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

篇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67-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各种物质刺激、激烈的竞争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了愈加沉重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帮扶工作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调查表明,相比普通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孤僻、抑郁等负面情绪,其心理问题更为突出[1]。当前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从传统的“问题式、病理式”模式,向“预防问题,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人性中的积极潜能”转变。Luthans和Youssef等人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2]。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普通大学生群体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3,4],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特殊群体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详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特点,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天津市各大高校共1330名大学生,其中有效样本1216名大学生。其中,贫困生434名,非贫困生782名;贫困生中男生154名,女生280名,平均21±1.8岁。贫困生是指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易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由学工部门组织认定。

采用张阔等人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自信、韧性、希望、乐观,共26个题目。问卷采用利克特七点量表进行。4个子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86,0.83,0.80和0.76;全问卷的α系数为0.90。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将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进行集体施测。在做答前,主试向被试宣读指导语。问卷的施测不限定时间,被试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剔除有较多漏答或做答不认真的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将原始数据汇总,通过TXT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非贫困生在自我效能方面显著高于贫困生,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石艳华的研究:“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总体相差不大”[6]。这说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差别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高校对贫困生的关注较多,做了多方面的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对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初见成效。但是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方面仍需要提高,这说明因为经济原因,贫困生的自我评价还较低,容易形成自卑,也容易引起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二)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在希望、乐观方面显著好于女生,在其他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第一,女生一般比男生更敏感,所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女生会比男生更在意这一点,更容易自卑。第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期待以及家庭观念、学校教育中,男性均被认为是学习、生活中的强者,而女性则较弱一点,所以外界对男性比对女生有更多勇敢、拼搏、坚韧、积极向上的期待,女性则有可以温柔、哭泣、胆小等的期待;故男贫困大学生较女贫困大学生有着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因此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在希望、乐观方面显著好于女生。该结果与石艳华的研究――“女贫困大学生的希望水平高于男贫困大学生[6]”以及潘清泉、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不存在着性别差异[7],只是其中的自信维度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均不一致,可能是测量工具和对象存在差异造成的。

(三)是否班干部的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在贫困大学生生中,班干部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方面极其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的贫困生。原因可能是:①作为班干部的贫困大学生,最初竞选班委也是想通过这一平台得到锻炼,并且深知自己作为班干部的责任,所以便会认真履行自己作为班委的义务,用心做好每一件事,随着活动的累积,他们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价值也就愈发显现出来,这对于他们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②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相比较非班干部的贫困生来讲,在大学的班干部经历必然对其自身将来的工作、社会生活有着较大帮助,所以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很多的憧憬与希望。③身为班干部的贫困大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显著多于非班干部的贫困大学生,所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老师、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对其提升自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较大帮助。

(四)不同年级、是否受资助、是否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差异比较

贫困生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年级、是否受资助对其积极心理资本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有:①该项研究中的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为21±1.83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该时期的心理发展是较为稳定的;并且各年级贫困大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活动没有较大差异,所以对于其积极心理资本等心理内容的影响不大。②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否受资助对其心理得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深知学校或社会的资助只是解决一时的难题,但要想改变自身条件、家庭状况更多的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助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是否受资助的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Y论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生在自我效能低于非贫困生,做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贫困生的总体积极心理品质与非贫困生差异不大,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关注提高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出现其他心理问题。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在希望、乐观方面好于女生,这一点提示高校教师要尤其关注贫困生中的女生,她们相比男生比较悲观,对未来缺少信心和期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研究还发现,在贫困大学生生中,班干部的积极心理品质明显好于非班干部,这也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让贫困生多参与班级、社团活动,有助于提升多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桂兰.心理资本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38-39.

[2]Luthas F,Avolio B,Walumbwa F,et al.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249-271.

[3]邹媛园,魏书堂.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J].商洛学院学报,2016,(8):15-16.

[4]张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0):22-23.

[5]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4.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134-03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病理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心理学应以积极待人,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一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崭新的发展道路。

一、积极心理学兴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积极心理学是在当前心理学界各种日趋完善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指导下,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的新兴心理学流派[1]。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早已有之,从马斯洛到贾霍达都曾提出过这种思想。但真正把这种设想或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2]。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体系为支撑,构成了积极心理学基本的理论框架。简言之,积极心理学是以个人主观幸福感为中心,注重人的乐趣、参与和积极意义,以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获得一种美好的积极体验的积极情感;同时,强调一个人应该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勇气、善良、感恩等人格力量。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分三个层次,大到国家制度,小到每个家庭关系,主要强调培养公民的美德。[3]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们指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4],因为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关注到了人类的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如精神疾病、人格变异、暴力及酗酒等问题[5],而对人类生来就具备的一些积极品质和特征,如善良、热情、勇气、感恩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人类而言,生活中并不总是存在困难和不幸,心理学不应紧盯住人类遇到的苦难和问题,至少解决问题、摆脱不幸不是心理学唯一或根本的任务。心理学应该有比治疗或解决人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激发人类潜能,释放人类的正能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而是对传统心理学予以补充和完善,使传统心理学的核心主张更加充实合理,以适应于人类的心理状态。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其教育观念、个体差异认同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面,它有着传统心理学不具备的优势。就教育观念而言,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个体能够变被动等待为主动的调节和适应,以顺应与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环境,并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而这些内在的变化与体验就是个体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会转换为个人的能力和生活态度[6]。在对待个体差异方面,积极心理学认同和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思维、记忆、语言及情感等诸多方面,人类并非是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个体成为个体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认同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并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在培养积极品质方面,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的积极品质、创造力及适应力的挖掘与激发,更加注重在顺境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逆境中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获得幸福与快乐,最终使人更加幸福和快乐。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相对标准的样式,包括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描述教育过程、介绍教育组织形式。在国内,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学者们认为大致可以归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模式是指在积极心理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理念的指导下,保留各种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形成重在关注积极品质的教育方式。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切入点,一是从理论层面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深度;二是从具体实践上多种手段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宽度。

1.理论层面:以积极品质关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和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的内容[4]。积极的人格是我们人格的动力,在抵制消极人格破坏作用的同时,能够提升我们的适应能力,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构成积极人格的要素,包括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2.实践层面: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第一,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不同的活动,在中小学可以开设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比如悄悄话信箱,心情黑板报等[7]。在高校中,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生活感悟交流会、心理剧比赛等活动,利用大学生个性十足、感受性强、探索心强的特点,自己开发活动,领悟活动的主旨,提升自身身心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建立积极的朋辈互助关系。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更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校园内的同龄朋友是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并且朋辈互助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减少对咨询师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在互助过程中,帮助者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关注、放松、安全的氛围,并对被帮助者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互助关系也使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新的认识,接受度扩大,效果得到优化。

第三,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前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不良事件日益增多,落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这类课程就是要避免单纯的不良案例分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享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如何获得事业的成功,感受生活的快乐。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积极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光芒,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所出现的状况充满自信地、积极乐观地面对。

第四,采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测量是能够把我们所看不到的一些心理倾向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但是我们传统上使用的问卷多是测查是否存在问题的,比如精神病症状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评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这类量表的各个测查题目都是某种不健康心态的陈述方式,都是负面评价指标,受测者在测查过程中难免会对号入座,阅读完大量的负面情绪的量表题目后,不免感到自己存在问题,因此这类量表实属“心理不健康量表”。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一些量表的应用则是真的心理健康量表,比如快乐的途径问卷、一般快乐指数问卷、乐观感测试等等,这类积极的心理测量除提供了所需的研究数据外,还能够使得受试者对自己积极品质取得认可。

第五,创设积极的外界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中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制度,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简单理解即是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起到很大辅助作用,家庭中父母等长者的乐观性格必定对孩子起到模范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视。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构筑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校园文化景观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这些蕴涵“精、气、神”的物质依托,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价值论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客观上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影响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日益凸显。

1.积极心理学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明确和落实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去,融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支撑的“被动式”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为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的潜能、需要、动机、能力、幸福中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基本点,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发掘内在的力量、培养善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2.积极心理学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8]。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这是构成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与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支持,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到友善和温暖的力量,化为成长的动力,优化心理生活,提升心理品质。所以,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社会支持系统的构筑,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达此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依赖积极的组织系统,而创造积极的组织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9]。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途径简单,且方法单一,效果有待提升。积极心理学兴起开辟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途径,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实现了多元化。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教育要素无处不在,不但注重现实世界的教育路径,更加注重虚拟世界的网络心育路径。课程教学、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积极心理学就是主张要多视角、多路径来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的美德和优势,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美德,创设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从而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走向新的未来[10]。途径得以扩展的同时,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利于更好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4.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他们而言,其从业素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下的学生工作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中必然存在相当多的压力,比如缺少同事、校方领导、学生家长的支持,必然导致工作中兴趣缺乏,不利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关注学生的问题到积极去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从治疗学生到积极预防,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与理念发生改变,无疑会大大减轻他们的从业压力,调节自身负面情绪,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付 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4):59-62.

[2] 任 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55.

[3] 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4]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5] 钱 兵,杨孟莲.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7(8):48-50.

[6] 张燕花.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时空,2010(2):143-144.

[7] 王小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38.

[8] 王希永.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2):26-28.

篇3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 。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 ,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 ~9O% 。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儿n叭。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O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O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O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 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研究。传统工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忽视对人的关注。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领导方式转型,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描述了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五种风格,证明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管理最有效的。现代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呼唤一种心理默契。这种心理默契,无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乃管理行为之本质,文化激荡、管理创新、激励行为,乃世界进化之动力¨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敬重。无论是领导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还是节假日到员工家中慰问;无论是领导的一句夸奖,还是领导轻拍一下员工的肩膀,都会给员工一种情感上的慰籍。对员工表示私下的人文关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专程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销员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书。

篇4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希望(hope)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近些年来受到了心理学界不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希望与个体的积极情感、学业、健康以及职业等息息相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论述希望感的概念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而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水平的必需,是拓展希望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的必需.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希望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46-02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进行研究,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社会制度、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作为三个支撑点,十多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逐步从学科理论的框架转向对诸如希望、宽容、满意、感恩以及乐观等具体的概念的深入性探讨,并且研究的领域拓展到了实践应用的层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关希望的研究逐渐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希望是个体对于一件事情的坚持和渴求,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精神医学与心理学领域都开始对“希望感”的概念进行了关注,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Snyder所提出的希望理论,他认为,希望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思维,它涵盖了个体对于自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念以及激发个体沿着既定的目标轨道前进的必要的动机的信念和认知,这其中包括了希望感的三个重要性的概念,即目标、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1].不少研究已经证实,“希望感”作为一种个体的特质,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比较良好[2];他们能够很好的处理诸如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解决和面对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一点[3];大学生的希望感与自尊、焦虑、主观幸福感、应付方式以及抑郁等都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希望感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感和幸福感,会以更加成熟的、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4].因此,开展对大学生希望感的相关内容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十分重大.

1 希望感的功能

不少的文献研究都说明,希望感的提高,能够为个体其他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增强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能够进一步改善个体整体的心理机能.从生理角度看,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身体功能障碍以及疾病等所带来的难过和痛苦;从心理层面分析来看,希望能够带给人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苦境,给人一种能够改变和摆脱目前不理想的处境的一种坚定的信念,让人们不屈服于现实的阻挠,勇敢的朝着既定的目标轨前进;从社会功能的层面分析来看,希望有助于促使个体维持基本的生活,不断地强化个体社会功能的适应性,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希望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给个体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让人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幸福感.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5]也曾论证过,希望感以及各个因子都与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并且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联合起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的是,高希望感的大学生有可能体会和感悟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当他们充满希望之时,能够自然而然的迸发出强烈的动力去追求自己所制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下一个目标保持着期待和希望,而且也让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了更真实的幸福感,促使他们在感受生活的美好的前提下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从彭辉的研究[6]分析得出,如果个体具有比较高的希望感水平,那么他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有可能运用更为积极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希望和其他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比如希望与自尊、乐观有着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高希望的个体有着更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更加明确的生活目标.所以当他遇到比较麻烦的问题之时,个体会自然而然的倾向于运用积极的手段去解决和完善问题,反之,个体则可能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去应付,比如否定、逃避问题等方式,这显然不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针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常常因此困惑、茫然,甚至走入一条死胡同,阻碍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若是大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希望感,即使他们在难题的当时无法及时解决好问题,但他们也会相信难题终会过去、事情总会解决、目标总会实现.

还有,有关希望感的研究发现,希望感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更强烈的满意于自己所获取的学业成就,他们的人际关系也较之其他同学来说更加融洽[7],他们习惯于将希望描述为积极的自信、关于未来的动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准定位和意义.现如今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另外一个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就是人际交往,对他们开展希望感教育,培养他们较高的希望感水平,能够激发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业上有所进取,而且为他们赢取了更多的人脉,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除此之外,利用希望理论能够对心理进行良好的调节,其中,借助于自我意念对心理调节就能够证明这一点,也就是说,高希望感个体的积极情感会明显多于消极情感[8].

2 引导大学生培养高水平希望感的良好对策

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但要经历生理上的日益成熟,更要经历心理上的最终成熟,根据埃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所划分的年龄阶段来看,大学生属于成年早期,他们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不少自我矛盾与发展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社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这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的信息时代,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难免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压力.相关研究证实,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突发性压力等,若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将会发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近些年来社会上所发生的比如大学生自杀、大学生犯罪入狱等不良现象就是学生无法正确应对压力的表现.在分析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希望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合理的措施以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智的处理所遇到的困惑和压力,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一些方式着手:

开设希望课程.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大学生的希望感教育可以充分抓住这一契机,为大学生开设专门意义上的希望课程,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是以希望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融入希望理论的公开课、主题性的希望知识研讨会议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形式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引导他们自主性的融入到希望课程中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特别强烈,他们渴望受到更多的尊重与理解,作为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可以在遵循学校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将某些课堂交由学生去支配,鼓励学生积极的上台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在此进程中要仔细聆听,并给予深刻的评价和建议,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对希望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其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希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希望感水平低的学生可能会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停止追求目标的脚步,可能在遇到难题之时选择退缩,可能会对未来抱着消极性的态度和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充分了解希望感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相关教师与学生代表可以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等多种有效的途径,掌握所有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从而采取合适的关注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业上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从学业的成功中体会和感悟到高希望水平的重要性.获得较高级别的奖励以及学业成绩良好的学生在总体的希望感水平以及动力思维等方面会高于其他的学生[9],这就说明学业成绩等因素与希望感是互惠互利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作为学生代表,要主动的亲近希望感水平较低、平日话不多的学生,努力与他们成为真心朋友,在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情况下提升他们的希望感水平.

营造充满希望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组织中,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他们所主动付出的努力、时间等要超出组织所要求的[10].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比如可以借助于在学校的各个宣传栏张贴海报、学生手册内容的补充、精彩的校园活动的经常开设、学校网络平台的完善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更多关于希望、快乐、幸福等积极的氛围与情绪,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希望感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切忌盲目乐观,要本着立足实践、实事求是的原则的基础上,真正的发挥出希望心态的价值.

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目标动力系统.合理的目标系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涯、生活理想等提供必要的帮助.而目标是希望理论的核心部分,教师与家长要在通力合作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性格特征、学业水平等因素的不同,结合实际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还有,相关研究证实,大学生的希望感与应付方式、心理控制源等有着显著的相关[4],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往往会采用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而大学生在学识、阅历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具有局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及家长经常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之时要积极的为他们出谋划策,通过生活实例讲授、实践训练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从容的应对难题、攻克难关,为其目标的实现作出更积极的努力,为他们希望感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

希望理论,作为比较新颖的心理学发展视角,其重要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开展希望感的教育研究,能够为他们迈向更加光明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能够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良性开展提供参考,能够为希望理论的进一步延伸提供活力.希望,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1〕陈海贤,陈洁.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1):121-125.

〔2〕Lazarus A A. Toward delineating some causes of change in psychotherapy[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1980, 11: 863-870.

〔3〕Snyder C R, Irving L M, Anderson J. Hope and health[M]. / / Snyder C R, Forsyth D R. Han 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Elmsf ord, NY: Pergamon Press, 1991: 85-305.

〔4〕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2).

〔5〕刘会贵,潘孝富.领导者的希望和自我效能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1(02).

〔6〕彭辉.基于心理学的高职学生希望感研究[J].广西教育,2013(43).

〔7〕Barlow,Patrick John. The measurement of optimism and hope in rel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3,63(8-B):39-69.

〔8〕王磊,陈旭,吴晓亮.希望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4).

篇5

关键词: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应用

实践证明,英语的教学因素是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制因素,如何实施英语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已经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传统的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客观存在的不足,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必将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笔者通过对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简要概述,试图运用其先进的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

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苏俄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前后,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宝贵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进一步发展和传播,1960年以后,维果茨基的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而最近发展区思想也光芒再现,启迪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智慧,并对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按照维果茨基的解释,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最近发展区”的基本点在于“发展”,所谓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低层次是现有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高层次就是相当于低层次的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在形成状态,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能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其总的文化发生发展理论的一个具体实例,最近发展区理论将个体与社会、教学与发展、外部与内部、现在与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性、教师作用的主导性、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远见卓识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职教师资班个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个体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从学生的思维潜在发展水平开始,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而后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再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递进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知识和推动英语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从教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层次递进、一浪高过一浪的思维教学过程,学生英语思维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应采取这种递进式优化的教学结构;从学的角度来看,按照“最近发展区”思想,学生在不断地完成“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组织模式就应根据学生的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轨迹推动其向前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职教师资班群体分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专家学者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入研究,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和运用范围已经出现扩展。有的学者就认为,最近发展区应从单个个体与伙伴合作的观点发展成一个集体的、相互联系的区域。Mariana Hedegaard指出,同一传统、同一级别的学生的许多知识和技能是共有的,教学可以建立在这些普遍的特征上。这种活动原则已经倾向于以发展作为整体的“班级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这一拓展无疑对职教师资班群体中的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掌握问题的能力、潜在发展水平等情况,将水平相近的学生相对集中分在一起,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施行相应内容的教学过程。分级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在水平,以教学促发展并引导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分级教学虽然是以相近学生组成的“班级的最近发展区”来计划的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分级教学忽视个体的差异性,相反,它更强调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分级教学采用小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任务分解,让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又有整个活动的共同目标。因此,分级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既照顾个体又照顾整体发展区的优化教学活动。

三、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生既有的英语知识水平是教师设计英语教学内容,进而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最根本依据。对于在校职教师资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这种既有的英语知识结构基础就构成了维果茨基所说的“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师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立足学生的这一基本点,并通过直接互谈、间接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想认识、心理状况、能力水平等基本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预测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从而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只有当教师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为他们制定出现实的发展目标,明确其发展的空间,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对症下药”。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组织者所进行的一项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如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仅仅依据职教师资班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考虑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只能属于“过度教育”,它不仅会浪费教育资源,还会影响学生应有的发展;同样,如果教学内容的设计只依据职教师资班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他们当前的学习状况,脱离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来开展教学,很明显,这样的教育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要使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英语教学内容时就必须既考虑职教师资班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其既与职教师资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又有适当的难度,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真正的发展。

(三)引入学习潜能的动态评价

根据最近发展区思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指向已经成熟的机能,而最近发展区指向的是那些还不成熟,但正在成熟的机能,它描绘的是学生即时的未来和动态的发展状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静态评价束缚,实现动态评价,也就是说,对职教师资班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其已有的、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对职教师资班学生能力的动态评价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职教师资班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进行的动态测量。

四、结语

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维果茨基热”的宏观背景下得到了新生,有机地融入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前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的改革,特别是传统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范式的改革。依据这一理念,职教师资班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当前职教师资班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这是因为传统的授课制重视个体的统一性但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即个体最近发展区的内在区别性),而分级教学则可以根据职教师资班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动向,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既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又符合时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维果茨基著.余震球选译.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王海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在美国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3,(4):105-107.

篇6

1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昕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1 态度和蔼、语言幽默。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您的授课感兴趣。因为态度和蔼可亲能够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往往学生在亲近您本人的同时会不自觉地也亲近、热爱你所讲授的课程。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有一位学生这样给他的老师写了这样一句评语:“老师,您应该笑,笑才漂亮,心情也才好,可以带动我们的好心情……,”这句评语代表了我们的学生的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每天能够看见老师一张和蔼可亲的脸。试想学生没有好的心情会能对你的政治课感兴趣吗?

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演进程曲线变化的,而且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恰倒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一个生动的比喻往往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针砭时弊的顺口溜往往会发人深省。

1.2 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就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他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无味,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巧问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是否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否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这种制度的差异会影响我国的统一大业吗?为什么?你认为台湾的出路是什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作分析说明。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解决或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3 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政治科教材知识理论性很强,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接受。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课题中关于“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单从理论上去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话学生会感觉一头雾水,似懂非懂。但如果做这样一个比喻,效果就会不一样:经济建设好比一部大车,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它的方向盘,改革开放就是它的发动机,大车有安全快速行使就少不了方向盘和发动机。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2 转变教学模式,善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机,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把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作业 个性兴趣比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3-02

《陶行知教育文集》第77页写到:“活的教育,有属于抽象的,叫做精神上活的教育”[1]。《论语选读》表现的是几千年前的思想,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承教育更需要体现“精神上活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现在高中生对于《论语选读》的作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认为作为《论语选读》的内容太古老,学生大都会感到陌生;太深奥,与高中学生阅读水平不相适应;太枯燥,与青年学生生龙活虎的性格格格不入。

“作业心理学的基本点是它在经验的智力方面和实践方

面之间保持平衡。作为一种作业,它是积极的或机动的;它通过身体的器官——眼、手等等表现出来。”[2]那么,如何让《论语选读》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让学生在兼顾基础知识的时候,也能够在作业中有的放矢,使《论语选读》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作业中个性飞扬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 在文趣中灵活内容

《论语选读》承载着孔子的思想,承载着传统文化,传统的人文思想本身是抽象的东西,在作业设计的时候,就要注重兴趣性,以兴趣来促进教材中人文思想被更易吸收。

“办教育的,就要按着时势而进行,依合着儿童的本能去支配”[3]。我们在作业中要以新引趣。新颖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针对这一特点,尽可能变化训练内容出现的方式。所选的作业材料尽量要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构建“自我”。

因此,在《论语选读》作业中将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灵活编写作业内容,体现知识性和兴趣性。例如:

就你对孔子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是属于:

(A)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牡羊座

(B)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C)公正无私,博爱仁慈的天秤座

(D)处处桃花,风流文雅的射手座

(答:(C),因为(A)是子路,(B)是徽钦二帝,(D)是段誉他爸。)

对于星座的内容,学生本来就是兴致勃勃,符合当代学生的思维内容,我们将孔子的形象与星座结合起来,既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起来。

2 在针对中落实基础

新课程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制定了“三维”目标,那么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这样才能让作业设计有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 《论语选读》作业设计中,要注意针对三个方面:一是灵活复习巩固课文文言知识和思想,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二是对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加强理解;三是作业设计要联系高考方向,做好引导。例如:

学完《论语》(选读)之后,有四位同学用出自其中的成语各造了一个句子( )

甲同学:学习要循序渐进,扎实基础,最后才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乙同学:美国在“911”事件中被劫持班机,撞毁了纽约世贸中心,死难数千人,这是祸起萧墙。

丙同学:他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总是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丁同学:小明成绩好,能力又突出,所以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班长。

四位同学的造句中,可看出其对于所使用成语的各造了一个句子()

A、甲B、乙 C、丙D、丁

这道选择题有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运用,能够将成语知识、学生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积累知识,也符合高考的成语考点。

3 在鉴赏中融入情感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空筐”性质。所谓“空筐”,是指作品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里的空间。[4]《论语选读》中也有一些语录让人充满想象。作业中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故事性的语录,让学生想象编写小故事。

例如,在《高山仰止》一课中,写到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语录故事较多,可以布置作业“请你根据文中语录,查询资料,以戏剧的形式编写孔子和子路的情节故事”。在《君子之风》这课,可以让学生任选三个语录并用故事形象地说明每一所选语录的意思。

另外,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论语选读》语录章节的特点,让学生写点批注,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对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大有好处。

4 在比较中深化理解

《论语选读》的思想距今长远,他的思想是否都正确还有待大家去辨别。因此,作业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孔子的一些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撞击,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比较、对照、择优,迸发出智慧的闪光,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地眼光看问题。例如,在《君子之风》的作业中,教师设计了以下作业,训练学生的思维。

另外,我们可以将《论语》中的内容相互比较对照,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开拓思路。因为《论语选读》课文的编排打乱了平常全书《论语》的编排方式,这为我们归

纳教材中的类似内容对照提供了条件。例如在《高山仰止》中选择设计以下课内文本的对照理解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时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由这两段文字看出孔子眼中的颜渊和子路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崇敬。结合上面两段文字谈谈其中的理由。

5 在实践中写作探究

蒙台梭利在她那本《蒙台梭利方法》一书中说过:“自由就是活动。”“活动是生活的基础,因此训练儿童活动就是训练他们生活,这是学校教育的正当职责。”[5]那么我们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候,就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将语文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结合起来。而新课程谈到“文化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时说,学生要“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设计科研类作业、查找类作业、考察类作业,注意作业中的思辨性。

例如学习《君子之风》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而孔子则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这里,重义轻利与发展经济发生了矛盾,请你结合《论语》(选读)《君子之风》的内容,以‘义与利’为论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这种作业富有研究性,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去调查资料,进行探究设计。当然我们也可以设计了一些思辨性的题目,让学生从现今社会出发辩证地看待孔子的一些思想。

总之,在《论语选读》作业选择和设计中,要将传统文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巧妙地利用习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空间里,拥抱知识,展露才华。

参考文献:

[1][2][3]胡晓风,金成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篇8

一、海底捞一线员工管理倍受关注

2009年以来,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在关注、学习、解读海底捞,讨论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角度,孟祥萌认为海底捞最有价值的突破是管理上的,它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让其员工快乐地创造这种优势,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谢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乐国林从心理资本嵌入人力资管理的角度,探讨海底捞员工管理问题;陈俐静肯定了海底捞的以“人”为主的管理理念,姬娇娇认为海底捞公司之所以经营的火爆,根本原因在于“海底捞公司”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提高员工满意度。二是从服务营销的角度,杨海娜总结出海底捞在内部营销方面的特点:愿景留人,工作丰富化,主人翁化,把公司当成家,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并由此提出了对广东省中小型餐饮企业内部营销策略的建议。杜惠清认为海底捞从不做广告,但口碑营销做的很成功。杨婧姝、黄林分别从服务营销和服务利润链的角度对海底捞的成功进行解读。

火锅店属于服务行业,“人”是劳动密集性行业里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资源,因此,关注一线员工管理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虽然角度不同,但是出发点是一致的。总结起来即是人力资源管理或者企业内部营销做的好,导致员工工作满意,继而引发积极的工作热情,最终达到了让顾客满意的目的。上述研究基于理论角度,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对海底捞的调研测量。

二、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的内涵与作用

1.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组成。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简称MSQ)由Weiss、Dawis、England&Lofquist(1967)编制而成,分为长式和短式量表。其中短式量表主要就20个工作方面,分别从工作条件、对领导者、个人责任感和奖励这四个方面分析员工的满意度。

2.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作用。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这20 个工作方面采用5 点量表, 每个选项分别有5 点分值选择,其中“1”代表对我工作的这一方面非常不满意,“2” 代表对我工作的这一方面不满意;“3” 代表对我工作的这一方面基本满意;“4”代表对我工作的这一方面满意;“5”代表对我工作的这一方面非常满意。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选择合适的分值选项,并予以加权平均法得出满意度如何,提供员工满意度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员工满意度的数据资料,改变管理策略,谋求最大化的员工满意度。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统计结果

1.调查对象的选择与统计结果。调研对象是北京地区海底捞一线员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问卷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通过SPSS21.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从工作条件、对领导者、个人责任感和奖励这四个方面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得到如下结果。

2.调查结果。饭店员工调查结果加权平均分为3.5 分,达到基本满意的3分,显示海底捞一线员工对该饭店的综合满意度为中等偏上,达到一般满意水平。其中工作条件与外在奖励两项得分稍高,分别是3.52和3.51,均略高于平均值;人员责任感3.49分与领导者3.47分,两项略低于平均值。

四、海底捞员工满意度现状分析

1.一线员工对工作条件满意度最高。工作条件不单纯指物质条件,还包括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自由度等。结果显示,海底捞一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是四个指标里最高的,达3.52分。特别是在“工作量与工作内容”方面得分最高,表明海底捞一线员工认可自己的工作,这点很难得。因为火锅店一线员工的工作特点是待遇低、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一般人(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稍加培训都能干。大多数服务员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这个职业。“无奈的工作”仍然能被一线员工认可是受益于以尊重为管理根本的企业文化,因为一个员工只有得到尊重才能尊重他所从事的工作。另外,“工作环境”、“工作稳定”得分也比较高,因为海底捞奉行“把员工当成家里人”的管理理念,在各方面为员工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把员工放在第一位。海底捞在员工身上的成本绝对高于同行,这个成本的产出就是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员工把公司当成家,为顾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此项与下面的个人责任感相对较强相对应。得分较低的是“自己判断自由”为3.32,但也达到基本满意水平,但相对其它项目,表明海底捞在员工授权方面仍存在努力的空间。

2.希望和公平促成员工外在奖励满意。外在奖励满意指的是员工对福利待遇和奖励的满意情况。海底捞一线员工对奖励的满意分数是3.51,达到满意水平,仅次于工作条件。除了“与同事相处愉快”项目稍高之外,其他各项比较平均。原因在于海底捞为一线员工搭建了双手改变命运的平台。海底捞为员工铺设了管理、技术和后勤三条晋升途径,多线并举,学历、工龄不再是必要条件。给那些上不了大学、只能干最底层工作的农民工“只要努力,人生就有希望”的信念。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也感到公平。

3.个人责任感相对较强。个人责任感主要是员工个人对自己评价, 员工在这方面的平均分达到“3.49”,说明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本人责任”、“道德标准”、“ 团队精神”三项得分最高,达到3.59 分。虽说海底捞一线员工基本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民工,但员工素质并不低,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强,职业道德水平比较高。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是得益于海底捞的“家”文化的影响,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就要做到信任员工,而信任的唯一标志是授权。海底捞的一线员工都有免单权。但是,在“成就感”、“能动性”两方面得分在3.3以下,是所有项目打分最低的两项,这与一线服务员工作性质有关。

4.对领导基本认可。海底捞一线员工对上司的领导方式和决策都达到满意水平,平均分3.47。海底捞的管理层基本都是从一线服务员工做起来的,他们熟悉一线员工工作的辛苦和困难,知道一线员工期望的回报和待遇。有利于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换位思考,把一线员工当人对待,给予尊重和信任;把他们当成自家人看待,给予体贴的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这在城里老板不把农民工当成正式员工对待的背景下成为管理创新,并且效果不错。

五、海底捞成功的启示

海底捞创建20年来,从一家麻辣烫的小店面发展到今天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分店的大企业,其成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海底捞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中国工业经济大发展、一线城市服务经济初现,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进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注重消费效益转变为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提高了,企业的供给当然也要相应地提高服务水平。从这点上看,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只是顺其自然地响应了消费者的需求。

海底捞的一线员工在发生变化。20年间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主体从70后成长为80后、90后,这些新成长起来的服务者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除了工资之外,他们还看重生产安全、待遇、社保养老等内容。在背井离乡的城里打拼,除了物质需要,作为人,他们也需要情感支持、需要爱、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马斯洛的五层次的需求理论,当然也试用于农民工,所以就有了海底捞管理层为受伤的服务员揉脚,为服务员配备设施齐全的宿舍楼,有了明晰的员工晋升路线,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员工需求――各层次的需求。海底捞的管理者明白,海底捞的成功或失败都始于基层,一线最重要,因为顾客在第一线,所以需要把处在一线上的员工和顾客都视为上帝。若要顾客满意,先让一线员工满意。

篇9

关键词:全感官;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1-003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它既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国外早在1930年左右,音乐工作者就开始意识到了,他们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的经验的音乐欣赏。并且穆塞尔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欣赏,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欣赏提供了动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吴斌在《要重视欣赏教学》一文中也指出:“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为“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

然而,在当前小学音乐课所涵盖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几大教学领域中,教师对欣赏教学存在的困惑最多。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对唱歌、演奏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有一定的想法”,但独独对音乐欣赏课“有些发怵”,他们不知道应该让孩子们“怎么听”、“听什么”。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单一化教学现象又导致了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第二,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原a则。其实,“语言替代型”和“单一欣赏型”的欣赏教学都是有悖于学生审美特点和欣赏教学规律的传统模式,因此才导致音乐欣赏教学走入了误区。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霍德・加登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全感官教学论则是受记忆、认知及脑神经科学相关研究与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明确提出教学的方法。他们相信,当儿童在接到全感官刺激时,儿童的大脑会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运作与发展,因此在音乐课中,全感官统合的音乐学能够使儿童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的体验之中,同时提高了儿童音乐学习的效率。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舍尔也提出用所有感官进行感知的多元审美教育。“多元审美”是一种综合的感知教育,认为艺术感知的方式应是多元,不仅要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还要用整个人的感官来感受它。

全感官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器官刺激,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全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全感官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变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生内在的、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成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全感官,进行“听、唱、动、奏”的审美感受、表现与创造,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提高,音乐能力得到发展。

2012年7月,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第四期培训班在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新体系教学法集国外几大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于一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培计划向全国辐射传播新体系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整个中国的音乐教育的改革,对国民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意义深远。音乐教育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曲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训练学生的联觉,即听觉、视觉、触觉、动觉、感觉等,以全感官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优秀人性和高贵品质。可以说,音乐教育新体系为全感官理念的实践与运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在这种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运用全感官理念开展音乐教学,已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下面,笔者将以本人执教一节教材配套录像课《蓝色多瑙河》为例,谈谈自己全感官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本课教学素材取自苏少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荡漾的深情》。这个单元向学生展示音乐在表现“河流”、“海域”这个特定主题方面呈现出的多样性。乐曲《蓝色多瑙河》是修订版教材中的新增曲目,篇幅长达9分多钟,由引子、5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这5个小圆舞曲每首都有其特点,时而是姑娘们优美舞姿,时而是蓝色多瑙河秀丽的风光,时而典雅庄重,时而欢快跳跃,时而轻盈飘逸,时而热烈奔放,这5首小回舞曲都是用二段体或三段体写成,除了基本主题外,每首还有一个副主题。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欣赏主题众多、篇幅冗长的乐曲,对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听什么、怎么听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作品篇幅、体裁形式的特点和学生的欣赏基础,着力思考了:通过这首乐曲,在一节课内究竟能带给学生音乐学习上的哪些方面的发展;这首乐曲最具特点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在实现教材意图重点聆听五个圆舞曲的a主题的同时,又如何做到灵活恰当,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反复聆听和梳理,确定了每个圆舞曲a主题的个性风格、永恒的三拍子,作为本节课体验的重点内容。在体验方式上,力求根据每个主题的个性特色,采用不同的体验方式,并确定了图谱和蓝色的纱巾作为辅助体验的载体。相关“圆舞曲”、“管弦乐”等知识点融于体验活动中。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设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够跟随整首乐曲,在明显的圆舞曲节奏出现时,踏出三拍子。

2.能够用纱巾随音乐表现出各乐段的速度、节奏、旋律、力度的变化。

3.唱、听,记住第一圆舞曲a部分的主题。

一、实现音乐体验中的“动”“听”协同参与

(一)调动双脚律动,由表及里准确感知

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能够跟随整首乐曲踏出三拍子。由于“圆舞曲”这个知识点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点,而三拍子又是圆舞曲的基本特点,作为圆舞曲这样一种舞曲类型的乐曲,应该是由双脚来进行参与感知的。并且这是学生小学以来对圆舞曲的第一次理性认识,虽然此前也有学过《小猫圆舞曲》《杜鹃圆舞曲》等,但是并没有真正去深入体验圆舞曲这种体裁。为此,在确立了这个目标之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歌曲《请你唱个歌吧》。师:同学们,今天音乐课上我们首先来复习一首歌曲《请你唱个歌吧》,请你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2. 用手拍出三拍子。师: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学生回答)是啊,谁能来拍一拍三拍子?老师是这样拍的(示范有强弱规律的三拍子)。大家会吗?请你们再拍一拍。

3.用脚踏出三拍子。师:刚才我们是用手拍的,你们能够用脚踏出三拍子吗?(学生尝试,教师呼拍。)

我们还可以怎样踏三拍子――教师边呼拍边用手示范下踏出弱拍的三拍子

4.学生随着教师钢琴弹奏的稳定拍点练习三拍子。师:你能随着老师弹奏速度的变化再来踏一踏三拍子吗?

总结:慢速可以踏出每个拍点;速度太快时只需要踏出强拍,身体重心随着强拍的转移,作前后或左右摇晃就行了。

5.加入旋律的三拍子的练习,截取部分圆舞曲的音调,变换成规整的旋律。师:现在加入旋律你还能踏出三拍子吗?想一想用哪种踏法更合适。

这个由“手”到“脚”,进而带动全身体验三拍子的过程,由易到难调动了学生的运动觉;由单纯的三拍子的拍点的感知发展到隐含在旋律中的拍点的感知,遵循了儿童音乐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实现了深度参与的目的。并且在此后的聆听过程中,不时调动脚上的律动,强化学生对圆舞曲节拍韵律的感知。

(二)借助教具功能,由浅入深个性体验

师:我们除了用脚踏出你听到的三拍子的变化,你还能从音乐中听到些什么?看看大家的耳朵够不够灵敏。

1.看图谱聆听第一圆舞曲。师:取出你们身后的纱巾,表现你所听到的音乐。(学生自由表现)

师:老师也想表现我听到的音乐(教师拎着纱巾按乐句,自下而上的运行,停在高处随音乐做两次抖动)……

2.学生看图谱依次听其他四个圆舞曲,并用纱巾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3.完整聆听《蓝色多瑙河》,踏着拍子,用纱巾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要求学生既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表现旋律的对比,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动一动。合理运用学具纱巾,请学生配合脚上的舞步,聆听主题,用纱巾的抖、顿、捋、挥等动作,上下、左右的方位表现出音乐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带来的动与静、急与缓、起与伏。让纱巾变成音乐的外化物,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共同参与,实现人乐的交融,让音乐的流动与顿挫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看见。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层次结合视觉体验来挖掘和培养学生对旋律与动觉之间的联觉能力,逐步启发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运用这种能力,达到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元素中,贴近生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感觉的就是节奏,身体是最先会对节奏和声响做出反应的,按音乐训练的顺序,节奏是第一步,通过身体的肢体律动是获得节奏感的首要途径。将节奏融于音乐,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身体律动来感受音乐,一方面促进学习者的感觉机能,另一方面透过肢体律动感觉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以身体为第一乐器,要求以动作表现音乐要素,将听到的、感受到的音乐表现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曲式等用动作表现出来。同时,律动也是以肌肉运动知觉的运用来训练节奏,以非形式化的全身律动来感应与音乐节奏相关的速度、快慢、节奏、长短、力度、强弱、大小声、节拍及其他元素,由此感受音乐及表现音乐。

二、进行音乐实践中的“声”“听”同步介入

在初步了解这首乐曲之后,带领学生演唱第一圆舞曲的a主题。这首乐曲最早是为合唱而写,并且第一圆舞曲a段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旋律的重复,上行分解式旋律进行,容易使人们记忆这个圆舞曲的一个经典主题,并且这部分音乐速度自由、节拍不是很明显、舞蹈性不强,反而歌唱性比较强。科普兰认为“辨识旋律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试着将它哼唱出来”。在儿童的世界中,歌唱是他们最自然的音乐方式,也是最符合其本性的、体验音乐的方式。从聆听角度看,歌唱是聆听的结果,唱得好必须听得好;反过来歌唱也是对聆听的强化。

因此,在学唱这部分旋律时,要求学生一边演唱唱名一边做柯尔文手势,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引导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教师不仅带着学生演唱旋律,还演唱了歌词,如此,不仅可以实现音乐感知,还能够促进音乐理解。可以说,歌唱外化聆听,深化体验,并检验聆听。

柯达伊主张用嗓音作乐器,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早期开始给予儿童直观的音乐体验。首先,以歌唱和律动为核心。此时儿童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从听觉、动觉、歌唱、操作、创意等多感官统合来对音乐做出反应,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觉,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音叉、柯尔文手势、唱名法、节奏名、符干字母谱等工具直观地在积累音感经验的基础上掌握音乐语言的听、唱、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达到儿童全感官整体性歌唱要求。

三、达成音乐欣赏中的“视”“听”联动感知

(一)“看”懂音乐,从流动的图谱开始

人的五种感官中,相通得最多的就是视觉与听觉。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这种感官相通的原理,针对每一个小圆舞曲的形态特征,设计了5幅图谱,并用flas制作成可以和音乐一起流动的线条,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第一圆舞曲a乐段: 第二圆舞曲a乐段:

第三圆舞曲a乐段: 第四圆舞曲a乐段:

第五圆舞曲a乐段:

通过画旋律线就能将听觉的线条转化成可视的线条,来表现音乐结构的清晰和音乐空间的灵动,而且图谱还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和回顾音乐主题。像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音”和“色”这两种不同感知器官却能在“音乐”这一共同载体上转换、融合和升华。因此,在设计图谱时,我也关注到了色彩和音乐之间的关联,用蓝色表现了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用红色表现了用定音鼓演奏的重音。

再如:在初听引子和第一圆舞曲a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乐器音色,我设计了如下乐器图谱:

师:接下来让我们安静聆听一首三拍子的音乐,请同学们用耳朵寻找音乐中明显的圆舞曲的节奏型,如果你听到了就跟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请你用动作表现出你听到的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把音乐和图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这种听、画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欣赏形式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听音乐时思想更加集中。

(二)“听”懂乐谱,从对应的图乐谱开始

乐谱是记录音乐的符号集合,每一个记号都会传递一种生动的声音,在第一圆舞曲出示乐谱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适度的发展学生借助乐谱欣赏音乐的意识;帮助学生将图谱、乐谱、音乐三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也为了丰富学生参与方式,在第一、第二圆舞曲动一动、画一画、唱一唱、奏一奏的基础上,将第三、第四圆舞的A主题对应的两幅图、乐谱同时呈现,然后,分别聆听这两个主题的音乐,启发学生选择与音乐相符合的图乐谱 (第三小圆舞曲与第二幅图乐谱相对应,第四小圆舞曲与第一幅图乐谱相对应)。明确的要求,挑战性的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视听注意力,学生依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并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非常容易地就能勾连到相对应的图乐谱,密切的将图乐谱与音乐信息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次动用纱巾,放松的表达自己所听到的音乐。达到人脑中“听一视一动”联觉反应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可以说,整节课中,利用舞蹈、律动、打击乐器伴奏,将抽象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发挥了通感的作用,充分运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曲式、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训练学生的全感官融合,即听觉、视觉、触觉、动觉、感觉等。这样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将学生全身的每个细胞都融入到音乐之中,把他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蹦蹦跳跳进入音乐的世界,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审美愉悦。培养学生具有听觉与视觉、动觉之间的联觉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运用联觉达到对音乐的多角度、多维度的想象和体验,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全感官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强调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儿童通过自身体验音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音乐学习成效。儿童的感知、记忆和学习心理特征表明,音乐学习需要全感官的参与,因为音乐是抽象的、无形的、流动的,决定着在教学中,学习环境经验也应该是动态的、全感官的、全面的。让儿童不断体验、观察、提升认知,激起他们对音乐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全感官音乐教学中不断积累音乐经验,发展其音乐性,这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担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君特・克莱南等,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1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的发展,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逐步出现需求失调的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外语教学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需求脱离进行深入探讨,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Market rules),符合供求关系的发展,为进一步有效解决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相对生产过剩(Relative overproduction)的问题迈向一个新台阶。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并期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束定芳,庄智象1)时下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百花争鸣,繁荣昌盛,出现了相对的生产过剩,更为头疼的是,许多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追捧标新立异,华而不实,无法对亟待解决的外语教学有实质性影响。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不足与偏移,有效进行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对外语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效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行引导,符合需求关系发展,促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课堂需求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所处困境为两个基本点,真正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切实用到实处,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重在对现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行有效需求分析,真正使外语教学理论研有所需,研有所用,研有所为。

一.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取得持久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大不足。经实践与研究证明,具体表现为:

1.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权钱干扰

在外语教学领域,许多出版社在外语教材上的竞争出现刺刀见红的地步。他们盲目攀比,违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供需关系,致使各地书籍琳琅满目,实用书籍寥寥无几。据一项可靠调查,许多读者在书店上基本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在金钱和名誉面前,一些院校和教师也失去判断力,为评职称和升职,导致各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表里不一,华而不实。

2.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畸形明显

在高等院校,一些外语教师听,说,读,写,译等水平极其一般,他们把主要焦点集中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需求。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若没有扎根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脱节,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实之花。

3.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驱动不力

王加兴(2001)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研究型人才为主和以实践型人才为主。2009年新增约5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大量实践型人才足以明证。然而目前外语教师旨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而在实践型人才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准备。并且在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是否需要理论,这些理论与培养研究性人才的外语教学理论有何异同,培养实践型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老师这些都不得而知。可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出现分歧与模糊。

二.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界定

1.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理论与需求分析模式(Requirements analysis model)的构建

马斯洛(1943)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从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需求阐述需求的等级。Stern(1983)在吸收前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独特的外语教学三层次模式:理论基础,中间层次和时间层次。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必须全面考虑到外语教学的相关因素,注意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了解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1)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需采取有效地教学模式。Slavin(1987)在卡罗尔学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QAIT模式,即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当性,教学诱因和时间。其犹如一根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链的力量。而外语教师大多出于自己的生活所迫,为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方面潜心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这样他们的需求(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来满足生理的需要)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就形成脱节。

2)安全上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很容易出于自身财产所有性,资源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和家庭经济安全。一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师处心竭虑承担一些国家级或省级重大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各项安全的考虑。Curran(1972)用SARD来小结其语言学习观,其中S代表security,学习者和教师之友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下,才可能进入成功的学习或工作状态。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很显然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来维持亲情,友情,爱情的正常关系无疑是一些外语教师的必然选择。Gudykunst提出的焦虑 和不确定性协调 (AUM)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张卫东(2009)从解剖AUM理论的入手 ,论证了跨文化交际与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相同属性 ,并以 AUM理论为指导 ,对课堂教学做了调查 ,分析了问题 ,挖掘了原因 ,提出了对策。这是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初步尝试。Shewell在采用路径分析法研究情感因素对外语

流损的影响时也发现: 外语学习者正面的语言态度和良好动机均可以有效防止语言流损。是影响外语流损的因素之一。Nagasawa通过对7名学习日语的美国学生的调查证实: 具有良好学习动情感和正面语言态度的学习者比对照组的外语流损程度要小。

4)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外语教师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的驱动力可能来自自我珍重,信心,成就,被他人珍重或自己的地位. Stephen等 ( 1985: 3)指出:当对要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 不适、 担忧时,便会产生焦虑感,并从四个方面表现出负面的忧虑: 1)自我概念; 2)负面行为结果; 3)对方给予负面评价;4)本群体成员给予负面评价。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必然想通过本次课建立、 维护、 巩固自己在学生中的印象和声望,避免任何负面的印象或来自学生与同事的批评。这也是获得尊重的有效来源。李清源和魏晓红(2009)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外语学习中, 情感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 感觉、 情绪、 态度等内心体验过程。 一些国外语言学家在谈到防止语言流损时提出要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 学习者的情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外语学习的行为和效果。

5) 自我实现的需求

通过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

图1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构建

2.需求分析模式的界定

“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已经遭到冲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将不复是人才,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 21 世纪将取代工具型人才成为外语人才的主体。 ” (文秋芳,2002)针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的严重失衡现象,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供求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市场供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国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研究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求较高的就业率从而占领稳定的教育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了解、 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 需求分析 ” 。Widdows on (1981)认为 ,需求指“ 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 。Hutchins on和 Waters (1987)指出 ,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 ,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

从内容上看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 目标需求分析 ”( 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 ( 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目标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 学习目的和外语水平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前的语言水平 ,调查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欠缺以及学习态度、 学习偏爱、 需求与期望等。目标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种模式是由 Munby (1978)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虑了学习者个人的语言需求 ,却忽视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认知和情感变量都有意识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2 Evans和 St . John (1998)对 Munby的模式进行了纠正和改进 ,拓宽了数据收集范围 ,增加了有关学习者学习不足、 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对所学课程的需求与期望以及课堂教学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两种模式同时开展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最好应该被看作是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种模式的结合 (余卫华 2002: 20 - 23)。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需求问题。王斌华等 ( 2003 )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英语需求呈明显的集中态势;大学英语教学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张雅萍 ( 2004)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是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根本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课程要求 》生群体。其次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需求 ,较少涉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

三.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理据

1.需求分析模式的理论理据

张云和曾凡桂(2006,7)认为,供需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涉及两个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和一种状态(供给- 需求状态) 。经济学中的产品生产是指厂商的行为,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意愿行为。生产厂商为市场提品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获取自身利益的满足。消费者购买市场中的产品,则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只有在市场中存在需求并且需求得到满足,即供给和需求实现了均衡时,生产者的行为才有存在的意义。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使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规律中得以体现”。(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1999)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在某一范围(全国或全球)内的读者的人数,根据对以上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做出对市场前景的预测等,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需求分析模式的实践理据

1)学生教材编写

一般来说 ,任何一套教材都应该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目的性、 系统性、 权威性、 参考性。(束定芳,张逸岗 60)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必须是针对某一特殊的对象 ,为某一特殊的目的服务的。同时有一个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 ,教材通过对大纲要求的细化 ,并通过对教学材料和练习活动的精心编排 ,这样使得教学目的明确化 ,易于实现。系统性是教材的精髓。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教材的使用者:学生。(General Serial No. 100) 准》 中得到了体现, 该 《标准》 对教材的定义是: 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比如课本、 练习册、 活动册、 故事书、 补充练习、 辅导资料、 自学手册、 录音带、 录像带、 报刊、 广播电视节目、 幻灯片、 照片、 卡片、 教学实物、 计算机软件等等。总之 ,凡是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脱离实际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只能空中楼阁。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 “根本”,所以权威性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何提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权威性,使其满足当下外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价值规律。真正使外语教学研究教材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学习环境 ,我们应该立足国内 ,开发适合中国学生实际的外语教材。国外有许多现成的好教材 ,但再好也仅作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补充和参考资料 ,因为它们毕竟没有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我们特殊的外语学习环境。

2)课堂设计监控

在教育传播中,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阐释了传送同一信息的渠道不只一种。“谁”提出了对信息的控制问题;“说了什么”是内容分析研究的主题;“通过什么渠道”是对媒介做分析研究;“对谁说的”是对接收者和受众的分析研究;“有何效果”则是对整个传播过程的结果进行的分析。拉斯韦尔的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课堂上如何监控,怎样更好监控,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作为教学,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课堂中需考虑其传播手段,时效性,持久性和受众参与教学的程度。学生(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外语教师发出的信息经课堂教学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在改变受众固有立场、观点上有多大威力这一方面,但也涉及了大众传播对社会及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效果研究一直都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历史最长、争议最大、最有现实意义的环节。盛群力等人(1998 :118 - 271)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实际实行的程序,一般分为总体教学策略、 知识教学策略和技能教学策略。可看出,这比较全面地从根本上认识外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角度也在不断调整,但对其基本特征的把握仍然是最关键的。

3)外语师生专攻统一

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 的需求分析,推广和实施新模式 ,教师信念有必要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如语言信念,学习信念,学习者信念,教师角色信念,教学信念,课堂信念和整和转变 。学生及所需要的是教师提高语言能力,减轻工作量,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新模式的指导和培训,学校对大学英语改革的支持,教学方法的改善,无需全部将理论运用其中。(陈冰冰,陈坚林 14)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和作用、教和学的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内容等应为培训重点;其次 ,应强调信息技术与外语实际课堂相结合 ,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培训重点为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 ,而不是技术本身 (陈琦 , 1997: 63)。因而,将教师的专攻方向与学生课堂所学有机结合尤为必要。

3.需求分析模式的反思理据

香农-韦弗模型原是用于研究电报通信过程的,起初是单向直线式模型,在原来基础上,加入了反馈因素,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人类的传播过程。图3显示的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需求分析模式关系图包括六个组成部分:

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信源代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编码代表课堂教学备案,信道代表课堂教学过程,干扰代表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在干扰和外在干预,译码代表外语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的接受过程,信宿代表学生(受者)。反馈代表学生所学反馈课堂教学的验证效度。语言游戏的特征是参与,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翻译教学成为 ‘语言与活动交织而组成的整体’ 。……在发现命题、 提出命题、 初步解释命题时,老师是主导的;在理解命题、 接受命题、 实施命题(学生做作业) 时,学生则是主导的。 ” (刘宓庆,2003 :236) 其事实上,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理论的兴趣和理解不容乐观,这多少反映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产生脱节。真正认识外语教学的本质和精髓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需求分析模式的应用

1.理论知识拓展层面

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外语教学作为我国外语学科中的主干也是备受重视,然而在科学研究、 方法探索、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辞书编纂、教材建设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发展,值得研讨。对于英语教学这样一个宽泛庞杂的领域进行描述,有必要采用合理的理论框架。只有在这两个前提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在更为理性和概括的基础上,描述其发展脉络,凸现学科特征,针对中国语境中英语教学的 “时效性” 问题(胡壮麟2003 ;刘润清,戴曼纯 2003) ,做好研究,找出对策,创新教学。随着Sapir 和Bloomfield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实验室技术(听说法)和C. Roger 的人文心理学的观点(沉默法) 等教学法不断出现,Hymes 语言交际能力理念的提出也得到了语言教师的积极响应,在语言教学领域里获得了自听说法问世以来第性的变革。90 年代以来,J . Lave & E. Wenger (1991) 通过对不同行业中技能学习模式的调查, 提出了社会实践的学习理论, 强调一种自然学习的方法, 其中 “合作协商计划” 的理念(cf. Haneda 1997) 。D. Brown (1975) 曾言,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 每隔四分之一世纪就有一次范式交替现象出现。在创新发展文化底蕴的促动之下,北美语言教学界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理念与方法上的推陈出新。以上外语理论研究的发展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考证。必须以理论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这是需求分析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实践技能提高层面

长久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 —当学习或习得另一语言之时,新的语言系统的建立是否对原有语言系统产生结构性影响? 这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90 年代以来,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完善与普及,认知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Kiernan 1998 ; Crane & Richardson1999) 。科学家发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人类大脑在词汇存储和加工方面体现出一种多元系统的表征。在母语和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从小学习两种语言的人,在话语产生过程中,大脑皮层只在一个区域被激活;青少年时期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皮层分别在两个区域被激活。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语言学习中长期存在了无定论的 “临界理论假设” 提供了一种来自于神经学的理论证明。相关研究还证明,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的工作范围在大脑前庭中表现出一种可以在空间上解析分离的特征,这就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生理学的基础( Kim , Relkin , Lee & Hirsch 1997 ; Blakeslee 1997) 。Bax (2004)将这种观念称为 “交际法态度” 。 “交际法态度” 在我国颇为流行。尤其是自 《英语课程标准》 倡导 “任务型” 的教学途径以来,几乎在全国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中掀起了新一轮的交际教学热潮。甚至有人提出,“交际法原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灵魂,没有交际法原则就没有现代英语教学法” (程同春,2004) 。这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理论需求分析模式需有交际的基本功能。

3.科研技能提升层面

海氏认为乔氏的 “语言能力” 概念未能全面揭示人的语言能力,因为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他能否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还要看他说出的句子是否符合当时的语境需要,看他是否知道何时何地说何种话以及如何说,Hymes由此提出了 “交际能力” 的四个参数:可能性、 可行性、 合适性、 表现性。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确实有很大成果但科研的发展大多需建立在教学实践的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