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本项目;产品环境成本;环境期间费用;比例分配法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通过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含劳务)来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其成本核算主要是产品成本核算。归集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再按成本计算对象分配费用,最后得出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具体产品成本核算中,将成本的构成要素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项目来归集、分配和汇总。因此,合理设置成本项目能明确地反映产品成本中各种生产耗费的构成,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监督、成本分析和考核,加强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一、我国企业现行产品成本项目的设置
目前,我国企业中产品成本项目通常设立以下三项:
第一,直接材料。该项目反映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所耗用的外购或自制的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不包括管理等方面耗用的材料。
第二,直接人工。该项目反映企业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及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五险一金”以及其他薪酬费用。
第三,制造费用。该项目反映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间接费用,它包括各个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以及虽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
当然企业还可以根据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对上述成本项目进行调整,增设或删减一些成本项目。但总的来说,现行企业成本项目设置所依赖的仍是狭义的成本核算理念,即产品成本核算主要包含料、工、费的核算。
二、产品成本项目设置的改进建议
(一)为什么要改进
统计数据表明,环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业。工业制造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出各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有毒有害排放物,这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大量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有害影响,最终导致人民生命物质财产遭到破坏与损失。工业制造企业应该为此承担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而不能仅由政府和社会来负担。工业制造企业应该承担产生“三废”污染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如企业排放“三废”的末端治理成本、排污费、许可证费用、环境保险费;企业排放“三废”对周围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企业环境污染诉讼赔偿及罚款罚金;企业环境污染预防及控制成本等,最终这些环境费用都应列入该企业的财务报告中。
传统会计核算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企业损耗的资源和环境费用支出则没有考虑在内,至少是不完全考虑。现行产品成本项目也是基于狭义的成本核算理念而设置,根本没有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为预防、减少和避免环境影响产生或消除这些环境影响等发生的各种耗费。即使一些环境意识较强的企业存在着环境费用开支的客观事实,但它基本上是归于产品成本核算系统中,即将这些环境费用开支作为一般制造费用的一部分,然后由企业所有产品共同分摊,而不论该产品是无污染产品,还是污染产品。这样处理方式将企业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淹没在传统成本核算系统中,企业财务报告难以披露有关环境成本的信息。而且不区分产品平均分摊环境成本,必然会导致环境成本分配的不公平,在产品定价决策上也会造成极大的偏差,不利于管理当局控制环境成本。
随着环境成本在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重要性原则,已经不能再将环境成本当作一般制造费用的一部分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应在财务成本核算中单独归集和分配。
(二)如何改进
环境成本核算是企业环境会计的核心。目前理论界对环境成本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最为权威的当属《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成本的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治理成本和预防措施成本等列为核算对象。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环保效果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分类(见表1)。
从以上企业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来看,环境成本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均存在关系。笔者认为,只要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含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利用或废弃等环节)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费均应归入产品环境成本,最终应该直接或间接计入企业生产的该污染产品成本中;而不能计入产品环境成本中的部分(如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等)属于环境期间费用,可以在费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笔者建议工业制造企业(尤其是污染型工业制造企业)应从上述六个方面归集环境成本,并根据其与产品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有关,分为产品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环境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如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其成本动因是社会环保事业,在实际发生时可以计入环境期间费用。产品环境成本最终直接或间接计入企业生产的污染产品成本(企业生产的无污染产品不需要分摊产品环境成本)。在工业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中新设一个成本项目:产品环境成本,通过“产品环境成本”项目来登记和归集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所有环境支出费,在多产品混合生产的情况下,应将归集的产品环境成本在与其相关联的各污染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见图1)。单独设置“产品环境成本”项目可以引导工业制造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视,更加准确地核算企业产品的“真实”生产成本,并提供更准确的产品环境成本信息。
1、产品环境成本的确认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与产品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有关,分为产品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要确认产品环境成本应有两个环节:一是判断涉及环境问题所引发成本费用发生的业务和事项,以及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的降低是否有关,即环境成本的发生要起因于环保;二是理论上产品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应遵循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标准。
2、产品环境成本的分配
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最终应直接或间接计入与其相关联的产品制造成本中。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该企业发生的产品环境成本可以直接归属于该产品成本,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则该企业发生的产品环境成本需要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有关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本文拟介绍采用比例分配法将产品环境成本计入产品制造成本。
采用比例分配法计量是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治理费用等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计入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分配比例的设定是根据企业及所在行业的以往经验数据所得。目前,德国的一些企业就采用了比例分配计量方法将环境费用计入到产品制造成本中。
三、举例说明
XX公司是一个生产轴承部件的金属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原材料、能源、水和辅助材料,经过复合铸造、机械加工、电镀生产环节,生产出轴承座和轴承套两种产品(见图2)。
产品生产中,冷却过程排放包含重金属的废水和矿物质,电镀过程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废水净化后的废渣等对环境产生了污染。该公司针对上述污染源,设有废水净化、废物处理.车间环保管理等辅助生产部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废弃物进行处置。各部门费用及明细项目金额具体见表2。另外公司还发生周边绿化支出100000元。该公司采用比例分配法将归集的废水净化、废气处理及车间环保管理费用分配给复合铸造、机械加工和电镀三部门(具体分配比例见表2),最终分配计入产品制造成本。
根据该公司归集的相关环境成本并分类,区分产品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公司周边绿化支出100000元,其成本动因是社会环保事业,属于环境期间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可以计入“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而废水净化费用、废气处理费用和车间环保管理费用都属于产品环境成本,应合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中的“产品环境成本”项目。
该公司采用比例分配法将产品环境成本分配给制造部门(见表2),各制造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计算如下:
复合铸造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2485×15%+1625×15%+1965×20%=1010(千元)
机械加工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2485×5%+1625×20%+1965×60%=1628(千元)
电镀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2485×80%+1625×65%+1965×20%=3437(千元)
电镀部门只涉及生产一种产品轴承套,该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及该部门应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均可以直接计入轴承套产品成本中,不需要进行分配;而复合铸造部门和机械加工部门涉及生产两种产品,因此这两个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及分摊的产品环境成本应在两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该公司采用直接费用分配法分配制造费用和产品环境成本,将其计入轴承座和轴承套产品成本(具体分配过程见表3)。
根据归集分配的材料、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及产品环境成本等,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见表4)。
四、结束语
将产品环境成本单设成本项目归集分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必然会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制造企业产品成本骤增,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企业生存受到威胁,这些企业将会被逐渐淘汰或者迅速转产。当然这需要企业能够主动地全面合理地归集和分配环境成本,因此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环境意识,鼓励和督促企业采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行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自主降低环境负荷,减少环境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修订环境法规制度并强制执行,如开征环境税,制定污染排放物控制法规等,努力实行“谁污染谁支付费用”原则。同时政府对于那些环境治理效果较好的工业制造企业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比如政府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给予一定的补贴、政府对这些企业给予技术支持、优先贷款、优惠贷款等。
参考文献:
1、罗飞.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刚,陈毓圭.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J].会计研究,1998(5).
4、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成本效益原则;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我国企业的基本控制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企业文化、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虽然内部控制环境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却是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前提和保证,企业的任何控制活动都无法离开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推动企业前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部控制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来看,成本仍然是制约内部控制执行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成本支出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预期效益,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员工的诚信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及管理层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有些企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企业文化,突出的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实施的认识上,传统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以“节约为主”,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因为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未能立竿见影的效益产生的矛盾即成本效益问题,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不能正常履行监督职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由于众多小股东抱着“搭便车”心理,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最终形成了董事之间、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都受到了总经理的控制,从根本上无法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在公司内部形成的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往往更看重的是短期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导致经营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三)组织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由于信息在公司内部流通不畅,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更加严重。这样的组织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有着巨大的阻碍,从根本上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效果。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担任着监督的重要职责。由于企业中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在实质上受到经理机构的制约和控制,结果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监督职能也无法真正履行。
(五)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
在内部控制执行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不仅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人员招聘、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运用不合理,如激励机制方式单一,缺乏长期激励机制,人员考核流于形式。最终严重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严重,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困难重重。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措施
在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中,成本效益问题贯穿了每个因素,因此必须将成本效益原则应用于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得成本和效益相匹配,进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相应的五种措施来解决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的转变。的确在现代企业经营中“节约”观念必不可少,但是真正的效益是从现代管理中得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虽然会使得成本略有上升,但是会从根本上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突出企业的整体效益。应该让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看到内部控制带来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所花费的成本,树立“花钱就是省钱”的成本效益理念。因此应做到:一是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带动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理念。二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无形性、稳定性和人性化来感染企业员工,使得企业员工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自觉发挥主动能动性来进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最终达成企业整体的目标。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经验让经营者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规范薪酬管理,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一旦公司出现重大的责任问题和管理风险应该实行薪酬追回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约束。在管理层中建立合理薪酬制度不仅会有效地削减成本,同时会让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升,同样可以将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合理使用在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中,这样会使企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在实际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各个层次和部门的职能。加强企业横向、纵向之间的信息管理,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会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通会使得最少的岗位和员工创造最大的企业价值。臃肿的公司机构和庞大的工作人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不是越多的内控层次越好,同样不是越多越细的职位分工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将更多的成本应用于信息的流通同样会取得更高的整体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对企业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表面上内部审计部门受到董事会的制约和监督,但是在实际上,却受到经理机构和其他部门的约束。为了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应该让其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稽查职责,还要使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顾问,对公司的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多数企业会制定激励约束制度,企业往往更注重约束制度的应用,但是能够真正引起内部控制参与者主动性的却是激励制度,最重要的是激励制度能够达到单纯的约束制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和作用。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约束制度还是激励制度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同样的成本支出激励制度能够使企业得到更高的整体效益,所以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成本效益问题始终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所有的解决措施中应当将如何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放在首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成本支出,但是如果有效地对成本的支出进行规划和配置,则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收入。但是无论怎样的规划和配置在执行中一定成本花费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更重要的是将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长期效益、企业自身的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能够时刻本着成本效益的观念,并且真正将改进措施应用其中,那么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的执行。
[参考文献]
[1]樊行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2]张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分析[J].财会通讯,2012(2).
篇3
【关键词】现代简约风格;室内环境设计;注意事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纷扰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希望得到一份简洁、宁静的生活环境。基于这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生活中的各项事务都逐渐摒弃繁杂的风格,呈现出简约化的趋势,尤其是现代化的居室环境,居室作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场所,其设计风格和效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现代化的居室环境在适应人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逐渐具备了简约化的风格。
一、现代简约风格的简述
对于室内环境设计流派中的简约风格,社会上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和评价,不同的人对于现代简约风格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简约是将额外的符号删除掉之后剩下的部分;还有些人认为简约是将繁琐的细节抛弃之后,剩下事物本质的部分。虽然人们对现代简约风格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是实质性的意识还是一致的,就是要求将多余的元素进行剔除,通过尽可能少的方式和手段来对事物进行感知和创造,以一种简约的形式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反映。
二、现代简约设计的内涵
1.量的简约
在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将大量的造型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是更改,然后再将这些内容进行重新的排列,使之以一种单一排列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量的简约。各种简约的几何形态构成了整个室内环境的整体,在统一的同时又不失情趣。
2.风格的简约
在简约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繁琐无用的细节;将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和纯真元素提取出来;应该保障室内空间的层次性、整体性、流畅性以及自然性;形成一种协调、自然以及统一的审美感觉,体现一种简约的艺术氛围。
3.质的简约
其实,真正的简约设计是一种质上的简约。室内环境中的构成元素没有减少,只是按照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规律进行了重新的整理,让这些元素从无序变的有序,让人看上去比较的简约,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现代简约风格室内环境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在功能方面
利用有限的空间来使事物的使用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家具的选择方面,不能够过分的要求家具的形式美,而应该对家具的使用功能多加重视,坚持实用性原则,去除多余无用的装饰。简约风格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更能够体现深刻的人生哲学。
2.在空间方面
哪怕是最小的室内空间,也一定要显现给人们一种宽敞的感觉。在家具的安装、装潢设计、室内的造型等方面,都要要充分的将家具和空间的协调性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所以,在进行简约现代风格的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应该在专业人员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室内的空间元素进行全新的排列。此外,应该注意做好室内和室外环境的过度设计。最后,现代简约风格在空间的设计上方面还强调在方面要尽量选择几何图形或者结构。只有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室内环境,才能够让人们对生活产生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才能够让人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
3.在色彩方面
实现合理科学的色彩搭配才能够突出室内环境设计的简约和自然。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中最能够凸显效果的一种因素,并且具有造价低廉以及施工方便的特点。要想改变室内环境的氛围,那么,对室内环境的色彩进行设计和施工成为最实惠同时又最节省时间最佳方法。色彩的使用影响着人们对室内光线和空间的感觉。所以,在色彩的设计上首先就是要进行色彩的选择,通过对色彩的选择来改变室内环境的感觉。要将各种自然色彩引用到室内环境设计中,实现装点室内的作用。其次就是避免室内环境中使用过多的色彩,过多的色彩会给人造成一种杂乱的感觉。最后就是要尽量多使用一些干净的色彩进行搭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种自然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天然材料不仅能够反应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且还给人一种健康、淳朴的感觉,帮助人们放松心情,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所以,简约现代风格的室内环境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量的选择自然的材料,充分的体现简约和淳朴的风格。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的材料和繁琐的装饰,要体现出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肌理,在体现天然美感的同时,给人一种简约的感觉。此外,在材料的选择上慎用玻璃、铝合金的材料,这类材料给人的感觉会比较的冷漠。奢华材料的使用仅仅能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但是却忽视了整个室内环境的内涵和气质。相比之下,只有仿生材料或者自然材料的使用才能够实现现代居室的简约和自然,才能够让人们在喧扰生活的影响下得到身心的放松以及心灵的净化,从而使生活更加的健康和理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简约的现代风格已经成为了室内环境设计的全新发展趋势。简约设计注重的是以一种简约的方式来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们要想拥有比较简约的室内环境设计,就需要从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空间的设计方面入手,对室内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营造一种简约大方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人们心灵的净化,帮助人们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敏言,张立太,孙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室内环境设计[A].2012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2.
[2]盛忠谊.现代室内设计目的及材料与照明[A].2012国际现代包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
[3]高翠萍.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提取与运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9.
篇4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2]。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
篇5
回顾设计的发展历史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与环境设计是否能够获得使用者的认可、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是否关注人的情感、是否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上的交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例如,山崎实设计的保障性住房普鲁伊特•艾格大厦,采用了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特别是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观念。整座建筑没有任何装饰、采用预制构建建造,同时,住宅群的环境规划也整齐划一,冷漠单调,展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的特征。因建筑与环境严重缺乏人情味而导致入住率不到1/3,并成为犯罪率频发的区域,最终在1972年7月15日被拆除。与之相反,同样是社会福利住宅,加拿大建筑师萨夫迪设计的Habitat67就受到社会的欢迎。Habitat67起名源自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为了呼应当年的主题“人与世界”,整个建筑结构由350多个立方体的活动房屋或者叫做“模数”单位组成,这些立方体构成150多个单元。萨夫迪对于这些单元的排列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意的,但从某一个角度看去时,整个建筑就像是一系列的金字塔。复杂的住宅分为三个区域,各个区域之间通过若干个人行天桥、楼梯和电梯相连接。考虑到住宅既要满足家庭居住又满足单身人群的居住需求,建筑师设计时将儿童游乐区域以及步行街考虑其中。各个单元的排列错落有致,在保证每户都有阳台的基础上,兼顾了个人空间与房屋采光的需求。另外,Habitat67还考虑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周围的繁茂的树木以及社区绿化花园与浅色的砖块之间的衬托,改变了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同样是住宅设计,都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同样是为低收入者的设计实践,都具有较为低的建造费用。普鲁伊特•艾格大厦与Habitat67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现出建筑环境设计中人的情感注入的重要性,建筑不再是“作为一种‘强迫性’的艺术,无论美与丑,我们都要接受。”建筑师应意识到“建筑其实也是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生动、有生命力的感觉。”建筑与环境设计从关注功能到关注情感的转变,是建筑与环境设计在文化情感、社会人文层次的深入,也是对设计本质的重新回归与解读。
2建筑环境的生态设计与人的体验
《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论述道:“原始的造型艺术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是完全模仿自然的。除去少数的例外,都从自然的及人为的环境中选择对象,同时用有限的工具把它描写得尽其自然。”人类的造物活动从本质上体现出自然的特性,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自然,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态,但能够借鉴其部分的特性,使设计更加符合人的体验、符合自然的规律。“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是人融入自然的过程,在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重视、突出其生态性成为主流与趋势。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设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在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的理念,将设计与生态联系起来,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新环境的建造与原有环境保存和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提升人的物质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文化需要通过建筑与环境的设计来传达,注意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表现设计的生态、将设计的社会性与功能性通过建筑、环境展现出来,促进人们了解、懂得进而实践生态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精神体验。中国传统“宜居”的建造就非常注重建筑、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室庐》中论述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尘,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居住建筑的最佳地方是山水之间,而非郊区山村之地。在远离城市的山水之间的居室更适宜人的修养,是人获得生活的最佳体验之处,这不仅显示出了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文震亨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选择,更从侧面传递出向往自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是人的本性的事实。在周围环境的布局上,他认为,即便是身处城市的喧嚣之中,但仍然需要创造出“门庭雅洁,室庐清靓”的空间。在明代工业经济尚不及现达的年代,文震亨提出要创造一种自然和谐远离喧闹的宜居之所的观点,可见其远见卓识,认识到,让山水与城市共生并努力提高居住生活空间使其能够达到清静、雅观。中国传统的“宜居”建造关注的是人的居住以及体验的需求,在生活发展中形成与自然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是最古朴的建筑、环境生态设计。而新加坡国际公共住房大赛中获奖的“梯田式住宅”将中国传统的宜居观念现代化、本土化。住宅形式取自于自然、诗意的梯田,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来优化住宅的通风、采光,以减少热量的吸收和能源的消耗。而住宅区的整体规划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尤其是水源之间的组合,更是展现出一座座真实的“梯田”,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居住体验。建筑、环境的生态设计是社会人文发展趋向的结果,它从现代意义上更加深刻地诠释了时代化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它从“人”出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去指导、实践设计活动,不但创造出时代化的绿色设计,更是在引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设计的开拓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篇6
关键词: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对策
0引言
战后经济复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危机四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窘迫,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多种环境诱因将促使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市场发生巨大的变革。
1环境诱因分析
1.1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开展,新增城市数量及规模呈井喷式增长。这种极速城市化发展模式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住宅建设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盲目的市场跟风使得该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出现了很多问题:生产效率低,建造秩序混乱,建筑材料浪费,装修垃圾生成且难以降解,城市环境破坏严重。
1.2装修的恐慌
如今住宅装修所使用的建筑及装饰材料中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其毒性、刺激性气味能使人体产生各种不适反应,严重的可引发癌症。网络、报纸中有关因装修材料中所含的化学物质超标而导致居室空气污染、人体健康受损的报道时有出现,新装修的房子俨然成了一个毒气室,精美的装饰带给人们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心理的恐慌。
1.3住宅产业化政策的推行
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在人口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领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做着积极的工作,尤其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06年6月21日,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要求使用住宅产品成套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破坏违背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衷,建材及装修行业的整顿迫在眉睫,住宅产业化政策的出台与推进,使得生态建筑和生态环境设计成为21世纪中国建设发展的趋势。为了培养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着力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人才,将绿色生态观运用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已成为高校专业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高校学生设计作品现状及原因分析
2.1设计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生态设计理念传入我国,在学术界、设计界引起普遍关注,住建部大力推行“四节一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筑深受行业的重视,但真正懂得生态设计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加之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本国民众文化水平及思想认识高度都较低,对居室设计的喜好仍偏向华美的装饰造型,盲目追求所谓的档次以彰显脱贫致富的喜悦。这种浮躁攀比的社会风气影响到了高校目前的设计教育,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解更是停留于表层,设计作品偏重装饰视觉效果,忽视空间合理利用,将住家做成了星级宾馆,家居温馨感、实用性弱,商业味浓,思想度、创新度不高。即便打着时髦的“生态”口号,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华而不实。将所谓的“生态理念”片面地表现在实木类的高档建材及家具上,通过炒作变相地抬高造价,并非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充满物欲主义价值观的设计观念只会培养出缺乏责任心与创造力的设计师,带给社会的将是空间、材料、能源、资金的浪费以及室内空气的污染。
2.2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广泛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及生态观念的整体性,反映出当今以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为代表的环境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
2.2.1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
目前高校普遍将《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有其自发性,但易受种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因素的制约,虽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商业气息过重的低俗市场的影响,学生片面地认为奢侈、浮华的装饰就是设计的全部,忽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内涵及发展趋势,只会单纯地迎合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
2.2.2课程教学中生态学相关知识点的缺乏
我国的环境设计本科教学体系中,极少涉及生态思想和策略等相关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安排中,生态建筑理念及思想等相关内容更是缺乏。社会上广泛提及的生态口号,迫使学生急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却找不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及期刊杂志自学一些肤浅的生态定义,知识体系难成系统,对生态设计的运用更是难以把握。
2.2.3高校专业教师生态知识的缺乏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都是在美术的范围下开展的,教师大多都具有美术专业背景,文科美学功底深厚,但生态科学等理工科知识欠缺或理解深度不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空间的造型形式及美学效果,追求奇特的造型与视觉冲击,而忽略设计对象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造技术、构造及经济等制约要素,设计盲目追求豪华,且依赖各种设备来满足居住的舒适感,导致资源浪费、能耗增加,脱离客户的实际需求。
2.2.4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教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较随意,仅提供一个住宅户型任学生随意设计,对户主家庭的生活环境、成员介绍、工作性质、预算造价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并未作明确的要求。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出题对学生来说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极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本设计”方面的考核较低,对可持续设计中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表达方面的要求更是空白。在这种考核要求下,学生的课程作品普遍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传统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注重学生的美术修养、形态设计及艺术视觉塑造能力,过多地追求各种渲染、设计表现、工程制图及构图效果等“技巧”性表现,基本的建筑空间再创造技术及生态科学素养缺失,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需要对此进行反思与改革。
3.1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学目标的修订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联合会在《建筑教育》中提出对未来建筑师的培养目标是:“人类住区的所有居民享有体面的生活质量;技术应用尊重人们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了解其最初和未来的维护成本;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生态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作为每一个人的财产和责任受到重视。”[1]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减排、反恐合作、国际维和、金融危机诸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因此,将“培养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观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符合国际形势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高校教师应确立以生态整体思想为核心的开放性设计教育观,加大生态观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又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在以建筑空间功能、造型等基本要求指导设计方案的同时,仍兼顾生态效益、生态策略等指标。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如今的环境设计教育应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因此,整个环境设计教学计划及内容需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相关的科学知识,增设相关生态理论、环境技术、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等方面的辅助课程,本着对“整体环境负责”的设计态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端正学生认识环境、思考环境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活动。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这门课程,可以专题的形式增设生态住宅设计等相关知识、概念、理论与方法。设计界针对建筑生态设计的技术表现趋向分高技设计和低技设计两种,高技设计通常是“无尽地炫耀先进性到更精心选择技术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如建造可预测和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控制系统,利用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的新颖外墙做法,达到节能功效等”[2],该设计手法整合了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种学科,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支撑,在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而低技设计源自对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在节能、自然通风、地方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经验,且在造型、取材和文化传承方面,都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此类设计造价不高,技术要求较低,适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运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都有着本土特殊的民居文化,因此课堂中可重点添加本地民居文化、低能耗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摈弃奢华滥造的观念,从质朴的、传统的民居建造中感受生态智慧,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知识体系。
3.3专业合作教学
刘先觉在《生态建筑学》一书中曾写到:“生态建筑学是着眼于生态观的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的综合学科。它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发展的外在栖境进行跨学科研究”。[3]因此,我国建筑类高等院校在建筑生态设计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技术类课程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生态学与哲学做补充的多专业合作教学模式,强调了可持续设计的技术性、文化性及生态设计的广泛性特质。这些经验对发展相对较缓的环境设计专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只有实现多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将生态思想融入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教学和应用中。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建立以设计课教师为主导,组织调动其它技术教师介入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生化学科、园林植物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合作关系,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住宅研究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跨设计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探索式自学,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态设计的特征、本质及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更新设计题目,完善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考核题目及要求的制定,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效互动的关键,也是实现全程式生态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而设计题目及内容设定可参考如今社会上、行业内相关的环境设计赛事命题,既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可扩大高校间学术交流的范围。浏览近几年国内较有影响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类比赛,均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设计的主题。如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所举办的“2013年‘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命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住宅面积中,为用户设计一个安全、环保、健康、高效的室内空间”。通过此类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竞赛活动,不断更新设计题目,鼓励学生直接参加设计比赛或方案设计投标,让学生在行业竞争中更加全面地得到锻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程作业考核中,教师需明确评分标准,将生态设计的考核分值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做到“设计要体现审美价值取向与生态价值取向相结合”。[4]
4结语
生态背景下的绿色民居建筑转型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暴露出来的问题急需解决,面对市场的变化,设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作业布置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当今生态背景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邰惠鑫,应四爱.可持续发展建筑教育的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6).
[2]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篇8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功能;平衡;简约
当今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新的生活观念思潮随之而来,外来文化不断的袭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居的人工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能更好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之间维持平衡。
一、永州地区的建筑特色
永州地区是湖南的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艺术以本土特色为主,也是最能体现建筑特色的部分,它实现了造物中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在环境设计中,很好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之间维持平衡的如永州柳子大酒店,就是将传统门窗雕饰艺术的使用功能和在室内装饰的具置作了相应的调整,对传统窗窗符号加以简化、提炼,进行再创造,在设计中突出强调现代空间简约美,重视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和传统文化意境的表达,并利用各种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处理。在餐饮空间过道与内墙处理,设计师提取传统窗棂的回纹元素,利用现代的装饰手法,使墙面既有传统的精致典雅之美,又具有利用现代的装饰将传统门窗格花或悬于墙面,当作一幅精美的画作来装饰,起到纯粹的装饰作用。顶部吊顶处理,与灯光结合,或嵌于墙内;以增添空间的流通,渗透与交融,感受空间的韵味。使传统门窗雕饰元素深入渗透到室内的各个空间。设计师在很好地利用当地的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现代先进技术,不仅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也使得功能和美感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其最根本的就是保留传统文化然后又不失创新,遵循自然法则,使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好的环境外设计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只有搞清本质规律,生存土壤,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通之处,灵活运用,才可能推陈出新、创造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香山饭店是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典型之作。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在香山这个原清代皇家园囿中没有搞琉璃瓦大屋顶,他是把江南民居、传统庭园中许多装饰元素与现代形式融合于一处,象形寓意,意境深远,因地制宜,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传统陈设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也体现了功能上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设计方向:一是以中国传统家具为本,对传统家具作材质与款式的时代更新;二是以现代家具为本,引入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基本元素进行创新。这些陈设品的现代功能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功能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承下去,在现代室内环境气氛中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
二、环境设计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之间维持平衡的要点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怎样使传统资源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又能使其在两者之间维持平衡,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1)形式的当代借用。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2)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3)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回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4)文化保护意识与当代文化建立意义上的共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只能保持在"借鉴”上,当代创造意义是不可逃避的,最终形成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乡土建筑与作为当代标识的当代建筑的合理共存。
篇9
关键词:专业课;德育工作;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58-02
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专业课能够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言,虽然近年来专业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课程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且束缚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指专业教学实践对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技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开拓其创作视野,使之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必须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环境设计专业课《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技法的练习,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为设计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学习需要引导,这就需要一种其能够接受的载体对其进行影响。在大学阶段,要想在各学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不行的。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面临求职应聘的时候,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克服胆怯心理,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如果没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就,不仅需要勤学苦练而且需要在创作中展现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发挥其德育功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真正提高。
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是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塑造创新能力[1]。实践表明,专业课是塑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环境设计专业的作品极具思维发散性和思想扩张力,它具有独特的模糊性、弹性和随意性。学生在专业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直接的参与和间接地了解产生辐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使学生追求完美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能够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亲切。
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是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专业课、选修课没有被赋予开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本课不相关,在课上讲这些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辅导员的职责,自己只要讲好课就行了,所以带来了环境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重技艺、轻德育”现象。在专业课《设计思维与表达》上,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品、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专业课弱化了德育功能,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也势必带来学生思想贫乏、情趣低下,缺乏对设计作品的鉴赏、交流和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专业课资源多、空间跨度大等优势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目标而言,环境设计专业课是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审美教育。实践表明,专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数教师没有认清专业课的德育价值,只关注设计技法的训练,极少有人关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作为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专业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立竿见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其知识面过窄、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必须深刻研究专业课的内涵、价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只有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作用。
三、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路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共进,必须赋予教学内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实现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领略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使专业课的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环境设计专业必须在专业培养中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统筹兼顾专业课的教学性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得到提高,实现二者的互动共进,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2]。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第一要义是强化“技艺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整合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专业课的教育意义,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跟创作技巧比起来良好的艺术品行、道德更为重要。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设计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要素在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设计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使课程的德育目的统率知识的传授,引导和启发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唤醒潜在的求学意识和进取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设计作品的德育内涵,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准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使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课变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只有教师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将作为信仰,对社会主义拥有信心,产生使命感,才能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将之引入正确的理解途径,才能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将来为谁工作、怎么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发挥好专业课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其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全面进步。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学校应重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在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改进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将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双双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专业训练时接纳德育内涵,从而达成专业教育的德育目标:让道德学习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培养综合型环境设计人才的主要环节是建立该专业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模式。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能与科学相融的专业,最佳教学方法是包含社会实践课程和课堂授课两方面元素,只有结合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有效接轨,从而培养出社会环境设计行业领域的相关人才。由此可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心是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强化,这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系别包括环境设计专业,去专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即外部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其中室内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设定和研究室内的家具、空间、陈设和光色等要素关系;而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设定和研究绿化、建筑、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和设施要素关系。
2开展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模式的主要途径
2.1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师资来源于美术等其他相关专业的转行,近年来,美术院校毕业的部分学生与从事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专业性还有待增强。而这些教师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表现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了高校评聘机制方面以及职称和论文的影响,使得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长期脱轨。同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该专业教学更倾向于讲授课本知识,而部分专题设计课程教师采取的方法是照本宣科,自身在没有对课程内容吃透的情况下就按照专业书籍的宣读方式向学生转述出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也就大大的削弱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该专业的教师要有本学科的项目设计实践,继而不断的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找到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善或解决。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体验给以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验证,使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完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步骤,从而为同学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行答疑解惑。此外,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体验也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其专业能力。例如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亲身参与的设计实践案例向同学展示,提升了授课说服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的结合。由此可见,高校的师资乃至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设计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
2.2利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设计实践意识得到提高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使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提高,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高校与系别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相关环境设计项目,并结合网络信息与社会资源。实践教学方式最具成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项目教学法,它可以将课堂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体现中。将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主线,由老师引导,完成学生做主体的实践教学。学生与教师要共同参与到制定计划、收集信息。成果评价以及项目实施的项目实践教学中来,成为全面的知识建构,根据实际的实践流程来对师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例如,高校可以有组织的参加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团体举办的环境设计专题比赛、国内外专业院校环境设计训练营等活动。此外,现阶段的房地产项目发展规模日益增加,这就给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机遇。高校要有意识的组织该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室内专题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中,对项目的考察、实施、公众评价、设计和立项进行全程体验。从而使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使高校办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声誉的有效回应,也增加其经济效益。
2.3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团队组织性,可以由外聘专家、导师、学生和团队成员共同组成工作室,使环境设计专业的课题与设计规划更具系统性。工作室的不同组成部分其分工也各不相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大家能够集中研讨、相互沟通从而有效的进行该专业实践学习。例如,教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开展时,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岗位进行分组,并从中选出小组组长,此过程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模仿。教师首先要想小组下达设计任务书,继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方案的设计制作,在此过程中要与教师保沟通交流,保证设计出现错误时做到及时更改。学生在绘制图纸制作图本时,其讲解方案的方式要模拟竞标的方式讲解,由教师或甲方来决定最终的竞标方案,并引导学生跟踪竣工直至整个项目完成。
2.4实施校外实习机制,提高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能力
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能力本位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高校学生不仅要完成计划内的该专业实践教学,还需完成教育计划之外的校外该专业相关实习活动,一般实习期为一年左右。待学生走进真正的环境设计相关工作岗位中,由企业向学生提供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或园林规划师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环境设计岗位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学习。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结合相关企业和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来对高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思路进行改革和调整,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绘图技能造福于民,使学生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属性,它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而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内容面向的是社会的、公用性的、大众的物质产品。有效的开展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学生日后从事的岗位中。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有赖于该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对于学生感受社会,更好的了解市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从而为培养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大,刘利剑,张新欣等.竞赛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19-19.
[2]梁旭方,包敏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3(13):83-83,8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