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

篇1

构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必要性

1、内河交通运输管理的需要

内河运输的地位与作用。就水上交通运输而言,内河运输占有重要地位重要。《2005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字表明,2005年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1.96亿吨,在全社会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10.57亿吨,占全社会水路货运量的48.1%;沿海运输完成货运量6.54亿吨,占29.8%;远洋运输完成货运量4.85亿吨,占22.1%。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内河运输占我国水路运输的主流,沿海运输次之,远洋运输则处于最后一位。但水上运输法制研究却相对薄弱。构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体系,加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研究,促进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势在必行。

内河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后汽车时代”,即游艇时代,这方面的法律规范需要完善,如游艇上的电话、电源、网络,甚至排泄物排放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的加强立法管理。

2、内河法治发展的需要

(1)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制系统性的需要。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必须形成自己的体系,非系统化的法制状况造成内河水上管理的任意性,失去了法的可预测性、统一性。

(2)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制建设的需要。《公路、水路交通法规体系框架和实施意见》确立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六个子体系,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确立了基础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这六个子体系包括港口法规子系统、航道法规子系统、航运法规子系统、船舶法规子系统、船员法规子系统及内河交通安全法规子系统。但这六个子系统在法律层面的立法相对较少,一些基本的法律如《航道法》、《航运法》、《船舶法》、《船员法》都还没有出台,更不说《运河法》、《内河航运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内河水上法治建设离法制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3)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化的需要。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的法律规范缺失,给内河发展带来很多制约;因为法律规范不到位,很多内河建筑物较多,影响了航道的正常通行;内河投资体制不畅,内河航道建设相对落后,航道等级偏低;国家对内河水上运输管理法治不完善,财政扶持政策不到位,内河水上交通运输不科学等,从而出现“法律规定缺位而遵从其他规则”现象。现实中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的规治更多是依靠的政策而不是法律。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呈“多样化”现象:管理体制不同、主管部门不同、相同案件执法结果不同等,这也是多过依据政策管理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之一。

另外,内河水上交通运输很多方面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如内河岸线资源保护、内河港口规范、内河海事的处理救济、内河船员特殊权益保护等都需要专门法律保护。

3、WTO及水路开放性的要求

加入WTO,首先应是政府的入世。入世所签署的23个协议、492页纸张里,只有2项条款涉及到企业,换句话说,履行承诺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因此,加入WTO,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入世。中国水运业面对入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为了促进我国水运业的发展,完善我国内河水运法制化体系,通过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加快法规建设,达到促进我国内河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目的。WTO的透明度原则也要求各成员将有效实施的有关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迅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员政府和贸易经营者加以熟悉,入世要求我国应在境内统一、公正和合理地实施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等。因此,完善我国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是我国加入WTO必须完成的工作。

4、有利于法院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当事人权益

我国设有专门的地方海事法院,但内河海事处理却与沿海有区别,不能按内河的特点对内河海事当事人的权益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这方面的研究滞后,立法不到位,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

构建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框图

1、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原则确立

内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内河交通法制建设之中的总的指导思想和为内河交通法所确认或体现的根本法律准则。内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则对整个内河交通法制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它既是内河交通立法的原则,又是执行法律、进行法制治理和处理法制问题的根本准绳,即它是包括内河交通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在内的整个内河交通法制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

内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内河交通法治原则、内河交通效率原则、内河交通安全原则、内河交通参与原则等。

(1)内河交通法治原则。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具体化。

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原则是指从事任何内河交通行政管理行为都必须严格地依照宪法、法律及有关规定进行,不允许超越法定权限范围,也不允许有任何法外特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内河交通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活动,即合法性问题。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治原则要求内河交通主管机关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所有的行政管理行为必须有法定依据,这就是通常所理解的法律的明文规定;内河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要符合法律精神,这就是一般学者理解的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2)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效率原则。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效率是交通行为的根本要求,体现在交通建设、交通规划、交通行为的各个方面,体现人们对交通行为的根本要求。水上交通与其他交通相比较,其经济价值也是体现在其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效率或者效益,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在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成果之间的比例,追求效率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少量的投入获得最大量的产出。法律效率就是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与法律追求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即利用法律配置社会资源,以最小的法律成本实现最大法律目标的效率。

交通效率原则的另一方面是指交通行政主管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交通事业的发展。

交通效率原则通过很多制度加以体现。例如时效制度,是指海事行政机关和事故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作为,待法定期限届满后即将产生相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事故报告制度;事故及时调查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也是一种效率的安排,以法律形式代替行政命令的内河水上交通运输立法体系的发展本身既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效率选择。

(3)内河交通安全原则。交通安全体现在内河交通的各个方面:从航道建设,安全控制区设置,内河水上市场准入制度设置,危险货物运输专门管理制度,航行规则设置,船舶检验制度,船员资格制度,内河水上行政处罚适用等各内河交通制度的各种制度方面。

交通安全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行驶规则的设立方面;交通设施、交通标志设立方面;设立交通控制区制度方面;交通驾驶人员资质要求方面;交通运载工具管理方面。

交通安全是交通的根本的保障。交通安全也是治安权在交通管理中的体现。因此,安全管理也是交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交通安全在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方面也有体现。如《港口法》第27条规定,港口经营人应当优先安排抢险物资、救灾物资和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作业。

(4)交通参与原则。参与原则是指内河水上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应当尽可能为事故当事人提供参与行政管理的各种条件和机会,从而确保事故当事人实现程序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内河交通管理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参与原则的内容体现在内河交通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参与权、知情权、就所知悉的事实陈述的权利、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异议、进行申辩和反诘的权利、不服处理结论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申请权等。

2、内河水上交通运输法的基本制度的确立

篇2

例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图a图b(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思维路径】第(1)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要求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攀枝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水平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攀枝花北部高大山脉对寒流有阻挡作用,使攀枝花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来看,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海拔为1000米,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同时该地河流河面较开阔,气温也受水温调节。另外,因攀枝花周边地区山高谷深,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

第(2)题要求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既然是推测,就要找根据。首先,考生要明确天气特征的描述方法,即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描述。其次,考生应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即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气温变化较小(较稳定);受地形(山高谷深)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风力弱。注意:答题时不用将推测的思维过程呈现,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

第(3)题构建了一对矛盾,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要求考生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大气污染程度,其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密度,以及人类污染物排放量大小的影响。攀枝花是一座典型的钢铁城市,肯定有大气污染,同时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盛行下沉气流,易出现逆温,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

【品味立意】知识是能力立意的基础,而能力立意的试题不是直接考查知识,它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过程,即由分析得出地理结论。从三道题目的设问来看,其探讨的问题是有联系的,都围绕人类的“宜居”展开:先是寻找最佳避寒地,即气温较高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推测天气特征;最后分析空气质量,真正回归到“宜居”的主题上来。从气温到天气,再由天气到空气质量,试题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在分析问题时,考生也不应孤立地看问题,比如分析攀枝花气温高的原因时,要考虑纬度位置、地形、下沉气流的影响;分析空气质量时,既要考虑自然因素(地形、气象、大气运动)的影响,又要考虑人为因素(人类排放废气)的影响。无论是建立联系,还是表达联系,都是对地理思维与阐释能力的考查。

例2(重庆文综卷)图1为某河段示意图,图2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图2(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1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其原因是。

(3)请在图2上绘出图1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4)下表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年份人口数量(万人)常住人口其中:城

镇人口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总产量

(万吨)播种面积

(万公顷)播种面积

(万公顷)200010133463646210201011496512754515【参考答案】(1)加剧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2)大(多)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见下图)

(4)趋势: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思维路径】第(1)~(3)题:河流水系的大小影响水量、流速等水文特征,进而影响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利用拦河坝提高甲河道的流量,将加剧河水对C点河岸(凹岸)的冲刷。人们可通过控制拦河坝高度、建设调节水闸等措施来调节下游水量。短距离内,河流的总流量等于各支流流量的和,也就是①处的流量等于②③两处的流量之和。由图中①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减去②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就得出③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注意:只需绘出1~7月这一时间段的流量曲线即可。

第(4)题:通过表格可看出常住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由此可直接判断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进行原因分析时需要考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指标,分别从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人口、农业用地减少,社会发展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增大,经济作物产值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等方面寻找原因。

【品味立意】第(1)~(3)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流水的作用及水利工程的功能。试题通过对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的判读,进而考查考生数据感悟和图表绘制的基本能力。

第(4)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考查获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例3(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思维路径】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是:区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变化、特征阐释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措施等)。

第(1)题:本题考查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依据图例即可得出水路和航空运输,其分别取决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2)题:对区域内某两个地区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要调用已有知识,考生首先要考虑两地是否分别处在迎风坡和背风坡,其次从盛行风向和地形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纬度定位得出南岛处在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根据地形西高东低可以得出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第(3)题:地理条件优势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方面应从地理位置(半球、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水分和热量条件)、地形(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分析,人文地理方面应从产业(与地形、气候相关)、经济发展、交通状况(交通网密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分布(密度、集聚效益)、人口等角度分析。结合本区域实际,将这些因素逐一分析,基本能得出正确答案。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成因,其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应主要从天气系统、气候、地质、地貌等方面分析。火山地震的成因较简单,考生应主要考虑地质作用。根据经度可判断出该地东临太平洋,位于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活跃。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应从“看到的”和“参与的”两方面考虑,不难回答。

【品味立意】以非重点区域为载体进行区域分析,坚持能力立意,拓展思维深度。本组题中,区域仅作为案例提供素材,并立足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等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本质”上则要求考生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归纳区域特征,旨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以及运用整体性原理在获取和解析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基础上“描述和阐释事物”“比较和分析差异”“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贯穿试题始终的思想路线和答题依据,试题(3)体现的区域性、综合性原理和试题(4)体现的因地制宜等地理思想在考生做题过程中“润物细无声”。

例4(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思维路径】(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维多利亚湖位于尼罗河上游,且只有一个出水口;河、湖之间有三个瀑布,尼罗河鲈鱼要溯水游入维多利亚湖较为困难。

(2)外来生物在新环境中快速繁殖的原因主要有:该物种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自然条件适宜,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结合材料和本题设问,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湖面广阔,适宜尼罗河鲈鱼生存;食物丰富,促使尼罗河鲈鱼快速繁殖;无天敌分布。

(3)据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属大体型的肉食性鱼类,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在维多利亚湖属外来物种。快速繁殖的尼罗河鲈鱼肯定会大量食用当地原生鱼类,会导致原有鱼类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原生鱼类减少,尼罗河鲈鱼增多且价格高,人们也肯定会大量养殖并捕捞尼罗河鲈鱼,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捕捞方式和捕捞对象,冲击了当地的传统捕捞业。

(4)结合题意和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繁殖迅速,且体型大、价格昂贵,多销往欧洲,其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肯定会扩大就业,增加外汇(经济)收入。

【品味立意】本组试题以维多利亚湖鲈鱼产业来检验考生对物种分布、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释、论证、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试题的背景来看,本组试题虽考“尼罗河鲈鱼”,但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突出的生态入侵问题,如“臭名昭著”的小龙虾、凤眼莲(水葫芦)、黄顶菊、美国白蛾、巴西龟、福寿螺等,这些都是侵入我国的外来物种。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

其次,从试题的设问来看,本组试题切入点小,指向明确,考查的地理角度突出,基础知识翔实,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水文、生物、农业和区位分析等。该组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自然状态下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环境,并指出随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有利于考生在探究和思考中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对社会和对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使考生在思辨中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构筑和谐的人地关系。

总体来看,本组题角度新颖,设问精准,意义深远,难度适中,是一组经典的好题。

例5(浙江文综卷)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甲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乙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参考答案】(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滩、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

(2)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思维路径】第(1)题,考查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问题的原因。空气质量好的主要原因是排放的污染物少,另外污染物扩散快,大气的自净能力强,即沿海地区较强的风力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促进作用。考生在分析海岛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时需要先抓住海岛的特色,并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再调用所学的海南岛开发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进而合理地组织答案。

第(2)题,区位优势分析应从位置、航运条件、资源状况、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

第(3)题,首先据图乙获取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来分析。

【品味立意】本题设计思路为: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本题以具体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发展及其影响,综合考查环境保护与旅游地理等知识,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

第一,从试题设计来看,彰显地理特色。命题着眼于学科理论、学科思想的考查,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围绕“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这个热点展开,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地理应用于生活”;注重情境材料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多样化;材料新颖,呈现方式有文本材料、区域地图、饼状结构图等。

第二,从考试目标来看,体现能力立意。本题考查了考生获取图文信息,描述、阐释地理事物和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选材丰富。另外,该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题考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3)题需要考生先获取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再结合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其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本题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1)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地理原理和现象,由于组织答案的指向明确,这就要求考生有很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对考生组织答案和表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从考查的知识来看,注重理性思维。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五大原理与人文地理部分的区位原理。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分析能力,如第(2)题“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属于地理区位原理的分析;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也已成为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如第(3)题“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