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
国外的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友谊。此后,乡村旅游在欧洲兴起并盛行起来,德国、意大利、荷兰、保加利亚、英国、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就以乡村旅游闻名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的乡村旅游也在国际旅游上享有盛名,把那里的路边城堡或大农场进行改造建成乡村旅游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度假。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农庄旅游非常流行,每年乡村旅游可以给农民带来相当于法国旅游业收入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时日本也兴起了“务农”式乡村旅游,以唤起人们对农业和环保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乡村旅游得以大规模的开展。
二、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于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浊、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兴趣,让人感到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朴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重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2.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最初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的阳朔县、河北的赞黄县嶂石景区、安徽的黄山汤口村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当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并己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加之世界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况
最早的乡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这一年里,在旅游研究中颇有建树的Stansfield,他在其著作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研究的不足。但整个20世纪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旅游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忽视旅游基础理论的探讨。所以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建立起旅游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导致了研究陷于分散、凌乱的局面。当时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描述乡村旅游的现象上,从理论、概念上的研究明显不足。
事实上,乡村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而在国外,乡村旅游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却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追求个性的自由化倾向的流行,导致乡村旅游的热潮。Shaw & Williams(1994)从分析乡村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入手,认为广大的乡村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景观与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认为乡村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这在当时是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探讨。
在这个阶段,国内旅游界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也逐渐多了起来,如贺小荣的《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比较全面的探讨了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原因。王兵的《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在这篇论文中,他描述了许多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此外,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论述了乡村旅游兴起的历史原因以及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如王连义等著的《旅游学概论》,较为详细讨论了旅游的发展历史,这对于了解乡村旅游的产生提供了背景说明。
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3]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省略.2004
[4]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 No.2
篇2
[关键词] 乡村旅游;扶贫;可行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7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48- 04
0 引 言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们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方面的研究。真正将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联系在一起是在1994年4月,英国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扶贫旅游(PPT)的概念,指出PPT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报告指出“贫困人口可以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但是扶贫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把旅游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我国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的概念、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旅游扶贫的效应、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展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在于在脱贫的基础上致富。朱明芳(1999)以野三坡旅游开发为例,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政府在旅游扶贫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向明(2002)对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政府主导”论和“市场主导”论展开了比较分析,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在贫困地区的旅游被激活后,发挥主要作用的应该是市场。
1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1.1 城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5 308元到2010年的8 746元,2010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529.6元,但远低于呼市城镇居民25 174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呼和浩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参见图1)。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务来增加收入,是一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农村;农民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光、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农村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产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近几年乡村旅游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交易与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引领经济的良性运转。
1.2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关性,其发展会带动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非种植、收割的农闲时段给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村旅游既为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交易机会,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体价值。同时,乡村旅游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为1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引领3300万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1.3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游客把城市中的先进理念、信息、文化知识等带到农村中来,对村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农民学习了礼仪知识,形成了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掌握了电脑技术和一定外语知识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很多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组织文化演出,扩大宣传力度。由此,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且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1.4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农村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改善,如农村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宽带入户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治理与维护等,极大地促进农村整体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发展。此外,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使得很多村民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当地的生态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建设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2.1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成为时尚的发展趋势,然而乡村旅游的竞相发展,使得同质化较为严重。乡村旅游想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打造“特色旅游”。乡村旅游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烘托本地文化气息,提升游客旅行美好体验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使得游客不仅开拓了眼界,而且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放松。
2.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部门要给予发展的积极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可把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乡村旅游做好市场开发与宣传、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等有关重点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乡村旅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把分散的农户进行整合,壮大经营主体,完善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贯穿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来,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经营,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2.3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养
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软件服务质量作为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无一不需要高水平服务的支撑,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关系到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高度。然而人是服务的实施者,人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欠缺,导致服务水平有限。政府部门以及经营主体要加大对从事旅游服务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围绕着树立旅游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民俗文化知识、客户服务技能等各方面。此外,对经营管理主体,要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例如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针对性、阶段性以及长期性,才能引导乡村旅游向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前进。
2.4加强规范管理
参考全国知名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标准,围绕接待设施、餐饮卫生、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内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设立统一的乡村旅游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可以设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监督职能,定期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及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导乡村旅游进入良性的发展态势。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或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使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迈进。
3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素养、加强规范管理力度四个方面,阐明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对策,以此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俊平.旅游人力资源培育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0(02).
[2]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篇4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乡村旅游真正的发展并被市场所认可是最近10多年的事。
乡村旅游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乡村风景、乡村习俗、乡村文化为载体的一种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型、娱乐性、度假性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该方式往往以农村老百姓为主要经营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通过旅行社组织或自驾游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
苏州市乡村旅游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本世纪初期,振兴于十一五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各级旅游及涉农部门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政府推动、农旅结合、村镇互动、农民参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喜人态势,走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动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已成为苏州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纽带,能起到很好的串联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品质化建设,从而助推文化旅游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建设。
2.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这为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3.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08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苏州成为承接世博效应最好的城市,旅游业三大指标远远超过预期。在这个高平台上如何突破,就需要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主线,实现古城旅游再提升、新城旅游再培育、乡村旅游再推进,推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升级、跨越发展。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升空间较大,潜力无限、前景广阔,随着人们追求自然、崇尚休闲意识的增强和散客时代的到来,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乡村旅游发展有序管理的几点要求
1.要处理好规划引导与有序发展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给区县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投入大,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乡村旅游区点,特别是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旺山、永联等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的新路子。面对这样的良好态势,要继续巩固和不断完善,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发展、合理布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区点粗放型、同质化问题,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如何把项目转化成产品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包装。乡村旅游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以重视、甄别和遴选。任何一个旅游项目只有经过包装、转变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健康长久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认真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建立项目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同质竞争,要做到仔仔细细深研究、扎扎实实抓策划、认认真真搞开发,努力以新项目创造新亮点。要把已经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抓紧编排和设计精品线路,进行有机串联,以新特色打造新品牌,以新品牌培育新优势,打造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形成互补并进的经营格局,尽量延长旅游产业链,切实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高附加值。
3.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强化服务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上下正全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其实质是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苏州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施行的省级乡村游标准正是苏州经验的推广,《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领企业及从业人员诚实守信服务起到了很好效果。
篇5
摘 要 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相比国外,我国的农家乐发展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农家乐的起源、意义、发展现状以及相应对策来展开。
关键词 农家乐 现状 对策
一、我国农家乐的发展阶段与意义
农家乐是基于传统第一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也被泛称为乡村游。我国农家乐起源于四川郫县的农科村(1984),发展阶段分为以下三个过程:萌芽期(1987―1992),是农户经营的小规模农家乐,这一时期农民的思想正逐步转变,传统的农业也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期(1993―2003),这一时期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市场发展逐步成熟,各地纷纷建起不同形式的农家乐。规范期(2004年至今),农家乐旅游开始注重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
发展农家乐的意义:首先,能为城里人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都市人饱受“城累”,渴望回归自然,寻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拾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记忆,这种“追求自然,崇向本源”的消费心理,赋予农家乐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发展农家乐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再次,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农家乐现象,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二、我国农家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家乐发展现状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家乐由于大多以家庭经营为单位,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影响旅游发展的交通、休闲设施、配套设施等问题,依靠单个家庭不可能完全配套,如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的农家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二是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农家乐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农家乐的前景缺乏考虑,往往只在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农家乐长远的社会效益,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三是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由于从业人员大都没受过专业的业务培训,与专业人员的服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农家乐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少,大多处于无序状态,每个农家乐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理念,很难做大做好做强。
四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农家乐的开发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各地区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农家乐,每个经营者也有自己的想法,导致农家乐的经营不规范,随意性很强。
五是盲目追求城市化。大多数农家乐景点都选用了钢筋混凝土建筑,一些设施模仿城里宾馆的样子,客人走进去如同进了城里的宾馆饭店,虽然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名字也叫农家乐,却使人感到十分的别扭。
六是农家菜味淡了,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七是特色不突出,品牌不突出。多数农家乐只是农家饭,没有什么乐趣和特色,风格雷同,出现“千店一面”的现象。
八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最后,规划不合理,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农家乐在开发上大多没有考虑到当地的规划与环境保护,使远离城市的田野在农家乐休闲中遭到破坏。
(二)发展农家乐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我国农家乐的发展现状,总结国内外经营农家乐优秀地区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是接待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保障。建筑色彩、风格应和农耕场景保持协调一致。如修建停车场、简朴的休闲设施、便利店、小药店等。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
三是规范管理体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强化管理,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农家乐规范管理细则》等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经营管理。
四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走品牌经营之路。文化是农家乐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是没有前途的农家乐。
五是多开发一些游客参与性的项目,使游客乐在其中。
六是加强卫生管理。对于开办农家乐的农户应证件齐全,如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等,服务人员要有健康证。
七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创造一个优美的游乐环境。要转变观念,摒弃以前那种小打小闹游击式的经营方式。要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进行规模经营,避免重复建设。
八是加强宣传促销力度。不但要通过制作宣传标语牌、导游解说牌,办宣传栏等加大户外宣传,扩大影响,同时也要利用电视、报纸、书籍、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促销。还可以通过各种会议,借助名人效应等展开促销,提高其知名度。
最后,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农家乐在进行旅游规划时一定要做到开发与保护不冲突,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在取得效益的同时,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不受到侵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结束语
总之,认清现状,找准对策,力争实现农家乐的三化。实现规范化,就是要通过制订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办法和成立专业协会的办法,使经营者有章可循,让游客透明消费;逐步走向品牌化,就是要努力形成地区大品牌和多种中小品牌;努力体现多元化,就是要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最终,实现农家乐造福农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国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 陂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型产业,借助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统一,乡村旅游对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是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国家,现在乡村旅游在美国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发展的已具规模。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以及市场成长阶段等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引起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一)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起源较早,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吸引游客,以此带动了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例如“农家长租房”、“欢迎来农庄”等,并为当地居民修葺和维护民居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法国政府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性,加强对古老村舍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原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围绕本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再者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之间巧妙的配合更是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定的标准制度和行业规范内自行制定质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规范,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指导,是农民与政府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最后法国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常常多种营销并用,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仅向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寻求帮助,还会与竞争对手相互联合,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的规模和影响力。
(二)西班牙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西班牙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90年代以后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乡村旅游收入高于其海滨旅游的收入,占据了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上力求做到每个地方政府都拥有本地区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组织管理上,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为政府、村民之间搭桥引线,西班牙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产业都加入了旅游协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以提高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有一个亮点――将乡村旅游纳入国家旅游业统筹考虑。最为代表的属1992年推出的“激活和优先计划”以及2000年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高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多元化,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到旅游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十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提升了产业素质。
(三)美国乡村旅游
美国乡村旅游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式较为多样化,利用森林、渔村、牧场、农业等资源开展观光或者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从一小块公共游憩地到大肆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过渡,所以吸取教训后的美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以及本土的风俗文化等为宗旨,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美国乡村旅游强调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客源主要针对国内居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征收税款等在宏观上给予支持和调控。尤其各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通过税收提供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服务机构为当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旅游营销。另外,美国鼓励各州政府简化申报程序,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或村庄在手续上给予一定的简化并在一定政策范围内适当降低申请门槛。再者,美国乡村旅游善于借助节庆、事件、项目等营造氛围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节会、展会,极大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游客,拉动游客消费。
(四)日本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日本一般被称作绿色旅游,是在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渔村、山村或是农庄等地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战后日本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面临衰落,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与激情,日本政府全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绿色旅游是在日本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的即。在规划开局上,倾向自然地、乡村意向,采取得当的措施去激发乡村居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使绿色旅游产业与开发政策、农业政策、城镇居民的旅游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辨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政策。另外,日本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交流的对等与互动,不可将其分开进行对待和研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绿色旅游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城乡之间交流的障碍。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主导,促进资金到位
在上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中可总结出其共通点,就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首先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都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不仅从宏观层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营销,还应帮助村民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排水等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利用村民原有的道路、果园、院落、林地、鱼塘等盘活资产,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旅游资源评价,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
要想使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事先做好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及科学规划工作。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想从源头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适时调整策略,秉着其规划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深入调查其乡村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整体,抓住主题与重点,重视对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分步骤有节奏的按照规划实施,规划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缓急、远近、轻重,梯度推进。
(三)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健全,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前提下,应结合我国当下实际发展情况,稳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行为规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合理组建行业协会,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游客切身权益。认真归纳整理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围绕乡村旅游规划、游憩地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营主体上岗规范、质量安全投诉等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建乡村旅游规模化、独特化
国外乡村旅游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在政府、协会及农户的努力下使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而我国目前由于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综合考查整合乡村资源,健全产业经济结构,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独特化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体验。
(五)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存在私心或争抢即得利益等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也应该让政府牵头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工作的组织及协会,帮扶当地村民,有效指导村民科学合理的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梳理清楚社区、政府、协会、村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及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入认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农民带来收益,增加就业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中去,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六)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欧美国家对产品的营销非常重视,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更好的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我国应该根据各地地区差异性推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创办节日营销、民俗营销、假日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将本地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加强同质或异质旅游产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宣传共谋发展取代恶性竞争。
篇7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瑶族地区;乡村旅游;意义;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3-0081-04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加少数民族的收入,繁荣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南岭瑶族地区因地处湘桂粤交界的山区,受交通、观念、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较落后,但是也因地处偏僻之地,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完好,生态环境颇佳,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强烈的旅游吸引力,根据当地情况适时开发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型的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当地瑶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促进南岭瑶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1.1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乡村旅游主要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1]。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1.2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老、少、边、山、穷”的代言词,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极其丰厚[2]。实践经验表明,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增加少数民族村民收入,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把当地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扩展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和功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使都市旅游者把先进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乡村,增强民族地区村民市场经济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习俗,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居民根据市场需求有意识的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加以保护,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形成文化开发、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活动的发展唤醒当地村民对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环境和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村民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2.1南岭瑶族地区区域的现状
瑶族是居住在我国南方举世闻名的一个山地民族,南岭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俗称“岭南无山不有瑶”,分布居住着占瑶族总人口50%的瑶民,有着古老悠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南岭瑶族地区是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构想,最后确认的范围包括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等湘粤桂三省十县市[3]。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南岭瑶族地区大部分居住在山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虽然当地资源禀赋丰富,特色鲜明,但是受交通、观念、文化、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南岭瑶族地区中除了生活在平地的个别瑶族地区瑶民外,大部分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发展落后。
2.2南岭瑶族地区可开发乡村旅游的项目
南岭瑶族地区大多为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山区,交通不便,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往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瑶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传统保留完整,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一幅四季青翠、花果飘香、鸡啼鸟鸣、牛羊马欢叫、水碓日夜自动为各家舂米不停、男女对歌应山谷一派安居乐业的瑶山美景,能够开发成为多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见表1)。
2.3南岭瑶族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南岭瑶族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以此促进瑶族的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既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精神,使本区域人民了解南岭历史文化,认识其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爱国爱族爱乡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使瑶族同胞更加自豪、自信、自尊、自强,弘扬南岭瑶族人民团结统一热情,以更加高昂的激情去建设美好家园,从而促进瑶族的繁荣发展。
3.1民俗民风多样性
少数民族风俗风情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最大的卖点。在南岭瑶族地区生活的瑶族,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多种分支的瑶族,诸如盘瑶、 排瑶、过山瑶、高山瑶、红头瑶等,不同分支瑶族的服饰、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各具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瑶族民族风情。
3.2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的卖点。南岭瑶族地区的瑶族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民风朴素、建筑古朴,形成了最可贵也最具吸引力的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对在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在大城市里倍受环境污染困扰的都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2原生性
南岭瑶族地区生态环境好,保留下来的村寨、生活习俗体现着一种原始的原滋原味,这是瑶民经过历代生活留存下来的习俗,是真正乡村生活的体现。
3.3平民性
作为一种现代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是大众化的、以都市工薪阶层或知识分子为主要客源[4]。平民性指的是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应该选择大众化的项目和大众化的消费的项目。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仅是感受环境,更注重人与人的交流。
3.4参与性
具有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的乡村旅游才能更加受到游客的喜爱。瑶族村寨的乡村旅游要设计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乐趣。诸如瑶族村民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等项目的设计,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参与到瑶民生活当中,真正体验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民族性和乡村性的特点。
4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4.1休闲观光型
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的项目主要以欣赏田园风光、放松身心为主,也参与一定的农事活动。该地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的开展离不开瑶族村寨的少数民族环境与氛围,依托瑶民居住、生活的环境为游客创造一个休闲度假的氛围。在传统的观景、赏花、徒步、采茶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游客还可以看到特色的民族建筑,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能品尝到地道的瑶族美食,享受瑶族乡村旅游乐趣。
4.2务农参与型
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种以参与各种农事活动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展农产品采摘、瑶族音乐会、垂钓比赛、果品展览、自制食物等。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可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愿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3民俗风情与节庆型
南岭瑶族地区不同的瑶族分支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受外界影响小,民风民俗保存完好。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充分展现各地自己的乡土瑶族文化特色,激起外来游客旅游的愿望。从传统瑶族民居建筑风格来看,很多瑶族村寨都将古文化融入到建筑当中,建筑与周围的景观和谐一致,各种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5]。从民俗节庆来看,传统的瑶族节庆的开展备受世人的关注,尤其是2006年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王节,已成为南岭地区盛大的传统佳节和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瑶民增加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共建的有效载体[6]。瑶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已成为了开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
5结语
南岭瑶族地区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很大的潜力,但由于受地理、自然、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乡村旅游的开发前期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南岭瑶族地区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等,在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后应适当鼓励农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替代部分政府职能,以组织协调乡村旅游的发展,协调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各方利益,促进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29―32.
[2] 徐兴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科协论坛,2007,(3):132―133.
[3] 余达佳,覃乃昌.先生视察南岭瑶族地区谈话要点[J].广西民族研究,1989,(2):1―5.
[4] 王瑞花,等.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3):73―76.
篇9
前言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替代性的生活形式,是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压力下居民将目光转向农村、农业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然结果,乡村旅游的核心是追求优美生态的乡间环境、轻松惬意的乡土氛围以及丰富多彩的农乡文化。在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旅游也得到井喷式发展,其形式除却传统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也有了新的发展,诸如当前火热的特色民宿旅游产品、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等等。这使得研究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和事物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其不仅能够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升旅游效益,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附加效益。
茶产业和茶文化根于乡村,其与乡村旅游契合具有先天基因,茶是农村地区的有效经济作物,规模的茶种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污染较少,很适合旅游活动的开展;淡泊清雅、品德修为、天地一体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与乡村旅游的追求不谋而合。在实践过程中,茶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也获得了成功经验,诸如梅家坞、黄龙岘、雁南飞茶田等。泰山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之风可以追溯至唐朝时期,《封氏闻见记》、《宋高僧传》均有记载。泰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茶产业发展始于“南茶北引”,至今泰山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茶树种植面积近3万亩,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均有种植,在2011年泰安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泰山茶与泰山玉、泰山麻、肥城桃木被评为“泰安四宝”。但除却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外,泰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却步履蹒跚,未有发现茶文化景区和茶旅游线路,这与黄山、武夷山等同类资源地区无法匹敌。另外,泰山茶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以茶文化发掘为主,泰山茶的旅游研究较为少见。因此,立足旅游进行泰山茶产业发展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一、“乡村旅游+”视角下的茶产业
(一)更丰富的活动内容
与其他产业相比茶产业的活动更为丰富,其涉及茶叶的种、养、采、炒、装、售等多个环节,特别是采茶、炒茶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体验性,其一般都是人工进行,传统的制茶工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产品的品质和档次,而且包装成旅游活动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另外,与茶产业相配套的品茶、茶道、茶艺、茶德、茶精神、茶具、茶故事等等都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沃土。
(二)更强的旅游参与性
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休闲性、娱乐性,追求身心的放松和大自然的原始回归,因此,乡村旅游活动对游客的可参与性要求较高。采茶、制茶是参与性极强的活动,这两项活动几乎成为了茶与旅游的结合的必备项目,另外茶叶的育种、养植等环节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与茶产业相关的喝茶、品茶、茶艺本身就是游客参与的项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开发特色茶宴、工艺品制作、特色食品加工等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
(三)更高的精神享受
唐皎然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乃我国传统饮品,亦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追求品德修行的精神享受。其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可以为人们通过茶的方式体验精神享受提供有效平台和场所,乡村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与茶的高雅相得益彰,可以使人们的旅游活动体验得到有效升华。同样,茶文化在旅游中其休闲的根本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由此可以有效影响人们的精神、情绪与休闲活动的选择,促进人们精神感受的不断提升。
(四)更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茶叶是农村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其经济效益更高,诸如泰山地区种茶每亩纯收益可达万元。与一般的农产品相比,茶叶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经济效益高得多,特别是品质优良,具有品牌优势的茶叶,品茶、购茶等等活动能够有效的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的附加效益。茶产业本身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也会带动商贸、科研、交流等人员的往来,在无形中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通过茶叶的品牌和影响可以有效地打开乡村旅游的局面,吸引更多的客源,同时乡村旅游的_发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茶叶的品牌和知名度。
二、泰山地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名山品茗茶”我国的名山大多与茶文化有着分不开的渊源,诸如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然而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名茶,这并非因为泰山没有茶,相反泰山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很大,品种也很齐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茶”互动乏力,当地仅把茶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忽视其文化效益,从而导致有效茶品牌缺乏。因此,泰山地区应积极践行乡村旅游与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并且这条道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资源可行性。一是泰山地区茶叶种植已成规模,特别是泰山周边地区,依托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茶叶长势良好;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当地乃至省内较为知名的一些茶叶品牌,诸如泰山女儿茶、泰山极顶茶、碧霞春、天平湖绿茶等;三是茶叶种植地多为风景优美的乡村,诸如小津口、亓家滩、叶家庄等,并且这些地方大多已经意识到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并尝试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项目。
其次具有市场可行性。一是“留不住人”是近几年困扰泰山旅游的重要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泰安也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打造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泰山宝泰隆地下漂流、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花样年华等一批旅游项目,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更加完善泰山旅游产品体系,借势泰山使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泰安周边居民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出游欲望强烈,特别是毗邻省会济南,城郊休闲、周末休闲在泰安以蔚然成风,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他们的首选。
另外,具有政策可行性。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诸如评定了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和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省旅游局给予乡村旅游规划补贴、推进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工作、开展了全省捆绑宣传促销工作等等,其为泰山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安的主城区(泰山区)在2012年被省旅游局评定为省级旅游改革试验区,其要求在旅游发展方面先改先试、大胆创新,这在后期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定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就泰山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茶文化旅游开发很难单独进行,不论是茶文化旅游线路的策划还是茶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时机尚未成熟。泰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应借势泰山旅游影响,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茶文化为形象,走茶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一)统一品牌,树立形象
茶文化旅游缺少茶叶就无从谈起,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也会导致茶文化旅游黯然失色,因此,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打造特色品牌着实重要。目前泰山地区茶叶品牌多达30余个,但在各个品牌的知名度都较低。在众多品牌中“泰山女儿茶”具有比较优势,其不仅具有美丽的传说,而且在《紫桃轩杂缀》、《红楼梦》等一批作品中均有记载,相比较其他品牌“泰山女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略胜一筹。因此,可以将“泰山女翰琛弊魑泰山茶叶产品统一的公共品牌,聚力打造,提升品牌影响;并对该公共品牌进行延伸,将现有的茶叶种类和众多的茶叶品牌融入其中,形成泰山女儿茶品牌体系。
(二)做足“茶+水”的文章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水清澈甘醇,水质较高,并且名泉众多,诸如白龙池,青桐涧,白鹤泉,玉液泉等,在乡村地区,小津口、梨园、亓家滩、安家庄、兴隆庄的泉水享负盛名,在泰安地区名泉取水、喝山泉水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古名茶配好水,品质优良的水可以为茶品牌的提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譬如被誉为“杭州双绝”的杭州龙井和虎跑梦泉。在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凭借山水品质优势和清幽的乡村环境,用泰山水种茶、养茶、泡茶,开展“茶、水”结合的活动,让游客或藏于山林、或坐于乡院,感悟泰山文化的博大,享受精神的升华。
(三)注重泰山茶与泰山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泰山茶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对泰山茶文化的发掘,黄晓琴、阚文文、陈春晓等一批学者对泰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及现状都进行的深入研究,但其研究多局限于茶文化本身,茶与泰山文化相融合的研究较少涉猎。泰山是我国的国山、圣山,文化底蕴深厚,其不仅是一座自然山,同时也是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和人们心中的精神山,其每一个方面都可以长篇论述。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能摆脱泰山文化的背景,而且两者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泰山茶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提升泰山茶品牌的文化内涵,成为乡村旅游的鲜明旗帜;另一方面可以使泰山茶旅游有效融入“大泰山旅游产品包”,使其与泰山演艺、泰山地下漂流、泰山玉石等旅游产品共同成为泰山旅游的重要环节。
(四)茶文化旅游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
篇10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6]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 上一篇:人口普查的方式
- 下一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