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案

篇1

关键词:填埋场渗滤液;组成;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资源紧张和污染愈加严重。作为城市垃圾中二次污染问题内容之一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垃圾渗滤液的组成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水质波动较大,处理难度较高。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方面通过优化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减少渗滤液的发生量,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填埋场的具体情况及其它经济技术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和工艺。

1渗滤液的来源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本身含有的和填埋过程中发生厌氧生物反应生成的水份以及填埋场区的浅层地表渗流水及降水渗入。渗滤液产生量及渗滤液组成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垃圾组成,气温及年平均降雨等气候条件,填埋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此外,随填埋时间及填埋垃圾降解阶段而有很大变化。

2 渗滤液的组成

2.1 有机组分构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早期渗滤液中COD值可达每升数万毫克,晚期渗滤液一般在每升数千毫克。从有机物在不同物理组分上看,基本为溶解态组分和胶体态组分,颗粒态组分含量较少。

渗滤液中主体有机物包括挥发性脂肪酸(分子量

此外,渗滤液中还存在芳类化合物、卤代烃、临苯二甲酸盐、酚类化合物、苯胺类化合物以及其它微量有机物质。浓度一般浓度在每升数毫克或更低。2.2无机离子和氨氮渗滤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Na+、K+、Ca2+、Mg2+、Fe2+、Mn2+、Cl-、HCO3-、SO42-。它们浓度在每升几十至几千毫克之间波动。渗滤液中NH3-N的主要来源是填埋垃圾中蛋白质等含氮类物质的生物降解。浓度最高可达5000mg/L以上,一般浓度在500~2000mg/L之间,较高的氨氮浓度致使渗滤液C/N过低,营养比例失衡,此外氨氮浓度过高也会降低生物酶活性,造成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低。

2.3重金属离子填埋场含有一定量的镉、铜、铅、铬、砷、锡、锌、钼、钴、汞等重金属元素。重金属离子容易与无机离子及大分子有机物等发生离子交换、沉淀、吸附、络合(螯合)等作用,因此重金属存在的化学形态相当复杂,呈络合态的重金属离为主要存在形态。一般地,渗滤液中大多数重金属因在堆体内的吸附、沉淀等衰减而浓度很低,一般约在0.002~0.5mg/L之间,无需处理即可达标。锌由于是两性元素,溶解度较大,所以浓度较高,一般处于0.5~2mg/L之间,高时可达几十上百mg/L。

3 渗滤液的处理方式

目前主要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式有以下四种:

① 将未经处理的填埋场渗滤液运至城市污水处理厂予以合并处理;

② 将填埋场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后运至城市污水处理厂予以合并处理,即预处理——合并处理;

③ 将渗滤液进行填埋场循环喷洒处理;

④ 在填埋场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单独处理。

3.1合并处理

将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是填埋场渗滤液最简单的处理方案,不仅节约了场内建设污水处理厂所需的大额支出,而且省掉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降低了处理成本。城市污水处理厂大量的城市污水对渗滤液产生稀释、缓冲作用,并且为渗滤液处理提供了必须的营养物质。尽管有以上优点,但合并处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案。一般来说垃圾填埋场往往距离城市污水处理厂较远,渗滤液的运输成本会比较高。此外,由于渗滤液特殊属性,过量的渗滤液会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崩溃。因此在考虑合并处理时,应考虑距离因素及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比。

目前,国内尚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在在所有垃圾填埋厂场内建设独立的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处理方案,但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渗滤液的特性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找到可行的预处理方法和合理的渗滤液与城市污水混合比例,采用高效、稳定的合并处理工艺系统。

3.2预处理--合并处理

预处理-合并处理是基于减轻垃圾渗滤液含有的毒性物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的危害而采取的一种场内联合处理方案。渗滤液首先通过场内预处理设施予以处理,一方面去除氨氮、重金属离子、SS、色度等污染物质,另一方面通过厌氧生化改善渗滤液可生化性,降低负荷,为后续的合并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高浓度的氨氮的去除可采用吹脱等物化方法,此外可以结合生化工艺考虑采用具有脱氮功能的处理系统(A2/O或A/O)。对于重金属离子去除的预处理工艺多采用化学混凝沉淀等物化法。

3.3场内回喷

场内回喷是指渗滤液经收集后,通过回灌系统在场内实施循环喷洒处理。场内回喷是可作为有效的渗滤液处理方法。渗滤液经场内循环喷洒,可通过蒸发、植被吸收减少渗滤液的发生量,从而降低渗滤液处理成本;此外,通过场内回喷可增加填埋垃圾的的含水量,增强微生物活性,以利于污染物的降解。此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卫生安全等问题。

目前美国已有200多座垃圾填埋场采用了此项技术,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少。据资料介绍,唐山市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用了循环喷洒处理方法处理渗沥液[2]。渗沥液经收集并经沉淀调节池处理后,喷灌回流至填埋场;沉淀调节池中的沉淀污泥与渗沥液一并回流至填埋场,避免了污泥的二次污染。

3.4单独处理

考虑到环境及成本问题,通常城市垃圾填埋厂被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在采用合并处理造成运输成本过高时,建设场内独立污水处理厂便成为一种备选方案。在建设独立污水处理厂时,考虑到填埋场渗滤液有污染负荷高,有毒有害物质较多等特性,应采取多种处理方法有机整合的综合处理工艺。一般采取预处理—生物处理—后续处理的工艺流程。4 国内外垃圾渗滤液主要处理技术

篇2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工艺 方案比选

Abstraction Based on the Leachate Treatment Discharge Requirement, the Optimum Expansion Proposal for LTP Is Chosen From Several Feasible Options after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Landfill Leachate; technology; Proposal Selection

广州市兴丰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广州市中心东北方向约38km的丘陵山地中,占地面积84公顷,填埋库容达2000万m3。是我国第一座在技术和管理上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垃圾填埋场,它采用了高标准的建设,并将其营运承包给知名的境外专业公司。该场于2000年11月开始建设,于2002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营运,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兴丰场原设计的进场垃圾接纳量平均为3000 T/d,垃圾渗滤液处理能力为565 m3/d,主要工艺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由于广州市规划中的其它垃圾处理设施不能如期建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兴丰场将承担6000 T/d的处理任务,因此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扩建势在必行。扩建后渗滤液总处理能力必须达到1200 m3 /d,场区自北向南流水经谷口排入金坑河,再流至兴丰填埋场东南方向大约900 m的总库容达1850万m3的金坑水库。由于下游金坑水库功能环境较为敏感,因此兴丰场渗滤液处理出水必须达到回用水标准。

类别

CODCr

BOD5

SS

NH3-N

TP

进水

20000

12000

2000

2100

60

出水*

50

10

5

10

--

*注:实际处理后水质均达到回用水标准。

1 扩建工程渗滤液水量水质标准

1.1 渗滤液水量

根据兴丰场运行1年多来渗滤液产生量、广州降雨量和垃圾填埋方式等综合考虑确定垃圾量增加至6000 t以上时,渗滤液处理水量将增加 650 m3/d。

1.2 渗滤液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

渗滤液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采用采用表1中的参数。

2 扩建工程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1)扩建工程工艺必须达到现有渗滤液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保持最终出水稳定地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

(2)选择工艺尽可能简单、技术可靠、管理方便、运行高效低耗的处理流程,并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

(3)由于渗滤液水质变化幅度大,选取的工艺必须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并且能够容易进行改造,以适应水质的变化。

3 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介绍

3.1方案一:UASB+SBR+CMF+RO处理工艺

3.1.1 工艺流程

现渗滤液处理采用的工艺方案为UASB+SBR+CMF+RO,见图1。

3.1.2 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均衡池,进行水质水量的均衡和pH调节,均衡池出水进入UASB反应池中,在反应池中COD负荷为10~15 kgCOD/m3d ,BOD降解可达75%,COD降解可达70%。经厌氧后渗滤液进入SBR池,在此利用生物反应进行BOD5、COD以及NH3-N的去除,停留时间为10.5d,反硝率:4.51gNO3/kgVSS.h (20°C)。

SBR 反应期的操作以好氧,缺氧交替运作,在好氧情况下,微生物会产生硝化作用;在缺氧情况下,微生物会进行反硝化作用以去除氨氮[3]。

为了防止高氨氮浓度对生化系统可能产生的抑制,SBR系统采用了高污泥龄设计(30d),这较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为长,可保证反应器中数量足够且性能隐定的硝化和反硝化菌,使微生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大于硝化和反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期。高污泥龄设计还可去除较难生化的有机物。

经生化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连续微滤(CMF)系统,此系统作为反渗透系统的前处理,采用0.2μm中空纤维膜,隔除渗滤液中大于0.2μm的固体、细菌和不溶性的有机物。经生化和微滤处理的渗滤液进入RO反渗透系统,RO系统采用宽幅螺旋卷式复合膜,设计最大工作压力: 35 Bar,最大回收率为80%,清洗周期为1~2星期,预期膜的工作寿命为1~2年。RO出水可直接进行回用,浓缩液经化学沉淀后形成稳定的絮凝体再运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UASB能耗低效率高,与SBR相结合的工艺是既经济又灵活去除有机物及氨氮的有效方式;

(2)高效的SBR处理体系是生物脱氮的关键,它将各种形态的氮最终转化为N2,彻底解决了渗滤液中的氮污染问题;

(3)CMF+RO深度处理系统可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4)剩余污泥量小。

3.1.3 各阶段的出水水质

水质指标

原水

UASB

SBR

微滤

反渗透

COD (mg/l)

20,000

6,000

40

BOD5 (mg/l)

12,000

3,000

8

TSS (mg/l)

2,000

500

1

NH3-N (mg/l)

2,100

1,890

8

3.2 方案二:蒸发+RO处理工艺

3.2.1 工艺流程

3.2.2 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预处理池,通过投加臭氧对氨氮与低分子有机物进行预处理,出水经沉淀后进入热交换器。预处理后渗滤液用泵送入两个热交换器进行预热,交换器同时作为蒸发器浓缩液和冷凝水的冷却器。预热后的渗滤液进入进水池,然后提升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渗滤液通过喷头喷洒在高温的管束外表面而蒸发成蒸气,蒸气经收集后通过离心压缩机压缩进入管束,从而产生持续的蒸发循环。同时渗滤液喷洒到管束外表面对管束中的蒸气起到降温作用而使管道内蒸气冷凝。管道中形成的冷凝水收集后进入脱气器中,减少易挥发有机成分,冷凝液用泵从脱气器经过冷凝液冷却器进入暂存池。

经蒸发处理的渗滤液进入RO反渗透系统,RO系统采用宽幅螺旋卷式复合膜,设计最大工作压力为35 Bar,最大回收率为80%,清洗周期为1~2星期,预期膜的工作寿命为1~2年。RO出水可直接进行回用。

蒸发器底部所收集的浓缩液及RO浓缩液用循环泵输送入浓缩液冷却器对进水进行预热,冷却后的浓缩液进入焚烧炉焚烧。

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全部采用物化工艺处理,进水水质波动对处理效果基本无影响;

(2)剩余污泥量小;

(3)浓缩液可以得到彻底的处置,无须回灌。

3.2.3 各阶段的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

12000

3.3 方案三:MBR+UF+NF处理工艺方案

3.3.1 工艺流程

3.3.2 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生化池,生化池包括硝化池和反硝化池,在硝化池中,通过高活性的好氧微生物作用,降解大部分有机物,并使氨氮和有机氮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回流到反硝化池,在缺氧环境中还原成氮气排出,达到脱氮的目的。MBR反应器通过超滤膜分离净化水和菌体,污泥回流可使生化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达到20g/l,经过不断驯化形成的微生物菌群,对渗滤液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逐步降解。MBR生化系统COD设计去除率90%,NH3-N设计去除率99%。

采用特殊设计的高效内循环射流曝气系统,氧利用率可高达25%。MBR的剩余污泥量小,每天排泥量按不同运行期(前,中,后)为110 ~50 m3/d左右。MBR出水无菌体和悬浮物,进入纳滤系统进一步深化处理,出水稳定达标排放,浓缩液则回灌至填埋场。

纳滤系统采用特殊纳滤膜和工艺设计,可使盐随净化水排出,不会出现盐富积现象,纳滤净化水回收率可达到85%。纳滤浓缩液量3.7 m3/h,为节省投资及运行费用可将浓缩液回灌至填埋场处置。

采用该工艺处理渗滤液,适应性强,能确保不同季节不同水质条件下,出水稳定达标。在国外大量工程实例中发现,即使对于BOD/COD小于0.2的老填埋场渗滤液,经过MBR与纳滤后也能使COD、BOD和NH4-N达标排放。

该工艺主要特点:

(1)反应器体系中生物浓度高,达到20g/L,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效率高;

(2)污泥稳定性强,粘度低,易脱水,不易腐败变质。

(3)出水不存在致病菌污染问题。

3.3.3 各阶段的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

100

3.4 方案四:DT-RO处理工艺

3.4.1 工艺流程

3.4.2 工艺说明

渗滤液由调节池泵入储罐中进行pH调节,控制pH在6~6.5之间。经pH调节的渗滤液加压泵入砂滤器,砂滤器可根据压差自动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水进入浓缩液储存池。经过砂滤的渗滤液泵入筒式过滤器,经过滤后的渗滤液由柱塞泵输入第一级反渗透(RO)系统。一级RO系统膜通量为12L/m2·h,净水回收率为80%,设计操作压力为60bar。渗出液进入二级RO装置,浓缩液排至浓缩液储存池。二级RO系统回收率为90%,膜通量为34.6L/m2·h,设计操作压力为50bar。渗出液进入脱气装置,浓缩液则排至砂滤器的进水端。膜组的反冲洗在每次系统关闭时进行,清洗由系统自动控制,清洗后的液体排入浓缩液储存池中。

为避免浓缩液回灌时长期将高浓度的氨氮在垃圾填埋场不断积累循环,在浓缩液储存池设置脱氮系统,通过化学沉淀法将渗滤液中的NH3-N转化为MgNH3PO4.6H2O沉淀,沉淀后形成的结晶性状稳定,可以直接随浓缩液回灌到填埋场,也可以分离出来做肥料。

该工艺的技术特点是:

(1)预处理比较简单,且不需设生化处理单元;

(2)DT-RO膜组的结垢较少,膜污染减轻,使反渗透膜的寿命延长;

(3)安装、维修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4)DT-RO系统可扩充性强,可根据需要增加一级、二级或高压膜组。

3.4.3 各阶段的出水水质和处理效率

BOD(mg/L)

COD(mg/L)

20000

NH3-N(mg/L)

SS(mg/L)

4 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4.1 方案比较

以上四个渗滤液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汇总比较详见表6。

项目

方案一

UASB+SBR+CMF+RO EV+RO

一、工艺技术比较

基本工艺流程

原水—PH调节—UASB—SBR—反渗透—生产回用

原水—EV蒸发器—反渗透—生产回用

原水—MBR生物膜反应器—超滤-纳滤—生产回用

原水—砂滤器—二级反渗透—生产回用

生化处理与反渗透相结合

物理处理与反渗透相结合

生化处理与纳滤相结合

采用单纯反渗透工艺

进水水质影响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进水水质对其影响较小,厌氧后出水有机物浓度大幅降低,对SBR池的处理冲击较小。

不依赖于生物处理,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通过调节蒸气压力适应进水负荷的变化。

环境因素和进水参数变化对生物系统影响较大,可通过调节回流量适应进水负荷的变化。

不依赖于生物处理,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通过调节反渗透压力适应进水负荷的变化。

浓缩液处理

浓缩液回灌或燃烧处理,较彻底,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影响较小。

浓缩液回灌或燃烧处理,较彻底,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影响较小。

浓缩液回灌或化学沉淀形成稳定的结晶而去除,残留物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有一定的影响。

浓缩液回灌或化学沉淀形成稳定的结晶而去除,残留物对环境及填埋场运行有较大的影响。

工艺运行比较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较为方便。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比较复杂。

有较多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较为简单。

环境效益

渗滤液在生化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及臭味,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渗滤液在蒸发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及臭味,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渗滤液在生化阶段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及臭味,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二、经济比较

工程总投资

运行费用分析

21.52元/ m3

4.2 推荐方案

从各方案的工艺特点、对水质波动的适应性、总投资以及单位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考虑各方案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经过综合比选后认为方案一为优选推荐方案。其理由如下:

(1)渗滤液先进行生化处理,该工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处理需要,经生化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微滤及反渗滤系统进行深度处理,出水达到回用水标准后可在填埋场内作生产性回用水。

(2)采用UASB+SBR工艺,有机负荷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进水水质对其影响较小,厌氧后出水有机物浓度大幅降低,对SBR池的处理冲击较小,充氧设备的能耗较小。

(3)采用生化处理与反渗透相结合,处理后出水可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在填埋场内作生产性回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节省了生产用水的费用,降低了填埋场的直接运行成本。

(4)此工艺已有丰富的工程及运行经验,运行管理、设备配件供应及人员调配都可与现有工程配套进行。

(5)该方案虽然投资较高,但运行稳定,出水有保证,且可根据现有工程的经验通过一定的措施降低造价,此外本方案运行成本较低,在经济指标上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5 结论

(1) 从广州市兴丰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要求以及环境敏感性、经济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认为方案一即pH调节+UASB+SBR+CMF+RO工艺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完全符合扩建工程项目提出的要求,为优选推荐方案。

(2) 填埋场建设单位及营运商对本工艺方案有丰富的建设及运行经验,可以提供充足的技术与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沈东升 生活垃圾填埋生物处理技术.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篇3

垃圾在堆放、填埋等处理过程中,形成了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因此,如何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垃圾渗滤液,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2]

我国每年约产生12000万t粉煤灰,其中仅40%的粉煤灰得到了利用,其余大量的粉煤灰却一直露天堆放或直接投入江河湖海中,结果造成了占地毁田、破坏植物、阻塞河道、污染自然环境和影响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危害。[3][4]

本实验通过改性粉煤灰的投加量、水样的pH值、反应的温度、振荡时间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采用改性过后的粉煤灰来处理经过好氧后的垃圾渗滤液出水,研究改性粉煤灰对垃圾渗滤液色度的去除效果。

一、实验材料及方法

本所用的废水水样取自南宁市城南垃圾填埋场,是垃圾渗滤液经过氨吹脱塔、厌氧反应器及A/O氧化沟后的出水,废水颜色呈深棕色,COD在350~450 mg/L,PH值6.8,色度在0.60~0.65,氨氮在12~20 mg/L。

本实验处理水样的粉煤灰取自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进行改性,即在粉煤灰中按重量比的10%加入固体CaCO3,然后在800°C的温度条件下,在马弗炉里恒温焙烧2 h,即可得到实验所需的改性粉煤灰。

二、实验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一)粉煤灰投加量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在具塞锥形瓶中装入50 mL水样,分别投加1 g、3 g、5 g、7 g、9 g、11 g、13 g、15 g改性粉煤灰,在常温下用水平振荡器振荡60 min后,静置后过滤,测滤液的COD和色度,并计算去除率。结果显示,随改性粉煤灰投加量的增加,COD和色度的去除率都随之变化。结果在50 mL的垃圾渗滤液中投入11 g改性粉煤灰为最佳改性粉煤灰的投加量实验方案。

(二)振荡时间去除效率的影响

在具塞锥形瓶中装入11 g改性粉煤灰,然后加入50 mL垃圾渗滤液,在常温条件下用水平振荡器中分别振荡15 min、30 min、45 min、60 min、75 min,静置过滤,测滤液的COD和色度,计算其去除率。实验结果显示,振荡时间对垃圾渗滤液的COD、色度去除率影响不是很大,但本次实验研究的是改性粉煤灰对垃圾渗滤液的色度影响,所以选取色度去除效果最好的一组,即振荡时间为45 min作为最佳的反应时间。

(三)水样pH值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取7个烧杯,均加入50 mL垃圾渗滤液,然后分别用H2SO4,NaOH将水样的pH值调节为1、3、5、7、9、11、13,倒入装有11g改性粉煤灰的具塞锥形瓶中,在常温条件下用水平振荡器中振荡45 min,静置过滤,测滤液的COD和色度,并计算其去除率。实验结果显示,pH值为9时,垃圾渗滤液的COD、色度去除率最好。

(四)反应温度去除效率的影响

在具塞锥形瓶中装入11 g改性粉煤灰,然后倒入50 mL已经将pH值调为11的垃圾渗滤液,在恒温水浴振荡器中分别将温度调为20°C、25°C(室温)、30°C、40°C、50°C进行实验。静置过滤,测滤液的COD和色度,并计算其去除率。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COD的去除率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直接以室温作为反应的温度。

三、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设计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5]

对前面的改性粉煤灰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及实验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在影响因素中选择了投加量、振荡时间、水样pH值这三个因素来设计正交试验。正交实验的各因素和水平为投加量A(10 g、11 g、12 g)、振荡时间B(40 min、50 min、60 min)、水样pH值C(9、10、11)。

本次正交实验的评价指标是垃圾渗滤液COD、色度的去除率,去除率越大越好,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0 mL垃圾渗滤液中改性粉煤灰投加量12 g、振荡时间60 min、水样pH值为10,室温的条件下,COD去除率82.8%,色度去除率86.5%在正交实验中都是最大的,所以此方案为垃圾渗滤液去除效果的最好实验方案。

四、结论

(一)水样的色度、COD去除率随改性粉煤灰的投加量增加而增大,但当投加量达到一定量时,去除率不再增大。从经济的方面考虑,结合实验结果,在50 mL水样中投加11 g改性粉煤灰为最佳的投加量。

(二)反应振荡时间对水样的色度、COD去除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在60 min时COD的去除效果最好,而在45 min时色度的去除效果最好。

(三)水样的pH值对色度、COD的去除效果差别很大,随pH值的增大,色度、COD的去除率增加,但当pH达到一定的范围后,去除率反而下降。所以pH值为9时是最佳的反应pH。

(四)实验温度对水样的色度、COD去除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影响不是很大。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实际工程上的操作,最后确定常温条件下即为实验的最佳反应温度。

(五)综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垃圾渗滤液中,改性粉煤灰投加量为240 g/L、振荡时间为60 min、水样pH值为10。

参考文献

[1] 薛勇,谢杰,蒋宝军.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及处理方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12,23(4):21~26.

[2] 蔡涛,,宋志祥,佘万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及其国内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 2010.1:1~5.

篇4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124.3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 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目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堆肥和填埋等。其中卫生填埋由于处理量大、成本低廉、技术成熟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但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危害极大, 它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垃圾内部的内含水。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害周边环境和污染地下水。因而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理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滤液的产生

渗滤液是指城市垃圾在填埋和堆放过程中由于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水和垃圾中的游离水、降水以及入渗的地下水,通过淋溶作用形成的污水。渗滤液主要来源[1]:(1)垃圾自身的水分;(2)垃圾中有机组分在填埋场内经厌氧、好氧分解产生的水分,产生量与垃圾的组成、pH、温度和菌种等因素有关;(3)填埋场内的自然降雨与径流。其中降水是渗滤液的主要来源,这些水分渗过成分复杂的垃圾时,使垃圾发生分解、溶出、发酵等反应,从而使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氮、磷和种类繁多的重金属类物质。

2 渗滤液的特点

渗滤液的水质随垃圾的组分、当地气候、水文地质、填埋时间和填埋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不同。其显著特征[2]:

2.1 有机物浓度高

渗滤液中的BOD5 和COD 浓度最高可达几万mg/L,主要是在酸性发酵阶段产生,pH 值一般在6.0 左右( 显弱酸性),BOD5 与COD 比值在0.5- 0.6。

2.2 水质变化大

渗滤液的水质取决于填埋场的构造方式和垃圾种类、质量、数量以及填埋年数的长短,其中构造方式是最主要的。

2.3 氨氮含量高

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很高,且氨氮浓度在一定时期随时间的延长会有所升高,主要是因为有机氮转化为氨氮造成的。在中晚期填埋场中,氨氮浓度高是垃圾渗滤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处理难度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多采用厌氧填埋技术,导致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在填埋场进入产甲烷阶段后不断上升,达到高峰值后延续很长的时间直至最后封场,甚至当填埋场稳定后仍可达到相当高的浓度。

2.4 微生物营养儿素比例失调

对于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磷元素总是缺乏的, 一般垃圾渗滤液中的BOD/TP 都大于300。此值与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差甚远。在不同场龄的垃圾渗滤液中,碳氮比有很大的差异,也会出现比例失调现象。

3 圾渗滤液的处理方式

3.1 合并处理

合并处理就是将城市垃圾渗滤液就近引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污水合并进行处理的方式。城市污水量较大,可对渗滤液起到稀释作用,但需控制好比例,以避免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

3.2 土地处理

土地处理是利用土壤的自净作用进行处理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土地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湿地和回灌处理两种。用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费用低、管理方便等优点,但处理效果随季节变化较大,处理有机物的浓度也较低。它适应植物生长期长、生长旺盛的南方地区,不适应北方寒冷地区。回灌处理渗滤液易造成土壤堵塞,氨氮累积,回灌处理后的渗滤液仍有较高的浓度,还需要做进一步处理,因此回灌处理很少单独作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3.3 就地处理合并处理与土地处理比较经济、简单,但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城市只能在填埋场建立独立的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就地处理。

4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4.1 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两者的结合。当垃圾渗滤液的BOD5/COD>0.3 时,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好,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及好氧一厌氧结合的方法。

4.2 物化处理法

对于老龄渗滤液,必须采用以物化为主的深度处理技术。常见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光催化氧化、Fenton 法、吸附法、化学沉淀法、膜过滤等。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4.3 化学法

和生化法相比,化学法不受水质水量变化的影响,出水水质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 值比较低(0.02~0.20),难以生物处理的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较好。但成木较高,所以通常只作为预处理或后续处理。

4.4 回灌法

回灌处理法是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的Pohland 最先提出的,我国同济大学在20 世纪90 年代也开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渗滤液回灌实质是把填埋场作为一个以垃圾为填料的巨大生物滤床,将渗滤液收集后,再返回到填埋场中,通过自然蒸发减少滤液量,并经过垃圾层和埋土层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达到处理渗滤液的目的。回灌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期问渗滤液直接回灌至垃圾层、表面喷灌或浇灌至填埋场表面、地表下回灌和内层回灌。

5 结语

(1)在选择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时,由于渗滤液水质复杂性,就需要测定渗滤液的成分,因地制宜,选择最为适合的处理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模拟试验来取得可靠优化的工艺参数,并进行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评价,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2)城市垃圾渗滤液中氨氮浓度较高,不利于生物处理,因此要开发高效的脱氮技术,其中生物脱氮技术可作深入研究。

(3)根据我国国情,宜发展投资省、效果好的渗滤液处理技术,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以多种方法的结合为方向,在开发组合工艺时要研究易于管理运行又同时达到处理要求的新型组合工艺。

(4)目前,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处理工艺,建设标准化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由才。生活垃圾卫生填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杨秀环,牛冬杰,陶红。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进展[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1):46- 49.

[3] 赵宗升,刘鸿亮,李炳伟,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控制技术

[J]。中国给水排水,2000, 16(6): 20- 23.

篇5

依托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实力

维尔利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创新出一整套符合我国渗滤液处理的产品、技术和工艺。2003年公司率先在青岛小涧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中,采用“MBR+纳滤”工艺,建成了国内首座运用膜生化反应器及其衍生工艺的渗滤液处理厂,处理水量达到设计规模,出水水质优于设计标准,开创了我国膜生化反应器及其衍生工艺在渗滤液处理行业应用且达标排放之先河。目前,膜生化反应器工艺、膜生化反应器与纳滤的组合工艺已被环保部列入《2009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公司在2008年率先实施了超滤、纳滤、卷式反渗透等膜处理设施的系列化、标准化、集成模块化设备设计和应用,即所有的膜处理设施按照标准化设计在车间完成集成、装配,形成一套或多套集成模块化设备,集成模块化设备高度集成,并且在出厂前需经过严格的测试、检验,大大缩短了项目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又有效地降低了公司技术流失的风险。公司目前拥有9项专利,4项专利申请已获受理,1项独占使用的发明专利,以及德国WWAG和WUG拥有的MBR相关专利、商标和技术等在中国大陆的20年独家使用权。

项目经验丰富创立高端品牌

维尔利通过多年的项目实践,不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项目经验,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地区的渗滤液水质特征有了详细的了解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渗滤液水质数据库。公司承接的渗滤液处理项目涉及北京、山东、东北三省、湖北、四川、江苏、湖南、广东等省市和地区。基于数据库丰富精确的经验数据,公司在渗滤液处理过程中进行工艺选择和参数设定等时更加准确和快捷,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服务质量并有效缩短了项目时间,节约了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为公司日后承接并顺利开展更多的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维尔利是我国第一家在《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新标准要求下完成1,000吨/日以上渗滤液处理项目的企业,已先后承接36个渗滤液处理项目,总处理规模排名国内第一。公司目前已先后承接8个日处理规模超过500吨/日的渗滤液处理项目,在500吨/日以上大中型项目市场的占有率排名第一。优良的市场业绩和突出的示范效应,使公司在行业内积累了良好的高端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地域优势+创新业务模式赢得市场

篇6

关键词:城市;垃圾填埋场;规划;设计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影响因素,要通过认真、详细的分析、调研和勘察,获取准确的资料,结合城市实际的经济条件和垃圾填埋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填埋场场址,有针对性地进行填埋场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规划设计水平。

一、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1、垃圾处理工艺落后

很多城市生活垃圾没有进行分拣和分类,只是简单的收集运送到城市郊区进行简单的处理填埋,垃圾处理工艺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城市垃圾的简单搬运。

2、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

由于资金、观念和历史等因素,一些城市对垃圾处理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分拣系统,没有焚烧炉。

3、严重污染城市环境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堆放,没有进行填埋处理,造成塑料袋、废纸、煤灰等垃圾随风飞扬,导致环境污染[1]。同时,垃圾填埋场的鼠、蝇、蚊、微生物等大量滋生,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4、污染地下水

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处理不符合我国垃圾处理相关标准要求,特别是在垃圾堆放区域没有进行严格的防渗处理,垃圾在长期堆放过程中形成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污染源,脏水四处横流,渗滤液逐渐下渗,给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5、污染大气

对城市垃圾进行简单处理,会导致其释放大量的硫化物、氨等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大量垃圾集中堆存,有机物含量不断增高,易形成甲烷的厌氧环境,导致易爆易燃,给垃圾填埋场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1、合理选定填埋场场址

垃圾填埋场依所在场址自然地形条件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和坡地型三种。城市垃圾填埋场址应符合我国的岩土技术设计和有关占地法规,并且被周围居民接受。应以城市垃圾产出地为中心,在垃圾可拖运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场址。全面收集各种资料,根据废弃物的数量和种类、运输方案、土地使用规划、土壤分布图、地形图等,应尽量远离机场、供水井、供水淹没区、湿地、河流、湖泊等区域,避免污染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做好地下水隔离,城市垃圾填埋场应和天然地下水位保持3m以上的距离,并且不能设置在供水井600m范围内[2]。填埋场选址时,应考虑城市现有规模、城市扩张速度,为将来的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2、垃圾填埋场平面设计

城市垃圾填埋场应包括管理区、污水处理区、存土区、填埋作业区,由场区道路将各个区域分割开来,场区道路两侧应合理规划绿化带,有利于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减少各个区域的功能影响。管理区应设有地磅房、洗车台、消防水池、油品间、门卫、附属用房等,根据填埋场地的实际地形情况,垃圾填埋在地下后,可继续向上堆填,为了确保堆填安全性,垃圾堆体高度应控制在15m以下,坡度应在1:3以下。并且为了减少垃圾的渗滤液,在垃圾填埋场四周和填埋区周围设置截洪沟,减少洪水、雨水进入垃圾填埋区域。垃圾场区域雨水系统的下游需设置沉淀池,防止垃圾排入雨水系统。在填埋场四周应设置监测井。

3、地基处理和场地平整

城市垃圾填埋场施工前,应进行地基处理和场地平整,及时清除地表树木、杂草,腐殖土层等,碾压夯实地基。地基承载力必须根据垃圾堆放设计高度的荷载进行计算校验,场地压实度应高于0.93,场地横向坡度2%。在地面填埋区域和填埋坑底之间的区域,设置临时临道路,马道坡度应小于5%。

4、设置防渗系统

城市填埋场防渗系统应包括水平防渗系统和垂直防渗系统,避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土壤。根据填埋场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正确选择是采用双复合衬层防渗设施、双衬层防渗设施、单复合衬层防渗设施还是单层衬层防渗设施,合理设计防渗层结构,采用高密度、厚度为2.0mm的聚乙烯,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基础层、膜下保护层、防渗层、保护层、导流层、反滤层。

5、设置渗滤液排放系统

为了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场区地下水,应在垃圾填埋场地层下设置渗滤液排放系统,及时排出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并且渗滤液排放系统底部铺设防渗隔离层,设置导流支管和主盲沟。首先,在防渗层上部铺设非织造土工布,然后沿着填埋场坡度铺设粒径为20~40mm的卵石,将垃圾渗滤液逐渐收集到支渠中,场地防渗层和导流层铺设范围应保持相同,在管沟中部设置收集管,用HDPE实壁管穿过填埋区域将垃圾渗滤液输送到调节池[3],即渗滤液蒸发池,其容量应考虑当地的降水量,防止溢出。

6、填埋作业设备配置

(1)摊铺设备

覆盖土或者垃圾倾倒在垃圾填埋作业面后,必须进行摊铺施工,由于垃圾含水率高、密度不均匀、成分复杂,应选择功率强劲、接地压力适当的摊铺设备,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轮式推土机,其可在短时间装卸垃圾,并且可在斜坡和不平坦地面上移动。

(2)碾压设备

碾压设备对于提高垃圾填埋场库容和垃圾压实度有着重要影响,避免填埋场发生不均匀沉降。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带齿压实钢轮对于填埋压实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压实密度较高,作业和爬坡能力强、功率大,可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年限。

(3)防飞散设备

结合垃圾填埋场的实践经验,为了防止在填埋过程中大量的塑料袋、纸张等轻质垃圾随风扬散,可设置移动式钢丝网围栏,在垃圾填埋时,根据实际的风向,设置在填埋区域的下风口位置。垃圾填埋碾压后,应在上面覆盖粘土再碾压,防止垃圾被风吹散,当达到设计堆放高度后,表面应覆盖植被土,种上植被,绿化环境。

(4)洒水、喷药和取土设备

根据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需求,需配置运土、装土和挖土的车辆和机械设备,如自卸汽车、装载机和挖掘机,还可应用填埋场地平整和道路维护。同时,为了减少填埋场扬尘,防止昆虫、蚊蝇滋生,城市垃圾填埋场要定期对车辆和填埋场地洒水喷药。

7、填埋场日常管理

垃圾填埋场应设置完善的安保措施,在进出口位置搭建门卫办公室,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在填埋场的四周应配备适当的照明和围栏,便于安保巡逻,在填埋场显眼区域张贴安全标语,严禁在填埋场内吸烟或使用明火,提高填埋场的安全性。

结束语:

近年来,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也使得城市垃圾量与日俱增。大量的城市垃圾不仅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还直接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应结合当前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垃圾填埋场,充分发挥垃圾填埋场的重要作用,将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文君.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与防渗处理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2] 裴建国.北方小城镇垃圾填埋场设计与优化[D].河北科技大学,2010.

篇7

摘 要:文章分析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及国内外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后,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为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渗滤液处理技术;物化处理、生化处理;土地处理;回灌法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且水质、水量变化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因此,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渗滤液处理方法按进程可分为预处理、主处理、深度处理,国内外针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浓度氨氮的去除以及深度处理两个方面。

预处理一般采用氨吹脱、吸附、混凝沉淀、膜技术、光催化氧化及电化学技术等物理化学方法,主处理采用厌氧、好氧、厌氧与好氧结合等生物处理方法,深度处理可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吸附、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反渗透、超滤技术等物理化学方法。

1 物化处理

物化法包括吸附、混凝沉淀、吹脱、膜技术、光催化氧化及电化学技术等。和生物处理相比,物化处理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比值较低(0.07~0.20)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物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不适于大水量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般是作为生物处理的预处理工艺,以减轻生物处理的负荷,或作为生物处理的后续工艺,以确保最后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

混凝沉淀法:在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混凝剂,它与废水中可溶性物质反应,产生难溶于水的沉淀物,或混凝吸附水中的细微悬浮物及胶体杂物而下沉。这种净化方法可降低废水浊度和色度,可去除多种高分子物质、有机物、某些金属毒物以及导致富营养化物质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金属盐类混凝剂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铝盐和铁盐。铝盐使用较多的是硫酸铝和明矾;铁盐使用的较多的是三氯化铁和硫酸盐铁。高分子混凝剂主要有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等。聚合氯化铝因絮凝体形成较快,颗粒大而重,投加量远低于硫酸铝而广泛应用。混凝法与其他的废水处理方法比较,其优点为:设备简单,维护操作易于掌握,处理效果好,间歇或连续运行均可以,缺点是由于不断向废水中投药,经常性运行费用较高、沉渣量较大,且脱水困难。

湿式空气氧化(wet air oxidation,简称WAO):属于自由基反应,包括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和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目前,最受重视的均相催化剂都是可溶性的过度金属的盐类,它们以溶解离子的形式混合在废水中,其中,以铜盐效果最为理想。Fenton试剂法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剂,它是用可溶性亚铁盐和双氧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所组成的试剂。邹长伟[8]等人研究采用PAF混凝加UV-Fenton工艺进行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的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总效率为COD去除率达68.5%,色度去除率达99%。

电化学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近来也被发展成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一种方法,此法适于处理难处理的污染物(如苯胺等),能去除色度,具有高效、操作容易等优点。电化学氧化技术能够把不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转换成可生化降解的中间产物,甚至可把有机物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难生化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是近年人们普遍重视的课题,尤其在国外,对该技术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总的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

膜分离法:膜法是利用隔膜使溶剂与溶质或微粒分离的一种水处理方法。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两种,即反渗透技术和超滤技术,有关纳滤的技术也有报道。在渗滤液的后处理中经常使用反渗透工艺,该法能够去除中等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国内早期试验表明,CODCr的去除率可以达80%以上,虽然使用过程中有膜污染的问题。但作为后处理工艺,反渗透工艺在生物预处理后或物化法之后,能够去除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胶体及悬浮物,提高了处理效率,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

2 生化处理

生化处理是渗滤液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效率高,消除了化学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因而被广泛运用。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技术、厌氧处理技术以及厌氧+好氧处理技术等。厌氧生物处理简单有效、价格低廉,适合我国的国情。好氧处理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氧化塘、生物转盘等。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可有效地降低BOD5、COD和氨氮含量,由于好氧处理通常使用延时曝气法,因而渗滤液存在的不利因素,同时能耗很大。不适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一般渗滤液中BOD/P的值远远大于100∶1,需要投加磷酸盐才能有效的处理,因此氨氮浓度过高,硝化作用消耗碱度,曝气池需投加碱度。采用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处理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经济高效。北京市政设计院采用UASB和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COD和BOD总的去除率分别达86.8%和97.2%。

3 土地处理

土地处理渗滤液主要是通过土壤颗粒中过滤离子交换吸附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固体颗粒物,同时,溶解成分通过土壤微生物作用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发生转化蒸发以减少渗滤液的发生量。土地处理价格低廉,但受气候条件和地域限制。人工湿地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地法。该方法优化的土地,可以人为创造适宜水生生物与湿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渗滤液经稳定塘或沉淀池等预处理后,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方便管理,利用土壤及基质的快滤、吸附等功能净化废水,并通过植物对废水的吸收提高净化效果。因此,该法具有经济、维护容易、美化环境等优点。

4 回灌法

回灌法就是将产生的渗滤液回流至填埋区域,把填埋场作为一个巨大的生物反应器,使渗滤液流经覆土层、垃圾层,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被处理,通过蒸发减少渗滤液量。循环回灌法简单经济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垃圾填埋场和渗滤液中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可以用来分解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因此,利用循环回灌渗滤液可以向填埋层接种微生物,加快有机物分解和填埋场稳定,并且控制垃圾填埋场沼气的产生,使得沼气开发利用更加合理。

5 合并处理法

合并处理就是将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一起处理的方法,是目前较为推崇的处理方法之一,费用低廉。但由于垃圾渗滤液水质水量波动大,分布复杂若不加控制,易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甚至破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另外,垃圾填埋场往往远离城市污水处理厂,渗滤液输送加大了处理费用。因此,该方法只适用城市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规模与不同污染物浓度渗滤液量比例决定了该方案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使用时需研究工艺上的可行性。

6 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渗滤液处理方法很多,但是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使用范围,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兰英,张德安等.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染物的污染及去除[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84-188.

[2]喻晓,张甲耀,刘楚良. 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5):43-45.

[3]陈长太,曹扬.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性及其处理[J].工程与技术,2001(9):19-21.

[4]肖雪峰,李娟英,张雁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控制与处理[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20(6):23-26.

篇8

关键词:垃圾堆体稳定性分析;垃圾堆体浸润线;垃圾堆体渗滤液收集

1 工程概况

选取我国南方某城市二期增容为介绍对象。由于该市垃圾填埋形成缺口,本工程在原有一期山谷型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之上紧急进行垃圾增容。原有基础上未做防渗工作。经过防滑处理后,边抛填垃圾边做排渗设施。填埋方式采用垃圾运输车辆采用的由高处直接自然抛填,未进行垃圾的摊铺与碾压工作。本垃圾厂于2008年发生过由于内部破坏产生的垃圾流,也发生由于渗滤液管堵塞造成渗滤液外泄造成的污染事故。由此可见,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是决定能否进行增容的关键性问题。本增容工程采用陈腐垃圾界面处理、新(续)建排渗井、渗滤液环场盲沟、新建续建垃圾排渗墙、新建排渗盲沟等措施_保垃圾堆体稳定。

现有垃圾填埋场的扩建,关键问题的垃圾堆体边坡的稳定。垃圾堆体边坡的运用条件根据工况、作用力出现的概率和持续时间,分为正常运用条件、非常运用条件。作者介绍如下几点,为判断垃圾是否稳定的依据:

1.1 浸润线。浸润线为判断垃圾堆场是否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业主委托测量单位对垃圾堆场浸润线标高进行测量,评估垃圾堆体是否稳定。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 176-2012)》,对于不同的垃圾强度、边坡高度及边坡坡度,计算获得的警戒水位并不相同。基于填埋场已有的失稳教训和理论分析成果,控制好填埋场渗沥液水位能有效防止填埋场的失稳事故。一旦垃圾堆体主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垃圾堆体失稳概率显著增大。控制垃圾堆体警戒水位在垃圾堆体总深的0.6以内。垃圾中的浸润线由于垃圾中气体产出易形成泡沫,使测量产生误差,往往不能表示出堆体内真正的含水率。

1.2 垃圾持水率。现阶段对于垃圾持水率的检测手段采用压力板法测试,以基质吸力10kPa对应的含水率作为田间持水率。

1.3 填埋场各材料强度参数取值。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摊铺作业方式有由上往下、由下往是哪个、平推三种,由下往上摊铺比由上往下摊铺压实效果好,因此宜选用从作业单元的边坡底部向顶部的方式进行摊铺,每层垃圾摊铺厚度以0.4m~0.6m为宜。不同时期填埋垃圾本身可能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组垃圾由于有机质讲解作用,填埋场内垃圾体存在比较明显的分层性,不同填埋深度的垃圾在降解程度、强度参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根据现场取回垃圾式样的室内实验结果,填埋场内各材料强度随着材料、饱和容重、湿容重、凝聚力、内摩擦角不同而不同。

2 解决方法

2.1 陈腐垃圾包封的施工。本工程在已封场的一期垃圾填埋场上,进行增容工程。考虑到垃圾的摩擦角约30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故在原有一期垃圾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采用塑料排水网隔离过滤措施,为防止在陈腐垃圾处堆积垃圾后形成滑动面,本堆场增设防滑槽防滑的措施。在原堆场630标高至645标高陈腐垃圾面上平行坝轴方向挖4条顶宽3m、底宽1m、深1m的梯形防滑沟,四条沟间距30m左右,再在其上铺设防水层。排水顶部铺设一定数量的大鹅卵石,形成大卵石笼,使排水层表面粗糙后仔细开挖防滑槽。

2.2 纵横排渗盲沟网。本设计要求纵横排渗盲沟的水平位置要与已竣工验收的下层盲沟在同一水平位置。设计采用HDPE管dn200mm替代原陶罐,吊装方便、易衔接。盲沟的垂直定位是以花管中心计算,管网标高按图施工,每层管网间距10m。最终以i=2%坡度坡向排出管,链接至原有的两条渗滤液导出管。土工格栅围绕盲沟周长5.5m,格栅幅宽4m,一幅半宽6m。土工布长度沿顺沟铺设,有两个搭接缝。同时确保垃圾沉降后仍能排水。

2.3 垃圾排水墙。本工程有两条排水墙,一条在原有640标高除将一期原有的上部垃圾清除掉,按照设计标高续建。2#排渗墙建在第4横排第三层标高644m盲沟,其上垃圾清除干净,铺设土工格栅,内部充填d=50~150mm卵石。总设计概念为垃圾排渗埠,同垃圾一起上升,该卵石包由40×40土工格栅包裹卵石构成。

2.4 垃圾笼。土工格栅垃圾笼在原有垃圾笼的基础之上继续修建,间隔1m设一层。垃圾笼长度300m、格栅宽4m、格栅长75~100m。格栅长度沿沟长布置,搭接宽度0.3~0.5m、用搭扣连接。制作为垃圾坝,防止堆体边坡局部塌方及垃圾滑坡、垃圾流。

2.5 垃圾修坡。垃圾包坡脚外地面线低于630部分揭开雨膜后回填至630标高后再铺好防雨膜。已竣工的应急增容项目中的垃圾笼和排渗墙,没有达到设计标高,两端标高相差近10m。因此,从本次垃圾过渡期工程的开工仍要从标高630m反压平台开始,当续建垃圾包和1#排渗墙达到设计标高后、以1:3坡比进行填埋垃圾作业。达到标高640m平台,立即修坡和覆盖防雨截洪沟。

2.6 卵石排渗井及检测井。原一期坝体有卵石排渗井,本设计在原有基础上,增高卵石排渗井。外侧40×40土工格栅、内侧200~400卵石层、最内侧直径12mm钢筋支撑。本工程共有4口排渗井,均布于垃圾堆体630~640低处,贮存渗滤液。检测井,设两排10口井,每口井约深20m。由于垃圾并未达到指定深度,检测井在垃圾坡度到达670后布设。分别在630、640至670间隔10m布设,平行坝体40m间距。HDPE井管采用dn=110mm×10.6mm(PE100)花管,进水孔直径15mm、每周四个、每0.5m设一周。进水孔为梅花形布置,外包尼龙筛网两层,筛网孔径为2m×2m。

2.7 垃圾排渗管。每层排渗网均有两条排渗管从堆体边坡引出连入其中的花管之中。排渗墙的底部和中间共有三条排渗花管通过,分别排至指定位置。

2.8 排水盲沟。在640处,做排水盲沟,盲沟采用细纱网包裹卵石层,在垃圾堆体外做明沟处理。

2.9 进场道路。为满足垃圾进场便利,在620标高、670标高铺设混凝土预制板做临时进场道路。

2.10 HDPE膜覆盖。垃圾达到指定填埋高度即进行封场,为填埋区域进行HDPE防渗膜覆盖,减少垃圾在阳光下的面积。垃圾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带来内部氧化分解反应加快,不利于垃圾堆体的问题。覆膜减少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避免因不规范填埋、大风、雨水造成的二次污染。

3 本方案的效果

3.1 排渗管易堵塞。垃圾多为固体、流体物质,成分结构复杂。现该市未做垃圾分选,随着垃圾的分解,产生许多细小颗粒物。细小颗粒物会随着渗滤液进入排渗管中,造成排渗管的局部堵塞,最终丧失其排水功能。

3.2 渗滤液产生不均匀。随着垃圾内部的生物反应,产生渗滤液与混合气体。混合气体向上蒸发带走其中的渗滤液,垃圾各处的热量不均匀,温度较低的垃圾层容易形成滞水层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与渗滤液的收集。

3.3 填埋内容为规划。填埋场未按规划填埋垃圾,640防渗墙附近的垃圾为陈腐垃圾淤泥,自身经过一段时间的降解。垃圾体内的小颗粒很容易堵塞排渗孔,造成渗滤液排渗难的问题。

3.4 渗沥液水位监测不准确。现阶段对于垃圾堆体的计算,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对于渗滤液的检测等,由于堆体的特殊性质,垃圾堆体稳定存在误差。通过垂直排渗墙起挡土墙作用,防止垃圾滑坡。

4 结束语

采取纵横排渗盲沟网,可有效收集垃圾渗沥液;垃圾排水墙防止垃圾滑坡、导排渗滤液;垃圾笼亦防止垃圾滑坡。采取有效措施,在原有垃圾填埋场有效增加填埋容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状;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可持续发展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已是我国城市水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是当前和今后城市节水和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处理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来抓,而且是急不可待的事情。

1、污水处理方法

污水生物学处理具体来说是通过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氧化分解有机物,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污水中可溶性的有机物直接被菌体吸收;固体和胶体等不溶性有机物先附着在菌体外,由菌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分解成可溶性物质,再被菌体吸收,通过微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把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微生物自身组成物质,另一部分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CO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从而使污染物质得到降解。 主要方法有:氧化塘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厌氧处理法

1.1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粉末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使用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自从美国首次使用粉末活性炭去除氯酚产生的嗅味以后,活性炭成为给水处理中去除色、嗅、味和有机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外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作的大量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对三氯苯酚、二氯苯酚、农药中所含有机物,三卤甲烷及前体物以及消毒副产物三氯醋酸、二氯醋酸和二卤乙腈等等均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对色、嗅、味的去除效果已得到公认。可用于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1.2生物膜技术:通过选育和培养高效的微生物菌种,制成制剂,高密度直接投放到待处理污水,形成生物膜,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专家介绍,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相比,生物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具有五大技术优势:一是投资省。目前国内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础建设投资大,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管网和其他工程设施,投资成本每吨污水处理在1000元左右;而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设备少,占地小,处理每吨污水不到500元,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二是运行费用低。据测算,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直接运行成本,一般在每天处理每吨污水0.5~0.8元之间;而应用生物膜技术处理污水每天每吨只需0.2元左右。三是淤泥少,没有“二次污染”。采用传统的活性淤泥法处理城市污水,常由于大量淤泥的堆放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相同条件下制成生物膜的微生物菌一旦把污水净化后,便会由于缺乏“营养”而自动消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效率高。生物膜表面积大,微生物菌密度高,每克制剂的微生物菌含量达50~200亿个,大大高于淤泥中的自然微生物活性成份,同时还可以多次投放,方便快捷,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采用生物膜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而且有助于修复和强化湖泊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五是适合城市生活小区等小规模、有机负荷不高的污水处理。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并可节省管网建设成本,处理城市生活小区等城市污水具有活性淤泥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1.3曝气生物滤池法:该工艺是一种淹没式上向流生物滤池,其滤料为比重小于1 的球形颗粒并漂浮在水中。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净化水质,其处理能力大大高于活性污泥法,并能达到很高的排放水质标准。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是被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但其所产生的腥臭污泥问题仍然令人头痛。可尝试用污泥进行垃圾场填埋、作有机肥料等(海口市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4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

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处理工艺有生物处理法、物化法、土地法以及几种方法的综合。

1.41渗滤液回灌是用适当的方法,将在填埋场底部收集到的滤渗液从其覆盖表面或覆盖层下部重新灌入填埋场。通过填埋场覆盖层的土壤净化作用、垃圾填埋层的降解作用和最终覆盖后垃圾填埋场地表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其进行净化处理。采用回灌方式进行处理不但节省占地,而且可将填埋场作为一个大的生物滤池,渗滤液经多次回流处理后其流量及有机物含量会越来越少。同时渗滤液的回流又可加速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稳定,起到缩短填埋场稳定过程的作用。但是渗滤液回灌不但产生恶臭,易受冰冻影响,容易污染地表水,而且长期回灌使渗滤液中某些无法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浓度极高,最终仍需定期单独处理后排放。合并处理包括渗滤液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和经预处理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处理方案都是利用城市污水对渗滤液的缓冲、稀释和营养均衡作用,通过污水处理厂实现两者的同时处理。其中预处理方案考虑了渗滤液直接排放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冲击问题。

1.42单独处理主要包括物化处理、生化处理以及物化与生化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目前单独处理系统的工艺一般为:预处理+厌氧+好氧+深度处理。单独处理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适应水质变化,特别是适应填埋场整个填埋期的能力差。(2)流程过长,管理复杂,运行费用高,且出水COD一般在500~1200mg/L,不易达标。(3)与合并处理方案相比,单独设置小规模处理系统在运转费用上缺乏优越性。

1.5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方法

1.51化学沉淀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混凝。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对使用时间不长的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COD和总碳的去除率一般为10%~25%,而对时间较长的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COD和总碳的去除率可达50%~65%。

1.52化学氧化法主要去除渗滤液中的色度和硫化物,对COD的去除率通常为20%~50%。氯、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钙等是常用的氧化剂。在德国目前约有100座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其中15座以化学氧化为深度处理工艺。但在国外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也基本处于试验阶段,其缺点是耗电量大,成本费用高。

2、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从全球的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有个亿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今天,在付出沉痛代价之后,人民开始意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即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有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等。要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我们必须要用代际正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要选择那种能够使对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的能源使用战略。正像我们不赞成个人自杀一样,我们也反对人类选择那种不可持续的自杀性的生存方式,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成熟的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solid waste pollution, solid waste treatment method is analyzed in detail,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solid waste pollution treatment quality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Key words: solid waste; existing problems; processing metho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31

前言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8%,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预示着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压力逐渐增大。分析、总结所存在的问题是污染防治以及管理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环节,只有认清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规划。

1、我国固体废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技术问题。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低、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二次污染现象明显增加;低级的垃圾分类、分离技术,导致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20%左右。

1.2 来自管理方面的矛盾。管理“异体化”现象凸显,我国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固体废物作为一个环境生态要素由不同部门分管,行为交叉及政策异同势必会使各部门之间导致趋利性和推责性;综合管理理念薄弱,“哪里污染哪治理”的现象普遍。从现实来看,为“急于求成”而制定更多的标准是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为了通过检查而“迅速达标”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管理“失重”现象。

1.3 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工艺来实现其源头的治理,而人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单单从政策角度限制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我们提倡了这么多年的环境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人们对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处置,国人淡薄的环保意识难免不会使我们对环保宣传与环保教育的效果感到忧虑。

2、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处理方法

2.1 生活垃圾污染的处理方法

2.1.1填埋法。①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②对填埋场需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土壤。③垃圾场表面覆土和排气管网设置。

2.1.2堆肥法。堆肥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是:生活垃圾-分类-破碎-发酵-烘干-磨粉-配料-造粒-干燥-包装-出厂。如果是生产一般堆肥,则在发酵工艺完成后,即可直接使用;如果生产有机复合肥,则在配料工艺需要添加一定配比的化肥。有机复合肥的有效肥力是一般堆肥的4~5倍。

2.2 白色污染处理方法 ①实行垃圾分类,以利回收利用。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走回收利用的路子。我国城镇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弃置已势在必行。 ②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

2.3 垃圾二次污染的处理方法

2.3.1填埋场场底防渗。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必须在填埋场底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前垃圾填埋场底部都铺放一层防渗材料,主要有黏土、沥青、塑料膜等合成橡胶等。近几年国外开始采用人工合成防渗层,有的采用双防渗层,效果明显好于前者。垂直防渗可采用帷幕灌浆、不透水布等。各填埋场可根据具体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2.3.2渗滤液的收集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物化及土地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厌氧-好氧处理。物化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电解氧化、活性炭吸附、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膜渗析、汽提、湿式氧化等多种方法。和生物法相比,物化法受水质水量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尤其对 BOD/COD 较低而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SR)、快速渗滤系统(RI)、表面漫流快速渗滤处理系统(ARI)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颗粒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量。

2.3.3填埋气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①填埋气的收集。由于大部分沼气在填埋场填埋过程中就已形成,所以沼气采集应在填埋过程中就开始实施。立式采气系统是在垃圾场的填埋过程逐步建造成的,其方法是在填埋场内均匀分布竖立大口径钢管,在每个钢管外砌筑竖井,当填埋厚度达到2 ~ 5米时,将钢管向上抽一部分,并继续砌筑,直到填埋场达到设计高度,然后将钢管移走。 ②填埋气的净化。溶剂吸收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沼气净化方法,如采用双塔式溶剂吸收法提纯垃圾沼气,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处理质量的管理对策

3.1 进一步重视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和工程方面不可能再真空中实现,决策者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所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大力倡导CO2、SO2减排的同时,要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加强环保、经济、财税、贸易、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综合管理力量,改变目前环境监管不到位、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的状况,防范表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实际上以再次污染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问题发生。

3.2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保障循环物流的顺利实施。最有效的运行机制应该考虑市场激励,这种方法后面的概念非常简单,确定总体目标,然后放手让那些能以最经济有效方法达成目标的人去做这件事。静脉产业贯穿固体废物的排放、收集运输、拆解分类、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全过程,它实质上是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产业,离开静脉产业就无法完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静脉产业收获最大的是社会效益,本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为了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进行扶持,并制定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与监督机制;

3.3 制定合理的综合管理方案。成功的综合管理系统推动立法工作,而不是被法律所推动,更多的法律不一定促成更多的减排和回收利用。制定一个好的固体废物管理策略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总体来说,这个系统应具有全盘、总体性,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目的,与其他部分前后配合,就像一台机器中各个制作精密的部件。这也像一台机器一样,除非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团队,这个团队能理解他们的目标、与供应商和消费者一同工作,否则就不可能设计出高效、全功能的产品来。事实证明,实施综合管理,发展循环经济、搞活静脉产业,提高处理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固体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以便形成资源的闭合循环;

3.4 保障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工作的实施。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固体废物法规政策体系和法律秩序,以保障综合管理的实施;加强省、市环保主管部门对固体废物管理专职人员的配备及固体废物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建立起完整、详实的档案和数据库,真实反映实际状况;

3.5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保意识。人类是固体废物产生的始作俑者,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贯彻“减量化”原则最根本的做法,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附加道德及法律约束,不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做法。

4、结束语

总之,坚持循环经济理论,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制定合理的综合管理方案,保障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环保意识教育的固体废物管理发展道路,以此来完善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雯,汪茜.固体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管理探讨[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