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线路(景区)为目标,以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为发展模式,以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立足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区分特色、挖掘内涵、建设旅游小城镇、特色旅游村(街)、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旅游精品。

二、工作目标

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湖低碳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上述三条旅游线路中建成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特色村(镇)、星级以上农家旅馆、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年将李村打造成3A景区,将笔都文港、古镇李渡打造成A级景区,年将万亩生态果园打造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至年环湖生态旅游区打造1-2个4A级景区。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决定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有关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具体领导、统筹协调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工作。

(二)、加强宣传促销与市场开发工作

1.开展“人游”乡村旅游活动。根据旅游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通过开展“人游”、“导游(记者)看”等乡村旅游活动,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线路的知名度,促进乡村旅游线路深度开发和景区(点)建设的升级完善。

2.召开旅游新闻会。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择机组织我县主要旅游景区点和所在地乡镇政府赴举行旅游新闻会,向广大市民宣传、推介乡村旅游。

3.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旅游画册、旅游网站等渠道和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高促销效果。

4.举办旅游节庆及推介活动,提升人气扩大名气。利用螃蟹节、艺术节、梨花节、中国(文港)毛笔文化节等旅游名片,将节庆活动与会展经济相结合,提高旅游线路(景区点)的知名度

5.积极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进有实力,有旅游开发、营销经验的投资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带动景区建设和旅游线路开发。

(三)完善景区(点)设施

景区(点)设施完善要综合考虑景区自身建设和旅游线路开发的近期与长远目标,既要有利于促进景区(点)目前的生产经营、增强发展能力,也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避免浪费时间和财物。当前,完善景区设施的重点,一是要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二是要完善本辖区内通往景区公路和景区内标识标牌设置;三是要完善旅游餐饮设施,提升形象和服务档次;四是要完善景区内游步道;五是统一游览线路景观的装饰(装修)风格。

(四)建立管理办法

按照《关于加强旅游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进府办字号)要求,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制定旅游统计管理办法、旅游线路开发工作考核奖励办法。

(五)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

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线路开发和景区建设,调动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决定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同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四、几点要求

1、上述三条旅游线路所含景区(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筹安排本辖区内的旅游线路开发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辖区旅游线路开发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内容要包含设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或旅行社)、设立游客接待中心、设计整修好游览线路、编写导游词(讲解词)、编印旅游手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搞好景区点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服务质量、规划确定好旅游接待餐饮点及旅游购物点等;

2、旅游线路开发工作相关乡镇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沿途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要有一盘棋思想、大力支持,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对接所涉及旅游线路开发工作。

篇2

[论文摘要] 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 交通 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 环境 优美,民风淳朴,民俗 文化 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 农村 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 社会 主义 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 公共 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 管理 ,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 旅游 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 调查 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 指导 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 环境 卫生建设与 管理 。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 农村 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 通信 、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 文化 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 市场 。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 电视 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 经济 ,2004,(7):36~38

篇3

县镇位于最北端,距县城23公里,与区、区、区和三台县交界,地处两市五县(区)八镇交汇之地,是北部重镇,素有“北大门”之称。全镇幅员面积81.8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5492户,总人口39901人,非农业人口4665人。全镇有耕地面积39901亩,其中:水田18300亩、旱地21601亩。

二、发展优势

交通:

水源:

区位:一是地处八镇交汇之地,近邻百万人口城市,流动人口对比常住人口成倍增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和需求量更加突出。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好。

三、农业产业现状

我镇按照“山上林果药、田里稻鱼虾”的生态农业模式,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持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生猪和蚕桑养殖、多经产业四大产业。

四、下步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省委《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方案》等“1+24+1”工作方案和市、县农业发展规划,立足镇粮油+水产特色产业实际,实施产业基地提升工程。推动“12316”工程(1指“1个镇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园区”,2指“建设片以产业大道为主线的产业核心区,青市片以花岩村为主的稻鱼综合种养产业核心区”,3指“优质粮油2.5万亩、特种水产8000亩和优质牧草10000亩”三大主导产业,16指“16个行政村,每个村着重建设一个‘一村一品’产村相融示范片”)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连片建设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把县众合粮食发展中心建设成全省首家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基地,把正大龙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成为川北特种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凤凰熊猫草”科研示范基地,为把省委1+24乡村特色产业试点镇建设落到实处作出努力。

五、存在的困难

1、资金不足:无工业无税收收入,运转靠财政转移支付。敢想无钱干事。无法跳出看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无法高起点做出特色农业小镇全域产业和发展规划。

2、建设用地困难:可用建设用地和一般耕地太少,完全不利农旅融合发展。

3、水库不能合理利用。农旅融合休闲旅游缺乏亮点。

六、对策和建议

1、规划先行。以区域性特种水产小镇、对外窗口和后花园定位,请专业机构高起点量身定制规划。

篇4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空前。国务院总理xx、副总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多次来江苏调研。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张卫国副省长亲赴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期间,罗志军省长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均把旅游交流活动作为访问的重要内容。张卫国副省长还率团赴西班牙,与世界旅游组织共商旅游合作、应对危机事宜;二是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各级财政在大力节流的同时,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减反增。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引导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奖励旅游企业,比上年增长了1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南京全面实施旅游百企发展计划,引导银行业与旅游业合作。镇江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振兴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淮安和连云港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宿迁制定了《旅游地接奖励和高等级旅游企业奖励办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旅游产业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这一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壮大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国际旅游市场为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亮点频现。江苏国际生态旅游节、江苏国际旅游周、江苏首届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旅游氛围;基本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征集活动,并结合整体形象策划制作了新的江苏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美好江苏》风光片,展示了江苏旅游鲜明而又全新的形象;“百城旅游宣传周”、“同游大江南北,共享美好江苏”、“2010相约江苏·全国旅游广播网年会”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省内城市间客源互送、市场共促的喜人局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出访活动,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举办江苏旅游推介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促销成果。“苏台旅游合作交流年”、“苏韩旅游交流年”、“苏新旅游合作年”等活动,加强了与客源地的合作交流,旅游企业赴欧洲、东南亚各国开展旅游推介、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日本、东南亚、美洲、北欧等地的促销活动效果显著;为切实推进对接上海世博旅游市场,全省积极参加各项与“世博”有关的宣传促销活动,省局组织省辖市旅游局局长与上海市旅游局共商合作事宜,支持太仓建立世博江苏旅游集散中心,还精心推出了55条世博精品线路手册。

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一圈一轴三沿”的格局,五大省域旅游规划全面推进,《沿江旅游规划》已经实施,《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顺利启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过800个,投资金额突破400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启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正式启动,景区创a工作取得新业绩;“12301”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江苏省旅游咨询中心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地也就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探索性工作。同时,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成“江苏旅游装备品集散中心”、各地发展购物旅游、打造夜游线路。

四、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通过宣贯会、在线访谈等方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旅行社新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江苏省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编制《江苏省居民赴台旅游手册》,倡导诚信旅游,试行第三方暗访对星级饭店进行复核;《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标准》、《旅行社访查规范》、《散客旅游接待工作规范》等五个标准,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部分已经编制完成并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质量标准,有效增强旅游行业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应对和有效防范甲流的能力;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度过危机,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展包机业务、举办重大商务活动、为省(境)外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提供服务。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旅游产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站在2010的起点,展望江苏旅游工作,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表示,江苏旅游业要在现有较高发展平台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江苏、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多做贡献。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推动江苏旅游产业大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贯彻落实《意见》的思想统一到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省局将举办2—3期旅游局长轮训班,对全省旅游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分批培训;将开展大规模旅游调研活动,不仅要了解各市对于《意见》政策落实情况和政策建议,还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形成各地关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综合性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江苏旅游业的意见》初稿三项成果;适时筹备召开旅游产业大会,进一步部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上海“世博”为契机,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大市场

三、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大调整

首先,大力完善规划体系。在积极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华东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洪泽湖旅游圈规划》。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进度;其次,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严格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做好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补助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活动、联盟等方式为投资商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其三,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年力争新评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0家,做好5a创建工作。与商务部门联合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与建设部门联合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展省级生态旅游区。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评星定级工作,建成首批“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打造我省商务会展旅游、包机旅游、海上旅游专线等新业态。第四,继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和江苏旅游咨询中心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积极推广《江苏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指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支持有关城市打造面向游客市场的大型演艺活动。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以市场整顿为手段,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加强管理。大力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新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通过年审和检查,强化市场监管。举办全省旅行社发展论坛,帮助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开展饭店星评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并在酒店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评选。倡导低碳旅游,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开发实施旅行社出境业务管理平台、推广第三方暗访星级饭店、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等;二是服务企业。完善入境游奖励办法,推出对国内旅游的奖励。推广旅行社责任险统保工作,提高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开展第二批省级诚信示范旅行社评选。在旅游企业和投资商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投资商来江苏落户。三是确保安全。针对世博、黄金周等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方案,联合督察,实行安全值班制度,建立安全员网络。继续做好应对甲流的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意见》的精神,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宗教场所的旅游安全工作。四是完善标准。试点完善《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完成《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和《旅行社综合评价体系》的编制。

五、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旅游队伍素质大提高

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2-2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以及农家生活等资源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典范,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我国广大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1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逐步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

1.1 发展呈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广西累计建成生态旅游园区528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园区或企业有45家;现代农业科技园78家,休闲农庄129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37家,农家乐988家;从业人员约38.4912万人,年营业收入达206216.64 万元,实现利润50403.88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约62306多万元,年旅游收入达116147万元,其中农民收入53550万元,实现了以游带农、以旅促农的发展好成效。

1.2 经营层次多样化

广西山青水秀,形成了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边疆文化等,这些为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诸多有利的发展空间。已形成了四种主要经营类型:一是观光观赏型,突出广西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打造集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二是参与体验,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餐饮、避暑、度假等服务;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建造集休闲、娱乐、健身、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四是民俗旅游型,利用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壮乡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组织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等活动。

1.3 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休闲农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城市与农村互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1.4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城乡的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系统的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倡导发展绿色产业,调整低碳化方向发展;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广西水果、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结合休闲农业开展的品尝、采摘、营销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2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广西的休闲农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产业规划不够科学

广西休闲农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等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经营粗放,开发建设随意性较大,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突出。

2.2 定位单一,档次不高

广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的较少,且大多数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2.3 服务、管理跟不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广西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等相关部门管理协调性不足。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布局还比较散乱,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还有待规范。

2.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须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

广西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原来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都是非专业型人才,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整体上来看素质偏低,管理服务水平暂时还跟不上。

2.5 政策、法规扶持滞后

各个地方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税收、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以及安全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

3 “十二五”期间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当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广西将按照“一县一个点,一市一条线”布局,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接待能力在30万人次以上的休闲农业点,14个地级市选择2-3个景点进行重点建设,建成本市1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到2015年,力争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产业总产值争取达到100亿元。为推动广西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地区的差异化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要准确把握本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源,做好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目标,打造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要重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原生环境保护,不要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破坏性开发;五要密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好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3.2 服务至上,科学管理

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分工负责,统筹联动,协调互补;二要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三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都要按规章办事;四要把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纳入整体人才规划,优先发展,大力引进中高层人才,优化用人机制,完善旅游人才队伍;五要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实行量化和奖罚制度,提升行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3.3 扩大多方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金融机构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同时,积极吸引国内以及东盟企业的资金,通过争取国家和地方扶持(“跑钱”方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钱”方案),加大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钱”方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融钱”方案),创新模式――农民宅基地资产(“兑钱”方案),加大本级政府投资力度(“挤钱”方案)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投资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融资方案。

3.4 整合品牌推广宣传,全面推广营销

占领客源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加大整合资源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讯息时代,就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通微博,随时宣传景区,处理公关事务,进一步与户外广告、网络、电视、报纸、车身广告、楼宇电视等媒体进行强强组合;利用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积极与旅行社合作,与周边景区结合,扩大旅游市场;向客源地旅游批发商、零售商等派发旅游宣传资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2] 吴忆明.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论文摘要.

[3] 郭存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6):1.

篇6

淹没对库区交通的影响及复建原则

丹江口大坝蓄水至170m,造成库周耕地、林园地及河滩地淹没,村组、集镇及单位、企业需要搬迁,公路、杆线、输电线路需要后靠或改建,带来了30万移民,成为工程建设中的最大难点。在移民安置方案上既要考虑库区环境容量,还要关注居民生活贫困等状况,将外迁和就地安排(内安)相结合,妥善安置移民,一方面改善库周的生态环境、保证沿线城市居民供优质水,另一方面解决库区脱贫的问题、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的丹江口大坝加高后,造成郧县10个乡镇和一个原种场的受淹,受淹土地7.81万亩、人口3.9万余人、道路43条(段)、桥梁8座。主要有三个特点:老柳陂镇淹形成郧阳岛,形成宽阔水域,资源和生产资料(耕地等)不能完成老柳陂镇城关功能,必须新建柳陂镇,导致城市及郊区各级大变化;需要新建52个移民居民安置点.已有的交通设施对居民的出行造成影响。

库周交通复建应遵循“三原(原规模、原标准或恢复原功能)”原则,达到①规划建设新的交通网络以适应新的城市格局,②规划建设新的道路以满足新建移民安置点的交通需求,③恢复受淹交通设施的功能的目的。原则上讲,因区域发展需要提高标准的,由地方政府自行筹资解决。

郧县发展规划

郧县是鄂西北地区著名的老区县、库区县,经济发展较慢。南水北调工程给郧县带来的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当作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提出了“一江二湖四区八镇”的新的战略发展规划,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依托,城区为中心,以郧县东湖、西湖为纽带,以重点镇为城镇网络体系,积极拓展城区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形成高速通道相连,山、水、绿地相间,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区和卫星镇共同发展的城镇新格局。

公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强化城乡路网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公路交通发展规划的原则是“着眼当前,科学预测,适度超前”。制定规划时结合“十二五”规划、移民安置规划、旅游发展及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进行,以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基础设施等六大对接为抓手,推动市县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公路交通以中心镇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县乡村协调发展,把握库周交通复建的时机,抓好乡村组户路网建设,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城区交通规划见图1,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的以G209和城关镇道路骨架的局面,展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按照“一江两湖四区八镇”的构想的具有适度超前的交通规划。图1看到,以汉江一桥连接城关与郧阳岛、二桥连接城关与茶店、柳陂大桥连接郧阳岛与挖断岗、柳陂湖大桥连接郧阳岛与柳陂新镇,汉江三桥连接柳陂新镇与城北路的城区及其高等级公路形成了城区主干交通网络。

汉江二桥在库周交通建设和郧县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桥联通了县城与长岭经济开发区,推进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行,拓展了郧县发展空间,将郧县融入十堰市半小时经济圈成为可能,标志着郧县的宏伟构想开始实施,为成为十堰北部组团打下良好的基础,使郧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郧县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和战略意义。计划投资上虽然库周交通的资金仅为二桥的1/3,但是集中资金办了大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使交通复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统一。如果选择江汉一桥、三门塘大桥、土天路(X011),图2,无论道路等级如何都达不到二桥的效率。将大大限制了两地之间的交通通行能力,阻碍了长岭经济新区的发展和郧县与十堰的对接。

郧县库周交通特点与复建分析

城区及其近郊的淹没后见图1,形成大约60多km2的宽阔水域。原毗连的城关镇、柳陂镇、茶店镇、青山镇,蓄水后成为隔库相望,城关镇将郧阳湖分割成东湖和西湖,成为名符其实的水城。鉴于淹没形成的新版图,地方部门抓住机遇,大破大立,提出“一江两湖四区八镇”的经济发展蓝图。因而郧县库周交通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势必比其他库周交通复建与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的统一提出更高的要求。柳陂新镇搬迁成为新的城镇经济开发区,郧阳岛生态旅游区,茶店(长岭)经济开发区。郧县是一个老区,发展相对滞后,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契机成为共识,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非常迫切。郧县是个农业县,宏观经济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了郧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又以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成为首要问题。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及道路交通建设的现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居环境和交通需求的提高,使库周交通复建产生较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公路交通正在或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全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全县的交通规划、库周交通进行优化整合,合理投资,避免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办大事,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库周交通复建时有必要根据库周物质、资源变化带来的新格局和迅速提高的人们的物质文化的要求。借鉴三峡工程的经验,结合郧县发展的整体规划,应该适度超前,从后期移民致富的深度考虑,结合交通现状和发展规划,重新考虑移民内安移民的出行、库周交通功能恢复等问题。利用现有的和规划的等级公路为骨架,结合移民居民点及老居民点分布,合理分析和引导人流和物流,顾及移民出行习惯和库周特点,充分考虑库周交通设施现状进行总体路网整合、优化及合理布置,立足“三原”原则,以畅通出口、乡村联网、便利生产为目标,适度前瞻,提高道路等级、加快出行速度,复建起便利的库周交通体系。

交通复建项目整合与经济发展统一性研究

郧县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城区及周边的布局,抓住机遇、图谋发展、集中资金办大事是重要环节,成为库周复建的难点。为了完善库周交通,在长期的公路建设中,地方部门做了不懈的努力,利用各种渠道,在库区的淹没线上建立了既有公路网路,为规划项目的整合提供了基础。通过优化和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既恢复库周交通功能,解决库周居民出行问题,又兼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库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考虑到原规划项目中有的有其他项目已经复建或待建(已恢复),有的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有替代项目,经整合优化后,对照见表1。

道路等级提高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表1可以看到,整合方案和已恢复项目的干线公路数量增加了9个,里程增加了1.0km。干线公路等级多为二级路,其中一级路两条,合计5.71km。道路等级的提高是适应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需要,是纳入十堰北部新区蓝图的重要基础。整合方案资金分析整合方案超出规划投资35.06%,腾出资金为规划投资的25.2%。将腾出的资金全部用于整合投资,还存在9.87%的资金缺口。资金缺口来自许多方面。第一,原规划与施工图设计存在诸多差异,包括建设规模增加,道路等级提高,结构装饰工程增加等;第二,规划投资是基于初步设计,按照当时的物价状况计算的,原材料、燃油、人工等涨价导致的物价指数上涨,应该给予补偿,表明整合方案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整合方案技术可行性整合方案技术上是可行的,表现在线路上去弯裁直,优化线路,减少了复建总里程,表1,提高了运营效率。同时在工程工期上具有可行性。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速,工程进入高峰期。时间紧、任务重,整合方案的施工必须采用最合理的技术方案,加紧布置,提前进入施工。对于施工工期长的要优先安排,先抢水下部分和主体工程,与移民出行关键工程,安置点交通,再进行附属工程、改善美化环境和条件的其他工程。对于资金还没有落实的规划项目,先按规划方案确定淹没区段的施工,临时解决水库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问题和沿线群众的出行问题,等待规划投资后在全面建设。

篇7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篇8

一、XX年度工程建设情况

1.主干道亮化工程。工程通过为XXX至XXX约1公里的XXX两侧安装路灯,以提高公路安全水平,提升休闲长廊形象。目前项目已经纳入我县XX年重点建设项目,并完成工程方案设计,测算工程投资约XX万元。

2.长风码头休闲长廊游客接待中心工程。工程总投资约XXX元,目前休闲长廊项目已经完成。(包括码头、客车停靠站、停车场、场地绿化、长廊仿古铺砖、游客中心等设施)

3.沿线村庄改造提升工程。①XXX村,投资XX余万元,完成毛竹林发展规划编制及沿江休闲步道建设,对村庄内池塘进行环境整治,流转土地XX余亩,规划种植连片荷花。②XXX村,开展道路景观提升,完成水生植物种植XX余平方米。③XXX村,投资XXX万元,建设环村道路;投资XXX余万元,流转XX余亩土地,完成荷花塘建设;投资XX万,建设木屋农家乐;投资XX万元开展老村老路改造。

4.沿线环境整治。结合公路边“三化”工作,开展沿线道路的环境整治,包括赤膊墙粉刷、农家乐提升、堆积物清理、绿化提升、节点美化。

二、下步工作打算

篇9

(一)2009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3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9%,超额完成了全年预定的考核指标任务。

(二)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传统饮食和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产品、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新亮点。

工作完成情况:

1、认真贯彻落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一山一村”旅游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全局,提高认识,制定有力措施,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主动争取各相关方面的帮助支持,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2009年,旅游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但我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次召开旅游经济分析会,分析我区旅游业现状,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了我区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旅游经济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合理规划布局。组织人员对全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措施。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修订完善了龙树地方特色羊肉旅游产品开发方案和高鲁山户外运动康体旅游线路策划。三是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户,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配套××工业旅游,进一步规范完善灵秀乡村生态旅游试验区管理,按照高标准、上档次的要求,继续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配合龙树李井村地质灾害搬迁,谋划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1户和龙树地方特色羊肉农家乐2户。

3、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针对全区产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发展滞后的弱点,我局改进工作方式,以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入手,营造旅游商品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企业依托市场进行旅游产品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食品行业为龙头带动区内旅游特色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生产,重点培育了玉溪甜馨食品有限公司的猫多哩系列方便旅游果脯、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玉溪市食品公司的肉类及其腌制品。技改玉溪市调味品厂扩大调味品系列、酱菜系列传统旅游食品生产。迁建玉溪××食品厂,扩大旅游商品生产。加快灵秀乡村旅游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筹集补助资金36万元,用以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预计2010年上半年完成。

(三)依托聂耳文化广场、出水口公园、××工业旅游,提升大营街旅游产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会务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上新台阶。

工作完成情况:

1、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生态园林、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和东风水库路坝合一的建成三大旅游品牌,用三年的时间,把中心城区建成全市旅游产业龙头的要求,结合××实际,完成了全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依托生态城市建设,立足“三乡”文化,挖掘水文化,以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以聂耳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务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为补充,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旅游文化并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以旅游项目开发为平台,积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云玉山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云玉山城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将投资30亿元,建成集生态主题公园、生态主题酒店、产权式颐养中心、体育培训中心、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城,竭力将其打造成为西部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品牌,目前,完成了项目土地规划、测设和相关土地使用手续上报等工作,项目景区内道路已开工建设。

3、打造会务、商务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会务旅游日趋成熟,给全区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200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载体进行会务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产品推向全省,着力吸引会议、商务团队,提升××区会务、商务旅游知名度。完善会务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区会务商务旅游上新台阶。引导汇龙集团投资750万元,完善内部设施、扩大规模,提升会务旅游档次。2009年全区接待会务旅游者11.4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33%。

(四)深入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完成情况: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加快旅游软件建设步伐。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狠抓旅游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8期,共培训767人次,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邀请云南省餐饮与美食协会的专家以及高星级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职业中学教师授课,分别对大营街4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全区餐饮、客房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同时,采取理论考核和现场导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内旅行社、景点景区导游进行了旅游知识培训、学习考核比赛。通过以考代培、以赛代培的方式,加强了对导游队伍的监督管理,提升了导游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了全区“创优”工作。

二、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为加强对局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依法行政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我局结合国家《旅游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云南省旅游条例》,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及时完成和落实区政府布置的依法行政相关工作,形成了领导负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了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进。如,2009年,我局按照××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组织协调公安、工商、社会保障、交通、广电局等部门,对全区14家旅行社进行拉网式检查,依据《旅行社条例》向旅行社下发责令改正、复查通知书20份,责成旅行社及时整改,规范旅游市场,维护了我区旅游市场秩序。

三、落实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我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自身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我局按照区政府办关于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监督检查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积极推进,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落到实处。旅游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区对外的形象窗口。为此,我们在安排部署这项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机构到位。成立了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陈瑞锡任组长,全面抓,副局长马旭任副组长,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性工作。二是思想认识到位。在动员会上,我们对落实这项制度的内容、目的、意义进行了学习,使全体干职工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着力建设高效、透明的机关。三是工作方案到位。制定并印发了《××区旅游局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四项制度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方法步骤、目的要求,并配合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系统工作规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拟听证、公示、通报和查询目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内容,各司其职,制定了拟听证事项:1、××区旅游发展规划;2、旅游工作相关重大决策事项。拟公示事项:1、旅游资源开发规划;2、旅游行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其它相关事项。拟通报事项:1、《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旅游工作落实情况;2、季度、年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3、向社会公布的旅游工作服务承诺事项;4、旅游行业管理方面应当通报的其它重点工作。拟查询内容:1、部门基本信息;2、××区旅游发展规划;3、本部门法律法规、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以本部门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4、行政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责任、执法程序及执法行为;5、××区旅游局相关办事指南及服务承诺事项。

(三)开通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专线电话设置在局办公室,由郑衍煜同志兼任政务信息联络员。自开通以来,接听了10个专线电话,所咨询问题属旅游行业管理类,接线员当场给予咨询群众圆满答复,来电人非常满意。我局96128政务信息联络员按时参加了区上组织的学习培训,严格遵守云南省《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定,确保上班时间在岗,坚持使用普通话,热情有礼、耐心细致地为公民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四)开通了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确定郑衍煜同志为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同时,办好《××区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设立首页公开区旅游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及政务公开、四项制度、阳光政府、规划总结、旅游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观活动、疑难问题解答、旅游信息、帮助等十项政务信息咨询服务。截止2009年12月30日我局在省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指定网站上通报重点工作19项。

(五)“三重一大”执行情况。凡涉及我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重要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1、凡“三重一大”事项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讨论决定,讨论中报请纪检二组的同志参加,组织落实过程中争取纪检监察的监督,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前,由牵头科室负责人准备相关资料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负责在集体会议上通报,与会人员逐一表态,提出明确意见。3、机关领导集体会议分支部会议和行政办公会议。由党支部会议决定的事项,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专人负责;由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要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讨论研究后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办公室负责。

四、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按时上报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报表、材料,并向干部职工通报相关情况。二是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遵纪守法的意识。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工作做到民主科学决策。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切实做到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篇10

关键词:乡村规划建设;重点事项

中图分类号: 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人口中大多为农村人口,乡村规划建设已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是制约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规划的主流实践大多集中在城市。通过大量实践,乡村规划建设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就,其空间结构、功能和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二、现阶段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政府忽视对农村各个层次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现象,农村研究已经流于形式,不深入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工作,特别是农村规划和建设明显滞后。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农村的空间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控制和指导手段,导致农村无序建设严重,己经影响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设施匮乏, 居住环境差

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农村没有市政建设,也难以在水、电、气等方面统一配套,路网、绿地、文化、教育、体育、消防等设施很贫乏。

2、布局散小,建设无序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宅建设很快,但农村现有的规划许多都是为了“应景”,有的部门一个月能出几十个村规划,这样的批量生产,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对农村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引导。因此导致许多村庄建设无序、建设凌乱的现象,村庄布局“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3、规划管理滞后, 乡村规划极不完善

一些地方长期不搞乡村规划,或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不讲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村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重点事项

与城市规划不同,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在规划时一定要深入的进行现状调研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在对其进行规划建设,下面以我县郊区某村为例进行探讨。

1、道路交通

(1)道路:主要在村中设置一条主干道以满通要求。对于原有的道路,尽量保持原有村落风貌,对其进行泄洪、排水等方面的改造,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2)广场:在村庄中心合理的位置建立中心广场,以满足村民的娱乐休闲的需要。同时在广场周围要规划村民健身场所,满足村民建身需要。在广场规划建设时其取材创意方面要充分结合本村的文化脉络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方案设计,不能够照搬城市大广场的做法,其村中心广场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场所。

(3)停车:为适应该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外来游客的停车需求,本村将在原有基础上建成社会公共停车位80个,规划中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应提供规定数量的停车位。此外随着村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应在规整村庄道路的基础上,开辟适当区域或改造居住形式以解决村民私家车的停车问题。

(4)公共厕所:将村中现有的4处厕所进行造成,新增设的厕所尽量与公共建筑相结合,不单独设置。并在旅游景点增设生态厕所,为游客提供方便。

(5)商业服务:规划中对村旁省道沿路商业进行整治,修建果品批发市场,添加餐厅、旅游商品部、餐饮设施、浴室、娱乐中心、购物中心等服务设施。既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又可增加本村财政收入。

2、住区整治

(1)房屋安全方面:村庄现有房屋质量较好,安全性能较好,基本没有危房,但在部分区域房屋距离较近有安全隐患。因此在村落中道路网的整治和规划中,对房基地的产权所属进行明确划分,扩大公共空间,也利于房屋的消防。

(2)环境及卫生整治:现状环境及卫生状况比较落后,需要大力改造。增加厕所及垃圾收集站,引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环境。美化和整洁街道,建立居民锻炼与娱乐聚会场所。建设健康、卫生的新农村。

(3)绿化美化:在对山区的林地、山地资源开发利用要将生态保护放到首要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允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该村无环境污染源,但柴火是村中主要的能源方式,能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规划中增加了太阳能等可再生无污染的新型能源,为杜绝可能的污染源在规划中合理布置了垃圾收集点和厕所。

3、农业发展规划

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果园经济,为增加村民收入和合理的利用村中山地,在规划中在村域西北部开发新的葡萄园,将葡萄产业作为其村中核心资源,形成村色,为旅游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并将葡萄资源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在果园规划中要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业设施,改变原来果农靠他吃饭的农业现状。可以采用滴灌的技术,利用山脚的蓄水池采集雨水,再设立灌溉管网系统进行分区滴灌,提高果园的产量与品质。

4、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该村消防规划分为村庄消防和林区消防两个部分。在规划中将在村庄的中部修建环形车道,满足消防半径。结合建立消防管网和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具为主;林区消防则服从镇域统一消防安排。

(2)地质灾害规划

由于该村属于山区,在村庄规划中需做好地质灾害规划。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要严禁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域内选址。对于沿河、沿路、沿山等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要加强监测预警,提出防治方案,不许批准新的改建、扩建和续建项目,并要有计划地逐步予以迁移,以保证村民安全的居住环境。

5、规划实施

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积极实施镇村联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整体素质、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重点围绕农村新产业,新经济的培育,建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与观光农业,按照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的要求,精心组织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大力开发和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使农业真正成为功能多样化、效益高效化的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促进传统村落向新农村的转变

借助公共财政的倾斜政策,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全村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制定和完善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和标准,加快推进镇区及中心村社区化改造,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供给,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培育农村公共服务业,构建购物、医疗、文体活动服务圈。

(3)着力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

重点提高农民培训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空间和职业转移,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建立培训补助机制,支持企业提高对农民的就业吸纳能力。

(4)大力推进村域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

坚持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推进,以中心村作为重点积极有序推进;进一步落实集体发展留有地制度,为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供空间和发展条件。

(5)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鼓励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专家与特色农业和观光园区相结合,组建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促进农业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改善村容村貌,从当地实际出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节约、集约使用用地,只有达到这些条件,农村建设才能在广大农民拥护的基础上得到稳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陈金泉,蒋小刚.《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32期.

夏理杰,张美亮.《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优化》,《小城镇建设》, 2012年08期.

刘莉蓉.《浅议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市场论坛》, 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