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新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
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篇2
一、风险管控是保险企业发展的重重动力
风险管控是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说来,它是企业和员工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微观上层建筑,它包括经营理念,工作目标,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通过风险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管控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保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实现保险的本质,即风险经营和风险控制。保险业因风险管控缺失或不到位引致企业破产乃至引发行业性危机的例子举不胜举,在中国保险业即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今天,更应保持一分警醒,越是发展速度加快,越应重视风险管控,科学处理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为保险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企业生命活动机能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发展好坏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不论什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什么时候违背了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什么时候遵循了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就会发展壮大,充满活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体制和机制,好机制可以让企业有不竭动力去自我完善。搞好企业必须按规律办事,实现出资人机构和代表逐级到位,明确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必须坚持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体制;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二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行业背景,不同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行业的现状与演进趋势及行业的技术经济等特征的变化,对企业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要求,是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行业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变化,跟踪市场变化和波动,深入研究行业运行的周期和特点,科学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提高预测预警预案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
分析行业规律,我们就要准确认清我国交通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注意树立战略思维和远近目标相结合的工作规划;注意顺应现代交通投资企业的发展趋势;注意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和尊重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研究加大融资投资力度,抢抓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生命体。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消亡,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遵循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员工的素质、管理团队、关键技术、管理精细化程度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省属企业发展除了遵循上述三个规律之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探索独具特色的竞争力结构、组织结构、改革路径和管理方式,依靠高素质的员工和管理团队、良好信誉等,增强自己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发展优势。
近几年,交通集团抓住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机遇,全力做大路产业务,实现了业务创新,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资金循环缺乏弹性、“一主两翼”发展不平衡、人才资源储备不足、项目管理水平需要提供等等,如何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不容缓的课题。
二、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客户保险需求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经营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安排其风险管理与保险计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人通过国际间的保险资本运作、对冲机制、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满足巨灾保险、金融风险管理等迅速增长的需求,在国际范围内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真正意义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兰人首创并迅速风靡全球的银行保险,80年代人寿保险业出现的以万能寿险和变额寿险为代表的产品创新,90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处于前锋地位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政府保险机构及民间保险组织,如安联保险等,已经在综合风险管理(Integrate Risk Management)、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s)等新型保险产品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保险保障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保风险范畴,从而预示着未来保险业的革命性变化。
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 组织架构 风险计量 价值创造
一、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核心理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资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强调消除风险,而是要求在可承受范围内承担风险而获取回报;三是风险管理应支持银行整体战略;四是应充分了解所有风险并建立控制风险的机制。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一是风险管理范围的全面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全面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二是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形成由董事会、首席执行官、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首席风险官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依托,职能上独立的风险管理系统。三是风险管理组织上的集中性。在各层面设有独立于战略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业务单元则实施扁平化的窗口式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联动制衡。按照“审贷分离、业务联动、集约管理”的原则明确各类人员在授信流程中的职责,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二是精细化管理。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对公司类业务和零售业务实行差别化的业务流程。三是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流程是动态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检查、改进和提高,实现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
一是风险计量。能够精确量化风险程度,包括在险价值(VAR)、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预期损失(EL)等。二是产品定价。根据资金成本和营运成本,加上风险成本,再加上盈利目标,也就科学确定了产品的价格。三是资产组合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可以科学地分析不同业务和产品的边际收益,并依此制定业务发展策略,科学指导经济资本在各业务条线的分配,达到主动调节规模和结构的目的。
二、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变革的主要因素
1、银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纵观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从偏重于资产业务发展、负债业务发展、资产负债业务均衡发展,一直到现在的全面发展,银行业在继续保持传统银行业务增长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不断推进,业务已经涵盖了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领域。打造全能型银行,实现收入多元化,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风险管理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2、银行业务创新和完善的要求
从国际金融格局看,目前创新已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主流,科技的进步正促使各国政府及监管当局鼓励本国金融市场创新。中国银行业也正处在一个加速创新和完善的发展过程。然而,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其所带来的风险不单单是金融创新工具交易中的风险,它还包括金融机构未曾经历过的一系列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试图研究和提出解决这些风险的方法,是银行业风险管理面临新的课题。因此,银行业业务创新和完善对风险管理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3、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贷款需求向多样化的授信需求转变,从大众化需求向个性化、人性化需求转变,从有形需求向无形需求转变,从资产、负债需求向投资理财需求转变。为满足客户金融服务多样化需求,银行业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寻求产品、服务、网络等方面的局部优势和比较优势,在这个精细化的服务过程中,过去传统风险管理中那种站在旁边看业务、站在背后盯业务的方法是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的。因此,市场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对风险管理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4、外部监管环境趋严的要求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特别是推进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银行业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管理要求。近年来,银监会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相关措施更加具体、更为严格。此外,银监会还将根据各大银行的杠杆率水平、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情况等,对监管目标值进行动态调整。由此,外部监管要求趋严对风险管理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1、改变被动应对,打造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
(1)主动选择所承担的风险。在统一的风险偏好下,通过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对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预先安排,主动挑选风险对象,强化组合风险管理,将有限的资源在各业务领域进行最佳配置,通过主动承担目标风险敞口以谋求更高收益。
(2)开展主动授信管理。一是商业银行要对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所选择的客户开展主动授信。二是主动授信要求信贷审批部门要建立拟申报授信业务的预报告和沟通机制,主动调整转变审批观念,主动优化授信业务流程,主动优化额度调剂机制,进一步提升审批工作效率,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响应能力。
(3)实行客户差别化管理。对于大中型客户,针对优先支持类客户,加大资源配置力度;针对审慎支持类客户,按照风险和收益进行排序,选择收益高、成长性好的客户;针对压缩退出类客户,单户信贷和贷款余额应逐步下降。对于小企业客户,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原则,深化小企业结构调整。对于个人类客户,要完善评分卡模型,依据借款人的核心指标筛选出优质客户。
2、注重流程控制,打造全流程的风险管理
(1)贷前授信业务真实。一是按照“熟悉你的客户、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对于存量客户,尽量选择有基本结算户和交易量的客户;对于新增客户,尽量通过产业链、产业集群来进行拓展。二是现场核实客户的相关信息,要考察抵(质)押物的状况等。三是保持风险经理的独立性。
(2)贷中贷款条件落实。一是设立放款中心,实施贷中专业化操作,由放款中心人员专职落实贷款条件。二是明确专人落实和办理贷款抵押物,现场查看抵押质物是否与授信方案或审批决策意见要求相符;抵押质物权属是否有效、合法,抵质押率是否合规;办理抵质押登记的材料、手续是否齐备;评估机构是否为银行批准的机构。
(3)贷后资金流向管理。一是加强账户监管,要求客户开立资金归集账户或基本账户,动态监测借款人贷款使用及回款情况。二是把客户的货款回笼情况作为考核客户经理的重要指标,对货款回笼不好的客户,要做到具体分析,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货款回笼。三是对货款回笼账户公私不分的小企业客户,要求其明确固定账户作为货款回笼账户,对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整改规范到位,对不配合整改的,将提前收回贷款。
3、提升精益水平,打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
(1)强化计量工具开发运用。今后商业银行在技术研发上,要立足自主创新,同时善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教训,实现技术转移,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
(2)推行资本集约化管理。要依据资本回报率高低排序,积极进行业务结构调整,要多做资本消耗较低的业务,加快退出低效、无效资本占用的客户和业务,降低资本消耗。
(3)建立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体系。一是成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风险监测部门,负责对金融创新产品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事前的评估。二是进一步明确产品创新风险战略、政策制度和开发程序,从制度上对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在风险收益的长期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4)完善风险内控管理。一是加强内部组织架构和体制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手段,实现银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信息流程的整合;三是切实做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合理性、规章制度完整性、制度运作情况的内部评价以及内控状况综合评价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责任追究程序,确保内部控制行之有效。
4、突出服务定位,打造价值创造的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是客户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风险管理要从风险的视角,审视客户的需求和银行收益,制定令客户满意、给客户惊喜的风险应对方案。另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覆盖面和领域,并不是说风险管理不分主次,相反,风险管理尤其要抓住关键环节,让客户感觉到服务效率的提高、服务流程的便捷。
(2)风险管理部门是客户服务部门的业务伙伴。风险管理部门必须通过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来体现自己的专业化价值。风险管理流程的起点不是受理相关评级、评估以及授信材料,而应该是客户的需求。我们必须将风险管理的触角向前延伸,协助客户经营部门对客户的需求和风险程度进行细分,锁定目标客户群体,提前分析其风险特征和应对方案。
(3)风险管理人员是专业化的价值营销者。中国商业银行要真正实现从“产品销售”到“客户价值营销”的转型,就需要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价值营销队伍。今后,风险管理人员不仅仅是风险管理的专家,也应该成为专业化的客户价值营销者。风险管理人员可在准确识别风险、精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拟定出能覆盖风险的收益实现方案,配合经营部门创新差别化的风险缓释方式,最终实现银行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推动业务经营管理的系统转型,不断提升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邓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9(5).
[2] 丁晓峰:利率规则、资本配置与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与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3] 果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讨――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例[J].华北金融,2010(3).
[4] 黄志凌:组合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J].中国金融,2010(2).
篇4
一、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发开发水平逐步提高背景下,会展行业也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带来诸多发展契机,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对于会展行业来讲,看似高效、顺利的发展过程,其实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风险管理。
二、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速度较快,当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总体上以年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带来了诸多发展契机,专业的会展场馆也在不断完善。
(二)办展水平上。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办展水平与专业化展览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展览规模与知名度也在不断增加。
(三)经济效益上。在推动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幅度的提升了经济效益。在世博会后,我国会展虽然获得诸多的发展契机,但是也没有盲目的去办展,而是着重考虑了办展质量,将质量与效益放在同等地位。相比于前几年,我国当前的办展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是在不减少展会数量的基础上,逐步的提升办展质量。
(四)在地区分布上。我国会展经济由于刚发展出一定规模,展会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东南沿海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这三个地区以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具有的优势,其三个地区的会展总收入往往能够占据全国会展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三、会展经济风险管理措施
(一)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主要涉及到会展和社会效益产生的风险。作为一种具有很强联动性的行业,会展的举办,能够带动该地区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地区的就业率与GDP都会有所增长,因此,会展企业若经济效益不佳,不能一味的否定会展自身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于这类风险的管理来讲,首先应对会展存在的宏观风险进行合理评价,不仅要对会展行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考核,还要对相关的边缘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分析。其次,在规避宏观风险时应着重考虑机会成本问题。机会成本,主要是指会展企业为了投资某项目,希望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而放弃另外一个项目。而为了尽可能的规避宏观风险,且必须要对机会成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会展投资可获得的经济收益与其他项目能够取得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获得理想投资收益的同时,更好的规避会展可能产生的宏观风险。
面对会展可能产生的宏观风险,政府也应该做出正确的取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会展行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在发展给予一定引导。但这种支持与引导必须要掌握好范围,在会展经济发展中,应在那些方面、给予多大程度的帮助与引导,才能够对其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政府应给予重点考虑的。另外,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地区客观条件,在努力发展会展产业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会展管理机构,进而使其发展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完善的会展行业规则。
(二)微观风险
对于会展的微观风险来讲,首先应明确会展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并做出细致的分析。通过利用相关公式的计算,会展专家提出,会展企业获得的收入,税后的利润应控制在所得收入的百分之三是以上,若该说法成立,那么百分之三十的税后收入也就是会展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临界点。
1、企业应明确自身的独特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面对炙手可热的会展行业,很多中小企业都想加入其中,而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常常是不择手段,进而导致会展市场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不能一味的投机取巧,针对自己具有的独特优势,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目标。
2、为了更好的规避微观风险的产生,在时间上,企业应尽可能的错开同类会展。一般的会展企业竞争的都是同一产业下的会展项目,不是不同展会项目。而同类会展项目,其展商与参观者通常都是相同的,面对这种不具绝对优势的竞争,普通展会是无法与同类的知名展会进行竞争的。因此,必须要在时间上错开同类展会。
3、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应积极倡导会展行业的良性竞争,坚决抵制恶性竞争与垄断组织,从而促进会展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只有建立起完善、良性的行业竞争机制,会展企业、参展商,以及购买者的权益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才能够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另外,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优胜略汰,促进各会展企业能够积极通过正当手段与路径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篇5
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包括微软、摩托罗拉、杜邦在内的一大批跨国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就是跨国公司十年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安然、世通等事件发生后,风险管理更加为各国所重视,美国还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Sarbanes―Oxley)法案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被称为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对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外跨国公司来讲,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但从最近一些动态来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热点之一,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关键词:风险管理;目标;应用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迈进全面风险管理时代。
一、风险管理在我国得到重视主要起因于以下几个重大事件
第一,加入WTO,中国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置身于全球风险之中;
第二,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以来,风险这个词在我国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明显地增加;
第三,2004年12月“中航油”事件的爆发使得风险管理走进了中国企业家的视野。
第四,特别是2006年中国股市兴旺发达,开户总数已超过8000万户,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中国的热门话题。
中航油事件之后,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开始全面推进中央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1.美国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微观经济学中常常假设企业的生产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以此假设出发形成了一整套企业理论,用于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经营行为。而近年来兴起的企业财务理论则主张企业生产应该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这里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收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货币化数值。与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到了未来的风险因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就是降低风险增加企业价值。
四、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五个目标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以下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3.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5.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五个目标,比美国COSO委员会规定的目标增加了“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这一目标。原因是中央企业因风险管理不善造成了重大损失。
例如:国务院国资委2004年对181家中央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时结果,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40家企业的总资产损失超过20%。另外,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四川长虹事件造成重大资产损失。
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将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需要识别影响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对整体层面上的关键性风险进行管理与监控。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另一动力来源于外部的压力。第一,来自于股东的压力,股东的素质越来越高,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80%的西方投资者愿为风险管理优秀的企业支付溢价,第二,来自于监管的压力。包括国家法律的高度压力(以美国萨班斯法案为代表);证监会系统规范压力(如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引);行业主管的压力(如国资委的风险管理指引出台);行业自律的压力(典型行业自律原则:巴塞尔条约)。第三,国际标准朝向风险管理导向转变的压力,穆迪和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已将ERM融入到了解评级方法中,企业审计标准转向“风险管理导向审计”的标准压力。第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如沃尔玛、麦当劳对其供应商提出了进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又如,企业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就面临着接不到订单的后果,如广东东莞。第五,企业社会形象责任压力。因此,企业管理好自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力也成为一种为股东、为债权人,以及社会应负有的或必须负有的责任。
可以预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贯穿接下来的整个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首要主题。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李泽红: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综合评价[J].现代商业,2009,(04).
篇6
关键词:营销战略;风险;管理;综合对策
经济理论指出,营销是企业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的根本途径,只有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才能把产品推广出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购买行为。从概念上分析,营销是由经营、销售两个方面共同构成,这两大结构体系也是决定企业营运成败的关键。经营者应当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彻底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不足,建立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营销战略体系,保障企业经营操作的稳定性。
一、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是当前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推动了企业经营模式的优化升级,更是为长期经营规划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根据市场营销观念执行的实况,总结出市场营销具备了多方面的意义。具体如下:
1、销售作用。将产品投入市场进行交易不同层次的交易转换,这是企业创造收益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快速销售出产品的常用方式。市场营销便是针对不同款式的产品,设计出相对应的销售模式,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1]。当市场上产品销售的速度加快,也意味着企业下一批产品生产有了新的指标。经过这样的循环推动,形成了“生产保障销售,销售刺激生产”的双向局面。
2、效益作用。无论是销售或者宣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收益,这是所有经营者共同追寻的目标。市场营销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显著的效益作用,通过营销活动加快了产品的销售速度,增加了原投放市场的商品数量,这些因素都是带动经营收益水平提高的有利措施。例如,企业擅长利用各种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者购买商品,购买人数增多时也意味着商家的获利额度越大。
二、企业营销战略潜在的风险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均是为了盈利,也有部分企业计划借助市场的“关注效应”来引导新产品的研发。例如,很多商家在制定投资方案前,为了开辟出新的营销方案而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用以掌握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这也是一种营销的方式。随着市场体制的开发式改革,相同或不同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趋势更加激烈,这给企业营销战略实施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1、市场风险。社会主义市场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多元化使得市场内兼容的行业、产品种类更加复杂,给经营者的管理调控造成很大难度。尽管某批量商品正式地完成生产,也要借助各种营销手段对产品实施必要的市场宣传,且往往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2]。但是,社会主义市场正遭受国外资本主义的冲击,不同行业在同一时间都要面临市场行情的变动,企业原先拟定的营销技术将无法实施。
2、资源风险。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资源风险是指对现有资源分配的方式不科学,误导了生产环节的加工操作,给市场销售活动造成了诸多的不便,进而引起相关的异常状况。例如,生产型企业在采购原材料中,未根据市场销售的实际情况拟定计划,导致最后成品原料的剩余量过大,大量的原始物资被浪费。
3、决策风险。由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使其连同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被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经营者在拟定营销计划阶段常存在决策性失误,特别是在对市场缺乏足够调研的情况下,盲目地制定项目或产品的营销方案,对日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三、企业营销战略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企业营销管理过程是市场营销管理的内容和程序的体现,是指企业为达成自身的目标辨别、分析、选择和发掘市场营销机会,规划、执行和控制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含着下列四个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确定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管理。
1、分析市场。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有利可图的营销机会并不多。企业必须对市场结构、消费者、竞争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识别、评价和选择市场机会。企业应该善于通过发现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各种“环境机会”,即市场机会[3]。而且应当通过对各种“环境机会”的评估,确定本企业最适当的“企业机会”的能力。
2、选择目标。对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后,对企业要进入的哪个市场或者某个市场的哪个部分,要研究和选择企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营销战略性的策略,是市场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首先应该对进入的市场进行细分,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需求趋势和竞争状况,并根据本公司优势,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
3、确定策略。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制定企业营销策略是关键环节。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体现在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上。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企业对自身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要素如质量、包装、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应该考虑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四、注重市场整体环境的预测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许多传统经营思想与观念被经营者们“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经济观念,科学地指导了企业拟定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注重市场整体环境的预测分析,对降低战略风险系数是大有帮助的。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功能特性,企业可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为拟定营销战略提供科学的指导。
1、数据方面。市场销售是推广各种新产品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创造实际收益的基本来源,保持良好的销售业绩是经营之根本。营销人员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建立数据运算模型对市场销售行情进行预测,这是预测模块最基本的应用功能。如:前期收集了市场调研数据,根据数据运算模型拟定对比方案,判断了市场销售的主流趋势,进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市场行情,实现了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控制。
2、调查方面。价格已经成为消费者是否参与购买行为的关键要素,在同等条件下,价格越低的产品往往会获得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因此,在掌握市场行情的背景下限定最合适的价格,才能保障产品销售活动的有序进行,这就需要重视市场调研活动[4]。价格预测是通过计算机数据自动化处理结果的一项分析,在了解消费者对商品购买情况之后,作出准确的价格参考,推向市场后便能促进商品的快速消费,带动了营销收益的增长。
3、价格方面。客户永远是企业持久经营的核心条件,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对维持产品销售是十分关键的,这也是影响企业经营收益的关键要素。计算机预测功能应用于客户资源调控,主要是根据客户数据分析实现预测的成效,限定最基本的客户信息来完成各项销售活动。如:利用随机分析法对消费群体实施价格定位,以购买力强弱为条件划分消费者层次,这样便能推动产品销售活动的正常执行。
结论
基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必须要关注的“客户需求的确定、市场机会的分析,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团队的培养和提升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出增长型、防御型、扭转型、综合型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指导企业将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方文.初探市场营销活动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2009,12(7):10-12.
[2]王学愚.我国中小型企业营销活动潜在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今日湖北(理论版),2011,23(15):22-24.
篇7
经营环境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概述
(一)我国民营银行设立基础
民营银行的设立在促进金融行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健全金融体系方面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对实体经济来说,其在供给方面的金融竞争力也有所增加,民营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一股新兴力量。
民营银行一般是由民间资本组织成立的,民间资本的与国有银行资本相比较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体制新颖、机制灵活、创新较多等方面,依靠这些独特性,去设立民营银行,对于民间资本投资者来说拓宽了他们的投资方式和渠道,民营银行的加入增加了银行业的竞争,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力量。
民营银行一般规模比较小,因此,与大中型银行相比较,在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同时,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在信息对称方面较大中型银行有很大优势。因此,民营银行在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和解决“三农”融资等问题方面比大中型银行更有优势。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可以分为:目前建社完成,进入生产经营阶段的民营银行,和处于筹备阶段的民营银行。已经建立并进入经营阶段的民营银行主要包括我们熟知的目前发展较好的民生银行;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台州银行;致力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泰隆银行;以及以服务城乡居民为宗旨的浙江民泰银行、由浙江商人及外商合资成立的浙商银行和以“服务个私”为理念的稠州银行等。从2012年底以来,已有68家民营银行得到我国工商联审批通过。
二、民营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银行的职能是充当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机构,通过创造信用来开展业务获得利润,其经营业务一般是通过负债业务先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资产业务将收集到的资金进行配置,充当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桥梁,民营银行做为银行的一种,其职能和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一样,但由于其特殊性,其面临的风险要比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多很多,具体包括:
(一)公众信任风险
银行是“信用”的代表,银行的信用程度,具有较高信用度和安全性的银行必然会得到社会公众的亲睐,无论是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还是消费者心理角度,这一结论都无可厚非,而民营银行作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银行,在信用上完全无法与拥有国家信用作后盾的商业银行及股份制、政策性银行等相竞争,加上居民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社会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远低于商业银行,这对资本金不充足,经营规模小,经营时间短、起步晚的民营银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行业竞争风险
在经济市场中,竞争随处可见,银行业作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金融机构更不能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多,除了五大国有商I银行、十三家股份制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外资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也积极加入到竞争中来,从而使得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其竞争范围广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化、电子化水平、服务质量、银行特色、优惠政策、存贷款、金融创新等方方面面,而民营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在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民营银行发展环境有限,发展数量较少且发展成功案例不多,相对商业银行等在内陆的竞争优势较差,加上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进入平稳阶段,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国家采用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方式,减少和避免金融风险。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之下,虽然国家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但实际上会实行相对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所以民营银行的入市条件还很严格。
三、民营银行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公信力
1、树立品牌形象。民营银行可以借鉴市场营销的方式,形成自我营销机制,为客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从一些创新性细节出发,提供其他银行没有的创新,向客户展示民营银行业务的新颖特征。民营银行可以有针对性的发展业务,比如设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牌,农村个人信贷品牌,大学生创业基金品牌,针对那些需要资金但是较难获得资金的人群开展业务。在确立品牌的同时突出品牌的宣传及品牌形象设置,将业务宣传与形象宣传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公众信任的企业品牌形象,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因此其公信力无需担心,为了解决民营银行由于信任度底,吸收存款难的问题,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民营银行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提高民营银行的公信力,解决其公信问题。
3、争取得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支持。民营银行可以同商业银行一样,向中央银行定期交付法定存款准备金或者超额存款准备金,同时参与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这样,就可以在需要资金时,通过同业拆解或者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来解决资本金短缺问题。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应该保留存储一部分备付金,为银行风险状况的发生做好资金准备。争取中央银行政策上稳定性支持,开放同业拆解市场,使民营银行保持清偿力和流动性。
(二)创建民营银行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民营银行自身来说,民营银行应立足适合自身的竞争着眼点,绕开商业银行热门竞争领域,将发展目光集中在传统银行提供业务的死角人群,即一些需要某项业务或者需要筹融资的人群,但是却是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的人群等。另外,民营银行应该在竞争市场中准确定位,利用自身优势,弥补先天性缺陷,完善银行业务流程,同时提高电子网络创新和完善等,从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聿文.什么因素阻碍民营银行的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2.09.25.
[2]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8,(12).
篇8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AnthonySaun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JohnWileyandSons,1999.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
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报告,《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风险管理与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监会网站。
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 理性计算 反思与批评 风险治理
一、风险管理的发端及其基本意涵
风险,从广义的角度讲,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凡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和灾难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风险。风险管理与人们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确定性的本性相联系。但风险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观念并非始终为人们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从对“事故(accident)”系谱学地分析出发,认为风险观念是人们摆脱了决定主义的命定论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时才得以产生。Gray等(2001)认为,风险管理扎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风险管理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统计方法在大规模生产中的运用,在二战中随着数学概念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得到发展,直至五十年代,决策科学作为一门确切的学科出现后,风险管理的一般观念才得以出现。不同的人或组织对风险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义中,风险管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的对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原则。故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勾勒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和发展。
二、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出现建立在概率论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运用,起初的风险管理建立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大致包括两个视角,即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和经济学视角。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就是力图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在风险暴露和风险后果之间建立联系,形成风险分析的技术模型,其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数据收集、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采取。经济学视角的风险管理与技术视角的风险管理最为接近,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成本—收益原则和预期效用理论。
早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对风险采用了一种客观实体主义的定义,即将风险视为可能发生的对人类造成负面伤害的事件。这种定义在保险业和化学工业中最广泛地被采用,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险业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对风险的方法大致包括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
在这一阶段,即风险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计算为基础阶段,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即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企业或者政府(或者说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专家);管理的对象,亦即被定义为风险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对何谓风险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而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模型的简单性和明晰性,尽管这种简单性与明晰性可能获得一种方法论上的活力,能够分析数据、风险描述和价值判断,但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简单性和明晰性而无可避免的狭隘性。
三、对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这种以单纯的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大量质疑和批评,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被引入了风险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即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及其对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风险研究强调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即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评估,风险认知是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认定和策划风险排减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风险感知的引入,风险管理开始从纯粹客观的分析,转向开始关注人们主观对风险的判断,风险管理也开始转向一种来自于底层的视角,对风险的认定也并非仅限于专家的视角。
社会学的视角将风险的定义由实体论层面拓展到了社会定义和社会建构层面,“真实的”风险后果总是包含着社会诠释并与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相联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会科学中五种风险研究的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反思性现代性路径、后现代视角、系统理论视角、批判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将后果的不确定性与管理决策联系起来,强调不同的个人偏好与组织文化价值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现代性理论假设现代性的元理性基础已经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经典的现代性转向了反思性的现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个体化、知识和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个人生活计划不确定性的增长等。系统理论视角将风险视为一种与社会定次级群体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社会建构,社会系统不断内在化外在威胁,将外在威胁转化为风险,风险的接受者和承担者之间存在非连续性。批判理论强调发达的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悖论和自反性后果,强调政治权力运用造成不平等的风险分配。后现论家发展了一种最为激进的建构主义观点,何谓风险、何谓收益及其何种程度都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视社会框架和文化偏见的作用。
风险的文化视角将风险视为由社会中结构性力量所决定的社会建构,诸如健康威胁、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问题都不是有科学分析可以决定的,而只能是社会中不同行动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构。这些建构反映了不同风险领域中各个群体或组织的利益与价值以及这些群体之间共享的意义、文化产品和自然现象。风险政策是所有行动参与者持续斗争的结果,是将各自对风险的理解纳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强加给他者。自我利益之间需要做出妥协以实现群体自己的现实,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建构有意义的现实有必要进行沟通,决定可能的现实建构的范围和界限。
各种研究视角的引入,丰富了人们对风险管理本身的理解,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参与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风险管理的狭隘界限。风险管理的主体的单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质疑,风险的界定也成为一个建构、商讨甚至斗争的过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更为复杂。
四、风险治理:风险管理理念的综合演进
对传统的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战:风险感知挑战了理性风险分析的理想模型,技术性的风险分析也面临挑战,科学专家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1992年英国皇家协会了一份关于公共风险感知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报告,首肯了风险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图将风险分析的技术科学观念与风险感知的社会和心理分析整合起来。90年代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要求一种更为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的观念开始出现。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关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科学、政策研究、环境与技术社会学以及风险研究的文献中大量出现,涉及风险治理的组织和机构也大量出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治理阐述了涉及到政府与非政府行动者的集体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现代社会中的治理被视为政府机构、经济力量和市民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层面,治理意味着一种横向组织结构,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在没有更高权威组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风险治理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为维度,横向上看,风险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机构、行业(或企业)、科学和学术团体、市民社会(或非政府组织)等行动者,从纵向看,风险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风险治理、区域性风险治理、全国性的风险治理、跨国的风险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风险治理。风险治理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行动者的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要求考虑各种情境性因素,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风险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良好的风险治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与辅。2005年,基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路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以风险治理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整合了的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整合的框架力图提供一种综合的方式以整合风险认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弥补之前风险治理中的不足。这个框架包含了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可忍受性与可接受性判断、风险管理以及伴随以上每一个阶段的风险沟通。
五、小结
从摆脱决定主义的命定论观念到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出现,再到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对象的不确定以及原则和方法上的协商和参与的风险治理框架的出现,风险管理理念经历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现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现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种理念和原则的风险管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4]Zinn, J. O., & Taylor-Gooby, P. (2006). Risk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In P. Taylor-Gooby & J. Zinn (Eds.), Risk in social science (pp. 20–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10
关键词:财政风险;总预算;会计发展
政府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所承担的各种财务上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从而根据并采取正确决策实施有效管理,使尽量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只有提供正确、及时的政府负债的会计信息,提醒政府及各方面关注财政风险,才能使各种风险在政府决策中予以估计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
一、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但就实际改革效果而言,却仍显得有些不尽人意,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一)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当前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工作中,总预算会计制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统领作用。所以,总预算会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就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来看,却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由此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二)科目设置单一,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就目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所设置的科目来看,主要包括“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暂存款”和“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这些科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负债、支出的资金情况反映出来,但由于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三)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
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也是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政府部门之所以选择收付实现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可以将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但这种方式几乎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财政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起不到任何作用,此时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二、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发展的创新思路
(一)权责发生制的新增
就目前来看,政府部门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职、责、权”不分明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无人负责。将权责发生制纳入到政府部门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矛盾。因此,政府部门要完善权责发生制,并以此为核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责任,而且为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在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与政府部门改革同步,从而促进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财务报告体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全面性、真实性和前瞻性。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将详细的内容记入主体财务报告体系中,将补充说明内容记入辅助财务报告体系中。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建立起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通过上述体系,政府部门就可以就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分析,此外,财务报告体现的内容能够为政府部门今后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基建会计的新增
在对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进行编制时,应将基建资金、事业活动资金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将基建拨款收入、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劳动价格等作为一级会计科目,对其进行准确核算。在政府部门基建项目完成后,将上述科目转为固定资产时,政府部门会计可通过基建会计编制的工程支出表对基建资金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掌握,将明确的支出数额记录到固定资产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报告系统,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所以,相关部门必须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总预算会计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财政风险管理水平。所以,相关部门必须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总预算会计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财政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李红霞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湖东车辆段
参考文献:
[1]刘淑娟.基于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
[2]魏建飞.基于管理会计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5(26)
[3]李晓琴.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财会学习.2015(09)
[4]邓佳鑫.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的策略分析[J].财会学习.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