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咨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认识欺凌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 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国家和社会方面 (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 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治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一直备受关注。可是,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作为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有必要加以认识和了解。因为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样,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学生工作的难点。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不健全,心情郁闷或者心情极度郁闷,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症、躁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想方设法和学生沟通,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给予疏导。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就个人而言,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造成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面对挫折会产生精神障碍,有的人则不会。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当宿舍的同学议论他的某些恶习或者某些糟粕时候,他总是觉得别人含沙射影的在说他,久而久之,他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就会不融洽,经常失眠,心理出现了问题。生理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两个方面。如果在家族中有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后代将有很大的机会得心理疾病,如果某些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失衡,也会导致心理疾病。
就家庭而言,主要是父母给的压力,还有就是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些都会让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总是感到叔叔伯伯们看不起她家人,发誓要出人头地,可是当带着考上大学的骄傲来到大学时,却发现自己并不突出,而是在很多的大学生中被淹没,这时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郁郁不可终日,而后整夜失眠,把自己封闭起来。
就学校而言,一部分在高中有优越感的学生,面对众多优秀的大学生,会突然失去自信,产生心理落差。而大学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也使得一部分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挫折感,大学生个人情感的压力和困惑,也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导致精神出现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压力也使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出身不同家庭背景和怀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学生,发生摩擦和冲突,一些缺乏群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的学生,为找不到知己而苦恼。
就社会而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很多社会竞争的压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们有学习就业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都是怀揣着梦想来上大学,在竞争日趋激烈下,他们的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网络时代下信息的良莠不齐,一些甄别力较弱的大学生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左右,使理想和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而出现迷茫徘徊,时间一久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针对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研究者们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客观上的防治措施: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找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这里的“药”,最好不是精神类的药,这些药有极大的副作用,会使食药者对药物有极大的依赖性,首先应该从实际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二是采取“换个环境”的方法。让问题学生脱离产生问题的环境,比如有的男同学因为和同宿舍的学生爱上了同一个女孩,当室友的微信信息铃响时,他总是会不自觉的想:他们在聊什么啊?然后就整夜失眠,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整个人都消瘦了。这时,班主任就应该进行咨询,建议他可以换个环境,换个宿舍试试,结果等他换了宿舍,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不治而愈。三是设立“郁闷墙”。在学校设个郁闷墙,如果同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想不通,可以在郁闷墙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然后就会有心理协会的同学主动打电话与该同学联系,进行电话疏导。四是创办橱窗和手抄报。也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懂得心理知识,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橱窗一般都在学生经常路过的地方,增加橱窗的有效利用,可以普及心理知识。
主观上的防治措施:一是培养学生有一项爱好。应该提倡大学生培养自己有一项除学习之外的爱好,当心情郁闷时候,可以拿这项爱好当作调节剂,调节情绪,控制负面情绪的进一步侵袭。二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性格的自我完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占整个大学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一些负面情绪得到缓解,相反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让人心理压抑,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让产生心理问题。
篇3
一、白领犯罪概念的提出
著名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于1939年在向美国社会学协会的一次会长发言中创造了白领犯罪这个新词,他认为白领犯罪是指一种由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很高的社会身份的人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实施的犯罪行为。[1]萨瑟兰的定义从犯罪主体上来研究白领犯罪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其基本的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当然也对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萨瑟兰因而成为公认的现代经济犯罪研究的先驱者。学者们通常认为,萨瑟兰的定义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1)该行为是犯罪;(2)行为人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3)具有很高的社会身份;(4)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实施;(5)侵害了委托信任关系。为了统一认识,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斗争,美国国会在其1979年制定的《改进司法体系管理法令》中,第一次给白领犯罪,即经济犯罪下了一个官方定义:白领犯罪是一种或一系列通过非体力性的手段,采用隐蔽的方法或诡计,避免付出或损失金钱财物,非法获得金钱财物,或者取得商业上或个人的利益的行为。[2]
二、我国白领犯罪概念的研究现状
我国犯罪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白领犯罪应当包括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也有不同主张,认为应当将白领犯罪归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并将其界定为:“是政府工作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利用其职权,在经济活动中违反经济法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或者具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利用计算机实施违法活动,谋取不法利益,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其理由是:按照犯罪学家西格尔等人的理论,经济犯罪包括街头经济犯罪和职业经济犯罪两种。街头经济犯罪指盗窃、破坏财产等一般的财产犯罪。职业经济犯罪指白领犯罪及其他有组织的经济犯罪形式。由此可见,白领犯罪是经济犯罪的一种,但不是白领阶层所犯下的所有罪行都属于白领犯罪,白领犯罪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有其特殊的涵义,应仅仅指经济上的犯罪。随着对白领犯罪研究的深入,有观点用滥用权力作为本质特征的表述来概括白领犯罪,认为白领犯罪在本质上是犯罪者在握有一定权力的位置上利用这一权力实施的犯罪。有的学者认为滥用权力的涵义包括对信誉的侵犯,当一个人处于当权的位置(或一个小团体居于当权的位置)时,他对被管理者负有责任,有权一方有义务负责地行使职责而不能,无权者有责任相信当权者诚实地行使职权,对无权的个人和群体来说,对有权人的最大期待是具有诚实的品质,或期待他们不滥用权力。因而,有的学者提出白领犯罪和公司犯罪是涉及违反者利用自己相当的权力影响和受到信任的地位,为了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而罪。这种定义不是基于犯罪者的社会地位,而是基于对这种特定权力的侵犯,所以用滥用权力可表明这种犯罪的本质特征。基于前述表述,该观点将滥用权力的犯罪分为两种:白领犯罪和公司的犯罪。白领犯罪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使个人受益的犯罪,公司犯罪主要是使群体受益的犯罪(不管他们从事的是直接的或间接的犯罪)。[3]有的学者又将这种群体受益的犯罪分为公司的犯罪和犯罪的公司,这种区分是根据公司犯罪的程度和性质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应该给白领犯罪界定出一个完整的概念:即白领犯罪
应当是指白领阶层利用职权,为了牟取利益,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实施的非法行为,此行为不仅指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这个概念是广义的白领犯罪的概念,如果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即从刑法学的角度出发,白领犯罪应当是指白领阶层利用职权,为了牟取利益,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实施的违反刑事法律相关规定,严重侵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经济利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笔者主张从犯罪学角度研究白领犯罪。
三、白领犯罪的特点
白领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4]
(一)智能性。白领犯罪一般表现为较复杂的智能型犯罪,白领犯罪主体层次较高,职业化,智能化特点突出。白领犯罪的主体大多受过良好的正规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经济、金融、财税、会计或法律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长期从事经济活动的经验。犯罪分子利用自己的职业、专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进行犯罪,有的甚至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据统计,中国金融计算机犯罪案件每年以30%速度增长,河北省任丘市人民银行联合会计杨淑华,利用计算机程序缺陷连续作案5年,窃取现金1500万元。
(二)职务性。白领犯罪是白领以负有某种公务的身份从事经济活动时,违背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犯下的罪行。他们利用职务的便利以及资源优势,以合法的形式作掩护,预谋策划,相互勾结,权钱交易。如在金融领域,金融系统计算机管理的金融数据就是无现金的金库,由于金融行业在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同时,网络监督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完善,使得犯罪分子利用所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大肆作案且不留痕迹,而白领人所实施的伤害、抢劫、杀人、放火、等罪不属于白领犯罪。
(三)复杂性。白领犯罪发案的部门多,涉及的范围广,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且具有行业的特点,多与其他犯罪交织,造成的后果一般较为严重。由于作案时间长,涉及人员复杂,给侦办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多数金融犯罪案件中的集资、贷款诈骗案件和走私犯罪案件,跨年甚至数年前的案件占很大比,,案件潜伏时间长,难以及时发现,待这些案件发案后,犯罪分子 或早已逃匿,或赃款已被隐藏,尤其是一些犯罪分子作案得逞后,迅速将赃款转移到境外或直接携款潜逃境外,使案件的调查取证、抓捕涉案人员、追缴赃款等工作困难重重,造成侦查工作被动。
(四)隐秘性。白领犯罪人或具有一定的职权,或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他们的这种特殊社会地位和专业素质,使犯罪主体所采用的犯罪手段与其它刑事犯罪相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比如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社会关系多,内外勾结,上通下达,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而且往往利用职权干扰侦查活动,不易被查处;再如他们凭借日趋高技术化的作案手段,往往物证较少,言辞证据、文书证据缺乏,越来越多的白领犯罪人开始注重包装、掩饰自己,迷惑别人。
(五) 腐蚀性。 白领犯罪一般不对人身产生即时的可辨认的威胁,但它极大地扰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败坏了人们遵循的道德标准,腐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使公众产生信任危机。所以,它造成的损失比一般犯罪大,必须清醒认识。
(六)非暴力性。白领犯罪一般无直接具体的受害人,不打斗,不流血,不易引起社会公众对它的警觉和愤恨,但一般规模较,数额较高,危害广,影响极大。
四、白领犯罪的防治
预防犯罪的理论基础在于犯罪的可预防性,正是由于犯罪产生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犯罪的可预防性,预防犯罪的目的才不是纯粹的乌托邦,而是通过人们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的目标。白领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犯罪行为人除依靠个人力量外,还需要利用经济或社会资源甚至政治权力,以实现其计划或扩充其犯罪成果。重大的白领犯罪案件一旦案发,加上传播媒体的广为报道,还可能引起经济波动甚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电脑及国际互联网络为主要载体的高科技,资讯手段的逐步普及,传统上以暴力或恐吓等手段谋取财物的犯罪行为,逐渐会与白领犯罪的行为方式相接近,导致白领犯罪将成为未来主要犯罪类别之一。在白领犯罪范畴内讨论高技术犯罪,对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技术犯罪的特殊主体乃掌握现代科技的一些人,掌握现代科技的人通常被看作人才或者是社会的栋梁,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高技术犯罪的社会控制简单地归结于立法或制定法律对策。因此,以智能型的防治手段对付智能型犯罪是理性对待白领犯罪的必要选择,采取切可行的防治措施已刻不容缓,针对我国白领犯罪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治。
(一)掌握法制和舆论工具,前移预防白领犯罪的端口。要普及和提高社会大众对白领犯罪的认知能力,自觉抵制该类犯罪的发生,在中学、大学关于法律知识的教材中增设白领犯罪的概念、特征、刑事责任的基本内容,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意识到现实中白领犯罪的存在,增强其今后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公司、企业等易发白领犯罪的单位内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大力弘扬企业伦理。同时,要及时报道典型的白领犯罪案例,使该类犯罪受更
广泛的认知、了解和谴责,培养普通公民守法的自觉性,及时制止和震慑白领犯罪者。
(二)完善监督和监控措施,扼住制约白领犯罪的咽喉。立法上,要对白领人员的权力加以监督和制约,建立对他们的财产实行必要的监控制度,提高透明度,要制定和完善规范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尤其是完备的会计法规、银行法规、税务法规和公务员规范。对白领犯罪要适当增加和定罪的数量,加重处罚。
(三)进行软件和硬件升级,优化打击白领犯罪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局域网络优势,在公安经侦部门与金融、工商、税收、证券监督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建立白领违法、犯罪者的信息资料库,以实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及时查缉白领犯罪者。有关执法部门应逐步开发和使用白领违法、犯罪者的信息系统,每发生一起案件,办案人员应及时录入系统中,并且定期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其规律、特征,便于有关部门查询调用,这是防治白领犯罪所必需的基础工作。
(四)建立悬赏和举报机制,激活告发白领犯罪的民心。普通民众的漠然态度是导致白领犯罪的一个外部因素,因此,有必要唤醒民众,激起民众的舆论,共同打击白领犯罪。激发知情人员告发白领犯罪者,协助公安机关早日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尽量减少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虽然尚无奖励机制方面的立法,但在实践中却是存在的,比如悬赏提供犯罪线索、举报有奖、竞标破案等做法与奖励机制实际是同出一辙,实践中的运用也说明了该机制运行的可行性。
(五)确保意识和力度到位,追缴打击白领犯罪的赃物。白领犯罪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和逃避打击能力,具有案发后潜逃快,挥霍、转移赃物快,毁灭罪证快等特征,因此要依法准确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将全力追赃作为侦破白领犯罪案件的关键所在,坚决克服难追畏追和厌追的情绪,竭尽全力追赃,及时切断犯罪者的退路,最大限度地挽回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依照刑事诉讼法、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犯罪嫌疑人的非法所得、退赔款物等应作为证据调取、扣押、冻结或者依法予以追缴,责令退赔或者没收。
(六)密切警务和国际合作,扩大打击白领犯罪的战场。经侦部门之间以及经侦部门与相关警种之间,与其它执法部门之间都要保持联系,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努力实现协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同时针对白领犯罪日渐突出的国际化趋势,要加强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国际刑警组织、涉案国警方开展联合侦查、协查、交流犯罪情报、传递 法律文书、通缉和缉捕入境逃犯等警务合作,尽最大努力克服办理跨境犯罪的时空障碍,提升防治白领犯罪的效率和质量。
[1] 杨敦先,谢宝贵主编《经济犯罪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
[2] 杨敦先,谢宝贵主编《经济犯罪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
- 上一篇: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关于学校环境卫生的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