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

篇1

关键词: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

一、概述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我国的电力行业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行业,由于通过燃烧煤炭进行发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庞大,对环境的污染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我国电力行业实行低碳化发展策略,有效地降低了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对我国的经济环境发展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低碳化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转型与创新等不同方式,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废水、废渣“三废”污染,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能源发展模式。

二、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1.大力实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和能源机构已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作为未来研究减少碳排放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我国也应该加强对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发。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指将CO2从排放源的排放气体中有效分离出来,运输到安全、可靠、适宜碳存放的地点进行封存,并与大气环境保持长期的隔绝。虽然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成本比较高昂、能耗水平也较高、而且对适宜进行碳封存的地质结构要求比较严苛,但是,随着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研发队伍与示范性项目,该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低碳化理念日益深入我国电力行业中,我国应重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相结合,不断跟踪更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应对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高技术要求,促使我国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优化能源结构,降低CO2的排放量是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我国电网中灵活接入节能、环保型绿色能源技术因而变得日益紧迫。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必须始终建立在整体能源发展的高度之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种类的能源彼此之间的替代性及价格的联动性、约束性等等,开发研究各种先进、新型的清洁能源技术,以起到保护生态、节能减排的作用。新能源技术不仅仅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类可再生能源,还包括通过超临界、超超临界的高效发电技术或者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与热电联产的清洁发电技术等等对煤炭等传统型能源进行的清洁利用。通过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潮汐能、沼气能等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能够降低电能的碳排放,提高电能生产的清洁程度和有功能效,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3.使用节能发电调度模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为了达到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电网的调度模式应在综合考虑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等方面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调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使用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机组发电,减少电网的高耗能与重污染现象的发生。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连续供电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以节能、低碳、环保、清洁为目标,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用电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低碳电网调度策略,也就是对各类发电机组实施优化调度,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CO2的排放量,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在发电节能减排技术上的发展水平。

4.加快特高压传输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

由于我国的能源分布与用电负荷中心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对在能源电力远距离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大力发展的特高压能源传输技术有效地降低了传输过程的能源消耗,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相对于传统能源运输方式的一种新方式。我国正在研究和实施的作为我国智能电网关键组成部分的特高压输电方式,在传输容量、传输损耗以及传输的距离上的优势明显,具有显著的低碳效益潜能。智能电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为发展大规模节能和清洁电力所必需,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消耗大大降低,对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进行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改革,是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与发展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在低碳化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开展“低碳化发展”行动,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工作,加快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进程的步伐,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康重庆.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J].2009.33(2):1-7.

[2]邓旭.低碳经济下电力发展新思路[J].2010.21(1):249-250.

[3]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11~14.

篇2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类型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D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低碳技术能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当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各国加大低碳投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英国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我国科枝部、教畜部、基金委、中科院和许多省市已经部署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科院2009年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

有报告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一个真正的低碳社会就会到来。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实现低碳能源技术突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为此,我国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发展低碳技术的脚步。

2.低碳的历程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D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D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巨大,旨在全面实施约束性减速排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但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生效生2005年2月16日。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3.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分领域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太成熟。新能源技术方面,我国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国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建筑领域,我国在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方面就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还有相当的差距。

4.如何减少碳足迹

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做到的几种常见方法:

换节能灯泡:11瓦节能灯就相当约80瓦白炽灯的照明度,使用寿命更比白炽灯长6到8倍,不仅大大减少用电量,还节约了更多资源,省钱又环保。

二十六度空调:空调的温度设在夏天二十六度左右,冬天十八到二十度左右对人体健康比较有利,同时还可大大节约能源。

购买那些只含有少量或者不含氟里昂的绿色环保冰箱。丢弃旧冰箱时打电话请厂商协助清理氟里昂。选择“能效标志”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能效高,省电加省钱。

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加“少开一天车”活动。

选择公交,减少使用小轿车和摩托车。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原因;对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2003年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2009年7月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日本于2008年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2009年8月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但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要求我国必须做好迎接后危机时代挑战的准备。

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能源技术的突破和革命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使减排行动降低30%成本,因此,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如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建立能源基金等。其次,要建设能源人才培育机制,如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来增加我国能源技术人才储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一是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二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三是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如何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我国低碳金融项目应重点在交通领域、农业领域、建筑领域发展。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能源低碳创新技术的重点突破,支持发达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碳先进技术。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结合国家实际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健康有序的低碳经济环境。全民应该动员起来,纷纷投身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生活中,以保证我国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风能;风力发电;技术范式;互补发电系统

一:低碳能源技术范式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全球整体呈现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持续上升的态势。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尤其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明显上升,使沿海地区遭受水灾,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种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并上升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低碳”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并终将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低碳化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实现手段是低碳技术范式。从事科技史研究的美国学者Thomas Kuhn 于1962 年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2]。意大利经济学家G.Dosi 在1982 年把Kuhn 关于科学范式概念的阐述以及以此概念为基础而构成的科学发展模式,用于技术发展和创新研究,提出了关于“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的概念[3]。风能是低碳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目前能源匮乏及燃料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在远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替代能源[4]。因此,结合低碳技术范式和风力发电技术,风能技术范式应运而生。

二:风能技术范式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公元前数世纪,中国人就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和利用风帆推动船舶前进。风能的利用,总体上仍是能量形式的互相转换。主要是将大气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般利用风推动风车的转动以形成动能。其具体用途包括风力发电、风帆助航、风车提水、风力制热采暖等方面。其中,风力发电成为风能范式竞赛阶段主要利用形式。

2.1 竞赛

作为风能利用的最重要形式,风力发电技术,是产业成熟度最好、市场竞争力最强、最易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近些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风力发电无温室气体排放,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技术,几乎适用于世界各地。风力发电的全球需求巨大,并持续增长。根据Dosi 的技术范式理论[3],在市场需求以及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风力发电逐渐成为风能技术范式竞赛阶段的演进路径。风力发电包含了风能到机械能和机械能到电能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在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其不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发电效率和供电质量,而且还影响到风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方式和效率。因此,研究并设计可靠且高效的发电机系统是发展风力发电的一个重要内容。

2.2 扩张

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开始了风能利用的新时代。早期风电开发主要在陆地,随着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能源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竞争的双重推动下形成的,人们认识到仅仅利用陆地发展风能已经远远不够,开发海上风电场迫在眉睫。在得到欧盟的支持后,各国学者开始对海上风力资源和有关技术进行研究。自1991年世界上首座海上风电场在丹麦建成以来,海上风力发电成为风力发电领域的全新亮点,风力发电的研究重点也逐渐从陆地向海上转移。21 世纪是世界风电产业由陆地转向海洋的世纪,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发展的成熟,经济合理性凸显,风能将来必然会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可再生能源。风能技术范式扩张阶段亦从此拉开了序幕。

海上风电场的风速高于陆地风电场的风速,因此从能源利用角度出发优于陆地风电场。但是,海上风电场与电网联接的成本比陆地风电场要高,将这两个因素比较之后,综合考虑,海上风电场的成本和陆地风电场基本相同。海上风电场与陆地风电场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1) 风速高与陆地相比,海上风速较高。一般说来海上年平均风速明显大于陆地,研究表明,离岸10 km的海面风速比陆地高25% 以上[5]。

(2) 寿命长。陆地因地面高低不平,对风力、风向、风量均有影响,有时还会引起紊流,对风轮叶片会产生破坏力,引发振动和疲劳断裂。而海洋风情稳定,海面平坦,具有稳定的主导风向,不会引发功率的异常变动和对叶轮的破坏。

(3) 时数高。由于海上没有静风期,因而年利用时数也高一些。

(4) 稳定好。海面上空高度上的风速比较稳定、变化幅度小,风电场输出功率波动小,有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

(5) 影响小。海上风电场对环境影响小,不必担心电磁波、噪声等对居民的影响,甚至可以实施高速运行。

(6) 造价低。海面风速随高度变化增加很快,风速变化梯度小,支撑风力机的塔架不需太高,可以降低造价,减少安装及维护费用.

2.3 转迁

风能、太阳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备受关注,其发展速度也很惊人。近几年来,每年均以40% 左右的速度在高速发展。同时,它们又都是不稳定、不连续的能源。若将其单独用于无电网地区,则需要配备相当大的储能设备,或者采取多能互补的办法,以保证稳定的供电。再加上风能发电技术自然极限的出现以及风能发电效果累计绩效开始下降时,使得其技术的生命开始接近自然极限。在此种条件下,风力与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以下简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运而生,成为风能技术范式转迁阶段的主角。

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白天太阳光最强时,风很小;晚上太阳落山后,光照很弱,但由于地表温差变化大而风能加强。在夏季,太阳光强度大而风小;冬季,太阳光强度弱而风大。太阳能和风能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最佳的匹配性,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资源条件最好的电源系统[6]。

三: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风能的认识不断深化,风力发电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部分满足剧增的全球能源需求。风电是目前成本最接近常规电力、发展前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品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才刚刚启动。风能发电技术范式为政府以及研究者明确新能源技术发展规划方向, 不断完善能源技术创新机制,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愉, 陈徐梅, 张跃军. 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今日焦点, 2008, 30(7): 21C23

[2]赵建军, 郝栋. 低碳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建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5): 586C591

[3]G. Dosi.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 1982, 11(3): 147C162

[4]陈达, 张玮. 风能利用和研究综述. 节能技术, 2007, 25(144): 339C343

篇5

当前,我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着多方挑战。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不足1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38.4亿吨标准煤,虽然近年来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年平均增长率依旧达到7.4%。按照这种趋势,未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超过社会的承载能力。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这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污染、雾霾等问题突出,不符合当前国际能源的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趋势,而目前清洁能源的消纳又存在诸多限制。因此,能源领域从生产到消费的重大变革势在必行。

能源变革的关键点

能源变革应该摒弃“点式改革”的传统思路,寻求能源领域从能源体制、能源技术到能源生产供应,再到能源消费的多方面、多维度、多环节的“链式改革”,从而保障能源变革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当然,变革要有轻有重、有先有后、有缓有急,对于每个环节,都要突出变革的关键点。

能源体制变革的关键点在于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监管方式(突出监管的高度、广度、深度、效度);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能源技术变革的关键点:能源互联网技术、新能源电力系统技术、需求响应技术。

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变革的关键点:促进清洁能源经济有效地消纳,建立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消费模式变革的关键点:高效化的用能效率、个性化的用能方式、智能化的用能技术、多元化的用能选择。

能源变革目前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清洁能源消纳问题。近年来,西南基地“弃水”和“三北”基地“弃风”、“弃光”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西南”基地和“三北”基地就地消纳能力有限;

可再生能源外送困难;

可再生能源发电所需要的调峰电源不配套;

可再生能源电力补贴资金缺口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压力较大。

然而,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规划更多地是以自然资源论来确定,对于消纳市场在哪儿、怎么上网、如何消纳等问题考虑不足。如果在能源变革、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十三五”能源规划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国能源革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问题二:燃煤发电定位问题。一方面,随着电力需求放缓,我国发电机组利用小时将呈下降态势;同时,国家为防治大气污染而严格控制煤炭消费(东部已实行煤炭减量替代政策),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据统计,已核准和“发路条”火电项目的发电能力已超过“十三五”新增电力需求。上述两种不匹配的情况,使得煤电定位模糊化。煤电是实现近零排放之后继续上大容量担任基荷?还是要上具有调峰能力的合适容量的燃煤发电机组来支撑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发电多发满发?未来的电源结构中煤电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问题三:能源消费模式问题。我国传统电力发展基本遵循“扩张保供”的思路,单纯增加发电装机和输配电容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在这种模式下,能源消费方式单一,需求侧资源的作用没有体现。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需求响应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需求侧可以挖掘的潜在资源也越来越多。

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终端能源消费模式,缺少市场手段来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

缺乏需求响应技术平台,无法实现用户自由选择能源种类和能源供应商。

上述问题也是实现前面所提的“用能效率高效化、用能方式个性化、用能技术智能化、用能选择多元化”能源变革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

能源革命的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电力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软平台

电力体制改革: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以及容量市场,让燃煤发电从辅助服务市场上“挣大钱”,而在电能市场上只能“挣小钱”,并凸显需求响应资源的潜在价值,从而实现电力市场中多种能源、资源间的功能互补和价值匹配,为能源变革提供所需的市场环境。

“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能源规划方面,要强化能源统一规划,通过合理安排清洁能源发电与传统燃煤发电的组合优化,基于最大限度利用清洁能源的基本目标来配备燃煤发电机组的调峰容量,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可调控性、灵活性来弥补清洁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从而促进清洁能源电力的高效消纳。

着力点之二:能源互联网――硬平台

能源互联网与能源技术变革的关系/结合点:广域电力网络互联技术;多能源融合与储能技术;能源路由器技术;用户侧自动响应技术;电动交通及其与电网的交互技术。

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生产变革的关系/结合点:新型能源生产商业模式;降低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能源消费者可以同时成为能源生产者。

篇6

关键词: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58-02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共识。也是中国、山东省乃至聊城市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聊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能源和资源消耗为主,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在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条件下,聊城市的经济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消费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聊城市转变发展模式的需要,又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也是聊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还是提供绿色就业岗位的需要,更是实现“产业发展提升”目标的需要。

发展低碳经济,聊城有政策机遇。目前,山东省正在寻找发展低碳经济的突破口,确定低碳经济示范城市。这为聊城市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成为低碳经济示范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聊城有经济基础。一是农业基础良好,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二是工业资源充足。电力、氧化铝、阴极铜等已经形成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工业集群。其产生的粉煤灰、氧化铝赤泥、电解铜废渣等工业废弃物,为聊城市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三是地热资源丰富,为地热供暖、供水,地热种植、养殖,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本地和附近的丰富煤炭资源,为聊城市发展煤的清洁和高效利用创造了条件。五是近年来,聊城市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不断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科研项目对接日渐增多。截至2008年底,已经建立工程技术中心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六是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2009年,全市30家燃煤电厂75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50户重点用能企业、130户重点排污企业实现达标生产。2009年上半年,聊城市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分别下降3.61%和12.22%,降幅都居全省第三位;COD和SO2排放量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分别为73%和139%。减排目标综合完成率列全省第八位。聊城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对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在七个接受核查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一。

发展低碳经济,聊城有人才基础。当前,聊城市干部群众通过解放思想,普遍树立了“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GDP增长不等于财富积累”、“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等科学的理念;并接受了金融危机的锻炼和考验,不仅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责任心也明显增强,自信心正空前提升。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企业家在求真务实、真诚为民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人才保障。

当然,发展低碳经济并非易事。虽然目前聊城已经涌现出了泉林集团、中通客车、时风集团、祥光铜业、中科凤祥、国能高唐生物发电、信发集团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低碳骨干企业,并初步形成了聊城经济开发区、高唐、茌平、冠县等多个相对集中的低碳产业集群。但从总体情况看,聊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总量不大,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结构不合理,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品很少;消费观念落后等方面。

总之,聊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需要,也是聊城市做好“全面提升年”工作、实现“产业发展提升”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以观念更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实现由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上级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论述,将“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这些问题搞清楚,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理念,真正将低碳经济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落实工作的成效。要针对企业经营者、干部职工、城乡群众等不同层面的群体,开展专题培训、科普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低碳意识深入人心,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举办公务员、企业经营者发展低碳经济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增强低碳意识和法制观念。面向广大群众,广泛深入地宣传科普知识,努力营造全民广泛参与、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

第二,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聊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取节能减排和增加碳汇两个切入点。减少排放的途径包括能源结构低碳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在能源方面,凭借聊城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天然气、沼气、地热等清洁能源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开发利用,采取以低碳的天然气、沼气代替煤炭,以光电、风电代替火电等措施,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推动铝铜精深加工,建设铝铜循环经济区;以加强产业连接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电―冶―建(化)”主产业链,建设煤电冶建(化)循环经济区;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区;以开发生物制药和中药产品为重点,建设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区等一系列措施。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同时,还要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大幅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第三,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能源科技,要早谋划、早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储备,当前要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据悉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聊城市有广阔的低碳技术利用市场,应欢迎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到聊城市来,共同示范,共享成果,争取双赢,为聊城市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开创新的道路创造条件。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低碳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碳封存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

篇7

面对以上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包括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的新型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一是树立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能源供给安全观。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必须由单纯增加供应,转向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制约提供保障的观念,把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升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二是树立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观。要由片面强调保供,转向只能在生态环境治理前提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把解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是树立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观。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国长远能源安全观应基于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振兴,基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牢固树立开放的有竞争力的能源安全观。

建设全面的能源安全保障,要经过长期努力,近期需要把能源环境安全放到更重要的地位,着重解决能源清洁化问题,保证合理的能源需求增长。同时也要加快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为中远期的能源技术革命,和实现绿色低碳化发展做好准备。中远期要通过能源的需求合理化,供应的科学化、多元化、洁净化、低碳化,实现我国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保障。

要重视体制机制改革对建设全面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必须树立从消费到供应的整体能源系统优化概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破只顾局部利益最大化、忽视整体优化的障碍。要用有力的改革推动能源安全。具体对策建议和量化目标如下:

一是强化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2015年的能源消费切实控制在40亿吨以内,2017年煤炭消费占比控制在65%或以下,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之内。

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能降耗,限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是我国全面实现能源安全的基础。重点控制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总量,切实降低煤炭消费比例。通过节能和加快天然气与非煤能源发展,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不增加。若将2017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总量调控到64%,实现此目标,必须适度控制石油消费增幅,比重降低到16.5%;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比重提高到11.5%;增加天然气比重,比重达到8.0%。

二是大力推进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清洁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治理大气污染,更需要解决煤炭清洁利用问题。

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三大核心目标是清洁、高效、可持续。到2030年,清洁的目标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比2010年降低50%左右;高效目标的平均供电煤耗和煤炭系统效率分别达到310克标煤/度和52%;可持续目标包括消费量控制、开发量控制、科学产能比重,分别要控制在40亿吨、38亿吨以内和85%以上。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举措是:“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通过实施七项举措,推进实现煤炭开发利用领域的七大转变:煤炭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驱动方式转变;是煤炭开发由以需定产向科学开发方式转变;煤炭由粗放供给向提质后对口配送方式转变;煤炭输运由单一输煤向输煤输电并举转变;燃煤发电由局部领先向整体节能环保转变;煤化工由低效高污染向高效清洁发展转变;高耗能行业节煤由单一技术向结构、技术、管理集约转变。

三是切实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

在继续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争2020年和2030年前三者分别达到800、500、200亿立方米和1200、900、1000亿立方米的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别进行试验性开采和商业化开发。2020年使国产天然气总产量达到2500亿—3000亿立方米,加大国外天然气引进力度,消费量达到40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2%以上。2030年国产气达到4000亿—4500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5500亿—6000亿立方米。

四是把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要点。从科技、政策、体制等几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地热、海洋能)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稳步发展,显著增加它们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能源长远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大计。应确保非化石能源2020年占比大于15%,力争2030年大于25%。

加快水电开发,水电是优质可再生能源,我国还有2亿多万千瓦的水电可以开发利用。水电开发宜早不宜晚,早开发早见效。水电开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低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开发中可以同步解决。移民问题可以用水电的效益妥善解决。

“核电安全,人命关天”,将“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确立为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方针,稳步地发展规模核电。2020年运行容量将达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5亿—2亿千瓦,占总发电量的10%以上;快堆技术逐步商用推广,建立核燃料闭式循环;2050年达到3.5亿—4亿千瓦装机,占总发电量的20%。

篇8

关键词:碳污染;防治标准;清洁能源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08-02

鉴于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风险,2014年6月2日,美国联邦环保局提出了清洁能源计划,将保持一个可负担的、可靠的能源制度,同时削减污染,保护美国人民的健康和环境。

一、美国清洁能源计划概述

(一)清洁能源计划的价值

就全国范围而言,清洁能源计划将帮助美国削减来自于电厂区域的碳污染,比2005年下降30%。电厂是美国最大的碳污染排放源,大约占到国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而清洁能源计划则可帮助美国在2030年削减导致雾霾的污染超过25%,可以在2030年产生价值估计达550亿美元到930亿美元的气候和健康利益,包括避免2 700个人到6 600个人过早死亡,以及140 000到150 000例儿童哮喘病发作。

削减电厂的碳污染,不仅能提高公众健康,保护环境,而且可以提供可靠和可负担的能源,促进更加清洁的能源技术发展,诸如天然气、核能、可更新能源和清洁煤技术。毫无疑问,清洁能源计划将使得美国电力系统产生更少的污染,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得美国人在2030年少交电费大约8%,同时,这项计划能够使美国具有发展经济和保持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全部能源,还可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以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制造和消费能源的运动中保持领先优势。

(二)清洁能源计划的核心――电厂碳污染标准

1.新建电厂碳污染标准。新建电厂的碳污染标准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化石燃料驱动的蒸汽发电机组,即发电锅炉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系统;另一个是对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发电系统。分成两个标准,说明对蒸汽发电机组和固定涡轮发电机组分别确定最佳排放削减系统。对蒸汽发电机组,基于部分执行了碳捕获和碳储存作为最佳排放削减系统而设定碳污染标准,拟议的排放限值是1 100磅CO2/兆瓦时。对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机,基于现代的、有效的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作为最佳排放削减系统。拟议的排放限值分为两种,对较大排放源是1 000磅CO2/兆瓦时,对较小排放源是1 100磅CO2/兆瓦时。

2.改建和重建电厂的碳污染标准。改建和重建电厂的碳污染标准分为四部分,第一个是对改建的化石燃料驱动的蒸汽发电机组,即发电锅炉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系统;第二个是对改建的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发电系统;第三个是对重建的化石燃料驱动的发电锅炉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系统;第四个是对重建的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发电机组。按照清洁空气法第111(b)的规定,这些标准反映出可通过应用最佳排放削减系统实现的排放限制程度。

(三)清洁能源计划的主要技术和政策工具

技术工具主要有:(1)促使化石燃料电厂更有效的技术;(2)在有过剩生产能力的地方更多地使用低排放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3)更多地使用零排放和低排放的能源,诸如可更新能源技术和核能技术;(4)通过提高电力使用效率而降低电力需求的技术。

政策工具主要有:(1)确定电厂绩效标准,每个电厂必须达到设定的排放强度;(2)可更新能源组合标准,电力公司必须设定一定比例的可更新能源电力;(3)能效资源标准,电力公司必须在达到目标年之前削减一定量的需求;(4)脱钩政策,通过使税收和利润脱钩的政策降低电力公司生产更多电力的动机;(5)电力回馈政策,给付使用太阳能的住宅所有者一定报酬,鼓励其将多余的电力返回给电网;(6)限额和交易政策,逐渐减少碳配额的数量,电厂让予的碳配额数量必须,每个电厂的排放量成比例;(7)碳税政策,对碳排放行为征税;(8)电网运营商缴纳碳费政策,根据由哪些电厂运营决定给电网运营商增加一个碳价格;(9)家用电器能效标准,要求销售的新家用电器必须满足设定的能耗标准;(10)商业建筑和住宅法典,要求新建房屋要考虑节电措施。

二、我国碳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碳污染防治立法缺位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有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认监委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用以对各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进行评估。专门针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政策主要以国务院“通知”“工作方案”和发改委颁布的“指南”为主要形式,通知、工作方案和指南本身可视为规范性文件,但规定内容过于简单,过于概括化,过于笼统,且不具有法律法规应有的强制力。

(二)没有确定碳污染防治的理念

当前我国有温室气体排放的概念,却没有“碳污染”的概念,且我国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对象过于狭窄,仅仅针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即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比较大的规模才要求报告温室气体排放,且报告排放量仍然是自愿性的,也没有规定具体的限排指标。同时,由于我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没有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列为大气污染物,在号称史上最严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针对的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烟尘等污染物,却不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三)碳污染防治缺乏明确限定标准

我国的温室气体控制显然还停留在缺乏执行力的初级阶段,虽然规定了发电行业等十大重点企事业单位,以及能源重点行业,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标准,只是规定了一个总体目标,也没有可操作性强的限制排放的实施方法。以《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为例,该指南旨在帮助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准确核算和规范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及对策,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该指南规定了核算边界和核算方法,以及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容,却没有规定限制排放的具体数值。由此可见,我国对温室气体控制仍然停留在准备阶段,还没有进入实际控制阶段。

三、加强我国碳污染防治的若干建议

(一)确定“碳污染”理念,促进公众参与

温室气体不同于大多数空气污染物,它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很长时间,从几十年到数千年不等,取决于具体的温室气体种类,因此越早对温室气体采取控制措施越有利于降低碳污染。碳污染的理念并非自然形成的,美国是通过联邦最高法院在2007年审理的马萨诸塞州等诉美国联邦环保局一案中确立了“温室气体也属于清洁空气法界定的空气污染物范围”。

我国目前尚未确定二氧化碳属于大气污染物,在2012年颁布的最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也没有规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值,更没有相应的司法案例,这不利于二氧化碳的减排控制,应尽早确定二氧化碳的“大气污染物”身份。同时,应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需要集合公众智慧来制定,政策制定和立法机关的认识不足以构建完善的制度,还需要公众广泛和深度参与来贯彻落实,应在政策制定之前明确公众参与的作用和价值,并在政策制定中促进公众广泛有效参与,在最终形成的政策中采纳公众合理建议。

(二)构建操作性强的碳污染防治立法和政策支持体系

温室气体控制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原则。对由于能源转型而产生的碳污染控制,必须依靠立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有效实施。而我国尚无专门针对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或规章,现有温室气体控制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无强制性、无执行标准、无执行程序的自愿执行层次。温室气体长期存在于环境中的特点决定了对温室气体的控制应有相当的前瞻性,主要是从政策、立法方面保证控制得以实施和持续,在技术方面保证控制的有效性。

我国应该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通过制定专门的碳污染防治立法或行政法规来治理碳污染。碳污染治理,不仅是中国履行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也会给我国发展清洁能源提供良好契机和动力、压力。我国可以从交通领域开始,建立机动车碳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确立机动车燃料效率标准,确立操作性强、可实施的政策体系扶持新能源机动车发展,尤其是形成与使用新能源机动车相配套服务设施的政策支持,降低机动车碳排放强度。同时,对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电厂制定碳污染防治法规,按照现有发电技术水平分类确定碳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排放削减技术。

(三)发展碳污染防治技术,形成产学研科技创新机制

篇9

关键词:低碳,碳排放,生态城市,可再生能源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提出

城市作为一个人工改造的生活环境其与纯自然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政治、经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生命有机体”。在近代社会数百年经济高速发展中,人们几乎完全漠视了环境。当我们的物质财富积累到相当的程度,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然千疮百孔。于是,生态城市被提上议事日程;环保、绿色、低碳成为各个国家、各座城市竞相追逐的桂冠。特别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不欢而散,《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的今天,对低碳城市、零碳城市的呼声可谓甚嚣尘上。应当说,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走到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十字路口的必然选择,而低碳是生态城市的应有之义。

2.中国城市生态水平、碳排放现状分析

继《欧洲绿色城市指数》《拉丁美洲绿色城市指数》之后,今年2月《亚洲绿色城市指数》。从一系列比较数据我们看出,中国城市的碳排放情况与发达地区的城市不同。在欧洲和北美,约一半的能源用于建筑物的供暖、通风、空调和楼宇照明,另一半的能源用于交通和工业;因此,减少碳排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减少能源需求和改变消费模式。在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用于工业生产,不到三分之一的能源用于建筑和交通;因此,减少碳排放的工作重点是减少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强度,但同时又要接受家庭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的事实。

最近几年,中国一直都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原因在于中国能源过渡依赖煤炭。1990年以来,中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低碳能源核电的比重则2000年以来才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水电的比重也不太高。因此,中国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以发电为例,中国平均燃煤发电量的比例为80%。而法国的核电占到全国电力结构的三分之二以上,还销售到其他国家;北欧电力结构则以水电为主,占七成以上。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中国目前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不可能将工业这一支柱缩减。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更不可能忽视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

3.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出路

目前,碳减排主要有3种技术选择:一是化石能源替代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实现减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

从资源上看,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气贫的国家。2007年底煤炭探明储量1145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3.5%,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3%和1.1%。由于煤炭储量相对丰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廉,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从能效上看,技术因素对降低碳排放的具有积极的重要影响。以钢材生产为例,中国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时候,生产一吨钢材需要1.3~1.4吨标煤,技术进步后需要不到0.7吨标煤。在发电技术方面,以前,发一度电需要煤400克以上;现在运用新技术后的水平只需要300克多一些,而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更是只要290克。但是,我们看到这种正面效应是有限的。

从碳汇上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为潜在贮量的44.3%,土壤的现有碳贮量为潜在贮量的90%,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贮存具有一定潜力。中国森林覆盖率低,生物量相对较低,全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较小,可能仅有美国的1/2到1/5。而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有限,以人工造林增加碳吸收,成本高,效益低,不具优势。

因此,中国的出路只有逐步脱离煤炭依赖型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的建设,提倡绿色出行、绿色照明。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经济支持。2007年《可再生能用中长期》规划出台,提出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0%,2020年到15%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才刚刚起步,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任重而道远。

4.总结

生态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并非朝夕之间即可一蹴而就。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有利于其正常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于软件支持。以往的很多东西都不能与生态城市这一体系相配合,相适应,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力,阻碍其建设;比如监管制度、服务理念等多方面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对发展方式和生活中相关的各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潮流。

篇10

【关键词】丹麦 能源政策 能源利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 绿色税制

【中图分类号】F11/X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丹麦能源行业的转型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为了应对不断推高的石油价格,转型的大背景是丹麦的经济改革正朝着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方向前进。丹麦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际关注,也激励着其他国家努力达成同样的目标。

本文采用将能源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视角,涵盖了电力、天然气、暖气供给等多个部门。正是由于能源各行业的相互合作,使得热电联产在丹麦得到了创造性运用,并被广泛地使用。

本文的研究时间维度较长,因为丹麦当前的能源政策是由政治程序决定的,将延续到2050年。能源生产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有着很长的周期。能源投资的安全持续性与高绩效性是决定投资者和电力生产商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丹麦的经验显示,绿色转型要求能源行业以自由市场为根基。

某些能源生产技术对社会有着不利影响,比如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造成农业、自然和建筑物的退化等。在规划未来能源系统时,我们比较了传统技术与替代技术的优劣势,全面考虑这两类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如,可再生能源技术几乎不会对社会有负面影响。

由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有着社会零负面影响的优势,便于合理利用。丹麦的经验证明,如果能源系统由大部分风能、生物能等高效可再生能源组成,可以保证能源供应的质量与安全。在过去的10年里,人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运用在心态上发生了转变。如今,我们已经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知识来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

从20世纪70年代起,提高能源使用率一直是丹麦能源计划的核心。经验证明,为家庭和工厂提供正确的经济激励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并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福利。

丹麦的能源行业以自由化与市场化为基石。通过正确的经济手段,激励家庭与工厂节能减排。比如,对化石燃料和特定污染燃料征税,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并能将筹集的税款用于奖励节能行为。同样,通过电力征税筹集得到的资金能够对可再生能源设施进行财政补贴,促使其迅速扩张,尤其是风能、生物能和热电联产。

丹麦长期能源战略:化石燃料将被全面替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丹麦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日益加重,到1973年,完全依靠进口石油作为能源。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使得中东对欧洲的石油供应大幅度减少,丹麦意识到严重依赖进口燃料和将石油作为唯一的能源会对整个社会带来潜在威胁。此后,丹麦的能源政策开始注重能源供应系统的安全性、环境的低污染性和社会的低成本性。

石油危机后,丹麦绿色转型的第一步集中在能源供应的多样化;第二步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注于能源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第三步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减少CO2的排放。这一系列强力政策的实施使得丹麦经济稳定、强劲,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CO2排放。丹麦最新的能源战略从2011年开始实施,力争在2050年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化石燃料,并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该战略于2012年3月经议会批准,实施周期从2011年到2020年。

2012年丹麦经济规模是1975年的两倍,相对于1990年经济总量增加了38%,CO2排放量减少了28%,能源消耗量基本保持不变。丹麦成功地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这归功于三个原因,分别是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节能。

与其他欧盟国家和OECD国家相比,丹麦对于能源使用的效率最高,单位能源生产过程中CO2排放量也是最高的。在减少进口能源依赖与CO2排放方面,丹麦做得相当成功。自1980年来,丹麦经济增长了70%,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也在减少,这种趋势也出现在其他国家,但丹麦在OECD国家中做得最好。

此外,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也使丹麦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2013年,可再生能源占到丹麦全部能源消费的25%左右。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障了能源供给安全,有利于丹麦实现其气候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2011年丹麦最新的长期能源战略,到2035年风能至少构成50%的能源消费,化石燃料将被全面替代,对于运输业化石燃料的替代可能推迟到2050年。

从国际视角而言,目前丹麦的能源强度①是欧盟最低的,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其他欧洲主要国家的能源强度如图2所示。

除能源强度,丹麦的CO2强度②也远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CO2强度。

丹麦能源发展政策的时间表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丹麦能源政策集中在增加国内能源生产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两个方面,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石油价格冲击。1990年后,丹麦能源政策转向低碳化发展,以此减少CO2排放量。总的来说,丹麦能源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丹麦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由此,丹麦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遭受的经济打击远重于其他OECD国家。因此,提高能源供给安全成为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丹麦开始独立的石油与天然气生产,成功地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在1998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建立起了全国性的天然气传输与分配制度,国内生产的天然气主要为家庭和工业供热,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电力生产和热电联产提供能源。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能源消耗总量,例如,在主要城市扩张供热系统。支持可再生能源,补贴风力发电机,通过法律法规对当地所有权进行保护,确保风力发电机的建设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丹麦选择可再生能源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不打算建造核电站。

第一个能源计划可以追溯到1976年,在1979年相继出台了供电、供热、供气等规章制度。投资风力发电可以获得30%的成本补贴,这一政策在1989年被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取代。

第二个能源计划从1981年开始,丹麦政府在1985年决定暂停核能,并与电力生产商达成协议,提高风力发电额外生产能力。

电力供应法案在1989年进行了修订,最主要的变化是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不再建设燃煤发电厂。1992年提出对能源消费征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环保税建设,包括对SO2、CO2和氮氧化物征税。

第三个能源计划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首次将减少CO2排放作为计划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开始关注CO2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丹麦以前的政策以能源供给安全为主要目标,引入燃煤发电,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伴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担忧的日益增长,丹麦在欧盟甚至在国际上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支持者和政策执行者。从1990年开始,丹麦不再增加燃煤发电厂,对已有的燃煤发电厂进行升级。煤炭仍然是国内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但煤炭消耗量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要减少60%。

丹麦从两个方面进行经济的低碳化,一是提高热电联产工厂的生产率,二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碳税、碳排放配额、环保税、上网电价补贴、研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风能行业支持。节能建筑和能源高效利用是丹麦能源战略实施的又一个基石。许多小型分散的供热工厂整合为热电联产工厂,大大提高了能源供给效率。

2001~2011年这一阶段,丹麦的能源行业面向市场化改革。电力市场与天然气市场更加自由化,在电力生产与贸易中引入竞争。丹麦同时成为北欧电力股票交易市场的一员,电价维持着动态波动。

2001年初期,新一届政府改变能源政策,风力发电计划被搁置。但是,由于欧洲进口天然气依赖俄罗斯,具有潜在政治风险,丹麦的天然气资源也面临枯竭的严峻危机,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丹麦更加关注可再生能源,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因此,在2006年,风力发电计划再次被提上议程。

与此同时,欧盟与丹麦日益重视能源政策中市场的作用。比如,欧洲碳排放交易配额制度得以建立。丹麦也以市场为导向,着手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系统。

2011年以来,丹麦政府和议会对低碳化发展更加重视,于2011年11月制定了最新能源战略。能源战略基础来自于丹麦气候委员会对实施替代化石燃料策略的一个全面的两年研究。能源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要在2050年全面替代化石燃料,在2020年完成对海上和陆上风力发电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并与瑞典、挪威、德国、荷兰建立更紧密的风力发电联系。在2020年,风能使用要从目前的25%提高到50%,并相应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目前的能源政策在丹麦议会获得了广泛的政治共识。

丹麦能源发展计划

丹麦能源计划有着相互合作的悠久传统。公共事业部门(如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市政当局和中央政府相互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因此,能源计划的实施是各方共同的责任,通过共同努力提高了计划实施效率。

供暖计划。丹麦的供暖计划始于1979年,该计划在能源部门中引入测算模型。具体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实施。为确保大规模投资的经济效益,供暖系统分为区域供暖与个人天然气供暖等。

丹麦供暖计划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方政府有义务报告本地的暖气需求量、供暖方式以及能源消耗量,并对本地区的供暖方式进行评估。地方议会再根据相关数据对区域供暖方式进行总结。第二阶段,地方当局对未来供暖计划准备草案,明确供暖区域,优先考虑何种供暖方式,并规划供暖设施位置。市政当局划定各自的供暖区域,供暖系统和地方天然气供应系统的建立、扩张、变更都要服从于市政当局的供暖计划。

供暖系统需要进行全面规划,考虑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这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由于地方当局缺少能源专家,中央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持、燃料价格预测、投资评估方法来支持地方政府。

在创立丹麦区域供暖系统与天然气网络的过程中,供暖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天然气供暖还未出现,到1990年,其所占比例就超过了10%,区域供暖占40%左右的比例。通过清晰明确的政治决议,丹麦各级政府通力合作,供暖系统转变取得成功,有效降低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丹麦的供暖计划被视为解决20世纪70年代石油供应危机的有效案例。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丹麦的供暖计划已初步实施完成,只需要对具体的供暖项目进行调整和规划。新的区域供暖项目必须取得市政当局的批准,批准标准包括成本效益、项目技术和环境外部性。

风力发电计划。风力涡轮机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1980年后风力发电的发展势头加快。1989年后,丹麦电力供应法案规定,电力供应商必须从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热电联产工厂购买电力,这种方式促使了更多资金流向能源投资。

法律保护私有产权是丹麦风能产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风能涡轮机由地方当局建立,由于所有权的限制,并未获得大规模发展。1998年,该行业进行自由化改革,所有权模式发生改变。所有权的限制被取消,个人拥有的涡轮机数量不再被限制。经过一系列收购,公共参与减少,不再是地方当局才拥有涡轮机的所有权,无论是谁都可拥有所有权。为了平衡地方利益,涡轮机所有者需要将风力发电的20%提供给地方。

分散的能源计划。新的能源计划正在实施。在地方层面,希望发展绿色城市,进行低碳排放或者零排放。该计划侧重于长期实施,因此,地方政府、能源公共事业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至关重要。计划的核心同样是区域集中供暖系统,提高生物能与太阳能的使用,税收减免支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

在减少丹麦对石油的依赖方面,热电联产与区域供暖发挥了重要作用。集成发电和区域供暖不仅提高了热效率,还使得电力供给更加灵活。因此,区域供暖可以成为风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供暖与热电联产。区域供暖早期投资使得燃料供给从石油转向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同样,区域供暖也为热电联产提供了有效的基础设施。

热电联产能够有效提高能源效率,为丹麦的绿色转型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热电联产在生产效率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源生产方式,有着90%以上的节能效率。

热电联产的高效率使得丹麦减少了11%的能源消耗,每年减少四百万吨的CO2排放量。

丹麦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区域供暖不断发展,比如要求建筑物供暖系统必须与天然气传输网络接通,禁止私自采取电力供暖。

出于对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丹麦提高了对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的使用,规划了一系列环保税,并对热电联产进行补助。目前,50%的暖气生产利用的是可再生能源。

区域供暖与热电联产的发展使得地方出现大量的小型电力暖气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大部分是当地消费者或者市政当局。

图6显示了热电联产在电力暖气生产中所占比例。热电联产在区域暖气生产中所占比例从60%左右提高到接近80%,在电力生产中从40%提高到80%,这两个比例的增长趋势保证了丹麦能源效率的提高。

除了生产更多高效能源,丹麦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最终用户――家庭、服务业、工业的能源使用效率。1980年以来,能源使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一系列提高能源生产效率的措施也被采纳。

与能源、环保相关的税收比较高,促使家庭、工业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强制性制定建筑物的用能标准和电器使用标准,通过公共活动来影响家庭节能意识,并与工业企业达成节能环保的协议。

丹麦建筑规章要求所有新建筑采取节能措施,以此降低能源消耗。为了合理避税,能源密集型工业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究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方面,可以减免一部分碳税。

环保和能源税收

为了减少能源过度使用、CO2与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丹麦设计了绿色税制结构,包括碳税、二氧化硫税、氮氧化物税。

绿色能源税。针对所有化石燃料征收。

碳税。1992年,丹麦国会决定,每排放一吨CO2征收22欧元碳税,目的是减少CO2的排放并鼓励低碳经济。CO2的排放量与化石燃料的使用种类息息相关,比如,煤炭中就含有高成分的CO2,而天然气所含CO2就相对较少。碳税只针对非商业部门和交通运输行业征收,这两个部门都未参与到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中。

二氧化硫税与氮氧化物税。二氧化硫税根据二氧化硫排放量或者燃料里面硫含量进行征收。氮氧化物税根据工业企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进行征收。

丹麦对家庭消耗的能源品征收的税在欧盟里是最高的。丹麦每个家庭平均将8%的收入花在能源品消费方面,花销比例在欧盟里排在第十位。工业用电价格在欧盟里排第十六位,接近欧盟的平均水平,天然气价格在欧盟里排第二位。

通过引入环保税,配合环境规制高标准,丹麦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支持低硫燃料的发展,鼓励发电厂和工业企业引进排放清洁烟雾的设备。

环保税使得能源价格含有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虽然在过去的20年里,能源消耗量在不断波动,但在长期趋势中保持下降水平。

从1990年到2005年,根据气候变化调整的能量消耗量一直稳定在800到900千兆焦耳之间,到2012年能源消耗量下降至785千兆焦耳。2005年到2008年,政府把节能当成主要工作进行推广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2012年通过的丹麦能源协议预计,到2020年能源消耗将减少到750千兆焦耳。这个目标能够通过向家庭和工业提供支持以及改进现有的丹麦建筑物来实现。

对电力产品征税是可再生能源融资的重要手段。税收由输电系统运营商代征,用来支持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

可再生能源

2012年,丹麦可再生能源消费占25%的比例,成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国家。根据最新的丹麦能源战略,丹麦预期在2020年达到可再生能源消耗占全部能源消耗的38%,其中51%的电力生产来自风能的目标。

目前,在某些月份中,丹麦50%的电力生产来自风能。在某些时候,风力发电不仅能够100%满足丹麦人的消耗,还有额外的一部分出口到了德国、瑞典、挪威。

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由生物能(稻草、木材)和风能组成,也包括废弃物、沼气、太阳能、地热能和热泵。2012年电力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占43%。其中,可再生能源最大的一部分(30%)来自风能。目前,风涡轮的电容是4800兆瓦,其中1250兆瓦来自海上风力发电,发电总量是14150兆瓦。这归功于丹麦支持风能发展的政策:补贴和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发支持。

可再生能源保证了能源供应安全,是丹麦为实现2050年替代化石燃料的目标而实施的重要战略部署。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同样有助于丹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可再生能源的融资依靠“公共服务责任”(PSO)。PSO是对所有电力消费者所征的一种税。目前的税率大约是0.20丹麦克朗/每千瓦时(相当于0.22元每千瓦时)。征收的税款用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分析显示,与传统能源生产相比,丹麦引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相对较高。然而,随着化石燃料的成本逐渐增加,可再生能源与常规化石燃料(比如煤炭)相比,更具竞争力。最新的数据分析证实,在丹麦,陆上风力发电系统是目前成本最低的能源生产技术。

可再生能源高比例要求和对未来雄心勃勃的目标给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短期内,丹麦超过50%的电力生产来自于风能。丹麦与其他北欧国家有很深的联系,因此在风力很强时所生产的多余电力能够输出到了其他国家,在风力较弱的时候则引入水力发电。这种相互联系确保了北欧国家之间的能源互补,共同获益。

1999年以来,丹麦加入到北欧电力系统,该系统旨在交换北欧国家的电力。丹麦的电力价格由以小时计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是由可接受的最高供应报价决定,通常最高供应报价为发电厂的边际成本。

风能及太阳能的低边际成本能够降低电力的市场价格,使得高成本的生产商不得不提高效率。电力市场体制迫切需要改革,从而维持安全的电力系统。因此,丹麦政府组织了一定数量的试点项目,用于调查未来能源市场怎样才能达到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最有效运作,以及电力、供暖和运输部门如何在未来进行更有效的互动。

研究与发展。新技术和体系的研发与测试结果奠定了丹麦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领域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能源领域的研发工作上,丹麦已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

自2010年以来,丹麦政府通过开展能源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支持能源领域的研发,为研发成果商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CO2排放。得益于能源消耗趋于稳定,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丹麦的CO2排放量③自1990年来减少了28%。2012年以来的历史数据显示,丹麦CO2实际排放量为4000万吨,调整后的排放量为4400万吨。

如前所述,丹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50年替代化石燃料。与此同时,丹麦将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便与欧盟标准相一致。因此,为了符合控制全球变暖在2摄氏度内的国际协定,2050年的CO2排放量必须限制在1990年排放量的85%~90%。

丹麦经验

从1980年开始,丹麦达到了福利社会水平,且保证了经济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丹麦的能源消耗并没有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也已经减少。

随着新技术的引入,政治和商业对能源效率的持续关注已经使得丹麦企业快速发展,并获得了关于新能源技术解决方案的有价值经验。例如,在风力涡轮机领域,丹麦以30%的市场份额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2013年,丹麦能源技术出口额增长到680亿丹麦克朗,其中有380亿丹麦克朗来自绿色能源技术。从1995年起,能源技术的出口已增长3倍多,目前占出口总额的11%。

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对话,丹麦不仅出口硬件,还交流关于能源和气候策略的知识。获益的国家包括中国、南非、乌克兰和墨西哥。丹麦的能源技术独具特色,在国际上有很高的需求。丹麦在有关管制、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能源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本文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楠、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卢洪友译校)

注释

能源强度是能源生产量与实际GDP的比值。

CO2强度是CO2排放量与实际GDP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