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主义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主义的发展

篇1

摘 要 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由来已久,但是转变迟迟未能完成,其原因和对策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障碍,得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分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策。

关键词 消费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障碍

(一)由投资过热引发的生产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品中的生活必需品投资开始转向耐用消费品。05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平均来看都在51.6%,09年竟然高达92.3%。投资是今天的需求、明天的供给。这些投资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生产出来了大量的房子和汽车等生活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的供应在短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来的,但是需求不可能。我国的经济面临着由于投资过热而引起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由出口导向形成的“加工厂”工业

我国的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近年来的出口平均增长速度在24.8%左右,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在2008年,出口额居于世界第二,排名世界第一,我国成为大型的世界性工厂,但出口只是赚取廉价的“加工费用”,财富增长缓慢。09年特殊,由于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大幅下降,达到-44.8%,这标志我国所依赖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一是经济复苏需要一段时间,二是复苏之后西方国家会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我国产品不在具有打入国际市场的廉价优势。

(三)由消费不足造成的经济增长缓慢

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消费增长速度持续低于GDP增速。与世界消费同步或略高于GDP增长的趋势不相符,尤其是近年来,房价挤占了居民其它消费。二是投资率和消费率比例不协调。根据来自国际的经验,我国相对合理的投资率应在25%左右,消费率应在75%左右。而现在我国的投资与消费有一致的趋向,甚至成反比例增长。三是我国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的消费率大约在70%-80%左右,我国只是停留在50%左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滑和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导致消费不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受到了阻碍,又加上出口下滑,社会再生产受到制约,许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继而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迟未果的原因

主席强调,201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由来已久,但是转变迟迟未能完成,是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综合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内部性原因是主要的。

(一)国际金融危机打击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利于已经展开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就提高出口退税保护低附加值出口企业的产业政策来说,政策的好处却几乎通过出口产品的降价而全部转移给了海外买家。更重要的是,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而言,这些企业本该被转移甚至被关闭掉。

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萎缩,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和工资下降。这也就暂时性地削弱了依靠工资和地租上涨的市场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要素价格结构扭曲

要素价格人文扭曲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转变的重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对资本的价格僵化,前者的报酬少,后者的报酬多。按照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应该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的积累和集聚使资本越来越丰富,从而使资本的边际报酬下降;而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往往更新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短缺会形成价格的上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通过增加资本的比重,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社会就会形成以资本代替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但是在我国这个过程由于人为的原因,转变没有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各级政府竞相竞争招商引资,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人为地压低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的价格和较少的环境污染补偿机制来吸引资本的进驻。劳动力等资源的价格没有达到应该的高度,依然低廉,所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继续。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少

我国国内的居民收入增(劳动报酬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初次分配看,居民承担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一是压低土地补偿。在我国急剧工业化需要大量征用农村土地时,政府可以直接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谈判,而作为土地使用者的农民在村民大会上失语或失势,更有甚者在农民缺乏知情权的情况下自己所有的土地就会易主,自己得到的只是部分的补偿,而这种补偿又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从再分配来看,居民的收入被抽走,相对收益下降。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土地招牌挂,地价上涨,带来房价上涨,高房价降低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另外,税收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大于银行利率、社保支出大于社保收入等都使居民的相对收益下降。

三、构建以消费为主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策略

(一)以民为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水平。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跨过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7。国民收入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方面,这其中一些制度和体制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二元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等。这不仅就造成了居民的相对收入下降,而且还打击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政府要转变工作职能,以民为本,以服务经济为中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只要政府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参与到具体的经济建设中,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非常艰难。政府应该退出微观经济,让位于市场,让位于企业、居民、农户等微观经济主体,主抓宏观调控。让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市场来做出战略抉择,发展企业等微观主体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内生性作用,从而增加财富,提高居民收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供求为杠杆,推进要素市场改革

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招商引资,我国的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远低于市场价格,致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依存。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体制的创新,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使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进入市场,恢复其应有的价格水平。这不仅会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会增强企业发展经济的紧迫感,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调整资源战略布局,增加科技和资本的投入,完善配套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群。

(三)以GDP为依据,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小于GDP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但是我国的人均GDP排名却位于100名以后。不仅如此,如果居民的收入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除去各种税收的份额,得到的居民相对收入就更低了。更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都是自行负担。增加内需,不仅仅是降低利率减少居民储蓄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让居民有钱可花并且敢花钱。提高工资不仅能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增加居民的社会保障,因为我国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以最低工资为标准的。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扩大内需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异化消费 生态学 生态危机

进入到20世纪,人类生存的地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土壤、大气、水、整个生态圈发生了与20世纪之前不同的景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不再是以往和谐的状态,这种极巨的变化使人类的视角从生产领域转到了环境领域,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业生产活动给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堪的重担,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些研究者运用的立场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生态危机,其中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以下简称阿格尔)就是这子时期生态学研究代表之一,他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理论,是其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根源。”异化消费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生态破坏与其有直接的联系,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思想渊源

生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而消费能够促进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人类社会进八到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消费形式日渐多样化,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是大量的消费活动,而这些消费形式并不全是由于生产而带动的消费需求,其中有很大部分的消费是过激的虚假的消费。阿格尔明确给异化消费下了定义:“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种现象。”显然,出现了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出于自身正真的需求的现象,他们的消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虚荣心。所谓这样的消费是种被迫的、虚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被传播媒介诱导而形成人的畸形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从而引起的种异化消费的现象。而这种异化了的消费观从长远来看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定的弊端,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而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大量原生态动植物就成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牺牲品。“资本主义的发展往往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甚至杀鸡取卵,征服自然和掠夺资源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顾利用任何手段,从大自然中获取原材料。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本身就是种畸形的消费,最终带来的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魔抓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生态失衡问题随之也蔓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下,资本家在获取剩余价值后进行的扩大再生产会导致生产过剩,生产和消费产生了矛盾。在资本主义消费领域里,消费是他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尺,消费越多就代表幸福度越高,这样就会导致消费极度膨胀,生产和消费超出了自然承受的范围,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阿格尔曾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它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生态领域,这种异化消费的现象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包括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样使得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同样也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而产生的一些列消费过剩问题。莱易斯认为,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这是当代人的异化特征。市场经济结构的弱点造成了人们不得不通过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幸福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这些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生产方式是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提出的最根本依据。

二、化消费异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异化消费是导致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

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异化现象,异化消费是造成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人把消费数量的多少作为幸福程度的衡量标志,却忽视了自己实际消费需求。盲目的追求“虚假”消费来满足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的欲望,这样就会产生种生产消费领域内的恶性循环,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认为对消费实行操控和调节会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具体表现在“第子,操纵消费可维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抑制资本主义过多生产多余商品的趋势,第二,操纵消费可以使人们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就能满足自己。”其实“聪明”的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来使消费者本身得到满足,从而也就隐蔽了那些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对现行社会制度产生不满的人,这种虚假的消费

时满足了消费者,因而他们就不会主动起来进行动乱,因此,“消费异化成为资本主义使人们与现实制度“子体化”更有效控制的新手段。”资本家这种新的控制手段是隐形的不知不觉的。对于这种异化现象,阿格尔认为这种行为在真正的人类自由面前是无用的、浅显的、暂时的,根本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矛盾。要改变这种异化的状态就是使其不在异化,这样就需要人们缩减其消费需求,缩减为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因为生态再无力支撑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了,要削减对工业原料的开采,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消费需求,减少对广播媒介宣传的依赖,重新思考在生产活动中追求自身解放的价值。

(二)异化消费在客观上扭曲人的本性,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异化消费不仅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进程,同时也违背了人真正的消费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物质的占有,却忽视了人真正的生存自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的需求不仅只限于追求物质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精神的需求不是单靠物质的消费就能够满足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异化消费这种消费产生的人的自由是虚假的是空虚的。人类界的消费行为是有区别与动物界的,动物的消费只是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就足够了,而我们人类的消费是种生产性的消费,这种生产性的消费模式是无穷尽的,生产无极限,那么消费欲望就无止境。异化了的消费正是这种无极限的生产所带来的结果,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越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结果就会导致消费的畸形,那么人们就被束缚在物质利益上,对物质消费追求的重视而忽视了人在精神上的真正解放,这种暂时的、肤浅的满足,不但不是人类正真自由解放的体现,反而它还会阻碍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强调会忽视精神文化的自由发展,因而,异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种阻碍作用,应当摒弃这种消费观念。

三、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普世价值

(一)对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的评析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格尔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首先运用的理论观点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分析,并按照学说中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观点,安排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同时,他立足于当代生态危机现状,把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结合起来,为后人研究生态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阈。再者他把生态危机解决的方案寄托在社会主义制度上,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方式,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内的学者能够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提出变革社会制度坚持真理,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他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这也是他本人的一个探索性的发现,值得我们去肯定。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根源,对于他的这种绝对性的认识其实偏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中心点,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加剧生态恶化的一个催化剂,但不能说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对生产生产生能动作用。阿格尔回避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反而则更注重从社会改良的层面上出发,从人的需求结构上来分析,在对人的解放过程中,他只说消除在消费领域中的异化行为,并没有像马克思主张的组织工人起来革命资产阶级统治,阿格尔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消费现状的一种不满的态度,它的这种提法也只能算的上是种社会运动思潮,这种“在阶级对立和资产阶级国家暴力机关存在的前提下,单靠新社会运动本身而奢谈社会主义变革职能是个美好的愿望。”他对于异化消费的现象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减缓科技发展的步伐,减少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使消费合理化,从而缓解生态危机。但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不可能靠减缓技术革命前进的步伐来抑制消费解决生态危机,这种方法只能使生态危机陷入乌托邦的状态。

(二)异化消费理论对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1)异化消费要转变为理性消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模式的建立

阿格尔的生态学学说中对异化消费理论的分析得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化消费对生态危机的影响作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不深度的研究异化消费与异化生产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对资本主义消费实质的误解。所以,系统的研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链条上的弊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个借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模式,我国要加强经济制度管理建设。放缓经济发展的步伐来治理生态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一味的强调用消费来提高生产水平也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倡导“适度消费“深度消费”“绿色消费”,“所谓的适度消费就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消费,所谓的深度消费就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消费。”摒弃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消费模式,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课题,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化的条件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人在自己生活的空间里达到自由发展和生存的状态了,那么整个社会才会有个安定和谐的环境。

篇3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经济增长方式;国民幸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18-02

1 消费主义思潮与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消费主义的概念,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理解。英国学者Celia Lury认为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于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学者Deniel Bell提出:将大量消费、高水准的生活视为经济制度的合法目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本文将消费主义定义为通过渲染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途径,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刺激人们消费,让人们以超出、透支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达到满足欲求的消费主张。

消费主义思潮,源于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战”结束后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国民消费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消费而生产成为经济学家、工商业经理、政治家们的经济策略,由此消费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953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主席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在这些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商家也不遗余力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生活方式,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并从中寻求精神和自我满足……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消费主义思潮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恶果。

美国投资银行家乔纳森指出:资本主义促进社会前进的核心手段就是消费、消费、再消费。人们在对物欲的疯狂追逐中助长了人性的贪婪。“消费―赚钱―更高的消费―赚更多的钱―更高更频的消费―快速赚更多的钱”,于是人们不再安心本分地赚钱,却想尽办法投机,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照这样消费下去,用不了300年,地球的资源就会被耗尽。已经有经济学家提出,赢利和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末路。以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确实值得反思。

消费主义刺激经济增长,不仅造成资源的迅速耗竭,而且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西方发达国家不足30%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其人均消耗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左右全部消耗完毕。这就是说这些国家是通过牺牲本应属于下一代的资源或者说属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为代价,来获取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外,消费主义促进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消费主义的大量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种经济主张所激起的人类欲望是地球自然资源所不能负荷的,大量的废弃物也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

2 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

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增加和人们所拥有的幸福感之间是否成正比?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收入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国民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度。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结论却告诉人们: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收入与幸福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1974 年南加州大学Easterlin R. A.最早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经济学研究。其数据主要采自美国,结论是经济增长并不会提高福利与幸福,个人应思考与他人收入比较中的效用。换言之,幸福可能只是相对的。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带来较多的国民幸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GDP达到3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带来的国民幸福就呈现递减的趋势。由此可见,国民幸福是不完全能够用GDP来衡量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芝加哥商学院教授奚恺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提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生活当中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高收入的人的确比低收入的人要幸福,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渐渐减弱。而相对收入(个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幸福度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比绝对收入更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收入提高,人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且比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可能还要更快,当期望高于现实客观条件时,人们往往不是感觉幸福,而是痛苦。

3 消费主义思潮与国民幸福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的普通大众被挟裹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是现实生活层面的大众消费,常常是由商家以文化、艺术的方式通过广告向普通大众推销,并将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道路都奠定在高消费上,从而使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是自然的和普遍的。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自我精神满足的根本途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换言之,消费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消费得越多,人们获得的幸福也就越多。其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表现为享乐主义,通过对物的占有与消费实现肉体与精神的满足。此外,消费主义的符号意义日益明显,将不同层次的消费视为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及身份的反映,即将物质消费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做是高生活品质和幸福生活的标志。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期望,当其得到满足后,人们就能获得幸福感,相反人们就会失落、不快乐。但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蒂博尔•斯克托夫斯基证明:“消费是上瘾的,每一件奢侈品很快变成必需品,并且又要发现一个新奢侈品。”因此,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在诱使人们过度消费的同时,还造成人们需求、欲望的永无止境,使得人们无论消费多少都得不到满足,即人们无法从消费主义倡导的消费中获得幸福。此外,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使人类的价值取向单一化,即以物质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的唯一价值标准,完全否定了人类的其他维度的价值取向。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就丧失了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在消费浮华的表面,普遍感到空虚无聊,没有人生意义,更加不用奢谈幸福感了。

4 国民消费、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思潮以国民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虽然它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却给世界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埋下了祸根。同时,过度的消费主义思潮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

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倡导适应的人口政策。”这里十分明确地把消费同生产、人口一起列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必须实现国民消费、经济增长、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经济发展是国民幸福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必须最终服务于国民幸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就应该在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国民共享,切实提升国民幸福。此外,国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也有益于提高国民消费信心,促进国民消费,最终形成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改善国民消费结构,保证国民消费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通过国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满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种,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从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国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以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和谐统一。

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消费价值观念,提倡文明的消费方式。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思潮,鼓励国民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的消费结构与层次,尤其需要鼓励国民在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方面的精神消费。消费应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原则,特别需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使国民真正受益于经济增长,通过文明消费提高国民幸福感,而不是让过分的物欲满足成为人们沉重的精神枷锁。

参考文献:

[1]秦朔.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幸福总值[J].南风窗,2004(5):41-42.

[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11.

篇4

关键词:消费主义;异化;精神世界;劳动观

1 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其特征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物质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目的的价值理念。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往往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多是追求的是一种符号消费。

第一,视消费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消费主义者认为自己快乐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只有自己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人生的真实意义在于拥有财富的多少。“我消费,我存在”成为了一种口号,消费者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消费价值远远超越了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

第二,为了消费而消费。对于消费主义者,消费不再是一种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应积极追求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把消费看作显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自我品位的动态载体,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人们消费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和概念价值;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的消费,实际上等于消费了一种欲望,从而获得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认同。

第三,不顾一切地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应当受到太多条件限制,有时应当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包括通过借贷、向父母乞要或其他非常规途径来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即使在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外,他们仍然可以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消费,比如“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消费”,在外在条件的帮助之下,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就自己的消费欲望,会不顾一切地消费。

2 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消费主义造成人精神世界空虚。由于消费主义使人陶醉于消费带给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的满足,这种满足,让他们过分地注重物质消费,严重忽视了精神消费,使人精神空虚,精神生活贫乏,在被消费主义包围的社会当中,人们已经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和生活意义,幸福的指数也在不断减少。消费主义造成人们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对政治失去兴趣,放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认为自我价值只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忘记了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否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导致了人的单向度发展。

其次,消费主义造成人们消费异化。消费主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丧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能力。同时消费主义使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作为主体的人不仅要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的富有。没有物质的满足,人们无以生存,但没有精神的追求,人的生存则无疑是异化的存在。一旦人们过分地沉溺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消费之中,则必然导致精神的贫乏和心灵的空虚。

最后,炫耀性消费、符号性消费带来的拜金主义、超前消费等不良风气。消费作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原本就是追求需求的满足,而需求的满足是以一定的使用价值为前提的。但在消费时代,商品的符号价值远远超过它的使用价值,消费主义在购买商品时更多的是考虑名牌和奢侈品,而不再是考虑商品是否有用。在当今社会,女孩们会把攒几个月的工资拿去买一个名牌包包,大学生会办信用卡来买苹果手机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在消费的狂欢中,消费者一方面享受消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在盲目和异化消费中。在这样的消费理念下,很多人在透支、负债超前消费的情况下过着一种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不良社会风气,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逐渐丧失和颠覆了传统美德。

3 超越消费主义

从传统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到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转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作为主体的人该如何应对消费社会提出的挑战呢?我们要克服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从根本上超越消费主义,就要恢复人的精神世界和重新回归生产劳动以培养积极劳动观,破除消费主义对人的消极影响,有助于人们追求消费理性和自我实现。

(一)恢复人的精神世界

人是物质性存在和精神生存的统一,物质需要的满足只是维持人们生命的存在,使人活着,而人与其他的动物不同,是具有思想、能动的存在物,因而人不能够生活在物质性的现实存在当中,人活着更需要一种意义的支撑和精神的追求。消费主义造成人们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享受,使人们认为自我价值只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消费主义者看重的是前者。但人生更高的精神价值在于服务他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同等重要,但精神享受远远大于物质满足。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驾驭财富,学会在财富面前超越财富,注重充实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并不断在眼界、见识上提升自己,突破自我生命的上限,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超越。

(二)重新回归生产劳动,培养积极劳动观

认为满足需要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劳动既可直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又可以达到审美、发挥智慧等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使人伴随着劳动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有力地证明,劳动生产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和个人之所以看重生产,尊重劳动者,这是因为:第一,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大自然成果的创造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法宝;要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劳动。第二,劳动使人健康。劳动强壮了身体,劳动使人长寿。人是动物,本来是好动的;劳动不只是为生活,也是为健康。第三,劳动使人际和谐。交往实践是劳动开展的前提,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而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人际关系的认同方式,培养了集体工作、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相互信任等这样一些人际交往的宝贵品质。第四,劳动塑造美德。促进人们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是劳动的最大益处。劳动能够使人摆脱寄生虫和剥削者、怯懦者和懒汉的恶习,是抑制贪图享受的最有效途径。在消费时代,异化消费使人消极的审视自我,但作为有自主意识的人,应转变价值观,从追求物质享受张扬人生价值向唯有劳动才能创造和确证自我存在转变。在劳动中发掘自身的价值,谋求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乔治・瑞泽尔[M].后现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张一.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消解[D].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大学思政 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l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consumer culture, there is vulgar content, fast food culture and other issues, the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nsumer culture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novation.

Keywords consumption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0 引言

消M文化产生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进入了以物质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大众消费性社会。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沿海的多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导致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初步呈现。消费文化总体上反映了多数消费者对物质消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消费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和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大学思政课堂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 消费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品存在着千差万别。例如,有的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一些实惠的商店或者超市进行购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的消费群体属于高收入消费者,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有名的专卖店购买奢侈的消费品。另一方面,由于消费用途不同,所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物质收入等决定了当地的消费文化,对当地的消费起着促进作用。

2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消费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对社会文化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反对铺张浪费,而消费主义追求的却是极度奢侈,阻碍优秀消费文化的传播。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消费主义,它是一种病态性的消费主义观,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型浪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这与消费文化的核心有着天壤之别,是不利于优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它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与指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的意义。可见,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消费主义,才能使人类社会处于和谐而稳定的局面。

3 消费文化对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影响

3.1 消费文化所追求的刺激、娱乐冲击了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商家都大量生产各种商品,并改进商品的外形、功能等,而消费者为了体验各种商品的功能特性,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以买进商品。如今,大学生青年是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各大生产商贡献了不少。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不少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大学生青年追求刺激、疯狂、娱乐,这种片面、不成熟的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扭曲了消费观念。在现实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内涵为教学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部分大学生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经济学过于空泛,没有西方经济学有用;学习理论不如学习实用的操作技术。

3.2 消费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灵、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在儿时受到的传统教育,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会慢慢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当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群形成一定规模时,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边缘化。当前,消费文化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了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导致大学生青年降低了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消费文化正在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一个商业社会中的个体,把人们传统的历史经验和爱国情怀转化为一种无国界的商业经验,这无疑会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大学思政的教学,甚至会导致国民素质下滑。

3.3 消费文化使大学生淡化思政教育中所提倡的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

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媒体使尽一切手段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其中包括媚俗手段。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一般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并获取广泛的外界信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切夺人眼球的信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图片,因此,各大媒体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以华丽包装、渲染煽情的宣传攻势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特质,拉大了这些大学生与崇高理想的距离。

大学思政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内涵的四有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而这崇高的理想与某些媚俗的消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消费文化向大学生展示的是一种深度不够、平庸的文化,而不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这使得思政课堂教育的步履艰辛。当前,很多大学生谈论的话题都是与生活、饮食、工作、收入、娱乐有关的,鲜有人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等有深度的话题。

4 基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政课堂创新

4.1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发展优秀的消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符合了多数人的生活愿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消费文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点,那么这种消费文化是低俗的,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西方的消费主义,使大众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文化根基造成严重的威胁。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塑造良好的消费文化,就要推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前的产品文化中,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2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产品可车载斗量,所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传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其次,还要在校内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例如,通过举办校内网络征文比赛,要求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消费文化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高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首先,高校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通过海报、校园网等手段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并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不随波逐流,培养大学生的独到见解能力。其次,高校还要把消费文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可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向大学生宣传消费文化,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杜绝浪费,并学会科学理财。

4.3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应对媒体舆论的能力

当前,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媒体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拒绝跟风。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运用到社会热点中,避免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备课。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媒体所引导消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媒体舆论形成正确的态度,切忌盲目跟风。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正步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内会出现消费文化,这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文化在初始阶段还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青年的理性消费观念不够强,甚至导致有的学生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保持崇高的理想,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文化。

篇6

[关键词]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伦理困境;合理消费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73-2

一、消费主义的基本内涵

(一)消费主义定义

消费主义,20世纪初源自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这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前就已经被经济学家和商人们发现,如果人们对生活资料达到了自然需求之后,那么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商品就会滞销,久而久之,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放慢脚步,要促进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刺激大量的消费。消费主义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情绪及相应的实践总称。但是消费主义往往是推崇消费至上,追求体面消费,无节制的消费,并且把消费主义当成一种人生价值观。

(二)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1.消费的无节制性。消费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提倡把消费作为人生首要目的,把生活的过程看成为了不断满足个人欲望的过程,鼓动消费,注重的是满足欲望,通过对生产产品的消费和占有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马克思・韦伯曾经认为物质产品的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精神世界逐渐输给了物质的世界,“人的追求似乎被沉闷的物质囚禁起来了”。消费主义崇尚物质,崇尚以消费和物质占有来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大多则是人们的炫耀和攀比心理。例如,早几年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卖肾买手机的事件,商品的更替加快,总是有人会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迷失自我,新产品的上市让一部分人迫不及待的更换。因此,商品寿命变短,更新换代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消费与需要产生了背离,消费就不再受需要的局限,无限的扩张,演变成过度消费,无节制消费。

2.消费的声誉享受性。消费主义者对商品的追求不仅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高低,而更重视的是商品所带有的符号价值。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编码和符号操控的社会,“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核心概念。符号消费“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 “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意义”。当下,大部分的商品被商家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例如一些服饰品牌与青春,时尚,潮流等文化意义一系列联系在一起,那么,潮流、青春和时尚等这类象征意义就是该品牌的符号价值。符号价值对于商品来说就是赋予了它象征意义和表现性,一旦商品被贴上了各种符号后,商品也就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消费者也会解读这些符号意义的价值,从而给自我在消费生活中找一个等级位置。这样看来,人们不仅是要获取商品,更多是要在消费生活中获得消费带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消费主义者需要的是物质消费者给他们带来的各种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又将会给消费主义者带去安全感。在人们越多的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时,商品的功能性逐渐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欲望的消费,这时欲望已经越过了内在的自然属性走向社会象征性。人们在商品的海洋中,寻觅着自我的标签,寻觅着有商品来定义自身的等级归属,寻觅着欲望被一时满足的安慰。

3.消费的非自主性。消费主义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的,消费也就被看成了促进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那么,商品被消费主义赋予符号意义之后也被人们视作了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或是生活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志。在消费主义文化的严重影响下,消费个体在各种符号价值的影响下人们消费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超前消费、炫耀消费、高消费都被视为合理,甚至倡导消费者遵循他们的逻辑,并且给予道德上的肯定。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一部分人获得了可观的财富,其中有部分正是消费主义者,他们想要通过高消费或者炫耀消费来证明自己,保持自己体面的形象,并且在消费的等级、数额和价格上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消费的“安全感”就会消失;各个行业似乎也有着消费水平的“标准”,如果个体达不到这个“标准”有可能将会失去前进的机会或是受到消费主义者的排挤和嘲笑。消费品所谓的象征意义或是消费所带来的“安全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将人同消费的自主性剥离开,让消费变得非自主。五光十色的消费“乐园”,消费主义者们持着“标准”的门票争先孔后扑向那无尽的漩涡,迷失自我,只剩下欲望的虚壳。

二、消费主义的伦理危机

消费异化违背了权力和义务统一的关系,违背了正常的道德关系,违背了消费本身的目的。那么,责任和权力在消费主义者的道德意识中已经被分割。消费主义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长远发展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消费的是稍纵即逝的,可是却带来了无数的危机。

(一)社会伦理危机。节俭、节约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消费主义所推崇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理念之后,节约和节俭却沦为了消费主义口中的陈旧封建思想,消费和物质财富变成了人生的追求,而以这类思想为轴心的意识形态逐渐的蔓延。消费主义所推崇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人对价值的理性追求,削弱了节俭、节制等传统的道德标准。消费主义价值取向在某些程度上已经给予往后大量消费的形成思想基础,而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容不利于社会结构的完善,也中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

(二)个人伦理危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曾经用中道来定义德性和真实的幸福,那么,试问消费主义是否给人带去了真正的幸福,在道德生活中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消费主义者的个人道德精神世界又是否是多元化的?在当下的社会中消费主义并没有真正的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反而是在一点点的瓦解传统道德中的一些有益理念。人们在消费主义和各种各样的符号象征意义的驱使下为了消费而消费,以此来获得一时的虚荣满足感;这时消费主义者们的精神世界或已经远离了本真,从追寻善良、道德和真谛逐渐转化成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崇拜。在市场的推动下,商品的浪潮凶猛的卷向人们,无论是在视觉,感官还是精神上都给了人们巨大的冲击,当我们从阅读各式广告吸取一些信息时,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字眼,如“自由的选择”、“最好的选择”、“人生在你手里”等类似的话语,消费主义带着“自由”、“选择”和“人生”的面具误导人们,人们不停的在商品的世界游走,以至于忘记了要揭开这妖媚的面具来看看。

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某种程度上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成就的,它推动着个体不断的去寻找真我,去思考人生内在的价值,去追寻个体的道德信仰。消费主义恰恰与之相反,物质消费和占有成为了衡量个体价值的新标杆,精神的空虚变成了欲求不满,人被物质所异化。被物质异化的精神世界所能见到也只是心中之物,“购买――丢弃”循环地交替着,在欲望驱使下去购买对欲望的满足,却忘记了每一次的购买也是伴随着对精神粮食的丢弃。

(三)生态伦理危机。消费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各种资源,也会涉及到对环境的污染。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之下,高消费必然推动以获取最大利益的生产方式,这种以满足物质欲望的生产方式必定以消耗自然能源为代价。第一,高消耗,高速消耗破坏生态平衡。消费主义下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造成有限资源的快速大量消耗,增加了对能源的压力。第二,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有部分爱美女士喜爱貂皮大衣,但是这昂贵的美丽下却是对稀有动物的无情猎杀。第三,对自然能源进行毁灭性的掠夺。消费撑起了工业文明,但在物质性的生产是与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压力相违背的。无论是酸雨、臭氧层的被破坏,还是水资源的污染,都给自然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而对人类来说这些都将会是巨大的灾难。

三、建设合理消费伦理观,促进消费健康发展

消费本应满足主体的自然生理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消费主义却与之背道而驰。消费主义作用下衍生的一些与之相关的主义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公民消费的合理事关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抵制消费主义的途径有多种,加强道德的制约应为不可或缺的。

(一)国家确立正确物质观,引导人们合理消费

在消费领域,中国要依据自己的国情,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之路。首先,在制度上,应转变消费主义的经济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应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为政府公共管理范畴,加强政府在消费方面的宏观调控;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高效地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循环经济的作用。其次,在文化上,社会要积极倡导可持续的消费文化,坚持可持续的消费伦理观。可持续消费伦理观将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在满足基本的需要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消费的文化能提倡和提高公民对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视,从而减少了人们对物质的重视,进而自然能源的消耗也会减少。

(二)加强可持续消费道德观教育,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社会应加强消费道德观教育,为人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直接联系,消费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有体现人们的消费观。社会要加强消费道德的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公益广告投入。公益广告可以利用媒体向大众传播一些倡导文明消费的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告诫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生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第二,强化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公众确立“俭以养德”的观念,可通过媒体,学校和社区来积极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最大限度上降低消费主义的侵袭。第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认识。公民意识在某种程度是公民对公民身份的确认,也是对自我社会责任权利和地位的认同,从侧面也就尊重了其他公民的身份。公民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人们从消费主义文化中解脱出来,正确的认识自我的社会地位,积极的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净化了社会道德风气。

(三)增强个人道德修养,合理消费

消费者应加强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使健康合理的消费成为消费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自然内在需要为前提的传统消费观。消费主义是为了享乐而享乐,他们挥霍着金钱,牺牲的却是身心的健康;个体需要明白人不应是消费的机器,也不应把“标准”的帽子扣在自己的身上,过分强调享乐消费。消费个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道德信仰,道德信仰会为人们指明方向,认知自我的价值所在。

总之,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有效努力下,我们的消费者、消费观和消费现状都将从消费主义的泥淖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怀红.消费主义伦理批判[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5).

篇7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本

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提出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在诸多理论流派中,生态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奥康纳指出,“在生态危机的问题上,谱系的理论要比自由主义及其他类型的主流经济思想更有发言的机会”。生态理论早期代表人物除马克思外,还有傅立叶、拉斯金、莫里斯、克鲁泡特金、布克钦、弗洛姆、伊利奇、歌德曼、麦克弗森和马尔库塞等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研究逐渐繁荣,产生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生态对生态危机的分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原因的剖析

“现实地描述生态与资本主义的冲突,目前需要某种形式的知识性抵抗,即对进行掠夺式开发环境的现存生产方式和观念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对生态危机原因的考察“需要超出生物学、人口统计学和技术以外的因素做出解释,这便是历史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因此,生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同时并未囿于这一对基本矛盾,分析视角由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生态性扩展到消费的非生态性,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及其自身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资本的本性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中严重生态危机的背后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工业文明时代“激起人们的最卑劣的冲动和,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禀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加厉的办法来完成这些事情的。卑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因此,只要能获取利润,资本所有者就会不顾一切的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以资本积累为本质的资本主义制度“特别适应资本与利润的生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整个工业体系弥漫着不计后果的滥用人类与自然资源的现象,追求金钱的目标支配着理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企业是以利润为目标指向的,其首要的关注目标不是“如何实现生产与自然的相平衡、与人的生活相协调,如何确保所生产的产品仅仅服务于公众为其自身所选择的目标,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它所关注的主要是花最少量的成本而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会将自然环境作为影响其生产的内生性因素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与“冷酷的资本需要短期回报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的形式积累财富视为社会的最高目的”,“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因此,“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对利润的狂热追逐必将导致资本的自我扩张和积累,而由于资本对自然界存在价值的低估,以自然和人的自由的破坏来换取利润的增长就成为必然,其后果就是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来反映生态的危机,同时生态危机的产生又会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二)物质代谢链条的断裂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在生产领域的具体表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自然与社会都处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自然与社会间的物质循环应严格遵守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对人的剥削,而且揭示了资本对自然的剥削。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将人及社会经济活动与外部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看待,并且这一物质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代谢。对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研究最为系统的是福斯特,他认为,“在马克思的分析当中,经济循环是与物质变换(生态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物质变换又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新陈代谢概念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表述自然异化概念的具体方式”,而自然异化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异化特征进行全面批判的核心概念。因此,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逆转性具有重要意义。

蒂姆·海沃德(1994)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生态学新陈代谢概念“在自然方面由控制各种卷入其中的物理过程的自然法则调节,而在社会方面由控制劳动分工和财富分配等的制度化规则来调节”,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财富分配制度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这一制度体系下的所有制度安排都服务于利润的获得。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物质代谢的断裂是一种必然,“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成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资本主义生产在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的同时,又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合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来”,可以说,马克思对新陈代谢链条断裂的分析不仅体现在其对由于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对土地过度“剥削”而造成的人类与土壤之间的新陈代谢链条断裂,而且马克思还将其扩展到社会层面上与城乡对立分工相联系的新陈代谢链条断裂上,并且将其视为全球层面上新陈代谢链条断裂的一个证据。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城市与农村、人类与地球之间物质交换裂痕的基础上”,马克思运用断裂的概念表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对形成其生存基础的自然条件的物质异化,资本主义制度内含着物质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后果就是生态危机的产生。

(三)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象。生态认为,对“我们称之为‘异化消费’的现象,即异化劳动的合乎逻辑的对应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大多数者所忽视的一个命题。那么,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是怎样由生产决定和强化现有生产方式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出现呢?

对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的产生,莱斯将其归结为“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指引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其发展和满足是受外界支配的,“无论这些需要有多少可能变成个人自己的需要,并由他的生存条件所重复,无论个人怎样与这些需要相一致并感觉到自己从中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始终还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的那样——要求限制的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产物”,结果是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进一步强化了异化的生产制度,并使资本积累和再投资得以继续进行。而过度生产满足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的目的是“对人们在异化劳动中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补偿”,并最终实现对利润的获取。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和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之间互动的一个循环周期结束,紧接着下一周期又会在新的得到强化的生产方式中开始。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消费的“人类生活过程”的含义隐蔽了起来,“消费”的概念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处于异化状态,资本主义社会也正是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使发达工业文明“把浪费变为需要、把破坏变为建设的能力,这都表明现代文明使客观世界转变为人的精神和肉体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异化概念本身因而成了问题。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以至于消费现象演变为“资本制市场经济社会赖以维持和扩大其再生产的有机构成”,消费已不是单纯为了人们的生存,而是服务并强化资本追求无止境的利润欲望。在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存在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并没有将其活动仅局限于人类基本需要的商品生产和人类与社会发展必需的服务设施上。相反,创造越来越多的利润已成为生产的根本目的,产品的样式和它们最终的实用性变得无关紧要,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从属于它们的交换价值。生产出的使用价值主要是为满足虚浮的消费,甚至对人类和地球具有破坏性(从满足人类需求的意义上讲毫无用途)。而且在现代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人类还产生了追求这些具有破坏性商品的欲望”。也就是说,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必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导致生态危机,消除生态危机的手段就是改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其不再异化。

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人本主义以及包装设计教学情况的简述,提出了从包装设计艺术思维培养和包装设计成果评估两方面引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设计者为本来培养,以消费者为本来设计,走以人为本的培养道路,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具有更强生命力的包装设计队伍。

随着国家工业的高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需求,包装设计便应运而生,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综合性学科。相对于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现代的包装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整合、运输、美化产品的手段。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理念变化,对产品的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和包装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有创意、别出心裁的包装设计,并非偶然所得,而是经过合理的艺术思维培养。琢磨思考,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创作的艺术作品,那么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知道如何进一步学习实践,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展现个性设计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本文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出发,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和包装设计艺术培养有机结合,以设计者为本来培养。以消费者为本来设计更好的使包装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培养出更具生命力的创新型设计队伍。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Humanism)来源于拉丁文,其中含有人的、人类、人性、人文影响等意思。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他们的观念和见解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并形成别具风格的教学观。在国内的教育发展中,也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人本主义的教学观点,而今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人性本位,即以人为本,学观点,而今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人性本位,即以人为本,根据人类自身发展特点,提出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和人在社会中的双重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更体现出去尊重学生,培养自信心,发掘自身潜能,展现突出人性的价值。同时,结合教育内容及特点也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包装设计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流通到市场中去,究竟能否为人所认可、接受。都需要经过市场经济的检验。所以,不但在对学生教育本身上引入人本主义的思想,更应根据实际传授的内容,做到以人为本的思维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二、艺术思维的培养状况

包装设计包含了设计领域的平面、文字、色彩、摄影等门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设计专业学科。为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队伍,相关院校教师提出了很多的教学尝试,其中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开放式、实践式教学;有采用教企结合,使学生设计作品真正进入市场,同时也将市场的竞争机制渗透到教学中来的方法:有基于包装的物质和精神功能两方面考虑的教学方法,从审美观念和精神功能出发,与包装的理化保护功能技术有机的结合;有采用个性化教学,主要培养和突出个性,尊重个性化倾向,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这些方法都为包装设计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作用。

三、人本主义艺术思维在包装设计中应用

1.以设计者为本来培养艺术思维

包装设计的艺术思维是通过视觉语言来表现的,设计创意虽然不同于美术创作,但在艺术构思、个性表现上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宰,依据自身的特点,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发挥,激发创作欲望。人本主义教学的立足点放在促进学习过程,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设计在不断创新,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中汲取知识,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来使艺术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当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践者在于教师,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给予自由创作空间,从而教师在人本主义的教学中起到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的作用。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说过:“艺术教育是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相信坚持以设计者为本来培养艺术思维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那将会为形成互教互学,共同创新,适应变化的发展型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2.以消费者为本来培养艺术思维

近十年来,我国的包装设计事业发展迅速,包装设计的水平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不断提高,包装设计已经成为联系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给人们提供了多种生活方式的重要媒介。然而,包装设计的成果能不能被认可,能否有良好的业绩,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包装以其独有的形象语言与消费者沟通,所以如何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成为设计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以人为本的消费评价理念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坚持根据消费的心理状态波动,消费趋势和潮流,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例如,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那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论从包装材料、包装风格上,还是在包装的回收利用上做文章,力求保护、安全、节约去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以消费者的立场出发,锻炼培养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便能在不断的设计过程中适应时代变化。所以坚持以消费者为本来培养艺术思维,更能把握市场需求,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产品包装,才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才能使产品的包装在市场中很好的完成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功能。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异化;符号消费;绿色消费

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上那一刻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一样。消费是人生存的方式,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人的生活离不开消费。它是生活和生产方式及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形态。因此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消费,只要有人类存在的一天,消费就是人类永恒的活动。

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消费逐渐取代了生产占据了主要地位,社会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同时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开始蔓延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谈起消费主义我们就要追问消费主义是如何产生的,这得从生产说起。在劳动生产领域中,人们从事着单调、乏味、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劳动和工作本身不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给人以快乐的活动,劳动和工作成了一种义务,一种摆脱不掉的思想负担。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单纯手段。工人每天工作7、8个小时,生产某些东西花去了他的主要精力。他需要工作以求得生存,但是他所起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被动的角色。在高度复杂而有组织的生产中,他做的工作只是孤立的一小部分,他从来都没有见到作为整体的他的产品。他至多只能作为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在商店里见到他的产品。他既不关心整个产品的物质形式,也不关心产品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他被安置在某个位置,被迫完成某项任务,却不能参与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在琐碎、被动的劳动中生产出了劳动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劳动者本身,人们所进行的劳动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进行的强制劳动,这种被异化了的劳动是一种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而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追求自由这一人类本质的需要,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消费领域,企图通过在消费中对商品表面的自由选择来补偿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压迫性和受控性。人们天真地以为在消费领域中,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他想要拥有的东西,这样他就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就可以实现。“人们认为,只要大家都生活在富裕和安逸之中,那么每个人就将是幸福无比的人。”所以,人们一方面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牺牲着健康和休息时间来赚钱,另一方面却将自己在劳动中取得的报酬用于购买昂贵并无实际用处的商品以此补偿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幸,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心理。人们只能在他所购买到的商品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并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这就是消费异化,异化了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主动的、无意识的集体行为,他演变成为一种约束、一种道德,它在表面上好像能消除人的不幸意识,使人产生幸福感,而在异化的消费行为中,人们得到的补偿、逃避等心理在加剧消费异化的同时又构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倡导以物质和快乐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这就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人们不断的消费,保证了生产的不断进行,最终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消费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消费观,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宣传的是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人活着就是为了消费,只有消费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人就是他所占有的所有消费品的总和,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这种消费行为使人们沦为金钱和物的奴隶,消费已经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消费已经不再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是满足自身欲求的手段。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价值,符号价值。洗衣机不只是洗衣服的工具,它代表着你拥有闲适的生活,通过这种对系统关系的消费,人们认为自己属于某个阶层,只要拥有了钱就拥有了平等和自由。黑人也可以拥有奔驰轿车,普通人也可以到高级旋转餐厅用餐。有一则小故事很出名:一个员工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开了跟老板同一款梅赛德斯轿车,被老板解雇,后经过公会协调他依然不能回到原公司上班,这说明虽然“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消费主义只是带给了人们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同时,人们在消费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自己的真正需求进行消费,我们的思想、情感、趣味都被大众媒介机构所操纵。消费不再体现人的真正需求而是成为一种占有形式。大众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也被娱乐消遣所代替,人们消费自由受到控制。媒体广告和社会舆论占了主旋律,使人们按照社会潮流制造“虚假的需求”去消费,淡忘而来体现人生价值的、朴素高尚的真实需求。真正的消费活动应该是具体的人的活动,在消费过程当中,人的身体心理都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消费活动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充满着人性、能够体现消费主体的创造性和判断力的活动体验。然而在消费主义引导的消费活动中,人们的消费行为与真实的消费对象本身丧失了联系。人虽然占有了物,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人能都拥有物是因为人能够侵占它,物同时也占有了人,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完全来源于物,人的情感受到物的控制和摆布,人们在他们拥有的物当中寻找存在感。在消费主义世界中,一切都是被异化了的,生产者在生产中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趣味和个性,只是将生产当作谋取生活的工具;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自身本质的需要,没有对产品表示肯定只是被动地接受和炫耀,这种状态下,人和人之间产生关系的唯一方式是彼此占有的物,人将他人的价值看作是彼此占有的物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他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些状况必然歪曲人的全部关系,当个体自我被否定时,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表面的,因为他们自身并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可交换的商品”。我(主体)占有物(客体),这个主体不是我自己,而是:我就是我的占有物,我的财产构成了我和我的身份。于是“我就是我”它所表达的意思变为“我之所以成为我,因为我拥有X”,X就是一切客体和人,我和它们的关系在于我拥有掌握它们支配它们侵占它们的权力。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义最终带来影响是对人的影响,人们丧失了人生理想,把物质消费和享乐看作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盲目追求和攀比,忘记了消费的初衷。昂贵的配饰和轿车都不能体现人的内在价值,以此换来的自尊感也是短暂的,因为一次性的消费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必须不断的消费才能摆脱痛苦,寻得片刻灵魂上的安宁。这些不断被刺激的消费加速了消费品的更新换代,使用时限短,用完即扔,这些一次性产品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产生了数量惊人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微博上报道河北沧县小朱庄地下水变成了红色,近8000只鸡饮用后死亡,400米深的井水村民也不敢喝了,原因是该地5公里内有一家化工厂,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严重危害了我们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我们生存与生命的质量,以及碳的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有了很大起色,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乐观,非常容易受到消费主义这样的西方的强势价值观的引导,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奢侈品占到了全世界奢侈品消费的20%。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并且不断有报道说中国游客在出境游时一掷千金,致使奢侈品店都配备了中文导购。为什么中国人并不富裕却拥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国家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后都会经历的一个时期:就是对奢侈品的盲目崇拜。消费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消费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而奢侈品就是符号价值最为强烈明显的载体。中国刚刚从物质极大匮乏的时代跨入消费社会,在经历了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型后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们急于借助这些外在的符号来寻找自我的定位。物质需求上的不断膨胀,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极度匮乏,长此以往也必将会带来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人们如何才能够摆脱消费主义的控制来进行理性的消费呢?我们应该立足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弘扬绿色理性的科学消费理念,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对于消费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好面子、爱攀比、爱炫耀、随大流等问题,消费者应当从自觉进行反省抵制。国家也应当从宏观上加强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建设,只有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抵制住消费主义的诱惑,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做出正确理性的消费选择。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 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

篇10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摄影 现代平面广告 超现实艺术

超现实主义摄影挖掘着从未探索过的艺术世界,体现出摄影者超现实主义摄影观念,表现出摄影者对现实生活、内心情感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丰富的情感色彩,与现代平面广告有一定的关系性。一直以来人们都属于视觉型动物,将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性与现代平面设计的鲜明的色彩效果、独特的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刺激着现代人们的视觉感观,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进而促成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这就是现代平面广告的目的。

一、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大多数超现实主义摄影者认为超现实主义摄影与现代商业化的平面广告没有关系,现代商业化的平面广告强调的是技术,而超现实主义摄影者认为将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与现代商业化平面广告相关系,降低了超实现主义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与摄影者的艺术才华。然而现代平面广告除了具有一定的技术,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为现代平面广告与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现代平面广告中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元素的颠覆与抽象。广告的创意来源于灵魂,只有独一无二的创意才能使广告产生吸引人、打动人的效果。现代平面广告主要应用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元素的颠覆与抽象化,传统广告则通过强调商品的形状、性能、特征以及用途等,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现代平面广告不仅继承了传统广告的实用性质,也吸引了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性,满足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思想情感的贯穿。现代平面广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与生活方式,促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广告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仅仅体现商品的实用性能不能吸引消费者购买欲,反而会使消费者产生厌恶感。现代平面广告的思想观念与艺术性逐渐成为消费者的追求,其中以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思想观念与艺术性作为载体发挥出其本身的能量,将超现实主义摄影纯艺术性朝着现代商业化转变,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现代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丰富人们的想象空间,容易产生消费者共鸣现象。例如在关爱青少年的公益广告中,超现实主义摄影者可以通过利用人物身体色彩与社会背景相融合,表现出青少年是时展中的一部分,引起人们的感慨与思考,同时体现出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具体意义。

二、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广告数量的逐渐增多,广告发展的周期在不断的缩短,广告想要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就要在视觉上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艺术性与美学,在广告内涵上要融入现代社会广告发展理念已成为现代广告业发展的趋势。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应用需要考虑到美学、传播与情感几个方面。

遵循广告美学。现代平面广告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审美活动一的种体现,遵循广告美学特征,可以吸引广大人们的目光,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广告的美学主要有瞬间的顿悟美、感官的直观美以及间接的渐近美等。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遵循广告美学设计原则,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摄影师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应从图像色彩、比例、构图等方面综合考虑广告作品的整体美感。

强调对人性的关注。超现实主义摄影融入了摄影者的情感思想,而人的情感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使人的情绪出现增强或者减弱的现象,使人的情感复杂多变。现代平面广告以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情感为主导,强调人性的关注,以强烈的情感去打动人心,强调人们的自我思考与审视,通过思想情感的寄托方式满足人们内心情感的追求。

科学技术运用。广告的目的就是传播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随着网络媒体的诞生增加了广告传播途径,为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提供了一种方式,加速了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下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与现代平面广告完美结合,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人们对广告充满激情。

结语

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平面行业发展的趋势,凝结了艺术与情感,使现代平面广告内涵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超现实主义摄影与现代平面广告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是现代平面广告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博.超现实主义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2013,(5).

[2]李美萱.真实的幻象—当代艺术中超现实主义摄影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3,(15).

[3]张文静.论绘画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所传达视觉效应.[J].湖南师范大学,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