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1 17:3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关联产业发展
旅游业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等。[l](代7--m)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变化。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部门有47个,引致影响的部门有20个。1元钱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阁(~)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兴百业,百业促旅业”产业格局,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例如,福州市永泰县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2005年,永泰县接待的游客达60多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仅土特产加工和销售一项,一年可为当地农民人均收益增加3000元一5000元,有力地拉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①今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乡村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出行的首选。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内容的乡村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明市泰宁县星级宾馆、饭店、家庭旅馆住宿全面爆满,泰宁、将乐两县连续数天星级宾馆住宿率均达100%。②而武夷山,尽管房价普遍上扬,旅馆、招待所、二星、三星、四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普遍达到了95%以上,收获了很好的效益;餐饮业也十分火爆,大众餐厅、快餐店、餐饭馆、大排档一条街、农家宴、农家小吃等都吸引了众多的食客,用餐的客人成倍增加;不少精明的商家看准“黄金周”旅游聚人气兼聚财气的优势,把商业促销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如九曲花街房地产在黄金周期间就推出了“五一购房就送港澳游”的活动,亚洲酿酒(厦门)公司打出了“品石泉佳酿,游武夷美景”的旗号,武夷大王鹅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武夷土特产推介会”等主题消费活动都受到热捧,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看楼、购物;同时茶叶、地方小吃、工艺品、商业零售网点等也都出现了热销的局面。真正出现了以旅游为核心,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受益的良性互动局面,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乡村财政收入
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武夷山2006年“五一”黄金周为例,“五一”期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13.59%,与同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83%,旅游总收入增幅比旅游人数增幅高12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1,7天,较以往延长了0.2天,过夜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05.40元/人天,一日游游客的人均天花费为215.25元从天,分别同比增长24.12%和34.70%。③同期,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增长71.91%,门票收入551.85万元,同比增长9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乡村经济总量,提高了乡村财政收入,有力地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从旅游年收入来看,近几年以来福建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连城县为例,1999年到2004年,连城县接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26%增长,旅游总收入则以平均每年23%增长。2005年旅游总收入是2004年的1.2倍、2003年的1.76倍(见图1)。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而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对财政的贡献是旅游对财政贡献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连城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连城GDP的直接贡献,也是旅游业对区域财政方面显性的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来影响连城的CDP,影响乡村财政收入。
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福建武夷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论据。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农业县。1989确立并实施“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使武夷山从原来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山区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从理论上讲,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修建车站、道路,以解决行的问题;必须开辟旅游景点,建造博物馆、展览馆,以解决游的问题;必须兴建饭店、宾馆、商店、娱乐场,以解决吃、住、购、娱的问题;与之相适应的供水、供电、邮政电话等市政工程就应跟上去。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泰宁县为例:至2003年,京福高速泰宁县全线开工建设(2006年1月通车);邮电通讯、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已建宾馆饭店50多家(星级7家),家庭旅馆30余家,总床位达3000余个;娱乐健身场所20余家,各类旅游船60余艘,竹筏300多条。现今,随着泰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福银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进入泰宁的游客日益增多,为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行”等需求,泰宁正全力推进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中心兴建集商业购物、高档娱乐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灵秀商城,开辟泰宁风味小吃一条街,满足游客吃与购的需求;启动南会滨水休闲度假区和将溪山地度假区的建设,在金饶山、峨嵋峰、金湖等景区开辟登山野营和水上休闲运动,为游客营造娱乐休闲氛围;在城区、上清溪上码头、猫儿山等地扩建5个小区停车场,增设到各个景区的公交专车,开辟了泰宁到南昌、上海、温州、深圳等地的长途客运专线,逐步满足游客需求。泰宁县正在建设的宾馆饭店有金湖半岛俱乐部、泰宁大酒店、华大宾馆等,总投资额达2.1亿元。预计3年内全县的住宿床位将由目前的5000余个增加到至少1.2万个。甲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分页标题#e#
四、扩大就业机会,化解就业矛盾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就业岗位就会增加3一5个。[2~与其它行业相比,旅游业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所做的贡献第一部分是旅游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应包括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中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第二部分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把发展乡村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载体,组织开发以生态休闲、果蔬采摘、乡村观光、耕作体验、农家乐等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拓展乡村旅游市场。通过发展乡村游进一步繁荣了经济,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例如:2005年,泰宁县共接待游客88万人次,按国际通行的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际为15:l一25:l,国内为25:1一40:l),假定全部按40:1计算,2005年泰宁县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2万个,间接就业按1:5计算为n.5万个,合计旅游业可创造的就业机会为13.7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效应。再如:永泰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有1300多人,直接在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就有800多人,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超过了1万,已有7000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广大农民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①
篇2
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意识,并且科技的进步极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带来了更长的闲暇时间,这使得休闲正在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人们闲暇选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村休闲旅游为视角,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进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经济;休闲需求与供给
休闲旅游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并且发展到目前为止,休闲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力的作用.而从国内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先进科技不断运用于各领域的生产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给人们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基础支持,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与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除农业生产之外的重要产业.休闲参与经济创造,并且其不仅带动消费,而且调节再分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对农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来看,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业经济正在与旅游经济实现一体化.首先,对市场机遇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推动力,并且我国当前城市职工的假日需求强劲,闲暇时间供给充足,这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此外,我国城市都市圈逐渐成熟,这也给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支持,因为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市民出游范围中80%集中在距离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15~50公里范围的出行游客占24%,15公里以内占37%,而且15公里以内的休闲出行多集中在周末.其次,从居民休闲出行范围的分布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这是因为超过80%的市民在出行时选择就近休闲,并且有超过50%的出现游客具有观光休闲目的性,而其中民俗、生态等休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休闲旅游形式.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多样性的乡村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此外还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都为我国发展乡民休闲旅游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地域广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具有气候层次性的农业分布模式,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的非同质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为乡村开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典型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光热资源等,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是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优势资源.此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同样体现了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休闲旅游资源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别.东部地区休闲旅游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历史资源、民耕文化资源、国家政策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交通支持.
2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1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的存在,虽然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了城乡“二元结构”,但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远远滞后与城市经济,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极大的制约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时的2.36,发展到1990年时的2.20,再到2000年的2.79,2012年的3.1,2013年的3.03,由此可见,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在进入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其次,城乡社会的“断裂现象”发展得到不断纠正的同时,“乡村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与多数城市居民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人对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反哺农村的行为.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本质来看,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交换,休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精神享受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综合来看,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进而使得他们没有进行乡村休闲产业开发的资金支持、动力与条件.并且城乡见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差异与文化差异,这也制约城市居民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与消费的因素.
2.2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投入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意识等因素导致用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与精力十分有限,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模式单一、投资模式单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等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也具有普遍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征,多为附近200公里以内的出行游客,一旦休闲旅游产品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将会在长期范围内影响客户群体休闲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最终使休闲旅游业陷入衰落.从目前的实际现在来看,由于投入力度不够,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产品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产业链过窄过短,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不够,为形成突出的核心企业等.
2.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宏观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与鼓励具备乡村休闲旅游优势资源的乡村开展休闲旅游产业,按照“有基础、有资源、有积极性”的原则建设休闲旅游的重点村镇,以试点模式引导其他乡村休闲业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规模,构建特色休闲产业链.对于具有资源优势与休闲产业的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善目前松散的状态,突出市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引入科学机制,深层次挖掘休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要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组建开发团队,创新观念,突出乡村生态与农家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2.4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单一模式、分散投资、分散经营的特征,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新型发展模式,比如“A+B+C”模式,即“吸引中心+利润中心+文化中心”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在传统休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开发衍生产业,构建新型优势产业体系,要体现特色差异,比如地区特色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活动产业、银色产业、自驾产业、休闲房地产业、温泉产业、乡村娱乐产业、农林渔业、疗养健身等产业体系.此外,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统筹,引导休闲需求,培育休闲市场,建立城乡休闲接轨体制,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突出城乡休闲差别与乡村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实践———以温州市为例
3.1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温州乡村休闲旅游的雏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乡村农民创办的农民特色餐馆,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房服务.随着城市居民乡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为集田园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娱乐、农业生产体验、乡村餐饮、乡村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休闲产业,为温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5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1亿元,其中农家乐占据37.65%的份额,乡村休闲性质旅游占据57.21%的份额.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上看,截止2014年,温州市具有7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26个乡村旅游特色点,参与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高达3700多户,由此可见,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市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从温州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温州市乡村旅游数据统计表》得知,温州市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寨依托型及其它类型,其中景区依托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温州市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具有极大的关系.此外,村寨依托型不断发展,其在温州市乡村旅游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温州市本身具备丰富的村寨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与温州市政府对村寨投入力度具有直接的关系.温州市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使得温州自古以来具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换做小杭州”的美誉.温州文化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泰顺廊桥文化、永嘉森林文化以及苍南古村落文化等,这些均能够体现温州市与众不同的休闲文化形式,具有休闲旅游也开发的特色优势.温州市在乡村自然环境方面同样具有优势资源,比如雁荡山风景、楠溪江水风景、田园风光(杨梅林、茶园、竹林、梯田等)以及渔村风貌.除此之外,乡村宗教及历史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比如大若岩陶公洞、包公殿、江心寺、周宅祠巷天主堂等,以及“永嘉四灵”、谢灵运、刘基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也给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了风采,比如泰顺的“百家宴”、泰顺提线木偶、拦街福、泽雅“造纸”、杨府爷、点柚灯、温州鼓词、永嘉昆曲、瓯剧、瑞安藤牌舞等.此外,温州乡村民俗中不可忽略的还有特色饮食文化,比如“吃重五棕”、“菖蒲酒”、“草头汤”、“送节宴”等.这些具有典型的温州乡村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在温州乡村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其魅力.
3.2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了温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全年接待游客数据,还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数据,近些年来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且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明显高出温州市地方经济年增长率,这说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给地方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实现了温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势头较猛.乡村休闲旅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综合开发等.再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提高了就业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还使得温州地区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形式与建筑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投入,保护了民族文化,并提高了利用水平.最后,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尤其是交通设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休闲、旅游与农业融合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延伸的表现,体现了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还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均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势头,丰富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这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6.
〔2〕李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3〕焦豫.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三农”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
〔4〕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12.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区域经济;开发
一、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农村居民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及财政收入。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当地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与农村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必然少不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所以,由旅游“六要素”所带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也必然得到发展。农村居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服务与物质需求,同时也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增收,农民自身的收入增加的同时也相应促进了当地财政收入。
(二)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升级。今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及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而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融合器,第一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全面繁荣;第二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带动旅游用品、旅游商品和房车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能拉动文化、信息、金融、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能提高农村就业率。农村人口的就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及农村产业链结构上,可为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外,向乡村旅游产业转移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常会比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收入更多。因为农民在参与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利。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的经济发
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道路、桥梁等,而这类基础设施一般具有公共性,它们的改善也意味着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农村区域内更易获得投资,投资又将吸引消费,再配合各种措施宣传,提高景点(区)知名度,如此乡村旅游可以创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圈。
(五)乡村旅游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指的是独特的乡村文化,包括地方性的历史文物古迹、特色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手工艺术以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文化资源属于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资源,相对来说,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比较持久,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乡村文化资源被开发后,可以为外界打开一个了解当地民俗民风的窗口,借助这些文化资源,乡村区域的知名度得以提升,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一)扩大区域内居民的贫富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区域原有的经济结构,即原有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受到旅游业的冲击。由于旅游业对从业者有一定的素质要求,基于区域内居民素质和能力不同,使得区域内居民旅游业获得的收入差异很大,这势必扩大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引发的较大的贫富分化,这将引起部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不满,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增加区域经济的风险。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区域内居民解决不了,将会交给外来投资者来经营。外来投资者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这可能会造成传统产业的消失,使那些依赖于传统产业的农村居民面临失业的危机。
(三)社会成本上升。乡村旅游者相对乡村居民而言,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会占用相应的资源,从而导致供给的减少,这样会使得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有一部分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实惠,而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成本上升,社会成本的上升又会导致在区域内的其他投资需要更大的支出,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扶持原则。政府部门应引导乡村区域居民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不具备旅游潜质区域内居民的开发热情,政府部门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以避免他们不理智行为所带来的损害;而对于具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的区域,则要积极鼓励当地居民进行有效开发,并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扶持。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由政府出资对乡村区域内居民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增强其经营乡村旅游的能力;第二,对无力投资旅游设施建设的居民,政府部门需要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相对来说,低息或贴息小额项目抵押贷款是比较合适的;第三,对刚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应考虑税费方面的优惠;第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改善乡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道路、桥梁等,为旅游开发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的原则。区域内居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不仅可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参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如接待服务服务、餐饮服务等;间接参与指参与与和旅游有关联的产业活动,如养殖业、食品加工、纪念品生产等。
(三)利益分配公平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只有一部分乡村居民参与其中,而没有参与的居民也要承担社会成本的上升及旅客的打扰,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区域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区域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才能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公平分配旅游收益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四)乡村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性原则要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保持和体现乡村性特色,住宿产品和餐饮产品都要求具有当地乡村风味,其他旅游产品要求有广泛的参与性,使游客能够深入到乡村居民之中,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确保旅游资源能够不受损害或受到尽可能少的损害,以使旅游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依托,只有确保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结语: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已毋庸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反作用影响,只有坚持正确的开发原则,乡村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才能越积极、越健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篇5
乡村旅游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其未经雕琢的原生之美、田间树下的葱茏之美、当地居民的纯朴之美,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景点中,蕴含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长久以来的风土民俗等,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人文资源。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乡村旅游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农家乐、野外游等,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选择。加之政府、旅行社等加大了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这也成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将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就目前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使乡村低碳旅游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与农业经济交相辉映,是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周围的低碳似乎随处可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工业、低碳农业等,被冠以低碳的词汇不胜枚举。尤其在当前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业中,为了使乡村绿色、天然、纯朴、归真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乡村低碳旅游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旅行社以低碳为卖点吸引游客,多数媒体也在极力宣传低碳理念,很多乡村旅游地也推出了低碳的旅游产品。当前,乡村低碳旅游的理念已经根植在人们心中,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心理层面的基础。
(二)创新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各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所以在开发乡村低碳旅游时,不能千人一面,全部采取一种模式开发,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低碳旅游,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剂,在借鉴国内外乡村低碳旅游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总结、创新,走出一条有别于他人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开发乡村低碳旅游的模式便大相径庭,在具体模式选择时,不能将其他地区成功的模式硬套在本地区,而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周边受众的需求、当地政策的导向等,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
(三)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
农业是乡村生存之根本,乡村低碳旅游应以低碳农业为突破口,打造可循环发展的农业基地。而后再以循环农业为立足点,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低碳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使乡村低碳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省绵阳市双泉村以沼气为循环资源开发了低碳旅游产业链。将鱼塘、果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垂钓、采摘,以绿色有机食品为旅游特色产品,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十分良好。双泉村还利用清洁能源解决出行问题,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居民和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最后成为生成沼气的原料,将低碳贯彻到旅游中的每个环节。双泉村这种将种植、养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做法,使该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低碳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切实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开发低碳乡村社区
开发低碳乡村社区是促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另一有效方法,不但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还能拓宽乡村低碳旅游的景区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对乡村社区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力求保持乡村住宅的原貌,这一举措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发低碳乡村社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和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政府应鼓励乡村实行低碳生活,并向社区居民示范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力求将低碳乡村社区打造为一个集休闲与低碳为一体的生活体验区。
(五)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
乡村低碳旅游离开政府的支持便会孤掌难鸣,所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引,政策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指明灯,能够照亮前行之路,使乡村低碳旅游沿着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二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在合理的规划下科学有序、有的放矢的向前推进。三是政府应给予乡村低碳旅游以资金支持,资金是项目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资金无忧乡村低碳旅游才会发展无忧。四是应加强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要将低碳理念根植到每位经营者、游客、工作人员的心中,才会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在景点设置上,应布置一些低碳宣传的标语,使游客在游玩中能够自觉的行低碳之举。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小南村;乡村旅游;网络;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45 -03
2015年8月,在安徽黄山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坚持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一、小南村概况
位于旅顺水师营的小南村地处旅顺口区的正中心,与旅顺口区政府仅有不足一公里的距离。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气候特点为此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旅顺这片土地从不缺少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水师营的历史可上溯到290年前即公元1715年。当时,清朝水师在此驻扎,所以称之为“水师营”。它亲历了、日俄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外近代史上备受瞩目。
旅顺小南村蝶恋花蝴蝶园不仅是大连市首家蝴蝶园,更是目前东北地区蝴蝶种类最为丰富的蝴蝶产业园区。小南村从国外引进了数十种珍贵蝴蝶品种,力图将蝴蝶文化打造成小南村的一大旅游特色。除了蝴蝶园,太空植物王国是小南村近年来推出的另一特色旅游产品。小南村的太空植物王国是目前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集航天知识与农业知识于一身的科普展馆。除此之外,小南村还投资建设了农家风味餐饮店、樱桃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等,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游览、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另外,旅顺小南村七彩南山风景区的篝火晚会、烧烤及多项以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以其极强的互动性、文化性成为小南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小南村以小南村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引进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并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实现了小南村的华丽蜕变。
二、选题背景
(一)旅游资源分布平均,产品形式多样
近几年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受到游客们的热烈追捧。与那些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相比,小小的乡村确实少了些令人震撼的景观,但乡村旅游带给游客的是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大连旅顺小南村,曾获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标兵,是集全国首家太空植物王国、全国最大的万福鼎、东北首家蝶恋花蝴蝶文化创意产业园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落,因此我们选取大连旅顺小南村作为研究对象。
(二)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发展潜力巨大
该村获得过很多殊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旺季过旺、淡季过淡,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营销手段陈旧,宣传力度不够强等。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小南村,在安逸平和的乡村中找寻单纯的快乐,我们决定采用网络营销这一流行的营销模式,对小南村的各项旅游项目和农业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为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一条更为长远的道路。
(三)政府主导力度加大,相关政策放宽
大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少不了政府在政策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对于现在国内大热的乡村旅游,旅顺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上了旅顺旅游产业发展的日程,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大连旅游的新宠。在政府的主导下,旅顺对乡村旅游给予了资金、信息与政策支持,推进了旅顺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南村以樱桃等特色农业产品为依托,面向市场化,在资源和市场的双向指导下,秉承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的旅游项目,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供给的有效性和经济可行性。
(四)旅游网站发展迅速,上网人群激增
从途牛揽下林志颖和周杰伦两大明星代言到携程与去哪儿的世纪联姻,有关旅游网站的新闻最近霸占了各大网站,也赚足了人们的眼球。现在无疑是旅游网站的黄金时代,据调查目前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正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接受网上购票报团这种快捷的出游方式。小南村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旅游网站合作无疑是一个捷径。
三、市场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顺当地民众对旅顺小南村的认知程度,我们随机选取了50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大连市内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并收回了有效问卷478份,把人们对旅顺小南村了解程度等数据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并从这些反馈信息中对小南村未来发展前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儿童市场
通过调查得知,儿童对于小南村的认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小南村有手工胶画制作、地震体验、放飞蝴蝶和小动物喂养等适合小朋友参加的特色科普活动,所以小南村在儿童市场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鉴于小朋友年纪较小还没有独自出行的能力,而如今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少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同大连各小学进行协商合作,承接小学生集体室外科普活动,让小朋友从小就可以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而小南村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团体票价优惠。另外,集体出游时间不要定在旅游高峰期,能充分利用非假期或休息日的旅游淡季时间。
(二)青年人市场
对于青年团体选取了大连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到大学生对小南村的关注程度仅占20%,期望度占32%,大学生对小南村的兴趣度占28%。采访时很多同学表示对小南村很感兴趣,中青年往往是乡村游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是潮流时尚的追随者,喜欢求新求异,敢于积极尝试,而且具有自由支配的支付能力。
(三)老年人市场
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小南村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与儿童和青年人市场相比,所占比例较低,他们大多是在观看景色的同时以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为目的。老年人对于小南村的了解甚少,我们还发现目前来小南村旅游观光的大多是外地的中老年人,对于小南村的了解少,但是他们对于小南村有极大地兴趣,带着好奇来小南村进行旅游观光。
四、服务产品项目网络营销对策及方案特点
“线上”主要是指利用大众媒体来向消费者进行宣传,如通过网站刊登图片及文章等,也包括赞助、大型活动的营销、公关等。BTL(below-the-line)主要指与消费者发生直接接触的媒介,如派送传单、举办活动和宣讲会等等。
(一)线上工作
服务产品组合表
(二)线下工作
为了配合线上活动,我们多次到小南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与小南村负责人建立很好合作关系,景区负责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信息,负责人为我们的调查研究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在大连市高校学生中做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连高校学生对于旅顺小南村的认知程度,我们小组成员在大连高校学生中随机选取2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收回了有效问卷165份。此次调查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景区发展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还为景区设计了优惠卡片及宣传海报。优惠卡的主色为绿色,意在突出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一大主题“回归自然,感悟生命” 。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我们则采用了蝴蝶剪影元素,以此来突出小南村的蝴蝶文化特色。
(三)网络营销活动设计
单纯的网络宣传难以对游客产成巨大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还根据小南村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线上宣传活动。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还有一部分游客来小南村是为了拍摄照片。对于这些摄影爱好者们来说翩翩起舞的蝴蝶配以奇特的植物绝对是理想的拍摄题材。在微信和微博当中召集这群人的作品进行投票,利用他们的作品来吸引广大的群众。另外获(下转第100页)(上接第46页)奖者可以获得免费年卡一张,这些人可以在一年内到蝴蝶园拍照。我们还可以与摄影爱好者商谈后利用这些资源举办图片展或制作纪念明信片等。
(四)方案特点
随着近年来智能移动通讯仪器的普及,互联网以势不可挡之态势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模式早已影响了各行各业。本文也借助这股势头把旅游产品推广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特色如下:
1.独具一格的网络营销策略。采用品牌营销策略,树立旅顺 小南村旅游景区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小南村的知名度,增加其客流量;同时采用SNS营销的分享与口碑策略,通过游客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分享景区信息,以其传播效率高、传播人群广泛的优势宣传和推广小南村,而这基于好友信任关系链的传播势必会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信服度。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2.极具创新的发展模式。采用“环形联动”模式,通过对旅顺小南村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旅顺乡村游的长远发展。
3.极强的方案辐射性。以旅顺小南村为切入点,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对原始生态、休闲自然的重视,引导他们保护生态文明,保护自然景观,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4.独具特色的宣传和推广。制作精彩的视频和博客等宣传小南村,有利于大众增加对小南村的兴趣度和吸引力,形成自主点播和双向互动的结合,使得小南村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5.广阔的普适度。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使其在人际传播上更具亲和性,兼具时效性、互动性,推广实现小南村发展目标,让更多的人宣传和推广它,走进和发展它,研究和保护它。
参考文献:
[1]李效筠.乡村旅游发展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性研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3,(05).
[2]曹洪珍.大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
[3]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06).
[4]卢小丽.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0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2009年发放2000万乡村旅游券,2010年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 4 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2010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转贴于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
4.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南京市旅游局虽然出台了有关乡村度假酒店标准,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尚未正式启动。可以通过各区县的相关部门组织定期的集中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行业标准,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为主。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资格证。此外,乡村旅游饭店业主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培训课程以产品知识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乡村旅游饭店不能仅仅依靠南京市旅游局网站的简单介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官方网站建立链接,实现B2C的销售模式。现在更多的散客愿意通过网络预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通过自有网站,可以满足客人产品查询,预订等一系列需求。乡村旅游饭店则可以通过网上的意见反馈,更直接地了解客人的真实想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稳定散客客源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旅行社等行业组织的协作,争取人数较多且稳定的短线NIP,游客,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团队中游客的口口相传,达到扩大饭店在外地的知名度的目的。
五、结语
在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无论是大规模的农庄或是农户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如果可以在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推广新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今后的发展的空间也许会更大一些。
篇8
1搞好科学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依据。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云南省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8]。二要分析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周围环境。制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特色品牌。三要重视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及生态的破坏。四要重视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当地有为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田园风光旅游景点,开设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9]。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缺乏旅游开发资金是只有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10]。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可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的竞争性项目,政府应从其投资领域中退出,发挥投资引导的作用。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优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财政支持,从微观的角度为具有竞争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或企业提供必需的信贷保障;此外,要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节气、民俗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文化以吸引企业投资、外商投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业投融资体系。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充分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盟乡村旅游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准,从资源、市场、服务、交通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使他们提高修养,崇尚科学。此外,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拓宽营销渠道,与周边的旅游景区相结合,扩大市场。
3结论
篇9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农村旅游业 经济结构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居民开始选择旅游这种方式在工作学习之余来放松自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农村地区不仅开始努力发展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如常见的农家乐等,通过吸引城市游客进入乡村体验自然田园生活,从而增加农作物,养殖业产物的附加值。而且,旅游业发展还提高了一部分与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产品的需求,因此刺激农民进行相关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的多样化,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途径。
本文使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主要探讨了旅游业附属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为农村地区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例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农村旅游业概念的补充,以及目前农村旅游业研究的一个完善。当今社会,旅游业浪潮的一步步向前推进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地区也需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需要有效利用这一契机,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本文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在近几年,建立文明生态村的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根据自己的土地实际利用方式,提供城市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旅游业附属产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口号提出后,农村旅游业开发以及通过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任务的完成迫在眉睫,利用旅游业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梁沙村种植草皮为例,通过浅谈该种旅游业附属产品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将对该调研地以及其他情况相似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旅游业附属产品生产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梁沙村种植草皮是一种旅游业附属产品,其历史已经有17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07年前后。特别是国际旅游岛的口号提出以来,利用草皮美化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村民开始放弃更多的土地进行草皮种植。草皮种植与粮食生产相比收益更大。首先,草皮种植无需对其进行太多看管,仅需定期适量浇水施肥即可,到了收获季节,仅需将草皮翻起后即可卖出。一般来说,草皮一年可以种植两次,在每年第一季种植草皮翻起后,第二季可以马上进行种植。同时,一般种植草皮的土地肥力下降速率慢。其次,草皮种植收益要远远高于粮食生产。梁沙村的草皮在海南省非常有名。主要有三大类,一般用于酒店,别墅,花园等的铺设。据了解,一平方米草皮一般可以卖到3块至4块钱不等,而在春节期间,由于大量游客涌入,海南省各家酒店急需大量草皮对酒店环境进行布置装饰,因此此时草皮价格会骤升到5块钱以上。
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尽管梁沙村很早以前就有了种植草皮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当地村民多年来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收入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2007年以后种植草皮规模逐渐扩大,真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产业,即种植业与服务业,第一、第三产业相交融的产业。如今,梁沙村种植草皮的面积达到了15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从图中不难看出,2007年农户草皮种植亩数普遍高于06年。通过调查了解到,2007年新增的进行草皮种植的土地绝大部分并非由原粮食种植地转化而来,而是曾经的荒废土地。梁沙村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使得许多土地因为产量低而被荒废,但是这部分土地却非常有利于草皮的生长,因此,2007年以后,随着对草皮需求量的提高,这一部分土地被重新开发利用,为梁沙村村民创造了新的商机。尽管草皮收益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但是,从2007年以后,梁沙村的土地利用结构依然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状态,而并没有大面积从粮食种植想草皮种植转化。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梁沙村土地自身存在转化功能的缺陷;其二,虽然政府许诺下拨大量的粮食补贴金,然而,农民依然希望进行粮食自产,以在政府资金尚未下拨至各户,或拨入资金较少的情况下,保证全家人的口粮;其三,土地利用方式并不能实现迅速的转变,而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图2反映了2007年以后耕种土地亩数与草皮种植亩数的情况。
由图可知,2007年以后,虽然村民们已经意识到草皮种植收入将会大大超过粮食种植收入,且草皮种植面积得到了扩张,但是粮食种植土地面积仍然远远大于草皮种植面积。除了少数农户草皮种植与粮食生产土地面积将近1:1外,大部分农户都是4:1到5:1的水平,有一户农户甚至没有进行草皮种植。笔者通过了解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的力度不够。2007年以来,强农惠农资金逐渐下拨到各财政局进而各财政所。在梁沙村,对于资金中粮食直补的一部分,财政所根据每亩补贴32元左右的标准下拨至各农户。但是,根据所调查的13户农户情况,家中亩数最多的也只有6亩左右,因此单个农户最多只能领到不到200元的补贴,而这一补贴,并不足以保障农户的粮食供应。因此,农户不得不利用土地进行粮食种植,以保证口粮的供给,这势必导致草皮种植面积得不到大范围地扩张。
2.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草皮作为城市绿化带,花园,酒店草坪,沿海别墅的重要装饰工具,在环境美化工作中的对其的需求越来越大。自2007年以来,草皮出售成为了梁沙村村民继粮食种植之后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图可知,从2007年到2008年,草皮种植收入出现了平均约670元左右的提高,其中最高提高幅度高达1300元。这一提高的主要来源是海南省每平方米草皮的市价由3块钱多升至超过4块钱。可见,梁沙村的草皮种植收入受到市价变化的限制,因此,由于08到09年,每平方米草坪的市价未出现同期较大波动,使得这两年的草皮种植收入基本保持持平。
由调研可知,在07、08、09年13户村民的草皮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中,有7户超过50%,另有3户则在50%上下波动,这反映出了07年草皮种植规模化以来梁沙村村民草皮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的基本情况。从中不难看出,尽管草皮种植面积远低于粮食种植面积,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草皮种植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可见草皮种植收入对村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如果将所有的土地全部转化为草皮种植用地,农民收入将会得以大幅提高。但是,目前梁沙村草皮依然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草皮种植收入完全受到市价控制,因此梁沙村的草皮种植收入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一旦市场遇到极大冲击从而带来价格下降,会使得梁沙村村民受到极大损失。
二、政策与建议
由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2007年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的腾飞,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口号的提出,梁沙村旅游业衍生品的发展,因此受到了积极影响。在梁沙村,对于大多数农户,种植草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一旦能够稳定并逐渐提高这块收入,梁沙村的人均收入将获得大幅提高。然而,由于政府管理方式与力度的欠缺,以及村民自身原因,这一积极影响表现并不明显。进入2010年,由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全面展开,梁沙村更应该在这一大背景下努力完善和促进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根据所调查结果,可针对农村旅游业衍生品的发展,得到政策建议如下:
梁沙村的草皮种植业在2007年以来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由于农民始终不愿意放弃粮食种植,种植草皮这一特殊产业始终无法迈入成熟阶段。村民不愿意放弃粮食的生产,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政府补贴不足与不到位。笔者认为村民是否愿意进行水稻种植向草皮种植的转型,政府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科学引导农民使用粮食直补的补贴,可以利用这部分补贴购入家禽,家畜等,发展养殖业,招募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农民进行相关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对口帮扶,动员社会人士或企业这部分群体的资金来帮助村民购入畜禽,或者资助一部分农村青少年进行专门技术的学习,将会有效地为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从而使村民能够脱离通过种植粮食来维持全家基本生活的状态,而将更多的土地用于草皮种植。
同时,政府也要着重提高村民素质以及村民的科技水平和致富意识,指导村民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利益的获得,让村民真正了解及获得更多更好的富裕手段。只有这样,村民才能够获得更多收入,从而真正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梁沙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先行优势:首先,梁沙村作为海南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成为了推动海南省以旅游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其次,梁沙村的水土状况决定了其在草皮种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随着2009年海南省全面开始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阶段,全省各界对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梁沙村的发展资金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其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中,梁沙村应该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和村民素质的提高,有效的将现有的旅游业发展产品及产业引入成熟阶段,创造更多财富,造福于梁沙村村民甚至整个新坡镇。
参考文献:
[1]陈东.闽侯县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缓解[J].福建地理.2006.
[2]段海莉.武玮.王赞.渭北农村旅游业发展浅析[J].山西林业.2009.
[3]胡志安.农家风情吸引万家客――对鄂州市农村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1.
[4]蒋玲.陈玉成.新农村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新农村建设.2008.
[5]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齐晓波.长安.胡传东.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产品依托形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篇10
[关键词] 恭城 生态意识 乡村旅游
恭城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位于恭城县红岩村,于2005年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研究发现,当地乡村旅游对社区生态意识的推动作用突出,生态文明从思想的高度支持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意识调查问卷
为了便于收集相关信息,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作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问卷设计以全面了解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为目标,分为四个部分:人口统计特征、公共生态意识、地区生态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其中,纳入分析的问题44个,表明样本生态意识状况的问题36个。在问卷题目设计过程中,采用专家效度法对问卷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纠正和完善。在确定重点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时,采用“特尔菲法”在当地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对大量指标进行筛选,确保了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意识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基本涵盖了当地乡村旅游社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1.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概况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年龄与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问卷得分水平的主要因素;人均旅游收入水平是影响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主要变量,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把受教育水平转化为相等以后,分别得到旅游收入水平不同各组公共生态意识、地区生态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意识总得分的修正均数、标准误以及各组修正均数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结果。结果显示:
(1)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直接获利较少的居民群体其公共生态意识的发展显著落后于直接获利较多的居民群体。人均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上是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公共生态意识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的一个界线。
(2)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直接获利少的居民群体其地区生态意识的发展也显著落后于获利多的居民群体。人均乡村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上是乡村旅游经济对社区居民地区生态意识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的一个界线。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只有从业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旅游经营者才会深刻体会并正视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本地在发展旅游以后生态环境变迁,其他中小经营业主以及非直接利益者往往着眼于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来访,而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
(3)能否参与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并从中直接获利是决定居民能否认识到当地生态环境潜在价值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让社区居民真正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社区居民对生态价值的再认识和态度才会因此而更加倾向于积极。
(4)在恭城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居民旅游收入的提升,居民的生态意识将得到显著的提高,社区生态意识将得到积极的构建。
2.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意识的分异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将全部103个有效抽样样本分为四大类(C1―C4):
C1组是乡村旅游社区务实的既得利益群体。从年龄特征看,该群体主要由青壮年组成,他们广泛参与到当地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即便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仅保持在初中水平,他们却因为对乡村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物质流、现金流和信息流有直观的感触而培养了初步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意识各部分平均得分中,该组都仅次于C2组,显示出了较高的生态意识水平,尤其是该群体对生态价值的认识(4.56)已经接近C2组(4.61),与另外两个组(3.04、4.17)相比处于绝对的高水平。这显示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积极影响尤其表现在社区居民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和重新认识方面。
C2组是乡村旅游社区高素质的旅游相关者。该群体人数较少,平均年龄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暑期放假在家的大中专学生,更多的是当地高素质高收入的旅游经营业主。他们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对于乡村旅游往往有比其他群体更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的旅游收入也较高;较高的乡村旅游收入也进一步成为他们思考公共与地区生态问题以及重新评价生态价值的动力,因而该组在各部分得分中全部名列前茅,并且其他各组得分与该组差距明显。
C3组是乡村旅游社区消极的利益边缘群体。在该群体中为数众多的是未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的中青年人,他们因为包括教育水平在内的种种原因而未能及时享受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因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生态环境的态度显得哀怨而消极。问卷分析显示,该组人群不仅其他各部分得分低于C1、C2两组,他们对于生态价值的评价(3.04)甚至低于C4组(4.17),足以看出该组人群对生态环境的消极态度。
C4组是乡村旅游社区的高龄人群。这部分人群所占比例极低,主要是乡村旅游社区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限于年龄方面的原因,他们有的对生态的概念闻所未闻,有的因为被排斥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外而倍感哀怨。所以,该组除生态价值意识外其他各部分得分均在四组人群中列末位。
三、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当地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二是为当地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带来大量信息流。这些信息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当地社区居民的传统观念,使他们逐步树立了先进的生态文明观。三是乡村旅游的示范意义,使当地居民对生态价值有了更高的评价,从而进一步调动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态意识影响程度是有差别的,其中不同旅游收入水平居民在生态意识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其基本规律是:目的地居民旅游收入水平越高,其生态意识也就越强;且只有当旅游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期望值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社区生态意识的影响才会显现。由此可见,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且应该设法保证每一个乡村旅游参与经营主体能够在旅游发展中获得一定水平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说,对该乡村旅游系统而言,理想的状况是要保证社区每个家庭都能较深入的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当中去,这将有助于保证其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而这正是确保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要素之一。
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人因年富力强、观念意识先进等原因而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该发展过程中获益匪浅;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因为观念与能力方面的原因而被排斥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之外,几乎不能在该过程中获益。因而,前者的公共生态意识、地区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意识都较后者积极。较前者而言后者所代表人群所占比例较小,但是绝对数量并不少,今后在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该部分居民的利益要求加以重视。
在不断提高的旅游经济收入影响之下,目的地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乡村旅游发展后,参与到其中并初步获利的社区居民首先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进行了更为积极的再认识;随着乡村旅游收入的增加,他们的公共生态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只有当他们深入参与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当中去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乡村旅游发展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较为客观、清晰的认识,从而具备较强的地区生态意识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重视对目的地社区弱势群体的帮助,为之提供就业和经营方面的机会,防止他们完全游离于旅游经济发展之外而成为负面力量;大力发展民间中小旅游经营主体,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对预期会与本地居民争夺发展机会的外来资本予以屏蔽,制定相应条款确保当地社区不被排斥于引资项目的就业发展机会之外。政府的相关决策应当积极听取中小旅游企业间合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意见,以提高社区的决策参与度和决策本身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