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论

篇1

>> 机制建设,启动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的钥匙 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步伐 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应急广播体系应基于现有应急体系建设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规划与建设 广播媒体新闻应急机制的建立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与中央电台的核心责任 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建设 应急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建设探析 应急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探析 探究消防应急管理救援机制建设 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美国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加强城乡应急救援机制建设的思考 对档案馆应急机制建设的分析 探究校车网络舆情的政府应急机制建设 监管运行机制框架建设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胡百精 《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5.闪淳昌 薛澜 《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6.薛澜 张强 钟开斌 《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7.张立强 《基于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危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0302

作为业内的肉类领先企业,双汇集团采用的是企业+基地+农户的行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广大农民养猪的优势,又体现出了专业化生产的趋势。关键是它还能够利用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带领养猪户从分散的自给性饲养转向有组织的商品性饲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沟通,因而也是目前龙头企业广泛采取的模式。那么,为什么双汇在这样好的模式下又产生了几乎致命的危机呢?主要由于双汇对这个模式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障标准化的运营,缺乏对产业链的控制和供应方的管理,以致于瘦肉精从供应链的源头流了出来,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和损失。但是如果企业当时能够加强供应链危机管理意识或者是有一套供应链危机预防系统,相信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因此,企业的供应链危机管理很重要!

1 供应链中潜伏着危机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这个课题:供应链在什么时候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这些研究一般只集中在正常情况下。而在企业供应链的实际运作中,供应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事件或突发性事件,例如:丰田的刹车门、三鹿的三聚氰胺以及禽流感事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又该怎样应对呢?因此,在解决危机之前,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供应链中都有哪些危机,从而加以分类,制定相应准确的措施。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的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火山爆发、泥石流、臭氧层的破坏等等。这些灾害有的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引起的,有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这些灾害都是企业生产中无法避免的,而且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特点,往往给企业带来的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另外一类是人为因素,即在企业活动中引起的,它包括供应链的连锁反应、信息技术的落后、信息传递的失真、企业文化的差异等,它可以人为的实施一些措施或者技术来加以改进,从而消除危机。

2 供应链危机的应对措施

随着全球化经济地发展,市场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形下,企业不担心正常的事件发生,最担心突发事件,因为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点中企业管理的死穴,常常使企业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现昔日的风采。其实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我们发现供应链并没有实现它所起到的作用,效率有时非常低下。原因可能是使用供应链的企业没有制定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所以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会不能立即查出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制定方法去解决。因此供应链中也需要危机管理。

根据危机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供应链中的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防范和应急管理。危机防范是指预防危机发生的措施;而应急管理则是指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转移危机,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有些危机,例如高层管理者离职、核心技术流失、重要客户流失等,可以采取提前预防的手段来防止危机的发生;而对于事先无法预知的危机,只能使用一些应急的方法来化解,在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就主动面对,并且快速的制定出解决的方案。一般来说,供应链中的危机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建立“生于忧患”的危机意识。在供应链管理的一些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手册、领导讲话等使处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拥有很好的危机意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或惩罚的手段来加强危机意识,要将这些危机意识有效地贯彻到供应链中有关企业的每个领导及员工的意识里,还要将其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另外,为了对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在日常供应链管理中建立不同的应急预案。

(2)相互之间结成战略联盟。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缔结成为战略联盟,企业之间构成更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各个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或成本,而且可以利用他人的优势来互补自己差的一面,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在供应链上的战略联盟意味着厂商与供应商不仅仅是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信任、合作、开放流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3)同时发展多个供应商。供应链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应发展多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那么原材料的供应将会不及时,势必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扩大来讲讲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做。例如,供应商存在的地域风险。因为一旦供应商所在地发生了自然灾害,那么就会使企业所要的原材料或者零件等供应中断,如果没有其他供应商的供应,势必给企业造成缺货的危机。所以,企业应该发展多个甚至不同地方的供应商。另外,在同供应商建立关系的前后,必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考核,可以从供应商的声誉、交货时间、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做充分地调查,因为它很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交货等方面的活动,成为供应链上一个不安全的因素。而且,在实际运作中,如果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还能联系其他供应商,使企业原来的计划正常进行。

(4)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一般资金和规模雄厚的企业习惯使用自己的物流,但是这种物流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效率比较低。而且,当突发性危机来临时,由于企业的资源和解决危机的能力有限,这时企业管理者愁眉不展,员工人心慌慌,不能及时的解决,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正如本文中前面提到的双汇面临“瘦肉精”事件一样,因为没有及时去面对,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法,使企业的利润和声誉短期内大幅下降,同时也给了雨润赶超的机会,失去了肉类企业第一的宝座。而近年来,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迫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具备更广泛和更专业的物流网络。而且,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由于第三方物流具有许多物流路线,如果碰到自然灾害或者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使它无法按原来的线路进行运送时,也可以立刻改变路线,使配送的任务及时完成。因此,企业通过把物流外包,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增强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

总之,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会因为各种危机事件使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低下,导致供应链断裂,合作无法继续下去。最常见的是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的最终客户到供应商这头传递信息时,由于信息扭曲,无限的扩大,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收到的信息无法对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供应链危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像双汇“瘦肉精”致命重创供应链危机的发生,才能使企业今后的道路走得更远,更平坦!

参考文献

[1]戴维.泰勒编.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胡克,程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论文摘要】:现场直播报道逐渐成为彰显电视媒体特色和优势的信息表达方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以权威核心媒体为代表的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现场同步直播报道,在传送地震现场信息、动员社会援助、普及救助知识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本文以此为例,分析电视媒体竞争力的突破所在。

现场直播,在电视80年的历史中,已经从体育比赛扩展到各个领域,演变为告知重大事件的一种常规手法。但即使如此,在这次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直播报道依然给电视、给特定电视媒体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回顾电视发展史,往往是一场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成就了一个媒体的名声与长远的影响力。海湾战争与CNN,抗击SARS与CCTV新闻频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所做的成功的直播报道,往往就是奠定其影响力的基础。

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为例,分析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报道在新闻的时效性、影响力、舆论动员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建国以来最大强度的自然灾害使整个中华民族面对空前的救援考验,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采取紧急行动,自觉的及时打破常规版面,推出持续性的全天候大直播,直播不仅迅速、全面、丰富、深入的报道了抗震救灾全程,推进了捐助支援、恢复重建的进程,其自身的创造性举措和突破性变化也为中国电视史的发展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舆论将这次直播视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称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增强了播报手段和组织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们对报道理念、传媒特性和运作规律产生了新的认识,所有的传媒人通过这场考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一、迅速启动、及时反应,做足“新”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7分钟左右,即14点35分左右,北京始有震感。有震感后11分钟,14点46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点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这条消息在通过通讯社新闻系统传递给媒体用户和非媒体用户的同时,也通过新华网和新华短信,发给了成千上万个受众。14点53分,新华社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而电视媒体中,CCTV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15点20分即开出了直播窗口,开始了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1]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特性,在汶川大地震中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是检验传媒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历史契机。以中央新华社为代表的权威媒体了包括震中、震级等要素的相关消息,提供汶川孤岛的信息和照片,掌握第一时间的权。CCTV在启动现场直播后进行的高强度、高流量现场直播报道,使官方媒体握有了现实领导权,这种对媒体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的直接检验使电视媒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电视可以打破常规版面的应急性能、新闻现场声画同步的直观感触、表达手段的多元化发展(连线前方记者、滚动字幕、邀请专家进演播室)都体现了电视媒体在直播突发性事件上的成熟化倾向。

二、以情动人、用事实说话

在传达灾区现状、提供救援信息方面直播平台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互动平台,在此次直播中权威媒体打破了以往邀请熟悉宏观减灾情况的专家参与直播的惯例,更多的采用了邀请参加过地震和其他救灾实践的专家,在演播室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救灾方法和防疫措施,除了提供给观众与灾情有关的背景和进展之外,还提供给救灾人员和灾区的干部群众相关的实用知识,影响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种动员令如果没有事实的支撑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主持人、现场记者的潸然泪下、部队官兵和医生为赶赴灾区救援而长途跋涉、社会各界踊跃捐钱捐物、亲民爱民的党政领导亲临一线指挥……这些鲜活的画面通过直播传入千家万户,胜过一切语言。

如四川卫视的《紧紧握住的手》,用比较大的篇幅报道一个获救的小女孩,获救后就是不松手,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她才展示了手心里面的2颗解放军的帽徽,在被埋在废墟之后,营救她的解放军是她最信赖的人。整个报道围绕握住的拳头展开,特写非常细腻感人,立意也很高。[2]

5月12日到14日的收视率统计也充分反映了受众对直播报道的兴趣和依赖。据AGB尼尔森统计,东方卫视做了全天直播后,5月14日18点30分东方新闻的收视率上升到2.8,而平时这一个时段1都不到。再以5月18日AGB尼尔森对上海电视市场各频道收视率及占有率(18:00-22:59时段)的统计为例,当天晚上,东方卫视18:00-19:30做的是抗灾直播报道,19:30-23:58转播的是央视的赈灾晚会。由于全天直播的效应,当天晚上的东方卫视即便转播央视的赈灾晚会,仍然留住了大量观众,收视率保持在3.0左右,在没有抗震救灾大直播报道前,东方卫视晚间的收视率一般在1上下。[3]

这次现场直播的显著之处就是在于将信息的搜寻、选择、组合等等直接展现在传播行为中,与报道同步进行,观众可以与主持人一起急切的搜寻信息,一切与现场完全同步的模式更加具有冲击力、感染力,体现了直播的价值和影响力。一般的报道模式提供的只是信息碎片,而在突发事件的特殊背景之下,人们不满足于传媒把信息碎片整合好后再提供,哪怕是细碎的信息碎片,只要它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戳来,受众愿意与寻找信息的进程同步,在接收信息中自行组合,个体判断,高流量的现场直播报道更容易成为受众的第一信息源。

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体现解释能力的方式确有不同,平面媒体需要更多地采用分析报道、深度报道、观点报道、评论等等方式,而电视现场直播报道融多种因素、手段于一体,以特有的方式体现解释能力。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报道,是这次直播报道中延续时间最长、涉及现场最多、技术含量最高、关注度也最高的。从最开始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堰塞湖是什么,到后来发现是一号危险的次生灾害,人们关注能否人力干预处置、如何处置;从期望专家和工程人员可以乘直升机上堰塞体,到紧急时刻1800人背炸药连夜爬山;从最初的开挖与爆破两个方案,到后来泄洪道挖成后,4个将军又上去增加处置措施。惊心动魄的20多天里,这一连串事件交替变化,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报道,把报道有什么与解释是什么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图表、解说、现场、专家介绍等方式,不断地说明、解释。既报道了正在解决的进程,也有效地回答了人们心中的疑问。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报道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应急动员过程。有这样的报道,不仅使应急撤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全国、全世界都同步看到一个奇迹的发生。[4]

三、前所未有的舆论总动员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5]

“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或“Mass Mobilization”),实际是指社会学中的群体有组织地集聚和运动的现象。人员有组织性地调集和运动,这正是应对突发事件时所需要的社会过程。在形成这种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实际上,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舆论动员就是指为了实现迅速解决危机的目标,通过舆论传播的方式,影响、调动、组织大众及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和行动的过程。[6]

为了集结最广泛的群众力量,许多电视台都设计了与受众进行互动的环节,捐款信息通过电视字幕滚动播出,短信平台上也不断的播出来自观众的声音。“危难时刻,普通人之间的彼此关爱,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没有条件可创造条件、没有常规可以独辟蹊径,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只要爱与责任同在,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以生命的名义我们心手相连,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早日康复,让我们早日行动,让我们拿出勇气、和衷共济,共度难关”。这些质朴、真诚的话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普通民众,在这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精神鼓舞之下,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坚强和凝聚力。

汶川大地震期间全国各大电视台相继进行的现场直播报道开启了真正的同步传播之门。 当电视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自如地运用全天电视直播,这既反映了中国电视媒体的不断进步,同时反映了中国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应急反应能力在不断提高。大灾面前,媒体的力量也很强大,它将为全民动员、抗震救灾提供很好的宣传和激励,同时也给今后突发重大事件的媒体应急反应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2、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3、陆志坚:《为集体“失踪”的房产企业感到耻辱》,光明网2008年2月14日

4、濮端华:《论战时舆论动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8年3月

6、苏晓洲:《唐山13农民“侠客行”》,《中国青年报》2008年2月17日

7、吴开松:《当代中国动员机制转化形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

8、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9、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专著: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2]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3] 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4]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篇4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管理 安全 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网络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软硬件以及人力的综合使用和调配.其目的是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及时的监视,测试计算机的分析和控制,以此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质量,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安全中,无论是技术控制,还是网络安全防范,都需要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安全事件不断出现,电脑病毒网络员的参与趋势愈来愈明显。网络在带给人们自由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的现状

(一)网络威胁。自然威胁:可能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恶劣的电磁辐射、电磁干扰、网络设备自然老化等。这些无目的直接威胁网络安全,影响信息的存储媒体;人为威胁:也就是说网络中人为攻击,这些攻击常常通过系统的弱点,以达到其个人目的,有的是无意失误,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用户安a全意识不强,口令不注意保密;或者是恶意用户利用病毒非法侵入,这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一,通过假冒、消息篡改、业务拒绝等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完整性。被动攻击通过截获、窃取破译等手段获取信息,导致信息的失密和泄露。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大。计算机网络管理存在异构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需要应对数目较多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网络安全管理是必须应对的问题,随着安全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呈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也成为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需要有效的策略来应对。

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策略

(一)合理配置,注重防范。

1.加强病毒防护。机房服务器部署防毒、杀毒软件,并及时在线升级。严格区分外网客户端,对机房设备定期做好网络维护及各项数据备份工作,对重要数据实时异地储存。同时,对网络传输、邮件附件或移动介质的方式接收的文件。

2.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可以有效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例如: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具体的实施步骤是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只要任何一关未过,该用户便不能进入该网络。加强强弱电保护,在所有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中安装强电防雷保护器,保障雷雨季节主要设备的安全运行。

3.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事件的查实处理、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强内、外网物理彻底隔离和通过防火墙进行“边界隔离”,可以有效防护外来攻击,严格移动存储介质应用管理。对单位所有的移动存储介质,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并且定期更换密码。

4.使用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每台计算机要安装了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实现了对计算机的适时监控。严格数据备份,对重要数据也定期备份,把备份数据保存在安全介质

(二)计算机安全管理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在被保护网络和其他网络的边界,根据管理员设置的规则,对流人和流出的数据进行拦截,对于不符合规则的不安全因素的数据进行拦截和丢弃。在网络安全技术使用中,防火墙的使用率处于最高,它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在没有传输状态下去确保信息内容的秘密性,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的侵入。它通过监测、限制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2.认证技术样化。认证验证信息的完整性,运用丰富的网络技术,借助消息认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身份认证解决了通信双方利害一致条件下防止第三者伪装和破坏的问题。

3.信息加密技术。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多,实现信息存储和传输保密性是一种重要手段。计算机病毒不仅通过软盘、硬盘传播,还可经电子邮件、下载文件等方式传播。数据加密技术是安全技术的核心,为数据在存储和传输增强保密性.实现数据置换与移位的变换算法,提供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保护.信息加密技术,容易实现密钥管理,便于数字签名,可以设置协议、密钥分配、密钥产生及进入等方面的问题。

4.采用虚拟局域网与虚拟专用网技术。为了实现安全可靠的跨区域数据通信,需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虚拟局域网技术是建立在ATM和以 太交换技术基础上,具有访问控制和 网络管理的双重特点特点.能够有效保障数据通信的安全。

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信息的传 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网络技术日新月益,新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 提高技计算机网络的效率,增加网络的可靠性恶和安全性,进~步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H].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2]尚小航,郭正昊.网络管理基础[H].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3]夏明萍,董南萍,陈旭生.计算机网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7.

篇5

关键词:航空遥感技术、现状、应用、趋势、成就

中图分类号:TP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航空遥感的发展现状

一九六零年美国的学者就提出了遥感这一概念,这是一项FQ综合技术,将其定义为以摄影方式或以非摄影方式获得被探测目标的图像或数据的技术,是为了更加全面的描述这种技术和方法,从现实的意义来分析,通常我们把它称为一种远离的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一九七二年第一颗地球资源卫生发射升空,一直以来,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以及中国等国家陆续发射了对地观测的卫星,并且越来越多。如今,大气窗口的全部都已被卫星遥感的多传感器技术所覆盖,光学遥感包含以下几种:近红外、见光及短波红外区,以探测目标物的反射和散射热红外遥感的波长可从8/an到14Inn,以射率和温度等辐射特征,微波遥感的波长是从1mm到100cm的范围,其中被动微波遥感主要是以目标的散发射率与温度的探测为主,主动微波遥感通过合成孔径雷达探测目标的反向散射特征。微波遥感能够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进行观测,雷达干涉的测量多数采用两付天线同步成像,或者是一付天线需要隔一段时间之后重复成像,利用同名像点的相位差对地面目标的三维坐标进行测定,精度可以达到5In~10In,差分干涉测量定相对位移量的精度更高,在自动获取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上得到很大的提高。航空航天遥感对地定位不依赖地面的控制,也就是对影像目标的实地位置能够确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就包括从空中和太空观测地球获取影像,体出了多平台多传感器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技术趋向于三高。多平台多传感器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技术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并趋向于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及高时向分辨率。在二零零一年卫星遥感的空间分辨率有了快速的提高,而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则是由于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与小卫星星座的大角度倾斜可以以1d~3d的周期获得感兴趣地区的遥感影像。

因为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征,以及应用INSAR和东一INSAR进行高精度三维地形及其变化测定的可能性,因此,全世界各国家都在普遍关心的就是SAR雷达卫星。在机载和星载SAR传感器以及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国家还处于形成体系的阶段,如今,我们国家将把遥感数据获取的方法全面推进,从而形成自主的高分辨率资源卫星、雷达卫星、测图卫星和对环境与灾害进行实时监测的小卫星群。

二、航空遥感技术的应用

从遥感科学的本质来分析,就是通过对地球表层的遥感,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都属于地球表层。根据遥感仪器所选用的波谱性质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声纳遥感技术、电磁波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等。电磁波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物体或物质反射出不同的特性的电磁波而进行遥感。包括见光、微波及红外等遥感技术。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技术,包括:被动式遥感技术、主动式遥感技术。如果按照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图像方式以及非图像方式,若按遥感器使用的平台来分,可以分为航空遥感技术、航天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等三种技术。从遥感的应用领域来分的话,可以分为环境遥感技术、地球资源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以及气象遥感技术等。遥感应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调查、陆地水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城市遥感调查、地质调查、海洋资源调查、环境资源调查以及考古调查与规划管理等。

三、我国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光谱信息逐渐趋向成像化,雷达成像向多极化发展,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也越来越智能化,环境研究也向动态化发展,资源研究方面也趋于定量化,这对遥感技术的实时性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对遥感技术的运行性也起到很大的提高作用,使它向多频率、多尺度、全天候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向高效快速以及高精度的目标发展下去。其一、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光谱分辨率以及高空间已经成为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遥感传感器的改进与突破重点体现在像光谱仪和雷达上,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以及海洋陆地的生物资源调查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其二、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并穿透地物是雷达遥感具有的能力,并且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干涉雷达技术,还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还是三维成维技术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非常主要的技术,使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三、不断开发陆地表面温度及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并使其得以完善,对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进行定量估算并进行监测,除此之外,还要对平衡过程进行监测,这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其四、由航空、航天与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的并且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不但具有提供定性、定位、定量的能力,而且还具有提供全天候、全空间及全时域的数据能力,为资源开发、地学研究、环境保护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同时提供信息服务。

四、我国在航天遥感技术方面已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对地观测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航空遥感,无论是在灾害应急响应监测方面,还是在高精度地表测量中以及矿产资源探测等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我们国家一直坚持自主创造并不断创新,在无人机遥感、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高效能航空SAR遥感等领域都自主研发了红外、可见光、激光、合成孔径雷达等航空遥感传感器,技术非常先进并且实用性很强,把国外的技术垄断与技术壁垒彻底打破了,研发出一系列的软件及硬件产品,并且是适合我们国家国情的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全国航空遥感网,应用领域包括地矿、测绘、环保、农业、水利、减灾、交通、军事以及一些重大的工程建设,并且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我们国家的遥感技术在国际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由高精度小型化POS、高精度轻型组合宽角数字相机、稳定平台、轻小型机载LIDAR、超轻型飞机(或无人机)和相应软件组成了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此系统与国外一些同类的产品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量轻、体积水、成本低、功能全并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应用于大比例尺测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字城市建设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等方面,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对于遥感工作效率及效益有很大的提高。

高效能航空SAR遥感应用系统不但突破了系统总体与系统集成、X波段干涉SAR、P波段极化SAR技术,而且还突破了地形测图处理技术,技术指标要满足测图精度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技术流程及标准的形成,把国外技术的封锁彻底打破了,使国内的空白得到了填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先进航空SAR遥感系统的国家。

参考文献:

[1]马蔼乃.遥感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浦瑞良,宫鹏.高光谱遥感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O0

篇6

关键词:电力施工;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孔鸣(1978-),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德清县供电局,工程师。(浙江 德清 3132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200-02

一、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概述

1.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使电力施工工程能够在安全管理的环境下进行作业。电力施工要面对复杂变化的环境,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就是要领导整个电力施工工程能够在科学的管理制度、规章下安全进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消除或减少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在电力施工过程中的发生。

2.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力施工工程的准绳,是保障电力工程安全效益的前提。通过一系列的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活动,使企业单位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名誉效益达到最大化。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进行还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能够更加保证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在促进了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了社会,这是企业传统概念里所缺乏的,因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效益,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形象,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无形资产。从大的方面讲,电力关乎国家的民生,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可以说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常见的问题

1.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近些年来,虽然电力施工安全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现在企业施工单位一味追求供电可靠率、追求施工的进度,所以导致现在施工单位采取了传统突击的方法去完成施工任务。大凡电力施工都需要工作票,但是由于电力施工作业条件环境都是复杂多样、变化万千,而且有大量的新建工程不需要工作票,所以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电力安全管理措施根本没有得到施工单位的执行并落实,更多的时候只是把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浮于表面,个中内容却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更有甚者很多电力施工单位项目根本就没有事先定制好的施工应对政策或者方案。对电力施工工程过程中整体情况的把握,以及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都没有仔细的研究和核实,只是简单走走过场,马虎大意、对细节把握不好。

2.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尤其电力施工这样的高危险性工作,管理制度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认真贯彻服从各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工作规章,成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一大难题。现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者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做表面工作给上级领导看,然而实际的检查、督查往往没有彻底落实,安全观念太过于淡薄。只是看到了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量大,却不能想到背后带来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是多么大。

3.管理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方法还不健全和不完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力施工安全的现状,表面工作现象严重,风险评估和危险源的认知辨识等基础工作力度不够大。

三、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种种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电力施工中诸多不利因素的分析,结合笔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实际经验,来总结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分析和认知。

1.强化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首先在电力施工前我们需要严格把控好施工方案的审核、施工单位设计关。审查电力施工单位设计与施工方案专项安全管理施工措施,针对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要做到提前分析,然后再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要做到预防为主,事先做到消除不安全隐患,防止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整体上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要针对当时电力工程的特点,来制定防塌方、防倒塌、防坠落、防物体打击、防触电、防中毒等安全技术措施。尽可能做到安全技术全面,施工安全管理周密、具体。电力施工作业环境复杂,所以电力施工的总平面布局要合理、切合实际。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临时布置的管理,一定要符合常识性的防火和安全要求,要查看现场消防设施是否做到完整、齐全,要查看是否还存在不利于电力施工安全的因素。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在运用安全技术、寻找安全危险隐患的基础之上,再根据电力施工现场作业环境来明确制定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时间。要求电力施工工程方在进行自我检查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检查之后的评价,在电力施工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对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手段,来使得电力施工事故发生的概率控制在能及时应对的范围之内。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事故演习,提高整个工程应对危险事故时的应变能力。以上这些措施经过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能对电力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起到重要作用,降低施工现场的风险。

2.加强施工过程中管理制度的落实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不是一纸空文,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确定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监制的控制要点,建立健全安全检查验收制度固然重要,但是怎样监管执行才是重中之重。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中,落实管理规章制度应该成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一个重要点。制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检查表,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全面落实,突出重点。加强对现场各种危险源的识别和防范,采取预控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建立安全检查验收制度和安全评价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施工方案及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审查。做到事前控制和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具备安全条件不批准开工,不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不准上岗,不合格的机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不准使用,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准施工,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应该自始而终贯穿整个电力施工的过程,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对每一位生产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训练以及安全知识培训,要通过各种专业知识、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的教育及学习,来提高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素质水平。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要严格按照符合电力施工操作的规程来执行,这样能够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目前管理体制相对还不健全,所以要努力在不同的电力施工工作环境中针对不同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加大电力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保证每个生产环节都在有效安全管理体制内进行。在现场施工中要使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警示牌、安全标准等。作为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对现场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消除隐患,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3.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离不开管理思维和方式的定性,传统的电力施工管理方式在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显得有点吃力,而且我国目前管理水平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所以优化电力施工的管理方法尤为重要。这就首先要从提高电力施工安全生产的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入手,尤其现场管理方面的要求应更为严格。

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规章制度、监督机制上,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但是不能一味照猫画虎,而是结合电力施工的实际作业环境和周围情况加以修正,使得我们的管理方法和知识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活跃性。

四、结束语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责任重于泰山,如何有效进行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和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无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虽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应用科学管理方法,严格无误落实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认真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就能确保电力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使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更为有效。总之,我们应该处理好工程和安全之间的管理,这样才能将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电力建设现代安全管理[Z].武汉:武汉大学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2005.

[2]邱才.浅谈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目标管理[N].茂名日报,2005-08-13(2).

[3]高印章.水电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及控制措施[J].四川水利发电,2008,(4).

[4]金国辉.建设法规概论及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海涛.全力维护建筑施工安全——敦化市安监局推行“三项查检”工作[J].吉林劳动保护,2011,(6).

[6]吉长春.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若干问题[J].企业导报,2011,(13).

[7]夏凌娟.中国电力企业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8]王蕾.浅谈电力生产安全管理[J].科技资讯,2011,(21).

篇7

关键词: 人民警察; 危难救助; 法律责任。

一、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界定。

( 一)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定义。

《人民警察法》第三章第 21 条规定: “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该章规定的是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因此,追究立法本意来看,对公民的危难救助是全体人民警察的义务,该义务也符合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这种义务的性质应该定性为全体人民警察主体参与法定职责之外的义务性非警务活动。同时,该法第二章对人民警察的职权进行了规定。其中,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责的具体规定同样“隐含”着危难救助的内容。

例如,根据第 6 条第 2 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的规定,治安警察需要对因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处于危难情形的公民进行危难救助; 根据第 3 项“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的规定,交通警察需要对因交通事故受伤的人员进行危难救助; 根据第 4 项“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的规定,消防警察需要对火灾现场的遇险人员和财产进行危难救助; 根据第14 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洪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中也都有关于人民警察危难救助职责的规定。除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外,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需要履行危难救助的职权。《人民警察法》第 19 条规定: “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因此,即使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到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危难救助情形,也应该履行危难救助的职责。因此,根据不同警种的不同职权,危难救助同样是特定人民警察主体依法履行职责的警察职务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危难救助是特定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履行的职责和全体人民警察的身份性义务。因此,笔者认为,人民警察危难救助应被定义为: “我国人民警察基于其法定职责和身份义务,对生命财产安全正在遭受严重损害或者威胁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的救援和帮助行为。”

( 二)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性质。

当人民警察依法履行危难救助职责时,危难救助是一种紧急行政救助行为。首先,危难救助是一种行政行为,与普通的职业危难救助即专业救助公司提供的救助和普通公民进行的慈善救助存在着显著区别。对依法履行危难救助职责的人民警察而言,他们的危难救助行为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 而职业救助和慈善救助对于救助公司和普通公民来说只是一种职业、市场行为或者见义勇为、无因管理行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范畴。两者存在着根本不同。其次,危难救助属于行政行为中的行政救助行为。所谓行政救助,是指负有法定职责的行政主体在特定情况下,依职权对需要救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的救援和帮助行为,其形式主要有安置、抚恤、补助、收留、优待、危难救助等。

最后,危难救助是一种紧急行政救助行为。根据紧迫情形的不同,行政救助行为又可分为平时行政帮助行为和紧急行政救助行为。前者是指行政主体对依法需要救助的特定对象给予常规性的物质帮助,如优待金、抚恤金、困难生活补助等; 而后者是指行政主体对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救助的对象,依法给予的物质帮助和行为救援。人民警察危难救助,应该属于后者。因此,只有当需要救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面临现实紧迫的危险时,人民警察的救援和帮助行为才是危难救助行为。人民警察职责范围内的平时救助行为和一般性帮助行为,不宜划入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范畴。

当人民警察遇到其职责范围外的危难救助情形时,危难救助是一种义务性非警务活动行为。所谓义务性非警务活动行为,是指人民警察基于其警察身份,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范围外的义务而实施的行为。因此,根据《人民警察法》第 21 条的规定,危难救助是全体人民警察的一项法定义务,这种义务是基于人民警察的特殊身份而必须履行的,不能因为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而免除。《法国国家警察职业道德准则法令》第一编“国家警察的义务”第 8 条也规定: “即使不在执行任务,国家警察仍有义务主动救助身陷险境的任何人员,制止任何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保护公民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免受侵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定职责范围外的危难救助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警察力量的非警务运用,不同于平时的警察职务活动。例如,交通警察执勤过程中遇到火灾时对公民进行危难救助,司法警察在下班途中遇到公民溺水时进行危难救助。这类行为都不是相关警种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而是基于其特殊身份而必须履行的身份性义务,这种身份性义务的履行不受地域、警种、时间的限制。

( 三)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特征。

1. 危难救助既是人民警察的职责性义务,又是人民警察的身份性义务。

当特定人民警察主体根据法定职责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时,危难救助是人民警察的一种职责性义务。

而在法定职责之外时,危难救助又是全体人民警察的一种身份性义务。

2. 危难救助的客体既包括人身安全,又包括财产安全。

当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处于危难情形时,人民警察都应该依法履行危难救助的法定职责和身份义务。但是,当救助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发生冲突时,人民警察应当首先救助公民的人身安全,在确保公民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财产的救助。

3. 危难救助的程序简便、灵活。

人民警察的危难救助是当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处于现实紧迫的危险时的一种紧急救助行为,如果对救助程序进行过于严格和繁琐的要求,必然会延误救助时间,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应当赋予进行危难救助的人民警察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允许他们采用简便、灵活的方式实施危难救助。

4. 危难救助中可以综合实施其他行政行为。

当人民警察依据法定职责实施紧急行政救助行为时,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综合实施如行政征用、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措施等其他行政行为,保证危难救助的效果。例如,消防警察在灭火救援的危难救助中可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消防法》

第 45 条第 2 款规定: “火灾现场总指挥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下列事项……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为了抢救人员和重要物资,防止火势蔓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火灾现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等。”又如,根据《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第 25条和《防洪法》第 45 条的规定,人民警察根据救灾指挥部和指挥机构的指挥,在地震、洪水救援等危难救助中可以采取行政征用、行政征收等措施,临时征用、征收交通工具或其他物资、设备。

二、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主体。

根据法治原理,行政主体是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职权的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众所周知,组织只是一种拟人化实体,不具有自然生命力。其享有的权力要转化为具体行为,就必须依赖于组织中的成员即自然人,而其成员以组织的名义行使权力,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则由组织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当危难救助作为人民警察的一项法定职责依法履行时,此时危难救助的性质是一种紧急行政救助行为,这是一种职权行为、职务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所以,危难救助的主体应该是特定的警察机关。此时,特定警种的人民警察代表警察机关依法履行危难救助职责,存在着职责管辖和地域管辖的限制。只有当遇到警察机关职责和地域管辖范围内的危难情形时,这些特定警种的人民警察才需要依法履行危难救助的职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超出职责和地域管辖范围的危难情形,人民警察就没有救助的义务。《人民警察法》第 21 条已经明确把危难救助规定为人民警察的一项法定义务。因此,即使超出职责和地域管辖范围,此时作为一项身份性义务和一种义务性非警务活动行为,危难救助的主体应该是在编的所有人民警察个人,不存在职责管辖、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时间和警种的限制,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三、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条件。

( 一)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实施应以存在义务为前提。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义务既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性义务,也包括基于人民警察的特殊身份而产生的身份性义务。

1.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职责性义务。

随着人民警察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展,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职责也在不断加强,除了《人民警察法》

第 6 条列举的部分危难救助职责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又赋予了人民警察一些新的危难救助职责。

笔者参阅《人民警察法》《消防法》《突发事件应对法》《110 接处警工作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将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职责性义务概括如下:

公安交警对交通事故中受伤公民的危难救助;公安消防警察对在火险中的公民和财产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发生溺水、坠楼、自杀等危及人身安全情况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老人、儿童以及智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人员走失进行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公民遇到危难,处于孤立无援状况的危难救助( 如,对在山林、荒漠中迷路公民的危难救助)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涉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生产生活秩序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进行的人身和财产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和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人民警察对在看守所、监狱、劳教所中的人身安全处于危难情形的被监管人员的危难救助( 如,被监管人突发重病、自杀、自伤或相互殴打等,负有监管职责的人民警察,要立即采取措施积极救助和制止)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遇险公民和财产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因家庭暴力遭受危难的公民进行的危难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其他因犯罪行为和危害社会秩序行为遭遇危险的公民和财产的危难救助; 人民警察对因其他紧急情况遭遇危险的公民和财产的危难救助。

2.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身份性义务。

当危难救助情形不属于人民警察法定职责性义务时,所有人民警察基于身份性义务,需要救助的范围应当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面临现实紧迫危险的所有情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危险必须达到现实紧迫的程度才属于人民警察基于身份性义务需要救助的范围,任何危险情形都苛求人民警察进行救助是不现实、不合理的。

( 二) 能够履行危难救助的义务。

能够履行危难救助的义务,是指人民警察具有履行危难救助义务的可能性。人民警察危难救助义务的履行需要人民警察在一定的人力、物力、技能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得以履行。对于人民警察救助的条件,相关的法规和规章作了明确的规定。《110 接处警工作规则》第 23 条规定: 处警民警应当按规定着装,警容严整,携带必要的警械、通讯工具等处警装备; 专职处警民警应当掌握基本的救人、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第 52 条规定: 110 处警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枪支、警械、防弹背心及绳索、急救包等警用装备和救援器材。110 专用警车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规定: 交通警察必须进行培训,考试合格的,方能取得处理事故资格。

法谚有云: 法律不能强人所难。法律也不能命令人做他无能为力的事情。比如,不能对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苛以下水救助落水者的义务。同样,尽管由职业性质决定,人民警察承担着更多的职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警察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履行危难救助的能力,必然存在着人民警察无法履行也无需履行义务的情形。

四、健全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救济制度。

( 一)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中对公民的救济。

人民警察的危难救助多属于紧急救助,不但可能对救助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也容易导致对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在人民警察危难救助过程中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应由国家进行相应的补偿。此外,根据《人民警察法》第 34 条的规定,对于公民和组织因协助人民警察执行危难救助义务,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或者补偿。

对于人民警察见危不救或者违法行使职权进行危难救助时发生的侵权行为,无论是从法理上还是警察行政目的上,都应当有补救的措施和方法,通常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为主。因此,建议明确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救济机关的管理机关和职责,明确规定救济案件的受理、审理、时效、法律监督程序等。

( 二) 人民警察危难救助中对警察的救济。

危难救助是人民警察的一项法定义务,人民警察必须积极勇为。但是,当人民警察面对各种危难情形勇敢作为时,相对于一般职务行为,人民警察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威胁,极易遭受严重损害。若不建立健全有效的奖励和抚恤制度,仅靠见危不救的有关纪律处分措施,恐怕不利于激励人民警察更好地履行危难救助的职责。因此,相对于一般职务性行为,建议建立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专项奖励和抚恤标准,消除人民警察的后顾之忧,以期能更好地履行危难救助的职责,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人民警察见危不救的法律责任。

我国人民警察基于其法定职责和身份义务,应当履行危难救助的义务。见危不救的行为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对待法定作为义务,应当履行法定作为义务而未履行,违反了法律规则背后“期待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应当具有相应的免责事由。

( 一) 行政法律责任。

根据承担主体的不同,行政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和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责任; 根据行政法律责任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责任和外部行政责任。因此,根据人民警察见危不救的不同情形,应当对所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进行必要的区分。

1. 警察机关的外部行政法律责任。

当危难救助属于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时,危难救助的主体应该是特定警察机关,应由警察机关对危难救助相对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责任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赔礼道歉、承认错误,确认违法和行政赔偿等。

2. 人民警察的内部行政法律责任。

《人民警察法》第 22 条规定人民警察不得玩忽值守,不履行法定义务。因此,无论是基于法定职责还是身份义务,当人民警察见危不救时,都应当按照《人民警察法》第 48 条的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

( 二) 刑事法律责任。

《刑法》第 397 条第 1 款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因此,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民警察,当危难救助属于自己的法定职责情形而见危不救,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符合玩忽值守罪的构成要件时,应认定为玩忽值守罪,追究刑事责任。然而,由于见危不救与一般渎职相比又存在着特殊性,往往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安全,在符合特殊条件的情况下,见危不救的行为可能构成玩忽值守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想像竞合犯,从一重罪定故意杀人罪。

例如,人民警察出警后发现公民受伤流血不止,被害人受伤后躺在人迹罕至的山路上或者事件发生在深夜、寒冷的冬季等情况时,不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很可能导致受伤公民死亡。此时,警察见危不救致使公民死亡的,就构成了间接故意杀人罪。因为,在这些情况下,负有法定救助职责的人民警察主观上应当预见自己见危不救的行为极有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而放任了这种结果的发生; 客观上不作为的行为排除了第三人发现以及救助被害人的可能性,对被害人的死亡这一结果的发生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与母亲不给婴儿喂奶致使婴儿死亡这种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性质一致,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

( 三) 免责事由。

1. 警察机关的免责事由。

( 1) 人民警察基于身份性义务而见危不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警察的见危不救行为不属于其职责范围。此时,危难救助主体不是警察机关,而是人民警察个人。因此,警察机关不必对人民警察个人基于身份义务的见危不救行为承担外部法律责任,而应由相关人民警察个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2) 人民警察缺乏救助能力而见危不救。不作为行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有能力履行义务。因此,若负有危难救助职责的人民警察赶赴现场后缺乏相关救助能力和条件而没有救助,警察机关作为危难救助的主体也不必承担外部法律责任。

如交通警察赶赴交通事故现场后发现受伤者被困车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专业技能无法及时解救被困者致使被困者死亡等情况。

( 3) 由不可抗力造成的见危不救。因为不可抗力致使负有危难救助职责的人民警察不能够履行危难救助的义务,同样不符合不作为行为的构成要件。

如人民警察赶赴事发现场时,突遇严重的交通阻塞,无法及时到达现场进行救助,这种情况下警察机关也不必承担外部法律责任。

( 4) 损害结果与见危不救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救助对象在人民警察赶赴现场之前已经死亡或者即时救助也已经没有生还可能性等情况下,由于见危不救行为与损害结果缺乏因果关系,警察机关不必承担外部法律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 2) 、( 3) 、( 4) 免责情形指的是人民警察代表特定警察机关履行属于危难救助职责范围的情形,此时危难救助的主体是警察机关。

但是,在上述情况下,并不仅仅意味着警察机关不必承担外部行政法律责任,人民警察个人同样不必因见危不救行为承担内部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2. 人民警察的免责事由。

( 1) 无论是人民警察基于其法定职责还是身份性义务,若人民警察缺乏救助能力,存在不可抗力或者见危不救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都可以构成人民警察个人的免责事由。

( 2) 人民警察执行见危不救命令的行为。《人民警察法》第 32 条规定: “人民警察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人民警察认为决定和命令有错误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出意见,但不得中止或者改变决定和命令的执行; 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时,必须服从决定和命令; 执行决定和命令的后果由作出决定和命令的上级负责。”从法理上说,当上级下达见危不救的命令时,人民警察危难救助行为便会缺乏期待可能性,阻却人民警察对见危不救行为的责任承担。此时,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由作出见危不救决定和下达命令的上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伯详. 外国警察法[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661.

[2]陈晋胜. 警察法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项金发. 论我国警察对危难的救助[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