语教学。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进展。大学英语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策略,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丹.信息技术与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整合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

[2] 常静.试论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24).

[3] 李曼红.初探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整合模式[J].消费导刊,2010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与教学课程整合度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诱导学生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探究条件,实现教育创新等。正是这些特点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强大优势。但过度依赖教育技术、缺乏教育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违背“双主”原则已成为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教育技术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教育技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技术的过分自信和为运用技术而教学这两个方面。

教育技术被引入到课堂后,确实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但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带来的优势过分崇拜,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过程中,传统的一些授课模式被信息化课堂模式所取代,所有的教课内容只是从黑板上搬到了绚烂的电子画布上,重点的板书内容消失了,甚至有的教师都懒得开口了。这里对技术的过分自信,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的进步,减掉了课堂板书等环节,省略了学生利用教师写板书的时间进行思考的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也没能发挥其实际作用。

同时,正是对教育技术的过分自信,使部分教师为运用技术而教学。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课程内容,不管需不需要用到教育技术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完全不顾课程本身的特点,牵强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授课。部分教师只专注于进行课件演示,忽视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甚至有些教师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开展教学,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缺乏教育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整合。但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等现象。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与幻灯机、电视机、录音机、黑板、粉笔等一样,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尽管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后,能取代教师的部分功能,但毕竟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某些教师初涉此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脑上,忽视学生的反应,形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

有些教师不知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要充分融合,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也不考虑这节课是否适合应用多媒体,就乱用或不根据学情就直接专家讲评。有的授课内容和教材的衔接不是太好,有的授课内容和课本不一样,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违背“双主”原则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都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师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教与学的交流以及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均无法实现。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并没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由多媒体取代,教学中不仅将录音、录像、挂图、模型等教学媒体转入电脑,还将教师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引入、概念的给出、过程的讲解、实践的操作、知识的总结、练习的巩固等教学环节统统输入电脑,而教师仅仅充当多媒体的操作工、讲解员。结果是教师成了教育技术的附庸,教师操控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作用被抹杀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观念上对教育技术的误解、教学实践中统筹课堂能力不足和制度上没有理想的信息化环境所造成的。

(一)观念上对教育技术的误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缺乏对教育技术本质和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等。

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它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但很多教师却忽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认为只要在实践中操作简单的多媒体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意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甚至还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技术,更不用说对教育技术理论的了解了。正是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才会发生有的教师单一地使用一种教育技术,而且对多媒体的操作也很不熟练,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枯燥,没有生气,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还有的教师存在对教育技术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到位,致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化教学中,教育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优化课堂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课堂中的主角是学生和教师,教师不能成为教育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运用技术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统筹课堂能力的不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统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控课堂的节奏,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统筹课堂能力的不足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统筹课堂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内容展示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有一个过程,有的教师心理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快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融合,能够提升对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但有的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心理适应能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运用教育技术未能保持平衡心理,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恐慌心理,陷入要么排斥教育技术,要么欢迎教育技术的极端,这使教育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统筹整个课堂教学。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展示能力涉及运用画布、音频、视频等多个媒体技术的融合能力。教师内容展示能力的不足,会使课堂变得沉闷、呆板、无趣,影响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教师统筹课堂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缺乏理想的信息化环境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另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理想的信息化环境的缺乏。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现代的教学实践中,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实现优质课堂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学校中的信息化教学软件资源匮乏,缺少丰富的、创新的精品课程库,就容易给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的负担,没有丰富的可借鉴的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提高自我教学的水平,同时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课外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技术设备的更新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有些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得早,时间久了,许多教育设备老化了,对教育技术的投入有限,技术的更新换代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没有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意愿,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技术能力的提高。这对优化课堂教学裨益甚微。

三、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效果的对策

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坚持“双主”原则;创造理想的信息技术环境。

(一)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转变对教育技术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加强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应用这一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切实了解什么才是教育最根本的需要。同时学校要及时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进行测试、评估,对每个教师所具备的技术能力进行检测,适时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确保教师的技术能力能够适应教学需要。有些年纪大的教师对多媒体操作不熟,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

教师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尤其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制作好的课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且一个人的教学思路不足以满足学生对学科学习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团队中,进行资源共享,把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出来,进行相互学习,争取做出优秀的教学课件。

(二)坚持“双主”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育应用过程中,不能过分扩大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忽视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和教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实践证明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已经被教育家总结推广,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片面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最终是代替不了教师的地位,知识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已。

因此,“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以“学”为本原则。不少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仅仅根据教师“教”和“讲”的需要来选择和使用媒体手段。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或借用他人课件,完全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学”的需要,不利于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变灌输知识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发挥引导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处于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只是一个中介,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电脑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的。

(三)创造理想的信息技术环境

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还要实现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整合,这就需要创建理想的信息化环境,使身处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可以设专门的课程网络资料库,配备人员进行网络资源的优化,确保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要加大对教育技术的投入。随着经济发展,网络电子教室将成为学科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现代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不能过分夸大或忽视任何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警惕技术异化的现象,不断转变转念,加强学习,坚持教学中的原则,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坤庆.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朴成植,齐宁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3).

[4]何克抗.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学习与思考[R].2012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广州,2012.

[5]高磊.现代教育技术:莫把手段当目的[J].教学与管理,2013(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研究》([2010]-JKGHBG-0876)

作者简介:

黄士斌,信阳市实验高级中学,高级讲师,教研科长。

篇8

关键词:汽车电子类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优化;融合

作者简介:童亮(1966-),男,内蒙古商都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准(1962-),男,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1JGYB06)、课程建设“《汽车电子学》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37-02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已超越美国和日本,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作为典型的光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其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各种性能的优劣,包括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以及排放性能等,也集中表现在电子控制技术的配置和应用程度上。有资料表明,当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配置成本在汽车整车成本的平均比例已达到35%~40%以上,汽车上70%的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安全、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使汽车真正进入了崭新的电子控制时代。

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要使我国从汽车消费和生产大国成为拥有核心技术与创新的大国,不仅对我国汽车人才培养的数量提出了要求,对汽车人才的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素质、高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车辆工程人才成为拥有与发展汽车核心技术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作为该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加强汽车电子类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建设,顺应我国汽车及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

本文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汽车电子类课程规划和建设为例,分析了汽车电子类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当前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培养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少、精、宽、新为原则的理论课程内容优化配置方案,建立了多层次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了以互动性理念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式,同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的优化与融合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知识体系

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其中理论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理论课程是学生掌握好本学科或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从事实践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分为基础或通用知识内容及汽车应用系统知识内容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主要是针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信号输入、信息处理与决策以及控制系统输出执行机构等部分的通用性知识。汽车应用系统知识内容部分实际上是结合汽车每个控制系统中控制的要求对前者知识内容的实现,从作用和分布将这一部分分为动力传动总成、底盘安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及信息娱乐通讯系统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根据汽车配置的不同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且系统之间又由车用总线如CAN总线进行通讯。

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范畴主要分为课内实践体系、开放实践体系、课程设计体系以及毕业设计体系四个方面。课内实践体系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的,是理论知识理解、消化、巩固和应用的基础;开放实践环节是扩充性知识体系,是学有余力及有兴趣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体系;课程设计是对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性能力进行提高的环节;毕业设计是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验与应用,也是走向实际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一次大检阅。

二、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的立足点问题

汽车电子类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汽车、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通信等多方面知识,内容非常复杂,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新的汽车电子技术会不断涌现。教师为了完成日益膨胀的教学内容,不能在庞杂的内容中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不考虑应用性本科学生在以后从事汽车电子行业的工作需要,讲授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以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忙于应付,结果适得其反。

2.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反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部分教材内容多年不变、缺乏前瞻性,已严重滞后于汽车电子新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面向21世纪的优质教材,但部分教材并不适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使用,同时部分教材内容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低、理论和实践脱节。

3.教学中的方法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相关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教为主,缺乏教学相长的概念。虽然逐步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但在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应用最多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课程中也同样存在,该环境中的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学生缺乏或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这些都已成为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1]

4.实践教学问题

对于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由于专业建设的时间和经验问题,基本是从借鉴和模仿相关同类院校到逐步形成自我体系的过程来进行。但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的出现及汽车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再加上理论知识体系的急剧变化,实验的体系和内容就急需调整与优化,同时如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也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汽车电子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优化和融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课程中讲授内容的遴选和调整——学时和技术发展要求;二是理论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多媒体及其他;三是实践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遴选——学时及技术发展要求;四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融合——理论、实践与创新。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通过汽车电子类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建设、优化和融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目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教材与教学课件、实验实践环节的建设和规划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相互融合、相互提高等几方面的内容。[2,3]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如图3所示。

1.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理论教学内容规划包括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调整、课程结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以及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相互融合与优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时限制,尽量做到简捷、明了、适用和新颖性。通过分析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并在内容上做必要的取舍和革新,对国内汽车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传统结构体系进行了改进、充实和完善。在以现代汽车现代控制技术为主线的基础上,使整个教学体系既有独立性,又不乏与其他课程的系统性,同时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特色性,充分反映现代汽车技术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4]满足学生在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知识需求。在理论教学方法方面,树立多媒体教学互动性教学理念、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方法克服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固定性及其他相关的教学方法的引入,使讲授更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最终教学效果为考核目标。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需求的整体出发,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对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的总体优化设计。按照实验项目任务属性及技能培养要求,对实验教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验技能、综合实验技能等进行多层次划分,每个层次再分若干实验模块来构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同时,在以上分层实践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探讨建立系统化、目标式的独立实验设课环节,将实验内容从基础性实验逐步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层次。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全面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结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完成了实践环节的整体目标。[5]

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一般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可能不同,在实践课程开设的时间上也可能存在问题,其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相互脱节的问题。理论课学生专注于纯理论的公式、电路分析等,而实践过程中学生多专注于过程、现象、记录等,有时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实验的原理及与理论的关系,没能达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目的,也起不到通过实践促进理论掌握和消化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汽车电子类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由同一教师承担,教师就会将理论和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通过分层次、课内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实践环节的分层次建设与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汽车电子类课程专业基本技能和技术,同时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四、结论

在“汽车电子学”及相关汽车电子类课程开设的几年当中,结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车辆工程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了一些课程规划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初步完成了理论课程中讲授内容的遴选和调整,建立了以电力电子基础理论和汽车电子应用系统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结构;其次,逐步改进和完善了理论课程中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采用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系统和网络教学环节;再次,基本完成了实践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遴选,探索并实施了实验教学的新形式和学生与实验室“亲密接触”的新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最后,进行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二者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几方面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的掌握和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秦怡红.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互动性缺乏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

[2]童亮,冀建平.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丁卫东.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以及创新的路径展开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足,缺乏对该课的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不能与专业课放于同等位置,认为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同时,高校关于该教学的资金及人员投入很少。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加对其学习不重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获得学分的途径,难以取得预期的实践成效。以我校为例,理工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较薄弱、思想认识上有所偏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部分理工类大学生还固守工科思维模式,崇尚理化,轻视人文,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淡化理论素质培养,也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教学采用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乏味,不能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目前大班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而实践教学则主要以专题讨论或实践论文为主要形式。这些教学方式和实践方法十分单一,而且学生较少有机会进行踊跃的发言和激烈的讨论。实践教学,学生大多走形式,而非真正深入实践。此外,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的非具体化,实践教学的随意性等。教学难以得到有序、有效地开展。

3.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上,较少关注思想政治课实践基地建设,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领导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则由于该课教学经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参与率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立足发展的教育理念,多元的教育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多维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针对理工类高校学生主体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结合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鲜活泼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思政课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接受正思维、正能量的塑造、影响,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外化为实践行动,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的渗透和内化,强调学生借助先进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踏实肯干,学以致用。

2.采用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融合各类新媒体,以主题式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专题”的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运用集文、图、音、像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画面,网络环节应广泛借助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也可以通过QQ群等开展网络专题讨论。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随时随地交流,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亲和力。

3.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保证该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首先,构建形式各异的实践基地。具体可以包括就业基地、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合理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拓宽教学经费来源。一方面,积极争取教学专项经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学生社会活动经费、科研经费、实习实训经费等弥补其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是高校学生的重要任务。对此体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充分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

参考文献:

李凌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多媒体课件运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62-02

1高职英语多媒体课件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课件的使用成为课堂的新潮流,这种新的互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教育得到更快速地发展。然而,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同时,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英语教学的进度,关系着年轻一代的前程。在向英语多媒体化课堂过渡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走好每一步,切实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第三方,也就是英语课件的角度看,英语课件的质量不过关,良莠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院校的英文老师并不擅长制作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英语课堂课件,因此高职院校英文教师制作的课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①课件的画面过于鲜艳花哨。我们承认教师这样做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注意力,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盲目的插入光鲜亮丽的图片或者吸引眼球的动画,不仅不会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相反,学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到多彩的课件上,对老师所精讲的内容反而不能够全神贯注,精力涣散的听讲其结果肯定违背初衷。②课件的背景色彩反差太大。一个好的课件整体上应该是一个体系,包括色调、模板。而有些老师为了课件不单调,使每张幻灯片的颜色反差过于大,使得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容易产生一种眩晕感,这种不适会直接引发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相对应的,有的老师为了防止课件过于花哨,做出的课件如同文本一样,这样的课件也就起不到多媒体课件应有的作用了。从这些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英文课件对一堂英文课是至关重要的。而做好一个英文课件的关键,便是要将课件做得淡雅,且重点突出。老师要条理清晰,注意详略,这样便会给学生舒适的感觉。

从英文教师方面看,①老师参与课件的选择与制作,然而部分教师选择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有的课件,虽然这样方便了教学准备过程,节省了准备时间,但在这样的简单快捷下蕴藏着很大的教学风险。网上课件良莠不齐,致使课件与教学内容脱节,不符合教学现状。另外,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差异性,其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面临学不会,听不懂的问题。如此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的初衷的实现,而且可能使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像这种问题已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解决刻不容缓。②有些英文教师在对课件的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1.1错误认为有了英文课件,学生只需要边看课件边听课就好了。这种认知在很多老师脑海里普遍存在。其实,一堂好的多媒体英文教学课,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的互动是不可缺少的,掌握好学生的学习节奏,方能更切合引导学生的思维。

1.2教师错误地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讲课的主体。其实,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不能够将所有内容押在课件上,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那么便不能让课件发挥它应有的辅助作用。

1.3老师被课件所压制。一些老师太过于依赖课件,致使除了课件上的内容之外,不能够让自己调动起课堂的氛围,换句话,课件成为主导课堂教学的老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缺乏了课堂的引导性与随机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1.4课件和板书无差别。课件盲目注重信息量,老师只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忘记了自己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面对这样的课件,也是一览而过,信息量过于大,会致使学生跟不上英文学习进度,接受不了课堂老师所讲的问题。

2关于高职英语多媒体课件运用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2.1英文课件方面。老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注意课件素材的选取,这是需要老师耐心的工作。网络上拥有丰富多彩的素材,而老师要注意的是素材的甄选、辨别,尽可能挑选最形象的文本资料或者图片等材料。制作的课件把握好简单朴素的原则,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避免课件过于花哨,使得学生把精力放在课件上而不是学习上。还有,课件的制作要注意有条理,不能让学生感觉乱作一团,课下“消化不良”。具体来说,就是每一张幻灯片的界面不要出现太多的概念,不要过于复杂,太复杂的幻灯片会让学生感到不适。此外,对于教学重点应通过特殊效果等方式,比如波浪线、改变字体颜色、艺术字等方式突出,这样便于学生把握课堂重要的内容。

2.2在课堂气氛的构造方面。英文的讲授需要良好的外语氛围,一个好的氛围的形成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在这个新的平台上老师可以用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构造外语氛围,对学生进行国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熏陶。有了思维上的了解、接受和融合,教师再用幻灯片的其余部分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在文化接触的大背景下,一些对话与思维方式便可轻而易举的进入学生的脑海,让学生既了解了外国风土人情,又得到了知识上的充实。当然,在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不要让学生的精力只集中在视频动画上,利用此契机学好英语才是这堂课的关键。

2.3在英语老师方面。要使英语课件更加符合学生需要,提高课件的质量,必须从根本入手,提高高职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多媒体课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随着它日益普及,教师应该拥有做好教学课件能力与资质。各级教育部门也应意识到教学课件的运用是必然趋势,而提升教师能力需要教育部门、院校甚至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只有将此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使高职英语教学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英语老师要追赶多媒体发展潮流,积极转变观念,掌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的正确教育观是不可缺少的。根本来说,教育取得最大化成就的决定因素便是一个正确的教育观。毕竟多媒体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全部,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另一种方式。老师的感情传播是一个机器不可替代的。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多媒体是辅助交流的手段,老师要正确看待多媒体的作用,用多媒体课件为知识的传播铸造桥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2.4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健全培训机构,制定适合每一个老师的培训计划,将对老师的规划与指导尽快提到日程上来。具体措施可以如下参照:①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纳入教师量化成绩,来构造一个多媒体课件学习的大环境。②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幻灯片的制作要领。③对教师的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的应用进行不定期考核,以确保老师拥有制作一个好的英文课件的能力。④学校可以不定期举行课件比赛、专题讲座的活动,从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予以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以提升老师对课件制作的热情。

3总结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解决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教学隐患,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不容否定的。高职院校英语多媒体课件的正确运用,将对其英语教学成果做出突出贡献,当然,努力改革弊端,完善体系,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这种教学趋势的形成将会引领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化,或许,随着人们对课件的运用的日益重视,国家部门的参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1000)

参考文献:

[1]温招英.反思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