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篇1

实力传播公布了首次“Touchpoints ROI Tracker”(接触点投资回报率追踪)公众调查的结果。这项消费者调查项目旨在了解各个消费者接触点的影响力,以及这些接触点如何为品牌传播带来投资回报。接触点投资回报率追踪定量地确定每个消费者接触点对某一个类别以及该类别内的品牌的价值,从而考察每个接触点在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并促使他们做出购买决策上的作用。

全球性的ROI Tracker调研为实力传播提供了传播数据库;调查在34个国家和地区针对4000多个品牌进行了超过30万次消费者采访,使营销人员首次能够在各种消费群体和各种品牌类别之间比较所有主要传播渠道的潜在ROI。调研结果还表明,结合运用某些接触点,能够为改善ROI、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消费体验带来多大的好处。了解这一点对策划整合传播至关重要。

实力传播在中国进行了21项Touchpoints ROI Tracker调查,主要针对302个品牌进行了15,669次采访,从而能够根据中国和全球标准的接触点数据统计表(Touchpoints Dashboard of China and Global Norms)来比较这些接触点的价值。调查发现,所有形式的品牌传播在中国的效果通常都比世界其他地方略胜一筹,尤其是像朋友和家人推荐这样的口碑接触点,就像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表现出了最好的传播效果。而某些接触点在中国更是体现出特别的优势。所以在中国策划整合传播接触点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1、大量报道都宣称电视广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力都有所下降。但是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仍然相信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对中国消费者产生的品牌经验值相比欧洲和美国要高出13。不仅硬广告效果明显,而且其他形式的电视广告比如产品植入式广告也获得了较良好的收视表现,电视广告在中国的影响力相比全球水平要高出40%左右,其中涉及的品牌被关注比例也是其他各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2、在数字媒体领域,数字媒介接触点比如比价网站在中国和全球都表现出其重要性。然而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出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用户相比仍然有所不同。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广告的影响力相对略低,但是互联网(通栏)广告的影响力则显著高于全球水平(+45%)。中国消费者自身就是一种品牌促进的重要媒介,他们通过博客和消费者评论网站所获得的品牌经验值比美国消费者要高出3倍以上。

篇2

有一家刊物的广告部主任很聪明,他从发行都要来一份读者名单,贴在他的办公室墙上。他对每一位来访的客户介绍。墙上的读者都是这个城市的中高收入家庭成员,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立马打电话落实。客户从广告部主任的墙上看到的是他所要广告的渠道走向。这个群体是客户凭自己的力量争取不到的,现在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这就是渠道的力量。

今年“十一”黄金周,《城市信报》和济南铁路局合作,首次登陆动车组列车,免费向乘坐济南铁路局的动车组列车旅客赠阅,全面覆盖动车组人群。这不仅是济南铁路局开通动车组以来的重大举措,更是开了山东省报刊发行史上的先河。

《城市信报》上动车,看中的正是动车这个优质发行渠道。据铁道部《百趟动车组列车千名旅客调查》显示,动车组的乘客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的占74%,商务出差者占54.9%,休闲旅游者占23.4%,67.1%的乘客年龄在21 -40之间。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该渠道的读者年富力强、时尚有品位、学历高,收入高、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谁抓住了该渠道的读者,率先一步走进该渠道,掌控该渠道,也就意味着拿到了一张通向高品质、高投放广告客户的通行证。

一份有正式刊号的报纸,采编、出版、印刷成本很高,免费赠阅值不值得?

我们算了一笔账。据统计,目前国内―份报纸的印刷成本远远高于报款回收的价格,往往一份报纸实际回收的报款只占一份报纸总成本的10%。而很多读者消费了报纸内容,却因为收入的关系不能消费广告,这类读者对报社而言,发行对广告并不能带来好处,也就是说销售这样的一份报纸浪费了―份报纸90%的成本,是回收报款的9倍。这样的发行越多亏损就越多。其亏损差额只能靠广告收入来弥补。数据显示,我国报业收入的87%左右来自广告收入。

这正是报纸经营规律的体现,即报纸要通过二次销售才能获得效益。而一直以来,从理论界到实践界,有一个误区,即“内容为王”几乎是报纸经营的基本法则。对于报纸而言,坚持“内容为王”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机械地理解了“内容为王”的概念,认为“内容为王”就是“一切从报纸的内容出发”,这样一来,媒体很自然地将经营的核心工作放在了“内容生产”上,并形成了“好”的内容一定可以赢得市场的观念。

众所周知,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采编、广告固然主要,但发行一定会非常出色。发行影响力作为报纸影响力的前驱。它会提高读者结构,保证广告效果,减少报社经营成本。

事实上,广告商看中的无非就是有消费实力的读者群。只要你明确告诉广告商你的报纸哪些人在看,而这些人恰恰就是购买他们产品的人,你的营销就成功了。那么,当无法通过报刊售价来分类读者时,我们就应该主动去寻找一个优质的读者群。《城市信报》由过去的报摊零售为主,选择以向乘坐动车组的旅客免费赠阅为主,正是通过“动车组列车”这样一个交通工具对读者进行精确分类,面向这群优质,有消费实力的读者进行定向的、密集的发行。这种发行方式,固然收不回任何成本,但因为读者群非常优质,反而“四两拨千斤”地使报纸影响力得到根本性提升,最终提高了报纸广告的质和量。

所以我们认为,“内容为本”观念的真义在于,“报纸营销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而非“一切从内容出发”。从报纸经营的角度讲,在今天报业数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到了该从过去。内容为王”转向“发行为王”或者说“渠道为王”的时代了。

讲一个题外话。联想集团和IBM公司就PC业务合并,国内的舆论有褒有贬,我们且不再去议论。如果稍加分析的话,就会发现IBM的精明。他们看重了联想在国内渠道的完善建设,电脑要进入中国市场,首要的是依靠一个畅通的销售渠道。合并之后,给予IBM的是--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销售渠道。如果说报纸的发行,就相当于一个产品的销售渠道,那么只有选择好+优质的发行渠道,报纸的广告才会有质和量的提升。

不仅是动车,飞机、城市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它对一个城市、一个主流消费人群的影响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以后的影响将更大。所以,在世界很多国家,地铁,轻轨都是传媒业争夺的焦点,大家为了在这个渠道争夺读者,已经完全实行免费发行。

1995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现了依托地铁面向大众的免费报纸《都市日报》。此后,《都市日报》成为全世界最大以及扩张最为迅速的报纸集团,至今已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近百个城市发行,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共70余个版本。这种成功的地铁派送发行方式带来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大传媒的纷纷效仿,免费报纸逐渐风靡全球。《广州日报》也在2005年11月和广州地铁成功联姻,推出广州首份免费报纸《地铁报》。紧接着,由国际投资公司晨光集团打造的《新乘坐》开始了在全国有地铁、轻轨的城市的拓展。重庆轻轨现在已经有了两家媒体进入该渠道;《新乘坐》和《前程无忧》,而且都是免费派发。

2005年9月,香港星岛新闻集团开始发行全港唯一免费的周末报纸《快线周报》,是香港地区第四份供地铁乘客在车站索取的免费刊物,让乘客在地铁旅途上充分利用时间,吸收新闻资讯及城中的娱乐活动消息。《快线周报》内容精要而全面地涵盖新闻资讯、娱乐休闲等元素,绝对切合香港人周末休闲玩乐的生活模式,再配合贴身实用的地铁沿线消费性玩乐指南,即以优质的资讯进一步服务广大市民,又成为了广告商的高效益推广平台,为客户带来满意的回报。

可见“渠道为王”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报人的共识,因为读者结构对报纸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信报》渐渐理清了报纸经营的抓手:培育一个广告商喜欢的,有规模的读者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的喜好和需求去设计报纸的内容。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广告商喜欢”。动车组列车旅客正因为其年轻、时尚、以商务和公务出差为主、有较高学历和较高收入,受到广告商的喜欢。一个是“有规模”。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体,要有一定的发行量支持。济南铁路局所辖16趟动车,每周7万的乘坐人次,足可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在《城市信报》的构想中,读者组成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是以动车人群为重点的核心的读者。第二是机场V[P贵宾和机上阅读人群。第三是济青两地中高档消费场所的覆盖人群。第四才是城市零售报摊购买者。这样,《城市信报》“全面覆盖全省中高档人群”的概念跃然于客户眼前。

报纸经营“渠道为王”。它赋予报纸的任务是让我们希望拥有的广告商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他们的消费者――我们的读者。

篇3

而5月12日,新浪微博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微博净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24%,至1.193亿美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微博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491%,至1640万美元,2016年3月的月活跃用户数(MAU)较上年同期增长32%,至2.61亿,其中85%为移动端用户。

微博之所以能在一片唱衰声中取得今日成绩,网红经济在其中功不可没。最近,微博CEO王高飞在多个场合表示微博进军网红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并采用多种举措来构筑新浪微博在网红经济的竞争壁垒。那么问题就来了,网红能给新浪微博带来持续的增长力吗?铁哥建议诸位从以下三方面去考量。

网红和微博是否可实现双赢

大V离场之后,微博确实面临较为严重的注意力问题。须知此前微博一直在享受大V带来的舆论场红利,彼时的新浪微博已成为热点新闻事件的主要发源地。这也是微博反对派认为微博新闻属性强于社交属性的主要证据。

但事实上,自时政大V离场之后,微博开始加强各垂直领域大V的培养力度,推微博头条等产品使内容创作者可获得持续收益,刺激内容创作者的微博原创力。

这在铁哥看来,可视为前网红经济时代的基础做法,也是微博为网红经济打下的基本功。网红之所以成网红,乃是其在网络中已经具备明星的基本要素:有忠实粉丝、有内容原创能力甚至有很强的内容变现力。

很显然,网红自带舆论场正是新浪微博所需要的,而微博手握上亿的日活跃用户,也给网红带来其发展所必须的人气支持。如papi酱虽与多个内容平台都有合作关系,但其视频在新浪微博总点击量超过2.46亿次,基本超过其他平台点击的总和。

换言之,新浪微博需要网红带来的注意力,而网红也需要新浪微博的人气支持,互为配合各取所需。

能否持续孵化网红

由于自带流量,网红成为各大平台尤其许多工具类平台纷纷争夺的对象,以多种福利政策来吸引网红参与,以提高其产品用户粘性。平台的竞争升级为网红的争夺战,那么微博能否从这场战争中胜出是尤为重要的。

在运营思路上看,微博与大多平台的“只推红人”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更倾向于Youtube的MCN模式,扶植红人自媒体公司做大,共享模式红利。而业内对网红最大的质疑在集中在“内容的持续产出”,凭借个体可以打造爆点却难以获得持续的内容产出,这也是“推红人”模式面临最大的问题。而MCN其逻辑在为网红发展提供生态支持,以实现红人的持续产出。而事实上,95%的网红不赚钱,剩下5%的网红都有MCN傍身的。

而铁哥必须再次强调:虽然网红成为稀缺资源成为平台的争抢对象,但网红也是要考量平台的影响力,以实现其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网红的较量背后则是平台影响力的竞争。因此,从产品逻辑看,网红时代常见的直播、打赏等形式本身不具备太高门槛,铁哥也不认为有了这些功能平台便是向网红迈进了。以微博为例,其采取的MCN模式为网红提供生态服务平台,而在具体运营操作上又具备直播、打赏甚至是一般平台不具备的电商模式,如此,铁哥更强倾向于将微博视为网红孵化平台。

我们不妨将以上结论改为:网红时代平台的竞争将会是孵化力的竞争。

能否实现用户、平台、广告主三方共赢

随着商业模式成为热点词汇,坊间关于商业模式的文章层出不穷,但铁哥认为相当部分讨论仍提留在“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肤浅阶段,忽视了任何一种商业模式背后各方利益者关系的复杂,换言之,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实现相关利益者的共赢,其模式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评判微博的网红模式能付持续时,我们必须要考量用户、平台、广告主三方能否实现共赢。

从用户层面看,网红时代与此前时政大V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更强的群众基础,这也是新浪微博3月份实现月活2.61亿的重要原因,网红正在将微博影响力全面下沉至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打造各垂直领域大V模式与网红互为配合,可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内容的获取需求,用户自然是模式的受益者。

而在广告主层面,铁哥尤其提醒大家注意以下数据:一季度微博来自中小企业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47%,中小企业和自助广告客户数也达到83万,比上季度提升25%,与此同时一季度来自品牌客户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达到67%。

中小企业广告主的提升证实网红经济带动下的三四线城市用户的增长已经初现成效,而品牌客户的增长则意味着垂直大V培养了更为精准的高粘性用户,广告主可获得目标用户的关注度。

篇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最早提出注意力问题: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对处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的人而言,若无异常有趣、新鲜奇特或关系利害安危的事物很难引起他们的驻足观看。随着消费逐渐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在现代媒介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后信息社会的消费品供给过剩,如何捕获消费者注意力,成为市场制胜的关键。此时如果将注意力理解为是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注意,那么,从注意力衍生而来的影响力经济则不仅是解决一个单向注意还包括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要在此基础上影响到足够多的人,即媒介企业在市场里的收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不取决于注意力资源得到了多少,而取决于它的影响力的大小。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中,有87%是靠眼睛获知的。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主导的,在眼球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从电影、电视到随处可见的广告作品、宣传资料,大型购物场所丰富、强烈的视觉刺激、色彩斑斓的商品,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流动的意义和宣扬个人价值、视觉震撼强烈、带有强烈后现代色彩的广告等诉诸视觉的营销活动,图像和一切与视觉有关感官刺激物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形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资源和符号情景。平面广告设计可以将直接可视的图像内容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它对消费者的视知觉产生直接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平面广告传达的信息,并不仅仅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渗透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这样的传达信息是最成熟、最有影响力的。从价值层面考虑的话,注意力经济或影响力经济都是一个价值工程的过程,注意力和影响力都只是作为潜在的价值而不是作为价值,有使用价值不等于有经济价值,物质产品有使用价值,但只有通过交换这个价值才能被转化为经济价值。促成交换的前提是加强平面广告设计的传染力,最终促成广告产品的销售达到营销目的,产生经济价值。

二、如何加强平面广告设计的传染力——视觉说服

平面广告设计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在商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买的是商品,选择的却是品牌,而“品牌就是储存在消费者脑海中的印象”,所以创造印象就成为广告的重要工作。另外,把商品给生活带来的利益、愉悦、、满足等予以评价和表现,同时商品被赋予一种独特的形象、一种个性表现来诱导说服、刺激需求。很显然消费刺激成为现代社会经济运转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平面广告设计使商品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除单纯地刺激需求以外的新关系—它更微妙地任务在于改变人们的习俗,从影响人们的举止、衣着、饮食和趣味时尚一直到教会人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一)视觉思维

视觉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思维,它自始自终都是借助“意象”根本不存在的,是视觉思维对其对象的总体特征的主动把握,传递文字语言无法言说的信息,它的直接性、具象性、丰富性、多变性及动态性,更是文字语言无法比拟的。视觉思维的空间性和非线性,使其传递的信息只要经过消费者的主观思维加以意识并配以动机,再加上不同民族民俗的差异,就会在这个层次上变成无数的“信息”。现代的视觉说服已超越了传统时期仅局限与诉诸视觉的部分,它不仅以包装、售点的陈列和布置等直观的广告形象传递视觉信息刺激消费者的感官:而以间接的非视觉思维元素也进入消费者以视觉感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的过程,即视觉思维的过程参与其中,并承担着重要的说服作用,以视觉形象调动起消费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能在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完整、强烈的生动印象,并引人联想,产生“形有尽而意无穷”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信息得以实现其预期目的。

(二)视觉语言

所谓“视觉语言”是指在造型艺术领域,可以传达信息、情感和理念的形象及色彩所构成的视觉样式,视觉语言对平面设计而言,除了体现智性思维的形式结果外,还在于透过视觉语言中内含的思想和情感,界定一个广告所要传达的意念,促进广告的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对话。实现有效沟通,从而使得对于视觉效果的把握有迹可寻。视觉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视觉暂留性和视觉记忆性,视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快速交流,它能在瞬间传达信息和产生。在广告中我们就是要力图寻找出最迅速有力的传播特定的信息。因传达机制在不同设计领域的侧重点不同而各有区分。就平面广告设计而言,其突出的是图像表征特点,决定了视觉传达方式具有“语言化图像”和“图像化语言”的双重性格。就图像的视觉表征而言,意义总是以可感知的具体媒介上,使图像首先成为一种以感性形象的出现为基础,由此进行理性思索的特殊对象。

(三)视觉元素为传达而设计

1.图像之美。广告中的图像即广告中的视觉形象,包括绘画、摄影等可视构成元素。图像是消费者在看到广告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东西,它是用直观的可视形象传达广告信息,是对消费者有直接刺激的一个重要的广告元素。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图像之美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图像本身就能说话。早在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中就涉及到“词语”和“图像”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回答。希腊罗马艺术学也曾讨论过,结论是词语比图像更重要,与王充观点相似。然而,中世纪圣像崇拜者在新文化条件下重新探讨并提出图像高于词语。原因在于图像可以弥补词语的不足和局限。人们常把图像喻为一种“世界语”,因为图像不同于语言由于地域性、国别性、民族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时空的限制。究其原因,图像比文字自身更形象、易懂、无需翻译,信息量大、具有“一图顶万言”的传播效能,使它优于语言表达。图像是“说明性”的,是为了阐释某一概念,传达某种内容,其价值是通过大量复制的作品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观众并在产生传播效应之后而得以体现。图像是可感的,康定斯基说:“平面是活的,是有呼吸的”,如果不同形式的线条能引起一种视觉上的对话和关注,那么丰富的线条也能丰富我们的感觉。平面广告设计是借助图像产生的艺术效果,使消费者保持长久印象,有效地传递信息,在观者的心中不仅留下图像语言的意象之美,更能使这一静态的平面广告诉诸视觉的营销活动。

2.文稿之美。广告大师李贝奥纳说过:“文字是我们这行业的利器,文字在意念表达中注入热情和灵魂”,它不仅是在“说明”更是在“诉求”和“表现”,作为视觉传达的能动因素,字体造型在气质、美学上连同文字的所蕴涵的深意,给人的感觉将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客户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淹没图像吸引视线仅是一个始端,它在努力地向消费者“诉说”,想方设法煽动他们,让人情不自禁的靠近并跃跃欲试,这种“话语”如此具有诱惑力、说服力和渗透性,以至于它能够改变消费者观念上的现状,让其克服惰性走进商品,对广告宣传的事物看个究竟。平面广告设计在传达某种意义和效用方面,单靠图像是无法肩负的,非文稿才行,文字极强的思维表现力,犹如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

3.色彩心里与表现。人们常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而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像与色彩的分析,两者皆可传递表情,使消费大众获知信息,但作为视觉传达的媒介,图像较色彩更有效,但谈到表情作用,色彩更胜一筹。色彩是诉诸感觉的,可将观者带入时间中去。就远观效果而言,色彩传达更优于图像和文稿传达,如包装的色彩就独具“货架冲击力”,极易吸引视线,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显得最为抢眼,因而具有特殊诉求力。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元素,不同的色彩语言,会唤起不同的情感“应答”,色彩美的这种客观性,如果与消费者的情感相结合,商品的形象就会呈现在消费者的视知觉中,形成最有效的信息传达。

篇5

关键词:色彩;平面设计;商业广告

一、引言

视觉传播的一种呈现方法就是商业广告海报设计,自1860年法国媒体产生了商业广告海报后,海报中的图片、文字、色彩、空间等因素希望设计者可以没有缺陷将其实行联结,用适合的方式把信息呈现在大家面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商业广告海报也由商业促销那种守旧的方式改变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与反映问题的途径,让商业广告海报有了文化传达的作用。

二、色彩在商业广告海报设计中的功能

(一)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斑斓拥有着很大的视觉影响力,能在大量的作品里面突出商业广告海报作品的核心内容,迅速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力,从而给大家留下深入透彻的第一影响力。

(二)艺术感染力

色彩可以对人的感觉、知觉起作用,产生联想与暗示性作用,利用恰当的色彩能够让大家在情感上出现共识,让广告核心更突出,从而在商业广告海报的信息传播里获得认可。

(三)提升审美感

色彩的完美结合营造了美好的境界,可以精确的显示出信心核心,好看协调的画面可以让大家在精神上获得共鸣,使大家能够在体会中来感受美。

三、商业广告海报设计中色彩应用的技巧

商业广告海报界面风格主要的构成个体还是色彩,能否得到预期结果的商业广告海报界面设计,与色彩的影响力息息相关,设计者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来把握商业广告海报里面色彩的利用和技巧: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用色

现代设计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如表现人的文静沉稳内向型的色彩有冷色、暗色,表示为行为比较主动的外向型就有暖色、明色。个人的不同年龄、性别、文化、修养、民族等因素也影响着色彩的体验,因此一定要重视个人的年龄组织、对于美的观念、文化阶段、经济收入等因素,从而在使用色彩中表现出每个人的品位、魅力与个性。一商品的商业广告海报色彩适合于在一部分的消费者团队各种对于美的观念方面的要求,这会让消费者觉得是为其定制的,出现亲切感,能够推动这部分消费者对于这个商品的喜爱,让他们能够长时间或者是不断地运用它。

在商业广告方面小施尔康选择了用动物卡通,绿色的色彩为核心,然后以 灿烂的色彩红、橙、蓝、紫,他们之间排挤的饱和度极强的色彩,变成了反抗的内力,让特别大的动力效应呈现在画面中,看起来有旺盛的生命的气息在里面,特别高的感染力,让全面看来拥有灵活、健康的感觉,能够得到青少年的偏爱。商业广告海报色彩是黄绿(Y40:Y、C、M)邻近有比较色彩拼凑的是百丽女鞋,柔美调和,高明亮的程度特别不好的黄绿色彩,明亮流畅,是为中、青年妇女喜欢的。

面对着大家在经济收入方面的高低,运用不一样的色彩来呈现产品的高档与便宜的感觉。金黄、银白、土色等的色彩一般说的都是“高档”。贵重、深邃、淡雅是这些色彩的主要特征。通常在商业广告海报设计里面想要呈现出金黄、银白都要经过印金银或烫金银的方式。那些看起来便宜质量又好的都是经过浓厚、一般的色彩画面来体现。使用的颜色是黄、橙黄、金黄差不多的颜色组合被运用在了金日牌美国洋参丸商业广告海报里面,天然融洽,商品的贵重感是呈现在了金色的人参,全面来看是有健康明朗的高档的感觉。

(二)主题色的恰当运用

商业广告海报形象最重要的色彩就是主题色彩。它能够是一个或者是一组色彩。主题色彩的不一样且不一样定位的色彩风格。主题色彩采取哪样颜色,要求根据商业广告海报详细的情况来决定。

1.明确商业广告海报的主题、服务对象及用色彩要表达的目的。一个商业广告海报决定采用怎样符合的色彩,你就一定要清楚这个商业广告海报的核心,它服务的对象与表达的主旨。如餐饮业商业广告海报的设计,大多数都是用橘红、橙黄系色彩为主要的颜色来表现餐饮商业广告海报,这样的色调容易勾起人们的食欲,让大家感到真实的贴心的感觉,因此就用了暖色调。

2.根据企业形象决定主题色。针对于大量的企业、机构还有团队来看,事实上他们自己本身的一切形象有一些是来源于商业广告海报的形象,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公司的标准颜色来表现他们商业广告海报的主题色,对公司的形象计划的比较适合的,能够提高公司的形象。麦当劳公司标准的颜色就是红与黄,就是其宣传商业广告海报的色彩。还有可口可乐公司就采取了大红色在其传播的商业广告海报上,由于大红色就是可口可乐一向一来给别人的印象,就好像他们公司摆出的产品就是红色出现的激情――可乐,让人开心,能够与消费者达成共识。

(三)标题色彩运用的重要性

全体的商业广告海报的看点就是标题色彩的使用,是全体商业广告海报的缩小版与精华。经过商业广告海报的内容拥有他们商业广告海报内容色彩感受的主旨实行交叉联合,让整个的版面融洽。

立马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就是标题色彩,实行阅读,标题色彩看起来影响力的大小,能够让读者马上就完成有选择性的阅读。要实现传播的宗旨,就一定要在实际上去思考全体商业广告海报版面的作用,让标题明显。所以能够采取笨重的字体,底色添加的补色,乃至于使用两种相对明亮的极端色,黑和白实行比较,获得更鲜明的作用。

四、结语

色彩的组合使用在商业广告海报的设计方面是关键性因素之一,色彩的使用既是一N措施,还是一门艺术。要想在设计中突出,就要在专业的色彩使用这个层面与专业设计的水准上面来实行对商业广告海报色彩的配合运用,以专业的层面来对艺术设计实行钻研,持续地研究使用色彩的新的想法与新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贺.论消费者心理对商业商业广告海报色彩设计的影响[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

[2]杜森.现代商业广告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表现[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3]宗梦帆.商业广告海报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大舞台,2010(04):87+93.

篇6

关键词 阜新日报 报业转型 机制创新

一、整合资源,形成舆论宣传合力,更好地坚守舆论阵地

阜新日报社现有《阜新日报》《阜新晚报》《阜新广播电视报》三张报纸,承办《阜新新闻网》。作为地市级主流媒体,阜新日报社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阜新转型发展大局,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幅提高。

(一)加强新闻策划,提升媒体引导力。在全面吃透中央、省、市委精神和工作重点的基础上,阜新日报社“三报一网”结合阜新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全市开创转型振兴新局面和“稳增长、保发展”的总基调,超前运作,精心谋划,集中优势兵力深入采访,以专版、专栏等形式进行大规模报道,使宣传有力度、有深度、有气势。为推动全市示范带建设有序开展,开设多个专栏,策划推出百余篇相关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针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策划实施“县区经济系列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述评”,有效提振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强化民生新闻,提高媒体公信力。《阜新日报》以栏目为依托,围绕全市民生工作重点、亮点、进展、成果,进行解析性、调查性的深度报道。《阜新晚报》加大民生类稿件选择力度,加大民生新闻版出版频次。与市政府办公室12345热线电话联合开办“热线”栏目,将市民诉求热点公开报道,并实时追踪,推动问题解决。《阜新广播电视报》开办多个实用性较强的新闻板块,关爱老年读者,实现贴心服务。《阜新新闻网》开设“阜网独家”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角度独家报道本地民生热点新闻,栏目点击率居网站之首。

(三)增强读者互动,扩大媒体影响力。《阜新日报》《阜新晚报》全年推出几十个大型热点话题互动栏目,引导广大市民参与。2014年,策划开设“感动在基层”专栏,并参与“十大感动阜新人物”评选活动,由报社骨干记者采写报道全市各个行业、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环境。2014年以来,先后策划推出多个温暖人心的系列活动,“让可敬的环卫工人歇歇脚、喝口水”“为公交车冷板凳穿上小棉衣”“我和小树共成长”“行动起来,为塔子沟洗山”等等,在弘扬社会美德、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提高媒体品牌影响力。

《阜新广播电视报》则以“小众化”为目标,采取“朋友圈”式互动模式,每期推出一个主题策划活动,与读者群互动。目前,已成立旅游俱乐部、爱花者联盟、读友俱乐部、爱心文艺团等多个读者联盟俱乐部,成功开展“暑期少儿才艺大赛”“爱心艺术团下乡演出”“慰问光荣院老兵”等多项活动。

(四)做深细分市场,提升媒体传播力。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媒介形态日趋丰富的当下,报纸只有细分市场,才能不断提高传播力,激发媒体发展活力。2013年6月阜新日报社筹办《阜新晚报・祥宇社区版》,这是辽宁省第一家专门面对社区居民服务的社区报。报纸“深耕”社区,深挖社区新闻资源,点燃了社区居民的读报热情,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1月1日,《阜新广播电视报》改版,以老年读者为主要受众群,读者忠诚度更高,发展空间更大,发行量与广告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倍增。

二、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媒体实力持续增强

在全国报业经济下滑,展示性广告逐渐走向衰微的背景下,阜新日报社一方面深挖广告市场,策划多项广告活动,吸引商家,增加广告收入;一方面跨界经营,打造多个赢利平台,探索经营收入新增点。

(一)策划活动,做强媒体品牌。阜新日报社始终坚持策划撬动、平台吸引、服务增值的营销战略,以活动为依托实现多媒体运营新格局,超前策划,主动营销,成功举办房交会、车展、婚博会等大型活动,有力撬动广告增量和品牌建设,效果明现。2015年7月,在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阜新日报社努力承担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依托多年办展的专业团队,首次实现汽车行业与婚庆产业同台共舞的完美融合,推动阜新会展业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迈进。活动借助所辖各个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全面整合商家品牌资源,打造全市最大的婚庆卖场品牌,从而拉动婚庆产业经济发展,为实现“稳增长、保发展”发挥了党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推动全市转型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跨界经营,打造盈利平台。阜新日报社围绕媒体主业,运用无界思维,跨界经营,打造起多个盈利平台。2012年为进一步扩展传播媒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阜新日报社在全市重要街路建设30个阅报栏,在方便市民阅读的同时,一体化的电子屏还为商家提供了信息的平台,当年收回成本,实现广告收入百万元。

2014年末,与北京专业公司合作,成立阜新首家航拍工作室。目前,航拍工作室已全面开展重大露天会议和项目工程的全景式摄制工作,并与政府机关和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为报社带来可观收入。

今年下半年,阜新日报社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在报社临街一楼建成“报为媒”大卖场,卖场通过招商、招租等形式吸引货源,盘活资金。大卖场的成功启动,进一步扩展了报社的盈利渠道,也为跨界经营涉足零售业积累了经验。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转型发展之路到底怎么走?一直困惑着媒体的经营者。而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应该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框架下实现传统媒体的价值再造。从2011年起,阜新日报社便壮大“网络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整合媒体资源,不断做大做强新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等多方面实现报网融合。

篇7

1.1天气在线商务营销模式分析

1)天气在线有偿服务的对象、方式和主要内容。其有偿收费项目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用户,为其提供线上浏览的历史气象资料和14天天气预报会员服务及月、季度短期气候预测等,服务方式包括在线服务和发送邮件2种(表1)。从产品内容上讲,提供的气象信息站点多、要素全是天气在线网站的主要特点。2)天气在线主要的商务模式。一种是基于气象信息本身的专业气象服务盈利模式,提供两种气象服务收费模式:注册为会员和点击付费(表2)。还有一种商务模式是通过加载广告的形式,通过为客户各类网络广告或赞助其网站的有关栏目的方式盈利。天气在线在网站的每一页上都预留了广告位。客户的广告主要在网页的第一屏显示,其中旗帜广告在固定广告位(也是用户电脑屏幕上的固定位置)上显示。各城市预报页面和各国(地区)及中国各省页面都有广告位供客户选择。由于人们出差旅行时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因此许多旅客在制定旅行计划前都会登录气象网站查询未来的天气信息。由此天气信息服务和商旅服务成了一条服务链上的上下游关系。根据对天气在线网站广告的分析,发现其广告客户主要分布在旅游(如旅馆、机票和旅游线路预订)、留学服务、医药、防晒用品(在紫外线预报页面)、电子商务等行业。

1.2气象商城与天气在线的比较

浙江天气网气象商城根据收费标准开辟3种类型的气象服务:一种是每月50~200元不等的小额支付气象服务;二是提供在线的气象信息查询服务;三是根据用户需要特别定制的行业专业气象服务,该类型的服务采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签订,类似传统专业气象服务,服务模式采用定制网页形式。

1.2.1气象商城的优势

1)页面美化度高:由于天气在线页面广告较多,产品布局设计也较为杂乱,简洁、美化程度不如气象商城(图1).2)服务手段多样性强:天气在线主要通过在线浏览和邮件发送两种方式提供气象信息服务,而气象商城服务手段较多,除上述两种外还包括短信、传真、网页定制等方式。3)具有网上支付功能:气象商城支持网上支付,开辟了小额支付网络气象服务的先河。支持支付宝和银行转账功能,使得用户体验感更强。

1.2.2气象商城的不足

1)产品丰富度不足:与天气在线相比,气象商城缺乏较多基础产品,如全球城市预报、全球站点的多要素实况数据、全球站点的历史资料数据、亚洲主要海域的风、水温、波高、潮汐等要素的预报。2)商务模式灵活度不够:与天气在线独立的商业气象服务经营氛围不同,气象商城脱胎于气象部门,其商务经营受到更多的束缚。尤其在广告投放方面受国家主站的控制更为严格。

2公众需求对网上气象商城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启示

近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网络气象服务的需求,通过网站、短信、发放问卷等形式,并结合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展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价,对公众满意度评价因子和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进行了重点调查,其结果对气象商城的产品设置和营销方式都有所启示。

2.1气象商城应主推准确性较高的短期预报产品和实况产品

调查中选择公众广泛关注的及时性、便捷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作为评价气象服务满意度和重要性的评价因子。结果显示:1)浙江省公众对气象服务便捷性的满意比例最高,达73.2%,其次是气象服务的实用性,达67.6%;对气象服务准确性的满意比例最低,仅为19.5%,但选择比较满意的比例最高,达59.6%。(图2a)2)浙江省公众认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最重要,远高于其他3项指标。但对其满意度评价最低,满意度仅为77.5分,明显低于对气象服务的总体评价。(图2b)图2气象服务满意度(a)和重要性(b)评价及对比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公众对预报产品的准确性最为关注,但同时满意度最低,说明现阶段影响公众对气象服务认可度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气象产品的准确性问题。因此在气象商城产品设计和宣传推广上一方面要主推准确性较高的短期预报产品或实况产品,同时突出更新频率、滚动预报的特点,以增强公众粘合度。

2.2气象商城的营销中应充分应用现有的手机和电视资源进行推广

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固定电话和其他等众多信息传播渠道中,55.4%的公众希望通过网络获得气象信息,低于手机的72.8%和电视的70.4%(图3a)。相比较而言,希望通过广播(31.4%)和固定电话(23.8%)获取气象信息的公众相对较少。进一步对网络渠道进行调查显示,客户端软件和搜索引擎搜索是浙江省公众希望通过网络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类型,二者的比率分别为38.6%和38.0%,而通过气象服务专门网站获取气象服务的公众仅为24.2%(图3b)。由此可见,手机和电视是浙江省城乡公众希望获取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公众希图3公众希望望通过网络获取气象信息。超过3成的公众通过客户端和搜索引擎获取气象信息,仅有24%的公众通过专门的气象服务网站获取。以上调查结论表明,现阶段手机和电视仍是气象服务的主渠道,单纯的网站气象服务影响力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在气象商城的商务模式中要尽量结合现有的手机和电视资源进行推广。同时在气象商城的营销中应充分运用客户端和搜索引擎。

3制定网上气象商城商务营销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突出行业服务特色

气象产品以有价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无疑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与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免费获取的公益产品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因此行业气象服务产品,必须针对不同行业对气象的不同需求,对气象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且要注意产品的包装、细化,只有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以及优质服务才会拥有市场,才会实现与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区隔,并培植客户的粘性忠诚。

3.2力争软性广告盈利

利用中国天气网点、浙江天气网点击量及影响力排名,通过软性广告的形式为相关企业进行宣传推广服务:针对行业的气象服务产品设计开发时添加气象周边产品企业的宣介内容或链接、相关企业推介排名。

3.3探索外包合作方式

气象部门提供信源和产品,通过与专业网络营销公司的外包合作,推广气象商城,获取利润采取分成模式。或是直接与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城合作,围绕气象周边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寻求可能的合作盈利途径。

4网上气象商城营销推广的建议

4.1通过免费体验吸引用户

一段时间内向注册用户免费发送1~2种定制产品的信息套餐,以培养用户通过气象商城打包获取气象信息的习惯,引导顾客购买。为了维持和提高与顾客的良好关系,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折扣或返利,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强其忠诚度。

4.2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网络营销

通过付费搜索引擎、百度新浪等问答式社区、网址导航站、论坛软文推广、邮件营销等方式开展网络营销,进一步扩大气象商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3通过异业合作扩大覆盖领域

跟异业的合作可以扩大自己的推广渠道,因为与异业合作的时候,大家的客户是重叠的,两者的互换合作就可以把共同的消费者联系到一起,为促销活动带来一些比较好的资源,如与旅行社、旅游景点的合作等。

4.4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现有资源开展其他形式的线上推广

篇8

内容为王,品质制胜

主流资讯,平民视角

《潇湘晨报》的决策层认为,新闻的权威性、重要性,立足点是新闻的相关性。一个事件越与最广大的社会群体相关,新闻的重要性就越大。因此,《潇湘晨报》以市民关注程度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依据,不断追求时政新闻的公众化、经济新闻的社会化、法治新闻的生活化、社会新闻的纵深化。

6年来,《潇湘晨报》积极介入湖南省内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每年的全国、省、市“两会”和党代会,更是《潇湘晨报》报道的重中之重。2007年全国“两会”,《潇湘晨报》抽派骨干主力记者奔赴会场,推出“和谐大道”专题报道48个版,对会议动态、提案解读、政策落地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报道,视角独特、紧扣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闻至上。策划先行

《潇湘晨报》的新闻报道以新闻版块为主,以动态新闻为主。从“神五”升空到“神六”飞天,从欧洲杯到世界杯,从“9・11”到美伊战争,以对动态新闻的强力关注和重磅报道,培养读者“大事看晨报”的阅读惯性和心理期待。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采编部门策划推出《寻访在湘抗日老兵》、《中国力量特刊》、《那一天那一刻》和《和平荣耀》等特刊和系列报道,用100多个版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全民族的,该特刊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关注人文,诠释立场

在积极领悟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前提下,《潇湘晨报》努力找寻都市人群的生存需求、文化心态,把握都市人群的道德裂变、时尚更替,介入都市人群的生存深度、价值选择,并以此确定版面构成和新闻体式。

2006年11月,《星期天潇湘晨报》改版,由对开改为四开报型,深度报道一周大事,新锐表达文化诉求,生动提供生活资讯;“天下”的人物、专栏、专题,力图保持开放的新闻视野;“文化”的现象、锐读,注重纯正的文化品味;“地理”、“记忆”、“发现”,深刻挖掘本土文化积淀;“生活”强调都市情趣,给人愉悦的阅读。此次改版有效提升了《潇湘晨报》的周末阅读率。全球视野。时代话语

《潇湘晨报》虽然是区域性报纸,但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一域,而是积极参与新闻领域的国际竞争。从雅典奥运会到德国世界杯,从印度洋海啸到泰国,《潇湘晨报》特派记者总是第一时间直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潇湘晨报》还学习借鉴《纽约时报》、 《洛杉矶时报》等名报在文本写作、版面设计、细节处理方面的特长,结合时代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围绕市场导向。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潇湘晨报》紧紧把握市场需求,遵循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设定产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策略,在“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经营、顾问化营销、品牌化传播”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拓宽报业经营之路。

优化发行结构,实现发行网络增值

社区圈地,打开私费市场。《潇湘晨报》创刊伊始,为了打开自费买报的市场,报社组织实施了“敲门发行”、“扫楼发行”和“社区圈地运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潇湘晨报》的发行量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省期发量已超过52万份。

三环发行,实现全面覆盖。为将报纸的发行成本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有效市场和广告目标人群,《潇湘晨报》的决策层提出了以长沙为核心,以长沙、株洲、湘潭为重点,对全省中心城市实行全面覆盖的探照灯式的三环发行结构,使全省经济总量90%以上的地区都能看到《潇湘晨报》,进一步巩固了晨报的全面覆盖。

高端对接,影响高端人群。吸纳并完全覆盖高端读者群,是《潇湘晨报》打造新权威媒体的重要步骤。2004年7月,晨报通过“高端对接,完美覆盖”等系列活动,使长沙市移动公司钻石卡、金卡客户全部成为《潇湘晨报》订户,有效完成晨报对“最有影响力人群”的全面覆盖。

攻克公费征订,完善订单结构。公费征订始终是都市报的一条软肋。2006年,《潇湘晨报》适时调整订单结构,致力于党政机关、大型企业、高等院校、星级酒店等公费征订领域的全面拓展。通过定期回访、加强联系、 “钉钉子”等系列方式,公费征订额比去年增长15%,订单含金量明显提升。同时,《潇湘晨报》开展废报回收、配送等发行拓展活动,有效实现了发行网络的增值。

强化顾问营销,坚持策划先行

精耕细作,顾问营销。《潇湘晨报》广告部实行“行业分工,精耕细作”制度,将市场分成20多个行业,分别设置行业商务代表,全面实行“顾问式营销”,并将特性相近的行业组合成事业部,设立总监负责。这样,《潇湘晨报》仅用了11个月就实现了创刊第一年现金流持平。

《潇湘晨报》设立了湖南省内媒体中唯一的媒介研究及监测机构,建立了广告数据信息系统和广告影响力评价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广告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02年,晨报独立研发了湖南报媒广告研究系统,这是国内第一个由媒体自身创建的广告研究系统。系统通过对湖南6家综合性日报的所有硬性工商广告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研究各行业、各类别产品、各品牌的广告投放特点和媒体广告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广告监测周报》、《湖南报业广告月度分析报告》和《湖南报业广告年度蓝皮书》报告体系,为广告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客户广告投放提供科学建议。

策划先行,服务致胜。2005年,全国广告经营整体下滑,形势严峻。《潇湘晨报》广告经营在“策划先行、服务致胜”的策略指导下,以策划促进业务,以活动带动行业,全面促进广告业务的快速发展。系列品牌策划、行业推广活动,如“长沙人居品质理想万人大调查”、“理财改变生活”、“新南城”等,有效彰显了《潇湘晨报》的品牌实力。2005年《潇湘晨报》广告实现逆势上扬,年广告收入达2.4亿元。

破除双轨制。2006年, 《潇湘晨报》通过彻底分离自营和业务,破除自营双轨制,建立“单轨运行”机制,全面建立个人台账等一系列新举措,使广告收入达到2.59亿元。

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品牌营销

《潇湘晨报》十分重视整合政府、媒体、商家、读者四方资源,坚持用别开生面的活动从各个层面提升行业的专业水准,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承办中国(长沙)国际汽车博览会。2006年第二届车展,吸引了来自 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200家企业参展,参展车辆450余辆,实现贸易额6.37亿元,观众18.5万人次,中央电视台等200余家媒体对此次车展进行了报道。

2004年,创刊仅一年的《潇湘晨报》承办长沙市春季房交会,由于理念新锐、思路开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创下了长沙市历届房交会成交量的最好成绩。从此,《潇湘晨报》获得了长沙市房地产交易展示会每年的承办权,确保了《潇湘晨报》在房地产行业的领跑地位,也打造了《潇湘晨报》的活动品牌。

自2005年起,《潇湘晨报》每年组织国内及省内一流专业研究机构、政府权威部门及知名经济学家,联合出品《湖南消费市场白皮书》,分别就湖南省房产、药品医疗保健品、家电、IT通讯产品、汽车和快速消费品行业进行权威剖析,为各行业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通过新闻树立品牌,通过活动巩固品牌,通过推广放大品牌,《潇湘晨报》以此塑造了主流报纸形象,并以品牌号召力赢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强化多元发展,锻造产业链条

潇湘晨报社的产品已从单一的报纸向期刊、网络多媒体发展,相继成立了《网球》杂志社、《新远见》杂志社、湖南恒盈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恒颐广告有限公司、湖南恒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恒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恒嘉地产顾问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月又成功地实现了与红网的战略整合,彻底形成了“一报、一网、两杂志、五公司”的产业链。

潇湘晨报社还积极寻求报业的数字化生存,2006年与红网、通讯运营商联合打造了《湖南手机报》、《潇湘手机报》。《手机报》融合湖南54家新闻媒体的精彩信息,使用户不用上网,随时随地都能浏览到新闻资讯。《潇湘晨报》和红网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与日俱增。

体制鲜活,实现管理创新

《潇湘晨报》各项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报社的战略目标,以制度为先导,融管理于服务。市场化用人机制,培养职业人才

《潇湘晨报》率先在湖南报业市场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使固有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

《潇湘晨报》人力资源管理融汇了美国微软、日本松下、韩国三星三家公司人力资源模式的优长。在重要的人力资源岗位,实行“皇马体制”,实行微软式的开放;员工培训,参照松下的做法,实施员工基础培训及企业文化的培育;职业阶级,借鉴三星经验,设计、规划员工的发展。

以满足、激发员工的发展欲望作为人力资源框架的基点,以专业性的发展向度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基本向度。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全部按照员工发展途径设置,努力培养职业新闻人、职业传媒商。报社还注重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每年从国内知名重点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为打造新权威媒体夯实了人才储备。

全新打造薪酬体系,实行技术阶梯制

在薪酬体系设计上,充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绩效工资制”,按绩取酬;并在采编部门实行“五好”评比和差错追究制度,发行一线普及工龄制,压力与动力并存,使员工获得长足发展。同时,建立“员工职业技术阶梯制”,对专业领域技术超群、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津贴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潇湘晨报》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核心,以党群活动为媒介,通过对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指导和帮助来升华雇员精神和团队意识。

报社坚持完善党建,不断拓展党建工作平台,开展“党员先锋工程”等活动,使广大党员和共青团员成为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中流砥柱,有效增强了企业的文化内力。同时积极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员工生日赠送蛋糕、为员工家属传递节日祝福,定期组织文体活动,使“因工作而快乐,因创造而富有,因团队而荣耀,因良善而崇高”的企业价值观深入人心。

居安思危的发展构想

中国报业正经受广告衰退和读者流失的双重挤压,同时凸现自身经营粗放和传播手段单一的缺陷。 《潇湘晨报》的决策层认为,21世纪最本质的特征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网络化生存。在这个传播方式、速度、成本发生急剧变化的介质变革时代,新介质媒体和传统介质媒体的共生共荣是媒体发展的必由路径,即通过各自本质属性的坚守和技术手段的融合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媒体功能整合实现功能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资本投入的整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篇9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视觉要素,能使广告的审美效果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它具有先声夺人的重要作用,是平面广告,影视广告,招贴海报等多种广告形式争取受众注目的重要表现因素。每种色彩都有特定的语言,色彩能够象征性的表达特定的主题,通过色彩之间的搭配和调和,创造出符合广告表达特点的完美艺术效果。广告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层次,色彩就是一条创新的道路。色彩这一重要的视觉要素重点在于它在心理层面上的反应,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色彩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色彩的新应用手法能创造性的开辟出广告表达中崭新的一面。

2.图形。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图形的视觉表现力已经不仅仅是传达信息,它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体,充分体现了广告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广告图形可以根据不同的广告理念表现不同的广告主题。广告图形具有直观、生动、活泼、多变等艺术特征。广告图形的表现与表达使它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表现力量,推动着广告设计的发展进入新的视觉时代。每时每刻我们都被各种各样不断更新的广告图形包围着,图形是广告视觉表达中备受瞩目的视觉中心。我们探讨广告图形视觉表达的重要性,研究图形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发展,是为了让广告设计者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图形表达能力和审美表现力。我们抱以严谨的审美态度来研究广告设计中图形视觉效应所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创新力,图形有这强大的文化背景,对图形的运用能够影响更多的广告受众,产生更多的心理共鸣。广告设计中图形视觉的表达应该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更能体现广告主题的表达。

3.文字。

文字的表现与表达是通过“形”和“意”这两方面共同完成的,中国每一个汉字都是形意结合,其中所显现的审美性和表意性是其它国家文字无法替代的。文字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字形的运用。中国汉字的形所传达的信息包含相对应的内涵,中国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过来,文字形态的表现就如同图形的表达一样,具有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并且汉字的形中渗透有意的表达,使人们对于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广告信息的传达。二是对于字义的运用,字义的运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视觉效果。广告中文字的含义汲取了各民族文字所含的深厚的文化精华,借鉴不同文字的文化优势,发挥出文字独有的审美力量去引导受众。汉字在中国广告设计中几乎无所不在,中国设计者似乎特别喜好利用文字的魅力,使得文字在广告设计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字这一传统元素在广告的视觉表达里显现出独特的符号化图形化,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加强了广告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上几种视觉要素是当代广告艺术自身独特性的一种呈现方式。

篇10

经济总是在繁荣和萧条之间轮回。每当一轮经济萧条时期来临,大部分企业家最擅长也是最简单直观的自保手段,除了裁员、减薪、关店之外,就是削减广告费支出,以求降低成本。

企业削减广告支出,似乎已经成为应对经济萧条的一套传统“规定”动作中的重要一环。其实不然。

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企业管理层在面对萧条时,已经不是简单地整体削减广告费了,而是把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原来大部分的资金是投在传统的媒体上,现在则会更多地配置在新媒体上。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更懂得在萧条时代与消费者密切沟通的重要性,并且显然他们也找到了相对廉价的沟通途径。

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离不开的两个工具。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和手机真正在民间开始应用的时间都是1983年,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的第一个蜂窝无线电话系统投入商业运行。世界第一部商品化手持蜂窝电话DynaTAC得到美国政府批准。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我国的第一部移动电话1987年在广州问世。第一批手机是原装进口,每部价格高达1380美元,但很快就销售一空。当时政府有关部门曾放胆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80万户,事实上,到了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8700万,是预计数字的100多倍,而到了2004年,中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到3.29亿,2010年达到近7.4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当然不会被精明的商家忽视。

手机最早成为广告载体的方式是手机短信,至今仍有大量的企业(如房地产、医药企业等)利用手机短信产品和服务信息,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扩展,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将成为新技术催生的下一个金蛋。

如果说,手机作为广告载体还不能满足商家多样性的传播需求,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可以提供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1995年,中国开始出现商业网雏形,经历了1999年全球网络泡沫打压之后几近崩溃。大浪淘沙,留下了新浪、搜狐、网易、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网络精英顽强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随着2006年Web2.0概念的兴起,博客、视频、SNS网站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6分钟,就有网民在百度贴吧发表了“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贴子。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网络募捐平台,短短几天时间,网友在线捐赠即突破2000万元。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更是在2008年互联网大会上声称:“互联网在奥运报道中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传统媒体。”

庞大的用户量和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体现在互联网的盈利能力上。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速远超传统媒体。摩根士丹利的“中国传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年均增长60%,而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

2007年,新浪、搜狐两家门户网的广告总收入约为中央电视台的20%,超过任何一家卫视台的广告收入,而在五年前,该比例仅为5%。

相对于传统广告媒体的龙头电视和报纸,互联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广告费用相对较低;

信息传播及时;

可以多媒体整合应用;(以2005年7月7日“伦敦爆炸案”为例,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广告一旦,随时随地在线,存续时间长;

形式多样: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电子商务、文字链接、论坛、视频广告、关键词搜索、博客等;

更为重要的是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且每天新增网民接近24万人,按照这个速度,未来三四年中国网民数量有望达到5亿。难怪有人惊呼:“富裕起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最大一片沃土。”

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在经济低迷时期仍将有几个方面不会受到太多冲击: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可以在经济萧条中为人们提供“廉价娱乐”工具,网络游戏、网络虚拟装备销售等产业的前景不会看淡;

另一方面,广告主在经济低迷时更会选择那些价格低、表现手段新颖的互联网广告形式,互联网点击广告等商业模式的收入前景也不会受到太多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的论坛、博客、播客等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