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篇1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与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该阶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发展与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与智慧课堂教学均是新课程改革下,我国基础教育做出的创新。通过我国部分学校的实践与应用发现,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被肯定。基于此,以小学数学课程为切入点,对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课堂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网络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随着智慧课堂教学理论的提出,备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作为新时代下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被全国多所中小学院校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实践证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科学的、合理的。传统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学重视知识结构的硬性灌输,没有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行强化引导,进而使得部分小学生在进入初高中教学体系中,难以适应知识难度的增强。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与其相融合,能够充分实现个性化协同与智能化活动。

一、智慧课堂概述

“智慧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进行学习,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质上,智慧课堂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思考点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课堂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创新性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让教育与时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全面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学校,其各自的工作与职能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充分说明了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学习空间旨在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空间与学习进行融合。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发散性的学科,正如前文所述,其在各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尤其是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部分,都需要人的转化性思维与三维立体空间思维的融入。由于每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在统一的学习进度下,就难以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最优化。网络学习空间设想的提出,对数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项大胆的创新。它能够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实物教学进行整合,进而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来明确其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部分学校实施网络学习空间的数学教学以来,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虽然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其亦存在着部分问题有待解决。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计问题

第一,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没有摆脱传统数学教学的思维模式。让教学流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表面形式,实际上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让网络学习空间的价值与教学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对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与结构进行重组,进而让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价值得以最大发挥。然而,现阶段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活动的需求与重新组合十分匮乏,进而影响了网络学习空间的效用发挥;第三,网络学习空间将课堂的教学模式从交流型教学向空间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但课堂中师生交流的减少,势必会将答疑环节时间缩短,让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问题

教学设计中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过程考虑的再周全,也难免会在具体的实施中出现各种问题。第一,如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进行小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中,教师只是将圆的图形和公式搬到荧幕上,然后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讲解,这样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宗旨是不符的,即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第二,在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模式中,教学的各个活动没有充分对新媒体进行利用,使很多的教学用具形同虚设,让教学资源的使用呈现单一化形式,没有做到资源的集合与配给的优化;第三,作为技术化为依托的教学方式,教学器材有很多是电子科技产品,在应用的过程中甚至会因一点点操作的失误而导致故障的出现,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对教学的进度和整节课堂的教学质量都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解决智慧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学问题中的有效路径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学为了能够达到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教育。鉴于现阶段小学网络学习空间教学中的问题,就必须要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智慧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在智慧课堂中完善教学设计

网络学习空间是现阶段教学领域正逐渐推崇的教学手段,因其与技术化、信息化的融合,逐渐被广大学校所青睐,逐渐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然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不能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盲目地引进,必须要注重运用的实践性,通过实践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教师不能仅为了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空间教学的转变,学生们在长时间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中,若不能亲自动手将数学公式进行实践性推导,依然会形成知识点的迷惑性。在讲课的过程中,注重对各个公式的理论的进行讲解,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木制或纸制的平行四边形给学生分发下去,让学生根据手中拿的模型与教学所讲的理论进行结合,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使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二)在智慧课堂中完善教学实施

在智慧课堂中,完善教学实施的有效路径在于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在于发现,所以,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保证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对其教学的问题进行挖掘。在进行网络学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其他教师进行旁听,通过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修改意见来找出自身的不足,进而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实现智慧课堂追求完善发展的目标。例如,由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室空间往往比较空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注意到各个同学的动态,有些学生经过多次举手没有被教师发现,便容易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旁听的教师可以及时对授课老师进行提醒,进而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亦十分重要,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他们提出来的教学意见更具有代表性。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以此来对自身的教学做出整改和规划,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模式不断兴起,不仅能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限制,更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其现阶段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待解决。为此,就要利用智慧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地整改,进而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谢茂森,张家录,钟嘉鸣.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03):75-83.

[2]王慧.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7-93.

[3]周献珍.服务于职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施[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8):74-75.

篇2

一、注重师生对话,强调学生参与

例如,美国版与中国版《灰姑娘》课文讲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采用对话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美国中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对知识的发现

例如,参观加州海洋馆时,指导老师先让学员站成一个圆圈,然后把太阳、草以及各种海洋生物图片分发给学员,每个人角色扮演,最后拿出一根绳子,要求大家根据自然界中谁吃谁、谁被谁吃的关系相互联系起来,非常轻松地讲清楚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渗透,注重学科联动

例如,学习复合型课――烹饪: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的选料、配料、烹制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列出该食品的营养成分,然后装在自制的食品包装袋里,包装袋上要有规范的说明性文字,集烹饪、化学、手工、语文学科知识为一体。

四、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欢迎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与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明确提出培养“善于提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支持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等。

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资讯技术获取大量信息的能力

美国优越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让人叹为观止。各种类别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水族馆、纪念碑(堂)、主题公园等,随时对中小学生开放。

六、鼓励学生获得成功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策略

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计都应为这一主体服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

一、改变理念,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习惯是老师教学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教,学生被学。课改后的教学理念则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方向决定出路,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理念密切相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只有教师的理念真正转变了,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才能完成课堂的高效和教学目标。

“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语)。学生都喜欢在愉快的情况下快乐学习,都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都渴望老师是朋友。从这一情感点出发,就要求教育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爱护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真诚礼貌性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知道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课堂学习中的一员,更是学习的主人,于是就会自主地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讨论会更激烈。只有学生主体学习情感投入了,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激情的涌动和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完成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学生的兴趣,推助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学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老师所教的东西,要让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主体学习激情自然高涨,积极学习的情绪自然而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推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播放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美丽的画面,用特写镜头突出客家民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的特点,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急于了解客家民居,萌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傣家竹楼时,我这样设计: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都想表现一番,展示自己的主体能力。

三、灵活方法,引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教学方法灵活与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关键的作用。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主体?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着眼全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上审视课文,审视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教材,精心地教学,灵活运用教材,联系生活,从不同兴趣点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既要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又要让学生感受到维吾尔人豪气乐观(豁达乐观)、酷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从不同渠道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族特点。

四、教会学习,教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老师如何激趣,不如学生自己来趣、把握方法。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教学生怎样在学习中感觉乐趣,引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做到把书读“活”。如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因为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有不同含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的还可以用近义词理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到了学习的方法,以后学生遇到不会理解的词语,也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语的意思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以求完善自身教学。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篇4

【摘要】小学英语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英语课正以其生动活泼、大胆创新的内涵深入学生内心。如此开放性和自主性发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和复杂。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阵地,它能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到张扬,人格得以完善,生命得以饱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在课堂中通过创新方法来展示智慧教育,其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因此,如何构建小学英语智慧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高效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标;课堂;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33-01

高效性—构建小学英语智慧课堂的目标

高效性是智慧课堂的生命力所在,是智慧课堂内在的也是自觉的追求。“高效”的本质就是确保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圆满实现教学目标。说得更加平实一点,就是学生能当堂学、当堂会;教师能保落实、减负担。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如何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使35分钟的课堂教学保质保量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原有的教学起点上,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起点。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中的一切都可能瞬息万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学起点绝非是静止的,它应该是动态的,是预设中的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堂突况,适当、灵活地调整现实起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虽然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点切入教学,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会不断形成多种课堂教学的“新起点”,从而使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对此教师应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根据课堂上表现出的现实起点作随机调整,这样的调整正是出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动态把握。例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就为我们把握教学起点提供了真实的“现场第一手资料”。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些信息,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让这些错误成为教学的新起点,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以学生的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出错误所在。同时在整个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分析判断,比如观察学生对于学习难度的反应,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反应、学习心态等,结合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转化为掌握新知的背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教学起点,以适应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促成所有学生在现有起点上的生成与发展。

创造性—构建小学英语智慧课堂的追求

创造性是智慧课堂的内核,是智慧课堂应有的也是根本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智慧课堂的建构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应有要义,否则“智慧”就无从谈起。那么怎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关键是要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创造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人本化—构建小学英语智慧课堂的旨归

人本化即“以人为本”,这是智慧课堂的灵魂,是智慧课堂最高的境界。智慧课堂是以关注人、适应人、发展人为本,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人的本质出发,通过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使师生“教学相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教师只要面对学生—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必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就需要真诚和坦诚。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将他们看作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与合作者,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还学生以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课堂学习的主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就要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明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健全人格和培养高尚情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标准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许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和自己积极进行对话,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表面看学生好像有说话的权利了,实际上教师极少去关注对话的意义: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只是进行语言知识的交流,只有一问一答,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没有话轮的展开。

总之,关注智慧课堂因素不尽如此,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等待、一句委婉的暗示、一次有意的搁浅…每一个细节的设计,每一处课堂意外的捕捉,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这都是教师构建智慧课堂的体现,教师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催生着学生的智慧,用学生的智慧彰显着教师的智慧,使课堂这首师生协奏曲,不断流淌出动人的旋律,绽放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这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二、值得肯定的方面

(一)、课堂教学

1、各科教学策略得到了有效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能按市教研室下发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设计教案,各个环节内容充实,安排合理,体现到位。能灵活使用教学策略,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注重教学情景的应用

老师们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有的直接运用课本上的情景,有的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切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如河阳中心校的刘芳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拿出四个香蕉(卡片),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再拿出两个苹果(卡片),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又拿出一个西瓜(卡片),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怎么分?很自然的导出本节学习内容。

3、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在听课过程中,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加以整合,基本上自己能总结出所学内容,师生的双边活动很好。“满堂灌”现象基本上没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展开教学,老师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等形式,加以思考和提炼,形成结论。如:界湖镇刘德娟老师在讲《比的应用》时,先从平均分开始,转化到按人数分,再给学生50根小棒具体分,最后转化到一个大数180个桔子,上升到理论。整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先感知分的方法,再探究安比例分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5、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不再流于形式。在听课中发现,小组讨论时分工明确、讨论热烈、汇报有序,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已注重小组合作的运用与探索。

6、评价形式多样化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已不再单纯的口头表示,而是通过鼓掌、握手、奖智慧星、智取智慧果等形式,给予学生肯定,除学习方面外,在常规教育、学习习惯、表现能力等方面也进行了多元评价。如湖头的白发红老师做的就很好。

7、各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设较全,课堂教学效果好。所有学校中心小学都配备了专职音体美教师,大多数教师专业素质较高,教学中能够落实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多样,准确到位,注重对学生的常规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技能得到培养。马牧池小学体育教师执教的一堂课,教师收放自如,学生在课堂上状态积极,井然有序,可以看出平常常规训练到位。依汶小学老师的美术课也体现了这一点。

8、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能灵活使用教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达成度高。大庄李文文的的一节品生课就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常规检查

1、备课

各校都有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试卷分析(试卷备课)。个人备课有简案、祥案、书头备课、电子稿备课等几种形式。

(1)、集体备课:有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有计划、有安排。项目全。单元备课有时间、地点、主备人。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等。课时备课也有主备人。能够体现集体智慧,实现智慧共享。做得比较好的单位有:依汶中心小学、双堠中心小学。其中依汶中心小学的实用性、操作性最强。

(2)、试卷备课:各校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总结,每一处学校都有试卷分析,每一单元围绕学生做题情况、试卷情况、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注重了补偿性练习的备课,每一单元都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

(3)、个人备课

①课时数足,绝大部分教师备课进度均达到或超过教研室规定的教学进度。

篇6

在语文教学中追寻和谐性,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理念,它关注的是人性,是学生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与知识课堂相比,和谐课堂更正视生命的存在,提倡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通过对话与交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对语文课和谐课堂的追寻,笔者的认识与实践如下:

一、激励学生是和谐课堂的要务

和谐课堂,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平等交往、相互促进而发展的构成部分,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往活动,既生成知识,又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得教育主体的心灵得到了健全,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可以设想:如果一堂课主要是语文教师在讲,把课文分析得很透彻,很有系统性,头头是道,而学生只是听,被动参与其中,少有兴趣,师生关系单一、僵化,主要体现为一种“授--受”关系,这样的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语文学科技能吗?再设想: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讲授精炼,有限地占用时间,把课堂让位于学生,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书写,学习兴趣浓厚,兴致高,愉快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中去,师生教学关系和谐,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我们追寻的吗?

和谐的形式应该是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是活泼的而不是呆板的,这是激励学生潜能的要务。

课前,教学形式应该依生而定,依学而教,不是教师的主观能动,而是依学情定教情,依教情落形式。教学的形式很多有谈话、参观、表演、实验等。单就一节课而言,有时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但如何进行设计还需依内容,依学生爱好而定。

二、学生活动是和谐课堂的基本

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而人是能够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生命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实现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生生之间互动影响、相互促进,达到主体间情感的共鸣。在真正有效的活动交往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是真切的。

学生活动是和谐教学过程的基本方式,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思维求异的自主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交互,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获得的结论哪怕是不正确的,这个活动参与过程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活动中,学生在自主动脑、动手,积极认知,思考比较,在进行着情境体验,激动着,参与着,反思着,成长着。给学生一个活动参与的机会,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和谐教育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赵州桥》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或“设计”自己理想的桥,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这里面就用了讨论、交流、演示、绘图等形式。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形式学生一定会喜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会很全面,从而促进课堂的和谐。

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三、理性智慧是和谐课堂的“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理性智慧的增长也是呈螺旋上升的,因此,具有和谐性的课堂应该有着较多的教学生成。

在和谐课堂中,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立体画面。期间会出现很多的碰撞点,交融点和衔接点,也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和谐课堂是一个动态课堂,它时刻在发展着,变化着,即使教师课前准备的再充分,也难以预想到课堂实施中即将出现的情况。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在变化,知识发生发展的线索在变化,课堂的立体结构也在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

因此,重视教学生成,注重认知历程,张扬个性,讲求效率而又崇尚民主的和谐课堂,也是注重策略、关注细节、展现技巧和灵活机智的智慧课堂。

课堂需要教学生成。教师的理性与智慧充分体现在因学生而变,应环境而变,因学情而变的动态管理与实施之中,必须注入理性与智慧于动态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和谐,才能关注到人性发展与个体性格品质的若干差异,和谐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生命课堂展示的是教学互动的智慧,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与情感的领悟,也可以看到教师驾驭课堂的魅力与胆略,这一工程就充满着和谐性。

四、和谐互助是和谐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

教师不仅对各大环节进行研究,还针对各环节的操作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保证实施效果。比如“激励点评、能力提升”环节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所有同学,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大方,点评时应该注重对题目思路与方法的分析,明确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先讲解,积极质疑、追问、解答,,教师后点拨、纠正、补充。

和谐互助的教学策略,是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课堂上互助,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最终实现共进、合作、双赢。“和谐互助”课堂上的互助学习,充分彰显了合作精神的魅力。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的相互影响。因此,和谐互助的课堂要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

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学习为主,“以讲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成为学生互助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性格品质要有充分的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进行粗线条的大致分类。在“和谐互助”的课堂中,学习小组实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而稳定下来。同时,教师也要适应这样的课堂形式,每个班级可由班主任负责,协调任课教师,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小组进行微调。

语文课对“学习小组效能”的评价,应该采取“捆绑式”评价,即制定“小组总体情况”的积分方法,在学习成绩和班级常规两方面将一个小组的学生作为同一个单位进行共同考核。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动学生的力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篇7

一、概念的辨析

(一)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的全称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方法的形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所谓“生成”,就是“形成”“达成”。“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就是在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中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课堂教学所做的预设,它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的分析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

(三)动态生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叶澜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内容基本不变,教学重点基本不变,教学策略基本不变,教学流程基本不变。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老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二、关系的处理

(一)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教学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使教学设计尽可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课堂变化的因应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能根据复杂的课堂动态,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重点,变换教学策略和调整教学过程。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老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教育规律是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只能使教学事倍功半。比如同是寓言教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寓意主要是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而不必进行理性的分析概括;中年级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寓意的感知,就可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稍做少许的分析;到了高年级,寓言教学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训练概括能力,理性地认识寓意,而不仅仅是感性的认识。其次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关注课堂生成的时候,要发挥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侧重人文的生成或工具性的生成,或把两者割裂开来的生成都是不可取的。再次是课堂教学特有的规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而不是只有接受学习或只有探究。

(二)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在有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讨论中,一味强调课堂的生成是不可知的观点未必可取,它可能导致对教学设计的漠视。从认识论的观点来说,课堂生成是可知的,因为有规律可寻。语文新课程的课堂动态生成,要朝着促进语文素养的的形成发展,要在读书、思考、想象、体验和练习等语文实践中形成。认为课堂生成是可知的,才会自觉地“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又必须承认课堂生成是不可知的,老师不是算命先生,无法预知课堂生成的细节。承认课堂生成的不可知,就会有意识地培养教育智慧,用教学机智去解决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

(三)理想状态与意外因素之间的关系

课堂生成的理想状态,就是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保证,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意外因素指的是不在老师预设之内的课堂上发生的因素。有课堂环境的意外因素,比如,一只小鸟或一只蝴蝶什么的飞进教室,引起课堂的骚动。也有来自学生认识活动的意外因素,或者是明显低于多数学生认识水平的发问,或者是明显高于多数学生认识水平的质疑,或者是不明原因的学生的怪问。

预设内生成想教学的理想状态,在对发生的意外以教学机智略做处理后,仍然按预设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策略如鱼得水。

预设外生成性教学的理想状态,会因无法预约的意外而精彩。

预设之外的意外因素,我们不必都把它作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也不必刻意追求无法预约的精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不要因之而轻易改变。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四)主体信息和多元信息之间的关系

一是文本的信息,有主体信息也有多元信息,表达文章主旨的信息是主体信息,其他的文化因素是多元信息。二是课堂的信息,围绕文本主旨解读的信息是主体信息,用各自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去丰富解读是多元信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佛雷特”。“哈佛雷特”就是主体信息,“一千个”就是多元信息。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体“哈佛雷特”,然后才是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假如热衷于“一千个”,学生的基本的语文能力----概括能力将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实践的操作

要为有效生成做好设计,使每次的生成都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要有意义

《透视课堂》一书特别强调有意义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为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并在发展和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让教学目标看得见。”

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这是由新课程所决定的,更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定位准确的。课程标准只是制定了学段的教学目标,把学段教学目标作为每课的教学目标是笼统的、模糊的,是不好把握的。因此,还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每课课文的特点和体现在思考?练习(或“练习”)中的导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方便落实。在教学目标中要写清楚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荷花》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学习,学生能读准12个生字的读音,并能正确听写。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程度行为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独特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行为

感受。

(二)教学内容要寻找生长点

一是从文本寻找三维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时代精神、人生智慧、人生价值的感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如,识字与识字方法,词句的感悟与积累,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概括的方法等。特别是要寻找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的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如,《她是我的朋友》,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就是语文素养动态生成的的最佳结合点,运用质疑、朗读的方法去感悟,体现的是方法,能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句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的意思,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感悟到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到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可靠的生长点。生长点在文本中的位置,可能是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如用语看似矛盾处,用词造句反复处等),遣词造句准确精妙处,空白省略展开想像处等。

二是从课内与课外结合方面去寻找生长点;如,课文背景的补充,与课文同题材不同思想的文章的比较,或与课文同思想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法的比较等。

三从师生的教学相长去寻找生长点,老师与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意思,可以相互从中得到启发,丰富对文本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抓住生成点达到生成的办法也应是实践,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领会情感,在思考想象中领悟语言的内涵,在比较揣摩中欣赏语言的神韵,在熟读背诵中积淀语言的材料,在读写结合中完成语言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4、教学策略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老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培育语文素养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倾听 课堂教学 倾听习惯培养 倾听有效策略提高

        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有了新的诠释。新的课程改革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育者们也都在不断地更新教育理论,使现在的英语课堂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了教学最终效果,课堂显得更加热闹。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潜在危机。学生成为课堂的演讲者,不断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却忽视了倾听其他人的心声,也使自己失去了与其他人心灵交汇的机会,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失去了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机会。所以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必须懂得倾听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 倾听在“召唤”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确实动了起来,改变了原有被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内在本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倾听提出要求,也没有重视倾听行为的指导,暗传给学生重视发言而忽视倾听的习惯。而学生们在课堂中,自我中心化思维强烈,急切地表现自己,总把自己的思想摆在第一位,总是忽视其他同学的想法,也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心中只有个人意识,总希望课堂成为他自我展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此时倾听在“召唤”我们,课堂教学离不开倾听。同学们的汇报、交流、展示,还有教师的指导,都需要有效的倾听参与活动。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产生情感共鸣的平台,从而使课堂教学最优化,这也正是课堂教学魅力之所在。

        二、提高课堂教学倾听的有效策略

        1、倾听要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学倾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并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发言。倾听的基点就是要尊重学生话语的权利,认真听取学生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看法,相信学生的每种声音。所以要创设师生平等的意识,认真倾听再反思。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方式,以期待的目光传递给学生积极的信息,给学生积极思考的力量及展现自我的信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倾听的有效性。

        2、为倾听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教师要做好倾听的榜样,于无痕的示范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要在倾听中觉察出学生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对每种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并要及时鼓励那些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师生要相互欣赏、相互倾听,只有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设计倾听的斑斓舞台

        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教会学生倾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尽量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各种情境中轻松学习。例如:每节课前设计几分钟的两人小对话,或一人讲故事等活动,吸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灵感、获得真知。要让倾听成为学生们相互交流、施展自我素质的舞台,从而感悟倾听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4、耐心等待,展示倾听的智慧

        学生的声音如同花开的声音,需要耐心等待。没有耐心的倾听就不可能有慧心去发现一颗颗独特、鲜明、美丽的心。因此,耐心等待是教学倾听的智慧。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智慧地等待,或者学生需要时间思考问题、组织语言,一旦出现言语结巴,说错时,沉默时,教师都要耐心等待,不能打断学生的思考,要给学生足够的期待和信任,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相信学生也会带给你惊喜。所以要保持一份耐心,展示倾听的智慧,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去了解倾听的内在意义,更注重倾听习惯的培养,尤其要提高课堂教学倾听的有效策略,这也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教学之所需。课堂教与学倾听策略的实施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我们的课堂要重视师生间倾听的投入,让倾听为师生架起情感交融的桥梁,使师生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师生共同演绎教学与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篇9

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响应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倡议,我们在认真学习《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习资料选编”》(市教研室编)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本次改革的内涵和理念,扎实落实我市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措施,并结合我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把我校已有的“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发展成了目前适合我校政史地学科教学特点的“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并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学生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这一内在的根据而不起作用。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为此,我们在原有“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教育发展”理论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发展起来一套“三案五环・合作成长”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

“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的“三案”是指“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训练案”;“五环”是指“明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达标检测”五个学习环节。在具体的操作中“三案五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三案”针对老师,“五环”主对学生,目的是创设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成长共同体”,培育班级民主和谐的教学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的具体操作中,首先是“规范常式”,其次是“创新变式”,最终达到“教无定法”的教学境界。在这种教学策略下,必须基于“和乐”教学,努力实现“五个追求”:一是追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二是追求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三是追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四是追求课堂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五是追求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感悟、共同成长的地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一起探索、彼此尊重、相互启迪,共同完成对自我的发现和超越,实现构建“和乐”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要求

1.认真科学地研编“三案”,这是构建“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成功的必要前提。“三案”是对教师传统备课的又一次升华,是“导学案”的升级版,它包括“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下练习案”三部分,它既是一份学生的预习案,也是一份学生的课堂探究案,还是学生的课堂、课下“作业”,更是课堂上教师的“导演稿”、学生的“表演稿”。“三案”质量的高低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课堂进度的快慢。因此,能否成功研编一份高质量的“三案”,决定能否成功的上好高质高效的“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像过去那样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怎样组织课堂上,而要放在怎样科学编研“三案”上,只要把“三案”编研的科学合理,课堂根本无需老师“驾驭”,而是水到渠成!

2.科学掌控“五环”中的活动和交流,这是“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成功的关键。这部分板块是一节课中的重头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活动”一词,顾名思义是“活”和“动”,要想“活”就得“动”。其实,上课也是这样。要想把一节课上得精彩有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师上课如若中央台“新闻联播”式的正襟危坐,填鸭式的满堂灌,是不可能产生互动,带来高效的。即便“百家讲坛”式的教学,也不可能带来高效,充其量还是单相交流,没有形成互动。我们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类似“开心辞典”“欢乐英雄”这样的节目,充满趣味性,又不乏挑战性,在开心快乐中获取知识、锻造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鉴于此,教师上课必须精心落实“明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达标检测”这五个学习环节;教师尽量少讲;要多问、多引导、多启发。具体到一节课,究竟怎样自学,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怎样拓展,怎样交流;重点如何落实,难点怎么突破;问什么,怎么问,问谁;如果冷场又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集思广益,还要做到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机智化解,避免课堂一抓就死,一活就乱的现象,从而科学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也许达到每节课“五环”兼备,生生、师生充分互动比较难,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借口与理由。教学需要智慧,也孕育智慧。只要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勤于积累,我想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断出彩,我们的教学也才能渐渐回归教育的原点。

3.科学灵活地组建课堂学习小组,这是“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成功的坚实基础。“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能否真正合作起来有赖于班级合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合作小组的建设,无从谈起合作成长的课堂。如果小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也无从谈起合作,更不会有学生之间的探究和交流。比如:小组成员课业成绩都不好,成员之间都内向,成员之间表达能力都欠佳,或者成员之间有矛盾等等。这样的小组建设都是不合理的,根本无益于课堂。因此,小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但要了解学生的课业成绩,更为必要的是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交友状况等,这就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建设上做到细心、耐心、爱心,不歧视每一个学生,也不要额外“关照”哪一个学生。具体的做法要男女搭配、优差兼顾、性格互补等,可以视情况4人一组,5人一组,或6人一组等。切忌千万不能把成绩好的都分在一组,成绩差的都分在一组;更要防止把内向的分在一组,外向的放在一块等,如果这样那就不但失去了分组的意义,而且课堂也必定是一个呆板或混乱的课堂。

4.准确设置探究拓展交流的问题,这是“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成功的重要条件。“探究案”不是作业本,更不是课堂流水账。“探究案”是否科学的关键在于探究交流问题的设置。一个好的探究拓展交流问题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小组同学间的合作,激发小组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互助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竞争意识等的培养。

如果探究拓展交流的问题没有“探究交流”的必要,或者探究交流的问题过难、过易,都会失去探究交流的意义,从而使课堂变得平庸而失去光彩。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研编探究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才会防止探究案变成作业本,才能科学设置探究交流点,才会有让课堂出彩的机会,从而使课堂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初一地理“南亚”这一节课,我设置的探究交流问题是“为什么南亚降水最多的地方不是在面向西南季风的德干高原西部沿海,而是在南亚地区的最东北部?”这一问题带出了南亚的地形地势、影响气候的因素、降水类型、南亚地区的农业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之间有了丰富的探究交流话题,学生们讨论热烈。从课堂上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探究案中的问题;也看得出孩子们真正理解了问题。他们满脸的幸福告诉我们他们是成功的、幸福的、快乐的,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合作课堂吗。

5.利用好当堂达标训练题,这是落实好“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的催化剂。当堂训练达标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知识掌握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很多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训练不到位,达标不及时,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造成的。我们知道,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殊不知,再精彩的课堂也代替不了训练。所谓熟能生巧、运用自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中每节课一定要预留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当堂训练、达标反馈,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落实“三案五环・合作成长”课堂教学策略所必须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当堂训练达标是否达到最佳效果,除了保证基本的时间以外,还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选编习题,把握好习题的数量与难易程度;还要及时进行讲评,注重答题思路与答题规范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如此一节课一节课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变化,教学效益的提升也自然得到保障。

总之,教学无小事,必须严谨规范,教学相长。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节高质量的课必定有其独到之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基本的策略与套路。

篇10

在 2006年,我国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而课程与教学研究也在前期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开始孕育新的突破。集中地看,这一年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大致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以新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继续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实践问题;二是着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集中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具体而言,2006年课程与教学研究集中关注了以下几大问题: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智慧;和谐课程、课堂与教学的构建;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新的学习方式及其教学策略。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法论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问题上,目前国内出现了 “大方向应该肯定”和“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对此,王策三先生撰文指出,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其关键在于我们要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题,梳理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注意其一贯性、阶段性和曲折性,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外语教育专家张正东先生认为教育改革要采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方法论,不宜根据某种理论一刀切,不能只看到我国拨乱反正后教育的缺点。相反,我国教育不可追求与世界接轨,教育改革要警惕“急于求成”这个负面经验,要清楚“西方中心”的思维定势,对于我国的教育经验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孙振东从学校知识的性质出发,认为以教育原理为指导,超越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新理论”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坚持“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张济洲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教育改革不是急风暴雨式的“文化革命”,新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寻觅传统教育的文化合理性,立足于民族传统基础上探寻教育改革的自觉性。郝德永撰文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尤其是受制于文化心理积淀不足、教师准备不足等方面因素,新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速战速决的。新课程改革所赋予基础教育的新思路、新使命、新方法的实现,以及可能带来的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与新范式的形成,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路径在于明确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视野、立场与逻辑,建立恰切的课程改革方法论和建立“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

学者们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可以用 “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学者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在课程实施方面,学者们认为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学者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

转贴于 教学论学者们集中关注了现代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教学回归生活、教学的知识观基础与教学的基础性等议题。围绕这些议题,李定仁等从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入手,认为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张广君等根据当代中国教学论发展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认为只有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学生活视角看待教学问题,并且以生活的视角看待教学,才能完成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任务。刘硕深入细致地辨析了知识概念的重建问题,认为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 “重建”的“新”的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钟启泉则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了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主观主义”知识论的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者们一致认为,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叶文梓从制度的层面上指出,对教师专业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重教师职业专业化轻教师个人专业化、制度建设主体单一、制度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制约着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推进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应采取理念先行、低重心管理、资源整合及制度创新等策略。孙亚玲认为教师专业标准的缺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制订符合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教师专业标准是解决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一条出路。徐廷福从教师专业伦理的角度指出,引导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化时代的专业伦理过渡,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姜勇等从教师的专业影响力的角度,认为专业影响力是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内涵,而知识、场域和实践智慧分别是教师专业影响力的三个层面。姜勇等同时认为,教师的意识唤醒是当前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沿课题,认为教师的意识唤醒离不开教师的个体知识、交往实践和专业自主。

刘国艳从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出发,认为教育变革应以教师发展为依托,教师发展又以教育变革为契机。而建立对基础教育变革过程的多维理解,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方面,杨骞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形成 “五部曲”: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尊重同行教师、投身教育研究与坚持教学相长。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学者们分别提出了教师自传研究、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学习、行动研究以及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及方式。

教师的教学智慧

程广文等认为,教学智慧生成于具体教学情境,同时表征于具体教学行为,它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具有某种共同性,但更多的则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它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和德性的整合结果。王鉴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它具有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类型上可以分为经验类教学智慧与创造类教学智慧,其养成与教师对教学艺术性内涵的理解、实践缄默知识的积累、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等关系十分密切。杨小微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课后评价研讨三个环节,认为教师所需要的智慧分别是解读的智慧、互动的智慧和反思的智慧,而教师智慧成长的基本路径在于以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化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和谐课程、课堂、教学的构建

黄翔从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内涵入手,认为促进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课程策略涉及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即有效开发与均衡配置课程资源;建立上下贯通、职责分明的课程保障制度;树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意识和观念。彭泽平从教育和谐、公平的角度出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建构策略是实现 “课堂公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教学民主”。熊梅等认为和谐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积极主动,优质高效、民主公平,尊重差异、参与合作,共同发展,而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优化课堂教学系统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各要素在教育系统内部能够良性、协同运行。王敏勤强调,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