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客体特征 青少年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的70年代迄今为止,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案犯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可见,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难题。青少年犯罪特征在新时代呈现新动向,对青少年犯罪特征的研究应从犯罪客体特征、行为特征、心里特征三大方面综合进行分析。
一、犯罪客体特征
犯罪客体即为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青少年犯罪所侵犯的犯罪客体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五章中侵犯公民的财产罪、第四章中的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罪、第六章规定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其次为《刑法》第三章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四章规定的侵犯公民民利罪,至于《刑法》规定的则因为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几乎为没有。
青少年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以侵犯公民财产罪中的盗窃罪和抢劫罪为主,据统计,这两项罪排在青少年各类犯罪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其次为故意伤害和罪,位居青少年各类犯罪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寻衅滋事罪也占了很大比重,约排在青少年犯罪的第五位。
二、犯罪行为特征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青少年按年龄可以分为未成年人和25岁以下成年人,未成年人因其心智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定格在理想化和片面化的境地中,容易导致突发性犯罪,进而出现反复性和传导性的犯罪现象,出现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成年人相比于未成年人在心智上和经验上都要丰富和成熟,但因没有丰厚的实践体验,也容易导致暴力型犯罪和团体性犯罪。
1.反复性
青少年犯罪的反复性主要表现在犯罪屡教不改,容易重复犯罪。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因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容易被煽动而实施犯罪,犯罪后很难认清犯罪事实,又因受利益心理和报复心态的驱使,实施多次犯罪。
2.突发性
青少年犯罪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因其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目的单一,随意性强,较少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这也是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相切合的,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特征。
3.传导性
青少年犯罪的传导性是指青少年犯罪容易传染。青少年因其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薄弱,自我认识不够透彻,易受诱导,相互传染,导致犯罪的团体化,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重视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传导性。
4.暴力化
青少年犯罪由软性犯罪逐渐走向硬性犯罪,暴力化程度有所增强。青少年由以往的侵犯财产罪扩大到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随之而来的是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倾向。
5.团体化
青少年倾向于团体犯罪,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人。单独实施犯罪的比例并不高。这是因为青少年犯罪大多是受别人影响实施犯罪行为,进而组成团体犯罪。另一方面,青少年思虑不深,体格力量、犯罪技巧未强大到单独实施犯罪的地步,这也是青少年犯罪团体化的原因。
6.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是出现了犯罪低龄化,指的是青少年犯罪年龄降低, 从以往的14周岁降低到12、13周岁之间。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一大重点,阻止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成为各国的一项首要任务。
三、心理特征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实施犯罪表现的心理方面的特征。青少年的心理意识总的特征是缺乏成熟稳度、缺少考量,容易导致激情犯罪、冲动犯罪;犯罪动机简单,犯罪目的通常是出于报复。青少年犯罪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趋利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以盗窃罪、抢劫罪为主,有时为了小利而不惜歪曲事实、虚构事实,用极端语言讽刺、侮辱他人,不择手段。这可以反映青少年犯罪通常是受了物质利益的驱使。
2.报复性
青少年犯罪带有强烈的报复性,是其寻求发泄的手段,也是符合其年龄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人,都不会主动犯罪,但是因为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者由于利益的驱使,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实施犯罪。
3.幼稚性
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这是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一大特点。青少年的优幼稚本身不能导致犯罪,但是在遭受一系列刺激或者打击下,丧失对是非能力的认识,在他人怂恿下实施犯罪。
4.冲动性
青少年易于冲动而实施犯罪。在不少的法庭案例中,青少年都是因为一时性格冲动而实施犯罪,比如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在其犯罪后,却后悔不已。
5.模仿性
青少年的模仿性集中体现在未成年人当中。未成年人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模仿他人的犯罪行为,受到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又遭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诱使,从而实施犯罪。
四、结语
青少年犯罪的三大特征,心理特征是其内在因素,行为特征是其表现形式,犯罪客体特征是其在法律上的表现。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浩如烟海,本文对青少年犯罪特征加以探讨,定格于青少年犯罪特征这一点,从青少年犯罪特征的三大特征进行论述,力求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以独特的视觉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做理论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虎,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鞠青,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J].2007-09-30
篇2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措施
近二三十年来,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其数量越来越多,手段、后果等也越来越严重。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相比较80年代而言有下降之势,但仍十分的严重: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2000年以来,青少年犯罪数量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情节也非常恶劣;而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差不多已涉及到整个犯罪领域,而且重大案件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尤其是在盗窃、抢劫、杀人以及等案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的严峻形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治安,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成为了我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一、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不良影响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性相结合,导致正常社会文化和道德关系内化失调的结果。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各种各样、十分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青少年遇到问题时心理不稳定、情绪极易波动,遭受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等的心理特征,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此时的他们生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又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上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因此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诱惑时,就容易实施犯罪活动,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2. 青少年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这又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原因。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 不和谐的家庭、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等是形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客观原因。
不和谐的家庭、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促成青少年不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一定程度使子女扭曲了自己的个性,从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需要指出的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是父母离异,造成了子女心灵上深深的伤害;其二是家庭经济的条件基础差,甚至使子女食不果腹,从而造成青少年实施偷、抢等违法犯罪行为;其三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比如粗暴,这主要体现在当子女犯错或成绩不好时,父母的对策不是打就是骂;其四是父母不良行为,比如游手好闲、无恶不作等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其五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孩子要什么就给其什么,尽力满足其需求,这样逐渐地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的心理;其六是父母对子女不够关心,没有履行好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于是长此以往,青少年变得孤独、自卑、怨恨、狂妄,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目的不够明确,存在教育错位、制度不完善等等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义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错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听命于考试,学生听命于分数,教师和家长听命于升学,这都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教育的创新性本质,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身心健康也没有受到关怀,加之,学校教育制度不完善,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不够甚至缺乏,从而也就使得青少年对法律认识不够深刻甚至连一些法律常识都不知道,导致了他们走上犯罪之路,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是诱发青少年的犯罪的客观原因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一类似的错误思想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很多青少年首先在思想上就得不到一个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于是,人与人之间就开始了真正利益上的争夺,甚至那些为我们做榜样的官员们也因此而走上了贪污这一条毁灭性的人生道路,这使我们的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的糟糕。而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自身没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因而,面对物质、金钱等极具诱惑性的东西,他们根本无法抵御想去占有的心理,而又迫于种种无奈,从而想出了一些极端的办法去追求那些利益,最后也因为他们的极端行为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一出生就和家庭中的一切尤其与父母的教育就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家长就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等等,比如:发现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先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让他把情绪基本稳定下来,再去了解他情绪不好的原因,是不是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或者是不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等;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给予他们安慰、支持和鼓励。而且,作为家长还应该在行为和语言上给孩子做榜样,父母之间也要处理好夫妻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家的幸福。除此之外,家庭教育还应该要注重方法,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常识和方法。要与子女经常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从而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此才能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二)、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学校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大都是在学校的影响下不断成长的,所以学校教育对我们每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抓好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第一,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操,丰富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加强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清楚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等等,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第三、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从而增长他们的社会知识,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学校还应该重视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并对他们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教育,使他们走出问题的阴影。
(三)、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过程中,社会教育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加强各种社会教育,努力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项事务。一是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对那些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健康成长的场所加以严格管理并实施监督和限制,对非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在此需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网吧的检查、管理,做好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工作。二是做好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良作用,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三是加强对犯错未成年人的指引、帮助。一方面学校、司法机关要与犯错青少年的家长建立联系,定期与其沟通,时常了解情况,采取各种帮助教育措施。特别是要共同为经劳动改造回归社会的青少年学习、就业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其改善以及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树立改过自新的典型,以此既教育自己,又教育他人,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根据不同的社会实际,不断探索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思路、新办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抑制,青少年犯罪,使社会治安越来越好,社会安定有序,从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艳丽.《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学术期刊). 《研究生法学》 2007年5期
【2】王志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分析》(学术期刊).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1年6期
【3】魏树林. 《民族地区青少年暴力犯罪与社会工作介入——以恩施地区巴东县为例》(学位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 2008
【4】张志琦. 《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及对策述要》(学术期刊).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3期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罪犯;青少年犯罪心理;再社会化;社区矫正
再社会化是在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是一种带有弥补、补救、矫正性质的社会化。再社会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再社会化既可以是自愿的,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而去适应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又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指,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比如我们所探讨的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当前国内学者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防治以及成年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但对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却很少提及,而在这个问题上外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中国,由于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导致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变得相当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成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就世界范围而言,青少年犯罪已经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而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也相当严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一份由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黄顺祥在2012年的非官方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团伙作案占到青少年犯罪中的75%;未成年犯初中以下学历的占9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迅猛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或新兴城镇;犯抢劫、、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五类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犯罪约占全部犯罪的50%左右;今年来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智力化犯罪不断增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趋于低龄化、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直致力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但是由于社会的各种因素以及青少年发育年龄提前、频繁接受暴力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不容乐观。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综合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对人的性格最易产生影响,且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家庭。通过对一些青少年犯罪背景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的行为以及心理特点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家庭有关:很多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状况不佳,或是父母离异、成长于单亲家庭,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缺少父母关爱,亦或是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关系不融洽等等。
2.个人因素
当日益增长的个人需求与欲望不能与现有社会结构相适应时,就会出现“欲求不满”的情况。由于思想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青少年极易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付出违法犯罪的代价。最典型的就是青少年因好奇而吸毒、观看导致最后犯下盗窃、抢劫甚至是贩毒、等罪行。
3.外在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道德下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各种不良风气弥漫,青少年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被误导,加之惰性、虚荣心的驱使,最后也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
(一)我国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现状
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和成年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对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问题却少有提及,而在这个问题上外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就我国而言,由于受现有刑法体系和社会条件限制,对青少年罪犯的处罚主要还是运用监禁刑,即使我国法律有相关规定明确区分青少年罪犯与成年人罪犯。然而,就监禁刑本身而言,它是无法适用于处于心理发育期的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对青少年罪犯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令他们在刑满释放后仍可能重新犯罪。
(二)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的定位
青少年罪犯是特殊的罪犯,其特殊性表现在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包括对未成年人案件的不公开审理、减轻处罚等措施。对于青少年罪犯的再社会化,我们不能仅仅将其监禁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监狱等场所进行强制性改造,更应该将其重置于社会内,使其主动的接受矫正,这种矫正就是胡忠惠老师所倡导的社区矫正,一种开放式的矫正方式。其主要理由如下:
1.我国目前对待青少年罪犯的处罚主要为监禁刑
虽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监狱等机构能够矫正和改造罪犯的犯罪心理,但是封闭式的改造毕竟无法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接轨,有时候非但不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使青少年更为偏激。就青少年本身而言,无论是其身体还是思想都处于发育阶段,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如果我们无法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且众所周知,监狱就如同一个大染缸,各类型的罪犯都有,青少年被监禁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其中的不良影响。再者,青少年罪犯在被释放后面临着监禁标签效应,会遭到社会的排斥,使他们的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篇4
【关键词】法律意识;青少年犯罪;途径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严峻,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并早已成为一个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青少年犯罪这一热点问题的探讨,提出很多关于青少年犯错的课题,有究其原因的,也有探讨预防的。本文则主要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法律意识方面的加强能够抵制青少年犯罪的多发现象。
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就一直处于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发展局面。但是伴随着快速增长的经济,我们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大量增加就是社会转型中的负面效应之一。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日益增多,也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忧虑,更是各政法部门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政府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社会资源,也已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实行了强力的综合治理,虽然控制了犯罪现象增长的势头,可是青少年的犯罪现象还是依旧存在。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轻松看出,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手段暴力化等特点,而导致犯罪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并多元的。这些不断产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严重威胁着当今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一个严峻而又长期的社会问题。
二、加强法律意识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
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大多是这个社会一些消极因素的集合。就像医生可以通过人体症状诊断内在病理变化一样,通过青少年犯罪的表象,完全可以观察出这个社会在价值观或者规范体系上存在着的一些缺陷和弊端。只有正视这些弊端,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抑制那些社会性的致罪因素。而在那些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中,必须要得到重视的就是教育,我国的教育水平从总体上来讲比较落后,我国公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7年,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12年。对于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也相对薄弱,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主体都表现出对于法律意识的淡漠与缺乏。我国有学者曾对中、小学生进行过大规模的法律意识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法律知识的接受深度与力度上不够,对法律没有正确的理解,甚至有些都存在着偏见。但是,法律知识的贫乏并不与犯罪存在直接的联系,法盲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欠缺,在犯罪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往往表明有具体的道德心理缺陷(贪婪、残忍、社会违拗等)。因此法律意识的加强,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向青少年们传授法律知识,而是让他们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并学会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行为方法,以此实现个人的法律社会化。个人的法律社会化就是把受当时社会的法律保护的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规范体系,这种价值规范体系正是组成个人的法律行为的基础。因此,预防犯罪的法律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法律意识的教育与加强。由此也就可以看出,要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就必须要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法律教育。通过特别的教育活动把社会规范传授给他们,要在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尚未成熟之时,根据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传授到他们心理,并实际教会他们该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当青少年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时,自然就不会做一些违背社会规则的行为,这样也就会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产生。
三、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如果青少年已经具备了非常正确的法律意识,那么他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明确的知道,在行使自身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关的义务,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青少年若形成了正确的法律观,不仅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还将引领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会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给予自觉抵制和谴责。
对于法律意识的加强,要以条文教育为基础。而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法律教育,主要依据的是《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还有《刑法》中的犯罪的构成,最开始通过对这些法律条文的梳理与讲解,让青少年们能够切实的了解到和违法犯罪有联系的法律知识,即是公民都有哪些基本义务,又有哪些基本权利,侵犯他人权利的犯罪行为又是怎么规定的,细致的分析与讲解有助于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但只靠条文教育来增强青少年们的法律意识,就达到他们自觉调整行为的状态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他们法律意识的加强,还必须上升到意识教育。因为虽然说条文教育是加强与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基础,但是它又相对生硬没有切实感,离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太远,很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法律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加强自身规范,但是一旦课程结束,这些约束可能也就消失了。而意识教育正好克服了这些弊端,意识教育有着这样的内涵:从法理角度来说,法律是规定人与人之间义务和权利的社会规范。法律的功能是实现对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调整,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是社会主体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是稳定的,整个社会才能是稳定的。这样的法律意识教育,青少年才能真正的懂得法律、国家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行为模式教育”上升到了“意识教育”。这种教育会真正培养起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并逐步内化于青少年的行动之中。
四、结语
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让很多人都痛心疾首,但是对于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加强却不能靠一个人一时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共同爱护与关心以及法律教育工作上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璇.从收容教养制度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J].法制与社会,2013(09).
篇5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手段日趋多样
1.暴力化。当前,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总量中,虽然仍以盗窃居多,但近年来杀人、抢劫、等暴力性犯罪明显增多,有的青少年犯罪分子集凶杀、抢劫、于一身,有的连续作案,财物数额之大、危害之重,令人吃惊。
2.成人化。一些青少年犯罪,作案前有预谋策划,作案中有行动分工,作案后破坏现场,消灭罪证,反侦察手段很高强。青少年团伙犯罪正在逐渐成人化,在一些商品贸易集中地区,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公开充当经营者的保护人,插手追偿经营人员之间的债务,对债务人往往实施威逼、绑架、、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3.智能化。国外犯罪学家将犯罪划分为传统型和新型两类。传统型犯罪,主要指盗窃、抢劫、、谋杀等常见的犯罪;新类型犯罪,主要指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的犯罪,如利用电脑、窃听技术、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等技术进行的犯罪。新型犯罪的未成年人主体往往文化层次较高、拥有一定的技术并将高科技技能用于犯罪,使新型犯罪呈现出智能化趋势。
4.团伙化。据有关统计,青少年结伙犯罪占到70%左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是结伙行动,这和青少年喜爱合群的自身特点有关,而且在实施犯罪时,团伙更容易得手。近年来社会上武侠小说、武侠片、警匪片和描写黑社会的影视片泛滥,青少年自控能力弱,易模仿其中的犯罪情节与手法,结成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犯罪性质日趋复杂
1.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受年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在犯罪过程中目的比较单一,随意性强,其犯罪行为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就实施完毕,这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诱发犯罪动机。有关统计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具有突发性质的案件约占57%。
2.反复性。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被劳改劳教后,不但思想未能得到改造,反而受到交叉感染,由“单面手”变成“多面手”,以至成为惯犯。有的劳教释放后在团伙的引诱、威逼下又旧病复发;有的释放后,带着“报复社会”的心态重新走向犯罪。据有关资料统计,重新犯罪者达到青少年犯罪人数的30%。
3.恶劣性。近年来,青少年在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近十年中,青少年杀人罪占全部杀人案犯的50%左右,流氓案犯占70%以上,案犯占55%以上,伤害案犯占67%以上。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残忍,暴力性加重,社会影响恶劣。
(三)犯罪年龄日趋低龄
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越来越趋向低龄。九十年代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以上,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已下降至15.7岁,最小的案犯甚至仅14岁。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因。具有易受暗示的心理,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心理水平较低,极易接受引诱,从而误入岐途;具有性困惑的心理,青少年正是对异性产生强烈好奇心和探求欲的时期,在某些因素激发下会产生犯罪动机。具有逆反心理,较容易在沾染某些不良风气后走上犯罪道路;具有从众心理,特别容易结成小群体一哄而起;具有显众心理,逞强好胜,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在不良因素的引诱下违法犯罪;具有“拜金”心理,养成青少年好逸恶劳、挥金如土、肆意享用的恶劣品行,产生对金钱的崇尚心理;具有嫉妒心理,因他人的荣誉、地位、学识以及财产、爱情、成就等诱发嫉妒心理,从而丧失理智,不能正确对待而导致犯罪;具有戏虐心理,因其缺乏自控力,难以估量事情的后果,容易由制造“恶作剧”演变为违法犯罪;具有报复心理,通常与本人受惩罚和批评后,因仇恨、愤恨、嫉妒等发生报复犯罪。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崇尚拜金主义,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动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中较大比例是为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而铤而走险。武汉市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多数人缺乏正确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理想。表示追求享受的占72.8%;追求金钱的占70.3%;追求权势的占59.2%;而追求知识的仅占8.6%。相当部分人员信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人生不吃喝玩乐,青春白过”等人生哲学。
3.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私欲膨胀,走上犯罪道路。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标准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高消费的刺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袭,使一部分青少年之间盲目攀比,以致为了满足贪欲而以身试法。由于对社会丑恶现象缺乏判断和认识,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冷漠、仇视的心理。对于社会上的腐败和特权现象,盲目断言权大于法,于是公然藐视法纪,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责任人,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和生活方式习惯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违法犯罪。据某市检察院去年批捕的未成人犯罪嫌疑人中,大部分都因上述因素,而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社会等不正常心态,从而导致失足犯罪。
篇6
关键词:加强;问题青少年;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65-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也有极少数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而实施犯罪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问题青少年。问题青少年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预防和减少问题青少年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如何加强对问题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问题,笔者到遵义市红花岗区政法委、教育局、公安分局、看守所、监狱等部门进行了调研,查阅了有关资料,掌握了红花岗区青少年犯罪的一些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一、问题青少年现状
1.犯罪人员低龄化。红花岗区公安机关抓获的25岁以下青少年刑事案件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低龄化。2009年逮捕青少年犯罪人员506人,其中未成年犯罪人员202人,占青少年犯罪人员总数的40%。2010年逮捕青少年犯罪人员513人,其中未成年犯罪人员232人,占青少年犯罪人员总数的45%。2011年1至11月,逮捕青少年犯罪人员445人,其中未成年犯罪人员208人,占青少年犯罪人员总数的47%,年龄最小的甚至不满10岁。
2.犯罪动机财产化。违法犯罪的类型相对集中,以涉财型犯罪为主。犯罪青少年在主观上有强烈或畸形的物质需求,向往不劳而获的生活,客观上又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追求金钱财物、贪图享受和寻求刺激,如上餐馆吃喝、上发廊洗头、上网聊天等,家庭如不能满足其欲望,往往不惜以身试法,便“自谋经费”,进行盗窃或抢劫作案。近年来红花岗区青少年参与抢劫等恶性案件大幅度上升,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再单一,涉及数种犯罪,情节更为严重。
3.犯罪方式团伙化。问题青少年很容易纠合在一起,结成“帮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在江湖义气的支配下,相互感染和影响,结成“拜把子弟兄”,通过排位次,喝血酒等方式加深感情,有预谋地进行团伙犯罪;在行动上有一定的协同性,首犯和从犯比较明确,在作案时相互支持、配合和掩护。有的犯罪团伙日趋隐蔽和职业化,以共同作案为主,特别是寻衅滋事、抢劫、盗窃的共同犯罪情况尤为突出,这些带“帮会”性质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多由16岁左右的问题少年组成,通过互联网消息、互相联络,组织械斗,成为社会治安的严重隐患,暴力程度和危害后果日趋严重。
4.犯罪行为重复化。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初次违法犯罪时,他们总是警告自己:“只干一次”,而在新的犯罪诱因前,又往往控制不住,继续犯罪。就这样在犯罪、悔改、再犯罪、再悔改之间反反复复,使其再犯罪时胆子更大、反侦查能力更强,进入恶性循环。
二、问题青少年的形成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表现为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问题青少年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在网络中存在着不文明、不诚信、不负责任等问题,虚假信息、过激言论污染着网络环境,青少年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增加了辨别真伪的难度。网吧和一些消费较低的娱乐场所已经成为问题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的主要集聚地和案件发源地。
2.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些学生思想品德“滑坡”。有的老师缺乏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使这些学生成绩快速下降,产生厌学情绪[1],导致逃学、辍学。一些初中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加之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遵义市第二看守所关押的252名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中有68.5%的人曾因不遵守纪律被老师体罚或停课,有68%的人在学习成绩下降时,受到过教师和家长责骂体罚。此外,由于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够,导致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据统计,红花岗区问题青少年犯罪人员中法盲人数占41%。
3.个人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青少年的生理成长与其心理成长不协调,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健康发展滞后,追求自由,意欲摆脱家庭师长的束缚,但他们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1]。有些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心理长期受抑,感到苦闷,同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攀比心理严重,精神极度空虚[2],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4.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的身心会得到健康发展;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家庭对青少年管教不严,易使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欠佳,孩子有了过错,不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是又打又骂,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素质偏低,整天沉溺于酗酒、打牌、赌博,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的父母离异或犯罪,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容易产生孤傲冷漠心理,有的甚至逃学、辍学,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少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5.危害的影响。不仅对吸毒者身体和精神产生双重危害,也是引发抢劫、抢夺、盗窃、诈骗、杀人、伤害、绑架、等严重犯罪及等违法行为的一个根源。据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底,红花岗区累计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达3099人,其中青少年占60%,且男性吸毒者80%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女性吸毒者80%从事过活动。
三、预防和减少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针对红花岗区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对预防和减少问题青少年犯罪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要努力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公安、文化、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责任到位,合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发挥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齐抓共管,建立起预防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
2.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父母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多给孩子支持和鼓励。父母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指责,不要埋怨,而要关心他、用爱心去感化孩子,提升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3]。
3.强化学校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健全德育工作机构,拓展德育阵地,丰富德育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要主动与家长、社会各方面配合,建立校外教育网络,使学生在校有人教育,出校有人管理,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管理合力。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办好问题青少年矫治学校,将问题青少年集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挽救问题青少年,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青少年对社会的危害。
4.提高社区防范水平。社区是未成年人除了家庭、学校之外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防范水平。要健全帮教制度,积极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防止其对青少年的恶性传染和教唆。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重点对外来的问题青少年进行监管。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学校教育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整治文化娱乐场所,加强对网吧的治理整治,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行为。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顿检查,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5.健全帮教安置机制。从实际出发,了解掌握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思想动态,落实好帮教措施。政法部门在帮教中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抓好“三个延伸”:向前延伸,抓好违法前教育,到学校、社会、家庭中进行法制教育;向中延伸,加强监所管理,搞好改造教育工作;向后延伸,做好刑满释放后的帮助教育,巩固改造成果。司法、劳教部门要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充分利用“少年管教所”平台,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既要组织劳教青少年从事生产劳动,又要组织他们学习文化和专业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总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紧密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问题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柳晓森.“问题少年”哪里出了问题?[N].人民日报,2004-
06-09(13).
[2]胡礼彪.试论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2).
[3]林广森.试论我国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0,(9).
Thinking on the Enhancement to Control and Educate Problem Teenagers
ZHOU Lu
(Marxism-Leninism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563002,China)
篇7
【关键词】家庭冷暴力;青少年犯罪;犯罪学
家庭作为学习的第一站和首要生活场所,其氛围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理塑造具有重大影响。与传统的“热暴力”相比,在社会转型期突出的“冷暴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同样具危害性,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一、家庭冷暴力概述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第2条虽然确认了家庭冷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其也存在对家庭冷暴力概念阐述的不足之处,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家庭冷暴力概念界定的参差不齐。青少年如果从小就处于家庭冷暴力的压抑氛围下,潜移默化学会用恶意诋毁、讽刺挖苦、漠视、疏远这些方式来处理问题的话,成家之后也很可能采取冷暴力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相比于同时期普通家庭的青少年来说,实施家庭冷暴力的可能性更高。
二、家庭冷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具有相关性
家庭原有功能的缺失、家庭成员关系的不和谐、家庭结构的破裂等都属于病态家庭的类型,而家庭冷暴力在多种家庭问题中最具典型性,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冷暴力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不论是夫妻双方发生的家庭冷暴力,或者是直接针对青少年的家庭冷暴力,都会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冷暴力主要存在于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城乡结合和新的城市地区的夫妻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冷暴力,进一步扩大家庭冷暴力的范围。相比而言,传统的家庭热暴力呈现下降趋势,而以精神上压迫为特征的家庭冷暴力趋于加强,危害更大。
(二)家庭冷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动机
生活中经历过或者正在长期遭受家庭冷暴力的青少年与正常家庭中拥有温情的青少年相比较,更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问题。在家中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向父母寻求帮助,对于父母的依恋就会减弱,亲情的纽带难以维系。青少年最初是通过行为越轨把内心积压的不满与愤怒发泄出来,但渐渐地一般的越轨行为已经无法满足其不平衡的心理,从而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从一般的违法行为模式逐演变为犯罪模式。
(三)家庭冷暴力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受家庭冷暴力伤害的青少年一般会产生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阴郁、内向、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另一种则是叛逆、难管教。第一种类型的青少年多是在幼童时期就已经开始遭受家庭冷暴力,该类型的青少年实施故意伤害犯罪居多,很少参与有组织犯罪,但犯罪过后,通常会产生愧疚、罪恶感。而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性格上表现为叛逆,行事风格上容易出现极端行为,体现在青少年暴力性犯罪、财产性犯罪以及犯罪的数量逐年递增。
三、防治家庭冷暴力的措施
(一)从家庭方面预防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防治青少年越轨的首个关卡,但家庭功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有所弱化。因此,从家庭方面防治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首要任务是强化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预防家庭冷暴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当摒弃“非打即骂”的糟粕教育方式,采取适当的方式,尊重孩子的人格,及时沟通。
(二)从学校方面防治家庭冷暴力
家庭暴力虽然在家庭内部发生,但青少年至少有1/3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与教师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教师基于关心和呵护学生的职业素养,相较于普通人而言,使其能更敏锐发现和解决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一旦教师发现有学生遭受家庭冷暴力后,应当及时进行干涉和保护该学生,向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报告,采取进一步措施与家长交涉、疏导。教师对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沟通能够起到压力缓冲与部分削减的作用,更有利于家庭冷暴力问题的解决。
(三)从社会方面防治家庭冷暴力
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儿童、青少年保护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青少年福利机构来处理青少年事宜,从儿童青少年福利的视角而言,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儿童和青少年事务的组织,并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资源,由该组织牵头,联合教育、司法部门就青少年方面的事项展开工作,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推动青少年福利落到实处,各方共同努力防控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诱因。
四、结语
家庭冷暴力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对家庭冷暴力防控从源头采取措施最有效果,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关爱就能增强青少年的依恋,当家庭冷暴力对青少年造成初步伤害后,学校与教师及时发现处理,防止对其造成二次伤害,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随时提供帮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发挥效力,铸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火墙。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立项指导项目“家庭冷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610299083X)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游佳文(1995.11-),女,福建建瓯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法学系,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学。
参考文献:
[1]张良驯.与普通中学生对比的未成年犯家庭特征[J].A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及其预防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手段残暴程度,影响之恶劣对社会仍产生着较大影响。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
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工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
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开展全方位法制教育,建立一般预防长效机制
1.大力推行“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将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应围绕职业院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开展活动。司法机关应在各职业院校中建立青少年维权小组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指导中心,经常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动态,与学校共商对策。既可采用传统的入学法制教育讲座、座谈会、模拟法庭、知识测验、演讲比赛、法律征文等形式;或在教学课件中插入法律视频、动漫等体裁,寓教于乐,使学生们“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甚至可结合新时代法律、德育教育背景开展以“阅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好电影、浏览一个好网站、朗诵一首好诗、唱一首好歌”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普法中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法律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广为接受。
2.将“法制信箱”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架起与学生的沟通桥梁
为及时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司法关怀,可在各职业院校设立“法制信箱”,指定专门的司法人员定期取阅信件进行答疑,畅通和学生的沟通渠道。对实名提问的,可通过各职业院校内的心理咨询老师寻找学生本人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解惑。对匿名提问的,可将问题汇集并统一在定期的法制讲座中给予解答。对集中反映某类问题的,可在法律宣传日活动中采编相关案例和开辟专栏加大宣传力度。
3.组建关怀青少年成长专业人才库,确保预防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
为确保在校学生可以得到长期而专业的关注,司法机关可以与各职业院校内的法律专业教师共同成立专门的法制宣教青年志愿者队伍,定期轮流到各学校进行授课,将多年的法律感悟与办案体会与在校学生分享,并通过经办的相关案例给予学生深刻的警醒,防止由于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教育预防工作与现实脱节,使预防工作有一支人才库作为坚强后盾,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
(二)管理青少年日常行为
青少年正处在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他们开
展建设性的业余活动,能够有效预防他们的犯罪行为。
第一,组织丰富的业余活动。犯罪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很多犯罪行为是在闲暇进行的,因为在闲暇时间社会控制很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闲暇时间受到不良影响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如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间, 他们就没有时间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尽可能地用积极有效、 充满趣味的业余活动, 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间,预防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不良交往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应当重视组织社会力量切实帮助青少年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家庭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 多种心理问题等。
第三,控制不良行为。对于已经表现出违法犯罪行为苗头的青少年,应当通过多方面的监督、 管理等手段, 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 不能期望他们在做事时都能够做出恰当的决定,也不能期望他们总是有能力管住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视“他律” 的作用, 通过社会力量的多方面参与,恰当利用外力控制青少年不良行为,预防他们在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由于自我放纵而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篇9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35-02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87年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为11.1%,1988年为14.7%,1991年增加到22.5%,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
资料表明,1990-2001年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不满25岁)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比例由1990年的57.31%下降到33.96%,共下降了23.35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其中未成年人(不满18岁)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则由1990年的12.64%上升到19.68%,上升了7.04个百分点,其上升幅度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5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犯罪82 692人,占当年全部行使犯罪总人数的9.81%。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山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从总体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年上半年全省公安机关抓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57.34%,2006年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批捕未成年人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99.6%,2006年上半年全省审判机关判决未成年犯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63.72%,2006年上半年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新收押未成年犯总人数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121.94%
一系列的数字无不说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和社会危害性上都呈现了严重发展的趋势,日益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财产型犯罪比例大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发犯罪类型排列依次为盗窃、抢劫、抢夺、故意伤害等,其中盗窃、抢劫和抢夺等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类型总数的大部分。
2.团伙犯罪突出
一些犯罪团伙三五结帮,连续作案,集盗窃、抢夺、抢劫为一体,如沪州市破获的“新龙会”案件,该帮会有成员97人,大部分是在校生,且多数是16岁以下,他们有头目、有分工,还有严格的帮规并收取会费,这个由近百人组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在我国近年来实属罕见。
3.低龄化趋势明显
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中,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吉林省公安机关抓获的13岁以下的刑事作案人员,1998年为363人,2002年增加到850人;2008年1月舒兰市警方所破获的连续发生的多起夜间出租车抢劫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都是未成年人,且其中2人则刚满14周岁。
4.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在作案手段上,逐步倾向成人化、智能化。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主要有: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与法制、道德教育的薄弱;社会潜意识、不良亚文化消极影响;不良娱乐场所的消极诱惑。
(二)法制、学校教育的滞后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的,但学校教育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相反常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师师德建设滞后。
(三)家庭教育的薄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原因导致犯罪历来是中外犯罪学家研究的重点,特别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家庭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因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脱离家庭监护、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均生活在父母身边。如果家庭的教育和控制功能弱化,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发生疏漏。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心在上海少年管教所调查发现,由于家庭因素走上犯罪的占总数的48%。在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诸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首要地位。通过分析,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失衡的家庭结构。不和谐的家庭气氛如:父母之间关系不和通常容易对未成年子女产生不良影响;亲子关系的不融洽也会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重要影响。这种不融洽的表现主要为父母不尊重子女、家长暴力、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的低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未成年人个体因素对其犯罪行为的促成也有极大的关系,表现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的认识现实能力的偏颇;青少年的意志性格尚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控力差。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
1.培养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只有加强前少年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其犯罪。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一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广泛地开展“模拟法庭”、“法制宣传周”等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设置相应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可设置“法制教育宣传专栏”,让学生自己去主办宣传法律,宣传一些典型案例,也可让一些未成年犯罪者主动地去学校、社会演讲自己的犯罪经历,并以此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
2.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遇事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成年人应该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提供行动的榜样。
(二)优化家庭教育,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防线
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但要加强对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常识的学习,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针对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对于因父母外出打工或不良家庭结构等缺乏家庭温暖,缺乏家庭必要的监护或因家长疏于管教而缺乏家庭必要管束的未成年人,有关组织如(居民)村民委员会、妇联、民政部门等,应负担起关心、帮助和保护他们利益的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区(村民)委员会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情节严重者,有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重视和改善学校教育,巩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防线
学校不仅有教书的职责,也有育人的义务。学校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育中,要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情况和表现实际,加强德育的渗透。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学校应重视对双差生、后进生的关心、鼓励、帮助和爱护工作,针对不同学生辍学、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纳入教师工作激励和评价体系,将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之中,大力查究学生辍学率、失学率较高学校的校领导的行政责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开展综合治理,强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防线
1.网络文化的建设
通过加强网络行业自身建设,健全网络法制,采取网络和游戏信息分级管理制度,大力研发网络过滤技术并快速升级,强化国际联合与协作等方式,加强对“网毒”的治理。
2.加强对传媒文化的监控
鉴于暴力电影电视对于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建议借鉴新加坡等国对电影业实行分级制度,比如将影片内容分为普遍级、家长辅导级、青年级、限制级以及成熟级等,电视剧也应采取分级制,提倡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和开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
3.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共青团、公安机关、文化部门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图书市场等场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这就需要针对青少年犯罪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宏观上、多层次、多方面上去预防,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保障,给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周慧雅.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立法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郑英豪.大城市中心城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D].华东政法大学,2007.
[3]王源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
[4]朱喜娣.当代犯罪青少年的不良社会心理成因及预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陈琛.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山东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原因;措施
0 引言
当前,在我国的众多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经过了相关管理约束之后,社会秩序以及风气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各种社会犯罪案件量都开始有所减小,但青少年犯罪率仍旧居高不下,形势非常严重。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的主要特点就是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且犯罪动机幼稚,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
1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 外部因素
1.1.1来自社会的原因
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物价飞速上升,许多工厂倒闭破产。因此,大部分未成年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在各地流动,生活得不到保障,生存情况变得十分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青少年劳动力为了生活,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另外,腐朽不良的文化信息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坏的影响,使他们缺乏正确思想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也就无法按照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了。最后,社会风气因现有社会体制的不健全而有所衰落,使得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因而造成了社会上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出现。
1.1.2来自家庭的原因
青少年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家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他们的成长,使其变得更加优秀,但家庭教育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出现扭曲,促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一般来说,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因素就是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很多不健全的家庭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就是父母死亡,孩子在伤心之余心灵上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在感情交流方面就会有障碍,凡事放在自己心里,最终形成了孤僻、自私、冷漠、自卑的性格,在这些不良性格以及心理的驱使下,青少年就会对大人、老师的教育进行反叛。而单亲家庭里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管教和关爱不够,有的家长甚至对犯错的孩子直接进行打骂,使青少年得不到正确合理的教育,最后导致他们走向了犯罪道路。另外,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影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很多家长不对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分析,教育方法极其不正确。主要表现在对于子女格外宠溺,孩子犯了错也不进行指出;亦或是对孩子粗暴管教,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造成犯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些腐朽思想,比方说物质金钱为上观念。有的父母自己在外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进行家庭暴力,这将给孩子今后的行为处事造成不良影响。孩子的心理大都不够成熟,需要从小就进行塑造,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最后的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由于工作压力以及各种原因,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应有的交流,亦或是对孩子的教育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不能尽到父母的责任。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就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最终误入
歧途。
1.1.3来自学校的原因
近几年,在教育环境、教育制度方面,我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依旧有许多不足之处存在。第一,学校的定位和教学的思路无法一致,由于升学方面的要求,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举步维艰,学校一味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只为了学校升学率的提高。但是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一些成绩不好或是不想学习的学生就会有厌学倾向,进而逃课、休学,走入社会。另外,在心理教育以及性教育方面,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并没有进行关注,对学生做出教育。由于青春期深厚的好奇心和无知,学生为了一探究竟,就会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最后一点就是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妥善的管理,而一部分老师也没尽到教师的责任。好的学习风气需要学校进行管理创建,如果对学生的行为不进行管理教育,只是敷衍了事,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为学校营造好的学习风气。学生在不良的学习氛围里进行学习,不仅学不到知识,也会让自己堕落。
1.2 内在原因
1.2.1攀比、逆反心理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例如享乐主义以及金钱至上观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凡事都讲面子,爱与人进行物质方面的攀比,从小就养成了爱慕虚荣的性格。这些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对他人钱财产生觊觎,采用非法的方式去获取。一般来说,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叛逆思想最重,也容易冲动行事,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很可能走上犯罪违法的道路。
1.2.2好奇心的驱使
对于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青少年心中充满着好奇。可以说,青少年有好奇心是很正常的,可帮助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进行探索研究。但由于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无论是心理成熟程度还是知识含量都是不够完善的,对社会也没有多少了解,就造成了是非观差,对事物不能做到全面分析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充满着好奇心的青少年人对很多事只会盲目跟从,没有自己独立正确的思考,也就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相关措施
2.1 使青少年素质得到提升
2.1.1提升其责任感
在社会生活里面,以社会生活和谐性的保证为基本目的,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对社会进行负责、对他人进行关爱的起码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方面,我们要着重培养其责任感,对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感,帮助他们获得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家长以及涉足社会的成年人要对青少年起到榜样作用,让他们懂得应如何完善自己,具有根本的责任意识。
2.1.2提升其法律法规意识
针对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我们要从各方面进行思考,进而想出解决的措施。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径进行预防,就必须加强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校与社会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普及与教育。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的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人参与进来,获取法律知识。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上,学校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开设法律课程,教授法律知识,播放法律方面的视频,加强对学生法制法规的教育。也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进行法律宣传,让学生办理此项活动,增加自己的法律意识。另外,为了给学生警示作用,学校可请一些研究法律法规的学者、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讲授。
2.2 提高学校教育环境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责任,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学校不仅关注于知识教育,还要对学生重点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首先,要对青少年的思想、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分析,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若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意识,教师必须在自身的思想教育方面达到一定的层次,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作为学生们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于学校里面成绩差的学生或是后进生,学校领导以及各科老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测评体系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应进行完善提升。
2.3 完善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思想教育方面,来自家庭的教育是基础。所以,父母要认识到与未成年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在关心他们生活、学习状况的同时,也要重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行的教育。比方说,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父母从实际出发,想出适用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他们言传身教,让青少年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方式要妥当,应循循善诱,切不可棍棒相加。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健全,青少年也就无法得到妥善的关心和教育,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各界都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帮助。
2.4 提升社会环境
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与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文化部门、公安机关等相关机构要对社会风气进行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网络文化信息的安全性,对不良文化进行过滤。其次,各级广电要对播放的电视节目甚至广告进行监察,使青少年接触到科学、正确的荧屏信息。最后,继续深入推行“扫黄打非”活动,对非法书籍、录像进行严格查处,清理歌舞厅、网吧、游戏厅里的各种违法乱纪活动,使青少年能拥有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3 总结
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是有责任的,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社会的管理约束、学校的妥善教导、家长的关心照顾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可防止他们走向犯罪道路,继而获得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王静;论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J]2011(01)
[2] 张阳平;试论家庭结构及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J]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