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21 17: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家郭思乐创导的一种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生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依靠学生来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与发现学生的价值,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展开交流与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应用是为了激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智慧与活力。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完成语言文字活动,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是相互契合的。郭思乐在提出生本教学理念时,也强调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活动,给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提供机会。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还有一个主要目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语文。让学生的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个性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让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迸发出智慧与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智慧,教师要做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自然地迸发出活力与智慧。智慧与活力的迸发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含感情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唱一些关于草原的歌曲,带动学生对于草原向往的情感。在导学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草原,用自己的文字用描述与表达。让学生对草原产生一种向往,对于草原的美有自己的想象,在内心描绘一幅属于自己的草原图画。既然草原这么美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领略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感受老舍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风光。学生与教师一起品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师可以配好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勾勒出老舍笔下草原的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在文章品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去赏析老舍的文章。教师创设的情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其中,沉浸在草原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活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依靠学生,信赖学生。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上次的公开课教学为例。一天,学校通知我举行一堂公开课,由于临时获得通知,对于教学主题以及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都不确定。在犹豫不决时,笔者想到了学生,就与学生一起商量上午最后一节语文公开课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学生一听,一下炸开了锅,很快就集体决定把《白杨》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开始自主预习《白杨》这篇课文,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寻找关于白杨的资料与图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为公开课的进行做着各种准备。教师也受到鼓舞,回到办公室,开始教学设计和备课,为公开课做着各种教学准备。结果这次公开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笔者从这次公开课事件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本理念中强调依靠学生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更加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愈加和谐。
(4)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本理念中要以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为根本,在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教师和学生不能去嘲笑,而应该认真耐心地去倾听。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度,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及时解答或做好引导工作。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中一个很好的引导者。
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实践性智慧;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2
一.研究背景
时代呼唤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由智慧教师和智慧教室这两个构成要素,并且以智慧教师为主要内容。历史已表明,智慧课堂可以不特定于智慧教室中,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智慧,因此发展教师的智慧是智慧教育的逻辑需要。然而,智慧教室先行一步如雨后春笋,从工具性,教育容量等方面为智慧教育发展助力,使得智慧课堂标准和要求提高,智慧课堂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智慧性要求。具体到一线中小学教师,智慧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新世纪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能力本位的发展”,还应是“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在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细节性问题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点和生长点。专家学者对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生长、原则、路径等“应然”讨论,具有文献起点的“指导意义”。到头来,中小学教师实践性智慧到底怎么发展,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有效方法。
嘉信西山小学近十年的研究,始终将理论落到实践,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思路,在已形成的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模式和区域教研模式下卓有成效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将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重心。同时,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化和研究经验的丰富,反观研究,既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又何必过多在课前备课和课后总结进行“旁敲侧击”,大可直面课堂教学。延续一贯研究思路,我们利用技术尝试“实践价值”的关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提出与设计
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生成性、缄默性和情境化。它渗透内化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发展须以课堂作为基点。然而实际课堂过于个人化、情境性,教师的行为在时空上表现的单向和瞬时,不能有效支撑教师反思和实践性智慧的生成,这也成为制约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研究的重要难点。使用技术手段赋予课堂实践的“重复性”、“再生性”便是化解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个技术封装的课堂就是本文要着重阐释的智慧课堂实验室。
1.理论构基
智慧课堂实验室何以能够在促进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中发挥作用,也即其存在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逻辑合法的理由。
(1)智慧说
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智慧进行过阐释,共同的观点是智慧为“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能力系统往往又表征为知识。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运用。知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具有价值倾向,而智慧指向实践,是主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伴随有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冯契说,人就是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德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言下之意,人在获得知识并且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智慧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主体知识的智慧化。
可见,智慧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属一个范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然智慧可以通过知识实现获得,那么理论上它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被他人获得。反过来说,要实现智慧“迁移”的目的,须将智慧进行知识化。即智慧抽离情境变为知识,知识在个体间迁移,在类似情境下知识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再以智慧表现出来。往往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机智行为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没有外在行为,智慧只是知识内部的状态,无形无影。实际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其聪明与否。在教师教学情境中,也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间接把握和评价。
“智慧说”在研究中的作用,第一,作为理论基础。智慧与知识关系辩证统一,智慧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转移,智慧课堂实验室借助知识形态的相应动作在教师智慧生成,迁移和发展上有所作用。第二,具有方法性质的指导作用。智慧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被表征,指导我们在研究时借助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来把握其实践性智慧,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2)概念转变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及相应概念的转变。多个概念转变理论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就教育领域而言,具体概念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替代,另一种进化性发展。无论是变革性替代还是进化性发展,概念转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认知冲突的产生,对当前所掌握概念的适用性产生质疑,萌生不满,或受到新刺激,直接产生认知的冲突。然后是创建新概念,通过理解和顺应或者在新认知过程中创建。就教师教学层面能力发展来说,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产生改变的内驱力,差异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外界,通过新信息或是概念的补充实现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实践对教学认识进行“丰富”和“修订”。
(3)反思说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是一个人重要的内省认识活动。它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和实践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反思,实施,再反思一再实施的行动框架。人有效的反思行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自我反思素质高和反思的刺激信号强。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反思已成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反思存在力不从心。通过群体的参与,集群体的反思力量,屏蔽一己之力的单薄。反思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不可重复的,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让教师基于证据进行反思,证据反复重复,教师和同伴选择针对性事件进行强刺激的实用性反思。教师通过有效反思,概念认识发生转变,在实际的践行中智慧逐步得以提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教学中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同样是反思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同伴来说更有意义,启发作用明显。
2.设计思路
智慧课堂实验室是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有效干预课堂实践,从课堂情境出发回归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应着重关注课堂情境的有效还原,教师反思的针对性资源和智慧发展的实践方案。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化的硬件环境,其次是资源化的解决方案。
(1)实验室的环境设计
智慧课堂实验室整体上分为教学区和观察区。为避免教师教学和同伴评价相互干扰,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自由度,教学区和观察区通过特定技术隔开,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即观察区可以获得教学区的信息,而身处教学区的人并不能察觉到观察区的存在。
教学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它是一间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课室,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智能录播设备,以及适配套的软件系统等。观察区与教学区紧连一起,供教师观课,实时评课。观察区配备有功放设备和闭路电视实时播放教学区录播视频,观课教师既可以透过玻璃实际观察教学区教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视补充教学区实时教学信息。使得教师近距离近观感的接触教学情境,全面掌握教学信息,置身于课堂场域之中。观课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不仅实时,还很真实,更切中问题。课堂实践的真实以及教研反馈的实时为后续研究的提供保障性的支持。
摄像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置四路摄像头,记录教学区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观察区教研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并且这四个独立视频流构成一组记录节。教学区摄像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控,自动是特写的电脑桌面,全景的教师及讲台,重点选择的学生,优先级是电脑,学生,教师及讲台。此外,在输出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全保留这四个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四个视频画面的任意切换。全面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反馈行为。通过对课堂各种行为的捕捉,可以间接的获得关于授课教师智慧的信息和评价。通过全程录像,细节捕捉,形成一个可供全面反思的资源性“材料”。弥补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实践时材料不足依据不强的缺点。
(2)实验室的资源设计
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和评价记录资源。在教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可以按照视频逐帧流向的线性切片和依据不同内容的非线性切片,建立切片库。为达到目标视频的快速且准确定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切片进行逐一的详细标记,然后依据标记实现快捷检索。同时将教研共同体同伴的评价实时记录,与相应的教学行为视频相匹配。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实现对课堂的精细化聚焦,教师可通过此细致地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进行全面的反思,同伴互评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此外,教研共同体同伴在分析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评价时,大脑亦出现类似情境的连续性反思,引起原有认识的冲突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己关于该类问题的认知,促进自身反思和提高。
优质课例资源。通过智慧课堂实验室中课例研究的不断开展,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课例研究不仅直接产生有意义的结论,还会为实践性智慧课题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资源的支持。进行优质课例资源的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就个体教师自我发展而言,不断地课例研究,可以形成内部互动机制,在优质课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师提高的过程中促成优质课例资源的产生,双向促进形成研究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而在教师之间智慧发展方面,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智慧通过课例资源实现知识化,客观化,以知识的形式在不同对象教师之间流动。教师借助优质课例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发展自身教学认识,尝试在实践情境下的知识的智慧化。实现优质实践性智慧的再生成。
(3)实践性智慧发展方案设计
实践性智慧发展必定发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实验室以实际教学为抓手,它是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备课为了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教学。智慧课堂实验室专门针对教学情境而设计,需要将wiki协作备课和课后反思黏合在一起,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及资源的对接和贯穿(如图5所示)。通过串联,各环节的资源达到通式化无缝衔接,而课前课中课后关注的教学问题也达到高度一致,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保真性,不会随教学情境,教研环境以及研究突况等的变化有所发酵。从而使得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有效性和研究的针对性。
以智慧课堂实验室为核心的教研,有效提升同伴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个体教师反思资源的生成,因为教研情境的高度一致,生成的反思性资源具有高度聚合性,针对性强。有力地影响教师的反思,深度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研中各环节优质的教学设计、视频切片、研讨记录等资源生成资源库,是为其他教师反思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实验室应用原则和方法
1.应用原则
凡事有原则,问题解决不够理想有时并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对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为了有效使用智慧课堂实验室实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也要遵循几点应用原则。
真实性课堂是前提。智慧课堂实验室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空间上保证课堂及教学的独立性完整性,课堂不受干扰保持原生态。教师实践性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和生成,课堂的真实性可以从源头确保实践性智慧的真实,从而使教研有意义。不是真实的课堂就不是真实的实践,实践性智慧也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智慧,这种伪实践性智慧没有价值,对其的研究会干扰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研究更无必要。
研究对象和主题选择的合理性。一方面,教师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期,而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是困难期,瓶颈期。而有经验教师又是教师团队中最活跃的群体,学校的主力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课堂实验室将其作为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案例选择的合理性,所选主题能反映教师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符合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受益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智慧课堂实验室资源有限理应关注较普遍和广泛的教师群和研究主题。
群体参与是保障。不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或课后的评议,教师是以一个成员角色存在而不是独立个体,在教研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下完成整个教学及其反思,有效改善同伴程式化事务性的听评课,换为理解式的时常换位思考来关注课堂及课堂事件,为组内每个人提高提供形式可能。群策群力不仅能屏蔽单人教学及反思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在场不充分,教学反思乏力等,还能够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提高群体内每个人的教学智慧。它是智慧课堂实验室中教学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质量的保证。根据具体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人员构成课进行适度调整,但无论如何,整个过程都不能将群体的参与进行简化和简单化。
2.应用方法和策略:行动学习
顾泠沅等人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较一般性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模式的流程分为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该模式的重点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转化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智慧课堂实验室的应用目的是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它是立足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其中有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诉求。因此,在“行动教育”思想下,借鉴该模式的“行动”思想,为了体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主体性,智慧课堂实验室实际操作时采用“行动学习”方法策略。案例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它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载体,作为研究的基点。群体是行动学习的基本单位,实践共同体成员共享经验,激发反思,合作开展教学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再实施的行动。行动过程是行动学习的循环过程,行动到反思到更新的行动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行为不断跟进的循环过程。
篇3
【关键词】压强 教学 案例 评析 反思
笔者在市级研讨会上听到关于《压强》的示范课,亮点很多,颇受启发。下面笔者针对本节课的几个亮点进行评析。并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案例
1. 新课引入精彩新奇
在本节课开始,教者用简单的小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将一气球置于讲桌上让力气大的男生用手掌缓慢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是很足,故他的手掌接近桌面时气球也没有破。压气球是一个常见现象,气球被压破是学生意料之中的情况,所以他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气球被压破的响声,可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办法很容易把气球压破?学生思考后上台演示:只见他用笔尖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紧接着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很简单的道具,很常见的现象,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2. 创设情境丰富多彩
“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四,手掌平压和食指顶住气球的形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进行认识的自我调节,可以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兴趣、操作及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
3. 科学探究有序高效
本节课很注重探究点的设计和挖掘。如用沙子做实验其现象不稳定,也不利于观察,如用实验室的厚海绵做效果又不明显。教者选择用市场上出售的1.5㎝厚的海绵,并把钉尖钉入木板,钉子尾部作为受力面积制成小凳子放在海绵上,效果非常明显而且不会戳破海绵,体现了教具的创新性。教学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4.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展示压路机、坦克、切菜、图画钉4张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脱去外套来减小压强;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把书放在地上人站在书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表演中通过探究合作获得了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新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学习推向一个新的。
二、反思
1. 我们需要创新的课堂
本节课我认为教者在课堂创新方面颇下功夫。从教学引入,改进教具,突破难点,设计习题等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创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充满活力的课堂。
2. 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者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习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师生民主、平等、和谐。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也快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要靠诚挚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造就而成。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充满快乐的气氛,让物理课堂更有朝气。
3. 我们需要实效的课堂
本节课教者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把压强的计算例题改成课后阅读,把书上探究人站立时双脚对地面的压强改成课后实验。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紧凑,张弛有度,注重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要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要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提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正确熟练地运用提问技能,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即使掌控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有效地推动教学流程向前拓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运用提问技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聪明智慧。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双边活动,互相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是教师对有关教学理论加深理解和深入实践的过程。
(二)现实依据
历史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技能。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它是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技能,对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上老师不敢让学生问。大部分老师怕学生搞砸课堂,这点尤其体现在公开课上,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但我们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学只是师问生答,而新课标要求的“互动”教学,完全把整节课当成“师问生答”的“问答”课已经是不合时宜了。
第二,满堂问。一节没有师生双边活动的课是一节不成功的课。但是,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同样是一节不成功的课。应以整体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单元和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
(一)提问技能释义
1.提问技能的概念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获得知识和智慧。提问技能是教师利用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2.提问技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检查和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提问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的回答过程也是学生的大脑对已学知识进行检索、思维加工、再现的过程。一般来说,课堂一开始的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节课结束时的提问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应用。
2.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开始或更换教学内容时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朝老师指导的方向前进,实现注意的转移,使教与学同步发展。所提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得出正确结论,而是通过提问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教学要点上,并对之感兴趣,急于了解其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接下去的讲课保持一致,从而顺利地贯彻教师的教学意图。
3.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始终随着教学的进程深入和发展。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都应给予良好的感情支持,因而提问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的过程。
4.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回答,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态度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于新课标提问技能的解读
现行的新课标历史教材,内容多时间少,但依然满堂讲解,互动和提问比较少。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是文本的探索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与学生一起w验情感的共鸣与升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过去的课堂教学尽管也关注学生的参与,但大多数参与是表面的形式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它不是形式上的,应该是实质性的。
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重视提问的策略,包括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把准提问的难度、讲究提问的方法等等。提问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当学生处于不知而急于想知或已知某一问题而又想进一步深化认识时,于颇具思考价值处恰当地提问,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发展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许芝.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中学教学参考.2013(27)
[2]严永金.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丹东尼奥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学的有效提问技能.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美)沃尔什,萨特斯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万千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蔡慧琴,饶玲,叶存洪主编.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大智慧).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程胜编著.学习中的创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29-02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 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因此,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不再停留在静态的思考和理解上, 而已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
1.情境性课堂感化,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成功的教学, 它应该是情与理的交响, 真情与智慧的交融, 心灵和心灵的沉吟、感召和唤醒。这里的"情", 是热情、激情、真情、深情、诗情、性情等, 而理是思考、明辨、智慧、批判、哲理、包容等。课堂中惟有涌动着饱满的热情、飞扬的激情、绚烂的性情、蕴藉的深情、流淌的诗情, 教学才可能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热爱与柔情、眷恋与期待、圣洁与庄严。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善于用真实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采用丰富的活动形式, 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课前将画像贴在教室中央,剪了四十多幅生平图片, 贴在教室四周,找来关于的故事书四十余册, 分发给学生阅读, 并以"周爷爷故事会"为主题举办读书活动, 了解了生前感人故事。整个教室庄严、肃穆、看得出学生心情是沉痛的,新的一课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了, 当我讲述了课文内容之后, 再让学生朗读课文时, 同学们早以泣不成声, 看得出同学们通过看图片、讲故事, 早已被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所深深感动。
2.注重学法的传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辩证统一,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来套住学生,压抑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就谈不上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认为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确实值得佩服,但我们还不具备她的生存能力,不能独自出去旅行。"另一位女生则说:"我认为我们的父母要向乌塔的父母学习,不要老把我们牵在身边,这样的话我们怎么能具有她那样的生存能力啊?"我听后笑着说:"你说的很好,看来你学的很认真,而且想的很周到。那么我们从她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情中,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乌塔的事例来激励我们中国孩子也要学会独立。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3.励学生质疑问难,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
疑是创新的种子,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它会推动人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美国布鲁巴克说过:"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疑问,一切以书本为典范,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就难有新的见解,就难有创新。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问,把已有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欠缺性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心田播撒创新的种子。
4.营造思维环境为起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乐。
4.1 抓住教学活动契机,以议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其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求索。教师则成为学生解疑释难的导师。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由于浅层的诗意学生很容易领会,但诗人与汪沦那种独特的告别方式及所含的深情厚谊,学生是很难领会的。教师便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后,反复诵读这首诗。在反复咀嚼后,学生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将走时匆忙赶来送呢?送别的情景会是怎样?……学生的提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自己投入到了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了找寻合理的答案,学生们绞尽脑汁,竟然会有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2 挖掘生活体验的内在魅力,导中启思,引发积极思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有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沟通学生生活的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感到新奇。例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总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使小学语文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 生态课堂与教学的非线性
教学需要面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复杂性。除此以外,教师专业素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生活世界的复杂性也包涵其中。所以,课堂教学不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活动,尤其不应该只是教师向学生传输信息的活动,这基本上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是,现实课堂中“教师学生”这种单一信息传输模式依然主导教学,这成为“知善未必行善”的佐证。那种把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归因为学生头脑笨拙或学生不努力的简单做法,既推卸了教师理应担当的责任,又落入线性简单思维的窠臼。如今的课堂在应对学生生命成长复杂性时仍感力不从心,因为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常常游离于教育视线之外,学生的不少困苦或志趣没有得到教育的抚慰或呵护。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教师、学生、媒介物、信息流中任何一项都是复杂而变化的,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后更是形成动态、多元、开放和交互的课堂生态。
从教学理念层面分析,生态课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的复杂生态系统,是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尊重生命、回归自然的绿色课堂,是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支撑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教学策略层面分析,生态课堂更加强调整体性教学设计,以及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生态位原理的借鉴和应用。
整体性教学设计主张,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然演进;教学应致力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直接互助互补、相得益彰的整体联系,从而真正实现互动对话、共生共荣的系统性发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一位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是不规则的形状,但在实验报告中却画成优美的椭圆。教师面对这幅优美的图画并不满意,于是问道:“你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呢?”学生回答:“我特别喜欢椭圆,这样的形状太漂亮了。”教师满脸愠色:“科学是要尊重事实的。”从科学理性角度分析,教师的批评不无道理。但是教师的批评彻底割裂了知识与情意,在指导学生追求科学事实的同时,将学生的美学追求和心理感受抛在一边,漠视学生所秉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可能会伤害学生潜在的艺术萌芽。整体性教学设计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信息交流网络。如果将信息的接收称之为学习,那么信息的吸纳则可称之为习得。在复杂性理论视域下,教师角色已经发生嬗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的信息源。学生应该多渠道地接收多种信息,教师的、其他学生的,文本的、超文本的,等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学生常常是以“非受教育者”的实质性角色行走于课堂生活,他还实际充当着“信息加工者”、“信息创造者”而影响着同学和老师。犹如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网络越复杂,其整体性效能越高,课堂生态系统也是如此。教师需要调动各种环境因子传递适宜的、多样的学习信息,并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加工与交流信息的积极性,信息交流网络的高效性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坚实基础。为此,教师至少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下足工夫:一要多样化呈现教学信息而不只是教师的话语信息;二要竭力激发学生接纳和加工信息的主体意识而不能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三要编织高效的信息交流网络而不要形成以教师为圆心的信息辐射格局。
生态学原理可以为教师应对教学复杂性提供非常有益的启示。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李比希(Justus Liebig)研究发现,当矿质营养供应量小于谷类作物最小需求量时,该矿质营养就会限制作物生长,即使其他矿质营养供应量再充足,也不会提高作物产量。教学是一个包含智力、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心理影响的复杂系统,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变量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限制因子,并加以改善和消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安排教学的度量衡,教学系统中各因子变量的最小量、最大量和最适量究竟是多少?教师常常用主观臆断和往日经验来进行教学决策,这就是因为教师心中没有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现在特别强调的是,上述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是由学生个体不同生态位所决定的。研究教育生态位原理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妥善处理竞争排斥和合作共进的关系。每位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特长和自我效能感不同,同时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认知经历不同,造成了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生态位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消除这种差异,恰恰相反,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张扬和提升。
二、 智慧课堂与教学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亦可称为偶然性。复杂性理论认为,世界是必然中的偶然和偶然中的必然相互交融形成的。明天的世界是怎样的,常并不合乎逻辑,教育与此同理。“个体生命发展中的不可简单命名的内涵以及个体与周遭世界的不可简单命名的复杂联系,就构成了对于个人的教育引导的幽暗背景”[2]。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项内隐的、难以触及的复杂心理活动,所以课堂教学是在“幽暗背景”下做着一件同样幽暗的事,我们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如此看来,教学可以设计,但课堂绝非全然理性化;教学的复杂性超乎想象,教学的不确定性总在理性设计之上。“必然性并不比偶然性优越”、“偶然性事件具有合法性”(Martin Jane),所以,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教学规律和逻辑推理,还应亲昵偶然事件的意外场景。主张教学具有不确定性,绝非意味着课堂让人无法捉摸、不能捉摸,而是提醒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悦纳课堂中的“意外”,以广阔的视角审视课堂中的“意外”,正是课堂中这些“意外”事件构成了课堂的惊奇,呼唤着教学智慧。
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突然有学生问道:“老师,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气孔吗?”当教师激情洋溢地讲解“基因工程”内容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当初科学家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肺’字右半部分为什么不能写成‘市’”、“古代五禽戏为什么不称为‘五兽戏’”、“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等等。由此可见,课堂中处处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而且这些问题都可能超出了教师的预设,由于学生的“纠缠”也破坏了原有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如何应对教学的不确定性,使教师从教学的混沌、迷茫和惊讶中看到一缕曙光?佐藤学曾这样打比方,将课堂视为“黑匣子”的教师以定量方法探讨教学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课堂视为“玻璃盒”的教师以质性分析探求教学之道,他们怀着教学逻辑走进课堂时才发现自己就是那位好奇的“潘多拉”。既然课堂本来就是“潘多拉盒”,那么教师唯有打开它才能找寻可能的解决路径,从而实现技术型课堂向智慧型课堂的转变。
智慧型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机智地教学”,机智地教学关注情境时机和因势利导。关于机智和智慧,范梅南如是说,智慧和机智可以看作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3]。如何创建智慧课堂?一是登高远眺,提升专业高度和实践丰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和“身经百战”有机结合,就会拥有宽大的胸襟和辽阔的视野,才能拥有处“惊”不变、灵活应变的能力。二是研究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潜质。教师需要把研究学生作为自己一生的功课。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据此开展教学。”所以,学生的认知经历和经验决定着学习的深度和独特性。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观察了解学生,并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三是转向合作,利用集体智慧研究打开“潘多拉盒”之后产生的复杂问题。教学中许多问题是超越学科范围的。如前文所说的诸多问题,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甚至是跨行业的,如“胚状体是什么颜色”、“蛋糕中有哪些添加剂”、“一头奶牛每天产奶量大致是多少”,所以,校外课程资源建设也必不可少。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研究团队的异质性非常缺失,其实,认知经历“冲突和多样化是我们的朋友”(《变革的力量》)。四是因势利导,把“惊讶”变为“惊奇”,把“惊奇”变为“惊喜”。教学的不确定性不是“洪水”和“猛兽”,也不是“捣乱”和“尴尬”;恰恰其反,正是教学的不确定性孕育了教学的智慧和课堂的魅力。试想一想,如果课堂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教案中的预设推演,那将是多么机械、单调、乏味?教学的不确定性是教学生成性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在环境友好型课堂中激发“意外问题”的产生,并及时捕捉和利用教学的最佳时机,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所谓智慧课堂,就是在智慧的教学中流淌着智慧,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目的,无一不闪烁着智慧之光。
三、 民主课堂与教学的自组织性
关于课堂的构成要素,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甚或“多因素”之说。其实,这是为了自身言说所作的人为的、粗糙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条分缕析,真正的课堂是众多因素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在课堂生态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时,这些构成因素会相互作用形成一种非人为控制的自然演进,这就是教学的自组织性。
我们提倡构建民主课堂,原来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肤浅的,只是出于对人性、人权的尊重。构建民主课堂的必然理由和深层意蕴在于由个体生命成长复杂性衍生出来的教学复杂性,以及教学本来就存在的自组织性。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教学设计,教师殚精竭虑的理性思考不仅照耀不了生命的全部疆域,反而可能干扰其内在的、自动的调节节律。教育不可过度设计,过度设计会扰乱生命的成长规律和教学的自组织性。“如今的教学太浮华,几乎见不到去雕饰的朴素了。”教育“不必太精致,不必过分包装,不必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夸张。”教学创新要“摒弃人为做作,循教学之自然”[4]。对课堂过度研发相当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分开发,其结果却是文化绿地沙漠化、科学江河断流。在教学的复杂性面前,过度设计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将事情弄得更糟。教育可能无所不在,但教育肯定不是无所不能。我们何不借力于教学的自组织性,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呢?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教师应小心地恪守自己的本分,恪守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给生命的自我成长和教学自组织性提供足够的时空。民主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在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身后,主要致力于环境友好、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促进对话。教师要学会牵手,更要学会放手。
简单地说,构建民主课堂的必然性在于,面对教学的复杂性,我们根本管不了那么多,而生命有其自身需求和自我发展之道。“我们选择学科的程序和教学的方法时”,应“顺从自然的命令,而使我们的进程符合生命的规律”(斯宾塞)。在生命的复杂性面前,我们显得过于自负,因为我们一直想超越。人的自由不是教育恩赐的,民主的课堂更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和教学自组织性的遵从。
参考文献
[1] 王俊.试论教学的复杂性及实践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1(11).
[2] 刘铁芳.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学:教育何以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教育研究,2012(1).
篇7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 直观手段 语言技巧 情景模拟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兴趣教学法(Interest-Stimulated)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水平行之有效。所谓兴趣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运用科学的课堂规则,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兴趣中能自主、自发地学习英语,
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它包括教学措施和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措施。
一 、运用恰当的直观手段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实用直观的手段,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脑中形成直观印象,以便词汇符号迅速地在神经网络中找到其对应关系。常用的直观手段有简笔画、教具等。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收集或制作一些图画或图片,有时请学生帮助绘制一些图画。如果没有挂图和教具,就运用简便易行的简笔画,有时边画边呈现,有时边画边操练,有时让学生边听边画。简笔画不仅简便易行,易学易画,而且风趣幽默,省时、省力、省料,寥寥数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或概念。比如大学英语单元模块“Language”中,运用简笔画让学生来画兔子、眼镜蛇、蜜蜂、小狗、小猫等,并鼓励他们来猜动物的各种语言,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易于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具的使用是灵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指着周围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出口成章的能力。不管是新课的讲解,还是知识的复习,出示教具或作简笔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是很有效的。
二 、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对信息的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把知识变成有序的、多层次的智慧,在课堂上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用启发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吸收信息,再将所吸收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在language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1.幽默的运用
美国作家特鲁 .赫伯曾经阐述:“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衡......进而使我们的身心和周围的一切均衡地成长,实现更高级文明。”幽默运用于严肃的课堂教学,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比如在Language教学中,我让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用英语来表达。这样学生们可以在轻松地氛围中完成了任务。
2.讲故事
在教学中适当使用“讲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可以使教师摆脱通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那种“教师腔”,讲故事的教师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比如在语言模块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简笔画,运用想象用英语来表达一个小故事,他们都积极参与在课堂上轮流上台为大家讲述。通过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操控能力。
3.游戏的使用
参与游戏是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的目的。 “连环拼词”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由一个学生说出一个词,第二个学生所说的词必须以第一个人说的词的尾字母开头。如:
Player 1: suggest
Player 2: tap
Player 3: particular...
在必要时,还可以对所说的词增加限制条件,如词性等,以增加难度。
这样,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就在有趣的游戏中得以实现。
三、设置恰当的交际情景
交际情景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词组、短语、语法等内容进行反复实践。比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中,有关于习俗的内容,通过模拟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的对话,学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放进对话中进行操练,使原本抽象的东西生动化,具体化,具有实践意义。
篇8
关键词:教学智慧;理性思考;应对能力;问题意识;思维品质
教学智慧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洞悉教学现象、应对教学事件、驾驭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能力。它主要是依据教师本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知与领悟而形成的。教学智慧从水平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计划、板书、提问、常用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管理等多种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恰当运用,使师生交流和谐有序,并且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第二个层次:教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包括管理、教法和内容等,能够机智地面对,并有效地引导,最终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个层次:教师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智慧,课堂呈现出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统一和谐的状态,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教学智慧是比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更高层次的能力。
一、教学智慧的表现
1 对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对于一个拥有智慧的数学教师来说,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的不是课本而是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注重这个设计在实现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即是否能促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是否能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一节,教材中的设计是,先是一个探究:剪纸得到ABC,问学生: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而给出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有操作、有猜想,还有证明,具备了现念所要求的一些基本要素,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是,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折纸,折纸后左右对称的关系已经很明显,没有猜想的必要了。还有性质1(等边对等角)的证明,证明的关键是作中线AD,可是这条中线已经在刚才的操作中被学生折出来了,因此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也就被取消了。可见,这样的设计不仅没有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反而降低了猜想和证明的恩维层次。
来看看另一个教师的设计:先让学生从三角形中寻找出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提出课题: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了观察、猜想、分析、证明的过程,很快地得到了一些性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通过折纸一一验证了这些性质,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个设计中,猜想表现的是洞察力,证明需要探索,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和对证明的理解。这个设计表现出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2 对教材的巧妙重组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深度加工。只要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那么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及时地修改教材,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教材。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函数的图象”一节,教材分为三个段落:(1)用心电图说明图象表示函数的必要性,(2)以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例,介绍图象的画法,并一般的给“图象”下定义,(3)用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说明可以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接下来通过两道例题,进行读图和画图的训练。深入研究教材后,笔者发现“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具有把上述三个段落整合起来的教学价值。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把“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作为主线,其他几个材料作辅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
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或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角”一节,教材中关于角的几种表示方法,是直接呈现出来的,不需要探究。而有一位教师对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己猜想角的表示方法,并板书呈现出来,对此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前面刚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所以学生很快模仿着列举出许多方法。然后,教师和学生一一对这些方法作出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三种常用的方法。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 对教学事件的灵活应对
为了使教学活动按照预设的轨道进行,不应从行为上控制学生,而应给学生的想法赋予意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仅要有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轴对称变换”时,提出问题:已知一条直线和一个图形,如何做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把这张纸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后,描出图形就可以了。教师不得不追问,以便引入主题:描图当然可以,但有一个条件,这张纸是透明的。如果这张纸不是透明的,该怎么办?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那就用针扎。这样的回答没有错,但还是偏离了教师的设计。于是这位教师又说:扎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需要描出点,我们把这样的点叫做对应点。如何找对应点呢?这样因势利导,逐渐推出了主题。
这个例子说明,应对教学事件的关键,不是回避事件本身,而是挖掘事件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境界,把学生的直观经验提升到数学的本质。
二、教学智慧的养成策略
1 加强对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陈述教学案例、还原教学现场、从各个角度反复地追问等方式,学会从见惯不怪的教学常态中去寻找现象中的真问题;可以对自身的工作实践加以评判,在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中寻找需要改革的问题;可以在回顾教学、读书、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科学地分析问题的实质,确立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仅凭自身经验或照搬别人的方法办事。这些都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成教学智慧的好方法。
2 提升思维品质
在思考中训练思维能力,是提升教师思维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养成教学智慧的有效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践检验,反思改进”,是思考的行动法则。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表象,就只能人云亦云,既不可能有实效,也不可能有个性,更不可能有创新。而实效、个性、创新,正是教学智慧的基本属性。当然,这需要创设条件。可以利用参与式教学、说课活动和网络等与同行讨论。与专家对话还可以多阅读一些思维科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
3 要对教学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关键是探索;教学是哲学,哲学的关键是思辨;教学是技术,技术的关键是设计。教学是艺术,艺术的关键是鉴赏。品味一下前面“等腰三角形”的设计,它是设计,也是探索和思辨,更蕴涵着对理性美的鉴赏。只有把握这四个关键,教师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最终养成教学智慧。
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教学分析
政治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是在政治课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提问难度过大,问题过于直白,而且还缺乏启发性与趣味性等。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掌握提问的艺术,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正是结合提问教学从以下几点展开探究:
一、趣味式提问
兴趣是激发学习内在动力的源泉,当学生对新知产生兴趣后则会产生强烈的欲望与积极性。基于此,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实际教学时,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设置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探究新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讲个小故事或者小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待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时,再结合故事内容,依据课文内容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自己对故事的看法与意见表达出来。
二、提出的问题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课堂提问使得教学内容充满吸引力,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起来,而开讲的提问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课与别的课程有所不同,由于涉及内容广泛,很多学生都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政治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比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来讲这一课?有没有一些新鲜的事情呢?如果教师按部就班,没有设置新颖别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为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员外,家中有四个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这天,四人都在员外家同桌饮酒吃饭,此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大家都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这时候,由于身份的不同,各自也都做出了不同的诗句。故事讲到这里时,就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他们对下雪产生的感受不一样呢?第二,他们的不同身份又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第三,从他们的感慨中可以发现他们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第四,他们谁有责任心?谁有社会责任感呢?这几个问题,大家通过思考、回答,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对此知识点的记忆也是长久的。
三、精心的预设和有效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能通过“预设”去促进资源的“生成”,进而再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既定目标。这样也能在“预设”中体现政治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也能更好地展现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生成资源。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生成也就失去了美丽。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重视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要吃透教材中所包含着的实质内容,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在设置问题时预设越是周密,考虑越是详尽,课堂的提问也就会越具有针对性,这样,教师也能利用好胸中一盘棋,以此来激活和用活教材,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让政治课堂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教学提问生成性的资源无处不在。
比如,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句似乎干扰性的提问或者“不靠谱”的回答等都能够动态生成资源,这种资源也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对于这些资源就需要政治教师适时、适度、合情并合理加以引领,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才能达到“最大化”,而且教学也才更具活力,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实际效益。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时刻关注细节,运用自己的智慧,迅速捕捉、判断生成性资源,根据教学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善教学环境,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向“互动生成”转变,有效激发并诱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使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因此,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思维碰撞、心灵对话,要精心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有效的生成,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策略设计有效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这样也能将提问的真正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将提问的价值挖掘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翟晓静.“两难”问题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0(22).
2.卢秀芝.政治课堂上对教学技术、网络信息以及多媒体等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
3.许永会.高中政治老师应如何应对新教材的新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
篇10
一、在教学中把情感投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情感投入不仅是课堂上教师满腔热情地授课,而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以至课后学生的练习、反馈的信息等诸多环节中。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者,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幺,欲知什么,须知什么,有什么困难,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备教材、备教学方法,才能备到“点子”上,备到学生的“心”里,让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心中有底,使教学有的放矣,具有针对性。
二、教师的情感要集中、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1.教师本身的素质是榜样和示范的尺度。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要具备情感、能力、教育机智、独创精神等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人们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当一位有威信,受到学生尊敬、喜爱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的情绪就饱满、精神振奋,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反之,一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的课,学生都会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教学效果无从谈起。由此看来,教师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的热忱,以保持良好的课堂心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真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场所。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交流是开启学生智慧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动力。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倾心”于教师,更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倾注感情,做到知情结合,求得师生之间的自然情愿交流,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愿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把真诚的情感融入教学艺术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教师要从情感入手,想方设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多方向、多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有些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原因往往是对英语的学习认识不足,为此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学习英语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英语,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他们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时,才能切实体会出学习与我们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道理。另外,教师可以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实存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带有英语的手机、MP3等小产品以及刊载有关于姚明的英语文章的英文报刊,让学生翻译其中的英语。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是有用的,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2.发挥优势,引导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长处,教师要十分注意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并加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从自已局部优势中建立自信心、培养兴趣,享受成功的欢乐,体验其智慧的力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并注意改变评价方式,从多角度,多侧面鼓励帮助学生。例如,对于表现不够好的学生,鼓励他说:“OK!You are good try!”;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对他说:“Good ! You are right!”;对于表现更好的学生,赞美他:“You are very good!”;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动情的对他说:“You are excellent!”。
3.好奇求知,激发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中学生的天性,也是兴趣产生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把好奇心的求知欲引导到学习上来,使其产生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形成直接的兴趣。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直观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一节英语课中,为了介绍课文中相关的动物知识,教师可采用《森林大王》的故事片断作为教学导入,在生动而又妙趣横生的故事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对掌握相关的动物名称、动物习性、动物种类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课外活动,产生兴趣。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与学习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如可开展以下几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生动活泼、简单明了、能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活动形式:英语歌咏比赛;英语角;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墙报;英语兴趣小组;英语竞赛。每次课外活动老师应让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并给予综合评价。
5.应用知识,增强兴趣。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墨化地受到感染,使他们感觉到英语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每当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便会体验到“成功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实践证明,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得越多,则求知欲也越强,学习兴趣也就越浓。